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怎样评价慈禧【精选2篇】

浏览

2775

文章

2

篇1:为什么西方人对慈禧的评价很高?他们是如何看待慈禧的?

全文共 1780 字

+ 加入清单

慈禧太后在很多人眼中,可以说都是历史罪人,在很多国人眼中,对于慈禧太后的评价都是非常差的,负面评论可以说是占据主流的。然而在很多西方人眼中,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他们认为慈禧太后不仅不是负面形象,相反她还是一个很有才能并且也做了很多有利于发展的好事,为什么西方人对慈禧太后的评价会是这样的呢?在他们眼中慈禧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西方人是如何看到慈禧的

慈禧绝对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在辛酉政变打倒了咸丰留下的顾命八大臣后,慈禧统治中国长达47年。在这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清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最后,慈禧死后仅仅3年,大清就在辛亥革命的炮火里灭亡了。

与国内对慈禧评价的丧权辱国、屈辱历史不同,西方史学界对慈禧的评价非常高,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评价的出发点不同。

慈禧实际的支配时间内,先后出现了同治中兴,洋务运动,给行将就木的清廷注入了一丝活力,民族资本主义在清廷的扶植下迅速发展,官办企业空前繁荣,大批新式人才涌现。同时,西北方向左宗棠收复新疆平定同治回乱,南方镇压了太平天国,从形式上保住了清廷的疆域。

论领导力,慈禧有相当的选贤任能的才识。同治、光绪时期的朝廷重臣,从恭亲王奕䜣到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洋务四大臣,再包括满洲贵族荣禄,一代枭雄袁世凯,在慈禧治下,都是一流的人物,内政、外交、作战都功劳卓著。慈禧以一女人当政,不同于吕后、武则天,朝中没人敢造慈禧的反。

从外国的角度来看,慈禧不是很差的,反而她做的相当棒。同时期的东方四大帝国——清帝国。印度莫卧儿帝国,萨法维王朝统治下的波斯帝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面对西方做的怎么样呢?印度全面沦陷为殖民地,波斯帝国的萨法维王朝直接终结改朝换代,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土耳其最后只剩下小亚细亚的一省之地。

所以,外国评价从这个角度上看,在落后的亚非东方帝国中,除了小国寡民能维新迅速的日本,慈禧做的很好了。不但保住了中原、东北、新疆、西藏等疆域,还接受了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2、为何国人对慈禧评价很低

但进入现代民族过后,中国对领导者的评价,只有一条:能否带领国家走向富强。如果做不好这一点,别的做的再好如李鸿章也不过是“裱糊匠”,做的差如慈禧那就是民族罪人了。

中国有史以来就是东方的伟大帝国,以大一统的姿态让整个世界颤栗不已,中国民众也早已习惯了世界一流富强的体验。所以汉唐的地位高于宋明,因为大汉远逐漠北、封狼居胥,大唐西方来朝,威慑天下。

在慈禧的晚清时代,中国已经逐步向现代化国家过度,虽然是被西方列强的炮火打开而被迫过度。自三千年所未有之大变局,一直的天朝上国忽然变成了被坚船利炮挨打的地步,这种落差是国人所无法接受的,至今也被认为是国耻的存在。

而这个时期的国家领导人慈禧,自然必须受到后世的严厉批判。她身为最高统治者,却没有能力让国家走上一条富强的道路,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中国最低点,自然国内对她的评价就是很低。3、为何慈禧会受到批评

可是,中国人的目标从来不是活着这么简单,中国民众对富强和大国的追求是深入骨髓的。什么“小确幸”,那是想都不会去想的,所考虑的只是民族重新腾飞。

即使晚清已经跌入了历史的最谷底,许多优秀的爱国志士依然是目光于世界的最先进位置。虽然由于晚清与世界的最大差距,这需要时间去追赶——事实上,今天能追上,已经是建国后的难以想象的伟大成就,因为大多数国家永远也追不上了。那一时期的国家领导者,确实背负了批评过多。

但是,在其位则谋其政,既然处在手握重权的那个位置,就必须要承担这个责任。如果能有超前的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才干,是可以使国家民族更早复兴,少受苦难的。

所以,李鸿章可以凭超越时代的眼光获得一个裱糊匠的称赞,孙中山一般的革命者矢志学习西方,可以成为革命的先行者;即使如蒋介石一般,也可以因为作为最高领导人完成了抗击侵略取得胜利有正面的评价。

至于慈禧这种,眼光不够超前,局限于满汉之隔,而无中华之概念,学习西方不够全力以赴,害怕变祖宗家法,失去权力,对外反抗侵略失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自然要遭受中国最强烈的批判和谴责了。

看别人家的事,和品尝自己家的事,当然感觉不同了!外国看她是尝试进行近代化改革并努力维护政权的末代统治者,而国人看她就民族的罪人,祸国殃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上李鸿章是怎么评价慈禧太后的?李鸿章对慈禧太后有什么评价?

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晚清时期的名臣李鸿章,一定有很多人都知道他的事迹,他也是近现代史上一个经常被讨论和研究的人物。同样被讨论的还有另一个人,那就是慈禧太后。李鸿章曾经见到过慈禧太后,对于这位垂帘听政的太后,李鸿章仅仅是第一次见面,就对她有了一番评价,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是却极其准确。那么,李鸿章给慈禧太后的评价到底是什么呢?

摇摇欲坠的晚清时期,曾经令朝廷引以为傲的八旗军,早已失去以前那种战斗力,让他们溜溜鸟、喝喝茶还行,其他事情基本都干不了,更别提上战场作战。那时的清朝,之所以还能苟延残喘,全靠汉人出身的大臣顶着,其中就包括褒贬不一的李鸿章。

上百年来,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多如牛毛,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极力肯定他的功劳,给予非常高的称赞,比如伊藤博文将他看作偶像,德国海军将领称他为东放俾斯麦,慈禧甚至将李鸿章比作“再造玄黄”之人,如此夸奖实为罕见。

而另一种评价则认为,《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天津条约》等,都是李鸿章签订的,他的这些行为注定留下骂名。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别人的那些或好或坏的评价只是参考,李鸿章晚年称自己是大清糊裱匠。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尤其在对汉臣不信任的清廷,李鸿章能有后来的成就,全凭自身不懈的努力,以及审时度势的眼光。他从六岁入私塾读书,一步步通过科举考试,从秀才、举人一直到进士,除了父亲之外,曾国藩对他的影响颇深,两人有师生情谊。

咸丰六年,李鸿章的老家庐州被太平军攻破,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家人奔赴南昌,此时曾国藩刚经历过惨败,正是用人之际,立马将他召入自己府上担任幕僚。虚心好学的李鸿章,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不少东西,为他以后的仕途之路打下坚实基础,而且还与左宗棠等人相识。

在曾国藩的帮助下,李鸿章创建淮军,算是拥有了自己的班底,日渐得到朝廷的重视。在消灭太平军的战斗中,淮军的功劳不小,李鸿章的名气随之提升,但直到此时,他还没有见过皇帝和太后,不是不想见,而是资格不够。

公元1864年,李鸿章奉旨来到京城,接下来就要入宫面见小皇帝同治和慈禧、慈安两位太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按照流程,李鸿章向太后汇报最近的工作,紧张到差点忘词,也得到些许的赏赐,然后就离开了。

回到家的李鸿章,回忆着刚才第一次见到慈禧的场景,在跟家人的聊天中,他用8个字评价慈禧:“似有韬略,却无大才。”从慈禧之后几十年的所作所为来看,足以体现李鸿章犀利的眼光,那8个字的评价很到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