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操如果立曹植会怎样(20篇)

中国象棋不仅博大精深,非常考验玩家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非常的有趣。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种十分有趣的棋局-曹操逼宫吧。

浏览

1307

文章

671

篇1:荀彧一心想匡扶汉室,为什么没有选择刘备而追随曹操?

全文共 166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一般认为,做事之前要有一个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选择自己要学习、要努力的方向,这样才会更有效率。可是,三国时期的谋士荀彧,他的终极目标是想要匡扶汉室,他的身份也一直都是汉室的臣子,可是为什么他偏偏选择了跟随曹操,而不是和他有着同样目的的刘备呢?

荀彧作为曹操的得力助手,在曹操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荀彧与其他谋士不同,虽然他一心辅佐曹操,但他最终是想要匡扶汉室的。早期的时候,曹操也是有着匡扶汉室的理想和抱负,所以荀彧和他也算是志同道合,而且曹操又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荀彧选择追随他。但是人终究是会改变的,尤其是随着力量的增强,权力欲望的膨胀,让曹操渐渐有了野心。而荀彧是没有改变的,他和曹操出现了分歧,最终荀彧自尽。

可能很多人都有疑问,既然荀彧心向大汉,那么他为什么不去追随一心扶汉室的刘备呢?

荀彧,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政治家,谋士,曾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劳。晚年因为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而遭到贬职,后忧郁成病而亡。因为此刻,荀彧还是心系大汉的。荀彧的出身也算是名门望族,他的根基在北方,基于其家族利益的考虑,就要选择的人应该是最有希望统一北方的人,在当时的众多诸侯中,曹操的潜力是最大的,而刘备草芥出身,虽有皇叔身份,但其皇叔的身份也有待考证,很显然,荀氏押宝在他的身上。事实也证明曹操对荀氏的庇佑非常之多。

若站在荀彧的角度看,曹操刺杀董已经被贴上了忠良的标签,曹操能够像光武一样中兴的可能性显然比一个织席贩履之徒大的多。其实荀彧在乎的并不是皇帝是谁,而是大汉是不是还存在,无论曹操怎样攫取权力,只要他还是臣。

曹操也起到的关键作用,曹操他知人善任,能够委荀彧以重任,以让他一展才华,这就是知遇之恩,古人最讲究的就是知遇之恩。以荀彧的聪明才智他又如何看不出来大汉气数已尽,只是情感上不愿意接受罢了,但只要他还是魏王,那就必须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肝脑涂地。

荀彧也有自己的理想,他也想一展才华,匡扶天下,而看到曹操如此重用自己,说明曹操是一个可以追随的明君,让荀彧感觉到只有在这里荀彧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我们再来看看曹操前期的谋士集团。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毛阶、董昭,等等。再来看看刘备尚未遇到诸葛亮之前的谋士集团。糜竺,简雍,孙乾……

刘备早期起家,来投的都是寒门之士。比如简雍,是同乡,自小玩到大的朋友;孙乾,寒门出身,因才学结识郑玄,后被刘备征辟;糜竺,为士人不耻的商人,家里有钱;徐庶,无权无势,避祸到荆州,于是投奔刘备。甚至诸葛亮,也仅仅只是有一个“名门之后”的名头而已。其时诸葛家族早已失势,生活并不富裕,其境遇恐怕比“中山靖王之后,织席贩履之徒”的刘备好不了多少。

而荀彧,出身颍川荀氏,名门望族。其家乃荀子之后,几代都是朝中重臣。这样的出身,决定了荀彧不可能追随一位出身寒门的领袖。在东汉末年的乱局里,荀彧这样的人会出来做官,说明其代表的已不仅仅是个人理想和信念,整个家族的利益才是必须放到第一位考虑的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在当时的三国时代,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刘备是真心匡扶汉室,因为姓刘又如何? 刘表、刘樟都姓刘,还不都是各怀鬼胎,这些荀彧还会不知道吗?所以他最终还是选择的曹操。总结起来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个原因,曹操比刘备更具声望,曹操的出身和刘备的出身相差很大,刘备只不过是一个织履的,而曹操则是宦官子弟。曹操在早期就有了自己的班底,而刘备什么都没有,容身之地都没有,所以怎么看曹操都是更好的选择。

第二个原因,汉代时候,文人学士一般不会轻易跳槽的,这就好比女人改嫁一般,文人这么做了就有点失节了。汉末时期,这些人物都是来自于名门世家,他们从小便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所以不可能轻易易主,因此荀彧选择自尽。

第三个原因,那个时候汉朝君主汉献帝还在,刘备说到底只是名义上的皇叔,其他什么都不是,和皇室有亲的人多了去了。所以荀彧不可能放着眼前的汉献帝不要,去追随刘备,毕竟汉献帝才是正统啊。再者刘备的刘皇叔这个称号,对于那些中低阶层还有点影响力,对于这些贵族来说都很不屑,在他们看来,刘备不过是借此来争夺权力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华容道上如果关羽硬要杀曹操,曹操会死吗?

全文共 152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华容道还是很著名的,三国历史上这个地方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华容道也被做成了游戏等等,那么我们不妨再来回顾回顾当时的华容道,话说当时如果关羽非要杀这个曹操,那么曹操会不会死在华容道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这里讲的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说的是赤壁之战后,曹操狼狈逃走的过程中,关羽在华容道截住曹操,并放走了曹操的故事。

这是三国演义的情节,就得三国演义来分析,关羽当然能杀曹操了,就是一小卒,领着五百校刀手,一样能斩了曹操,更别说关羽这种不世出的猛将了。

但关羽并没有杀曹操,不是不能杀,而是关羽不愿意杀,不忍心杀,下不了手,而故意放走了曹操,要想了解关羽能不能杀曹操,就得明白当时的情景。

在赤壁之战之前,诸葛亮在排兵布阵时,就安排关羽去守华容道截杀曹操,并且智激关羽立下军令状,如果杀不了曹操则按军法从事,关羽依令行事。

曹操在赤壁战败时,最初是和张辽一起率领一百余骑兵逃走,后又遇到毛玠与文聘的数十骑会合,然后就被吕蒙和凌统截住厮杀,徐晃带领一支军队赶到救了曹操,于是继续向北逃走。

曹操正走着,遇到本部马延、张顗二将率领三千北地兵马,于是曹操命令二将率领一千人作为前锋,结果再次遇到东吴甘宁、太史慈、陆逊三支军队的围攻,曹操再次逃走,路上遇到张郃,直至逃到乌林之西。

曹操则喘口气,就有赵子龙率军杀来,曹操让徐晃和张郃迎敌,自已逃走了,逃到南彝陵大路的葫芦口时,刚休息会,张飞率领一支军队杀到,曹操让许褚、张辽、徐晃一起迎战张飞,自已再次逃走。

接着曹操就来到了华容道,这时曹操手下只剩下27个人了,大将有许褚、张辽、张郃、徐晃、毛玠等人,谋士有程昱,而华容道那边,关羽带着五百名校刀手正在恭迎曹操多时了。

曹操这边的27个人对关羽的500人,这仗怎么打?而且关羽这边还是埋伏,要是存心杀曹操,关羽有一百种方法能杀了曹操,比如让人埋伏起来,一通箭雨过去,再比如等这27个人进入华容道,再堵住两边去路,让500人战27人。

况且这个时候,曹操已经遭受了多次的拦截,又是大败逃走,无论是军心还是勇气,都已经全部丧失,这27个人,就想着逃命,哪有决死一战的勇气?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关羽如果真想杀曹操,就是十个曹操也无法逃脱。曹操曾经与关羽相处过一段时间,深知关羽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因此曹操在华容道并不与关羽硬拼,而是采用了以柔克刚,晓之于情,主动示弱,用感情打动关羽。

曹操先是希望用往日之情打动关羽,希望关羽放自已一马,但关羽说你的情义我已经用斩颜良、诛文丑还给你了,所以两不相欠。

关羽在过五关斩六将之前,曹操曾经赠送黄金一盘、锦袍一件给关羽,于曹操提到了这事,又说关羽《春秋》,同时曹操提到了一个典故,就是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的典故?

子濯孺子是一个人,是郑国的将军,庾公之斯也是一个人,是卫国的将军,子濯孺子率军攻打卫国战败了,逃走的时候还病重了,不能拿起弓箭,庾公之斯追上来问子濯孺子为什么不射箭,子濯孺子说病了,无法射箭,于是庾公之斯就说,我的射箭本事是向尹公之他学的,而尹公之他是子濯孺子的学生,也就是说庾公之斯是子濯孺子学生的学生,简称徒孙,于是庾公之斯放弃射杀子濯孺子,让子濯孺子逃走了。

曹操讲这个典故的目的,就是说自已对关羽有恩,关羽应该学庾公之斯一样放了他逃走,结果关羽听了之后,就不忍心下手,就放了一条路让曹操走,走了一半有些犹豫时,张辽又正好经过,要知道张辽当年也救了关羽一命,关羽更加不忍心杀曹操了,于是就让曹操通过了华容道逃走。

其实这事都是诸葛亮策划的,诸葛亮就是不想杀曹操才让关羽守华容道,因为他知道关羽重情义,算准了很可能会放了曹操,才派关羽去守华容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曹操地下运兵道

全文共 981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地下运兵道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亳州市老城内主要街道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分别通达城外。整个地道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布局奥妙,变化多样;立体分布,结构复杂;规模宏伟,工程浩大;长达四千余米。是迄今发现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战道。它远远超过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被誉为“地下长城”。2001年7月17日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操(155至220),字孟德,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据史书载: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战争胜利,亳州古地下道,就是曹操当年在家乡修筑的地下军事防御战道。他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地道内暗暗送出城外,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反复多次,迷惑敌人,出奇制胜。现存古地道,有土木结构,砖土结构,砖结构三种类型,有单行道、转弯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四种形式。地道距地面深度一般2至4米,最深7米,道内高度1.8米左右,道宽0.7米,道内转弯处均为“T”型,平行双道这两道相距2至3.5米,中间砌有方形传话孔。古地道内幽深蜿蜒,曲折不定,设有猫耳洞、掩体、障碍券、障碍墙、绊腿板、陷阱等军事设施,还有通气孔、传话孔、灯笼等附属设施。

地道内出土有弹丸、铁刀、铁灯、卸枚、围棋子、铜镜、陶器、瓷器、砚台等汉、唐、宋各代的文物,它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军事战术以及曹操军事思想有重要意义。

运兵道结构复杂,布局奥妙,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并设有猫耳洞、障碍券、障碍墙、陷井、拌腿板等多种军事设施。接着,记者来到了地下运兵道的指挥室。

下来之后到达的这个地方是曹操的办公室,也就是中心指挥点,这个地方是离地面最高的地方,大概6米再高一点。这个地方为什么说是曹操的办公室呢?因为,这里面出土了很多围棋子,而且高度比较高,宽度也比较宽,而且这个地方是中心点,无论怎么走,东西南北都是相通的。

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曹操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据说父亲曹嵩出身不明,《三国志·武帝纪》中说他是“莫能审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曹操死后,他手下的摸金校尉都去哪了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死后,他手下著名的摸金校尉都去了哪里

在曹操去世之后,曾经的摸金校尉可能都被曹操杀害。

提及“摸金校尉”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一个人,那便是曹操。

然而人们对于“摸金校尉”这个词的具体意思的了解,往往是通过盗墓话题类型的小说而有所了解的。

中国西汉、新莽以及东汉时期以来的墓葬往往会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往往会归咎于曹操。因为当时是曹操霸占着北方地区,地理位置上,北方地区是华夏文明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更是众多高贵的人死亡后的栖身之处。

曹操为了获得持续不断的军队的薪俸,专门建立了从事盗墓行业的职位,从事这些职位的人们往往手段高明,甚至还拥有专门的盗墓工具,以此来获得数不胜数的财昂。

从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到曹丕登基为帝截止,老百姓的生活一直是无以为生,难以维持生计的状态。盗窃坟墓得来的财昂使得曹操能够独领风骚。

曹操在某一次盗窃坟墓时,坟墓里面金银珠宝数不胜数,珍宝触目皆是,曹操的军队依靠此次的行动使得军队得以延续整整三年之久。

自从曹操完全占领北方地区以后,便放弃了盗窃坟墓的行为,通过屯田制利用无偿取得财政收入来取得军队薪俸。

然而,曹操死后,人们对于摸金校尉的去向有一定的分析分析。

许多人认为摸金校尉被曹操全部杀害。通过分析历史上曹操的行事风格,曹操对于不利于自己的事,往往是掩盖事实。其次,曹操为了防止自己死后的坟墓被盗,在自己生前便将盗墓高手全部杀害。因此,曹操全力提倡丧具以及丧礼的节俭,就是为了防止自己的坟墓被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三国最著名的神童,六岁一鸣惊人,十三岁夭折,让曹操愤怒杀人

全文共 1492 字

+ 加入清单

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神童,他们年少聪慧,留下不少佳话。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便是三国最著名的一位神童,六岁时便展现出他的聪明才智,流传下的故事我们至今耳熟能详,可惜天妒英才,十三岁便早早夭折,没能让他的传奇继续下去。他便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曹操可是对这位幼子十分喜爱,曹冲夭折时,他还因此愤而杀人。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这位神通的精彩人生吧。

曹操的儿子都有谁?大家耳熟能详的不过几位,有仁君之范的曹昂,有政治才能卓越的曹丕,有才高八斗的曹植,还有勇猛善战的黄须儿曹彰……但大家可能会忘记一位叫曹冲的早夭儿。

曹冲,大家记不起来也是理所应当,读者们见到曹冲的名字可能还是在小学课本上的《曹冲称象》。正如课本上那则小故事,曹操的小儿子曹冲真天资非凡,真真实实的神童!因为曹冲极其聪慧,五六岁的时候就有成年人的智力,曹操便最爱这个曹冲。

要单单是聪明,慧眼如炬的曹操也不会如此看重他。除了聪明,曹冲还很仁义,心地很善良。史书记载:当时国家多战乱,所以用刑极重。曹操的马鞍放在仓库却被老鼠咬坏了,看管的库吏惊惧不安,认为自己死定了。曹冲知道了,让他们安心等到三天后,自然无事。曹冲回到府中,用刀戳烂自己贴身的衣物,假装闷闷不乐。曹操见状,果然询问。曹冲对曹操说: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曹操哈哈大笑:“这是俗人的妄言,你怎么会相信呢!”

三天后,马鞍被咬的事情终于传到曹操耳中,曹操却只是笑道:“我宝贝儿子的衣物就在身旁都被咬坏了,何况马鞍是吊在柱子上。”库吏们果然一个都没被问罪。

这件事能看出来曹冲不单单是聪明,还很善良。后来同类的事还有很多,靠曹冲的聪明救下来的有几十人,曹操也因此很喜爱这个儿子。

自打最顺理成章的继承人曹昂死后,曹操一直都未明确表态要立谁做世子。但毫无疑问,曹操是偏向曹冲的,为此,曹操甚至亲自给曹冲培养班底。

当世的神童极少,曹冲自然算一个,而另一个公认的神童就是荆州的周不疑。曹操也听到了周不疑的神童之名,欣然将其召唤到许都,直接更他说,以后你就做我儿子仓舒的陪读吧!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经常在群臣面前夸曹冲,有死后传位给他的打算。曹操的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按照曹操的估计,他活个五六十岁,曹冲刚好而立之年,真是天定的继位之君。但想不到白发人送黑发人,曹冲竟然在13岁就夭折了!曹操心中悲痛欲绝,对剩下的儿子们说:“这真是我的不幸,你们的大幸啊!”伤心之余,一刀结果了荆州神童周不疑,曹丕求情,曹操说:“这个人不是你能控制得了的。”意思是,剩下的“蠢”儿子中,再也没有人能驾驭得了这样的神童。

一通发作,曹操依然感觉亏欠曹冲甚多,生而为人,竟然连娶妻生子的年纪都活不到。曹操便寻思给曹冲配一门阴婚。所谓阴婚也叫冥婚,是指为死去的人找配偶,当然这个配偶不会是大活人,而是同龄的死去的人。

首先,曹操看上了名士邴原的亡女。曹操找到邴原,商议婚事。但由于阴婚不合儒家礼仪,一直是禁止的,所以被邴原拒绝了。此事并没有成。儒家礼法是治国根基,曹操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只好放弃。但儒家名士不同意,曹操的心思就动到了其他人那里,孜孜不倦地继续为曹冲找了甄氏亡女配阴婚。《三国志》记载:为聘甄氏亡女与合葬。

其实对比之下,曹冲较之刘禅、孙亮,真的是优秀了好几倍。假如曹冲没有早夭,大家认为会不会提前结束三国乱世?司马懿的图谋,是否能逃过神童之眼?可惜历史就是如此,没有假设,没有如果,历史的滚滚车轮终究走向了三家归晋。不过有一点,曹冲不死,或许曹丕根本没有机会上位。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曹操死后为什么很多武将也跟着死了?三国220年为什么死了很多人才?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在220年死后,夏侯惇、张辽和曹仁等魏国武将也都跟着死了。而且不光是魏国,220这一年仿佛像魔咒一样死了非常多的知名人士。蜀国的关羽、刘备、马超,吴国的吕蒙、甘宁等人都是220年左右死去的。其实在三国时代能寿终正寝就已经算是非常幸福了,可能当时的人均寿命也就在30对岁左右,所以在220年之后就开启三国的新时代了。

我们读三国,似乎都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自从曹操死后,魏国里好像就没有一个能人了。

被诸葛亮打的是一退再退,若不是马谡在后面出了点问题,那么诸葛亮还真有可能北伐成功,明镜子之前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曹操死后,那些有名的武将好像就再也没有提及过,罗贯中也在有意无意的淡忘这些老将的存在,

其实原因很简单,但是罗贯中却不愿意写,当初跟随曹操的名将,等曹操死时他们也老的差不多了,政权稳定,帝国后继有人,也不再需要他们奔赴战场了,没有战功那自然就写的少了,甚至有的干脆就不再出现了,所以我们就在三国演义的后期里面,几乎看不到他们的身影。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很多人都猜不透

为什么,我们看三国演义往往几页几张的故事,但是三国里面的人物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我们并不会感觉时间的流逝,一场仗打了几年,在我们看来不过才几分钟罢了。时间在三国演义里被大家淡忘了,但是历史并不会遗忘时间,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夏侯惇,跟着曹操打过赤壁,攻过东吴,也伐过汉中,最后曹操死的时候,他跟曹操一起走了,比如张辽,曹操死后,抵抗东吴的大任仍然交给了张辽,可惜张辽很快也死了,我们都知道的许褚其实活的挺久的,活到了魏明帝时期,但是由于没什么功绩,所以存在感不高。

曹操死后,有一部分武将跟着去了

曹丕上位后,有一部分的老臣还乡去了,一朝天子一朝臣,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由于罗贯中没有写,罗贯中对于三国演义是有自己的看法或者说偏见的,对刘备就很同情,对曹操就很不满,所以在这样这样刻意的忽视之下,大家也就很难想到这个道理,赤壁大战时,曹操已经53岁了,这样的年龄很危险。

曹操死后,夏侯等魏国名将有的跟着去了,有的退隐了,并没有消失不见,是正常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夏侯惇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唯才是举的曹操为何对他这么好?

全文共 1695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作为一个非常重视人才的人,他手下可以说是能人无数,而且他并不是特别在意对方的人品,只要才能能够为自己所用,曹操一概是优待的。然而却总有一些例外,比如夏侯惇,可以说夏侯惇打仗,基本上就没怎么赢过,这样一个在战场上不能帮助曹操夺取胜利的人,居然还能一直升官,何况曹操还是最在意对方的才能的人,他为何会对夏侯惇这么好呢?夏侯惇到底是哪一点让曹操如此优待他,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有许多勇武的悍将,为各自的明主赴汤蹈火。魏蜀吴三国中,赫赫有名的武将不胜枚举,得到君主重用,出人投地的也不在少数。但是这些得到重用的武将,大多数都武艺高强,战绩斐然。可是在曹魏阵营中,却偏偏有一个例外,这个人就是夏侯惇。

纵观夏侯淳的战绩,濮阳之战战败,被吕布俘虏;博望坡之战战败,被刘备伏兵所击,等等几乎都是败绩。可是他的官职升的却是比阵营中的其他武将要快的多。那么为什么曹操会如此厚待几乎都是败绩的夏侯惇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1、曹操或许与夏侯淳同出本家,血缘牵绊,曹操自然对其厚待

据《三国演义》记载:"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可知曹操与夏侯家族的血缘关系。而曹氏与夏侯氏又同是沛国谯县(安徽省亳州市)的大族。而曹氏自曹腾开始,门第兴盛,仕途通坦。但此时的夏侯氏,虽然也是世家大族,可毕竟仕途不通,也只算得有点势力的大地主。两家同出一地,一个好了,自然会有另一个前来投靠。而夏侯家族,就是因此来投靠曹氏一族的。

由此,两族之间也就有了长期稳定的姻亲关系。若按演义记载,曹操本姓夏侯,那么他与夏侯淳就是堂兄弟关系。但在历史上,曹家又与夏侯家保持了长期的姻亲关系,那么曹操与夏侯惇之间,也有可能是表兄弟。

无论是堂兄弟还是表兄弟,曹操都没有理由不多照顾照顾夏侯淳。而且还有一点,曹操曾说过,他并不会让夏侯惇当自己的部下。这就说明了曹操是将夏侯淳与自己同列的。如此的重视,又怎么不会厚待对方呢?2、夏侯淳性格简朴,为人忠厚,又对曹操忠心耿耿,曹操自然厚待对方

众所周知,曹操作为一代奸雄,虽足智多谋,智勇双全。但更是老奸巨猾,疑心病非常之重。他曾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对其部下也是怀疑大过信任。但是夏侯惇既然能得曹操的另眼相待,自然不会在被怀疑的一类人中。因为曹操也清楚,夏侯淳是不会背叛他的。且不说上文曾提到的,二者有着不同寻常的亲族关系。单就夏侯惇对曹操的忠心这一点。曹操就不会亏待对方。

论忠心,夏侯惇在曹营中,算是最早跟随曹操的一批人,在其早年,就曾跟着曹操出生入死,东征西战。在《三国志》中,陈寿如此评价夏侯淳:

敦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

可见其性格忠厚简朴。虽然夏侯惇作战时败绩居多,但其的勇猛却实在是没话说。跟随曹操出生入死时,经常担任先锋,冲锋陷阵。且在与高顺对阵时,拔剑啖睛。更可见其对曹操忠心。曹操见此,又有何理由不厚待夏侯惇呢?3、夏侯淳精通战术,又善举荐人才,为曹营做出不少贡献

夏侯惇虽然与其他大将对阵时,多有败绩。但他却是不折不扣的战术高手,打仗的功夫是一流。在公元207年间,曹操曾命人统计夏侯惇大大小小的功绩,并根据这些功绩,直接加封夏侯淳一千余户,足可见其军功不凡。而在曹营中,夏侯淳可以说资历最老,忠诚最高。况且曹魏在三国时期本就占据优势地位,曹操最需要的不是会打仗的,而是最忠心的。恰巧,夏侯淳就满足了曹操的要求。

而据《三国志》记载:时大旱,大蝗起,惇乃断太寿水作坡,身自负士,输出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

可见其对军中士卒的关心,以及对民生问题的重视。这也恰恰与曹操的态度不谋而合。虽然夏侯惇打仗打不赢,但是他却为曹操举荐了许多能够打胜仗的,不可多得的将才。就如典韦与许褚,这二人都是夏侯惇推荐给曹操的。骁勇善战,勇猛无比,为曹操带来了许多战争利益,之后也是成为了曹操的心腹。所以说,即使夏侯淳没有打胜仗的能力。但看在他为曹操推荐了那么多虎将的面子上,曹操也不会对其太差。

由此可知,正是因为夏侯淳与曹操有一定的亲族关系,夏侯淳此人又非常忠心,知人善任。因此曹操才会如此厚待夏侯淳,让其连连升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在曹操心中,曹仁和夏侯惇谁的地位更高?

全文共 1064 字

+ 加入清单

汉末三国时,以曹操为代表的曹家,与夏侯家可以说是关系匪浅,虽然还不足以完全证明,曹操父亲本姓夏侯,但是在民间却是一直都这样认为的,加上两家来往的确十分密切,让人很容易就相信。而在曹魏阵营,曹仁和夏侯惇都是最早跟随曹操的武将,两个人也都是曹魏名将,或许还是兄弟,那么,在曹操心中,他更喜欢这两个人中的哪一位呢?

曹操早年为骑都尉时,曾带兵参与平定黄巾之乱,当时他帐下的兵士是朝廷的人马,曹操有指挥权,而没有所有权,曹操因功升为济南相后,也就和这支部队没有了联系。曹操真正有属于自己的部队是在刺杀董卓失败后逃回老家招募的义兵,那才是曹操的起家之本。

有兵就要有将,最先投奔曹操的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和曹洪四人,这四人虽然两个姓夏侯两个姓曹,但都是曹操的兄弟。众所周知,曹操老爹原本姓夏侯,却跑去给太监曹腾当儿子,改姓了曹,所以曹操也跟着姓曹。

所以从血缘上说,曹操和夏侯兄弟更亲,但从名义上说,曹操与曹仁兄弟更亲。

夏侯惇和曹仁分别是夏侯家和曹家的代表人物,都是曹操倚重的人物。曹操最先重用夏侯惇,令其独当一面,但夏侯惇的统兵作战能力实在是弱得惊人,先是把曹操的大后方濮阳给弄丢了,自己还被吕布劫为人质,丢脸丢大了,被解救后,夏侯惇带兵找吕布报仇,结果又被高顺、张辽狠狠地揍了一顿。

夏侯惇这些学乖了,吕布这帮人惹不起,柿子要见软的捏,转而跑去欺负逃到新野的刘备,两个人争夺谁才是正宗的屡战屡败之将,最后夏侯惇胜出,中了刘备的埋伏,大败而回。

终于,夏侯惇觉悟了,武将这个工作实在不适合自己,还是改行到后方去吧,在新的岗位上,夏侯惇发光发热,筑坡塘,兴水利,发展农业,干得有声有色,为曹操东征西讨保障了后勤供应。

反观曹仁,绝对是曹操帐下第一大将,没错,比张辽还要厉害。

曹仁最出彩的时候是在赤壁战败后守南郡,当时的人都认为北军在荆州大势已去,周瑜更是觉得取南郡如探囊取物,结果曹仁硬是在南郡和周瑜僵持了一年多,这为曹操大军恢复元气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曹仁再一次出彩是在樊城对抗关羽,数千人的兵力硬是将关羽挡在城外,即便是在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情况下,曹仁的樊城已然巍然不动。曹仁作为南线的总指挥,只有西线的夏侯渊可以相媲美,但夏侯渊定军山一败,声威大挫,已然不及曹仁了。

论军功和实力,曹仁远胜于夏侯惇,按理说曹操更喜欢曹仁才对,其实不然,曹操死后,曹丕篡汉为帝,封夏侯惇为大将军,曹仁为车骑将军。

这样的任命,不得不说有曹操生前的意思,从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曹仁多么居功至伟,在曹操的心目中,还是夏侯惇更为重要。很多时候,封什么官,很能说明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曹操到底是文大于武还是武大于文?曹操算东汉末年最伟大的诗人么?

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曹操算是一位非常全能型的人物,在“文”和“武“这两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卓越,那曹操到底是文大于还是武大于文呢?其实曹操在他的文学方面有更大的天分展现出来,而且可以说曹操是东汉末年最伟大诗人,或许都没有之一。我们在上学期间应该也学了很多曹操写的诗,那种气魄和情怀明显就和唐宋的诗词不太一样。曹操并不是一位守旧的人,而是敢于打破旧俗的创新者,所以才能在群雄当中脱颖而出,还终结了伟大的汉朝。

但在这时,他写了诗。是我们从小便知道的五章《步出夏门行》。那会儿,他正在经历一场寒冬,一场饥饿,一场战争。正当此时,他看见了大海。简直是满斟苦酒,不过他还要端着酒杯祝曰cheers(干杯)。有人饥寒交迫便哭,有人饥寒交迫便擦亮火柴幻想一个热腾腾的大肉包子。可还有人,一边取暖靠抖,一边敲着空碗唱着歌——不是缺心眼,是真气魄。

他写了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他写了让人绝望的饥寒——“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土不同》);更重要的是,他写了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龟虽寿》)。

他把自己比喻成一匹老马,一个烈士,为了他的志向奔波远途。曹操的志向很简单,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了,“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更长远一些,是在《对酒》一诗里写的,“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标准的儒家式的盛世图景。而他,与那些不能得用,满心委屈,因而理直气壮光动嘴不动手的诗人不同,他想做的, 都做到了。

在他同时代的诗人里,曹操写了最多、最细腻的时代的痛苦。《薤露行》《苦寒行》,天气冷,没有吃的,饿殍遍地,没有活人。以至于文学论文《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他爱抱怨,羁縻于哀思,是《诗经》里《韶》《夏》一类不上台面的“郑声”。钟嵘在《诗品》里把他评了一个下等,罪在“古直”。

“古直”,用曹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他是他所处的时代最坦率的诗人,坦率到有时因为无法以成理推测,而让人不安。他也不拘泥——不拘泥于成礼,也不为过去的自己所限制。在一次征吴时,天下大雨,军中多有怨声。

曹操知道有人要劝,直接发了一通告示“有谏者死”,然而贾逵还是进谏,于是被收监。但过了几天,曹操却又发了一通告示,说贾逵并无恶意,官复原职(说好的有谏者死呢?)。又比如,《魏志刘矫传》里他下令,说,我们不要搞东汉那套以风评来判断人的标准。丧乱以来,风教凋敝。风评议论的标准,已经不适用判断人才了。任何人,以前做过的事情,既往不咎。

他的坦率与强硬,像一道利剑,劈开汉末混混沌沌一潭死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法正不死便无三国 法正有多恐怖 公元219年曹操说了公道话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法正是刘备手下三位著名谋士之一,他的名望甚至超过了庞统,被誉为“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出生在陕西省眉县的一个学者家庭,他自小受到良好的家教和学风的熏陶。初到益州时,他的才华在刘璋面前得不到重用,只担任了一个小县令的职位,感到很郁闷。然而,他与张松成为了好友,二人密谋联合刘备,为后续的计划打下基础。

法正被派去荆州请刘备来益州,他对刘备大加赞扬,表示刘璋对刘备的错失是一个机会,刘备来益州后可以建立全面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回到益州后,法正和张松密谋,提出刘璋应该投降刘备,保住自己的性命,并劝说刘备善待许靖等人以争取更多的人才归附。最终,刘璋投降,法正被封为一等功臣,并任命为蜀郡太守。

法正在刘备身边发挥重要作用,他提出夺取汉中的计划,并给出了三种策略供刘备选择。法正的策略受到曹操的赞赏,同时他也忠心耿耿地为刘备效力。然而,由于长期随军劳累,法正身体垮了,年仅45岁去世,刘备为他痛哭数日,并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法正的逝世对刘备来说如同失去了翅膀,形势急转而下。诸葛亮曾感叹,如果法正还在,他能够制约刘备的东征计划,使局势不至于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说曹操,曹操到的由来形容人来的及时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说曹操,曹操到”,背后有什么由来

说曹操,曹操到,在我们现代就是用来形容人们出现的及时,那么这样的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那时候的汉献帝被人围攻,有人给他献计说可以寻求曹操的帮忙,他还没有下令让人去寻求曹操的帮助,没想到曹操就已经来了,所以那时候汉献帝就感慨的说到了一句,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啊。

曹操之所以会到,是有两种不同方面的记载,一种记载是说,是因为有人给曹操献计,之后曹操才来的,另一种说法是说,是曹操主动带兵前来的,反正不管是哪一种记载说法,都是因为曹操的及时赶到,才救下了汉献帝的性命,所以说曹操曹操就到,在后世都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来得及时。

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其实也会发生,就是那你在念叨一个人的时候,他就突然出现了,这样的行为事件只能是用巧合来解释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任峻和枣祗被曹操低估了么?他们的贡献可能不比荀彧低

全文共 1386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里,要数曹操身边最不缺能人谋士,毕竟颍川在曹操这边,从颍川出来的谋士数不胜数。其实曹操身边的5大谋士都非常出名,其中荀彧和郭嘉我们肯定最熟悉。不过从治理国家的方面来看,任峻和枣祗的贡献也非常大,只不过不想战争时期的谋士一样引人注目。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任峻和枣祗都帮了曹操哪些事,贡献可能不比荀彧低。

《孙子兵法作战篇》开篇提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军队在出征之前,将帅要提前准备好作战物资以备战时所需,只有在保障军用物资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发起战争。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想打赢一场战争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保障军用物资的充足。

我们知道曹操是东汉末年统一北方的枭雄,在他身边文有郭嘉、荀彧等谋臣,武有张辽、夏侯渊等大将。曹操身边的豪华阵容是他成就霸业的资本,在正面战场上的较量中这些谋臣武将的确立下了不少功劳。不过正如我们上面所说打仗最基本的要求是要保障军用物资的充足,倘如一支军队无法保障军用物资那么一切都是空谈。而在曹操身边的确有两个人为保障曹操后勤补给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两人就是枣祗和任峻。

《三国志》里对枣祗和任峻的贡献评价为:“军国之饶,起於枣祗而成於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曹操军队之所以军用物资充足主要归功于枣祗和任峻。

枣祗是早期追随曹操的旧臣,当初曹操占据兖州的时候任命枣祗为东阿令。在兖州发生叛乱时只有范、东阿两城还听命于曹操。枣祗在东阿组织兵力抵抗叛军为曹操保住了东阿城。不久曹操的军队缺少粮食后来得到东阿城的补给才得以重振旗鼓。枣祗最大的功劳就是首倡“屯田制”,东汉末年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许多流民迫于生计加入了黄巾军。枣祗向曹操提议资助流民工具开垦荒地,曹操于是便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具体负责此事。“屯田制”的影响是深远的,据《魏武故事载令》记载:“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屯田制”的实施保障了曹操军队军用物资的需求,为曹操铲除群雄提供了物质保障。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枣祗在当时为曹操立下的功劳绝不亚于郭嘉、荀彧等人。枣祗大约在官渡之战前便去世,魏武故事载令》记载:“祗兴其功,不幸早没,追赠以郡,犹未副之。今重思之,祗宜受封,稽留至今,孤之过也。”枣祗英年早逝没能见证曹操成就辉煌的时刻,后来曹操感念枣祗的功劳对其进行了追封,枣祗儿子萌受父恩也被曹操加官进爵。

任峻曾和枣祗一起为“屯田制”的实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据《三国志 魏书任峻传》记载:“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给军。”可以看出任峻在曹操身边一向都负责军用物资筹备事宜。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之时,任峻在后方不仅要为曹操筹备粮食还要保障粮草的安全。当时袁绍派出军队向切断曹操的粮道,任峻于是将一千辆辆车编为一个单位并在外围又布设军队来防卫致使袁绍的军队不敢逼近曹操的粮草。

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钞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陈以营卫之,贼不敢近。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三百户,迁长水校尉。《三国志魏书 任峻传》

任峻在官渡之战出色的表现是曹操能获取官渡之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后曹操因为任峻劳苦功高于是表封他为都亭侯,建安九年任峻去世,曹操得知任峻病逝的消息后哭泣良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曹操喜欢曹植却让曹丕接手位置 曹操为什么要那么做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喜欢曹植却让曹丕接手位置

这里有两个原因,首先曹丕就是嫡长子,再者曹操虽然喜欢曹植,但是曹植却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这就导致曹操只能够这么做。

古代的人一般都会选择注重立嫡立长,曹操的原配妻子就是丁夫人之前曾经抚养曹昂,但是曹昂在战争中逝去,这就导致丁夫人马上就选择离异。曹操立卞氏为正室夫人,曹丕就是这一个夫人所生排行第二,因此这就变成了嫡长子。在那个年代,所有的人都会觉得这本身就应该立长子,这是没有什么好多说的。

虽然说曹操可能会比较喜欢曹植,但是这也是无奈的一件事情,当然也是因为曹植本身就犯了一个政治错误。曹植完全违背曹操的命令,选择私底下偷偷建国献帝,曹操在知道之后也非常的生气,就是因为这一件事情导致曹操直接就被踢出了接班人的名单,这可能就是影响到最后决定的主要原因。

曹操后面也同样找了一个非常荒唐的理由,直接就把曹操的妾室全部处死,另外也害死了杨修,为什么要选择这么做?是因为曹操认为在曹植的身边有许多的人居心叵测,自己这般做,就是希望能够大换水。司马门事件早就已经让曹操产生了怀疑,甚至曹操也会认为曹植可能会有这疑心,所以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最终还是决定让曹丕成为自己的候选。

其实曹丕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可以说这一点也会让大家觉得有一些佩服。只是在曹操的心中喜欢的就是曹植,即便曹植做错了很多的事情,曹操也不曾动手处罚过他,只不过是处罚曹植身边的人。就是希望能够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只是很可惜,最终的结果也和大家想的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羽为什么在华容道放走曹操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华容关羽为何放走曹操

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首要原因是因为恩义,在之前徐州战败的时候,关羽就带着两位嫂子归降了曹操,而曹操不仅没有杀他,还给关羽接风洗尘,并且整日摆宴,还在汉献帝那里要为关羽拜将封侯。

在之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曹操也是生怕伤害到关羽,安排手下的人暗地里放关羽出关,所以对于关羽这种侠肝义胆之士来说,必然是不会忍心斩杀曹操的,也正因如此,诸葛亮才会安排关羽去华容道守着,这样不但能防止曹操的手下记恨当时国力薄弱的蜀国,还能够给打压一下关羽的傲气,以后在作战时方便调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真正的历史上,其实并没有华容道这一关,这一段也只是在三国演义的小说中所述,根据三国志讲述,曹操与关羽并没有在华容道相遇,在曹操兵败赤壁之后,便安排曹仁镇守樊城,而自己带着人马回到了北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曹操诗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曹植诗歌艺术特色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诗歌风格特点是慷慨悲壮、豪迈奔放。曹操多在诗歌中抒发抱负和政治理想,诗中充满奋发进取的精神,这是基于他自身强大的精神力量与政治抱负,同时曹操也具有文人的敏感心灵,常在感悟生命中流露出忧思难忘、人生如朝露等悲凉情绪。

曹操的诗歌欣赏

《观沧海》

两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短歌行》

两汉: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曹操惜才为什么还要杀了吕布?其实曹操根本看不起吕布的军事才能

全文共 3046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其实和吕布之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恩怨,当年曹操活捉吕布以后本还犹豫要不要留着为自己所用,但是在刘备的提醒下想到了丁原和董卓的下场,还是决定把吕布给杀了。其实曹操非常的惜才,而吕布又是百年才出一个的武将,对于曹操来说诱惑力非常之大。但实际上,曹操也比较看不起吕布的人品和他的军事才能,不过曹操一项标准都很高,能入曹操眼睛的人也都是豪杰了。

曹操曰:“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平、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

翻译过来就是:我当时带兵在徐州的襄贲,如果吕布要阻止我会兖州的话,他应该带兵据守东平地区,在亢父、泰山两地阻止咱们回救鄄城,咱们会非常困难。可吕布竟然屯兵濮阳,放咱们回兖州,可见吕布没什么作为,就是个二货,一点儿也不可拍。

这是一段儿非常有大局观的话,体现了曹操的能力,相互比较,吕布陈宫的格局就降了一层。

如果吕布有一只军队在东平地区据守,无论曹操选择哪条道路回兵,吕布一定会截住曹操。

亢父在任城郡境内,就是一年前黄巾军攻打兖州时,占领的第一个郡。位于微山湖的南阳湖水域西畔。现在去那里,除了广阔的平原,已经看不到任何险地的样子。但在秦汉时代的确是险途。

《战国策齐策》记载,纵横家苏秦在谈论亢父之地时(对齐宣王田氏辟疆)说“今秦攻齐则不然……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骑马都不能并行,可见亢父确实是个易守难攻的关隘之地。

亢父之险在于沼淖。

由于亢父靠近黄河水域,紧邻东平湖、胡等大面积的湖泊沼泽。三国诗人阮籍的《亢父赋》中写道:“其土田则污除渐淤,泥涅盘洿。方池边属兮容水滂沱,秽菜惟产兮不食实多,地下沈阴兮受气匪和,太阳不周兮殖物靡嘉。”

这段儿的意思嘛,可以通过这么多个“兮”字,体现出来,就是泥很稀,进去出不来。

亢父不出名,它的隔壁出名,就是水泊梁山。《水浒》里官军攻打五次都失败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水深泥馅地势险要。

当年刘邦起义后,就反复在亢父盘桓,他或者把亢父作为军队休整地,或者作为战争发起地,比如他为了解救被秦军围困的东阿县,就是先占领的亢父之地。可见亢父的战略意义。(《史记》“沛公自薛还军亢父,至方与,未战。”“居数月,北攻亢父,救东阿,破秦军。”“七月,大霖雨,沛公攻亢父,”)

不过,从刘邦的行为看,先秦时期只能单行线的路况一定是有所改善的。否则,不会成为要地,只能成死地。但凡有匹胖马夹在道儿上最窄的位置,不等它饿瘦了,就是条绝路。

而曹操也以此为要冲之地,说明汉末时期,亢父在军事行动中的战略意义。

梁父也称梁甫,属于泰山一带的丘陵山脉。孔子曾经用登梁甫山比喻推行仁政的艰难。但翻看历史,此地以丘陵为主,并非特别险要之地。以此推测,梁甫山可能是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战略地位。

当初诸葛亮未出茅庐而躬耕南阳的时候,爱唱个《梁甫吟》什么的,鄙视下齐相晏子吸引眼球。那个梁甫就是这个梁父。

曹操不单是这么说的,大约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两次东进徐州时,选择的行军路线很可能是这两条。但由于史料匮乏,无法确凿,只是根据他的行军路线的判断(这里就不细说了)。但既然曹操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一定是要有事实依据的,否则说服不了任何人。

后世对曹操的这番分析无不击节叫好,纷纷点赞:“高,实在是高!不愧是军事家!再看吕布,切……”

既然亢父、梁父这么重要的战略要地,曹操知道,吕布就不知道吗?即使外地人吕布不知道,土著的陈宫怎会不知道呢。作为谋士,如果连作战地形都含混不清,还谋个头啊,头都冇了。

那吕布、陈宫为什么不派兵占领这些战略制高点呢?看下地图就明白了。

东平地区位于鄄城、范县以及东阿的南边。换句话说,在没有拿下三县的前提下,假设吕布以此地为据,等曹操主力回军的时候,就要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处境,如果吕布放弃濮阳而把宝押在亢父和梁父,打赢了还好说。如果输了,估计连底裤都没得输,只有赤条条来去找树挂了。

再看濮阳的位置,后面虽然有袁绍的冀州,但也有宽阔的黄河。东面的东武阳虽然一直受袁绍的实力威慑,但在陈宫攻打东阿县的时候,并没有出兵协助曹军。而濮阳的东面是张邈的根据地陈留郡。

所以吕布屯兵濮阳还是合理的,既可以找机会占领鄄城等三地,又可以有后方依托。

如果细看史料,还可以发现,吕布也派队伍据守在东平郡附近了,只不过人数不多而已,这可以从于禁的战功中找到。

回兵兖州以后,曹操分兵部署攻打吕布,其中一路就是于禁以陷阵督尉(类似先锋官)的身份攻打吕布在须昌地区的驻军。看下须昌的位置,就可以看到吕布用兵的水平。

须昌就在东平地区,正是瞭望亢父、梁甫之所,而且离范县非常近,完全可以钳制范县,不让范县的人马增兵鄄城,有机会的话,还可以攻击范县。镇守须昌的是吕布的将军:高雅。

谁说吕布是个唯利市侩,他是高雅的领导。

所以,曹操一回兖州就急派于禁攻打高雅。高雅部队的位置,如同一颗钉子,钉在了曹操那颗被张邈、陈宫抠残的心脏上。

于禁是曹营的五子良将实力超群,一下就打跑了吕布的高雅。这再次证明,吕布完全知道占据东平是高雅的战斗,但确实没有实力这么做。(《三国志》(于禁)从讨吕布於濮阳,,,又别将破高雅於须昌。)

那么曹操在战斗前指出敌人很low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曹操最擅长的用兵之道:鼓舞士气。老家突然被占了,曹家兵将一定慌了手脚,连兖州别驾毕谌因为家人被绑而慌忙跑了,别人更是惶惶不可终日。所以,战前动员统一思想尤为重要。

曹操不能只喊:“敌人不过是个纸老虎!大家不用怕到趴!”这种苍白的口号只是一过性地刺激下。没实际用处。所以。曹操要以军事专家局座的口吻,对广大官兵指战员们说出敌人具体问题:

1、咱们的对手没有据守东平地区,并在亢父、梁甫地区部署兵力拦截,说明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军事素质,不过是一群烂仔,大家不用怕。

2、即使敌人想到了,却没力量做到,说明对方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听了自己主将的这番言论,一定会有了战胜敌人的信心。曹操这么做跟望梅止渴是一个道理。作为任何团队的领导,经常要这样,尽量把眼前困难说小,以便展望未来的美好。无忽悠不领导。

其实,还有反向的事实可以说明曹操鼓舞士气的思路。曹操点出吕布没有做到的地方,那么吕布做到之处,曹操却没提。

还在襄贲的曹操听说兖州反叛以后,在安排回军的同时,又立刻派一支小分队迅速赶到了乘氏县。乘氏县位于巨野泽湖水与定陶之间,在鄄城正南。鄄城是首府,定陶是曹操以前的屯军之所,都是战略要地,而乘氏县与它们互为三角。

这支曹军由李乾带领。因为李乾是乘氏县当地豪族,豢养宾客数千家,曹操派他回来安抚乘氏县,希望除了荀彧程昱控制的三县之外,再控制住乘县,既可以与鄄城互为犄角,又有利于顺利回军。

敌之要乃我之要。曹操想到的,吕布也想到了。

新任兖州刺史吕布派了级别最高的手下:别驾薛兰、治中李封。赶往乘氏县劝李乾投降,李乾坚决不从,薛、李就把李乾杀了。

李乾不可能从了吕布,他的儿子李整还在曹操军营里呢,还有侄子李典。

知道李乾被杀,曹操立刻派李整带着不少将领一起赶过来把薛、李打跑了。乘氏之战,是吕布与曹操在兖州的第一仗。之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是因为没有名将参与,而且规模不大,是主战役前的开胃战。(《三国志》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

所以,客观讲,吕布、陈宫他们的部署还是不错的。后世认为他们差,是被曹操矫情叫嚷的一番给哄了,又被演义了一把,强化了曹操与吕布之间,军事水平高低的差距。如果吕布真像传说中的勇而无智,在纷乱的末世里,早就去领盒饭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曹操学狗叫,为什么只有许褚敢笑出来?

全文共 1417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这个人,很多人都有不一样的看法,但他毕竟还是有雄才大略的,否则不可能招揽到那么多的人才为自己所用,而且在三国战乱时期,一直对抗着来自北方外族的侵扰,但是根据各个版本曹操的演绎,也会让人觉得,曹操这个人喜怒无常,那么脾气自然也是难以捉摸。就比如某一次曹操曾经学狗叫,但是在场的人们没有一个敢笑出来,却只有许褚能笑出来,这是为何?

在电视剧《新三国》中有个情节充分说明许褚跟曹操的关系,有一次曹操让许褚拿曹丕,曹丕吓得腿发软,大叫:我必死,我必死。司马懿让他别慌,曹丕说,来拿我的人是许褚,许褚是何人,他是曹操最得力最心腹的大将,哪怕曹操让他杀自己的爹娘,许褚都会不皱眉头!

许褚是曹操账下数一数二的一员武将,深得曹操的信任,曹操是个非常多疑的人,可他却很信任许褚,因为许褚为人淳朴忠厚,没有太多心思,能够让曹操放心。

年轻的时候,许褚在家乡百姓们一起抵御贼寇。有一次因为断粮,许褚假装和盗贼们讲和了,要用牛还换取盗贼手里的粮食。盗贼们信以为真,交换后,牛竟然又自己跑了回去,许褚用一只手拖着牛的尾巴走了数百步之远,贼寇看到后大吃一惊,吓得不敢要牛了。从此淮、汝、陈、梁之地,听到许褚的名字都非常的害怕,谈之色变。

追随曹操后,许诸陆续接手了曹操的安保工作,官渡之战时,发现有人预谋刺杀曹操,被许褚发现,及时将刺客全部杀掉。

正是因为许褚为人淳朴又忠心,所以他是曹操最信任的人。

在211年渭南之战的时候,曹操的战线失利,危机情况下,许褚身穿着重甲,左手护住头部,右手划桨,虽然身中数箭,但是依然顺利的将曹操安全送向对岸。

随后曹操和马超,韩遂相会,曹操只带了许诸一人,会面期间,马超想要刺杀曹操,但是久闻曹操的身边有虎将许褚,于是便向曹操问道:“许褚在哪?”曹操指向了一旁的许褚,只见许褚一脸愤怒的瞪向马超,许褚身高八尺,腰部有十围粗,非常勇猛,马超一瞅这架势:“这货不好对付啊,搞不好要输,不打了不打了。”随后瞬间打消了念头。

许褚追随曹操后多次救了曹操的命,更是曹操军中的顶级猛将,所以曹操对他也非常的信任。

曹操在统一北方后,想继续南下,一统江东。孙权得知消息后,对曹操的大军压境很忌惮。在周瑜一群人的游说下,孙权下定决心,力战曹操。随后与刘备组成了"孙刘联盟"一同抵御曹操。

周瑜在赤壁放了一把火之后,将曹操烧的仓皇逃走。虽然曹操走了,但是孙刘之间却因为争夺荆州出现了矛盾。荆州是战略要地,对刘备和孙权来说都非常重要。两家都想把荆州拿下。曹操这时候元气受损,躲在北方笑看两个人争夺荆州。

一天,曹操召开军事会议,他问群臣怎样看待荆州这件事。荀彧对曹操说道:“刘备和孙权就像两条狗一样,一定会互相咬起来。”曹操听完荀彧分析后哈哈哈大笑,然后还学了三声"汪汪汪"。这时候所有的文臣武将们都不敢出声,众臣都知曹操生性多疑,唯恐一时惹怒了曹操,背后下死手,到时候死都不知道咋死的。

此时,只有许褚一个人哈哈哈大笑了起来,许褚与曹操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许褚虽然凶狠勇猛,但是对曹操却十分忠诚,换句话说,没有许褚的话,曹操有九条命都不够玩的,跟别提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了,曹操深知这一点,对许褚也是相当不错。

众臣没有笑,其实也是合情合理的,身为文武大臣,许诸的功劳大家都看在眼里,不仅是名顶级猛将,还多次救下了曹操,立下的汗马功劳,众臣怕是没有几个人能超过许褚,是曹操眼里红到发紫,还是偏向紫黑的大红人,咱也不敢笑,咱也不敢看。

许褚跟曹操的关系名为主仆,实乃兄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陈宫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为何曹操最后会杀了他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陈宫是曹操救命恩人

这主要是因为两人之间本身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理想,有着不一样的目的,因此也没有办法走到一起。曹操选择这么做也是为了能够成全对方,虽然说选择杀掉对方,但是还是一直会惺惺相惜,这可能也是一个彼此成就的做法。

一、道不同,不相为谋

两人之间其实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曹操和陈宫在等待许久之后,就听到后院里面有磨刀的声音,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多疑的人,因此就决定先下手为强,把这一家八口全部都杀掉。但是在来到厨房之后就发现被绑的肥猪,这才知道原来决定是杀猪。才知道杀错人之后匆忙离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还是会选择残忍的将其杀害,在这种情况下陈宫也会觉得有一些纳闷。曹操直接就说,自己并不是滥杀无辜,完全就是为了保全自己,因此这两人之间开始决裂。

二、是为了成全对方

吕布都已经被杀掉,作为大臣又怎么可以苟活于世上,当时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继续追随吕布。陈宫一直都被后世人成长认为这就是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始终至死不渝。其实曹操一直都会知道自己的救命恩人内心想要什么,因此直接就选择处决对方。

三、两人惺惺相惜

虽然曹操选择杀掉对方,但是却并没有苛刻过对方的母亲,还有老婆孩子。陈宫知道曹操为了面子,就算把自己杀掉,也不可能会为难自己的,妻子孩子,还有母亲,曹操也会知道对方的想法,因此也不愿意祸及他人。如果真的这么做的话,可能就会留下一些污点,因此这两人之间也算是惺惺相惜,算是彼此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小时候让梨的孔融,长大以后曹操为什么说他不孝?

全文共 1303 字

+ 加入清单

孔融让梨的故事,相信没有人不知道,才几岁大的小孩,就知道尊老爱幼,也不愧是孔子的后人了。但是很多不了解孔融的人,可能也就到此为止,没有关注过他长大以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孔融长大之后,在三国曹魏阵营,曹操手下做官,然而,这样一位以让梨而闻名后世的人,最终却被曹操所杀,死因还是不孝。这就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了,孔融因孝而出名又为何会因不孝而死?这中间到底是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虽然说的是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论是容貌还是性格,都会产生很多变化,但是放在所有人的身上,似乎也是适用的。很多人小的时候非常聪明,长大之后反而成了一个普通之人,就比如“泯然众人”的方仲永,而也有很多小时候做坏事,遭到众人厌恶的小孩,长大之后经历了许多事情,却成为人人称赞的正面形象。

孔融,他虽然最终被安上一个“不孝”的罪名而被处死,但是在小编看来,孔融这个罪名却实在是有些冤了,究竟是怎么回事?

孔融,字文举,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孙。建安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大致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却曹氏父子,也就是曹操、曹丕、曹植三个人之外的优秀作者。作为孔子后人,自然是家学渊源,而在汉献帝即位之后,孔融因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被人称为“孔北海”。

孔融让梨,基本上是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听到的一个故事,长辈和老师们总是会用这样一个例子来教导学生,为人应当尊老爱幼,要多学习孔融的精神,他年仅四岁就知道这样做,不得不说是一个道德模范的人物。但是,这样一个模范,他的“不孝”的罪名又是从何而来呢?

很多时候,一个人做事说话,与他的性格又非常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先来说说,孔融的性格。千万不要以为孔融能够与“敦厚”这一类的词语挂上边,实际上,他喜好抨议时政,并且言辞激烈。这一点在他小时候就有一个例子能够说明。

《世说新语》记载过一件孔融小时候的事情,十岁的时候,他跟随父亲前往洛阳,当时的司隶校尉李膺名气非常大,孔融去他家门前,对看门的人说,他是李膺的亲戚,进去之后李膺问他是什么亲戚,孔融回答,先祖孔子曾经拜李膺的先祖老子李耳为师,所以算得上是世代通好。后来,太中大夫陈韪到了,别人把孔融的话告诉他,他就说了一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也回了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虽然可以说他这是才思敏捷,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怼人的功夫呢。至于孔融的“不孝”,就是源于他的言论,父母无恩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原本在注重孝道的时代,孔融说出这样的话,孩子只是父母情动之后的产物,在孔融看来,就像是把一个物品放在瓶子里面,暂时寄存,日后再倒出来。

孔融平日就经常怼曹操,曹操正想抓他的把柄呢,这一下子,曹操有了借口,直接就把孔融给杀了。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孔融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这个世上不负责任的父母不在少数,希望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愿生活,但是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意愿呢?毕竟这一生是孩子的一生,父母恩情再大,也只能陪伴他们几十年,剩下的时间,哪里还有父母的踪迹,又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孩子的一生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曹操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 司马懿夺权时为何没有人阻止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总共有25个儿子,子嗣众多,为何没有人能阻止司马懿夺位?

是因为曹丕在限制宗室政策之后,使得整个皇族势力变得更加单薄,所以根本就没有人能够阻止。

曹丕在成为皇上之后,因为和弟弟一直会争夺储位。和众多的兄弟之间关系其实并不是很好,而且对于兄弟的报复也是非常惨烈的。曹植如果不是母亲救了一命,估计早就已经被害死。其他的皇室成员也会觉得胆战心惊,所以马上就被封到地方上,同样也没有任何的权利。因为曹丕的政策本身就会有着很厉害的限制,根本就不会给他们任何的权利,所以也不会有实权,自然也不可能会阻止司马懿。

曹丕在逼迫汉献帝给自己让位时,最终也同样会选择篡夺,事实上时机并不是特别的成熟,虽然说当时东汉早就已经名存实亡,但是在整个天下汉献帝还是会拥有着比较高的声望,大家也会认同这就是天下共主。所以曹丕虽然选择篡位,但是为了让自己不会被天下人耻笑,为了能够真正的得到天下,所以就会跟当时的士族妥协。

曹睿其实身体也并不是很好,事实上也同样会给司马懿留下一些可乘之机,而如果他们全部都偿命的话,相信司马懿也不可能会有任何的机会,但是就是因为有私心自己没有儿子,所以就只能够从宗室抱养了一个。如果可以深明大义,在传王位的时候给了一个比较年长的皇室成员,这就能够有效避免掌握大权的局面,但是归根到底在整个系列中也会有着较大的矛盾,所以也不可能会给任何的实权,最终也会酿成悲剧,这也是悲哀中的悲哀吧。

如果当时不会选择这么做,也不至于会有这样的一个结果,这本身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