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起旅游者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是(合集3篇)

浏览

4417

文章

3

篇1:引起新生儿脐部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脐带是连接胎儿和母亲的重要器官。小小胎儿在母亲子宫内的时候,就是通过脐带的血液运输,从母亲那里得到氧气和营养物质,才能够正常的生长发育。那么引起新生儿脐部感染主要病原体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孩子出生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断脐,这件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或断脐后护理不好,例如断脐的用具(刀或剪)未经严格高温、高压消毒;断脐时没有正规无菌操作;结扎线未消毒以及脐带残端脱落前后没有很好地消毒护理等等,病原体就可能感染脐带的残端,在此生长繁殖,导致脐部发炎。更为严重的是,这里可能成为病原体进入全身的门户和通道,引起重症全身性感染,常可危及孩子生命。如新生儿破伤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

引起新生儿脐部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是细菌,以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多见,往往引起化脓性改变,轻者脐轮和脐周围皮肤红肿,并有一些脓性分泌物;重者脐部及周围皮肤明显红肿或有硬块,脓性分泌物较多,并常有恶臭味。若未及时就诊治疗,感染可向周围扩散,引起腹壁蜂窝组织炎、皮下坏疽,甚至向更深部蔓延而导致腹膜炎;也可以沿着还没有完全闭锁的脐血管蔓延引起肝脓肿、化脓性门静脉炎以及前面提到的全身性感染。

由此可见,新生儿的脐部感染决非小事,一定要引起医务人员和家长的重视,要以预防为主。预防的关键在于断脐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断脐的用具和结扎脐带的线均要严格消毒。遇有紧急情况,接生时消毒不严,应在数小时内再次重新断脐和严格消毒脐带残端。在脐残端脱落前后,要勤换尿布,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天可用75%的医用酒精涂擦脐残端和周围2-3次。如果有结痂形成,涂擦酒精时应将结痂掀起,从内向外涂擦,才能真正起到消毒的作用。还应注意不可使用龙胆紫、红汞等有颜色的药物,因为药物的颜色可影响脐部的观察;也不要用松花粉、爽身粉等粉状药物,因粉状异物的刺激可引起脐部慢性炎症而形成肉芽肿,不易愈合。如果发现脐部出现红肿或有脓性分泌物等脐炎的表现,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新生儿脐炎的治疗并不复杂。轻者脐周无扩散的,可局部涂擦2%碘酒和75%酒精,每日2-3次。若脓液较多、脐周红肿明显或有全身症状者,除局部消毒处理外,还应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到时医生会根据脓液的涂片或细菌培养结果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总而言之,新生儿脐炎不是小病,它可以酿成大祸。作为家长一定要多加注意。如果你对如何预防新生儿脐炎等有关新生儿护理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新生儿脐炎护理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外出旅游腹泻由什么寄生虫引起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腹泻的原因很多,尤以细菌性感染最为多见,此外,寄生虫性腹泻也比较常见。那么外出旅游腹泻由什么寄生虫引起呢?

寄生虫性腹泻,主要是指寄生于肠道或邻近脏器内,以腹泻及相关症状为其或某一阶段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病。

过去总认为旅游泻是“水土不服”,新近的研究表明,多数旅游泻是有传染性的,并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就是旅游泻中的“常客”。

鲜为人知的是,贾第虫在旅游者中感染率极高,且与饮水有密切关系。贾第虫的包囊即使在氯化消毒水中也可生存2—3天;在粪便中包囊的活力可维持10天以上,所以饮水污染是造成本病流行和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包囊在苍蝇的消化道内可存活24小时,在蟑螂消化道内经12天仍有活力,所以吃了蟑螂、苍蝇爬过的食物也可造成感染。

贾第虫急性感染的症状有暴发性腹泻、水样大便、腹痛、腹泻等,所以急性期症状很像痢疾或沙门氏菌属感染,如不及时化验大便,往往难以鉴别。慢性患者最为多见,表现为周期性稀便,反复发作,大便很臭,因患者不予重视或医生误诊,病程可长达数年。因此,外出旅游时一定要严把“进口关”,不喝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物。旅游途中一旦出现贾第虫病症状,要及时治疗,不要延误,以免导致慢性腹泻。

因此在外出旅游时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今天的旅游疾病知识大家都了解到了吗?小编希望朋友们能经常关注我们。以便了解更多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引起旅行者腹泻的病原体是什么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旅行者腹泻所属疾病之一,是指在旅行期间或旅行后,每天有3次或3次以上未成形粪,或未成形粪次数不定但伴有发热、腹痛或呕吐,甚至包括更多较轻微的、但足以影响商务日程或旅游计划的肠道紊乱。那么引起旅行者腹泻的病原体是什么呢?下面就来给大家讲解一些旅游疾病知识,希望能旅行者们有所帮助。

旅行者腹泻的病因众多,目前认为旅行者腹泻并非由于气候,食物或水土等因素所致,绝大多数旅行者腹泻具有传染性,其病原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偶见原虫和蠕虫感染,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学鉴定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应用,临床上又发现不少新的肠道病原体,但仍有20%~35%的腹泻患者未能检出病因,而被称为“非特异性急性胃肠炎”。

细菌通过侵犯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肠道黏膜损伤,肠功能紊乱,而致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副溶血性弧菌产生的TDH和TRH,耶氏菌的耐热肠毒素和真菌产生的毒素则通过其靶器官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有的刺激肠壁神经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呕吐,有的引起发热,休克,神经系统症状及全身中毒性表现。

病理改变多数见于小肠,黏膜有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坏死,糜烂,但大肠埃希杆菌可侵犯结肠,引起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坏死,甚至有溃疡形成。

持续性腹泻在旅行者中并不多见。如有发生可考虑蓝氏贾第鞭毛虫病、隐孢子虫病、环孢子虫病,可能还有类圆线虫病。持续性腹泻经彻底的检查后如仍未检出肠道病原体,则可能系由热带口炎腹泻引起。这种病通常见于到印度次大陆、东南亚部分地区和加勒比地区旅行的人员。在非洲极罕见。现已证实感染后可发生肠激惹综合征,并可在一次感染性事件发生后持续数月之久。多数为急性发病,但可能持续很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