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投资者的误区(最新五篇)

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灾害性燃烧现象。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投资者的误区,欢迎阅读分享。

浏览

364

文章

5

篇1:如何让投资者走出银行理财的误区?

全文共 1690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物价水平也持续上涨。为了让手中的资产保值增值,居民开始寻求各种理财投资机会,投资理财意识逐渐增强。我国传统的投资品种主要有股票、债券、房地产、基金、黄金、银行理财、保险等,前些年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房地产、黄金等市场火热,而股市在也在14年下半年迎来了一轮大牛市,不少人赚得盆满钵满。但近年来,相关市场进入下跌通道,大部分人亦是损失惨重。此时,人们意识到寻求资金相对安全的投资渠道更为稳妥,银行理财产品便是近年被追捧的对象之一,2015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首破23万亿,未来仍将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但是,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的认识仍然存在一些误区,这严重制约了银行理财的良性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投资者普遍认为银行理财跟银行存款类似,并且收益还比银行存款高很多,是稳赚不赔的投资。出现这种认知误区,一方面是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认识不够;另一方面是,以往银行为了留住客户,抢占市场份额,通常会按承诺的收益率兑付给客户,很少存在违约的情况,长此以往,便形成了“隐性担保、刚性兑付”的实质,并给客户留下了银行理财保本保收益的印象。通常银行在设计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会根据产品投向情况设置一个最高预期收益率和最低预期收益率,而在理财产品销售时,银行往往突出最高预期收益率以吸引客户。而客户出于习惯性认知,认为该收益率就是银行承诺将要兑付的收益率,而忽视理财产品说明书中对于收益率的阐述。

投资者在选择不同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往往注重收益性而忽视风险因素。在同等门槛的情况下,投资者倾向于选择预期收益率最高的理财产品。按合格投资者管理规定,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银行会对投资者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只有评估的风险等级高于等于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时才能购买该产品。但现实中该规定形同虚设,投资者为了能够买到该款产品,故意在风险评估时选择风险标准高的选项,导致评估结果高于投资者真实的投资承受能力。同时也存在部分银行的理财经理为了增加销售额,诱导客户做出较高风险评估得分的情况。

前些年,银行理财资产端的资产相对丰富、收益也普遍较高,绝大部分银行能全额兑付理财收益,形成了刚性兑付的习惯。随着去年下半年资产荒的出现,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而银行为了吸引客户,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的相对缓慢,这导致很多银行理财业务的利差空间明显收窄。银行理财压力逐渐增大,打破刚性兑付将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市场普遍认为,银行理财向净值型产品转型是一个方向,但是投资者对银行理财向净值型转型的接受程度还有待市场验证,因为投资者可能会认为这样银行理财和基金并没有区别,产品的风险将增加。

笔者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型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目前结构性理财产品是打破刚性兑付的一个有效方式。结构性理财产品是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将债券、银行存款等固定收益产品与金融衍生品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新型金融产品。银行通过设置一个较低的固定收益率加上一个带有期权性质的浮动收益率,而浮动收益率通常取决于挂钩资产(挂钩标的)的表现,挂钩标的通常为利率、汇率、股票、基金、指数、商品价格等。这样投资者在保证获得基本收益的同时,又有机会因为市场的有利变化获得更高的收益。这样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设置较高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吸引客户,另一方面客户能接受是因为挂钩标的资产表现不及预期而未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打破传统的刚兑。根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近两年银行理财产品结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014年平均每月发行的结构性产品387款,2015年平均每月发行的结构性产品741款,2016年前5个月平均每月发行897款。同时,数据还显示2014年至今,股份制银行是发行该类产品的主力军,平均每家银行每月发行37款,其次,是国有银行每家银行每月发行11款,再次是外资银行,每家银行每月发行8款。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结构性产品发行的非常少,平均每家银行每月均不到1款。从发行银行来看,民生银行(9.24-0.65%,买入)结构性产品发行量居首平均每月发行190款左右,其次是广发银行,平均每月发行95款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投资者不能及时止损的误区

全文共 1400 字

+ 加入清单

投资者都明白买了股票要“止损”,也就是买入后股票价格跌深到一定程度(一般投资者会置在跌了10%~15%左右)要卖出,卖出的目的是避免后面可能发生的更大损失。可是为什么实际操作中投资者往往不能及时做到止损呢?这其中有很多误区,以下几个比较常见。误区之一:投资者在股票跌的时候,有一种说法,就是“不管跌到哪里,只要不割肉就是没有赔钱”。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大陆证券市场目前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大部分分红不多,极少数能够靠现金红利就能带来超过银行存款一年期利息的回报,投资者主要还是靠股票买卖的差价来赚钱。如果股票价格跌了,投资者账面上的损失就出现了,只有期待今后的时间股票价格重新涨回来才能让投资者做到不损失。大牛市的时候还可能侥幸涨回来,但如果大市整体不太好的时候,往往股价就是一跌再跌,很难回头上涨了。误区之二:有些投资者买入的时候是抱着一种强烈的投机目的的,是看股票走势不错,或者是听到了相关的利好消息传闻才买入,本来就是做短线投机的。但是出现了股价下跌的相反走势后,到达了应该止损卖出的价格,投资者往往开始说服自己继续持有。投资者应该记得,自己在买入的时候,往往进行了比较谨慎小心的分析,做出的决定往往也是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这样的分析过程减小了犯错误的可能性。但是一旦被动地作出了把短线投机改成长期投资的决定,犯错误的可能性相对要大得多。所以说,买入做出的分析过程得出来的结论,让自己买入了股票,股票价格却跌了,这是市场股价走势证实了买入分析有了错误。如果这个时候再做出长期被动持股投资的决定,将导致这个分析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更加容易导致投资失败和投资损失。误区之三:有些投资者虽然知道跌到了应该止损的价格,但是因为股价仅仅跌破止损价格一点点,就抱着股价能马上涨回来的思想继续持有,总觉得就跌破了几分钱,不一会儿就能涨回来。可是,往往股价不是如愿的,越跌越多,随着时间的流逝,经过几分钟、几小时、几天、几个月,慢慢地股票价格最后跌得越来越深,等到投资者觉悟时已经不是跌了几分钱,而是股票价格往往惨不忍睹了。投资者应该记住“不怕错,就怕拖”的股市谚语,不能因一味拖延下去而造成更大损失。误区之四:许多普通投资者还迷信机构投资者,在股票价格下跌,特别是在成交量没有放大的时候,就认为机构投资者没有“逃出来”,自己也就不用怕了,寄希望将来里面的机构还能再让股价涨起来。这里我们说的那些机构投资者,大多是那些被散户迷信为百战百胜的“庄家”。可是机构投资者虽然有着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但也常常会犯各种错误,他们出现被套牢的情况也很多。在机构投资者知道错了的时候,往往也无法立刻卖出手中所有的如此大量的股票。和机构投资者相比,普通投资者则具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可以立刻止损操作卖出持有股票。所以我们普通投资者千万不能放弃自己这个优势。另外,机构投资者对于股价的下跌还有各种应对措施。例如,机构可以在价格下跌初期卖出手中一部分股票,到了相对低位再买回来,之后把股价推高再卖一部分,如此多次操作。因为机构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和信息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股价,进行这类有计划的低吸高抛操作,也能有效地降低机构自己的持股成本。而如果普通投资者一味死守在高位不卖出,到了低位也就没有足够的资金买入来有效降低成本了,也就出现“享受”类似坐电梯的情形,股价上上下下多次波动,自己却没有丝毫获利,错过了许多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期货投资者止损误区有哪些

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在实际操作中,出于人类对损失的本能逃避,大多数投资者往往在面对损失时会出现拖延、逃避和慌乱,对止损产生种种认识误区。下面小编来告诉大家期货投资者止损误区有哪些。

期货投资者常见的几个止损误区三:频繁止损,越止越损

大多数初入期货市场的新手,在因为不及时止损而遭受损失后,一般都会吸取教训,严格制定止损原则。但出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往往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因为对市场的不熟悉及交易的不自信,设置止损时没有规律,频繁损失,频繁止损。

这种误区的危害也是巨大的,无论资金量有多大,没有哪个账户可以承受长期的亏损,更严重的是,当资金量越来越少时,投资者可能会逐渐失去分析和交易的自信心,总是在止损和不止损之间犹豫徘徊,难以制定和执行合理的止损计划。

要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投资者应在交易任何一个品种之前,首先熟悉其市场规则和价格波动特点,并根据不同的品种制定不同的止损策略和止损位置。

期货投资者常见的几个止损误区二:损失可以“拖”回来

投资者在出现损失时,往往会优柔寡断,心存侥幸,放弃执行止损计划,希望通过拖延来等待行情的扭转,把损失“拖”回来。特别是在损失巨大时,会因为心理上难以承受,希望通过拖延来减小损失幅度。这是期货交易中最难以克服也是最常见的心理误区。

事实上,任何一笔交易都有最佳的止损时机和止损位置,一旦错过,不仅不能挽回最初的损失,还有可能导致巨大损失。尤其是在逆势操作出现损失的时候,更应该当机立断,严格执行止损,这就是所谓的“不怕错、只怕拖”。

期货和期货投资的概念

期货是相对于现货的一个概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期货并非是商品,而是一种标准化的商品合约,在合约中规定双方于未来某一天就某种特定商品或金融资产按合约内容进行交易。

期货投资则是相对于现货交易的一种交易方式,它是在现货交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在期货交易所买卖标准化的期货合约而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交易方式。期货交易的对象并不是商品(标的物)本身,而是商品(标的物)的标准化合约,即标准化的远期合同。

期货投资者常见的几个止损误区一:止小损、亏大钱

一部分投资者在具备一定交易经验后,往往会过高估计自己的止损能力,在止损中陷入“止小损、亏大钱”的误区。例如,当损失在10%以内的时候能够及时理性的止损,可是当损失超过50%的时候却不愿止损。

在行情激烈的时候,投资者会出现判断和决策上的混乱,无法及时下达止损指令,而一旦错过了预设的止损位置后,又难以执行止损。损失无论大小,只要达到了预先设定的位置,都应该毫不拖延的立即执行。止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的自律能力,只有严守纪律及时止损,才能在交易中不断提高投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基金涨幅20%收益多少?投资者计算收益误区!

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基金净值是基金价值的表现,大家可以通过基金净值的涨幅,估算基金的历史预期收益。为很多投资者给予了不少参考价值。我们都知道,基金是通过基金净值差计算预期收益的,很多基金或净值型理财产品都会说,历史年化增长为多少。那么,基金涨幅20%预期收益多少?基金涨幅如何换算年化预期收益率呢?如果想知道这些内容,就一起来看看吧。

基金涨幅20%预期收益多少?

一般来说,投资者知道持有期间基金涨幅,就可以大致计算基金预期收益了。但是要注意考虑基金的申购、赎回费用,不同基金费用不同。

一般混合基金、股票基金等申购赎回费分别是1.5%和0.5%,债券基金申购、赎回费用为0.8%,但是现在投资市场,基金费率一般都会打1折。今天我们就假设申购赎回费用分别为0.15%和0.05%。

假设我们投资1000元,期间基金涨幅为20%,那么预期收益为多少?

1000*20%=200元

错了!基金是按照份额计算预期收益的,所以要知道自己的申购份额和申购、赎回净值,这样减去各项费用才是最终实际预期收益。

实际预期收益=投资金额-投资基金*申购费率/基金申请日净值*基金净值涨幅-申购份额*基金净值涨幅*赎回费用;

购买该基金份额=(1000-1000*0.08%)/(1.0000-0.20)=999.2份

赎回费用=999.2*1.2*0.05%=0.6元

基金预期收益=999.2*20%-0.6=199.24元

以上的基金预期收益是一支基金涨幅20%,申购日净值为1.0000,申购费和赎回分别为0.15%和0.05%的基金产品。

以上关于基金涨幅20%预期收益多少,怎么换算年化预期收益率的内容就说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个人投资者面临的几大心理误区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个人投资者面临的几大心理误区:

1、许多个人投资者都低估了自己的时间周期,他们确定了一个3年或5年的投资时间周期,并按照短期意向来投资,但实际的时间跨度可能是15-20年。同时,另一些投资者经常为自己做出10-20年的规划,但结果经常在1年甚至几个月内就推翻了此前的规划,对投资组合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2、太过看重短期结果:大多数人都明白多元化资产种类可以降低波动风险,减小波动,但这样做势必无法用大比例资金去更好地把握在短期内收益最佳的资产。这其实是降低波动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代价在短期会给投资者带来心理冲击,而分散风险的好处通常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显现

3、过分看重投资组合的波动风险,而忽视了投资组合长期的购买力风险:即投资者通常会选择波动低,收益看上去更加平稳的投资组合。这样看起来降低了投资组合短期内波动或发生损失可能,但这样的组合可能长期无法跑赢通胀,最终给投资者带来更为严峻的购买力风险。特别是以5-10年或是更长的周期来考量投资规划时,购买力风险的威力愈发强大。

4、采用的是避损心态,而非避险心态:出于对风险的厌恶,许多个人投资者更喜欢在一段时间范围内获得6-8%的平稳回报率,而非10%-20%的带有波动的回报率。投资者通常都不愿意接受投资过程中发生的“中期”波动(比如某个资产在1-2年中出现浮亏或波动),然而从过往的中长期数据看,经历这样波动的投资者比不经历这样波动的投资者最终的投资组合收益要高很多,换句话说,这种“中期”波动与更高的回报是紧密关联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