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操有多信任夏侯惇推荐5篇

浏览

2335

文章

5

篇1:因仰慕曹操放弃高官厚禄,却为何不得曹操信任,并终身不受重用?

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良禽择木而栖,古代做臣子的都希望寻得明主,让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中国历史上不缺雄主,曹操便是其中一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说的便是他,他虽然多疑狡诈,但在爱才方面三国无人能及,否则魏国也不会有那么多文臣武将追随于他,然而这样一个爱才的人,偏偏对一个因仰慕他而入曹营的大将没什么兴趣,终身都得不到曹操的信任

当年袁绍手下有一员大将名为朱灵,曹操在攻打陶谦时,袁绍让朱灵带领三营军队以助曹操,为曹操立下了赫赫战功。战后,袁绍召集众将士回营,朱灵却认为天下间唯有曹操是明主,因此弃袁绍而投曹操。而袁绍竟然不以为意,任由朱灵投奔他人。就此,朱灵就一直在曹操手下为将。

但资历老,战功多,能力不俗的朱灵,最终却没有成为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之一。甚至于在后来都没有独领一兵,往往都是与徐晃、张郃和夏侯渊等将领配合出征,可见曹操对这员老将并没有给予多少信任,最后朱灵因为惹怒了曹操而被夺取兵权。这对于爱惜人才,用人不疑的曹操来说是十分反常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曹操要如此对待朱灵呢?

要知道,朱灵最初是袁绍手下将领,而且弃袁绍投曹操的时机与动机极为可疑。朱灵当年颇受袁绍重用,若非如此,袁绍不可能让其统领三营军马,前来协助曹操攻打陶谦。而如此得力干将,竟然在帮助曹操后就留了下来,而原因竟然仅仅是朱灵自己说的遇到明主。这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时间都无法接受,更何况是生性多疑的曹操了。在曹操看来,朱灵简直就是袁绍安排到自己身边的卧底,只怕是袁绍对自己起了疑心,安排朱灵前来监视查探了。

所以此时的朱灵对于曹操而言,无异于一个烫手山芋。送走吧,有些可惜,这可是一员虎将,更何况这可是袁绍默许过来的将领,就这样不要,不但寒了后续投奔前来的人才的心,更是打袁绍的脸,这样的事情曹操可不敢做。但如果就这样要了吧,万一朱灵真的是卧底,以后自己和袁绍翻脸的时候上演一出无间道,那可就麻烦了。万般无奈之下,曹操只能收下了朱灵,但也不敢重用,久而久之,朱灵就成了曹操心中的一道坎。

更何况朱灵当年在被公孙瓒以母亲弟弟为要挟的情况下,都没有背叛袁绍,导致自己一家人惨被杀害。一方面,足以见得朱灵本身对袁绍是忠心耿耿的,另一方面,朱灵虽然忠义,但却不守孝悌,这对于曹操而言,也是不太能够接受的。毕竟一个能抛弃自己妻儿,又对前主公如此忠诚的将领,不是谁都敢重用的。

笔者认为,无论朱灵是以何种目的投奔的曹操,但其行为已经决定了曹操绝不会重用此人。只能说朱灵能力是有,但投奔曹操的时机与动机不对,使得他被曹操所猜忌,最终导致其才能无法施展,遗憾终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曹操最信任的将领是谁?张辽徐晃都比不上他

全文共 937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的手下几乎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不管是谋士还是将领都可以独当一面。但是曹操本身又是个多疑的人,对谁都不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唯独只有他能让曹操放下戒心,这个人物是谁呢?曹操对当时的宗亲都还挺看重,关键是宗亲没那么的给力,但是曹操也不好说什么。像张辽徐晃他们也都吃过这样的亏,但是曹操在世的时候也没人能说破此话。

曹操最宠信的大将是谁?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很复杂。既不是在逍遥津以少胜多的张辽,也不是打败关羽的徐晃,而是独眼将军夏侯惇。说夏侯惇最为曹操信任,有两个方面可以证明。首先是夏侯惇曹魏集团中唯一一个能够自由出入曹操卧室而无须通报的将领,另一方面则是从夏侯惇所担任的职务和权力上都能够看出来。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被争论了以前多年的问题:夏侯惇和曹操有可能原本就有着特殊的亲戚关系。因此,关于夏侯惇的故事就不能不从夏侯惇的早年经历与曹操之间的关系说起了。

曹操和夏侯惇之间的特殊关系是多方位的。首先是他们之间的那种亲戚关系,而这种关系也是相当复杂的。仔细说起来他们的亲戚关系延续了三代。曹操的爷爷曹腾是个宦官,也就是后来俗称的太监。太监是不能生儿育女的。但是从东汉的汉顺帝时期开始,皇帝就特许宦官们可以收养别人的孩子来继承爵位和财产。作为东汉中、后期炙手可热的宦官,曹腾自然也不例外,他就收养了一名男孩并取名为曹嵩,而这个曹嵩就是后来曹操的亲身父亲。

不过既然是养子,那这个曹嵩的本家又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可以说在当时就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汉末河北军阀袁绍。他在官渡之战前夕发布的讨曹檄文中说:“父(曹)嵩乞丐携养”,不过这话只是说出了曹嵩的出身低贱,是个要饭的,但却没有提及曹嵩原本是哪家的孩子。到了后来东吴人所写的《曹瞒传》和晋人郭颁的《世语》中则清清楚楚的写到:“(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即曹操)于(夏侯)惇为从父兄弟。”从这个记载中得出的结论是:曹操与夏侯惇原本就是亲戚,而且二人的父亲原为亲兄弟,则二人自然也就成了血缘较近的堂兄弟。

西晋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包括夏侯惇在内的夏侯家族与曹操的曹氏家族合传,这也是一种明显的曲笔,暗示曹操与夏侯惇是亲戚。虽然后世的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和分歧,不过总的来说以赞同者居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夏侯惇打仗不行,为什么曹操还那么信任他?

全文共 1568 字

+ 加入清单

夏侯惇,说到这个人,可能就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一个认为曹操如此相信他,信任他,给他高官厚禄,那他自然是军事才能相当出众的,否则依照曹操爱才的性格,如何会这样对待他?但是也有人认为,夏侯惇实际上能力根本不咋样,又不是什么常胜将军,战绩平平,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曹操会那么信任他。那么,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1.夏侯惇

说到曹营第一猛将,很多人或许都会浮现一个瞎了左眼,带着眼罩的男子。没错,此人正是曹操手下第一大将——夏侯惇。在小说、评书以及游戏中,夏侯惇都是一副猛将形象,此人能与吕布大战数十回合,天天叫嚣与关羽单挑,还曾斩杀过数位大将。同时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还留下了夏侯惇“拔矢啖睛”的壮烈传说。

然而在历史上,夏侯惇或许并没有那么光鲜,此人不善于打仗,甚至连武功也没有那么猛。在历史上,他从未打过胜仗,在史书中留下了一系列令人尴尬甚至爆笑的传说。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曹操却对他万分信任,从未怪罪过他的失败。

夏侯惇,字元让,和曹操是兄弟关系。早在幼年之时,夏侯惇就有刚烈之名。在他13岁时,曾有人侮辱他的老师,夏侯惇一刀便将那位管不住嘴之人斩杀,然而这或许是夏侯惇唯一“武勇”的记载了。

夏侯惇成年后,他便跟随表兄曹操一起在家乡起兵,成为曹魏的创业元老。之后,夏侯惇驻守于濮阳,与吕布交战。在战斗中,吕布奇袭夏侯惇把守的辎重,导致夏侯惇大败。更令夏侯惇羞愧的是,吕布派遣的奸细还潜入营中,当场将这位将领劫持,成为古往今来,唯一一个被绑匪劫持的大将。好在副将韩浩足智多谋,三言两语救下了夏侯惇,避免了进一步的损失。

然而夏侯惇的丢脸经历还远远没有结束。夏侯惇被韩浩救下后,便随曹操一起征讨吕布。结果在战斗中,被一名小兵射中了左目,从此成了残疾。在演义中,夏侯惇不仅拔出了眼球,还以“父母精血不可轻弃”为由,吞下了眼球,之后甚至忍痛杀死了射瞎自己眼睛的曹性,创下了“拔矢啖睛”的壮烈之举。

2.历史上的夏侯惇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夏侯惇并没有小说中那么壮烈。他完全是被路人甲射中了眼睛,从此被人戏称为“盲夏侯”。夏侯惇一向注重仪表,每当在镜中看到自己的衰模样,总会将镜子摔得粉碎。

公元198年,夏侯惇又奉曹操之命,帮助刘备找吕布寻仇,结果吕布手下的高顺、张辽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四年后,夏侯惇带着李典抵挡常败将军刘备的北侵,结果不听李典建议,在博望坡中了刘备的伏兵,被大火烧得灰头土脸、大败亏输。

此战后,夏侯惇在军事上再无作为,虽然他时常随曹操出征,但没有立下什么功劳。虽然打仗不行,夏侯惇在练兵、屯田方面似乎是一把好手。他在担任河南尹期间,在地方大兴水利,与民休息。有一次天降大旱,蝗虫四起,夏侯惇亲自背着泥土在太寿水作陂,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得利。

3.为什么曹操那么信任他

虽然夏侯惇打仗不行,但曹操仍然非常信任他,谁叫他是自己兄弟呢?因此夏侯惇的官职一升再升,最终成为东汉最后一位大将军。夏侯惇死后,魏王曹丕还亲自发丧,让他极尽哀荣。

看完夏侯惇的生平,很多人就要问了。夏侯惇战绩那么差,不过一三流武将,为何被后世塑造为曹操阵营第一猛将呢?在诸多学者看来,这都得归功于夏侯惇的独眼。在评书中,曹操帐下猛将的特点皆不明显,远不如刘备帐下的名将。除了张辽,谁能分清徐晃、曹仁、曹洪这几个人的区别?

而夏侯惇就不同了,他的脸太特别,是个独眼,非常怪异,一下子就从曹营诸将中脱颖而出。此外,在小说、评书中,曹魏一直作为反派阵营存在,而夏侯惇“凶神恶煞”的独眼非常能凸显曹营的“坏人”气质。就这样,经过民间文人的层层塑造,夏侯惇逐渐由一个三流将领,成了一个绝世猛将。

到了今天,夏侯惇的形象变得更受现代人欢迎。虽然夏侯惇并不喜欢自己的独眼,但是在现代人看来,夏侯惇实在太酷,实在太有男人味。因此无论在游戏、电视还是小说中,夏侯惇都是曹魏阵营中最具特色的将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曹操为什么最信任夏侯惇?夏侯惇和曹操是什么关系?

全文共 1169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生性多疑做事小心谨慎,虽然喜爱人才,但是对谁都会有一层防备之心。唯独夏侯惇是曹操最信任的人,据说能够进入曹操房间不用打招呼的就只有夏侯惇,为什么曹操会这么放心夏侯惇呢?如果我们对身边每一个人都心存戒备那活着也太累了一点,所以曹操也需要能百分之半信任的亲信,而夏侯惇的品格就非常符合这个人选。

夏侯惇忠心于曹操,当时各将领都受与魏的官号,只有夏侯惇仍受前将军的汉官官职,便上书希望曹操封他魏官,表明他是忠于魏。但曹操却认为夏侯惇与他同为汉官,大家是友臣,夏侯惇怎能屈就魏的官号,夏侯惇便受任,可见他深得曹操重用、信任,在当时无人能及。

为何曹操能如此信任夏侯惇?

曹操在讨董之前刚凑了五千人,就在荥阳被徐荣打残了。这个时候曹操基本等于删号重练,那第一支队伍是和谁拉起来的呢?是夏侯惇。而且刚开始就发生兵变,曹操等人是一边开无双乱舞一边跑出来的。这就好比,你跟陈浩南一起在澳门的桥上被人追砍过,那么后面你又收了几块钱保护费已然不再重要。

所以夏侯惇是什么人?那是曹氏领导下的魏国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他的定位就和别的武将不一样。

曹操担任奋武将军时,任命夏侯惇为司马,级别高于曹仁和夏侯渊的别部司马。迎接汉献帝时,代表曹操最先迎接皇帝的,也是夏侯惇。在天子面前,夏侯惇谈话礼仪得体,出色地完成了迎接汉献帝的任务。想一想曹操也不可能派一介武夫执行这个事情。《三国志》记载:“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可见夏侯惇当时的特殊地位。

初平二年以后,夏侯惇为折冲校尉,荀彧为曹操司马。可以说,夏侯惇和荀彧在曹操起步阶段时,就是高于众人的存在。

虽然夏侯惇没有显赫的战功,但是夏侯惇资历极老,劳苦功高,盲了一只眼睛之后,还常常冲锋陷阵。庙堂上能谋战略,沙场上能决雌雄,重情义,善交际,不怕背锅,关键时刻不含糊。

夏侯惇虽然作战不如曹仁,但是玩政治还是一把好手,和曹操曹丕关系都是杠杠的,夏侯渊又是革命烈士。看看曹洪,虽然是皇叔,差一点被曹丕搞死,为什么?太抠门了呗!夏侯惇和曹操关系亲密,曹操到摩陂,召夏侯惇同车,不经通传,自由进入曹操的卧室,对夏侯惇居然不设防。

虽然战场上屡战屡败,但夏侯惇做管理还是一把好手。

做地方官时,总是为老百姓着想。有一次他任官的地方遇到大旱,出现了严重的蝗灾,他亲自带领百姓担土,围城一个大水塘,解决老百姓的用水问题,又率领将士给百姓推广新式水稻,终于帮助百姓战胜了旱灾。人们都很敬佩他,曹操也十分欣赏他,常常把他召进宫里,大小事情都与他商量,但是夏侯惇每次都非常谦虚,从不邀功,每次都是诚惶诚恐的。

所以才让多疑的曹操信任他,把他的七个儿子和两个孙子都封为了关内侯。

公元220年四月,在曹操死后不久,夏侯惇也因病去世了。此时,离曹丕封夏侯惇为大将军(魏国),只过了2个月。他死后,朝廷还为他风光大葬。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夏侯惇为什么是曹操最信任的人?夏侯惇是怎么被曹操发现的?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天性多疑,很多人也是因此不敢太接近曹操,所以不管是曹操对人还是人对曹操都会多留意3分。那曹操真的没有可以信任的人么?其实还是有的,就是曹操的宗亲夏侯惇,夏侯惇其实功绩并不大,但是为人非常的忠义,而且不光是能带兵打仗,对内政也是非常了解,还会帮助来百姓解决困难,所以声望也很高。对于这样的人曹操也没必要提起戒心了。

据《三国志•夏侯惇传》记载,夏侯惇担任地方行政官员之后,正值天下大旱,蝗虫灾害严重,粮食收成眼看着就要遭受极大的损失。此时的夏侯惇命人截断太寿河水修建了蓄水陂塘,并以身作则,亲自搬运泥土,率领郡中军民一起耕种水稻,终于解决了缺粮的问题,百姓们得以生活安定。

夏侯惇也因此被曹操上调担任河南尹一职。或许是因为夏侯惇在地方管理上所体现出来的出众能力,曹操在平定袁绍集团之后,还给予了夏侯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处理问题的权力而不必受制度和规章的约束。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离开了军旅投身到地方,夏侯惇的才能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恐怕也是曹操事先所始料未及的。

除了在地方管理上的才能之外,夏侯惇的个性也成为了曹操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曹魏集团的武将当中,夏侯惇早年并不是因为武勇而闻名的,而是以汉末名士非常流行的侠义而著称的。

《三国志•夏侯惇传》中说,夏侯惇在十四岁的时候就跟从老师学习,后来有人羞辱了他的老师,夏侯惇一怒之下竟然把此人给杀了,并因此以性格刚烈、有勇气而闻名。从此闻名于世。

在汉末讲究名声、名气的社会大环境下,夏侯惇无疑也就成为了一位少年英雄、一位名士。这一点比起曹操当年厚着脸皮的求着许劭给自己一个评语无疑要正大光明了很多。夏侯惇这样的名气,无论是在夏侯惇家族、还是曹操家族都是非常罕见的。而夏侯惇虽多年身在军旅,却一直聘请老师教授其学业的事迹,在后汉三国时期的将领当中则更是绝无仅有。单凭这一点,就让夏侯惇给人留下了一个儒将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