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史朱能传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合集20篇】

浏览

2000

文章

85

篇1:文言文阅读必考篇目:《论语》十二章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十二章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可/以/为师矣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

(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

(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

(5)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

(6)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

(7)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9)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

(10)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

(11)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

(12)博学而笃志笃:坚定

(13)切问而近思切:恳切

(14)富贵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

(15)必有我师焉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4.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养竹记》

全文共 1781 字

+ 加入清单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略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此指摧残。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竹本固固:牢固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求:探求

C.不终日而毕毕:完成

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贻:留给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译文:

(2)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译文:

5.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3.【答案】B4.【答案】(1)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2)贤才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赏识和任用贤才的人来加以区别。5.【答案】文章末段,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阐述了“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培养、重用他。解释了作者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

【译文】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敞,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象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醉翁亭记》

全文共 1097 字

+ 加入清单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余作醉翁亭于滁州,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闻而往游焉。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三叠。去年秋,余奉使契丹,沈君会余恩冀之间。夜阑酒半,援琴而作之,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2)日出而林霏开开:

(3)杂然而前陈者陈:(4)余奉使契丹使:

18.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山之僧智仙也好奇之士也

B.而不知人之乐闻而往游焉

C.太守与客来饮于此余作醉翁亭于滁州

D.醒能述以文者归而以琴写之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

(2)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

译文:

20.关于醉翁亭的建造者,【甲】【乙】两文各有什么说法?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21.《酵翁亭记》全文贯穿一个“乐”字。作者因什么而“乐”?请概括作答。

答: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7—21题。(15分)17.(4分)(1)寓:寄托(2)开:消散(3)陈:陈列,陈设;摆开(4)使:出使18.(2分)B19.(4分)(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2)有《醉翁吟》的曲谱却没有词,我就写了词来赠给他。20.(2分)【甲】文: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乙】文:余作醉翁亭于滁州。21.(3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乐民之乐)。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东坡卜居》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邵民瞻①为东坡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东坡倾囊④仅能偿⑤之。卜⑥吉日入新第⑦,既得日⑧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徒倚⑨听之,曰:“异哉,何其⑩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11,见东坡,泣自若12。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13,遂举以售诸14人。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15宁16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徐17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18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19,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20迎母还旧第,竟不索21其直22。

【注释】①邵民瞻:人名。②东坡:苏轼的号。③五百缗:五百贯钱。④倾囊:尽出其所有。⑤偿:偿还。⑥卜:选择。⑦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⑧得日:过了几天。⑨徙倚:走过去斜带着。⑩何其:多么。11老妪:老妇。12自若:依然如故。13不肖:不成材。14诸:相当于“之于”。15诀别:分别。16宁:难道。17徐:慢慢地。18售:这里是“买”的意思。19券:契据。20翌日:次日。21索:求取。22直:通“值”,价钱。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闻妇人哭声极哀闻:

(2)东坡亦为怆然怆然:

(3)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即:________

(4)竟不索其直竟:________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译文:

(2)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译文:

10.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3分)

答:

11.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会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个情境?(2分)

答:

二、(15分)7.(4分〉(1)听到(听见)(2)悲伤(忧伤)的样子(3)立即(马上)(4竟然)(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8.(2分)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标对两处或三处均给1分,标对四处给2分)9.(4分)(1)东坡询问老妇为什么忍痛到这种地步。(2)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到的住宅。(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10.(3分)苏东坡无偿退还老妇宅第。(答出“东坡还宅”也给3分,意思对即可)11.(2分)示例一:东坡与张怀民月下在庭院中一起散步。示例二:相与步于中庭。示例三:夜与怀民步月。(意思对即可)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胡翰传》

全文共 1420 字

+ 加入清单

胡翰传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聪颖异常儿。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长从兰奚谷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先达之门。同郡柳贯▲文章名天下,见翰文,称之不容口。游元都,公卿交誉之。或劝之仕,不应。既归,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文章与宋濂相上下。

太祖下金华,召见,命之会食。后侍臣复有荐翰者,召至金陵。时方籍①金华民为兵,翰从容进曰:“金华人多业儒,鲜习兵,籍之,徒糜饷②耳。”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爱北山泉石,筑其下,徜徉十数年而终,年七十有五。所著有《春秋集义》,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有删改)

示顺生③

胡翰

明招④山中人,高义无等伦。

恨子弗见之,一去五百春。

我学如赘疣⑤,未成先误身。

误身身不淑,误世心不仁。

【注释】①籍:这里指征召。。下同。②糜饷:浪费粮食,耗费粮饷。③顺生:人名。④明招:武义明招山麓,晋元帝时阮孚曾在此筑屋修行。⑤赘疣:长在皮肤上的肉瘤,比喻多余无用之物。

14.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或劝之仕()②既归()

③时方籍金华民为兵()④鲜习兵()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

译文:

17.文中“”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2分)

A.于B.以C.而D.乃

18.诗中“恨”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2分)

答:

19.胡翰“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结合诗文分析其中的原因。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4-19题。答案:14.太祖即罢之/后修史书/书成而归

15.①有人,有的;②已经;③正;④少。16.七岁的时候,(胡翰)在路上拾到了金子,坐在路边等丢金子的人,把金子还给他。17.B。18.表达了作者对顺生未能见到山中人的遗憾之情,期望顺生做山中人那样品德高尚的人,也流露出自己对山中人的仰慕之情。

19.自认为学问不深,品行不高,恰逢天下大乱;热爱山水;向往隐居生活;好读书。善作文。

附资料:【译文】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时聪明超常。七岁时,在路上拾金,坐待失主来取。长大后从兰奚谷吴师道、甫江吴莱学古文,又向同乡许谦登门求教。当时,同郡黄晋、柳贯以文章远近闻名,而看了胡翰的文章后,满口赞誉。漫游至元朝都城,公卿交口称赞。他与武威余阙、宣城贡师泰为至交。有人劝他去做官,他不去,回到家乡。元末天下大乱,他避乱于南华山,著书立说,自有乐趣。其文章与宋濂不相上下。

太祖攻下金华,召见他,命与许元等

在中书省任职。后来侍臣中又有人向太祖推荐胡翰,太祖召他至金陵。当时朝廷正在金华征民为兵,翰从容谏劝道:“金华人多是读书人,很少练习武艺,征他们为兵,是徒费军饷!”太祖立即下令停征,后聘他参与修纂《元史》,书成后,受赏而归。他喜爱北山的泉石,筑屋于山下,留恋于此十数年而终,年七十五岁。学术著作有《春秋集议》,其文有《胡仲子集》,其诗有《长山先生集》。

【选诗赏析】《示顺生》:在招远山中隐居这一人,品德高尚无人能比。遗憾的是你没能见到他,这一离开不知多久才有见到的机会。我学的东西多余无用,未能成功立业却先耽误了自己的人生。耽误了自己使自己没有高尚的品质,耽误影响了社会,就不仁义了。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贞观政要》

全文共 1876 字

+ 加入清单

太宗尝谓中书今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蝌,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惟幕遮掩,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①苏秦刺股()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夫人虽禀性定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必须博学以成其道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燧动而焰发有地臆然而高

D.博学成而为美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2分)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译文:

(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4分)

答:

【分析】译文:唐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秉有一定的天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不勤奋于道艺,功名是不会树立的”。岑文本回答说:“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礼记》说:“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人以勤于学习为美德”。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苏秦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股:大腿;②句意为: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知道:懂得道理。(2)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实词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或相似都可以。A.前后句:虽:虽然;B.前句:以:来.后句:以:认为,以为;C.前句:而:表顺承.后句:而:表修饰;D.前句:为:成为.后句:为:给,替。故选:A。(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夫”,句首发语词,可不译;“性”,本性;“情”,情趣;“饬”,整理.句意为: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本题是对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解答.

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答案:(1)①股:大腿;②知道:懂得道理。(2)A.(3)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4)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点评】文言实词“名”的用法:①名字,名称。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左忠毅公逸事》);②命名。而此独以钟名(《石钟山记》);③名义。二贵酋名曰馆伴(《后序》);④名声,名望。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⑤著名的,闻名。故虽有名马(《马说》);⑥说明,说出.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送东阳马生序》

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逸)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精骑集》序(节选)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③,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劳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④为若干卷。

(原文有改动)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善:认为……是对的。⑧勒:编辑。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走送之()(2)援疑质理()

(3)然负此自放()(4)故虽有勤苦之劳()

21.请将选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译文:

(2)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译文:

2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2分)

(1)【甲】文中宋濂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无师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一困难的?

答:

(2)【乙】文中秦观在治学的道路上遇到了善忘的问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答:

(―)文言文(共10分)20.(1)跑。(2)询问。⑶但是,可是。⑷劳累。(每词1分,共4分)21.⑴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2分〉⑵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2分)22.(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每问1分,共2分。)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湖心亭看雪》

全文共 1037 字

+ 加入清单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0.A)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与余舟一芥(小草)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11.C)

A.相与步于中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

1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2.D)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6分)

13.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译文:

1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2分)

答:

13.⑴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⑵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

14.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隆中对》

全文共 1448 字

+ 加入清单

隆中对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挟天子以令诸侯()(2)利尽南海()(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答案】(1)挟:挟持,控制。(2)利:物资。(3)是:这样。【解析】此题考查课内文言文实词解释。难度中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

【答案】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解析】此题考查课内文言文翻译。依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做到"信、达、雅"。惟:仅仅。天时:时机。人谋:人的谋划。

12.诸葛亮认为荆州、益州可以夺取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答:

【答案】诸葛亮认为荆州可夺的原因是:荆州地理位置优越,乃兵家必争之地,他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诸葛亮认为荆州可夺的原因是: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刘璋昏庸懦弱,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诸葛亮建议刘备用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解析】此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根据原文“荆州北据汉、沔……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可概括作答。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5题。(9分)

郢人有遗①燕相国书②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③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注】①遗(wèi):给,送。②书:信。③过:错误,过失。

13.结合链接材料,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中画线的句子。(2分)

【链接材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说”的义项有: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学说。③劝说,说服。④通“悦”,喜欢,高兴。

答:

【答案】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

【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说”一词多义的用法及文言文翻译。根据语境,判断“说”意思为“高兴”。

14.对郢人“过书”“举烛”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晚灯光昏暗B.一边说一边写C.曲解了原意D.有意讨好燕王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文中郢人因对持烛者说"举烛",在书写时不小心写了"举烛"二字。可判断为B。

15.“今世学者多似此类”中“此类”指代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今世学者”持怎样的态度?

答:

【答】此类指燕相曲解郢人信中“举烛”含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牵强附会,曲解原义,以误传误,穿凿附会学风的批判。【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探究阅读能力,学生要学会由此及彼。难度适中。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文言文阅读怎么破?就搞定

全文共 3057 字

+ 加入清单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

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责:索求

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克:能够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粜(卖米);

籴(买米);

穰(与农事有关);

禳(与祭示有关);

觐(拜见)。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私:偏爱

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

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谊(通“意”,意思)也。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⑴虚实意识

例:第一组: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二组: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少时衣食无所。

第二组:

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朝野服焉。

尤且择师而问焉。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其待君王乎?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尔其戒之。

第二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果为马所颠仆。

第二组: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此则国人之最也。

(5)语气意识

例:第一组:其待君王乎?

其一人大叫。

第二组:其李将军之谓也?

能设而不能动也。

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第三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性格表现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1)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

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2)文言文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小石城山记》

全文共 1303 字

+ 加入清单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1.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益奇而坚()(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译文: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投以小石先帝不以臣卑鄙

B.是固劳而无用潭西南而望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环而攻之而不胜

D.是二者,余未信之是日更定矣

1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气。(2分)

(二)11.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划对一处1分)12.(1)像狗牙那样(2)凄清(3)更加(4)有的人(每小题1分)13.(1)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每小题2分)14.D(2分)15.凄苦孤寂;有才能却无法施展。(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文言文阅读必考篇目:答谢中书书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书:书信

(2)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3)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4)夕阳欲颓颓:坠落

(5)沉鳞竞跃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7)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也用得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吗?

"乱"和"竞"两个字,一方面表现了猿鸟、沉鳞的数量之多,另一方面也描绘出猿啼鸟鸣声音洪亮、长短各异,各类鱼儿在水中争相跃出水面的生动画面。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

全文共 2121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

题型一:断句

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2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的方法:

(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3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方法指导:

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4

题型四:合理想象式描写

方法指导:

一般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这些描写都不难,关键是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中去想象,再结合自己的写作功底,就不难写出。要注意:文字简练,生动形象。

5

题型五:人物分析

方法指导: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6

题型六:比较探究

方法指导:

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1)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2)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3)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4)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王介甫第一书》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与王介甫第一书

【宋】曾巩

巩启:

近托彦弼、黄九各奉书,当致矣。巩至金陵后,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今从泗上出,及舟船侍从以西。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盖古之学者有或气力不足动人,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其重之如此。又尝编《文林》者,悉时人之文佳者,此文与足下文多编入矣。至此论人事甚重,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其恨无量,虽欧公亦然也。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胸中事万万,非面不可道。

巩此行至春,方应得至京师也。时乞寓书慰区区②,疾病尚如黄九见时,未知竟何如也。心中有与足下论者,想虽未相见,足下之心潜③有同者矣。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④其文,勿用造语及摸拟前人,请相度示及⑤。欧云: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余俟到京作书去,不宣。

巩再拜。

(选自《曾巩集·卷十六》,略有删改)

【注释】①王介甫:即王安石。下文中的王回是其好友。②区区:自称的谦词。③潜:藏。④开廓:开阔,扩大。⑤相(xiàng)度示及:意思是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就行。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及舟船侍从以西()(2)恨不与足

下共讲评之()

(3)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4)余俟到京作书去()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

译文:

17.信中提到了欧公(欧阳修)的作文之道,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2分)

答:

18.曾巩写这封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推断。(3分)

答:

(二)14.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15.(1)向西行进(向西前进)(2>遗憾(3)稍微(4)等待,等到16.假使像这样的文章,不在当代辉煌,我们这些人可要感到羞耻的啊!(假使像这样的好文章不为世人所知,是我们这些人的耻辱。)17.不用生造的词语,不可盲目模仿前人的写法,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应取法自然。18.一方面向王安石介绍自己的行踪(与欧阳修会面情况),表达与王安石的浓厚友情;另一方面,转述欧阳修对王安石文章的赏识及改进意义,希望王安石能尽快与欧阳修建立联系。(热情推荐王安石)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养生》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养生

[宋]苏轼

【甲】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①。有尊客,盛馔则三之②,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乙】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③。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④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⑤,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节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2007年版)

[注释]①一爵一肉:喝一爵酒,吃一种肉食。爵,古代的酒器。②盛馔则三之: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③奉传:恭敬地传播。④刍豢(huàn):代指美味的肉食。⑤佚(yì):安逸,舒服。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安分以养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吾闻战国中有一方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C.夫已饥而食虽有嘉肴,弗食(《虽有嘉肴》)

D.晚食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啊)

(1)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2)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9.甲、乙两段中作者所提出的养生之道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3分)

(一)(10分)7.(3分)C8.(4分)示例:(1)主人不听从却超过这个标准的,我就制止(他)。(2)像这样(做)可以说是善于对待穷困,但是在养生之道上就不够了。(每小题2分)9.(3分)两段相同处在于都强调了安分知福、俭以养生。不同处在于甲段着重从节食的角度谈养生,而乙段着重从求道的角度谈养生。

【译文参考】东坡居士(我)从今以后,(每顿)不超过一爵酒,一种肉食。(家里)有尊贵的客人,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可以减少一些,但不能增加。有请我赴宴的朋友,提前把这个标准告诉他,主人如果不按照这个标准超过了,(我)就劝止(他)。一是安守本分来怡养福运,二是让胃宽松来蓄养道气,三是节省开支来聚养家财。

我听说战国时代有一处方,我用的有效果,所以恭敬地呈给(您)。这个药方只有四味:一是平安无事当作显贵,二是早早休息当作富裕,三是缓步徐行当作车马,四是推迟用餐当作美味。已经饿了再吃,蔬菜(的美味)超过珍馐,吃饱之后,即使再美味的肉食摆满眼前,也希望早一点撤去。像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处置贫困了,但对于养生之道就不仅如此了。缓步徐行让自己安逸舒服,推迟用餐享受饭菜的美味,难道还要(把安步与晚食)当作车马和美味吗?车马和美味如在胸中,因此才会有这样的看法。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文言文阅读必考篇目:桃花源记

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桃花源记(陶渊明)

1.划分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每句标一处)

(1)武陵人/捕鱼为业

(2)忘/路之远近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缘溪行缘:沿着,顺着

(2)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惊异

(3)落英缤纷缤纷:繁多的样子

(4)欲穷其林穷:尽

(5)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6)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8)具答之具:详细

(9)不复出焉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从这里

(10)遂与外人间隔与:介词,跟,同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11)便扶向路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12)诣太守诣:拜访

(13)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

(14)寻病终寻:随即,不久

(15)问今是何世何: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4.(2019o安顺)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5.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

6.《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请简要概括。

反映了作者希望没有压迫、剥削和战乱,民风淳朴,人人自由平等,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全文共 2141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阅读在考试的时候指占有一定的比例的,那么你知道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1)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

(2)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

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②作判断,这些的一切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我们又该如何云改正或抵制。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一、怎么去读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看分值

所谓的看分值,就看清楚阅读问题中所给的分值,例如一道问答题是十分,那你就应该至少答五点和题目有关的答案。这样估算一点2分,才能刚好到10分。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多答一两点,给分老师会择优选择。

另外还有就是不要本末倒置,在分值低的题目上答好多文字,分值高的题目三言两语。

抓重点

不管是阅读时,还是写答案时,都要抓住重点。在阅读题目时,把重点文字做好标记,在写答案时,把最重要和关键的点说清楚,不要为了凑字数,在答案上面写好多废话,第一是浪费时间,第二是老师改卷时只会看与准确答案相吻合的答案给分。

叙述清晰

遇到文言文题型时,可能是好多人的盲点,不管是解释字义还是翻译句子,都会碰到些许难点,在答这种题时,重要的就是要语句通顺,叙事清晰,实在不会的就往大意上靠吧。

字迹工整

再说一个印象分吧,提高高中阅读的质量无非就是为了真正的高考,那么像语文这样灵活性很强的科目,就应该想尽办法在这科上多赚几分,把字练好,答题时字迹工整,重点基本都抓住了,老师就会给高分。如果字写得乱七八糟,即使答得都正确,没准老师手一抖就要给扣一两分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晏子使楚》

全文共 792 字

+ 加入清单

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今民生长于齐不盗皆以美于徐公

B.水土异也渔人甚异之

C.橘生淮南则为橘君将哀而生之乎

D.齐人固善盗乎固以怪之矣

9.选文划线句中的“圣人”指“才德极高的人”,晏子的“德”指什么?“才”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4分)

答: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10-11题。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西曹主簿,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

(选自《宋书·隐逸列传》,略有删改)

【注】仕:做官。辟:征召。主簿:官职名。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译文:

②凝之悉散之亲属。

译文:

1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州里多次礼聘刘凝之做官的原因是什么?刘凝之为什么不接受?

答:

8.D(2分)9.德:维护(捍卫)国家尊严。才:他反驳时“避席”以对,显示庄严的态度。引用“橘化为枳”的说法,用类比的方法机智反驳,巧用“得无”等词表达出揣度,疑问的语气,显得委婉,不使楚王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4分)10.①在野外建造了房屋,不是自己劳动所得就不享用。(2分》②刘凝之把它们都分给了亲属。(2分)11.重其德行。(1分)不慕荣华;安于俭苦。(2分)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大禹治水》

全文共 895 字

+ 加入清单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距至也。其国名曰终北,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槌①,顶有口,状若贠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②,臭过兰椒,味过醪醴③。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经营一国,无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埒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识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不进酒肉,数月乃复。

【注释】①甔槌(dānzhuì):盛水的陶器。②瀵(fèn):泉水。③醪醴(láolǐ):美酒,④埒(liè):山上水道。⑤札厉:瘟疫。⑥侪(chái):共同,一起。⑦孳(zī)阜:繁衍盛多。孳,繁殖,阜,通“富”,繁盛。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迷而失涂,谬之一国。()(2)臭过兰椒,味过醪醴。()

(3)缘水而居,不耕不稼。()

15.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过则醉,经旬乃醒

译文:

(2)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

译文:

17.请概括“终北国”的特点,并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4分)

答:

14.(1)通“涂”,道路。(2)气味(3)沿着,顺着。

15.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

16.(1)(人们)喝多了(神水)就醉,十多天后才能醒。(2)(他)回到国内以后,(仍然)思慕那个国家,(以至于)怅然若失,精神恍惚。

17.“终北国”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理想的社会环境,这里气候宜人,环境舒适;人人平等,和睦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瘟疫,没有战争,没有病痛……几乎是“大同世界”的具体描写,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桃花源”,作者一方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但在当时,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幻觉。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狼》

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甲】少时,一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②橐坚而不可穴也穴:

③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见:④不能无变色于蜂虿于:

11.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译文:

12.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答:

13.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2分)

答:

10.答案:①像狗一样②咬洞③被④在评分:每小题0.5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脱。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2.答案: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敢;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人对方圈套。评分:每个方面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3.答案:甲中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氷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意会,乙文为小品(或賦)重在“悟理”,以“黠鼠”逃脱为基础和凭借,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示,揭示道理。评分:每个方面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