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教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压力精品20篇

浏览

7342

文章

1000

篇1:丈夫出轨怎样调节心理 丈夫出轨怎样能舒缓心理

全文共 1620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女人在丈夫出轨后都是一蹶不振的,感觉就是世界末日的感觉,不能调节自己心理,那么丈夫出轨怎样调节心理呢,下面来看看吧。

丈夫出轨怎样调节心理

1、给彼此一个思考的空间

得知老公出轨的头几天,是老婆情绪最低落、最焦躁的时候,不想面对,不能接受,矛盾痛苦,不知该何去何从。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和老公分开一段时间,给你和他一个冷静思考、梳理情绪的空间,你可以去度假或是一个人找个地方呆一段时间,要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2、尽快找回自我

不管老公是一时身体出轨,还是身心皆脱离了你和他的爱情轨道,和其他女人分享了本应只属于你的东西,你受到的伤害肯定是最大最直接的,没有什么事情比你一直是那么信任那么爱的老公的出轨更让你心碎的了。可是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总是要去面对,而且主动面对要比被动地面对相对好一些,这样你至少可以保持多一些的尊严。

3、不要采用强制手段或报复手段

如果老公出轨后准备放弃情人,那么给他一段冷却感情的过渡时期,这一点尤其重要。试图通过强制手段割断他与情人的感情联系,只会使他更加痛苦,而且很可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勇敢地去面对

离开老公独处一阵,不是找借口逃避,事情总是要解决的。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把情绪梳理出了头绪,可以冷静下来处理了,就主动找老公开诚布公地谈一谈。找出老公背叛你的症结所在。

5、重新开始

如果你和老公都想挽留住你们的婚姻,都有心修复你们的感情,那么重建信任是很有必要的。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不要再在以后有意无意地提起,以免揭开旧伤,又留下新伤。如果不想带着伤疤生活一辈子,你真想给自己和老公机会的话,那么就多拿出一些时间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同他谈谈心,大概就没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了。

丈夫出轨怎样能舒缓心理

1、从态度上,妻子要非常明确地要告诉丈夫,这样的错误绝对不允许再犯。

2、在行为上,妻子不要跟踪丈夫,也不要盘查丈夫。这件事情发生后,要给彼此一个缓冲的时间,时间是最好的疗伤的药,丈夫离开那个女孩需要时间,自己疗伤也需要一段时间。给自己和对方多一点时间走出这件事情。

3、妻子学会从自己身上早原因。不要总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因为丈夫出轨,往往可能是在婚姻中缺失某种东西。妻子要反思自己,为什么丈夫会出轨,也许是因为丈夫在那个女孩身上得到了价值感。

4、妻子在家庭中要学会转移注意力,把家庭生活安排地丰富多彩。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地充实一点,如运动、娱乐等,家庭活动、户外活动等,让双方一起参与家庭活动,让丈夫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庭的温馨和温暖让丈夫感到自己被需要,那么他出轨的可能也就变小了。

丈夫出轨怎样缓和夫妻关系

1、不要卑微求和也不要威胁

此时的你面对绝情冷漠的老公,肯定一筹莫展,无论是苦苦哀求还是威胁他,他好像一点都不在乎,让你感到绝望,感到无助。你要知道如果对方的态度已经冷漠到不想再多看你一眼的地步,那么不管你说什,么话他都不会听进去。而你此时采取的这些措施,都会让他觉得你是一个无理取闹的女人,觉得你很极端,让他更加想要离开你。

2、找出婚姻破裂的原因

从结婚走到离婚,大多都离不开一个原因——那就是对对方失望了。婚姻问题的产生与配偶自身的期待值有关。从不少实战案例中可以发现,比如女性希望丈夫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给予彼此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而丈夫则期待妻子能够对所有的人和事善良和宽容,可是生活往往没有那么简单。

3、降低矛盾点,学会认同他的想法

在婚姻中,你们会出现很多争吵,尤其是在婚姻危机时期,你们之间的矛盾会变得越来越多,此时的你们都不会抑制自己的情绪,把心中的不满全部发泄出来。他抱怨你不懂他,你抱怨他看不到你的付出。在婚姻濒临破裂的关头,你要时刻记得面前这个人是你想要挽回的人,争吵只会让你们复合的几率越来越小。

面对老公的出轨怎样调整心理

尽量能保持理性,这当然很难,但保持理性是为了弄清楚导致另一半背叛婚姻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对症下药,尽最大的可能去试着修补伤害挽救婚姻。最后,当然就是做出抉择,抉择的依据就是以上反思的结果和对症下药的效果。该坚持的要坚持,该结束的也要果断地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青少年心理健康危害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从小长大,在这一个过程当中,总是会遇到很多的疑惑和矛盾,要是他们调整不好心理,让心理处在失衡的状态,那就容易产生更多心理疾病,这样对他成长的伤害是巨大的。下面,就来看看哪些心理会影响到青少年?

青少年心理健康危害——生理与心理之间失衡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我国青少年在生理上普遍发育较快、成熟早,提前出现第二性征.因而他们时时处处想以成年人的面目出现,并渴望得到社会、学校和家人的认同,独立意识呈强化趋势.

然而,由于青少年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知识结构上不合理,社会生活经验缺乏,感情比较脆弱,情绪波动性较大,在价值判断上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在行为方式的选择上往往感情多于理智.所以,青少年身上多容易出现心理的我难以调节、控制和指挥生理的我.

青少年心理健康危害——心理和生活之间失衡

一般来说,青少年心目中的自我形象都是尽善尽美的.因此,他们企盼顺利的多,预料失利的少;对自己宽容的多,严格要求的少;希望得到的多,愿意付出的少.

当他们接触到具体的活生生的生活现实时,当期望实际值低于内心期望值时,就会发现生活中的我与心目中的我相去甚远,从而产生怨天尤人的不满情绪和缺乏自信感.

青少年心理健康危害——现实与理想之间失衡

青少年在各自的心目中都喜欢对未来编织绚丽的蓝图,都有着美好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都想学有所成、业有所创,都不甘落于他人之后.但是,他们的理想往往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不切实际的成分较多,加之对社会、对他人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理想变成现实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

所以,当理想不能实现或没有完全实现时,当前进的道路上出现挫折坎坷时,他们就会产生种种惊恐和不安心理,就会由热望转向失望,出现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失衡感.

孩子如果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其实是正常的事情,但是他们很多时候,无法有效地去克服和解决,所以希望家长在对孩子教育过程当中,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生心理健康资料

全文共 2809 字

+ 加入清单

中学生心理健康规范是教育部提出的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处理文件。初中生心理健康资料有什么呢?下面和小编去看看吧!

初中生心理健康资料:

一、 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二、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如果你问一位中学生“你健康吗”他也许会说:“我当然健康,瞧,我壮得象头小牛犊,从没生过病。”可是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壮与否,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现在不少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 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 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 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

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 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 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 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② 满意的心境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 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 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们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 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 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③ 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 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④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 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⑤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 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三、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要了解心理辅导是什么首先要明确,心理辅导是什么?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 只在说教,绝对不是心理辅导了。心理辅导也不仅仅是进行逻辑分析,给予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 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多年来,学者专家纷纷为心理辅导作出定义。从狭义 看,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帮助一个人自助”。若从广义看,心理辅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的职 责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 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青少年健康心理判断标准

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青春期心理健康是很多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青春期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若是大家没有注意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那么就很容易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危害。那么,青春期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你达标了吗?

青少年健康心理判断标准——谈吐与修养得体

语言最易显露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文雅、礼貌、得体的谈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若一个人常与人顶撞、争吵、滔滔阔论或神经质、沉默寡言、词不达意,心理往往不健康。

青少年健康心理判断标准——勇于面对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正确认识环境,创造机会,把握时机。屈服与环境而逃避现实,或超越实际而盲目乐观,这两种心态都显露心理上存在障碍,不加以矫正会导致病态。

青少年健康心理判断标准——心态好乐观进取

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青少年健康心理判断标准——反应适度且思维合乎逻辑

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和程度各不同,但敏捷者不能过度,缓慢者不可迟钝,如遇重要事情无动于衷或为此整日愁容满面,吃不好睡不香,如坐针毡,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健康的人说话办事专心致志,有条不紊。若一个人说话东拉西扯,做事条理不清,想问题总钻牛角尖,甚至时常前后相悖,凌乱无序,没有轻重缓急,这也被认为心理不够健康。

青少年健康心理判断标准——言行与年龄相符且与别人相似

人的言行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各种年龄的人,在想法、兴趣、行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应是精力充沛,活跃好动。而少年老成的学生,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不大健康的。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当听到月亮时,联想到太阳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应。但联想到死亡,就让人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出现多了,就应注意他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语举止、嗜好、服饰等,与别人相差太大,则他的心理可能不够健康。

青少年健康心理判断标准——善于群体交往以及与人合作

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当作社会、集体一名成员,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青少年要善于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性情孤僻、独来独往、置已身于群体之外,这种心理状态是很不健康的。

上述的六大标准就是青春期心理健康的准则,你是否达标呢?在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去成长。但是在生活中,大家也应该注意自己的心理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老年的心理健康 努力维护心理健康

全文共 2502 字

+ 加入清单

21世纪是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现代人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就人类自身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心理危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理障碍与疾病。

努力维护心理健康

正如专家预言:“从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随着中国社会向市场化的变革,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人们心理疾病。

心理疾患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美国有报道说,今日社会赴医院就诊的病人中,估计有60%的人并无特殊疾病,只不过感到痛苦而已。

现代社会处于转型期,激烈的全方位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快速的生活节奏,既锻炼了现代人的心理承受力,同时也使人们付出了高昂的心理代价。

(一)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进入“精神病时代”

从疾病发展史来看,有专家提出一种令人震惊的说法: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病时代”,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威胁。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疾病患者在人群比例的估计,19世纪中叶是每500人中有1人,19世纪末是每200人中有1人,20世纪70年代是每25人中有1人,20世纪90年代已经是每10人中有1人。其规律是,城市比农村的比例高,生产发达地区比生产落后地区比例高,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的人数比例高。

(二)亚健康状态

最新科学研究发现,现代社会中60%的人都处于一种奇怪的亚健康状态,但似乎又不健康;我们什么都可能有,但缺少有幸福。“没有疾病但却感觉不健康”,这就是第三状态的定义。焦虑感、罪恶感、疲倦感、乱烦感、无聊感、无助感、无用感,这些感受是现代人陷入第三状态时的求救信号。着名心理学家费朗克指出,所谓心理第三状态,可以纳出4种生活形态:

一是醉生梦死,即“过一天算一天”,对未来缺乏计划。

二是宿命的态度,即相信生命漂泊不定,碰到问题时习惯以天命难违自嘲。

三是随波逐流,缺乏判断力。

四是狂热的形态,即把“内在不安”化成矛盾,攻击他人,表现出唯我独尊。

(三)心理疲劳正成为现代人二度“隐形杀手”

社会正在加速发展,生活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心理疲劳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反复的心理刺激及辅助的恶劣情绪影响逐渐形成的,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天长日久,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精神失常,从而引发多种心身疾病。

(四)心理养生是人类对健康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改变了以前的健康概念,即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的表现,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这就提出了新的健康阐述:健康就是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常活动,保持乐观,蓬勃向上及有应激能力。美国学者杜已认为:“真正的健康并不是全无疾病的思想境界,而是在一个现成的环境中有效工作的能力。环境是在不断地变,所谓健康便是不断适应无数每日威胁人们的微生物、刺激物、压力和问题。”

最近又有学者提出:健康就是能对抗紧张,经得住压抑和挫折,能积极安排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智慧、情感融为一体,生活和精神充满生机,可以说,心理养生是人类对健康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为现代医学模式所取代,发展成为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在21世纪,心理养生必将成为健康的新主题、新概念。

(五)自我心理调整

1、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心理营养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养生的原则手段。如形神并养、养神为主、养神重德、欲贵适度、以静制燥、顺时调神,等等。其精华就是精、气、神三者有机地完善结合。这些都是为人们提供的化解心里紧张,调适不良性格和脾气的良药。这些对于维护心理健康,增强心理素质,从容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心理挑战是非常必要的。

2、学会走出心理误区

人的心理活动与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长期的不良心态会引起多种疾病。“心不爽,则气不顺;气不顺,则病生”正是这个道理。常见的心理误区:

(1)以抱怨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使其,怨天尤人,很少获得满足感。

(2)经常怀疑别人的所作所为隐藏不良的动机,难以与人沟通,人际关系紧张。

(3)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拒绝尝试新的事物,以消极、被动态度对待生活,经常躲在生活的角落里。

(4)企图取悦所有的人,让别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本想八面讨好,结果处处不落好。

(5)生活目标过高,脱离实际,久经拼搏也无法实现挫折感由此而生,以致最终意志消沉。

(6)没有做人的原则,凡事都听命于人,无主见。

(7)希望别人能围着自己转,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不同意见;爱发号施令,却知错不改,甚至成了“孤家寡人”。

(8)依赖性过强,时时处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照顾。

如果一个人精彩有上述几种情形的话,就要努力调控自我,加强心理修养,改善自己的心理习惯,尽早走出心理沼泽地。

3、如何摆脱心理烦恼

美国学者威利卡瑞尔提出一个消极烦恼的通用公式:“问你自己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是什么;接受这个最坏的情况,镇定地想办法改善最坏的情况。”这是心理学上消除烦恼的威利公式。

摆脱心理困境,可以采用回避、幽默法和升华法。例如对于“官”念、“钱”念、“物”欲等引发的烦恼与困惑,可以适当降低期望值,采用“低调法”。总之,一旦有了海阔天空的心境和虚怀若谷的胸怀,就能自信乐观地笑对人生的种种苦难与逆境,视时间的千般烦恼、万种忧愁如过眼烟云;部位功名利禄所缚,不为得失荣辱所累;遇事想得开,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出人蔼然,自处超然,无事悠然,从人苦境或心理困惑中解脱出来。

4、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的首要条件,因此要学会维护心理健康。对此,心理学家提出九年忠告:

爱别人,先给他人快乐。

努力搞好夫妻和家庭关系。

妥善处理好同事、邻里和上下级关系。

努力精通业务,做好本职工作。

对人对事期望值不要过高。

坚持锻炼身体。

学会自我保健,加强自我修养。

宽厚待人,与人为善。

热爱生活。

现代人已经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人们必将认识到人类的一切财富、智慧、幸福、成就,都来源人的心理素质,依赖于人的心理健康。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心理养生将是知识经历时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和必然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美青少年心理健康堪忧 心理医生定期排查忧郁症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政府指定的医疗小组呼吁医生为所有青少年定期排查忧郁症,这是十分勇敢的一步,承认了美国近200万青少年受该病困扰的事实。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这个名为美国预防性服务组(u.s.preventiveservicestaskforce)的组织,为许多医疗事务设定指引。该小组专家称,患有此病的青少年中,许多人没有得到诊治。据估计,美国目前有6%青少年被临床诊断患有抑郁症。有证据显示,即使是普通家庭医生,通过简单但详细的问卷调查就可准确诊断该病。

该小组称,如果配合包括心理信息在内的治疗手段,早期排查可以帮助改善症状。由于此病可能会引发持续性沮丧、社会封闭、学业问题甚至自杀,通过排查尽早治疗十分重要。

这一建议将发表在4月1日的《儿科学》杂志上,其建议的排查频率高于美国儿科学会自己的建议。但有医生团体认为,只有高风险青少年需要进行郁症风排查,但预防性服务组主席科龙医生说,由于此病十分普遍,如果只排查高风险群体,将会遗漏许多患者。

该组织建议,即使对没有症状的孩子也应进行经过研究验证的排查检测,他们引用了两个诊断问卷,问卷主要调查一些不易觉察的迹象,例如情绪、焦虑、食欲以及药物滥用。该小组称,排查无须太频繁,每年一次即可。另外,科龙强调,他们不希望排查后仅对孩子们进行药物治疗,只有在有条件进行心理治疗的情况下才可进行定期排查。

发表在30日版《儿科学》杂志上的另一篇文章称,包括儿科医生在内的家庭医生需要更积极介入心理健康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如何应对老人害怕响声的心理

全文共 4274 字

+ 加入清单

目录:

第一章:老太太怕响声的背后

第二章:怎样帮助老人不再扮演病人走出心理困扰呢

第三章:有病无病与长寿

为什么有的人上了年纪之后反而更像个孩子。一有点风吹草动就感觉受不了了,而且还特别的需要家人的关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如何应对这样的老人呢?

老太太怕响声的背后

【案例回放】

这一天,电话预约后,我接待了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太太的来访。“我就是害怕声音,总是心神不安的,还失眠……”刚刚落座,老人便开始诉说自己的症状。

经过沟通,我知道了这位老人的情况。老人原来在一个机关工作,退休下来三四年了。半年前的一天,在家中猛然听到邻居新装防盗门关门时的“叮当”声,当时感到震耳惊心,难以平静。从此,就整天注意邻居的门声,不能放松。一次,老人去找邻居,请邻居不要把门关的那么响。可是,邻居孩子大人那么多,还是常常弄出很大的响声。于是,老人心中愤怒,与邻居吵了几次架。这样就更不好解决了。后来,老人的症状越发严重,严重失眠,心率加快,伴频繁早博,终于住院治疗。出院后,为躲避邻居的关门声,老人就临时搬了住的地方。

但是,住在新居,不但仍然害怕防盗门声,还进而怕汽车声,怕人声,怕各种响声。结果是老人终日心神不安,心里又想去跟邻居吵架。老人认为邻居是故意气她,刺激她,但也认为自己不该那么敏感。

本来,老人过去养成了谨小慎微、心细认真、爱生气、易紧张的性格,一直神经衰弱,常服镇静药。多亏丈夫对其关怀备至,子女孝顺,才算平安。退休后,正巧国营企业改革,丈夫的工作更忙了,照顾家的时间就少了。这样老两口一忙一闲,让老太太也难于适应。自从老人患病后,丈夫照顾家的时间开始多了一些。

自从老人生病以后,一切都不能料理,终日躺在床上忧虑重重,事事依赖丈夫和已婚出嫁的两个女儿。家人只得小心侍候,连走路讲话都不敢有大动静。老人自己还烧香上供,以为得了什么怪病。

说到这儿,老人不无自责地说:“就这样,家人对我好,病就轻;对我不好,就加重。我整个成了老小孩……”

根据老人的症状可见,老人的问题属于声响恐怖症。那么,究竟老人为什么对门声那么敏感和恐怖呢?

【案例解析】

老年人对声响敏感的原因很多,一是可能耳朵对某些声音频率的反应较敏感。二是可能对这类声音受过刺激性的心理创伤。三是还可能有人格特征的原因。一般说来有类似强迫型人格的人,对某些过敏性的刺激就强迫性地过分反应;有类似癔病型人格的人,对某些刺激容易发生过分的情感反应。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响声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就是说声响不单纯是听觉上的刺激,而是代表了与此相关的某种情绪的刺激。就这位老人的情况说,很可能是对邻居有钱装防盗门有“嫉妒”的心态,以及对邻居有“敌意”的心态,于是表现为对门响的过敏和反感,后来慢慢地泛化为对所有声响的过敏。

沟通至此,老人说:“不瞒您说,还真是这样。我对楼上楼下的门响都不太在意,就是对门一有门响,心里就特别紧张。对门那家的防盗门厚实漂亮。可开始的时候我们没装防盗门,后来为了不被对门比下去才装的。还有,对门那个40来岁的女人,一见面就觉得不顺眼,感到那女人挺横的样子,心里就讨厌她……”老人的话证实了我的推测。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老人的这个“怪病”越来越重呢?

很明显的一点是,老人的全家人都把她当成很重的病人,让她由此获得了许多“继发性”的利益,即得到被人照顾和关心的好处。一般说来,人到了年老以后,会为丧失了一些在家庭中的影响力而感到寂寞,于是往往靠生病来取得家人的关心。老人潜意识就有这样的心理活动。可以想见,作为家庭主妇,老人过去是家庭的中心,常为子女操心。女儿现在都长大结婚了,离开了自己,没有人可让她去操心。再加上她退休后,正好丈夫的工作更忙了,反而没时问去关怀她。自己一人在家,就焦虑不安,只好靠生病来获得丈夫和女儿们的关心。结果呢,扮演病人真的获得了被人照顾的好处。于是,潜意识里也就更加愿意扮演病人了。

怎样帮助老人不再扮演病人走出心理困扰呢

首先需要帮助老人明白她的困扰并不是单纯的音响问题,而是情绪问题,是与邻居的人际关系问题。因此,我提出第一条建议:老人对害怕的事不能躲,别再想搬家或跟邻居吵架,而要反过来,跟邻居要和好。有了和好的关系,就不会对邻居那么嫉妒和敌视。所以,老人不妨找机会主动地与邻居和解,到对方家去串门,让自己在和好的心情下去习惯邻居的门响。这样自然可以消除心理上的敏感性反应。

老人合作得比较好。第二次来访时,老人很高兴地说她已与邻居和解,到对方家去串门,得到邻居的尊重与了解。邻居还让她亲手开关那个防盗门几次,习惯了那个声音。老人说:“这个办法真管用,现在,对关门的响声已经不再那么害怕过敏了。”

事情就是这样,在认知调节基础上的行为疗法,不仅可以消除心理上的情结,也起到了脱敏的作用。我表示了对老人的赞赏和肯定,趁机指出,长期扮演病人的角色,不但家庭生活不正常,别人受不了,对自己说来也是病症不愈的一种原因。因此我再次建议,要改变生活方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自己的退休生活充实起来。还特别提醒,让丈夫长期留在家照顾自己,不仅影响丈夫的工作,日子长了还会影响彼此感情,应该让丈夫去上班。

不久后,我的心理咨询专线传来老人的好消息。在家人的帮助与督促下,老人开始做家务,洗菜、做饭、看孩子,可以做许多事情了。老人也让丈夫去上班了。这让丈夫很感激,对她更加体贴与照顾。而且,老人的活动范围与时间逐渐增加,不但能做家务,还开始参加老年大学的活动。老人自己说,别人都说我整个像是换了个人似的。听着老人开心的话语,我衷心地为老人祝福!

有病无病与长寿

一、无残障寿命和无疾病寿命对个人最有用

真正对老年人有现实意义的,是无残障寿命和无疾病寿命。说到这里,难免有些老年人会想,在老年人中,有些人虽然视力不佳、听力减退、或者存在慢性呼吸道疾病、消化疾病或慢性关节病等,但对生活影响还不大,仍旧可以属于无残障的人,可是,连一点疾病也没有的老人就确实不多了。

我们北京医院的老院长计苏华,是我国第一个研究老年医学的专家,60多年前他就说过:对每个40岁以上的人,我们都可以给他查处4种病。后来在诊治老年人的过程中,我也想过:对每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要给他查处6种病也绝对不难。当然,其中一些病并不要紧,但难免有1至2种真正值得认真注意的病。由此看来,人到老年没有病当然好,但带病延年也不一定是坏事,甚至与病魔作斗争也可以变成为好事。

二、贵在加强防治

众所周知,预防为主是对付疾病最好的办法。那么有了病,是否就只能“被动挨打”呢?事实并非如此。所谓预防,并非仅指无病之时,也包括已病之后。比如,已有高血压,如何认真治疗,防止发生脑血管意外;已经发生了脑血管疾病,如何积极促进康复和防止发生。已有冠心病,如何防止发生心肌梗塞。已有糖尿病,应坚持如何治疗,防止各种并发症,使其危害性尽可能降低。已发现了肿瘤,应该及早诊断治疗,并应努力改善一般情况,增强免疫力。即使肿瘤未能彻底治愈,也可抑制其发展。这就是都对疾病的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由此可知,预防决不是单一的、消极的,而是一种综合而顽强的“步步为营,层层设防”。

怎样才能做到“带病延年”,人们往往只想到药品和保健品。其实,最根本的首先是承认自己有病,并且真正认识到“带病延年”的道理。再分析一下自己那些病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当然,某些治疗是必须的,另一些治疗却没有多大的作用;有些保健品实际用途不大,不值得把钱花在上面。

对自己的病,十分重要的是在于“综合治理”.即:除了必要的药物之外,还得从生活、工作、饮食、体力活动,特别是心理、情绪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感染,防止各种意外事件,避免过度的身体疲劳和情绪波动,让身体的总体功能保持在最佳状态。除此之外,了解疾病的现状和全身健康状况,及时得到医生的指导。

作为一个老医生,若干年来,我曾多次给老年人做保健知识讲座中,常说的几句话是:健康的老年人也是老年人,“自我感觉良好”有时是危险的。“多难兴邦、带病延年、破碗耐用”,想要“细水长流”,就应该在各方面“留有余地”。在此,也把这几句话提供给广大读者共勉。

三、自我感觉良好不可靠

有病也可能是好事,大概谁都认为不大可信。那么,且听我讲两个真实的故事。

有位老先生,已向自以为身体很好,平日相当活跃。有次在本单位老干部局组织的舞会上突然晕倒,大家要送他去医院检查,他却断然拒绝,再三称‘‘我没病’’。人们也都知道他向来身体好,不太担心,就没再勉强他。休息一会,他又上场跳起了快步舞。没想到,十几分钟后他再次倒地,心跳停止了。其实,单位离医院很近,假如他平日身体不特别好,或者自己不那么“自信”,老老实实让大家送他去医院,很可能较早发现问题,会得到及时处理。

还有两位身体很棒的老人,七十多岁了,每天在一起练单杠,而且都争强好胜,常比赛谁引体向上多,家里人和同事都劝阻过他们,但谁都不听,结果,一位发生了脑出血,另一位练出了心肌梗死。

这些老年人的共同点,是“自我感觉良好”,不承认“老”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实,即使真正健康的老年人,和年轻人毕竟不一样,不服老不行。

四、与疾病“和平共处”

一种奇怪又不奇怪的现象:家里有个带裂缝的碗,人们以为它肯定先被打破。结果是,一些好碗先后打碎了,而有裂缝的碗却仍完好。为什么?因为大家对它特别当心,注意轻拿轻放。我想,“带病延年”就是这个道理。

通常自知有病的人比较善于在各方面小心翼翼,保护自己,绝不逞能;家里人和同事也总是把他看成照顾对象。而自觉没病的人却容易麻痹大意,忘乎所以,以至忽视了各种危险信号,别人也觉得他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因而不大关注他。这也是我常用“多难兴邦”来说明没病不见得好,有病也不见得不好的原因。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老年人的病,通常自觉症状较少较轻,有些疾病的症状还往往会延迟出现,因而容易丧失警惕。即使出现了某些报警信号,也常常被忽视。这就像一个阀门不灵敏的高压锅,什么时候压力过了头也不知道,因而反而容易出危险。身体不太好,有点病,自己就会谨慎些,别人也会给予适当帮助。

结语:很多老人是因为孤单了,并且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才会变得心理特别的敏感和脆弱。只要让老人多参加一些活动,有事情做,这样对老人的心理问题有很好的帮助。(文章原载于《自助养生》《健康指南》,刊号:2012.04,2011年第10期,作者:马志国,曾昭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青春期最容易出现的六大不健康心理 父母的应对办法

全文共 973 字

+ 加入清单

青春期是每个人必经的一段过程,有的人接受了好的教育从而很健康的度过了那一段时期,然后有的人却没有办法正确的去度过。很多时候是跟我们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关系。青春期是最容易叛逆的时期,一旦有什么地方的失误,那么造成的后果是无法想象。那么你知道青春期最容易出现的不健康的心理有哪些吗?赶紧和本网一起往下看吧!

1、忧郁

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2、陕隘

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嫉妒

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惊恐

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竞用打击、中伤手段。

5、残暴

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敏感

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所重视的一种问题,在这么一个青春期是一个少男少女最容易走向错误的方向的一个时期,我们在他们的这段时期中,一定要正确的去引导他们,教会他们积极乐观的去面对生活,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去带领他们做一些正能量的事情,我想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一定是阳光的。

解决办法:

1、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温情、友善、充满爱意。

2、督导孩子的活动

督导是指在尊重他的需求、保障他的隐私和独立权利的前提下,去了解他们做的事情。真心实意感兴趣、经常倾听、结识他们的朋友,欢迎他的朋友到家做客、发现双方都感兴趣的活动、支持孩子实现他们的目标、经常伴他们左右但不形成干扰。

3、培养孩子独立性

这是上帝给父母的最后一次机会,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锻炼自己的决策能力,不久之后,孩子将成为独立自主的成年人。即使和孩子想法不一致,也真诚地尊重、鼓励孩子自己的价值观。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把孩子作为平等的对象,一起讨论问题。相信孩子的决策能力,并帮他们处理结果。当孩子犯错时给与帮助,当孩子感觉受到不公正待遇时,要考虑他们的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专家谈中老年心理 中老年心理健康

全文共 2091 字

+ 加入清单

一、把握价值

自我价值是一种心态。尊重自己,珍视自己,同时也是种对亲人、对爱人负责的心态。这需要我恶魔有一股勇气,在遭遇冷落时仍能泰然处之,当穷困潦倒时仍能雄心不泯,当受到误解时仍能心平气和,当遇到困难时仍然意志坚定。

勇气坚忍,不仅仅是表现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而且也表现在平凡的工作中,平静的生活里。

(1)认识自我是人类从古至今一个永恒的话题。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培养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能对自我有一个较全面的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就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2)深刻地了解自我。找准自己在现实环境中的位置,要正确地认识自我。首先要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深刻了解自己。为此,要努力拓宽知识面,增强信息来源,提高文化水平和修养;与朋友交流思想,了解对自己正反两方面的看法,参照着了解自己。既能把自己放在大的社会现实环境和历史条件下认识自身条件、能力、地位、作用、责任等,也能把自己放在小环境中认识自己的条件、能力、地位、作用和责任,给自己在社会大环境和小环境中恰当的定位。这样,对理想自我的构建、自我的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大有裨益。

(3)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多侧面地客观评价自我。将现实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作比较,看到差距;同时也要将现实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作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另一方面,又要横向比较,与超过自己的人、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自己稍差的人作比较,以获得较为客观的评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

(4)独立、稳定地认识自我。要有自己独立的感觉,还要避免以一时、一事作为衡量评价自我的尺度,要对自己有一个稳定的、总体的评价。

(5)悦纳自我。一个人应当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要无条件接受自己的一切,不管是好的、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平静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就会做到乐观开朗,既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自欺欺人,更不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把握自我。

(6)有效地控制自我。控制自我是主动、定向地改变自己心理品质特征和行为的心理过程。有效的控制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途径。一个人如果不会自控,将会情绪化,缺乏承受能力,则可能一事无成。我们每个人都应从培养健全的意志品质做起,才能对挫折有承受力,使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统一。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健全,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这是每个追求卓越、追求现实者对自我价值的把握。

二、回归本性

成长的真意在与每个人都应顺应自己的本性,不压抑不伪装。“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那是最真实的自我。当人跟自己童年的距离越来越远,其实也就是逐渐失去自我。因此每个人都要转过来拥抱童年。”

当今人类自身的三大难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就是出自小孩子之口。

诱惑无处不在,欲望随手可得。最美不过自然,自然代表着美的最好境界。顺其自然,均衡和谐。这是万物的规律,同样也包含着人性。所以,应坚持自我,当回归本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人和事变得复杂,每一天都在朝向童年时代走近,好像生命是个大圆圈,刚刚绕过了哪个最远的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回去。

从表面上看我们都没怎么变,当然岁月会多多少少在我们身上留下一些痕迹。但是朋友跟记忆中的印象是95%吻合的。人们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很难改变,都说本性难易嘛。有的时候环境会令一个人改变。自信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回归本性。可能我们生下来就应该是莫一种性格的人,但是因为环境和后天所受到的各种影响,我们没能完全表现出最真的自我。然而因为我们的种种人生经历,我们最终放下所有的伪装,所有的包袱,勇敢地做回了我们自己。而那些不自信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永远都在做别人想要他们做的事和人。每个人对自己充满信心的时候才是最美的。

人,要保持本性。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人的追求正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人在追求中不都顺利,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即使成功者,大多经过磨难;即使失败者,也有些许成功。

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自我意识。就财富而言,有生活贫困者,有生活小康者,还有百万富翁、亿万富翁。绝大多数人生活是一般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权利来讲,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领导者总是少数,因为权力结构是金字塔形的。所以,一个人生活的自我定位、自我评价至关重要。国务院总理一个国家就一个,省委书记一个省就一个。不当国务院总理,不当省委书记,你就不活了吗?对于财富也是一样,追求财富永无止境。人一旦成了财富的奴隶,无疑是一种悲哀,因为人不是为财富而活着的。

一个人无论家有多富、官有多大,都要保持良好心态。不能为富不仁,也不能当官忘本。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官位也不是个人的自留地。这些都是身外之物。要经常想想发财之前、当官之前个人是个什么样子,那才是人生的原点。如果能定期让心灵回归到原点上,你也许更清醒、更富于远见、更能保持你的本性。人有什么?都是赤条条而来,赤条条而去。把身外之物看得淡些,人活得更轻松,心灵更安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青少年心理健康需密切关注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家长们最大的愿望。然而在社会压力不断增加的今天,孩子们也未能逃过心理疾病的困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渐严重,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方面变化比较快,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等,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人际关系方面有问题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到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有人与异性在一起感觉不自在。

2、心理不平衡的学生的表现是看别的同学考得比自己好、比自己有钱或穿名牌服装时就觉得不舒服。另外总感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

3、有强迫症状的学生总在想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如老想考不好怎么办,总是反复检查作业做得对不对;女生总担心自己衣服是否整齐,总要照镜子。

4、有敌对倾向学生的表现是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叫;常与人抬杠;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有扔摔东西的冲动;想控制自己但控制不住。

5、有偏执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觉自己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不可靠;很难与他人合作。

6、有焦虑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到莫名的紧张、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心里烦躁、不踏实。

7、有适应不良问题的学生表现为不喜欢学校的课外活动,对学校生活不适应。这些在高一和初一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克服不适应性。

8、有情绪不稳定问题的学生比例仅次于学习压力感,其表现是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父母、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这一时期的精神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对孩子的影响将是一生的。所以,如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情绪或行为上的异常,应及时予以关注,并进行适当的疏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学生的几种矛盾心理

全文共 1235 字

+ 加入清单

中学生的几种矛盾心理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是子女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非常重要。那么家长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呢?首先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中学生的孩子与父母沟通障碍是最常见的,我们先来看看初中学生几种心理冲突。

青春期前后,孩子在形体上更接近于成人,在内心里也向成人靠拢,类似成人的愿望在他们心里大量涌现。同时,他们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各方面的经验都缺乏,内心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因此,我们要了解存在于他们自我意识中的几组明显矛盾。

1、独立和依赖的矛盾

上中学以后,孩子们不再象小学时那样遵从老师和父母的指示,天真地接受别人的评价。他们开始意识到,以往自己的许多观念并不是自己的,而是从师长那里得来的。于是,他们开始探索真正的自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我的女儿就经常批驳我的一些言论,纠正我对一些事物的解释。孩子很想独立,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孩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再和家长一起活动。但是他们很清楚,自己还不能完全独立,还离不开父母的帮助,还缺乏独立于社会的资本和经验。所以,在他们自我意识中存在着矛盾。

2、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所有的孩子都有着对于自己未来和关于人生的美好理想,随着他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也看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较大差异,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产生了矛盾。有时候,孩子过于理想化的倾向往往是父母教育方式的结果。父母极力让孩子看到生活的积极面,把消极面掩盖起来,一旦孩子自己发现,便处于困惑之中。有些父母本身存在着追求完美的倾向,凡事有绝对化的要求,这也导致孩子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加剧。

3、自负和自卑的矛盾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开始象旁观者一样进行自我观察和评价。这种自我评价可能是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也可能与自己相似的人做比较,或者完全是内心的自我分析和评价。这些评价具有相当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常常容易发生极端变化。例如,有的学生只因受到老师的几句批评就萎靡不振,而有的人为了别人不经意的夸奖而得意洋洋。从妄自菲薄到自高自大似乎只有一墙之隔,而较多的时间里处于自负与自卑的内心冲突之中。

4、沟通和封闭的矛盾

青春少年渴望与同龄人交流思想、沟通内心体验,排遣日益增长的孤独感。从青春期开始,孩子体会到了孤独的滋味。他们既充满了各种幻想和憧憬,又会萌发许多孤独和感伤,并且有自我封闭的倾向。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渴望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桌柜,可以存放自己的日记本、信件像册等“私人物品”,不喜欢别人特别是父母向自己问这问那,不愿表露自己的内心感受。父母为了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有时对孩子的私人物品发生兴趣,往往引起孩子的反感。此时,父母与孩子的“代沟”表现比较明显,这种现象其实是孩子青春期自我意识的矛盾之一。家长应该平等地与孩子讨论问题,以教训的口吻和孩子说话最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家长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根据初中学生的矛盾心理特点,父母们在与孩子交流时应尊重孩子,以朋友的口吻与孩子交谈,才不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青少年健康心理标准

全文共 825 字

+ 加入清单

青春期是我们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很多人在青春期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心理上的,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么,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人来说,怎么才是青春期心理健康的表现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青少年健康心理标准——勇于面对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正确认识环境,创造机会,把握时机。屈服与环境而逃避现实,或超越实际而盲目乐观,这两种心态都显露心理上存在障碍,不加以矫正会导致病态。

青少年健康心理标准——谈吐与修养得体

语言最易显露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文雅、礼貌、得体的谈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若一个人常与人顶撞、争吵、滔滔阔论或神经质、沉默寡言、词不达意,心理往往不健康。

青少年健康心理标准——言行与年龄相符且与别人相似

人的言行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各种年龄的人,在想法、兴趣、行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应是精力充沛,活跃好动。而少年老成的学生,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不大健康的。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当听到月亮时,联想到太阳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应。但联想到死亡,就让人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出现多了,就应注意他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语举止、嗜好、服饰等,与别人相差太大,则他的心理可能不够健康。

青少年健康心理标准——心态好乐观进取

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青春期的男女主要就是要有以上的几种情况,希望大家对此有所了解之后,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心理调节,让自己的青春期能够平安的度过。如果大家在青春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也应该及时的寻求帮助。

青少年健康心理标准——反应适度且思维合乎逻辑

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和程度各不同,但敏捷者不能过度,缓慢者不可迟钝,如遇重要事情无动于衷或为此整日愁容满面,吃不好睡不香,如坐针毡,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健康的人说话办事专心致志,有条不紊。若一个人说话东拉西扯,做事条理不清,想问题总钻牛角尖,甚至时常前后相悖,凌乱无序,没有轻重缓急,这也被认为心理不够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厌学 学习焦虑 自卑等成职校生普遍心理问题

全文共 4275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朝阳区教委与读你心意心理咨询中心合作,对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厌学、缺乏自信、学习焦虑、交友困难、自卑等成为职校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中职生的心理状态健康与否,已成为不可小视的问题。

案例1

一天,广东省惠州商业学校心理咨询室来了一位女学生,进门后就说,老师,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没有信心面对下学期的实习。我害怕毕业,感觉很空虚,甚至连死的念头都有了。说着,她向老师伸出了左手,只见她的左手手腕上两条粉红色的割痕十分刺眼。正处于花季的她,究竟有着怎样的痛苦,让她不惜用放弃生命的方式来选择逃避呢?

案例2

小李到职业学校上学已经一学期了,可他总觉得抬不起头来。那个黑色的6月给他留下了永远的痛。仅3分之差,让他与普通高中失之交臂,他感到前途一片渺茫。最让他受不了的是父母眼中流露出的失望。上职校,对他来说是无奈的选择,他不知道今后的路应该怎么走。

其实,职业学校里有着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候他们既要经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也要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

不少职业学校的校长反映,职校生中从小学到初中受过表扬的学生所占比例不高,绝大多数从未当过班干部,学习成绩居中下游。虽然职校生没有普高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但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却比普高学生大得多。他们既要承受社会轻视职业教育和家长埋怨其“不争气”的压力,又要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情绪两极性的表现较为明显,一方面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又不甘寂寞、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心理闭锁,不愿与人交流。同时在感情上表现为活泼、热情,但容易急噪、激动,不善于用意志控制自己的感情。这些身心特点,使他们的心理状态常常表现出不稳定性和冲突性。

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化解,他们的心理就不能健康发展,甚至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心理畸变,导致身心健康受损。可以说,这一阶段是中职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因此,对他们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正是职业学校所肩负的重任。

【探索】目前已有不少职业学校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对此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前不久,12名惠州商业学校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惠州市特殊学校,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他们和惠州市特殊学校的残疾小朋友一起玩游戏;通过写小纸条的方式让聋哑小朋友把自己烦心的事或愿望写出来,折叠成小羽鹤,放到西枝江上。白色的小羽鹤顺着绿色的西枝江渐渐远去,仿佛带走了孩子们的烦恼。这次活动不仅给特殊学校的小朋友带来快乐,也让商校的学生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该校学生小黄的父母都是农民,父亲瘫痪在床,家里的负担都落在母亲身上。母亲反对她读书,希望她外出打工。小黄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自卑心较强,也不愿与人交往。来到惠州特殊学校,看着那些聋哑孩子,她落泪了。她以真实的情感记录了这次活动的感受:

“今天,我参加了一次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活动。一直以来,我以为我是最不幸的,但当我看到这些又聋又哑的孩子时,看到他们依依呀呀,又比划又书写地跟我交流时,我哭了。他们虽然不幸,但他们的小脸上却洋溢着幸福和快乐。他们让我震撼、让我感动。和这些残疾孩子相比,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开心呢。”

心结打开了,心灵的窗户自然也就敞开了。从那以后,小黄变得开朗了,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能够主动与人交流,和同学的关系也改善了很多。

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受教育者的健康不仅意味着拥有强健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目前,北京、广东、烟台、大连、深圳、长春等省市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学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高校心理咨询专家为学生开展系列讲座。特别是针对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举办人际交往、自我调整、健康人格等讲座,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让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多元化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这是不少职业学校的共同体会。北京商贸学校针对中职生好动的特点,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课外活动包括英语口语、点钞、计算器盲打、文字录入与制表、跆拳道训练等;知识讲座则包括就业知识、技能知识、创业知识、文学欣赏、健身及生活常识等。另外,学校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了“纪律月”、“德育月”、“学习月”、“考核月”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师资这个环节。教师能否用心理学原理和相关的心理知识及技巧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能否健康发展。惠州市的中职学校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队伍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力求从专业咨询到班级辅导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市29所中职学校配备了40多名专职和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近600名班主任相继取得了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b证”资格和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为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不少职业学校的教师发现一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存在严重的偏差,主要表现为:

父亲严厉但疏于监管,母亲溺爱又放纵教养,孩子游走在父母监管的盲点,形成躲避父亲、欺骗母亲,凡事不愿承担责任。这样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心理年龄低于生理年龄。他们躲避父亲的表现之一是不知道父亲的手机号码,不知道父亲具体做什么工作,甚至绝不主动跟父亲讲话。

父亲独断专行,从不与孩子进行沟通,孩子对抗父亲的方式是叛逆、不回家,电话不接听、短信不回复。

家长不知道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不听、打孩子不忍,把孩子交给学校,自己撒手不管。认为孩子在学校比在家里好多了,不求他能学到什么,只求他在学校安全长大。

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生活压力较大,基本上不跟孩子交流,孩子孤独自卑,缺少家庭的温暖。

这些都使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了难度。不少职业学校又把面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纳入到教育职责中。惠州市的中职学校鉴于学生生源较广,学校不便召开家长会的具体情况,坚持通过每个学期给家长一封信的方式,与家长沟通教育学生的重点内容和方法;班主任通过每个学期不少于一次与学生家长电话沟通或家访的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对一部分对学校教育存在适应障碍的学生,邀请家长到学校,了解学校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方法,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联手对学生进行相对有效的教育。

【建议】事实告诉人们,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形成、维护和促进,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比如,学校环境、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等,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走向社会前的人生积累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职业学校应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呢?有关专家和校长给出了建议:

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学生面临各种心理困惑需要解决,而另一方面学校不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两者之间存在着脱节和矛盾,这是不少职业学校存在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认识问题。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伍新春教授认为,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21世纪,人类面临的将是一个既互相竞争又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复杂多变的世界。适应未来世界的建设者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乐观的情绪、奋发进取的态度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否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相适应,将会直接影响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职业学校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青少年能够适应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同时他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培养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优化育人环境。大连女子职业中专校长王平说,在心理教育中要善于优化所需要的育人环境,让墙壁说话、让环境育人,有意识地通过改善校园文化设施来净化心理环境。比如,学校对教室进行文化环境上的构建,突出学生特点及专业特色、彰显人文和谐,是学生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楼的走廊上悬挂科学家的画像、格言警句和学生作品及学生获奖风采,是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在绿化、雕塑、楼名、文化设施等方面进行人文环境的设计和建设,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感受学校大家庭浓厚而独特的文化魅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

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是学生道德上、心理行为上的指路人。教师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惠州商业学校校长邓庆宁说。他建议,学校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比如,为每位教师订阅心理教育方面的书籍,并利用每周教研活动的时间进行学习、讨论,帮助教师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时,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真备好课;上课前调节好自身的心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和愉悦的意境中学到知识。

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浙江绍兴市职教中心校长楼建儿说,中职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除学习外,日常生活也在学校。每天起床、做操、上课、吃饭、写作业,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条,又很充实。但刻板单调的生活与年轻人天真活泼的个性产生了巨大矛盾,由于管理和安全的需要,学校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除了规定,我们还能拥有什么?”这是学生发自心底的呐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让学生因为害怕违反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学校既要有民主,也要有集中;既要有自由,又要有纪律;既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又要养成接受行为规范、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因此,学校要努力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社团活动,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得以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最终成为具有知识、技能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合格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为什么男生不主动也不拒绝聊天 男生被暗示表白后是什么心理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都说男生猜不透女生,其实女生有时候也猜不透男生,毕竟感情是比较复杂的事情,为什么男生不主动也不拒绝聊天呢,男生被暗示表白后是什么心理呢。

为什么男生不主动也不拒绝聊天

其实你主动找我聊天我很热情,只是因为我天生热肠而且不讨厌你,我讨厌的人就直接拉黑或者不理不睬了;你找我帮忙我也没有拒绝过,那也只是因为我乐于助人,只要不是我讨厌的人求助,而且我觉得自己力所能及我都会热心帮忙。

但也仅此而已了,你的头像不跳动的时候我不会想起你,我有心事的时候也不会找你倾诉,因为你不是我的爱人啊,而且还没进去我的密友圈。

男生被暗示表白后是什么心理

被暗示表白,有些人之所以还能像没发生过一样和你继续聊。可能是他情商低,可能是出于礼貌。对于前者,直白更好。后者,我只想说,他要是对你有兴趣,会主动找你的。

还有一种是养备胎。女孩子们,碰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迟疑,他不会为了你放弃他花花公子的外衣的。最后还是那句,所有猜,都不是爱。

一个男生长期给你打电话的原因

1、他喜欢你,但是碍于情面,所以选择做长期朋友,默默陪伴你(因为不知道你们每次打电话交谈内容只好做此推测),这个可以等一段时间,说不定哪天他有勇气了,或者实在忍不住了,受不了了,想和你表白了

2、他不喜欢你,把你当倾诉对象,有事就找你倾诉,其实并没有想要和你在一起的想法,就是比普通朋友好一点,但是情人未满。

男生不喜欢你还跟你联系是什么意思

他不喜欢你,却又不想放过你。给你一种若即若离,给你错觉觉得他喜欢你,其实一切都是自己的意想罢了,每天早上给你发消息,一个表情,仗着你喜欢他,他肆无忌惮的的和你聊着,鞭策你的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白领心理早衰十大症状 合理欲望可防治

全文共 1339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白领由于长时间坐在电脑前进行机械化运动,故而时常会出现眼睛疲劳、头痛、精神不佳等症状,这全都是“心理早衰”惹的祸。专家称,“心理早衰”与网络成瘾密切关联。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心理早衰”常见的十种症状及其防治的方法,帮助你及时知晓自己是否也患有“心理早衰”症,并加以治疗。白领一族们千万不能错过喔!

现代白领,由于长时间盯着屏幕,很容易出现眼睛疲劳,头部发紧等情况;白领们常常感到精力不足,自觉“心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也跟着下降。

你是否整天绝大部分时间面对机器,与人缺乏交流;慢慢地你是否感觉逐渐缺乏生活热情,接受新事物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减弱,没有创造力和事业心;你的生活简单随便,很难提起兴趣;你慢慢变得敏感多疑,自我中心,忌妒心重,容易因一些小事与人争执,或因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而耿耿于怀;你固执己见,没有改变现状的愿望,没有兴奋感,情绪始终没有高潮期等。然后你开始厌恶自己,郁闷烦恼的情绪萦绕着你。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了,你总觉得欲哭无泪。

其实,很多白领都会出现上述这些情况。因为过久的面对电脑作业,用多了电脑,的确容易发生多种情绪障碍。有专家指出,所谓的这种“心理死亡(早衰)”跟网络成瘾有着莫大的关联,二者有相通的地方。

“心理早衰”的十大常见症状

生、老、病、死,这是任何一个生命都无法逃脱的自然法则。我们无法阻止自己身体的衰老,但却可以保持自己心态的年轻。心理学家通常将心理先于生理衰老的现象叫做“心理早衰”,并总结出了“心理早衰”的十大常见症状:

一、精神不振。长期感觉困乏,嗜睡。

二、反应迟钝。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下降。

三、办事效率低。做事瞻前顾后,缺乏果断。

四、创新能力下降。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勇气,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

五、过度敏感。对自己不自信,老是怀疑身边的人和事。

六、急躁难安。面对问题时,容易急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七、极度自卑。总是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八、过度伤感。沉湎于对过去的回忆,多愁善感。

九、对家庭冷漠。不主动关心其它家庭成员的情况。

十、自我封闭。生活中,喜欢独来独往,不愿意同陌生人接触。

对抗“心理早衰”,合理欲望是生活“活力剂”

经常长时间使用电脑,确实需要防止心理早衰。首先,保持合适的欲望,拥有快乐的心态是关键。有一个寓言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个道理:一个渔夫打鱼若干后休息去了,路人问:“为什么不继续打鱼?”渔夫答:“已经够养活自己了。”路人说:“继续打鱼可以攒钱买新船、雇人、开公司、买别墅,然后舒舒服服躺在海边晒太阳。”渔夫答:“可是我现在已经在海边舒舒服服地晒太阳了呀!”所以,生活是否快乐,由你自己做主。

其次,多跟亲人、朋友联络,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增进感情。亲人是最安全舒适的交际对象,“常回家看看”不仅仅是歌里唱的,维护心理健康也应该从融洽家庭和睦关系入手;此外,每逢周末、节假日、纪念日,除了发短信、打电话问候友人,何不尝试用最“原始”的方式:约几个朋友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或者到咖啡厅、酒吧坐一坐、聊一聊。很多人以工作太累为由,放假了就闭门不出,反而没有出去散散心得到的放松效果好。

另外,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能大大释放心理压力,缓解疲劳。运动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兴奋性、均衡性和灵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家长 孩子的心理问题你知道多少

全文共 3760 字

+ 加入清单

目录:

第一章:如何发现孩子心理问题

第二章:22种你该注意的儿童心理异常

第三章:如何让小孩走出心理亚健康

孩子的教育是一门每个父母都要学习的学问。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才能够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发育。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一起来了解孩子的心理吧!

如何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父母是孩于的第一任教师,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因而,作为家长,应该掌握一些儿童心理学知识,重视时孩予的心理教育问题。有学者指出,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心理医生”。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与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大,也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很需要得到家民的帮助。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心理医生”,则应学点儿童心理学知识。

细心观察

多数情况下,由于心理活动较隐蔽,它不像孩子的外在行为和情绪变化那样容易看出来,它需要细心观察。例如,观察孩子的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对刺激的反应最为强烈。几种感觉器官接受外界信息所占比例分别为:视觉占87%.听觉占7%、嗅觉占3.5%、味觉占1%。可见,目光接触在人际交往巾有极为重要的功能和辅助作用。平素孩子的眼睛是明亮活泼的,而且说话时无拘无束地和你目光相遇。要是他眼珠暗淡呆滞,而且尽量回避你的日光,这就表明他心事重重。也可以看他说话的情况,孩子平时说话不会吞吞吐吐,如果出观了这种情况,表明他心里有了矛盾。

深入交谈

观察不一定令面、准确,还心该有必要的谈话。在谈话中你可以发现孩子的“触痛点”。例如,他不愿谈某门功课的情况,便可以估计到这门功课的学习可能有了问题,这便可能能是他的“触痛点”,这样就可以确定进一‘步谈话的方向。对已经显露出情绪郁结的孩子,为了避免孩子的对立与顾虑,可以先安慰再谈话。

全面调查

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心病”多是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这就需要向老师、同学作凋查,通过调查他在学校里遇到的事情,弄清了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由于青少年往往比较敏感,因此,在调查时尽量避免让学生产生被跟踪、被监视的感觉。

综合分析

通过观察、交谈与调查.可以把得到的材料仔细分析、综合,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心病”所在。大舔分孩子不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家长而言,其关键在于帮助孩子调节改善心理状态,使孩子尽快摆脱不良的心理状态。

在家庭中,与孩子的沟通以谈心为主。为了增加效果,谈心前一定要有所准备,即先把要说的道理想清楚。家长常碰到这种情况,一些道理似乎心里明白,但不一定能有条理地说出来,说得令人信服。因此,有所准备很有必要,然后跟孩子说。这样不仅有利于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形象,而且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谈话过程中,不要怕孩予反驳,孩子在反驳中能说出更多的心里话,谈话便会更有针对性。有些谈话,如果针对性强,指寻性强,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时则未必,这就需要等待。因为谈话后孩子可能要有个思考过程,或者要有个心理恢复过程。要预计到孩子可能有这个过程,应允许孩子有这样一个过程。在等待期间,可以配合其他方法起作用,例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果家长认为有必要的话,可以找心理医生,以求行之有效地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22种你该注意的儿童心理异常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咨询师。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咨询师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如何让小孩走出心理亚健康

不少研究显示,约15%的儿童存在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一数据远远高于其身体发育和躯体健康方面的问题。无疑,孩子心理成长中的亚健康问题尤其值得父母的关注。

一是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父母往往比较关注孩子的生理需求,而对他们的心理需求则关注不足。但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不少人的心理问题,根源就在于早期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合理而足够的关注。而每一年龄阶段孩子心理需求的合理满足,都是孩子信任感、责任感、情绪稳定性、健全个性发展的前提。

二是对孩子持一种适度的期望。

过度的期望是当今父母养育孩子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在对孩子提出期望之前,父母不妨先评估一下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范围、个性特征。以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作为期望的参照和出发点。父母还要注意到,为了将期望转变为现实,重要的是让孩子把成人的期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是给孩子足够的心理空间。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孩子大多有了自己的居室。但是,孩子的心理空间并非因为物质空间的扩大而“水涨船高”。事实上,孩子希望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自由自在的、独立的时间与空间。在父母一厢情愿的“围”、“追”、“堵”、“截”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通常缺乏自律,情绪起伏不定,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差。

看来,要让孩子走出心理亚健康,父母要做的方面很多很多……

结语:只有父母才能够完全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所以说关爱孩子,父母是没人可以替代的。(原载于《中华养生保健》2012年第2期,作者:陈玲,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女生恋爱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女生恋爱后的心理变化

全文共 3760 字

+ 加入清单

都说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零,确实是这样,所以很多女生在恋爱前后都会发生很多变化,做出一些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事,所以女生在恋爱前要注意这些事,别在爱中迷失自己。

女生恋爱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承诺不是所有人都一定可以做到的事情,他做到了再放心爱他,别沉陷太早

我们在恋爱的时候,会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喜欢给对方承诺,但我们要知道承诺的当时,或许我们是真的想要那么做的,但是很多事情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定可以做到的,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承诺都是出自于真心的,所以我们女孩子一定要等到男人做到了你再去爱他,别沉陷太早。

2、不要做伤害自己或是别人的事情

女人谈恋爱就算是生男朋友的气,也不要做伤害自己的事情,又或者是伤害别人的事情,这样的行为是会让男朋友鄙视你的,觉得你是一个很小气的女人,甚至是一个很极端的人,会让男人不敢太接近你。

3、不要让自己卑微到尘埃里,永远记得爱一个人要先爱自己

女人谈恋爱最忌讳的就是把自己的地位放得太卑微了,这样的女人会让男人觉得很“廉价”,男人多少都会有“猎奇”的心理,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就不会被珍惜了,一个不会先爱自己的女人,男人也不会把你看得太重的,只有爱别人的同时也会好好爱自己的女人,才会让男人觉得你有足够的魅力。

4、不要太“作”,偶尔没关系

有些恋爱中的女人会变现得很“作”,这是男人非常讨厌的行为,会让男人觉得你很“矫情”,和你相处太累了,总有想要离开你的冲动,他会越来越疏远你。

5、在外多给男生留点面子,做聪明的女朋友

男人都是要面子的,特别是在自己的亲人朋友面前,所以聪明的女人会在外面给足了男人面子,就算男人在外有让自己不舒服的地方,等回去后再“收拾”,不会当场就“发飙”,这样的女人,男朋友会越来越爱你的。

女生恋爱后的心理变化

1、外观上的变化

第一次恋爱的女生,或者是爱美一点的女生,在女为悦已者容这条道路上肯定是乐此不疲的。特别是恋爱之后,一直想的就是买买买,总希望在他的面前,是不一样的装扮,不喜欢给他的感觉就是一种。每次都希望自己出现在他面前是美美的,学衣服穿搭,学怎么化妆,练习怎么穿高跟鞋,怎么在他的面前不会紧张,害怕一次出丑的经历。

2、行为举止的变化

大部分的女性会说恋爱的时候就是要做自我,否则不就拘束和约束自己了吗。到了后期我相信可能会到这一步,但是在前期一般都希望给他留一个好印象。不希望给对方感觉自己邋遢,不讲礼貌。在吃饭这种事情上,特别是为了保持身材的女生,一般都会控制,要不就是和男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会少吃一些。吃的时候,也会注意不会发出太大的声音。特别是走路的姿势,会特别优雅,不像和朋友之间那么随意。

3、内在修养的变化

很多女生如果对方是一个很喜欢看书的人,她的习惯也会慢慢的转移,也会去看下她喜欢的男生看的是什么书,例外如果有男朋友会对女朋友提出要求,觉得应该看看书,或者学习一门爱好,我相信很多女生一定会重视起来。

时间安排上的变化

在没有恋爱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都给了朋友,但是有男朋友之后,可能大部分时间你都给了男朋友,不一定是说男朋友需要,你自己都愿意和男朋友呆在一起。在恋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说见色忘义这句话,看来存在大多数人身上哦。还有就是明明自己安排好了,因为男朋友的一个变化,可能就把所有的行程打乱了。

4、爱好的变化

一个人爱着一个人也会影响着对方,最深刻的就是那句分手过后我变成了你。你可能吃着曾经你最讨厌的水果零食,你有可能之前抗拒所有的恐怖片,科幻片,而在某一时刻起,你却爱上了这些。你可能之前很不喜欢宅在家里,但是当遇上一个宅男的时候,你突然也会发现游戏的乐趣。除了这些,你可能还会有很多其他的付出。

恋爱前女生必须要知道的一些事

1、第一个男朋友很重要

就像你人生的第一桶金一样,他影响你的爱情观,他可以带跑你,甚至可以成就你,还可以摧毁你。

你会发现你后来所有的爱情,都或多或少有它的影子,倒不是你有多怀念这段感情和这个人,只是他带给你的爱情观,和一些恋人间的相处模式等,会影响你很久很久。

有的人能跨出去,有的人可能一直被困于此,一直在游荡,走不掉也落不了地。

2、尽量找三观一致的恋人

偶尔开个小玩笑,本意是撒娇,在他那里就是无理取闹和作,然后真的吵架了之后,去主动示好,再次谈论起这件事时,他却毫不在意的说:我们之间哪次矛盾不是你作出来的。

终于爆发了,开始无限翻旧账,一件一件长篇大论发表看法,认认真真的尽力平静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部分地方的感谢,希望最终达到亮出底线并纠正彼此不对的地方。

可他只是一句:对对对,你永远都有理。便把一切都打回原形,你的努力陈述都变成了无理取闹的强词夺理。

然后再吵架的时候,你便也懒得去解释了,因为你知道,就算你有一千种方法去解释,他也难以理解。

3、想嫁给怎样的人首先你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很多女孩想嫁有钱人,谁不想啊?

生活无忧,有房有车,生活滋润。那你怎么能认识这种层次的人呢?

你要努力往上爬呀姑娘,别说让别人看得上你,首先应该让别人看得见你,你的平台不同见识不同经历不同,认识的人身边吸引的人层次也是不同的,决定了你和什么人相交相识甚至相恋。

4、找个人品好的男朋友

一个人品好,可靠的人,即使没谈过恋爱也会认真学,会努力照顾你。这不是因为你优秀,是因为他觉得这是他的责任。

责任感这个东西太重要了,而且体现在方方面面,他对工作什么态度,对别人什么态度,对父母什么态度,对自己什么态度。

能够始终一以贯之,有做人的清晰底线的人才值得依靠。

那些说他虽然对别人没什么礼貌但特别宠我;虽然他对工作懒懒散散,但对我一百个殷勤;虽然对父母总是冷眼呵斥,但我们感情很好。

这不叫嫁给爱情,这叫猪油蒙眼。

5、保持独立的思考,保持自我的完整

在一起的两个人,时常会被喜欢蒙蔽双眼,而忘记在一起的初衷。

最开始,我们只是想要把两条不那么一致的人生轨迹,变成平行线一路无限延伸下去。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情绪没有得到想要的回应,人会开始自我怜悯。

保持独立,保持清醒,保持自我的完整,这很难,但不意味着不需要。有分歧的时候,我们当然需要一些退让,但求同存异并不意味着妥协投降。

6、拿得起,放得下

爱的时候是真的,甜言蜜语说出口也是真的,山盟海誓是真的,想要和你一直在一起也是真的,过去的回忆都是真的。

但最后不爱了,也是真的。你要承认关系出了问题,而不是一味的认为对方或者自己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用太多的时间折磨自己,人生会持续的暗淡无光。

在一起的人能成为回忆,没在一起的人也能成为回忆。

过去的事情怎么会不见呢,只是你学着接受了而已。

7、安全感是自己给的

感情是不可以去试探的,然而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

你买了一个桌子,总是觉得它不坚固,于是把一个又一个重物堆叠到它身上,直到桌子散架的那一刻,你冷冷得看着它说:看,果然不耐用。

你交了一个男朋友,总觉得他不够爱你,于是做出一个又一个测试,提了一遍又一遍分手,终于等感情分崩离析的时候,你感叹:看,男人果然靠不住。

很多姑娘之所以喜欢在感情中反复试探,多半是内心没有安全感,或者是有一种恐惧感。

恐惧爱自己的人会离开自己,恐惧甜蜜的感情会慢慢变淡,恐惧自己变得不值得被爱。

但其实恋爱中的安全感只能自己给自己,如果你对自己是不自信的,觉得分手就是“被抛弃”的,不管对方做什么,这种恐惧感都会伴随着你。

8、恋爱中,不要试图改变对方

在热恋的时候,这一切都隐藏在每日的亲亲我我你侬我侬之下,而一旦激情褪去,两个人进入相处磨合期的时候,这种矛盾会被无限放大。

你为什么总是把脏衣服乱扔,为什么假期不出去旅游而要在家里死宅,为什么西红柿炒鸡蛋放糖不是放盐。

磨合期总是要度过,一个人有优点,他必然会有相应的缺点,而恋爱中很多人没有做好接纳对方缺点的准备,总是想去"改变对方"。

他待人温柔,同时可能会有点优柔寡断,他杀伐果断,那么肯定有些时候会看起来不近人情。享受他的优点,同时也请接纳他的缺点,彼此适应,而不是彼此改变。

女生选男朋友要看重什么

饭圈有一句话,用在这里也同样可以: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缺一不可。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

1、责任

一个负责人的男人,不说其他方面,但从这个方面说,他的女人肯定是一个幸福的女人!这个毋庸置疑。因为一个负责人的男人时常会考虑到他自己的女人,不会做出一些背信弃义蒙昧良心的事来。

2、上进心

男人不一定要当上总经理,谁一生下来就是高职位呢?有是有,但是这样的人还在专门的等你吗?即使他是一个公司小职员,或者是一个低层的上班族,那又怎么样呢?只要他有上进心,何愁日后没有甚至加薪的机会?

3、安全感

一个男人是否能给自己的女人有安全感,这个很重要,如果一个男人让女人很有安全感,就不会整天担心他出去惹什么事啊,出去沾花惹草的啊等等一些让人不放心的事。

4、乐观

要是一个女人嫁给了一个有钱有房有车什么都有的男人,可是整天都担惊受怕,怕自己的钱被偷走,整天忧郁,死板着一张脸,那么这样过着还有什么意思?岂不是浪费了自己的青春。

5、孝心

有孝心的男人是有魅力的男人。一个男人有孝心这说明他是懂事的男人,也是一个负责人的男人,受人喜爱的男人。百善孝为先。一个没有孝心的男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还指望以后养自己的父母吗?

6、情商

也就是说懂得体贴人,关心人,因为这人再优秀,如果不会怜香惜玉,只能和你共患难不能共享福,那么等你人老珠黄,他还会在你身边吗?并且和这种男人在一起生活也是很无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穿比基尼会暴露出恋爱的心理问题

全文共 69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小编给大家出了个心理的测试题目,妹纸们在穿比基尼的时候会暴露恋爱的那些心理问题呢?是不是屌丝们都喜欢看美女们穿比基尼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测试的具体情况吧。

心理测试问题:

在试衣间里试穿泳衣,看着镜子里面的自己,你会说什么?A、“这件泳衣好可爱啊”B、“哎呀,好羞涩”C、“哇,腿好粗”D、“哎,真糟糕”

心理测试分析:

A、“这件泳衣好可爱啊”

选【A】的美女是非常善于运用女性魅力的类型。认为自己泳装造型“可爱”的你,内心非常自信,知道自己作为女人的吸引力在哪里,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其发挥到极致,能迷倒一大片男人。在异性看来,是小恶魔一般的存在。不过,有时会因为身价放得太低、来者不拒而追悔莫及。B、“哎呀,好羞涩”

选【B】的美女是有点以自我为中心的类型。觉得“害羞”是因为你自己描绘的理想泳装造型有些不切实际。潜意识里,你非常迫切地想要展现自己的女人味,但其实底子却没那么好。在恋爱当中,很容易我行我素。由于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而深深苦恼。C、“哇,腿好粗”

选【C】的美女是有点自卑的类型。比起泳衣,你更关注自己的身材,非常在意异性的眼光,并感到自卑。直接后果就是,你始终扭扭捏捏,放不开,也难以取悦对方。D、“哎,真糟糕”

选【D】的美女是能够直视自身缺陷的类型。对自己的泳装造型评价不高,是一个直肠子。希望男性能够接受最真实最自然的自己,所以并没有那么在意异性的目光。率真、直爽的性格一定会吸引同样坦率的男性。

在夏天穿着泳衣在海边漫步是这是一道非常迷人的风景。比较喜欢秀身材的美女们,不妨试试看,说不定你会迷倒一大片屌丝的哦,那么害羞的妹纸们也别再担心了,大胆的尝试,会让你学习到很多不同的知识,让你重新的认识自己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小学到初中,孩子的心理状态如何调整

全文共 2831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初中孩子心理状态如何调整

从小学到中学这个转变中,孩子的心理状态如何调整,以及家长如何转变?在此我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剖析如何携手帮助孩子度过小学升初中的心理过渡期。

一、孩子的“主体”角色

初中一年级既是中学时期的起始阶段,又是小学升初中的过渡阶段,虽然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小音符,但是只有把前面的音符谱好了,你的人生才能演奏出华美的乐章。所以作为一名刚刚升入中学的学生来说,首先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一种“成长靠自己”的“主人翁”精神,抛弃对父母、对老师的依赖,让自己主动地去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人而异,但是只要你充满信心,去面对新的挑战,在适应中进步成长,上好你的第一节课,做好你的第一个课间操,写好你的第一份作业等等。这些诸多的第一次,都是全新的第一次,只需要你勇敢地去正视它们,做好它们,那么你就已经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初中阶段的学习知识量要远远多于小学,不仅知识面广,深度难度也加大,这个时候孩子就要相应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未动,兴趣先行。带着兴趣去学习不仅能轻松地学习,其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此外学习“三部曲”更为重要,课前预习、听课以及课后复习。课前预习的内容要与下—节课老师要讲的内容一致。要能够找出上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自己看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要作好记号,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地重点听课。除此之外,在预习中,如果发现课堂中需要用到的学过的知识自己已经忘记,要及时复习,防止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听课必须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初中阶段增加了物理和化学等思维比较严密、逻辑性比较强的科目,这个时候不仅要听懂,力求记住,还要理解,更要手记,这就需要耳、眼和手的协调配合,这与小学阶段的听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越是新学习的知识,越是容易

遗忘。因此,上完课以后要及时进行复习,这样才能暂时巩固所学的东西。课后复习可以采用回忆法、通读教材法、整理笔记法和做练习题的方法。

第三要学会自制自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也会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和他人不同的学习习惯,但是好习惯却都能帮助一个人提高学习效率,使他终生受益。但是良好习惯的形成非一日一时之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多次练习之后才能逐步形成。

第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学会学习。当然人际交往的前提是孩子要有一个自信、乐观向上的自我认知,要敢于秀出自己,展示自己,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良好的责任感,平等的对待和尊重他人,学会和他人合作,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忍让都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慢慢培养的。

二、家长的“关注”角色

在孩子转型期的过程中,家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亲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从父母、亲人身上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解决问题和冲突,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父母的角色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特别是各个阶段的转型期。小学升初中不仅是孩子学习上的转型期,也是个性发展的转型期,所以这个时期家长担当的是“关注”的角色。关注不仅包含生活中的吃穿冷暖的关心关怀,更重要的是家长对这个时期孩子思想变化和生理变化的重视和疏导。

在过渡期不仅孩子在心理上要有一个适应阶段,家长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生理上发生剧烈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表现在成人感、独立感的增强、产生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需要,及情绪“闭锁症”等方面。少年从自己的身体变化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孩子,而是大人,对父母的反复叮咛、包办代替感到厌烦,他们常常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对父母的话不仅不太听得进去,有时还会有意无意地顶撞父母。而许多家长也把进入中学看成孩子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似乎进中学成了孩子长大与否的“分水岭”,对上中学的孩子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但是值得家长们关注的是,尽管进了中学的孩子开始长大,有了独立的愿望,希望家长、老师把他们当大人看,但毕竟他们还未能脱离童年时期的许多幼稚行为和心理,其身心发展远远没有达到能够自己处理事情的程度,他们还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关心,只是不希望家长用过分唠叨和呵护的方式。

所以我们有责任让家长了解孩子由小学生转变为初中生有一个过程。要注意其过渡阶段家长和孩子彼此都有一个心理适应的过程。孩子不能在一夜之间长大成人,家长的许多观念一夜之间也不可能改变,仍在无形之中会给孩子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尽可能要求家长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家长会或家访让家长们知道:做父母的首先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逐步改变教育方法,不要老是采用抚育婴幼儿的那种包办、监护的方式。其次,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与孩子谈话应平等商讨,如果孩子脾气倔强,也要耐心教育,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粗暴和强制的方法更是错误的,切忌霸道作风。第三,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采取热情关怀的态度,

亲切温和的语气,尊重理解的氛围,此时,孩子便可感受到父母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是最可信赖的人,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才能得到交流,孩子也容易接受教育和指引。

三、教师的“引导”角色

进入新世纪,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迎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面对如此庞大、繁杂的知识和信息资源,担负着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重任的基础教育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国际基础教育新理念不断出现,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回归生活教育、关心生存教育、理解民主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等,这些新理念不仅为基础教育的研究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更冲击着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以人为本、重视个性发展,强调创造精神和人文关怀,日益提上教育日程。关心过渡期的孩子就是这种“人文关怀”理念的体现。所以教师就更要重视这个过渡期,是否能顺利过渡决定着孩子今后的身心健康成长。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过渡期青少年教育的新情况、新特点,探索新途径、新机制,深入了解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广泛联系家长,教育引导孩子,切实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关键时期。要清楚每一个孩子的切身利益都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一个孩子出了问题有可能影响一个家庭的安定,进而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知人”才能“善教”,只有携手家长帮助孩子才能顺利闯过中学关。要让家长和孩子同时了解过渡期的三大转变,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教师可采取召开家长会、学生心理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和学生介绍孩子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利用家庭联系本交流孩子点点滴滴的变化,及时掌握孩子学习、思想情况;定期举行学生学习经验交流、座谈会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调整自身心理状态。

总之,如何帮助孩子有效度过小学升入初中这个“断奶期”,不仅需要孩子发挥自己的主体角色,更需要家庭的密切关注和学校的引导配合,在不断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个性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方式必须植根于新的教育理念中,不仅寓教与校,更要寓教与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

全文共 1305 字

+ 加入清单

一项对福州4所高校360名2000级新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水平问卷调查显示,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一般人群,尤其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症状上表现显着。

这次调查是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日前在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4所高校同时进行的。调查使用的是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10个症状因子,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调查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查,调查表由学生自填,统一指导语和方法。

调查发现,新生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惧、偏执及总均分等项目上均高于全国常模,具体表现在“过分担忧”、“感到苦闷”、“难以入睡”、“感到对别人神经过敏”、“容易烦恼和激动”、“感到难以完成任务”等方面。而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比男生差一些,在躯体化、焦虑、恐惧3个项目上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

策划这项调查的福建师大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三年级学生、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蔡旭认为,导致这种状况可能与福州高校新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他分析说,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大学新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这一阶段任务艰巨,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存在于每一位大学新生的心中。这些矛盾冲突存在过于强烈和持久,在遭遇某种刺激(如人际挫折、学习挫折)时,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

从个体生活环境来看,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生长在沿海改革开发前沿地区的福州高校新生,他们所受到的来自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也较为复杂。新旧观念的碰撞、对多元价值趋向的无所适从,这不仅进一步加剧了他们迅速成长中原已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而且极有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冲突和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从现实生活来看,新生们在中学时形成的优势消失,“中心”地位受到威胁,使之产生失落感和恐惧感。此外,当代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很大的比重。独生子女常常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社会锻炼,心理较为脆弱、敏感。

至于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男生严重,特别是躯体化、焦虑、恐惧等症状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一方面,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的飞速变化带给女生的心理困扰和适应问题比男生多,女生更容易产生紧张感和不安感;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中父辈们往往对女孩的关心、保护比男孩更多一些,容易导致女孩优柔寡断、胆怯、敏感的个性特点。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及成因分析,作为一个“过来人”,蔡旭同学给新生们提出了具体建议:为了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新生应积极调整心态,对自己要有一个再认识。不因生活环境不适应而产生失望感;不因人际关系不适应而产生孤独感;不因在中学时的优势消失而产生失落感;不因对学校管理制度不适应而产生压抑感。当然,学校也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心理卫生机构,通过举办有关的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新生入学后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