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治维新名臣(合集20篇)

火腿三明治,也算是一道小型的西餐,但是我中国人特别爱那三明治来做早餐,而加上火腿这样三明治的营养也会更丰富,加上一杯牛奶,一上午的营养也是足够的,对爱睡懒觉的上班族,也是不错的选择,不仅懒觉睡了,而且自己的营养也没有耽搁。

浏览

3631

文章

21

篇1:明治维新的影响 明治维新对日本有什么影响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明治维新是指日本明治时代初期的日本所推行的一系列重大复兴举措。它使日本迅速崛起,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力,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绝对权威,建立“华族”制度以维护旧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在经济上扶植带封建性的财阀和寄生地主;在意识形态上宣扬神道、皇道、儒学,并引进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在社会文化方面,随着留洋知识分子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使“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全文共 2916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是什么原因呢?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吧!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独特的日本文化(易于接受外来文化的民族性格)

环海隔绝,给日本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岛国文化特有的一种孤独感。岛国都有孤独感,欧洲的英国也是如此,只是英国自古以来就与欧洲大陆保持密切的关系,也被欧洲大陆各

国所认同,以此其孤独感要弱得多。而“日本则孤立与亚洲大陆远甚于英国孤立于欧洲大陆”,因而孤独感更加深重。

环海封闭与孤独感使日本民族不仅具有内向心理特征,而且“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而中国则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相差甚巨,除沿海沿江部分地区外,其他地方交通一般比较困难,所以,即使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乃至攻陷京城,各省的内陆仍然至为安全,绝少激起普遍的同仇敌忾的意念。整个中国由于地理上的隔阂,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发展,都呈现出极不均衡的现象。两国相比,显然,在中国进行全国性的自强运动,其所将遭到的困难,较之在日本推动同样的运动要棘手得多。)岛国的日本对海洋彼岸的一切总是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这时的日本民族自古就有一种冒险、探险精神,一种因孤独封闭得太久太深而总想打破这种封闭和孤独的意向和向外看的倾向。

岛国的相对狭小,自然局限(多灾多难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历史的短暂性和外发性深深震撼着日本人的心灵,影响着日本民族。使日本民族心态中首先蕴藏着对自然威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以及幻灭感压抑感和危机感。但是压抑感和危机感使日本民族孕育了极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与选择应变能力;幻灭感和孤独感培育了他们注重现实,及时行乐的特点以及扩展视野的要求,努力。总之,日本民族既承认命运的存在,又竭力去与命运抗争。

日本要感谢大海,是大海给与了日本现代化的机遇(大海使日本彻底独立于中国的华夷秩序之外。历史上中国已经数度成功构建了跨越整个东亚乃至周边区域的天朝礼治体系,但日本始终未能被完全纳入其内,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海洋在近代之前的巨大障碍功能,使中国的力量未能投射到日本。)假设中国和日本之间没有大海的阻隔,日本也难逃华夷体系和封贡体系。也就不会存在日本独特而成功的现代化之路。

关于日本文化:日本对于传统的负担却至轻微。日本在历史上一向是一个文化的输入国,具有模仿其他文化的悠久传统。“大化改新”时,它从中国大量输入文字、制度、宗教、礼仪和商工技艺等,近代它再由中国转向西方,向各方面显居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学习,实在是顺理成章之事。日本在文化上的“自卑感”与中国在文化上的“优越感”实恰成强烈的对比。( 再看一下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负担太重了。因为中国文化自成一完美的体系,几千年来,向为东亚文明唯一的中心。由于历史悠久的关系,我国对于过去传统的负担,极为沉重,难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弦更张,顺利地适应新的近代欧洲式的环境。儒家思想向为中国文化的正统,结构精严,意境高超,所以中国文化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形成了根深蒂固自尊自大的优越感,不易发现或警觉于自己文化体系中的缺失。而且,几千年来,我国一直居于文化输出者的地位,实不易于承认近代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或整体上优越性的事实。)

2、兰学运动的启蒙运动作用

西欧各国在社会变革和革命之前都会有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日本也与之相近,在明治维新前也出现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即兰学运动。

所谓兰学,是指日本人在与荷兰人贸易或接触后,煞费苦心地从荷兰文书籍和百科全书中挖掘出来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学问,其涉及医学、军事、冶金、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兰学始于16世纪与西方文明接触,19世纪下半叶逐渐步入高峰。兰学的发展为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其具体表现:首先,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得日本能够冷静地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其次,日本文化价值观的转变。日本人开始认识到传统东方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价值观开始发生朝向西方和近代化的转变,其突出表现在医学上的转变。其最终结果是“和魂洋才”取代“和魂汉才”并且这一思想逐渐普及。第三,统一的民族和国家意识上的觉醒。由于西方的冲击及其导致的以洋学为主体的启蒙运动的影响,日本人想要建立像大英帝国那样国家的体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以致许多武士、知识分子甘愿为此付出一切,这是同时代的中国士大夫所不能比拟的。

3、武士阶层的作用

明治维新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即时人所谓的“志士”, “志士”就是狂热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具有很大抱负的政治活动家,并且他们接受或部分接受资产阶级思想。他们主要出自下级武士或武士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具有忠诚、尽职、勇敢、荣誉感等武士的传统价值观,同时在洋学和西方近代文明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已具有一定的近代西方思想萌芽。他们宣传变革主张,培养维新力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吉田松阴及其老师佐久间象山,他们通晓国学、洋学。他们的学生有明治时代的领导人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明治维新三设计师之一的木户孝允,长州藩极端主义者领导高杉晋作、草坂玄瑞。他们在明治维新及其以后的日本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

日本在幕府统治末期能涌现出一群能文能武,既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又有世界视野和近代政治思想的志士,是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之一。(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维新三杰”,近代日本会走向哪里呢?)

4、日本社会系统的独特框架结构

与土地制度相对应的幕藩体制,使日本的大名有半独立于德川幕府的传统,以至于长州、萨摩等藩能违背幕府旨意,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和军事技术,从而成为反对幕府的根据地。

中国是一个封建制度充分发展的国家,社会的内部结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的机制。而日本则不然,同中国相比,日本封建制度的发展显然是不充分的。在封建幕藩制国家的日本由于存在着同幕府处于对立地位的藩国,使“志士有所凭藉”,这是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获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独特现代化之路的日本明治维新,其成功是复杂的内部、外部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上述4个原因外,还有历史传统、政治经济结构、幕府的腐败统治、人民群众的作用、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

(补充一个问题)这里讲的明治维新成功,指的是说它对日本而言实现了富国强兵。明治维新的确是使日本强大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说成功是指的现代化转型,指的是使日本变成一个现代社会,经济上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政治上建立民主政治,那么就这点而言,明治维新显然是不成功的。明治维新以后,虽然曾经有过几年的比较民主的时代,就是所谓的大政民主了,就是昭和以前明治以后的那几年,是日本这个社会相对而言最开放最开明的时代,但是很快就过去了,很快日本就出现了那种专制化、法西斯化、军国主义化,以至于走向了后来那种军部独裁、那种法西斯军国主义的道路。所以成功不成功只是相对而言,或者说从不同方面分析得出的结果。但是我们要肯定这么一点就是一场改革只要能使国家走向富强之路,它就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明治维新的内容 明治维新的内容是什么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明治维新是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进行的一场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它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在社会文化上,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在经济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在教育上,发展义务教育,并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在交通上,兴建新式铁路、公路。在军事上,改革军队编制,并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强国之路,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明治维新的背景及成功的原因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十九世纪后半期,继欧洲和美洲资产阶级革命后,亚洲的日本也出现了一次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面革新运动即“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背景成功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吧!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在幕府统治崩溃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如长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奇兵队;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幕府已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在最后的决战中,不堪一击。

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

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明治维新的背景

(1)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实际权利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2)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的统治岌岌可危。

(3)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并取得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在西元1860年代到1880年代间,以维新志士所建新政府为核心的民族统一主义与西化改革运动。那么,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能成功?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吧!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在幕府统治崩溃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如长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奇兵队;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幕府已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在最后的决战中,不堪一击。

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

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明治维新是什么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全文共 1456 字

+ 加入清单

19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在资本主义的影响下爆发了明治维新运动,并取得成功,使日本国立迅速增强,改变了自己弱小,任人欺凌的局面。那么,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吧!

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在幕府统治崩溃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如长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奇兵队;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幕府已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在最后的决战中,不堪一击。

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

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第五,日本人文化崇尚团结,本性争强好胜,注重学习,民族性具有相当活力。鸦片在中国盛行,但在日本并不盛行,很能看出中日两国民族的精神面貌的不同。改革前景自然也就能够看出几分。

第六,日本自古以来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并不稳固。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自皇帝以下各级官员臣民一体遵守的局面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并没有出现。老实说,日本人锁国不过就是上层人物“锁国”,下层各级人士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打破封锁,开眼看世界。这和中国的锁国大大不同。

第七,既然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在日本没有什么太大根基,推翻幕府自然比推翻清朝容易许多,破坏性也小很多。日本天皇和将军两套元首模式可以方便除旧布新,一个不行再换一个。中国皇帝独揽大权,皇权意识,官僚机构根深蒂固,一体同根,尾大不掉。改变帝国自然伤筋动骨,改革和革命很困难。

第八,天皇不掌权的“虚君”历史也有助于日本确立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是挂羊头卖狗肉的“立宪”,但至少能起到一些积极作用。中国自古皇帝独尊,明清更是皇帝独裁的登峰造极时期,所以任何分权或者民主改革均难以执行。即便推翻了帝国,继任的“总统”,“主席”,“”一类的,和皇帝的权力也差不多,甚至犹有过之!

第九,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为顺畅,日本商人地位卑下,但因为社会结构的关系,其自由度和社会影响也远比中国商人大,因此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在日本也颇受欢迎。中国资本主义长期受到压制,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农村贫困生产力低下,购买力也低下,资本主义水土不服也是自然的。

以上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相比于同时期中国的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具有更加有利的成功的条件,也就迅速跻身资本主义大国行列,成为一个侵略国。它的发展的成功对我们的改革有诸多借鉴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_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有哪些

全文共 3090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在短时间内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日本明治维新的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1644~1911)与沙皇俄国(1721~1917),因而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系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着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6月18日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特殊的政治结构,封建社会离心力量的强大即西南诸藩、农民阶级、豪农豪商和中下级武士为核心革新力量的成长;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置产兴业"政策的实施,兰学的传播,以及明治政府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和日本人的民族精神等。

众所周知,日本和德国一样虽然在国家统一后立宪,但宪法仅仅是给自己装门面的幌子而已。因此,德意志帝国覆灭后建立的魏玛共和国也仅仅是昙花一现,随后又出现了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日本的情况也一样。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宪法没有给国民带来什么权力,所以,大危机后日本政府的极权更是变本加厉。两国的民主体制是经过血腥战争的洗礼,经过英美的外科手术才得以建立的。

那么,日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回答是因为它的私有化。

中国也有私有化。秦汉以来特别是两宋以来中国的土地一直是私有的。所以,在20世纪初革命派攻击所谓封建制度时,康有为说:“吾国久废封建,自由平等已两千年,与法国之十万贵族压制平民事不相类。”然而,中国的土地私有向来不是稳固的日本实现了土地私有。重要的是,在更为重要的工业部门它也实现了私有而不像中国的洋务派主张由国家垄断。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国营工厂拍卖就是典型的例子。福泽谕吉也说“政府若为了富国,就认为可以做任何事情,与人民从事相同的寻常事业,甚至与人民竞争工商之成败,其弊极矣。”

1、日本人文化崇尚团结,日本注重教育这是总所周知的,注重学习,民族性具有相当活力。鸦片在中国盛行,但在日本并不盛行,很能看出中日两国民族的精神面貌的不同。

2、日本自古以来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并不稳固。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自皇帝以下各级官员臣民一体遵守的局面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并没有出现。老实说,日本人锁国不过就是上层人物“锁国”,下层各级人士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打破封锁,开眼看世界。这和中国的锁国大大不同。

3、既然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在日本没有什么太大根基,推翻幕府自然比推翻清朝容易许多,破坏性也小很多。日本天皇和将军两套元首模式可以方便除旧布新,一个不行再换一个。

4、天皇不掌权的“虚君”历史也有助于日本确立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是挂羊头卖狗肉的“立宪”,但至少能起到一些积极作用。中国自古皇帝独尊,明清更是皇帝独裁的登峰造极时期,所以任何分权或者民主改革均难以执行。

5、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为顺畅,日本商人地位卑下,但因为社会结构的关系,其自由度和社会影响也远比中国商人大,因此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在日本也颇受欢迎。

明治维新的专制主义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绝对权威,建立“华族”制度以维护旧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并把维新功臣、财阀列入华族,培植特权阶层;在经济上扶植带封建性的财阀和寄生地主;在意识形态上宣扬神道、皇道、儒学,并引进德国唯心主义哲学。1882年发布《军人敕谕》,鼓吹武士道。1890年发布《教育敕语》,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幕藩领主统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带封建性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与旧财阀紧密勾结的萨摩、长州等强藩出身的军阀、官僚贵族长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过程中推行“藩阀政治”。19世纪70~80年代,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通过暴力镇压和政治分化瓦解了这一运动,并于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开设国会,从而确立了专制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在对外关系方面,随着日本的国力日渐充实,不断进行交涉,要求修改条约。从1894年开始修改条约,至1911年终于全部废除。明治初年,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1874年出兵侵略中国台湾。1875年武装入侵朝鲜,次年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79年并吞琉球,改为冲绳县。至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基本形成。自90年代中期起,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教育敕语):重国宪,遵国法,一旦有缓急,则须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特为朕之忠臣良民,亦呎以彰显尔祖先之风。

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

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历史局限性:

⒈虽然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地主所有制消极的一面逐渐显现出来,农民生活贫困,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工业发展。

⒉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和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⒊明治宪法颁布后,藩阀长期以天皇名义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

⒋推行愚民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思想,强制民众绝对服从天皇,为天皇尽忠卖命。

5.封建残余制约了日本的经济建设。

立宪的意义

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采用君主立宪制(二元制)的形式,但实际上依然实行专制主义,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政权。

促使中国的清王朝改变政治体制,仿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于1908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中国开始了“君主立宪”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明治维新的性质是什么 明治维新是哪一年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这主要是指全面细化以及现代化的改革运动。在16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之下进行,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活动。在这一次的活动中,主要是在1868年天皇创建的新政府,当时创建君主立宪政体,学习欧美技术,展开工业化浪潮。日本在逐渐强大之后,开始对外扩张。

明治维新历史局限性

虽然已经废除领土所优质承认土地私有,但伴随着工业化的深入,逐渐的展现出地主所有制消极。农民生活比较困难,会影响到国内市场的扩大,慢慢的会制约工业的发展。此时,会出现极端民族主义,与此同时还会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各个国家,全部都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灾难。

明治维新的内容

其中包括文明开化、政治改革、军事改革、大型教育、社会司法。里面会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影响,比如使得日本迅速的崛起,慢慢的走上一条资本主义道路,间接的导致日本开始逐渐的侵略扩张。特别是在日本清朝战争胜利中,让整个亚洲的人民都会知道当时的封建制度特别的腐朽,没有办法自由解放民族。

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日本的世界观还有现代意识相对比较成熟,这就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这一项操作完成之前,日本会经历一个持久的思想启蒙运动。明治维新的领导者全部都是资产阶级化的武士,他们尽忠尽职,非常的勇敢,而且比较忠诚,拥有着传统的价值观。现在早已经拥有新现代的西方思想,慢慢的萌芽,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都在忙着侵略中国,因此这给明治维新创建一个宽松的国际环境,从客观上来看,会产生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明治维新最大功臣是谁 获得了什么奖励

全文共 2792 字

+ 加入清单

1868年的11月份,西乡隆盛正带兵展开推翻幕府政权的戊辰战争,在平定了东北区域的参与势力之后,认为已经完成了推翻幕府政权的他决定告老还乡。而此时的日本朝政,刚刚建立起以岩仓具视、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等维新派为核心的政府机构。应该说,此时正是攫取革命红利,享受政治成果的时候,可西乡却执意回乡泡温泉了,拒绝在政府做官。

一、第三次退隐

1,西乡与大村益次郎不和

在对江户城外的幕军进行围剿时,作为讨幕军参谋的西乡,主张和平方式解决,最大程度避免流血牺牲,自己人相互残杀。

但掌握军政大权的大村益次郎,主张集中兵力,迅速消灭残余势力,以绝后患。

两人相持不下,最终大村益次郎一派胜出,采取了残酷镇压的流血战法。这令西乡大失所望。

纵观其一生战役,多数都是以宽大处理敌人和战俘,避免流血牺牲的方式,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2,推翻了幕府,多年以来,追寻的先主齐彬的遗志,已经完成。

3,性格使然,对如何运作新政府,自己心余力绌,多少有些迷茫。

别说是一个国家,即使是一个萨摩藩中,也不是西乡说了算。

事实上,西乡的特长是声望,典型的武士代表。但现实中,他所处的位置和理政的能力,在矛盾重重的行政机构中,远远不是大久保利通那样长袖善舞,游刃有余。

加上身体有丝虫病,不断增胖,自己健康也令他苦恼不堪。索性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自己回家抱孩子,泡温泉,打猎、读书、交友,是人生快意的另一面。

1869年的西乡,不仅辞去了明治政府的一切工作,连萨摩藩给予的藩职,也一并辞去,自己要赤裸裸地当个乡野居士。

二、明治维新首功

当年6月,明治政府对全国维新功臣进行奖励,西乡隆盛作为缔结萨长联盟、出兵武装倒幕,坚持“辞官纳地”、清楚残余叛乱的巨功之士,被授予政府永世2000石的赏典。

同为“维新三杰”的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均为1800石,大村益次郎为1500石,岩仓具视为1000石。

石,是一种计量大米的俸禄单位。

3个月后,明治天皇颁布诏书,西乡隆盛又被授予正三位的官位,大久保和木户,以及萨摩藩的藩主忠义,仅为从三位。

如此褒奖,证明了西乡隆盛在明治维新中的首功,贡献最大,出力最多,无人争锋。

然而,此时的西乡一点不激动,相反,他拒绝接受政府的奖励,尤其是,自己的官位比藩主的还要高,他坚决不受。

时代认可和呼唤西乡,但他自己却踟蹰不前,这是西乡性格的局限性。

人都有乘风破浪的顺意时刻,也都有自己无法畅游的龃龉境地,但识时务者为俊杰,顺时代潮流而动者,大抵不会错到哪里。

西乡在新旧日本的交替时刻,急流勇退,虽然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但一再拒绝新时代的召唤,也使他坐失人生巅峰的良机。

事实上,此时筚路蓝缕的新政府刚刚上路,正需要功臣英才贡献才智,驾明治马车开上文明未来的通衢大道,但西乡自我限定了。

事实证明,革命成功后的巨功之人,不是随随便便可以隐居的。

一方面是时代需要他的继续贡献,另一方面是时代担心他的负面影响,所谓尾大不掉,功高震主。

萨摩藩,战前最强势,战中最出力,战后毫无疑问,成为最不可撼动的地方诸侯。

而明治新政府,要的不是幕府第二,而是天皇实质大权在握的一统天下的日本,明治政府,不需要藩国,不需要西乡坐拥地方割据,需要的是他维护国家的统一。

新政府此时并无一个军队,军队都在各藩,尤其萨摩藩,想想就令新政府的那帮人,寝食不安。

虽然西乡作为乡野隐士,无意割据,但他的存在本身就自带流量,本身就是一个隐患。

西乡是首功之臣,他的出路只有一个:出仕新政府。

三、复出后的三件大事

西乡退隐后,虽然新政府的大臣三条实美等人,零零星星多次来请,但西乡仍拒绝出仕。

1870年11月,西乡隆盛的胞弟西乡从道,从欧洲考察归来,依政府指示,先行一步回家见哥哥,劝他出仕政府。

这个弟弟以三寸不烂之舌,情理兼备,放眼四海,说日本维新其实中途过半,实则百废待兴,新政府岌岌可危,远远没有达到齐彬先主所说的富国强兵的遗愿。

尤其是,国家连个正式军队都没有,内忧外患夹击下,日本维新可能随时破产。

搬出西乡的忠魂,终于戳到他的痛点。

12月,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山县有朋等人,也来到鹿儿岛,先与萨摩藩的国父久光商议,请西乡出山,久光同意后,一行人又到西乡住所亲自请。

岩仓具视以天皇敕使名义,请西乡出山,西乡无路可退,只好同意。

1871年的正月初三,西乡从鹿儿岛赴京。

路上,他到长州藩木户孝允那里,请他一并出仕,到土佐藩板垣退助家,也请他一并出仕。

西乡从道说得一点不夸张,此时的日本,维新半道,前途渺茫,实质性改革未有铺开,200多藩仍然处于割据状态,国家军队、财政,新政府一点都玩不转。

这一切,都需要大刀阔斧地进行实质性的改革,进行真刀真枪地实施落地,这不啻于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西乡出仕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立国家的军队——“御亲兵”,这事必须,也只有西乡能干成。

之前的幕府军队,打仗时,都是从各藩按比例出兵,统一归幕府调动,打完仗,又各回各家。

包括明治维新后,东京的戍卫任务,都是由几个强藩轮番派兵承担重任。

西乡作为雄藩领军人物,他不出兵改革,国家军改就无法落地。

正月出山,二月抵京,当月,西乡就策划成立了御亲兵。

御亲兵,字面上理解,就是归属于天皇统领的国家军队,即皇军,这个名字在二战中经常提及,它的源头,就是始于现下西乡的改革。

2月13日(新历的4月2日),由萨摩藩、土佐藩和长州藩,各出三两千兵员,组成了第一支归属天皇的“御亲兵”,其人数在6000以上,8000以下,号称1万御亲兵。

与之相配套,在东山和西海两道,同时设立了驻防军队的镇台。这就是二战中师团的前身。

后来,镇台越来越多,全国平民征兵也开始推广,日本皇军才真正发展起来。这一切,都是西乡隆盛起了个头。

西乡隆盛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改革官制,新政府的官僚太重,大规模削减参议,几个主要的藩中,只能由1人成为政府的阁员,即参议。

第三件事,最关键,就是废藩置县。

废除全国260多个藩国,领土归国家所有,大名改为华族,实施全国统一管理的府道县行政模式,而不是司法、经济、军队都独立各藩的幕府模式。

这使日本真正走出幕府时代,实现了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废藩置县,对西乡来说,不啻于自断手腕的最狠一刀,因为,这意味着自己效忠的萨摩藩,也从此不复存在。

但为了实现日本的统一,他说服其他藩国诸侯,果断实施了此政。时间是西乡出山的当年,即旧历的1871年(明治4年)7月14日。

从西乡的三个大刀阔斧的改革可以看出,他对新日本的成立,是抱着纯粹的理想,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

然而,并非天下所有人都能在改革中不夹私货,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壮士断腕。

西乡的改革,触碰了雄藩守旧派的利益,萨摩藩的久光,再次恨他恨得牙根痒痒,列了他14条数典忘祖的罪证,不惜当着新政府高官的面,大骂西乡不忠。

西乡尴尬了,上对得起天皇和维新后的日本政府,下面却对不住藩国诸侯。

他辞官回乡请罪。

然而,他的麻烦,才是冰山一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考历史知识点之世界历史:日本明治维新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历史知识点之世界历史: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影响(P122-126)

1、时间: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并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2、内容:

A、在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藩指大名的领地)

B、在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C、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开始建立一支贯彻“武士道”精神的“皇军”)

3、影响: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亚洲唯一通过改革摆脱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的国家),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这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4、对外政策的改变: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强大后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5、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示:A、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改革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结合国情;B、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明治维新的性质是什么 明治维新的性质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明治维新是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进行的一场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提倡“文明开化”,实现国家工业化,生产力大幅提升。大力发展教育,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明治维新”后,日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

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强国之路,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但此次改革具有很大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使日本最终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日本是怎么赶超中国的?是因为明治维新吗?

全文共 337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日本小编相信很多人应该都是知道的,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其实,日本能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也是有自己的原因的。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这个事情,其实,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教育的国家,日本人很小便会接受高等的教育,可以说,日本是非常聪明,能够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那么,日本和中国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呢?有的人说是因为明治维新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9世纪70至90年代,西方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世界进入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由此,西方强国以先驱者姿态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中国沦为被猎取、被宰割的对象。

就在西方众列强疯狂抢占在华利益时,他们的一个强劲对手正在中国的东方崛起,那就是日本。

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马休·佩里率领四条蒸汽船闯进日本的江户湾,迫使日本打开国门,对外通商,日本举国震惊。

(佩里来航黑船事件)

19世纪中叶,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力,大权被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牢牢掌控着。

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将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门死死关上。外国人中仅有中国和荷兰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开放口岸长崎从事商业活动,国民没有信仰自由。

(日本封建等级制度)

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统治者们却仍在加大盘剥和压榨。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他们拿起武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

(战争中萨摩藩的藩士。)

“在当时所发生的抗议和反对运动中,有一些暴动竟有几千农民参与,而且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形势。在武士里也有大量的思想改革运动” 。

很快,“倒幕”阵营就壮大起来,不仅有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小市民、中下层武士,也包括力主发展实业的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中的改革派。

(倒幕运动)

1867年11月8日,与幕府将军矛盾深重的日本明治天皇睦仁,下旨组织倒幕军,讨伐幕府将军德川庆喜。

第二天,德川庆喜假称还政于天皇,却在大阪并着手组织兵力,图谋反叛。

1868年1月3日,日本明治天皇颁布了“王政复古大号令”的谕令,表示准许德川将军的辞退。当晚,天皇即主持召开了由“倒幕派”的皇族公卿,大臣和武士列席的御前会议。会上宣布:废除幕府,责成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交出领地以及财产;重新赋予天皇以权威,亲主朝政;建立新的中央政府。

(大久保利通--明治维新三杰之一)

1月27日,倒幕军连战连捷,最终在京都附近的大战中击败了三倍于己的幕府军队,德川庆喜逃往江户。倒幕军继续高歌猛进,攻陷幕府残余在北海道的最后据点,取得了内战的最终胜利。以明治天皇为首日本新政府成立了。

重主朝政的明治天皇,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决心使日本走上富强之路。

(福泽谕吉--明治维新三杰之一)

为消灭国内的封建割据势力,他采取“奉还版籍”政策,废藩设县,将全国划为3个府72个县,终于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还废除旧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所谓公卿诸侯之类的贵族改称“华族”,将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大胆废除了封建俸禄。

此外,他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在全国改革军警制度,建立新式军队,创办军工产业;学习西方文明,引进西方科技与管理;发展现代教育,培养现代人才,整体提高国民素质。

(明治维新)

这些重大变革,在日本迅速推开,收效惊人。

1873年,日本开始实行新的兵役制度,在全国征召义务兵,同时改革农业税,统一货币。

在国民“万事决于公论”的呼吁下,明治天皇决定于1885年实行立宪,建立了内阁制度,并在四年后正式颁布宪法,次年召开了首届国会。

(明治天皇)

政治改革日新月异,以军事工业,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经济变革筹划也迅速变为现实。

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后,又于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西方的科学技术得到大力提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基本铺平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完成了部分预定的改革目标,成为中国周边迅速崛起的强邦,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

日本走上强国之路,同时也走向扩张之路。

资本主义的最初发展,其规律如出一辙:当本国的市场与原料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时,就会将眼睛转向国外。通过积极开拓殖民地,作为自己的原料供应基地、产品销售市场、资本输出市场,进而推动国家的壮大。各资本主义国家概莫能外。

正如马克思中所说: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一一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

(明治政府使节出发)

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也是如此。为了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日本急迫地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加之特有军国主义阴魂作祟,促使其逐步走上了使用武力,依靠战争来推行对外扩张危险之路。

日本政府本着“强兵为富国之本”的“武国”方针,大力扩充军备,积极发展陆海军。为扩大兵源,实现“全国皆兵主义”。

1872年明治天皇亲自颁布《征兵告谕》。翌年,颁布《征兵令》,在全国实行征兵,修改军事法令,进一步加速扩军备战。

(日本人观看火车)

为适应扩充军备需要,从19世纪80年代起,日本不断增加军事预算,1881年陆海军费开支占政府全年财政支出的16.6%;1892年竟占41%。1903年的陆军经费支出比1896年增长1倍以上。

由于大力扩张军备,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陆军已发展到7个师团,现役兵力7.5万人、预备役23万人;建成了拥有大小军舰31艘、鱼雷艇37只,总吨位6万吨的一支近代化海军。

(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从中国获得了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将近50%的赔款直接用于扩张陆海军的经费,并制定了10年扩军计划。计划规定陆军由7个师团增至13个师团,兵力由7.5万人扩大到15万人,战时可达60万人。海军总吨位由6万吨增至26.4万吨,建成包括主力舰6艘、一等巡洋舰6艘的“六六舰队”。

1903年,提前并超额完成了扩军计划,陆军达20万人,海军舰艇152艘,总吨位达26万吨。1906年,陆军首脑山县有朋又向明治天皇上奏《帝国国防方针》意见书,建议把日本陆军逐步扩大到50个师团,海军建立一支以舰龄8年以下的主力舰、巡洋舰各8艘组成的“八八舰队”。日本为满足扩张军备的财政需要,和为军国主义奠定物质基础,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口号下,大力发展经济,积极开发财源。在工业方面,极力创办和发展具有军事意义的“战略性工业”。

(表现鹿鸣馆舞会情景的浮世绘)

因此,“日本工业化的第一个阶段就和军事问题难解难分地纠缠在一起了,并且也决定了日本工业发展的形态。”明治政府建立后,很快接收了各藩及幕府的军事工业,并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加以改造和发展。到1877年改组成为东京炮兵工厂、大阪炮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和筑地海军造兵厂等陆海军四大军火工厂。其中横须贺海军工厂于1872年正式建成投产,“规模宏大,号称东洋第一”。

(黑船之一的萨拉托加号)

日本从中国掠夺的巨额战争赔款,除直接用于扩张军备外,还用于发展军事工业、基础工业及交通运输业,进一步提高军事工业的生产和技术水平。

1896年日本开始生产无烟火药,1897年已能制造黄色火药和生产12厘米口径的速射炮,海军造舰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对与军事活动关系密切的铁路、电信、航运事业特别重视。19世纪末,日本用于铁路建设消耗的钢铁,占钢铁消费量的40%。1894年至1904年的十年间,铁路通车里程增加了四千多公里,增长1倍以上。日俄战争后完成了铁路国有化,实现了军事动员运输网。

(从京都前往东京的明治天皇(1868年底))

在航运方面,十年间,轮船数量增加1倍,总吨位增长四倍。明治维新时的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强化了军事实力的增加,同时军事装备的大量扩充,又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崛起。军事力量的急剧增强,为日本实施对外侵略提供了物质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明治维新成功原因是什么?倒幕战役是决定性因素吗?

全文共 6403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快速跻身于强国之列,为什么明治维新在日本就能成功呢?其中倒幕战役成为了决定性因素。在德川幕府末期,日本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不同于封建经济的情况,导致幕府根基直接被动摇。加上大名、武士、商人和农民,他们对于改革有着迫切的希望,所以这些人组成了倒幕的坚实力量。黑船事件以后,倒幕运动彻底爆发,幕府再也没有能力维持现状了。

1

在佩里的威胁下,日本不得不签订了《日米通商友好条约》,开放神奈川、兵库、新泻、大阪和长崎作为通商口岸,美国人拥有领事裁判权。

日本不但没有把佩里怒斥为侵略者

反而将其视为促进日本开国的功臣,树立雕像

同时,京都作为日本的神圣古都,其周边十里不允许被日本人视为天狗的美国人进入。然而,由于不得不允许和美国自由贸易,日本的生丝大量出口,导致京都的丝织品成本大幅上涨,京都商人大面积破产。随着物价高速飞涨,原本在京都不问政治两百多年的天皇和贵族们也不得不为将来担心了。

京都的朝廷虽然批准了条约,但孝明天皇却大为震怒,而签订这一条约的幕府更是被视为众矢之的,受到全日本的声讨,此前曾预言日本若不整备海防必沦为大清第二的先知者吉田松阴更是喊出了打倒幕府的口号。不过,聚集在孝明天皇身边的贵族和大名不想走的那么激进,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德川幕府13代将军德川家定天生弱智、身体多病的弱点,尽快确立出身水户藩的一桥庆喜为将军继承人,与其他大名携手尊皇攘夷。

这个相对温和的办法因为保守力量在幕府内部占上风而早早夭折了。1858年,弱智将军德川家定突然暴病去世,由保守派大老井伊直弼拥立的14代将军、12岁的德川家茂继位。尽管井伊直弼对日本面临的内忧外患也有清醒认识,但他首先考虑的仍是重塑幕府权威。

1858年8月8日,孝明天皇向水户藩发出批评幕府,要求幕府改革的敕书。由于之前原计划以武力上京、威胁幕府进行改革的萨摩大名岛津齐彬意外去世,使这道著名的戊午诏书成为了一纸空炮。站稳脚跟的井伊直弼很快领导幕府开始反扑,指责该诏书是伪造,逮捕了水户藩的鹈饲吉左卫门、鹈饲幸吉,鹰司家的小林良典等人。京都的关白九条尚忠因此辞职。

不过幕府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抓捕活动。京都所司代酒井忠义的家臣梅田云滨、水户藩主德川齐昭的心腹近藤茂左卫门、越前藩松平春岳的亲信桥本左内等100多人被抓捕处决。皇族青莲院宫尊融法亲王、德川齐昭和参与此事的多位大名则受到幕府处分,余生不再参加政治活动,史称“安政大狱”。血腥的镇压活动很快从京都蔓延到各地,不仅此前提倡打倒幕府的吉田松阴被处死,就连幕府内部主张宽大处理此事的川路圣谟和岩井忠濑也都被处分。一时间,京都上下人人自危,噤若寒蝉。

然而梦想着定于一尊的井伊直政没有想到的是,经过他的这一番操作,原本只是想推动幕府改良的各路诸侯现在迫于威胁不得不真的开始倒幕了。

从家康以来就喜欢利用忍者搞秘密政治的江户幕府很快收到报应,1860年3月3日,井伊直弼在江户城樱田门外的风雪中倒毙在水户脱藩浪人的长刀之下。之前被寄予厚望的幕政改良者松平庆永和一桥庆喜重新进入江户幕府的权力中心。然而,武装倒幕的车轮一旦转动,就再难停下。有一个人在这时悄悄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决定性地改变了幕府占优的局势。

刺杀井伊直弼的樱田门外之变

这个人就是出生在德国北部小城威斯玛,却在1862年担任大英帝国驻日公使的萨道义。

英国和日本之间原本没有多少贸易额,英国议会对日本也漠不关心。但是,1857年,印度爆发了反英起义,同时,太平天国把与英国有着商业往来的长江流域扫荡一空。在和东方各民族打过交道以后,萨道义觉得,相比动不动把英国人投入黑牢的印度王公、言而无信的满清王爷、滥杀俘虏的李中堂,受过多年兰学熏陶和吉田松阴等人启蒙的日本人还是可以打交道的伙伴。正是由于萨道义的活动,日后英国支持明治维新和扶持日本在东方抵御沙俄的外交方针逐步确定下来。

从井伊直政之死中得到教训的幕府开始拉近与朝廷的关系,14代将军德川家茂与孝明天皇的妹妹和宫子内亲王结婚,摆出公武合体的姿态。然而,孝明天皇对幕府并不放心,在联姻确定后不久就接见了上京参觐的长州藩主毛利庆永,并赠诗给他“国势艰危风浪起,浮云蔽日昼犹昏,赖卿光辉照世间”。此后,萨摩的岛津久光也不甘落后上京觐见。

萨长的这种表现让幕府显得有些尴尬,1863年3月,德川家茂在5位大老簇拥下带3000人马上京,与天皇、将军后见德川庆喜一起参拜了京都的石清水八幡宫。而在这次上京途中,德川家茂受到的并未付诸实施的死亡威胁也让幕府有了整肃京都治安的想法。

从1862年起,京都的守备工作一直由会津藩主松平容保负责。理论上他应该提供1000名士兵负责京都的治安,但由于会津藩和幕末其他各藩一样遭遇了财政困难,所以实际上处于缺额状态。各藩的倒幕志士在幕府眼皮底下在京都大肆串联,联络公卿,让幕府非常头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出羽武士清河八郎倡导下,浪士组——后来的新选组就此诞生了。

1864年7月8日,新选组袭击了位于京都三条小桥附近的池田屋,杀死了20多名来自长州、土佐等地的倒幕人士,抓捕数十人。经此一战,新选组名声大噪,在幕府的支持下由成立时的几十人壮大到200多人,一时在京都横行无忌,又制造了多起暗杀事件。然而,有两个人侥幸躲过了这次袭击,一个叫桂小五郎(即木户孝允),另一个叫坂本龙马。

制造池田屋骚动的新选组

从池田屋事变中死里逃生的木户孝允一回到长州,就开始鼓动藩里派兵上京,向天皇伸冤。1864年8月,长州藩2000多名士兵兵分三路,屯兵京都山崎、嵯峨和伏见,向朝廷献上进言书。

在御所内里总管德川庆喜的要求下,天皇下达了讨伐长州的命令。8月20日,长州军与守卫京都的幕府军发生激战。虽然原本驻防京都的会津军并不强,新选组纯属凑热闹,由于萨摩军加入幕府一方作战,使战斗形势变得对长州非常不利。尽管长州军一度打到离天皇近在咫尺的京都御所蛤御门,但在萨摩军的抵抗下,长州指挥官来岛右兵卫阵亡,400多人战死,不得不撤出战斗。撤退之际,气急败坏的长州士兵甚至炮击了天皇御所。经此一战,长州藩坐实了朝敌的罪名,在幕府组织的全国军队讨伐下,看来是毁灭在即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随后在坂本龙马的斡旋下,在这场禁门之变中打得你死我活的萨摩和长州,竟然联起手来对抗幕府。1866年3月7日,在京都萨摩藩邸,今天的京都同志社大学,萨长同盟正式成立,而在背后为萨长提供支持的,正是卖给他们军舰、火炮、步枪的大英帝国。

1867年10月12日,在第二次长州讨伐中一败涂地的末代将军德川庆喜,不得不在京都二条城接受了土佐藩主山内容堂的提议,实行大政奉还。然而,倒幕派并不满足于此。

10月14日,在德川庆喜的大政奉还请求书到达天皇手中同日,倒幕公卿岩仓具视就从年仅15岁的明治天皇手中拿到了讨伐幕府的密诏。另一方面,一旦幕府放弃权力,一些势力对此同样不满,又交杂着一些阴谋在内,11月15日,在京都伏见区的近江屋,大政奉还的主要建议者、一生多次大难不死的坂本龙马终于倒在刺客刀下,刺客是谁有多种说法,但笔者倾向是新选组。倒幕派与幕府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京都将再一次、也是迄今最后一次变成战场。

1868年1月2日,德川庆喜在大阪会见各国公使,同时,3万幕府军向京都进发,在京都南部的鸟羽街道和伏见口与西乡隆盛指挥的5000讨幕联军发生激战。仅仅一天的时间,幕府军全面溃败。1月4日,惊慌失措的德川庆喜乘船逃离大阪。追击而来的长州军1月9日才接收大阪,曾经见证了丰臣家族灭亡的大阪城,如今也见证了德川幕府的日落夕阳。之后随着5月3日江户无血开城,倒幕战争正式宣告胜利。

倒幕的决定性战役——鸟羽伏见之战

在这场由低级武士掀起的历时十余载、波澜壮阔的维新运动中,京都始终是最重要的舞台。京都的许多町人、商人,也都出于对幕府的厌恶,自发地庇护维新人士,为其传递情报,像坂本龙马就曾藏身在河原町附近木材商的房屋中。

从河原町向北,是京都著名的维新之路,有多个江户时代参与倒幕的藩所旧址。这条路终点出町柳的常林寺,则是坂本龙马导师胜海舟被幕府免职后闲居的地方。在池田屋之变中血洒京都的多名长州人士,死后被供奉在京都东郊的护国神社,而他们导师吉田松阴所写的碑文,则永远刻印在了京都府立图书馆门前的石碑之上。

没落古都的特色复兴

2

明治维新后,日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此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1868年人均收入只有大清一半的日本,到明治末期已经成为了追赶欧洲的发达国家。然而,与全日本的蓬勃向上相比,京都的发展速度却明显滞后了。

随着明治政府迁都东京,京都渐渐成了被遗忘的古都。虽然明治维新引进的许多新生事物——邮局、电车、电话、股份公司、银行等等也都在京都落地生根,1908年京都安装电话的已经达到了4000人之多,但京都的工商业并没有很大发展。在明治维新开始30多年后,京都的人口仅仅增长了3万人。在1898年成为京都首位民选市长的内贵甚三郎就职时提出的雄心勃勃的京都复兴计划——修建铁路、工厂和运河,因为资金问题到他卸任时仍然处于搁浅状态。

1904年,明治维新大英雄西乡隆盛的儿子——西乡菊次郎成为了京都第二任民选市长。尽管此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但凭借其在日本政界积累的丰富人脉,西乡菊次郎成功地获得了大藏省批准,为了京都市的公共设施建设发行地方债。

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做法,尤其是当时日本正处在日俄战争期间,从上到下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不过,依靠着京都市民对建设自己家乡的热情,西乡菊次郎的债券还是得到了认购。京都的各种公共工程和城市改造终于在他的任期内得以完成。京都也迎来了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利用运河上水电站供应的电力,京都实现了全市电灯照明。到1912年西乡菊次郎卸任时,京都人口增长到50万人,虽然不及200万人的东京和130万人的大阪,仍然是日本第三大城市。

1912年日本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明治天皇的去世。日本进入了大正时代。在经济高速发展同时,日本的议会民主政治也不断进步,选举资格对财产的要求不断降低,到1925年实现了适龄男子普选。同时,在整个大正时代,日本的市民运动一直处于高涨状态。1915年要求政府取消营业税、纺织品消费税、通行税的市民运动中,京都是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大正天皇时代,昙花一现的“大正民主”

1927年,曾写下以京都为背景的小说《罗生门》的天才作家芥川龙之介自杀,预示了这个国家阴暗的未来。大正时代的民主光辉昙花一现,很快变成了昭和时代的全民狂热。曾经支配着世界秩序、用皇家海军为自由贸易保驾护航的大英帝国在一战后的衰落,和欧美各国纷纷在贸易上转向保守主义,让国内市场狭小的日本深受其害。京都的许多会社和银行也纷纷破产了。在贸易战中深受重创的日本最终走上了军国主义的扩张道路。

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开始全面转向战争体制,经济也开始转变为由政府主导的战争计划经济。京都的很多民营小企业被强制合并,转而生产战争所需的军需产品。京都市的地方自由选举被取消了,改成在政府指定的候选人中进行选举。

战前弥漫着自由主义和左翼思潮的大学更是成为重点整治对象,发表批评政府言论的大学教授被解聘,大中学生被要求参加军训,学校中成立报国会等右翼团体,对青年一代实行皇国至上思想洗脑。京都市区在战争中实行宵禁,严禁酒类买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京都也像其他地方一样实行了食品配给制,粮食由政府调配。不过对京都市民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样的日子并不需要持续很久。

1941年4月,一个身材矮小、瘦削的中年人来到京都立命馆大学担任教授。之前一年,他的作品刚刚在立命馆出版社出版,但很快就成了禁书。他就是日本对外侵略的主要策划者,被称作战争大脑的石原莞尔。尽管此时日美战争还未爆发,石原却对日本的战争前途彻底失望。1938年他因为反对扩大侵华战争被下放到京都的舞鹤港担任要塞司令,现在又不得不退出服役。

早年丧失生育能力、同时是日莲宗虔诚信徒的石原声称自己在一次参拜日莲宗寺院时,面对西沉的夕阳领悟了最终战争的奥义。他声称,日本领导的东方文明和美国领导的西方文明必有一战,这场战争将会是人类的最终战争,飞机、潜艇、原子弹等先进武器将会被投入使用。但同时,他认为现在就与美国作战是不明智的,“为了石油去打仗是傻瓜行为”。日本一定会在这场战争中惨败,但由于苏联的存在,美国不会彻底消灭日本。日本未来的希望在于和中国组成东亚联盟,然后战胜美国主宰世界。

相比于这些天马行空的观念,石原在立命馆大学的课程更值得玩味。在两学期的战争史课程中,石原详细地讨论了1812年拿破仑征俄的失败和1795~1815英国对法国的海上封锁。前者不禁让人想起当时支配欧洲的希特勒发动的对苏联闪电战,后者则是美国对日本封锁的弱化版本。

就像石原预料的那样,军国主义者的洗脑终究敌不过美国人钢筋水泥的威力。战争很快烧到日本本土,京都也和其他城市一样遭到盟军轰炸。不过盟军出于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京都本身缺乏发达的工业设施,这些轰炸规模小得不值一提,仅仅在1945年京都东郊扔下了几枚炸弹,36人死亡。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美国第六集团军作为胜利者接管了京都。

战后的日本陷入了深深的幻灭与恐慌之中,由于军事管制导致海外输入粮食和生产原料减少,物价在短短两年内上升了300倍。1950年,京都西北郊的金阁寺被本寺僧人烧毁,后来成了三岛由纪夫写作小说《金阁寺》的素材,也仿佛是这个动荡时代的寓言:

一个对佛教怀着深深理想主义出家的少年僧侣,在长期的苦修后终于对这座号称为了信仰而建造的寺院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自责,因为无法忍受金碧辉煌的寺院与外界苦难现实的强烈反差,最终将其付之一炬。战后的日本社会同样处在崩溃的边缘,不过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麦克阿瑟。

金阁寺的焚毁也是战后日本病态心理的体现

被西方史学家看作20世纪最伟大军人的麦克阿瑟深谙马基雅维利的格言,即成功的改革往往保留了旧制度的外表。在不触动天皇制的前提下,他对日本社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彻底的普选实现了,选举权被扩大到妇女;恢复了大学自治和言论自由;地主的土地被分配给无地农民;庞大的家族财阀被拆解为数百个不相干的小公司;原本用于生产军火的工厂被改造成生产生活用品的企业;颁布了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允许劳动者组织工会。

在经历了战后两年多的极度混乱后,日本经济走上了高速恢复发展的快车道。1951年,麦克阿瑟因韩战中的争议黯然离去,但日本经济却在3年后迎来了被称为“神武景气”的辉煌时期。1968年,日本超越西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麦克阿瑟帮日本人民清算军国主义

相比于其他城市的高速发展,缺乏良好自然禀赋的京都在经济上落了下来。好在从战后第一任民选市长神户正雄开始,京都就确立了建设文化都市的目标,并和西安、巴黎、基辅、波士顿、佛罗伦萨等城市结成了友谊城市。

今天的京都经济水平和人口数量都排在日本第7位,虽然仍远不及日本的一线城市,但其独有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情,幽雅静谧的生活环境,仍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这里旅行居住。千年的京都物语也是一部浓缩的日本史,正如京都市的市徽不死鸟一样,虽然迭遭苦难,但终将浴火重生。

最后,附送几个彩蛋。在大家喜欢的《名侦探柯南》中,虽然发生在京都的故事不多,但柯南剧场版中有3部是以京都为背景:2005年广受好评的《迷宫的十字路口》再现了源义经在京都出生成长所历经的地方;2012年《远海的侦探》发生在京都府下、石原莞尔最后任职的舞鹤港;2017年《唐红的恋歌》则以京都西郊风景幽雅的嵯峨野和渡月桥为背景。而养着一只灰貂做宠物的京都绫小路警部,他的姓氏自然是来源于京都的绫小路锦市场了。

如果各位读者对京都有兴趣,不妨循着柯南的足迹,在樱花飞舞的春天或红叶烂漫的秋季,来京都一探究竟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1895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那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日本维新变法成败的原因吧!

日本明治维新历史背景

幕末危机

佩里来航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____传播。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黑船事件

吉田松阴(5)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Calbraith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今东京)岸的浦贺,把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主要集中在长州(今山口县)、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今高知县)、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新派建立

高杉晋作(6)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即: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进攻西方列强船只等。在此期间,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要求,并受到幕府军队与西方列强的严厉镇压,最终失败。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1864年,高杉晋作起兵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此后,长州在木户孝允(桂小五郎)的主持下进行改革,倒幕运动蓬勃发展。武装倒幕的根据地又称为西南四强藩:长州,萨摩,土佐,肥前。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在幕府统治崩溃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如长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奇兵队;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幕府已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在最后的决战中,不堪一击。

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

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明治维新时间是什么时候

全文共 171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明治维新”作为一历史时期的时间断限,说法不一。 狭义地说,“明治维新”从1868年10月23日宣布改元明治开始。 但一般通常把前一年的1867年大政奉还、王政复古等许多政治变动都包含在内。

明治维新,是指日本明治时代初期的日本所推行的一系列重大复兴举措。日本的明治维新十分有意义,因为它是当时亚洲众推行改革的国家之中,少数成功改革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明治维新成功原因:第一,日本国内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的力量迅速壮大。第二,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第三,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明治维新的结果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国力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废除了幕府时代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在国内,日本最终进入了近代化。因此,“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

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

1.日本迅速崛起,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确立了君主立宪形式的资本主义国家体制。3.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唯一保持民主独立的工业强国,摆脱了民族危机。4.为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强国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

全文共 2064 字

+ 加入清单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吧!

明治维新具体措施

随后,新政府迁都东京(旧江户),建立明治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措施:

第一,在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奉还版籍”政策,将日本划为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第二,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候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为减轻因“奉还版籍”而连带的财政负担,废除了封建俸禄。

第三,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发展近代教育。

第四,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

经过明治维新而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了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在1895、1904年分别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帝国清与俄罗斯,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但其改革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些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

19世纪中叶,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将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门死死关上。外国人中仅有中国和荷兰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开放口岸——长崎从事商业活动,国民没有信仰自由。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统治者们却仍在加大盘剥和压榨。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他们拿起武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

明治维新的内容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一切权力集于一身。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皇室亲缘关系者改称为“皇族”,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幕府的幕僚,大名的门客等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各等级间允许相互交往,但仍存在等级之分;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3]

教育方面,设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1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进行军国主义思想灌输,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事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建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__传教的禁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异同

不同点

一:发生的地方不同

戊戌变法发生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中国,明治维新发生在明治政府已经建立,封建势力处于弱势时期。

二:领导者的实力不同:明治维新掌握实权,戊戌变法依附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三:结果不同

前者失败,后者成功,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滋长了日本的对外殖民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相同点

一: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三: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全文共 4644 字

+ 加入清单

明治维新日本资产阶级在19世纪中后期掀起的一场规模宏大的近代化运动。它是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转折点,使日本结束了260多年的封建幕府统治,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维护了国家独立(“完全独立更绝无仅有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与欧美列强并驾齐驱的国家,成为东方一颗耀眼的“慧星”。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为什么名字微信可以成功呢?以下就是小编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明治维新的内容: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事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筑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培植了一批财阀。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一、外在因素:

1、良好的国际环境。当时中国等亚洲各族人民反封建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方兴未艾,牵制和削弱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美国当时忙于国内的南北战争,德、意处于统一的高潮,俄国也在进行农奴制改革,同时,他们对日本的政策各怀鬼胎,没有达成一致;另外,西方列强同日本封建势力的勾结尚不深。所有这些,使明治维新发生之时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2、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加快了维新成功的步伐。早在幕府末期,日本西南地区就通过长崎港同荷兰人保持贸易关系,一些知识分子通过荷兰人的介绍,学习西方科技,了解世界的政治局势,研究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思想,并提出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在日本实行社会改革的政治主张,这些兰学家的改革主张对后来的明治维新运动起了很大影响。

二、内部因素:

1、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独特的日本文化(易于接受外来文化的民族性格)

环海隔绝,给日本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岛国文化特有的一种孤独感。岛国都有孤独感,欧洲的英国也是如此,只是英国自古以来就与欧洲大陆保持密切的关系,也被欧洲大陆各国所认同,以此其孤独感要弱得多。而“日本则孤立与亚洲大陆远甚于英国孤立于欧洲大陆”,因而孤独感更加深重。

环海封闭与孤独感使日本民族不仅具有内向心理特征,而且“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而中国则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相差甚巨,除沿海沿江部分地区外,其他地方交通一般比较困难,所以,即使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乃至攻陷京城,各省的内陆仍然至为安全,绝少激起普遍的同仇敌忾的意念。

整个中国由于地理上的隔阂,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发展,都呈现出极不均衡的现象。两国相比,显然,在中国进行全国性的自强运动,其所将遭到的困难,较之在日本推动同样的运动要棘手得多。)岛国的日本对海洋彼岸的一切总是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这时的日本民族自古就有一种冒险、探险精神,一种因孤独封闭得太久太深而总想打破这种封闭和孤独的意向和向外看的倾向。

岛国的相对狭小,自然局限(多灾多难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历史的短暂性和外发性深深震撼着日本人的心灵,影响着日本民族。使日本民族心态中首先蕴藏着对自然威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以及幻灭感压抑感和危机感。但是压抑感和危机感使日本民族孕育了极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与选择应变能力;幻灭感和孤独感培育了他们注重现实,及时行乐的特点以及扩展视野的要求,努力。总之,日本民族既承认命运的存在,又竭力去与命运抗争。

日本要感谢大海,是大海给与了日本现代化的机遇(大海使日本彻底独立于中国的华夷秩序之外。历史上中国已经数度成功构建了跨越整个东亚乃至周边区域的天朝礼治体系,但日本始终未能被完全纳入其内,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海洋在近代之前的巨大障碍功能,使中国的力量未能投射到日本。)假设中国和日本之间没有大海的阻隔,日本也难逃华夷体系和封贡体系。也就不会存在日本独特而成功的现代化之路。

关于日本文化:日本对于传统的负担却至轻微。日本在历史上一向是一个文化的输入国,具有模仿其他文化的悠久传统。“大化改新”时,它从中国大量输入文字、制度、宗教、礼仪和商工技艺等,近代它再由中国转向西方,向各方面显居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学习,实在是顺理成章之事。日本在文化上的“自卑感”与中国在文化上的“优越感”实恰成强烈的对比。( 再看一下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负担太重了。

因为中国文化自成一完美的体系,几千年来,向为东亚文明唯一的中心。由于历史悠久的关系,我国对于过去传统的负担,极为沉重,难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弦更张,顺利地适应新的近代欧洲式的环境。儒家思想向为中国文化的正统,结构精严,意境高超,所以中国文化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形成了根深蒂固自尊自大的优越感,不易发现或警觉于自己文化体系中的缺失。而且,几千年来,我国一直居于文化输出者的地位,实不易于承认近代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或整体上优越性的事实。)

2、兰学运动的启蒙运动作用

西欧各国在社会变革和革命之前都会有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日本也与之相近,在明治维新前也出现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即兰学运动。

所谓兰学,是指日本人在与荷兰人贸易或接触后,煞费苦心地从荷兰文书籍和百科全书中挖掘出来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学问,其涉及医学、军事、冶金、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兰学始于16世纪与西方文明接触,19世纪下半叶逐渐步入高峰。兰学的发展为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其具体表现:首先,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得日本能够冷静地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其次,日本文化价值观的转变。日本人开始认识到传统东方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价值观开始发生朝向西方和近代化的转变,其突出表现在医学上的转变。其最终结果是“和魂洋才”取代“和魂汉才”并且这一思想逐渐普及。第三,统一的民族和国家意识上的觉醒。由于西方的冲击及其导致的以洋学为主体的启蒙运动的影响,日本人想要建立像大英帝国那样国家的体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以致许多武士、知识分子甘愿为此付出一切,这是同时代的中国士大夫所不能比拟的。

3、武士阶层的作用

明治维新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即时人所谓的“志士”, “志士”就是狂热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具有很大抱负的政治活动家,并且他们接受或部分接受资产阶级思想。他们主要出自下级武士或武士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具有忠诚、尽职、勇敢、荣誉感等武士的传统价值观,同时在洋学和西方近代文明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已具有一定的近代西方思想萌芽。他们宣传变革主张,培养维新力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吉田松阴及其老师佐久间象山,他们通晓国学、洋学。他们的学生有明治时代的领导人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明治维新三设计师之一的木户孝允,长州藩极端主义者领导高杉晋作、草坂玄瑞。他们在明治维新及其以后的日本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

日本在幕府统治末期能涌现出一群能文能武,既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又有世界视野和近代政治思想的志士,是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之一。(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维新三杰”,近代日本会走向哪里呢?)

4、日本社会系统的独特框架结构

与土地制度相对应的幕藩体制,使日本的大名有半独立于德川幕府的传统,以至于长州、萨摩等藩能违背幕府旨意,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和军事技术,从而成为反对幕府的根据地。

中国是一个封建制度充分发展的国家,社会的内部结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的机制。而日本则不然,同中国相比,日本封建制度的发展显然是不充分的。在封建幕藩制国家的日本由于存在着同幕府处于对立地位的藩国,使“志士有所凭藉”,这是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获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独特现代化之路的日本明治维新,其成功是复杂的内部、外部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上述4个原因外,还有历史传统、政治经济结构、幕府的腐败统治、人民群众的作用、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

(补充一个问题)这里讲的明治维新成功,指的是说它对日本而言实现了富国强兵。明治维新的确是使日本强大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说成功是指的现代化转型,指的是使日本变成一个现代社会,经济上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政治上建立民主政治,那么就这点而言,明治维新显然是不成功的。明治维新以后,虽然曾经有过几年的比较民主的时代,就是所谓的大政民主了,就是昭和以前明治以后的那几年,是日本这个社会相对而言最开放最开明的时代,但是很快就过去了,很快日本就出现了那种专制化、法西斯化、军国主义化,以至于走向了后来那种军部独裁、那种法西斯军国主义的道路。所以成功不成功只是相对而言,或者说从不同方面分析得出的结果。但是我们要肯定这么一点就是一场改革只要能使国家走向富强之路,它就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全文共 708 字

+ 加入清单

明治维新是日本资产阶级在19世纪中后期掀起的一场规模宏大的近代化运动。那么,明治维新成功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吧!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在幕府统治崩溃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如长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奇兵队;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幕府已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在最后的决战中,不堪一击。

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

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