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操兖州之战合集20篇

中国象棋不仅博大精深,非常考验玩家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非常的有趣。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种十分有趣的棋局-曹操逼宫吧。

浏览

4051

文章

690

篇1:曹操为何不称帝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为何不称帝

其实曹操不称帝的原因主要是和他的个人性格有关,曹操比起虚名,他更注重实权,而且从当时的条件来看,曹操也不具备称皇帝的要求,他更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曹操并没有那么大的称帝野心,虽然当时他的实力非常强大,但是自己还无法将刘备和孙权击败。

曹操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人,从小的他就非常的聪明能干,看待一些事情比较全面,以至于长大以后的他是一个颇有能力的人才。很多人对于曹操没有称帝都不是很了解,其实曹操内心深知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曹操不称帝不代表他没有野心,其实曹操的野心非常大,他有着自己的安排,而且他又想为自己留下好的名声。虽然没有称帝,但是曹操却掌握了真正的大权,他的一生也享尽了荣华富贵。

曹操的故事一直被广泛流传,深受众人的崇拜,在过去那个年代,曹操堪称非常有勇有谋的人才,他的历史故事令人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曹操统一北方后为什么不让汉献帝禅位自己称帝?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后,基本上已经奠定了北方的统一。按理说曹操想称帝只要一句话汉献帝就要乖乖禅位,但是曹操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而且刘备和孙权在位的时候都称帝了,曹操可能有些可惜。当时朝中的汉臣还是比较多的,而且以荀彧为首的都不希望曹操称帝,因为在他们心中一直都是汉臣,这点就让曹操非常头疼了。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更是被塑造成了一个大奸臣的形象,但这也并不能否定他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可就是这样一位极具才能的“大奸臣”即便到后来已经成了魏王,却依然没有跨出那最关键的一步——称帝。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

起兵之初的曹操为了招揽人才,打的是匡扶汉室的旗号,处处以汉室忠臣而自居,以此来收买人心。如果他自己废了汉献帝,那么无异于打自己的脸,也让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声誉灰飞烟灭。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此时曹操已经56岁了,他基本上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力图统一全国。而他的对手——刘备和孙权先后指责他“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他当然也清楚,他长期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汉朝位高权重,并且平生不相信封建迷信,很多人都怀疑他即将篡位

晚年有人向曹操见意称帝,曹操说论他的功绩可以称帝,但他愿做周文王。大家都知道周文王虽然反抗纣王,但到死也没有称帝,说明周文王只是不满意当朝的君主但自己并不想另立朝廷。所以曹操到死也没有称帝。

曹操不当皇帝其实很简单:“不敢当,不能当,不想当”。这跟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首先那时当皇帝没有好下场;其次当皇帝只会增加曹操集团成长的阻力;最后当皇帝没有任何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曹操最怕的人是谁?东吴三大将成曹操天敌

全文共 1132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统一北方后一直都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一股力量,而且曹操被称为是乱世枭雄几乎没有对手,难道曹操就没有害怕的人么?其实东吴有三位大将一直都克制曹操,在赤壁之战上就是靠东吴的计谋打败数量更多的曹军,也成为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只可惜其中有一位死的太早,不然东吴有实力和曹魏平起平坐。

中国有句话叫“一物降一物”,细细想来也确实如此。世间万物,都是相生相克,就像吕布一样,虽然武艺无敌,但也有不惧他的刘关张。曹操虽然兵法如神,但也有不畏他的孔明,周瑜。

曹操一生征战沙场,其驭人之术不用多说,自然是运用自如,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境界。不过在谋略方面,他却是称不了第一,例如在赤壁大败他的周瑜,汉水之战时出谋划策的诸葛亮,曹操虽然通读《孙子兵法》,但仍然中了诸葛亮的疑兵之计。

除了周瑜和诸葛亮,还有一人,他是曹操的天敌,为何这里要说是“天敌”,因为面对此人,曹操不敢用兵,就直接与其联姻,极力与其交好!熟悉曹操的朋友,或许会觉得这很不可思议,但这确实不争的历史纪实。

说了这么久,此人到底是谁,能让曹操认怂?说到此人,武艺极高,就连三国公认的第一猛将吕布,都曾经被他率兵打败,而吕布面对他,根本也没敢和他交手!而是直接带兵认怂撤兵了!说到此人的身份,世人都称他为“小霸王”,没错,他便是孙策。

公元191年,孙坚在回东吴的路上不幸死于荆州刘表之手,而后孙策便接手了父亲留下来的基业,虽然起初没有多大成就,但是后来却得到了周瑜,鲁肃等人的大力支持!197年袁术狂妄称帝孙策很快与其决裂,孙策与袁术决裂之后,很快便得到朝廷的任命诏书,原来是曹操想任命孙策为“骑都尉”和吕布一起去攻打袁术。

一方面孙策觉得与三姓家奴为伍有失颜面,另一方面觉得朝廷给自己的官职太小,后来朝廷又赐封孙策为明汉将军,后来孙策带兵打败钱铜、王晟、严白虎等多处割据力量,很快便收复了吴郡。而后,周瑜,鲁肃相继投奔于孙策,很快,孙策便打败刘繇,严白虎,黄祖等人,在公元200年,一统了江东。

当时曹操听闻孙策统一了江东六郡之时,没有多余的话,曾经叹息道:“猘儿难与争锋也”,意思就是孙策这头猛虎,吾生平很难与之争锋啊,当时在他身边还有周瑜,鲁肃这样的能人。后来,曹操为了示好,把自己弟弟的女儿许配给孙匡为妻、(孙策之弟)又让曹彰娶了孙贲的女儿做老婆。面对孙策,曹操没有直接动武,而是选择了用联姻的方式来示好,可以说这在曹操的军旅生涯之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孙策不但自己勇猛有魄力,而且他的女婿更厉害,连蜀汉丞相诸葛亮都不敢正面惹他!话说到这里孙策的女婿是谁呢?此人便是谋取荆州的陆逊,陆逊生为东吴第四任大都督,迎娶了孙策之女为妻,公元222年,陆逊在夷陵大败刘备,诸葛亮为了维护日后的蜀吴关系,当时也没敢正面与陆逊翻脸!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张绣为什么背叛曹操 曹操为何不杀张绣

全文共 1698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在历史上,真心想要投降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像这个张绣,他投降曹操之后没多久就背叛曹操造反了,而且还杀了曹操的儿子,这一点不管是放弃在哪一个人身上肯定都是会将其杀了。但是曹操并没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曹操会隐忍一个背叛自己的人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张绣为什么背叛曹操

曹操领导下的曹魏军事集团立足于中原,曾经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割据势力交战,其中就有屯兵于宛城的张绣。张绣是张济的从子,张济原本是董卓的部将,董卓被杀后与李傕、郭汜攻入长安,但是后来张济因政治斗争退出。

离开长安后,张济军队因为缺粮,而进攻荆州补给粮食。但是张济却在进攻时中了流矢而亡,张绣统率了他的部队。荆州牧刘表后来招揽了张绣的部队,让他屯兵于宛城,成为荆州北方的藩属势力。

曹操南征拓展势力时,张绣见曹操势大,于是率众归降。曹操进入宛城后,见到了张济的遗孀绉夫人,并将之接纳。张绣因此恼恨曹操,曹操知道后想先发制人,却泄露消息,被张绣偷袭。曹操军队准备不足,因此战败。曹操虽然逃走,但是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却因此战死。

本来张绣与曹操之间可谓是血海深仇,但是后来在官渡之战前夕,张绣再次归降曹操,却得到了曹操的原谅和接纳。张绣最终归属于曹军,并在多场战役中立下功劳,不但受封破羌将军,子孙袭爵,还和曹操做了儿女亲家。

2、曹操为何没有杀了张绣

首先,曹操恨张绣是肯定的,但是张绣只主动投奔曹操的,这对于曹操来说,就算他杀掉了自己的爱将和儿子,他也不能动他,因为在外人看来,他们想要知道张绣投奔曹操之后会有什么下场?这其实对于曹操来说,张绣的下场代表的是愿意投奔他的人的下场,因此曹操不得不让张绣来做一个表率,其他的人如果看到曹操对张绣很重要,自然会很放心的投奔他。以此来证明在曹操这里有着很大的发展机会,可以吸引别人投奔他。

其次,当时曹操正在和袁绍开战,袁绍那边人马众多,兵力是曹操这边的好几倍,如果在这个时候曹操拒绝了张绣的请求,张绣很有可能会去投奔袁绍,这对曹操来说更是不利的,所以他接受了张绣,他也不能在接受他之后杀掉他,因为他带的兵都是向着张绣的,如果杀掉张绣,会引起更大的动乱。

最后,张绣在投奔曹操以后,虽然立下了很多的功绩,但是他一直都很低调,因为他知道曹操对他还是有恨意的,但是因为张绣做事一直低调,并且他真的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所以曹操并没有动他,而是重用他。

3、张绣是个怎样的人

张绣(?—207年),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人。骠骑将军张济的从子。东汉末年割据宛城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初随张济征伐,张济死后与刘表联合。后降曹操,因不满其言行而突袭曹操,复与刘表连和。官渡之战前夕,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投降曹操,参加官渡之战,官至破羌将军,封宣威侯。在北征乌桓(207年)途中去世(一说为曹丕逼死),谥定侯。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部队到达淯水,张绣率众投降。曹操纳了张济的遗孀邹夫人,张绣因此怀恨曹操。曹操听说张绣不高兴,就秘密准备杀掉张绣。结果计划泄漏,张绣偷袭曹操,曹操战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猛将典韦战死。张绣引兵追击,被曹操击退,于是张绣退回防守穰城,再次与刘表联盟。 (《傅子》说:曹操给张绣亲信的胡车儿送礼物,张绣听说了以后怀疑曹操想用胡车儿刺杀他,用贾诩计,反。)

建安四年(199年),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向曹操投降。张绣到达后,曹操牵着张绣的手,一起参加宴会,为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建安五年(200年),张绣参加了官渡之战,力战有功,升为破羌将军。建安十年(205年),张绣跟随曹操在南皮击破袁谭,再次增加食邑,一共2000户,当时天下户口剧减,十户才留下一户,将领中封邑没有达到1000户的,唯独张绣特别多。建安十二年(207年),张绣跟随曹操去柳城征讨乌桓,还没有到达就死了,被谥为定侯,儿子张泉继嗣。而《魏略》记载:五官中郎将曹丕因曹昂战死之事对张绣不满,说:“你杀了我的兄长,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呢!”张绣心不自安,自杀。但曹丕成为五官中郎将是在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在时间存在冲突,以《三国志》为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曹操的性格特点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性格特点

1.生性多疑、狠毒残忍

从忌杀杨修、故杀吕伯奢、借头抚众、许攸问粮、焚书不究、梦中杀人、虚设疑冢等,这些事件,再现了曹操生性奸诈的特点。

2.曹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

曹操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都是死在张绣、贾诩之手,连曹操也差点难逃一劫。可是当张绣贾诩向曹操投降的时候,曹操一样重用他们。由此看来,曹操的人才任用很冷静、客观,他唯才是举、任人唯贤,打破了世俗门第的观念。

3.超凡的领袖才能

曹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曹操怎么死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从30岁起便开始带兵打仗,直到去世前整整打了36年。作为统帅,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所以一直饱受头痛的困扰。官渡之战时,华伦在曹操头上扎了一针便缓解了他的头痛,但是随着病情加重,头痛的情况愈演愈烈,于是曹操便向华伦询问根治之法。

经过一番思考,华伦建议他做开颅手术,切除病变部分。但曹操生性多疑,以为华佗要谋害他,便下令将华佗杀死,自己的病情也因为得不到医治而逐渐加重,最终在襄樊之战后,曹操还军洛阳,因头痛成疾,病入膏肓,在洛阳病逝。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朝天子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获封魏公,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而后进爵魏王。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曹操司马懿聊天 司马懿无意间回头 曹操大惊 日后必生异心

全文共 821 字

+ 加入清单

在动荡的乱世中,众多英雄豪杰涌现,他们以才智和抱负,塑造了历史的传奇。在三国时期的魏国,有一位英雄名叫司马懿,他的智谋和胆识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司马懿出身士族,胸怀大志,他的一生既充满了起伏和挑战,也充满了机智和谋略。

司马懿的才智早在年少时就得到了赏识。他出身士族,家庭背景让他在士人氛围中受到熏陶,培养了博学多才的特质。年轻时,他怀揣着报国理想,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曹操看中了他的才华,任命他为官,从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司马懿并非只有才智,他还具备着独特的城府和智慧。他的外表常常让人难以窥见内心,深藏不露的性格让曹操对他既赞赏又忌惮。曹操甚至认为司马懿有着“狼顾之相”,即会因猜忌而回头观察,意味着他有可能在未来产生异心

司马懿并不仅仅是一个聪明的智者,他还有着深刻的人性洞察力。他明白曹操对他的多疑,于是在表面上保持低调,不给曹操任何借口对他进行打压。这种独具慧眼的洞察力,使他在曹操的周围度过了许多险恶的时光。

司马懿的智谋和魄力不仅在政治上得以展现,更在军事上获得彰显。他以高超的战略眼光和临机应变的能力,屡次在战场上获得胜利,展现出他的非凡才华。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只知战斗的武将,他更是一个善于隐忍和等待机会的智者。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成为魏国之主,司马懿在政治上的地位更加凸显。他的深谋远虑、稳重持重,让他成为了曹丕的重要谋士。然而,司马懿并没有被曹丕彻底掌控,他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时刻准备着转机的到来。

司马懿最终在西晋建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了魏国的大权,随后将曹魏政权转化为西晋,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割据局面。他的政治智慧和谋略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司马懿是一个才华横溢、机智敏锐的英雄人物。他凭借智谋和城府在乱世中生存并崭露头角,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大业。他的一生充满了起伏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坚定和追求。他的智慧让他成为了历史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兖州侵华日军碉堡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兖州侵华日军碉堡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兖州侵华日军碉堡位于济宁市兖州区酒仙桥街道,年代为1938年。

2015年6月23日,兖州侵华日军碉堡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酒仙桥街道:兖州市酒仙桥街道成立于2008年6月。地处兖州市东部,境内三有条河流,分别是泗河、小沂河、府河,面积11.3平方公里。2012年,辖13个行政村,6个社区。2013年末,辖区总人口32899人,其中城镇常驻人口21285人,城镇化率65%。2014年,酒仙桥街道围绕市委“提升年、显效年”的总要求,按照区委、区政府“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四个“更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曹冲死后,曹操为什么要杀了他最好的朋友?

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曹冲,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称象的故事,知道这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是曹操所有儿子中最为聪明的一个。可惜13岁时不幸夭折,之后,曹操竟因此要杀掉曹冲最好的朋友。可能很多人都要问了,曹冲的朋友与他的死又没有任何关系,曹操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件事,中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曹冲是曹操最得意的儿子,据说他“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陈寿《三国志》),可惜这位神童13岁的时候就不幸生病夭折了,爱子心切的曹操悲痛欲绝,做下了两件让人不得不骂的恶事。

一是给曹冲配冥婚。何为冥婚?冥婚又称“阴婚”,即给两个死去的男女举行婚配合葬,此举目的在于让死者在阴间能延续活着时的生活状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冥婚是不被封建礼法所承认的,《周礼·媒氏》提到“禁迁葬者,与嫁殇者。”意思是禁止将早夭的男女冥婚合葬。

曹操痛失爱子,情急之下想给儿子在阴间找一门好亲事,于是就问刚失去爱女的司空邴原,要求将该女儿冥配给曹冲,邴原好歹也是读过圣贤书的人,他一口拒绝“嫁殇,非礼也”!曹操还不肯死心,只能找到甄氏早夭的女儿,给儿子配了门阴婚。

二是杀了曹冲在世时最好的朋友。该友名为周不疑,周不疑和曹冲同为神童,少年时便非常聪明,与曹冲关系非常要好,曹操刚开始也非常喜欢这个聪明孩子,可是爱子年仅13就夭折了,曹操竟然要杀周不疑,曹丕求情,曹操说:"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这人你驾驭不了)。"

曹操以“莫须有”罪名杀了这名少年让世人不耻,但是小编认为,这就是曹操能干的出来的事,毕竟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刚开始喜爱周不疑是因为他与爱子曹冲同样聪慧,待曹冲年长后,周不疑是给曹冲做谋士正合适,而曹冲死后,他的几个儿子都才智一般,留下足智及妖的周不疑,恐怕是祸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杨修有没有谋略?他的死其实不能全怪曹操

全文共 1658 字

+ 加入清单

一直以来,说到杨修的死很多人都会想到曹操,因为最终是曹操杀了他。然而尽管如此,却不能说杨修是被曹操害死的,因为纵观杨修的一生,他这个人虽然很聪明,能看得懂曹操心里在想什么,可是他却将这些表露了出来,让别人都知道,大家都会认为杨修很理解曹操,可他只是小聪明,对于曹操的理解也不能算很透彻,否则就不会将这些事情都说出来了。

杨修之死为什么怪不得曹操,懂的收放自如才是大军师。在谋略上,杨修确实是一位大军师。从他辅佐曹植与司马懿辅佐曹丕中可以看出来,曹丕曹植两人来回过招而不败,能和司马懿打个平手也是很厉害了。只是为什么曹操要让杨修死?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想要释放更多,要懂得收敛。杨修就是一味的释放自己的才能,让曹操厌烦才惹来杀身之祸。

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针见血的指出,杨修之死与他的“恃才”和“犯曹操之忌”有关。《三国志》中也写到“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里虽然提到杨修那“袁氏之甥”的身份也是导致其被杀的原因之一,但也承认杨修之死和他的才华有关。

于是这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说起才华的话,曹操手下,有才华的人真是不可胜数。像郭嘉、程昱、荀彧、贾诩之流哪一个不是才华横溢。为什么他们就没有因为才华招来曹操的忌妒?那么是因为杨修的才华犯了曹操的忌讳吗?众所周知,曹操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就拿张绣来说,当年发动兵变杀了曹操的儿子和爱将典韦,后来又投降曹操,还是受到了曹操的礼遇。大度的曹操连杀子之仇都可以谅解,为什么就不可以原谅杨修对自己的冒犯呢?

那么是不是杨修有什么特殊的“才”,这才会让大度的曹操无法容忍,而一定要将他除之而后快呢?《三国演义》中杨修的才华主要是通过以下事件来体现的:

阔门事件

曹操让人造一座花园,造好后,曹操去看了一下,然后在门上写上了个“活”字就走了,结果是“人皆不晓其意”,杨修却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大家都不明白曹操在想什么,只有杨修看明白了门上的字的含意。并且很得意的把它告诉了别人。曹操知道后,心中便对杨修有“忌”了。

梦中杀人事件

曹操为了防止别人暗害自己,便对别人说自己梦中好杀人,让大家不要在自己睡着时接近自己,并装模作样的杀死了一个替自己盖被子的近待。结果是“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而又只有杨修了解曹操的意图,并对别人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知道后更是“恶之”。

曹操暗试曹丕、曹植事件

曹操想考查一下曹丕、曹植的临机处事能力。故意让两人出城,却在暗中吩咐门吏不让两人出城。结果,曹丕老老实实地退回来了,而曹植却在杨修的指点之下,杀了门吏。杨修又一次的料到了曹操的意图。而曹操知道后已经不是简单的“恶之”,此时的他已是怒火冲天。

从上面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杨修特殊的才华其实就是对曹操意图的洞察力。用夏侯敦的话来说,就是“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就像是一个高明的心理专家,在“众人皆醉”之时,他却可以“独醒”。他总是可以准确的掌握曹操的心理动态。在杨修面前,曹操就像是被人扒光了衣服,所有的秘密都一览无遗。

曹操本来就生性多疑,他当然不会愿意自己的部下将自己完全看透。在部下面前,曹操更愿意保持一种神秘感,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部下。而曹操的大部分部下对曹操的意图的确是常常摸不着头脑。可曹操的种种小把戏却无法瞒过杨修,本来杨修把握住曹操的意图也就罢了,可他却不肯将之藏在心里,反而屡次把曹操的意图解释给别人听。

这样一来,曹操所追求的神秘感便荡然无存,他对部下的控制力无疑也会随之减弱。于是,当杨修再一次从一根“鸡胁”中看出曹操退兵意图,并毫不顾忌的将之告诉夏侯敦时,曹操终于对杨修忍无可忍,他以“乱我军心”为名,将之杀死。

可怜杨修看穿了曹操这么多次,却始终没有看出曹操早已经对自己死了杀心,还是一如既往地将四处传播曹操的各种意图想法,最终导致自己被杀。从这点来看,杨修也并没有完全看透曹操,他的才能只是小才小聪明,并没有什么大的谋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官渡之战后袁绍依然手握数万兵力,为何还是会败给曹操?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官渡之战,袁绍有十一万兵力曹操只有两万兵力左右,曹操却能以少胜多,最终战胜了强大的袁绍。不过此役袁绍虽然损失了七、八万人,但他剩余的兵力依然在曹操之上,因为曹操也损失了将近万人,那为何袁绍最后还会被曹操所灭呢?这也跟袁绍回到冀州后的策略和遭遇有关,袁绍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但人和出现的问题将他彻底击溃。袁绍战败依然坐拥冀州、幽州、并州和青州,说明袁绍的后备力量还是强大,其实曹操也不敢轻举妄动,袁绍在官渡吃了一次大亏,必定不会轻敌再给曹操第二次机会。但这一切都从袁绍病死后改变了,袁绍手下审配等人立伪遗嘱扶持袁尚继位,长子袁谭怀恨在心,兄弟内斗则给了曹操一个铲除袁氏的天赐良机。

官渡之战袁绍虽然战败,但依然留有和曹操做最后一搏的可能性。此后袁绍势力会被曹操彻底消灭,主要还是因为袁绍突然离世,导致袁氏一方群龙无首,兄弟之间还反目成仇。当时曹操只有兖州和徐州等地,在北方根本就还不能扎稳脚跟,更何况荆州的刘表还有江东孙氏都伺机而动,等着曹操和袁绍来个两败俱伤,好坐收渔翁之利。结果袁绍还是没能撑到最后,让曹操一扫北方,完成了统一。

袁绍战败后回到冀州,先是陆续平定各方叛乱,但在一年半后染疾病死。袁绍实行德政,所以得到了河北一带百姓的支持。传闻当时百姓在得知袁绍死讯后,市里巷间充斥着哭声和泪水,就如同失去自己的亲人一般。但此时袁绍内部派系已经乱成一锅粥,这也跟袁绍生前没有做好各方协调有关,导致谁都想趁此时为自己谋权利,从而陷入到一片内斗之中。

还有一点就是,袁绍生前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继承人是谁。导致审配等人立了一份假遗嘱,要扶持袁尚为嗣,还有一个说法是说这是袁绍的亲口遗命,但也无从考究了。不过袁谭身为长子,心中自然咽不下这口气,便和袁尚争权相攻,一点兄弟情面都不讲。最后袁谭被曹操击破,逃到辽东的袁尚和袁熙被公孙康所杀,至此袁氏集团彻底灭亡。

所以说,袁绍最后会失败和他自己的决策失误有着极大关系。如果袁绍能够早点定好嗣子,并且做好各方权利分配,让有才之士辅佐好嗣子,最后还有机会同曹操展开殊死一搏,那时胜负犹未可知。但自己生前完全没有为以后做好充足的准备和打算,可能袁绍在这方面的目光的确短浅了一些。有些人觉得是曹操运气好,但这份大礼可是对方主动送上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曹操真的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吗?

全文共 2667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认为,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自负狂妄,而能够说明这一点的,莫过于他曾经在杀了一家人之后说出的一句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只不过,我们也知道,同样一句话,如果含着不同的感情,说出来的感觉就会完全不一样,更何况这句话还未必就是曹操说过的。那么,不看《三国演义》,曹操是不是真的说过这句话呢?他当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曹操虽然在汉灵帝任用的西园八校尉里和袁绍同列,但汉灵帝之后搞的大阅兵,以及紧接着在汉灵帝死后的政变中,曹操都没有突出的表现。不像袁绍,一直站在何进的身后,攒托何进,最终让东汉朝廷落入了董卓之手。

只有在袁绍劝何进召董卓带兵进京时,在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引用王沈的《魏书》中说了曹操的一句对这件事的点评。显然在何进准备召董卓进京时,曹操是知道的。但也很明显,曹操并不是直接对何进,或袁绍说的。通过曹操说的这句:“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我们大致可以推测,曹操围绕在何进周边的大圈子周围,但没有进到何进、袁绍这个拿主意的核心小圈子中。

曹操的这句话我们在何进准备调董卓进京时详细引述过,这里就不详细展开。曹操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就是,杀鸡焉用牛刀,对付宦官几个狱吏就够了,何必大老远把你控制不了的董卓找来呢。你们这样舍近求远,注定是要失败的。果不其然发生了之后一系列的惨剧,何进被杀,袁绍弃官跑冀州而去,东汉的朝局被一个武夫董卓完全掌控了起来。曹操不看好何进他们,一样不会看好鲁莽残暴的董卓。曹操不看好何进,但还是坚持站在何进阵线里的,毕竟何进这个外戚有最名正言顺辅政的理由。可董卓最缺的就是一个服人的理由,让天下人共同承认他是合格辅政大臣的理由。

董卓找不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只能依靠武力。而董卓手上掌控的武力,是一个吃人的怪兽,必须一天天的拿财富,拿高位来刺激、来喂饱它。如果一天喂不饱它,反过来它就要吃掉你。更关键的是,董卓掌控的这个怪兽,是没有理性的,是时不时就要病态发作的。而且一旦发作起来,所有的规则、制度,都拿它没办法。董卓名义上是这个怪兽的主人,但其实他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负责人罢了。这个没理性的怪兽才是这时候真正控制东汉朝局的主人。

曹操不认为董卓所代表的这种模式,在士族林立的东汉能行得通。所以在董卓向曹操示好,拜他为骁骑校尉的时候,曹操没有应征。从这一点上看,曹操比那些迫于董卓威胁,屈服下来的东汉的名士们要有气节的多。不过曹操不虚伪,不认为自己不应征是为了所谓的东汉,而是已经算定了董卓他们“终必覆败”。

不应征的曹操,既然决定了不接受董卓的好意,坐到董卓这条船上。这时候,就只有一条路可走——逃,赶快逃离京城。董卓这人也正是看人下菜碟的主。袁家兄弟逃跑的时候,都没有发通缉令。可曹操不当自己任命的官职就发了通缉令。从曹操中牟被捕的事情看,董卓不但发了曹操的通缉令,在这个通缉令上还有曹操的画像。

董卓这样通缉曹操,三国演义里给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就是曹操想借献刀的名义杀掉董卓,被董卓识破,然后才遭到通缉的。但显然曹操献刀的事情,在历史没有真实发生过,曹操也不会蠢到那个地步,以为杀掉一个董卓,就万事大吉了。曹操献刀的事情,与曹操跑到大宦官张让屋子里,然后翻墙逃跑的事,有那么一点相似,但性质可完全不同。

那董卓通缉曹操的理由是什么?显然曹操是入了董卓法眼的,董卓也看到如果曹操不为自己所用,必然是个威胁。而且对曹家,董卓心里显然没那么多顾忌。再往深推测,可能和时局有关,这时候,反抗董卓的声音,可能在关东已经开始,董卓显然不想让曹操轻易的跑到敌方阵营中去。

董卓通缉悬赏自己的事,曹操一定也知道。真是因为知道,所有紧张,才发生了之后杀死吕伯奢一家八口的事。更有了因为三国演义加工,为大家熟知的曹操的口头禅“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但三国演义因为曹操奸臣、大白脸这个角色定位,进行了深度的喜剧加工,与真实的历史史实有很大差别,我们回到真实的历史情景里,看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曹操逃出洛阳之后,一路向东而行,计划先回到自己的老家谯(今安徽亳州)再说。在东归的路上,曹操路过成皋(今河南荥阳)。在成皋,有曹家的一个老熟人吕伯奢,于是曹操就带着跟随自己的几个人去了吕伯奢家借宿,不过吕伯奢不在家。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被记录在三个地方,有三个不同的版本,而且同时被裴松之引用。

在王沈的《魏书》里是这样记载的:“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在魏国人做的传记里明显是向着曹操,说是因为吕伯奢的儿子们想劫持曹操,曹操才杀人的,于情于理显然不能让人信服。

我们接着看《世说新语》里关于这段故事的记载:“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比较起魏书来,曹操因为疑心吕伯奢儿子们接到了董卓诏令,所以才杀了吕伯奢家八人。于情于理,算是能说的通。

我们再看《孙盛杂记》中的记载,“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这个版本和《世说新语》里的基本一致,只是添加了一些具体的情景描写——闻其食器声,当然最关键的是加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惊天动地的话。易中天品三国对这事有详细的论述,说明“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与我们所理解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之间意思的不同,特别强调了在说这句话之前曹操的表情——凄怆。曹操显然不是高兴自豪的说,而是悲伤怀疑的说的,在《孙盛杂记》的记载中。

对比分析一下这三个版本,可以看到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事,肯定是发生了,而且大致的情节,和《世说新语》描述的相像。《魏书》的说法太牵强了,而《孙盛杂记》情节和《世说新语》相仿,但明显加了不少演义的成分,特别是曹操说的那句话。可从文学脚本的角度看,《孙盛杂记》明显是一个更好的脚步,也更吸引人,自然也更为大家熟知。

而三国演义的版本,明显是在《孙盛杂记》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而且添加了陈宫、吕伯奢两个人物,还有了曹操在回来的路上碰上吕伯奢,把吕伯奢也杀了的情景。让曹操的残忍无情,更直接更露骨。但真实的历史可不是这样。

这时的曹操,慌忙离开京城,一路被通缉令所困,警觉性高是自然而然的事。吕伯奢家里的几个儿子,是否真的有拿住曹操去交给董卓的举动不可知,但明显让曹操产生了怀疑。在不是你死就是我生的困局中,是个人都会有曹操的一样的举动的。不过无论如何曹操是错杀了吕伯奢一家,接下来曹操还有面临更凶险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三国最著名的神童,六岁一鸣惊人,十三岁夭折,让曹操愤怒杀人

全文共 1492 字

+ 加入清单

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神童,他们年少聪慧,留下不少佳话。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便是三国最著名的一位神童,六岁时便展现出他的聪明才智,流传下的故事我们至今耳熟能详,可惜天妒英才,十三岁便早早夭折,没能让他的传奇继续下去。他便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曹操可是对这位幼子十分喜爱,曹冲夭折时,他还因此愤而杀人。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这位神通的精彩人生吧。

曹操的儿子都有谁?大家耳熟能详的不过几位,有仁君之范的曹昂,有政治才能卓越的曹丕,有才高八斗的曹植,还有勇猛善战的黄须儿曹彰……但大家可能会忘记一位叫曹冲的早夭儿。

曹冲,大家记不起来也是理所应当,读者们见到曹冲的名字可能还是在小学课本上的《曹冲称象》。正如课本上那则小故事,曹操的小儿子曹冲真天资非凡,真真实实的神童!因为曹冲极其聪慧,五六岁的时候就有成年人的智力,曹操便最爱这个曹冲。

要单单是聪明,慧眼如炬的曹操也不会如此看重他。除了聪明,曹冲还很仁义,心地很善良。史书记载:当时国家多战乱,所以用刑极重。曹操的马鞍放在仓库却被老鼠咬坏了,看管的库吏惊惧不安,认为自己死定了。曹冲知道了,让他们安心等到三天后,自然无事。曹冲回到府中,用刀戳烂自己贴身的衣物,假装闷闷不乐。曹操见状,果然询问。曹冲对曹操说: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曹操哈哈大笑:“这是俗人的妄言,你怎么会相信呢!”

三天后,马鞍被咬的事情终于传到曹操耳中,曹操却只是笑道:“我宝贝儿子的衣物就在身旁都被咬坏了,何况马鞍是吊在柱子上。”库吏们果然一个都没被问罪。

这件事能看出来曹冲不单单是聪明,还很善良。后来同类的事还有很多,靠曹冲的聪明救下来的有几十人,曹操也因此很喜爱这个儿子。

自打最顺理成章的继承人曹昂死后,曹操一直都未明确表态要立谁做世子。但毫无疑问,曹操是偏向曹冲的,为此,曹操甚至亲自给曹冲培养班底。

当世的神童极少,曹冲自然算一个,而另一个公认的神童就是荆州的周不疑。曹操也听到了周不疑的神童之名,欣然将其召唤到许都,直接更他说,以后你就做我儿子仓舒的陪读吧!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经常在群臣面前夸曹冲,有死后传位给他的打算。曹操的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按照曹操的估计,他活个五六十岁,曹冲刚好而立之年,真是天定的继位之君。但想不到白发人送黑发人,曹冲竟然在13岁就夭折了!曹操心中悲痛欲绝,对剩下的儿子们说:“这真是我的不幸,你们的大幸啊!”伤心之余,一刀结果了荆州神童周不疑,曹丕求情,曹操说:“这个人不是你能控制得了的。”意思是,剩下的“蠢”儿子中,再也没有人能驾驭得了这样的神童。

一通发作,曹操依然感觉亏欠曹冲甚多,生而为人,竟然连娶妻生子的年纪都活不到。曹操便寻思给曹冲配一门阴婚。所谓阴婚也叫冥婚,是指为死去的人找配偶,当然这个配偶不会是大活人,而是同龄的死去的人。

首先,曹操看上了名士邴原的亡女。曹操找到邴原,商议婚事。但由于阴婚不合儒家礼仪,一直是禁止的,所以被邴原拒绝了。此事并没有成。儒家礼法是治国根基,曹操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只好放弃。但儒家名士不同意,曹操的心思就动到了其他人那里,孜孜不倦地继续为曹冲找了甄氏亡女配阴婚。《三国志》记载:为聘甄氏亡女与合葬。

其实对比之下,曹冲较之刘禅、孙亮,真的是优秀了好几倍。假如曹冲没有早夭,大家认为会不会提前结束三国乱世?司马懿的图谋,是否能逃过神童之眼?可惜历史就是如此,没有假设,没有如果,历史的滚滚车轮终究走向了三家归晋。不过有一点,曹冲不死,或许曹丕根本没有机会上位。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兖州机务段水塔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兖州机务段水塔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机务段水塔位于兖州市酒仙桥街道办事处兖州机务段院内,1912年德国人建,典型欧式建筑,为当时兖州府站的配套用水附属设施。水塔塔体为石混结构,高约35米,基座周长25.9米,铁质攒尖顶,塔体中部环绕分布7个嵌入式小窗,蓄水池下部为一周石枋柱头。虽历经多次修缮维护,仍然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原兖州府站早已不复存在,唯有水塔独存,而且仍然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供水功能。该水塔作为本地区典型欧式建筑和兖州铁路建设事业肇始的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2009年10月经兖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三批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被公布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酒仙桥街道:兖州市酒仙桥街道成立于2008年6月。地处兖州市东部,境内三有条河流,分别是泗河、小沂河、府河,面积11.3平方公里。2012年,辖13个行政村,6个社区。2013年末,辖区总人口32899人,其中城镇常驻人口21285人,城镇化率65%。2014年,酒仙桥街道围绕市委“提升年、显效年”的总要求,按照区委、区政府“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四个“更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向曹操学“兵贵神速”的管理知识

全文共 1032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孙康所杀。

确定了行动计划并且坚定了积极的心态之后,剩下来的任务就是快速、有效地完成计划了。在这个阶段,心态仍然是重要的。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行动的速度是迫切的,而不是孤注一掷的。”

行动的速度是迫切的,就是要求我们兵贵神速,即时行动,赶快去做。按預定日期和預算计划实现工作目标,這是任何一个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

“兵贵神速”的意思是用兵以行动迅速为可贵。一般而言,用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就会取得胜利。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知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曹操有心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但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会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孙康所杀。

前面提到,在我们制订计划的时候,总是根据当时的各种客观形势,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措施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形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停改变的,有时甚至到了瞬息万变的地步。若我们制订计划之后却迟迟不去行动或者行动迟缓,那么在出现预期的结果之前,极有可能客观情况又变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计划总赶不上变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曹操最喜欢的武将是谁?关羽也只能排在第

全文共 1272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喜爱人才,所以最早告知天下自己要广纳人才,这是曹操开明的一面。不过放眼整个三国时期,曹操最爱的武将又是谁呢?曹操喜爱关羽这我们都知道,但是关羽一生都非常忠诚,而且绝对不会背叛刘备,但是等曹操知道关羽死讯后还是心痛不已,感到惋惜。不过关于可能也不是曹操最喜爱的,毕竟不是身边人,那这人到底是谁呢?

有一句古话说得好,“识英雄重英雄”,的确就像三国时期曹魏丞相曹操一样,他一生白手起家,到后来一统中原北方,天下诸侯唯独只剩刘备与孙权,之所以曹操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很大原因在于他识英雄,而且重英雄!比如张辽典韦许褚郭嘉荀彧等人,都是曹操帐下名士。

据史料统计曹操帐下有名的武将不下100员,而谋士更是有100余位之多。自陈留起兵之后,曹操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征战之中渡过,当然了在这漫长的军旅生涯之中他结识了很多名将,也招揽了很多有名的良臣谋士,不过在曹操眼中,整个三国之中唯独只欣赏以下五位名将。

话说回来,曹操到底最欣赏的是谁?先卖个关子,万人敌张飞没有上榜!众所周知,张三爷力大无穷,而且武艺高强,他的丈八蛇矛使得是出神如化,不过就算如此,张飞仍然未能上曹操的名人榜。为什么呢?因为说到底张飞仍然是一个武夫,最为要命的是长期责骂下属,如此这般!为祸不久矣,故此张飞未能上曹操的名人榜。

众所周知,典韦是曹操早期的护卫,此人手持双戟共80斤,力大如牛,曾经倒拉水牛让其动弹不得!不幸的是典韦在曹操征讨张绣之时,为了掩护曹操撤退,死于张绣军中,后来曹操祭拜典韦之时也为他哭泣,即便如此,典韦在曹操眼中只能排第四位!排名第二的或许很多朋友都能想到,没错儿!他便是武圣关羽,想当年曹操为了收复关羽,曾经不惜赠送赤兔马,更是不追究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罪责!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换回忠义关公。

关公排第二?排第三的是张飞的家门,此人后来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他正是让江东小儿闻名止啼张辽!在合肥之战中,张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仅拉开正确的阵法,而且还果断调解内部矛盾,使战斗力大大加强,这才有机会获得了合肥之战的胜利!可以说除了关羽之外,张辽是曹操少有的欣赏将领之一。

继张辽之后,曹操最为欣赏的便是东吴名将周瑜,当年在赤壁曹操算是真正体会到了周瑜统领水兵的能力,数十万大军几乎是全军覆没!事后为了挽回面子,曹操还对下属说是自己生病了才让周瑜有机可趁!不过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是托辞!因此周瑜在曹操眼中排第5!排第二、三、四、五,都已经有了人选,那么谁才有资格排在第一?

说到曹操最欣赏的名将,或许很多人不会陌生!说到此人大名,让关羽都瞬间怀疑人生,此人便是襄樊会战之中,大战关羽的先锋官庞德,庞德一口大刀使得是炉火纯青,即便关羽使出看家刀法“春秋刀法”,仍然不能将其拿下(暮年关羽遇到如此对手,一时间或多或还是有些害怕的),后来庞德使计,诈败引关羽去追,瞬间放出箭矢,一箭射中关羽前额,关羽就此回营,不过后来庞德中了关羽水攻之计,最终被周仓所擒!誓死不降,而且还大骂刘备,最终死于关羽青龙偃月刀之下,当庞德战死的消息传到曹操耳中之时,曹操也为之流涕…,并且还重重提拔了庞德的子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曹操对待刘协是怎样的?曹操是如何对待刘协的?

全文共 2072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个傀儡皇帝,汉献帝刘协的一生可以说是身份悲惨的,小的时候就一直身不由己,先是被董卓立为皇帝,后来董卓死了,又被曹操挟持号令天下。这样的一生谁都不愿意过,可是生在那个年代那个任务,不这样做又能怎么办?但是,傀儡皇帝也是皇帝,作为一个这样的皇帝,刘协又是怎样度过的呢?曹操又是如何对待这位天子呢?

丞相、魏武王曹操,因为首创“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又杀死汉献帝刘协的伏皇后、董贵人,以及伏后所生两个皇子。而且他死后不久,其子曹丕代汉称帝,是以千百年来,从周瑜那句“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起,一顶“汉贼”帽子就再也摘不下来了。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千秋功罪,誉满天下,谤亦满天下。

曹操其人,鞭挞宇内、芟夷群丑,于华夏民族实有扫荡诸夷的大功:包括平定羌虏、扫灭乌桓、压制匈奴、降伏鲜卑,令其在汉末乱世不能乘虚入中原为祸,外战功绩并不逊于大一统王朝里任何著名帝王;而同时曹操亦有屠城杀俘、残民害士的大过。兖州牧任上,屠戮徐州各城数十万百姓;司空任上,官渡战后坑杀七万降卒,包括不得其死的荀彧、崔琰等国士,许攸、娄圭等故友,这些都是其难以抹去的罪责,于公议私交,皆不能无憾。

今天以现代人的立场来审视历史,最基本的态度就是客观看待历史上那些以苍生为鱼肉的王侯将相,对其残民以虐的行径严肃批判,对因其帝王功业而惨死的无辜先民心怀悲悯。如果要批判曹操身为大汉王朝高级政府官员,嘴上感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却对大汉子民高举屠刀,实为“汉贼”,本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可惜即使辛亥革命早已过去百年,皇冠龙椅早被砸得粉碎,还颇有人不自觉便匍匐于历史上的皇权脚下。非要汲汲于批判曹操如何欺负傀儡皇室,种种斥其“不忠、篡汉”陈词,如此见识,只怕尚不如2000多年前的孟子和陈胜,岂不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曹操一生对不起的人确实太多,唯独不包括汉献帝刘协。观刘协生平,临事怯懦,全无担当,比之尚肯血性一搏的曹髦相差甚远。历史上多少人对其的泛滥同情,仅仅是冲着“汉朝末帝”这个身份去的?当真以为刘协是什么天命所归、光凭一个天子名头,就能让天下群雄臣服,拱手让出权柄,否则就是不忠反贼?

万邦有罪皆在朕躬,以刘协在位期间那种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四夷进犯,十室九空、到处人相食的惨景,若是实权皇帝任上,每天一道罪己诏都不够赔的。想想雄才大略功冠青史如汉武帝,晚年一样要下诏痛陈“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这便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而正因刘协是个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所以历史上才从没人因汉末乱世造成的子民死难责怪于他。

权力从来和责任一致,既然刘协完全不用承担皇帝的责任,那又有什么资格享受皇帝应有的权力和尊严?不能奉宗庙统帅万民,令百姓安居者,何为天子?这就是无情的秦汉法则。《后汉书·孝献帝本纪》倒是满口“操自为”“诛曹操”叫得甚欢,对刘协君臣被曹操搭救前,如何东行乞食的窘境,却是一句不提,只附在《董卓传》里点了几句。可以说刘协其人若无曹操,不是路边倒毙的尸体,便是乱世军阀的玩物,最后居然竟能享天年、终考命,衣食无忧,早已是侥天之幸,还有什么不足?

“百官、士卒死者,不可胜数,弃御物、符策、典籍,略无所遗。公卿被害,宫人流离。上与公卿步出营,皇后兄伏德扶后,一手挟绢十匹。董承使符节令孙徽从人间斫之,杀旁侍者,血溅后衣。河岸高十馀丈,不得下,乃以绢为辇,使人居前负帝,馀皆匍匐而下,或从上自投,冠帻皆坏。既至河边,士卒争赴舟,董承、李乐以戈击之,手指于舟中可掬。帝乃御船。同济者,皇后及杨彪以下才数十人,其宫女及吏民不得渡者,皆为兵所掠夺,衣服俱尽,发亦被截,冻死者不可胜计。其垒壁群帅竞求拜职,刻印不给,至乃以锥画之。乘舆居棘篱中,门户无关闭,天子与群臣会,兵士伏篱上观,互相镇压以为笑。已而粮谷尽,宫人皆食菜果。”——《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

公元196年,曹操救沦为乞丐的汉献帝刘协于水火,不但让他衣食丰裕,更给他重新搭建了一个朝廷的架子,之前对其完全漠视的各路诸侯也陆续上贡,名义臣从,让刘协重新捡回一点天子的威严。

公元200年,就在曹操与强敌袁绍决战的生死攸关之际,才刚吃了几年饱饭的刘协却勾结外戚董承,亲信种辑等,迫不及待要杀曹操夺权,是为“衣带诏”事件。

刘协此举,不止是天性凉薄,而且根本不具备对局势基本的判断力,无视了之前暗杀董卓反被李傕郭汜等人挟制的前车之鉴,也从没想过大事若成,当如何应对曹氏诸将与死党的反扑;曹操不是两汉诸多大将军那种暂摄君权的权臣,可以被少帝

宦官联手搞场阴谋就干掉;而是自己打基业的军阀或说诸侯,曹操的属下诸将是军阀的僚属,并非朝中大臣;天子名号对诸曹诸夏侯们没任何用处。这就注定了刘协即使能侥天之幸杀了曹操,马上也必然是死路一条,如后世魏孝庄帝杀尔朱荣再被尔朱氏轻易反扑一样。

何况刘协在袁曹对峙时暗杀曹操,难道即便曹操败了,落到早就不想承认他、必欲废之而后快的袁绍手里,反而有好日子过?袁绍官渡决战时,可是连经学大师郑玄都带上了,就等着打下许昌捉了刘协,直接便可以顺天承运,代汉登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兖州大烧饼

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兖州烧饼是兖州的名吃。名吃必有名堂,名堂是什么?名堂是两个特点:一是大,二是有哲学意味。兖州大烧饼,圆圆的,形体大如盘,蛮有山东人的豪气,一看就有一种坦荡、真诚、落落大方的感觉。兖州大烧饼不像馒头那样单调,它有香、酥、脆、甜、软的特色。一种食品有一样人们认可的特色,就很不简单,把香酥脆甜软统一在一个大圆之内,就更加难得了,很有点和合的哲学意味。大烧饼是外圈厚、内芯薄,中间抹糖浆粘芝麻。烤制起来,薄的内芯酥了,厚的外圈正好熟了。内芯吃起来香甜酥脆,外圈吃起来松软可口,脆软相同,相得益彰,脆的更脆,软的更软,真好吃也。同一热度下,一个整体内竟出了一酥一软的结果,这是多么天才的创造,应冠以“诺贝尔美食奖”。

兖州大烧饼的做法并不复杂,操作的技术却要求精而又精。面要发酵适中,和起面来要均匀,水分要适度,火候要精确。做法是将面胎在石头上用手研抹成外厚内薄的饼胎,抹上糖浆用手指醮了芝麻,轻轻一弹,芝麻天女散花般地粘在芯上,用刷帚把饼胎送进了烤炉。烧饼烤制用木炭,木炭又分多种,有梨木、松木、枣木等,不同的木炭烤出的烧饼味道气息也不一样。据说梨木炭烤的烧饼可止咳,枣木炭烤的可滋补。传说梨木炭烤烧饼治好了康熙爷的风寒病。这传说中的科学成分有多少,实不敢说。后来,有人改用焦碳烤制烧饼,虽保留了原有成色,味道也不错,但可以肯定地说,绝不如用各式木炭烤制的地道。原因不说自明,如同肉食鸡不如农家放养的“笨鸡”味道好一样。

烧饼烤制用木炭,木炭又分多种,有梨木、松木、枣木等,不同的木炭烤出的烧饼味道气息也不一样。据说梨木炭烤的烧饼可止咳,枣木炭烤的可滋补。传说梨木炭烤烧饼治好了康熙爷的风寒病。这传说中的科学成分有多少,实不敢说。后来,有人改用焦碳烤制烧饼,虽保留了原有成色,味道也不错,但可以肯定地说,绝不如用各式木炭烤制的地道。原因不说自明,如同肉食鸡不如农家放养的“笨鸡”味道好一样。

大烧饼的吃法,可有多种,最好的吃法是喝羊汤吃大烧饼。干吃、泡着吃都可。这种吃法缺点是:越吃越爱吃,不知饥饱,往往吃多。

兖州大烧饼好吃的根本原因,用兖州老百姓的话说是:好水好土出好麦。兖州土质肥沃,水质清冽甘甜,从地下抽上来浇地的水,其整体质量包括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都可达到矿泉水的水平。你想想,这样的水土上生产出的小麦制作出来的食品能不好吃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陈宫被俘之后为什么求死?其实曹操不想杀他

全文共 1353 字

+ 加入清单

陈宫,是东汉末期的一名谋士,还是吕布手下的首席谋士,也是一名将领,可谓是足智多谋。不过,我们都知道,最终吕布被曹操俘获杀掉,而陈宫,曹操其实一点也不想杀他,毕竟陈宫才能出众,曹操爱才之心太强烈,自然不愿意陈宫死。只是,陈宫本人却只是一心求死,一点也没有想要活下来的意思,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陈宫被曹操俘虏后,曹操似有饶过陈宫的想法,但陈宫态度很坚决,只求一死。陈宫并非贪生怕死之人,但这只是一个方面,陈宫求死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1.陈宫知道曹操未必肯放过自己

曹操跟陈宫是老熟人,倒不是因为“捉放曹”,那是虚构的故事,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陈宫与曹操首次打交道是在兖州。

陈宫是兖州本土派的能人,在能力,也有一定影响力,正是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曹操才由东郡太守升为兖州牧,陈宫对曹操的贡献可谓巨大。

曹操一开始还很倚仗陈宫,交给他很多重要的工作,陈宫以其在兖州独特的身份,继续为曹操做贡献,对于这些曹操是非常认可的,这是曹操对陈宫有活命之意的原因。

但是,陈宫也知道曹操的为人,曹操对俘虏相对尊重,并非只有杀戮一道,但对叛徒则不然,陈宫在曹操背后捅刀,这不是一般的矛盾,曹操对陈宫也许只是做个姿态,如果陈宫顺势乞活,难保曹操不会变脸。

2.陈宫知道自己欠曹军血债太多

即使曹操真的饶过陈宫,陈宫在曹操阵营也断无生存空间,因为陈宫欠曹军将士的血债太多了。

张邈之叛中陈宫是幕后推手,仓促之间,曹操在兖州的近百个县城只剩下了3座,在这个易主的过程中,难免有杀人流血的发生,这笔帐自然会算在陈宫的头上。

陈宫作为张邈、吕布的谋主,在兖州与曹军周旋了一年多,大小战事发生无数,曹军将士又死了成千上万,这又是一笔血债。

陈宫随吕布到了徐州,继续辅佐吕布与曹操周旋,又打了不少仗,死了不少人,曹军将士对陈宫已恨之入骨,曹操即使心胸宽广,但手下的将士们未必能放过陈宫。

3.陈宫坚决反曹是“反面典型”

到徐州后,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吕布曾经打算放弃,干脆降曹算了,但陈宫力阻,让吕布的投降计划未成。

曹军攻打下邳,这一仗打得极为艰辛,围城几个月未下,这其中,陈宫誓死抵抗发挥了重要作用,曹操如果不杀陈宫,那就是鼓励今后的抵抗者,给人一种印象:在曹操的面前,拼死抵抗或许就有出路,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

曹操军令很严,围城之前投降的接受,围城之后还在拼死抵抗的,俘虏后要严惩,乌巢之战,曹操下令把袁军将士的鼻子都割了,就是这种刑罚。

4.陈宫无法面对吕布的旧部

陈宫是被吕布手下魏续、侯成等人抓住后献给曹操的,在魏续等人看来陈宫也是有罪的,那就是把吕布集团一步步拖入了不可收拾之地。

同样的,曹操如果不杀陈宫,也必须给魏续等人一个说法,如果真的不杀,魏续等人难免心有芥蒂,而杀了陈宫可以平息吕布旧部们的愤怒。

5.陈宫已经彻底绝望了

陈宫其实也不是一个不识大体的人,他叛离曹操有着自己的原因,倒不是为一已之私,而是为了兖州百姓的利益。

曹操占据兖州后不断发动对外战争,给兖州百姓带来沉重负担,陈宫由拥曹变为反曹,主要原因就是这个。

陈宫后来对吕布也不满,甚至参与了对吕布的谋反活动,原因是,一部分跟随陈宫来到徐州的兖州子弟兵想打回去,而吕布无法帮助陈宫实现这个愿望。

吕布失败后,陈宫的理想完全破灭了,他的家乡兖州已完全被曹操控制,对陈宫来说,此时已生无可恋,唯救一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曹操到底是文大于武还是武大于文?曹操算东汉末年最伟大的诗人么?

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曹操算是一位非常全能型的人物,在“文”和“武“这两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卓越,那曹操到底是文大于还是武大于文呢?其实曹操在他的文学方面有更大的天分展现出来,而且可以说曹操是东汉末年最伟大诗人,或许都没有之一。我们在上学期间应该也学了很多曹操写的诗,那种气魄和情怀明显就和唐宋的诗词不太一样。曹操并不是一位守旧的人,而是敢于打破旧俗的创新者,所以才能在群雄当中脱颖而出,还终结了伟大的汉朝。

但在这时,他写了诗。是我们从小便知道的五章《步出夏门行》。那会儿,他正在经历一场寒冬,一场饥饿,一场战争。正当此时,他看见了大海。简直是满斟苦酒,不过他还要端着酒杯祝曰cheers(干杯)。有人饥寒交迫便哭,有人饥寒交迫便擦亮火柴幻想一个热腾腾的大肉包子。可还有人,一边取暖靠抖,一边敲着空碗唱着歌——不是缺心眼,是真气魄。

他写了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他写了让人绝望的饥寒——“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土不同》);更重要的是,他写了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龟虽寿》)。

他把自己比喻成一匹老马,一个烈士,为了他的志向奔波远途。曹操的志向很简单,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了,“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更长远一些,是在《对酒》一诗里写的,“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标准的儒家式的盛世图景。而他,与那些不能得用,满心委屈,因而理直气壮光动嘴不动手的诗人不同,他想做的, 都做到了。

在他同时代的诗人里,曹操写了最多、最细腻的时代的痛苦。《薤露行》《苦寒行》,天气冷,没有吃的,饿殍遍地,没有活人。以至于文学论文《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他爱抱怨,羁縻于哀思,是《诗经》里《韶》《夏》一类不上台面的“郑声”。钟嵘在《诗品》里把他评了一个下等,罪在“古直”。

“古直”,用曹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他是他所处的时代最坦率的诗人,坦率到有时因为无法以成理推测,而让人不安。他也不拘泥——不拘泥于成礼,也不为过去的自己所限制。在一次征吴时,天下大雨,军中多有怨声。

曹操知道有人要劝,直接发了一通告示“有谏者死”,然而贾逵还是进谏,于是被收监。但过了几天,曹操却又发了一通告示,说贾逵并无恶意,官复原职(说好的有谏者死呢?)。又比如,《魏志刘矫传》里他下令,说,我们不要搞东汉那套以风评来判断人的标准。丧乱以来,风教凋敝。风评议论的标准,已经不适用判断人才了。任何人,以前做过的事情,既往不咎。

他的坦率与强硬,像一道利剑,劈开汉末混混沌沌一潭死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