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库里库日天的由来合集20篇

第一个"世界人口日"是1990年7月11日,今年7月11日是第27个世界人口日。那么世界人口日的历史由来是什么?世界人口日的节日意义是什么?一起跟随问学吧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浏览

1939

文章

1000

篇1:虿盆之刑的由来是怎样的?什么是虿盆之刑?

全文共 1017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的古代历史当中,有着很多残暴荒淫的皇帝,就比如说周幽王、商纣王隋炀帝等等。不过要说起历史上最为荒淫残暴的皇帝,那商纣王恐怕是首位了。而他的荒淫残暴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封神演义》中是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与自己的爱妃妲己可以说是天生一对,两人荒淫无度,妲己更是蛇蝎心肠恶毒无比。虿盆之刑就是在被妲己所发明出来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妲己最初进宫的时候仅仅只是一名地位低下的妃子,而且是商纣王出征时带回来的战利品。但是妲己却发挥了她倾国倾城的美颜,利用着自身的紫色迷惑住了纣王,使得纣王对她是百依百顺。最终使得原本勤政的纣王每日纵情享乐,荒淫无度,对朝政是不理不问。

在当时纣王身边是有着一位非常贤惠的姜太后,为人非常文静贤淑。姜太后看到这个局面之后就多次劝阻纣王要以国家事情为主,以天下黎民苍生为念。然而姜太后的忠言之语却使得纣王非常的反感,在加上妲己在后面添盐加醋,煽风点火,愣是让纣王对姜太后起了杀心,完全不顾着夫妻之情,残忍的将姜太后处死了。

姜太后死了之后,在后宫当中就在也没有人敢去约束纣王了,而纣王也因此变的更加的荒淫无道,向着王国之路是越走越远。在妲己的可以引导下他每日是酒池肉林,沉迷声色犬马之中。就在有一天,妲己与纣王在鹿台上饮酒作乐,妲己无意中发现原先服侍过姜太后的宫女们个个都是愁眉苦脸的,有着不悦的神色。妲己对此感到非常的扫兴,于是便开始对这些宫女们怀恨在心了。

妲己心想着这些宫女肯定是还在怀念死去的姜皇后,于是妲己便开始在纣王面前说这些宫女的坏话。诽谤这些宫女说她们还在思念姜皇后,如今是一个个都不满,心怀怨念,日后必定是要加害于大王。纣王一听到这话就大怒了,说让妲己去处置这些人。于是妲己便想出了个丧心病狂的歪点子,她命令手下在鹿台下面挖了个长宽各一百步,深度达到五尺的大坑。然后再命人放进去无数的毒虫和毒蛇,等到这些毒物饥饿难耐的时候,她就将原先的服侍姜皇后的宫女们全部抓了起来,直接扔进了大坑之中。

看到有活人落入坑中,这些毒虫便一拥而上了。在这些宫女的身上开始啃咬针刺,一时间宫女们痛苦哀嚎,惨状是不忍直视。在鹿台上饮酒的纣王听到后更是欢喜的手舞足蹈,竟夸赞妲己相处这等绝妙的娱乐方式。于是纣王就问妲己,这个刑法的名称是什么?妲己回应说:“坑内有万条毒虫,不如就叫虿盆好了。”于是虿盆之刑就这么出现了。在后世经常用这种刑罚来形容妲己的狠毒以及纣王的残暴。在当时虿盆之刑与炮烙之刑并成为商朝最严酷的刑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大慈恩寺的由来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西安的大慈恩寺因保存了玄奘法师取经带回的佛像、经书以及书法作品《大唐三藏圣教序》而闻名于世,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的重视。

大慈恩寺原本是唐贞观年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长孙皇后所建。玄奘法师取经回国多年后,由弘福寺移驾大慈恩寺主持寺务,并在此创立了汉传佛教之一的法相宗。唐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了保存取经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2014年,大雁塔作为丝绸之路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慈恩寺不仅是佛教界著名的寺院,更是我国唐代建筑与文化的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立夏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立夏的由来与含义

全文共 3569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立夏的由来含义

立夏节气的由来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这个季节,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如《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如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

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立夏节气的气候特点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

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清晨当人们迎着初夏的霞光,漫步于乡村田野、海边沙滩时,你会从这温和的阳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立夏节气的习俗

迎夏仪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

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有的地方还有立夏日称人的习俗。

尝新

在后世,立夏立夏还有尝新等节日活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尝新的食物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九荤为鲫、咸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种烹调方法,用多种香料加工而成为熄鸡)鸡、腌鲜、卤虾、樱桃肉;十三素包括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笋、蚕豆、矛针、豌豆、黄瓜、莴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在南通,则吃煮鸡、鸭蛋。

斗蛋游戏

是日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中饭是糯米饭,饭中掺杂豌豆。桌上必有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乡俗蛋吃双,笋成对,豌豆多少不论。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立夏应该进补。嵊谚有旺生,寓人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涉远路,寓意拄腿。带壳豌豆形如眼睛。古人眼疾普遍,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立夏节气的养生窍门

传统中医认为,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心为阳脏,主阳气。心脏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仅维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汗液调节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初夏之时,老年人气血易滞,血脉易阻,每天清晨可吃少许葱头,喝少量的酒,促使气血流通,心脉无阻,便可预防心病发生。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立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至20℃,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大好时节。天文专家提醒说,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二十四节气表: 春季: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夏季: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秋季: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季: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广州羊城的由来 广州为什么叫羊城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有五位仙人,身穿五彩衣,骑着五色羊,拿着一茎六穗的优良稻谷种子,降临“楚庭”,将稻穗赠给当地人民。说完后,五只羊则变成了石头。当地人民为纪念五位仙人,修建了一座五仙观,传说五仙观即为“楚庭”所在。由此,广州又有“羊城”、“穗城”的别名。

据说今广州惠福西路的五仙观就是五仙降临之地,广州人在此为纪念五仙人专门修建了五仙观,在大殿内还有五仙和五羊的塑像。在今五仙观东侧,还有一块巨大的红砂岩似脚印状的凹石,被称为“仙人拇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端午由来与传说

全文共 1399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传说有很多,最为广泛流传的有四种说法,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端午由来与传说二:端午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由来与传说一:端午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由来与传说三:端午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由来与传说四:端午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看过“端午由来与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咸猪手的来历,咸猪手的由来揭秘

全文共 101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咸猪手”其实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其实就是性骚扰的意思的,但是大家是否知道这个词语的来历呢?咸猪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其实这个东西故事还是挺多的啊,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咸猪手的由来吧,感兴趣的网友可别错过了!

其实现在咸猪手是什么意思想必大家都已经非常的清楚了,就是指的男性猥亵女性的一些非礼动作的代名词了,其实就是指的那些袭胸啊,摸屁股啊,摸腿啊等等已经上升到动手的性骚扰行为了,所以其实还是挺让人觉得恶心的,那么这个咸猪手的叫法是什么来历呢?下面跟随小编来揭秘分析看看。

其实我们不妨回顾中国的历史,从一些小说啊,古书啊,可以明确的看到,古代的猪其实是一种非常好色的动物,晋朝的《志怪录》、《搜神记》就有相关的记载,还是有唐朝的《乌将军记》中也有相关的记载,无非就是一些猪啊幻化成人身了去作妖了,当然了都是幻化成貌美系列了。《乌将军记》中的乌将军其实就是一位公猪妖怪给幻化而来的,他也的的确确能给村民们带来好处,但是得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村民每年必须给他送一位美女,也就是进攻了,但是后来这件事情暴露了,被人看出来他是猪精啊,最后也是被人围杀了。

而在西游记中,大家也知道猪八戒这个人也是真好色啊,所以猪在中国的古代其实就是好色的代表了。但是咸猪手的故事可能起源于安禄山了。

话说唐朝年间那安禄山和杨贵妃的事情算是流传的不知道的多广啊,而且著名的史书《资治通鉴》中一样是有记载的。在另外一本书《太平广记》中有把安禄山给妖魔化得更加厉害了,每当安禄山喝醉酒之后他就会幻化成怪物,而这个怪物的形象就是我们一般不多见的猪身龙头这样的怪物了,但是太监上报的时候当然不能说安禄山有龙头猪身啊,所以就反过来报告了,最后就成了猪头龙身了,唐玄宗就把安禄山又叫做猪龙了,就这样这件事情给传开了,以后大家叫安禄山就叫龙猪了。

在小说《隋唐遗文》中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那就是安禄山和杨贵妃玩耍的时候,安禄山性情过于急躁,结果把杨贵妃的胸给抓伤了,这个时候安禄山就获得了一个外号,那就是“禄山之抓”了,接着上面的龙头猪身,所以安禄山的禄山之抓就变成了“猪手”了,所以这猪在古代啊,就和好色是完全分不开的。

其实咸猪手在广东香港地区用得比较多,关东地区叫色狼这些人叫“咸湿佬”,而咸湿佬如果动手了话那就是“咸猪手”了。之后只要是性骚扰相关的,大多数都会说咸猪手,之后就一直沿用开来了。

最后提醒各位妇女老友,姐姐妹妹,谨防色狼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端午节由来的故事 端午节由来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最广为流传的就是纪念屈原的故事。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形成了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由来的故事

一、纪念屈原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传说在公元前340年,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在五月初五的时候,悲愤的投入汨罗江。老百姓没捞起屈原的尸体,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端午的时候会把粽子扔到水里的习俗。

二:纪念伍子胥

这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也是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他投奔吴国,屡立战功,却被谗言陷害,含冤自刎而死。吴王夫差令人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江中。人们把端午节亦称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纪念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遮天投江自杀。没想到,五天后曹娥抱出父亲尸体浮出水面,世人惊奇。之后曹娥所住之村镇即更名为曹娥镇,舜江被改为曹娥江,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还有著名的《曹娥碑》一文作为佐证,五月初五就变成纪念曹娥的节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PM2.5中文名的由来及超标因素

全文共 2369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空气质量连续严重超标,全国别的省市也持续受到雾霾天气困扰。虽然中国环境在许多方面已经得到改善,但是由于环境压力增大,整体形势仍在恶化,状况让人堪忧,因此在中国的环境形势达到转折点之前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Pm2.5命名:

Pm2.5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监测指标。

2013年2月2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称PM2.5拟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刘青表示,换名是“针对PM2.5的特殊个案而设立的”。

命名建议:粉尘(TSP)→飘尘(PM10)→微尘(PM2.5)→霾尘(PM1)

在环境科学领域,根据大气污染物存在状态,将其分为气溶胶态污染物(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

根据央视新闻【PM2.5中文名字尘埃落定!】,在征询了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后,PM2.5的中文名字在2013年4月19日尘埃落定了——“细颗粒物”。

Pm2.5来源:

颗粒物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但危害较大的是后者。

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自然界中的灾害事件,如火山爆发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尘暴事件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

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流动源主要是各类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

PM2.5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转化而成。而这些气体污染物往往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烧造成的。在发展中国家,煤炭燃烧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应的主要方式。没有先进废气处理装置的柴油汽车也是颗粒物的来源。燃烧柴油的卡车,排放物中的杂质导致颗粒物较多。

在室内,二手烟是颗粒物最主要的来源。颗粒物的来源是不完全燃烧、因此只要是靠燃烧的烟草产品,都会产生具有严重危害的颗粒物,使用品质较佳的香烟也只是吸烟者的自我安慰(甚至可能因为臭味较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同理也适用于金纸燃烧、焚香及燃烧蚊香。

除自然源和人为源之外,大气中的气态前体污染物会通过大气化学反应生成二次颗粒物,实现由气体到粒子的相态转换。如:

SO2+H2O→H2SO3

HNO3+NH3→NH4NO3

盐的水合物:如xCl.yH2O、xNO3.yH2O、xSO4.yH2O,随着湿度的变化,水合物对PM2.5的影响较大,水不仅与盐化合物生成水合物,由于湿度的改变还形成了盐的微小溶液液滴。

PM2.5-致命细颗粒

PM2.5的危险,就在于其细小,“PM2.5的大小,相当于一根头发丝截面的二十分之一。”

PM2.5可以吸附较多复杂的有机与无机物质,如有机多环芳烃类及重金属镍、铅、镉、汞等,这些物质随着PM2.5经呼吸直接进入肺泡和血液,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重金属铅可能会造成儿童血铅超标,多环芳烃也被认为是致癌物。”

对于PM2.5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宋伟民等人曾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暴露在高浓度PM2.5中,会影响心血管、呼吸系统的正常工作,甚至可能具有生殖毒性和免疫毒性。

在一项关于PM2.5浓度与DNA损伤关系的研究中,他们选取交警作为高暴露组,普通居民作为低暴露组,对细胞进行受损分级。结果显示,交警各级损伤率均高于低暴露组,即PM2.5的浓度升高能导致人群DNA损伤程度增加。

一个明显的现象,即当天气是灰霾天时,医院中呼吸科门诊人数会增加。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环境检测中心联合做的一项调查显示,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50微克/立方米,呼吸科、小儿呼吸科日均门诊人数分别增加3%和0.5%。而PM2.5的影响则更为显著,在灰霾天气发生日,PM2.5日均浓度每增加34微克/立方米,呼吸科、小儿呼吸科日均门诊人数分别增加3.2%和1.9%。而且灰霾天气对门诊影响的滞后累积效应更大,当灰霾污染爆发第六天时,门诊人数达到最高值。

早在上世纪90年代,PM2.5和人群死亡率的关系即被科学研究证实。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J.Schwartz等人于1996年发表研究结果,证明空气中的PM2.5含量与人类日常死亡率相关。研究指出,空气中的PM2.5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日常死亡率就会相应上升1.5%。PM2.5浓度也与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相关。

这项研究的结论,于2000年在美国环境署的实验中再次被肯定。

2000年,哈佛大学医学院Channing实验室的弗朗辛·拉丹(FrancineLaden)进一步研究了PM2.5的组分与死亡率的关系。他们通过PM2.5颗粒组分的元素分析确定PM2.5的不同来源,研究了六个美国城市中,不同来源的PM2.5成分对死亡率变化的影响。

结果证明,对PM2.5而言,来源于交通排放颗粒物成分对死亡率的影响,明显大于燃煤来源的颗粒物。而自然来源如土壤、岩石的细颗粒物,与人群死亡率的变化无关。

研究指出,机动车、燃煤来源的PM2.5每增高10微克/立方米,人群每日死亡率分别增高3.4%、1.1%。这为确定颗粒物控制的重点提供了依据,即来自于机动车的PM2.5最为危险。

Pm2.5超标因素

大型城市PM2.5严重超标与以下因素相关:

一是最远达到几百公里之外的植被遭到破坏,裸露的表土大量增加,沙尘远距离运输到城市;

二是城乡结合部继中心城区之后大兴土木,以北京为例,五六环外尘土飞扬;

三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污染物排放,包括燃煤锅炉、机动车尾气、炒菜油烟、加油站和家居装修的挥发物等等;

四是周边城市重化工业污染物排放,如周边城市对北京PM2.5排放的贡献度接近四分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为什么叫端午节 端午节名字的由来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之所以称为“端午”,是因为《说文解字》中记载:“端,物初生之题也”,即“端”为开头、初始的意思。古时候人们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称之为“端午”。“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的《风土记》中:“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为什么叫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立夏为什么要斗蛋?立夏斗蛋的由来

全文共 1205 字

+ 加入清单

斗蛋是立夏的几大习俗之一,立夏这一天,父母会做各种鸡蛋然后放进套子里给自己的小孩。那么,立夏为什么要斗蛋?立夏斗蛋是怎么来的?

立夏为什么要斗蛋

斗蛋俗话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症状,患者多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

立夏这日,人们煮好鸡蛋,有的地方还特地用红茶或核桃壳煮蛋,称“立夏蛋”。将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蛋套中,相互馈送。或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

小孩子们斗蛋为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

还有的地方,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立夏斗蛋的方法

斗蛋,是把鸡蛋、鸭蛋煮熟了以后,蛋头对蛋头,蛋尾对蛋尾,相撞直到一方撞破壳为止,最后胜出的就是“蛋王”,而斗破的蛋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下肚了。现在想想,觉得挺傻的,但当时真是乐趣无穷,可能是现在的小孩子不能理解也享受不到的快乐吧。

立夏节时,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每年立夏都会吃蛋,还要把蛋放到五颜六色的网兜里带到学校去“斗蛋”。

立夏节气斗蛋习俗

立夏与斗蛋总是捆绑在一起的。记得读小学时,每年立夏,爸妈都会为我准备一只红色的绒线编织袋,里面放上三四只白煮鸡蛋,然后让我带着去学校。若在平时,带零食上学是绝对被禁止的,一年之中唯独立夏这天,严格的老师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仅默许同学带蛋,有时甚至会组织专门的“斗蛋比赛”。

想像一下,当时全班几十号人各持一蛋,蛋尖为头,圆处为尾,在默认的规则下,头击头,尾撞尾,胜者就是“蛋王”。虽然每次败者无数,只有1人拥有“蛋王”称号,但能在紧张的读书日子里享受到笑语不断的快乐,无疑是幼时的最大乐趣。

如今,人已成年,虽然不会再有斗蛋的机会,但始终对此念念不忘,也很想了解其中的由来。直到问了一些老人,才知这一习俗主要是为了帮小孩防“疰夏”。谚语有云:“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意指随着气温上升,炎夏步步逼近,小孩子特别容易产生身体疲劳四肢无力、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的现象,这便是“疰夏”症状,据称只要在立夏那天吃蛋,就可预防此病。

当然,这样的说法出自谁口无人知晓,但历经世代相传,斗蛋最终成为立夏的习俗,而且,“吃蛋拄心”,这也正与中医理论上的“立夏养心”不谋而合。

其实,除了斗蛋,与立夏相关的习俗还有很多,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就有病灾缠身;而说到尝新,有些地方甚至保留着要尝够“九荤十三素”的排场,颇为壮观;在我国江西一带则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苏浙一带有立夏吃花饭的习俗,也有叫“吃补食”的。但无论哪一种习俗,至今仍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底。

遗憾的是,生活在繁忙的都市,已经不大看得到有孩子斗蛋了,紧张的工作节奏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无暇顾及那些与立夏有关的“小事”。过分严肃地去苛求这一节气的字面意义,正让立夏逐渐失去了值得庆祝的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天津耳朵眼炸糕的历史故事 耳朵眼炸糕的由来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耳朵眼炸糕是回民刘万春在清光绪年间创制,炸糕做工精细,皮酥馅香,在当地非常有名,当时人们过生日,办宴席都会用他家的炸糕,后来1957年,刘氏耳朵眼炸糕改为公私合营,1978年定名为“耳朵眼炸糕店”,如今成为了天津代表小吃之一。

天津耳朵眼炸糕的历史故事

耳朵眼炸糕最早起源于晚清光绪年间,由回民刘万春创制,因为炸糕制作精细,物美价廉,所以有“炸糕刘”的绰号。不管是富人过生日,还是百姓办喜宴,借“糕”字谐音,都来购买它的炸糕,所以生意也越来越好。耳朵眼炸糕选用的是上等黏黄米,水磨后发酵,上等红小豆煮烂去皮,加上红糖汁炒成馅。包好下锅,炸出的炸糕皮酥馅香,口感香甜非常好吃。

1957年,刘氏耳朵眼炸糕店改为公私合营,到了1978年,经天津市饮食公司定名为“耳朵眼炸糕店”。如今耳朵眼炸糕已经非常火了,改用南方的江米,炸制时有三口锅,两口锅加工,第三口锅控油,口味非常不错。

耳朵眼炸糕从研制出来,到现在有百余年历史,创始人是“炸糕刘”刘万春,卖炸糕谋生。因为炸糕店选址在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被众食客戏称为耳朵眼炸糕。刘万春做的炸糕出类拔萃,独树一帜。如今在天津,天津耳朵眼炸糕已经非常有名,其也成为了当地的代表小吃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灵境胡同的来历,灵境胡同名字的由来

全文共 1292 字

+ 加入清单

在北京有很多相对出名的胡同,很多不是常年待在北京的人也都会有所耳闻。特别是其中的灵境胡同,只听名字就让人能联想到这胡同一定有很多有趣的事情,那么灵境胡同是怎么来的,又为什么要叫灵境胡同呢?一起到胡同文化了解。

据《帝京景物略》去,明永乐十五年(1417),皇帝朱棣患病,夜间入睡,做梦,梦见两位道士前来授药,不日其病即愈。皇帝甚为感激,于是下令为其建宫祀,封其为玉阙真人、金阙真人,赐名为灵济宫。相传,这两位真人一叫徐知证,一叫徐知谔。既然是皇家勅建的寺庙,其占地之广,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每逢初一、十五、立冬、夏至等节令,皇家总要派大臣前往烧香祷告,祭祀真人。有时,大臣患病,也要想办法到此祭祀,以求真人保佑,早日康复。明代凡有重大朝会,文武百官也要先到此聚集,习仪演练。许多明代文人,在此留下了歌颂灵济宫的诗文。有首诗写道:“晚来骑马过仙坛,宝芨灵文试一看。

月度三花瑶殿静,风吹独鹤玉阶寒。”又有诗云:“地可招松鹤,仙源此处通。”灵济宫的道士经常还举办讲学活动,主持讲学的人,有时是大学士,有时是吏部尚书,有时是后倍侍郎,听讲的人自然也是一些高官。每次讲学参加者多达午人很有气势,而且听过几次讲课之后,多仍攀附高官显贵者。

崇祯十五年(1642)有位大臣向皇帝写了一个奏章,说灵济宫供奉的两位真人是叛臣之子,不宜受朝臣拜跪,请示用帐幕将其塑像盖起来,停止祭祀活动。崇祯皇帝认可了这个奏本,从此灵济宫便衰落了。

民国后,灵济宫所在地,谐音为灵境胡同。以西黄城根为界,灵境胡同有东西两段,西段称灵境胡同,东段称黄城根。实际是一段东西走向的皇城旧址。明清皇城的设计是有两个西南角的。今府右街南口,是皇城的西南角,由此往北,至今灵境胡同东口,向西拐弯,直达今西黄城根南街南口,形成另一个西南角而向北拐弯,直奔西安门。就是说今灵境胡同东段往北的一片地带,早年都是皇城以内的范围。

1949年后,灵境胡同与黄城根合并,统称今名。1965年,又将八宝坑并入。

早先,它可不叫灵境胡同。明代,它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灵济宫,因灵济宫在此而得名。此宫为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下令修建,以祭祀徐知证和徐知谔二兄弟。后成为百官朝见皇帝的预演场。古木深林,巍然仙宫。西部称宣城伯后墙街,因南侧有宣城伯府第故取此名。清代,以西黄城根南街为界,东段音转为灵清宫、林清宫,老百姓广称为林清胡同,西段改称为细米胡同。

1911年后,东部改为黄城根,西部则改称灵境胡同。据说,宣统帝师、太傅陈宝琛住在此,天天进宫为小溥仪授课。1949年后两段合并统称灵境胡同。1965年将八宝坑并入。八宝坑位于西部北侧,为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因地势低洼卫生差,故原称巴巴坑,后谐音雅化称八宝坑。到了清朝灵济宫逐渐荒废。

建筑特点

今胡同北的石板房头条、二条胡同一带在基建施工时,曾发现地下有古建筑基础工程,是三合土夯土,高4。5米,面积很大,其中一处东西长32米,南北长20米,疑是当年灵济宫的地基。

你可能也喜欢:

德化戴云山门票多少钱,它有什么独特景色

夏日消暑好去处,南安云台山有美景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什么是道教,道教文化的基本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立夏为什么要撞蛋?立夏撞蛋由来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立夏这个节气总是与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吃鸡蛋,玩鸡蛋,还有撞鸡蛋。很多学校都有开展相关的活动。那么,立夏为什么要撞蛋?立夏撞蛋是怎么来的?

立夏撞蛋由来

俗话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症状,患者多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

立夏这日,人们煮好鸡蛋,有的地方还特地用红茶或核桃壳煮蛋,称“立夏蛋”。将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蛋套中,相互馈送。或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孩子们斗蛋为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还有的地方,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立夏撞蛋的玩法

吃茶叶蛋是小时侯最喜欢的风俗。小时侯小孩子是要玩撞蛋的。妈妈会给小孩编一个鸡蛋络(就是彩绳编的小袋,可以装下一个茶叶蛋的),小朋友会挑一个自己家最硬的蛋带到学校或幼儿园和别的小朋友的蛋去撞,要是自己的蛋把别人的蛋撞碎了,可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呢。住在城镇里的人,对节气是不会理会太多的,惟独这样从孩提时代就积累起来的乐趣让这个节日有了庆祝的意义。知道现在孩子们到了着一天还是会玩这个保留的项目。

立夏的几大习俗

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立夏,至今仍保留了撞蛋、煮倭豆、煮糯米饭等习俗。除此之外,老宁波还有一个特有习俗,吃“脚骨笋”。

宁波有句老话,叫“立夏吃脚骨笋,一年脚骨健健过”。所谓脚骨笋,是宁波方言的叫法,其实就是山上的乌笋。立夏至,农忙开始,大家都希望“脚骨健”(身体康健),吃“脚骨笋”也成了民间祈求健康的一种借代。

脚骨笋,每根大概三、四寸长,不剖开,吃时要拣两根相同粗细的笋一口吃下,形同脚骨,吃了寓意一整年“脚骨健”。虽然现在很少有人要干农活,但吃“脚骨笋”的习俗还是被牢牢记住。

吃茶叶蛋和撞蛋,也是老宁波的重要习俗。老底子宁波人在初夏时节注重养生。“立夏吃只蛋,石板会踏烂”,说的就是在立夏当天吃茶叶蛋,会有好的体魄。孩子们脖子上挂着用丝线编成的蛋套,里面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相互用力比试,称为撞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月饼的由来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月饼是久负盛名的传统食品,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睦,是中秋节必食之品。

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唐朝天宝初年的中秋佳节,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边赏月一边品尝胡饼 ,唐玄宗觉得“胡饼”的名字不雅,这时候杨贵妃看到一轮明月,心有所念 ,提议就称为“月饼”,唐玄宗欣然同意 ,从此“月饼”才开始盛行起来 。

随着社会的发展,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也越来越多 ,月饼也成为了中秋送礼的佳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119消防宣传日的由来

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消除火灾,国泰民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119消防宣传日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

1992年,公安部发出通知,将每年的11月9日定为“119消防宣传日”。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因为冬季是火灾多发季节。为了搞好冬季防火工作,以“119消防宣传日”为契机,拉开冬防序幕。"119消防宣传日"是指:集中一段时间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消防安全宣传活动,以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的进程。我国过去的火警电话是“09”,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特别通讯是“0”号。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通讯服务号码由“0”改为“11”,根据标准化管理的要求,火警电话号码统一定为“119”,是汉语“要要救”的谐音。因为每年“119”是我国的消防宣传日,实际上这一天已成为我国的消防节。

相关知识:119消防日宣传标语

1、预防火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消防安全是安居乐业的保障

3、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4、更新观念、增强单位消防主体责任意识

5、火灾是幸福生活的大敌

6、责任到人,各尽其职,认真完善消防责任制

7、消防设施别乱动,扑救火灾有大用

8、消除火灾,国泰民安

9、安全连着千万家,消防系着你我他

10、大力推进消防工作法制化、社会化建设

11、遵守消防安全规定,让火灾远离社区

12、人人防火,户户平安,一家失火,四邻受灾

13、增强全民消防意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14、积极预防火灾发生,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

15、消防常识永不忘,遇到火情不惊慌

16、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

17、为了你和他人的幸福,请自觉做好防火工作

18、预防火灾、维护消防安全是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

19、火灾是人类大敌,防火是社会大事

20、搞好消防安全管理是单位的法律责任

21、权责统一,切实落实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责任

22、天天宣传天天安,日日防火日日宁

23、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规范消防安全管理

24、安全自查,隐患自改,责任自负

25、大力开展“119天无特大火灾”活动

26、积极行动起来,大力排查、整改火灾隐患

27、预防火灾时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8、全民消防,生命至上

29、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单位消防工作全面负责

30、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努力开创依法治火新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愚人节由来的说法有哪些

全文共 1454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四月一日,是西方的民间传统节日——愚人节(April Fools Day),也称万愚节。对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愚人节由来说法,欢迎大家阅读。

愚人节由来的说法1

小丑说国波士顿大学美国幽默学名誉教授约瑟夫-波斯金对愚人节的历史起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愚人节起源于开玩笑。1983年,波斯金曾经表示,愚人节的概念来自公元三到四世纪罗马君士坦丁一世时期的罗马小丑。据说,当时小丑们向统治者请愿成功,统治者允许他们推举一名成员在某一天中能够成为国王。因此,在四月一日当天,君士坦丁一世将罗马帝国的统治权交给了他的一个小丑--库吉尔国王。库吉尔随即颁布法令,将四月一日永远定为荒谬的一天。波斯金介绍说,当时的通讯社并没有对这个话题有太大的兴趣。“我认为我本应该因为这个离奇的故事而被大家称赞。”

愚人节由来的说法2

1582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决定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高利历(即通用的阳历),以元旦为一年的开始,改变了过去以四月一日为新年的开端。但一些守旧派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的历法在这天送新年礼,庆祝新年。

聪明滑稽的人在四月一日就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的鱼”。 从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18世纪初,愚人节习俗传到英国,接着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

愚人节由来的说法3

愚人节与古罗马的嬉乐节(Hilaria,3月25日)和印度的欢悦节(Holi,到3月31日为止)有相似之处。

愚人节由来的说法4

相传距人类始祖亚当之后约一千六百五十年间,上帝以洪水来毁灭世界,但仅留下亚当的第三个儿子慧德的后代诺亚,他以一条人造的大船保全了一家大小的生命。洪水稍退之后,诺亚便放出一只白鸽,想探求一块洪水消退之后的陆地,因为这一天正好是四月一日。所以后人认为,在这一天去做一种毫无意义的事,就好像一只白鸽做了白工一样,行为愚蠢,为“愚人节”之起源。

愚人节由来的说法5

英国有一个民间传说,认为愚人节与一个名叫“哥谭镇”的城镇有关。传说在13世纪有这样一个传统,凡是国王巡视过的道路都会收归公共所有。哥谭镇的民众不愿失去他们的主干道,于是散布了谣言,希望能够阻止国王的巡视。国王遂派遣消息官前去打探,消息官到达村镇之后,发现满街都是疯傻之人。国王便放弃了巡视的计划。于是愚人节便由纪念哥谭镇镇民的谎言而来。

愚人节由来的说法6

根据基督教徒的说法是:“愚人节”是为了纪念耶稣受难的日子,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前,被迫到处奔走后人以四月一日这一天来纪念他此种无辜地被人活活钉死,其实含有警惕之意义。

愚人节由来的说法7

据古罗马残籍记载:罗马在每年四月初举行“蔓姜会”,某年“蔓姜会”,主宰之神雪丽丝之女白洛赛苹娜在极乐园采摘水仙花时,遇见冥府王菩拉多,两人一见钟情,互相示爱,菩拉多便娶白洛赛苹娜为冥府王后,当他们两个返回地府时,菩拉多乃差使地府中之鬼怪发出吃吃之笑声,以愚弄雪丽丝,而雪丽丝果被愚弄,她乃循着声音的来源寻觅。因此,他们便以每年之“蔓姜会”为“愚人节”。

愚人节由来的说法8

据英国历史学家的考证:“愚人节”的起源乃是出于印度佛教那句“到达彼岸”的话。而英人百科全书里面则是记载着:“愚人节”乃是公元十五世纪宗教革命之后始出现的一个说谎节日。那时西班牙王腓力二世曾经建立一个“异端裁判所”,只要不是天主教徒就被视为异端,在每年四月一日处以极刑,也就是死刑。臣民们感到非常恐怖,于是每天以说谎取笑为乐,来冲淡对统治者之恐惧与憎恨。其后,沿用日久,演变为今日之“愚人节”。

愚人节由来的说法9

在时间的选择,与“春分”有关,在这时间天气常常突然变化,恰似是大自然在愚弄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北京大学为什么叫peking,Peking的由来

全文共 972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大学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但是为什么北京大学叫做peking而不是beijing呢?一起去看一下城市文化,了解北京大学叫做peking由来是什么。

可能也感兴趣》》竞争激烈的北大最好的专业

Peking的由来一:是在中国大陆汉语拼音方案施行之前,汉字的拉丁文转写使用威妥玛式拼音和邮政式拼音。邮政式拼音是一个以拉丁字母拼写中国地名的系统,始于晚清,1906年春季于上海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通过了这个方案并将其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标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继续使用邮政式拼音,因此它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拼写中国地名时最常用的拼写方案,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大陆地区邮政式拼音逐渐被汉语拼音取代。按照邮政式拼音的拼写规则,北京拼写为“Peking”。北京大学根据邮政式拼音法起了英文名“PekingUniversity”,并一直沿用至今。

Peking的由来二:是‘北平’的音译“。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英译名“AllQuietinPeking”,“北平”对应“Peking”。实际上,这个地名当年的规范拼法为“Peiping”——威妥玛式拼音以送气符号“‘”,区分送气的清辅音和不送气的清辅音,汉语拼音b在该系统中的对应拼法为“p”,汉语拼音p的对应拼法则是“p’”;当时为了简便,又常常省略送气符号——因而北平(Běipíng)一词通常写作“Peiping”。2010年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内的双语介绍将“北平”译为“Peking”;2012年已作更正。

Peking的由来三:是“源自粤语等南方方言”。有人认为“京”的声母(汉语拼音j)拼作“k”似乎遵循了“南方话”的发音规律,因而“Peking”并不等同于北京官话的“北京”。考察粤语等当代汉语方言,此现象固然存在,但并不能以此建立因果联系、推定“Peking”的拼法源自方言。当年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们,仅仅因为首先抵达的是南方沿海地区,就罔顾官话发音、就近以方音拼写国都名称,甚至慢慢形成“固定拼法”、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认可,这种逻辑是很难说通的。

你可能也喜欢:

北京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北大西门

北京大学前身叫什么,北京大学的历史

校园文化指南,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是谁

校园文化指南,北京大学有几个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大雪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大雪的由来与含义

全文共 2958 字

+ 加入清单

大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7日(个别年份的6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东北、华北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西北地区则不到1毫米;大雪,雪的大小按降雪量分类时,一般降雪量5.0-10毫米。 大雪节气的由来“大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7日(也有个别年份的6日或8日)。太阳黄经达25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可见,大雪节气是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人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还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所以有“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农谚。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均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降至-10℃,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在气候正常年份,黄河流域以及以北地区已有积雪出现,冬小麦已停止生长。大雪以后,江南进入隆冬时节,各地气温显著下降,常出现冰冻现象,“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就是这个时间的真实写照,但是有的年也不尽然,气温较高,无冻结现象,往往造成后期雨水多。江淮及以南地区小麦、油菜仍在缓慢生长,要注意施好腊肥,为安全越冬和来春生长打好基础。华南、西南小麦进入分蘖期,应结合中耕施好分蘖肥,注意冬作物的清沟排水。这时天气虽冷,但贮藏的蔬菜和薯类要勤于检查,适时通风,不可将窖封闭太死,以免升温过高,湿度过大导致烂窖。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保持较低的温度。 大雪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和低温的预报,注意防寒保暖。越冬作物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冻害。注意牲畜防冻保暖。 大雪节气的气候特点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中国辽阔的大地均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降至-10℃,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在气候正常年份,黄河流域以及以北地区已有积雪出现,冬小麦已停止生长。大雪以后,江南进入隆冬时节,各地气温显著下降,常出现冰冻现象,“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就是这个时间的真实写照,但是有的年也不尽然,气温较高,并无冻结现象。 大雪节气的民间习俗 大雪时节,北半球各地日短夜长,因而有农谚“大雪小雪、煮饭不息”等说法,用以形容白昼短到了农妇们几乎要连着做三顿饭的程度。俗话说“大雪纷纷是旱年,造塘修仓莫等闲”。此时人们还要加紧冬日兴修水道、积肥造肥、修仓、粮食入仓等事务。妇女们则三五成群,扎堆做针线活。手艺之家将主要精力用在手艺上,如印年画、磨豆腐、编筐、编篓等赚钱补贴家用。 大雪以后气温逐渐变冷,人们屋里屋外都十分注意保暖,纷纷穿上冬装,防止受冻,出现冻疮。鲁北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门,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红薯粥度日。此外,逢下雪到户外赏雪、堆雪人也是此时常有的景致。 老南京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将大盐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锅炒熟,待炒过的花椒盐凉透后,涂抹在鱼、肉和光禽内外,反复揉搓,直到肉色由鲜转暗,表面有液体渗出时,再把肉连剩下的盐放进缸内,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半月后取出,将腌出的卤汁入锅加水烧开,撇去浮沫,放入晾干的禽畜肉,一层层码在缸内,倒入盐卤,再压上大石头,十日后取出,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年。 大雪节气的养生保健 健康起居 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起居调养宜早眠早起,并要收敛神气,特别在南方要保持肺气清肃。早晚温差悬殊,老年人要谨慎起居,适当运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大雪节令的特点是干燥,空气湿度很低。此外,衣服要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宜保暖贴身,不使皮肤开泄汗出,保护阳气免受侵夺。夜晚的温度会更低,夜卧时要加多衣被,使四肢暖和,气血流畅,这样则可以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如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脑血栓形成等。 南方此时正是季节转换,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是中风易发作的时节,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的中风高危人群,以及曾中风已愈的人群,要时刻警惕再次中风。 体育锻炼是不可缺少的,可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体质、爱好,选择不同的项目,须注意的是不要在大风、大雾中锻炼,现代科学认为,在大风大雾时,空气中悬浮的有害物质较多,呼吸这样的空气,对健康有害。 食补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 1、养宜适度: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不可太过,不可不及。若过分谨慎,则会导致调养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状态,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但有损健康,更无法“尽终天年”。 2、养勿过偏:综合调养要适中。有人把“补”当作养,于是饮食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强调安逸,静养惟一;此外,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虽说食补、药补、静养都在养生范畴之中,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在进行调养时应采取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供养的方法。 药膳 我国北方患感冒人较多,如能服点大雪顺安养生汤,对抵抗寒邪袭之体表、口鼻很有益处。具体方法如下: 1、在大雪前中后三天的酉时(17-19时,肾经主时):食用大雪养生汤。具体方法为:将冬虫夏草3克、狗肉250克、上肉桂3克,用水煎煮(可放调味品),将狗肉和汤一块服下。祛寒育肾。 2、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在大雪至冬至期间,可食用下列食品: 枸杞肉丝:枸杞20克、瘦猪肉100克,青笋20克、油、盐、砂糖、味精、绍酒、麻油、干淀粉、酱油适量。此方药食合用,阴血双补,明目健身的药膳方。对于体虚乏力、贫血、神衰、性功能低下、糖尿病患者均有强身益寿之效。 木耳冬瓜三鲜汤:冬瓜150克,水发木耳150克,海米15克,鸡蛋1个,食盐、水淀粉、味精、麻油适量。可生津除烦,清胃涤肠,滋补强身。 二十四节气表: 春季: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夏季: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秋季: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季: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秋节拜神的由来和寓意

全文共 1198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农历节日,也是我国能与春节相比的传统节日,而在节日的时候有部分地方的人会举行拜月活动。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 中秋节拜神由来寓意”的相关内容,方便大家学习了解,希望对您有帮助!内容仅供参考

农历中秋节拜月的寓意

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拜月代表什么寓意

1、拜月期盼福荫寓意。中秋节祭月最早的开始是古人的自然界的崇拜,也就是天象崇拜,是对月神的朝拜,所以有了祭月的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2、拜月期盼团圆寓意。中秋节祭月是人们会准备非常多的食物果品,在中秋节的晚上摆放一整桌,祭拜月神的活动,祈求一家人团团圆圆。这一天当明月在东方冉冉升起,人们便设案于庭院,祭拜月亮,供品以月饼为主,另加瓜果之类,特别是柚子是不可少的,祭品多具圆形,是取团圆之意。祭毕,家人团坐,饮桂花酒,吃月饼,赏明月,讲述有关月亮的故事,比如牛郎织女、吴刚伐树等等。

中秋节拜月的来历是什么

拜月即拜祭“月神”,也就是平时老百姓说的“嫦娥”。古人通过祭拜的形式,祈求团聚、康乐与幸福。“拜月”是从秋分祭月这一古老礼俗演化而来的,周朝有每年秋分天子率群臣祭月的礼制。按习俗,女子拜月,男子观礼。

拜月习俗兴盛于上古之时,源于先民对月亮的自然崇拜和神化。周代以后,对日月的随意性跪拜演变为固定时间场所和程序化的祭祀制度,并成为皇权象征。《国语·周语上》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中秋节祭月的起源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起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中秋节拜神的由来和寓意

中秋节起源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祭月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秋夕祭月由来已久,源自天象崇拜,祈求助力完成心愿,故此拜祭。中秋节祭月经过逐渐演化,已经成为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越南名字的由来 越南名字的来历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的越南长期臣服于中国,越南之前叫安南。嘉庆八年清朝改“安南国”为“越南国”,册封阮朝创立者阮福映为“越南国王”。

最初阮福映是希望清朝赐国号“南越”,但因为南越之地,包括了广东和广西,嘉庆帝担心以后会膨胀安南的野心。而既然阮朝有此请求,清廷又不好当面驳回。

于是清廷大臣们便给出了一个主意。这个国家是现有越裳久地,后来又有安南全壤,所以天朝认为,你们的国号应用“越南”二字。“越”字代表先世疆域,在先;“南”代表新开拓的藩封,在后,故叫“越南”。从此,“越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