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悬在空中的地球是什么汇编20篇

浏览

78

文章

1000

篇1:科学家在39光年外,又找到颗“超级地球”

全文共 1434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个所谓的“超级地球”,距离地球约39光年,温度适宜,但质量略大于地球,它围绕一颗质量略小于太阳的恒星运行。这颗行星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倍,但它的质量是地球的7倍,这意味着它可能由岩石组成,并有一个大的金属核心。

这个超级地球编号LHS 1140b可能是天文学家寻找外星生命的最佳候选目的地之一。做出这一发现的国际研究小组成员切维尔·德尔福斯(Chervel Delfos)和泽维尔·邦菲尔斯(Xavier Bonfils)告诉媒体:“LHS 1140行星系统在未来可能会被证明比先前发现的比邻星附近的系外行星或最近宣布的TRAPPIST-1行星系统更重要。”他们说:“今年对于发现系外行星来说确实是伟大的一年。”

研究小组认为,LHS 1140b的形成过程和方式可能与地球相似。研究人员认为,这颗行星的轨道恒星质量相对较小,离地球也不太远,这意味着,如果地球上有望远镜的话,它将有很大的机会识别大气层的化学成分。

LHS 1140b围绕一颗名为LHS 1140的微弱红矮星运行,这颗红矮星正好位于红矮星周围的可居住区内。红矮星是一颗质量很小、亮度很低的小恒星。尽管外行星LHS 1140b离恒星的距离是地球离太阳的距离的10倍,但它只能接收地球一半的光强。

这颗旅行恒星的位置正好落在该恒星的可居住区内,这意味着它可能有合适的温度让液态水在其表面稳定存在,这给了科学家关于生命的无尽想象。

这一发现首先是由哈佛大学利用八架位于南美洲智利的名为米沃斯的自动望远镜发现的。米沃斯是一个自动望远镜系统,设计用来搜寻系外行星。它的主要方法是在相对较短的距离内观察低质量的M型红矮星。

相关论文的第一作者,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杰森·迪特曼说:“这是我在过去十年里看到的最令人兴奋的外行星目标。”他说:“面对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问题——寻找地球以外的生命,几乎很难想象我们能找到一个更理想的目标。”

瑞士日内瓦天文台的尼古拉·阿斯图迪略-德夫鲁是该项目小组的成员之一,他说:“这颗红矮星的当前状态特别令人满意——与质量水平相近的其他恒星相比,LHS 1140旋转速度更慢,发射的高能辐射也更少。”如果外星生命想要生活在这样一个星球上,它不能离开液态水和大气。

当红矮星更年轻时,它们会释放出非常强的高能辐射,这会破坏它们周围的地球大气层。在这种情况下,地球的巨大质量意味着它上面有一个巨大的海洋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这样的海洋可以稳定几百万年。

在这样一个星球上,活跃的火山爆发和其他机制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水蒸气。在太阳变干并摧毁原本存在于其表面的海洋之前很久,它就能及时向表面补充水分,从而维持海洋的稳定存在。

这一发现首先由哈佛大学利用八架位于南美洲智利的名为米沃斯的自动望远镜完成。米沃斯是一个自动望远镜系统,设计用来搜寻系外行星。它的主要方法是在相对较短的距离内观察低质量的M型红矮星。当系外行星从恒星前面经过时,它们会使恒星的光线稍微减弱,从而使科学家能够推断出行星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系外行星的轨道平面几乎与地球完全相反,行星大约每25天经过恒星前面,因此阻挡了一些恒星的光。世界各地的望远镜随后的观测将进一步帮助确认这颗行星的存在。

未来,美国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精确观测将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外行星LHS 1140b接收到的高能辐射量。就像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一样,来自恒星的高能辐射的强度将最终决定这个星球的表面是否适合生命在这里繁衍和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地球的剖面为什么很像一个熟鸡蛋?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简介:地球经常被比作煮鸡蛋。因为从地震波的信息来看,地球内部也分为几层。地震波包括纵波(纵波)和横波(横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方式与声波相同,横波和横波在传播晃动位移时会导致物体晃动。

地球经常被比作煮鸡蛋。因为从地震波的信息来看,地球内部也分为几层。地震波包括纵波(纵波)和横波(横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方式与声波相同,横波和横波在传播晃动位移时会导致物体晃动。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地震波的这一特性来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

相当于蛋壳的地球表层是“外壳”,相当于蛋白质的第二层是“地幔”。由于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很快,根据不同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地壳和地幔的边界。地震波测得的地壳厚度陆地为30-60公里,海洋为5-10公里。地幔的深度为2900公里,从地幔底部到中心的核心被称为“核心”,相当于熟鸡蛋的蛋黄。地球的核心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被称为从地幔下面5400公里的深度,内核被称为从外核下面到地球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地球自转变慢,每天的时间都在变长

全文共 128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总是觉得生命一年比一年快,但是天文学家说地球上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

一组研究人员发现,随着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减慢,地球上的时间以每100年1.8毫秒的速度延长。

虽然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小,但是将它延长一分钟需要330万年,再延长一小时需要200万年。

然而,对科学家来说,了解地球自转变慢的速度和原因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他们才能对地球的未来发展做出最准确的评估。

事实上,研究表明,地球的未来比我们想象的更难预测。早期的预测表明,每个世纪,一天的时间会延长2.3毫秒。然而,事实证明,地球的自转比预期的要慢得多。

为了找出这个问题,英国天文学家查阅了从公元前720年到公元2015年的文献记录,研究了近3000年的天文记录。

最早的文件是用楔形文字记录在古巴巴比伦的黑板上的。此外,天文学家还查阅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记录,包括中世纪欧洲和中东的记录。

在这些跨越数千年的历史资料中,记载了人们观看日食和月食的时间和地点。

为了找出为什么地球自转在过去的2735年中逐渐变慢,研究人员将这些历史记录与计算机模型进行了比较。该模型可以根据地球恒定的自转速度来预测日食和月食的位置和时间。

英国达勒姆大学和英国航海天文历法编纂局的研究员莱斯利·莫里森告诉《卫报》的伊恩·斯佩格:“尽管这一比较研究还不成熟,但我们在计算机估算结果和实际历史记录中发现,它们各自的偏差仍然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地球的旋转速度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地球的缓慢旋转呢?它主要是由潮汐加速引起的,这只是地球和月球之间的潮汐力效应。

莫里森说:“地球的潮汐上升导致地球自转变慢。”顺便说一下,由于地球自转缓慢,月球以每年4厘米的平均速度逐渐远离地球。

但是潮汐加速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以及地核和地幔之间的电磁耦合将导致地球自转变慢,这也是地球自转速度没有被很好预测的原因。

例如,冰河时期极地冰盖的增加导致地球的形状变平,地球的旋转速度变慢,这相当于花样滑冰运动员张开双臂时冰上的旋转速度变慢。

科学家研究了近3000年的历史记录,发现地球自转实际上以每世纪1.8毫秒的速度减慢,而不是之前预测的每世纪2.3毫秒。

换句话说,虽然我们每天的时间都被延长了,但是延长的速度并没有之前预测的那么快。此外,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地球自转的速度也将不断变化。

“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们的预测只能是一个近似值,因为地球物理现象引起的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不会持续这么长时间...冰河时代的出现将改变原来的预期值。”

尽管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科学家很难准确预测地球自转的变化速度,但这一发现仍然令人印象深刻。

英国利兹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乔恩·富特告诉《卫报》:“随着地质作用的发生和持续时间的延长,很难直接观察人类在一段时间内的进化过程。因为没有直接显示地球自转速度的地质记录,这个问题在类似的现象面前显得尤为突出。”

“这项研究对大量古今中外的历史记录进行了集中调查,以便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从许多方面来看,这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这项研究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杂志上。

蝌蚪的工作人员从科学警戒编译,翻译陈,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地球上为什么出现“伤疤”?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简介:东非裂谷带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有“地球伤疤”之称。它大约50 ~ 80公里宽,底部是一个宽带低地,夹在两边的高原之间,就像一个巨大的干涸的河谷在群山之间延伸。裂谷的底部平均比两侧的高原表面低500-800米,深度区域相距约3000米。在悬崖的两边,高原上布满了火山。裂谷底部的湖?白点使东非的湖泊和山脉更加壮丽和多彩。

在非洲东部的高原上,有一个巨大的裂谷。裂谷带从赞比西河河口的南部开始向北,穿过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到达红海,然后从红海到达约旦沟,长达6000多公里。

东非裂谷带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被称为“地球的伤疤”。它大约50 ~ 80公里宽,底部是一个宽带低地,夹在两边的高原之间,就像一个巨大的干涸的河谷在群山之间延伸。裂谷的底部平均比两侧的高原表面低500-800米,深度区域相距约3000米。台湾海峡两岸的悬崖耸立在墙上,高原上的火山高耸入云。裂谷底部的湖?白点使东非的湖泊和山脉更加壮丽和多彩。

为什么东非大裂谷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结果表明,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由于巨大的断层作用,形成了一个断陷带。地壳断裂是由上地幔热对流引起的。东非位于地幔对流上升流的强烈活动区。地幔上升流的抬升使东非变成了一个高原,沿着上升流方向向两侧扩散,并在张力作用下导致地壳破裂。首先,地壳出现了两条大致平行的大裂缝。然后,裂缝中间的地面逐渐下沉。与此同时,裂缝的两翼相对上升,形成裂谷的两面墙和一个深层宽带低地。那些低洼的地方积水成湖。当裂缝出现时,通常伴随着强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动。

东非大裂谷仍然是一个地壳非常不稳定的地区,有许多火山和地震。位于基伍湖附近的尼拉贡戈山的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尼拉贡戈火山是一座海拔3470米的活火山。山顶终年被厚厚的火山烟雾覆盖。山顶上有一个300米长、100米宽的陨石坑。

火山口有一个热熔岩湖。红色的岩浆像钢水一样沸腾翻滚,从熔炉中释放出来,成为大自然中的壮观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哈佛科学家称暗物质或是地球上恐龙灭绝原因

全文共 1333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时间3月12日消息,新科学家报道,从名字上来看,暗物质听起来似乎就有着不好的预兆——而一项最新的研究暗示,它或可能在地球历史上起着颇具威胁的作用。近期科学家们对这种神秘物质的身份的解释引发了一种可能的猜想——暗物质或许是导致地球上恐龙灭绝原因,或者至少发送了好几颗额外的彗星撞击地球。

虽然将暗物质与恐龙甚至彗星相连似乎有些牵强,但它的有趣之处在于它提出了两大开放性问题:暗物质的身份,以及彗星撞击地球是否存在一种样式可循?不得不承认,暗物质或可能帮助摧毁地球上的古代生命这一论调听上去的确非常不可思议。

天文学家认为暗物质一定存在,这是因为它的引力拖拽作用,它表现为对星系运动无法解释的拖拽作用,然而科学家们仍然不知道暗物质究竟为何物。去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丽萨·兰德尔(Lisa Randall)和马修·里斯(Matthew Reece)和他们的同事提出了一个模型,模型表明星系内部存在稀薄的、不可见的暗物质盘。

密集盘

随着太阳系环绕星系中央,也就是银河系运转,它以大约7000万年的周期忽然出现和消失。这意味着每隔3500万年它将路经暗物质盘。兰德尔和里斯注意到这个循环令人联想到之前对彗星撞击地球的分析,后者揭示了彗星撞击似乎每隔3500万年就达到高峰。

尽管不调和的陨石坑记录使得寻找其中的模式变得艰难,但这两名科学家好奇彗星撞击和太阳系路经暗物质盘之间是否存在联系。首先,他们展示了当太阳系经过暗物质盘时,后者会对前者产生更强的引力拖拽作用。这样的拖拽力会扰乱奥尔特云,一种据称是环绕太阳系的遥远冰冻物质结合体。奥尔特云产生了一些彗星,包括世纪彗星ISON彗星,去年ISON掠日时就曾引起了一些扰乱。“暗物质盘越密集,产生的引力潮汐力的效应越强。”

其次,兰德尔和里斯观察了在过去2.5亿年间地球上直径超过20千米的陨石坑。将这些陨石坑的年龄与太阳系3500万年周期相比,结果发现在某些情况里,彗星撞击的频率高峰期与太阳系经过暗物质盘发生了紧密的重叠,而在其它情况里则不是。整体来说,分析表明暗物质更可能在陨石坑频率问题上,而非产生陨石坑的平等比率上,产生可观测到的模式。

那么,暗物质究竟有没有杀死恐龙?据称与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有关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并没有完全与太阳系经过暗物质盘的时间点相重合——但兰德尔表示其中仍存在足够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存在连接也并非不可能的。“两者发生的时间还是比较接近的,虽然并不是完美的吻合,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更进一步的复杂因素便是陨石坑形成于彗星和小行星撞击,但只有起源于奥尔特云及其附近的彗星足够远到可以被暗物质转移。研究小组希望在未来能够区别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撞击以巩固他们的分析。

意大利米兰布雷拉天文台的路易吉·福斯基尼(Luigi Foschini)表示这项理论需要进一步的详细审查。“我认为寻找尽可能多的假设是非常有意义的。”但他也很谨慎,因为无论是彗星撞击的频率模式,还是暗物质的盘状理论,目前都没有得到证实。

很快我们将了解更多有关暗物质盘的信息。近期发射的盖亚望远镜将绘制银河系内至少10亿颗恒星的运动。因为暗物质会影响它们的运动,监测暗物质盘可能存在的区域里的恒星将帮助揭示是否存在更多暗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滚一滚这时钟,它就能告诉你地球任何一处时间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时钟可以在每个人的手机上找到,所以没有必要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去玩。这个简单但非常聪明的小玩意可以立刻告诉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时间

这款由日本设计师石川正夫开发的小时钟有12个直边,只有一个时针,省去了分针和秒针。

每一边对应一座城市。当您将时钟从一边滚动到另一边时,时针将自动改变其位置以显示当前城市的时间。

这个世界时钟是木制的,看起来简单大方。

没有复杂的设置,也不需要手动设置时间或调整城市。简单的旋转是它唯一需要的身体动作。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个“滚动时钟”是如何实现自动时区切换的?

事实上,这很简单。一个简单的滚珠轴承加上地球的重力是它的秘密。

当你滚动它时,在重力的作用下,悬浮固定的驱动机构将始终自动保持,实现自动时区切换。

如果您想根据当前时区切换其他时区,您可以不用工具就轻松打开它的外壳,将您的城市与12点钟对齐,然后将时针调整到当前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迄今为止最像地球的5个地外行星

全文共 2081 字

+ 加入清单

"在某处发现了另一颗类似地球的行星!"我们已经听腻了。数据显示,我们已经发现了近2000颗所谓的类地行星,其中大部分看起来确实有点像地球。然而,有多少行星足够相似,足以让人类在其上生活?

许多地外行星的可居住性被大大夸大了。行星M刚刚宣布发现行星GJ1132b,声称它是有史以来发现的最适合居住的行星。然而,事实上,尽管它是人类发现的离地球最近的几颗系外行星之一,但它的环境与地球的环境大不相同:因为它靠近恒星,所以它的表面温度高达几百摄氏度。

GJ1132b艺术想象地图

类似地,Tau Ceti和Kepler 186f也被吹捧为地球的双胞胎,但事实上有许多外星行星比它们更像地球。

我们通常使用地球相似性指数来衡量行星的可居住性。该指数由行星的半径、密度、表面温度和逃逸速度(飞出行星所需的最小速度)计算得出。然而,对于许多行星来说,我们的观测数据并不全面,所以我们只能尽可能利用已知的信息来进行评估。地球相似指数的值介于0和1之间。如果这个值达到0.8以上,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它类似于地球环境。在我们的太阳系中,火星的环境影响指数为0.64(与开普勒186f相同),而金星的环境影响指数最大值为0.78(与Tau Ceti e PS相同:金星的表面温度为465摄氏度,因此即使该指数高达0.78,也不会比地球环境差多少)

事实上,如果你真的想寻找外星生命,你不应该只看“类地行星”。一些黄色行星更有可能孕育生命。然而,让我们先来看看具有最高相似性指数的五颗行星,它们可能是“第二个地球”的候选行星。

开普勒438b

开普勒438b及其恒星

据我们所知,开普勒438b(ESI=0.88)是与地球相似指数最高的地外行星。2015年,我们发现了一颗比太阳更小更冷的红矮星。此外,它仅比地球大12%,距离地球470光年,公转周期为35天,位于其可居住区(所谓的可居住区是恒星周围的温度适宜且液态水可以存在于其表面的范围)。

地球上的日出(左)和开普勒438b上的日出(右)

通过开普勒围绕暗星的一系列探索,我们目前无法判断这颗行星的质量,但如果发现它是由岩石组成的,那么这颗行星的表面温度是地球的1.4倍,即0-60摄氏度。当然,环境影响指数不能随便用地球环境来确定,还必须考虑许多其他因素。最近,一些研究发现,这颗行星的主要恒星经常爆发出强大的耀斑。也许正因为如此,这颗行星将被归类为“一颗不适合居住的行星”。

2.Gliese 667Cc

Gliese 667C星系

Gliese 667Cc(电喷雾指数=0.85)于2011年被发现。它围绕着格利泽667三体系统中的一颗红矮星旋转,距离地球只有24光年。我们是怎么找到它的?我们使用径向速度法,其原理是观察恒星运动时万有引力对行星的影响。科学家估计这颗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3.8倍,但其体积尚未计算出来。这是因为这颗行星还没有直接出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它的半径无法测量。它的公转周期持续28天,位于这颗冷恒星的可居住区。表面温度可能是5摄氏度。(温度太合适了,真的有三体文明吗?)

开普勒442b

开普勒442b(左)和地球(右)

开普勒442b(电能量指数=0.84)于2015年被发现。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倍,它的主星是一颗比太阳更冷的星,距离地球1100光年。在可居住区,它的旋转周期是112天,但它的表面温度可能低至零下40摄氏度。当然,与火星接近极点的冬季零下125度的气温相比,这并不算太糟糕。像前一颗行星一样,这颗行星的质量是不确定的,但是如果它是由岩石构成的,它的质量可能达到地球的2.3倍。

4.开普勒62e和62f

开普勒62星系(上)和太阳系(下)

开普勒62e & 62f(ESI=0.83 & 0.67)这两颗行星是开普勒望远镜在2013年穿过恒星前方时发现的。他们的恒星距离我们1200光年,比太阳稍冷。它们的半径分别是地球半径的1.6倍和1.4倍,它们的公转周期分别是122天和267天,这意味着它们都在适宜居住的范围内。像许多用开普勒望远镜发现的行星一样,它们的质量是不确定的,但有可能两者都是地球质量的30倍。如果大气条件允许,两颗行星也满足“液态水”的条件。

开普勒452b

开普勒452b (ESI=0.83)于2015年被发现,可能是在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的可居住区发现的第一颗疑似类地行星。这颗行星的半径是地球的1.8倍,它的公转时间是385天,离我们1400光年。然而,因为恒星太小,无法测量它的运动,所以行星的质量是未知的。据估计,这颗行星的质量至少是地球的五倍,表面温度应该在零下20度到10度之间。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即使是与地球相似的行星,由于其主要恒星的活动,也可能无法为生命的繁殖提供条件。其他行星要么体积过大,要么温度过高。然而,从地外行星的发现率来看,仍然有可能在未来20年内找到一颗质量和大小与地球相似的行星,一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和一条相似的轨道。如果没有,这个机会将会给欧洲航天局预计在2024年发射的柏拉图式宇宙飞船。

蝌蚪君编译自Gizmodo,风之刃的翻译,转载必须注明来自蝌蚪的工作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TESS望远镜发现首颗地球大小系外行星 或有大气层

全文共 968 字

+ 加入清单

这次发现外行星HD 21749b被归类为所谓的“亚海王星”外行星,意味着它的质量比天王星或海王星小。它围绕恒星的轨道周期约为36天,是迄今为止由TESS发现的所有系外行星中最长的公转周期,其质量约为地球的23倍。

去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了一架新的太空望远镜来取代退役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并继续承担寻找太阳系外行星的重要任务。它的目标是找到一颗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

这是美国宇航局的苔丝,中文音译为苔丝。最近,“苔丝”望远镜宣布,它发现了第一颗与地球大小相对接近的外行星,距离太阳系约53光年。根据科学家的估计,这颗系外行星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2.7倍,并且可能有一个相对稠密的大气层

在TESS数据表明恒星周围可能有一颗质量约为太阳80%的行星后,研究人员利用安装在南半球智利麦哲伦二号上的“行星搜索光谱仪”(PFS)证实了这一发现。天文台和观测设施属于卡内基科学研究所。

这次发现的外行星HD 21749b被归类为所谓的“亚海王星”外行星,这意味着它的质量比天王星或海王星小,但仍然比地球大得多。它围绕恒星的轨道周期约为36天,是迄今为止由TESS发现的所有系外行星中最长的公转周期,其质量约为地球的23倍。

科学家最初预计他们将发现的目标公转周期不到10天,因此发现这颗行星有些不寻常。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约翰娜·泰斯克说:“粒子滤波系统是南半球唯一能够进行这种观测的科学设备。因此,粒子滤波对进一步跟踪观测由TESS望远镜发现的目标非常重要。”

现在,研究人员希望这些测量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大气状况。

与地球不同,新发现的行星可能不是多岩石的,它的大气层可能更冷。根据研究小组给出的声明,这颗行星可能并不孤单,另一颗行星以大约8天的周期存在。该团队坦率地表示,要确定如此小的系外行星的确切质量和组成将是极其困难的。

TESS使用非常先进的技术,可以测量小外行星的相关属性,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项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戴安娜·德拉戈米尔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卡维尔的天体物理学和太空研究所,她说:“对于那些非常靠近地球并且非常明亮的恒星,我们预计会在它们周围发现几十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系外行星。现在,我们开始吧!这是我们在TESS项目中的第一个里程碑。这为将来围绕低质量恒星寻找更小的系外行星目标铺平了道路,其中可能有可居住的行星。(晨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地球上光和热的源泉,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地球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黑子既然是太阳上物质的一种激烈的活动现象,所以对地球的影响很明显。

当太阳上有大群黑子出现的时候,地球上的指南针会乱抖动,不能正确地指示方向;平时很善于识别方向的信鸽会迷路;无线电通讯也会受到严重阻碍,甚至会突然中断一段时间,这些反常现象将会对飞机、轮船和人造卫星的安全航行、还有电视传真等等方面造成很大的威胁。

黑子还会引起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100 多年以前,一位瑞士的天文学家就发现,黑子多的时候地球上气候干燥,农业丰收;黑子少的时候气候潮湿,暴雨成灾。我国的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也研究出来,凡是中国古代书上对黑子记载得多的世纪,也是中国范围内特别寒冷的冬天出现得多的世纪。还有人统计了一些地区降雨量的变化情况,发现这种变化也是每过 11 年重复一遍,很可能也跟黑子数目的增减有关系。

研究地震的科学工作者发现,太阳黑子数目增多的时候,地球上的地震也多。地震次数的多少,也有大约 11 年左右的周期性。

植物学家也发现,树木的生长情况也随太阳活动的 11 年周期而变化。黑子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得快;黑子少的年份就生长得慢。

更有趣的是,黑子数目的变化甚至还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人体血液中白血球数目的变化也有 11 年的周期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大气重水丰度比地球高100倍表明,原初金星的水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在90 atm的金星大气中水汽的分压只有0.14 atm,而地球表面的海水若全部蒸发,可形成 150atm的水汽。金星上的水原来就这么少吗?1978年美国先驱者——金星(Pioneer-Venus)探测器的测量结果表明,金星上水汽中重水的丰度高于地球上的100倍。这表明,阳光中的紫外线曾把金星上的水分子解离成氢和氧,重水分子解离成氘和氧。质量小的氢原子大量挣脱金星的引力而逃逸,剩下的氘与氧基重新结合为重水。这就是说,原初的金星上水比现在多得多。地球之所以免遭此厄运,原因有二:一是它离太阳稍远,有更多的水未蒸发;二是不知何故在地球的大气中较早地形成了一个臭氧层,把波长在3000埃以下[1] 的紫外线大部分吸收掉。保护了水分子免遭光化解离。对地球上的生命而言,上述第二点尤其重要,因为臭氧层不仅为地球保存下来足够数量的液态水,而且使发源于水中的生命能迁徙到陆地上来。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生物机体中的碳水化合物大量解离,它们根本无法生存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地球公转一圈是多久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常用的周期单位有恒星年、回归年和近点年。

1)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360°所用的时间叫做一个恒星年。恒星年是以恒定不动的恒星为参考点而得到的,所以它是地球公转360°的时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2)365日5时48分46秒是一个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一个周期需要的时间。在一个回归年期间,从太阳中心上看,地球中心连续两次过春分点;从地球中心上看,太阳中心连续两次过春分点。从地心天球的角度来讲,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就是视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春分点是黄道和天赤道的一个交点,它在黄道上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视太阳中心连续两次春分点所走的角度不足360°。因此,回归年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3)365日6小时13分53秒是一个近点年,在一个近点年期间,地球中心(或视太阳中心)连续两次过地球轨道的近日点。由于近日点是一个动点,它在黄道上的移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即与地球公转方向(或太阳周年视运动的方向)相同,移动的量为每年11″,所以,近点年也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今天小编对地球公转一圈是多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红地球高光液好用吗 红地球高光液滋润吗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这个品牌的高光喝粉底液都是比较受欢迎的,使用的人有很多,那么红地球高光液好用吗,红地球高光液滋润吗,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红地球高光液好用吗

第一次使用这种液体高光真的惊喜了!高光液是类似于面霜的质地,上脸可以和粉底很好的混到一起,时间久了也不会和底妆隔层,很适合我这种干皮,也不像粉质高光会有一丢丢显毛孔。而且上脸真的很柔和完全不是油腻腻或很浓的妆感,每个角度都能让皮肤看起来亮亮透透的!选的这个是粉色的偏光超好看了像贝母的光泽,也不会挑皮,在阳光下看起来就是天生皮肤透出来的光泽感!

红地球高光液滋润吗

红地球高光液上脸后真的就是自然好肌感,很日常但是又透露着由内而外的淡淡光泽感。用到的是H01珍珠色,珠光白色液体状还有微微的偏光。质地很水润,极易推开,能够很好的和底妆融合,服贴度很高,挤一小点就能轻松打造日常自然光泽。喜欢水光肌或者亮一点的小姐姐可以叠加几层。

红地球高光液使用方法

液体高光不同于粉状高光,要用在定妆之前才能看到她的光泽感!如果定妆之后用的话那块区域就会斑驳,甚至毁掉底妆。可是上好液体高光以后再定妆的话,光泽又会消失!所以使用的方法是:上完底妆等粉底稍微干一些,再上高光液,喜欢夸张一点的可以挤两泵。定妆时避开涂高光的部位!毕竟涂高光的地方是小部分适当避开,这样就可以把它的光泽展现出来啦!或者选择用定妆喷雾定妆。

红地球高光液使用评价

个人觉得半泵的妆效是最好看滴,轻轻点涂拍开不会很夸张。刚刚好涂额头,眉骨,鼻梁,颧骨和上嘴唇位置。这一罐可以用很久的感觉,所以有时候还会用来涂锁骨和肩膀,整个人都在发光。隐藏式的压泵也很卫生,盖子向右旋转就可以按压了,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上完高光之后要用散粉定妆的话避开有高光的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月球和地球之间的不同 月球上的环境和地球上有什么不同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月球地球区别有:

1、球体不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也是太阳系中第五大卫星。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2、球体半径质量不同。月球半径约为1737.3公里,质量约为7.349×1022千克。 地球平均半径约为6371公里,质量约为5.965×1024千克。

3、引力不同。地球引力相对月球较大,月球引力较小。

4、大气层不同。地球的大气层较厚,月球的大气层非常稀薄。

5、温度不同。地球的昼夜较小;月球的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最高127℃,夜间最低-183℃。

6、环境不同。月球为真空状态,缺少氧气、水、温度和食物等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地球有生态环境,有人类和生物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红地球散粉色号 红地球散粉适合干皮吗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全新推出的草本散粉让很多人都特别感兴趣,这款散粉用起来还是很舒服的,而且定妆效果比较持久,下面小编就来教教大家红地球散粉怎么选择色号吧。

红地球散粉色

REDEARTH红地球亮彩明星草本散粉共有三款色号,可以满足不同肤色的定妆需求,轻松定妆,一抹焕变,肌肤时刻隐匿毛孔细纹,呈现柔肤光采。

1、P00珍珠白Pearl,打造匀亮白皙妆感。

2、P40象牙白Ivory,打造活力气色妆感。

3、P42自然白Natural,打造立体修颜妆感。

红地球散粉适合干皮吗

适合。

红地球散粉粉质细腻,上妆轻薄无负担,不用担心出现卡粉的情况,可以说是干皮必备的散粉之一了,而且它还可以为你打造轻透自然的妆效。最主要的是,这款散粉添加了多种植物成分,与红地球养肤粉底液是同系列的,在定妆的同时还可以养肤。

红地球散粉好用吗

红地球养肤散粉太赞了8,磨砂的外壳拿在手上很有质感~我最喜欢的是它超柔软的粉扑,三层结构不仅亲肤抓粉效果更是赞。

再来说说粉质,细腻又有重量,不会飞粉,粉质柔滑,成份安全不易致痘,敏感肌也可以安心用哦。打在脸上简直是滤镜级妆效,服贴又持久,我的皮肤平时比较爱出油,用了这个散粉,清透柔焦妆效马上显出来!毛孔都变得细腻起来惹。

我选的是p40色号,早晨用它定妆一直到下午都超持久的,没有脱妆卡粉的情况。定妆养肤兼得真是太幸福啦。

红地球散粉使用建议

1、扑粉的时候,最好在眼部下方的三角开始接着再蔓延到其他的部位,千万不能从T字去开始,否则会掉妆非常厉害。

2、不要把散粉用力拍打在脸上,涂抹时越轻柔越好,不妨在鼻翼位置多扑一些,目的是减低油脂分泌,使妆容更为持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地球是一个“完美”的球体吗?

全文共 1917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对地球的了解逐步加深,我们有可能提出更多更具体的问题。比如说,科学家们早在 2500 年前就已经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了,但它是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呢?

为什么它不该是呢?如果我们说地球是个球体是因为它的重力引力尽可能地将它上面所有的物体都向地心吸引,那么,它就应该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球体。除此之外,太阳在天空中总是以一个完美的圆环状呈现在我们面前,月亮也一样。这就说明,这些天体都是些完美的球体。

首先推翻这一观点的证据是 17 世纪通过一架望远镜对木星和土星所观测到的结果中得来的。这两个天体看上去都近似接近椭圆状,而不是以球体的形式出现的,并且随着它们不停地转动,始终保持着这种状态。进一步说,这两个椭圆形天体的最长直径似乎就是它们的赤道,更确切地说,它们是两个球体,只不过是两个赤道隆起而两极扁平的球体。因此我们称这种天体为“扁球体”。

那么,为什么木星和土星是扁球体呢?

直到牛顿总结出了运动定律之后,人们终于在 1687 年时利用这个定律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当天体绕着自转轴进行自转时,它上面的每个粒子也都随着天体本身一起运动。一切物体的运动都有一种自然趋势,就是一旦它运动起来了,它就会在这个方向上沿直线永远保持运动下去。那么当行星转动时,它表面微微隆起的部分有一种仍然保持直线向前,而不随天体转动的趋势,我们称这种趋势为“离心力作用”(源于拉丁语,意思是“从中心飞出”)。人类已经对地球上的这种现象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论是:物体自转速度越快,它就越向外隆起。

当行星自转时,它表面靠近轴的部分也在转动过程中绕小圈转动,由于这些部分的转动速度不快,因此也就向外隆起得不多。离自转轴越远的部分,表面自转的圈儿越大,但必须在同一时间内做运动。表面部分必然是运动速度越快,越向外隆起,而最终在赤道地区达到最大值。因此,每一个自转的行星都有一个“中央隆起”,而这个“中央隆起”就是它自身的赤道。

一个天体的赤道隆起的程度取决于它表面运动速度的快慢和阻止这个天体形成赤道隆起的重力引力的强弱。月亮、金星和水星都转动得很缓慢,因此在这些星体上的赤道隆起不值得一提。另一方面,太阳旋转得相当快,它赤道上的每一点都在以每小时 1.36 万公里的速度在运动,但它的引力又太强了,以至于它的赤道隆起程度也不值得一提。同地球相比,木星和土星就非常之大了,并且它们绕自转轴自转的速度也非常快。木星自转一圈的时间略少于 10 小时,而土星相比之下要小一些,因此它自转一圈儿的时间略多于 10 小时。木星赤道上面的一个点的运动速度是每小时 45765 公里,而土星赤道上的一点的运动速度是每小时 36850 公里。它们都比太阳赤道上一点的运动速度要快得多,而且木星和土星上的重力引力都比太阳要小得多,小到不足以与离心力作用抗衡,因而这两颗行星都有明显的赤道隆起。土星表面的运动速度比木星要慢一些,而且它的重力引力也比木星要略微小一些,因此它的赤道隆起相比之下要略微大一些。如果上述有关木星和土星的情况是真实的,那么对地球来说,难道情况就不是这样的吗?地球沿地轴自转的速度比月亮、水星或金星都要快得多。地球赤道上的一点是以每小时 1670 公里的速度运动,这个速率比起太阳、木星和土星的赤道上一点的运动速率要小得多,而地球的重力引力也相比之下要小得多。牛顿认为地球有一个足够大的赤道隆起可供测量。

验证这个理论的方法是在地球的各个不同位置上仔细量出距离和角度的数值,通过这些数值,我们可以求出地球的弯曲度是多少。如果地球完完全全是个圆球,它上面各个位置上的曲度就应该是相等的;如果它是一个椭圆形的球体,那么,越靠近赤道地区的曲度就比靠近地轴的曲度要大。1736 年,一支法国探险队在皮尔·路易斯·迪·茅波特路斯出发前往北极附近的拉普兰,测量那儿的地表曲度。同一时间,另一支法国探险队在查尔斯·迪·拉·康达明的率领下抱着同样的目的出发前往赤道附近的秘鲁。

牛顿的理论被证明是正确的。地球有赤道隆起,尽管隆起得不太多。地球赤道的直径是 12756 公里。换句话说,地球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圆球,只不过不完全是而已。1959 年,美国将“先锋 1 号”人造卫星送入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以一种平稳的形式绕地球旋转。通过它可以计算出地球赤道南部隆起的程度比赤道北部隆起的程度要高出 7.6 米。这就充分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梨子形”,也就是说地球的南半部比北半部要宽出一些,遗憾的是,要测出地球南北隆起的差异,只有在最细致的情况下才能测得出。事实上,地球整体上的隆起非常小,小到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来,任何人从太空来观察地球,它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球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地球在旋转,那为什么人不会从地球上掉下去呢?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当伞快速旋转时,雨滴会从伞的四周落下。在日本东京的纬度上,地球也以每小时1350公里(每秒375米)的速度旋转,类似于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所以说人也应该被扔下去是合理的。

然而,人们不仅不会被扔下去,而且即使他们跳,他们也会立即着陆。

重力吸引地球上的物体,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不能从地球上掉下来。如果一个物体想逆着重力飞出,它必须考虑它必须以多快的速度飞行。

首先,以发射一枚水平接近地球表面的火箭后的第一秒钟为例。由于地球的引力,火箭将在第一秒钟下降约5米。要发射火箭,它必须达到弥补5米距离的速度,也就是说,它必须以接近每秒8公里的速度发射火箭。这样,火箭就不会落回到地面,而是以圆形轨道绕地球运行。因此,在这个速度以下完全摆脱地球引力是绝对不可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稳定性。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地球气候的影响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因子、下垫面因子、大气环流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

1.太阳辐射因子是气候的根本动力来源,这类因子有:纬度因素等。

2.下垫面因子对气候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类因子有:洋流、地面植被、地形地质等。

3.大气环流因子本身是气候的组成部分,对某地气候的形成起着直接性的影响,主要因子有:气团的平均状况、气流的平均状况等。

4.人类活动因子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产生的影响,例如植被变化、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太阳辐射是地面和大气的热能源泉,地面热量收支差额是影响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

太阳辐射主要受纬度和地球自转、公转变化、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影响。对于整个地球而言,地面热量的收支差额几乎为零,但对于不同地区,地面所接受的热量存在差异,因而会对气候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地面接受热量后,与大气不断进行热量交换,热量平衡过程中的各分量对于气候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地理纬度不同,所接受到的热量不同,引起不同的气候;通常情况下,纬度越高,温度越低;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及内陆降水较少。

今天小编就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哪些等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科学家叕发现一颗新“超级地球”

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据报道,这一新发现背后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利用安装在世界各地望远镜上的七个精密仪器收集的大量数据来确定这颗系外行星的位置。这是迄今为止使用最广泛的数据集之一,涵盖了20年的观测数据。

巴纳德是夜空中移动最快的恒星。为了找出这颗恒星的轨道上是否有系外行星,科学家们梳理了大量的数据,以找出这颗恒星发出的光谱或光线的细微变化。

据了解,波长的变化可能证明恒星轨道的摆动源于一颗巨大岩石行星的重力。这些小扰动可以被非常精确地测量,这要归功于欧洲航天局的HARPS光谱仪,这是用来观测巴纳德星的仪器之一,它收集的数据可以跟踪速度变化,最低可达每小时3.5公里。

除了HARPS分光计,另外六个仪器也在观测巴纳德星,这使得研究小组能够进行比较和验证。

加泰罗尼亚空间研究所和西班牙空间科学研究所研究小组的首席科学家伊格纳西·里巴斯(Ignasi Ribas)表示,经过非常仔细的分析,我们有99%的信心认为地球就在那里,但他们将继续观察这颗快速移动的恒星。

根据分析,这些天文学家得出结论,巴纳德星有一个巨大的岩石系外行星,质量大约是地球的3.2倍。这将使巴纳德星B成为离地球第二近的系外行星。

据了解,巴纳德星b每233天绕其母星一周,它与母星的距离仅为地球与太阳距离的0.4%。尽管这颗巨大的系外行星离母星非常近,但它从母星吸收的能量仅为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的2%,因为巴纳德是一颗红矮星。与太阳等恒星相比,红矮星相对较小,温度也相对较低。此外,新发现的系外行星也被认为在巴纳德的雪线附近运行。

尽管发现这颗邻近的系外行星符合许多关于太阳系形成的理论。超级地球被认为是红矮星周围最常见的世界,而雪线被认为是行星的预期轨道。然而,可悲的是,即使证据成立,而且这样的行星确实存在,缺乏能量和不适宜居住的温度意味着暗淡的巴纳德星B不太可能是一颗已知有生命的行星。

相关的研究报告已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地球磁场产生于哪里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磁场是地球周围空间分布的磁场。它的磁南极大致指向地理北极附近,磁北极大致指向地理南极附近。磁力线分布特点是赤道附近磁场的方向是水平的,两极附近则与地表垂直。赤道处磁场最弱,两极最强。地球表面的磁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随时间发生变化。

地球磁场的形成原因和其它行星的磁场的形成原因是类似的,地球或其它行星由于某种原因而带上了电荷或者导致各个圈层间电荷分布不均匀。这些电荷由于随行星的自转而做圆周运动,由于运动的电荷就是电流,电流必然产生磁场。这个产生的磁场就是行星的磁场,地球的磁场也是类似的原因产生的。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地磁场理论概念的是英国人吉尔伯特。他在1600年提出一种论点,认为地球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它的两极和地理两极相重合。这一理论确立了地磁场与地球的关系,指出地磁场的起因不应该在地球之外,而应在地球内部。

地球磁场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外界扰动的影响,宇宙飞船就已经探测到太阳风的存在。太阳风是从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和电离氦。

今天小编就地球磁场产生于哪里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月球的年龄在 44 亿至 46 亿年 地球究竟高寿几何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月球年龄在 44 亿至 46 亿年地球究竟高寿几何?

中国古人推测:“自开辟至于获麟(指公元前 481 年),凡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 17 世纪西方国家的一个神甫宜称,地球是上帝在公元前 4004 年创造的。如此等等说法,纯属臆想,毫无科学根据。

最早尝试用科学方法探究地球年龄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哈雷。他提出,研究大洋盐度的起源,可能提供解决地球年龄问题的依据。1854 年,德国伟大的科学家赫尔姆霍茨根据他对太阳能量的估算,认为地球的年龄不超过 2500 万年。1862 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生说,地球从早期炽热状态中冷却到如今的状态,需要 2000 万至 4000 万年。这些数字远远小于地球的实际年龄,但作为早期尝试还是有益的。

到了 20 世纪,科学家发明了同位素地质测定法,这是测定地球年龄的最佳方法,是计算地球历史的标准时钟。根据这种办法,科学家找到的最古老的岩石,有 38 亿岁。然而,最古老岩石并不是地球出世时留下来的最早证据,不能代表地球的整个历史。这是因为,婴儿时代的地球是一个炽热的熔融球体,最古老岩石是地球冷却下来形成坚硬的地壳后保存下来的。

上世纪 60 年代末,科学家测定取自月球表面的岩石标本,发现月球的年龄在 44 亿至 46 亿年之间。于是,根据目前最流行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的天体是在差不多时间内凝结而成的观点,便可以认为地球是在 46 亿年前形成的。然而,这是依靠间接证据推测出来的。事实上,至今人们还没有从地球自身发现确凿的“档案”证明地球活了 46 亿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