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言文翻译要诀【优秀20篇】

浏览

5598

文章

508

篇1:大道既隐文言文及其翻译 大道既隐文言文的翻译

全文共 541 字

+ 加入清单

大道既隐》文言文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大道既隐》的译文

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准则,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陆象山少年时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象山少年时讲述了陆象山少年常常坐在临安的市井中看人下棋的故事。经过观摩他人下棋,善于思考领悟,坚信自己已天下无敌。从棋局胜利的喜悦、得到夸奖的高兴、悟出下棋方法的喜悦。

原文内容:

陆象山少年时,常坐临安市肆观棋,如是者累日。棋工曰:“官人日曰来看,必是高手,愿求教一局。象山曰:“未也。”三日后却来,乃买棋局一副,归而悬之室中。卧而仰视者两日,忽悟曰:“此《河图》数也。”遂往与棋工对,棋工连负二局。乃起谢曰:“某是临安第一手棋,凡来着者,皆饶一先。今官人之棋,反饶得某一先,天下无敌手矣。”象山笑而去。

全文翻译

陆象山少年的时候,常常坐在临安的市井中看人家下棋,这样连续过了好多天。下棋的棋工对他说:“官人每天来看,一定是高手,愿意向你求教一局。”象山说:“不是这样。”约定三天后来,他买来一副棋局,回到家后悬挂在房间里。躺下来仰视着它两天,忽然醒悟说:“这是《河图》之术。”于是前往与棋工对弈,棋工连输二局。于是起身推辞说:“我是临安下棋第一高手,凡是来和我下棋的,我都先饶对方一子,今天与官人的棋局,反而是我被饶一子,官人(指象山)天下无敌了。”象山笑着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螳螂捕蛇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螳螂捕蛇》翻译是:有一个姓张的人,偶然在山谷溪边走路,听到山崖上传来很凄厉的声音。他就找寻道路爬山崖偷着看。只见一条身围有碗口粗的大蛇,正在树丛中摆来扑去,不时用尾巴击打柳树,柳枝被打得纷纷折断。蛇不断地辗转翻腾,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控制着它。

可是仔细观看又一点也看不出什么,姓张的人非常疑惑,逐渐靠近上去,才看到原来是一只螳螂占据在蛇的头上,用螳臂紧抓着蛇头,无论蛇怎样颠扑都掉不下来。过了好长时间,蛇终于死了。再看蛇的额头上的皮肉,都已经破裂开了。

《螳螂捕蛇》原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拓展资料:

螳螂捕蛇,意思是形容只要方法得当,敢于斗争,就能以弱制强。比喻只要摸清了敌人的短处,找到它的弱点,抓住要害,找准时机,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够战胜强者。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螳螂捕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翻译文言文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黄牛滩东入西陵界的意思是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出自文言文《宜都记》。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如果山水像人一样有感情有知觉的话,自己的美这样被人喜爱、被人肯定,一定会象遇到知己一样高兴。

全文翻译

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的形状。

林木高而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

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异常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影,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

流连了两晚,还没察觉忘了返回。(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已从中高兴地欣赏到了这种奇特的景观,是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文言文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卞庄子刺虎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卞庄子刺虎》讲述了卞庄子想要刺杀老虎的故事。只有善于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时机、有智有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一件事情,由于掌握的时机、处理的方法不同,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原文内容: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全文翻译

卞庄子想要去刺杀老虎,旅馆的童仆制止他,说:“两只老虎正在吃一头牛,吃得香甜后必定会争斗,那么打斗的结果是大虎受伤,小虎死亡,你再朝着受伤的老虎刺去,一个举动(就)一定能有杀死两老虎的名声。”卞庄子认为童仆的话是对的,就站着等待它们相斗。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起来了。大虎负伤,而小虎死了,(这时)卞庄子朝那只受伤的大虎刺去,一个举动果然获得刺杀两只老虎的功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醉翁亭记》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醉翁亭记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山之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译: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玩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暝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译: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6.苍颜白发,颓然乎期间者,太守醉也。

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编辑推荐:初中三年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楚人隐形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楚人隐形》讲述了一个过着贫穷生活的人,自欺欺人的故事。用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的方法,自以为是以为用树叶遮住自己,这样别人就看不见了,后被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进了县衙门。县官知道后,楚人把事情的原委说给县官听,县官大笑,放他走了。

原文内容: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全文翻译

楚国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

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经过一整天,(妻子)于是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进了县衙门。县官知道后,楚人把事情的原委说给县官听,县官大笑,放他走了。

寓意含义:

楚人隐形文言文楚国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人自欺欺人的故事。告诫世人不要企图不劳而获,任何理论都不能盲目追崇,要看清事物本质。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丑角一样的形象,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让我们发笑,引起我们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伤仲永》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伤仲永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译: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整个乡的秀才观赏。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以欣赏的地方。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能作诗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求仲永题诗。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泯然众人矣。

译:完全变成了普通人了。

6.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人者不至也。

译:他的聪明是从先天得到的,远远超过有才能的人。但最终变成了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接受后天的教育没达到要求。

7.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一个平常的人就为止了吗?

编辑推荐:初中三年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东坡食汤饼文言文翻译 东坡食汤饼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东坡食汤饼》的文言文翻译:吕周辅说:苏东坡与弟弟苏辙被贬官到南方,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逢。道路旁有卖汤饼的人,一起去买汤饼吃,( 汤饼)粗糙得咽不下。苏辙放下木筷叹气,而苏东坡已经吃完了。他慢吞吞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想细细咀嚼吗?”讲完哈哈大笑地站起来。

秦少游听闻这一件过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儿’的风格罢了。”

《东坡食汤饼》的原文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逢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能食。黄门置箸而叹,苏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咬合耶?”哈哈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老先生‘饮酒但饮湿’罢了。”

《东坡食汤饼》的启示

《东坡食汤饼》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对待人生的逆境和挫折要乐观面对,怀着轻松的态度应对挫折。原文表现出苏轼是一个幽默、乐观、开朗、豁达、洒脱的人,豪放中则带有沉稳和理思。从《东坡食汤饼》中,可以看出,苏轼对粗茶淡饭,食之坦然。面对人生的坎坷,依然是乐观、开朗,这篇笔记文,极其简单,它出自南宋爱国名将、著名诗人陆游的笔下,表示陆游对苏轼政治态度的肯定,对其品质人格的敬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语文文言文翻译——《游山西村》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译文一]

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

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译文二]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智永退笔冢文言文翻译 退笔成冢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智永于“退笔冢”》的翻译:智永在吴兴永欣寺居住,很多年都在学习书法,之后就有十几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重。前来寻求智永的墨宝、并请他写匾额的人多得像吵闹的集市。他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洞来,于是就用铁皮包裹住门槛,人们称它为“铁门槛”。后来他把笔头全部都埋了,称它为“退笔冢”。

《智永于“退笔冢”》的原文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后以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

注释:

1、永公:即智永;公,对人的敬称。他是陈代、隋代著名书法家。

2、吴兴:古地名,今浙江湖州。

3、积年:许多年。

4、秃笔头:写坏的毛笔头。

5、瓮(wèng):口小腹大的容器。

6、石(dàn):旧时重量的单位。(一石相当于60kg)

7、觅:寻求。

8、书:墨迹(亦可作“书法”),字。

9、题额:写牌匾。额;牌匾。

10、户限为之穿穴: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穴:窟窿。

11、市:热闹的集市。成语有门庭若市。

12、铁叶:铁皮。

13、以:用。

14、瘗(yì):埋。

15、号:被称为,名词作动词。

16、冢(zhǒng):坟墓。

17、户限:门槛。

《智永于“退笔冢”》的启示

《智永于“退笔冢”》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天道酬勤,做任何事都需要勤学苦练,才有机会成功。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学术要达到高峰,没有捷径可走,亦无秘诀可言,只有勤学苦练,才是唯一的途径。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此大的训练量,且能长久坚持,其精神可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从容就义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文天祥是一个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的作品《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除此之外,他还著有《从容就义》。

从容就义的翻译

文天祥被押送到潮阳,送见与弘范,两边押送之人要求文天祥跪见,文天祥不拜,弘范却以礼相见,一起了厓山,并且要求文天祥写降书,文天祥写道:“我虽不能抱效于国家,难道让我背叛国家,这不可能的,弘范仍然让他写,文天祥小儿就把他在零丁洋的诗给他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大笑然后就不再说此事了.厓山已经被攻破,军中大摆宴席,弘范乘此说:”宋朝也快灭亡了,你忠孝已经两全了,何不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你仍做丞相”。文天祥小儿泪溜涕滴道:”国家灭亡却不能拯救,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死也有余罪,何况不尽忠而去其他国家呢!”

弘范被文天祥的义气所感动,差人护送去京师,文天祥小儿在途中8日都不进食,仍然没有饿死,之后就开始吃饭了,到了燕京,押送之人给他非常照顾,文天祥不睡,坐到天明,然后被叫移大司马,大司马派人把守,文天祥临刑前面不改色,对旁边的兵卒说:”我的事完成了”,向南叩拜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掩耳盗钟文言文翻译 掩耳盗铃译文的意思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老百姓得到一口钟,想把它背走。但是,这口钟实在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结果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害怕被别人听到钟声,将钟夺走,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怕自己听到,就很荒谬了。

掩耳盗铃》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掩耳盗铃》的故事启示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牛郎织女文言文及翻译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翻译

天河的东岸住着织女,她是天帝的女儿,年年在织布机前投梭织布,劳苦操作,织成了云锦天衣。天帝怜念她独居无偶,允许将她嫁给河西的牛郎。哪知道她婚后却把织作的事情荒废了。天帝恼怒,责令她仍旧回到河东去住,只允许她一年一度和牛郎相会。

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们总会看见乌鹊的头顶突然秃去。(这是什么缘故呢?)相传这天牵牛和织女在银河的东岸相会,役使乌鹊做桥梁从它们头顶上走过去,所以乌鹊头上的毛都被踩脱了。

原文: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谢公夫人教儿全文翻译 谢公夫人教儿原文翻译文言文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谢公夫人教儿》翻译:谢安的夫人教导儿子的时候,追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未见您教导过儿子?”谢安回答说:“我经常以自身言行教导儿子。”

《谢公夫人教儿》原文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寓意

父母应该在平常的点滴小事中教育孩子,以身作则,用自己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言行为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出处

《谢公夫人教儿》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这是一本文言志人小说集,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急不相弃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翻译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眼看后面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迫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急不相弃》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第十三则,原文标题为“华歆避难”。《世说新语》是六朝时期一部有名的著作,记述汉魏一直到东晋间流传的上层人物的遗闻轶事,按事情的性质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唐太宗论止盗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论止盗》出自《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所著。唐太宗:李世民。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

译文: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的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禁止他们。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让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起来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太宗李世民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过巫山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巫山讲述了去往巫山的凝真观祭拜妙用真人的故事。妙用真人是世上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全文翻译

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明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

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真人祠以前有数百只乌鸦,迎送来往的船只。在唐代夔州刺史李贻诗中就已经说过“群乌幸胙余”。快到乾道元年,乌鸦忽然不来了,现在一只也找不到,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把船停在清水洞,洞很深,后洞在山的那一边,只是洞内很昏暗,水在中间流过,很少有人能进去。天旱时求雨,很灵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郢人燕说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郢人燕说翻译:从前有人从楚国的都城郢写信给燕国的相国。可是夜晚在写信,光线不够明亮,就对举着蜡烛的仆人说:“举烛”。结果无意识地在信里写上了“举烛”两个字。

其实,“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

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并予以施行。结果燕国治理得很好。国家虽然治理好,却不是信的本意。 现在学习的人,都和这个相似。

寓意

本文用一个生活中的故事,说明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穿凿附会的学风。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以误传误,这种学风与“郢书燕说”是相类似的。篇末点题,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一种说理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