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言文猿猴(热门20篇)

文言文是语文高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官职名都有哪些?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浏览

6376

文章

1000

篇1: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犬救幼女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犬救幼女

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母未时上山采薪,幼女随之不及,后于母里许。俄大雪,母薄暮(傍晚)负薪归,女与犬俱不见。母惊恐万状,奔走号呼,竟(终)不见女。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是夜其幼女之父母悲痛欲绝(死),以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凌晨,复邀邻人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倚偎在旁,乃不死。此雍正(清爱新觉罗胤祯的年号)十一年十一月事,邑人无不称奇。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A.母未时上山采薪()

B.幼女随之不及()

C.母薄暮负薪归()

D.或堕井()

2.翻译: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文中那只犬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125、犬救幼女

呈贡县村民养了一只狗十分温顺.一天一位母亲上山打柴,小女跟不上,一下子落后了母亲几里.突然大雪,母亲在接近傍晚担柴回来的时候,女儿和狗都不见了.母亲非常惊恐,在村中来回奔走大声呼叫,始终见不到女儿.附近的村子协助找寻,还是无济于事.晚上父母伤心极了,认为女儿可能被水淹死了,可能掉进井里了,也可能被狼狗吃了,天刚刚亮,父母又请附近的村子帮助找.终于见到女孩卧在一棵树下,狗依偎在旁边,居然还没有死.这是雍正十一年十一月的事,同县的人没有不感到惊奇的。

【参考答案】

125、1.A.砍柴B.赶上C.迫近D.或者

2.邻里们帮助她找,也没有什么办法找到她女儿。

3.文中的狗忠诚,讲义气,重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诫子书文言文及翻译 诫子书原文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的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复习‖ 文言文虚词归类

全文共 4644 字

+ 加入清单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于

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副词,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

1.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

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2.“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童趣》)

4.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

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丈夫。

例:夫齁声起。(《口技》)

4.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副词,可译为“就”、“于是”。

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

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二十一)故

1.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

1.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副词,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

例: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副词

(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定将。

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

2.动词

(1)回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二十四)或

1.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副词

(1)有时。

例:或王命急宣。(《三峡》)

(2)或许。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

1.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

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众。

例: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各位,众位。

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语文文言文翻译——《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全文共 202 字

+ 加入清单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床头捉刀人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既毕⑤,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⑥?"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导读: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识英雄,决非平凡之才。曹操当机立断派人追杀他,也是防患于未然。

注释:①魏武将见匈奴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②雄远国:威震远国。③使崔季珪代:(他)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匈奴使臣)。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④帝自捉刀立床头:魏武帝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捉刀,握刀。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⑤既毕:指接见完毕。⑥魏王何如:(你看)魏王这人怎样?⑦雅望非常: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

一、解释加点的词

l.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2.帝自捉刀立床头()

3.魏王雅望非常()

4.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二、填空

"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词性为_____解释为_____;"使崔季珪代"中的"使",词性为_______,解释为________。

三、在匈奴使者眼中崔季珪"雅望非常",但曹操却是气度非凡。说明曹操虽"形陋",但英雄气质自然流露,非崔季珪可比。此事世人多认为曹操阴险奸诈,你对曹操的看法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和答案】

77.床头捉刀人

曹操将要接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的相貌丑陋,不足以威震远国,便让崔季珪代替,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接见完毕,派间谍问使臣:"魏王这人怎样?"匈奴使臣回答说:"魏王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但是床头握刀的人,这才是一个英雄。"魏武帝听到这些,派人追杀了这位使臣。

一、l.认为2.握3.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4.但是

二、名词使者动词让

三、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虚词之乎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常用虚词例释

乎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小石潭记》

全文共 1384 字

+ 加入清单

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朝代),唐宋八大家之一。课文选自《柳河东集》,体裁是游记。

字音字形:

坻(chí)坻(dǐ)屿(yǔ)嵁(kān)

佁(yí)然翕(xī)忽如鸣珮(pèi)环

篁(huáng)竹清冽(liè)蒙络摇缀(zhuì)

参(cēn)差(cī)披拂(fú)犬牙差(cī)互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重点字词: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

3.潭中鱼可百许头见:出现可:大约

4.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

6.隶而从者隶:跟从、跟随、跟着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8.下见小潭下:在下面

9.日光下澈下:往下

10.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

1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

12.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子

13.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

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寒: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15.记之而去去:离开

一词多译:

1.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3.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4.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6.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见: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动词,明灭可见。

翻译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课文结构:

作者的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溪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语段赏析: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按游览的顺序,抓住幽静的特点。

2.作者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

例(1)琅琊山蔚然深秀

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

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

4.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文言文:《出师表》重点字词解释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重点词语解释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亡)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③诚宜开张圣听(开扩,扩张)

④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⑤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⑥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好;应该)

⑦躬耕于南阳(亲自,自身)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低微鄙陋;屈尊就卑)

⑨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朝夕,日夜;效果)

⑩深入不毛(指地面所生长的草木)

临表涕零(落泪)

通假字

①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表示整数再加上零数)

一词多义

①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èi,动词,给予)(以光先帝遗德(yí,形容词,遗留的))

②论每与臣论此事(动词,谈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动词,评定))

③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有效,成效)(机会))

④行然后施行(xínɡ,动词,做,执行)(必能使行阵和睦(hánɡ,行列,文中指军队))

⑤以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⑥道咨诹善道(办法)(中道崩殂(道路))

⑦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俱为一体(是))

⑧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古今异义

①开张圣听开张今义:商店开业(古义:开扩,扩张)

②叹息痛恨痛恨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古义:痛心和遗憾)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今义:言行恶劣,不道德(古义:低微鄙陋)

④由是感激今义:因对方的行为或帮助而产生好感(古义:感动)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今义:秋季(古义:时)

⑥臣本布衣布衣今义:布的衣服(古义:平民百姓)

⑦临表涕零涕今义:鼻涕(古义:眼泪)

词类活用

①北定中原(名词作状语,向北)

②攘除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③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形容词作动词,怠慢,懈怠)

④以光先帝遗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大)

⑤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⑥优劣得所(形容词作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⑦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作动词,亲,亲近。远,疏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象虎

全文共 1130 字

+ 加入清单

象虎

楚人有患狐者①,多方以捕之,弗获。或②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③,狐入遇焉④,啼而踣⑤。他日,豕曝(p)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椅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驳⑥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马雷口句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

导读:象虎不是真虎,道理十分明白。如果自己以为像虎就是真虎,那么距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注释:①患狐者:受狐狸扰害的人。②或:有的人。无定指代词。③牖(yu)下:窗户之下。④焉:它。代象虎。⑤啼而踣(b):惊叫吓倒在地。踣,跌倒。⑥驳(b):马名。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乃使作象虎()2.狐入遇焉,啼而踣()()

3.豕曝于其田()()4.被象虎以趋之()

5.颅磔而死()

二、翻译

1.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马雷口句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这个楚人犯了什么致命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和答案】

109.象虎

楚国有个受狐狸扰害的人,多方设法来捕捉狐狸,但没有捉到。有人教他说:"虎,山兽之王,天下的野兽见了它,全都吓掉魂似的,趴在地上等死。"于是他让人做了一个假老虎,拿来虎皮蒙在外面,把它放在窗户之下。狐进来遇到象虎,惊叫着吓倒在地。有一天,一头野猪出现在他的田里,于是就让人把象虎埋伏在田里,而让他儿子拿着长戈在通衢上拦截它,农夫大声吆喝,野猪在草丛中逃跑,遇到了象虎,回过身来向通衢奔去。野猪被捉到了。楚人非常高兴,认为象虎可以降服天下的野兽。后来,野地里有一种野兽,样子有点像马,楚人披上象虎就跑过去。有人劝阻他说:"这是驳呀,真虎尚且不能抵挡,去必将遭难。"不听。那驳马发出雷鸣似的吼叫,扑上前来,抓住了他就咬,楚人头颅破裂而死。

一、l.假老虎2.代象虎跌倒3.野猪出现4.同"披"5.裂

二、1.都吓掉了魂似的,趴在地上等死。(俟命,听命,听候处置发落。)

2.就派人把象虎埋伏在田里,而派他儿子拿着长戈在通衢上拦截它。农人呼,野猪从草丛中逃跑,遇到了象虎,回过身来向大路奔去,被捉住了。

三、他认为象虎可以像真老虎那样征服所有的野兽,实在糊涂,还不听别人的劝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之意动用法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

动用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语文文言文实词汇编

全文共 1338 字

+ 加入清单

61.命(mìng)

(1)名词。

①生命。如: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②命令,文件。如:或王命急宣(《三峡》)

③使命。如: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2)动词。

命令。如: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

62.谋(móu)

(1)名词。

计谋,手段。如:非惟天时,抑议人谋也(《隆中对》)

(2)动词。

谋划,商量。如:陈胜、吴广乃谋曰(《陈涉世家》)

63.念(niàn)

动词。

①诵读。如: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②考虑,思索。如: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陈涉世家》)

64.期(qī)

(1)名词。

①期限。如:会天大雨,道大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②时间。如:盈缩之期,不但在天(《龟虽寿》)

③读jī,一周天。如: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2)动词。

①约会,约定。如: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

②希望,期望。如: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65.奇(qí)

(1)形容词意动用法。

感到奇怪,认为……奇怪。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2)形容词。

①奇异的,罕见的,不平常的。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

②很,非常,特殊的。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

③出人意料的,变幻莫测的。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

(3)读jī,零头,余数。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66.前(qián)

(1)方位名词。

前面。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2)形容词。

先前的。如: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3)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上前,走上前。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4)方位名词作状语

在前面。如: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67.强(qiáng)

(1)动词。

强行。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2)形容词。

①强大的,有能力的。如:争而不得,不可为强(《公输》)

②有余。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③读jiāng,同“僵”,僵硬,僵直。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68.请(qǐng)

(1)动词。

①请求。如: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②求教。如: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2)副词。

表示对人的敬意。如:请为父老歌,建安愧深情(《羌村三首》之三)

69.穷(qióng)

(1)动词。

走到尽头。如: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2)形容词。

①穷尽,完结。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②穷困,特指生活困难。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③深。如: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送东阳马生序》)

④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70.求(qiú)

动词。

①追求,求得。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②探求。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③索要。如: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伤仲永》)

④乞求,请求。如:又夹百千求救声(《口技》)

⑤要求。如: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语文文言文实词汇编

全文共 1146 字

+ 加入清单

31.故(gù)

(1)名词。

①原因,缘故。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旧的(知识)。如:温故而知新(“故”在此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论语?为政》)

(2)形容词。

从前的,原来的。如: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3)副词。

特意,特地。如: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4)连词。

所以,因此。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32.顾(gù)

动词。

①看,环顾,向四周看。如:顾野有麦场(《狼》)

②转过头看。如: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③探望,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33.固(gù)

(1)动词。

巩固,稳固。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形容词。

顽固,闭塞。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3)副词。

本来,原来。如: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34.观(guān)

(1)名词。

景观。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动词。

①阅读。如: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②观看,欣赏。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35.归(guī)

动词。

①返回,回来,回去,回家。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②归依。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③归聚,归到一处。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36.好(hǎo)

(1)动词。

读hào,喜爱。如: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2)形容词。

①美好的。如: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与朱元思书》)

②友好。如: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

(3)副词。

能够,以便。如: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7.恨(hèn)

(1)名词。

①怨恨。如: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

②仇恨,伤痛。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2)动词。

感到遗憾。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8.后(hòu)

(1)名词。

指方位,位置在后,与“前”相对。如: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黔之驴》)

(2)形容词。

晚,迟。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

(3)介词。

在……后面。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39.患(huàn)

(1)名词。

忧患,祸患。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动词。

担忧,忧虑。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40.会(huì)

(1)动词。

①聚会。

如:a.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b.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②领悟,理解。如: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2)副词。

恰好,正好。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名二子说

全文共 1003 字

+ 加入清单

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①。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②,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③,而患亦不及辙④。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导读: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给儿子命名。这是告诫苏轼不要过于外露,告诫苏辙要善于避祸为福,实际上是要他们加强自身修养。此文言简意丰,令人三思。

注释:①辐:辐条,车轮。内周的短棍,用以支撑车轮。盖:车上用以遮日、遮雨的伞状物。轸(zhn):车厢底四周的横木。②天下之车莫不由辙: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由,顺从。辙,车轮压的迹道。③车仆马毙:(一旦)车翻了,马死了。仆,倒,这里指翻。④而患亦不及辙:车辙却也受不到灾祸。意思是车会摔坏,马会死,唯有车辙安然无恙。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2.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3.天下之车莫不由辙()4.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5.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二、翻译

1.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辙乎!吾知免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有二子,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据文意;

轼,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辙,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和答案】

87.名二子说

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车上都有专用,可是只有那车轼似乎是无用之物。尽管如此,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子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可是谈起车的功用时辙却不在其内。尽管如此,一旦车翻了,马死了,车辙却也受不到灾祸。这车辙呀,它善于处在祸与福之间。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

一、1.对车本身有其专用2.车厢前的横木3.车轮压的迹道4.在其中5.这

二、1.即使这样,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2.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3.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

三、不要过于外露要善于避祸为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语文文言文翻译——《雁门太守行》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译文一: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译文二: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部队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

译文三:

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

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

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

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郭伋不失信于童儿文言文翻译 郭伋不失信于童儿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郭伋不失信于童儿》文言文翻译: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了西河郡美稷县,有几百儿童,各骑着竹马,在路旁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很高兴,所以来欢迎。”

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郭伋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巡视回来,比约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这是郭伋做人的方法。

《郭伋不失信于童儿》

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注释

郭伋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

西河美稷:地名

讫:完毕。

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竹马:骑在儿童胯下的竹竿。

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期(先期一日):约定的期限。

期(须期乃入):约定的期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使至塞上》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身份。

⑥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⑦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⑧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⑨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⑩长河:黄河。

⑾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⑿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⒀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⒁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⒂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张丞相好书而不工文言文翻译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什么意思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出自文言文《张丞相好草书》,全文译文为:张丞相喜好写草书但并不擅长,当时爱好草书的人都笑话他,丞相不变常态,仍像原来一样。有一次,他得到了一个好的句子,就拿起笔迅速写下来,整张纸上龙飞凤舞。

他让侄子抄下来,到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时,侄子茫然地停下来,拿着他写的字的.纸去问他:“这是什么字?”丞相认真地看了许久,自己不认识了,便责怪侄子道:“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的什么了。”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古今异义字之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古今异义字

知识点总结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

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语文七年级下文言文练习《孙权劝学》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时期的家、家。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初(当初)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博士(知识高深的人)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过(到)

D.见事(认清事物)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

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目的:

6.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鲁肃的话表现他_______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__;文末“____________”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上问侍臣文言文翻译 上问侍臣文言文阅读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上问侍臣”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全文译文如下:

唐太宗询问身边的大臣:“创造功业与保持现有的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刚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雄竞相起兵,互相较量,最终使他们称臣,创造功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现有的成就难啊!”

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的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

原文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