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丕为什么把曹植放了(精选10篇)

浏览

7453

文章

10

篇1:曹操喜欢曹植却让曹丕接手位置 曹操为什么要那么做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喜欢曹植却让曹丕接手位置

这里有两个原因,首先曹丕就是嫡长子,再者曹操虽然喜欢曹植,但是曹植却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这就导致曹操只能够这么做。

古代的人一般都会选择注重立嫡立长,曹操的原配妻子就是丁夫人之前曾经抚养曹昂,但是曹昂在战争中逝去,这就导致丁夫人马上就选择离异。曹操立卞氏为正室夫人,曹丕就是这一个夫人所生排行第二,因此这就变成了嫡长子。在那个年代,所有的人都会觉得这本身就应该立长子,这是没有什么好多说的。

虽然说曹操可能会比较喜欢曹植,但是这也是无奈的一件事情,当然也是因为曹植本身就犯了一个政治错误。曹植完全违背曹操的命令,选择私底下偷偷建国献帝,曹操在知道之后也非常的生气,就是因为这一件事情导致曹操直接就被踢出了接班人的名单,这可能就是影响到最后决定的主要原因。

曹操后面也同样找了一个非常荒唐的理由,直接就把曹操的妾室全部处死,另外也害死了杨修,为什么要选择这么做?是因为曹操认为在曹植的身边有许多的人居心叵测,自己这般做,就是希望能够大换水。司马门事件早就已经让曹操产生了怀疑,甚至曹操也会认为曹植可能会有这疑心,所以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最终还是决定让曹丕成为自己的候选。

其实曹丕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可以说这一点也会让大家觉得有一些佩服。只是在曹操的心中喜欢的就是曹植,即便曹植做错了很多的事情,曹操也不曾动手处罚过他,只不过是处罚曹植身边的人。就是希望能够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只是很可惜,最终的结果也和大家想的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曹植并没有称王的能力,曹丕到底忌惮他什么?

全文共 3331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三国时期曹操的几个儿子,曹丕曹植一直都是人们经常谈论的两个人。很多人都仰慕曹植曹子建的文采,尤其是一篇《洛神赋》,更是衍生出了无数版本的爱情故事。而在文采方面,曹丕虽然也有建树,不然就不会有“三曹”,但是相比曹植,可能还是差了一些。他们曾经都有希望成为继承人,但是最终还是曹丕胜了,尽管如此曹丕却一直都忌惮曹植,明明曹植更像是一个诗人,为什么曹丕还要忌惮他呢?

曹丕对曹植最忌惮的地方,其实并不是曹植的才华和文采。这些只是加分项而不是基本盘。曹丕对曹植最无法容忍的,是曹植对兵权的染指。

在接班人之争上,曹丕与曹植明争暗斗,互有输赢。司马门事件似乎是半决赛的决胜局:“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于涛先生指出,司马门是曹操重建洛阳城的宫禁之门,而洛阳城的重建完全仿照都城,这意味着曹操已经按照天子的配置为登基做营建。但曹植擅闯司马门事件,某种程度上乃是一种对王权的僭越和预支,这将曹植内心深处的热望和浮躁都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使得曹操大为震怒,决定不再考虑曹植。这一局的输球,并不是因为曹丕的洪荒之力,而是因为曹植自己不作死就不会死。

然而后来曹操竟然给曹植加了一场复活赛,那就是建安二十四(公元219年)年,曹仁于樊城被围,于禁被水淹七军之际,曹操任曹植为南中郎将,命其南下救援樊城。这样的任命意味深长:须知在此之前,曹丕曹植均没有接受过军事任命,都未曾接触过兵权。带兵打仗的一直是三子曹彰。而在吴蜀未灭,天下未定的情况之下,未来的曹氏政权也必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之内保持其军人政府色彩。所以未来的君主,没有一定的军事履历是说不过去的,而没有战争中的领导经验和威望,也难以对吃重的武官集团形成控制力。

虽然王子中带兵的是曹彰,但他或许是因为综合素质不行,始终置身于储君之争之外。那么,在两个可能的接班人之间,谁先带兵,或者谁带过兵,意义就非同小可。曹植领兵的任命,一方面反映了曹操对于接班人的选择或许已经转向了曹植一边,若让曹植立点战功,立储就顺理成章;另一方面,即便领兵和接班不能划等号,曹植手中的兵权对未来的曹丕都无疑是一种威胁。有枪就是草头王——领兵的曹彰最终在曹丕那里不得好死,而曹植后来幸而不死,除了《七步诗》的煽情之外,或许也是因为曹植未掌兵权,威胁不大,因此因祸得福。

曹操对曹植的任命,也并非心血来潮。应该说,曹植一直充满建功立业的抱负,而曹操也知子莫如父,对曹植也是期望满满,一直寻找机会锻炼培养。曹植的名篇《杂诗》里,这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渴望溢于言表: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涂,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黄节先生在笺注此诗时,认为这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所作:“《魏志》建安十九年秋七月,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都。植有是赋(指曹植《东征赋》)。此诗盖同时作也。操临行戒植曰: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免哉?”应该说,这虽然没有让曹植直接带兵打仗,但这等于是让曹植监国。何况“典禁兵,卫官省”(《东征赋》)虽然不是直接打仗,但已然属于备战状态。善攻者必先善守。曹操为曹植设计的进步之途,也可谓循序渐进。

对于建安二十四年曹植南中郎将的受命,曹丕自然无法坐视。但曹植此时却没有进入竞技状态,反而吊儿郎当,了不设防。出征前夜,曹丕略施小计,以送行为名将曹植灌醉,让曹植在大军开拨前失期误事。这样一来,延误军情事小,曹植在大伙心中的印象大幅度跌分,特别是曹操,更是对这个扶不起的子建大失所望。曹植不仅丢掉了兵权,也丢掉了在将士中的威信。曹操即便依然疼爱这个孩子,也只能把疼爱往肚里咽。在政治世界,不老实的曹丕和不靠谱的曹植相较,不靠谱的危害对于国家还是大些。

到手的兵权拱手送人,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直到皇位尘埃落定,曹植依然没有放弃对兵权的追求。在黄初四年徙封雍丘王之际,曹植献上了一首自我批评的《责躬诗》:

于穆显考,时惟武皇,受命于天,宁济四方……伊予小子,恃宠骄盈,举挂时网,动乱国经。作藩作屏,先轨是堕,傲我皇使,犯我朝仪。国有典刑,我削我绌,将置于理,元凶是率。明明天子,时笃同类,不忍我刑,暴之朝肆,违彼执宪,哀予小子。改封兖邑,于河之滨,股肱弗置,有君无臣,荒淫之阙,谁弼予身?……昊天罔极,性命不图,常惧颠沛,抱罪黄垆。愿蒙矢石,建旗东岳,庶立豪氂,微功自赎。危躯授命,知足免戾,甘赴江湘,奋戈吴越。天启其衷,得会京畿,迟奉圣颜,如渴如饥。心之云慕,怆矣其悲,天高听卑,皇肯照微。

整首诗先叙述先父曹操的丰功伟绩,再做一番自我检讨。最终奏雅之际微露怀抱“愿蒙矢石,建旗东岳,庶立豪氂,微功自赎。危躯授命,知足免戾,甘赴江湘,奋戈吴越。”鉴于带兵的任城王曹彰之横死,曹植必定深知兵权乃是曹丕的敏感点。曹植只能将自己心中最深切的愿望,稀释在大段大段的自我批评之中,而将带兵打仗的愿望也说成是将功折罪。虽然建功立业是最大的心愿,但自我保全,韬光养晦才是当务之急。内心的扭曲,关系的微妙,实在是难以言说。

然而隐微的说辞未必能保护诗人,同是诗人的曹丕对曹植的文字游戏恐怕一眼看穿。清人吴淇在评价此诗时说道:“魏武帝以子建才类己,几欲易太子。所以子建与文帝各竖党羽,而子建之党犹盛。然终于不济者,独以未得兵权故耳。武帝既没,文帝决无假以兵权之理。而乃屡请自试,且请之于罹罪之余,更深文帝之忌耳。”

曹植那篇著名的《求自试表》,乃是写于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即曹丕去世,曹叡即位后的第二年。《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载:“太和元年,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曹丕的死对曹植来说或许意味着翻盘的可能。曹植将所有被压抑的诉求一股脑儿吐了出来: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故启灭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圣明统世,将欲卒文、武之功,继成、康之隆,简贤授能,以方叔、召虎之臣,镇卫四境,为国爪牙者,可谓当矣……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伏见先武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闻矣。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犹习战也。窃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擒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减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流闻东军失备,师徒小衂,辍食忘餐,奋袂攘衽,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

依然是当年“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的豪情壮志。(作者按:曹植诗文中对敌国的指代由“西南”到“吴越”,或与其活动范围有关。盖《杂诗》“西南”与“吴仇”并举时,曹植以临淄侯之爵守邺城,此既是曹操军事大本营,亦是东西之枢纽,故吴蜀同是敌国。而晚期作品专以“吴越”“吴会”“江湘”代敌国,或是因为曹植的封国采邑由临淄而安乡而鄄城直至雍丘,一直在魏国东南部徘徊,近吴而不近蜀。故曹植明志之诗,也是着眼当下,并非空洞抒情)然而曹植再一次明珠暗投。曹叡的凉薄不下于乃父,而平庸则过之。况且兵权的敏感性乃是结构性的问题,并不因人而有所改变。

千古风流,浪花淘尽。历史没有给曹植建功立业的机会,而我们也不知道带兵打仗和吟诗作赋对于曹植究竟哪个更好。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说“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或许对于曹植的不公平,在历史上却是公平的。我们无法假设历史,想象历史,而只能理解历史、珍惜历史,包括珍惜每一个具体的人,珍惜他们的苦难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曹植最后是怎么死的?曹植玩权利为什么斗不过曹丕?

全文共 4643 字

+ 加入清单

曹植曹丕的一生到底谁才算真正的赢家呢?曹丕和曹植作为曹操最看重的两个儿子,所以为了太子位两人肯定必有一争。在学识方面曹植是要高于曹丕的,这点天下人都知道,但是论起权术曹植就不是曹丕的对手了。其实很多影视剧里会把曹丕放在弱势的一方,认为曹操还会废长立幼,其实曹操根本就不敢这么做,因为手下的大臣就不会同意。所以曹植才是那个最悲剧的存在,不过庆幸最后曹丕也是放了曹植一马,最后在忧郁中病死。

曹植是超一流的诗人,

又是一位权力游戏的玩家,

只是不清楚,是这种游戏塑造了他的诗情?

还是他的诗情被这种游戏有所耽误?

——书房书话

书房作者:南门太守(文史作家)

曹植是超一流的诗人,他的诗歌成就受到李白、杜甫、欧阳修等人的高度称颂。

顾实在《中国文学史大纲》中总结说:“曹植乃魏文学之巨擘,上接汉代,下通晋隋而独步之高才也。唐代李白、杜甫诸贤,莫不师其风骨。”

然而曹植又是一位权力游戏的玩家,只是不清楚,是这种游戏塑造了他的诗情?还是他的诗情被这种游戏有所耽误?

-1-

曹植,曹操的儿子。

曹操有很多儿子,史书里记载的有25个,曹植是这二十五分之一。

曹操的妻妾也有很多,具体有多少?史书没有一一列举她们的名字,只说她们被分为6个等级。

曹植的母亲卞夫人本是一名妾,后被扶为正室,位居6个等级中的最高一级,这一级只有她一个人。

卞夫人为曹操生了4个儿子,分别是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如果不出意外,曹操的接班人将从他们之中产生,曹植又成为四分之一。

曹彰被曹操称为“黄须儿”,因为他长着一副奇怪的黄胡须,曹操对这个儿子相当喜欢。

但曹彰只有武略却没有文韬,他是一员猛将,《三国志》说他“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当此天下未定之时,不乏有成长为卫青、霍去病那样一代名将的机会。

只是,论统领四方、驾驭群臣,曹彰就差了很多。

至于曹熊,生下来就体弱多病,死得很早。

如此以来,曹植又成为曹魏江山社稷的二分之一。

-2-

曹植比曹丕小5岁,从小就表现出文学方面的天赋,10多岁就能背诵诗论以及辞赋数十万言,擅长写文章。

曹操看了他写的文章,觉得不太像出自一位少年之笔,问曹植:“汝倩人邪?”这篇文章,你是请人代写的吧?

曹植跪下回答:“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我能出口为论、下笔成章,您要不信可以当面考考我,为什么要请人代笔?

不久,考试的机会来了,那是铜雀台刚落成的时候,曹操把所有已经开始读书、能写文章的孩子都叫到台上,以《铜雀台赋》为题,搞了场现场作文比赛。

结果曹植“援笔立成,可观”,不仅写得最快,文采也最好,曹操大为惊奇。

-3-

这篇《铜雀台赋》确实写得不错,赋中写道: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跟随我的丞相父亲游春观景,登上了铜雀台,欢娱之情油然而生。仰望长天,天空无比开阔;低头看地,地上记载着父亲的丰功伟绩。

这真是一座雄伟高大的建筑,两边的高台好似漂浮在太空,美丽的飞阁高接云天,远远地连着西城。可以看到漳河的水曲弯流长,可看到座座花园郁郁青青。

左右还有另两座高台,台上有金玉的龙凤雕像。而东西两侧还有两座高桥,如同空中彩虹。低头可看到王都的宏大壮丽,抬头可以看到云霞轻慢浮动。

在高台上,众多才子争相荟萃,好似周文王梦见飞熊而得太公望。享受春风的温暖轻柔,闻听春天里百鸟宛如幼婴哭泣般的嘤嘤鸣叫。

直达天云的高台既然已经立起来了,那么父亲的宏愿必定能实现!对天下施仁政,使人们对王都倍加恭敬。有人说只有齐桓公、晋文公的时代才算盛世,这样说其实根本不知道到底何为圣明?

现在已经很好了,恩泽已经远扬天下了!成功辅佐皇帝,使四方得到安定。顺天应时而行,辉煌的光芒如同日月!

希望父亲永远尊贵而没有终老的一天,希望父亲的地位会和东皇太一一样,希望父亲的也会和东皇太一一样长寿,拿着龙旗遨游天地,驾着鸾车周游太空。

恩德广布五湖四海,美好的事物越来越多,百姓也安康。希望这高台永远牢固,希望快乐的心情永远都不会结束!

这篇赋文文采华美,在有限的时间里能一挥而就,没有极为扎实的文学功底难以做到。

-4-

曹植就是天生的诗人,因为他有浪漫的天性。

曹植性情随和,为人坦率,没有架子,坐的车子、穿的衣服都不讲究,每次遇到曹操提出问题,他反应都很快,能立即答对,这令曹操“特见宠爱”。

曹操有意栽培曹植,封他为平原侯,又命他“开府”,也就是组建办事机构,承担一定职责,曹操安排了一些有能力、有名望的人到曹植身边工作。

书法家邯郸淳小时候有神童的美誉,投奔曹操后,曹操一纸调令把他安排到了平原侯府中。

初次见面,曹植就给邯郸淳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那是炎夏里的一天,天很热,见了面,本应礼节性地交谈一番,但曹植招呼也不打一个,径直起身离去。

正在邯郸淳一脸尴尬,不知该留该去时,曹植又回来了,原来他洗澡去了,现在披着头发,光着膊子,坐在那里就与邯郸淳交谈起来。

邯郸淳发现,之前沉默寡言的曹植原来口才是那么好,一张嘴就滔滔不绝,激动处,一会儿舞剑,一会儿又吟颂诗文,又“诵俳优小说数千言”,中间都不带歇气的。

激情充分释放,曹植这才坐回原处,漫不经心地问道:“邯郸先生,您到我府上来,是做什么来着?”

邯郸淳再一次说明来意,曹植于是“更著衣帻,整仪容”,但也不谈公事,而是与邯郸淳“评说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曹植从三皇五帝说到历代贤君名臣,品评他们的优劣,从古今文章的得失说到如何当官、如何用兵,皆有非凡见解。

之后摆酒饮宴,一座皆名士,但也有听曹植一个人演讲的份,“坐席默然,无与伉者”,众人想插话都插不上,曹植还不时招呼下人们添酒加菜。

这次谈话和这顿饭让邯郸淳赞叹不已,邯郸淳“叹植之材,谓之天人”。

-5-

天人,可以理解为天才之人。

不过,也可以理解为天真之人。

曹植大概是这二者的复合体,他是个绝对的天才,但也有天真浪漫的一面,这样的人容易引人瞩目,但也容易干一些傻事。

曹植干的最大一件傻事,就是卷入了那场夺嫡之争。对曹植而言,政治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他的天才在这里无从发挥,他玩不起这样的权力游戏。

但也许是出于建功立业的本能,也许是被时代和众人所推捅裹挟,也许被人利用,曹植义无反顾地跳进了权力的漩窝,结果被无情地吞噬。

-6-

曹植在那个时代文才最高,甚至被称为“天下才共十斗,子健独得八斗”,但他最终没能成为魏文帝,成为魏文帝的是他的哥哥曹丕。

出于猜忌的心理,曹丕对曹植一直很防范,数年间,曹植先后被封为平原王、鄄城王和雍丘王,封地一改再改,也是防范的一种措施。

曹丕驾崩的前一年,即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魏军东征孙吴,曹丕在途中专门去了趟雍丘,与曹植有过一次长谈。

这是兄弟二人的最后一次谈话,具体内容不详,但谈话的气氛应该不错,曹丕走时下诏为曹植增加封邑500户。

曹丕去世后,儿子曹叡继位。由于早年的一些特殊经历,魏明帝曹叡对曹氏宗亲的态度有所缓和,父亲的这些兄弟、自己的叔叔们处境都不怎么好,曹叡更能理解和同情他们,然而要改变父亲苛禁宗室的政策,曹叡还下了不那样的决心。

所以,魏明帝继位以后曹植等人的处境虽有所改善,但总体上依然远离着政治,他们在各自封地过着看似逍遥实则形同被软禁的生活,曹植一度被改封为浚仪王,次年又复为雍丘王。

对曹植而言,侄子继位,燃起了心中本已冥灭了的抱负,他觉得自己“抱利器而无所施”,于是向魏明帝上表要求出来做一些事。

-7-

这份上表,在收入《曹植集》时被定名为《救自试表》。

表中,曹植开篇先提出士人生于世,应“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也就是在家里应该事奉父亲,在外面应该效力于君王,不能坐吃等死、无所事事,像《诗经》里所说的“素餐”那样。

接着,曹植说自己蒙受国家的重恩已历3世,现在国家正处于升平之际,沐浴圣泽,潜润德教,而自己只能窃位东籓,虽然爵在上列、爵重禄厚,但无德可述、无功可纪,恐怕被人讥讽。

曹植举了很多古人的例子,说明人生在世需要建功立业,而不是安于享受。比如霍去病,汉武帝要给他建造府邸,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曹植用霍去病的话传达出自己的心声。

曹植说自己随武皇帝多次征伐,曾南到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希望能发挥自己的“锥刀”之力,或者让自己“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舟之任”,也就是编入队伍中充当一名校官,或者去率领一支水军,自己一定会乘危蹈险、突刃触锋,需要的时候一定会冲在最前头。

这份上表写得挺长,看来曹植不仅动了心,也动了真感情。

-8-

曹植的这份上表写于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这个时间,有点儿不凑巧。

这一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明帝为解危局,御驾亲征来到长安,诸葛亮因街亭失利而退兵。

魏明帝本想在长安多呆一阵,看看诸葛亮回师汉中后还有什么举动,但洛阳方面传来的一个消息让他不得不赶紧返回。

就在魏明帝御驾亲征长安期间,洛阳到处流传着一个谣言,“云帝已崩,从驾群臣迎立雍丘王植”,说魏明帝被诸葛亮打死了,曹魏的大臣们正在商议迎请雍丘王曹植继位。

这虽然经不起推敲,但它来得却十分突兀。曹植已经有很多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在把他抬出来,背后一定有文章。

这个谣言不可能是曹植散布的,因为那样做毫无意义,只能给自己找麻烦。制造和散布这个谣言的无外乎是两种人:

曹魏内部的反对派,他们或反对曹魏政权,或只反对魏明帝,总之希望曹魏混乱或分裂,之后趁乱起事,混水摸鱼;

曹魏的对手,最有可能的当然是蜀汉,孙吴也不能排除。

利用谣言打击对手属于舆论战,也是作战的一种形式,魏、蜀、吴三方都向对方互派有不少间谍人员,搜集情报、搞暗杀等活动之外也负责制造谣言,从内部扰乱对手,这次洛阳突然冒出来这样一个谣言,诸葛亮的嫌疑最大。

这个谣言流传甚广,弄得人心惶惶,“京师自卞太后群公尽惧”。最后,看到了孙子平安回来,太皇太后卞氏才悲喜交加,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卞太后“欲推始言者”,也就是追查谣言的源头。

但魏明帝不同意,他苦笑着道:“天下皆言,将何所推。”

所有人都这么说,又该追查谁呢?

-9-

谣言之所以流行,大家乐于传播,是因为人心有所指向。

在魏明帝看来,大家对自己继位以来的作为或许多少有些不满,所以才希望皇权易位,这是一种伤痛,魏明帝不愿意追查下去,就是希望这种痛到此为止。

但是,曹植的那篇满腔热情的《求自试表》自然不可能有下文了。

不过,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任何反响,就在这份上表发出的第二年曹植再次改封,这一次的地点是东阿。

雍丘属豫州刺史部陈留郡,即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大学者蔡邕、才女蔡文姬的故乡,当年曹操曾在此亲自指挥过雍丘之战,这里相对比较贫瘠,曹植被封为雍丘王5年,为改变这里的面貌,亲自组织大家种植果树,迄今累计种植了5万多株。

东阿县属兖州刺史部东郡,在当时自然条件要好得多,所以这次改封与前几次不同,是从贫瘠的土地“转居沃土”。

据说这次改封是太皇太后卞氏提议的,她说雍丘低洼潮湿,所以把曹植改封到东阿,还特意强调先派人去问问曹植的意思,如果同意再改封。

曹植于是离开了居住了5年的雍丘来到东阿,魏明帝还下诏从国家仓库里拨出5000斛粮食补助他。

处境虽然改善了不少,但曹植试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理想却一直未能实现,曹植仍然在他的封地过着寂寞的日子。

3年后,曹植在忧郁中死去,年仅41岁。

遵照曹植的遗愿,人们将其葬于东阿的鱼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曹丕曹植是一个母亲吗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卞夫人总共为曹操生育了四个儿子,除了曹丕曹植之外,还有曹彰跟曹熊。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从小就聪明懂事,深得父亲曹操的喜欢。少年时期曹操还带着曹植去征战,一直以来曹操对曹植都十分的重视。在许多人眼里,都认为曹植会是最后的继承人选。

然而,曹植由于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甚至还做出了许多过激的事情,让曹操对他感到失望。与此同时,曹丕身为曹操的长子,在争夺继承权的时候,也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支持。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曹丕和曹植的关系,由兄弟变得反目,这才有了后来著名的七步成诗的典故。最终,曹植夺位失败,曹丕登上了王位,并追封他们的生母卞夫人为武宣卞皇后,追封父亲曹操为武皇帝。

曹丕和曹植是一个母亲所生,他们的母亲是卞夫人。卞夫人是曹操的继配夫人,她是曹操废掉丁夫人后,才被扶为正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曹植的情商高不高?曹植输给曹丕是因为情商太低?

全文共 1423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羡慕天生拥有高智商的人,他们的思维总是会比别人要快很多,在学习上似乎毫不费力,同样的时间总是能比寻常人多学很多东西。也有人羡慕高情商的人,不管什么样的事情他们都能应付自如。三国时期的曹植,虽然文学造诣非常高,被人赞赏“才高八斗”,但是研究他没能夺得继承人的权力的原因,竟然有些低情商,那么曹植情商低又体现在哪里呢?

曹操,治世之能臣,浊世之奸雄,优良的基因。他的儿子中有智商情商都超过250的曹冲,有力能扛鼎的曹彰,也有雄心勃勃的曹丕,还有一个愚不可及的曹植。为什么说曹植蠢呢?不是说他有盖世的文彩吗?现代人都知道,有时候情商比智商重要,而曹植恰恰就是一个情商低得令人不忍直视的蠢蛋!

众所周知,曹操不仅是浊世奸雄,诗歌的造诣也非常高,为人更是风骚倜傥,情史能够大讲三天也讲不完。曹植对付曹操的基因承继也是非分特别奇葩,其余没有承继到,文学和风骚这两点学习得一点不漏,乃至更是后来居上而胜于蓝。

曹操心中抱负的承继人本是从小就聪慧过人的曹冲,屡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要将本身的衣钵传授给曹冲,奈何曹冲锋芒太露,十三岁而短命。曹丕却好死不死的撞到枪口上,跑去哭丧,却被曹操痛骂:你别以为我不知道,这是我的不幸,但确实是你的大幸。吓得曹丕掉头就跑,曹操对曹丕的不喜又更加重几分。

同年年底,曹操又在赤壁被周瑜打得大败而归,奇迹家庭双双遭遇不顺之时,曹操想到了本身的四儿子曹植。在铜雀台落成之时,曹植一篇《登台赋》则完全地征服了曹操。曹操看着这个文彩和风骚都与本身极其相似的儿子,似乎也忘却了丧子之痛,对曹植从此寄予厚望,不断扶植曹植的势力,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或许立他为太子。也就是在这个期间,发生了一件影响曹植一生的事情。

曹操东征孙权,留曹植守邺城,本就一件难度不大的工作,曹操临走之时还再三叮嘱:“我二十三岁的时候就杖打权贵,固然影响了我一时的奇迹,但如今回想起来也还是热血沸腾,更不曾后悔。如今你也二十三岁,这次机会一定要好好表现。”曹植满口答应上去。

曹操一走,曹植就把他爹的吩咐丢到了无影无踪,立刻开端呼朋引伴,喝酒作乐,规复了日常平凡的模样。一日,曹植喝得酩酊大醉,乘坐着马车在邺城桀骜不驯,硬闯了王宫的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办仪式才能走的驰道上纵马驰骋。

曹操得悉此过后,气得暴跳如雷,却又不忍正法本身的爱子,主持皇室马车的公车令便成为了替罪羔羊。固然曹植逃过了一死,也让曹操意想到本身的这个儿子不克不及拜托大任,对他也日渐萧条了。

而此时的曹丕在干嘛呢?一边拉拢朝中大臣,谄谀曹操,盼望能够或许转变曹操对本身的见地;一边踏踏实实,干好本身本职工作。此消彼长,同年曹操就封了曹丕做本身的接棒人。

如果说这还不克不及阐明曹植有多作,那甄宓之事的确是把曹植拿傻逼当飘逸的共性表现得极尽描摹。曹丕登基,赐死甄宓今后,犒赏给了曹植一个甄宓睡过的枕头,这显著就是在摸索曹植能否对甄宓还不足情未了。曹植也真是好记性,大殿之上曹丕让他七步成诗,好不容逃过一劫。如今曹植竟然抱着枕头失声大哭,还写下了《洛神赋》来留念本身的嫂子,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曹丕今后因不想担上密谋亲兄弟的恶名而没有弄死他,但又未尝不是曹丕曾经看透了本身这个傻弟弟曾经不克不及对本身组成威逼才放过他呢?更加好笑的是,曹丕身后,曹丕的儿子曹睿登基,曹植还屡次上书哀求赐与政治上的任用,却引得本身的封地被一迁再迁。曹植直到38岁才废弃本身的“雄心勃勃”,开端埋头修学,怎奈如许的韶光仅仅只过上3年,就病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曹丕篡汉之后 曹植为何披麻戴孝为大汉痛哭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在篡汉之后为何曹植大汉痛哭

曹丕在篡汉之后,曹植之所以为大汉痛哭,是感伤自己夺取政治失败。另外也同样是对于汉朝有着一种特殊的情节,而这一切也会让大家觉得比较感动。

一、感伤自己夺政失败

曹昂和曹冲两人在先后去世曹操就决定选择继承人,一直都在曹植,还有曹丕之间摇摆不定,并且也会对两个人去做一些测试。其实两人之间无论是残血又或者是文采都是非常不错的,曹植任何一个方面都不会比曹丕差,但是最终还是夺嫡失败。曹丕还是成为了最后的皇帝,一时之间风光无限,所以自然也会觉得有一些感伤。

二、为献帝披麻戴孝

当时也传出汉献帝去世,刘备成为皇帝,其实和这一个不实的传言也有一定的关系,要知道古代的时候交通不便,在选择传递消息时也同样会有一定的困难。曹植在听完这个消息之后根本就无法求证,再加上对于曹丕的了解,所以也会觉得曹丕很有可能就做出了市斤的事情。在此时也并没有觉得意外,所以会对这件事情信以为真。曹植虽然是老曹家的人,但是在创建曹刿之前也同样是一个汉臣,虽然明知道这件事情可能就会导致曹丕不满,但是骨子里面也同样是一个拥有着浪漫气息的文人,所以也会选择义无反顾的这么做。

曹植虽然说是曹操的儿子,但是根本就没有野心,也没有想要成就大业。对于摇摇欲坠的大汉皇朝也会拥有着比较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倒不是自身经历所带给他的,而是大汉的历史早就已经将他折服。因此当他得知大汉已经灭亡的时候,显然也是没有办法接受的重视,灭到这一个皇朝的人是自己的哥哥,但是依旧也会觉得有一些悲伤。这种因为无力恢复,所以就只能够发悲哭的表情,就是希望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悼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曹植最后为什么还会输给曹丕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曹植为何最终败给了曹丕?

曹植输给曹丕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曹植的才子气太浓,曹植相对来说比较坦率,但是经常性比较任性,不知道约束自己,而且在喝酒时也没有节制。

曹植的才子气特别的浓,我们都会知道,曹操其实就是一个文学家,在这一方面就会比较喜欢曹植的文采。但是在治理国家时,也同样需要知道,如果没有强硬的手段,没有心计,根本就不可能会得到大家的认可。特别是那些一直跟随着曹操作战的老部长,怎么可能会轻松的接纳呢?所以曹操在这一方面也会觉得特别的犹豫。

曹操是一个特别坦率的人,经常性会任性而为,完全没有去注重约束自己。作为一个大才子,如此的坦率自然,这也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天才本身就会拥有着属于自己的一种处事方式,但是如果作为未来的君主,必然就不可以如此的任性妄为。因为很多人就会说,这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主上都如此任性妄为,那么下属们肯定也会如此。

带着曹植很喜欢喝酒,在喝酒的时候更是毫无节制,在公元219年期间,曹仁就被关羽包围。收到救援消息之后,曹操马上就让曹植赶紧去解救,但是当初的曹植喝的烂醉必然就没有办法完成命令,所以曹植彻底失去了曹操的宠爱,根本就不可能会被重用。

曹丕之所以会获胜,是因为一直都在注重于自己的言行举止,而且也会在司马懿等众多人的辅佐之下,最终在争夺继承权这一方面就能够有效获胜,最终就被立为世子。曹植在曹丕父子的严家防范之下,出境根本就没有好转,最终在忧郁中也会病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曹植为什么斗不过曹丕

全文共 258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植曹丕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两个人也还是很有话说的,也很有故事讲的,最近很多网友都说了,其实在早些时候曹植是深受曹操的喜爱的,也有想法把世子的位置给曹植,但是到最后曹植也还是失败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是为什么,曹操那么喜欢曹植,难道就是因为女人的原因?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话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汉献帝刘协成了傀儡皇帝,曹操位及人臣——加九锡,封魏王,他实际就是皇帝。

做了魏王之后,曹操就想在曹植和曹丕之间选择谁做世子,也就是相当选择谁做太子一样。为的是曹操百年之后,世子可以承袭曹操的爵位和俸禄,就好比太子可继承皇位一样。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于是,围绕着曹植和曹丕之间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终曹丕胜出,曹植惜败。

这个结果有点出乎人们的意外,曹植是个大才子,其文采曹丕可望不可及也。从后来曹植争世子失败后一件事可说明这个问题。

曹操死后,曹丕想加害曹植,令其七步成诗,曹植五步就吟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曹丕很受触动,于是打消了加害他的的念头。

不论从个人才情和名气,曹植都盖过曹丕,然而现实很残酷,很优秀的曹植为何在争"世子"中失败了呢?

曹植之所以没斗过曹丕,是因为曹植集团为首的谋士杨修斗不过以曹丕集团为首的谋士司马懿,换言之,曹植的失败,是司马懿的智慧战胜了杨修。

如果把两个政治阵营的对手两相比较,你会发现曹植比曹丕聪明且文采出众。两个对手的谋士杨修比司马懿更有才情,但政治头脑杨修比不过司马懿。换言之,曹植集团都是些文人骚客,而曹丕集团都是些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不信?春秋君为你讲讲他们之间争斗的故事。

话说曹操长期在立嗣问题上摇摆不定,势必影响到下属。时间一长,下属间渐渐形成了拥护曹丕和拥护曹植的两个集团。

拥护曹丕的有桓阶、司马懿、陈群、邢颐、吴质、贾诩等人,这其中以司马懿为首;拥护曹植的有丁廙、丁仪、杨修、孔桂、杨俊等人。这其中以杨修为主谋。(看到了了吧,文人都聚拢到了曹植身边,政治家都聚拢到了曹丕身边)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时,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屁的文章,曹操听了很赞赏的点了点头。

这时曹丕并不言语,站在道旁泪流满面的为父亲送别,这情景似曾相识,对了,就是火车开动那一刻,亲人相送的场景。这情景感动的曹操也直落泪。曹丕这种发自肺腑的浓浓亲情让父子之间拉近了距离。

其实这是司马懿在来之前对曹丕交代的,司马懿觉得曹植肯定要显摆一番,曹丕没有曹植能说会道,于是出了这个计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曹丕打的亲情牌要高于曹植的文采展示。

说实话,与其说是曹植和曹丕在斗,不如说是杨修和司马懿在斗智斗勇。

曹植因为太优秀了,史书说,太祖特别喜欢曹植是因为他像当年的曹操,曹操看到他就想到了自己的过去,二人都是文采出众,同时放浪形骸,尤其是喝了酒后。

曹植类父,这让他做世子的太平向他倾斜,但杨修此时做了一件蠢事,打破了这种倾斜。这件事是这样的。

曹操为了防止太子结党,对曹植和曹丕监视很严,谋臣一但和二人联系,曹操立马就知道了。这样一来,二人和谋臣都要偷偷摸摸得接触。

有一次,曹丕要和司马懿商量件事,司马懿要进曹丕的府上很不容易,曹操的眼线虎视眈眈的盯着,曹丕又急着要见司马懿,怎么办?

突然司马懿灵机一动,自己藏在往曹丕府上送丝绸的大车里,大车拉着许多竹筐,里面是昂贵的丝绸,司马懿就藏在竹筐内,上面用丝绸掩盖。还别说,第一次顺利通过。

这事不知道为何被杨修知道了,杨修就偷偷告诉了曹操,让曹操明天去抓人。到了第二天,曹操派人去曹丕门口把守,果不其然,有个送丝绸的大车缓缓走来。然而等曹操的卫兵打开竹筐时傻眼了,里面除了丝绸并没有人。曹操士兵扑了个空。

原来曹操要第二天派士兵排查这事,司马懿早就得到了消息,当然消息是在曹操卧底的人告诉司马懿的。司马懿将计就计,仍然安排人像往常一样送丝绸,只是这次司马懿没有人去,只有送到曹丕府上的丝绸。

可想而知,曹操扑了个空,于是对杨修产生了怀疑,曹操心想可能是杨修故意想陷害司马懿呢!慢慢的曹操疏远了曹植和杨修。

曹操立世子的天平向曹丕这边倾斜了,接下来曹植做了件天大的蠢事,让他彻底无缘世子之争,这件事就是“司马门”事件。

这事发生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自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回来知道了这事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对曹植也失去了信任和宠爱。这就是典型的喝酒误事的例子。

曹植喝酒误事不单单是私闯司马门这一件事,还有一次,曹操想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结果曹植在出征前喝的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取消了他的带兵资格。曹操对曹植也就彻底死心了,曹植的“诗酒百篇”害了自己。

种种迹象表明,曹植终究斗不过曹丕,就在关键的节骨眼上,曹丕的另一主要谋士贾诩的一番话,敲定了曹丕太子之位的决定。

曹丕最后做太子其中起最重要作用便是曹丕的谋士贾诩的一席话: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引自《三国志》《贾诩传》

以上这段话的大意是,当时曹丕是五官中郎将,而弟弟临淄侯曹植大有称太子之意,于是曹丕就派人请教贾诩妙策,贾诩告诉使者说,只要曹将军做好为子为臣之道就行了,其他不必考虑。

太祖问贾诩立太子之事,贾诩好久不说话,太祖说,你怎么不说话呢?贾诩说,我正在想袁绍袁本初和刘表刘景升立世子之事呢。

原来这是贾诩的妙答,实际就是提醒曹操不要步袁绍和刘表的后尘,袁绍曾经废除了长子,立了小儿子,结果引起了大乱,最后弄的家族四分五裂。太祖曹操听后大笑,于是世子这事就定下了曹丕。

综上所述,曹植斗不过曹丕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人助,天助、自助奠定了曹丕世子之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在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曹植的后半生又是怎么度过的?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曹植的后半生是怎么度过

后半生一直都在悲剧的状态下度过,明明心有成竹,但是却无处施展。曹植一开始本身就是一个有机会可以继承位置的人,但是因为自己的肆意妄为才导致了机会。

一、失去世子之位

在曹操出兵期间,曹植有一次喝酒,在喝酒完毕之后兴致高涨。擅自用供皇室乘坐的车,然后在马路上肆意的奔驰,更是让人把大门打开在禁止奔驰的地方不停的骑行。曹操虽然在外面打仗,但是对于这个发生的这些事情了如指掌,才知道曹植的这些行为之后极为的生气,因为这件事情逐渐失去宠爱,慢慢的失去世子之位。

二、失去曹操的信赖

原本曹植就需要去救援曹仁,他这一个关键的时刻居然因为喝酒误事,喝的不省人事,曹操从此之后就不再喜欢曹植。在曹操去世之后,曹丕就登上了位置,然后成为皇帝曹植,在成为皇帝之后必然就会除掉自己曾经的对手。但是因为自己母亲的压力,也没有办法斩尽杀绝,只能够选择多家防范。曹植虽然能够保留性命,只是很可惜,根本就无法得到重用,而且还会被大家不停的排挤。

三、41岁逝世

好不容易曹丕患有疾病去世,曹植在备受打压之后多次上书给新皇帝,希望能够得到重用。曹叡在登上皇位之后也并不是很相信,曹植表面上还是比较赞赏的,但是实际上一直都在多加防范,也就是说曹植虽然有着满腔的聪慧,却没有办法去施展出一个被动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文学的创作上面,最终在41岁的时候就离开人世,让人觉得有一些特别的无奈。这其实就是喝酒误事,如果不是因为喝醉酒,估计也不可能会变成这个样子,这点也希望大家需要引起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曹丕为什么没有杀文采胜于自己的曹植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曹植是生死对手,为何曹丕继位后

曹丕为了能够继承皇位,杀了不少兄弟,但却没有杀才华横溢的曹植,其实是有原因的。

曹丕字子桓,魏武帝曹操的次子,同时也是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自幼敏而好学,博览经书,通晓诸子百家等学说,自幼文武双全。但是曹植才华横溢,善于作诗,温文尔雅,文学作品极富文采,为人又忠厚,文采方面更是胜过曹丕一头。

曹丕不杀曹植的原因第一便是在曹丕继位称帝后,曹植已对曹丕构不成任何威胁,其次,曹植能全身而退也是得益于母亲卞皇后的保护,曹丕在后期嫉恨曹植,主要是很嫉恨他的文才,而并非是嫉恨曹植的政治军事能力。但是曹丕又不敢违反尚在人世而且被自己尊称为皇太后的母亲,并且曹丕的母亲又很是疼爱曹植,一直以母亲的权威保护着曹植,曹丕也难以下手同时曹植也对曹丕一片赤诚,拥戴曹丕,用真情化解了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