0

庆余年里太子是好是坏(经典20篇)

太子湾公园地处南山路,背倚南屏山,是杭州最早的婚庆公园。相传此地曾是南宋庄文、景献两位太子的攒园音cuan,故有太子湾之称。

浏览

5577

文章

204

篇1:刘邦不喜欢刘盈,为何还要将刘盈立为太子?

全文共 953 字

+ 加入清单

西汉初立,身为刘邦嫡长子,刘盈顺理成章成为太子,然而在刘邦的心里,还是要更偏爱宠姬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所以,尽管刘盈是太子,但是他却总是不经意间表露出来一种想要易储的心思。不过最终,刘邦还是没有改换太子,这是为何?仅仅是因为刘盈请来了商山四皓这么简单吗?刘邦或许还有一些不曾被记载的想法。

1.刘盈

按照地位来算,刘盈才是刘邦的嫡长子,刘邦还有一个比刘盈大的儿子刘肥,但是他的母亲是刘邦的情妇曹氏,所以他只能算是庶长子,在西汉建立之后,刘肥被封为齐王,建立了汉初第一大封国齐国。当刘邦被称汉中王的第二年,刘盈即被立为王太子,这时的刘盈年仅六岁,刘邦称帝之后,刘盈便成为太子。

刘邦之所以想要改立太子,是因为他认为刘盈为人太过仁弱,一点也不想自己,再加上刘如意长相像自己,戚夫人又总是在他面前哭哭啼啼,心思自然就动了几分。不过刘盈此时或许还不清楚这其中的环节,一切都是吕后在出面。

2.吕雉

吕雉为人,不能说是残忍,因为她也只对戚夫人残忍过,她的早年经历将她磨砺出了后来的雷霆手段,对待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人,她不会放过的。当刘邦在群臣面前提出要改立太子的时候,大家纷纷反对,尤其口吃的御史大夫周昌,一边愤怒一边口吃,把刘邦惹笑了,这件事情暂时作罢,但吕雉就对周昌感激不尽,甚至以皇后的身份向周昌跪谢。

之后就是她找到谋圣张良,请他帮忙想想办法,张良告诉他们去请出商山四皓,而这四位贤人到来之后,果然用一系列办法帮助刘盈巩固住了太子之位,刘邦再也没提要改立太子的想法了。

3.刘邦

的确,刘邦没有更换太子,才算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刘如意成为太子,将来刘邦死去之后继承皇位——或许连皇位都坐不稳,因为还有一个正经的嫡长子和皇后,就算坐上皇位,毕竟年纪太小,没有任何与那些朝堂老臣争斗的经验,又怎么能够驾驭他们?

古代一向母凭子贵,如果刘如意继位,他的母亲戚夫人就是太后,可是这位“太后”一点政治头脑都没有,想着的只是与吕后争斗,到时候她又能怎么去协助治理天下?在这些方面,就算的确不怎么喜欢刘盈,看不上逐渐年老的吕雉,但他们,的确才是刘邦最好的人选。

刘邦的确是在看到商山四皓之后,感叹太子已有实力,贸然改立太子对国家不利,这才放弃了原本的想法,但是以上所说的这些,想来刘邦也是考虑到了的。尽管吕后专权,但最终汉朝仍旧是刘家的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太子庙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太子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太子庙始建于吴大帝(孙权)赤乌五年(公元242年)身心迄历1700多个春秋。

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夏,暴雨连绵,洪水泛滥,灾情十分严重。吴王孙权率太子孙登赈济灾民,驻跸父子同下,太子不幸在此染病身亡。当地人民为纪念太子特建一庙,名曰太子庙。从此,地以庙得名。

在历史长河中,太子庙几经沧桑,濒于倒塌。1994年重修太子庙。2000年6月工程告竣。现在的太子庙焕然一新,主体建筑一进三重。“大乘禅林”牌杰翘角飞檐,“太子殿”、“弥勒殿”、“大雄宝殿”金碧辉煌,左有客厅,右有禅房、餐厅,建筑结构古朴典雅,气势恢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太子请车夫吃饭为何被拒绝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太子车夫吃饭,车夫却拒绝

其实这件事情是当时刘景帝还在做太子时,邀请刘恒帝的车夫卫吃饭但被拒绝。当时在古代皇帝和太子之间一直存在有一种微妙的关系。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关系,有些疑心病重的皇帝就会认为,太子那边是盼望自己早点死的。所以在古代,太子这个位置往往都是如履薄冰的。因为太子的特殊性,皇帝虽然允许太子参政议政,但是却不允许太子和朝臣们交往过密,培养自己的党羽,因为太子的在朝臣们中的拥护者多,很容易就会左右朝政,从而威胁到皇帝的权利。

但卫绾当时其实就是因为明白这些道理,所以才没有接受太子的邀约。卫绾认为只要自己忠于职守,尽好自己的本分就好,谁当了皇帝不重要,自己好好工作就是了,也没必要提前效忠,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也不得不说卫绾是一个直臣,也是一个心思细腻小心谨慎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日本明太子是什么

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日语里的【明太子】又称为「辛子明太子」,是指用辣椒和盐腌渍过的鳕鱼鱼卵。口味“咸鲜辛辣”,日语里的“辛子”的中文意思是“辣椒”。

辛子明太子的始祖被认为是朝鲜半岛的「朝鲜明太子泡菜」。离朝鲜半岛最近的港口山口县下关市大量进口明太子,在这里就诞生了辛子明太子。此后,在福冈县用盐腌并用辣椒调味的现在的辛子明太子诞生了。

还有在中文里有把“鳕鱼”称呼为“明太”或者“明太鱼”的,由此而来,也就是“明太子”是「鳕鱼」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朱元璋为什么对太子朱标很放心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朱元璋放心太子朱标

朱元璋对待自己的太子确实非常的放心,首先朱元璋是开国皇帝,理所当然就应该把位置放在儿子的手中,而这个位置就是属于朱标的,其他人根本就没有资格。太子朱标是一个极其宅心仁厚的人,无论对谁都会非常的和善,因此朱元璋根本就不会担心对方会抢夺位置,因为这本来就是朱标的位置。

一、朱元璋是开国皇帝

朱元璋是一个开国皇帝,最担心的可能就是自己的江山,是不是可以延续下去?因为这毕竟是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全部都是刀口上舔血走过来的,他们全部都会觉得自己的功劳非常的大。对于朱元璋能够成为皇帝这件事情,内心还是不服气的,如果朱元璋对他们很好,或许也不会有什么,但是朱元璋对他们不好,就会觉得心里有一些不服气。因此朱元璋就想要把位置放在自己的儿子手中,就算儿子选择抢夺地位也没有关系。

二、太子朱标宅心仁厚

朱元璋是一个特别多疑的人,而且生性比较残暴。可是太子朱标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网开一面,无论是对待大臣又或者是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是非常和善。朱元璋完全不担心太子可能会抢夺自己的地位,甚至也会觉得太子过于的仁厚,可能位置坐不稳,因此根本就没有过多的担心,会把所有的权利都放在太子的手中。

三、位置本来就是朱标的

朱标就是马皇后的儿子,而且也是大儿子,朱元璋一直都会有着比较传统的一个想法,因此就会决定把位置留给大儿子。而且这一个想法是非常固定的,根本就不担心太子会独走自己的权利,再说自己也并不是很想要霸占权力,只有的太子能够有所成长,这已经是觉得万分的开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大明风华中怎么是太子妃张妍提领后宫?不应该是皇后或者贵妃吗?

全文共 946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大明风华》中看得津津有味的,话说有的网友也注意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个后宫好像并不是皇后或者是贵妃来提领的,而是太子张妍提领的,这个在历史上应该是不常见的,理论上也不符合规矩的,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具体的原因吧!

《大明风华》中太子妃张妍提领后宫不是瞎编的,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

朱棣的皇后是徐达的大女儿徐氏。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都是徐皇后所生。

但是徐皇后死得很早,永乐5年(1407年)9月就死了。此后朱棣也一直没有立过皇后,而且朱棣从30岁以后,虽然临幸的女人不少,但再也没有生过孩子。

徐皇后死后,王贵妃和朝鲜的权妃都相对比较受宠。但这两人实际都没有证据提领或后宫。

虽然《李朝实录》把权妃吹得很牛,让她提领后宫,意思朱棣就差封权妃为皇后了,还要把她弟弟留在身边。到作为一个朝鲜妃子,这事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大明风华》里,王贵妃貌似没提到;权妃变成了朴妃。别人都以为朴妃被朱棣临幸了,被特别安排到一个地方住上一个月,等着太医把喜脉。结果胡善祥故意说风凉话,把朴妃吓得躲起来了。

而太子妃张妍,作为太子朱高炽的正妃,洪武28年,朱元璋亲封的燕王世子妃;永乐2年,朱棣亲封的皇太子妃。最关键的是她是“好圣孙”朱瞻基的亲娘。

在史书里,这位张皇后绝对是政治女强人,历经4代5朝,《明史》里,在正统朝把王振抓起来,当着阁臣的面,要杀他头,把王振差点吓死的,就是太皇太后张妍。王振最怕的也是张太皇太后。可惜张妍在正统7年死了。

所以张妍绝对是一个厉害的儿媳妇。而且《明史》里,说她侍奉徐皇后非常恭敬,徐皇后对她非常满意。

儿媳妇当家在古代富家大族中,是非常常见的。比如《红楼梦》里,王熙凤就是典型的儿媳妇管家。

的确清朝康熙的后宫,佟佳氏曾经以贵妃的名义提领了后宫10年。但实际上她就是皇后,康熙是因为觉得立谁为皇后,谁就死得快,非常忌讳,所以不愿立后。果不其然,佟佳氏后来做了一天的皇后就崩了。

所以明清两季,还是非常讲名分的。提领后宫的必须要母仪天下。

张皇后死后,朱棣未立皇后。而最受宠信的杨贵妃和权贵妃又不可能提领后宫。所以太子妃张妍儿媳妇当家,提领后宫的可能性时非常大的。

(正史中张氏没有提及名字,这里采用的《大明风华》里的角色名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朱三太子究竟是谁 对清朝有多大的影响

全文共 1822 字

+ 加入清单

“朱三太子”这个称呼,对于清朝的几位皇帝来说,简直可以说是个噩梦,顺治、康熙、雍正,这几位皇帝,都对这位朱三太子可以说是闻风丧胆,却又没什么办法,那这个朱三太子究竟是什么人,有什么样的实力?朱三太子应该就是明朝遗留下来的皇室血脉,但历史上的朱三太子朱慈炯最终却以失踪为结局,但这样的一个失踪人士,为何却对清朝有那么大的影响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朱三太子是谁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而亡,明朝就此宣告灭亡。虽然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起了多个政权,史称“南明政权”,但它最终还是没能像当年的南宋一样,能偏安一隅长达一百多年,而是仅仅在十多年后,就宣告灭亡了。

尽管如此,明朝的残余势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仍然在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其中就有一个叫做“朱三太子”的人,硬是“折磨”了清朝的三位皇帝,即顺治、康熙和雍正。

那么,这个“朱三太子”究竟是谁呢?他很可能不是人,此话怎讲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崇祯皇帝一共有七个儿子,除了四个早夭的,还有三个,分别为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和四子朱慈炤。

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并没有将他们除掉,而是将他们好好地收留了下来,等到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之后,便将他们放生,让他们三人各谋生路去了。因此,这三兄弟也就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2、朱慈炯是怎么死的

清军入关之后,摄政王多尔衮便宣扬说一定会善待明朝宗室,于是太子朱慈烺,在逃亡之后不久便前往他的外祖父周奎府上,与长平公主相认。据说两人见面时,因想到国破家亡而抱头痛哭,过后不久,便有很多人前来与他相认。

而在这时,清王朝一改入关时的政策,立即将他给缉拿入狱,不久之后便将其处死了,而那些前来与他相认的人也都没有逃过此厄运。

太子朱慈焕被处死之后,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传统,此时应该是由他的三弟朱慈炯担任太子。只可惜,此时的朱慈炯却已经下落不明了。因此在民间便有了“朱三太子”的称谓,并且流传开来。

当时不知道有多少反清复明的人,想找到朱三太子,作为正统性的标杆大旗,但始终都没有找到。直到公元1679年,朱慈炯被清朝廷捕获,他的下落才被世人知晓。

原来,他在与兄弟走散之后,便出家当了和尚。而就在他出逃三十多年之后,便被当地一群起兵反清的草莽裹挟,企图打着他的名号对抗朝廷。在得知消息之后,康熙赶紧下令出兵讨伐,并将他抓获回京。后来,朝廷便以冒充前朝皇子的罪名将他给处死了。

所以实际上,真正的朱三太子早在公元1679年,即康熙十八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处死了。

但由于朝廷给出的官方解释是说:此人是因为冒充前朝皇子才被处死的。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朝的形象,但同时也在告诉世人,朱三太子还活在世上,他并没有死。

因此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地方的反清势力均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对抗清朝。3、为何朱三太子影响力那么大

此外,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当时在民间还有崇祯的一个儿子,即我们上文说到的四子朱慈炤。不过在朝廷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多岁高龄了,并且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现在的他只想老老实实做一个良民。

但尽管如此,朱慈炤心中一直以来都有反清复明的想法,他为自己改名为“王士元”,倒过来则是“元士王”,还有他在为自己的儿孙取名字时,也严格遵照朱元璋当年定下的规矩来取。所以这不由得让人怀疑,于是,七十多岁的朱慈炤还是被人举报了。

朱慈炤下狱后不久,便被康熙下令凌迟处死,至于他的儿孙及家中的所有女眷也都纷纷被处死了。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虽然朱慈炤没有谋反的行为,但却有谋反的想法,所以依然会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严重的威胁,于是便将其给处死了。

朱慈炤死后,崇祯皇帝留下的最后一点血脉也就此消亡了。那么既然如此,“朱三太子”的事情似乎就该尘埃落定了吧?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康熙六十年的时候,台湾朱一贵起义,仍然尊奉的是朱三太子的名号,与之相似的还有杨启隆案等等。

在整个清朝初期,即从顺治一直到雍正前期,有关“朱三太子”的案件就高达十几起之多,不断有人利用朱三太子的名号起兵反清,而朱三太子也成了清朝皇帝的梦魇,挥之不去。

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清朝初期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朱三太子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即便明朝已经灭亡,但很多企图反清复明的人都想打着“朱三太子”的名义,获得一定正统性上的支持。

而这个时候,你还敢说“朱三太子”是一个人吗?当然不是,此时的朱三太子不过只是这群想反清复明的人手中的政治筹码而已!它已然成为了一种正统性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为什么历代开国太子都没有好下场?开国太子分别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1896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的“开国太子”,指的就是古代历朝历代的第一位皇帝的原定的继承人,这些继承人有的成功当了皇帝,但是也有的没能成为下一任继承者,可是无一例外,他们最终全部都没有得到善终,都是因为一些事情或者意外身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开国太子都没有好结果,他们分别都是怎么死的呢?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是熟读历史的人常有的感悟。

的确,翻开历史,你会发现无数惊人的巧合,冥冥之中似有一只无形的轮回之手,推动着历史的重演。于是,有人感慨:“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其中一个不得不说的轮回怪圈,就是封建王朝中,历朝历代的开国太子均不得好死,2000年来无人能够破解,成为千古魔咒!

一、秦朝——扶苏

扶苏,虽没有得到储君的名号,但作为嬴政的长子(庶出),依照“立储以嫡,无嫡立长”的礼法准则,他也是皇位当然的第一继承人。

公元前212年,针对秦始皇坑杀术士一事,扶苏上书劝谏,因此触怒嬴政。扶苏被发配到外地驻守,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匈奴游,从此远离权力中心。

据最新挖掘的史料记载,秦始皇临死前接受了丞相李斯、御史大夫冯去疾等亲信重臣的提议,同意传位给幼子胡亥。胡亥即位后,杀了长兄扶苏。

《趙正書》记载:

丞相臣斯、御史臣(冯)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羣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胡亥立,即殺其兄夫(扶)胥(蘇)、中尉恬、大赦罪人,而免隸臣高以為郎中令。

中国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首位“太子”的悲惨结局,估计也预示着往后众多王朝首位太子的不幸吧。

二、西汉——刘盈

汉高祖刘邦死后,太子刘盈虽然顺利继位,但是吕后专权,他实际上并无实权。《史记》中甚至不设惠帝本纪,而设“吕太后本纪”。在茅厕见到戚夫人被自己的母亲残害成“人彘”的惨状之后,借酒浇愁而致成宿疾,最后抑郁而终。时年二十三岁。

悲惨的是,其死后不久,因外戚专权,高祖功臣反抗,诛杀吕氏满门,祸及惠帝子少帝被废,导致刘盈一支绝后。难道是“父债子还”吗?

三、东汉——刘彊

东汉光武帝嫡长子,虽是太子,却无奈请辞太子之位。算是同侪中命运较好的一位了。刘彊的母亲郭圣通,也即东汉建立之初的皇后,是刘秀因政治需要而娶的,他最爱的还是其结发夫人阴丽华及次子刘庄。

后来郭皇后被废,刘彊惶惶不安,不敢久居太子之位,于是三番请辞太子,有太子之名,无太子之福,不得已去位,命也。

四、西晋——司马衷

公元267年,智力低下的司马衷被立为太子。由于痴呆不任事,他继位后,大权被皇后贾南风所操控。因贾南风专权,造成了八王之乱。在这次动乱中,他被诸王辗转挟持,形同傀儡,受尽凌辱。据传,司马衷死于东海王司马越毒杀。

五、隋朝——杨勇

公元581年,杨坚受禅登基,是为隋文帝。不久,杨勇被立为太子。在杨广的挑拨下,使得皇后独孤伽罗对杨勇生出不满,转而更喜欢杨广。由于独孤伽罗与杨广等人的谗言,使得杨勇被废。

文帝卧病时,得知冤枉了杨勇,便派人召杨勇进宫,准备废杨广而复立杨勇为太子。但是此事被杨广拦截,随即文帝便暴崩。杨广即位后,立即假拟文帝诏书,赐死杨勇。其子嗣全部流放济南,多数都被杨广杀死。

六、唐朝——李建成

李建成,唐高祖李渊长子,唐朝开国太子。李渊能建立唐朝,位登九五,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子天策上将军李世民。不幸的是,最优秀的儿子不是长子,太子位最终归于长子李建成。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亲手射杀李建成,太子喋血玄武门。其五子一并遇害。

七、北宋——赵德昭

赵德昭,宋太祖赵匡胤次子。据载,其才德兼备,天下归心,应该可登大宝。但他有个叔叔赵匡义,假“斧声烛影”成为宋太宗。后来宋大败于辽,太宗盛怒之下,责骂侄儿。赵德昭惊惧之下,伏剑自刎。其子孙也不得善终。

八、元朝——真金

孛儿只斤·真金,元世祖忽必烈之嫡长子(实际上,其长子朵而只早卒),1273年被封为皇太子。1285年因禅让风波而陷入忧惧之中无法自拔,忧郁成疾,不久便病逝。

九、明朝——朱标

朱标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本应有望继承皇位,可惜天不假寿,于太祖归天前就撒手人寰了。

虽是善终,但其子皇太孙建文帝却不敌成祖朱棣,身死国灭,成为又一绝后的太子。

十、清朝——胤礽

爱新觉罗·胤礽,虽然不是清朝开国皇帝的儿子,但却是清朝第一位确立的太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胤礽足足当了四十年的太子,两立两废,废黜期间生活凄惨,最终还是不得善待。真是“天命人命,时也,命也”。

世间风云,变幻莫测,佛曰:“因果报应,世道轮回。”历史上每一位开国太子的悲惨命运,

或许真的有冥冥中的力量在运作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上阳赋皇帝为何传位给太子 为什么不是子澹

全文共 1959 字

+ 加入清单

在《上阳赋》的最新剧情当中,王儇见到了皇帝的遗体,皇帝曾说过自己死后,就将遗诏公布,而遗诏上就是自己确定的继承人。但王儇赶到宫中的时候,对皇帝的死很有疑心,觉得皇帝之死另有蹊跷,而皇后又不肯告诉自己。遗诏上的内容是皇帝传位给太子,而不是子澹,这又是为什么?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皇帝遗诏是什么内容

萧綦赶到东宫和王蔺对峙,问王蔺为什么不去主持大局,反而在东宫挟持太子,王蔺当然不肯承认自己挟持了太子,又拿王儇出来做挡箭牌,萧綦不为所动,说一切都要看王蔺怎么做了,王蔺见状,便提醒萧綦多加小心,说罢,萧綦便被王蔺的弓箭手包围了。庞癸将宫里的消息传给了王儇,王儇担心不已,让庞癸备车跟随自己入宫。

王儇得知王蔺和萧綦正在对峙后,连忙让庞癸去御书房拿遗诏,自己则到了皇帝寝殿,想要最后再看看皇帝,皇后正在皇帝尸体前守候,她不肯让王儇走近,只肯让王儇在床前磕头送他最后一程,王儇觉得皇后有些奇怪,言语里试探着皇后,想知道皇帝是什么时候死的,皇后却只说是天命,还转移话题,说萧綦和王蔺入宫夺权的事情,王儇看到庞癸回来,便说皇帝留有遗诏,只要按照遗诏行事,就可以平定外面的动乱。

皇后见了遗诏便慌了神,她已经认定皇帝在遗诏中把皇位传给了子澹,她恳求着王儇把遗诏交给自己,让自己毁掉,甚至许诺等太子上位后,想要什么都可以给王儇,王儇看着疯癫的皇后心中大骇,皇后抢过遗诏,正要烧毁时,一旁的侍女眼疾手快抢下了遗诏,又控制住了皇后,原来上次皇后遇刺后,王儇便留下了自己的侍女在皇后身边,没想到在此刻挽救了局面,皇后却觉得王儇是在防备自己,王儇不愿与皇后多说,拿了遗诏便出去稳定局面,王蔺和萧綦见王儇出来,立马下令手下停手,王儇向众人宣读了皇帝的遗诏,令众人没想到的是,皇帝还是把皇位传给了太子,太子欣喜若狂,皇后甚至晕了过去。

2、皇帝为何传位太子而不是子澹

皇帝驾崩,死的也是够窝囊的,最后被自己的皇后王氏给害死了,而皇后的哥哥王蔺控制了皇宫,挟持了太子,想篡位称帝。可惜最后败给了自己的女儿阿妩,阿妩拿出皇帝的遗诏,结果遗诏上还是将皇位传给了太子子隆。

皇帝驾崩,他为何还皇位传给了太子子隆,而不是最受宠的三皇子子澹?所有人都震惊,以为皇帝会将皇位传给三皇子,最后皇帝还是将皇位传给了太子。

我想皇帝之所以最后还是将皇位传给了太子的原因有一个,第一,皇帝已经对三皇子失望了,知道他无心皇位,守不住江山,所以就成全自己的儿子不想勉强他。

第二,皇帝或许是在为三皇子日后登基铺路,记得皇帝驾崩前跟三皇子最后一次谈话,皇帝要他争权,只要有了权利,才能得到阿妩。子澹才想为了阿护去争权,问皇他父皇要自己做什么,所以皇帝最后说了“江山”两字。想必皇帝的用意就不言而喻了。

只可惜日后的三皇子得到了江山,登上了皇位,依然得不到阿妩,其实子澹失约的那晚就已经永远失去了阿妩,就算得到了江山,也再也得不到阿妩的。要比起其他皇子的结局,其实三皇子的结局还算幸运的。

3、皇位传承不是简单的事情

皇帝马曜害怕废储君会引起王朝危机。古代君主禅位,有一个规矩,那就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幼。也就是确保未来君主的高贵血统,还有就是长幼有序,以免引起诸皇子的自相残杀。皇帝马曜是深深地懂得了这一点。皇帝马曜是吸取了失败的教训,才做出的决定。

身体健康、大权在握的皇帝马曜,是不喜欢大皇子子隆的,因为大皇子子隆没有城府,且做事任性,心里藏不住事。在皇帝马曜看来,大皇子子隆这样的愚笨,根本就不可能承担起大成皇帝的重任。再者,皇帝马曜也担心大皇子子隆登基后,本来就权力熏天的王家,势力会更大!

而丞相王蔺,也就是大皇子子隆的舅舅,一定会趁机夺取皇权!这正是皇帝马曜担心的!另外,皇帝马曜比较喜欢三皇子子澹,三皇子子澹聪明,也宠爱三皇子子澹的母亲谢贵妃,当然,皇帝马曜也希望通过扶植谢家,牵制王家。所以,皇帝马曜也就有心禅位于三皇子子澹,而不是大皇子子隆。

但是,经过了王皇后兄妹政变、二皇子子律夺皇位之变后,皇帝马曜对这两件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皇帝马曜最后认为,是自己的改储君的过错,才使王皇后兄妹夺权,也是二皇子子律觊觎皇位。

经过这长期的动荡,皇帝马曜痛定思痛,认为一切的开始,是他更改储君是一切罪恶的源头。皇帝马曜已经老了,但他的头脑清醒,在他百年后,大成王朝的局势要稳定,还是要尊祖训——传位于大皇子子隆!

传位大皇子子隆是皇帝马曜的唯一选择。大成王朝两次政变后,皇帝马曜只剩下了两个皇子——大皇子子隆和三皇子子澹。而三皇子子澹,在这两次政变中,表现消极,过于注重儿女情长,完全不顾大成王朝的安危,这让皇帝马曜很不满意。

所以,在王位继承的问题上,也就理所当然地把三皇子子澹帕斯掉了!而大皇子子隆,随说愚笨,可也一直积极求上进。皇帝马曜只好把王位传给了大皇子子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曹操死后曹彰为什么要扶持曹植上位?曹植最后却放弃太子之位

全文共 1893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临死前已经立了曹丕为太子,但是当时曹丕并不在身边,差点就被曹彰给篡改遗嘱拥立曹植上位。当时曹彰为什么要选择和曹丕为敌而扶持曹植呢?其实曹彰的存在感也是比较低的,曹魏争皇太子一直都是曹丕和曹植两人,曹彰却在曹操死后这一关键时刻突然单兵想要更改曹操的遗嘱。不过后来曹植并没有接受曹彰的要求,而是放弃了这次机会,最后还是曹丕顺利称帝。

三国最值得尊敬的一战,不是曹操袁绍官渡之战,也不是孙刘联军火烧赤壁,更不是刘玄德兵败猇亭,因为那都属于窝里斗,或许很精彩,但似乎并不值得尊敬——“战果”越辉煌,大汉元气伤得就越重。严格地说,那都是一帮乱臣贼子在窝里斗,起码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就是典型的乱臣贼子,而曹操或许还有一点对汉室的忠心。

说起三国时期的汉室忠臣,当然首推荀彧,因为他忠于的是大汉王朝或者说忠于汉献帝,因为一直反对曹操僭位封魏公加九锡而死得不明不白;其次要算诸葛亮,但是诸葛亮走的是一条曲线——汉献帝在曹操手里,而孙刘联军又不能真正战胜曹操抢来汉献帝,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再从刘家“矬子堆里拔大个儿”找上了刘备。实事求是地说,荀彧和诸葛亮都有兴复汉室的真心,也都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时也势也命也,这两个人都没能挽狂澜于既倒,最后抱憾终生。

但也不能说三国时期只有荀彧和诸葛亮要兴复汉室,荀彧想做萧何张良,诸葛亮想做管仲乐毅,孔融和毛玠也是想兴复汉室,但是无拳无勇,作用有限,跟另一个人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只要这个人暴起发难,是完全有可能成为卫青霍去病的,因为这是他一贯的理想——说到这里,读者诸君已经猜到是操操那个黄须儿曹彰了。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关于曹彰的笔墨都很少,因为在那场兄弟阋墙相爱相杀的内乱中,关羽张飞赵云张辽许褚张郃,乃至周瑜吕蒙鲁肃,都跟同为大汉臣子的对手杀得红了双眼,而曹彰一直清扫外围,打得胡人(暂且统称为胡人)不敢动弹。细看起来,曹彰在曹孙刘三方大乱斗中,几乎没有任何表现,因为这跟他的理念不合——他早就跟曹操说了:“大丈夫就该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带领十万铁骑驰骋沙漠驱逐戎狄立功建号。”换句话说,他对打刘备和孙权都没有兴趣,他要打的是那些蠢蠢欲动的异族。

在整个三国时期,曹彰堪称大汉扬威异域第一人,而曹彰平定代郡乌丸叛乱的一战,可以说是整个三国时期最值得尊敬的一战: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乾,去代二百余里……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

那一战的结果是“北方悉平。”而更大的收获是把带着数万鲜卑铁骑观战的蛮王轲比能吓得不敢动手——这简直就是项羽巨鹿之战的翻版,远胜火烧赤壁和关羽斩颜良诛文丑。

越看三国史料,越觉得三国时期最值得尊敬的不是诸葛亮关羽赵云,而是这位扬威异域的大汉悍将,原因只有一个——他是大汉骁骑将军,代表的不是曹魏阵营,而是大汉王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壮志豪情。

按照简短的三国史料,我们不难分析出曹彰与曹操的关系:曹操在洛阳附近的邺城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身边带着曹丕曹植和大小老婆孩子,曹彰却被打发到七百多里外的原大汉都城长安,这期间要说曹彰跟以汉献帝为首的朝廷势力没有来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知道曹操临死前,才驿马传书从长安把曹彰招到洛阳,而曹彰奔丧,不是一个人去的,而是带着全部嫡系部队。曹彰大兵压境,可把曹丕吓了一跳,《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说法比较一致,是贾逵前去一番“义正言辞”的话,说得曹彰理屈词穷,这才交卸兵权回长安去了。但是贾逵这个人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儿子贾充大家一定熟悉,就是贾充指使成济杀掉了曹操的重孙子曹髦(当时的曹魏皇帝),至于贾逵的孙女大家更熟悉,就是那个历史上最丑最毒的京朝皇后贾南风。所以贾逵究竟跟曹彰说了什么,那只有天知道。

而据《魏略》记载,曹彰到了洛阳,先见的是曹植,而且直截了当地跟曹植说:“先王(曹操)让我带着大兵来,实际是辅佐你继承王位的,只要你一声令下,咱们就拿下曹丕。”结果曹植拉了松套,曹彰又不屑于自己继承魏王王位,此事不了了之。

这样看来,当时的曹彰是有心而且有能力拿下曹丕而辅佐曹植上位的,那样一来,就等于把整个曹魏力量交还到了汉献帝的手里,曹彰也就有理由成为货真价实的卫青了——同样骁勇善战,同样身为外戚(都有姐妹做皇后)。其实只要不是曹丕接班,不管是酸文人曹植还是一心要做卫青的曹彰,都只会帮助汉献帝重振汉室,那么不但三国历史将改写,就是司马懿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要不是他曹彰一念之差,三国就将归汉,也就没有两晋乱世和五胡乱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莲神太子庙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莲神太子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莲神太子庙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赤水镇大禾村,庙里供奉着“莲神七太子”塑像。庙正门两侧书写三幅对联:“庙貌垂千古,威灵镇四方”;“莲花广织田地锦,仙子深通世人情”;“神妙香缘联闽粤,太和气象映乾坤”。门楣上头写有“莲神太子庙”。

千百年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当地村民都著举办酬莲神、庆丰收的庙会活动,届时闽赣两省各地客商云集赤水大禾村参加庙会庆典活动及白莲交易等商贸活动。每年庙会活动期间都举行特殊的仪式将莲神太子神请出来参加群众举办的游庆活动,即使在文革破四旧时期该活动都没有终止过。

大禾村:大禾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延禧攻略中乾隆最后为什么传位嘉庆?之前立的两次太子是谁?

全文共 92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最近正在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延禧攻略,这部电视剧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不少的人都说剧情非常的精彩,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清朝时期的故事,里面有很多的经典剧情都是有历史原型的,那么,说到乾隆皇帝有不少的人都是非常清楚的,乾隆皇帝是一位非常厉害的皇帝,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延禧攻略中乾隆最后为什么传位嘉庆?之前立的两次太子是谁?

古代宫廷题材大戏《延禧攻略》上线热播中,以乾隆年间为背景的影视剧也是有不少。大部分的电视剧都带有改编的成分,不少剧迷追剧的同时也了解了下历史。乾隆皇帝此生的白月光富察皇后死得早,剧中的女主魏璎珞便是魏佳氏,大家所熟悉的令妃娘娘、乾隆的第三任皇后。更重要的她还是嘉庆皇帝的亲妈,而当初乾隆立的两次太子都不是令妃的儿子。那么乾隆最后为什么传位给嘉庆?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介绍。

乾隆传位给嘉庆的原因分析

最近很多人在安利《延禧攻略》,不少网友追剧的同时会联想到《还珠格格》,仔细看会发现好多有趣的人物关系。

乾隆在选择嘉庆帝之前秘密的立过两次太子,这说明嘉庆并不不是他最理想的未来皇帝之选。被乾隆立为太子的第一位是他和富察皇后的长子,二皇子永琏。从永琏出生乾隆便对他给予厚望,可能是爱屋及乌的原因,在永琏出生不久之后便秘密的写下册立诏书藏于匾额之后,但可惜的是永琏长到九岁因病去世。接下来富察皇后生下儿子永琮,本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可孩子在两岁时不幸夭折。

两位皇子相继离世之后,富察皇后也在东巡回程途中去世,乾隆对富察皇后的死倍感伤心,还因此迁怒于很多人,其中包括大皇子永璜,从此失宠后惊惧而死。在太子的事情上乾隆已经筋疲力尽,再也不想提起此事,于是下令谁也不许再提立储的事情。 到乾隆三十八年关于未来储君的问题已经到了不能回避的时刻,当时皇子中只剩下六位,还有两个过继给了兄弟,所以说未来皇帝要从四位中选择,这也就造成一种尴尬的局面。乾隆也只能是在平庸中选择一位不是那么平庸的做皇太子了,而令妃的儿子十五阿哥永琰被选为太子,乾隆之后登基。

乾隆六十年,乾隆将皇位传给永琰,完成历史上平稳的一次政权交接,嘉庆继位初期并没有实权,权利掌握者还是乾隆。乾隆皇帝驾崩之后,嘉庆下令诛杀包括和珅在内的权臣,这也就说明嘉庆帝从此开始掌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长安十二时辰林九郎为什么针对太子?林九郎的原型李林甫是什么下场?

全文共 1944 字

+ 加入清单

长安十二时辰》的林九郎的目的,就是想要让皇帝颁布他的诏令,如此一来,大唐的所有事务都交给他来处理,那么面对自己的政敌,也就是太子一方,林九郎就更有权势去打压他们了。可是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林九郎现在这样打压他,难道不怕以后他报复自己吗?在历史上林九郎的原型李林甫,他的最终下场又是什么呢?

《长安十二时辰》中右相林九郎位高权重,向来与太子为敌的他,也将太子的亲信李必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林九郎作为剧中反派人物之一,据悉,他对应的,正是历史上的李林甫。

李林甫相信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他是唐朝宗室之后。开元二十四年,李林甫被晋升为右相,此后十九年的时间中,李林甫仗着自己宰相之位,排斥异己,祸乱朝纲,后来爆发安史之乱,也是因为李林甫重用安禄山所致。

李林甫曾经与武惠妃为伍,打算拥立武惠妃之子李瑁为太子,但是奈何武惠妃不幸病逝。之后纵然李林甫几次三番规劝唐玄宗,想要让李瑁入主东宫,可唐玄宗却看中了年龄更长的李亨,李亨被立为太子,李林甫的奸计未能得逞,此后,他便想方设法的与太子为敌,想要动摇李亨的太子之位。

历史上李林甫阴险、圆滑、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就像《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林九郎那样,李林甫的坏,是那种不动声色,城府极深的坏。他总是表面和颜悦色,背后使起阴招来却又心狠手辣,毫不留情。可惜的是唐玄宗晚年被李林甫所蒙蔽,没有看清他专横奸诈的嘴脸,最后竟将大唐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通过这部电视剧,我们不光可以透过影像一窥当年盛世大唐的恢弘气度,感受缉凶捉贼、与时间赛跑的紧张氛围,但最令小编感兴趣的却是盛唐光辉掩映下朝堂斗争的波诡云谲。

电视剧创作苦于审核问题,对原著小说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做了不同程度的易名处理,比如主人公之一,靖安司司丞李泌被改成了李必;而他的老师,靖安司一把手,朝廷三品秘书监贺知章则被谐音成了何执正,但这都无碍整部剧的精彩。

整部剧中权谋斗争最为激烈的双方当属右相林九郎和太子李玙,看过原著小说或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应该不难猜到林九郎的原型是唐玄宗时期那位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而太子李玙则是平定安史之乱、后即位称帝的唐肃宗李亨(其实,历史上李亨在被确立为太子之前曾有过好几个名字,有一段时间的确名唤李玙)。二人在剧中的阴谋阳策虽有“艺术化地杜撰”,但他们你来我往的权谋斗争在历史上却是真有其事。

按理说,太子贵为东宫储君,那是迟早要继承大统的。在朝堂摸爬滚打多年,深谙权谋的李林甫应该是不遗余力地巴结讨好这位未来的帝国继承人。可事实却恰恰相反,稳居相位近二十年的李林甫却处处与太子李亨为敌,大有不把后者从太子之位撸下来就绝不罢休的架势。

二人的恩怨要从李亨尚未加封东宫之时说起,那时李亨还叫李玙,只不过是唐玄宗诸子中不太起眼的一位皇子,凭借着“遥领”的挂名军功而获封忠王,加官司徒。

737年(玄宗开元二十五),时任太子李瑛与庶弟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因各自生母不得玄宗宠信而私下有所怨言,后被驸马杨洄告发。玄宗宠妃武惠妃得知后对此加以利用,意欲构陷三位皇子,以便让自己的儿子入主东宫。

一向善于揣摩武惠妃心思的李林甫得知此事后,决心投其所好,在朝堂助其一臂之力。在内有武惠妃的枕边风,外有李林甫为首的一干佞臣的多番进言下,太子被玄宗废为庶人。738年(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太子李瑛和二王更是被玄宗下诏赐死。

太子被废杀后,东宫空悬,玄宗李隆基便召李林甫进宫商议储君人选。尽管武惠妃此时已经病逝,但李林甫还是决心押宝其子寿王李瑁(他不仅是武惠妃最为疼爱的儿子,也是杨贵妃的第一任丈夫)身上,于是数次向玄宗推荐李瑁。

玄宗本就疼爱李瑁,也确有将其列为储君的打算。但醉心帝王制衡之术的玄宗一看李林甫等人如此“看好”李瑁,担心一旦封李瑁为太子,朝臣会纷纷依附其门下,这样便会对自己的皇权形成实质性威胁。

于是玄宗决定立年长且势单力薄的忠王李玙为太子。不久,李玙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李亨。

李林甫一看入主东宫的并非自己极力保荐的寿王李瑁,这让他十分担心李亨登基之后对自己秋后算账,于是打算不惜代价也要将李亨从东宫太子的位子上拉下来。

在这之后,李林甫不仅使手段将李亨的妻兄韦坚、亲信皇甫惟明贬官,甚至还逼得李亨不得不休弃太子妃韦氏。羽翼尚未丰满的李亨对此也只能是多番忍让。

面对李林甫对自己儿子的多番打压,贵为天子的玄宗对此心知肚明,但却很少出面干预阻止。玄宗皇帝这种“冷淡”态度其实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或者说是玄宗不愿意看到太子一派实力过分强大,因此李林甫对太子系的持续打压可以说是得到了玄宗的默许。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这句话或许就能为我们解释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林九郎为何敢于对太子李玙步步紧逼。

每每在剧中看到太子如履薄冰的样子,小编我就不禁想到一句古话——“ 自古君王多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太子滩和娘娘滩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太子滩和娘娘

太子滩位于蒙晋陕三省交汇处,准格尔旗最南端的龙口镇。太子滩是黄河上的一个悬水岛屿,地处黄河河道中心位置,占地约108亩,遥而望之,似在开阔河面上的一艘巨型舰艇。太子滩上有温泉,热气汩汩而出,试之烫手,两边黄河缓流,开阔壮丽。太子滩对面又有一岛屿名为娘娘滩,属山西省河曲县。

娘娘滩与太子滩相呼应,是黄河河道中仅有的两个小岛,娘娘滩和太子滩仿佛是镶嵌在黄河这条金色项链上的两颗翡翠。关于太子滩和娘娘的传说更是闻名遐迩。相传,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吕后专权,代王刘恒及其母薄太后为躲避吕后陷害而逃到此地,见黄河中有两座小岛与世分隔、风水极好,就分别在两岛上住了下来,两座小岛故而得名“太子滩”和“娘娘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如此放心 康熙为何还害怕太子夺权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朱元璋放心太子朱标康熙却很怕太子夺权呢?

是因为朱元璋和康熙之间的想法不同。在朱元璋的心中最好希望朱标太子可以马上造反,这也能够陪伴着自己的儿子好好去演练一下。有一次朱标反抗自己,朱元璋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非常的开心,还说当皇帝就应该如此的霸气。

其实在众多的封建皇朝中最高配置的太子应该只有朱标,我们可以看一下太子朱标在刚刚当上太子的时候,朱元璋也曾经去寻找一些专业的老师,无论是李善长,刘伯温还是徐达。全部都是非常厉害的,个个都是朝中大臣,而且全部都是非常有知名度。

在朱元璋统治的这一段时间内,朱标还活着,其实朱元璋早就已经进入到一种半退休的状态,根本就不管政治上的事情。无论是什么样的事情,全部都是让朱标自己去处理,只有一些特别大的事情,比如说直接涉及到江山社稷,那么朱元璋才可能去看一下这件事情到底如何处理。

康熙并不是这样,其实康熙一直都希望能够经常性地执掌权力,伴随着年龄逐渐的增长,自己的权利也同样会出现一些问题,那么在此时必然也会担心儿子们将自己的权利全部的读者,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心态,可能也会导致朱元璋和康熙之间有了不一样的区别。

朱元璋对自己的太子是非常放心的,其实那个时候本身就已经是半个皇帝的状态,除了没有办法直接享受后宫的这些宫女之外,所有的一切全部都可以满足。而且如果那个时候太子朱标提出想要当皇帝,朱元璋可能一句话都不会说,马上就会选择让位,这也就会说明朱元璋对待自己的孩子本身就会有无限度的信任,而且也是绝对意义上的信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汉武帝得知太子刘据被逼自杀后非常后悔 为什么不传位孙子刘病已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强化,加强国家的统治能力,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然而,在他的统治期间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其中之一是他的太子刘据被迫自杀。虽然汉武帝得知此事后非常后悔,但他没有立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为皇帝加以补偿。

太子刘据是汉武帝的儿子,拥有才干,并曾得到汉武帝的喜爱和关爱。然而,由于汉武帝怀疑太子的忠诚和能力,加上严格要求下太子的压力,太子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在汉武帝的排挤、打压下,太子最终被逼自杀。太子的悲剧让汉武帝深感遗憾和悔恨,也给汉朝带来了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1、刘病已有可能被汉武帝视为太子的威胁。他是太子的后代,汉武帝可能会担心他会复仇,从而为皇位的继承带来不利影响。

2、刘病已并不一定适合成为汉朝的皇帝。虽然他是太子的后代,但是他年幼无经验,未必能够胜任如此重大的职位,可能会给汉朝带来不必要的政治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3、汉武帝的弟弟刘贺在太子去世后被立为皇太子,最终继位为汉景帝。虽然刘贺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他在位期间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和政策,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最后,汉武帝作为一个英明的皇帝,肯定有他的深思熟虑和决策考虑。他可能认为立刘病已为皇帝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或者他可能想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太子刘据的冤屈和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为什么说李世民的太子,只能从长孙皇后的儿子中产生?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李世民最爱的儿子为什么全是长孙皇后生的?

第1个原因是李世民深爱着自己的皇后,另外也是因为皇后的背后所代表的就是一个功臣集团,李世民也没有任何的选择。

当时太子李承乾在谋反失败之后,李世民居然没有选择处死对方,只不过是直接贬为庶人,在几年之后又重新的封王。如果是其他的孩子做出这样的行为,可能早就已经被猝死,从这里就可以看到是一种偏爱。

在李世民在位七年的时候,李恪就已经去了自己的封地,可是相同年龄的李泰不仅没有去封地,李世民当时还有一个想法,希望能够让他进入到宫殿中,不过就被大臣极力的劝诫。

李治这就是一个小儿子,在皇后死后更是直接带在身边去抚养,皇后死后一直到李世民死这一段时间内,后宫也没有任何的孩子,从这里可以发现,李世民不仅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国家大事上,也更是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嫡子上。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是一种偏爱,确实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想不到。

在李恪去了封地之后,李世民也曾经写一封信,让他不要多犯错,就是为了让他不要继续的奢侈,到了李承乾这边基本上每个月都有赏赐,而且赏赐早就已经超过了一些正规的人。

类似的事件确实有一些数不胜数,由此可见,李世民对于皇后生的这些孩子还有其他的这些孩子有着明显的区别,想必在无数的家庭中所出现的偏爱行为,在李世民的皇宫中也同样会出现过,这可能就是人之常情吧。或许是因为一份深爱,所以李世民才会一直牵挂着自己的皇后,也会深爱着皇后的孩子,这确实能够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太子山王莽洞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太子山王莽洞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王莽洞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境内,相传为西汉末年王莽龟息待机藏金之穴,洞深达千米,幽深莫测,入口奇特悬妙,是一个充满神奇和惊险的旅游胜地。

为国家3A级景点,是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位于荆门市东南。是一个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人文景观为辅,集观光、度假、探险、科考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风景区。

王莽洞洞口垂直而下,深达千米,洞中大景16个,小景48个,大小钟乳,奇形怪状,色彩斑斓;洞中有洞,路中有路,险中有险,天地人间容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景观

景区内森林植被茂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景区主要以自然景观、奇特的溶洞、山岩、藤蔓为特色,体现了参与性,健身性。主要游览景点有:王莽洞军旅探险、藏佛洞、篡峰寺遗址、蝴蝶镜潭、石仓雨林爬山攀岩等,被誉为“生态保健园,天然健身房”。

历史

据史料记载,西汉末年,王莽-,导致政局动荡不安。为-王莽统治,公元17年,新市人(今京山)王匡、王凤和河南舞阳人王常在此揭竿起义,以深山为据点,屯兵绿林中,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二大农民起义——“绿林起义”。公元23年,王莽调兵40万与绿林军激战于昆阳(今河南叶县)。官兵大败,王莽落荒而逃。

相传,绿林军将领刘秀(后来的东汉光武帝)为抢头功,紧追不舍。当追至今王莽洞山时,王莽人困马乏,慌不择路,见山腰有一小洞口,便弃马只身潜入洞内。说来也巧,王莽一进洞,洞边便爬来了几只大蜘蛛,很快把整个洞口网了个严实。刘秀满山搜索,不见王莽踪影。后发现此洞,但见洞口布满蜘蛛网,断定洞中无人,以为王莽已逃远,抢头功无望,便策马返回了昆阳。王莽出洞后,招集残部,赶回长安,但最终还是被义军所杀。后来,当地百姓便将此洞取名“王莽洞”,王莽洞山也因此而得名。

旅游须知

景区开放时间

7:00-18:00

景区门票价格

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通票:50元/人(含王莽洞、石仓雨林、藏佛洞、神龙山庄等景点)

地址:荆州市京山县太子山林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代废太子这件事有多难?什么情况下可以废太子?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什么情况可以太子?废太子这件事到底有多难?

古代的时候要想废除太子,这必然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要想废除太子也需要满足几点,首先需要皇帝比较强势,太子比较傻,又或者是太子选择谋反。

皇帝必须要特别的强势控制整个朝堂,太子特别的傻,身边也没有任何的政治力量,下面也有其他的一些王子正在竞争。在这种情况下,皇帝自然就可以直接选择废掉太子,而且也不可能会造成特别大的动荡。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太子谋反,比如说在李世民时期,太子李承乾就选择谋反。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大儿子,一直都会得到李世民的宠爱,因此李承乾就成为了太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李世民全部都投入了所有的心血,就是想把李承乾培养一个非常合格的楚军。在李世民的帮助下,李承乾身后的政治力量也非常的强大,基本上那些有名望的大儒全部都是李承乾的老师。

在这种情况下,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还是非常稳定的,但是后来父子两人关系恶化,李承乾就以为李世民可能要废掉自己,因此就决定发动政变,铤而走险,可是这一件事情还没有开始就已经被告知。所以这就是一个谋反的罪名,就算生活有着强大的政治力量,在这个时候也没有一个人胆敢站出来去支持太子,除非这些人也想要直接造反。

就算他们真的想要造反,在李世民的面前也断然不可能会成功,所以最终李承乾被废。尽管李世民一直都会尽力的压制,但是依然没有办法避免朝堂的动荡,所以会导致太子府的属官全部落马。好在当时的李世民一直都控制着朝堂,所以也没有因此闹出什么太大的乱子来。这其实就是一种合理废太子,只要太子有罪,那么都可以顺势的废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赵宗实为何拒绝当太子?为什么不愿意当皇帝?

全文共 1897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看来,古人为了争夺皇位,可以说是闹得兄弟相残,父子相残,这都是很正常的,皇位对于他们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在皇家生长的皇子们,也不可能拥有普通人家的兄友弟恭,每一天都要琢磨着,如何争夺皇位,或者如何隐藏自己,污名化自己,才能保住自己的命。然而历史上多的是为了皇位前仆后继的人,却也总有一些皇位摆在眼前,却根本不想当皇帝的人,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宋朝时期的宋英宗赵曙,也叫赵宗实。赵宗实多次拒绝太子,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赵宗实为何不愿当太子,也不愿意当皇帝?1.赵曙简介

宋英宗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宋朝第五位皇帝(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在位),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赵祯养子。

赵曙幼年时被无子的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赵宗实。担任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历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岳州团练使、秦州防御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子,改名赵曙,封巨鹿郡公。

嘉祐八年(1063年),赵曙即帝位。赵曙为帝之后,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治平三年(1066年),赵曙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

治平四年(1067年),赵曙因病驾崩于宫中福宁殿,享年三十五岁,在位4年,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谥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2.赵曙为何不愿当皇帝

赵曙,原名赵宗实,是仁宗堂哥赵允让的第十三子。与很多出生时就有很多传奇来环绕来说,据说赵宗实出生时红光照遍整个居室,有人看到黄龙在红光中游动。

幼年赵宗实被仁宗和朝臣相中,过继给了仁宗,所以被接入宫中生活。赵宗实非常懂事,喜欢读书,衣着朴素,深受大家的喜爱。宝元二年,仁宗的亲生儿子赵昕出生后,赵宗实被送回了父亲身边,这等于说是第一次被废了。

庆历三年,赵昕早夭,赵宗实被升为右卫大将军,、岳州团练使等。此时的他一直在生父身边生活,但是又被韩琦等官员提起立为太子,这件事遭到了赵宗实自己的推辞。因为当时他的生父赵允让去世了,赵宗实在家守孝,为此还将越州团练使官职辞去。

嘉佑七年(1062年),赵宗实被立为皇子,改名赵曙。赵曙在接到诏书后称病推辞,后来被众臣劝说和仁宗执意如此他才最终答应。经历了上一次废黜的他这次表示皇上如果有了皇子他就回去,给自己和仁宗都留了后路。

第二年,仁宗去世,曹皇后秘而不宣,并秘密召回赵曙。曹皇后在朝堂上宣布了仁宗遗诏,宣布赵曙即位即宋英宗。

赵曙即位时因为身体有恙,导致精神稍微有些失常,有些大臣于是在曹太后身边说了他的是非,渐渐导致二人生了嫌隙,关系不和。赵曙身体一直不好,在做了四年皇帝之后就去世了,年仅35岁。他死后,儿子赵顼即位即宋神宗,曹太后成为了太皇太后。

值得一提的是赵曙的正宫皇后名叫高滔滔,在《清平乐》中也有出现,她和赵宗实一同进宫在曹皇后身边学习,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了。高滔滔的母亲曹夫人正是曹皇后的堂姐,所以曹皇后是高滔滔的姨母了。曹皇后一生并无所出,所以对待高滔滔如亲生女儿般。

庆历七年,高滔滔嫁给了赵宗实,封京兆郡君,第二年四月生下了长子赵顼,高滔滔育子多名,一共为英宗生下了四子四女。英宗离世后,宋神宗即位,高滔滔成为皇太后,曹太后成为太皇太后。高滔滔对姨母非常孝敬,宋神宗受母亲教诲对祖母孝顺有加,曹太皇太后下半生过得非常幸福。

高滔滔成为太后后,她的儿子宋神宗因为变法失败抑郁而终。没办法的她开始抚育幼孙宋哲宗,并利用身份开始执政。在执政期间她克己自律、勤俭廉政,被后世称为女中尧舜。3.历史对于宋英宗的评价

司马光:臣闻陛下昔在藩邸事濮王,承顺颜色,备尽孝道。凡宫中之事,濮王皆委陛下干之,无不平允。

王称:英宗皇帝之在潜藩也,允蹈恭俭,力行礼义,而天资明叡,物望攸属。仁宗皇帝雅知其贤,授以重器。在位五载,尽循父道。虽以忧勤损寿,然甚盛之德,固已度越前王,宪章后嗣矣!

脱脱:昔人有言,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信哉!英宗以明哲之资,膺继统之命,执心固让,若将终身,而卒践帝位,岂非天命乎?及其临政,臣下有奏,必问朝廷故事与古治所宜,每有裁决,皆出群臣意表。虽以疾疹不克大有所为,然使百世之下,钦仰高风,咏叹至德,何其盛也!彼隋晋王广、唐魏王泰窥觎神器,矫揉夺嫡,遂启祸原,诚何心哉!诚何心哉!

王夫之:然而英宗有难处者于此:君子之守道也,不昧其初。濮王之薨,英宗尝执三年之丧矣。未为天子而父之,已为天子而不父,则始末不相应。而前之哀戚,以大位而改其素,安能不耿耿焉。此则仁宗之过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