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得饶人处且饶人出自哪里【20篇】

浏览

3369

文章

670

篇1:红藕香残玉簟秋出自李清照哪首佳作 红藕香残玉簟秋出自李清照哪首词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红藕香残玉簟秋”出自李清照的《一剪梅》。这句诗的意思是:粉红色的荷花凋谢了,幽香也消散了。《一剪梅》一词描绘了作者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表达了词人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抒发了诗人心中的相思之情。

《一剪梅》的原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的译文

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出自哪里?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后汉书

出自南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六郭陈列传。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后汉书》肯定了王道秩序,赞美贤达忠义,鞭挞奸佞邪恶,基本上体现了儒家正统思想观念。

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出自南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六郭陈列传: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堤溃蚁穴,汉语成语,意思是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乱子。

战国时期,魏国相国白圭在防洪方面很有成绩,他善于筑堤防洪,并勤查勤补,经常巡视,一发现小洞即使是极小的蚂蚁洞也立即派人填补,不让它漏水,以免小洞逐渐扩大、决口,造成大灾害。白圭任魏相期间,魏国没有闹过水灾。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 、《三国志》 合称“前四史”。《后汉书》 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 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犹抱琵琶半遮面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样一句诗是出自于中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当中的一句。

当年白居易被贬官到江州,担任司马这样一个闲差,晚上的时候他到江头去送自己的客人,然后正好碰到了在船中弹奏琵琶的商妇,这样的一个商妇原本是作为娼家女的,后来嫁做了商人妇。白居易从商妇的琵琶曲当中听出了京都之味,所以说他就派人去邀请商女给他弹奏一曲,商女无可奈何,只能扶琵琶而弹。

在弹奏的过程当中,描写了这一段,说商女在被白居易邀请的时候,千呼万唤才出来,然后出来的时候还用琵琶遮着面孔,这就叫“犹抱琵琶半遮面”,现在用“犹抱琵琶半遮面”往往来形容一个女孩子的娇羞,也可以指一个事物看不清楚,不知道它的走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难搞哦什么梗 出自哪里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网络的发达,很多方言也被大家搬上了网络,成为了很多网络热词,其中四川话和广东话使用频率最高,那么难搞哦是什么梗?

难搞哦是四川方言,意思是这件事情比较麻烦,要做到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也不是一点希望也没有,难搞哦没有别的意思,就是事情比较难以实施或者很难解决。

如果有女生和你说难搞哦那就是遇到什么比较困难的事情,或者遇到比较麻烦的甚至自己也搞不清楚状况的事,想寻求你的帮助,但是又不好意思直接说,就会说难搞哦,这个时候你可以问清楚她是什么事情,然后帮助她解决就可以了,一般别人和你说难搞哦的时候,那就是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事情了。

难搞哦是四川的方言,意思是这件事情比较棘手,没有办法解决,或者是碰到比较困难的时期,被称为难搞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守捉城是什么,出自哪里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这段时间很多人被《长安十二时辰》这部电视剧给彻底洗脑,电视剧里出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词语,比如守捉城,狼卫,浪人,长安县等,这些词语也引发了人们对唐朝文化的了解热潮,很多人开始重新查阅相关的记录,那么守捉城是什么呢?

守捉是唐朝的制度,也是唐朝在边关地区的驻军机构,主要分布于西域地区和陇右道,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和新疆、甘肃等地区,并且在唐朝的时候边关士兵,大的称为军,小者称之为守捉、城、镇等机构。而且守捉是自古以来在唐朝独有的,而在别的朝代却没有这样的机构,一般守捉城里有驻军300-7000人不等,而这些守军大部分以正规军为主,其次就是一些内地的犯人,再者就是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

守捉城是唐朝时期驻守边关的一个城镇,大的编制叫做军,而小的编制就被称之为守捉城,是一个唐朝时期驻守的机构,守城的士兵有300-7000人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嗨付有额度没法提现?问题可能就出自这里!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嗨付是海尔金融旗下的一个贷款平台,由于有海尔金融作为后盾,所以市场上的关注度很高。不过,一些朋友发现自己的嗨付有额度没法提现。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一般来说,大家有额度是可以贷款的。如果嗨付有额度没法提现,那么就是大家遇到了一些特殊情况。具体如下:

1、大家获得授信是很久以前,现在的综合信用已经不满足放款条件。造成综合信用下降的原因有:

(1)大家以前在嗨付贷款的时候,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逾期行为;

(2)大家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信用卡欠款出现了逾期,甚至是有欠款未还;

(3)当前负债过重,已经超出了实际承受能力;

(4)正在与他人发生经济纠纷,已经被法院列入失信人员名单。

(5)大家目前没有稳定的工作或者稳定的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满城尽带黄金甲出自哪首诗?为什么说是历史上杀气最重的一首诗?

全文共 1288 字

+ 加入清单

“满城尽带黄金甲”,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多年前一部电影的名字,而其中的《菊花台》也算是一首很经典的歌曲。其实,这个名字是取自于古代的一首诗,但是这首诗的作者并不见得有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这首诗却堪称是历史杀气最重的一首诗。全诗是怎么写的,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故事?为何说它杀气最重?

时序进入9月,辽阔的秋天在北方城市分外鲜明。枝头上树叶变黄、或红、或灰,色彩斑斓万象,与春日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不得刘禹锡会赞叹道:“我言秋日胜春朝”。

谈及秋日,菊花是秋天之花魁,那千奇百状的花色几千年来曾吸引了多少诗人,为其作诗、作词、作赋。从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到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再到唐伯虎的“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菊花在诗人笔下,成了秋天之精灵,更成为心底最纯情的寄托。或赞美,或描摹,无不恰到好处。

但其中有一首诗,却与众不同,反其道而行之,这首诗中的菊花不再是可人的妖娆,而是集怨气、怒气、杀气于一体,威风凛凛,杀气森森,透过纸背,读之还令人心寒。

这首诗便是出自黄巢笔下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他出身盐商家庭,少时家庭富裕。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五岁的时候便可对诗,称得上神童,文武双全。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这首诗从题目上便可看出正是黄巢考试失败后的失意之作。

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在写下这首《不第后赋菊》不久,便走上了起义的道路。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

“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全诗虽只有短短的28个字,但却是字字如刀,杀气凛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出自哪篇文章出自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出自哪篇文章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出自《晏子使楚》。《晏子使楚》出自《晏子春秋》,由西汉文学家刘向整理汇编而成,全书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的言行与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晏婴的政治主张与思想品格。

《晏子春秋》的简介

《晏子春秋》记叙了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的言行,这本书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晏子春秋》不属于儒家的思想体系,也与墨家有着本质的区别。

《晏子使楚》的主要内容

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文章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人;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熊猫分期下单失败明天再试 问题可能出自这里!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人都有申请网贷的经历。有的朋友在申请网贷时,会顺利过审,而有的朋友会申请失败。近期,就有人熊猫分期下单失败,被提示明天再试。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内容。

在这里,为大家讲一讲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1、申请人数过多

正常情况下,熊猫分期系统对借款申请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当前申请贷款的人特别多,那么系统就有可能吃不消。在这样的情况下,熊猫分期下单就会失败,被提示明天再试。需要贷款的朋友第二天再申请贷款就可以了。

2、当前额度不足

作为一个网络贷款平台,熊猫分期的放贷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大家申请的时间比较晚,熊猫分期的额度已经被抢光,那么就会下单失败,需要明天早一些再试。

3、综合信用不足

对于综合信用不足的人来说,也会遭遇下单失败的情况。熊猫分期提示“明天再试”,只不过是一种委婉地拒绝方式。信用不好的朋友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再尝试申请。

特别提示

在熊猫分期并非买会员就可以贷款,大家千万不要被别人“忽悠”。对于需要买会员的朋友,可以在成功借款后再购买会员卡。

以上,就是有关熊猫分期下单失败明天再试的解释,希望能让大家明白事情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勾股定理最早出自我国哪本著作 勾股定理最早记录在我国古代哪部数学著作中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勾股定理最早出自《周髀算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数学典籍,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

《周髀算经》简介

《周髀算经》原名《周髀》,是算经的十书之一,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采用了最简便可行的方法确定天文历法,揭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囊括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包涵南北有极,昼夜相推的道理。

勾股定理简介

勾股定理又被称为商高定理,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定理,指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是人类早期发现并证明的重要数学定理之一,勾股定理的证明是论证几何的发端,大大加深了人们对数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出自哪里?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礼记·学记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古代培养贵族子弟的太学教育, 在规定的时间内一定有正式的课业, 在休息的时候一定有课外作业。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业”出自《礼记·学记》,这里所说的”时教”就是在校的学习时间,“退息”就是在家的休息时间。“正业”是指所学的课业,“居学”是指课外练习和游艺活动等。

“正业”必须伴以“居学”,“居学”正是巩固”正业”,二者相辅相成。《学记》作了两个点很好的理解:一是“居学”可以辅助“正业”,即“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二是“居学”能培养“正业”的兴趣,即“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覆巢之下复有完卵的出处 覆巢之下无完卵出自哪里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覆巢之下复有完卵”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字面意思是鸟巢既倾覆,其卵当皆破。用来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也不能保全。

《世说新语·言语》简介

《世说新语·言语》是《世说新语》的第二门,一共有108则。作者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

《世说新语·言语》记录的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十分简洁。里面的话一般都说得很得体、巧妙,或哲理深迢,或意境高远,或机警多锋,或气势磅礴,或善于抓住要害一针见血,很值得回味。

“覆巢之下复有完卵”典故

孔融被逮捕之后,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孔融有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惶恐的样子都没有。

孔融便对使者说:“罪责可以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差役果然也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出自谁 揭秘帝王手中的杀生之道

全文共 2807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应该在书中或者古装剧里经常能看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也表明了古代皇帝对臣子掌握着杀生大权,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要是哪天惹到皇帝不高兴,恐怕会小命不保。不过你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出自哪里吗,还有这种思想到底给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种影响?如今我们已经不可能回到封建时期,这句话也不再需要,但对于生活在古代的人们,他们还逃脱不出帝王权力的束缚。这句话出自何处

这句话源自于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

汉武帝登基初期,窦太皇太后仍旧不愿放手朝政,她信奉黄老之学,独爱道家。景帝时期就强迫景帝用道家学说治国,而年轻的武帝想要集权,想要把朝政真正地把持在自己的手里。这时有个人出现了,董仲舒从先圣孔孟的儒家学说中提炼转化出一个理论——“三纲五常”。

“纲”是什么意思?表率的意思。

“君为臣纲”要表达的是,作为君主,要做臣子的表率。臣子为君王分忧,君王为臣子着想,这是君臣之间的义。所以在“君臣纲”刚问世的时候,其实意味着的皇帝权力并没有我们现在印象中的那么强。

孔子曾经明确地说过“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儒家一脉在君臣关系上的认知,一开始是比较接近现代社会的老板和员工的,如果君不遵循“道”的话,就可以跟这个君说拜拜。这种思维模式,其实是跟春秋战国时国家并不统一有关的,当时各种学说如百花绽放,百家齐鸣,孔子、孟子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都曾经在各国君王面前阐述自己的学说,可以说是工作机会相当多了,对于君臣关系有这样的总结也不奇怪。

那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的原话到底是从哪里传出来的呢?据检索,各种正史以及儒家典籍中并没有这句话,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明清两朝的小说话本里。

四大名著中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就曾经有过这样的对话台词:

八戒道:“师父,你是怎的起哩?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不要烦恼!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

那么,明朝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让整体的社会风潮变成了这个样子呢?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概念

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里面的价值观通常是与当时的价值观统一的。让我们回顾一下明朝的诞生。

明朝是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推翻了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而成立的,而朱元璋这个人,跟历史上大多数军队领导人都不一样,他是一个真正的底层民众。

小时候放牛,当和尚,当乞丐,为了生存,在少数民族政权下讨口饭吃,什么低贱的事都做过了。他的命运似乎与那个时代里煎熬着的大多数人的命运都一样。直到他参加起义军以后,才真正摸到了改变命运的门槛。

起义军中多年的滚摸爬打,朱元璋形成了对这个世界权力法则的认知。军队里讲的是军令如山,军人的性命其实大部分是捏在军队长官手里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将在军中学到的东西,移植到了国家管理上来。他在位期间,废掉了丞相和行中书省,设置了三司,分别掌管军事、民政、司法。将权力分给六部,而六部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

之前做皇帝可能只需要跟丞相讨论大一点的事情,而到了明朝改制之后,皇帝可能大事小情都得掺和一脚。虽然更累,但皇帝做得也更安心了,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然不怕有人遮掩自己耳目。

在这样的制度下,皇帝对于臣子的要求,已经不再只有能力和忠诚了。在这两项硬指标之下,还需要有一个隐性的指标:服从。

而在这样的朝堂风气下,只有足够服从的臣子才可以真正在皇帝的手底下过上还不错的生活。

朱元璋本人对于这种风气并不觉得有问题,甚至还会在读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时大怒,并将孟子第一次移出了文庙供奉。还将《孟子》一书中自己觉得不对的话全部删除,市场上只有经过皇帝筛选的《孟子节文》流通。

控制人的人身自由不算什么,控制人的思想才是真正的将人掌握在手中。从此后,天下的读书人再不准有儒家传统的“民贵君轻”想法。君权至高无上,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导向。这种思想到底给社会带来了什么

明朝以后,君臣关系相比唐宋时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唐朝时的皇帝们,其实更偏向于给臣子更大的话语权,从唐朝时李世民与魏征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例子,可以看出,那时的君臣之间虽有地位差距,但从思想上来说是平等的,君臣之间可以平等交流,甚至臣子可以斥责君王。

到了宋朝时,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出身,但是在君臣关系上,却是自古以来少有的和谐。

宋朝的臣子多是科考出身,儒生讲究气节,臣子不畏皇权谏言更是可以引为妙谈的事迹。另外,宋朝规定“刑不上士大夫”,士大夫可不受肉刑,并不是说,士大夫可以随意犯罪,这是对学者们的人格和自尊的尊重。

宋朝的官员是史上少有的高收入官员群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部分官员贪污案件的发生。

而到了明朝,因为开国皇帝对于君权的大力强调,臣子们的待遇一降再降。明朝臣子的俸禄是历朝历代以来最低的,朱元璋作为一个真正的底层出来的皇帝,他对于金钱的概念自然是与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君主不同的,所以只给臣子们足以糊口温饱的银钱,但这也导致了贪污横行。

真正的清官,如同海瑞这样的,就算官至正四品,也仅仅只能够全家吃饭,甚至有时候还要忍饥挨饿,衣服更是穿不起,到处是补丁。

不仅是在金钱上的慢待,在朝堂上,一个臣子再也没有尊严之说。若在朝堂上,稍有触怒龙颜,即刻拖下去交由锦衣卫执杖,打屁股。可能几年下来,朝堂边上站着的锦衣卫就能打遍朝中所有大人的屁股。在这样的环境中,已经清高了一千多年的儒生们,从此斯文扫地,慢慢地忍耐、接受,并习以为常。

朱元璋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体系,皇帝必须事必躬亲,方能正常运转,这除对帝王的体力有超出常人的要求外,还必须要兢兢业业,热爱本职工作。但事实上,明朝除朱元璋等不多的几位皇帝外,老朱家的后代一代不如一代,消极怠工甚至几十年不上朝、不理朝政的皇帝屡见不鲜。

因为后世皇帝的懈怠,权力便渐渐转移到内阁。这套本来集中皇权权力的制度,反而大权旁落,被内阁抓到了手里,与稳固皇权的初衷背道而驰。

清朝入主中原后,继承了明朝的君臣体系,并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设置军机处,军机处所有臣子需要跪着听皇帝指令和记录皇帝的决定。军机处的设立,使君臣关系从此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主仆关系。

自明代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思想出现之后,人命变得更加轻贱,皇帝可以对臣子随意生杀予夺。

洪武十八年,郭恒案爆发,整个贪污案件中,“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而当时朝中臣子总数不过两万余人。

到了清朝,臣子需要自称“奴才”,自认皇帝家奴。在封建社会里,奴才是没有多少自己的人身主权的,在皇帝这里,更是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全副交给皇帝,形成真正的“家天下”。

怎样理解古代帝王的生杀大权?皇帝的生杀大权,其重点不是在“杀”,而是在“生”。

封建制度中,人的命是由皇权决定的,命从一开始就是交在皇帝手中,这种情况下,人的生命的存续是在皇权的默认下才得以继续的,而皇帝在杀人时,并不是在“杀”,而是在剥夺人“生”的权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打秋风典故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红楼梦》中也出现过打秋风这个词,刘姥姥刚进园子,一群奶妈子就说:“上回打秋风的刘姥姥又来了!”,但是很多人对于这个词不是很了解,那么打秋风典故出自哪里呢?

打秋风就是就是沾光,借着彼此之间有点关系、沾亲带故的,想蹭点钱。打秋风典故出自明代江盈科的《雪涛谐史》,讲述的一个书生好打秋风,他有个好朋友在某地任巡按。巡按估计他一定要来打抽丰,便预先让人把二百两白银锻造成了一副手铐、一条锁链,浸泡在药水中做成铁器的模样。之后他来了就假装生气把他用手铐链子锁了起来,并把他押回了原籍。快到家的时候,押解官才说出了真相,书生这才转怒为喜,但他还是很不满足,说:“他对我还是很刻薄啊。如果真是感情深厚,就应该再打一个两百两重的白银枷具,那样才好啊。”后面就引用打秋风指借关系蹭钱,也形容贪得无厌。

打秋风典故出自明代江盈科的《雪涛谐史》,主要是指借着彼此之间有关系,想沾光,而且想蹭点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句话出自哪里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1

出自李商隐的《无题》。

这首诗的创作契机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君臣遇合之作,有人说是窥贵家姬妾之作,还有人说是追想京华游宴之作。而主流意见是看作恋情诗、怀人诗。

2

整首诗为: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3

译文: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4

据诗意看,诗人所所怀想的对象可能是一位贵族家女子。赵臣瑗《山满楼唐诗七律笺注》认为“此义山在茂元家,窃窥其闺人而为之”,冯浩也认为此诗“因窥见后房姬妾而作”。又据诗中“走马兰台”看,此诗可能作于李商隐任秘书省校书郎的开成四年(839)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国士无双"出自哪里?是萧何用来形容谁的?

全文共 1645 字

+ 加入清单

国士无双”这个词,很多人都曾经听到过,意思就是说,一个国家里唯一的那个,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人物。这个词可以说是将人放在了一个极高的位置上,让人不得不重视起来。这个词最早的时候是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是西汉相国萧何说的一个词,用来形容另外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是否担得起国士无双这样的称赞呢?

太史公司马迁听淮阴当地人说:韩信为布衣其志与众异。没错,这个人就是韩信。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淮阴(江苏淮安)人。韩信生于贫困家庭,由于性格放荡不拘,青年时期的韩信被政府机构拒诸门外,加上无经营谋生之道,常常依靠他人糊口度日,当地许多人都讨厌他。韩信寄食于漂母和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但韩信并非无能胆怯之辈,而是有远大志向的有为青年。太史公司马迁说:“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淮阴人说韩信当平民百姓的时候,他的志向与众不同。何以见得呢?有一件事为证,韩信的母亲死了,韩信穷得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但韩信并没有草草了事,而是找了一个又高又宽敞的地方埋葬母亲,那坟地四周之大足可以安顿千家万户。司马迁亲自去韩母墓察看,发现果然如此。

韩信被封为楚王后,赐千金给“所从食漂母”,“召辱己之少年为楚中尉,”他对众将说出了当年忍受胯下之辱的原因:“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韩信要建功立业,怎么会杀一个无名之辈而葬送自己的前程呢?

萧何对汉高祖刘邦说:“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当初月夜追韩信,向汉高祖刘邦极力推荐韩信的是萧何,后来与吕后密谋杀韩信的也是萧何,所以后人才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叹。

萧何曾两次向刘邦推荐韩信。第一次是刘邦入蜀时,韩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还犯了法,他和另外13人都被判死刑。行刑时,萧何是监斩官,前面13人都被斩杀,最后一个轮到韩信,韩信抬起头,看见萧何,他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萧何觉得此人非同一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于是向刘邦推荐韩信,但刘邦不知韩信有何特殊本领,只是任命他为掌管车粮的治粟都尉。

韩信不甘心当治粟都尉,又向萧何多次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在估计萧何已向刘邦反映情况但仍不受重视后,韩信跑了。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向刘邦汇报,就亲自去追,一连两天不见人,把刘邦气得大怒。萧何回来后,刘邦问他追什么人去了,萧何说追韩信,刘邦骂起来,说:“十几个将领跑了你不去追,追这个韩信干什么?”

这时,萧何再次郑重其事地推荐韩信:“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以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意思是说如果刘邦只是想长久当个汉中王,韩信就没什么用,如果想和项羽争天下,就非得用韩信不可。萧何的话说到这个份上,早已不甘心偏据一隅的刘邦马上就意识到韩信这个人非同小可,根据萧何的提议,刘邦举行隆重的典礼,拜韩信为大将。

辩士蒯通说韩信的相貌:面相可封侯背相更大贵。楚汉相争之际,刘邦派韩信“北攻燕代,东伐赵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韩信战功赫赫,威名远扬。在这个时候,刘邦担心韩信有二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使征兵击楚。”项羽派武涉劝说韩信“三分天下而王之,”但韩信不忍背汉,武涉无功而返。

齐国的辩士蒯通知道“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劝说韩信搞独立,自己趁机谋个好职位。蒯通想用相术说服韩信。他对韩信说:“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问:“先生相人何如?”蒯通说:“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于是韩信叫蒯通给自己看相,蒯通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说完韩信的相貌特征后,蒯通又说了一番大道理,他说韩信“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如果不背汉自立,趁机三分天下,将来一定会很危险。但韩信坚信平定天下后刘邦不会亏待自己,不接受蒯通的劝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江湖少年是出自哪里 江湖少年出处

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前半句一说是出自冯唐的《冯唐诗百首》,一有说是出自《楚天都市报》2008年11月10日对台湾网络作家“痞子蔡”的报道中“剑未配妥,出门已是江湖”这句话。

后一句,源头已难考,但其流行大概由于豆瓣认证作家孙衍的新书《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整句诗的意思是:还没有准备好,就已经步入社会,经历过了很多人、很多事,再见时仍能保留少年人所有的赤子之心。这句话是作者对自己人生、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是对毕业学子的一种寄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洛阳纸贵说的是什么故事?出自哪儿?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纸贵的意思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比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洛阳纸贵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的《晋书·文苑·左思传》。《晋书·文苑·左思传》中记载:“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从这以后洛阳城里的富贵之家竞相传抄《三都赋》,洛阳的纸张也因此变得昂贵。

洛阳纸贵的用法

我们通常在使用的时候用它的寓意,比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我们可以造句:此书出版必将洛阳纸贵,亦为古陶瓷学界之盛事。

洛阳纸贵的近义词是有口皆碑。“洛阳纸贵”和“有口皆碑”都是比喻人人普遍称赞。但“洛阳纸贵”侧重于作品为世所重,“有口皆碑”侧重于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武则天和牡丹花的传说是什么?出自哪里?

全文共 839 字

+ 加入清单

牡丹缘何与洛阳结缘,传说很多。流传最广的,当属女皇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

据称,武则天登基之时,正值寒冬腊月,京城长安花木凋零。武则天与太平公主、上官婉儿一众游园赏雪,女皇酒醉后下诏:“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众花神迫于女皇严威,不敢不从,一夜之间均发蕊开花,唯独牡丹不为所动,一根枝叶没有生出。

女皇次日游园,见状后大怒,便将长安的四千株牡丹贬往洛阳。谁知牡丹到了洛阳,却开出了比以往更加娇艳更加富贵的花朵。女皇愈怒,又派人火烧牡丹,却哪里烧得绝,牡丹从此在洛阳扎根繁衍。

明代白话小说家冯梦龙在其《灌园叟晚逢仙女》中,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其《镜花缘》中,均谱写了这一传奇故事。如此以讹传讹,把女皇武则天与洛阳牡丹摆在了对立面。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人们可能想借此表现牡丹不畏权势,傲然冰霜的风骨。实际上,对于富贵吉祥的洛阳牡丹,女皇也是及其喜爱的。唐朝散文家舒元舆《牡丹赋并序》中写道,“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于深山,自幽而芳,不为贵者所知,花则何过乎?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日寖盛。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弥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从此文来看,女皇的家乡盛产牡丹。女皇看到东都洛阳的上苑独缺牡丹,深感遗憾,遂命人把家乡寺院中的牡丹移植而来。洛阳的王公贵族、平民百姓也便蔚然成风,人人爱牡丹,家家种牡丹,洛阳牡丹由此兴盛开来。

牡丹花是我国的国花,也早已引入国外,目前在我国栽培广泛。毛茛科的双子叶植物,所属芍药属,也是中药的一种,常用予女性月经不调,经行腹痛,是一种可以直接内服的中药。牡丹开花时,很大一朵,而且姹紫嫣红,中心的花蕾黄黄的在中间,更加衬出它的霸气,显得她更加妖艳。在花界里,妖艳的花中没有它大,没有它的霸气。品种大的花却又没有它那么的绚丽,则堪称花中之王的牡丹花成为我国国花,符合我国的中国红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四时之终始万物之祖宗出自哪本书?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孙子算经

四时之终始,万物祖宗”,出自《孙子算经》这本书。这句话说的是数学是四季的开始和终结,是万物的始源。强调了数学和计算的重要性。《孙子算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

“四时之终始,万物之祖宗”出自《孙子算经》。《孙子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数学著作,原序写道:“夫算者︰天地之经纬,群生之园首,五常之本末,阴阳之父母,星辰之建号,三光之表里,五行之准平,四时之终始,万物之祖宗,六艺之纲记。”书中最著名的是下卷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子算经》成书大约在前四、前五世纪,也就是大约一千五百年前,作者生平和编写年不详。传本的《孙子算经》共三卷。卷上叙述算筹记数的纵横相间制度和筹算乘除法,卷中举例说明筹算分数算法和筹算开平方法。卷下第31题,可谓是后世“鸡兔同笼”题的始祖,后来传到日本,变成“鹤龟算”。

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此题被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选为补充教材并且在部分五~六年级的课外习题所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