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当代青少年面临的心理困扰有(最新3篇)

浏览

5889

文章

3

篇1:青少年面临“心理荒漠化”威胁

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新华网北京二月十日电一名十五岁的北京男孩带着音乐家之梦自杀了,一群辽宁大学生行窃只是为了“过瘾”,浙江一中学生狠杀亲人……触目惊心的恶性事件,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国引起严重关切。

据统计,目前中国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家庭中存在心理精神问题,全国心理疾病病人约一千六百万,三分之一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而且,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近年还呈上升趋势。一项调查显示,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百分之二十三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近年来已上升到百分之三十。

专家认为,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究其根源还是素质教育问题。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说,目前中国的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中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没有愉快感,是被动的、被迫的。同时,学校和家庭较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也不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受到重视,因材施教很难实施;学校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另外,社会转轨过程中带来的心理压力增大,也诱发了心理疾病。

北京大学医学部王德炳教授指出,发生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恶性事件并非完全是由学校造成的,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心理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

虽然精神障碍在中国疾病总排名中已居首位,但人们对于心理疾病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病不医甚至讳疾忌医的现象仍然存在。

精神病研究专家孔祥泉教授说,中国大多数人对健康状况的认识还片面停留在身体器官有无病变的层面,而普遍忽视了精神病变。目前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心理疾病仍然是与精神分裂症划等号的。像心理障碍、失眠等一般性疾症,在人们的认识中根本就没有与心理疾病联系起来。

专家因此呼吁,尽快建立心理健康管理已迫在眉睫。

然而,中国每百万人口中只有二点四个心理学工作者,其中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不足百分之二。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跟不上社会的需求。

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效率,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专家认为,心理卫生贯穿人的一生,全社会都应重视这种疾病。特别对青少年,更要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以便形成健全的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三大因素困扰青少年心理健康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不开心?”“最近孩子成绩下降很快,也不爱跟父母说话了。”12月16日下午,许多家长来到蠡湖中学,与专家面对面进行着心理健康咨询。据最近的一次心理健康普查显示,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处理不和谐、学习障碍成为影响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三大因素

据了解,对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还是一个尚处于“探索”阶段的课题。为了拓宽心理咨询平台,无锡早在2004年建立了专为未成年人提供网上心理咨询和服务的平台。2005年“七彩阳光计划”正式启动,并依托图书馆成立了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常年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调适等服务活动,由知名心理学专家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亲子关系进行心理辅导,直接听众已接近2万人。

“七彩阳光”计划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量不断在增大。目前已建立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网”,访问量已接近10万人次。其中“专家咨询”等专栏深受青少年朋友及其家长的关注。不仅是本地,内蒙、河北、浙江、广东、四川等地的未成年人也纷纷前来咨询。有一位署名为“烦恼的妈妈”的上海家长就女儿成长中诸多问题在连续进行了系列咨询,专家给予了及时有效的建议和帮助。最后这位妈妈特意发电子邮件过来为女儿的进步向专家致谢。

一名长期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介绍,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家庭教育不适当有很大的关系。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很大误区。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格。稍有犯错就拳打脚踢,等孩子长大无法管教时就放任自流。有的孩子则过于溺爱,对孩子的话“言听计从”,这些都是导致孩子不能正常发展的重要原因。前来咨询的家长平时大多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认知度很缺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当代青少年学生心理

63%的高中学生认为自己的心里话只能和同学说,与父母说心里话的只占21.9%,与老师说心里话的更是少得可怜,只有3.3%。记者从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上海市重点(示范性)中学学生会主席论坛上获悉,当代青少年与父母、师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沟通障碍。

调查显示,课业负担导致心理压力过大、网络工具传播压迫话语沟通、两代人的价值观差异等因素造成了孩子们与父母及老师的沟通渠道“堵塞”不畅。

参加这项调查的是上海市30多所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2000名学生。

全国特级教师、教育家表示,自己当了一辈子的教师,听到这样的调查结果,感到很心寒。她提出疑问,为什么父母和老师一开口,孩子们就觉得有代沟呢?

孩子们也有自己的苦恼,当被问到自己最讨厌父母做的事时,36.41%的同学认为是反复唠叨,没完没了。26.45%的同学最讨厌父母窥视隐私,比如偷拆孩子信件、偷听孩子与异性同学打电话等。

家长表示,孩子能进重点中学、考上重点大学,就表示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调查显示,约20.45%的学生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考试排名等。但父母们较少重视营造安全、和谐、民主、多彩的家庭氛围,欠缺培育孩子丰富的情感世界、独立自信的心理和自觉自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问题都成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主要矛盾及沟通壁垒。

此外,调查还显示,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把老师仅仅定位于传授知识的“学习上的权威”,而缺少融洽的沟通氛围。学生们表示,平时较少直接向老师寻求帮助,有些老师也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缺乏主动的关心和疏导。

专家表示:学生应多体谅师长,学会感恩。而学校和教师也应反思教育的方式方法,在良性沟通环境中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