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节前扫尘的意义是什么通用20篇

浏览

2601

文章

51

篇1:春节意义和影响是什么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意义影响

1、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

2、春节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春节是有着中国人对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的美好祝愿;

4、春节有利于中国人表达和释放情感时候,让心理诉求得到满足,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重要的精神支撑。

5、春节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深远影响,每到春节大家会聚到一起,走访拜年,邻里关系和和睦睦;

6、春节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办年货,拉动国内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

7、春节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有重要作用,春节的习俗如吃年夜饭、守岁、发红包等,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底蕴;

8、春节可以丰富人们的娱乐生活,春节节假日时间长,人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生活;

9、春节还具有世界影响,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传播;

10、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春节贴福字有什么意义

全文共 1886 字

+ 加入清单

在过年的时候,我们家家户户都有着贴福字的风俗习惯,它的寓意十分特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春节要贴福字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春节为什么要贴倒福

许多人都知道,春节将福字倒过来来贴,寓意“福到(倒)了”,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然而关于春节贴倒福,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1、恭王府说

第一种恭王府说。清咸丰年间的一个春节前夕,恭王府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于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一家丁因目不识丁,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的福晋(妻子)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连累自身,慌忙跪倒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乃吉祥之兆。”

恭亲王福晋一听,转怒为喜,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倒(到)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般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招呢!”遂赏管家和家丁各50两银子。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贴过后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们念叨几句“福倒了!福倒了!”以图吉利。

2、慈禧太后说

第二种慈禧太后说。中国古代历来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风俗。清光绪某年腊月二十四,慈禧太后传旨,叫翰林院的翰林们写些庆贺春节的对联。这些翰林们拿出浑身解数,用尽华美辞藻,写好之后恭送太后过目。太后见其中连个“福”字都没有,很是不高兴。翰林们见老佛爷生气,吓得忙跪在地上说:“请老佛爷教诲。”太后说:“去写几个‘福’字来。”翰林们忙回去写了一堆“福”字送上,太后从中挑了几张,让大总管李莲英带着太监到宫内各处去张贴。

谁知又惹出了风波。有个太监不识字,把一个“福”字贴倒了,当晚谁也没有发现。第二天,太后出来欣赏对联和“福”字,正巧看到,刚要发怒,脑子转得快的李莲英急忙上前说:“老佛爷请息怒,这是奴才有意把它倒着贴的。这‘福’字倒贴,就是‘福’倒了。福到了,不是大吉大利吗?”慈禧听后,转怒为喜,不但没惩罚那个太监,还赏了他几两银子。后来这个习惯传到了民间,成为一种风俗。

3、朱元璋、马皇后说

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春节贴福字的原因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福”字含有四种意思:一是“寿”,即长寿,长命百岁;二是“富贵”,即财多物丰;三是“康宁”,即健康无疾患;四是“德厚”,即德善有道。

春节贴福字注意事项

虽然春节贴倒“福”字很盛行,但是“福”字究竟该不该倒着贴,社会各界仍存有争议。“福”字的贴法很有讲究。这里,福字倒贴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在水缸和垃圾箱上。由于水缸和垃圾箱里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倒贴福字。

二是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三是旧社会为了讨口彩故意将福字倒贴。家中有才认识字的小儿,家人就故意将福字倒贴,然后唤过小儿问:咱们家福字贴得对不对?引导小儿说出“福倒(到)了”的话。

四是一年中家中有人不幸亡故、或者其他灾难出现,比如失火、车祸等,希望转运的朋友可以将福字倒贴。

除了上述说的情况外,其余福字都要正着贴,尤其是大门上。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是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端庄,故应正贴。

虽然有这种说法,但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如何贴“福”字没有一致的标准,主要看当时当地如何约定俗成。

春节要贴福字的意义

一是“顺”,新年伊始贴福字,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一顺百顺,诸事如意,吉祥并臻。

二是“保佑”,贴上福字能求得保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三是“创造幸福”,贴上福字是告诫家庭成员,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要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创造一个幸福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春节贴窗花的意义是什么

全文共 4128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吗?我国的剪纸艺术可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哦~每年迎接新年时,我们都会在窗户上贴上窗花。下面是小编整合的春节贴窗花的意义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春节贴窗花的意义是什么

其一、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窗花无论题材、表现手法、剪刻技艺都是剪纸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窗花兼职已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但由于它们最初源于民间喜庆或民俗活动中的剪贴画,且多贴于农村窗户的白纸上而被称为“窗花”。窗花对每个人来讲,是一个能引起许多流连和情感的美妙称谓。农历正月初一,俗称春节,这一天,贴窗花装饰居室环境成为中国春节喜庆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二、窗花的民俗作用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寄托着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等是窗花表现最多的主题,体现了窗花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流传在江南地区的窗花样式可以看出,窗花比其他剪纸样式更能代表剪纸的艺术语言。窗花剪纸的工艺特征已超越了民俗活动单纯的装饰功能,从而改变了剪纸单一形态的发展格局。如甘肃的浮雕窗花剪纸,运用纸扎的工艺;河北的染色窗花借鉴了民间彩绘;南通的丝织品窗花把纸与纺织品有机结合在一起。窗花剪纸作为节日的一种民俗活动的内容,不仅美化了民居环境,更重要的是成为人们审美交流的对象。

其三、窗花与立春关系密切,是自古以来人们迎春的方式。为了迎春,中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北方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窗花。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

其四、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牧羊、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春节剪纸注意点

一幅连环画,依样剪刻出来,不会有特色;一幅剪纸作品,沿袭绘画的形式,也没有创造性。这就是人们经常议论的:有的剪纸“象画”,“象绘画过了刀”,被称为“剪纸画”,说的是有些剪纸缺乏自己的特点。谈这个问题以前,应首先肯定剪纸吸收绘画和其它艺术的营养是正确的,文艺的发展历来存在着相互借鉴和影响,这是一种进步,不是倒退。但在吸收过程中不牢牢把握好本艺术的特点和创作规律,容易出现一种生硬和不舒适感,容易脱离人们的欣赏习惯。

剪纸“象画”都有哪些具体表现呢?大抵有这些:造型象绘画的写生素材,没有符合剪纸特殊要求的加工,机械搬用西画的焦点透视构图,不善于发挥散点透视的表现作用,放弃剪纸归纳、概括装饰用色的特长,追求绘画色彩的“丰富”和“真实”,以及在装饰处理上,不能巧妙地运用程式化的表现方法等等。出现此类毛病,一般地讲,是没有掌握剪纸的特殊创作规律,或对民间剪纸和遗产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自觉不自觉地陷入绘画的规范。

反映到认识上,什么是剪纸?有的说:“刻出来的画就是剪纸。”这种说法区别不开剪纸与绘画,也指不出剪纸的具体特点,照此理论的逻辑,一切绘画凡经过剪刻就都是剪纸了,岂不将剪纸与绘画混为一谈,抹杀了剪纸的存在,单纯追求过刀有什么特殊意义?这种认识不是个别现象。上述毛病中有些便是这种认识的直接反映。

还有一种现象,与此正相反,就是不要求过刀的“画剪纸”,即用毛笔代刀笔,画完充为剪纸,根本不考虑工具对剪纸风格的影响。凡是毛笔能达到的,应有尽有,越画越细,与绘画的距离越来越近,与剪纸越来越远。久而久之,剪纸的局限性不见了,剪纸的特长也就没有了。

民间剪纸在创作构思、表现方法、生活感受与艺术表现、程式的运用等许多方面,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研究,这些都密切联系着人们的爱好,是构成民族形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仅就锯齿纹来说,在南北朝的《对马》、《对猴》剪纸上,就已经出现,经历一千四百多年的考验、充实和丰富,到今日仍继续应用而具有新的意义,不同的时代也有着不同的变化,证明文艺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的影响和民族文化的滋养。

春节剪纸的由来

中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战国时期出现使用皮革镂花、银箔镂空刻花的,都与剪纸如出一辙,它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这也就是后来春节剪窗花的由来。

窗花是农耕文化的特色艺术,农村的生活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特征以及社会的习俗方式,也使这种乡土艺术具有了鲜明的汉族民俗情趣和艺术特色。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了,而北方贴窗花还盛行。

春节有哪些传统民俗

一、中国结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二、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

三、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

四、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五、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六、喝腊八粥

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人们"合五谷枣栗等果品为粥,祭先农,祭先祖"。腊八节源于古老的腊日节,也称腊祭或蜡祭。

七、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八、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九、贴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十、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十一、除夕守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十二、吃饺子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十三、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十四、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除夕之夜,交子时刻,天空中,火光闪闪,轰鸣阵阵,隆重、热烈的鞭炮声送走了旧年,迎来崭新的一年,把春节推向了高潮。

窗花的起源

其实春节贴窗花这一传统习俗和灯笼一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窗花甚至于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宋朝到元朝这段时间,窗花开始逐渐流传开来,并且形成了固定的体系。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现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人们过年的一种习俗。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主要以农耕为主,很多窗花内容和形式也和这方面紧密相连,很多内容都和农民的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什么耕种、打鱼之类的。很多内容都可以清晰表现出农民的生活状态,给人一种相当自然而有趣的感觉。不过不管是哪种形式都有着特别的魅力所在。

窗花以其特有的形式将各种吉祥的事物、美好愿望等等都容纳在了一起,让春节变得更加红火和热闹,也有一种喜气洋洋的感觉。除此之外,花鸟虫鱼、历史人物等等也被描绘在小小的窗花上面,正是有了这些特别的东西,让春节变得更加的多姿多彩。

窗花顾名思义就是贴在窗户上面的,为了整体的美观,一般都是镂空的,这样透着外面的光线会显得更加美丽一些,达到独特的点缀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春节时放甘蔗的意义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春节时放甘蔗意义,供大家阅读参考。

春节的习俗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春节 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全文共 111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热闹喜庆,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这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游戏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春节习俗】

年夜饭

年尾除夕,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吃年夜饭,是年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

压岁钱

史书《清嘉录》中“长幼度岁,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记述的就是古代的大人们在春节时给孩子压岁钱的情景。古时的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长辈们将压岁钱放在小辈的枕头下面,以图吉利。现在一到春节孩子们就能拿到很多压岁钱,也是长辈们对孩子快乐成长的期待和祝福!

【春节美食】

饺子

饺子,古称“角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春卷

春卷也叫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

汤圆

南方的元宵节庆食品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

年糕

年糕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一种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有鱼喻意年年有余。所以人们还特意不把鱼吃完,留到次日即新年,年年有余,去年的收获多,吃用不完,余到今年都还有,在物质贫乏的古代,这是人们对物质的渴望向往。成了现在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春节的价值和象征意义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象征着辞旧迎新、团圆和睦、平安吉祥。

价值: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极其悠久,是中国最为盛大、最具代表性的节日,凝聚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和我国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祝愿。同时春节是一年当中与家人团聚的重要日子,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象征意义:春节是十分隆重的节日,在春节前后,人们备年货、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是每年全家团聚在一起的美好时刻。春节象征着一年的结束和对来年的期盼,以及对于平安吉祥的美好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春节打扫卫生有什么意义,你了解清楚了吗?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打扫卫生意义有多种,一种是保持卫生,确保家人的身体健康;另一种是去旧迎新,清除秽气;还有一种是扫尽霉运,招来好运。因此在春节就会打扫卫生。

1、保持卫生,确保家人的身体健康

大扫除之后,家里面就会呈现出干干净净的,保持卫生,对于人的身体健康也是有好处的。

2、去旧迎新,清除秽气

在春节之前家里面都会抽出时间进行大扫除,主要是为了清除垃圾,同时去旧迎新,把家里面的秽气清除掉,所以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打扫。

3、扫尽霉运,招来好运

在春节的时候有个习俗,对于大扫除要见青,用竹叶扎成扫把进行大扫除,这样也是有一定的寓意,寓意着将霉气扫除,迎来好运,这也是春节大扫除的重大意义。

按民间的说法:因“ 尘 ”与“ 陈 ”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 、 “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3年春节习俗的象征意义有哪些

全文共 2908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一到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爆竹声声到处都是节日的喜庆。下面是小编整合的2023年春节习俗象征意义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春节是什么

春节(Spring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回寅”为岁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习俗的象征意义有哪些

一、扫尘

“腊月二十三,掸尘扫房子”,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二、贴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三、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四、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五、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现代春节礼仪习俗

尽到礼数。

对于聚会的礼数,一定要尽到。比方说敬酒就要回敬,这样才能显得自己有涵养。还有敬酒最好敬两次,好事成双嘛!这绝对不是迷信,而是大过年的图个吉利。

节约不浪费。

家庭聚餐时,一定要本着好吃美味而且节约不浪费的原则。首先点餐的时候,一定要按需选购,不太点得太多。聚餐结束后,能打包的饭菜最好打包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光盘行动”。

注意自己的语言。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喜欢讨个吉利,说话的时候要说一些吉利的话语。不要大声的说话。

在送完礼物之后不要总想着朋友亲戚还礼。既然送就是一种感情,总纠结于还不还礼就失去了送礼的初衷了。

春节吃的食物

1.长面

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的面,用手往锅里撕片片,和现在北方吃的“乌鸦头”、“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渐有了长面、短面、干面、素面、荤面、挂面。

2.馄饨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劈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3.年糕

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4.饺子

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春节的节日起源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起源与发展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干支(岁)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在传统文化中,干支与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节令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令民俗仍旧保留了下来。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以及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驱邪纳福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春节的象征意义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象征意义着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在辞旧迎新的时刻,一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一桌好菜,喝一点美酒,道几声祝福,聊一些家常,在欢声笑语中享受家庭的团圆、节日的快乐,以及祈祷新的一年平安、兴旺发达。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的简介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风俗文化

1、贴春联,为春节增添喜气的气氛,春联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

2、吃饺子,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求愿望的特有方式,饺子的谐音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 过春节吃饺子意味着大吉大利 。

3、放鞭炮,相传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 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这声声爆竹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福的美好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春节习俗有哪些象征意义

全文共 341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春节习俗有哪些象征意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目录

春节习俗有哪些象征意义

一、扫尘

“腊月二十三,掸尘扫房子”,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二、贴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三、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四、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五、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六、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春节风俗介绍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春节这一天真的可以说的上是普天同乐,快乐的气氛不仅体现在各家各户上,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方过年的风俗

吃年糕

南方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南方人过年吃年糕,尤其是江浙一带的老百姓。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而上海人过年常炒年糕,在调味品中,喜欢放一点糖,这样吃起来的时候就是比较甜甜的。

年糕作为一种年节常见的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自己想要吃什么口味,就把他弄成什么口味的。

吃火锅

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过年不少人喜欢吃火锅,一来无论荤素,各种美味都可以在火锅中吃到;二来过年吃火锅寓意红红火火,讨了个好彩头。很多火锅餐厅特意在春节期间推出春节套餐,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个特色火锅,暖意融融,给人的感觉就是氛围是比较好的。

春联

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这样就会预示着新年真正的到来。

中国春节的由来介绍

一、先秦时代

先秦文献中并没有出现春节的名称,但是已经出现了蕴涵春节意义的词语。我们可以从先秦的文献典籍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尚书舜典》中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尚书正义孔安国传》曰:“上日,朔日也……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

《舜典》的意思是说,正月初一这天舜在祖庙里接受了尧的禅让;《孔安国传》意思是说,正月初一舜到祖庙祭祀祖先。这是有关春节起源的最早的文字痕迹。从仅有的一些文献我们无法判断先秦时期,春节的通用名称是什么,但是“上日”和“元日”似乎被后世继承的要多一些。特别是“元日”,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在沿用。

二、秦汉时期

清代黄生曾考证认为“正月”之“正”的读音并非源于秦始皇讳“政”,而《释文》也有:“正音征。”因此,正月之正读平声是很古的事了。

汉代对春节的叫法比先秦时期要多了。《汉书孔光传》:“岁之朝曰三朝。”颜师古注曰:“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这是把春节称为“三朝”。也有把春节称为“三始”的,《汉书鲍宣传》:“今日蚀于三始,诚可畏也。”有的叫“岁旦”,《东观汉记吴良传》:“岁旦,与掾吏入贺。”也有叫“正旦”的,《东观汉记戴凭传》:“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在《四民月令》中有:“正月一日,是谓正日。”“正日”的说法应该比较正式,因为《四民月令》是东汉时代的农家月令书,相对而言比较权威。这时,先秦时期的“元日”也有使用。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春节的名称又有新的创造。象“元辰”、“元正”、“元首”、“岁朝”、“履端”,另外还有模仿汉代的“三朝”、“三始”而创造的“三正”、“三元”。而且现在比较流行的“元旦”、“新年”的说法也是这一时期的创造。在《玉烛宝典》卷一中有“肇惟岁首,正月元旦……”梁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出今朝。”而在北周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但是这两个现在比较流行的名字,当时并没有通行,人们还是惯常用“元日”、“正旦”和“正朝”等。

四、隋唐宋元明时期

隋唐宋元明时期,可以说是“元日”一统天下的时代。《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卷二十三共收录了隋唐宋元明时期有关春节的诗歌120首,其中题目中用了“元日”的有69首,有些诗虽然题目中没有,但是很多在诗句中出现了。今天我们常用的“年”也是出现在这个时期,但是当时并不常用。

五、清代至近代

清代至1948年春节的名称基本上固定在“元旦”上。同样以《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为例,清代已经把“元旦”作为类目名。而且在《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有90%以上的地方志中使用了“元旦”一词。

“元旦”作为春节的名称,并不是仅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好几天,这和“元日”只代表新年初一一天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为什么要过春节_过春节的意义有哪些

全文共 1517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那么为什么要过春节呢?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为什么要过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崭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春节原名“元旦”,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健康饮食小常识

1、要少吃脂肪

不是不吃脂肪,人体的健康离不开支付,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脂肪的摄入量。脂肪太过会影响人体胆固醇,胆固醇含量偏高的话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像饼干、蛋糕。火腿等含有猪油、椰子油或棕榈油的食物都含有量的饱和脂肪。

所以我们必须多吃些含有不饱和脂肪的食物来中和调解下,因为不饱和脂肪能够帮助人体降低胆固醇含量。像鱼类、坚果、葵花籽和橄榄油中有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

2、 要注意食物中存在的一些隐患

一般来说,人们日常中食用的各种食物是不会存在安全隐患的,但现代环境持续恶化,导致农牧渔产品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更甚者有些不法分子直接使用化工制剂来处理各种食物。直接的影响到了我们的食品安全,虽说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在逐渐好转,但是在挑选的时候还是要小心选择,尽量选择有保障的品牌等。

3、 餐具选用也要注意

餐具的材料也是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在居家生活中,我们要对餐具材料具有的有毒副作用有所了解。在生活中,陶瓷制品在餐具中毒性小,但是色彩鲜艳或者带有彩饰的餐具,很有可能含铅量过高。选择餐具的时候还是要多加挑选,尽量选择简单的没有安全隐患的餐具。

4、 烹饪食物要注意煮熟

现在很流行生吃,在我国古代传统中也有生吃食物的习俗,但是更多的还是以吃新鲜蔬菜为主,生吃肉类是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以肉类来说的话,如果烹调温度没达到100摄氏度,就不能杀死肉类食物上的寄生虫和病菌。

此外,食品加热不透,寄生虫也能存货。比如人们在吃火锅、烧烤的时候,容易食用到食物半生不熟的状态,这时候的寄生虫为活跃,如若食用,感染寄生虫的几率很高。没煮熟的扁豆、没加热透的豆浆都存在毒素,食用后会中毒。因此,选择生食还是要量力而行!

过春节的意义有哪些

1、团圆

不知何时起,人们已经不再像先前那般对春节另眼相看了。至于其中的原因人们早已说得尤其不少的了。然就个人而言,或许还不至于不把春节放在心里,因为就着这样的节日可以图个全家团圆,共叙一年中的悲喜得失苦乐酸甜,证明家庭仍然是现在的社会中的最牢不可破的组成单元。

2、联谊

在国人的心目中,在我国五大传统节日中没有哪一个比春节更让人看重的了。春节里除了自己家人团圆之外,走走亲戚串串邻居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这样不仅使人们在交流相互信息的过程中,增进了解彼此间的其他相互的盲点,也让人们的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拉近,和谐了家人也和谐了朋友更和谐了社会,和乐融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节对于中国人有哪一些意义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中国人而言意义就是久别重逢,欢乐团圆,是新的一年开始,更是象征着万象更新。这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样也属于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一种符号。春节被称之为过年以及过大年,蕴含着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也会拥有着比较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春节意义

百节年为首,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春节就是一个比较隆重的传统佳节,一直都会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和有一些地区,同样也会有庆祝新春的习俗。春节象征着一种团圆,如今的人都会选择外出打工,在这一年的时间内不停的打拼,只有到年终的时候才有机会回到家乡,看到熟悉的景色,见到至亲的家人,此时就能够欢坐一堂,享受这片刻的愉悦。无数的打工人在这一个阶段都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和亲朋好友一起团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节日。

2、中国传统节假日

根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已经有将近20多个国家以及无数不同的地区都会把中国的春节当成是一种法定节假日。对所有的中国人而言,会有四大传统的节日,一个是春节,一个是清明节,一个是端午节,一个是中秋节,而这一些节假日在人们的心目中也会拥有着至高无上的一种地位。

3、春节的日期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春节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也会诞生很多和春节有关的文化以及习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立法的不同,所以春节的日期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整体的框架还有民俗一直都会传承下来。在如今的现代生活中,会将从正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五都当成是新年过了这一个阶段才算是结束新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传统节日春节的意义是什么

全文共 148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下面是小编整合的传统节日春节意义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春节的农历时间

春节农历时间:正月初一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习俗有哪些

舞龙灯

舞龙在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踩高跷

汉族传统民间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初一拜年

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初二回门

正月初二、初三,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

传统节日春节的意义是什么

春节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于团圆与和谐。外出远门的的人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家过年,因此春运每年都是热点话题,春节是中华民族团圆的节日,几千年来已经融入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春节文化内涵中的和谐,首先是每个人都要心情舒畅。我们常说:“新年快乐。”它不仅仅代表着祝福,更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体现,希望每个人都能快快乐乐、和谐相处,与家人、亲友、邻居、同事保持和谐,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才是快乐的幸福的。可以说,春节就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黏合剂。

我们常说:“辞旧迎新。”辞什么,迎什么?辞的当然是过去一年中所有的一切,但我想我们要抓住最重要的,总结得失,吸取教训,“一年之计在于春”,为迎接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项事情做好充分准备和计划,而不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各个单位到年底都要进行述职,这就是辞旧迎新的好的方式,也是对春节文化内涵的正确阐释。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道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整个华夏民族。一年忙到头的人们,离家再远,事务再忙,也得回家。几代人在鞭炮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骨肉情深体现得淋漓尽致。每年春节祭祀祖先,敬奉神灵的活动,更是传统孝道的一种延伸,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及对自然的敬畏。儿孙们在春节的各种仪式中耳濡目染,自然就不自觉的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中了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宣扬了孝道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春节有什么象征意义

全文共 140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的日期定在每年正月初一,是农历新的一年的开始,也是我国最为热闹隆重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春节有什么象征意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简介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有什么象征意义

1、团圆

不知何时起,人们已经不再像先前那般对春节另眼相看了。至于其中的原因人们早已说得尤其不少的了。然就个人而言,或许还不至于不把春节放在心里,因为就着这样的节日可以图个全家团圆,共叙一年中的悲喜得失苦乐酸甜,证明家庭仍然是现在的社会中的最牢不可破的组成单元。

2、联谊

在国人的心目中,在我国五大传统节日中没有哪一个比春节更让人看重的了。春节里除了自己家人团圆之外,走走亲戚串串邻居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这样不仅使人们在交流相互信息的过程中,增进了解彼此间的其他相互的盲点,也让人们的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拉近,和谐了家人也和谐了朋友更和谐了社会,和乐融融。

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春节大扫除有哪些意义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前夕,大家都会进行大扫除,那么大扫除有哪些意义呢?请看下文。

操作方法

1

扫尽霉气,招来好运

民间习俗,大扫除要见青,用竹叶扎成扫把进行大扫除,寓意扫尽霉气,招来好运。这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意义。

2

保持卫生,可确保家人身体健康

大扫除后,家里面干干净净的,保持卫生,可以确保家人的身体健康,这是实际意义。

3

去旧迎新,秽气清除

家庭主妇往往是大扫除的主导人物,去旧迎新,把家中的秽气清除,是非常重要的。

4

改善家宅来年运程

财不乱入地,整洁的家里才能更好的迎接财神,对改善家宅来年运程有很大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春节的重要性和意义

全文共 1600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的春节,其实是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传统节日春节的重要性和意义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1、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点起红蜡烛,围坐在火炉旁叙家常,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2、贴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各种各样,绚丽多彩,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是集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4、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买的衣服,打扮得干干静静,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5、放烟花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除夕夜还要燃放烟花,预祝来年生活多姿多彩。

6、扫尘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7、办年货

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吃的食物。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与过去相比,中国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

传统节日春节的重要性和意义

春节文化有多个方面的意义,我认为团圆和谐、辞旧迎新、传承孝道应该是春节文化意义中最为重要的三种。

春节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于团圆与和谐。外出远门的的人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家过年,因此春运每年都是热点话题,春节是中华民族团圆的节日,几千年来已经融入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春节文化内涵中的和谐,首先是每个人都要心情舒畅。我们常说:“新年快乐。”它不仅仅代表着祝福,更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体现,希望每个人都能快快乐乐、和谐相处,与家人、亲友、邻居、同事保持和谐,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才是快乐的幸福的。可以说,春节就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黏合剂。

我们常说:“辞旧迎新。”辞什么,迎什么?辞的当然是过去一年中所有的一切,但我想我们要抓住最重要的,总结得失,吸取教训,“一年之计在于春”,为迎接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项事情做好充分准备和计划,而不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各个单位到年底都要进行述职,这就是辞旧迎新的好的方式,也是对春节文化内涵的正确阐释。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道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整个华夏民族。一年忙到头的人们,离家再远,事务再忙,也得回家。几代人在鞭炮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骨肉情深体现得淋漓尽致。每年春节祭祀祖先,敬奉神灵的活动,更是传统孝道的一种延伸,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及对自然的敬畏。儿孙们在春节的各种仪式中耳濡目染,自然就不自觉的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中了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宣扬了孝道文化。

有关社会学者说,团圆饭、红包、压岁钱、新衣裳等等只是春节的表层,其内在的精神意义才是它具有永恒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充分挖掘春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具体可感的形式构筑人们的道德素养堡垒。

春节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春节象征意义

全文共 2060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祖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春节象征意义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春节象征意义,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汉族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猜你喜欢:

春节象征意义

春节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于团圆与和谐。外出远门的的人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家过年,因此春运每年都是热点话题,春节是中华民族团圆的节日,几千年来已经融入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春节文化内涵中的和谐,首先是每个人都要心情舒畅。我们常说:“新年快乐。”它不仅仅代表着祝福,更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体现,希望每个人都能快快乐乐、和谐相处,与家人、亲友、邻居、同事保持和谐,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才是快乐的幸福的。可以说,春节就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黏合剂。

我们常说:“辞旧迎新。”辞什么,迎什么?辞的当然是过去一年中所有的一切,但我想我们要抓住最重要的,总结得失,吸取教训,“一年之计在于春”,为迎接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项事情做好充分准备和计划,而不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各个单位到年底都要进行述职,这就是辞旧迎新的好的方式,也是对春节文化内涵的正确阐释。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道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整个华夏民族。一年忙到头的人们,离家再远,事务再忙,也得回家。几代人在鞭炮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骨肉情深体现得淋漓尽致。每年春节祭祀祖先,敬奉神灵的活动,更是传统孝道的一种延伸,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及对自然的敬畏。儿孙们在春节的各种仪式中耳濡目染,自然就不自觉的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中了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宣扬了孝道文化。

有关社会学者说,团圆饭、红包、压岁钱、新衣裳等等只是春节的表层,其内在的精神意义才是它具有永恒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充分挖掘春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具体可感的形式构筑人们的道德素养堡垒。

春节习俗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 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传统节日春节有什么习俗和意义

全文共 1358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 是农历正月初一, 又叫阴历年, 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整合的传统节日春节有什么习俗意义,一起来看看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春节节日的寓意

一、贴春联,贴门神

春联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门神则有辟邪之用,这都是要在除夕贴好的,门上红彤彤的春联,崭新的门神,都向人们昭示着:过年啦!

二、祭祖:

古人非常重视过年祭祖这一习俗。虽因各地习俗不同,祭祖形式各异,但都表示着后辈儿孙节日之际不忘先人,对先人的追思,并祈求得到祖先的庇佑,一年里顺利吉祥。

祭祖的地方,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去祖坟祭拜,还有的是到宗祠拜祖,但为了祭拜的方便,很多人是在家中,将祖先牌位摆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每顿饭前先请先人们用过之后,一家人再开始用餐。

三、除夕守岁

一家人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除旧迎新之际,人们要许下自己的新年愿望,也要总结一下过去一年的收获。这个时候,是一家人乐享天伦之时,也是展望未来之际。所以,在外的人们,都要在除夕夜之前赶到家,和家人一起团聚。

四、生旺火

除夕守岁时,屋外点起篝火,火越旺越好,寓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有的地方,把点燃旺火的举动,称为“发旺火”,意指旺火一点,新的一年兴旺发达。

五、吃年夜饭

传统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北方人的饺子、南方人的馄饨是必备的,取其形状如同元宝,寓意来年财源滚滚。“鱼”谐音“余”,也是年饭桌上年年有余的吉祥菜品。

六、接神

腊月二十三诸神上天向玉帝汇报完工作后,要在除夕夜返回人间,所以家家户户在子夜过后,就开始迎接神灵返回,用此起彼伏的爆竹,指引着方向,请神仙到自己家中,为家人降福。

传统节日春节有什么习俗和意义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初一早晨,人们要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人们早早起床,打扮整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被称为“正月不空房”。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还会祭财神。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过去老北京的大商号会在这天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还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正月初三

在全国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等地,却是初三才“回娘家”。

一些北方地区将初三称之为“扫帚日”。因为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自家的扫帚打扫房间了,而且在打扫的时候要从外往里扫,表示聚财的意思。

春节的别称

我们都知道时间可以使很多的事情都改变,比如服装每一个朝代都不一样,节日也是一样,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岁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春节的美食有什么象征意义

全文共 1442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人满也开始为春节家宴做准备。不少人觉得去饭店吃省力省时,但是在家里吃似乎更有年味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春节食物的象征意义,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春节过后消食食物

山楂粥:山楂30克、大米100克、砂糖10克(糖尿病人也可不加)。将山楂煮水后取汁适量,加入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砂糖煮沸即成。春节期间因肉食过多而食积不化、嗳腐吞酸、胃脘饱胀、腹痛泻痢等。

陈皮粥:陈皮15克(鲜者加倍),大米50克。将陈皮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或将干陈皮研末,每次取3-5克调入稀粥中服食,每日1剂。可顺气健胃、化痰止咳;适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咳嗽痰多、胸膈满闷等症状。

豆蔻粥:肉豆蔻10克(研末),生姜2片(切碎),大米50克。大米煮粥,熟后加入豆蔻末及姜末,煮沸后服食,可开胃消食,温中下气;适用于脾胃虚寒,积食不消,呕吐泄泻、脘腹胀满,腹痛肠鸣等症状。

曲米粥:神曲15克,炒谷芽麦芽、焦山楂各10克,大米100克。将神曲捣碎取煎汁适量,再入大米煮粥服食,每日1剂。可健脾胃。适用于消化不良、食积难消、嗳腐吞酸、脘闷腹胀、大便溏泄等。

春节养生的方法

坚持锻炼,春天,万木吐翠,空气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的好时机,而“动”为养阳最重要一环。如散步、慢跑、做操、打球等,或到近郊、风景区去春游。不仅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而且还能使气血通畅、郁滞疏散,提高心肺功能,强体防病。

注意养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良的情绪易导致肝气郁滞不畅,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因此,春天应注意情志养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

顺应气候,春季乍暖还寒,气候多变,要保暖防寒,不使阳气受遏。“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的养生保健经验。因为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加上人们穿着冬衣捂了一冬,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如果衣着单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塞等病的发生。

春节食物的象征意义

1、吃饺子象征健康长寿

正月初一吃饺子,在我国北方,几乎家家如此。这一顿饺子与一年中的其他饺子不一样。这顿饺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点开始吃。吃饺子就是为了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个风俗开始于明朝初年,原来“交子”的谐音便演变为“饺子”。初一破晓,北方人家家户户吃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仁、枣子和栗子等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吃到硬币的人,象征新年发财;吃到糖的人表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征健康长寿等。

2、吃年糕象征年年有余粮

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节吃的食物大部分是节前准备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馒头。南方是头几天淘米,名叫“万年粮米”,意思是年年有余粮。年糕也是汉族过新年的必备食物。做年糕的谷物有多种,各地作法不尽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为着名。北方则吃白糕或黄米黏糕,西南少数民族习惯吃糯米粑粑。

3、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

湖北一些地方,过年要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寓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春节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沙市一带,春节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春节为什么要贴福字有什么意义

全文共 1904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都想知道春节为什么要贴福字呢?春节贴福字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贴福字有着“寿”“富贵”“康宁”等许多美好的寓意。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春节要贴福字的原因,希望大家有用哦。

春节要贴福字的意义

一是“顺”,新年伊始贴福字,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一顺百顺,诸事如意,吉祥并臻。

二是“保佑”,贴上福字能求得保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三是“创造幸福”,贴上福字是告诫家庭成员,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要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创造一个幸福家庭。

春节贴福字的原因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福”字含有四种意思:一是“寿”,即长寿,长命百岁;二是“富贵”,即财多物丰;三是“康宁”,即健康无疾患;四是“德厚”,即德善有道。

春节贴福字注意事项

虽然春节贴倒“福”字很盛行,但是“福”字究竟该不该倒着贴,社会各界仍存有争议。“福”字的贴法很有讲究。这里,福字倒贴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在水缸和垃圾箱上。由于水缸和垃圾箱里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倒贴福字。

二是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三是旧社会为了讨口彩故意将福字倒贴。家中有才认识字的小儿,家人就故意将福字倒贴,然后唤过小儿问:咱们家福字贴得对不对?引导小儿说出“福倒(到)了”的话。

四是一年中家中有人不幸亡故、或者其他灾难出现,比如失火、车祸等,希望转运的朋友可以将福字倒贴。

除了上述说的情况外,其余福字都要正着贴,尤其是大门上。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是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端庄,故应正贴。

虽然有这种说法,但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如何贴“福”字没有一致的标准,主要看当时当地如何约定俗成。

春节为什么要贴倒福

许多人都知道,春节将福字倒过来来贴,寓意“福到(倒)了”,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然而关于春节贴倒福,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1、恭王府说

第一种恭王府说。清咸丰年间的一个春节前夕,恭王府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于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一家丁因目不识丁,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的福晋(妻子)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连累自身,慌忙跪倒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乃吉祥之兆。”

恭亲王福晋一听,转怒为喜,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倒(到)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般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招呢!”遂赏管家和家丁各50两银子。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贴过后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们念叨几句“福倒了!福倒了!”以图吉利。

2、慈禧太后说

第二种慈禧太后说。中国古代历来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风俗。清光绪某年腊月二十四,慈禧太后传旨,叫翰林院的翰林们写些庆贺春节的对联。这些翰林们拿出浑身解数,用尽华美辞藻,写好之后恭送太后过目。太后见其中连个“福”字都没有,很是不高兴。翰林们见老佛爷生气,吓得忙跪在地上说:“请老佛爷教诲。”太后说:“去写几个‘福’字来。”翰林们忙回去写了一堆“福”字送上,太后从中挑了几张,让大总管李莲英带着太监到宫内各处去张贴。

谁知又惹出了风波。有个太监不识字,把一个“福”字贴倒了,当晚谁也没有发现。第二天,太后出来欣赏对联和“福”字,正巧看到,刚要发怒,脑子转得快的李莲英急忙上前说:“老佛爷请息怒,这是奴才有意把它倒着贴的。这‘福’字倒贴,就是‘福’倒了。福到了,不是大吉大利吗?”慈禧听后,转怒为喜,不但没惩罚那个太监,还赏了他几两银子。后来这个习惯传到了民间,成为一种风俗。

3、朱元璋、马皇后说

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