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言文南岐人之瘿【合集20篇】

浏览

6658

文章

1000

篇1: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留侯论》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留侯论》,有删节)

【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必有过人之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匹夫见辱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C.而其志甚远也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D.而轻用其锋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卒然临之而不惊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10.【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4分)

(二)7.D8.(1)突然面对意外而不慌乱。(2)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9.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10.【甲】逆境(磨难、困境亦可)【乙】忍耐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文言文知识点:一词多义180个精编20

全文共 935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一词多义

21、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

24、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恶:1)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2)总共(凡三往)

29、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分:fēn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2)恶、坏(陟罚臧否)

33、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3)互相(更相庆)4)再、又(更上一层楼)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物破自有时文言文翻译 物破自有时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译文:韩琦在北都担任知州,他的中表亲戚曾送给他一只玉盏,说:“是农民从一个损坏的坟墓中得到的,玉盏的内外找不出丝毫瑕疵,真是绝世之宝。”他答谢了表亲一百两银子,也格外珍爱这只玉盏。有次他在家中摆宴,请来了负责漕运的大官们,并特别设置了一桌,上面铺盖着锦缎。

将那玉盏放在桌子上,准备用来为座上的嘉宾酌酒。谁知在忽然之间,一个差役领班不小心碰倒了桌子,玉盏全被摔碎了,在座的来宾无不惊愕,那领班也赶忙趴在地上等候发落。

这时韩琦不动神色地,先笑着对座上的客人说:“东西也总会有破的时候。”随即再对那领班说:“你是不小心的,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韩琦的度量,就是如此般的宽大厚重。

原文

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盖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爱。乃开燕,召漕使显官,特设一卓,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周处斩蛇》

全文共 1093 字

+ 加入清单

【甲】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交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和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周处》)

【乙】次非杀蛟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丙】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次非,人名,传说是出国的一位勇士。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8.【甲】文中“朝闻夕死”的原句出自《论语·里仁》:“,。”(1分)

9.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或说处杀虎斩蛟蛟或浮或没

B.为乡里所患终为忠臣孝子

C.竟杀蛟而出杀之而复上船

D.舟中之人皆得活乡人皆好之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1)实冀三横唯余其一()(2)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3)还反涉江,至于中流()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译文:

(2)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12.【甲】【乙】两文同样写杀蛟,但是表现的主题却不同,请分别指出。(2分)

答:

13.请从【丙】文中概括出孔子评定人品的基本原则。(2分)

答:

(二)(14分)8.朝闻道夕死可矣。(1分)9.C(2分)10.(1)希望。(2)时光流失,光阴虚度。(3)同“返”,回,归。(3分。每小题1分)11.(1)而且人最怕的是不能立志,又何必担忧不能显扬美名呢?(2)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共4分。每小题2分,关键词语理解正确即可)12.(甲)文主要是表现周处善于改过自新。(乙)文则主要赞扬次非在危机关头挺身费而出、为民除害的勇气。(2分。意思对即可)13.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2分。意思对即可)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文言文鹦鹉灭火

全文共 1137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注释

1.集:栖息2.念:想3.沾:沾湿4.辄:都5.去:离开6.濡:浸7.何足道也:(你洒的这点水)怎么能扑灭火呢8.然:但是9.侨:寄居10.区区:小,细微11.志:愿望;指灭火的心意12.见:文中指禽兽们受火灾之苦13.虽:即使14.是:这15.善:好的16.皆:都17.对:答18.即:就19.他山:别的山头,指不是自己常居的山头20.相: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21.相爱:喜欢它22.尝:曾经23.为(即为灭火):替24.重:双重25.遥:远26.足:值得

译文

有一只鹦鹉飞到别的山上,栖息在那里,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很喜欢它。鹦鹉自觉得这座山虽然让它快乐,但不是它长久停留的地方,就飞走离开了。飞禽走兽都依依不舍过了几个月后,山中失火了。鹦鹉远远看到,心中急得像被火烧。就飞进水中沾湿了自己的羽毛,飞到火上面洒水。天神说道:“你虽然一片好心,但这几滴水又哪里值得说出?”鹦鹉答道:“尽管我知道区区几滴水不能救火,但是我曾经暂时在这座山住过,山上的飞禽走兽对我很好,我们都亲如兄弟,我不忍心看着他们被火烧毁啊!”天神赞扬鹦鹉的好心肠,立即为它把火扑灭了。

启示与借鉴

1.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五十万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分量是相当的。(摘自《文言文启蒙读本》)2.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似,尽心尽力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情,而以诚心感动了他人并得到帮助。3.人要有毅力不管这股力量是多么的微小持之以恒的应对一定会有回报的与“水滴穿石”同一个道理。4.这个故事跟愚公移山有点像,但更加入了感人的友谊。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所从事的任务是基于一项伟大的情操,则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大家一起共襄盛举。5.要知恩图报,不要忘恩负义。

寓意

这则寓言高度赞扬了珍视友谊,为友谊宁肯献出生命的无私精神。而且帮助不在于大小!.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义”的理解珍视友谊,为友谊宁肯献出生命的无私精神.我们要学会知恩图报,不能做忘恩负义的人。

文言知识

天神嘉其意,即为之灭火嘉。“嘉”多作“美好”、“赞许”解释。如“嘉客”、“嘉宾”。上文“天神嘉其意”,意为天上的神赞扬鹦鹉的好心肠。又,“帝嘉之”,意为皇帝称赞他。(摘自《文言文启蒙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语文文言文强化训练:三人成虎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三人成虎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距离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诽谤

C.愿王察之:观察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结束

2.翻译句子。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2、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摆的事,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

3、担忧邯郸距离大梁太远,有人挑拨离间,使魏王对自己失去信任。4、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使至塞上》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身份。

⑥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⑦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⑧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⑨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⑩长河:黄河。

⑾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⑿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⒀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⒁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⒂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害群之马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④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⑤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

①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涂:同"途"。④奚:何,什么。⑤害马:本指损伤马的自然本性。这里指危害马群的劣马,也即害群之马。后凡足以损害同类或团体的人都称为害马或害群之马。

【译文】

黄帝要去具茨山拜见大隗,恰好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黄帝就向他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小孩儿说:"是的。"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隗所在的地方吗?"小孩儿说:"是的。"黄帝说:"这孩子真与众不同啊!不只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所在的地方。请问如何治理天下呢?"小孩儿拒绝回答。黄帝又问,小孩儿才说道:"治理天下,和牧马有什么不同呢?也不过是除掉害群之马罢了。"黄帝(听了后)拜了两拜,又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阅读训练】

1.解释:

(1)将(2)然(3)徒(4)去

2.翻译:

(1)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2)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3.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要,打算(2)是的(3)只,仅仅(4)除去,除掉

3.对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鸟说文言文翻译 戴名世鸟说翻译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鸟说》的翻译:我读书的房间旁有一棵桂树,有一天,桂树上传来叫声,靠近一看,在枝干之间有两只鸟筑了巢。鸟巢距离地面不到五六尺,人的手可以碰到它。鸟巢像杯子一样大,精密完整又牢固,用细草缠结而成。

鸟是一雌一雄,小的不能满一捧, 毛色明亮而洁净,美好洁白可爱,不知道是什么鸟。雏鸟将要出壳了,雌鸟用翅膀盖着它,雄鸟去捕食。每次得到食物,就栖息在屋上,不马上下来。房屋的主人戏弄地用手摇它的巢,它们就向下看着鸣叫,轻摇它轻叫,重摇它就大叫,手拿下来,鸣叫就停。 后来有一天,我从外面来,见鸟巢掉在地上,找两只鸟和雏鸟,没有了。问它们的去向,是屋主的童仆抓走了。

唉!因为这鸟的羽毛洁白而且鸣叫声音好听,为什么不到深山里去寻找茂林栖息呢,托付身体到不合适的地方, 才会被奴仆屈辱而死。那人生上的路就很宽吗?!

叹世间:人间正道是沧桑!正如老子所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补有余。

《鸟说》的原文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 ,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文言文翻译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翻译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出自文言文《女娲造人》,全文翻译如下:传说,天地刚刚分开时,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用手抟了黄土来创造人类。女娲的工作量很大,力量不足以制造足够多的人类,于是就牵来一条绳子伸入泥浆里,然后举起绳子一挥洒,溅落的泥点也都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富贵的人就是女娲抟黄土造的,贫贱的人,就是女娲甩绳子溅落的泥点变成的。

俗说天地开辟的出处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出自宋代著名的类书《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原文如下: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於縆泥中于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人也。

《太平御览》的介绍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由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该书始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十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语文第二册文言文知识点考点汇总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重要成语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重要语句翻译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7.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文言文知识点:问句的固定表述

全文共 1247 字

+ 加入清单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如: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如:

(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如: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

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啊,对你怎么办呢?

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2)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2.“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何所……”等于“所……(者)何”。“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文言文知识点之重要语句翻译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2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北方有人欺负我,我想借助你的力量杀掉他。

2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

2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2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2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翻译句子 精卫填海文言文的意思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的翻译是:女娃在东海游玩时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出自《精卫填海》。“精卫填海”的传说出自先秦时代的古籍《山海经》,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一词表示执着、矢志不渝的精神。

《精卫填海》的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纹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语文文言文翻译——《破阵子》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译文一]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八百里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熟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很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译文二]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译文三]

在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醒时,扎在一起连接的军营都吹响了号角。在军营里,分赏给部下大块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雄壮的军歌。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

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的奔驰,利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本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统一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可惜壮志未酬,现在满头白发已经丛生!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小石潭记》

全文共 2525 字

+ 加入清单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

3、潭上有什么景物?

竹林,水声,奇石,青树,翠蔓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第三段作者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感到难受,或许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强调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6、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①全石以为底

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对照文章内容分析)

答:因为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8、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10、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1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寻到小潭。

13、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答: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6.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左右,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7.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18.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平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

19.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20.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21.第二段作者写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由鱼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以及游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衬托出来,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

22.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点?

曲曲折折,被两岸的地势和草木遮挡掩映,时隐时现。

23.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编辑推荐:初中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养生》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养生

[宋]苏轼

【甲】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①。有尊客,盛馔则三之②,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乙】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③。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④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⑤,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节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2007年版)

[注释]①一爵一肉:喝一爵酒,吃一种肉食。爵,古代的酒器。②盛馔则三之: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③奉传:恭敬地传播。④刍豢(huàn):代指美味的肉食。⑤佚(yì):安逸,舒服。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安分以养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吾闻战国中有一方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C.夫已饥而食虽有嘉肴,弗食(《虽有嘉肴》)

D.晚食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啊)

(1)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2)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9.甲、乙两段中作者所提出的养生之道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3分)

(一)(10分)7.(3分)C8.(4分)示例:(1)主人不听从却超过这个标准的,我就制止(他)。(2)像这样(做)可以说是善于对待穷困,但是在养生之道上就不够了。(每小题2分)9.(3分)两段相同处在于都强调了安分知福、俭以养生。不同处在于甲段着重从节食的角度谈养生,而乙段着重从求道的角度谈养生。

【译文参考】东坡居士(我)从今以后,(每顿)不超过一爵酒,一种肉食。(家里)有尊贵的客人,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可以减少一些,但不能增加。有请我赴宴的朋友,提前把这个标准告诉他,主人如果不按照这个标准超过了,(我)就劝止(他)。一是安守本分来怡养福运,二是让胃宽松来蓄养道气,三是节省开支来聚养家财。

我听说战国时代有一处方,我用的有效果,所以恭敬地呈给(您)。这个药方只有四味:一是平安无事当作显贵,二是早早休息当作富裕,三是缓步徐行当作车马,四是推迟用餐当作美味。已经饿了再吃,蔬菜(的美味)超过珍馐,吃饱之后,即使再美味的肉食摆满眼前,也希望早一点撤去。像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处置贫困了,但对于养生之道就不仅如此了。缓步徐行让自己安逸舒服,推迟用餐享受饭菜的美味,难道还要(把安步与晚食)当作车马和美味吗?车马和美味如在胸中,因此才会有这样的看法。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语文文言文桑中生李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注释】1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2顾:回头3余浆:多余的水4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5豚:小猪谢以一豚:用一只小猪祭谢6众犬吠声: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7行:不久8翕赫:此指轰动、惊动。翕:聚集。赫:盛貌。9滂沱:原来形容雨很大。这里指摆满了酒肉。10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11众犬吠声:本意为一只狗叫,许多狗也会跟着叫起来,比喻众人盲目符合12就斫:跑去砍了。就,接近。斫,砍13.亦行自愈:自己也会逐渐痊愈。亦,也。愈,病好了,此指痊愈。

(译文)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以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自然就会好。这样一来,众人便你一声我一声地附和传说为:“李神能使瞎子重见光明。”远近涌动,树下车马成千上百,大家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快就堆成了小山,绵绵不断。时隔一年,张助出远门回来,见此情形不禁觉好笑,说:“这树有什么神灵呀?它不过是我随便种下的。”于是顺手砍掉了它。

【启示】故事批评了那些不进行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人们,以及这种不正常的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社会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不要盲目相信眼前所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语文文言文复习卷《醉翁亭记》

全文共 1443 字

+ 加入清单

环滁皆山也。,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

(1)其西南诸峰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太守自谓也

(4)野芳发而幽香

(5)佳木秀而繁阴

(6)至于负者歌于途

(7)临溪而渔

(8)泉香而酒洌

(9)山肴野蔌

(10)宴酣之乐

(11)觥筹交错

(12)苍颜白发

(13)颓然乎其间者

(1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5)醒能述以文者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

(2)

(3)

内容理解。

1.

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1)

全文的核心命意识:

(2)

(3)文章的主旨句式:

课后重点:全文10个“乐”字的内涵都有哪些?

2.

附加一:中山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往来而不绝者

(2)杂然而前陈者

(3)太守谓谁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2分)

附:大连市2020年中考仿真题。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问题。(8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3.选文写“环滁皆山也”“西南珠峰”“琅琊山”“酿泉”有什么作用?(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断句方法

全文共 1117 字

+ 加入清单

不少省市的中考文言文试题,都有一道给文言文断句的题目。大多要求在该加标点的地方用“蛐”表示,不要求加具体的标点。这类试题应该如何应对呢?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准。我们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下面一些语言标志,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说”的意思时,后面应断开,如“其乡人曰”等。

2.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乎”作介词用,相当于“于”时除外,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5.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应当断开,后面有时也可断开。

6.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说乎?)、“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

7.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结构(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开。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间也不能断开。

8.相同词语紧相连,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说来,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点断,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等。

9.名词、代词经常做主语或宾语,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主语,就在它的前面断开;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10.古人写文章,很多时候讲究对仗工整,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利用这一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点断后的句子是否讲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学好课本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加强运用。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