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操为什么重用夏侯惇(优秀2篇)

浏览

1229

文章

2

篇1:因仰慕曹操放弃高官厚禄,却为何不得曹操信任,并终身不受重用?

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良禽择木而栖,古代做臣子的都希望寻得明主,让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中国历史上不缺雄主,曹操便是其中一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说的便是他,他虽然多疑狡诈,但在爱才方面三国无人能及,否则魏国也不会有那么多文臣武将追随于他,然而这样一个爱才的人,偏偏对一个因仰慕他而入曹营的大将没什么兴趣,终身都得不到曹操的信任

当年袁绍手下有一员大将名为朱灵,曹操在攻打陶谦时,袁绍让朱灵带领三营军队以助曹操,为曹操立下了赫赫战功。战后,袁绍召集众将士回营,朱灵却认为天下间唯有曹操是明主,因此弃袁绍而投曹操。而袁绍竟然不以为意,任由朱灵投奔他人。就此,朱灵就一直在曹操手下为将。

但资历老,战功多,能力不俗的朱灵,最终却没有成为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之一。甚至于在后来都没有独领一兵,往往都是与徐晃、张郃和夏侯渊等将领配合出征,可见曹操对这员老将并没有给予多少信任,最后朱灵因为惹怒了曹操而被夺取兵权。这对于爱惜人才,用人不疑的曹操来说是十分反常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曹操要如此对待朱灵呢?

要知道,朱灵最初是袁绍手下将领,而且弃袁绍投曹操的时机与动机极为可疑。朱灵当年颇受袁绍重用,若非如此,袁绍不可能让其统领三营军马,前来协助曹操攻打陶谦。而如此得力干将,竟然在帮助曹操后就留了下来,而原因竟然仅仅是朱灵自己说的遇到明主。这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时间都无法接受,更何况是生性多疑的曹操了。在曹操看来,朱灵简直就是袁绍安排到自己身边的卧底,只怕是袁绍对自己起了疑心,安排朱灵前来监视查探了。

所以此时的朱灵对于曹操而言,无异于一个烫手山芋。送走吧,有些可惜,这可是一员虎将,更何况这可是袁绍默许过来的将领,就这样不要,不但寒了后续投奔前来的人才的心,更是打袁绍的脸,这样的事情曹操可不敢做。但如果就这样要了吧,万一朱灵真的是卧底,以后自己和袁绍翻脸的时候上演一出无间道,那可就麻烦了。万般无奈之下,曹操只能收下了朱灵,但也不敢重用,久而久之,朱灵就成了曹操心中的一道坎。

更何况朱灵当年在被公孙瓒以母亲弟弟为要挟的情况下,都没有背叛袁绍,导致自己一家人惨被杀害。一方面,足以见得朱灵本身对袁绍是忠心耿耿的,另一方面,朱灵虽然忠义,但却不守孝悌,这对于曹操而言,也是不太能够接受的。毕竟一个能抛弃自己妻儿,又对前主公如此忠诚的将领,不是谁都敢重用的。

笔者认为,无论朱灵是以何种目的投奔的曹操,但其行为已经决定了曹操绝不会重用此人。只能说朱灵能力是有,但投奔曹操的时机与动机不对,使得他被曹操所猜忌,最终导致其才能无法施展,遗憾终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陈琳骂过曹操,为何曹操还要重用他?

全文共 1596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在后世的评价,可不见得有多好,现在的很多人其实受到了尊刘贬曹的思想和《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如果一定要在曹操和刘备之间选择一个,可能很多人不由自主的就偏向了刘备。然而事实上,曹操也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样子,就比如对待陈琳,他曾经帮助袁绍骂过曹操,可是最终被曹操俘获之后,曹操不仅没有怪他,反而重用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陈琳骂曹,曹操不杀他,反而重用他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先说说“陈琳骂曹”是怎么一回事。

陈琳是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原先他是大将军何进的主簿(相当于文字秘书),那时候,何进为了对付朝廷宦官,准备把地方豪强引进朝廷来帮忙。当时陈琳坚决反对,认为这是除掉一群狼,来了一群虎。但是何进不听他的话,终于酿成灾祸,造成了董卓专权。

何进被杀,陈琳逃到袁绍那里。后来袁绍和曹操越做越大,成为北方两大诸侯,势若水火,终于爆发了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前,陈琳为袁绍写了一篇战斗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

官渡之战后,袁绍大败,陈琳无处可逃,被曹操活捉。曹操大骂陈琳道,你写檄文,骂我也就罢了,为何要骂我的祖父和父亲?陈琳说,我是没有办法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曹操饶了陈琳,还封他为司空军师祭酒(军师祭酒这个官职,是由曹操最早设立的,曾经是由曹操最信任的谋士郭嘉担任)。后来,又提拔他为丞相门下督。

我们看陈琳写的这篇《为袁绍檄豫州文》,可以说,陈琳骂得那叫一个痛快,把曹操从头到脚骂了个遍,把曹操做过的所有事情损了个遍。但是,曹操为什么没有报复杀陈琳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陈琳的这篇文章缓解了曹操的偏头痛,曹操觉得陈琳的文章有治病奇效。

这理由让人啼笑皆非吧?还真不是胡说,史料记载,当时曹操正苦于偏头痛,侍卫们把陈琳的檄文拿来给他看,曹操惊出一身冷汗,然后偏头痛竟然就好了。

当然了,这里说的意思,并不是说陈琳的文章真能治病,而是说他的文章写得痛快淋漓,曹操非常欣赏。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一个文学发烧友,也是一代文学大家。他对能够写出好文章的人,是非常欣赏的。他欣赏陈琳的文章,就算陈琳在文章中骂他,他也不以为意。

第二,陈琳骂的话句句属实,曹操无可辩驳。

官渡大战之后,曹操抓到陈琳,他指责陈琳的是这句话:“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曹操只说了陈琳不该骂他的父亲、祖父,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陈琳指责他的那些话都是对的,都是他干过的事情。只不过陈琳在用语上过于夸张,道德评判的色彩过于浓厚。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是檄文的格式,陈琳的这种用语,没有什么不对。

第三,曹操唯才是举,而陈琳确实是一个人才,曹操舍不得杀。

曹操最喜欢的就是人才,“唯才是举”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区别于之前的“察举制”。“察举制”主要是从道德层面来评判人才,而“唯才是举”根本不去考虑一个人的道德问题,只要在行军打仗及治理国家上有用,就可以用。陈琳正是这样一个人才,他最大的才能就是檄文写得好,曹操正需要这样一个写檄文的人。后来曹操出兵打仗的时候,每次要写檄文,都是让陈琳来写的。

第四,陈琳归附曹操以后,真心实意跟随曹操,不反对他。

魏晋文人是很有傲气和傲骨的,他们很少向权贵低头。祢衡反对曹操,那样骂曹操,绝不向曹操低头,曹操都没有杀他。最后曹操忍不住了,放他出去让黄祖杀他,曹操都不杀。曹操杀了孔融,那也是孔融不断反对曹操。不过曹操就算杀孔融,曹操找的借口也不是孔融骂他,而是曹操认为孔融侮辱礼教(孔融说,父母对儿女无恩,不过是一个容器而已)。陈琳既然归附曹操,后来又没有反对过曹操,曹操没有理由杀他。

第五,曹操不杀陈琳,可以争取到更多的人才。

曹操放了陈琳,还给他官做,大家会觉得曹操是一个宽厚大度的人,是一个求贤若渴的人,所以天下的人才都会对曹操趋之若笃。可以说,陈琳事件,给曹操做了一个活广告。而曹操的人才也是三国诸侯中最多的,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