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丕是曹操的长子吗(经典20篇)

浏览

5401

文章

762

篇1:曹操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曹操没有称帝说明了什么?

全文共 1049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要后人评价曹操的一生基本上都是褒贬不一的,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就像是一位最大的反派人物,被称为是汉贼,但是从个人成就方面来看,曹操无疑是最高的。曹操不仅有着帝王的志向,还对文化方面颇有建树,这就非常了不起了,而且曹操也是当时的大才子很多作品都流传至今。所以要分析曹操可能需要从两方面来看,虽然曹操做了很多残暴的事情但当时的局势如此,而且曹操早就可以称帝,却没有这样做,说明曹操心里还是有一把尺的。

曹操被称作是“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曹操在三国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没有他不可能有三国鼎立的局面。可是,在世人眼中曹操好像就成了一个乱世奸臣,其实这可真是冤枉曹操了,曹操非但不奸,而且有一颗忠诚的心。

其实,曹操早年是不想自立的,他也曾想着去匡扶汉室,做一个辅助之臣。曹操在董卓手下担任校尉时,竟然拿着七星宝刀去刺杀董卓,试问此时他刺杀董卓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也是为了自己吗?肯定不是的,因为曹操此时并没有什么权利,即使董卓死了,他也得不到什么好处。而且,曹操只身一人去刺杀董卓,即使他成功了,那他还能活得了吗?曹操不顾自己的性命去做这样出力不讨好的事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其实他是为了大汉江山,为了给献帝刘协一个复兴汉室的机会。

即使后来曹操也没有做什么对不起汉室的事情。献帝刘协从长安逃出后,一路奔波,风餐露宿,天下诸侯没人理会,而此时又是曹操,他带人将献帝迎到了许昌,给他吃的,给他穿的,给他住的。可能有人会说曹操这么做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还不是为了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至少曹操没有让献帝再受奔波之苦。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曹操也不迎天子,天子去了别处,比如说天子跟了孙权或是袁绍,天子就会比在曹操处过得好吗?肯定不会的。所以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了,但是他也算是保护了天子,至少当时天子跟着他,比跟着其他人都要过得好。

其实,从曹操本心来讲,他也不想做这“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可是他清楚当时汉室已经无药可救了,如果想要天下太平,想要百姓安居乐业,只有取汉自立。

再看看天子在曹操这里究竟过得如何?至少他衣食无忧,至少还有人向他三拜九叩。而且每遇大事,曹操还是会去向天子上奏,即使是要下达一些命令,他也会请示天子,虽然这种上奏与请示只是一种形式,但是至少说明曹操心中还是有天子存在的,曹操清楚谁才是天下之主。

其实在我国历史上做了傀儡的皇帝很多,但是能像曹操这样对待傀儡皇帝的大臣却不多,所以曹操也算得上是有一颗忠心,只是他知道这汉室迟早有人要取,所以他才从最初的英雄,变成了后来的枭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荀彧为什么要投奔曹操?荀彧为何要离开袁绍?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荀彧在东汉末期,为曹操谋臣,一直以来都有“王佐之才”的美誉,如果论起曹操身边哪个谋士最厉害,荀彧就算排不到第一,也一定是前三之列。不过,荀彧在投奔曹操之前,依靠袁绍,当时袁绍对他可算是礼遇有加,但是为什么荀彧最终还是决定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呢?荀彧选择曹操而放弃袁绍,是有什么打算吗?

等到韩馥在荀谌的劝说下,将冀州牧的位置让给袁绍之后,荀彧和他的哥哥荀谌一样,成为袁绍的座上宾。可是谋事在先的荀彧,却看出了袁绍不是能成大业的主。于是荀彧选择了离开,而自己的哥哥荀谌却留了下来。荀彧投奔的对象是此时依附在袁绍之下,被任命为东郡太守的曹操。此后曹操、袁绍官渡大战,荀家两兄弟分列两边,成了对手,让人唏嘘。

荀彧之所以投奔曹操,是因为荀彧早就听说“曹操有雄略”。曹操的雄略,在之前我们对曹操的介绍中说过一二,比如他在洛阳北部尉上的时候杖杀当权宦官的弟弟,在济南相上的作为。但更多看到的是无奈的曹操,荥阳战败、苦劝诸侯却没人听。可即使在那样窘迫的状况下,我们依然可以看见曹操的见识和担当。

荀彧这样对天下大势能未卜先知的人物,来投奔此时还很弱小的曹操,是对曹操能力的另一个有力佐证。回头看一下此时已经归附曹操的几个人,从鲍信到夏侯惇,从曹洪再到荀彧,对曹操有的只有佩服,更可见曹操的非同一般。

颍川荀氏、大名士荀彧来投,曹操自然高兴。以识人见长的曹操和荀彧一接触,发现荀彧这个人果然了得,以至于曹操止不住说:“吾子房也!”曹操居然将没见多久的荀彧比作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张良,可见曹操对荀彧的认可。

之后荀彧的表现一样证明了曹操的夸赞,果然不错,被曹操任命为奋武司马。自此之后曹操账下有了一流的谋士。曹操在一点一点积攒着自己的力量,而袁绍那边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郭嘉的死才是曹操最大损失?郭嘉和司马懿谁更厉害?

全文共 2975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英年早逝,也是让曹操心痛不已,这样一位鬼才的离去算是曹操最大的损失了。要不是魏国人才多,换成吴国或者蜀国估计真个国家都危险了,毕竟在三国时代对于人才的争夺才是最激烈的,而且往往一个人就能改变国家的命运。不过郭嘉和司马懿的关系也很微妙,郭嘉说看不透司马懿本想会会司马懿只不过没这个机会了。

近日,电视剧《三国机密》正在热播之中,前11集郭嘉一直没露面,12集尾才登场,而对这个人物前期的铺垫已经非常到位了,简直就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虽然郭嘉才刚出场,但是令人瑟瑟发抖的人设已算是立住了,神乎其神,还从不犯错,进城不到一天就打乱伏寿等人布置很久的计划,好像真是有点被神化了。

但其实,《三国机密》并没有神化郭嘉,在真正的历史之中,郭嘉就是这么厉害,甚至更厉害。如果他能晚死两年,得以在赤壁之战中为曹操出谋划策,曹操早就统一天下了!

建安十三年,曹操被周瑜火烧赤壁,十余万荆州水师损失殆尽,曹操只得狼狈杀回江陵,却发现剩下的兵马,病的病,弱的弱,伤的伤,颓的颓,守城或可,进取是不可能了;事已至此,曹操只得借酒浇愁,连声哭叹:“郭奉孝若在,必能料敌机先,不使孤至此。”曹操这一叹,让在座的贾诩、程昱、荀攸等谋士都沉默不语,不知该如何劝慰。

在军事行动中,战略远比战术重要,特别是在乱世纷繁复杂的局势之中,“先打谁后打谁,具体什么时候打谁”这个战略问题尤为重要。所以在一个军事集团之中,除最高领袖决策人之外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战略参谋。比如秦昭襄王的战略参谋范雎,提出远交近攻之战略谋划,奠定大秦帝国统一之基石;又如汉高祖之战略参谋韩信,提出“汉中对策”,助刘邦先入关中再争天下,五年楚汉相争便造汉室四百年江山;再如东汉开国名将耿弇,同样也是一个战略参谋,他决策河北,定计南阳,为光武中兴之业建立不朽功勋。而刘备在得到战略参谋诸葛亮之前,也都是四处碰壁无所适从,直到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刘备的事业才有转机;同样孙权就是有了鲁肃的’“榻上策”和周瑜的“时局论”,才得与曹操刘备争雄天下,否则靠张昭那帮文士如何成事?

而曹操最重要的战略参谋是谁呢?

正是郭嘉无疑。

总体来说,作为一个名将,曹操的军事理论与战术指挥能力强于其战略能力,这就需要他的谋士集团帮他补强。而在曹操的谋士集团中,荀攸、程昱长于战术,只有荀彧、郭嘉是战略高手,而荀彧的才能又偏行政,真正能帮助曹操解决“先打谁后打谁,具体什么时候打谁”这个战略问题的,只有郭嘉。

公元197年,曹操讨张绣新败,又遭袁绍写信羞辱,正是郭嘉在此关键时刻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劝曹操先讨吕布,并派钟繇稳定关中,再跟袁绍决战,必胜!

公元198年,曹操征吕布,战事持续了大半年,士兵疲敝,曹操准备放弃,又是郭嘉力劝曹操急攻,奠定胜局。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刘备突然反叛,曹操欲自讨之,诸将极力劝阻,又是郭嘉力挺曹操回师,将刘备打跑,为曹操避免了两面受敌的窘境。。

公元203年,袁绍死后,二子反目,郭嘉又提出“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的战略规划,让曹操悠着点儿不用急于进攻,从而轻而易举地分别击破了二袁。还有之后的征乌桓,也是郭嘉帮助曹操下的决策,虽然有些冒险,但终究是让曹操再无后顾之忧了。

总之,曹操做事,杀伐决断,但失之性急,所以就需要郭嘉这样的深受信任、心细如尘、临敌制变的超级智囊给他提供鞭辟入里而丝丝入扣之全盘战略计划,并在黄盖诈降、风向变化等细微末节上为曹操进行风险管控,这些都是曹操其他谋士做不到的。

有人说,曹操不是还有毒士贾诩吗?确实,贾诩在曹操顺江东下之前,是有劝过曹操,说:“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之安土乐业,则可不兴师动众,即江东稽服亦。”但贾诩这话,说了等于没说,在这乱世之中,谁还相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鬼话,所以就连后世史家裴松之也说:“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于时韩遂、马超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

当此之时,若换做郭嘉在曹操身边,必会详细分析各方局势,设身处地为曹操算清楚攻打孙刘的各种利与弊,助曹操完美决策。即便拿不下孙刘,也绝不会有赤壁大败。

当然,这也不能怪贾诩参谋水平不行,毕竟这老鬼头天生就是如此,世故圆滑,明哲保身,故谋事不能尽言,常常闪烁其词,毕竟他不是曹操嫡系,非如此也不能身处高位而安享富贵到八十岁了。

可郭嘉不一样,他在智谋上虽然不一定比贾诩高多少,但他年轻敢为,英姿勃勃,意气风发,勇于任事。史书上说他“每月大义,发言盈庭“,无所不言,十分自信,这样的战略参谋对决策者才是帮助最大的。

事实上,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战术谋士也没起到什么作用。当初官渡之战,程昱力劝曹操不要分兵守兖州,为曹操节省了宝贵的兵力;而荀攸更是献计助曹操斩颜良、诛文丑,大挫袁军锐气;荀彧也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多次为曹操分析局势、加油打气。然而到了赤壁之战,曹军大多数谋士突然就跟失踪了一般,不献一策,结果让曹老板以自己一人之头脑,对抗刘备、孙权、周瑜、鲁肃、诸葛亮之超强决策团队,曹操也就理所当然的在一个错误的时间,打了一场错误的赤壁之战,输的一塌糊涂。

所以,曹操哭郭嘉,其本意就是间接地批评周围的谋臣们,你们在关键时刻为什么不能像郭奉孝那样给孤出谋献策呢?

看来,曹操为人,还是情商颇高的,他通过哭念郭嘉这种委婉的方式,提醒大家反思自己的行为,吸取经验教训,并给大家留了面子,这就是领导的艺术。

最后说一下曹操这强大的谋士团为何在赤壁之战中如此不给力呢?

其一,赤壁与曹操以往的战争不同,是水战,而荀攸程昱这些北方战术参谋对水战不了解,又因年纪大了不愿学习,所以固步自封,从此渐渐淡出了曹魏的历史舞台。

其二,曹操统一北方后威权渐大,侵浸皇权,荀氏叔侄乃与曹操政见不合,双方已现裂痕;程昱又性情刚烈,因而得罪了不少人,还被诬告谋反,虽然有曹操护着他不曾被害,但他已心灰意冷,在赤壁之战前夕便上交兵权,不太管事儿了;贾诩的情况则前文已述。事实上,就算这些谋士尽力尽力,但他们已年老体衰,魄力减退,与诸葛亮、周瑜、鲁肃这些年富力强、干劲十足的天纵英才还是没得比啊!

看来,值此世代轮替之时,曹操的顶级人才库,已开始落后于他的对手。

其实曹操后来也打过周瑜的主意,特意派名士蒋干前去游说,可惜周瑜不从;并且也曾拉拢过太史慈,亲自写信给他,并于信件中暗夹中药“当归”,以为暗示,但太史慈也没理会。到最后,曹操只能退而求其次,去找几个他太不喜欢的人出来给自己谋事。

一个,就是河内司马氏的优秀后辈,小乌龟司马懿。要不是曹操真没人,无论如何也不会他。具体原因,大家都懂的。

一个,就是汉宗室成员,光武帝刘秀子阜陵王刘延之后刘晔。其实以为个人意见,小刘也可当得上“算无遗策”四个字,其才能恐仅在郭嘉之下,而且他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活得长,一直活到了魏明帝曹睿时期。只可惜他身世不好,与刘协刘备刘表一家的,是汉朝宗室出身,雄主如曹操,尚能勉强“授晔以心腹之任”;心胸狭窄如曹丕者,就难以重用他了,每每不从其策。到了明帝时期,总算一度颇有熬出头来的希望(“晔事明皇帝,又大见亲重”),可惜最终还是被小人构陷,“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曹操占领汉中后为什么不进攻蜀国?司马懿差点提前消灭蜀国

全文共 1477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虽然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一方力量,但是也难免出现过一些战略上的大失误。赤壁之战当然不用说,当时曹操太过自大导致大败,还差点丢了性命,不过在这之前曹操本有一次机会提前重创蜀国,但是最后并没有实施。司马懿在这中间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当时曹操在多信任一些司马懿可能魏国就要提前完成统一大业了。

曹操一向很自负,他东征西杀威名赫赫,这也让汉献帝非常害怕,生怕有一天曹操杀了他。可有一天曹操也吓屁了。

当时曹操找汉献帝商量事,杀伐果断的气质暴露,压得汉献帝心中害怕两腿颤抖,不由自主地对曹操说:你要是还想帮我,就对我好一点宽厚一点;要不,你就行行好把我废了得了。

当时,曹操大惊,心念电转没有发火,连忙安慰汉献帝几句就告辞出宫。回到魏王府中,曹操才长舒一口气。

原来按着汉朝进见皇帝惯例,曹操是被虎贲武士持刀挟持着带到汉献帝跟前的,如果当时孤身见汉献帝的曹操张狂一些,那没准汉献帝一冲动命令刀斧就劈下来了,掉脑袋的是曹操了!想想后世的康熙擒鳌拜,就是走的出其不意拿下的套路,哪管你武力值有多狂外面还有多少兵力。

虎贲武士持刀挟持三公见皇帝,这是汉朝皇帝震慑权臣武官的有效方法,更厉害的是用交叉的大戟顶住大臣脖子,面见皇帝,没点心理定力素质,走到皇帝跟前也吓尿了。

三国混战到了关键时刻,刘备已经攻入了成都,而荆州成了孙权和刘备争夺的焦点。曹操等待时机准备征伐,这时汉中的张鲁觉得自己挺不下去了,就想投降曹操,可是他弟弟张卫觉得这么做太丢人了,张卫自己带着几万人就去守在边关。

曹操得到手下汇报说汉中很好攻打,他觉得张鲁不投降就应该让他灭亡,就出兵进攻张鲁。曹军在阳平山就遇到了劲敌,地利上完全不占优势,打来打去曹军人死了很多军粮也没了。曹操感觉非常沮丧,认为先前报告说张鲁好打纯是胡说,自己到现场来一看,光是有这地利条件张鲁就能坚守好多年。曹操就下令辙退,让大将许褚和夏侯惇去喊回山上的曹军。

令人惊讶的是山上的曹军居然迷路了,有一哨曹军人马居然误打误撞冲进张卫营盘中,而营盘中的看守士兵大乱四散逃命。

当时曹操在得到消息后,接受主薄刘晔建议停止辙军,发兵进攻。曹军追着张卫部队猛打猛杀,意外地获得了胜利。打败了张卫、张鲁,拿下了汉中。

取得了汉中后,曹军士气大振,一个新的转折点出现了,是否进军打下刘备占据的蜀地?

这时,有“冢虎”之称的司马懿提出一个天才的设想:马上进攻蜀国!!!!

司马懿认为:刘备虽然打败了刘璋得了蜀地,可人心并未归顺,现在刘备还忙乱地与孙权争夺江陵,蜀地空虚无备。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我们打下汉中惊动天下,益州人已经慌乱。如果迅速出兵进攻,蜀地会立刻崩溃!

当时主薄刘晔也劝说曹操说:如果此时不进攻就会错过时机,诸葛亮最会治理国家,而关羽、张飞都是名将善战,一旦蜀地安定后,凭借地利条件,我们根本无法进攻了。

曹操眯着眼睛想了一下说:咱不能得陇望蜀!

曹操果然是成语大师,创造了“望梅止渴”,又创造了“得陇望蜀”,人才啊。

七天以后,有曹操的暗探从蜀地传来消息:最近,蜀地各城市每天都有十多次暴乱,守城将领疲于奔命杀了很多人,可还是压制不住。

曹操心活了,就想出兵攻打蜀地。

刘晔急忙制止说:七天过去了,我们再进攻没意义了。蜀地已经安定下来,各方面都不利于我们出兵了。

这样,在刘备正与孙权为江陵争得头破血流时,曹操虽然打败了张鲁却丧失了打下蜀地统一中国的机会。如果当时蜀地拿下,刘备恐怕再次东奔西走没有了根据地,而孙权因为利益受损也不会再与刘备方便,三国大势就进入了统一倒计时。

事实上,司马懿的远见很少有出错时,只是曹操心有疑虑,错过了人生最精彩的统一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董卓和曹操都挟天子 曹操为何能成为人生赢家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曹操成为人生赢家

主要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考虑,一个就是对待天子的问题,一个就是对待诸侯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对待文武百官的问题。在分析之后就会发现曹操表面功夫做得很好,这也让大家找不到任何讨伐的理由,所以才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功。

一、对待天子问题

董卓在进入到京城之后,直接就选择废掉汉少帝,然后立了一个更小的孩子将皇帝软禁,俨然自己就成为了实际的天子。

曹操虽然也是挟持天子,将天子囚禁,但是并没有苛刻天子,反而创建了一个皇宫,依然还是会行跪拜之礼表面上来看还是会尊敬天子。

从这2点上面来看,董卓连一点点的表面工作都没有做到,直接就把自己当成了实际的天子,这自然就没有办法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二、对待诸侯问题。

董卓马上就选择将自己为相国,然后对手底下的这些人大加封赏,但是对于外面的群雄却没有任何的赏赐。难道外面的人打进来之后才开始想要笼络孙坚。

曹操在挟持天子之后,马上就对于所有的群雄大加赏识,但是自己却没有任何的职位。通过对比就可以看到曹操的做法是比较合理的,能够有效免去被所有人讨伐的理由。

三、对待百官问题

董卓霸占汉廷对于所有不顺从自己的人甚至都不想要捏造罪名,直接就选择大开杀戒,这其实就是瑕疵必报之人。能够活下来的这些人也都是表面上阿谀奉承。

曹操所选择的就是一种分化的措施,让这些大臣能够有效看清楚眼前的形势,然后选择去投靠自己,对于一些没有办法争取过来的顽固派,就会去找到一些合适的证据,然后才杀掉对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赤壁之战曹操手下四大谋士都在干嘛?曹操不听谏言导致大败

全文共 992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之战应该是曹操一生中输的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差点还把自己的命给丢了。蜀吴联手的确给曹操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是也至于说能把曹操80万大军给击溃吧,当时曹操当时应该是没有80万大军的,这个被严重夸大了,而且赤壁之战正处于曹操自信心爆棚的时候。那个时候曹操根本就没法蜀吴联盟当一回事,觉得自己可以轻松取胜,就连自己的谋士给出的对策都不愿意用,导致了最后的大败

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战是三国乱世的一个转折点。正因为此战,刘备才迅速崛起,成为三国霸主之一,由此才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大幕。如果曹操打赢此战,那么就是一统中国,没有三国鼎立的故事了。然而,这里有一个诡异的情况,即:赤壁之战中,曹操有四大顶级谋士,为何没有一人能扭转战局?是周瑜太厉害,是这四大谋士名不副实,还是另有蹊跷?

程昱此人一点都不简单,此人有两个特点,即:有谋,有胆!史书记载,程昱“有谋略,能断大事”!更为重要的是,曹操评价:“程昱之胆,过于贲、育”。所谓贲、育,即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的并称!刘备夸赞赵云是“子龙一身是胆”,其实程昱胆量不输于赵云!当然,对于程昱来说,为何没能指点江山,帮助曹操度过赤壁难关呢?奇怪的是,史书上也没有记载程昱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和统一北方的战略,几乎都出自荀彧之手。可以说,荀彧是被低估的三国人才。从战略水平上说,诸葛亮和他不是一个等量级的!208年,曹操就南下进攻刘备和孙权,而问计荀彧!对此,《三国志·魏书》记载,荀彧表示同意,并给出战略路线图,即:“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

贾诩当时跟随曹操南征,参加了赤壁之战。但在《三国志》中,只说贾诩参加南征,却没有说他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当然,从最终赤壁惨败中,可以看到贾诩计谋可能比不上周瑜!需要注意的是,贾诩在南征之前,劝阻曹操,大意是如今重要的休养生息,然后在慢慢解决南方问题,却被曹操拒绝了。换一句话说,如果曹操听从贾诩建议,或许就不会有赤壁惨败了。

荀攸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征战吕布、官渡之战、平定河北等,荀攸都立下了大功,属于主谋。有人统计,荀攸一生为曹操献奇策十二计,计计成功。

曹操手下有四大谋士,个个都出类拔萃,为何赤壁之战却遭遇惨败呢?实际上,这些谋士都很优秀,但曹操却出了问题,听不进谏言,最终酿成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外国人怎么看待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位君王谁最受欢迎?

全文共 441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对于三国的痴迷应该算是达到了一个顶峰,其实整个东亚国家非常喜欢三国历史,因为三国实在出现了太多令人羡慕英雄豪杰。曹操刘备孙权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人,而他们又各自登上了人生的顶点,成为了很多人崇拜的对象。那外国人又是如何看待这三位君王的呢?可能大家还是会选择最强的一方,就是曹操。关键是曹操文武双全,这也让刘备、孙权望尘莫及。

【曹 操】

曹操是三国首屈一指的最强大君主,他的外号是“性别为雄性的巨鸟”(枭雄),他的个头与拿破仑类似,可能会壮实一些。他最终统治着超过二分之一的中国领土,并曾经有机会占领另外二分之一。

人们往往折服于这只巨鸟的魅力和野心,也对他喜怒无常的个性感到胆战心惊。他的敌人甚至称呼他为“东方的尼禄”(尼禄是古罗马暴君,外国翻译者可能认为这样更好理解)。

中国人说:三岁的时候就确定了你八十岁的成就。曹操三岁的时候,就经常成功欺骗成年人,因此父母为他取乳名“小欺骗”(阿瞒,瞒取“隐瞒”之意)。

成长之后,由于曹操的欺骗手段高超,因此中国人又封给他外号“爱欺骗的雄性”(奸雄)。

曹操有一个最大的嗜好,他喜欢收集勇于“决斗”的骑士(应指“单挑”),他的收集方式是打败其他君主,强抢他们的女人,顺便也抢骑士,并视为亲生儿子一般对待。他甚至还抢了蜀国的关羽,但人各有志,关羽不甘心做曹操的儿子。

曹操手下有五大骑士,号称“五个像儿子一样忠诚的优秀将军”(五子良将),分别名叫:张辽、张郃、徐晃、于禁、乐进。其中张辽是抢自一个小领主吕布,张郃是抢自一个大君主袁绍,徐晃是抢自一个军阀杨奉,于禁是抢自另一个军阀鲍信,剩下一个乐进可能是曹操“青训营”培养——但曹操的“青训营”就像皇马、曼联,效率低下,所以乐进也是五人之中不太出彩的一名儿子。

抢别人的骑士做自己的儿子,在三国里是一种风俗。最厉害的骑士吕布,就曾经做过三个君主的儿子,所以张飞骂他“三个爸爸的奴仆”(三姓家奴)。由此可见,曹操抢骑士做儿子,只是依照风俗,并不能说是很特别。

曹操真正特别之处:他是一位非常厉害的诗人,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并称为“三位最伟大的曹姓诗人”。他的许多诗作流传到现在,人们在他的诗歌中看到的是一位充满人文精神的反战主义者——不过这位诗人偶尔也会对诗歌批评家痛下杀手,这一点在现代纽约已经变成了一项传统。

尽管曹操的优缺点都相当明显,但还是有许多政治家和军队参谋长聚集到他的麾下,出名的有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平心而论,曹操是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领袖人物,而且在军事上很有天分。

他在经济领域的一项成就,是组织军队耕种(屯田政策)最终帮助他解决了致命的后勤问题。他还挟持皇帝作为人质,让其他领主因顾忌皇帝的安危都不敢轻举妄动(晕~)。经过漫长征战,他的帝国到达了极限,比吴国和蜀国加起来都要大。

与极度扩张的帝国一样,曹操的私生活也带有强烈的侵略性。曹操除了抢劫别人的骑士,也喜欢抢劫别人的妻子。曹操本人曾经与一位投降领主张秀的婶婶强行发生一夜情,结果愤怒的张秀重新反叛并袭击了曹操的住所,导致曹操一位忠诚的卫士长典韦和他的侄子因此丧命。

在打败小领主吕布之后,曹操霸占了张辽这个厉害的骑士,但吕布手下另一位骑士秦宜禄,曹操却看中他的夫人,这一次激怒的是同样喜欢秦夫人的关羽,他最后选择离开曹操,冲过五个关隘,并杀死了六名守将。这六名守将的上司,一个独眼将军夏侯敦找关羽决斗,但由于骑士张辽赶来,让这场决斗未出现伤亡就已结束。

更为严重的是:曹操甚至对大乔和小乔抱有兴趣,并为此发动了侵略吴国的战争——就如同讨伐特洛伊的门内劳斯一样。大乔是吴国皇帝哥哥的妃子,而小乔则是周瑜的爱妻。周瑜是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吴国主帅。完全可以想象“赤壁之战”为何曹操遭遇到那么惨重的失败。

曹操的儿子曹丕完美继承了他父亲的这一血统,他的夫人原本是大君主袁绍第二个儿子的妻子甄妃,在大君主之间的对决“官渡之战”之后,曹丕将她作为战利品据为己有。然而这并不是终结,因为曹丕的弟弟曹植同样拥有曹操的基因,于是他对自己哥哥的妻子也产生了兴趣,并写了隐晦的情诗表达自己思念。

曹丕因此囚禁了曹植,勒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就得死。中国的诗歌很短,一般只有四行,于是曹植凭着自己的才能逃过一死。感谢上帝,那时候中国人——尤其是曹丕——还不了解十四行诗。

由于三国时期流行单对单的决斗,所以,搜集擅长决斗的骑士非常重要。曹操虽然拥有“五个像儿子一样忠诚的优秀将军”,但这还不是他的全部财富。

曹操最重要的骑士都是他的兄弟,像前面提到与关羽决斗的独眼将军夏侯敦,还有夏侯敦的堂弟夏侯渊。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大将军,他是同样姓曹的曹仁,还有曹仁的弟弟曹洪。其实夏侯和曹是同姓,读得快点就是曹,慢点就是夏侯。

曹操就是凭着他的兄弟和儿子,在三国中分得最大一块蛋糕。

【刘 备】

刘备的人种一直是个广受争议的话题,据史书描述他的耳垂很大,可以垂到肩膀,而手臂的长度甚至可以不弯腰就碰到膝盖。可以想象,美国NBA的加内特或者海军上将罗宾逊应该可以勉强完成后一项,而长耳垂则只在一些作为艺术品的印度佛陀雕像上目睹类似例子。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不是中国历史学家有意夸张的话,那么刘备也许是个具有印度血统并符合NBA选秀标准的大个子,并且有返祖现象,因为按照人类学的观点,现代人种不可能同时具备这两种特性。

刘备的身世充满了矛盾与谜团,他自称是皇室成员,但出身却只是一名普通的手工业者,家谱只能证明他与汉王朝的皇室有着极为遥远的血缘关系。不过这并不妨碍刘备成为一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擅长沟通,精力旺盛,善于用狂热的演说来鼓舞群众;他的皇室身份则为汉朝残余的保皇党们提供了效忠的对象。

所以很快就有几个具有实力的骑士汇集到他的麾下,其中包括了关羽、张飞和赵云。不幸的是,刘备拙劣的军事才能抵消了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成就,他的前半生一直在各大君主与小领主之间到处漂泊——其中甚至包括曹操和孙权——彷佛是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高贵,为人敬重,但一无所有。

这种窘迫持续到赤壁之战,刘备得到了三国时期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为睿智的黎塞硫式的宰相——诸葛亮。这位宰相身兼军事参谋长等多元化的才能,刘备缺乏计划性的军事行动被及时纠正,诸葛亮预测到了未来的战略均势,并据此制订了进攻四川的计划,这一次他们大获成功。

四川就是中国大地震的省份,可能当时也因为地震的缘故,曹操没有太留意这块地方,很可惜在进攻四川时,刘备失去了另一位和诸葛亮齐名的参谋长。这个人名叫庞统,外号是“年幼的披着华丽羽毛的野鸡”,由于中国人很喜欢野鸡,所以庞统绝对是一个人才。

诸葛亮也有外号,而且比庞统外号更具有威慑力,叫做“潜伏在三国的恐龙”,不清楚为何三国时代的中国人,就已经得知远古时期的爬行动物恐龙,但毫无疑问这是在当时很吓人的一个外号。

中国人在评论曹操刘备以及另外一位君主孙权的时候,总喜欢使用天时地利人和(Right Timing,Right Place,Rightpeople)来形容各自的风格。

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则被公认是笼络人心的高手。

他的团队几乎荟萃了同时代的精英人物,除去诸葛亮,还短时间拥有智商与诸葛亮不相上下的徐庶、庞统,这几位都是军队参谋长最佳人选。

除此之外,刘备还拥有非常擅长决斗的五位骑士,号称“五虎上将”(Five Tiger-likeGenerals),其中前两个骑士关羽、张飞一开始就和刘备创建兄弟会,另一个叫赵云也加入了刘备的兄弟会。

兄弟会是中国古老的一项传统,任意数量的人可以通过“结拜”的仪式加入,并宣誓对其他成员保持永恒的忠诚。尽管在法律上这种关系并不被承认,但却可以得到绝大多数民众的认同。

“五虎上将”的前四名成员毫无争议,除了关张赵,马超也是一名擅长决斗的骑士,还差一点杀了曹操。但一些朋友却坚持认为第五名成员是魏延而非黄忠,他们宣称黄忠的年纪太老了,也许能够胜任一位决斗导师,可能他还非常擅长弓箭一类暗器,但绝不适合成为五虎将的成员。反复查考资料,并分别咨询了几名互无关联的华裔人士,他们一致认为黄忠才是第五名成员,魏延不过是一名怀有野心的战争狂罢了。

刘备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一个同性恋者,这是一个广泛的误解,但他对男性的关怀确实胜过对女性。刘备和曹操的表现完全不同:在曹操对女人——尤其是其他人的妻子——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时,刘备却极少去关心自己的妻子。他有三名妻子,其中一名还是吴国皇帝孙权的妹妹。

但刘备的每一次战败溃逃,都将自己的妻子抛下自己先战略撤退,直到富有骑士精神的敌人把她们交还给刘备。当他的第三名妻子——也就是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企图逃回吴国的时候,他只是简单地要求将自己的儿子留下,放任自己的妻子私奔;甚至在有些时候,他的儿子也显得不那么重要。

在长坂坡的大撤退中,赵云将他的儿子刘禅救回到大本营,刘备却把无辜的婴儿摔在地上,说这不值得用我骑士的性命去交换。

与刘备对妻子儿子漠不关心的态度相对照,他对兄弟却十分关心,当他的兄弟关羽被背叛联盟的吴国杀死后,他的反应是狂暴的,“潜伏的恐龙”也无法说服他。

他不惜动员蜀国的全部兵力去惩罚吴国,这一灾难性的决策导致蜀国的精锐部队全军覆没。顺带一提的是,五虎上将中有三个人死在了这一事件中。

这位君主在临死前变成了一位哲学家,说了许多富有哲学性的话,却对自己的失败只字未提。“潜伏的恐龙”诸葛亮担任摄政大臣,并把这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维持到了四十年后。

【孙 权】

关于这名与曹操、刘备齐名的君主,值得一提的话题并不多。当曹操和刘备在为各自目标奋斗不已的时候,孙权却似乎在混日子——吴国实际上是他的父亲与哥哥的产业,他只是顺理成章地继承下来罢了。

唯一需要重视的是他的“青训营”,不仅不似皇马、曼联那么低效,还几乎达到巴萨的高度,出产了像吕蒙、陆逊、陆抗这样的年轻优秀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潘璋、马忠,这是孙权“青训营”培养的可以逮住关羽的新一代骑士。

根据历史记录,孙权的相貌和他的家族完全不同,绿色眼珠、紫色胡须,这样的生理特征很容易让人怀疑他血统的纯粹性。考虑到那时候中国与中亚地区已经具有广泛的接触,我们不能排除孙坚的一名宠妃来自波斯帝国的可能性。

毫无疑问在中国,异国血统并非一件不能被皇室接受的事,所以孙权的登基没有受到任何种族主义者的干扰。更何况中国人很喜欢生个儿子长成混血儿的模样,是否长得像父亲不重要,他们喜欢儿子长得另类一些。

中国人非常喜欢孙权,中国宋代一个诗人,同时也是填写歌词的能手,写过一段歌词说:“我们生个儿子一定要像孙仲谋”(辛弃疾“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就是孙权,中国人如果不喜欢父亲改的名字,到十八岁就可以自己改一个名字。孙权自己改的名字就是“仲谋”,这其实是一个人,就是吴国皇帝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期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他除了在早期遭受过曹操和刘备的两次威胁之外,其他时间都一帆风顺。孙权运气极好,可能也是中国人喜欢他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曹操为什么要建铜雀台?和大小乔有什么关系?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击败袁绍后,修建了铜雀台,但修建铜雀台的目的一直饱受争议。曹操爱美人大家都知道,据说曹操是专门为了讨大小乔的芳心才修建铜雀台,这是真的吗?其实这个说法只在演义中成立,铜雀台实际上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很多著名的文人和诗人都拿铜雀台写过文章、诗句。而铜雀台在邺下文人集团当中的地位也非常高,这种文学上的影响力不是几位美人就可比拟的。

铜雀台,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在三国时期属于曹魏的邺城。曹操在平定河北的袁绍之后,就以邺城为都,在这里大兴土木。有一天曹操半夜看到有金光从地面而起,就派人去地里挖掘,结果挖出一个铜雀出来,曹操大喜,认为这是一个吉兆,于是就在此地建造铜雀台,并在周围建造金虎、冰井二台,上面还建造了两座浮桥互相连接,气势非常雄伟。关于铜雀台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曹操建造此台是要收集天下美女于其中,而最有名的美女就是江东“二乔”了。

大乔和小乔是江东乔公之女,长得倾国倾城,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两人的夫君都是少年英雄,江东豪杰,真可谓才子配佳人。曹操要想得到大小乔,就必须要灭了江东孙吴,于是就有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发生大战,结果曹操大败亏输,灰溜溜的回到了北方。关于此事,唐代大诗人杜牧在《赤壁》一诗中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仿佛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赢了就要把二乔纳入铜雀台中取乐了。

在《三国演义》的中也有相似的片段,赤壁之战前,诸葛亮为了激怒周瑜和曹操交战,就在周瑜面前背诵了曹植的《铜雀台赋》,其中一句就是“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说曹操这次下江南就是要捉拿二乔,直把周瑜激的大怒,与曹操决一死战。其实这些都是诗人和小说家的虚构之言,因为曹植的《铜雀台赋》中根本就没有这两句诗的,这两句诗可以说是罗贯中杜撰而成。而且最重要的是,赤壁之战是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的,而铜雀台是在建安十五年(210)建造的,这两者是根本没有关系的。因此可以说曹操建造铜雀台并不是要“锁拿二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孔融晚年的时候为什么会被曹操满门抄斩呢?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孔融被曹操满门抄斩的原因?

孔融晚年时期之所以被满门抄斩,是因为尊重刘备却不尊重曹操,而且难免有一些不识大体,一直心向汉室,所以最终才会被满门抄斩。

曹操携天子以令诸侯,始终都会掌控着东汉末期的权利,孔融一直心向汉室,曹操原本也希望谋求将魏郡作为中心,希望能够有效建立分国,然后扩大自己的实力地位。在这刘表一起来根本就不服从曹操的领导,最终就成为了曹操的眼中钉,曹操一直都希望能够攻打刘表,可是孔融则认为刘表本身就是汉室宗亲,根本就不应该进行讨伐,两人对此也会心知肚明。

孔融就是希望利用汉室的力量达到阻止曹操的作用,曹操由于想要稳定人心,所以也没有选择针对孔融下手。

如果说第1点或许还能够有效体现心向汉室,这也算是正面的评价,但是做了调点就会让人觉得有一些完全不识大体。在进入到东汉末年时期,民不聊生,再加上长时间的大战,各个势力全部都会出现粮食上的问题。但是有很多的民间全部都出现一些非常悲惨的人吃人状况,到底怎么样才能够有效解决军队和百姓之间的问题,在接下来也同样需要去处理军队吃饭问题的一些人。

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曹操作为一个极为成熟的政治家,必然就会比较注重粮食,所以才会选择颁布禁酒令,就是希望能够有效避免对于粮食的浪费,但是孔融却一直以来都没有遵循这一点,这让曹操怀恨在心,因此在进入到后期直接就选择满门抄斩。这其实也会让大家明白,曹操就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英雄,在每一个细节上操作都非常的不错,也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曹操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儿子的?曹操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全文共 98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一个人家庭方面的教育对于他的成长和日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自己的父母却并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有的父母尽心教育孩子,有的却是不管不问。历史上一代枭雄曹操,他对自己的那些儿子们又是怎样教育的呢?虽然他在后世骂名颇多,但是对于孩子,他会怎样教育?

曹操这人,历史上争议较大,“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但总的来说,褒大于贬。曹操的几个儿子也很了得,其子曹丕“博闻强识,才艺兼备”;曹植才高八斗,曹彰武艺超群;早夭的曹冲据说五六岁的时候就达到成人的智力……这些都跟曹操重视家庭教育分不开。

曹操教育孩子目标明确。他要培养的是治国平天下的万乘之才。在他的心目中,孙权是孩子们的榜样,史有“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一说。因为孙权属于“官二代”中的佼佼者,雄才大略,独霸一方,不臣曹魏,这是个让他又恨又敬的豪杰。而刘景升的儿子刘琮这个“官二代”就差远了。想当年,他曹某人挥戈南下,还没打到荆州呢,那小子就率众投降,把老子辛辛苦苦创下的家业拱手相送。这样不忠不孝没骨气的人,在他曹某人的眼中与猪狗无异。

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曹操当然也玩特权,整合最优的教育资源,为儿子选择最好的老师,良师才能出高徒嘛。选择什么样的老师呢?曹操的标准是德行堂堂正正、“深明法度,就像邢颙他们那样”的人。邢颙,先被曹操点名去辅佐他相当看好的曹植,但是曹植才高气傲,“任性而行”,“饮酒不节”,不爱听邢颙唠叨,两人比较疏远。

曹丕做了太子后,邢颙又被曹操选派当了曹丕的老师。除了邢颙,曹操还派了“秉德纯懿,志行忠方”、“国之重宝”的邴原和他本人很敬重的张范去辅佐曹丕,曹操很客气地对他们说,我的儿子不成材,怕他难走正路,想请你们去匡正劝勉他。“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曹操深谙其道。一次,曹操让曹彰领兵出征,临行前,他告诫曹彰:“居家为父子,受事则为君臣,待人处事须遵王法,尔其戒之!”言下之意就是你即使为将在外,一切也要按规矩来,否则,别怪我不讲父子情分。

为了激励孩子发愤学习,他曾颁布《诸儿令》搞竞争:“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意思是说,儿子们小的时候,我都喜欢,但是长大了,我会量才而用,说到做到。对部下,我不偏心,对你们,我也公正,唯才是举,最有才能的人,才配当我的接班人。曹操的家教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荀彧为什么会选择投靠曹操

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展现胸中抱负、保全自己的性命。虽然只是一个文臣,但一直有着兴复汉室的心愿,但自身的能力较差,只能借助其他诸侯的力量。选择留在曹操的身边,必然可以得到重用,可以展现胸中的抱负,还可以避免袁绍的报复。

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东汉末年,天下早已大乱,正处于群雄逐鹿。荀彧只是一个文臣,要想兴复汉室,只能借助其他诸侯的力量。曹操在观东诸侯时,会选择联盟讨伐董卓是一个积极分子,虽然最终输得一败涂地,但一直都是忠于汉室的名气。荀彧是一个忠于汉室之人,选择留在曹操的身边是理所当然。

展现胸中抱负

被黄巾军霍霍了好几遍,民生经济早已进入到一团糟糕的阶段,曹操当时只是一个东郡太守,因此公司随时都可能会倒闭。荀彧如果选择加入到曹操的阵营,必然就会得到重用,能够展现出胸中的抱负。把一个小公司逐渐发展成上市企业是值得欣慰,值得成就的事情,因此选择加入曹操的阵营不足为奇。一个人才之所以被称之为人才,不仅学士过人,同样还需要看清天下大事。当时天下早已大乱,明白汉室难救。挑选一个较好的主子,可展现胸中抱负,还可以保全性命。荀彧和曹操两人之前在洛阳一起当过官,同样都是才华横溢之辈,必然会惺惺相惜,明白曹操的能耐。

保全自己的性命

荀彧一旦选择离开袁绍,自然就不可以继续的进入到袁绍的手中,否则难保性命。冀州的北边有公孙瓒,南边袁术素,因此放在自己眼前可以挑选的只有曹操,还有一些小诸侯势力。袁绍虽然并不能成就一番事业,但依然有一定的权利,有一些能耐,其余几人根本不是袁绍的对手,相反曹操和袁绍之间关系非浅,是好友更是好伙伴,距离袁绍的地盘比较近。自己选择曹操不仅方便,还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曹操对刘备的评价为什么那么高 真实的刘备军事才能很强吗

全文共 3030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鼎立,但是在这三国之中,我们的目光似乎更加注重于曹操刘备这两方身上,至于孙权这边能说的就很少了,而曹操应该是三国之中最厉害的了吧,但是他给刘备的评价却十分高,在小说中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但是在历史上,刘备的江山是靠自己打出来的。

如果讲曹操的军事能力如何,那是不用探讨的。“伟大而杰出的军事家”。就连宿敌刘备孙权,谈及曹操用兵,都要敬称一声“曹公”。但是要提起刘备,他带兵打仗的水平,给人感觉就不大上得了台面。尤其是当刘备遇上曹操,宛如耗子见了猫。跑就完了。

我们来看看刘备早年的军事路线:开始在曹操东面的徐州,被打败了。跑去投奔袁绍,这是到了曹操北面。跟文丑一起袭击曹操,被曹操用计击败。文丑被斩,刘备凭借过人天赋脱身。官渡之战期间,袁绍派刘备到曹操西侧骚扰,又被曹仁击败。最后在官渡战败前脱离袁绍,投奔刘表。又跑到曹操的南面。真是绕着曹操转了一个圈。如果在赤壁之战后,刘备甘心效力孙权,应该会被派去攻打徐州的。这岂不是又回到了起点。如此看,刘备的军事才能,根本就是个笑话嘛。

但是曹操偏偏不这么看。曹操对刘备评价不止一处,除去“大耳贼”、“织席贩履”之类,比较中肯的有两段。其一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世人皆知不必多讲,只是这似乎是在强调刘备的领袖才能。而曹操对刘备的另一评价,有些人就未必知晓了。在曹操败走华容道后,不知是英雄本色不改,还是出于强打言笑鼓舞士气,曹操仰天长笑:“刘备啊,确实是我的敌手。只是计谋慢我一点。如果早一步在这里放火,我们这些人,恐怕死无葬身之地了”。在三国志中记载,刘备也确实赶来华容道放火,只是没有斩获。曹操这一出的评价,所指的应该就是刘备的军事才能了。

当时重视刘备作战能力的人,远不止曹操一个。如诸葛亮出使东吴促成同盟时,孙权就曾说过,“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刘璋手下的张松,也说过类似的话,“当今天下曹操忌惮的,只有刘备一人。”看来这在三国时期,算是世人的普遍观点。曹刘曹刘,这二人不但势不两立,而且棋逢对手。

那么刘备打起仗来,到底本领几何呢?为什么备受众人推崇的刘备,遇见曹操总是跑呢?我们来看看,在正史中,刘备对阵曹操,以及曹操手下将领 的战绩如何。

刘备与曹操第一次在战场碰面,是在救援徐州牧陶谦之时。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刘备带着自己的千余人马,与陶谦部将曹豹对抗曹操、这场战斗应该规模很小,三国志中只有一句话:太祖击破之。刘备和曹操第二次对战,已经在青梅煮酒之后。曹操不知脑子里进了什么水,居然派给刘备数万人马,让他去阻击袁术。这一下如放虎归山,刘备占了徐州不回去了。曹操排部下刘岱、王忠攻击刘备,被刘备击败。刘备这时候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像你们这样的,再来一百个也奈何不得我。如果曹公亲自前来,结果就不好说”。这乌鸦嘴一说必中,曹公还真来了。这一仗似乎是刘备一生中最大的耻辱,开始听说曹操来了,他还不信。后来看到曹操的旗帜,连抵抗一下都没有,掉头就跑。一个人逃去投奔袁绍了。老婆和关羽送给了曹操,张飞也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你说你好歹打一下,这败的也太难看了吧!后世人也常以此例来说刘备带兵打仗能力之弱。

不过在我看来,刘备不战而逃是有充分客观原因的。这一仗不但打不赢,而且根本不能打。大家想一想,这时刘备手下的兵是哪来的?是曹操刚刚派给他的。你刘备有鸿鹄之志,关羽张飞亲如手足,可底下这曹军对你哪来的忠心?这时他们自认为叛军,短时间里来不及收复军心。率领这样的部队,能打败曹操的部下已经很不易了。碰上曹操本人,恐怕打都不用打,自己先乱起来。搞不好乱军之中,刘备的脑袋早已被人砍下来,给曹操献礼了。刘备逃的确实狼狈,却也说明刘备杀伐决断,不拖泥带水。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其后在袁绍手下,连续败给曹军两次。一次是和文丑败给曹操,第二次勾结曹操背后的盗贼,却被留守许昌的曹仁击败。这两场战斗,似乎也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以曹仁自己的讲法,刘备刚刚掌握袁绍的部队,上下还不能运转自如。这时击败他不难。屡败屡战从未气馁的刘备,又在袁绍的支持下,带着本部兵马来到汝南,再次整合败兵草寇。这一回,曹军出战的是蔡阳。就是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后,被关二爷站于马下的蔡阳。在正史中,其实是被刘备所杀。刘备终于扳回一城。

刘备在汝南算是站稳了脚跟,如果再给他一点时间发展壮大,恐怕曹操的许昌就真的危险了。但是袁绍先崩了。这里有个细节,历来被大家忽视:官渡之战后,曹操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趁胜追击袁绍侵占北方,而是马不停蹄的掉转头杀向汝南的刘备。因为曹操看来,袁绍不足为虑,让他喘息喘息无妨。但是刘备不一样,给他点时间,就是心头大患。而刘备的反应也很有趣,虽然这时在汝南的经营也算有声有色,但一听袁绍败了,不等曹操动作,自己就卷起家当去投奔了刘表。你看,这两人还真是知己。

官渡之战

在刘表手下蛰伏数年,除了大腿增了点膘,刘备可算是一事无成。曹操则彻底消灭了袁氏家族的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这个时候的荆州与刘备,可谓是危如累卵。曹操派夏侯惇和于禁进犯新野,刘备和他们在博望对决。我想大家都知道,博望这场火,没诸葛亮什么事。是刘备的杰作。放火倒也不是为了烧曹军,而是先自烧营寨假装撤退,又设伏兵击败了追击的夏侯惇和于禁。这二人是三国响当当的名将,曹操给他们的部队也绝对不会比刘备少。这场被罗贯中加给诸葛亮的胜迹,可算是正史有详细记载的,刘备最亮眼的一次战术胜利。

紧接着刘表挂了,曹操大军来了。这时候我们要细一下,刘备是什么时候开始跑路的?并不是闻风而逃。在刘琮瞒着刘备投降曹操之前,他都是在新野积极准备与曹军的对抗。等刘琮投降之后,如果刘备还不跑,那不但是拿新野弹丸之地,自己的微弱兵力独自对抗曹操,还必将遭到南方荆州的夹击。经此一折腾,也错过了撤退的最佳时机。让曹操的五千精骑兵,一日一夜三百里在当阳长板追上。又被杀得屁滚尿流。但是对比当年在徐州,刘备这些年的成长的显著的:这一次只是丢了老婆孩子,张飞赵云诸葛亮都跟在身边。在徐州,那是手足都没了,这回在荆州只是被人扒了衣服。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咱们就不讲了。毕竟这段大伙似乎都了解,其实又根本没人知道。演义太过著名,正史记载寥寥。我们能看到刘备的戏份,也只是追着曹操,在屁股后面放了把火。赤壁之战后,在周瑜攻略南郡的战役中,刘备倒也发挥了点作用,不过也只是侧面牵制一下。到了下一次刘备与曹军的正面作战,已经来到了汉中。汉中之战分两部分,第一阶段刘备不利,损兵折将打不进去。以黄忠杀夏侯渊为转折点,张飞又把张郃打得打败。在刘备占据有利地形后,曹操的援军终于赶来。

三国志中记载,“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 ,这是曹操最后一次亲临战场,几乎调动了所有能用于机动作战的部队,以及身边所有名将。这时候的刘备,明显是意气风发:“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能对着曹操放出这种大话的人,除了刘备好像也没有第二个。最终也确实如此,在自己人生巅峰的刘备,击败了走到人生尽头的曹操。刘备拿下汉中,等于为汉室刘家续命几十年。如果这一次汉中拿不下,恐怕诸葛亮和刘禅撑不了多久。对于刘备来说,这是对他最为重要的一次胜利,也是与曹操的最后一次对决。

“刘备,吾俦也”,每当想到这句话,我心里总会涌出些感动。我们想一想,等刘备死后见到曹操,放下了人世间的名利争斗,这两个不共戴天的死敌,猩猩相惜的对手,坐在一起又会说些什么呢?“小孙子也就那么回事,天下英雄,果然还是咱俩”。这才是英雄人物。这才是风云际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曹操这一生中最想得到的四大战将四人只得其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做梦都想得到的四大名将是谁

曹操的一生中是很注重人才的收纳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才都能被曹操降伏,曹操一生就有最想要获得的四位武将的,但是只得到了一位。

首先排名第一的就是关羽了,曹操对于关羽的喜爱,可以说是在三国之中人尽皆知了,虽说是得到过关羽的人,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关羽的心,所谓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说的关羽。

第二位是赵云,曹操对于赵云的欣赏是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就下刘禅的时候,那时候曹操发现了赵云的武艺高超,就想要把赵云纳入军中,但是被赵云拒绝,之后曹操也是放走了赵云。

第三位是马超,马超在曹操的眼中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算得上是武力高超了,甚至曹操还亲自给马超封了官位来拉拢他,但是被拒绝了。

第四位被曹操得到的人,就是典韦了,典韦可以说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之一的,被称为古之恶来,在跟随曹操之后也是忠心耿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曹操一生最大的败笔,放了该杀的伪君子,杀了不该杀的人放刘备,杀吕布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一生最大的败笔

曹操之所以一直没能统一三国,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失败,但是,如果要挖及根本原因的话,还是因为曹操这一生做的两大错误的决定,可以说是给后来的自己惹了不小的麻烦。

首先,曹操放了那时候的伪君子刘备,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塑造的形象是仁义君主,但是实际历史中的刘备其实是为伪君子,他的一生多数都是伪善的,而那时候曹操放过刘备,虽说可能是因为惺惺相惜,从青梅煮酒论英雄中就能看出来,但是,刘备之后也是给曹操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还有,就是曹操杀了那时候最猛的战将吕布,吕布在被曹操俘获之后,表示愿意给曹操效犬马之劳,但是曹操听信了了刘备的谗言,杀害了吕布,导致自己间接的损失了三国时期的最强战力天花板,对于曹操而言可以说是得不偿失了,如果他没有杀吕布,可能之后会很快的一统三国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赤壁之战中谁献策诈降曹操

全文共 848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也是最经典最重要的一次战役,因为最终决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这次吴蜀联军能够以少胜多,完全是战略上取得了先机,如果双方最后选择硬碰硬的话那吴蜀就凶多吉少了。可以说赤壁之战吴蜀的获胜关键原因就是黄盖诈降成功,获得了曹操的信任,最后黄盖带着点燃的船直接撞向曹操的战船,使得曹操根本无暇反应,而且因为曹操的船都是被连起来的所以想反击都不行,最后曹操惨被只能退回北方进行防守。

其实赤壁之战上的主力军就是东吴这边,刘备他们只是打打下手,而在演义中还草船借箭的诸葛亮实际上根本就没参加过赤壁之战,所以赤壁之战的胜利和诸葛亮也完全没关系。那这次获胜的关键战略“诈降术”到底是谁提出来的呢?这个人就是被周瑜打惨了的黄盖了。黄盖主动向周瑜提出要上演苦肉计,博取曹操的信任,不然根本就没机会接近曹操的战船给他造成致命一击。所以黄盖和周瑜这次的计谋非常保密,连自己这边的人也没几个知道,生怕走漏了风声那就前功尽弃了。

所以当黄盖和周瑜产生争执的时候,在场的人全都吓傻了,最后周瑜一气之下要斩黄盖,众人还帮黄盖就请。最后周瑜下令打黄盖50大板,要知道当时黄盖的年轻也不小了,可能也是60岁左右,所以要抗住这50大板也是非常有风险的,如果真被打死了那就有点玩脱了。好在黄盖老当益壮,身子骨还非常的硬朗,没有被打死。但是已经给周围的人造成了两人结怨的假象,这种演技放到今天直接可以拿奥斯卡了。

最后曹操完全信任了黄盖的投降,还非常高兴的前去迎接黄盖,没想到黄盖的船只快要接近曹操时直接一声令下把所有船都给点着,然后自己纵身跳入江中。曹操这时候傻眼了,但是想要作出应对也已经来不及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战船在一片火海中销毁殆尽,最后败逃回家从此颜面扫地。赤壁之战对于曹操来说,应该也是一生最大的打击和耻辱之战了。

其实这也怪曹操没有提前做好功课,黄盖是从孙坚就开始效力孙家了,一直到孙权也都是战绩累累的功臣,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就叛变到曹操麾下呢?所以说这次的确是曹操太轻敌了,不然也不会如此惨败在赤壁战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赤壁之战曹操战败是因为大乔小乔么?曹操这一秘密被魏军识破

全文共 1727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之战上曹操首次遭遇了这么大的惨败,理论上就算曹操的穿被火烧了很多的,但是比起双方的兵力魏军还是有绝对优势的,为什么最后曹操败的这么快呢?其实曹操去到江东肯定早有耳闻大乔小乔,而且根据曹操爱人妻的性格难免会去讨好下大小乔。而且魏军知道曹操这一秘密后可能也心生不满,曹操这次算是栽在美女头上了。

曹操击败袁绍,平定北方后,将目光转向了南方,尽起大军,号称百万,南征荆州,吓得襄阳刘琮直接献城投降,曹军不费一兵一卒拿下荆州。这一趟军事行动太过顺利,除了遇到刘备的抵抗,其他的没怎么打就赢了,于是,曹操又看上了隔壁江东,这可是他垂涎已久的地方啊!曹操计点荆州军马,又马军五万,步军十五万,水军八万,共二十八万,大小战船,共七千余只,战果颇丰。为征讨东南,曹操以蔡瑁、张允为水军正副都督,统率水军于乌林下寨,与南岸赤壁的吴军对峙。之后孙刘联军在周瑜指挥下,以黄盖诈降,火攻曹操水军,曹军大败。曹操究竟为何会失败,历来有火攻说和瘟疫说,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但是在小编眼里,曹操之所以失败,既不是因为被火烧的,也不是因为曹军士卒得了瘟疫,而是因为曹操的一个机密遭到了泄露,传遍兵营,以至全军士气低落,无心作战,因为战败

先不说是何机密,且说下火攻何瘟疫为什么不是主因。曹操光从荆州就受降了七千余条战船,凭黄盖那二十只火船,就能烧得灰飞烟灭了?黄盖的船上有硫磺、硝石等易燃物,曹军战船上可没这些东西,七千多条战船一直浸泡在江里,就这么被小船一点就着?船上的士兵就个个呆若木鸡,傻看着,没人去打水灭火吗?再说就算每条船都用铁索相连,就当黄盖的火船威力无穷,一点就着,充其量让他一下子就点上了一百条船吧,剩下的六七千条船就呆呆着看着火势蔓延过来?这可是在江上,水源就在眼前。好吧,当这是三昧真火吧,实在没法救火,那总有时间逃命吧,下船上岸总来得及吧,而且岸上本来就有曹操的骑兵和步兵,这些将士也不至于一看到船着火了就落荒而逃吧!就凭黄盖那二十只火船就烧的曹军兵败如山倒,实在不可信。

再说瘟疫,同样的问题,曹操的百万大军不可能人人得了瘟疫吧!即使很多人得了瘟疫,曹操也总能想到把这一部分人隔离起来,他南征北战这么多年,军中不可能不做防范瘟疫的准备,得个病就让大军溃败,实难相信,又不是天花、黑死病这种级别的瘟疫。

一支军队会失败,首先是败在军心上,士气一失,纵使有千军万马,装备如何精良,依旧会沦为战五渣的部队。曹军败就败在士气上,将士们从上到下士气丧失殆尽,还怎么指望他们打仗。当时的曹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这要从曹操的一个小秘密说起,从曹操后来攻下汉中,却不继续进攻四川,发出“人若不知足,得陇复望蜀”的感慨,说明曹操并非急躁冒进之人,但在夺下荆州后为什么急于进攻江东,而不是选择磨合北兵和降兵,等待水军操练纯熟。因为曹操等不及了,大胜后得意忘形了,妄图携胜利之师,一举攻下江东,夺得他心中的两位女神—大乔和小乔。

汉末美人,首推貂蝉,貂蝉之后,三女并驾齐驱,时人有诗云:“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曹操对这三位美人,早已垂涎三尺,暗中派人寻访,绘下三位美女肖像,藏于卧房,时时阅览,流连忘返。后三女各有了婚约,大乔配孙策,小乔配周瑜,甄宓许给了袁绍,得知心中的女神们都升级成了人妻,曹操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平生好的就是这一口。终于,曹操官渡之战击败了袁绍,夺取了邺城,眼看目标达成了三分之一。哪知还没等曹操进城,曹丕这小子先一步将甄宓占为己有,气得曹操那个咬牙切齿,逆子竟然如此不孝,可终归只能接受现实,自此偏爱曹植。甄宓已不可得,剩下只有大乔小乔可以抚慰曹操受伤的心灵了,所以曹操拿下荆州后急于进攻江东,实为了二乔也。

曹操孤身远征在外,军旅生活实在寂寞难耐,所以总在夜深人静之时拿出二乔画像以解相思之苦,好几次被侍从遇到,曹操怕泄露此事,就杀了侍从,第二天醒来装作自己得了夜游症,借口自己梦中杀人。但纸包不住火,曹操的这个小秘密终究还是被传了出去,八卦的速度接近光速,很快全军上下都知晓了,士兵们一片哗然,搞了半天弟兄们出生入死是为了给你老曹抢女人啊!这仗打得还有什么意思,于是士气尽丧,军心尽失,面对东吴水军,一败涂地。曹操到最后一个美女也得不到,空建了铜雀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为何曹丕临死之前,才册封曹叡为太子?

全文共 1770 字

+ 加入清单

册封太子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了,太子作为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只有将太子的人选早日确定下来,对于江山来说才是最稳定的事情。然而立太子这件事情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毕竟太子是将来要继承皇位的人选,就算有嫡长子继承制,也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而在三国时期,曹丕一直都没有确立太子,直到自己临死之前才终于将曹叡立为太子,这是为何?曹丕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确立曹叡为太子,反而在自己快死的时候才确立?1、甄氏失宠

曹睿的母亲甄氏曾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公元204年,曹操攻破邺城,曹丕见甄氏有姿色,纳之为妻。刚开始很得曹丕恩宠,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后来曹丕妾室多了,得宠得子,渐渐疏远了甄氏。

220年曹丕称帝,携宠妾郭氏到洛阳,进封贵嫔,甄氏则被留在邺城,地位在郭氏之下,作为结发妻子而不立为皇后。所以甄氏愈发失意,有怨言。曹丕因此更加痛恨甄氏,于201年下令赐死甄夫人,据传殡葬时披发覆面,以糠塞口。

母以子贵,子更以母二得宠。甄氏的失宠也让身为长子的曹睿得不到曹丕的亲爱,甄氏死后,曹睿还被降了爵位。后来郭皇后因没有儿子,曹丕把曹睿过继到她门下,起初曹睿不高兴,曹丕为此差点立曹礼为嗣。2、身世有疑

历史上曹睿生卒年不详,只有大概的年份而没有确切的月日。据传曹丕娶甄氏时已有身孕,因甄家属河北豪族,曹丕为拉拢河北名门豪族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而娶甄氏。曹睿出生后一直得不到宗室的认可,因为古人很看重血统,尤其是帝王之家。这也是曹丕的一个隐痛。

根据陈寿《三国志》中记载,曹叡三十六岁驾崩,反推则可得出其出生于建安九年(204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补注时,对此提出异议:魏武帝曹操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才平定邺城,魏文帝那时纳甄后,因此明帝应该是建安十年(205年)生,以此计算至正月,是整整三十四年。明帝曾经改正朔,以去年的十二月为今年的正月,因此明帝年龄可强名三十五岁,而不是三十六岁。

《三国会要》中辩说陈寿记载明帝卒年有误,《三国志·明帝纪》中记载,延康元年(220年)曹叡十五岁,被封为武德侯,以虚岁反推即可得知,曹叡应当出生于建安十一年(206年)。

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写道,诸家都拘泥于“延康元年,曹叡十五岁,封武德侯”这句话,因此质疑三国志中记载有误,是不对的。《三国志·文帝纪》中关于延康元年的记载,大多是追述过去的事做背景介绍,而不一定实际发生在延康元年,曹叡封武德侯,应当在延康元年之前。按照《三国志·常林传》中的记载,“吉茂转为武德侯庶子。二十三年,坐其宗人吉本等起事,被收。会钟相国证茂、本服第已绝,故得不坐。”,可以得知吉茂担任武德侯庶子(属官名)是在建安二十三年时候的事,曹叡封武德侯也应该是在建安二十三年,而并非延康元年。如果将这个结论与《三国志》里曹叡十五岁封武德侯相结合,则曹叡死于景初三年时虚岁正好是三十六岁,《三国志》中记载没有错。卢弼认为,陈寿这样写是曲笔之意,读史的人只要用曹叡的年纪倒推,再结合甄夫人被赐死、曹叡久不被立为太子的事实,则明帝究竟是姓袁还是姓曹,就不言而喻了。3、曹丕早逝

曹丕的父亲曹操活了65岁,在当时已算是高寿。曹丕33岁登上皇位,正是壮年,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考察诸位皇子。然而自己心胸狭隘,加上伐吴失败更加抑郁,一场风寒竟使自己生命垂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其他的选择,临终前才正式确立了曹睿的太子地位。

曹睿身为长子,后过继到皇后门下,也算是嫡子。嫡长子的身份加上世家大族的认可让,曹睿最终登上皇位。

在实现统一问题上,曹丕既有希望于能有王化之举达到夙愿的诚心,也有兴国强兵而灭贼寇的强硬之志。虽然,两次伐吴却由于时机不成熟而无功而返,但由于统一志向的驱使,使得曹丕在位后期施政更需要富国强兵,以至于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此同时,其执政功绩对于中国文学此一时期的发展风貌与繁荣,也多少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黄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回到洛阳的宫殿。五月丙辰日(6月28日),曹丕病重,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让后宫淑媛、昭仪已下的都各归其家。同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时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树不坟,葬于首阳陵(河南偃师西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姚长子纪念碑

全文共 1066 字

+ 加入清单

长子纪念碑为文化旅游景点。

姚长子纪念碑在柯桥镇南侧寺基村,1937年6月为纪念明代抗倭英雄姚长子而建,碑通高约6.5米,由碑身和平台两部份组成,碑底呈正方形。碑身坐北朝南,混凝土结构,上部正面隶书阴刻:“姚先烈绝倭纪念碑”八字,下半部正面嵌一太湖石,上有姚烈士遗像,碑下平台,周围用条石砌叠,露地高0.95米,边长5米。

在柯桥镇南侧寺基村,1937年6月为纪念明代抗倭英雄姚长子而建。碑通高约6.5米,由碑身和平台两部份组成,碑底呈正方形。碑身坐北朝南,混凝土结构,上部正面隶书阴刻:“姚先烈绝倭纪念碑”八字。下半部正面嵌一太湖石,上有姚烈士遗像。碑下平台,周围用条石砌叠,露地高0.95米,边长5米。

据《越中杂识》和《绍兴县志》等记载,姚先烈,柯桥独山村人,名不详,因身材高大,故人称长子。明嘉靖年间,倭寇猖獗,时在沿海掳掠。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一伙倭寇由诸暨流窜绍兴柯桥,想经舟山逃到海上。姚长子正在田畈打稻脱谷,见寇至即持稻叉只身与倭寇拼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被擒。倭寇“以藤贯其肩,迫其向导”,姚长子佯装带路,把倭寇引入四面环水的化人坛。化人坛乃是柯潭一个洲渚,只有南北两桥相通。此时,长子又以倭寇听不懂的当地方言密嘱村人:“等我引寇进入绝境,速拆断两桥,我死无恨!”村人照嘱,断敌归路。倭寇中计后,怒而用刀将其剁成肉浆。官兵和村民赶到,全歼被围的倭寇200余人。

乡人为纪念姚长子,将“化人坛”改名“绝倭涂”,将南北两桥命名为“得胜桥”和“万安桥”,并在殉难处建纪念祠。

明末文学家张岱为其撰写墓志铭,赞其“醢一人,活千万人”,“仓猝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的爱民义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月)在“绝倭涂”上建高6.5米“姚先烈绝倭纪念碑”,1963年“姚先烈绝倭纪念碑”公布为绍兴县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升级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姚公佚名,长子仅是其绰号,可谓是无名英雄!姚公是“为人作佣”的农民,可谓是农民英雄!姚公是为抗倭英勇献身,可谓是民族英雄!姚公敢于只身持稻叉与倭寇搏斗,可谓勇!姚公最后用计全歼敌人,可谓智!姚公“为全桑梓之乡”而视死如归,可谓义!他不会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也没有壮怀激烈地高呼什么时尚口号,但就是这么一个农民,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雇农,着实让吃国家俸禄的-们汗颜!

“姚先烈绝倭纪念碑”正面下方“明姚烈士遗象”已模糊难认,而背面记录姚公绝倭事迹的铭文更是风化不辩。纪念碑旁0着农作物,纪念祠也破败不堪。只有柯潭的鉴湖水依然如故,无声地静静流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贾诩对曹操来说有多重要?贾诩为什么还没郭嘉出名?

全文共 97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操身边的谋士,可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会是郭嘉和荀彧,其实曹操早期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能臣就是贾诩。实际上贾诩才是从头至尾一直效力曹家,建立了很多汗马功劳的人,但是为什么贾诩的名声不及郭嘉和荀彧呢?可能就是因为贾诩的品德不行,贾诩被称为“毒士”,虽然聪明但是太缺德,古代人非常讲究气节和名声,如果自己名声不好那就是愧对先人。

三国时期,贾诩才能一流,但排不到第一,品德有缺。曹操五大谋士,其中最突出三位,郭嘉、荀彧、贾诩,剩荀攸、程昱次点。郭嘉可为第一是张良,荀彧是萧何,贾诩是陈平。

贾诩过于圆滑,知人心善弄权,会明哲保身。初在西凉军,奸臣西凉统帅董卓身死,贾诩告诉李傕郭汜反杀长安,可怜天子刚离虎穴又进狼窝,王允虽滥杀但对国事忠心,李傕等祸乱朝纲,天下动荡,主要原因贾诩担心祸加己身。

后来贾诩随张绣屡献奇计大败曹操,两次追击曹军非常经典,我也深感佩服!后来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但曹操泡了张绣大婶,张绣大怒欲杀曹操!这就看贾诩水平了,这事有挽回余地,只要晓之以理劝说张绣顺便再周旋曹操,曹操心胸开阔为了得人心做出让步是没问题。但贾诩没这么做,你要打曹操,好,我教你怎么打,先偷典韦武器,暗自调兵,晚上偷袭。可见贾诩没有人情观。

贾诩识人,能看出曹操是英雄,再劝张绣投降曹操,跟随曹操后行事低调,从不主动发言,和郭嘉意气风发、滔滔不绝形成鲜明对比,但曹操也知道贾诩水平,在关键时刻总要征询一下他的意见。

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曹军艰苦不堪,军无存粮。曹操实在担心坚持不住就问贾诩,贾诩告诉他两军相持不下,不止曹军困难,袁军亦如此,两军已成僵势,正是用兵出奇制胜之时。后来曹操找到了突破口袁军粮仓乌巢!

官渡之战后,曹丕痛恨张绣杀兄长曹昂,一次怒骂张绣,张绣大惊害怕竟然死了。曹操没有询问,也没处罚曹丕。身为张绣故交,贾诩选择一直沉默,没有质问曹操和曹丕,也没有在张绣坟前大哭一场!

贾诩在曹军对马超西凉军决战上献出反间计攻心,大败马超韩遂,心理战玩得炉火纯青。

曹操最重要的立嗣问题,在大臣中摇摆不定,还是问了贾诩,贾诩间接告诉曹操不能学袁绍刘表,曹丕立定。

贾诩为人低调,城府极深,谋略我认为不及郭嘉,而且没有忠义存心,他没有生死朋友。假如曹操兵败袁绍,我想他应该就跟袁绍去了,在他心中,生存高于一切。

在三国时代的众多谋士中,贾诩高寿七十七岁,也是极为难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曹操刺杀董卓为什么会失败?当年的曹操有多怕董卓?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当年曹操只是董卓的手下,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遭到了天下人的讨伐,曹操也能计划刺杀董卓但是失败了,还好没有被董卓识破不然可能就没曹操这个人了。不过当时曹操的计划为什么失败了呢?可以说曹操这次失败有祸也有福,没了董卓朝中基本上就是曹操说了算了,之后击败袁绍统一北方,正式踏上制霸之路。

东汉末年,汉室江山逐渐衰落,董卓趁机带兵进京,打着“勤王”的名义,先是更换了皇帝,然后又夜宿龙床,将好好一个皇宫,变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群臣自然十分气愤,但迫于董卓淫威,全都敢怒而不敢言。

有一次下朝之后,司徒王允暗自让小太监邀请了很多大臣,理由是自己的寿辰,想要让大家去家中喝一杯,不过偏偏没有邀请曹操。曹操看见那小太监的举止,心中十分疑惑,辗转得到了司徒王允寿诞的消息。

当天夜里群臣赶往司徒王允家中赴宴,曹操一身青衫不请自到,言明要给司徒王大人祝寿。司徒王允自然抹不开情面,就让仆人在门口添了张椅子。众人在席中聊到董卓的所作所为,除曹操外全都痛哭流涕,哀叹汉家江山不幸。

曹操冷笑着站起来说“满座大丈夫,尽做女儿态”,又说取董卓的头颅如探囊取物,王允见他言语十分放肆,只好让人将他“请”了出去,暗地里却将他留了下来。当夜寿宴结束以后,王允走进内室,看见曹操便拜了下去。

司徒位列三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曹操当时一股热血便冲上脑袋,答应王允效仿古人做刺客,将董卓的首级取回来,然后借了王允家的七星宝刀。

第二日,曹操便带着七星宝刀拜见董卓,趁着吕布去给他挑马的机会,他取出来怀中的宝刀,正要将刀刺向董卓的时候,方才还在闭眼小憩的董卓,忽然睁开了眼睛。曹操此人反应奇快,瞬间把行刺变成了献刀,董卓竟不怀疑。

曹操脸色略有惶恐,打着试马的幌子,迅速出了城去。刺董虽然失败,但是让曹操誉满江湖,从此开始了人生霸业。

此事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但从中还是能寻出蛛丝马迹,王允宴请群臣单独不请曹操,恐怕目的正在于曹操,他知道曹操是个热血青年,而且深得董卓的信任。宴间的痛哭流涕就是做给曹操的“戏”,曹操果然上当,所以曹操是被王允给黑了。

曹操把行刺变成献刀,高明之处非常人能及。但也说明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就是自己成了司徒王允的棋子,然而就此丧命并非他心中所愿,大好男儿要开启千古霸业,岂能只做刺客之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