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指云寺是什么教派【通用3篇】

浏览

4910

文章

3

篇1:明教为何被称之为“魔教”?明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教派?

全文共 1965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历史上的宋朝时期,宗教信仰是非常自由的,是一个各种宗教信仰盛极一时的时代。佛教与道教是被官方所认可的,并且被官方所扶持的宗教。除了此之外,在各个地区或是偏远的山区,多多少少都活跃这一些被官方禁止,或是被佛道所鄙弃的宗教教派。史书中称其为“魔教”或“邪教”,这就是民间秘密宗教。

宋代的民间秘密宗教是被官方严加禁止或明令取缔的,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的制约,民间秘密宗教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宋代民间秘密宗教不仅教派繁多,流传广泛,染者甚众,而且多数秘密宗教成为下层贫民用来反抗官府压迫和剥削的有力思想武器。

宋代秘密宗教教派特别多而且非常庞杂,各地称呼也大不一样。北宋仁宗时,在京畿、河北一带有“经社”、“香会活动;北宋末,在浙东地区有“白云宗”和“明教”;南宋初江南有“白莲宗”和“白衣礼佛会”;南宋宁宗时,江浙一带更有“白衣道”的宗教组织陆游在其笔记中对南宋江南一带的秘密宗教组织有较详细的记载:“淮南谓之二会子,两浙谓之牟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这是有名号的,至于那些“夜聚晓散,传习妖教”的就更多了。

尽管秘密宗教组织名称不一,但有一点基本上是相同的,即其教义多崇尚佛道,有的信佛,有的崇道,也有的是佛道融合而成的新教派。如有的宗教组织“凡魔拜必北向,以张角实起于北方,观其拜,足以知其所宗”。很显然这支教派与五斗米道有关系,系五斗米道的流传;有的教派“云其原出于五斗米,而诵《金刚经》。其说皆与今佛者之言异,故或谓之金刚禅。然犹以角字为讳而不敢道也”。

此教派既非道,亦非佛,是佛道糅合而成的新教派。这种情况在宋代较为普遍,因为佛道是正统宗教,受到官方的礼遇,秘密宗教要想得以生存和发展,不被官方取缔,只有依托佛老,尽量减少麻烦,这是合乎情理的。宋代秘密宗教组织很多,但有较大影响的有摩尼教(或明教)、白云宗、白莲宗、白衣道等。

摩尼教(明教):摩尼教系波斯人摩尼创立于公元3世纪,公元694年由回纥传入中国。唐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灭佛,摩尼教受到株连,亦被官方禁止,从此转入民间,成为秘密宗教。五代后梁贞明六年(920年),陈州母乙、董乙聚众起义,参加者多为摩尼教徒。《旧五代史》有记载:“陈州里俗之人,喜习左道,依浮屠氏之教,自立一宗,号曰上乘;不食荤茹,诱化庸民,糅杂淫秽,宵聚昼散。州县因循,遂致滋蔓。”

摩尼教自转入民间后,糅进了佛道的内容,原始的摩尼教已蜕变成佛、道、摩尼三教的结合体,形成了一种新的秘密宗教组织,但仍与摩尼教有相承关系,这就是明教。摩尼教之被称为明教,始于五代,宋代有些地方称摩尼教,有些地方称明教。宋代明教活动区域主要在南方,尤以福建、两浙为最。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载:“闽中有习左道者,谓之明教,亦有明教经,甚多刻版摹印,妄取道藏中校定官名衔赘其后。烧必乳香,食必红蕈,故二物皆翔贵,至有士人宗子辈,众中自言:‘今日赴明教斋’。予尝诘之:‘此魔也,奈何与之游?则对曰:‘不然,男女无别者为魔,男女不亲授者为明教’。”

明教不是原始的摩尼教,但继承了摩尼教的基本教义并糅合了佛道的一些内容,洪迈在《夷坚志》中有详细记载:“吃菜事魔,三山尤炽。为首者紫帽宽衫,妇人黑冠白服,称为明教会。所事佛衣白,引经中所谓‘白佛言,世尊’,取《金刚经》一佛二佛三四佛以为第五佛。”“又名末摩尼,采《化胡经》‘乘自然光明道气,飞入西那玉界苏邻国中,降诞王宫为太子,出家称末摩尼’,此自表证”。“其经名二宗三际。二宗者,明与暗也。三际者,过去、未来、现在也”。由此可见,明教虽糅进了佛教的内容,但保留了摩尼教的基本教义,这就是二宗三际说。二宗是光明和黑暗,三际是初际、中际和后际,也就是过去、现在和将来。

明教何至于攀附佛教,而失去原始的宗教色彩?这主要是受困于佛教的排斥。佛教自被奉为正宗后,对其他宗教多采取排挤之势,一是出于门户之见,二是出于某种政治特权。明教要得以生存,只能攀附佛教。尽管如此,明教仍未得到佛教的同情,反而被扣以“魔教”而大加排斥。尽管明教被视为“魔教”,并为佛教所耻,为官方所禁止,但民间信教者却很多,入宋后此风犹盛。

“中国之摩尼教信者,乃渐自行组织教会,衍厥宗风,至南宋复盛”。“两浙州县,有吃菜事魔之俗”。方腊起义前,明教已在“各于所居乡村,建立屋宇,号为斋堂”。起义失败后,那些事魔者“每乡或村,有一二桀黠,谓之魔头,尽录其乡村之人姓氏名字,相与谊盟,为事魔之党。凡事魔者不食肉,而一家有事,同党之人,皆出力以相赈恤,盖不食肉则费省,故易足”。

在南宋,明教势力很大,吸收了各个阶层的人参加,不专指下层贫民,也有一些士人参加。从文献上看,明教在宋代并未形成全国规模的宗教组织,也没有鲜明的宗旨和统一的领导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哪吒是哪个教派?哪吒原来是外国人?

全文共 2084 字

+ 加入清单

现如今说到哪吒,很多人都会自动将他归为道教,认为他是道教的神仙,毕竟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里面,他也的确是在道教一派。但是哪吒这个名字还是很奇怪的,毕竟以中国古代人的取名方式来看,这两个字都不是常用字,也不会有人叫这个,这说明哪吒很有可能并不是古代道教神话中产生的一个本土神仙。

哪吒是中国经典名著《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里的重要人物,也是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神话人物,只不过,在《西游记》中,哪吒的莲花身是如来佛祖所赐,而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的莲花身是师父太乙真人所赐。其实,这两部小说当中的哪吒故事,大约都来自宋代一本叫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书。可是,追根溯源,哪吒传说的源头是究竟在哪里?他真的是个外国人吗?

在《西游记》第八十三回中,关于哪吒,有一个较为概括的生平,他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个儿子,大哥叫金吒,二哥叫木叉(《封神演义》中为木吒)。(以下黑体字为原文,下同)原来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

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

在《封神演义》中,哪吒为成汤殷商末年,陈塘关总兵李靖的三儿子,大哥叫金吒,二哥叫木吒,是太乙真人徒弟灵珠子转世。他的母亲怀胎三年六个月,生下一个肉球。父亲以为是妖怪,就用剑劈开,里面的婴儿正是哪吒。后来,太乙真人登门收其为徒,取名“哪吒”。一次哪吒在东海玩水,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子敖丙,还抽他的龙筋当腰带要送给李靖。东海龙王到天宫告状,遭到哪吒痛打。四海龙王敖广、敖钦、敖闰、敖顺联名奏准玉帝来拿李靖夫妇问罪,哪吒断臂剖腹,剜肠剔骨,还于父母。哪吒魂魄复活遭李靖阻挠,太乙真人用莲花莲藕给哪吒造了一个新的肉体。后来,哪吒助姜子牙讨伐纣王,屡建奇功。

我们看得出来,这两个故事其实非常相近,它们大约都来自一本叫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书,在这本书的第七卷第十三页,这样讲述哪吒的故事: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於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金吒,次木吒,帅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於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

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而哀帝,帅知之,截战於天门之下而龙死焉。不意时上帝坛,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记娘娘之子,而石记兴兵。帅取父坛降魔杵西战而戮之。父以石记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以惹诸魔之兵也。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於世尊之侧。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而生之。

授以法轮密旨,亲受木长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转斗;吓一声,天颓地塌;呵一气,金光罩世;砖一响,龙顺虎从;枪一拨,乾旋坤转;绣球丢起,山崩海裂。故诸魔若牛魔王、狮子魔王、大象魔王、马头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头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鸦,尽为所降,以至於击赤猴(花果山的孙大圣)、降孽龙。盖魔有尽而帅之灵通广大、变化无穷。故灵山会上以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元领袖,永镇天门也。

一些中外学者认为,这是哪吒传说被汉化以后的故事,唐代以前,并没有哪吒的故事流传。根据唐代佛经《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说:“儿时哪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白佛……”《太平广记》卷九十二中说:“宣律精苦之甚,常夜后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承其足。宣顾视之,乃一少年也。宣遽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子那咤(哪吒)太子也。以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已久矣。宣律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

显而易见,“哪吒”的名字并不像中国名字,根据佛经里的说法,“哪吒”是梵语中那罗鸠婆(Nalakubala)的简译。但是,根据印度学者科亚基《古代伊朗和中国的信仰与神话》,伊朗著名史诗《列王纪》的悲剧人物苏赫拉布的名字,在古波斯语中的词义为“明亮的、有光泽的”,引申义为“卓越的、杰出的”,与“灵珠子”相近。苏赫拉布也拥有奇异的童年,一些伊朗学者认为,“哪吒”一词可能来源于波斯语的“Nuzad”(新生儿、小孩子),哪吒的形象也一直是个孩子。

当然了,这都是一家之言,但是,哪吒作为重要的神话人物,其源流大致可以这样看,大约在唐代从佛经故事逐渐汉化为道教故事,到宋代时已经固化为《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李靖的儿子,最后成为《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三大教派哪个最早?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佛教

三大教派最早的是佛教,也是世界第三大宗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佛教是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成佛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向五名侍者宣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吸收婆罗门教的轮回观点和一些教义,正式创立佛教。

佛教是三大教派中最早的,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从印度传入中国。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宗佛教时期。

另外,由于许多僧院接近城市,一些商人和贵族与佛教多有接触,虽然他们不能成为全职的僧人,但他们在金钱和土地方面对佛教也有所扶植,甚至于一些王国的君王也成为了佛教的信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