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操的诗谣俗词【实用20篇】

中国象棋不仅博大精深,非常考验玩家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非常的有趣。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种十分有趣的棋局-曹操逼宫吧。

浏览

5930

文章

671

篇1:袁绍有几次机会可以击败曹操完成统一?袁绍高估自己酿成大错

全文共 1833 字

+ 加入清单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直到袁绍这一代还享有很高的权利。袁绍集结力量讨伐董卓后原本最后希望击败曹操完成统一,但是当时的袁绍却犯了很多知名的错误,导致最不能输的官渡之战惨败给曹操。其实袁绍原本有多次机会铲除异己,当时袁绍坐拥几十万兵马,但是战略上和用人上都犯了大错,导致人心不齐一攻就破,人多并不能保证一定获胜啊。

在《三国演义》中,袁绍就是一个“酱油党”,给读者的印象很差,主要表现为三点,(1)能力有限,(2)非常傲慢,(3)四世三公,家世不凡,典型的“官五代”。总之,袁绍就犹如一个“小丑”,空有王炸,却不会出牌!

然而,真实历史上,袁绍却并非如此,从他能统一河北,成为汉末最强的诸侯,以及治理河北“政宽,百姓德之”来看,袁绍是有一定真本事的,否则也不会“成为汉末最强的诸侯”!

至于袁绍为何失败,这和对手曹操能力太强,也和他自身犯下的错误有关。总体而言,袁绍有两个最大的错误,即:误判了二人作用,高估了一个战略!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错误都发生在官渡之战前!由于这两大错误,所以就注定了袁绍官渡之战的失败。或许,没有官渡之战,袁绍也会在其他决战中失败。

误判了二人作用

在汉末乱世之中,群雄并起之际,盟友的选择就非常重要,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然而,袁绍在盟友的选择上,却犯下了巨大的错误,重点是“亲曹操”、“远袁术”!从历史结果上看,显然袁绍误判了这两人的作用!

191年,袁绍与袁术兄弟间矛盾激化,以至于反目成仇,互相攻伐。与此同时,袁绍选择与刘表、曹操结盟,一起对付袁术、孙坚、公孙瓒等。

客观的说,袁绍和袁术交恶,双方都有责任,但却有两个重点,(1)成大事者,要懂得拉拢盟友,袁绍袁术是兄弟,哪怕袁绍对袁术再不满,为何不能“顾全大局”着想呢?(2)袁绍派了一个人做豫州刺史,而此时豫州有一部分在袁术控制之下,袁绍想要独吞豫州,这就刺激了袁术,此后二人开始公开对抗!

和袁术反目的同时,袁绍却错误的联合、扶植了曹操,压根没有看到曹操对他的不满。坦率的说,袁绍似乎对曹操压根就不了解,也不清楚曹操真实想法,完全是一厢情愿,甚至还数次帮助、支援曹操,最后养肥了曹操!

试想一下,如果二袁合作,那么北方还有曹操等其他人的机会吗?让人无语的是,这两人却兵戎相见,最后都成了可耻的失败者!更为重要的是,袁绍看不到曹操的野心,养大了一头巨鳄,最后把二袁都吞下去了。

高估了一个战略

翻开历朝的开国史,大家都会看到一个内容,即:“平天下的战略构想”!刘邦、李世民、朱元璋等,在很弱小的时候,就已经逐渐形成了平天下的战略构想。当然,此后会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在汉末乱世,最有名的战略是“隆中对”,诸葛亮规划刘备取天下的战略构想。当然,虽然没能实现,但经过《三国演义》的渲染,搞的举世皆知!其实,曹操、袁绍等人也有自己的战略!

袁绍的战略规划是,“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说的简单一些,就是:据有“大河之北”而后争夺天下。客观的说,选择河北为根据地,这一战略构想并没有错误,毕竟冀、幽、并等州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然而,袁绍高估了这一战略,所以一直死抱着不放手。

于是,大家就看到了这一幕,袁绍还没有完全占据河北之地时,错过了多次向黄河以南兖、豫等州扩张的机会。最典型的是192年,刘岱身死之后,兖州一时无主。结果,当时没什么压力的袁绍,自己不取,却给了曹操!

总之,袁绍本来有机会“跨河南北”争天下,但他却偏偏要“据大河之北”,彻底消灭公孙瓒之后,再谈争天下。于是,袁绍不断错失黄河之南战略要地。如果袁绍积极向南拓展,那么曹操战略空间就会进一步被压缩!

后记

当然,袁绍还有其他错误,比如195年汉献帝来到关东,袁绍态度是“不要”,并且让汉献帝去曹操那里。结果,曹操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袁绍后悔也没用!

曹操控制汉献帝之后,自任“大将军”一职务。汉朝的大将军,相当于军队最高职务了。可以说,这一职务让曹操野心显露了出来。然而,袁绍却还要打公孙瓒,而不是先灭掉实力尚弱的曹操!

可以说,袁绍有很多机会,但却被他一一浪费。尤其在对待曹操上,或许袁绍念及旧情,总是“优厚”待之。然而,袁绍最后败在了曹操手上。

那么,袁绍究竟有没有谋略呢?三国顶级谋士郭嘉评价为:“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近代最伟大的伟人也说他:“袁绍这个人多谋寡断,有谋无断,没有决心,不果断,结果兵败于官渡。所以有谋还要善断。”可见,并非袁绍无谋,主要是不善断,并非《三国演义》中的偏“草包”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赤壁之战时孙权给曹操写的信说了什么?

全文共 1024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曹操也是非常欣赏孙权的为人。在赤壁之战上孙权就给曹操写了封信,结果曹操直接退兵。其实孙权的才智一直被小看,在罗贯中笔下也没能大放异彩,可能还不如刘备来的多。其实吴国能一直安稳度过这么多年,就足以看出孙权的厉害之处了。孙吴占尽人和,只是最后立储没办法肯定会引来多方相争。

最近《三国机密》电视剧在热播,它是根据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三国题材的权谋影视剧,虽然脑洞很大,却又从头到尾尊重历史,细节上全部没放过。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盟,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惨败而归。原本想一统天下的曹操没有了机会,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失去的总要夺回来。赤壁之战后,孙权的势力得以壮大,这成为了曹操的眼中钉。因此,孙权成了曹操最主要的攻击目标。‍

213年春,曹操率领步兵、骑兵共四十万人,对孙权的濡须口发起了猛攻。不久就攻破了孙权设在长江西岸的营寨,并俘获了孙权部下的都督——公孙阳。

孙权的兵力仅有七万人,与曹操的军队无法抗衡,两军相持了一个多月。一回,曹操带几百人上坡观察形势,看到孙权的战船、武器精良,各分队伍,依次摆列;军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军队严整。曹操便叹息说:“生儿子应当像孙权,至于刘表的儿子,不过是猪狗!”于是,曹操派将士去捉拿孙权,可是并未成功,反而使自己身陷困境。后来救援队伍来了,才得以脱困。

曹操不敢低估孙权,但是自己退兵却又丢了面子,便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恰巧这时,曹操收到了来自孙权的信。信中有两张纸,一张上写着:“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另一张上写着另外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这十六个字,意味深长。

第一张纸上或许是一种赤裸的策略威逼,的确,春雨绵绵,洪水将至,很不利于北方将士作战。这八个字在打仗这种情况下,可以算是挑衅,是说给下级官员与谋士听的,上次是火烧,这次可以水战?

不过,孙仲谋确实有智谋,另外八个字,才是孙权真正想对曹操说的,“你如果不死,我不可能睡的好。”这句话是孙权内心的实话,他将自己想说的话向曹操直言相告。曹操明白他话里的意思,对孙权更是另眼相看,便跟部下说:“孙权不欺孤。”于是撤了军队返回领地。

直言相告,这才是对一个伟大的对手应有的态度,摆脱了遮遮掩掩的小家子气和虚伪假意的心思,显示了天下三分有其一的雄浑格局。是的,曹操和孙权,都是有头脑有智慧的人,更是一国的君王。有一句话说得好:尊重对手就是尊重自己。固然要尊敬自己伟大的朋友,单是对伟大的敌人,更不能虚与委蛇,而要坦诚相告。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羽死后曹操和吕蒙为什么也死了?曹操是被关羽吓死的么?

全文共 1503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杀害后,孙权把关羽的遗体交给了曹操,原本是想嫁祸给曹魏但最后还会暴露了。其实曹操还是非常欣赏关羽的,之前也希望关羽能够为自己效力,无奈刘关张三人情比金坚,想要他们叛变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关羽死后就发生了很离奇的事情,曹操和吕蒙都相继死去,难道这个关羽有关么?还有传言称这是因为关羽的魂魄来找他们复仇,所以把他们都给吓死了,这是真的么?

三国时期关于关羽的故事一直都是多数人最为关心的事,但败走麦城无疑是所有关羽崇拜者最为惋惜的一件事。关羽如今的形象已经被大众所神化,形象在大多数人眼中已经超越了其他三国知名人物。

每次去饭店吃饭的时候都会发现饭店里面有一座财神爷,拿着青龙偃月刀,一身绿衣服,他就是著名的“武圣人”关羽。当年三国时代的时候他与刘备,张飞一起拜把子当兄弟,并且为刘备打下了许多的江山,但是最后却因为背叛而被敌人生擒,但是历史上关于他的事情还有两个谜团没有被解开。

古时候有人经常盗墓来赚钱,因为墓地里面都是皇帝们的陪葬品,所以就有人选择盗墓来发家致富,但是关羽的墓地并没有人去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当初的荆州之战,因为关羽的大意而让敌人抢占了先机,被东吴的军队打败了,并且败走麦城,然后因为有人想要争抢功劳,所以就设计把关羽的头颅砍了下来,并且献给了孙权,但是因为孙权忌惮蜀国的实力,所以就把关羽的头颅献给了曹操,因为当时曹操非常的敬佩关羽,所以就在洛阳给关羽的头颅建造了一个墓地,至于他的身体就被安置在了湖北那边,所以关羽有两个墓地。

至于盗墓族为什么不去盗他的墓呢?就是因为首先关羽下葬的比较匆忙,没有时间准备金银珠宝,所以在他的墓地里面并没有非常贵重的东西,也就是说盗墓者觉得没有必要盗这个墓地;第二就是因为关羽活着的时候非常的仗义,非常的受百姓们的爱戴,所以百姓们就给他建造了一个寺庙,让人们想念他的时候就过来祭拜他,所以这样一个受百姓爱戴的人盗墓的人是不敢去盗他的墓的;然后就是因为当时有人说关羽的墓地里面有非常多的机关,如果不小心触碰的话就会死亡,所以盗墓者们不敢用自己的性命下赌注,所以就没有去盗他的墓;最后或许就是因为关羽的墓地经常被重兵把守,再加上百姓们经常去他的墓地烧香,所以盗墓的人也有点忌惮就没有去盗他的墓。

另一个迷题就是为什么在关羽死后,曹操会离奇的死亡呢?

这里我觉得可能是和关羽死亡的原因有关,当时他在麦城失败以后被人生擒杀害了,那这个把他杀害的人就是吕蒙了,吕蒙当时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谋士,他因为刘备把荆州给“借走”的时间太长,所以就想把荆州给抢回来,但是因为当时关羽看不起吕蒙所以就失去了荆州这个重要的军事地方,在杀害了关羽之后,吕蒙就被封了大官并且赏赐了非常多的东西,但是呢他却没有这个福气享受,在被赐封没几天就染上了怪病死亡了,虽然当时他的主子给他找了非常多的医生治这个病,但是结果却是越治越重,最后不治身亡了。

至于曹操的死我觉得是有点可笑的了,根据《三国演义》上面的记载,当时孙权为了给曹操邀功,就把关羽的头颅放到一个盒子里面,当时曹操打开盒子之后,看到关羽睁着个眼睛一直死死的盯着他,就把自己给吓着了,这一吓可是不得了,竟然把自己头痛的毛病给吓了出来,不久之后就死了。

其实历史中有记录表明,说当时曹操确实是死在了头痛病,但是却不是被关羽吓死的。其实在之前在他的身边曾经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医生,他就是华佗,但是因为当时他怀疑华佗,然后就把他给杀了,但是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没有把华佗杀了,或许曹操的头痛的毛病还是可以治好的,毕竟华佗是一位神医啊。

关于曹操和吕蒙的死因大家认为哪种更为可信呢?关于是否真的有神化的那么厉害,临死都要将曹操夺走陪他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朱元璋可以用十五年一统天下,曹操为什么却不能?

全文共 395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操朱元璋其实有的人喜欢曹操有的人喜欢朱元璋,但是不敢谁喜欢谁,但是关于朱元璋和曹操还是有一定的相似度的,但是朱元璋好就好在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把天下给统一了,但是曹操却不能,那么有的人会问了,其实看曹操和朱元璋也不差啊为什么曹操却不能一统天下呢?下面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1、识人用人比较,朱元璋略胜一筹。

知人善任,并能充分发挥手下能人各自特长,这是一个开国君主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1)团队比较。这个是最直观的体现,中国历来不缺人才,缺少的是发现人才。朱元璋善于识人用人是出了名的,手下的徐达、李善长、刘伯温、朱升都是500年一遇的顶级人才,曹操手下百年一遇的一流人才虽多,但顶级人才太少,要么就短命而亡,比如郭嘉,下面再具体说说。

先说朱元璋团队。文臣谋士有李善长、刘伯温、朱升,这三个可都是500年一遇的顶级人才。此外,还有宋濂、叶兑、陶安、章溢、胡惟庸、张中、吕昶、王广洋、方孝孺等,也都是一时俊杰。武将也不遑多让,徐达是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常遇春和李文忠也都可以进历史上的十大勇将,这个网上也有排名,大家可以百度看看。此外,朱元璋手下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就有邵荣(朱元璋曾经的手下第一名将,能力和初期地位均在徐达之上,后因造反被杀),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傅友德、朱文正、沐英、蓝玉、胡大海、汤和,廖永忠等,而且不少都是终身未尝一败的常胜将军,水军陆军优秀将才都有,阵容堪称豪华。

再说曹操团队。曹操拥有三国时期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人才队伍,所以地盘也最大。文有郭嘉、司马懿、荀 彧、贾 诩、程 昱、荀攸,都是三国一流人才,但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史,都算不得最顶级的人才。武将也有夏侯惇、典 韦、许 褚、张 辽、徐 晃、张 郃、夏侯渊、曹仁等人,受《三国演义》影响,名气都很大,可惜战绩也就那样,没有取得什么名垂青史的重大战役胜利,和徐达等人,明显不是一个档次的。

2)用人比较。朱元璋用人方面,一辈子几乎没有犯过一次大错,也很会识人用人,手下也是名将辈出,人才济济。徐达擅统率,常遇春擅突击,朱文正擅防守,邓愈擅抚士卒,李文忠擅奔袭,而朱元璋都能一一恰当任用,让他们的军事才华得以显现。比如用不为人知的毛头小子朱文正守洪都,用默默无闻的耿炳文守长兴,以绝对劣势对敌,两座看似危如累卵的城市,最终都未被攻下,反而大量消耗敌人,为最后朱元璋发动反攻与总攻赢取了宝贵时间和精力。傅友德作为降将,功名不显,朱元璋却敢提拔他当偏师和副将,所以才会有后面征伐北元的七战七捷,才会有破蜀后的“傅一廖二”评语。平定云南后,朱元璋留沐英世代镇守,个人认为这一招可以和本朝毛建立新僵兵团相媲美了。

曹操识人用人失误最明显的体现是在赤壁之战,比如对于黄盖、庞统,以及水军将领的使用和认识等,其他对于张松的错失等,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展开了,这段历史大家也都很熟悉。

2、个人能力比较,朱元璋明显更强。

1)先说朱元璋

朱元璋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一统天下的开国皇帝,个人能力十分突出,本身就是一个BUG般的存在,终其一身,未闻一败,他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也是卓越的战略家,这点甚至是徐达、常遇春等不世出的名将都有所不及的,比如元大都之战就是名例。

A、战术水平一流。朱元璋不仅是优秀的军事将领,而且也是非常杰出的军事统帅。几乎每打一仗,朱元璋都是自己亲自布局,料敌如神,百战百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一一鄱阳湖水战,老朱以20万小舟大胜陈友谅60万巨舰,就是最好例证。

所以,毛也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在他看来,两军交战,在总体处于弱势情况下,胜败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从而造成相对的强势,以相对的强势敌相对的弱势,各个歼灭敌人,最终由弱变强战胜敌人。这是中国兵法的精妙之处,他认为李世民得此精髓,以此战法驰骋天下无敌手。

不过,在我看来,朱元璋的军事能力可能还是要胜出李世民的。毕竟李世民是世家子弟,造反开始就佣兵几十万,手下战将林立了,而朱元璋是从无业游民起家的,在部队也是从小队长干起,几十人到几千人,再到几万,最终才是几十万人。完全是从小号练起,跟李世民这样的人民币玩家,完全不是一个难度级别嘛,玩过王者荣耀或者三国志11威力加强版游戏的朋友也会有所体会。

B、战略眼光突出。朱元璋还是天才的战略家,他的军事作战特点是稳扎稳打,稳步推进,次第经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擅长大迂回包围的军事战略,这一点也被他的忠实粉丝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选择先打陈友谅还是先打张士诚,朱元璋的目光远大,战略眼光突出就有所体现了。

而朱元璋的战略思想从明军北伐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也可以看出。在征询诸将意见时,大将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的军事作战方法。朱元璋认为这是一个轻敌冒进的方案,不能稳操胜券。

他根据当时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情况,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和各部内部的政治倾向、军事实力,他认为元朝建都北京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兵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必然陷入被动之中。

有鉴于此,朱元璋力排众议,提出稳扎稳打,渐次推进,各个击破的北伐军事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此役更是打破了中国历史上由北向南统一的公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南向北完成的统一,可谓千古奇功。

2)再说曹操。在三国里面,曹操是综合能力最强的人,也是我最推崇的三国历史人物,但放眼历史长河,和朱元璋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好的大家说了很多,我就不重复了,下面简单说说他和朱元璋的差距在哪里。

A、定位不准。正如李世民所说的,曹孟德一将之才有余,万盛之才不足,而偏偏又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亲力亲为,这点类似诸葛亮,手下将领锻炼机会不多,才能发挥也不足。更关键的是曹操自身也不是个顶级统帅之才,至少用兵之道不如朱元璋,刘秀和李世民,他们三个哥们,自己领兵打仗可几乎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用兵如神。所以,作为一个君主,曹操这叫做定位不准,而自身又不够优秀。

B、不够沉稳。曹操这个人还有一个致命缺点。很容易骄傲轻敌,志得意满,取得一点胜利,往往就容易轻敌,作为一个主帅,这个是致命错误,高手过招,容不得半点马虎,决定成败的往往就是这些细节问题。古人云,骄兵必败,个人也是如此。曹操好不容易赢了官渡之战,却在赤壁之战一溃千里,丧失了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而赤壁之战之所以失败,曹操麻痹轻敌,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朱元璋一辈子都是戒骄戒躁,从不轻敌冒进,

C、缺乏忍耐。朱元璋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在自己比较弱小时,也很会保护自己,比如对元朝态度等,很多人拿这个说事,其实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历史上的成功人士,有哪几个不是能屈能伸的高手?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才有后面一代兵仙的赫赫战功。很多人说朱元璋爱杀开国功臣,请记住,那是开国以后的事情。反观曹操,还没统一天下,就逼迫自己最得力的助手荀彧自杀,这无异于自毁长城。此外,曹操家人在徐州被人杀,他除了杀死杀父仇人,还迁怒于人,屠了徐州城,类似的事情有好几个,还没取得天下呢,这样做是很容易失去民心的。

3、竞争对手比较,朱元璋的更强悍。

1)朱元璋对手主要有三,第一个就是野心勃勃,能力突出的陈友谅。鼎盛时期得陈友谅,佣兵百万,手下名将也很多,张定边更是天下第一猛将,此外还有实力不下于徐达、常遇春的傅友德、邹普胜、张必先、赵普胜等智勇双全的悍将。

第二个对手是张士诚。此人也不是孬种,独自坚守泰州孤城,能抵挡住元朝名将脱脱带领的百万大军的进攻。

第三个对手便是元朝。经过十多年的战火洗礼,冷兵器时代最凶悍的蒙古骑兵,百炼成钢,基本恢复了蒙古帝国巅峰时期的战斗能力,虽然还是差点,但也差不了多少了。此外,元朝还有被朱元璋称为天下奇男子的元朝第一名将扩廓帖木儿,第一名相脱脱,可惜元朝不会用人,被朱元璋各个击破了。

2)曹操的对手主要是刘备和孙权。先说刘备,他自称汉室宗亲,有一定号召力,也会用人,手下诸葛亮也是500年一遇的顶级人才,虽然武将差了点,缺少帅才。而且,刘备也很能屈能伸,所以终成一方霸主。

第二个是孙权。江东孙吴家族,从孙坚开始,到孙策,再到孙权,连续三代人才辈出,能文能武,手下也有一帮杰出人才,比如周瑜、鲁肃、陆逊等人,也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但是,跟朱元璋对手相比,很显然,刘备不如元朝强大,而孙权也不如陈友谅+张士诚强大。

此外,就当时争夺天下的战略形势而言,朱元璋处于四战之地,上游是陈友谅,下游是张士诚,北边是元朝,哪个都是不好惹的,一着不慎,就可能遭来灭顶之灾,而且在他的四周,朱元璋当时都是最弱小的。

曹操早期也是处于四战之地,但是他的战略形势比朱元璋要好很多,他的四周都是孔秀、张绣、吕布、孔融之徒,根本不是陈友谅、张士诚、元朝一个级别的。后面三分天下以后,天下九州,曹操独占六州,还是没能统一天下,这个更多的还是个人实力不济能说明的了。

再说到出身问题,不管怎么说,曹操肯定比朱元璋好多了,这个不多说,大家都知道的。

总评: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识人用人,亦或是竞争对手比较,曹操比朱元璋还是略逊一筹的。当然,这不是说曹操不厉害,那只是相对于朱元璋而言的,只能说老朱太厉害了,历史上没几个帝王能比他更厉害的。事实上,曹操也是很厉害的,他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人才,能文能武,文韬武略,样样杰出。

此外,这也是一个关公战秦琼的问题,每个人看法不一样,以上也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一些地方也谈得不够全面深刻,大家有好的想法,可以在评论里补充,我们一起讨论,共同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曹操诗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曹植诗歌艺术特色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诗歌风格特点是慷慨悲壮、豪迈奔放。曹操多在诗歌中抒发抱负和政治理想,诗中充满奋发进取的精神,这是基于他自身强大的精神力量与政治抱负,同时曹操也具有文人的敏感心灵,常在感悟生命中流露出忧思难忘、人生如朝露等悲凉情绪。

曹操的诗歌欣赏

《观沧海》

两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短歌行》

两汉: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织田信长和曹操谁厉害?两人真的有可比性吗?

全文共 2729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了,而织田信长是日本历史上“日本战国三杰”之一,很多日本人都喜欢将曹操和织田信长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且认为他们两个人之间有非常大的相似性,自然也就难免会比较到底是谁要更厉害一些。那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来看的话,曹操和织田信长究竟是谁要更厉害一些呢?他们两人之间是否真的有可比性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织田信长人物介绍

织田 信长(日语:おだ のぶなが,1534年6月23日-1582年6月21日),幼名吉法师,出生于尾张国的胜幡城或那古野城(现爱知县西部名古屋市)[1-2] ,日本战国时代到安土桃山时代的大名、天下人,“日本战国三杰”之一。

织田信长原本是尾张国的大名,于桶狭间合战中击破今川义元的大军而名震全国,后通过拥护室町幕府的末代将军足利义昭趁势上洛(割据地方的势力率军前往京都 [3])逐渐控制京都,之后正式提出“天下布武”的纲领,将统一全日本作为目标;先后两次打破“信长包围网”,将各个有力敌对大名逐个击破,掌握了一大半的日本领土。他施行大量使用火枪的战术,实行兵农分离,鼓励自由贸易,整顿交通路线等革新政策,开拓了日本近代化的道路。他成功控制以近畿地方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带,使织田氏成为日本战国时代中晚期最强大的大名,并使从应仁之乱起持续百年以上的战国乱世步向终结。

元龟四年,(1573年)织田信长将室町幕府的末代将军足利义昭从京都放逐,至此室町幕府灭亡。天正十年(1582年)6月,在即将一统全国前夕,于京都本能寺之变中被心腹家臣明智光秀谋反而自杀。他死后,部将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在他奠定的基础上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日本对三国的痴迷程度,并不亚于中国人。1692年,日本天龙寺的两位僧人义辙和月堂将《三国演义》翻译成日文,并定名为《通俗三国志》开始发行,引起了日本国内一阵全民三国热。数百年间,三国有关的各类书籍和话本,在日本都属于畅销书的行列。

而在一项日本人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排名调查中,曹操成为了名次最高的中国人。并且有趣的是,这项榜单排名第一的,正是一直被日本人拿来和曹操进行比较的日本战国人物织田信长。在很多日本游戏中,曹操和织田信长的立绘几乎一模一样,人物评价中也往往会加上一条,曹操就是中国版的织田信长,或者织田信长就是日本的曹操。那这两人真的有相似点吗?2、曹操和织田信长有什么可比性

综合胜率最高的诸侯

《三国演义》中张松曾把曹操狠狠地数落了一番,从濮阳宛城,到赤壁潼关,次次大败,讽刺其“无敌于天下也”。加上之后的汉中一战,曹操的败仗确实不少。但如果熟悉曹操的发家史,就会明白,曹操败仗多的原因,是因为他永远在开疆扩土的路上。从讨伐董卓起兵,到统一北方,收复西凉和荆襄,曹操讨灭了东汉末年半数左右的诸侯。再加上乌桓、鲜卑等异邦,曹操的综合胜率,在整个三国诸侯中首屈一指。

而作为“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织田信长,从桶狭间合战以少胜多击败今川义元开始,一直将统一日本视为目标。之后他又击败了浅井家、朝仓义景和武田家等日本家族势力,占领了一大半的日本领土,胜率极高。曹操和织田信长,都是各自时代实力最强大,也是综合胜率最高的诸侯。

都被其他势力联合怼过

自曹操统一北方后,吴蜀联盟就是他再也跨不过的坎,最大的败仗赤壁之战,就是吃了孙刘合力的大亏。而织田信长,境遇也如此。为了打击势力日渐强大信长,足利义昭联合朝仓义景、浅井长政等日本大名,讨伐织田信长,这就是日本战国史上著名的“信长包围网”。虽然信长最后凭借强大军事实力和战略瓦解敌方同盟,度过了危急,但是却也吃到了不少苦头。

相似的“爱情观”

曹操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比较喜欢别人的老婆,比如何进的儿媳尹氏,秦宜禄的妻子杜氏,张绣的嫂子樊氏。包括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还利用曹操这一癖好,编出“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的话,智激周瑜抗曹。而织田信长最宠爱的夫人生驹吉乃,也曾经是一位寡妇。英雄的爱情,不拘小节,这两位就是最好的例子。

最终都被马仔篡夺了天下

曹操这边有“三马同槽”的典故,曹魏江山也最终被司马家族篡夺。曹操并不信任司马懿,但几代魏王都离不开司马懿,最终导致养虎为患。而织田信长的下场更惨,最信任的大将明智光秀一句“敌在本能寺”,就把他逼到了山穷水尽,只能用一把火终结了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都成了送给别人的嫁衣,曹操和织田信长足够无奈。

小结

曹操和织田信长确实有非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雄霸一方,鲜有敌手的诸侯;他们的发家史,经历也有共同点;在性格上都是偶像级别的人物,骄傲自大,蔑视天下英雄的豪气。但是两人也有不相似的地方,比如织田多胜天时,而曹操多胜人谋。3、两人究竟谁更厉害

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终究打败袁绍及其子,统一河北奠定基础;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之战奇袭杀死有东海弓取之称的今川义元,后来又攻下美浓国为根据地。

曹操迎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引发衣带诏事件;织田信长拥立幕府将军足利义昭上洛,后来足利义昭不满权力被架空,先后暗中联合其他大名(诸侯)发动三次信长包围网,但都失败告终。

曹操因强请张绣之嫂作陪饮酒,而被投降的张绣反叛,宛城战后损失猛将典韦、长子曹昂和姪子曹安民;织田信长则因讨伐朝仓义景被同盟的浅井长政反叛,金崎之战在羽柴秀吉和明智光秀殿后奋战下侥幸逃生。

曹操不迷信宗教和方士之术,晚年病重虽然和方士左慈、却俭、甘始等人研习养生练气之法,但实则这些方法与张机之论、华陀五禽戏暗合,因此姑且习之,但绝不饮食不明来源的仙丹妙药;织田信长厌恶时下一向宗假借宗教之名,却背离教义,拒绝纳税,拥有私人武力动辄反叛,行敛财淫祸之举,火烧比睿山延历寺,多次镇压不服教众,自称第六天魔王。

两人不同之处,笔者认为其一在于用人,曹操和织田信长虽然都善于用人,但曹操虽说用人唯才,但实际上还是喜好血缘关系、貌美或世家大族出身之人,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郭嘉、荀彧、钟繇等人。

织田信长用人就比较以才能为主,最著名的当然就是丰臣秀吉了(当时只是个小厮,后来一路被提拔到城主、国主,最终在本能寺之变后战胜明智光秀、柴田胜家等人,继承信长地位)。丰臣秀吉其貌不扬而且矮小,当时被信长以猴子称呼。

其二在于对官衔的重视,曹操迎来汉献帝后,先是担任丞相,后来又不惜失去拥汉派大臣之心,执意进位魏公、魏王;织田信长拥护足利义昭将军上洛后,推辞他给的一切虚衔,甚至连副将军都不要,只想要实质的权力。

其三是对于女色的爱好,曹操爱好女色众所周知,而时人对织田信长评价大多是,极度好战、不好酒、节食、不好女色,对人率直傲慢,少听臣下忠言。

无论如何,这两个大人物都在自己的历史舞台上各自引领风骚,也不分年代都拥有一群狂热的爱好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曹操有哪些毁名声的事情?曹操有被估计抹黑么?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一生所做出的贡献和收到的诋毁成不成正比成了一个话题。其实曹操做了很多算是毁名声事情,但是曹操也并不是完全不在意被人的想法,不然早就把汉献帝赶下去,自己当皇帝了。说明曹操心里还是有几分敬畏之心的,但是无奈自己到死都没能当上皇帝,让自己的儿子曹丕成了终结汉室的人。那在三国里曹操真的又被故意抹黑么?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一生文治武功的成就是非凡的。不过曹操可以说是三国中让人争议最大的人之一。喜欢他和讨厌他的人都非常的多。喜欢他是因为他珍惜人才、为人豪迈。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曹操呢?小编觉得主要是因为他的两个重大的决策失误,让他失去了人心。

第一个失策就是因为自己贪恋美色,间接害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和贴身大将,《三国志》也有记载,他的多名妻妾均是“猎获”别人的妻子而来。譬如,刘夫人曾是袁绍之妻,杜夫人是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尹夫人是李暠之妻。用现在话讲,曹操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人妻控”。最终,好色的曹操栽了,而且,还栽得挺惨。

建安二年(197年)初,曹操出兵宛城,攻打当地的土皇帝张绣。张绣迫于无奈只好投降。本以为这事就这样完了,可是曹操好死不死的有看上了张绣的嫂子,张绣的这位婶婶,也确实美貌丰润,秀色动人,颇有少妇风韵,曹操自然是神魂颠倒。仗着自己是胜利者,曹操把她据为己有,放在自己的帐中,整日完乐,这下可了得,张绣听说后感到非常的羞恼,连夜策反,于是张绣带领队伍发起了宛城之变,曹操被偷袭后仓皇而逃,曹操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在这次战役中牺牲。而曹昂的养母就是曹操的妻子听说这事后,大骂曹操不要脸,这让曹操脸上非常的挂不住,于是就休了她,不过这也让曹操的名誉彻底的扫了地。

第二个失策就是放了刘备,刘备,凭借自己的努力以及麾下文武大臣的扶持,最终在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汉末三国之一。不过,在此之前,刘备却曾依附过曹操。公元197年,刘备被吕布和袁术偷袭失去了徐州根据地,趁机就归降了曹操,被任命为豫州牧。刘备是想借助曹操的力量,击败吕布而已,并非真心的依附。

郭嘉也曾劝曹操说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奈何曹操求贤若渴,希望的得到刘备的辅助,就请刘备喝酒,说刘备是英雄,在“煮酒论英雄”的刘备是在曹操控制内的,很多大臣劝说曹操杀了刘备,但是曹操都没有听从。最后刘备出走徐州,依附曹操的对头袁绍,也与孙权协同大败了曹操。而在最关键的一场战役,汉中之战中,曹操不敌,刘备占据了汉中,占地为王。曹操因此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曹操有哪些优点?有哪些是值得学习的?

全文共 1083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曹操,相信大家都不会很陌生了,这个人非常的奸,男女老幼皆知,只要一说曹操,曹操就到。小孩子一听到说曹操来了,马上就会吓得腿直哆嗦,心里恐惧不已。曹操这个人疑心很重,即使走在路上,也要时不时扭头回来看一下背后,看是否有人从背后偷袭他。因为他认为这个世界上危险太多了。他认为自己是个做大事的人,设身处地保护自己很重要。他刺杀董卓失手后,落荒而逃,被画影图形到处捉拿,所以不得不小心翼翼加以提防。

曹操虽然做了几件心黑恨毒的事,比喻乱杀吕伯奢一家,又毒死汉太子,杀太后、董承等。无不使自己英雄名声大跌,招来世人恶骂。历史上因此便被称奸雄第一人。

不过曹操虽然干了几件坏事,但在某些方面还是值得学习的。首先,他有心计,有胆量,有见识。他见一班朝臣被董卓欺压得聚在一堆哭鼻子抹眼泪骂娘的时候,他就笑他们,哭喊什么,董卓是哭喊得死的吗。大家都指责他是董卓的帮凶。曹操便说出计划来,他平时讨好董卓,就是为了接近他,使他放松戒备,以方便下手刺杀他。大家便称赞佩服起他来。所以做事得有计划有步聚,又要有胆量,这点,我们平常人是学不来的。他可能是从荆轲刺秦皇那里学来的。民国时期,有很多名人都是学这些人的。如秋谨,陈其美等都曾干过。

其次曹操在惨遭失败时,也不恢心丧气,反而以平常心待之。如赤壁之战,战到只剩十几个随从了,反而坐在那儿哈哈大笑起来,说诸葛亮也不过计谋平平,都是被人吹出来的云云。说诸葛亮如果在这儿设一伏兵,我等必束手就擒了。殊不知话音刚落,斜里便杀出一彪人马来,赶紧落荒而逃。这里不是数落他的惨状,而是他处败境,仍然一反常态,不把失败的事放在心上。换作袁绍或袁术的话,估计早已一厥不振了。就算刘备在火烧连营大败,受此重大挫败后都不得不在白帝城托孤了。曹操这一点算得上是很励志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不能因生活工作事业上一些小小的不顺,就会产生悲观情绪。有句话说得好,叫做失败乃成功之母。

曹操还有个大优点,也是最成功的优点,就是肯放下架子,广纳贤才,唯才是举。一听说有才能的人来造访,必定笑容满面出外迎接。虽然有时也免不了心胸狭窄的时候。但会团结人才,打造优秀团队为自己的事业服务。这又是一般人学不来的。为人处世如果学不来这一点,只能平平庸庸,冺为众人了。

最后就是曹操的博学多识。他不仅在政治上能大显身手,挟天子以令诸侯,称霸中原,成为汉末三国时期最具实力的一方;而且在文学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如诗歌有东临碣石篇,蛇龟虽寿篇,都是流传下来的名篇佳作。

我平时有什么不顺心时,就以曹操的这些方面鼓励自己。决不学项羽不肯过江东。人生道路上坎坷肯定不少,要有雄关漫道从头越的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同样是被曹操包围,赵云为何能脱困吕布却不能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同样是身陷敌营,为何赵云能够突出重围

吕布的综合武力超过赵云,但是突围能力比不上赵云。当时的赵云正好是巅峰状态,可是吕布已经开始进入到下坡路阶段,而且已经成为一方诸侯的吕布,有了自己心中牵挂的人,必然多了一份儿女情长。最重要的原因是曹操是一个极其懂得爱惜人才的人。

一、吕布综合武力超过赵云

吕布综合的武力要比赵云更出色,但是突围能力显然比不上赵云。赵云是一个敏捷型的武将,在速度这一方面是比较有优势性的,好像是一把利剑一般。吕布是一个拥有着高防御的坦克型武将,如果是单挑的话,吕布肯定都能够获胜,但面对重重包围可能会有所差距。

二、处于巅峰状态

当时的赵云正好是在巅峰状态,一杆枪法能够化险为夷。吕布在被困的时候,武力值就已经进入到下坡路,再加上常年的酒色渲染突围的能力,显然已经比不上从前。

三、了无牵挂

赵云当时被困的时候,孑然一身,了无牵挂一身赤胆忠心,只想要救主,完全是豁出去了。但吕布已经是一方诸侯,有家有妻,没有当年的雄心壮志,反倒是有了很多的顾虑,由于一直都会想念着家眷,心中始终都会有牵挂,才会错失突围的机会。如果吕布能够放下儿女情长,这么贴了心冲出去,相信曹操的军队,未必能够抵挡得住。

四、曹操是一个爱惜人才的人

曹操看到赵云如此的勇猛,必然也会有一种爱惜人才之心,下令不可以放冷剑。当时曹操派上去的这些人并非是什么顶级猛将,再加上曹操根本就不准属下把赵云给杀,赵云能够成功的脱身。可如果曹操铁了心准备杀掉赵云,估计就算是来10个赵云,未必能够打败对方。吕布有所区别,曹操手下的人都想要抓了吕布然后立下功劳,在这么大的功勋面前,怎么可能会有错过的道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司马懿早年为什么不愿出仕?司马懿是看不上曹操么?

全文共 1048 字

+ 加入清单

谁能想到,最后架空魏国曹氏的司马懿,当年是被曹操强行征召入仕的。其实司马懿在年轻时原本有机会和诸葛亮在同一年出仕,但司马懿却主动往后拖了七年。司马懿只比诸葛亮大两岁,但两人的名声和经验诸葛亮要远超司马懿,这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不合理的,但事实就是这样。因为曹操早年请司马懿入仕时,被司马懿给拒绝掉了,而且司马懿还是装病来躲避应招的,结果这一躲就是七年时间。要知道在东汉末年,每一年当中发生的事对天下格局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更别说七年内发生的事情了。

司马家族在汉朝内虽然也算不上什么高贵的大家族,但在颍川也是名门之一了。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当时在洛阳担任京兆伊,相当于是首都市长的职位,所以司马家日子过得也还挺不错。司马防一共有8个儿子,俗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是家里的二儿子。在汉朝时期,想要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大家族,基本上都需要在儒家文学方面有所研习,也就是在儒学历史上留下你的痕迹,但司马家在这方面是没什么底蕴的,所以杨修才会说看不起他们司马家。

不过到了司马懿这一代,情况就有些许改观了。因为有人开始注意到了司马懿,觉得他不是一般人,在名仕杨俊的口中,司马懿是司马防八个儿子当中学识和天赋最高的。所以司马懿第一次获得了名望,而曹操又是一位爱才之人,自然就会注意到司马懿。其实司马氏和曹氏的交情也还不错,司马防对曹操还有举荐之恩,所以曹操很早就把司马防的大儿子司马朗招如朝中为曹操做事。不过既然是人才肯定也不会嫌多,201年曹操就派人征辟司马懿到附中任职,但是却被司马懿给拒绝掉了。

当时司马懿也就22岁,同诸葛亮出仕时同岁。而且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想要出人头地那就只能当官,这么好的机会司马懿为什么要拒绝呢?因为司马懿嫌弃曹操是赘阉遗丑,也就是说司马懿看不上曹操是宦官后代,所以不想为曹操做事。当然司马懿有这种想法也跟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有关,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歧视。所以司马懿就强行在家装病,曹操还派人先去查看,结果司马懿真的就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好像瘫痪了一般,第一次应招算是躲过了。

不过能躲一时躲不了一世,208年曹操当了丞相以后,强行征召司马懿担任文学掾,而且还专门交代如果司马懿这次又病了也要强行拖入朝中。司马懿后怕曹操所以这次就乖乖入仕了,但当时曹操身边已经人才济济,似乎也用不上司马懿,所以就让司马懿陪同在太子身边。最后司马懿选择辅佐曹丕,随着曹丕改朝称帝,司马懿也一路高升,但当时司马懿还并没有反叛之心,至于说最后发动高平陵之变架空曹氏,可能也怪不了曹操,只能说曹操的后代没能保住这片江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是什么人把曹操变成了白脸的奸臣?

全文共 1160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曹操的评价,看法虽多,但无外乎两个方向,枭雄和奸臣。达芬奇尚且在不同的角度中练习画不同的鸡蛋,对于后世来说,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人,评价自然是会有所不同。那么,说他是奸臣的看法是因何而起?是谁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这样评价曹操呢?

在死后将近两千年,曹操依旧很忙,忙着在各种书里当“人生导师”。人们已不再纠结于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是专注于如何“用好”这个人。变化速度之快,功利性之强,也可以视作这个浮躁社会的某种缩影。这个景象不要说曹操本人想不到,恐怕就连几十年前撰文为曹操翻案的郭沫若,也不会想到吧。

在中国的历史人物中,曹操是最具争议者之一。对他的评价历来在奸臣和枭雄这两极中摇摆。“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之类的话为他“招黑”无数,而政治、军事上乃至诗歌创作上硬邦邦的成绩也为他赢得了受人尊重的资本。作为著名人物,历代对他的评价也同步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生态,很值得研究一番。

人们印象中,曹操是个坏人,这多半要拜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赐。“拥刘反曹”的整体架构使得这部书把曹操定位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地位。之后的几百年中,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各种文艺作品(戏曲、评书、小人书等)将曹操这种恶劣形象不断强化。然而,曹操的形象并非一开始就坏了的。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是以魏国为正统的,从篇幅上就可看出:《魏书》一共30卷,《吴书》有20卷,而《蜀书》只有《魏书》的一半,15卷。在描写上,他也对曹操尊敬有加,尊称并没有称帝的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而刘备、孙权则仅被称为“先主”、“吴主”。陈寿还高度评价曹操为“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讨伐高丽途中,亲自写了一篇《祭魏太祖文》,肯定曹操的能力和功绩:“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对曹操评价的转差,是与国运、政局以及领导人的个性密切相关的。简单说,当国运昌盛,政局稳定,国家由强人主导时,倾向于将曹操评价为“好人”;一旦国运衰败,国家面临分裂,乃至被迫偏安一隅时,曹操“奸臣”的一面便会放大。例如南北朝时期,南朝人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就选用了一些曹操的负面材料。

袁阔成先生曾说过365回本的评书《三国演义》,很多人都是听着这部书长大的。到了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正值宋朝鼎盛时期,尊曹之意占据主流,书中也以曹魏纪年。而到了南宋,偏安的境遇与三国时蜀国的遭遇达成了某种契合,“尊刘抑曹”的思想开始风行起来。大学者朱熹就在自己的着作《资治通鉴纲目》中,抛弃了曹魏纪年,代之以蜀汉纪年。

南宋之后的元朝,汉人被蒙古人统治,民间“反曹”情绪更甚。到了罗贯中所处的明朝,“拥刘反曹”已成绝对主流,作为普及读物的《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坏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因仰慕曹操放弃高官厚禄,却为何不得曹操信任,并终身不受重用?

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良禽择木而栖,古代做臣子的都希望寻得明主,让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中国历史上不缺雄主,曹操便是其中一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说的便是他,他虽然多疑狡诈,但在爱才方面三国无人能及,否则魏国也不会有那么多文臣武将追随于他,然而这样一个爱才的人,偏偏对一个因仰慕他而入曹营的大将没什么兴趣,终身都得不到曹操的信任

当年袁绍手下有一员大将名为朱灵,曹操在攻打陶谦时,袁绍让朱灵带领三营军队以助曹操,为曹操立下了赫赫战功。战后,袁绍召集众将士回营,朱灵却认为天下间唯有曹操是明主,因此弃袁绍而投曹操。而袁绍竟然不以为意,任由朱灵投奔他人。就此,朱灵就一直在曹操手下为将。

但资历老,战功多,能力不俗的朱灵,最终却没有成为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之一。甚至于在后来都没有独领一兵,往往都是与徐晃、张郃和夏侯渊等将领配合出征,可见曹操对这员老将并没有给予多少信任,最后朱灵因为惹怒了曹操而被夺取兵权。这对于爱惜人才,用人不疑的曹操来说是十分反常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曹操要如此对待朱灵呢?

要知道,朱灵最初是袁绍手下将领,而且弃袁绍投曹操的时机与动机极为可疑。朱灵当年颇受袁绍重用,若非如此,袁绍不可能让其统领三营军马,前来协助曹操攻打陶谦。而如此得力干将,竟然在帮助曹操后就留了下来,而原因竟然仅仅是朱灵自己说的遇到明主。这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时间都无法接受,更何况是生性多疑的曹操了。在曹操看来,朱灵简直就是袁绍安排到自己身边的卧底,只怕是袁绍对自己起了疑心,安排朱灵前来监视查探了。

所以此时的朱灵对于曹操而言,无异于一个烫手山芋。送走吧,有些可惜,这可是一员虎将,更何况这可是袁绍默许过来的将领,就这样不要,不但寒了后续投奔前来的人才的心,更是打袁绍的脸,这样的事情曹操可不敢做。但如果就这样要了吧,万一朱灵真的是卧底,以后自己和袁绍翻脸的时候上演一出无间道,那可就麻烦了。万般无奈之下,曹操只能收下了朱灵,但也不敢重用,久而久之,朱灵就成了曹操心中的一道坎。

更何况朱灵当年在被公孙瓒以母亲弟弟为要挟的情况下,都没有背叛袁绍,导致自己一家人惨被杀害。一方面,足以见得朱灵本身对袁绍是忠心耿耿的,另一方面,朱灵虽然忠义,但却不守孝悌,这对于曹操而言,也是不太能够接受的。毕竟一个能抛弃自己妻儿,又对前主公如此忠诚的将领,不是谁都敢重用的。

笔者认为,无论朱灵是以何种目的投奔的曹操,但其行为已经决定了曹操绝不会重用此人。只能说朱灵能力是有,但投奔曹操的时机与动机不对,使得他被曹操所猜忌,最终导致其才能无法施展,遗憾终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曹操说过的经典名句有哪些?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1、智者之虑,虑于无形,达者所规,规于未兆。

2、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3、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4、生子当如孙仲谋!

5、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8、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9、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

10、孤有何罪,若天下无孤,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11、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12、操曰:城中可有妓女乎?

13、欲取胜他人,自己先要立于不败之地!

14、老驥伏枥,志在千里。

15、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16、圣人之用兵,戢时而动,不得已而用之。

17、辞爵逃禄,不以利累名,不以位亏德谓之让。

18、选其乡之俊造者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19、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

20、月明星稀,乌雀南飞。

21、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22、恃武者灭,恃文者亡。

23、天地间,人为贵。

24、天子授予官爵,人臣上表辞让,不一定要三次。

25、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刘备曹操都要册封关羽,为什么他只接受曹操封的汉寿亭侯?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在了解关羽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他有一个爵位名为“汉寿亭侯”,这个爵位还是当关羽在斩杀了大将颜良之后才被封的,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曹操封的。然而在后来,蜀汉建立之后,关羽却不接受刘备的册封,并不是刘备不封,而是他不接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关羽既然一心为刘备为汉室,为何还只接受了曹操的册封?

1.关羽汉寿亭侯

提起来武圣关羽,人们常常都会联想到他的汉寿亭侯的身份,这个身份算是伴随了关羽的一生。我们知道汉寿亭侯其实官位并不是很大,是当初关羽在投奔曹操之后解白马之围中斩杀敌军大将颜良才被分封的,这个爵位只个亭侯而已。刘备立国之后分封手下有功劳的大将,跟随他的人都封了很大的官,为什么作为刘备之下蜀军第一人的关羽却没有接受分封,仍是沿用这个曹操给他的爵位呢?

2.封侯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汉朝其实封爵是很难的,最出名的李广难封就是这么个道理,当时要想封侯立爵是要建立很大的功勋的。而且当时功勋排名分别是关内侯、亭侯、乡侯以及县侯,关羽获得的爵位其实并不低。相比较后来的五虎上将的生前爵位来看,关羽算是够高的了。

其次我们要了解的是关羽的这个汉寿亭侯虽然是曹操举荐册封的,但是可是汉献帝亲手盖过章的,这也就意味着是朝廷的认可的爵位。后来刘备虽然建立蜀汉,但始终不是正统也没有被其他国家认可,所以刘备分封的爵位跟朝廷认可的爵位含金量差别其实是挺大的。

关羽得到汉寿亭侯是当时解白马之围,凭借自己的真本事一刀一刀杀出来的,这也是关羽威震天下的第一步,对于他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象征着崇高的荣耀。而后刘备分封的爵位只要是跟他有关系的基本都封了,没有什么独特性,即便是封个侯也不能显得自己多么出众,这对于一向自傲的关羽来说有和没有没啥区别。

3.为什么关羽不接受

最后就是关羽此人一生忠义,也因此被后世传颂,他为人讲义气对自己的兄弟刘备和张飞都是好的没话说,他的忠信其实不只是对刘备此人的忠诚,而是对汉室的忠诚。关羽其实对刘备自立为王是很不满意的,所以刘备在关羽活着的时候也没有敢称帝,关羽一向以汉臣自居,一心想要恢复汉室的欲望是比刘备浓烈的,后来荆州之失也是因为他急于北伐想要早点儿完成匡扶汉室的愿望。所以关羽对于这个汉室朝廷颁发的汉寿亭侯的身份是非常在意的,一生都以此身份自居,也是表明了自己忠贞之志。

所以说关羽不肯接受刘备的册封,而是做了一辈子的汉寿亭侯。你对这件事情怎么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曹操的“人妻控”:为抢别人老婆,做出过什么样的事情?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为何喜欢抢别人的夫人?

曾经为了抢夺马超的妻子,直接就给马超扣上了绿帽子。险些就失去了自己的性命,不过曹操扼杀了这些可能。

曹操本身就是非常有知名度的人妻控,后来又抓住了马超的妻子和孩子,这真是要多刺激就多么刺激,直接就给马超戴了绿帽子,将马超的妻子占为己有。马超的儿子是一个血性男儿,在看到母亲被如此侮辱时,心中没有办法接受曹操也并不是傻子,必然就会知道这人想要害自己。

所以就让张鲁将马秋给杀掉这个方法不仅能够解决这一颗地雷,还能够有效测试张鲁的忠诚度。张鲁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迫不得已就把马秋给杀掉,曹操在解决马秋之后,更是肆无忌惮的霸占马超的妻子。马超的妻子每一天都被折磨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一天到晚掉眼泪。

曹操在玩腻之后,又把马超的妻子直接就送给自己的手底下,手底下全部都是一些大老爷们,所以在部队里面必然也会遭受到一些非人的待遇。虽然马超非常的厉害,可是在看到眼前的这些景象之后,也只能干着急,没有任何的办法。自己的老婆还有孩子被杀,自己的父亲还有两个弟弟也被杀,小舅子还过来庆贺自己,当时马超极为生气,家中数百人口全部都被杀,不知道还有什么好庆祝的。

在看到这里时也能够明白为什么马超在年仅47岁的时候就已经去世,虽然说拥有着很好的本领,但是都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老婆,曾经也差一点能够杀死曹操,但是却被曹操扭转一切,所以这里也会让大家觉得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他是刘备手下顶尖谋士, 曹操为没得到他而终身遗憾!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之中属曹魏最为强大,曹操之所以能成就大业,除了自身的雄才伟略,他的任贤任能也非常关键,所以魏国手下谋士也是最多的,郭嘉、贾诩、荀彧、荀攸、程昱个个都是顶尖的谋士,按理说曹操手下这么多谋士应该够了,可是有这么一个谋士,最终归于刘备麾下,曹操因为没能得到他而终身遗憾。他就是法正,法孝直。

曹操第一谋士郭嘉,破吕布,败袁绍,平定北方……其智谋堪与诸葛亮媲美!郭嘉是公认的三国第一流谋士。可惜,郭嘉死的太早,让曹操痛惜万分。

曹操很是想再拥有一个郭嘉一样的谋士。不过,在与曹操同时代的三国时期,还真有一个足与郭嘉抗衡的谋士,这个人让曹操垂涎三尺,当他得知此人竟然为自己的死敌刘备效力时,曹操长叹:天下奸雄皆入吾幕中,独缺一法正。

法正他曾经在刘璋幕下,不受重用,虽然在刘璋这里得不到重用,但刚开始并没有想从刘璋这里跳槽,他更愿意再等等机会。直到张松劝刘璋通使荆州刘备,以法正为使,法正还不想去,然而正因为这一见,法正被一代大英雄刘玄德的龙姿凤彩所倾倒,觉得刘备正是可以让自己一展雄才的令主。

回来后,反正是法正劝张松奉戴刘备,二人决定把益州献给刘备。张松劝刘璋请刘备带兵入川,抵抗张鲁,刘璋同意了,这才有了同样困守浅滩的刘备的一飞冲天。

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汉中之战时,他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诸葛亮对法正善出奇谋十分欣赏,陈寿也将他比作魏国的程昱和郭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曹操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无疑是三国时期的第一强人,他一生最大的功绩便是统一了北方。关于曹操的死,跟他中年时得的一种慢性病有关。曹操从30岁起便开始带兵打仗,直到去世前整整打了36年。作为统帅,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所以一直饱受头痛的困扰。官渡之战时,华佗在曹操头上扎了一针便缓解了他的头痛。

随着病情加重,曹操便向华佗询问根治之法。经过一番思考,华佗建议他做开颅手术,切除病变部分。但曹操生性多疑,以为华佗要谋害他,便下令将其处死。襄樊之战后,曹操还军洛阳,因头痛成疾,病入膏肓,最后在洛阳病逝。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不仅在政治上有极大的作为,而且在诗词方面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先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同样都是篡权,为什么曹操的评价比司马懿高?

全文共 1105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期到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就算是篡夺了汉王朝的大权,而后来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又篡夺了曹魏的政权。这么看来,曹操和司马懿其实都是篡权之人,但是从现在对他们的评价可以看得出来,人们对于曹操的评价尽管还是有些分歧,但是要远高于普遍贬低的司马懿。这是为什么,司马懿难道是做了什么更不好的事情,惹得人们更加厌恶吗?

曹操是什么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世奸雄,建立魏国,最终封魏公,晋魏王。

司马懿是什么人?“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曹魏权臣,拖死曹叡,除掉曹爽,司马家执掌朝政。

曹操没有实际上篡位,司马懿也没有,但后世史书都把这二人当作篡位的乱臣贼子。

可是自鲁迅到易中天,都试图为曹操翻案,证明曹操还是正面多于反面的。可却没有什么权威人士想着为司马懿说说话,原因何在呢?

崇曹操而轻视司马懿,大约有三个原因:

一、曹操是创业老板,司马懿是高级打工仔。曹操写自己的回忆录,可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我不当小弟已经很久了。曹操自出场后,就一直是一方诸侯,哪怕被吕布等人打得灰头土脸的时候,也没有去投靠他人。

而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以前,始终是在给曹家人打工。虽然司马懿在曹魏集团内部表现出色,但也只是一个高级打工仔,或者说打工皇帝,而不是老板。

二、曹操的成功与皇帝关系不大,司马懿的成功与皇帝密不可分。曹操年轻时首倡义兵讨伐董卓,再灭吕布袁术,独自面对北方最强的诸侯袁绍,灭掉袁绍以后倾北方之兵难下伐吴。他能做这些事,与皇帝的关系不太大,魏国的土地并不是大汉皇帝赏赐的。

而司马懿之所以能成为高级打工仔,与曹魏皇帝的赏识密不可分。如果皇帝不重用他,司马懿能力再强,也只能在家里天天看书。所以司马氏取代曹魏,普遍被认为是忘恩负义。

三、曹操时常打击少数民族,而司马氏导致了五胡乱华。如果只是欺负孤儿寡母,虽然说出去不太好听,但毕竟也只是小节。

赵匡胤就是欺负孤儿寡母上台的,但是没有多少人骂赵匡胤,是因为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并没有搞出太大的丑闻,对于文人士大夫也比较尊重。

而司马氏建立的西晋则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中国开始了三百年分裂动荡的历史。虽然西晋并非司马懿创建,但人们对于五胡乱华的憎恨之情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西晋身上,再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狡诈老练的司马懿身上。

但在惊城看来,无论是曹氏还是司马氏,都是通过禅让的方式建国,所以他们的形象,还是作为奸臣的时候更多。

因为禅让这种事是皇权之大忌,如果禅让能够得到认同,世袭制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最为皇权政治所推崇的人物,就应该像《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一样,无论皇帝好坏、贤愚,也永远忠于皇帝。

很多人明明是被统治者,却习惯性地站在最高领导的角度来品评人物,讴歌忠臣。

精神统帅和键盘领袖的水准永远令人佩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杨修有没有谋略?他的死其实不能全怪曹操

全文共 1658 字

+ 加入清单

一直以来,说到杨修的死很多人都会想到曹操,因为最终是曹操杀了他。然而尽管如此,却不能说杨修是被曹操害死的,因为纵观杨修的一生,他这个人虽然很聪明,能看得懂曹操心里在想什么,可是他却将这些表露了出来,让别人都知道,大家都会认为杨修很理解曹操,可他只是小聪明,对于曹操的理解也不能算很透彻,否则就不会将这些事情都说出来了。

杨修之死为什么怪不得曹操,懂的收放自如才是大军师。在谋略上,杨修确实是一位大军师。从他辅佐曹植与司马懿辅佐曹丕中可以看出来,曹丕曹植两人来回过招而不败,能和司马懿打个平手也是很厉害了。只是为什么曹操要让杨修死?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想要释放更多,要懂得收敛。杨修就是一味的释放自己的才能,让曹操厌烦才惹来杀身之祸。

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针见血的指出,杨修之死与他的“恃才”和“犯曹操之忌”有关。《三国志》中也写到“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里虽然提到杨修那“袁氏之甥”的身份也是导致其被杀的原因之一,但也承认杨修之死和他的才华有关。

于是这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说起才华的话,曹操手下,有才华的人真是不可胜数。像郭嘉、程昱、荀彧、贾诩之流哪一个不是才华横溢。为什么他们就没有因为才华招来曹操的忌妒?那么是因为杨修的才华犯了曹操的忌讳吗?众所周知,曹操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就拿张绣来说,当年发动兵变杀了曹操的儿子和爱将典韦,后来又投降曹操,还是受到了曹操的礼遇。大度的曹操连杀子之仇都可以谅解,为什么就不可以原谅杨修对自己的冒犯呢?

那么是不是杨修有什么特殊的“才”,这才会让大度的曹操无法容忍,而一定要将他除之而后快呢?《三国演义》中杨修的才华主要是通过以下事件来体现的:

阔门事件

曹操让人造一座花园,造好后,曹操去看了一下,然后在门上写上了个“活”字就走了,结果是“人皆不晓其意”,杨修却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大家都不明白曹操在想什么,只有杨修看明白了门上的字的含意。并且很得意的把它告诉了别人。曹操知道后,心中便对杨修有“忌”了。

梦中杀人事件

曹操为了防止别人暗害自己,便对别人说自己梦中好杀人,让大家不要在自己睡着时接近自己,并装模作样的杀死了一个替自己盖被子的近待。结果是“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而又只有杨修了解曹操的意图,并对别人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知道后更是“恶之”。

曹操暗试曹丕、曹植事件

曹操想考查一下曹丕、曹植的临机处事能力。故意让两人出城,却在暗中吩咐门吏不让两人出城。结果,曹丕老老实实地退回来了,而曹植却在杨修的指点之下,杀了门吏。杨修又一次的料到了曹操的意图。而曹操知道后已经不是简单的“恶之”,此时的他已是怒火冲天。

从上面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杨修特殊的才华其实就是对曹操意图的洞察力。用夏侯敦的话来说,就是“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就像是一个高明的心理专家,在“众人皆醉”之时,他却可以“独醒”。他总是可以准确的掌握曹操的心理动态。在杨修面前,曹操就像是被人扒光了衣服,所有的秘密都一览无遗。

曹操本来就生性多疑,他当然不会愿意自己的部下将自己完全看透。在部下面前,曹操更愿意保持一种神秘感,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部下。而曹操的大部分部下对曹操的意图的确是常常摸不着头脑。可曹操的种种小把戏却无法瞒过杨修,本来杨修把握住曹操的意图也就罢了,可他却不肯将之藏在心里,反而屡次把曹操的意图解释给别人听。

这样一来,曹操所追求的神秘感便荡然无存,他对部下的控制力无疑也会随之减弱。于是,当杨修再一次从一根“鸡胁”中看出曹操退兵意图,并毫不顾忌的将之告诉夏侯敦时,曹操终于对杨修忍无可忍,他以“乱我军心”为名,将之杀死。

可怜杨修看穿了曹操这么多次,却始终没有看出曹操早已经对自己死了杀心,还是一如既往地将四处传播曹操的各种意图想法,最终导致自己被杀。从这点来看,杨修也并没有完全看透曹操,他的才能只是小才小聪明,并没有什么大的谋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寡妇到底哪里好了 曹操为何对寡妇情有独钟

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为何对寡妇情有独钟?

曹操会选择对这些寡妇情有独钟,是因为想要这些寡妇的家人能够听命于自己,这才是曹操决定和这些寡妇在一起的真正原因。对于一个更爱江山的他来说,只要能够扩大实力,只要能够取得江山,根本就不会在乎别人到底如何议论自己。

曹操喜欢寡妇,这可能和个人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曹操原本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是一个固守成本的人,从来都不喜欢儒学文化,也并不喜欢一些传统的教条,否则的话,怎么可能会携天子以令诸侯。在骨子里面就是一个特别叛逆的人。

在当时的社会中,女子还是应该遵从三从四德,贞洁是非常重要的,曹操一直都会反对传统的习俗故意和这一些寡妇在一起,也是为了让所有人看到自己的反抗。

另外一方面在那个时候女子结婚的时间都比较长,一般在13岁到14岁就已经结婚,而这些女子根本就没有完全发育,曹操会喜欢一些寡妇,是因为这些寡妇看上去更加的成熟妩媚。对于一个特别有作为的人而言,自然会选择喜欢这样的人,那一些小女孩有什么样的一些优势呢?根本就没有太多人会喜欢吧。

当然在这中间还会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寡妇的背后会拥有着出色的家庭,曹操为了能够夺得江山,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就会选择通过联姻的方式。曹操看上的这些寡妇根本就不是一些普通人,每一个人都会拥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他这背后也会拥有着不容小看的实力。如果能够和这些人走到一起,对于曹操来说会有着很多的优势,能够轻松的实现出自己的宏图伟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