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丕是曹操的大儿子吗汇编20篇

孩子的卧室风水关系这孩子的成长运势,因此孩子的卧室布局也是家长们最为重视的事情,尤其是大儿子。下面由问学吧小编为大家介绍大儿子的卧室风水布局,希望能帮到你。

浏览

4457

文章

734

篇1:官渡之战的意义 官渡之战袁绍败给曹操的原因

全文共 93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官渡之战其实很多网友也应该知道这个战役也还是非常的有意义的一个战役了,但是这个战役最后虽然是败给了曹操了,那么这其中的原因到底会是什么呢?官渡之战的意义也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可被错过了!

官渡之战的意义

公元200年,实力强大的袁绍带十万精兵进攻曹操,曹操迎战,在官渡展开决斗。一开始战局对曹操不利,但由于袁绍骄傲自大听不进意见,而曹操重用人才,善于听取意见,主动偷袭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袁绍大惊,仓皇后撤。这时候曹操乘势进攻,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袁绍退回北方一蹶不振。不久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官渡之战其实是中国政权统一和政权分立的历史选择。曹操主张统一,(本文由天天爱养生网整理发布),此战胜利后,曹操向着统一中国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基本统一了北方。袁的志向不高,只要自己能成为诸多分立政权中的一个就满足了,他的失败是战略的失策、是分裂的失败。这也证明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一统的思想,和将其实现的愿望。

战役评论

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

曹操成功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广招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解决军粮问题,还使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军事上,200年,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郭嘉的死才是曹操最大损失?郭嘉和司马懿谁更厉害?

全文共 2975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英年早逝,也是让曹操心痛不已,这样一位鬼才的离去算是曹操最大的损失了。要不是魏国人才多,换成吴国或者蜀国估计真个国家都危险了,毕竟在三国时代对于人才的争夺才是最激烈的,而且往往一个人就能改变国家的命运。不过郭嘉和司马懿的关系也很微妙,郭嘉说看不透司马懿本想会会司马懿只不过没这个机会了。

近日,电视剧《三国机密》正在热播之中,前11集郭嘉一直没露面,12集尾才登场,而对这个人物前期的铺垫已经非常到位了,简直就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虽然郭嘉才刚出场,但是令人瑟瑟发抖的人设已算是立住了,神乎其神,还从不犯错,进城不到一天就打乱伏寿等人布置很久的计划,好像真是有点被神化了。

但其实,《三国机密》并没有神化郭嘉,在真正的历史之中,郭嘉就是这么厉害,甚至更厉害。如果他能晚死两年,得以在赤壁之战中为曹操出谋划策,曹操早就统一天下了!

建安十三年,曹操被周瑜火烧赤壁,十余万荆州水师损失殆尽,曹操只得狼狈杀回江陵,却发现剩下的兵马,病的病,弱的弱,伤的伤,颓的颓,守城或可,进取是不可能了;事已至此,曹操只得借酒浇愁,连声哭叹:“郭奉孝若在,必能料敌机先,不使孤至此。”曹操这一叹,让在座的贾诩、程昱、荀攸等谋士都沉默不语,不知该如何劝慰。

在军事行动中,战略远比战术重要,特别是在乱世纷繁复杂的局势之中,“先打谁后打谁,具体什么时候打谁”这个战略问题尤为重要。所以在一个军事集团之中,除最高领袖决策人之外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战略参谋。比如秦昭襄王的战略参谋范雎,提出远交近攻之战略谋划,奠定大秦帝国统一之基石;又如汉高祖之战略参谋韩信,提出“汉中对策”,助刘邦先入关中再争天下,五年楚汉相争便造汉室四百年江山;再如东汉开国名将耿弇,同样也是一个战略参谋,他决策河北,定计南阳,为光武中兴之业建立不朽功勋。而刘备在得到战略参谋诸葛亮之前,也都是四处碰壁无所适从,直到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刘备的事业才有转机;同样孙权就是有了鲁肃的’“榻上策”和周瑜的“时局论”,才得与曹操刘备争雄天下,否则靠张昭那帮文士如何成事?

而曹操最重要的战略参谋是谁呢?

正是郭嘉无疑。

总体来说,作为一个名将,曹操的军事理论与战术指挥能力强于其战略能力,这就需要他的谋士集团帮他补强。而在曹操的谋士集团中,荀攸、程昱长于战术,只有荀彧、郭嘉是战略高手,而荀彧的才能又偏行政,真正能帮助曹操解决“先打谁后打谁,具体什么时候打谁”这个战略问题的,只有郭嘉。

公元197年,曹操讨张绣新败,又遭袁绍写信羞辱,正是郭嘉在此关键时刻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劝曹操先讨吕布,并派钟繇稳定关中,再跟袁绍决战,必胜!

公元198年,曹操征吕布,战事持续了大半年,士兵疲敝,曹操准备放弃,又是郭嘉力劝曹操急攻,奠定胜局。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刘备突然反叛,曹操欲自讨之,诸将极力劝阻,又是郭嘉力挺曹操回师,将刘备打跑,为曹操避免了两面受敌的窘境。。

公元203年,袁绍死后,二子反目,郭嘉又提出“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的战略规划,让曹操悠着点儿不用急于进攻,从而轻而易举地分别击破了二袁。还有之后的征乌桓,也是郭嘉帮助曹操下的决策,虽然有些冒险,但终究是让曹操再无后顾之忧了。

总之,曹操做事,杀伐决断,但失之性急,所以就需要郭嘉这样的深受信任、心细如尘、临敌制变的超级智囊给他提供鞭辟入里而丝丝入扣之全盘战略计划,并在黄盖诈降、风向变化等细微末节上为曹操进行风险管控,这些都是曹操其他谋士做不到的。

有人说,曹操不是还有毒士贾诩吗?确实,贾诩在曹操顺江东下之前,是有劝过曹操,说:“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之安土乐业,则可不兴师动众,即江东稽服亦。”但贾诩这话,说了等于没说,在这乱世之中,谁还相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鬼话,所以就连后世史家裴松之也说:“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于时韩遂、马超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

当此之时,若换做郭嘉在曹操身边,必会详细分析各方局势,设身处地为曹操算清楚攻打孙刘的各种利与弊,助曹操完美决策。即便拿不下孙刘,也绝不会有赤壁大败。

当然,这也不能怪贾诩参谋水平不行,毕竟这老鬼头天生就是如此,世故圆滑,明哲保身,故谋事不能尽言,常常闪烁其词,毕竟他不是曹操嫡系,非如此也不能身处高位而安享富贵到八十岁了。

可郭嘉不一样,他在智谋上虽然不一定比贾诩高多少,但他年轻敢为,英姿勃勃,意气风发,勇于任事。史书上说他“每月大义,发言盈庭“,无所不言,十分自信,这样的战略参谋对决策者才是帮助最大的。

事实上,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战术谋士也没起到什么作用。当初官渡之战,程昱力劝曹操不要分兵守兖州,为曹操节省了宝贵的兵力;而荀攸更是献计助曹操斩颜良、诛文丑,大挫袁军锐气;荀彧也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多次为曹操分析局势、加油打气。然而到了赤壁之战,曹军大多数谋士突然就跟失踪了一般,不献一策,结果让曹老板以自己一人之头脑,对抗刘备、孙权、周瑜、鲁肃、诸葛亮之超强决策团队,曹操也就理所当然的在一个错误的时间,打了一场错误的赤壁之战,输的一塌糊涂。

所以,曹操哭郭嘉,其本意就是间接地批评周围的谋臣们,你们在关键时刻为什么不能像郭奉孝那样给孤出谋献策呢?

看来,曹操为人,还是情商颇高的,他通过哭念郭嘉这种委婉的方式,提醒大家反思自己的行为,吸取经验教训,并给大家留了面子,这就是领导的艺术。

最后说一下曹操这强大的谋士团为何在赤壁之战中如此不给力呢?

其一,赤壁与曹操以往的战争不同,是水战,而荀攸程昱这些北方战术参谋对水战不了解,又因年纪大了不愿学习,所以固步自封,从此渐渐淡出了曹魏的历史舞台。

其二,曹操统一北方后威权渐大,侵浸皇权,荀氏叔侄乃与曹操政见不合,双方已现裂痕;程昱又性情刚烈,因而得罪了不少人,还被诬告谋反,虽然有曹操护着他不曾被害,但他已心灰意冷,在赤壁之战前夕便上交兵权,不太管事儿了;贾诩的情况则前文已述。事实上,就算这些谋士尽力尽力,但他们已年老体衰,魄力减退,与诸葛亮、周瑜、鲁肃这些年富力强、干劲十足的天纵英才还是没得比啊!

看来,值此世代轮替之时,曹操的顶级人才库,已开始落后于他的对手。

其实曹操后来也打过周瑜的主意,特意派名士蒋干前去游说,可惜周瑜不从;并且也曾拉拢过太史慈,亲自写信给他,并于信件中暗夹中药“当归”,以为暗示,但太史慈也没理会。到最后,曹操只能退而求其次,去找几个他太不喜欢的人出来给自己谋事。

一个,就是河内司马氏的优秀后辈,小乌龟司马懿。要不是曹操真没人,无论如何也不会他。具体原因,大家都懂的。

一个,就是汉宗室成员,光武帝刘秀子阜陵王刘延之后刘晔。其实以为个人意见,小刘也可当得上“算无遗策”四个字,其才能恐仅在郭嘉之下,而且他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活得长,一直活到了魏明帝曹睿时期。只可惜他身世不好,与刘协刘备刘表一家的,是汉朝宗室出身,雄主如曹操,尚能勉强“授晔以心腹之任”;心胸狭窄如曹丕者,就难以重用他了,每每不从其策。到了明帝时期,总算一度颇有熬出头来的希望(“晔事明皇帝,又大见亲重”),可惜最终还是被小人构陷,“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都说曹操生性多疑 曹操为何还将三个女儿嫁给同一个人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生性多疑为何会把三个女儿嫁给同一个人?

把三个女儿全部都嫁给同一个人,这就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身份,而且也能够有效起到监视皇帝的作用。

曹操把三个女儿全部都嫁给汉献帝,这自然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私心,在当时的这个动荡年代,曹操的这个做法,大家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的整体格局中,曹操的地位还有曹操的身份,一直都会被大家不停的诟病。虽然说自己早就已经高高在上,已经成为东汉末年的丞相,但是自己的出身也没有做出太大的改变。

如果自己的女儿可以留在皇帝的身边,那么曹操这一个宦官后代的身份必然就可以有效提高身份,同时也能够方便行事,不仅可以贵为丞相,而且还可以贵为国舅爷。那么以后在行使权利这一方面必然也会更加的顺畅,毕竟不管怎么说作为外戚的曹操自然也能够有效杜绝一些骂名。

将三个女儿全部都嫁给汉献帝,其实也能够有效起到监督的作用,把一些有隐患的人全部的除掉,留下来的就是一些身边人,汉献帝必然就会成为曹操的掌中之物,能够有效杜绝做出一些危害曹操的行为。从此之后汉献帝的一举一动就会曝光在光天化日之下,外面有曹操的人间世,里面会有自己的女儿。那么汉献帝也就意味着不会有任何的隐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更加的安心。不过在那个时候,其实曹操也不敢有特别放肆的行为,最起码对于皇帝来说本身就是打不得,骂不得。

不过将自己的女儿就这么献给汉献帝,也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可能也会有一些担忧,那就是谁也没有办法保证必然就会一帆风顺。曹操三个儿女和汉献帝之间的结合,也同样会留下一些曹氏血脉,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政权可能会有一些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三国神秘失踪的四人,一人曾单骑击败吕布,一人曾被曹操威胁

全文共 115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在三国时期神秘失踪的人其实也还是蛮多的,但是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说四个人,因为这个四个人也还是比较的有意思的,因为曾经打败过吕布,也曾经被曹操威胁了,那么这四个人分别是谁呢?他们又有什么故事可言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也一定要看看!

熟读三国史的人都应该知道三国中大部分人物从出场到结局都交代的很清楚。但有些人只是交代了开头,却没有结局,就好像神秘失踪了一样,他们的结局往往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那么他们都去哪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位关羽的一个儿子——关索;书中提及他的篇幅不到50个字。他出现于诸葛亮擒孟获出兵之前。说是以前受伤了,在某个庄里养病。现在病好了,就来报到了。诸葛亮惊讶不已,就让人报给天子,然后命关索为先锋。好,一切到此为止。再以后,关索是死是活,再没有任何报道。即使后来蜀国缺兵少将,也只是用到关兴,张苞。同为一辈的关索,人间蒸发,音信全无。

第二位李进;李进,东汉末年兖州济阴郡乘氏县人,为李叔节胞弟,三国时代中一个冷门人物。其他的一些关于他的资料都没有记载。尽管历史没有太多他的记载,不过不可否认他的能力,话说那年,吕布和曹操交锋,那时候正好连年干旱蝗虫四起,吕布军中粮草供应不足,不能跟曹操打持久战,于是吕布便撤退了。在撤退途中,吕布到乘氏停了脚,进入到李进所管辖的城池,于是想强占。李进单骑出城迎战,大战33个回合击败吕布,打退其率领的一千并州骑军,如此强悍的战绩,足以看出李进并非常人,但令人费解的是,此后史书再也没有记载过李进,一代猛将就这样昙花一现,消失在三国的历史中,不过他的这么一场战绩也让他在史书上留了一笔,后人看来,他至少也是一名英雄人物。

第三位乐进,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在五子良将中,只有乐进最终不见了踪影,他的最后一次出场,是在濡须之战的时候,当时东吴凌统出战乐进,本来是一场挺公平的决斗,但曹魏方面的曹休,他却放冷箭,射中凌统胯下的战马,就在乐进准备挥刀斩凌统的时候,乐进却被甘宁一箭射中面门,最终双方都救回了各自的将领。凌统是战马被射中,所以还能参战,但乐进中箭之后,就消失不见了,演义中也没说他去哪了,死了还是活着。

第四位徐庶;徐庶可以说是大家公认的神秘男子,在荆湘地区比较有名的隐士,之后被刘备发现重用,之后因为母亲被曹操挟走,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临走更是向刘备推荐人才,并表示终生不为曹操献计,更奇怪的是徐庶投奔曹操之后,就像一粒石子丢进了大海,再也没有任何回声,再也没有任何记载。难道真的是演义里说的那样,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吗?还是因为徐庶的能力在曹魏阵营根本显示不出来呢?若说投降过去的谋士多了,比如贾诩、郭嘉等等,如果你真有那金刚钻,曹操大概都能让你用武之地的。若是徐庶一点能力也没有,曹操大概也不愿意养一个没什么本事的闲人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上马超反叛曹操,为什么推举韩遂当盟主?

全文共 2465 字

+ 加入清单

马超,是东汉末年时期凉州军统领马腾之子,马腾应征入京为官之后,马超就接手了西凉军。后面马家两百多口人被马超反叛曹操害死暂且不说,马超反叛曹操是他自己的主意,也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然而作为反曹联盟,马超却推举韩遂作为盟主,而不是自己,这是为什么?马超推举韩遂当盟主,究竟有什么用意?

马超无论是作为战将还是西北诸侯,都是三国时期西北地区最有势力的人物,但是,这个武功高,名气大,势力强的人,却在西北诸军阀反叛曹操时,推举韩遂作为盟主。马超和韩遂时友时敌,相互矛盾大于共同利益,西北叛乱又是马超首先提出来的,那么,马超为什么要推举韩遂为盟主呢?

韩遂是西北资深军阀,资历和马超的父亲马腾相当。韩遂早年和边章一起参与反叛朝廷,他们打着诛讨宦官的旗号入侵三辅地区,兵众一时达到十万,天下震动。朝廷先后派出皇甫嵩、张温率军讨伐,中间虽然小有胜利,但都没有办法将其剿灭。相反,韩遂在杀了边章后取而代之,一时拥兵十万,声势浩大。朝廷派凉州刺史耿鄙率军讨伐韩遂,陇西、酒泉两郡反叛,他们联合韩遂。

耿鄙被部下杀死,马腾也趁机拉起队伍反叛。这些队伍联合起来,共同拥戴一个叫王国的人进攻三辅地区。由于陈仓无法攻破,终于被朝廷军队打败。又因为他们相互攻击,势力逐渐消耗减弱。董卓执政期间,他想用西北势力进攻山东诸侯,韩遂、马腾等人也想依靠董卓起兵。初平三年(192年),韩遂、马腾率众到达长安,接受了李傕等人控制下的朝廷任命,韩遂为镇西将军,马腾为征西将军。马腾和李傕产生了矛盾,想进攻长安城,韩遂从中调解。

后来两人联合,联络长安城中的内应准备进攻李傕,事情败露后遭到了李傕的攻击,失败后逃回凉州。李傕派兵追击,在韩遂同乡范稠的通融下,李傕下诏赦免了两人,任命马腾为安狄将军,韩遂为安羌将军。二人结为异姓兄弟,但因为部曲矛盾又相互攻杀,反目成仇。马腾攻击韩遂,韩遂败走,韩遂集合兵力反攻马腾,杀了马腾的妻子儿女。两人连年交战,直到司隶校尉钟繇、凉州刺史韦端给予调解劝和。

在钟繇的劝说下,两人各送了一个儿子到朝廷为人质。后来高幹在河东反叛,两人都派出了部队参加平叛,获胜后,马腾被任命为征南将军,韩遂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建安十三年,马腾接受朝廷的征调到京城任职,部队交给了儿子马超,从此韩遂在西北进入了和马超打交道的时期。

通过以上情况可以看出,韩遂在西北不仅势力大,而且资历老。对于马超来说,韩遂就是自己父辈的人,能拉上这样一个人,无疑会增加反叛的号召力。在马腾入朝为人质的第二年,韩遂也派遣自己的儿子入朝为质,马超说服韩遂时有一句话:“今天马超抛弃自己的父亲,以将军(韩遂)为父亲,将军也应该抛弃自己的儿子,以马超为儿子。”所以不管韩、马两家有多少恩恩怨怨,韩遂是马超父辈的人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再考虑到势力,官职地位等等因素,这时候的马超,还只能推举韩遂为首领。除非韩遂不参加他们的行动。

马超必须要拉上韩遂,不给他盟主之位不足以打动他。西北的叛乱是马超等人发起的,但他们又不能不把韩遂拉到自己的反叛队伍当中,这是由西北的形势决定的。其一是西北军阀虽多,他们却必须要抱团取暖,有一点缺一不成宴席的感觉。西北军阀都是得到朝廷任命的,颇有点儿不友即敌的意味。如果大股势力不参加,很有可能会被朝廷征召,这时候他们从背后袭击一下,实在是一件要命的事情。这就是他们要反必须一起反的原因之一;其二是西北最大的问题是缺粮,后勤供应问题突出,后方不牢靠,这仗是没有办法打的;其三就是马超的威望还不足以弹压西北。

在这种情况下,不给韩遂一个盟主之位,恐怕是说服不了韩遂入伙的。这就是一开始马超就把韩遂推举为盟主的原因,实在是,不给韩遂一个首领地位,是打不动韩遂的。韩遂的部下是不同意韩遂反叛的,但马超一句拿他当父亲的话让他觉得中听,一个盟主之位让他觉得受用,所以才不听部下的劝谏执意造反。也是韩遂利令智昏,以为曹操还没有能力短时间内将他们迅速剿灭,只要战事旷日持久,曹操就得给他们更高的地盘官位,那样一来,得利最大的当然是他这个盟主了。这不是凭空推论,在此前是有过多次这样的先例的。

他们的目标是自保,马超不担心韩遂得大利。既然是这样的认识,那马超这个事变的发起者为什么要把这个好处拱手让人呢?说到底,这也是马超的算计,西北军阀永远不可能像一支军队那样,他们在危机面前抱团取暖可以,在利益面前不可能共享。早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和袁绍分道扬镳之时,曹操的谋士荀彧就说过:“关中将帅的人数能用十来数,谁也不能统一号令他们,其中只有韩遂、马超两支最强。他们一见山东诸侯正在纷争,必定各自拥众自保。现今若暂时用恩德去安抚他们,派遣使臣和他们联和,虽不能与他们长期共处,但在明公(曹操)安定山东诸侯之前,却足以让他们按兵不动。”荀彧说这话虽然过去了十几年,但西北军阀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多少改变。

叛乱后,曹操亲率大军来到潼关,但他却迟迟不进军。这除了在军事上的示弱,还在于曹操看得很明白,这些叛军不建立营垒,而只请求“割地”!割地怎么个割法?也就是承认他们各自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当他们目的达到以后,最终还是各管各的。说到底他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这就是曹操反间计能够轻易得手的原因。

关中叛乱开始的时候,每有一部率兵到来,曹操就会很高兴。部下将领有人不理解,询问其中的缘故,曹操说:“关中地区辽阔深远,如果叛贼各自凭险据守,征讨他们,没有一年两年是不能平定的。如今都来集合,他们人数虽多,彼此互相不服从,全军没有统一的主帅,可以一举将其歼灭,这比一一征讨容易多了。”所以马超也清楚,拥护韩遂为首领,不过是一时的需要罢了,不关乎最终的利益关系。

可惜,马超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看不清楚当时的大势所趋,那就是西北人民不支持的战乱,无论是弘农还是凉州,有一个鼓励农桑的官员,都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军事上,马超也不是曹操的对手,尽管他可以一时沾一点先机,但最终还是会败下阵来。总起来说,马超拥护韩遂当盟主不过时权宜之计,并不是内在真心所致,所以他们在战场上不能一心一意,在行动上也不能步调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为什么曹操和曹丕没有听从刘晔的计谋?

全文共 2170 字

+ 加入清单

刘晔,是汉末三国时期曹魏的一名谋士,他和刘备一样,都是汉室宗亲,但是他选择的路却和刘备完全不一样。他成为曹魏的谋士,多次给曹魏出谋划策,并且提出过很多很好的建议。但是,谋士再怎么说也只是臣子,一切的决定权还是在主君的手里,刘晔提出的计谋再好,主君不予实施,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实上,曹操曹丕都曾经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以至于最终自己错过了非常好的机会,那么,为什么他们没有听从呢?

一、13岁时一鸣惊人。他叫刘晔,跟刘备一样都是汉室宗亲。但他的家庭条件可比刘备强多了,不但不用织履贩席,而且还有一位非常“狠”的母亲。

那年刘晔刚七岁,母亲便得了重病,临死前对刘晔道:“你老爸身边的一侍从,必会陷害咱家,等你和哥哥长大后,一定要杀了他,这样的话我死也就瞑目了。”

刘晔的母亲为何有此判断?没人知道。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信的,就是这位侍从必被刘晔父亲宠信,不然不会引起刘晔母亲的注意。同样从这件事可知,刘晔长大后之所以谋略惊人,恐怕多遗传自母亲这里。

当刘晔13岁这年时,他对哥哥说:“现在是完成母亲的嘱托的时候了。”哪料他的哥哥却说:“好啊,那你就去吧。”显然他哥哥不但打了退堂鼓,还有轻视刘晔的意思。哪料刘晔真就从容杀掉了那位侍从,立时全府震惊!刘晔的老爸大怒,刘晔却淡定告知:“我是完成娘临死前的嘱托而已。”

自然这事很快就又轰动了全城,恰好当时的大评论家许劭在这里避难,听闻这事后,亲自跑来看刘晔,当场放下一句话:这小子是王佐之才!许劭的评论是非常牛逼的,曹操年轻时就曾逼着他评论自己,结果许劭却根本不搭理他。引得曹操大怒,拿刀逼着许劭,你必须给我说道说道,这才换来了一句名言: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如今年仅13岁的刘晔得到许劭的推崇,自然名声鹊起。但通过“刘晔杀侍从”这事来看,刘晔的“狠”已暴露无遗,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从这点上来言,他跟曹操是属同一路人。所以刘晔最终辅佐了曹操父子,背叛“刘汉”,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献一计,若被曹操采纳,诸葛亮束手无策。如今已经是公元215年了,曹操率领大军功伐汉中的张鲁。而这时的益州,刚刚被刘备拿下。自古道: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曹操对张鲁的功伐,立刻引起了益州震动,被称为“蜀内一日十惊”。也许夸张了点,但足见当时曹操对刘备完全是处于压倒优势。

刘备只能一面祷告:曹哥我可不想念你,你也千万别想念我。一面拼命安抚内部,因为他是靠武力夺了刘璋的益州,内部是暗流涌动,而且又大战刚过,兵士都疲惫,需要休整。

随着张鲁投降,曹操于拿下了汉中,一脚踹开了刘备的家门。刘晔也跟随曹操前来了,并在汉中之战中多次献计,为曹操拿下汉中立下大功,于是刘晔便立刻献出一计:趁刘备在益州立足不稳,立刻攻击益州,如今蜀中是惊慌一片,只要大军猛扑而来,必会纷纷丢弃刘备依附咱。刘晔还指出:若是放弃了眼前这个良机,等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那以后再想干掉刘备就太难了。所谓趁刘备病,要他命,就在此举!

啥叫最狠谋士?瞅瞅刘晔!倘若曹操听从了,别说刘备会哭,就是诸葛亮也束手无策,因为曹操大军士气正旺,反观自己却“一日十惊”,这怎么打?诸葛亮只能劝说刘备,退回荆州汇合关羽,另图它策了。

可哪料曹操却未能采纳,无论当时曹操是何种理由,显然都是臭棋,因为很快便尝到恶果了。刘备在益州刚站稳脚跟,就迫不及待地出兵汉中,引发了曹刘的汉中大战。

曹操不但丢了汉中,夏侯渊也被黄忠斩杀。且更要命的是,拥有了汉中的刘备,羽翼彻底丰满,而关羽又趁机发动了襄樊之战,来了个水淹七军,于禁被擒,庞德战死……追其根由,就是因为曹操不听刘晔所言,放弃了攻击刘备的最佳时间所致。

三、再献一计,若被曹丕采纳,诸葛亮无力回天。公元220年,曹操死了!曹丕很快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当了皇上,对刘晔是异常器重和信赖。随着刘备发动夷陵大战,形势顿时紧张起来。孙权为了自保,向曹丕称臣,满朝文武纷纷向曹丕祝贺。曹丕也很得意,老爸曹操没做到的事,我做到了。

刘晔却面露担忧,对曹丕道:“孙权向您称臣,只不过是害怕你趁机出兵攻击东吴,他处于夹击之下必败。而我看这次孙刘大战,刘备必败,等到了那时孙权就立刻会翻脸,如今孙权最怕啥,咱就做啥,应趁机出兵夹击孙权。”

这条计谋的关键是,若孙权处于曹、刘夹击中,他焉能不败,那么他会向谁投降?只能是向曹丕投降,绝不会向刘备投降。理由很简单,一则是孙权杀了关羽,刘备能善待他?二则更重要的是,曹魏实力最强,自然是向最强者投降,这点上以后刘禅投降时,就得到了印证。

所以刘晔这条计,出兵是虚的,真正的意图就是逼迫孙权彻底投降罢了。若真发展到这种地步,诸葛亮只能是一摊手:没的玩了,以弱小的蜀国,对抗没有牵制和后顾之忧的曹魏,还有啥胜算?

须知诸葛亮后期敢那么嚣张的攻击曹魏,就是因为有孙权的配合和牵制曹魏,诸葛亮不用担心,曹魏举国之力反扑他。但曹丕却再次犯了跟曹操一样的错,未采纳!果真孙权取得夷陵大战的胜利后就翻脸了。搞得曹丕这个没面子,又不顾刘晔劝告,御驾亲征孙权,结果闹了个兴师动众,徒劳无功。

而孙权和刘备在曹丕的优势碾压下,摒弃恩仇又抱团在了一起。等于曹丕眼睁睁地放弃了,最佳一统三国的机会。

刘晔这位汉室宗亲,三国时期的谋士,也许没有郭嘉、诸葛亮、庞统、荀彧等出名,但从他13岁从容杀侍从,两次献计,差点提起结束三国历史来看,这三国最狠谋士,只能是非他莫属!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荀彧那么聪明,为何没有劝曹操趁早杀了刘备呢?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荀彧屡劝曹操除掉刘备,曹操为何不杀?

一方面是因为忠于汉室,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一定不可能会选择背叛曹操,所以就一直自我催眠,一直都在自我欺骗,并没有让曹操杀掉刘备。

荀彧出生于名门望族,满腹经纶也同样需要一个大平台,才能够展现自己的能力,那个时候的刘备没有地盘没有兵,只不过是一个破落户,而且汉室宗亲这个身份也没有太多的价值。曹操就是一个政治明星,有兵有地盘还是大家族,此时的曹操根本就没有忘记想要匡复汉室,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可能就是一个匡复汉室的希望,因此就决定投靠他。

在投靠曹操之后更是全心全意的帮助曹操,就是希望能够有效实现人生诉求。因为把曹操当成了是拯救汉朝的救星,作为其他的一些势力完全没有放在眼中甚至他还会觉得刘表,袁绍这些人全部都是乱臣贼子,自然就不可能会选择投靠。刘备这一个人本身就会有着较大的野心,慢慢的进入到他的视线中。甚至也会觉得刘备会成为曹操成功的绊脚石,希望曹操可以出掉刘备,但是又发现曹操好像有了一个不一样的想法,他好像并不是想要匡复汉室,而是自己想要成为皇帝。

在此时也同样会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想法,甚至也会选择自我催眠,认为只要没有除掉刘备,那么必然就会成为影响到曹操成功的关键,既然就不会让曹操成为皇帝。

后来曹操要皇帝给自己封为公爵,要知道在历史上只有一个谋朝篡位的王莽,那么此时曹操这么做,必然也已经体现出野心。荀彧自然也已经心知肚明,知道曹操真实的想法,因此接下来也没有选择继续辅佐,接下来就会抑郁,熬中留下来的其实也就是一个较大的遗憾。这本来就是一个忠心耿耿之人,可是如今却变成了这样的一个地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吕蒙抓到关羽后到底该不该杀?吕蒙如果不杀关羽吴蜀能击败曹操么?

全文共 1040 字

+ 加入清单

吕蒙也算是一位神人了,早前吕蒙就展示了自己惊人的学习能力,让孙权和鲁肃等人对他刮目相看。之后在战场上有屡建奇功,最著名的肯定就是荆州一役击杀关羽了,不过吕蒙杀掉关羽后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吴蜀两国都变得很伤。吕蒙抓到关羽后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关羽呢?难道就没有第二种办法了么?

如果让大家选出三国最大的坑货,大家有没有合适的目标呢,小编先说说自己心目中的那个吧,这个人绝对不是酒囊饭袋,相反他足智多谋,杀伐果断,但是呢,他的一臭招,直接断送了三国一统的大好局面,最终呢,刘备,孙权都被他坑了,所以刘备是明目张胆的怒骂,而孙权只能在心里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是孙权属下。

他就是吕蒙,这个人大家都太熟悉了,小编就不再赘述他的生平了,简单的提一句,资治通鉴里有一卷叫《孙权劝学》大意是,孙权觉得吕蒙文化程度地,就鼓励他学习,于是他就努力读书,后来鲁肃去找他,俩人一交谈,鲁肃吃了一惊说你已经不是“吴下阿蒙”了,可见人家刻苦的程度,对这一点来说,咱们都要向他学习。

这个人很有本事,他围困过曹仁,打败过朱光,计擒郝普,还在逍遥津抵挡住张辽的追兵,更牛的是,在鲁肃死后,他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将蜀国第一名将关羽打败并杀害。其实他前面都没有错,只是在杀关羽上的确是臭招。关羽是什么人,刘备的生死兄弟,蜀国的第一名将,连曹操都佩服的想收归麾下,更重要的是他义薄云天,你夺了荆州,因为在归属上荆州本就是东吴的,你收回去了,刘备最多画个圈圈诅咒你,但是你杀了关羽,就落下了口实。

于公,你杀了蜀国第一大将,堵住了刘备攻打曹操的一个重要基地,更是破坏了孙刘联盟,于私,你杀了人家的结拜兄弟,结拜时说好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家刘备能不给你玩命吗?孙权接到这个消息是崩溃的,他看到关羽的人头,一定是心碎的,心里面不知道有多恨这个吕蒙。于是乎,马上采取应急预案,先给刘备道歉,认怂,结果刘备不理会,于是乎,给曹操跪了,将关羽的人头送给曹操,曹操多聪明接过人头,率文武百官进行祭拜,并且厚葬。这做法,孙权得吐血。

果不其然,刘备倾其所有,大军直奔东吴,在路上又折了张飞,刘备更生气了,不灭东吴誓不罢休,最终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刘备惨败,精锐尽失,而孙权也好不到哪去,也大耗人力财力,更为重要的是孙刘联盟破裂,虽然后期诸葛亮拼命挽回,但是心里必然心存芥蒂,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蜀国元气不复,吴国萎靡不振。归根结底都是吕蒙的昏招所置。所以小编觉得三国第一坑货是吕蒙。大家觉得还有更合适的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是什么人把曹操变成了白脸的奸臣?

全文共 1160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曹操的评价,看法虽多,但无外乎两个方向,枭雄和奸臣。达芬奇尚且在不同的角度中练习画不同的鸡蛋,对于后世来说,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人,评价自然是会有所不同。那么,说他是奸臣的看法是因何而起?是谁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这样评价曹操呢?

在死后将近两千年,曹操依旧很忙,忙着在各种书里当“人生导师”。人们已不再纠结于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是专注于如何“用好”这个人。变化速度之快,功利性之强,也可以视作这个浮躁社会的某种缩影。这个景象不要说曹操本人想不到,恐怕就连几十年前撰文为曹操翻案的郭沫若,也不会想到吧。

在中国的历史人物中,曹操是最具争议者之一。对他的评价历来在奸臣和枭雄这两极中摇摆。“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之类的话为他“招黑”无数,而政治、军事上乃至诗歌创作上硬邦邦的成绩也为他赢得了受人尊重的资本。作为著名人物,历代对他的评价也同步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生态,很值得研究一番。

人们印象中,曹操是个坏人,这多半要拜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赐。“拥刘反曹”的整体架构使得这部书把曹操定位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地位。之后的几百年中,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各种文艺作品(戏曲、评书、小人书等)将曹操这种恶劣形象不断强化。然而,曹操的形象并非一开始就坏了的。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是以魏国为正统的,从篇幅上就可看出:《魏书》一共30卷,《吴书》有20卷,而《蜀书》只有《魏书》的一半,15卷。在描写上,他也对曹操尊敬有加,尊称并没有称帝的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而刘备、孙权则仅被称为“先主”、“吴主”。陈寿还高度评价曹操为“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讨伐高丽途中,亲自写了一篇《祭魏太祖文》,肯定曹操的能力和功绩:“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对曹操评价的转差,是与国运、政局以及领导人的个性密切相关的。简单说,当国运昌盛,政局稳定,国家由强人主导时,倾向于将曹操评价为“好人”;一旦国运衰败,国家面临分裂,乃至被迫偏安一隅时,曹操“奸臣”的一面便会放大。例如南北朝时期,南朝人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就选用了一些曹操的负面材料。

袁阔成先生曾说过365回本的评书《三国演义》,很多人都是听着这部书长大的。到了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正值宋朝鼎盛时期,尊曹之意占据主流,书中也以曹魏纪年。而到了南宋,偏安的境遇与三国时蜀国的遭遇达成了某种契合,“尊刘抑曹”的思想开始风行起来。大学者朱熹就在自己的着作《资治通鉴纲目》中,抛弃了曹魏纪年,代之以蜀汉纪年。

南宋之后的元朝,汉人被蒙古人统治,民间“反曹”情绪更甚。到了罗贯中所处的明朝,“拥刘反曹”已成绝对主流,作为普及读物的《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坏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曹操本人的武艺强么?曹操可能是曹家的隐藏高手

全文共 1434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在文学方面的才华我们都知道,但是曹操上战场比拼武艺的实力有是如何呢?其实曹操早前也吃过不少败仗,都是都还活了下来,所以曹操还是有上战场的能力的,只是在记载中没有重点介绍。曹操的武艺也是实打实练过的,作为首领肯定不能让自己亲自上战场,从史书里还是能找到一些曹操练武消息,一起来看看曹操在这方面的能力怎么样吧。

如果我今天说曹彰曹仁曹洪是高手,应该都不会有太多人反对。

但假如我说曹操是高手的话,说不定会惹来番茄鸡蛋一大堆——在《三国演义》里面,被马超杀得割须弃袍的曹操;在《三国志》里面需要典韦拼死回护,被张绣杀的丢下儿子侄子落荒而逃的曹操,怎么可能会是高手呢?

其实马超杀得曹操割须弃袍这个事情,当然也是罗先生为了烘托气氛加进去的。真正的割须弃袍事件发生在九百年之后的南宋初年,是南宋名将吴玠在和尚原杀得金国名将完颜宗弼割须弃袍。

曹操征张绣就是公元197年的事,曹操也不过是42岁,既然是高手,怎么会被杀得如此狼狈?这个事情我们得换位分析,曹操现在不但是自己集团的首脑,而且在前一年已经迎奉了汉献帝,他自己的性命已经是国家的啦,不能再逞匹夫之勇,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不能再自己亲自上阵了。

而早些年的时候,曹操一直是亲自冲锋陷阵的,正史上,一次曹操追击董卓,在成皋中了董卓部将徐荣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还是曹洪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他,并且对他说:天下可以无洪,但不可以无公!

这个事件之后不久,就发生了能够证明曹操是高手的证据事件。

曹操被徐荣打败之后,由于损兵折将,只得跑到扬州去募兵,这个募兵估计是带有强迫性质,类似于抓壮丁。在半夜的时候,发生了新兵叛变,这些士兵不但叛逃,还想就此要了曹操的命。

史书上的记载如下——“兵叛,而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

当时可谓事发突然,一群壮丁趁夜点火烧了曹操的营帐,卧榻失火、没穿铠甲的曹操身边又没有什么曹仁夏侯敦,甚至连件像样的长兵器都没有,只拿着一把剑,就杀翻了数十人,把其他的叛军全都吓跑了——就算他手里拿的真的是宝剑“倚天”,这样的场面之下,还能应付自如,不是高手是什么?

另一件事发生在他出道之前,也就是少年的时候。“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踰垣而出”,而且其“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也就是说少年曹操,不知出于什么缘故(大家猜,三秒之后公布答案。),偷偷的跑进汉灵帝他爹,大太监张让的府中,被张让发现了。曹操不慌不忙的取了一只手戟(说不定曹操就是来偷这东西的?你想像张让这种一级宠臣的府第,戒备得有多森严呀,想拿着武器进去,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你们的想法都太大胆了……)在庭院里做了一番才艺表演,这次舞戟大概舞得是相当漂亮的,所以就在一干家兵卫士看得目瞪口呆之际,曹操翻墙跑了,所有人也没能拿他怎么样。

根据史书记载,汉代的墙大约有八尺,而曹操身高只有六尺——也就是说1米62的曹操翻过了1米93的墙跑了——这样看来他不但擅长短兵器,轻功也还不错。

不可否认,后来曹操确实被多次打败过,多次狼狈不堪,估计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先天不足个子就矮,你让1米6的人和1米8,1米9的人打本来就不公平。二是因为他日趋位高权重,而又十分好色,身体难免被掏空,又患上了头风,大约也不再时时练习武艺了。

不过谁还没有输过呢?威震华夏的关羽、威震逍遥津的张辽,曾经还不是做了曹操的俘虏;百骑劫魏营的甘宁,曾经还不是被曹仁围得没有半点脾气——你能说他们也不是高手吗?

怎么样,大家说正史上的曹操算不算得上是一位高手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曹操为什么选典韦和许褚当自己的保镖?曹操选保镖有什么要求?

全文共 1365 字

+ 加入清单

想要当曹操保镖武艺高强只是最基本的,可能曹操看重的是你有没有这些能力。早期典韦当曹操保镖时为了救曹操寡不敌众战死,随后曹操又找来许褚,要说许褚就比典韦精明很多。一次救了曹操还能全身而退,一次吓跑马超,要知道连马超都搞不定的人是有多凶悍了。其实许褚的运气也是很好,几次都能逃出虎口,曹操死后也是心力憔悴可见许褚的忠诚。

皆知曹操身边有两位著名的保镖,早期是典韦,后期是许褚!若论名气,恐怕是典韦占上风。

因为在宛城之战中,即:由于曹操搞了张绣的婶子,致使张绣恼羞成怒,偷袭曹操,在这一战中,典韦凶悍无比,若天神降世,几乎就是靠一己之力,独挡敌兵不能追击曹操,救了曹操一命!在曹操逃脱,闻听典韦战死后,是放声大哭……

而许褚最出名的一战,是在渭南之战,当时曹操率军渡河,曹操压后,哪料马超却突袭曹操,顿时乱箭齐发,射向曹操。许褚急忙把曹操扶上船,一只手用马鞍护着曹操,一只手划船,虽数次中箭,却保护着曹操安然逃脱……

从这两位著名保镖,在曹操生死攸关时刻的表现来看,显然典韦救曹操的难度,要远远大于许褚,故而典韦的名气压过了许褚,毫不稀奇。

但名气归名气,若论典韦和许褚,两人谁最强,即谁最称职、成功,那显然是许褚,因为保镖的第一要义,是让被保护人,远离危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言,典韦就不如许褚了。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典韦保护曹操时,曹操完全处于创业阶段,动不动就需要自己亲征,自然典韦吃了大亏。许褚那时,曹操的情况明显好多了,所以没法比,环境不一样!

但反问一句,对于曹操这样的人物,别说他在前线,就是钻进地洞里,难道就安全了?须知曹操就是刺客出身,当年曾刺杀十常侍之一的张让,在《三国演义》中,变成了刺杀董卓,都进入了寝室之中,若非张让和董卓警觉,曹操就得手了。

所以,看许褚和典韦到底谁强,除了在生死攸关时的表现外,更要看两人的警觉度,这方面许褚恰恰表现出来了,堪称完美地阻截了一次对曹操的刺杀。

所谓最危险的敌人就在身边,在《三国演义》中,杜撰出了曹操梦中杀人。这个杜撰其实是有根据的,在历史上曾有一位曹操身边的“亲兵”,想刺杀曹操,他叫:徐他!当然还有一个名字是“徐佗”。

到底是叫徐他,还叫徐佗,现在已经没人知道了,因为关于他的信息,是出自《三国志》,其中有句是:(徐佗)徐他谋逆,而许褚心动……事情发生在公元199年,就是典韦死后两年,当时曹操跟袁绍兵陈官渡,正进行着生死决战。

也许是徐他认为曹操必败,所以想刺杀曹操去袁绍那里邀功。但由于许褚保护措施严密,又经常查岗啊,几乎寸步不离曹操,所以徐他虽是曹操亲兵,却寻不到太好的机会。

终于有一天,许褚累了,暂时离开曹操回自己营帐休息,徐他趁这个机会,怀揣利刃就进了曹操的大营……可哪料许褚却突然又回来了,因为他刚回到自己营帐内,就“心动”,即有股不祥的预感,让他心跳加速,所以急忙返回。徐他眼见许褚突然出现,惊得慌乱不已,许褚立刻意识到了有情况,抓捕徐他并杀之。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所谓 “许褚心动”,其实是第六感或说预感,这种感觉,大多来自于对某项事情的超乎寻常的专注,例子有许多。

许褚号称虎痴,他本质上是员粗线条的虎将,却拥有了这种精密且离奇的第六感,足以说明许褚对职责是何其投入,不然无法解释为何徐他会让许褚“心动”,这也是为何说,许褚虽没有典韦名气大,却比典韦要强、要成功的真正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曹操有哪些毁名声的事情?曹操有被估计抹黑么?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一生所做出的贡献和收到的诋毁成不成正比成了一个话题。其实曹操做了很多算是毁名声事情,但是曹操也并不是完全不在意被人的想法,不然早就把汉献帝赶下去,自己当皇帝了。说明曹操心里还是有几分敬畏之心的,但是无奈自己到死都没能当上皇帝,让自己的儿子曹丕成了终结汉室的人。那在三国里曹操真的又被故意抹黑么?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一生文治武功的成就是非凡的。不过曹操可以说是三国中让人争议最大的人之一。喜欢他和讨厌他的人都非常的多。喜欢他是因为他珍惜人才、为人豪迈。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曹操呢?小编觉得主要是因为他的两个重大的决策失误,让他失去了人心。

第一个失策就是因为自己贪恋美色,间接害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和贴身大将,《三国志》也有记载,他的多名妻妾均是“猎获”别人的妻子而来。譬如,刘夫人曾是袁绍之妻,杜夫人是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尹夫人是李暠之妻。用现在话讲,曹操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人妻控”。最终,好色的曹操栽了,而且,还栽得挺惨。

建安二年(197年)初,曹操出兵宛城,攻打当地的土皇帝张绣。张绣迫于无奈只好投降。本以为这事就这样完了,可是曹操好死不死的有看上了张绣的嫂子,张绣的这位婶婶,也确实美貌丰润,秀色动人,颇有少妇风韵,曹操自然是神魂颠倒。仗着自己是胜利者,曹操把她据为己有,放在自己的帐中,整日完乐,这下可了得,张绣听说后感到非常的羞恼,连夜策反,于是张绣带领队伍发起了宛城之变,曹操被偷袭后仓皇而逃,曹操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在这次战役中牺牲。而曹昂的养母就是曹操的妻子听说这事后,大骂曹操不要脸,这让曹操脸上非常的挂不住,于是就休了她,不过这也让曹操的名誉彻底的扫了地。

第二个失策就是放了刘备,刘备,凭借自己的努力以及麾下文武大臣的扶持,最终在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汉末三国之一。不过,在此之前,刘备却曾依附过曹操。公元197年,刘备被吕布和袁术偷袭失去了徐州根据地,趁机就归降了曹操,被任命为豫州牧。刘备是想借助曹操的力量,击败吕布而已,并非真心的依附。

郭嘉也曾劝曹操说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奈何曹操求贤若渴,希望的得到刘备的辅助,就请刘备喝酒,说刘备是英雄,在“煮酒论英雄”的刘备是在曹操控制内的,很多大臣劝说曹操杀了刘备,但是曹操都没有听从。最后刘备出走徐州,依附曹操的对头袁绍,也与孙权协同大败了曹操。而在最关键的一场战役,汉中之战中,曹操不敌,刘备占据了汉中,占地为王。曹操因此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谁才是曹操的第一谋士 不是郭嘉而是另有其人

全文共 143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操这个人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人也还真的是很给力的多的也不用多说,其实三国最有潜力统一的其实就是他了,但是我们今天不说这个,我们来说说曹操身边的谋士,有人说曹操旗下有八大谋士,也有的说有五大谋士,那么这些谋士中谁排第一呢?有的说是郭嘉,有的说是司马懿但是其实都不是的,那么到底是谁?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

在三国乱世,人才就更重要了。所以,曹操才颁布“唯才是举”的政策,石破天惊的打破了当时官员选拔传统。

正因为手下人才济济,所以弱小的曹操,才能击败兵多将广的袁绍,从而统一北方。关于曹操手下的人才,想必大家都能说出一两个,比如郭嘉、贾诩、程昱、戏志才、荀攸、刘晔、司马懿、荀彧等。

那么,问题来了,谁才算曹操手下第一谋士呢?对于这一个问题,相信十有八九的人,都会选择郭嘉!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如今,他更是被封为三国第一智囊!

然而,郭嘉或许才华横溢,但他有二个短板,即:寿命太短和过于用奇。正因为这两点,所以他成不了曹操手下第一谋士!相反,另外一个人却寿命较长,而且堂堂正正的谋划。

公元207年,郭嘉去世。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爆发!也就是说,郭嘉主要在曹操崛起过程起作用,此后天下很多大事,郭嘉都无缘参与。尤其是郭嘉死了之时,曹操、刘备、孙权之间的故事还没有完全展开!

更为重要的是,曹操称郭嘉为“奇佐”,却称另外一个人为“吾之子房也”!(所谓子房,即汉朝的张良,能够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没有张良,就几乎不会有刘邦称帝)

显然,郭嘉善于用“奇谋”,而另外一个人才是用“正”高手!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奇可以胜,但没有“正”的“奇”,却几乎不可能胜!

所以,这另外一个人才是曹操的第一谋士,此人名字叫荀彧(xunyu)。如果大家详细看一看荀彧的简历,就可以知道此人多么牛!如果粗略了解他功绩的话,重点可以看这四点!

(1)在战略上,荀彧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最典型的是“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需要注意的是,荀彧还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也就是说,他能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曹操的错误!

(2)在战术上,面对吕布的叛乱,却能保全兖州三城,使用奇谋将袁绍阻挡在官渡,为官渡之战创造了有利条件等。总之,荀彧在战术上,也能做到“奇谋迭出”!

(3)在治政上,荀彧被曹操任命为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没有一定能力,能干上“十数年”?199年,曹操打赢官渡之战后,迅速一统北方,恢复生产之类,这里面有荀彧的巨大功劳!

(4)在举荐上,荀彧为曹操推荐了很多人才。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都是荀彧所推荐。当然,这也可以看出一件事,即:荀彧有识人之明!

正因为荀彧才华横溢,无论战略战术,还是治政荐人上,成绩都非常显著,所以曹操才称他为“吾之子房”!事实上,在三国时代,荀彧也被称为“王佐才也”,“王佐之器”!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王佐之器”,不仅仅需要有高明的战略战术,还需要能治政、能识人、懂外交、懂宣传.....总之,应该是一个通才,可以全方位的帮助别人。诸葛亮、郭嘉等人都有短板,所以只能算高级谋士!

所以,三国第一智囊的称号,应该给予被低估的荀彧!后来,因为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被调离中枢!212年,50岁的荀彧忧郁成病而死。遗憾的是,或许是荀彧低调,或许是历史不太重视他,所以“哥不在江湖了,江湖就没了他的传说”,直至今天,真正了解他作用之人,少之又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曹植为什么斗不过曹丕

全文共 258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植曹丕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两个人也还是很有话说的,也很有故事讲的,最近很多网友都说了,其实在早些时候曹植是深受曹操的喜爱的,也有想法把世子的位置给曹植,但是到最后曹植也还是失败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是为什么,曹操那么喜欢曹植,难道就是因为女人的原因?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话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汉献帝刘协成了傀儡皇帝,曹操位及人臣——加九锡,封魏王,他实际就是皇帝。

做了魏王之后,曹操就想在曹植和曹丕之间选择谁做世子,也就是相当选择谁做太子一样。为的是曹操百年之后,世子可以承袭曹操的爵位和俸禄,就好比太子可继承皇位一样。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于是,围绕着曹植和曹丕之间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终曹丕胜出,曹植惜败。

这个结果有点出乎人们的意外,曹植是个大才子,其文采曹丕可望不可及也。从后来曹植争世子失败后一件事可说明这个问题。

曹操死后,曹丕想加害曹植,令其七步成诗,曹植五步就吟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曹丕很受触动,于是打消了加害他的的念头。

不论从个人才情和名气,曹植都盖过曹丕,然而现实很残酷,很优秀的曹植为何在争"世子"中失败了呢?

曹植之所以没斗过曹丕,是因为曹植集团为首的谋士杨修斗不过以曹丕集团为首的谋士司马懿,换言之,曹植的失败,是司马懿的智慧战胜了杨修。

如果把两个政治阵营的对手两相比较,你会发现曹植比曹丕聪明且文采出众。两个对手的谋士杨修比司马懿更有才情,但政治头脑杨修比不过司马懿。换言之,曹植集团都是些文人骚客,而曹丕集团都是些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不信?春秋君为你讲讲他们之间争斗的故事。

话说曹操长期在立嗣问题上摇摆不定,势必影响到下属。时间一长,下属间渐渐形成了拥护曹丕和拥护曹植的两个集团。

拥护曹丕的有桓阶、司马懿、陈群、邢颐、吴质、贾诩等人,这其中以司马懿为首;拥护曹植的有丁廙、丁仪、杨修、孔桂、杨俊等人。这其中以杨修为主谋。(看到了了吧,文人都聚拢到了曹植身边,政治家都聚拢到了曹丕身边)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时,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屁的文章,曹操听了很赞赏的点了点头。

这时曹丕并不言语,站在道旁泪流满面的为父亲送别,这情景似曾相识,对了,就是火车开动那一刻,亲人相送的场景。这情景感动的曹操也直落泪。曹丕这种发自肺腑的浓浓亲情让父子之间拉近了距离。

其实这是司马懿在来之前对曹丕交代的,司马懿觉得曹植肯定要显摆一番,曹丕没有曹植能说会道,于是出了这个计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曹丕打的亲情牌要高于曹植的文采展示。

说实话,与其说是曹植和曹丕在斗,不如说是杨修和司马懿在斗智斗勇。

曹植因为太优秀了,史书说,太祖特别喜欢曹植是因为他像当年的曹操,曹操看到他就想到了自己的过去,二人都是文采出众,同时放浪形骸,尤其是喝了酒后。

曹植类父,这让他做世子的太平向他倾斜,但杨修此时做了一件蠢事,打破了这种倾斜。这件事是这样的。

曹操为了防止太子结党,对曹植和曹丕监视很严,谋臣一但和二人联系,曹操立马就知道了。这样一来,二人和谋臣都要偷偷摸摸得接触。

有一次,曹丕要和司马懿商量件事,司马懿要进曹丕的府上很不容易,曹操的眼线虎视眈眈的盯着,曹丕又急着要见司马懿,怎么办?

突然司马懿灵机一动,自己藏在往曹丕府上送丝绸的大车里,大车拉着许多竹筐,里面是昂贵的丝绸,司马懿就藏在竹筐内,上面用丝绸掩盖。还别说,第一次顺利通过。

这事不知道为何被杨修知道了,杨修就偷偷告诉了曹操,让曹操明天去抓人。到了第二天,曹操派人去曹丕门口把守,果不其然,有个送丝绸的大车缓缓走来。然而等曹操的卫兵打开竹筐时傻眼了,里面除了丝绸并没有人。曹操士兵扑了个空。

原来曹操要第二天派士兵排查这事,司马懿早就得到了消息,当然消息是在曹操卧底的人告诉司马懿的。司马懿将计就计,仍然安排人像往常一样送丝绸,只是这次司马懿没有人去,只有送到曹丕府上的丝绸。

可想而知,曹操扑了个空,于是对杨修产生了怀疑,曹操心想可能是杨修故意想陷害司马懿呢!慢慢的曹操疏远了曹植和杨修。

曹操立世子的天平向曹丕这边倾斜了,接下来曹植做了件天大的蠢事,让他彻底无缘世子之争,这件事就是“司马门”事件。

这事发生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自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回来知道了这事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对曹植也失去了信任和宠爱。这就是典型的喝酒误事的例子。

曹植喝酒误事不单单是私闯司马门这一件事,还有一次,曹操想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结果曹植在出征前喝的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取消了他的带兵资格。曹操对曹植也就彻底死心了,曹植的“诗酒百篇”害了自己。

种种迹象表明,曹植终究斗不过曹丕,就在关键的节骨眼上,曹丕的另一主要谋士贾诩的一番话,敲定了曹丕太子之位的决定。

曹丕最后做太子其中起最重要作用便是曹丕的谋士贾诩的一席话: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引自《三国志》《贾诩传》

以上这段话的大意是,当时曹丕是五官中郎将,而弟弟临淄侯曹植大有称太子之意,于是曹丕就派人请教贾诩妙策,贾诩告诉使者说,只要曹将军做好为子为臣之道就行了,其他不必考虑。

太祖问贾诩立太子之事,贾诩好久不说话,太祖说,你怎么不说话呢?贾诩说,我正在想袁绍袁本初和刘表刘景升立世子之事呢。

原来这是贾诩的妙答,实际就是提醒曹操不要步袁绍和刘表的后尘,袁绍曾经废除了长子,立了小儿子,结果引起了大乱,最后弄的家族四分五裂。太祖曹操听后大笑,于是世子这事就定下了曹丕。

综上所述,曹植斗不过曹丕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人助,天助、自助奠定了曹丕世子之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大儿子哭着求妈妈生二胎,妈妈问其原因,回答让全家人温暖!

全文共 978 字

+ 加入清单

都说这年头的孩子一家一个都自私,可这并不是事实,话说张二婶家的大孙子就非要哭着喊着要妈妈再生一个。

这个小家伙今年已经十岁了,上小学都二年级了,最近,他偷听到妈妈爸爸的对话后,就变得异常磨人,非要妈妈再给自己生了小弟弟或者小妹妹。

妈妈不解询问原因。原来是儿子偷听到了爸爸妈妈的对话,妈妈说自己又怀孕了,不想生,爸爸也表示经济压力有点大,要不就打掉吧。大儿子听到后不淡定了,他觉得不管妈妈肚子里的是弟弟还有妹妹,还没和自己见一面就没命了,实在是太可怜,就假装不知道的磨妈妈再生一个孩子,他说他喜欢。

听到儿子能有这样的善心和善行,妈妈也被感动了,再次和丈夫商量,又找来婆婆,一家人都觉得十岁的老大是肚子这个小家伙的贵人,既然有人保着,那就生下来,两人将来还有个伴。

听到大人的决定,老大乐坏了,每逢妈妈去孕检,他必须跟着,还替妈妈看检查单,听医生说,知道这个胎儿是健康的平安的,这才放下心来。

孕妇在怀孕期间,需要保持心情开朗,以及不能太操劳,每次产检必须按时去才行,胎儿健康,孕妈才更放心。

前不久做B超的阿姨问小家伙,妈妈生的是妹妹,你愿意不?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只要是健康的,无论是弟弟还是妹妹,我都爱,我都会帮助妈妈把她带大的。

瞧瞧,人家这孩子的觉悟,这责任心。有人说,看人家孩子,自己就上火,也是由于生二胎,老大一千一万个不同意,都不知道跟孩子沟通了。

其实,够聪明的父母只需要这样做。

避开老大敏感的年龄阶段:在我们决定生二胎的时候,最好是老大5岁以后的时候,这时候,妈妈生老大时身体的机能已经恢复正常了。而老二的注意力也多半集中在了小伙伴的身上,不再纠结于妈妈是不是关注我这些细节上。所以,只要你注意多给孩子找个伴,那他既不会过于在意自己是不是又要多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了。

让孩子认识到有弟弟妹妹的好处: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和家里有二宝的家庭玩,让孩子认识到别人家都是两个孩子多好啊,我自己多孤单。这样孩子就能大大地减少对妈妈生二胎的抵触情况。

另外,妈妈也可能通过故事等方式,普及孩子一些关于家里孩子多的好处,让孩子切身地感受到兄弟姐妹之情。

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不管是以上哪种情形,基础都是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培养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会让孩子变得更容易满足,更不怕父母的爱被他人分散。为了培养孩子的这一点,建议父母平日里多陪伴孩子,不要给孩子被冷落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曹丕会武功吗?历史上的曹丕也是武林高手

全文共 95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现在可能想象不到,古代的帝王级别的人物,很多启示都是文武兼修,有一些甚至还是武学界的高手,只不过很少有与敌人单打独斗的机会,他们的才能也远不在此,因此很容易被人忽略掉。就比如三国时的曹丕,很多人关心他和弟弟曹植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甄宓,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曹丕也是一个武林高手,那么,曹丕的武功是什么水平呢?

历史上,魏文帝曹丕能文能武,和大哥曹昂有得一拼。历史上还有关于曹丕善于剑术的小故事。

曹丕喜欢骑射,在这方面非常厉害。有一次,他举办了一次宴会,邀请了平虏将军刘勋和奋威将军邓展。俗话说,高手遇到高手,难免手痒,想要一决胜负。曹丕听说邓展武术精湛,对各种武器都能运用自如,坊间更是传闻,邓展还有空手接白刃的功夫。曹丕暗自钦佩邓展,借此宴会,趁机和邓展讨论剑术。

两人讨论得非常激烈,观点也有互相冲突的地方。曹丕虽然钦佩邓展,但是他坚持直言到:“我曾经也研究过剑术,而且还有一位很厉害的师父,我觉得你说的不对!”

众人都已经微醺,借着醉意,邓展也不顾君臣之礼,强烈要求和曹丕“一较高下”。恰好此时大家都在吃甘蔗解酒,为了不伤到人,邓展和曹丕就以甘蔗为剑,在宴会的大厅上对战起来。

邓展施展了自己的全部剑术,最后还是被曹丕好几次打中手臂。众人纷纷起哄,皆言邓展无能,坊间传言不可信。

邓展听后,面红耳赤,非常尴尬和难堪,心里却更加不服曹丕。这一回合结束以后,邓展坚持再来一次,他就不相信,自己居然打不过曹丕。曹丕也不能不给邓展面子,只好答应再来对打一次,但是这一次他动了一些小心思。

曹丕故意对邓展说:“我的剑法偏向于以快制胜,往往打不中对方的面部,所以我刚才只打中了你的手臂。”邓展不耐烦了,曹丕越说,他越感到羞辱,就说:“我们直接开战吧!”

于是,下一秒钟,他就冲向了曹丕。曹丕知道邓展一定会强攻中路,就故意暴露自己的中路,引诱邓展杀过来。等到邓展冲过来的时候,曹丕却突然往后退了几步,高高举起手中的甘蔗棒,一下子就打中了邓展的额角。

围观的一干人等欢呼起来,都觉得意犹未尽。曹丕和邓展也重新落座,继续饮酒。

曹丕笑着对邓展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从前有个叫做杨庆的神医,他让淳于意将秘方全部扔掉,另外再交给他新的秘方。

“我希望将军也能抛弃从前的剑法,重新学习新的剑术,这样才能一直厉害下去。”曹丕话音刚落,众人便大声欢笑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曹操要篡汉为什么还要把女儿嫁给汉献帝刘协?

全文共 1108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网友都在说一件事情,那就是对于曹操有一个问题是想不通的,那就是曹操想篡汉的事情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曹操却还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汉献帝刘协了,有的网友就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处。

第一,曹操不称帝,但他却控制着名副其实的皇帝。身为汉臣却能代天行令。是个有帝王之实的汉臣。因为他明白,他一旦废帝自立。那么还没被他统治的地方将纷纷效仿他。到时候中国大地上会平白多出来N多个皇帝。这是曹操不想看到的。(曹丕的废汉自立,就导致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因为刘备和孙权也随后相机自立了。)

第二,曹操掌控天子,就没有自立的必要了。因为皇帝在他手里,而他则可以借皇帝之口对其他诸侯进行干涉。君不见三国众多的老狐狸,却只有袁术傻头傻脑的公然自立。结果袁术就成了众矢之的。曹操代天子讨伐袁术,所有诸侯都声援他。出不出兵相助是一回事。占尽道义是另一回事。有袁术的前车之鉴,其他诸侯谁还敢不识时务?可反过来一想,曹操一旦废帝自立。那他就成了口诛笔伐的国贼。一些别有用心的诸侯就会借为汉报仇而讨伐他,侵占他的胜利果实。这更不是曹操希望看到的。虽说曹操当时的实力已经很牛逼了。但他也明白,好汉架不住拳多。蚂蚁多了啃死象,老婆多了整死猛老公的道理。他也不想四面楚歌。

坦白说曹操对待汉献帝,虽然忤逆,但比起其他几个诸侯,曹操对待汉献帝,还算是比较好的。大家想想董卓,李傕郭汜。他们是怎样对待汉献帝的就明白我说的是真是假了。说实话,曹操之所以把女儿嫁给汉献帝。一是攀附权贵。大家可能对我的说法有些不认可。但大家要明白,汉献帝虽然弱,但他终归是大汉的正统继承人。正所谓老虎不吃人,名声在外。汉献帝这个二维码虽然名不副实,但所有诸侯,有什么动静。都还要扫一扫。否则,就是乱臣贼子。名不正言不顺。第二,如果曹操的女儿为汉献帝生下皇子。哪曹操就会晋升成另一个何进,就是我们所说的外戚。这也是曹操借着动乱不惜杀死汉献帝哪怀孕的董贵妃的另一个原因了。

曹操是一个相当敏锐的人。在袁绍那个蠢猪头还在纠结着要不要迎取汉献帝的时候。曹操则马不停蹄的从千里之外赶到废墟洛阳。抢都要抢回汉献帝。甚至是为了抢回汉献帝,不惜跟杨奉徐晃死战。因为一旦掌控汉献帝,曹操就能执天下牛耳。使得曹操在统一天下的路上事半功倍。只要曹操掌控了汉献帝,那么,他就是一个拥有皇帝之实的汉臣。他不称帝,大家都是汉臣。一边高。但皇帝在他手里,他说的话,就是皇帝说的。所以,曹操是个很务实的人。不像袁绍刘表那样,为了个所谓的虚名都能兴奋好几年。只是曹操死后,曹丕改变了曹操原本的计划和规划。篡汉自立。也使得中国分裂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白白便宜了司马懿家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徐庶投降曹操之后,曹操是怎么对待他的?

全文共 1443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表现三国时期徐庶对于汉室、对于刘备的忠诚,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安排了他虽然进入曹操阵营,但是一个计谋也没有给曹操出过,这样看来,徐庶在曹操手下就完全相当于是一个闲人,没有用。可事实上,曹操不仅给他很高的官职,也有很好的结局。曹操爱才不假,但是他为什么会对一个没有用的人才这么好?徐庶真的就没有献过策吗?

三国军师徐庶虽然在正史里并不是个主要人物,著名的三国志里也没有为其立传,但经过三国演义的艺术塑造后,徐庶在中国几乎成了一个家谕户晓的人物。而围绕在徐庶身边除了救母,还有一言不发,以及那乱了方寸的故事。

《三国志》里介绍徐庶本是刘备的谋士,可是曹操却用计谋把徐庶的母亲骗到了曹营,把徐母当成人质。徐庶是有名的孝子,为了母亲,他没有办法,只得离开刘备,前去曹操那里营救自己的母亲。临行前,徐庶对刘备说:“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意思是说,现在母亲被曹操抓去,自己内心已经乱了,对刘备而言现在的自己没有用处,所以请求离开。

而在《三国演义》中徐庶入魏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除了《三国志》诸葛亮传和《三国演义》的故事以外,记载当时魏国历史的史学著作还有一部《魏略》。

《魏略》上专门有一段写到徐庶:

(徐)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未尝为人报仇,白垩涂面,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名,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以羞之,击鼓以令于市,莫敢识者。而其党伍使之得脱。于是感激,弃其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做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遂与同郡石韬相亲爱。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乃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与韬俱来北。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才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庶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获存焉。

这徐元直就是徐庶。那么问题来了,徐庶到曹营后若真的一言不发能有这么好的结局,能当上这么大的官吗。我们看看中郎将与御史中丞这两官职有什么来头。

中郎将,系由中郎演变而来。秦代设置中郎一职,到了西汉时期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隶属光禄勋。平帝时又设置虎贲中郎将,统武贲郎。东汉以后,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前期之使匈奴中郎将,后期之北中郎将等。又建安中,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其职相当于副丞相,算是个高级官僚了。

御史中丞,其官起于汉代。汉代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佐,亦称中执法。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监察君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西汉末期,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台长官。自东汉至南北朝,中丞之权极重。

徐庶当过的这两个官职显然都系要职,曹操其人又用人惟才是举,根本不看你是否有什么虚名,而是看你有无真实才能,是否对他有过什么贡献。

试想徐庶到了曹营之后如果真的一言不发,什么都不做,就算是他再厉害,再有本事,恐怕也曹操不会授予他“统领皇帝的侍卫”以及“监察郡国行政,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这样的官职。所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只是罗贯中自己的美好理想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曹志和曹操什么关系 曹志生平简介

全文共 1249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曹植的后代往往是被忽略的对象,可能是因为曹植文采太出众所致。那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人物曹志,他就是曹植庶次子,曹操的孙子。曹志和曹植很像,从小就爱好读书,且有宏大抱负,骑马射箭也不在话下。不过曹植毕竟输了嗣子之争,所以他儿子想出头并不容易,等司马家篡位后,曹志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据说司马炎十分看重曹志,但曹志最后却被免官,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呢?1、济北王

此人名叫曹志,字允恭,是魏武帝曹操的孙子,他的父亲正是大名鼎鼎的陈思王曹植!据史书记载,曹志受到父亲的影响,自幼喜欢读书,少年时就以才学、品行闻名天下,另外他“夷简有大度,兼善骑射”,是个文武双全的人。可是,当时曹魏推行限制宗室的政策,曹志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

曹植非常欣赏曹志,曾经说过:“此保家主也”,并且将其立为后嗣。232年,曹植病死,曹志承袭了爵位,被改封为济北王。260年,魏主曹髦被杀,司马炎奉命前往邺城,迎接常道乡公曹奂做皇帝。曹志夜间拜访司马炎,两人一见如故,从晚上一直聊到白天,“帝(指司马炎)与语,自暮达旦,甚奇之”。2、鄄城县公

六年后,司马炎称帝,但他并没有杀戮曹魏的宗室,只是按照惯例,将他们的爵位降低,同时还予以任用。曹志的爵位也被降低一级,成为鄄城县公。在曹魏统治时期,曹丕、曹叡父子推行限制宗室的政策,那些宗室成员基本上就是政治囚徒,甚至没有人身自由,即使那些有才能的人,也无法出来做官。

司马炎在称帝之初,就下发诏书,表示要任用曹魏宗室中的贤才,他第一个任用的就是曹志,“前济北王曹志履德清纯,才高行洁,好古博物,为魏宗英,朕甚嘉之,其以志为乐平太守”。但曹志毕竟是曹操的孙子,为了避嫌,他“不以政事为意,昼则游猎,夜诵《诗》《书》,以声色自娱”。3、得罪皇帝

后来,晋武帝再次下诏,“鄄城公曹志,笃行履素,达学通识,宜在儒林,以弘胄子之教,其以志为散骑常侍、国子博士”,将曹志调到了自己身边,担任皇帝的侍从官。虽然司马炎非常欣赏曹志,但曹志并非佞臣,结果他因上书直言,得罪了晋武帝。事情与齐王司马攸有关,当时司马炎打算将司马攸赶到封国去。

看到司马攸,曹志想到自己的父亲曹植,叹息道:“安有如此之才,如此之亲,不得树本助化,而远出海隅?晋朝之隆,其殆乎哉!”于是曹志上书劝谏。曹志的堂弟看过奏折后说到:“兄议甚切,百年之后必书晋史,目下将见责邪。”晋武帝果然大怒,“曹志尚不明吾心,况四海乎!”于是,有关部门逮捕了曹志等人。4、西晋忠臣

不过,司马炎还算不错,只是免去了曹志的官职,“以公还第”,其他人则被治罪。没过多久,司马炎又恢复了曹志散骑常侍的职务。之后,曹志的母亲去世,在守丧期间,他“居丧过礼,因此笃病,喜怒失常”。288年,曹志病死,被谥为定。

曹志虽然是曹植的儿子,曹魏的宗室,但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西晋忠臣的身份。在曹魏期间,曹志和父亲一样,过得很憋屈,有话不敢说。改朝换代后,曹志却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不怕得罪皇帝。两百多年后,梁武帝萧衍就说过:“曹志,魏武帝之孙,为晋忠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织田信长和曹操有什么关系?为何说织田信长是日本版曹操?

全文共 164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曹操,相信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了,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政治家,创造了东汉末年的曹魏政权,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战乱纷纷,曹操从一个想要匡扶汉室的栋梁到最后的枭雄转变,很可惜曹操也没等到自己统一华夏的那一天。

织田信长估计很多人会很陌生,因为这是日本战国的一个割据势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光荣的游戏系列中总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织田信长和曹操长得如此接近,其实不光是长相相似(因为我们也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只能依据光荣游戏的立绘)其实他们还有许许多多相似。

很多人会嘲笑说到:日本战国只不过是一个村子去攻打另一个村子,我不敢苟同不能因为战争的规模大小而否定别人的势力,这样的确有些自欺欺人!

两人相隔千山万水,一个号称“奸雄”一个号称“第六天魔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两个人,是什么冥冥之中将这两个人牵连到一起!相似的身世

曹操出生宦官家庭早年也算是出生在名门世家,父亲是汉太尉曹嵩因为父亲是宦官一直被同龄人嘲笑“阉人之后”但也是早年无忧无虑。

织田信长在身世方面和曹操非常接近,织田信长同样出生在官宦之家,织田信长父亲则是室町幕府三管之一的家臣都是出生在名门。

这些都是这两个人的政治资源,曹操的祖上都是宦官出生祖父曹腾更是担任了当时的费亭侯在皇宫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朋友的推荐下让曹操做了一个小官洛阳北部尉职位,其实之后曹操的官场已经平步青云,再到曹操做过最大的官职西园八校尉的时候,曹嵩在曹操少年时期给了曹操不少帮助!

再说说织田信长,织田信长就更嚣张了,父亲织田信秀曾是日本室町幕府三管家臣是人送外号“尾张之虎”最后以下犯上取代了波斯家,成为战国割据势力的其中一员!相同的童年

曹操和织田信长从小都被歧视,曹操被人骂“阉人之后”织田信长则被人骂“张尾傻瓜”,曹操从小和母亲就有矛盾,织田信长的母亲更加过分,从小就不喜欢织田信长以致到最后甚至怂恿二儿子织田信行造反。

在缺失母爱的情况下才导致曹操和织田信长的多疑和残忍,曹操多疑是出了名的早年刺杀董卓失败躲进发小家中听到发小在磨刀以为要将曹操移送董卓,曹操便杀了其家人可见曹操的残忍和疑心!

织田信长被自己的妈妈弟弟造反可想而知其心理影响,其实织田信长也不算残忍,只是在对待日本那些“和尚”比较残忍!有着非常强大的对手

曹操的对手非袁绍莫属,曹操在击败袁绍之后才奠定了魏国强大的底子,官渡之战在建安四年六月在官渡正式打响,这也是是华夏大地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当时的袁绍率10万面对曹操的3万部队,袁绍想用绝对的力量碾压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

而织田信长面对的则是金川义元,当时的桶狭间之战也是以少胜多,当时的金川义元动员了2万到2.5万的部队,反观织田信长在没全面接管尾张地区只动员了4千士兵,最后在暴雨的协助下最终击败金川义元

曹操、织田信长都以少胜多击败了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也有认为三国时期的袁绍和金川义元也是颇有相似,袁绍一直以四世三公自居,虽然袁绍在官渡之战拥有比远超曹操的兵力但是由于自己的刚愎自用不听取田丰和沮授的意见是直接导致许攸看出袁绍必败的原因。

比袁绍更加可笑的就是金川义元,在桶狭间之战之后没有丝毫进去没有丝毫的反思,直到被织田信长杀之前还在描眉画齿,好似不能让自己的贵族气质有所玷污!同样的结局

很难相信这两个枭雄都没看到自己的帝国完成的哪一天,曹操被司马家族夺去了江山,织田信长被丰臣秀吉夺取。为什么日本人都喜欢这样的主角

当年在日本有一项投票内容是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织田信长第一曹操第三,可想而知在日本人眼里有多喜欢这两个历史人物,可能是因为曹操和织田信长惊人的巧合,都是乱世奸雄在日本人心里自然的就把自己国家的人物往咱们三国中的人物对照,发现这两人真的好像!

特别是在光荣的游戏中更是如此,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有没有玩过三国志12这款游戏在玩家通关之后会有一个时空混乱,日本战国武将也会来到华夏大陆,我们也可以招募!

以上就是小编的一些关于织田信长和曹操的一些看法,写的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指教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