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言文形容词使动用法例子【合集20篇】

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 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至于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呢?接下来,问学吧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文言文形容词使动用法例子,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浏览

6994

文章

1000

篇1: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赵襄主学御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及参考答案】

6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一、l.向2.穷尽3.被4.发语词

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无题》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应觉:是设想之词。月光寒:指夜渐深。

6.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7.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8.东风:春风。

9.残:凋零。

10.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

11.镜:照镜,用作动词

12.但:只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蛇衔草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版本一

原文:昔有田父耕地,值见创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创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翻译:从前有一位老农在耕地,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疮,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就用“蛇衔草”当草名了。《抱朴子》说:“蛇衔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起来,接得和原先一样。”说的就是这回事。

版本二

原文:昔有田夫耕地,值见伤蛇在焉。顷之,有一蛇衔草着伤口上,经日创蛇走。田夫取其余叶治伤,皆验。本不知草名,乡人因以蛇衔名之。古人云:蛇衔草能续已断之指如故,非妄言也。译文:过去有一位老农耕地,恰好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过了一会儿,另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第二天,受伤的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伤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乡里人就用“蛇衔草”当草名了。古代人说:“蛇衔草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样。”并不是乱说的。注释:1.著(zhuó):放2.《抱朴子》:晋人葛洪著。3.曩:从前。4.田夫:种田老人。5.着:放。6.验:验证。7.妄:胡乱。

文化常识

草药:相传神农氏尝百草而治病。草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蛇衔草能治伤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到了明朝,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大部分是草药,它是世界药物学及植物学的重要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临江之麋

全文共 942 字

+ 加入清单

临江之麋

临江①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③。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④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⑤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导读:"麋"在主人的骄宠下,稍大则"忘己之麋也",欲与外犬嬉戏,终于被食却"至死不悟"。可见"恃宠而骄"终不会有好下场。

注释:①临江:地名,江西省清江县。②怛(d):恐吓。③稍:渐渐。使与之戏:即"使其与之戏",让狗和小鹿一起玩耍。④良:的确。⑤俯仰:周旋,应付。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畋得麋麑()2.自是日抱就犬()3.习示之()

4.然时啖其舌()5.麋至死不悟()6.走欲与为戏()二、翻译

1.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和答案】

84.临江之麋

有一个临江人,打猎时捉到一只小鹿,便把它饲养起来。带进门时,一群狗馋得直流口水,都摇着尾巴跑了过来。那个临江人很生气,把狗吓跑了。从此以后,他每天抱着小鹿接近狗,经常让狗看,叫狗不可乱动,渐渐地又让狗和小鹿玩耍。时间长了,狗都能顺从主人的心愿。小鹿渐渐长大,忘了自己是麋了,认为狗的确是自己的朋友,和狗互相碰撞翻滚嬉戏,越来越亲热。狗怕主人,就跟小鹿周旋玩耍,表现得很友好,但是经常舔着自己的舌头。三年以后,鹿走出门外,看见别家的狗在道上很多,就跑过去想和它们玩耍。那些狗看见鹿,又高兴又愤怒,一起把鹿吃掉了,路上一片血肉狼藉。鹿到死也没觉悟到这是怎么回事。

一、1.打猎2.靠近3.给……看4.但是5.醒悟6.跑

二、1.麋麑逐渐长大,忘记自己是麋,认为狗真的是我的朋友,互相顶撞翻滚,越来越亲热。

2.那些别家的狗看见它,又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了,路上一片血肉狼藉。

三、恃宠骄横的人决没有好下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唐太宗吞蝗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选自《贞观政要》

译文

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捡了几枚蝗虫卵念念有辞道:"百姓把粮食当做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降罪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正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又怎么会因为害怕生病而逃避?"(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注释

①贞观:唐太宗年号。②京师:京城,国都。③苑:古代皇帝游玩和打猎的园林。④掇:拾取。⑤予:唐太宗自称。⑥遽谏:(急忙)赶忙规劝。⑦朕:皇帝自称。⑧躬:身体。⑨冀:希望。⑩是:这样。?蚀:吃。?遂:于是,就。

唐太宗的精神

为百姓着想、忧国忧民、勇于承担责任和坚决消灭蝗虫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语文七年级下文言文练习《两小儿辩日》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本文选自《》,这部书相传是周朝所作,文中的孔子名,字,是我国时期国著名的、。

2.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来源:学#科#网]

A.赴汤蹈火及日中如探汤

B.孰为汝多知乎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一儿以日初出远日积月累

D.人不知而不愠孰为汝多知乎

3.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见两小儿辩斗B.日初出大如车盖C.孔子不能决也D.孰为汝多知乎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⑵孰为汝多知乎。

5.选文以两小儿的笑“曰”作结语有何作用?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课外文言文练习之《明史·杨允绳传》

全文共 2438 字

+ 加入清单

明史·杨允绳传

杨允绳,字翼少,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行人。久之,擢兵科给事中。

严嵩独相,有诏廷推阁员。允绳偕同官王德、沈束陈慎简辅臣、收录遗佚二事。未几,奉命会英国公张溶、抚宁侯朱岳、定西侯蒋传等简应袭子弟于阅武场。指挥郑玺忽传寇至,溶等皆惧走,允绳独不动,因奏之。褫玺职,夺溶、岳营务,罚传等俸,由是知名。又劾罢兵部尚书赵廷瑞。

居谏垣未几,疏屡上。言提学宪臣宜简行谊,府州县职宜量地烦简为三等,皆报可。俺答入犯,朝议急兵事。允绳请令五军都督府、府军前卫及锦衣卫堂上官,每遇考选军政之岁,各具疏自陈,听科道官拾遗;腾骧四卫及锦衣卫指挥以下,听兵部考察。诏皆从之,著为令。已,又陈御边四事,报可。再迁户科左给事中。谢病归。久之,起故官。

三十四年九月上疏言倭患,因推弊原,谓:“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及俸满营迁,避难求去,犯罪欲弥缝,失事希芘覆,输贿载道,为数不赀。督抚取诸有司,有司取诸小民。有司德色以事上,督抚腼颜以接下。上下相蒙,风俗莫振。不肖吏又干没其间,指一科十。孑遗待尽之民必将铤而为盗,陷忧不止海岛间也。”

其冬巡视光禄。光禄丞胡膏伪增物直,允绳与同事御史张巽言劾之。下法司按验。膏窘,言:“玄典隆重,所用品物,不敢徒取充数。允绳憎臣简别太精,斥言醮斋之用,取具可耳,何必精择?其欺谤玄修如此。”帝遂大怒,下允绳及膏诏狱。刑部尚书何螯当允绳仪仗内诉事不实律绞,帝命仍与巽言杖于廷。巽言夺三官。膏调外任。居五年,允绳竟死西市。先是,有马从谦者,以谤醮斋杖死。穆宗即位,赠允绳光禄少卿,予一子官。天启初,谥忠恪。膏寻以贪墨被劾,诛。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B.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C.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D.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辅臣,“辅”是“辅助、协助”的意思,辅臣,多指官署主官的下属官吏。

B.疏,本意“疏通”,又称“奏疏”“奏议”,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

C.锦衣卫,官署名。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后兼管刑狱、缉捕、审问之事。

D.西市,明朝时期的刑场名。位于今北京市西四附近,专为处决官吏之用。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允绳选拔官吏,谨慎忠诚。选拔辅臣以及应袭子弟时,忠于职守,扬名于当时。

B.杨允绳直言敢谏,颇得赏识。担任谏官时,多次上疏,建议都被采纳并写进法令。

C.杨允绳审时度势,见解深刻。他分析倭患产生的原因在于大小官员逐级贿赂权贵。

D.杨允绳刚毅正直,却遭诬陷。他和张巽言弹劾胡膏虚增物品价值,反遭胡膏诬告。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指挥郑玺忽传寇至,溶等皆惧走,允绳独不动,因奏之。

(2)有司德色以事上,督抚腼颜以接下。上下相蒙,风俗莫振。

答案:

13.D

14.A

15.B

16.

(1)指挥郑玺忽然传报敌寇到了,张溶等人都吓跑了,只有杨允绳不动,于是奏报了这种情况。

(2)主管官吏以恩德神色侍奉上司,督抚红着脸接待下级。上下互相蒙骗,风尚习俗不能振作。

参考译文:

杨允绳,字翼少,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十三年中进士。官授行人,很久,提拔为兵科给事中。

严嵩独任宰相,有诏让朝廷推举阁员。杨允绳偕同同僚王德、沈束陈述应谨慎挑选辅政大臣、收录遗贤二件事。不久,奉命会同英国公张溶、抚宁侯朱岳、定西侯蒋传等人挑选应当袭任的子弟于阅武场。指挥郑玺忽然传报敌寇到了,张溶等人都吓跑了,只有杨允绳不动,于是奏报了这种情况。削夺了郑玺的职务,夺去了张溶、朱岳的军务,扣罚蒋传等人俸禄,由此出名。又弹劾罢免兵部尚书赵廷瑞。

入谏官官署不久,屡次上疏。议论提学宪臣应当简选品行道义,府州县职务应当根据地方烦简分为三等,都被许可了。俺答入犯,朝廷议论急务军事。杨允绳请求命令五军都督府、府军前卫及锦衣卫堂上官,每当遇上考试选拔军政的年岁,各自备文分条自我陈述,听科道官补正阙失:腾骧四卫及锦衣卫指挥以下,听兵部考察。下诏都依从了他,写成法令。过后,又陈说防御边防四件事,回报许可。又升为户科左给事中。因病辞官职归家。很久,起用任原职。

三十四年九月上疏议论倭寇祸患,并推论弊端原由,说:“近来督抚的命令在有关部门行不通,并非官位不尊、权力不重。督抚上任,照例贿赂权贵,名为‘谢礼’。有所奏报请示,辅以赠礼,名为‘候礼’。到任满之后营求升迁,躲避危难请求离开,犯了罪想弥补过失,失事希望庇护,运送贿赂一路都是,为数难以计算。督抚向主管官吏索取钱财,主管官吏向百姓索取。主管官吏以恩德神色侍奉上司,督抚红着脸接待下级。上下互相蒙骗,风俗不能振兴。恶劣官吏又在中间盘剥钻营,指一敛十。孤单穷困的百姓必将铤而走险做盗贼,隐藏的忧患不止在海岛中间。”

这年冬天巡视光禄寺。光禄寺胡膏虚增物品价值,杨允绳与同事御史张巽言弹劾他。交法律部门查验。胡膏窘困,说:“玄典隆重,所用物品,不敢只是拿来充数。杨允绳憎恨臣太精于选择,斥责说醮斋所用,大体上过得去就行,何必太精于选择呢?他竟然如此诽谤修道。”皇帝于是大怒,将杨允绳及胡膏关入钦犯监狱。刑部尚书何鳌以杨允绳犯仪仗内诉说事情不实的法律,判处绞刑,皇帝命令仍与张巽言在朝廷上杖打。张巽言夺去三级官职,胡膏调外地任官。过了五年,杨允绳竟在西市被杀。在此之前,有个叫马从谦的人,因为公开指责醮斋被杖打而死。穆宗即位,追赠杨允绳光禄少卿,任一子为官。天启初年,谥号忠恪。不久胡膏因为贪污再遭弹劾,被诛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陈太丘与友期行

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陈太丘友期行

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注释:①期:约定时间。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

2.尊君在不()

3.下车引之()

4.元方入门不顾()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和答案】

79.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那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一、1.放弃2.同"否"3.拉4.不回头

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那朋友太丘那朋友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何梅谷之妻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何梅谷之妻

何梅谷,鄱阳人也。其妻垂老,好事佛,自旦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弗止又恐贻笑士人。进退狼狈。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我怒,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妻子顿悟,遂止。

(选自明·程文宪《中州野录》)

【译文】

何梅谷,是鄱阳人。他的妻子将要老了,喜欢拜佛念经,从早晨到黄昏,一定要嘴里念"观音菩萨"上千遍。何梅谷凭着儒学好而在当时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呢,他又怕给当时的读书人留下笑柄,(这样使得他)进退两难。一天,他三翻两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呼喊个不停。妻子生气地说:"为什么这么吵闹呢?"梅谷慢慢地回答说:"(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呼喊上百遍,怎么能对你不生气呢?"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阅读训练】

1.解释:

(1)垂(2)夕(3)止之则弗从(4)贻

2.翻译:

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

3.何梅谷为何"进退狼狈"?

【参考答案】

1.(1)将(2)黄昏(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董遇三余读书文言文翻译注释 董遇谈三余勤读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董遇“三余”读书,出自鱼豢的《魏略·儒宗传·董遇》,全文译文如下:

有个想要跟从董遇学习,董遇不愿意教他,只是说:“在此之前必须先读书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董遇三余读书的原文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

1、从:跟从。

2、学:学习。

3、遇:董遇,三国时人。

4、言:此指董遇说。

5、义:意思。

6、见:通“现”,显现。

7、苦:极为,极力。渴:苦。苦渴:苦于

8、无日:没有时间。

9、或:有人。

10、言:说。

11、时:时辰。

12、以:是、用。

13、岁:年(这里指一年)。

14、之:的。

15、善:善于、喜欢(这里指对……有研究)。治: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陋室铭》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此:这。

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在:在于。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

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往来: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劳: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语文文言文:表兼代官职常用词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英语形容词知识点:as +形容词或副词的原级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as+形容词或副词的原级+as

□注意事项:

该句型表示对比的两者程度相当,as之间必须跟形容词或副词的原级,决不能使用比较级。此外,还要确定使用形容词还是副词。确定的依据就是根据第一个as前的动词,如果是系动词(如be,感官动词look,sound,smell,taste,feel等),那么就用形容词的原级,如果前面的动词是一般的实义动词,那么就必须用副词的原级修饰动词。

Thislessonisaseasyasthatone.

Lucytalkswitholdpeopleaspolitelyashersister.

特别提醒:as…as之间也可以跟名词,句型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送友人》

全文共 1728 字

+ 加入清单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赏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答:“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4.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答:“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7.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答: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答:“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9.“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0.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

答: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11.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答: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深切关怀。

12.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庸朝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名篇。

13.理解性默写。

(1)《送友人》中写送别地景色的是青山郭外斜,白水绕东城。

(2)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4.选择题。

(1)对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D.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

(D选项“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改成“其感情基调是浓浓的依恋不舍之情”。)

(2)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整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点明了诗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

C.“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D.“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切之情。

(B选项“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改成“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和依恋不舍之情”。)

编辑推荐:初中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语文文言文翻译——《爱莲说》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文言文阅读怎么破?就搞定

全文共 3057 字

+ 加入清单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

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责:索求

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克:能够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粜(卖米);

籴(买米);

穰(与农事有关);

禳(与祭示有关);

觐(拜见)。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私:偏爱

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

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谊(通“意”,意思)也。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⑴虚实意识

例:第一组: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二组: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少时衣食无所。

第二组:

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朝野服焉。

尤且择师而问焉。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其待君王乎?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尔其戒之。

第二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果为马所颠仆。

第二组: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此则国人之最也。

(5)语气意识

例:第一组:其待君王乎?

其一人大叫。

第二组:其李将军之谓也?

能设而不能动也。

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第三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性格表现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1)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

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2)文言文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文人相轻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文人相轻

长兴臧寿恭眉卿、乌程严可均铁桥两先生者,同籍湖州①,同时号通经②博学,顾极不相能③。杨太守岘(xiàn),臧先生高席④弟子,亦尝从严先生游。一日,太守自长兴归,舟泊城外,邻舟有命酒独酌者,视之严也。诘何自,以实对,诧曰:"是邨夫子,堪若师乎?"他日,太守叩臧先生:"严某如何人?"曰:"粗能讽《三字经》。"《三字经》者,学童初入塾试讽者也。文人相轻,不意经生亦然。

(选自清.陈康琪《郎潜纪闻二笔》)

[注释]①湖州:古地名,在今浙江境内。②通经:精通儒家经典。③能:友善。④高席:犹高材。

[文言知识]说游"。游指"游泳",古今相同。"游"原写作"遊",与行走有关。上文"从严先生游"中的"游",指交往。"游子"指离家远行的人;"游学"指去远方求学;"游宦"指在外地做官。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号②弟子③诧④叩⑤讽⑥试

2.翻译:①是邨夫子,堪若师乎?②不意经生亦然

??

【参考译文】

46.文人相轻

长兴人臧寿恭眉卿、乌程人严可均铁桥(眉卿、铁桥应该是他们的号或者字之类的)两人,籍贯都是湖州,两人都自称精通儒学经典、很有学问,但对对方都很不友善。太守杨岘,是臧先生的高徒,也曾跟从严先生游学。有一次,太守从长兴回来,他的船停靠在城外,旁边的船上有个人拿着酒独自品尝,仔细一看,是严先生。(太守)问他从哪里来,(严先生)把实话告诉他,(太守听后)诧异地说:"这个村里的人,难道都是老师吗?"

以后有一天,太守叩问臧先生"严先生这个人怎么样啊"

臧先生回答:"粗略懂点《三字经》吧"

《三字经》者,学童初入塾试讽者也。文人相轻,

《三字经》,童子刚入私塾考试时要解释翻译的,文人们(常用它)彼此轻视,想不到很有学识的博士也这样。

【参考答案】

46.文人相轻

1.①号称②学生③惊讶④问⑤背诵⑥尝试2.①这是个村夫子,怎能做你的老师?②想不到读儒家经典著作的人也是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戴高帽

全文共 956 字

+ 加入清单

高帽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①。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⑦:"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⑧。"

【注释】①面:当面。谀:奉承。②辄:就。③龃龉(jǔ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④直道:正直的方式。事:对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⑥颔首:点头。⑦语:告诉。⑧止:通"只"。

1.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其修辞方法是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俗以喜人面谀者()

②当不至有所龃龉()

3."某备有高帽一百"按现代汉语的正常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中加点词是人称代词的句子有()

A.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

B.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

C.其人云:"某备有高帽一百……"

D.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

E.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

5.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128、戴高帽

通常把当面奉承让人高兴的话叫做"戴高帽"。有个京官要到外地去任职,离京前去和他的老师告别。他的老师说:"外面的官不容易做,应当谨慎些。"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逢人就送他一顶,应当不至于有关系不融洽的人。"老师生气的说:"我们以正直的原则侍奉上级,给别人做事,为什么要这样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人呢?"老师点了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那个人出来后对别人说:"我有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九十九顶了。"

这个故事说明当局者迷。后用以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

【参考答案】

128

1.阿谀奉承比喻

2.①当面②抵触、矛盾

3.某备有一百高帽

4.D、E

5.略。(示例:①人们大多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罕见而伟大的。②爱听好话,喜欢奉承是人们的通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语文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

全文共 1293 字

+ 加入清单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省略主语

1、(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3、(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4、(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5、(我)还自扬州《伤仲永》

6、(他们)见余,大喜曰《湖心亭看雪》

7、(高山)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8、(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9、(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10、(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11、(溪泉)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12、(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3、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14、(殿下)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15、(吾)由是感激《出师表》

16、(子)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7、(此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

18、(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二)省略谓语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三)省略宾语

1、问(之)所从来《桃花源记》

2、便要(之)还家《桃花源记》

3、使(之,身子)与台齐《童趣》

4、可以(之)为师矣《十则》

5、愿为(此)市鞍马《木兰诗》

6、投(之)以骨《狼》

7、日光下澈(潭水)《小石潭记》

8、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9、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

10、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用者《陈涉世家》

11、独守丞与(之)战谯门中《陈涉世家》

12、与(之)俱来《隆中对》

13、将以(之)攻宋《公输》

14、货恶其弃(之)于地也《大道之行也》

(四)省略介词“于”

1、场主集薪(于,在)其中《狼》

2、吾既已言之(于,对)王矣《公输》

3、驱之(于)别院《童趣》

4、与同人饮(于)楼上《山市》

5、彼其受之(于)天也《伤仲永》

6、予独爱莲之出(于,从)淤泥而不染,濯(于,在)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7、各隐(于,在)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8、饮食百物皆倍穹(于,比)常时《观潮》

9、急湍甚(于,比)箭。《与朱元思书》

10、寓(于,在)逆旅《送东阳马生序》

11、坐(于,在)潭上《小石潭记》

12、得之(于,在)心而寓之(于,在)酒也《醉翁亭记》

13、独守丞与战(于,在)谯门中《陈涉世家》

14、然足下卜之(于,向)鬼乎《陈涉世家》

15、一厝(于,在)朔东,一厝(于,在)雍南《愚公移山》

(五)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1、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

2、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3、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

4、一(个)男附书至,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

四、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2、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二)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英语形容词知识点:形容词的分类

全文共 1140 字

+ 加入清单

1.根据其构成分类

A简单形容词

Kind善良的green绿色的interesting有趣的

B合成形容词

合成形容词是指由几个词共同组成并起到形容词作用的词。主要用作定语,一般不作表语。

①数词+名词+形容词

Aten-metre-wideriver一条十米宽的河afive-year-oldgirl一个五岁的女孩

②形容词(或数词)+名词+-ed

Amiddle-agedman一位中年男子afifteen-storeyedbuilding一座十五层的大楼

③形容词+V-ing形式

Agood-lookingman一位相貌英俊的男子aneasy-goingwoman一位随和的女子

④名词+V-ed形式

Aman-madelake人工湖asnow-coveredmountain一座被雪覆盖的山

⑤副词/形容词+V-ed形式

Awell-knownwriter一位著名的作家anew-bornbaby一个新生儿

2.根据与名词的关系分类

A限制性形容词:指描述事物本质的形容词,它与名词紧紧相连,这些形容词如果去掉会严重影响原来的本意。

AnEnglishdish英式菜aFrenchtable法国制造的桌子

B描述性形容词:又称非限制性形容词,置于名词之前,常对名词进行描述,省略之后也不会影响所修饰名词的本意。

AdeliciousEnglishdish一道美味的英式菜asmoothFrenchtable一张光滑的法国制造的桌子

3.根据形容词本身的性质分类

A等级形容词:指直接说明人或事物的特征、性质并有比较等级变化的形容词,可以用程度副词来修饰。在句中可作定语、表语和补足语。

Maryhasanicevoice.玛丽有一副好嗓子。

Citiestodayseemtobebecomingmuchbusierthaneverbefore.今天的城市似乎变得更加繁忙了。

Weremakingeveryefforttomakeourenvironmentmuchcleanerandsafer.

我们在努力使环境变得更加干净、更安全。

B表语形容词:有一类形容词在句中常作表语,不作前置定语,这种形容词称为表语形容词。以元音字母开头的形容词大多属于这一类。

LittleLindaisnotafraidofdog.小琳达不害怕狗。

Mumhasbeenillfornearlyaweek.妈妈病了近一周了。

Goandseeifthebabyisawakeorasleep.去看看孩子是醒着还是睡着了。

常用必备:常见的可作表语的形容词

Afraid害怕的alive活着的alone单独的asleep睡着的

awake醒着的ready准备好的sorry抱歉的well身体健康的

worth值得的ashamed羞愧的alike相似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