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承君一诺必守一生出处(通用20篇)

2月14日情人节将至,有银行人士的朋友圈贴出了一条消息:情人节快来了,为她在银行存一张1272527元的定期存单,明年情人节,她将收获一份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的表白。当然,爱不分阶层,12725.27元亦可表达你的心意,让爱的存单对她说“我爱你”!其实,这看似时尚炫酷的“理财产品”就是一年期定存上浮20%之后的收益!收益虽不算高,但不失浪漫。这个情人节,当大家还在为送什么礼物而苦恼时,除了鲜花、巧克力外,银行也能用其独特的营销方式和产品让你有更多的选择。

浏览

2927

文章

1000

篇1:壮士断腕什么意思?壮士断腕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651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的战事,最讲究的就是如何减少自己的损失而保住大局,想要完胜对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拥有壮士断腕的思想非常重要。而在东汉末年,就有很多诸侯为了一点点小的利益放弃了一整块蛋糕,就有些得不偿失了。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就是前面提到的“壮士断腕”,邓艾在参加灭蜀之战时就提出了这样的理念,要在关键时刻当机立断的做出决定,最后灭蜀计划非常成功。不得不说邓艾是曹魏难得一见的大人才,可惜最后被钟会给害死了。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陈泰传》,时间是在蜀汉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八月,主要人物有姜维、邓艾和陈泰。原文如下:

艾等以为:“王经精卒破衄於西,贼众大盛,乘胜之兵既不可当,而将军以乌合之卒,继败军之后,将士失气,陇右倾荡。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孙子曰:‘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盖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故也。今陇右之害,过於蝮蛇,狄道之地,非徒不守之谓。姜维之兵,是所辟之锋。不如割险自保,观衅待弊,然后进救,此计之得者也。”

泰曰:“姜维提轻兵深入,正欲与我争锋原野,求一战之利。王经当高壁深垒,挫其锐气。今乃与战,使贼得计,走破王经,封之狄道。若维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东争关、陇,传檄四郡,此我之所恶也。而维以乘胜之兵,挫峻城之下,锐气之卒,屈力致命,攻守势殊,客主不同。兵书云‘脩橹轒榅,三月乃成,拒堙三月而后已’。诚非轻军远入,维之诡谋仓卒所办。县军远侨,粮谷不继,是我速进破贼之时也,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自然之势也。洮水带其表,维等在其内,今乘高据势,临其项领,不战必走。寇不可纵,围不可久,君等何言如此?”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邓艾等人认为:“王经所统率的精锐在西边战败,敌军士气大振。胜利之师很难阻挡,而将军所率领的不过是乌合之众,在败军的后面,已经失去勇气,陇右一带局势动荡。古人说‘被蝮蛇咬伤了手,壮士就要砍断自己的手腕’,《孙子兵法》说:‘军事有时不能出击,土地有时不能据守’,这是因为在小的方面有损失但在大的方面却能得到保全的缘故。现在陇右地区的危险远甚蝮蛇,不如放弃这个危险之地来保全自己,等对方出现纰漏后再出兵救援,这才是可行之计。”

陈泰回答道:“姜维姜维全军轻装出击,目的就是想通过运动战在旷野之地取得胜利。王经原本应当挖沟筑垒,将运动战变成攻坚战。王经贸然出击才使得姜维得逞。目前王经兵败故关被困狄道。如果姜维挟大胜余威,向东占领栎阳这一粮食囤积之地并四处招兵买马,招揽雍、凉地区的羌、胡各少数民族,与我军争夺关中、陇右一带,同时向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发布檄文,这是我最担心的事情。但姜维并未采用这种方法,而是围攻坚城,这是他最大的失策。

兵法有云:制作攻城用的盾牌和攻城用的战车,须三个月时间才能完成;修建土山也要三个月的时间。以轻装军队孤军深入,粮草供应也会出现巨大困难,现在正就是我军扭转战局的最佳时机!目前姜维的背后是洮河,没有退路,前方是我军坚守的狄道。只要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出击,扼守险要地势,敌军将会不战而逃。你们几位怎么能说出这样丧气的话呢?!”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邓艾口中的“壮士解其腕”,这句话后来被演变成一句成语,叫做“壮士断腕”,比喻在关键时刻能当机立断。

这则成语故事所介绍的战事,是发生在蜀汉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的陇西之战。当时,曹魏雍州刺史王经中了姜维的疑兵之计,贸然出击,在故关一带被姜维击败,阵亡者达数万人。等王经逃回狄道清点人数才发现,逃回来的士兵仅剩下一万多人。

姜维此战的大胜,迅速引发陇西地区的连锁反应,包括邓艾在内的不少曹魏将领建议应该避开姜维的锋芒,暂时放弃狄道等陇西地区,与姜维展开持久战。不过,这个建议遭到曹魏征西将军、名臣陈群的儿子陈泰的强烈反对。陈泰认为应该火速派兵援救王经,为狄道解围,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扭转战局。最终,曹魏大军按照陈泰的命令展开了援救狄道的行动。陈泰此举完全出乎姜维的预料。经过一番激战,陈泰也得以击退姜维,稳定了西北战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大吉大利什么意思?大吉大利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302 字

+ 加入清单

孙权打算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完全是出于政治因素。孙权原本是想以此拿回荆州,而且还能顺便让孙尚香监视刘备的一举一动。刘备也明白孙权此举真正的目的是为何,期初还一直犹豫不决,但诸葛亮此时却告诉刘备不需要担心太多,这是一桩双赢的亲事,让刘备大胆前往东吴。此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大吉大利”便和此事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究竟发生什么了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发生在诸葛亮“三气周瑜”期间,主人公为诸葛亮。原文如下:

玄德曰:“吾年已半百,鬓发斑白;吴侯之妹,正当妙龄:恐非配偶。”范曰:“吴侯之妹,身虽女子,志胜男儿。常言:若非天下英雄,吾不事之。今皇叔名闻四海,正所谓淑女配君子,岂以年齿上下相嫌乎!”玄德曰:“公且少留,来日回报。”是日设宴相待,留于馆舍。至晚,与孔明商议。孔明曰:“来意亮已知道了。适间卜易,得一大吉大利之兆。主公便可应允。先教孙乾和吕范回见吴侯,面许已定,择日便去就亲。”玄德曰:“周瑜定计欲害刘备,岂可以身轻入危险之地?”孔明大笑曰:“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时值刘备之妻甘夫人因病去世,周瑜秘密向孙权建议,以将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为由,把刘备骗到江东囚禁,以此逼迫刘备归还荆州。孙权同意了这一建议,并派吕范荆州提亲。吕范向刘备说明来意后,刘备没有轻易答应,到了晚上与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自己已经算过一卦,是大吉大利的征兆,表示刘备可以放心大胆地前往江东,并能顺利地与孙权的妹妹成亲。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诸葛亮表态时说出的“大吉大利”,意为非常吉祥、顺利。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一定记得,小说中“三气周瑜”的故事非常精彩,讲的是诸葛亮与周瑜斗法的那些事儿,本文介绍的这则成语故事便是其中之一。其实,这些故事所围绕的都是一件事:荆州。那么,历史上诸葛亮与周瑜真是因荆州之争发生过小说中描述的这些故事吗?

说起问题的答案还真的有些复杂。首先,对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迅速夺取荆州数郡,周瑜是非常不满的,认为这必将对东吴集团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曾向孙权提出过这样的建议:“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目的很明确,限制刘备集团的发展。

不过,孙权对周瑜的建议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三国志•周瑜传》载:“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而在《三国志•先主传》中更是明确地提到:“(孙权)进妹固好。”这个意思也非常明确,为了维系和加强孙刘联盟,孙权主动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期间也并未出现所谓“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情形。而后来周瑜也没有与诸葛亮连续斗法并被活活气死这么一说,周瑜是因病去世的。

那么,为什么小说家要将这一段原本孙刘两家共赢的结亲变成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斗法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也正是因为这个目的,作者才将原本在历史上器量恢弘的周瑜塑造成了一个心胸狭窄、不顾大局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如何保持一生的健康饮食模式

全文共 900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保持一生健康饮食模式

如何保持一生的健康饮食模式

1、摄入水果尤其是整个水果。

“果皮中花青素等植物化合物含量比果肉更高,膳食纤维也更丰富,”专家表示,不建议通过水果沙拉、榨果汁的方式吃水果,营养素易流失。只要牙齿允许,建议吃整个水果。

2、摄入各种蔬菜。

包括深绿色、红色、橙色蔬菜,豆类,根茎类蔬菜及其他种类蔬菜。我们一直倡导国人每天人均应摄入一斤蔬菜,其中一半是深色蔬菜如菠菜、小白菜、油菜等绿叶菜;红色的西红柿、紫色的橄榄、黄绿色的彩椒等。国人蔬菜摄入量多于美国,但有调查发现,2010年~2012年,我国居民新鲜蔬菜摄入量从2002年的每日276.2克下降到了每日269.4克。因此,要多摄入不同种类新鲜蔬菜,满足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

3、摄入无脂或低脂奶制品,包括牛奶、酸奶等。

美国如此推荐的主要原因是避免因喝奶导致饱和脂肪摄入超标,而中国面临更严峻的问题是奶制品摄入量不足,多数国人喝全脂奶问题不大,但高血脂、超重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等人群应选择低脂或无脂奶。

4、摄入谷物,其中至少一半是粗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国人的粗粮比例应占1/4~1/3左右。专家解释道,这是因为美国不像中国有玉米、小米、高粱米、荞麦莜麦和燕麦等种类丰富的粗粮。她建议超重肥胖的青少年粗粮的摄入比也应占谷物的一半,而胃肠道不太好的中老年人则建议在1/4左右,可用熬粥等好消化的做法。

5、摄入食用油。

包括玉米油、橄榄油、大豆油等。食用油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如果食用量和使用方法都正确,则对健康有利。国人需要注意的是食用油摄入量应控制在25~30克/天,吃太多导致脂肪超标,引发高血脂;还有炒菜时油温别太高,易滋生有害物。

6、摄入各种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包括海鲜、瘦肉、家禽肉、蛋类、豆类、坚果种子和豆制品等。“豆类及豆制品、坚果摄入不足是国人最大的两个问题,”专家说,豆类饱和脂肪含量少,是优质蛋白来源,但中国人均每天豆类摄入量仅为15克,远低于推荐的30~50克。建议大家多吃黄豆、豆腐、腐竹等豆制品。坚果则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控制体重、预防心血管疾病很有好处,但建议每天吃够一小把就可以,否则超量也易导致脂肪超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随世沉浮什么意思?随世沉浮典故出处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随世沉浮是一个古人非常爱用的成语,意思是讽刺那些没有节操的人。现代人好像也并不是太在意节操这件事...所以没什么人用这个成语逐渐也就淡化了。那这次就跟大家介绍下随世沉浮的典故出处,毕竟节操这个东西还是很重要的,大家也是生活不易不然谁都不想放下这份尊严。背景是发生在三国时期,一起来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时间大约是在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主人公分别为张飞、刘备、孙权和刘巴。原文如下:

辅吴将军张昭尝对孙权论巴褊厄,不当拒张飞太甚。权曰:“若令子初随世沉浮,容悦玄德,交非其人,何足称为高士乎?”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辅吴将军张昭曾对孙权提及刘巴过于偏狭,拒绝张飞的好意实在有点欺人太甚。但孙权却这样回答道:“倘若让刘子初(子初是刘巴的表字)也缺乏操守,随俗俯仰,结交非人,又怎么会被称为高士呢?”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孙权口中的“随世沉浮”,意为缺乏操守,随俗俯仰。这也是由孙权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张昭口中的“(刘巴)不当拒张飞太甚”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事件同样见于《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据该传记载:“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这显然非常不给张飞面子。

为此,诸葛亮曾经对刘巴表示:“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这段话的意思也很明显,张飞虽然是一介武夫,但毕竟是刘备的心腹爱将,你刘巴再清高,也应该识抬举。可刘巴的回答更干脆,认为与张飞这样的莽夫交谈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此事后来被刘备获悉,非常生气,一度想借此机会狠狠教训刘巴这个不识抬举的家伙。但后来壮年一想,又觉得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展现一下自己的爱才之心,于是便再度邀请刘巴加入自己的阵营,这才让风波平息下去。

刘巴这么对待张飞究竟对不对呢?同样是文人的张昭也觉得刘巴太过分了。不过,与刘备一样身为领袖的孙权却看得很透,认为像刘巴这样的高士就应该这么做,否则反而会自跌身价,反而让人瞧不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好利忘义什么意思?好利忘义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310 字

+ 加入清单

陈宫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陈宫为人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就广交名士。陈宫帮助曹操坐上兖州牧,因此被曹操当做心腹。不过陈宫看不惯曹操动不动就杀人的性格,决定同曹操反目。此后陈宫辅助吕布攻打曹操,并且顺利拿下兖州和徐州,但此后因为吕布一意孤行导致战败,一行人被曹操缉拿。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好利忘义”就和陈宫有关,一起来看看其中的典故是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回,发生在曹操父亲曹嵩被杀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陶谦和陈宫。原文如下:

操切齿曰:“陶谦纵兵杀吾父,此仇不共戴天!吾今悉起大军,洗荡徐州,方雪吾恨!”遂留荀彧、程昱领军三万守鄄城、范县、东阿三县,其余尽杀奔徐州来。夏侯惇、于禁、典韦为先锋。操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当有九江太守边让,与陶谦交厚,闻知徐州有难,自引兵五千来救。操闻之大怒,使夏侯惇于路截杀之。时陈宫为东郡从事,亦与陶谦交厚;闻曹操起兵报仇,欲尽杀百姓,星夜前来见操。

操知是为陶谦作说客,欲待不见,又灭不过旧恩,只得请入帐中相见。宫曰:“今闻明公以大兵临徐州,报尊父之仇,所到欲尽杀百姓,某因此特来进言。陶谦乃仁人君子,非好利忘义之辈;尊父遇害,乃张闿之恶,非谦罪也。且州县之民,与明公何仇?杀之不祥。望三思而行。”操怒曰:“公昔弃我而去,今有何面目复来相见?陶谦杀吾一家,誓当摘胆剜心,以雪吾恨!公虽为陶谦游说,其如吾不听何!”陈宫辞出,叹曰:“吾亦无面目见陶谦也!”遂驰马投陈留太守张邈去了。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的父亲曹嵩过境徐州,陶谦派张闿率兵护送。随之张闿见财起意,将曹嵩全家杀害。曹操闻讯后勃然大怒,领兵血洗徐州,九江太守边让率兵支援陶谦,被曹操所杀。陈宫原本与陶谦关系密切,得知曹操出兵徐州的消息,连忙劝阻曹操。不过,曹操并没有听从陈宫的劝谏,陈宫也因此觉得自己愧对陶谦,于是便投靠了陈留太守张邈。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陈宫口中的“好利忘义”,意为贪图利益而不顾道义。这也要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说过,小说中陶谦因为失察而导致曹嵩被杀这个情节是虚构的,历史上的曹嵩被杀是陶谦蓄意而为的。为了报仇,曹操血洗徐州,令徐州百姓胆寒。为了保住徐州,陶谦向盟友公孙瓒求援,公孙瓒派刘备率部来到徐州增援。除了刘备之外,再无其他盟友对徐州进行过支援。

小说中的九江太守边让又是怎么回事呢?边让其人,在《后汉书》中有传。他不仅是汉末名士,还担任过九江太守一职,不过在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已辞官不做,回到了家乡兖州陈留,后来因为公开讥讽曹操被杀,此事与陶谦扯不上任何关系。

如果说对曹嵩及边让之死的虚构是为了情节需要的话,作者在这段故事中另外的一处虚构这体现了作者对汉末官职不够了解的弱点。上面提到,小说中提到:“时陈宫为东郡从事。”这就是一处明显的错误。从事这个官职起源于东汉,是州刺史的属吏,按照当时的政区划分,这个从事应当属于兖州,也就是兖州从事。而小说中提到的东郡,是兖州下辖的一个郡,郡一级没有从事这个职务,而应当是郡丞、功曹或督邮之类的职务。作者对汉末官职缺乏认识,这才会出现如此离谱的失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兵精粮足什么意思?兵精粮足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491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结盟,一起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实际上,这是东吴的一次反叛,如果东吴不敢踏出这反抗的第一步,刘备根本就不可能阻挡曹操南下。在这之前,东吴和曹操才是真正的盟友关系,而且双方从孙策时期就开始结盟。其实孙策和曹操心里都知道对方不是真心,但曹操当时最大的对手是袁绍,所以只能和孙策示好。这次讲解的成语“兵精粮足”,背后的故事就和孙策的陨落有关,一起来看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发生在孙策遇刺前后,相关人物分别为孙策和许贡门客。原文如下:

却说孙策自霸江东,兵精粮足。建安四年,袭取庐江,败刘勋,使虞翻驰檄豫章,豫章太守华歆投降。自此声势大振,乃遣张纮往许昌上表献捷。曹操知孙策强盛,叹曰:“狮儿难与争锋也!”遂以曹仁之女许配孙策幼弟孙匡,两家结婚。留张纮在许昌。孙策求为大司马,曹操不许。策恨之,常有袭许都之心。于是吴郡太守许贡,乃暗遣使赴许都上书于曹操……(孙策)命武士绞杀之。贡家属皆逃散。有家客三人,欲为许贡报仇,恨无其便。

一日,孙策引军会猎于丹徒之西山,赶起一大鹿,策纵马上山逐之。正赶之间,只见树林之内有三个人持枪带弓面立……策方举辔欲行,一人拈枪望策左腿便刺。策大惊,急取佩剑从马上砍去,剑刃忽坠,止存剑靶在手。一人早拈弓搭箭射来,正中孙策面颊。策就拔面上箭,取弓回射放箭之人,应弦面倒。那二人举枪向孙策乱搠,大叫曰:“我等是许贡家客,特来为主人报仇!”策别无器械,只以弓拒之,且拒且走。二人死战不退。策身被数枪,马亦带伤。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主动与孙策结亲后,孙策有向曹操提出担任大司马的要求,遭到曹操拒绝。孙策怀恨在心,准备袭击许都。此时,吴郡太守许贡暗中与曹操勾结,但他写给曹操的信件被孙策截获,孙策将其绞杀。许贡的三个门客为主人报仇,利用孙策外出狩猎之际射伤孙策。不久后,孙策病重身亡。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兵精粮足”, 意为兵士精壮,粮草充足。形容军力强盛,战备充分。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中的“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小说描述的这段孙策遇刺前后的情节,与历史记载相对比,可谓真假参半。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是时哀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可见当时曹操对于孙策采取的是安抚的政策,并无图谋江东之意。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吴郡太守许贡写信给曹操之事,也是历史的真实。《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江表传》称:“初,吴郡太守许贡上表于汉帝曰:‘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于外必作世患。’策候吏得贡表,以示策。策请贡相见,以责让贡。贡辞无表,策即令武士绞杀之。”

从这两段记载来看,由于面对袁绍的强大攻势,曹操无暇顾及江东,采取结亲这样的怀柔政策。而吴郡太守许贡的上表仅仅是一个个别事件,也并非由曹操暗中主使。既然如此,为何孙策要与曹操撕破脸呢?这一点在史料中没有详述,但我们可以通过孙策临终前的一段话来推测。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中孙策的遗言有一句是这样:“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由此可见孙策的志向就是与天下争衡。眼看曹操将主力都集中在官渡一带,老巢许都兵力薄弱,孙策又岂能不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呢?只可惜孙策遇上了一个可怕的对手——陈登。正是这位让刘备仰慕不已的能人数次击败孙策,又秘密联络反对孙策的江东本土势力,给了孙策致命一击,让这位志在天下的少年英雄英年早逝,这才保证曹操老巢的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煮豆燃箕什么意思?煮豆燃箕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74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和曹植的太子之争,最后的胜出者是曹丕,不过这两兄弟之间还差点闹出人命。当时曹丕逼迫曹植要在七步之内完成一首诗,内容是讲述他们之间的兄弟之情,但又不能出现兄弟二字。好在曹植唯一不输曹丕的地方就是作诗,著名的“七步诗”就此诞生。不过从正史上来看,七步诗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曹植还不能确定。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煮豆燃箕”就跟这首诗有关,一起来看看当时两兄弟的处境究竟是如何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时间是在曹丕称帝之后,相关人物为曹丕和曹植。原文如下: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曹植)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诗来,如果作不出就要处以死刑。曹丕话音刚落,曹植便应声作诗一首曰:“煮豆之时烧豆梗,过滤豆豉以出汁。豆梗燃烧在郭下,锅中豆粒在哭泣。双方本是同也一根,此时煎熬多么急?”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故事,便是根据这一记载而演变出来的一句成语,叫做“煮豆燃箕”,意为兄弟之间自相残杀。这句成语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不过,其中还是有一些疑问,本文特意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这首著名的“七步诗”是不是曹植所写的呢?后世不少学者都对此提出过疑问。这些学者提出的第一个疑问,就是这首诗并不见于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甚至连南北朝时期裴松之为《三国志》所做的注中也没有出现,很可能是后人的伪作。

第二个疑问是便是这首诗虽然是千古绝唱,但故事的背景却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在朝堂之上,贵为天下的曹丕不太可能用这种拙劣的手段来逼迫自己的亲弟弟,即便得逞也会被天下人所耻笑。这个故事的背景更像是个恶作剧。也正是基于这两点理由,岂不是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曹植,到现在仍是一个疑问。

说到这里,不妨再谈谈另外两个:一是曹丕是否想除掉曹植呢?二是曹植为何能活下来?

曹丕还真有除掉曹植的打算,也曾付诸行动。《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有过一段这样的记载:“初植未到关,自念有过,宜当谢帝。乃留其从官著关东,单将两三人微行,入见清河长公主,欲因主谢。而关吏以闻,帝使人逆之,不得见。太后以为自杀也,对帝泣。会植科头负鈇锧,徒跣诣阙下,帝及太后乃喜。及见之,帝犹严颜色,不与语,又不使冠履。植伏地泣涕,太后为不乐。诏乃听复王服。”

这段记载回答了上面提到的两个问题。首先是曹丕的确对曹植动过杀心,因此对曹植诸多挑剔,准备随时置其于死地。之所以曹植能活下来,完全是因为母亲卞氏的庇护,最终令曹丕打消了除掉曹植的念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年初中常用成语解释及出处详解过犹不及等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过犹不及发音guòyóubùjí释义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示例据老夫看来:这是“~”。大约两耳过长,反觉没用。(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发音jìnzhūzhěchì,jìnmòzhěhēi释义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出处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示例原来~,朱樱日日伏侍小姐,绣床之暇,读书识字,此窃颇通。(清·无名氏《西湖二集·洒雪堂巧结良缘》)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雍正一生到底有几个皇后?

全文共 123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雍正皇帝其实还是当时清朝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皇帝,雍正皇帝在位期间非常的勤俭节约,当然了,不仅是对自己节约,更是对大臣是身边的一样,都非常的节约。雍正皇帝上位后一样是拥有三妻四妾从,但是我们知道皇后一般都是只允许有一个的,不过,有的据有关文献记载,雍正帝为什么会有两个皇后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雍正有几个皇后?雍正,清代入关第三代皇帝,是清代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雍正的皇后是谁?原则上说雍正只有1位皇后,但是很多史书都记载雍正有2个皇后。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般意义上说,雍正是先后有两位皇后,那拉氏和钮祜禄氏。第一位皇后是雍正元年,他自己册封自己的嫡福晋那拉氏为皇后,这是历史上大家公认的雍正朝皇后。而第二位皇后虽有非议,但更有名气,她就是鼎鼎大名的乾隆皇帝的生母钮祜禄氏,但是,实际上这位钮祜禄氏一天皇后也没做过,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雍正朝皇后。为什么呢?

先说第一位皇后: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那拉氏,满洲正黄旗,内大臣步军统领费扬古之女。雍正在没当皇帝的时候就娶了她,被康熙皇帝册封为雍亲王的嫡福晋。这个“嫡”字很了不得,在清朝时,一夫只有一妻,就是正室大老婆才算是妻,且只有一个,其他全是妾。若是这个妻死了,就可以续一个妻,但是只有第一位妻可以叫做“嫡妻”。如果世袭爵位的话,一般只有嫡妻所生的嫡长子有资格,其他妻妾生的儿子(称庶出)只有嫉妒的份儿。

这位那拉氏很早就嫁给了雍正,在雍亲王府,就是今天的“雍和宫”,住了大约20年,亲历了康熙末年几位皇子争权夺位的惨烈局面,后来随着雍正的登极,在雍正元年被册封为皇后。

这位皇后很贤德,掌管后宫的时候,使得后宫嫔妃们关系融洽,或者说看起来比较融洽,所以深得雍正的尊敬。她曾为雍正生下一子,这就是所说的“嫡长子”弘晖,可惜8岁就夭折了。这位结发的皇后那拉氏于雍正九年九月己丑崩。雍正皇帝非常悲痛。雍正八年的时候,他得过一场大病,可是大病初愈,嫡皇后又死了,雍正伤心之至,出殡的时候都无法出行,只好让别人替他操办。最后,雍正皇帝给那拉皇后亲上谥号为“孝敬皇后”。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四品典仪凌柱之女。嗣帝乾隆帝生母。康熙时为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弘历。雍正元年封熹妃;八年晋熹贵妃;九年,孝敬皇后崩后,摄六宫事。熹贵妃出身名门,但并不是很受雍正的喜爱,但因为康熙和雍正都喜欢熹贵妃所生的弘历,熹贵妃才能位居贵妃。生有一位皇子,皇四子弘历,即乾隆帝。

孝敬皇后逝世之后的四年里,雍正一直没有立后,直到雍正十三年,于圆明园内去世,留遗诏弘历继位。雍正十三年九月,弘历即位,同时,封弘历的亲妈熹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乾隆十分孝顺母亲。乾隆四十二年丁酉正月二十三日,太后崩,年八十六。

乾隆即位,把她尊为皇太后,于是急急忙忙搬进了慈宁宫。因此,很多人不认为钮祜禄氏做过皇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羽一生目中无人,为何会对这几人十分敬重?

全文共 1726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可以说是很多人心目当中最厉害的武圣了,而在《三国演义》当中的关羽,也是非常符合人们心目当中的英雄人物的形象的。不过对于关羽,还有一点让人非常印象深刻,那就是他的“目中无人”。关羽可以说把很多人都不放在眼里,就连孙权在他面前都讨不到好,然而这样的关羽一生中,也还是有几个自己非常敬佩敬重的敌方阵营的将领的,你知道他们分别是谁吗?他们又是为什么能够得到关羽的青睐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羽的狂妄在三国是出了名的,面对颜良这类当世名将,他都讽刺道:“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根本不将颜良放在眼里,即使自己人黄忠,盟友孙权,也遭他出言讽刺过,考虑到黄忠、孙权二人在三国时期的地位,也能看出关羽的狂妄自大。

不过虽说如此,关羽也并非狂妄的瞧不起任何人,蜀汉阵营的很多人,如马超、赵云、诸葛亮等人,关羽还是心存敬重,敌方阵营中的这5位敌将,关羽也相当尊重,两人他见了还以兄长相称。1、吕布

吕布曾为了利益,曾两次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和董卓,这使得他口碑很差,很多人都从内心鄙视他。张飞见了吕布更是破口大骂,辱骂吕布“三姓家奴”,但一向骄傲自大的关羽却见了吕布毕恭毕敬,还很礼貌的称呼他一声“吕将军”。

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差,是因为关羽常读“左传”等名作,个人修养要好于张飞,另一方面也是关羽内心敬重吕布。关羽狂妄是因为他有狂妄的资本,他武功高强,而且还从一介布衣起,取得了不俗成就,但这两点上吕布都要强于关羽,他在武功和成就上都比关羽强,所以关羽在吕布面前没有狂妄的资本。2、周瑜

周瑜虽然对刘备不怀好意,处处打压刘备,但关羽对周瑜还是心存敬重。江东的基业是周瑜和孙策二人联手打下的。还有赤壁之战前,曹操大兵压境,荆州不战而降,刘备也被曹操打着仓皇逃跑,在这种情况下,江东文武重臣纷纷劝孙权投降曹操,但周瑜坚决主战,并与刘备联手打败了曹操。

周瑜不但是一个少年英才,更是文武双全,智谋过人,而且勇气可嘉,这些都让关羽十分敬重他。关羽瞧不起江东的很多人,但从没有说过一句轻视周瑜的话。3、鲁肃

三国演义中,鲁肃是一个老实人的形象,有点迂腐窝囊,其实鲁肃此人特有远见和大局观。赤壁之战前,刘备和孙权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正是鲁肃提出的孙刘联盟的建议解救了两家。官渡之战后,鲁肃又劝孙权将荆州的部分城池借给刘备,这促进了孙刘曹三足鼎立的形成,让曹操想统一天下的雄心成了空谈。

孙刘两家之间的联盟,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但两家又是对手关系,所以他们常会为了各自的利益产生分歧,但因为有鲁肃的从中斡旋,两斗而不破,维持着较为稳固的同盟关系。关羽敬重鲁肃,一方面基于鲁肃为孙刘两家做出的贡献和他自身的才能,另一方面是两人私交较好,关羽将鲁肃看成是自己的一位老友。4、张辽

张辽是曹魏阵营中的一员猛将,他文武双全、智谋过人,曾创造过三千人大胜十万人的光辉战绩。除此之外,张辽在个人的德行操守、忠勇等方面都让人敬佩。下邳之战时,他和吕布一起被曹操俘虏,吕布为了活命向曹操求饶示好,但张辽丝毫不惧,还痛斥吕布的软弱行径,这样一对比,使张辽更让人敬重。

关羽和张辽虽然是敌对阵营的将领,都却有着不错的私交,张辽跟随吕布时期,他和关羽就已相识,到后来的曹营中,二人还共事过一段时间,张辽也是曹营中和关羽关系最好的将领。张辽和关羽之间是英雄惜英雄,他们性格相投,互相敬重,在关羽的心中张辽就是他的长兄,所以见到张辽时,关羽都会称呼张辽一声“兄长”。5、徐晃

徐晃也是曹营的一员猛将,个人能力不俗,但他的武功不如关羽。不过两人在曹营共事过一段时间,在这段时期两人结下了一定的友情,关羽对徐晃本人也是比较敬重。关羽得知刘备生还后,主动离开了曹营,所以二人再见时,已成了对手。樊城之战时,由于东吴的背叛,关羽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危机,但这时他还遇上了一个他不愿面对的强劲对手。

在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后,曹操派徐晃支援曹仁。与关羽对持时,徐晃下令的关羽人头者,赏千金。关羽听到徐晃要对自己痛下杀手,大惊,忙问兄长何出此言,徐晃说道,此乃国事也。徐晃有“周亚夫”的美名,以治军严厉出名,即使他和关羽私交不错,但在国事面前他铁面无私,用重金激励将士擒杀关羽。最终关羽不敌徐晃,带着残兵败走,随后又被东吴擒获并杀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人之师表什么意思?人之师表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荀彧和荀攸都是曹操身边非常重要的谋士,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两人虽然都为曹操效力,但加入曹操的时间荀攸晚了很多。但荀攸的作用一点不比荀彧低,而且曹操能战胜袁绍统一北方荀攸更是大功臣之一,所以曹操对荀攸一直都非常看重,也叮嘱曹丕一定要尊重荀攸。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人之师表”,就和曹操、曹丕还有荀攸三人有关。其实荀攸心中还是有个“汉”字,但天下形式却再也容不下这个汉室王朝了。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荀攸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之前,主人公是荀攸。原文如下: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文帝在东宫,太祖谓曰:“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攸曾病,世子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荀攸行事周密谨慎,经常能想出奇妙的计策。随同曹操外出征战期间,多次秘密献出良策,但一般人都不知道计策的具体内容。曹操经常夸赞荀攸说:“荀攸外表愚钝、怯懦、文弱,内心却睿智、勇猛、刚强,而且从来不炫耀自己的功劳,智可及,愚不可及,即使是颜子、宁武这样的人物也无法与他相提并论。”

当时,魏文帝曹丕尚在东宫担任世子,曹操对曹丕表示:“荀攸无论文章、道德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人物,你应当用最高的礼节对待他。”后来荀攸生病,曹丕去看望他,独自跪倒在床前,足见对他的尊重。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曹操口中的“人之师表”,意为无论文章、道德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人物。这也是由曹操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荀攸是曹操谋士群体当中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此人早年已在汉末朝廷任职,曾力劝何进诛杀宦官,后来又与何颙一起密谋铲除董卓,可谓一代名士。虽然他加入曹操集团的时间要远远晚于同族的荀彧,但在曹操集团的地位却与荀彧不相上下,与荀彧一起被称为曹操的“谋主”,可见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不过,与荀彧的事迹大都见诸于历史记载不同,荀攸为曹操所献出的计策却大都不见于史册。究其缘由,是因为荀攸的好友钟繇在撰写这方面记载时意外病逝,所收集的资料后来也全部遗失,使得后人难以知晓荀攸在谋略方面的奇思妙想。

为此,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还责怪钟繇说:“攸亡后十六年,锺繇乃卒,撰攸奇策,亦有何难?而年造八十,犹云未就,遂使攸从征机策之谋不传於世,惜哉!”意思是说荀攸去世后,钟繇有十六年的时间来撰写荀攸的事迹,可他实在是太懒了,以至于荀攸的事迹未能流传于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泼油救火什么意思?泼油救火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159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围攻樊城,将曹仁困于城内。曹操派出于禁前往救援,结果碰巧老天连着下了十天大雨,把于禁部队都给淹没,此时关羽乘船进攻,于禁只能举旗投降。在这中间,于禁部下庞德主动请战,但于禁却担心庞德有异心,因为他的兄长在蜀汉当官,不过于禁这次算是误会庞德了。关羽缉拿庞德以后,本想劝他归降,但庞德誓死不从。这次讲述的成语典故就和此事有关,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发生在曹操派兵援救樊城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于禁和庞德。原文如下:

却说曹操欲使于禁赴樊城救援,问众将谁敢作先锋。一人应声愿往。操视之,乃庞德也。操大喜曰:“关某威震华夏,未逢对手;今遇令明,真劲敌也。”遂加于禁为征南将军,加宠德为征西都先锋,大起七军,前往樊城。这七军,皆北方强壮之士。两员领军将校:一名董衡,一名董超;当日引各头目参拜于禁。

董衡曰:“今将军提七枝重兵,去解樊城之厄,期在必胜,乃用庞德为先锋,岂不误事?”禁惊问其故。衡曰:“庞德原系马超手下副将,不得已而降魏;今其故主在蜀,职居五虎上将;况其亲兄庞柔亦在西川为官,今使他为先锋,是泼油救火也。将军何不启知魏王,别换一人去?”禁闻此语,遂连夜入府启知曹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羽率兵围困曹仁镇守的荆州重镇樊城,曹操召集文武商议对策,最终决定派遣于禁率领七军前去救援。此时,庞德主动请缨担任七军的先锋,并得到了曹操的同意。不过,就在出发前,于禁手下的将军董衡和董超认为庞德的哥哥庞柔在刘备阵营为官,庞德的故主马超又在蜀汉位居五虎上将,担心庞德会有异心。于禁闻言大惊,连忙向曹操报告。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文中出现的“泼油救火”,意为救火时用油浇洒。比喻事情处理不得法,反而使事态更严重。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关羽围攻樊城,曹操派遣于禁率领七军前去救援,这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在《三国志·关羽传》中有着明确的记载:“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不过,此时庞德身份并非于禁七军中的先锋。《三国志·庞德传》载:“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这也就意味着庞德并非隶属于禁的七军,而是樊城曹军中的一员,是曹仁的部将。

不过,庞德出战关羽引起部分曹军将领的猜忌却是历史的真实。其原因与小说中的描述一模一样。《三国志·庞德传》载:“樊下诸将以德兄在汉中,颇疑之。”庞德的这位兄长也的确名叫庞柔,在刘备手下为官,但他与庞德的关系并非亲哥哥,而是堂兄,《三国志·庞德传》注引《魏略》中的“德从兄名柔,时在蜀”这段记载便是明证。从这段记载来看,真正猜忌庞德之人应该是镇守樊城曹军将领。据《三国志》相关传记记载,当时镇守樊城的主要将领有曹仁、满宠与赵偐这三人,故此,问题很可能就出在这三个人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一生无败绩的战神常遇春 究竟有多牛 竟能打得北元铁骑屁滚尿流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常遇春,明朝初期的杰出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勇气和领导力为朱元璋摧城拔寨,多次取得战斗的胜利,成为明初备受推崇的名将之一。

常遇春于元末时期加入了刘聚领导的起义军,后投奔朱元璋。他以自己的出色表现赢得朱元璋的赏识和信任。常遇春在多次重要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为朱元璋的战略目标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常遇春在攻打建康、平定江南、破陈友谅等战役中表现出色。他率领大军取得了重要的战役胜利,攻占了多个城市和郡县,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破陈友谅的战役中,常遇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友谅是朱元璋统一华夏的最大阻碍之一,而常遇春在这场战役中率领军队设下埋伏,成功破坏了陈友谅的军队,为朱元璋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此外,常遇春在水战中也展现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他抓住有利于火攻的时机,成功打败敌人,最终战胜了陈友谅的军队。

常遇春的战功赫赫,对明朝的开国功勋不可磨灭。他在归途中因突发疾病去世,年仅40岁。尽管他英勇无畏地为国家战斗,最终却未能享受到自己努力所带来的成果。

常遇春是明朝开国英雄的代表之一,他的事迹被后人广为传颂和纪念。他的勇猛、智谋和忠诚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战争教训和历史遗产。

常遇春的名字成为了战功辉煌的代名词,他的一生英勇无畏、忠诚国家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无论是在军事战略还是忠诚奉献方面,他都是一个值得敬佩和学习的楷模。

常遇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卓越和为国家做出贡献。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将领,将他的精神发扬光大,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学习投资理财知识是一生的财富

全文共 1697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你有自己一生财富人生想法,如果你选择自己能够有一天财务,如果你需要依靠你的钱养老享受生活。那么你应该一生学习投资理财知识。特别在今后的日子里,投资理财知识比任何一门赚钱知识更加重要。

然而这样重要的知识,我们在小学课程没有,中学课程没有,普通大学也没有。如果你有一天明白,你在投资理财的知识也要像读小学,读中学,读大学一样,成为百里挑一的佼佼者。并且你自己想成为茫茫人群中百里挑一的人才,那么你就必须明白:

投资理财知识也需百里挑一

如果你在投资理财领域中能够成为百里挑一,那么你一定能够在投资理财这个行业中成为一个成功者。因为投资行业中最难的股票市场,是十里挑一,即1人赢2人平7人输。你有百里挑一的知识和水平,你与9人比输赢,你一定会赢,可能是小赢,但是一生不断积累小赢最后就是大赢。成为百人比赛赢家,千人比赛赢家,万人比赛赢家。

当今世界你只要挤进这百分之一的人生财富行例,并且不被挤出来,你也能够拥有其他相当百分之五十人的总财富,那么你的财富计划,养老计划应该没有问题。

为什么要用一生学习理财知识

许多初学者,读了一点投资理财知识,或者股票知识,并且在市场取得小赢就认为自己很聪明。其实投资理财知识与其他专门知识不同,你即使学到千千万万条理论和知识,结果只有一个,输或者赢。

看看电视和每一天有许许多多的专家分析师在说许许多多的道理,但是并不能够就成为赢家。他们也经常会错,如果能够对一半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哪怕你赢100次,输一次也可能破产。所以天天在说的分析师专家,没有成为李嘉诚、巴菲特。如果他们成为李嘉诚、巴菲特,他们就不会再天天去说。

然而并不是说就可以不要学习,不去听他们的知识。你可以从不同人那里学习不同知识和每一个人的优点。你去看,牛市做得非常好的人,熊市非常差。而熊市做得好的人,牛市做的就不好。你如果一定要去改变他们,那么他们的优点也会被你改变。所以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他们的这些知识看法,最后自己去理解,当你拿了自己的钱去投资理财,你的头脑一定是长在自己肩膀上,而不是长在人家肩膀上。

在投资市场中,你永远要你的脑中有两个人在吵架,你必须任何时候听听这不同两个的人,不同意见和理由。当你非常看多的理由和时候,你要习惯反向想一想,并且反向意见想足,那么即使出现反相情况时候,你起码会有准备,不会走到倾家荡产一步。

投资理财的知识非常非常多,你用一生学不完,但是你可以选择你的学习计划。并且在每一门知识中,都存在小学中学大学的知识和课程。你的水平也一样,慢慢成为一个一个学业毕业者。如果说你经历过牛市成功了,你仅仅是小学毕业。你只有经历熊市也成功,你才中学毕业,你还要经历震荡市等等成功,你才大学毕业。你如果经历几个周期牛市熊市,也能够成功,过风暴,你才是硕士博士毕业。只要这几个周期,就是几十年过去了,你也老了,所以说要一生学习。然而这仅仅是学习炒股票。投资市场还有许多许多。

实践比书本知识更加重要

投资理财知识又不同于其他知识,需要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实践比书本知识更加重要。你不能够看了几本书就说我懂了,也不能够听了几堂课就是毕业了。与其说学习课程还不如说实践课程。既然要实践就一定会遇到输赢,小输小赢,大输大赢。与其说一生学习,还不如说是一生经历,完成这个过程。

你能够一生经历两个大牛市大熊市,起码二十三十年时间。如果不能够犯大错,因为一次大错再要经历一次周期才会有新的机会。大牛市错过没有关系,大熊市不能够犯大错。这也是投资理财一条重要的知识。宁可错过赚钱机会,不要因为天天找机会而遇到犯大错机会。

所以说,投资理财的知识与其他知识不同的又一条,选择学会投资理财知识中的休息知识非常重要。就是不需要天天勤奋投资工作,一定要学习休息,并且学会休息。譬如说你参加10人比赛的股票投资游戏,听到有五人输了,如果你还是赢家,你选择退出休息,你就是10人游戏中的赢家,因为只有一个人能够赢,你可以选择不参加百人游戏而继续比下去,因为再比下去,一定要赚到头,你就非常,在百人游戏中,难度更加大,你可能变成输家。即使你几次比下去还能够成为赢家,但你只要在一次大熊市风暴中输了,你就可能彻底破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别让您的抱抱,毁了孩子一生,抱孩子姿势固定可致“歪脖子”

全文共 2570 字

+ 加入清单

从宝宝出生到五六个月,到六七个月,甚至更大,新手爸妈们到底应该如果抱宝宝,才能让他们舒适,那么,别让您的抱抱,毁了孩子一生,抱孩子姿势固定可致“歪脖子”。就让的小编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新生儿的脖子很脆弱

近日,一则“实习护士虐待新生婴儿”的消息在网上传播,在被曝光的博文截图中,实习护士让还在熟睡的新生儿脖子向后仰到几乎90度,引发了网友愤怒。与此同时,微博上还出现了专家质疑婴儿颈部游泳圈的消息,认为将游泳圈套在婴儿脖子上,很容易造成颈部受伤。虽然妈妈们都知道新生儿的脖子很脆弱,需要小心呵护,但究竟怎样做才更科学,才能避免“常理中的误区”?这些成为妈妈们关心的问题。

海淀妇幼保健院儿保中心主治医师刘苗表示,新生儿由于颈部和头部还没有完全发育,骨骼和肌肉的力量还不足以支撑头部,加之新生儿头部在全身的比重比较大,所以不正确的姿势可能会对宝宝的骨骼和大脑造成伤害。

“3个月以下的新生儿就不能长时间保持直立的姿势。因为宝宝的骨骼发育还不成熟,骨质较柔软,重量靠颈部的肌肉和韧带支撑。所以如果宝宝保持直立的姿势,且没有支撑头部,可能会对颈部的肌肉和韧带造成伤害。”刘苗说。

另外,由于新生儿的颅骨比较大,而脑组织比较小,所以在颅腔内还不是很稳定。有些年轻父母在宝宝哭闹不安或难以入睡时,会抱着宝宝不停地摇动,可能会引起“摇晃综合征”,猛烈的摇晃会在宝宝脑内形成巨大的冲击力量,使脑组织与头颅骨之间及脑组织相互之间发生撞击,受撞击的部位会出现水肿,甚至有可能导致脑血管破裂,造成颅内出血,轻者发生脑震荡、智力低下等,严重时会造成肢体瘫痪、脑水肿,甚至引起死亡。

“所以在照顾新生儿,尤其是3个月以下的宝宝时,应该尽量避免上述举动,不要猛烈摇晃或者迅速举起婴儿。而且脑部损伤往往不易察觉,但颅内损伤会导致大脑缺氧,严重的会危及孩子生命。即使经过抢救和治疗,也会留下一定的后遗症,比如智力问题,运动能力缺陷等。”

抱孩子姿势固定也可致“歪脖子”

斜颈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新生儿疾病。北京儿童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李承鑫表示,在骨科门诊常看到家长抱着孩子来看“斜颈”,这种情况多数是婴幼儿,表现为长期的歪脖姿势。但是“斜颈”也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应该明确婴儿的“斜颈”是习惯姿势还是疾病所致。前者的歪脖往往不是固定地朝向一侧,即孩子可以向两侧歪头,只是多数时间是向某一侧歪。这种情况多见于小婴儿,与孩子在此发育阶段颈部的肌肉尚无力量控制头颈姿势及母亲怀抱婴儿的固定姿势有关。随着孩子的发育及母亲改变自己抱孩子的习惯,情况会自然好转。

后者最常见的是肌性斜颈,与胎儿期宫内姿势及出生时产伤等因素有关。婴儿表现为固定地朝一侧歪头,不能纠正,反向活动受限,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同侧颈部的肌肉可触及一个拇指盖儿大小的无痛性坚硬包块儿。这种情况需要来医院就诊,确诊后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牵拉物理治疗,治疗早及方法得当则效果比较理想,多数可以消退。如果1-3岁后仍不好转,且有明显的肌肉紧张,就有必要进行手术治疗。

李承鑫表示,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也可能会导致斜颈,比如斜视。这种情况在患儿注视某物时明显,骨科检查发现颈部既无包块也无肌肉紧张,头颈活动也不受限,就要请眼科医生进一步鉴定。

比较少见的情况还有颈椎先天性融合及半椎体畸形,表现为头颈活动受限程度不同,外观有时可以发现孩子脖子短,这种情况需要拍X光片加以明确。

此外,新生儿臂丛神经麻痹及脊髓肿瘤也可以引起斜颈。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其他表现选择何时就医及如何就医。

长时间抱孩子不利于生长发育

抱孩子说起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其实很多家长都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

刘苗表示,孩子在3个月之前基本上不应该竖着抱,但是当长大一些后,长期的横抱也会对孩子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孩子的肌肉力量和骨骼发育都需要外界的刺激,长期不给孩子锻炼颈部肌肉的机会,会导致孩子直不起头,不会自己坐起来。

一般来说,3个月以后孩子的颈部基本可以支撑头部的重量,但是在竖抱的时候也应该做好头颈部的支撑,可以用左手托住宝宝的背、颈、头,右手托住他的小屁股和腰。这一方法比较多用于把宝宝从床上抱起和放下。

平时可以将宝宝的头放在左臂弯里,肘部护着宝宝的头,左腕和左手护背和腰部,右小臂护着宝宝的腿部,右手托着宝宝的屁股和腰部。这种姿势比较适合长时间抱着孩子。

另外,出于对孩子生长发育的考虑,家长不应该长时间抱着新生儿。长时间抱着孩子会违背自然的生长发育规律,有些孩子习惯在妈妈的怀抱中入睡,长久下去就会形成对环境的依赖,不抱着就睡不着。一般新生的婴儿每天需要20小时的睡眠时间,6个月左右的婴儿需要16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所以,除了喂奶、换尿布等特殊情况外,不要过多抱婴儿。而且婴儿的骨骼生长较快,如果长期抱在怀中,对孩子骨骼的正常成长极为不利。

护颈贴士:车载睡篮适合一岁以下宝宝

车载睡篮可以让宝宝安稳地在车里睡觉。对于6个月以下的宝宝来说,长时间坐着可能比较困难,带宝宝出行常用的汽车安全座椅往往派不上用场,而直接抱着宝宝乘车又是十分危险的。那么这时候要带宝宝开车出行该怎么办呢?

在以汽车为主要出行工具的西方,父母们的车里往往常备一个车载睡篮。将睡篮固定在座椅上,相当于宝宝的安全带,即使是汽车有很大的摇晃,宝宝也会睡得很香。

一般婴儿睡篮适合一岁以下的宝宝,一岁以上就可以使用安全座椅。

新生儿泳圈是否损伤颈部有争议

近几年,新生儿游泳成为非常热门的一种育婴方式。考虑到新生儿头部比重较大,如果将游泳圈套在腋下,很可能使头部栽入水中导致窒息,因此,现在大部分新生儿泳圈都是套在脖子上的。但是也有专家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把游泳圈套在新生儿的脖子上,可能会导致脖子的肌肉和韧带受到损伤;或是因压迫颈动脉窦而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脑部缺血,甚至导致昏厥。

据了解,在西方一些国家,新生儿泳圈是经过专门设计的分段式泳圈。泳圈分成几段,中间用软绳链接。这样既能保证漂浮力,也不会因为固定不动而让宝宝的脖子受到伤害。

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对分段式泳圈并不十分了解,一些专家表示尚不能判断这种泳圈是否更适合新生儿。

综上所述抱不离手真的要不得!不正确的抱孩子姿势,真的会伤害孩子脊椎哦!如果你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好处等有关儿童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儿童早期安全教育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疲于奔命什么意思?疲于奔命典故出处

全文共 1126 字

+ 加入清单

疲于奔命这个成语大家都不会陌生,但是你知道这个成语背后的典故是什么么?今天就为大家重点讲解下疲于奔命的故事和出处。背景是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姜维接过诸葛亮的衣钵,继续北伐的使命,但是曹魏这边一直有位蜀汉克星就是郭淮。郭淮每次都能猜准姜维的意图,也是让姜维非常头疼,那这个疲于奔命背后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郭淮传》,时间是在曹魏正始九年(公元248年),主人公是郭淮。原文如下:

姜维出石营,从强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淮欲分兵取之。诸将以维众西接强胡,化以据险,分军两持,兵势转弱,进不制维,退不拔化,非计也,不如合而俱西,及胡、蜀未接,绝其内外,此伐交之兵也。

淮曰:“今往取化,出贼不意,维必狼顾。比维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维疲于奔命。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而两全之策也。”乃别遣夏侯霸等追维于沓中,淮自率诸军就攻化等。维果驰还救化,皆如淮计。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姜维率军出右营,经过强川,在西面接应治无戴,并留下阴平太守廖化在成重山一带修筑城池,聚集失败的羌人。郭淮想分兵击败他们,但手下将领却认为姜维的军队西面与强大的羌人相接,廖化又能依靠有利地形进行防御,分兵攻打会削弱实力,进步能击败姜维,退不能打败廖化,不是上佳的计策,建议郭淮还不如合力向西,赶在胡人与蜀军尚未合兵之际,切断他们的内外交通,这才是最佳的应对之策。

郭淮说:“现在去进攻廖化,出乎对手的意料之外,姜维一定会非常害怕。在姜维亲自率部赶到前,我们足以重创廖化,使得姜维忙于奔走应付而劳累不堪。这样一来,军队不用远征西方,姜维与胡人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这才是两全其美的策略。”最终,郭淮亲自率部攻打廖化等人,姜维果然急速返回援救廖化,一切都如郭淮战前预料的那样。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郭淮口中的“疲于奔命”,意为忙于奔走应付而劳累不堪。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左传•成公七年》中的“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这个成语故事发生在姜维北伐期间,魏国境内的陇西、南安等地的羌民相继举兵叛乱并向蜀汉政权求援,费祎命卫将军姜维出兵接应,但准备不足,战事进展并不顺利,姜维撤出战斗返回汉中。后来姜维又一次出兵,接应魏国境内的另外一支叛军治无戴部,再次与郭淮狭路相逢。郭淮以夏侯霸率军在沨中一带追击姜维,自己则以重兵进攻驻扎在成重山的廖化,吸引姜维回援。姜维回援廖化之后与郭淮进行激战,最后战事不利,只能带着治无戴残部退回了汉中。

郭淮是曹魏宿将,曾与刘备、诸葛亮都有过较量,并在街亭之后中配合张郃取得大胜,诸葛亮对其非常忌惮。与郭淮相比,姜维更加不堪一击,多次被郭淮击败,本文所介绍的“疲于奔命”这一战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狄仁杰一生最大成就并非断案无数,而是延续李唐血脉

全文共 116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狄仁杰,大家都会认为他是唐朝时期的一名侦探,一生破案无数,没有坏人能逃过他的法眼。实际上狄仁杰在破案方面的才能是后人赋予他的,历史上真正的狄仁杰并非如此。狄仁杰一生最大的成就其实是劝立李氏,延续了李唐社稷,没有狄仁杰力保太子,可能唐朝今后就要由武氏主宰了。那历史上真正的狄仁杰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其实要比影视剧中的形象更加令人深刻。

所谓的狄仁杰被神化是指其被艺术化。就像《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加工一样,狄仁杰也被刻画为断案如神的神探人物。然而抛开被“拔高”的神探形象,狄仁杰首先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其政治贡献并不存在被拔高的地方。

心系李唐,一生为民

狄仁杰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是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一步一步的做到了武则天的宰相。作为一个儒生,对武则天当皇帝一事,狄仁杰心中十分矛盾,一个女人怎么能够做皇帝呢?因此,狄仁杰一直想着恢复李唐江山。那么,为了让李唐复国,狄仁杰作了哪些事情呢?

首先,他以恢复大唐为己任,同时又对武则天个人效忠,并以母子之情打动武则天,尽力促使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姑侄之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祭祖于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祭姑于太庙者”,正是这句话,打消了武则天打算立武三思为太子的打算,保住了庐陵王李显的太子之位。

其次,狄仁杰任相期间,先后举荐荆州长史张柬之、夏官侍郎姚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唐代名臣。曾有人对狄仁杰道:“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都出自您的门下啊。”狄仁杰却道:“举荐贤才是为国家着想,并不是为我个人打算。”

由此可见狄仁杰虽心中怀着理想,却不莽撞行事,而是隐忍自保,灵活策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保全了自己,也实现了恢复李唐江山的目的。我们所了解的狄仁杰以“神探”之名著称,而他一生为恢复李唐江山所作的努力,是被后人称赞的主要原因。

神化的是狄仁杰的神探形象

狄仁杰的神化不像关羽,关羽时真正被神化为“神”,而狄仁杰被神化的是他的断案推理能力。这首先要感谢一本小说《大唐狄公案》。清末有一本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20世纪四五十年代,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受此启发,在翻译的过程中以狄仁杰为主角创作了一系列断案故事即《大唐狄公案》,使得狄仁杰成为了中国的“福尔摩斯”,在西方大受欢迎。

而近年来,中国导演也以狄仁杰为主角,拍摄了不少电视剧和电影。对于我来说,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系列那是印象深刻,狄仁杰的形象真如故事里反复提到的那句话一样:“大人真乃神人也!”

综上所述,狄仁杰作为一代忠臣的形象,是统治者希望看到的,就像楚之屈原,三国之诸葛亮。因此历代帝王都希望臣子以狄仁杰为榜样,使得狄仁杰的地位一直很高。狄仁杰其政治才能并没有被神话,目前的一些影视剧作品和书籍中只是对其探案方面进行了艺术加工,让人们更加的了解这一忠臣名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孙策不死能统一三国吗 孙策一生有哪些成就

全文共 1979 字

+ 加入清单

孙策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究竟有没有道理呢?孙策乃孙坚长子,东吴政权奠基人,如果孙策当年没有选择在江东形成自己的势力,那的确可能导致三国历史成为另一副面孔。孙策年少成名,年纪轻轻便有一番成就,孙策不仅带兵打仗厉害,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双超前的战略眼睛。有人问,如果孙策不死,他能不能一统三国?这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只能推论,没办法实践,但孙策的确是三国顶尖人才一枚。孙策其人

孙策是破虏将军乌程侯孙坚的长子,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英勇之人。时人盛赞其高超的武功和过人的勇毅。袁术曾经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曹操也说自己“难与争锋”。

作为孙坚的儿子,孙策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异于常人的号召力与引导力。《三国志·吴书》记载他,“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江表传》也说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交结知名,声誉发闻”。

不可否认,这其中有部分他父亲孙坚的原因在里面。但是,他一个人十几岁的小孩子,乳臭未干的年纪,若是没点真本事,仅靠早亡的父亲的威名,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名士大夫甘愿投靠他,屈居他之下呢?

除此之外,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演义》中那个和诸葛亮斗智斗勇的周瑜,更是孙策的挚友。二人年纪相仿,少时便相识,“推结分好,义同断金”。在孙策之后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周瑜可谓是助他良多。

那么,这么多人投奔于孙策名下,仰慕其英勇果敢,他的武艺究竟如何呢?勇冠一世,于天下争衡

在孙策十七岁时,他的父亲孙坚就在攻打刘表的战斗中为黄祖所杀,离开人世。作为丧父长子,孙策自然是要挑起家中的大梁的,也自然是要为父亲报仇雪恨的。

孙策明白当时的自己势单力薄,想要在乱世中生存,想要为父亲报仇,不能急于一时,得先培养自己的势力。于是,他带领着一家老小前往曲阿,投奔在丹阳做太守的舅舅吴景。在此过程中,“因缘招募得数百人”。之后,他又前往父亲生前的盟友袁术的麾下,欲在此大显身手,增强实力。

袁术早就听闻过孙策的名声,对于他能在路上招募士兵人才一事颇为称赞,并且“以坚部曲还策”。就此,孙策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当时的太傅马日磾也很看好孙策,专门上表朝廷征召他为怀义校尉。而孙策也不负众望,他帮助袁术成功打下了庐江郡,击败太守陆康,保证袁术攻打徐州有足够的粮草。

这之后,在袁术攻打刘繇“连年不克”时,也是孙策挺身而出,“助景等平定江东”。更难能可贵的是,孙策虽是个行军打仗的武夫,但也是个顾念百姓的将军。他的军队,所过之处“军令整肃”,仅仅有条,也不杀烧抢掠百姓。故而,百姓们都愿意依附他。

眼看着孙策的势力稳步扩大,但袁术却不是明主。他多次许诺孙策攻下郡县后封他做太守,但此次都失信于人,不念孙策的功劳不说,反倒不吭一声就把自己的亲信推上位,完全不顾孙策的面子。就这样,孙策对袁术逐渐失望,自立门户的念头也越发深了。

在刘繇兵败逃走后,孙策领兵追击的路上,各地郡守听说孙策的威名,或弃城而逃或举城投降。渐渐得,孙策的兵力愈发壮大。后来他击败了以严白虎为首的数万贼寇,又攻占了会稽,声名更加盛大,许多有识之士慕名前来投靠他。一时间,孙策的阵营又扩大了。而此时的他,也不过二十岁左右。

恰在此时,孙策听闻“袁术僭号”,公然称帝,便毅然决然地与其决裂,专心发展自身的势力。不久后,袁术就去世了,他的部下庐江太守刘勋收割了他的势力与地盘。孙策便假装与刘勋交好,趁机打败了他,接手了袁术的大部分势力,基本占领了江东地区,为东吴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业。英年早逝,托孤张昭

当时北方的曹操正与袁绍开战,二人都知道孙策的实力,出于对自身安危的考虑,他们不敢公然与其对抗,反而想和他结交。照这样的势头,孙策若是没有去世,天下也不一定就是三分了。然而,这个少有才名,勇冠天下,才略绝异的青年,就在二十六岁时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三国志》记载,“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孙策单独打猎出游,被为许贡报仇的几人伏击,幸好他反应快,没有当场毙命,但也伤得不轻。而后不久,他便重伤不愈而亡。

在临死之前,他惦记的还是东吴的基业。他明白,此时东吴刚刚建立,正是内不稳,外有忧的时候,偏逢自己命不久矣,弟弟孙权又年幼,还不足以完全撑起东吴。于是,他将重任托付给自己信任的谋士张昭,甚至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一个因重伤将死之人,当时必定是浑身剧痛难忍的,孙策竟能在那样的情形下还能顾全东吴,甚至把事情和形势看得清清楚楚,可见他不是一个只懂舞刀弄枪的武夫,更是个文武双全之人。不仅如此,从他对张昭那一番话,我们便可以看出,孙策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之人,反而是个礼贤下士、善用人才、心胸阔达之人。

这样一个人,若是没有英年早逝,想必东吴定然比孙权在位时要强上更多,说不定,还不会有什么天下三分之势呢。不过可惜的是,这个“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的孙伯符,就死在壮年,没能见到东吴的风光,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所向克定什么意思?所向克定典故出处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张郃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也为曹操立下过不少功劳。在街亭一战上,张郃不费吹灰之力就击败了马稷,实际上马稷自己犯的失误要更大一些。这次要为大家讲的成语所向克定就跟张郃有关,张郃是曹真的人,但是曹真去世后就为司马懿所用。据说张郃会被蜀军反杀也是司马懿想要借刀杀人,毕竟张郃跟司马懿不合,留着也没用。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所向克定的意思,还有背后的故事。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张郃传》,时间是在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主人公是张郃。原文如下: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诏曰:“贼亮以巴蜀之众,当虓虎之师。将军被坚执锐,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户,并前四千三百户。”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诸葛亮兵出祁山,魏明帝曹睿被赐予特进之衔。曹睿又派他统率部众增援西北战场。张郃在街亭与诸葛亮的部下马谡遭遇。马谡凭借南山的险要地形固守,张郃阻断了马谡军队的引水渠道之后,再发兵发动进攻,大败马谡。南安郡、天水郡和安定郡吏民发动叛乱响应诸葛亮,结果也都被张郃击败。

战后,曹睿下诏说:“敌将诸葛亮想依仗兵力上的优势,抵挡我们这支如猛虎一样勇猛的军队。将军您身披铠甲,手持利器,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朕非常感激您,特增加您的食邑一千户,加上以前的合计四千三百户。”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曹睿在诏书中所提到的“所向克定”,意为所到之处战无不胜。这也是曹睿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本文所介绍的这场战争,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便是诸葛亮一出祁山期间的街亭之战。就战争的准备和进程来看,诸葛亮无疑占有巨大优势。为了准备这场战事,诸葛亮足足准备了数年之久,而曹魏一番对此竟然一无所知,也没有做任何的战前准备。因此,在战争开始初期,北伐大军进展顺利,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纷纷背叛曹魏而相应诸葛亮。

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出现在街亭之战之后。张郃受魏明帝曹睿的调遣,率领数万大军不远千里赶来西北增援。这一消息也很快被诸葛亮获悉。诸葛亮深知能否挡住张郃关系到此次战事的胜败。他也随即调整部署,命参军马谡率部来到街亭。马谡到达后,没有在山下扎营,而是选择了地势险要的南山进行固守。

当张郃来到街亭后,立刻发现了马谡这一战术的致命缺陷。他一面将南山团团围住,一面派人切断了山上蜀军的引水渠道。蜀军用水被切断,军心大乱。随后,张郃发动总攻,将马谡大军彻底击溃。诸葛亮精心准备数年之久的“一出祁山”之战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万人之敌典故出处介绍 万人之敌释义解读

全文共 943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是三国里非常有实力的军师,而且也是曹操早期的心腹。郭嘉帮助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但是不幸得病早逝,也是让曹操痛心不已。这次讲的万人之敌就和郭嘉有关,不过肯定不是说郭嘉是这位万人之敌,毕竟文人多多少少还是会谦虚一些。只是郭嘉早就看出刘备的野心,并告知曹操,不过当时的曹操并没有把刘备放在眼里,无奈日后也成了自己强大的对手之一。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郭嘉传》注引《傅子》,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相关人物有郭嘉、曹操和刘备。原文如下:

初,刘备来降,太祖以客礼待之,使为豫州牧。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是时,太祖奉天子以号令天下,方招怀英雄以明大信,未得从嘉谋。会太祖使备要击袁术,嘉与程昱俱驾而谏太祖曰:“放备,变作矣!”时备已去,遂举兵以叛。太祖恨不用嘉之言。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当初,刘备投奔曹操,曹操用贵宾之礼对待他,还任命他为豫州牧。郭嘉对曹操表示:“刘备素有雄才,又深得人心。张飞和关羽二人都武艺高强,有万夫不当之勇。他俩死心塌地追随刘备。我看刘备并不甘心屈居人下,他的真实想法难以预料。古人说‘一日纵敌,数世为患。’应当早做安排。”

当时,曹操奉天子而号令天下,正在招揽英雄,因此没有听从郭嘉的建议。后来曹操又派刘备带兵去进攻袁术,郭嘉和程昱立即前来劝阻说:“此刻让刘备离开,他马上就会叛变!”可此时刘备已经离开,不久果真率部对曹操为敌,曹操非常后悔自己没能听郭嘉的话。

本文要说的三国成语,便是郭嘉口中的“万人之敌”,意为武艺高强,有万夫不当之勇。这句成语最早的出处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郭嘉对曹操的重要性,相信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非常清楚,可谓是算无遗策。曹操对郭嘉也非常信任,对他的建议言听计从。唯独在对待刘备的问题上,曹操却没用听从,这也是郭嘉所提出的建议中唯一一次被曹操拒绝采纳的。这个被拒绝的建议所导致的后果非常明显,不仅令曹操有了一个终生的对手,同时也改变了汉末的历史走向。最终,曹操因放走了刘备而导致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真可谓是千古遗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