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心理断乳期怎么做汇集20篇

这是很多人会遇到的问题,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很多人出现怕鬼心理,整个人一天天的疑神疑鬼。那么,该如何克服怕鬼心理呢?一起来看看吧。

浏览

6336

文章

1000

篇1:美青少年心理健康堪忧 心理医生定期排查忧郁症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政府指定的医疗小组呼吁医生为所有青少年定期排查忧郁症,这是十分勇敢的一步,承认了美国近200万青少年受该病困扰的事实。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这个名为美国预防性服务组(u.s.preventiveservicestaskforce)的组织,为许多医疗事务设定指引。该小组专家称,患有此病的青少年中,许多人没有得到诊治。据估计,美国目前有6%青少年被临床诊断患有抑郁症。有证据显示,即使是普通家庭医生,通过简单但详细的问卷调查就可准确诊断该病。

该小组称,如果配合包括心理信息在内的治疗手段,早期排查可以帮助改善症状。由于此病可能会引发持续性沮丧、社会封闭、学业问题甚至自杀,通过排查尽早治疗十分重要。

这一建议将发表在4月1日的《儿科学》杂志上,其建议的排查频率高于美国儿科学会自己的建议。但有医生团体认为,只有高风险青少年需要进行郁症风排查,但预防性服务组主席科龙医生说,由于此病十分普遍,如果只排查高风险群体,将会遗漏许多患者。

该组织建议,即使对没有症状的孩子也应进行经过研究验证的排查检测,他们引用了两个诊断问卷,问卷主要调查一些不易觉察的迹象,例如情绪、焦虑、食欲以及药物滥用。该小组称,排查无须太频繁,每年一次即可。另外,科龙强调,他们不希望排查后仅对孩子们进行药物治疗,只有在有条件进行心理治疗的情况下才可进行定期排查。

发表在30日版《儿科学》杂志上的另一篇文章称,包括儿科医生在内的家庭医生需要更积极介入心理健康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个性心理包括哪些内容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学上所谓的个性(又称人格)指的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由两方面组成:

一是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它是人的行为的潜在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不尽源泉。需要是人对一定客观事物的渴求或欲望。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如饥渴时求饮食,寒冷时求衣被,孤单时求伴侣,疲劳时求休息,其中饮食、衣被、伴侣、休息是需要,而采取行动以获取这些需要的直接动因就是动机。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一个人无论从事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无论从事什么具体工作,只要他是感兴趣的,他就一定会积极地、兴高采烈地、富有创造性地投入进去,并容易做出成绩来。

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它比较稳定地反映了个体的特色风貌。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即人的性情或脾气。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稳定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有人大公无私,有人自私自利;有人勤劳朴实,有人懒惰奢侈;有人自尊自强,有人自暴自弃等等,这些都是人的性格特征。当某些特征稳定地而不是偶然地表现在某人身上时,就可以说这个人具有这种性格特征。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要能够顺利、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主要的心理前提是要具备某些能力,能力是人完成任何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听话的孩子 心理问题多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安静,很少打架和打闹,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老师说啥是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很受老师喜爱。

这可以说是家长们的公识,可心理学家指出,这样的“听话”孩子很有可能是问题儿童。

因为这样的孩子心理上往往过于防卫,一切按大人指导办事,一旦失去了大人的指点,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在成长中不能形成独立的意识,缺乏独立适应环境的能力,往后发展很可能导致心理上不健康,人格上有缺陷,甚至束缚智力的发展。因此,学校和家庭不应对儿童管教过严,更不要把孩子往既定的模子里套。要知道,淘气的孩子往往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心理发展也比较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谈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全文共 4083 字

+ 加入清单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下面小编准备了谈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希望对您有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

1、智力正常。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3、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4、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事实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面,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6、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工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7、社会适应正常。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1、 适应问题

适应问题突出反映在大一新生阶段。进入大学后,几乎每位新生都会面临环境适应、自我认知、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整和适应问题,大部分学生会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失落感和茫然感,只是问题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罢了。一方面,对于绝大多数新生来说,迈入大学的校门意味着远离父母、亲朋好友以及熟悉的生活、学习环境,开始独立生活,许多问题需要自己独立处理。如果他们不能尽快地适应,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对于一部分在中学时成绩优异,一直生活在老师的宠爱和同学们的羡慕之中,形成了一种“优越感”的同学来说,进入大学后,还要面临角色的重大转折,面对“高手云集”的新集体,他们可能失去了往日的“风光”,不再像高中一样“辉煌”。如果不能对此巨大的心理落差做出及时的调整,就会造成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有的新生甚至从此一蹶不振。

2、 生涯规划与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如何做好生涯规划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也可能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但很多大学生缺乏人生规划的意识,对未来容易感到迷茫。另外,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大学生由于对此变化不适应,不能做出及时调整和顺应,因而出现种种困扰和苦恼,导致求职择业方面出现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由于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而产生盲目心理、从众心理;因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而导致的自卑、自负;由于对竞争缺乏信心而产生焦虑;因缺少独立意识而形成的依赖心理;由不能面对现实而造成的逃避心理;因自我定位不清晰而产生的攀比心理;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大学生的生涯规划和顺利就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3、 学习问题

大学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有别于中学,一些大学生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的调整,刻板地沿用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来对应对大学课程,或者由于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偏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功利化等,导致学习过程中出现挫折、迷茫、困惑以及考试不及格等问题,并进而导致紧张、焦虑、挫败、自卑、厌学等不良情绪反应。不良情绪反应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学习效果,导致学习压力进一步加大。另外,专业选择不当也会给一些大学生带来心理困扰。

4、 情绪问题

大学生情感丰富、细腻多变,然而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情绪不稳定,往往容易出现急躁情绪,感情用事;大学生的内心体验比较丰富、细腻,更注重情感生活。但由于他们的情绪、情感具有两极性、矛盾性的特点,自控能力不强,感情比较脆弱,常常会因日常生活中的一点小事而情绪波动。特别是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遇到较大的挫折时,容易表现出抑郁、焦虑、无助甚至绝望等不良情绪状态。

5、 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问题往往排在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首位,已成为困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求极为强烈,他们希望借此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精神上的各种需求。但由于缺乏社交经验和技巧,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又带有较多的理想色彩,导致他们对社交现状不满,归属和爱的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由此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人际交往问题成为最困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社会认知能力不强、缺乏社会交往经验和技巧致使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严重等,容易导致焦虑、恐惧、退缩、逃避等不良心理和行为反应。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也对人际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喜好网上交友,却不愿意与身边的同学、教师和朋友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6、 恋爱和性心理问题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大学生的情感需求逐渐强烈,对恋爱及两性问题很关注,也很敏感。但由于他们思想尚不成熟,考虑问题较简单,大学生对什么是爱情,爱与喜欢、好感如何区分,如何寻找、表达、获得或拒绝爱情,特别是对如何正确处理失恋、单相思以及性需求、性行为等问题感到迷茫与困惑,因而容易造成心理困扰。

上述问题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它们既可以是心理问题的表现内容,也可以是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而且各种问题之间也往往相互作用,比如人际关系问题会引起学习问题、情绪问题等,而学习问题也可能引起人际关系问题和情绪问题等

看过“谈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谈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保持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的学生都会珍惜学习机会,求知欲望强烈。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习成绩稳定;能够保持一定的学习效率,并从学习中体验到满足与快乐。

2.能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心胸开阔,从容乐观,热爱生活,乐于进取。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等消极体验,但积极情绪总是多于消极情绪。具有理智感、责任感、幽默感,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急而不躁,喜而不狂,忧而不绝,胜而不骄,败而不馁,持续稳定地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的心境。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能随遇而安,积极寻找事业的乐趣,发掘生活的光明面。

3.意志健全,能经受住各种挫折和磨练。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学习生活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敢想、敢说、敢干,勇于开拓进取,在意志行动中有主见,有恒心,专心致志,遇到外界干扰和诱惑不为所动。经常的盲目性和软、懒、散状态,都是意志不健全的表现。

4.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

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热爱生活,乐于交友,善于与人相处,既能容人之短,也能容人之长,能正确处理互助和竞争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有较强的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因而能被他人和集体所悦纳和认同。相反,疑心重重、妒贤嫉能、尖酸刻薄、自私自利、孤芳自赏、与集体格格不入的人,均属于不健康心理。

5.正确的自我意识。

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能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 、评价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既不是自视清高、妄自尊大,也不是自轻自贱、妄自菲薄。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有良好的基本满意的态度,存在着一种健康有益的差距。他们善于从客观环境中吸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并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6.适度的行为反应。

适度的行为反应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反应既不过敏,亦不迟钝。在人的生命发展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正常的行为反映,在认识、情感、言行、举止等方面都符合他所处的年龄段的要求,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勤学好问,能创造性地处理问题。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7.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人格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有一定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心理健康的学生所思、所说、所做是协同一致的,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无双重人格,不为私欲背弃信念和良心,不搞阴奉阳违、口是心非。

8.积极的社会适应力。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的认识,思想 、信念、目标和行为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要求相符合, 为社会所接纳。一旦发现自己的愿望、需要与社会的希望和需要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能迅速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望和态度,以谋求与社会的协调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或与之背道而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志

全文共 1058 字

+ 加入清单

名词解释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心理健康的第一个标志是对生活充满热爱。觉得生活充满乐趣。对生活充满热爱,不仅表现为积极工作,勤奋学习,还表现在注重体形的健美与面容的修饰。

心理健康的第二个标志是情绪的稳定。不管面对怎样的逆境,遭受怎样的打击都能保持稳定的心境,有充沛的精力和奋发向上的朝气。

心理健康的第三个标志是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无论是生活在是什么环境下都能迅速按环境的变化调整生活的节奏,使身体迅速适应新的环境需要。

心理健康 (正常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珠海:暑期孩子心理问题增多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一位家长近日带着6岁的孩子来到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专科,询问孩子为什么整天闷闷不乐。记者昨天从该院获悉,进入暑期以后,随着家长与孩子相处时间的增多,类似这样的问诊和咨询逐渐增多。心理医生提醒家长:要学会调节心情,把自己开心、快乐的一面留给孩子。

据市二院心理科董医生介绍说,那位6岁孩子的闷闷不乐,其实源于家长自身的问题。这位家长最近因为工作问题,天天愁眉苦脸,不经意之间的心情流露,刚好影响了朝夕相处的孩子。

董医生告诉记者,当父母心情不好时,难免对孩子有几分忽视或冷遇,幼小的心灵最敏感,当他们觉得父母不可亲近而自己又没有犯错时,会感到委屈,无所适从,有的孩子还会因此疏远他人,养成孤僻、清高的性格。

董医生提醒家长:父母是孩子的天空,当父母感情“阴云密布”时,孩子的世界里可能“瓢泼大雨”,所以,暑假期间,家长一定要学会调节心情,把不好的心情放到“院墙外”,在与孩子相处时,尽量给孩子一片晴朗的天空,使他们感到父母永远在爱着自己,关心着自己,从而给孩子一种稳定感、安全感和信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老人被忽悠多因5心理

全文共 2733 字

+ 加入清单

目录:

第一章:老人常被“忽悠”多因五种心理

第二章:老人居家锻炼法

第三章:解释老人经常哭笑无常的原因

现在很多推销保健品都把目光投向了老人,为什么老年人就那么容易相信呢?一个个老人被骗的事实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即使是漏洞百出的推销手法,依然会有很多的人相信。

老人常被“忽悠”多因五种心理

家住湖南省常德市的周大妈自退休在家后,一直无所事事,觉得很无聊。前不久,她在小区散步时,碰到一位自称某保健品公司的中年女子。这个女子对老人说,他们公司为了回报社会,将邀请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一日旅游、听健康讲座并提供免费午餐和一桶食用油。虽说周大妈对此事尚抱怀疑态度,但禁不住该女子的劝说,就答应下来,并留了联系方式。

第二天,周大妈就和多位老人一起参加了免费一日游,并享受了一顿很不错的午餐。之后,老人们便一起乘坐汽车到了一家酒店的会议室,不仅受到工作人员的夹道欢迎,会议室上方还悬挂着“关爱老人健康”的横幅。接下来便是专家讲课、推荐保健品、病友现身说法等等。周大妈也参与了免费的健康检查,结果发现很多指标都异常增高。在专家的极力劝说下,她花3000元买了四个疗程的保健品带回了家。子女们得知此事后,都认为老人是被“忽悠”了,周大妈再到医院去检查,果然,那些“异常”的指标都没有问题了。

虽然类似的骗局屡见不鲜,但还是有不少老人心甘情愿掏腰包,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不法商家吃透了老人的心理。

1.健康需求心理

很多老人有强烈的健康需求,但缺少基本的健康知识,很多推销员也正是根据这一点,把自己包装成“专家”、“教授”,在健康讲座上大谈特谈健康知识,故意夸大某些异常的体检指标,其实,很多所谓的专业知识只是一戳即破的“纸老虎”。

2、报答心理

空巢老人常常有心理孤寂倾向,需在亲情关怀;而很多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在打“亲情牌”、“孝心牌”,对老人嘘寒问暧,关怀血至,在推销保健品时让很多老人在报答心理的作用下无法拒绝。

3、从众心理

很多老人在参加类似的健康讲座或免费义诊时,常常喜欢扎堆儿,届时,只要有一个老人相信并购买保健品,其他老人在盲目从众的心理作用下,会不经思索地做出判断。

4、贪便宜心理

很多老人在走出第一步时,往往与赠品,免费等诱惑有关,一旦出现短时间获利的诱惑,不少老人在识别不出真伪的情形下容易上当受骗。

5、迷信心理

不少老人迷信于“专家”、“高科技”,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自己的健康,再加上一些所谓的消费者在现场的现身说法,很容易让老人头脑发热,从迷信转变为盲从。

其实,对正常人来说,只要一日三餐膳食安排合理,摄入的营养基本能满足日常需求,就不需要吃什么保健品了。如果经过咨询医生或养生师后确需服用保健品,也应该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有批号的保健品,一定要注意包装上有无生产产地、厂商、小蓝帽的批号等。

老人居家锻炼法

美国家庭医生网站最新栽文,总结出一套最适合老人的居家锻炼方法。

老人锻炼安全吗?对大多数65岁以上人群而言,锻炼都是安全的。即使是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痛和关节炎的老年人也能安全锻炼.而且锻炼有助于改善病情。

首先,老人运动时,衣服要宽松舒适,鞋子合脚牢固,鞋垫应有弹性。其次,一向不爱运动的老人,在开始运动时,务必“慢”字当头,“慢”有助于减少运动伤,防止肌肉疼痛。

老年人的锻炼方式多种多样。每天可进行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两天可进行适当的力量训练,比如举重物等。其次,锻炼之前应该热身5分钟,比如先慢走,再做一做伸展运动,锻炼后再做5分钟伸展运动。再次,如果发生感冒等疾病,一定要等病情好转之后再锻炼。

锻炼后第二天感觉肌肉或关节疼痛,则说明运动过量:如果疼痛感一直持续,则应告诉医生。另外,出现以下症状时务必看医生:胸痛或胸闷;呼吸困难或气短:头轻脚重或眩晕;无法保持平衡;恶心等。

以下为4种简单锻炼,最为安全有效,老年人在家就可完成。每种锻炼可做两组,每组重复8-10次。

双手推墙:双腿并拢,双手撑在墙上,腿打直,臀部先向外伸,再朝墙靠,身体回到原位。

起立坐下:起始动作为坐在椅子上,身体稍微前倾,起身站立。起身时身体不摇晃,也不要使用双手帮忙:然后坐下,重复动作。

二头肌卷曲:双手各握一只哑铃(或罐头瓶等其他重物),双臂置于身体两侧。肘部弯曲,重物移向肩部,然后再放下,回到原位。

提重物耸肩:双手各握一只哑铃,置于身体两侧。双肩耸向耳朵后面,再放下。

解释老人经常哭笑无常的原因

所谓“喜形于色”和“伤心流泪”,这些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反映。假若一个人遇到伤心的事情不哭,高兴的事情不笑.甚至无动于衷、毫无表情,那么,他就无法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但是表达感情要适度,要区别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和要有节制,这是一般正常人都能做到的。例如在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欢声笑语,气氛十分热烈,这时如果有人高声狂笑不止,甚至手舞足蹈,虽然他也高兴、也在笑。却会使与会者大为扫兴.人们会以为他喝醉了酒,或者为了哗众取宠。又比如在新郎新娘举行婚礼时,有入却放声大哭。必然会使人想起他的精神是否不太正常。

确实,人的哭和笑,有的正常,有的不正常,而哭笑无常就届于不正常之列。但是,为什么有的老人会哭笑无常呢?这一点说起来就复杂了。首先,哭笑无常是一种病态表现,是精神疾病的一个症状。这一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既可见于所谓功能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也可见器质性精神病(如早老性痴呆,老年性痴呆,多发梗塞性痴呆等)。老年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哭笑无常,多数是受幻觉、妄想支配,也就任幻觉或妄想的影响下出现的。例如病人忽然看到窗台上出现几个跳舞的小人,感到好笑而发笑,也有的病人听见半空中有陌生人告诉他,他亲爱的母亲去世了而痛哭流涕。有的病人因怀疑周围的入都迫害他而伤心难过。而有的病人却因想到自己即将当上“宇宙总管”或成神成仙而欣喜若狂。

老年抑郁症的病人,常常终日愁眉苦脸、默默饮泣,然而却没有任何原因值得他伤感。至于早老性痴呆、老年性痴呆和多发梗塞性痴呆等器质性精神病人的哭笑无常,主要是因为这类病人都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脑损害,因此表现为情感的失控而出现哭笑无常,所以遇有哭笑无常的老人,应当接受精神科医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因而及时治疗。

结语:很多老人犹豫消息闭塞,其实并不知道有很多的保健品推销都是骗人的。如果您的家里也有老人,一定要再三嘱咐,不要随便就买,真正有用的保健品是不会被错过的。(文章原载于《养生保健指南》《羊城晚报》,刊期:2012.05,作者:卢俊卿,司国栋,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女人心理衰老表现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之分,我们常把心理年龄先于生理年龄衰老的人称为“未老先衰”、“老气横秋”等…… 这是一种笼统的说法,究竟怎样的人属未老先衰,心理学家总结出的心理衰老十大早期信号,可帮我们正确地鉴别。

女人心理衰老表现办事效率低:记忆力明显下降,好忘事,优柔寡断,缺少朝气,做一件事总要磨磨蹭蹭,一拖再拖。

女人心理衰老表现竞争意识退化:对事业没有创新思维,常感到空虚乏味,尤其是脑力劳动者,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女人心理衰老表现自卑心理:一个人独处时,常常会长嘘短叹,与世无争,面对外面的精神世界,往往感到自己已经落伍了。

女人心理衰老表现反应异常:一方面,有时候对人际关系特别敏感,总觉得家人及周围的人在与自己过不去,疑窦丛生;另一方面,有时想置身于众人之外,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视而不见,反应冷漠。

女人心理衰老表现固执己见: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想以自己为中心,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疏散懒惰,

女人心理衰老表现精神不振:常感到精力不支,好静恶躁,睡意绵绵,经常靠喝酒来强打精神。

女人心理衰老表现性格孤僻: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尤其是不愿意面对陌生人,常借口逃避与陌生人接触。

女人心理衰老表现思维迟钝:面临突发事件时,往往束手无策,慌张无主,抓耳挠腮,不知怎么办才好。

女人心理衰老表现情绪恍惚:喜欢沉湎于往事的回忆,感情(感情博客,感情说吧)脆弱,情绪“儿童化”,时冷时热,对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反应兴趣浓厚,喜欢唠叨,又不管他人爱听不爱听。

女人心理衰老表现性情急躁:生活中越来越容易感情用事,言行中理智成分越来越少。更容易曲解他人好意,听不进别人意见,不冷静,一触即发。

发现了这些心理衰老的信号,女人就应该好好调整一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青少年的自残心理原因有哪些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自残,归结起来多为心理原因。那么,青少年的自残心理原因有哪些?青少年自残什么原因?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青少年的自残的心理原因吧!

青少年的自残心理原因有哪些?

1.特殊的家庭环境

自残行为的产生与孩提时期特殊家庭环境有关,不少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或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家庭里,或不是由双亲带大,或幼儿时受到百般溺爱后来却管束极严,或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脱离了孩子实际承受能力等。这些孩子很难养成保持自我价值观、承受强大不良影响、保持和他人交流这三种重要的自我承受能力。因为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忽视了他们的感受,使得他们觉得自己很难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久而久之,就把回避问题作为自己处事的方式。青岛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

2.性格与心理特征

(1)对别人的拒绝和批评非常敏感

(2)长期生气,对自己强烈地不满

(3)做事往往情绪化,容易冲动,缺乏对冲动的控制

(4)情绪压抑

(5)有很强的好胜心,但常常压抑这种感觉

(6)自卑,对生活没有信心

(7)难以控制自己的生活

(8)长期处于焦虑之中

(9)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眼前的一切

(10)在应对心理压力时往往压抑自己的愤怒,通常不能计划自己的未来,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存在叙述障碍,不能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自我的情感。

3.大脑多巴胺含量的缺乏

自残者往往极易生气、冲动、焦虑、好斗。研究表明这可能与他们大脑中多巴胺含量较少有关。一些容易发怒的人,如果大脑多巴胺含量正常,他们会向外发泄自己的愤怒,而含量较少的人则会通过自残或自杀行为把心中愤怒发泄在自己身上。这表明自残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生理基础,并可能受基因遗传的影响。青岛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

4.模仿

(1)从某种程度上说,青少年在看到或听到好朋友有自残行为后,他会学着这样做。例如有的学生就是模仿别人在手臂上刻上某个名字

(2)通过媒体来模仿他人的自残行为。

(3)预防青少年自残和自杀的教育活动,可能会导致负面影响,使他们觉得自残或自杀是很常见的,是应对压力的正常反应,是一种逃避现实的选择。因此,在进行预防青少年自残和自杀的活动中必须谨慎周密地计划、实施。

5.潜在心理疾病

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可能正在遭受着急性或慢性心理疾病的折磨。如边缘性人格障碍、抑郁、创伤后应激反应、解离性疾患、饮食失调症、恐惧症、强迫症、双极性精神失调症、冲动控制障碍等。在遇到紧急情感压力时,他们可能会反应消极、冲动行事,继而进行自我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高材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全文共 1861 字

+ 加入清单

优等生容易有哪些心理问题?在我们的记忆力,其实家长都喜欢拿优等生来作为例子,去教育和引导自己的孩子,可实际上大人们容易忽视了一点,其实很多的优等生,都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

高材生常见的心理问题——2.自高自大心理

重点中学的优等生往往都是“家里受宠,学校被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大多一马平川,春风得意,很少遭遇坎坷挫折。因而,他们大多目空一切。这种自高自大的心理使他们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因而往往会为偶尔的几次考试失败而沮丧,从而开始由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转化为自我怀疑、自我怨恨。当怨恨在心中结成块垒,他们就很难悦纳自我,往往由极端的自傲心理转化成极端的自卑心理。

高材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嫉妒敌视心理

优等生较高的目标定位和角色定位,使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维持其“唯我独尊”的局面,很难容忍其他竞争对手“第一”,因而在优等生群体中,嫉妒心理的表现也较为突出。他们对竞争对手的长处优势和荣誉多有不满情绪。虽然适度的嫉妒可以激发人拼搏进取的内驱力,但是有的人却会走向极端,因嫉妒而产生厌恶他人、憎恨他人、仇视他人的心理。而敌视心理的产生往往会使他们对竞争对手采取不道德的攻击报复行为,如无中生有、恶意诋毁,甚至还会伤害他人。

孩子学习成功的秘诀

01掌握时机

老人的头脑在早晨比较清醒。加拿大贝克莱斯特健康科学院的罗特曼研究所曾对一组60至82岁的老人开展测试,发现他们在上午8:30至10:30之间较易集中精神、排除干扰,而到了下午1点至5点,他们的表现就会下降。核磁共振也显示,到了下午时分,这些老人的脑袋就“闲置”起来、转到了所谓的“缺省模式”,这时的他们往往耽于遐想。而相比之下,年轻成人脑中和维持注意有关的区域在午后仍旧十分活跃。

不过,为了使自己的努力得到最大回报,年轻人也不妨对自己的学习时间规划一番。另一项研究指出,年龄在十六七岁的女孩,如果下午3点学习,她们对材料的记忆就比较牢固,而如果在晚上9点学习,记忆的效果就比较差。不过,如果学的是包含动作的技术,那就是在晚上效果更佳了。德国弗赖堡大学的克里斯多夫·尼森(Christoph Nissen)解释说:“这个结果表明,下午比较适合学习语言,晚上适合学习钢琴和其他乐器。”

学习的时机为什么重要?我们知道,在学习新知和技能之后,可以用睡眠来巩固记忆。尼森认为,在学习和睡眠之间可能有一个“关键时期”(critical window),且动作学习的关键时期或许比其他类型的记忆要短。至于成年人是否能像青少年一般从这个关键时期中受益,这一点还不清楚。“事实证明青少年的学习能力较成年人强、睡得也更好。”尼森说。

02考考自己

普渡大学的杰弗里·卡尔皮克(Jeffrey Karpicke)曾用一项重大研究证明了自我测试的重要作用。他让学生学习40个斯瓦希里语单词,一部分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回忆这些单词的意义,他们在一周后的测验中平均记起了80%的单词;另一部分学生只是细读单词、并未主动测验自己,他们平均只记起了36%。这以后的其他研究也指出了同样的观点:自我测试的效果要超过一些常见的学习策略,比如画泡泡图来归纳一段文字的大意之类。

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太过辛苦,不要灰心。威廉姆斯学院的奈特·康奈尔(Nate Kornell)和同事发现,要提高学习成果,重要的是努力回想学过的内容,至于是不是想得起来倒在其次。与我们想当然的观点不同,查看正确答案大大有助于日后的回忆,作用和你凭自己努力回忆不相上下。

“这个发现相当使人意外。”康奈尔说,“研究记忆的人向来认为,在问题和答案之间隐藏着一条条‘通路’。他们还错误地以为,学习者只有自己走通这些道路,才能学到最多,如果中途放弃或者走了岔路、接着直接去翻看答案,学习的效果就会打折。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的发现指出,我们必须对记忆的工作机理重新思考。同时,这个发现也给那些偷懒的学习者送去了希望。

有的时候,一些人会强迫自己学习,这种学习方法肯定是错误的。我们要为不学而学,要懂得学习不是一件很难得事情,只要自己稍微的努力一下,不经意间就可以把知识的精髓掌握住。如果总是强迫自己学习,那么肯定学不到有用的东西。

高材生常见的心理问题——3.闭锁排他心理

有些优等生为了保住自己的“第一”宝座,很少与其他同学沟通。这种闭锁心理往往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产生隔膜,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并且会出现越孤独越排他的恶性循环,使得行为更加怪癖和偏执,形成严重的人格缺陷,影响他们的成长进步。

以上就是优等生容易出现的几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利的,所以家长们也要注意看,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因为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和成长岁月,才更利于他的身心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征

全文共 1072 字

+ 加入清单

了解环境进入角色

社会好比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部有自己的角色位置。毕业生进入新单位后,首先应该认清自己在工作环境中所承担的工作角色以及这个角色性质、职责范围,弄清楚工作关系中上级赋予自己的职权和自己承担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尽心尽力地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角色意识淡漠,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该请示的擅作主张,该自己处理的事务不敢作主或推给上司、同事,势必会与新环境格格不入。

客观全面评价自己

大学毕业生大都自视较高,在走出校门之前,大都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创造一番业迹的宏大抱负,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估计往往失之于简单或片面,他们的理想目标不是建基于客观条件之上。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产生不安或不满情绪,失去竞争的勇气。其实,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其中既有好的、有利于人发展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不利于人发展的一面,作为大学生,只有正视现实,接纳现实,正确地了解、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站稳脚跟,找到真正改造世界创造业绩的切入点。

完善自己知识结构

任何一个毕业生产可能在学校就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全部知识,这是因为学校培养的是专门人才,而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到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你是学工的.领导要你写一篇新闻报道或调查报告,动起笔来你会感到很吃力;你是学新闻的,到工厂、科研单位采访,会因自然科学知识贫乏,科技专业术语不通而力不从心。社会需要的是“通才”、“复合型人才”,要使自己胜任工作、适应新环境,必须不断根据工作需要学习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之,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明白,社会不会再象家长和老师一样,欣赏你的天真清纯。社会将会关心但不会迁就你这样一个年青的新成员,社会要求你遵守规则,社会期望你劳动、贡献。社会与自然一样奉行一条法则:适者生存。

主动调整生活节奏

结束了宿舍-教室一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学校生活,来到了一个生活节奏全然不同的新环境,只有主动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首先,作息时问的变化要适应。早上睡到九点,下午三点起床的″九三″学社生活方式千万要不得了。如果你是在医院、部队、公安等单位工作,还要适应三班倒或夜间值勤的规律。其次,由于南北方的生活习性、饮食结构、风土人情等差别,还要学会调整原来的生活习惯,培养新的生活习惯,顺利度过异地生活关。再者,要学会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在学校里课余有作业,晚间有自习,周末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参加工作以后,业余时间的学习和文化生活,主要靠自己来支配、安排,不善于支配自己的业余生活.同样很难适应新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小学生的六大心理缺陷家长应该知道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踏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时,因为学习和环境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父母和老师没有及时处理好的话,就会造成心理缺陷,那么小学生的心理缺陷有哪些行为表现呢?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当孩子成为一名学生的时候,老师和父母都要以鼓励的方式去成为孩子的支持者,这种支持不但是物质上的,而且精神支持比物质支持更重要。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和孩子沟通,在沟通中培养和教育孩子,要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热爱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老年常见的心理疾患 关注空巢老人

全文共 2752 字

+ 加入清单

空巢老人的孤独与落寞

孩子既是父母的沉重负担,又是父母的骄傲和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一家老少和睦相处,共享天伦之乐。然而一旦孩子成家立业离开父母时,父母在如释重负的同时又会发现自己寂寞了。

对这一变故,许多父母,尤其是母亲不能正确对待,产生许多心理不适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空巢”孤独感。人类千百年来一直过着群居生活,是不喜欢孤独的。尤其的老年人,对于孤独可能达到十分恐惧的程度。有专家曾对13963名城市老人调查,发现40%的老人有孤独、压抑,遇事无人诉说之苦。

1992年上海曾对1446位老人进行调查,发现36.7%的老人会全年足不出户。子女远走高飞,年轻人离开家庭踏上社会,老年人告别社会重返家庭后,尤其“孤苦伶仃”。他们一旦感受到“空巢”的孤独,心理或情感的支持系统往往趋于脆弱。老年丧偶者,更易对自身的价值表示怀疑,消极悲观,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认为自己上了年纪就只是能一步步迈向坟墓,重者还加快老年痴呆。

1、“空巢”孤独感的表现

有“空巢”孤独感的老人往往表现出爱回忆往事,觉得受到冷落,不喜欢参加活动,闭门发呆,不同亲友来往;总觉得别人对自己很冷淡,觉得人情冷漠;认为离开了子女,自己就没有情感依附。

2、“空巢”孤独感的成因

(1)不能正确认识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后要独立,要开拓自己的事业,但为人父母却不习惯于这种事实。

(2)错误的认知:极端地认为子女不在身边了,感情不存在了。

(3)固执地怀旧:觉得没有了往昔的热闹,清净得如同一潭死水,因而郁闷、孤独。

(4)没有发觉身边的老伴儿是自己唯一的终身伴侣,因孤独产生了一切排外的情绪。其实,很多人并不孤独,因为老伴会永远和自己待在一起。

3、调整指南

针对每个“空巢”老人的特殊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发泄和社会影响疗法。

(1)多看看电视,听评书、音乐,精彩时可大声宣泄。可以利用子女不回家,向周围朋友、老伴发泄不满,当成交谈的对象。

(2)社会影响:与当地老年组织联系,参加社交活动。如参加老年合唱团、老年舞蹈队,叫老朋友,外出喝茶、下棋,使得生活变充实。

(3)家庭关注:子女要定期轮流回家探望,常回家看看。合家欢聚,享受天伦之乐。丧偶老人更敏感,更易孤独,子女、社会更要多加关注。条件允许可以去养老院,还可以帮助老人重新觅偶,重新选择新的伴侣生活。

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父母把孩子养大。孩子成家立业,从父母身边独立出来,去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是家庭发展的规律。

孩子“离巢”是孩子成熟的标志。孩子长大了,父母总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眼光。在许多父母眼里,孩子总是孩子,对他们总不放心,总觉得孩子离开他们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一套自己处理事务的方法。父母不要把孩子与自己看法和做法上有分歧当成孩子的幼稚、无知和无能。对孩子“离巢”的关心是必要的,但担忧则大可不必。

夫妻才是真正的伴侣。自从孩子出生,夫妻的情感转向了孩子,孩子成立家庭的中心,夫妻之间的互相关心相对少了。现在孩子“离巢”了,情感转向伴侣,只有夫妻之间才能终日相伴。所以老人夫妇调节夫妻情感,改善夫妇关系,把关心爱护转向自己的老伴。这样,才能填补子女“离巢”后留下的真空,适应晚年生活。

老年恐惧症成因与指导

随着身体整个机体功能的减退,60岁以上老人躯体疾病发生率达60%以上。但是确有一部分老年人本来身体很健康,可一看到同龄好友生病或过世后,也觉得自己身上这痛那痛,顽固地认为自己也患了某种疾病。虽然检查未发现异常,自己仍然不能消除疑虑,由此产生恐惧、悲哀等消极情绪,给工作及家庭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影响。这就是“老年期恐病症”。

1、老年期恐病症的表现

(1)自感身体严重不适。觉得有头痛、头涨、眼花、记忆力减退等躯体毛病。

(2)神经症状。神经极度衰弱,有时还莫名其妙地耳鸣失眠,产生麻痹感、疲劳感等。

(3)消极等死。认为自己行将就木,不愿意在做什么事,得过且过地“等死”。

(4)消沉颓丧。茶饭不思,精神萎靡,在别人看来好像真的有病了。

2、老年期恐病症的成因

(1)认识不足。面对身体素质的每况愈下,有些老年人总要求自己的身体状况像年轻时抑郁旺盛和强壮,对那些生物性衰退衰老、健康状况的“自然滑坡”认识不够,而对一些慢性病未引起足够重视,病情明显了才意识到,并由此产生恐病心理。

(2)敏感多疑。老年人往往多思善虑,经常把自己身上的不适与医学科普文章上的种种疾病“对号入座”,并自以为是,而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关切、紧张和恐惧。

(3)环境刺激。老年人经常去医院探望病人或参加追掉会,看到别人的疾患去世,总觉得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常怀疑自己患病,惶惶不可终日。此外,老年人患慢性病者较多,家庭中的环境、气氛不和谐,逆行刺激及周围人群对自己病情的反应,哪怕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会引起病人惶恐不安而产生恐病情绪。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恐病症或疑病倾向是一种自恋活动,从年轻时爱指向他人到老年时转向自身,转向对自身的过分关切和爱怜。据调查,老年妇女的疑病现象,显着多于老年男性。

3、分析

老年人总固执地认为自己病入膏肓,以致吃不下饭、睡不着、敏感、多疑,不相信亲友,对身体过分关注。有时整日忧心忡忡,喋喋不休地向朋友亲人叙述自己所谓的病情,或反复检查自己的心率、血压、尿液颜色……或如饥如渴地查阅各种医疗书籍,“对号入座”,频频去医院纠缠医生,闹得全家上下不安宁。

4、心理指导

首先让老人放松,消除忧虑与焦虑,中间可辅助药物治疗。其次可以用兴趣转移法,让他们将注意力转到别处。还可以采取气功疗法,在气功的练习中,身心得到保健。

我们可以帮助指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老年活动,早上去公园打打拳、练功,中午去买菜,晚上读一些诗词,看一会电视。这样,就会觉得精神好多了,就不会再有以往的忧愁和焦虑,情绪大大放松了。平时反复检查心率、血压、尿液等,可以认为是不必要的了;虽然阅读医生,是学习和了解医疗知识,但是已不“对号入座”了。

一段时间以后,老年人切实感觉到“精神高扬,病魔投降”的道理。所以说“心病心药治,老树老弥坚,长笑长开怀,晚景晚霞艳”。还由于看书学习使人变得心情豁达,开阔视野,抒发胸怀,活跃思维,不再担心躯体会出现什么毛病。

恐病症的主要症状是身体某些部位会出现疼痛会感觉异常;有时会感觉鲜明,描述生动。当经过检查证明其实没有病,只要将注意力从自认为的患病部位转移,症状就会自然减轻或消失。但是由于恐病症人的敏感、多疑与固执,他们一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固有观念。由于思想负担过重,忧愁焦虑会给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甚至会真的引发病症。

恐病症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焦虑的药物。应配合医生做有关的各项检查,当证明身体是健康的以后,放松情绪,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有兴趣的事情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相亲男晾女生什么心理 相亲后女生应该主动联系吗

全文共 1208 字

+ 加入清单

相亲大家应该都很熟悉,现在很多单身男女都会通过相亲认识,一般相亲的时候我们对对方感兴趣的话,后面是会主动积极的联系对方的,不过有人也会耍欲擒故纵这一套。

相亲男晾女生什么心理

也许是欲擒故纵吧,男人都喜欢来这一套,想让你对他更主动一点,又或者是对女生不太满意,或者是不是自己合适和喜欢的类型吧。

相亲后女生应该主动联系吗

1、如果是相亲第一次见面,你对对方很有好感,等你们散场后,你要让他对你回味一番,这是他在对你确定印象的过程。建议这时候先不要主动联系,静观其变。

2、除了那些特别腼腆的男生,一般男生回家后,如果对你印象不错,会及时或至少在三天之内主动跟你聊天;一周之内主动约你进行第二次见面。事情要是这样发展,那你还主动什么,把自己打扮美美的,多关注一下他的朋友圈,准备一些聊天话题,约会时戒作戒躁!

3、如果不是上述情况,一定是这个男生忙(出差或者有事情耽搁了),不过,如果他对你有好感,一定会通过聊天告诉你他要去哪出差,出差多久!所以,如果相亲完毕的一周内,对方没有主动联系你,那一定是你给他的印象一般般!接下来,我们就来对症下药,相亲结束后,如果对方不主动联系你,你该怎么做!

相亲后女人怎么主动联系男人

1、前提是要内外提升自己,外在的形象气质,内在的共同爱好和内涵等。

2、分享趣事,跟他有互动的话题,又能让对方感受到你在关注他。

3、关注对方的朋友圈动态,了解一下对方潜在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并从兴趣方面找话题,从这方面入手,可能会有希望让相亲对象对你产生好感。

4、对他的好感不直接说出口,不直接表白,但是可以暗示,可以适当对他好。比如每天问他过的怎么样,吃饭没,下班没等等。

5、节假日问他怎么过,比如五一假期、端午节、情人节等,旁敲侧击问他:打算怎么过……彼此都是单身,抱团取暖防虐狗,试探他对你的心意。

相亲男对你有好感的表现

1、对你说的话题很感兴趣

如果她喜欢你,相亲男喜欢你的表现,她会对你说的话题很感兴趣,可能你说的只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情,或者成长,求学过程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但是他却听的津津有味,这个从他的表情和眼神中都能看出来,他非常用心,甚至你说到高兴处,他深有体会到两眼发光。

2、对你的事情记得特别清楚

他喜欢你会对你的事情记得特别清楚,哪怕是你随口说的一句话或者偶然的一个抱怨他都能记住,比如你随口说,早上自己总是不能被闹铃叫起,第二天他就准时打电话喊你起床了,比如你抱怨单位的工作餐不好吃,结果到了午餐时间你发现他约你去吃你喜欢的美食了;一个男孩只有对自己喜欢的女孩才会这么有心。

3、特别想和你在一起

他很想和你在一起,还没下班,他就开始问你晚上做什么,有没有时间一起出去吃饭,周末的时候他也会问你想不想一起逛街或者看电影?喜欢你的人才会总想和你在一起。这就是相亲男喜欢你的表现了。

4、和你有说不完的话

好像有那么多话要说,好像你们已经是认识很多年的老朋友,有那么多共同的话题,你发现他说的话很符合你的感受,就好像是在说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事情一样,感觉特别亲切,就好像是你们共同经历过的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毕业生求职必备心理素质

全文共 2191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应届毕业生的梦想无疑是顺利求职,可是面对人如潮涌的招聘会,到底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从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以下用人单位的几点需求是求职者最应该了解的。毕业生求职必备心理素质有哪些呢?下面就让小编告诉你带你了解下吧,希望你喜欢!

毕业生求职必备心理素质四、学习能力

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学习能力并不等同于毕业生在学校里所取得的专业成绩。“终生学习,成就终生”。只有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成为有潜力可挖,有发展前途的员工。

国内一家知名网络通信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我们公司不苛求名校和专业对口,即使是比较冷僻的专业,只要学生综合素质好,学习能力强,遇到问题能及时看到症结所在,并能及时调动自己的能力和所学的知识,迅速释放出自己的潜能,制定出可操作的方案,同样会受到欢迎。”

毕业生求职必备心理素质三、团队意识

团队意识即让若干细丝拧成一根绳的意识。优秀的企业都很注重团队协作精神,将之视为公司文化价值之一,希望员工能将个人努力与实现团队目标结合起来,成为可信任的团队成员。

许多刚走上职场的毕业生,往往满怀抱负,血气方刚,在团队中常常流露出个人英雄主义。在一些企业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员工:在市场上敢拼敢打,是一名虎将,而自恃学历层次高、工作能力强、销售业绩好,在同事和领导面前狂傲不已,作风散漫,不愿遵守劳动纪律,还经常在公开场合反对领导的意见。而这样的员工业绩再出色,能力再强,最终也会被企业淘汰。

毕业生求职必备心理素质二、敬业精神

优秀的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非常注重实效、注重结果,因此敬业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敬业精神,其他素质就相对容易培养了。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曾经发布过一份中国企业员工敬业指数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尽管初入职场,但却表现得并不敬业。该网站培训发展部负责人认为,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发展和人才市场供求结构的变化,具有更强的承受压力的能力,以及根据现实环境调整自己期望和心态的能力尤为重要。而“80后”毕业生很少经历挫折,面临竞争压力时,适应能力不足,容易对工作产生失落感和受挫感,因此会让人觉得他们不够敬业。

毕业生要想适应当今的职场环境,必须具备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强烈的责任心,带着激情去工作,踏实、有效率地完成本职工作。工作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成果,有良好的态度才有可能塑造一个值得信赖的形象,获得同事、上级及客户的信任。

大学生求职失败的原因

应聘太盲目

不少大学生并不知道某个职位的职责分工是什么,只会从字面上去理解。一家公司“营业服务部”下属的商品企划室招聘人,结果许多大学生看到“服务”二字,就以为是做服务工作无人应聘。而当公司把“服务”两字去掉后,马上就有很多人投简历。人事主管告诫说,如果对职位不明白可以询问用人单位,不要单从字面上去片面理解,这样很可能会错过一个好机会。

对企业一无所知

很多毕业生应聘企业很随意,在一次招聘会上,一家化妆品公司的招聘主管让应聘大学生说出几款该公司代理的品牌名字,没想到求职者一个都答不出来。这位招聘主管说:“对公司这么陌生,在求职前不去了解该公司,很难想像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这样不负责的人,我们肯定不会用。”记者了解到,这种情况招聘单位遇到很多。

独立性欠缺

许多大学生在学习中只知死啃书本,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每次应聘都要父母参与求职,自己则缺乏主见。还有的毕业生笔试、面试通过后,在与公司签约的时候,父母到场与用人单位说长道短谈条件。对于这种行为,多家公司的人事主管都表示反感。“找工作的前提是,你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能对自己负责。”一位人事经理说。

自以为是

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并非找不到任何工作,而是由于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对一些低档次的工作不屑一顾,盲目地追求一些脱离自身实际的“高工资、高待遇”的理想工作。这种“半吊子”型的人才,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必然要走向失业。

不愿到基层去吃苦

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刚进入企业,很难立刻进入角色。一些公司规定所有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都要到一线去锻炼一年,有的同学一看不能马上搞设计、搞管理工作,要“吃一年的苦”,就打退堂鼓不愿意干了,白白丢掉了很好的工作。

如今社会就业形式严峻,竞争也是十分的激烈,因此想要找到满意的工作,那么在生活中就要注意以上的问题。大学生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避免让自己陷入以上的误区,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在求职的时候成功应聘。

毕业生求职必备心理素质五、工作经验

这里所指的工作经验包括实习经验、项目经验、兼职经验。企业一般会通过参考应聘者提供的相关工作经验,考核应聘者是否做过空缺职位的相关工作,并积累了相关的经验;是否熟悉该项业务流程的运作;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工作中去,并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用人单位有权按照自己的标准去选择合适的人才,有更多经验,才能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

毕业生求职必备心理素质一、文化认同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笔试阶段引入性格测验或心理测验这一单元,凸显企业对于毕业生性格和心理素质的重视。而这归根结底,是企业衡量毕业生是否认同企业文化、能否顺利融入公司文化的标尺。企业所期待的员工,不仅要能力出众,更要认同企业文化。

重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有关专家提示:大学生求职前,要着重对所选择企业的企业文化有所了解,并看自己是否认同该企业文化。如果想加入该企业,就要使自己的价值观与企业倡导的价值观相吻合,以便进入企业后,自觉地融入团队中,以企业文化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了解企业文化,既是增加就业的砝码,也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负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小学生心理教育知识

全文共 2195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小学生心理教育知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生心理教育知识——教育的方法

(1)讲授法,即通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和学科渗透等形式,以小学生喜闻乐见、便于接受的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认识指导法,旨在提高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和水平,如指导阅读、举办故事会、参观访问、课堂讨论、自我表述和自我评价等;

(3)活动体验法,即通过亲身参与,加深体验,以丰富和发展小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如做游戏、示范表演、实地观察、写作文、谈感想、绘画、演讲等;

(4)行为改变法,即在引导小学生在认识上分清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基础上,鼓励良好行为,改变不良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行为训练、行为塑造、榜样示范和游戏性的奖励和惩罚,以达到良好行为养成和强化之目的;

(5)自我调控法,即通过引导小学生自我教育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利于增进心理健康,如鼓励和要求小学生写日记、周记和小结,适当组织展览,谈收获、体会、感受等。

看过“小学生心理教育知识“

小学生心理教育知识——教育的原则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据此,可细化为以下具体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小学生,以全体小学生为服务对象,全面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几率,增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2、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直接、集中地体现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特征。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以增进其心理健康为目的,一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设计、组织和安排的;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内容和形式,唯有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所认可、所接纳、所内化,亦即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形成其智慧和潜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任何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毫无意义的。

3、参与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充分参与为条件的。参与是学生个体表现自我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需要。唯有通过参与才能使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任何健康心理都只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所以重在参与,参与的几率和程度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大小。

4、民主性原则

教师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小学生的权利、意见和人格尊严。一切居高临下的说教、一切形式的讽刺挖苦和嘲弄学生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都不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5、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也叫个性化原则。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同一年龄段的小学生群体,其心理发展具有大体相同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而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群体则无论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小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上的这种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有针对性,必须符合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否则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6、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由小学生群体和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心理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复杂性决定的。为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具体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感染性的,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应当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以求最大限度照顾到其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个体的心理需要,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7、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因而必须坚持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重在预防和发展。只有坚持预防和促进发展,才能大面积、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在其自身的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人格得到健全和谐的发展,形成对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同时对少数小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困扰和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及时有效地给予帮助和调节,对于极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给予积极有效的咨询指导和适当的矫治,对出现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小学生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提供建议,介绍到医疗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给予治疗,以保障其心理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三种考生须高考后的心理问题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性格内敛型

此类学生没有被理想大学录取,同时性格又比较内向。他们往往把事情闷在心里,遇到打击和挫折往往会想不开、钻牛角尖。

状态分析:这类学生容易有过激的行为出现。若家长发现他们把自己反锁在屋里、长时间不说话或经常发愣,一定要带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

危险指数:★★★★★

调整心态从接受失败开始

性格外向型

这类学生虽然没被理想的大学录取,感觉很压抑,但是性格比较外向,平时善于与人沟通。

状态分析:他们只要能够正确看待高考成绩,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努力,就可以走出阴影。这类学生需要朋友和亲人的帮助和自我调节。

危险指数:★★★

期望不高型

这类学生成绩一直不好,在考前就知道自己考不上大学。

状态分析:他们看见同学拿到录取通知书会有失落的感觉,但是其容易被成绩以外的事吸引,过一段时间心情就会自然恢复正常状态。

危险指数:★★

放松手段

落榜生要学会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重建自信,找到内在的依靠;通过与父母、朋友的交流,找到外在的依靠。

宣泄要面对父母、朋友、心理医生把所有苦闷都说出来,用大声倾诉、放声大哭等手段宣泄情绪,恢复心理平衡。

运动要尽量到户外进行有氧运动或与朋友一起出游。可利用人的内心体验和行为动作一致的原理,每天走路挺胸抬头,步伐坚定有力,速度稍快,经常这样做,就会增加自己的信心,调整自己的心态。

心理调节

接受失败首先要接受现实结果,明白现实是无法改变的,只能调整自己。不承认现实,就是不给自己重新开始的机会。

合理归因少找外因,如把落榜和题难、天气不好联系起来。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是自己不努力、方法不对,还是临考心态不好。合理归因是解决落榜生心理问题的根本所在。

重新定位高考是自身素质的全面考评,根据获得的结果应该为自己重新定位,给自己一个更合理的目标期待。

马上行动要有从零开始、朝下一目标努力的勇气。其实行动本身就可缓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克服学生自卑心理的九个绝招

全文共 1033 字

+ 加入清单

自卑是每个孩子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当遇一个自己不能完成的事情,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当。。等等。那么有没有方法克服学生的自卑心里呢?

严重的自卑感会造成人的心理变态,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危害。但自卑心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家长可尝试采取以下几种调适措施来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

1、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

不仅要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

2、学会正确地归因

不能因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殊不知这次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造成的。

3、提高自信心

当你在干一件事之前,首先应有勇气,坚信自己能干好。但在具体施行时,应考虑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样即使你失败了,也会由于事先在心理上做了准备而不致造成心理上的大起大落,导致心理失调。

4、体验成功

经常回忆因自己努力而成功了的事,或合理想象将要取得的成功,以此激发自信心。

5、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当遇到某些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不妨运用语言暗示:“别人行,我也能行。”“别人能成功,我也能成功。”从而增强自己改变现状的信心。

6、建立新的兴奋点

当你处于劣势或面对自己的弱项时,可以通过有意转移话题或改做别的事情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可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也是最能体现自己才能的活动中去,以淡化和缩小弱项在心理上造成的自卑阴影,缓解压力和紧张。

7、正确地补偿自己

为了克服自卑心理,我们可以进行两方面的补偿:一是以勤补拙。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二是扬长避短。例如苏格拉底其貌不扬,于是在思想上痛下功夫,最后在哲学领域大放异彩。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自我调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扬长避短,克服自卑。

8、注意自我激励

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因此应当注意,要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在学习上,目标不要定得太高。适宜的目标,可以使你获得成功,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激励,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之后,可以适当调整目标,争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在不断成功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9、选准参照系

在与别人比较时,为了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我们应该选择与自己各方面相类似的人、事比较。否则与自己悬殊太大,或者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总免不了自卑感。与人比较时要讲究“可比性”--选择适当的参照系,否则只有“人比人,气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农村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与矫正

全文共 2058 字

+ 加入清单

一、农村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的提出

自卑是人内心的一种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缺乏自信心,课堂上不敢发言,解题效率低;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瞻前顾后等。自卑心理在整体上可概括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和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两个方面。

自卑感人人都有,特别是具有生活依附性的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心理调适能力较弱,自卑感可能更强烈。但是,当学生的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习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心理障碍,这时候就需要给予矫正,否则,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江苏省宿城区陈集初级中学是一所离城较远的农村中学,经济落后,使学生的自卑心理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冲突之下,更显得突出和加剧。为了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具针对性、时代性与实效性,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针对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立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题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二、农村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分析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并对在校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调查,我们认为,自卑心理是学生心理特征的一个正常的组成部分,在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大约在4岁以后就会出现。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其具体成因有多方面:

1.个体心理缺陷。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得好,缺陷也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如果排除生理上的某些不足所引起的自卑心理,那么,我们重点要解决的应该是学生心理上的自卑。

心理自卑多是交往受挫或对自我能力估计过低造成的。有的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在交往中蒙受羞辱,最后导致心理上的自卑。有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被归结为自己不聪明或不用功,从而产生自卑、焦虑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2.家庭暗示。主要指家庭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引起的后果。有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但大多数学生因为父母是农民,家庭教育简单粗暴,缺乏正确引导,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如性格内向,胆小恐惧,害怕与人交往,学习没有快乐感等。

3.学习诱发。有一个案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某学生平时不爱学习,害怕学习,初一年级刚开始的时候,他的成绩还算可以,进入初二年级后,成绩已下降到班级后几名了。教师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收效不大。进入初三后,总是遭到别人的责骂和白眼。到后来,家长和教师都有点放任自流了。没有家长的鼓励,没有教师的疏导,在班级舆论的打击下,使他彻底放弃了努力。这样慢慢地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沦为一名自卑心极强的学生。

4.自主评价过低。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不客观,偏高了是自信,偏低了就产生自卑。特别是对待成年人的批评,他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你越骂我笨,我就越笨,反正别人不会夸我的。这些不良状况长期积累就导致学生自主评价过低,缺乏自信。

三、解决农村学生自卑心理的方法建议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真诚沟通。自卑心理的形成主要是缺乏鼓励,所以,要矫正学生的自卑心理,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朋友”,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他的“自己人”。通过师生间的真诚沟通和鼓励,去了解问题。

2.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学生“松绑”。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社会调查、征文竞赛、文艺汇演、义卖义捐等,既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一些共同的思想问题,还能为他们发挥自才能与特长提供舞台。通过发现学生长处,培养学生自信,从而使他们从内心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在活动中,实现了学校德育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3.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班风与舆论。针对初中学生有向往集体生活的心理特点,我们特别注重发挥班主任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因势利导,利用班集体这一“熔炉”,让他们学会发现别人优点,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形成良好的集体舆论和班风。在班集体中实行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教育,努力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个性。

4.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学生的自卑心理有相当多的因素是家庭促成的,因为家长的眼睛老是盯着孩子的成绩,训斥和指责太多。教师在学校辛辛苦苦的教育效果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如果仅仅把责任都归为学校,那是对教育的狭隘认识。为此,我们通过建立健全家庭教育网络体系,特别通过学校举办讲座和交流,充分发挥家庭的力量,共同来监管或矫治学生行为的偏差。

5.培养学生自信,让学生敢说“我能行”。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演讲比赛,我故意选了一位有自卑心理倾向的学生,让他参与集体活动,尤其是上台亮相。我先发动其他学生支持他,开始他并不愿意,最后通过同学和教师的鼓励,他还是上台了,虽然表现得不是很好,我还是找了一些优点进行了表扬。从此他变化很大,对上课也有了一定兴趣,终于有了进步。有一天他问我:“我能行吗?”我说:“当然行,连上台演讲都这么好,还有什么不能的呢?我敢肯定你的成绩也一定会上去的。”他不住地点头。我知道,从此又多了一名充满自信和认真学习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情人把你拉黑说明什么 情人把你拉黑是什么心理

全文共 1030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婚外情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可能都是一方面哄着家里的妻子,一方面在外面发展情人,那么如果情人把自己拉黑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情人把你拉黑说明什么

当情人把你拉黑后再不联系的时候,你不要觉得太惊讶,因为情人这么做,基本上能够说明,你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到此为止了。

现实中情人之间的相处跟恋人还有些不一样,恋人之间需要有爱情的维系,而情人之间不一定非要付出真心,只要彼此在利益关系上达成共识就好。当一个男人无法满足情人的需求的时候,那便是情人想要离开他的时候。

情人把你拉黑是什么心理

情人之间的相处常常都是心照不宣的,不说天长地久,也不谈来日方长,你随时随地都能够离开。而且,情人之间的感情向来都是很肤浅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经不起一点点的风吹雨打。所以不管你是男是女当你的情人想要跑路的时候,那你也要学着识趣一点,不要再继续纠缠,给他自由把。

所以,当情人拉黑你的联系方式的时候,聪明的人会有自知之明,知道她是想要离开你了。这种时候,拿得起放得下才是最好的姿态,因为你本来就不能许诺给她未来,在她想要离开你的时候,如果你还不知道放手,那就真的是太不懂规则了。情人拉黑你,就是离开你的信号,所以当你被她拉黑的时候,就该心照不宣的分手了。

情人把你拉黑的原因

1分手的迹象

女情人如果想分手会先把你拉黑,至少能让你再也联系不上她,这也是她对你的暗示,让你做好心理准备,等她真的跟你摊牌后,直接收拾东西走人就对了,女情人想要分手会特别果断,把你拉黑还算好的,至少表明她没有任何的不舍,你也不必感到内疚。

2被老公发现

如果女人出轨的事情被老公察觉,那她突然跟你断了联系是对的,拉黑你是她必须进行的一步,她要确保老公不会查到什么。女人出轨是对男性尊严的挑战,她既然要出轨就应该想到后果,所以女情人只能把你拉黑来挽救她的婚姻。

3试探你的心

女情人拉黑你可能是在试探你的真心,她如果对你动真情了,肯定想知道你是不是跟她一样也喜欢她,女人很容易被男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当然也缺乏安全感,所以拉黑你是在测试,也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段,看看你是不是会联系她。

4因生气拉黑

情人之间吵架是在所难免的,两人如果谁也不松口,那女人会因生气而跟你断绝联系,让你联系不上她,所以并不是女人不爱你,大部分原因是发泄郁闷的情绪,这样才可以让自己糟糕的心情缓解下,至少不能影响两人的关系。

情人把你拉黑是试探吗

有可能是的。

情人删除拉黑你或许是在试探,比如她对你产生了真感情,想要试探你是不是也爱她,这时候女人就会用断联的方式测试你,看你在发现被删除拉黑后,还会不会找她,这就是女人判断你是否爱她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