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操鸡的做法热门20篇

浏览

2120

文章

671

篇1:孙权和曹操之间的人质门是怎么回事?孙权当政曾被曹操威胁

全文共 886 字

+ 加入清单

孙策死后江东这一块就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打理,不过孙权刚刚当政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一方面来自内部压力,一方面就是曹操所给的压力。好在当时孙吴的内部斗争并不是很激烈,因为外面还有一个更加强大的对手,曹操和孙权还爆发了一次人质门,差点就让曹操掌握孙家的命们,不过最后想想孙权立太子的事情,感觉好像也没什么差别。

周瑜在孙吴集团草创过程中,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他协助孙策夺取了割据江东的第一块根据地,辅佐孙策完成了割据江东的战略目标。这为东吴集团鼎足而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孙策对于周瑜少年好友是非常的欣赏和信任的,就连孙策的母亲后来也告诫孙策的继任者孙权:对待周瑜要像对待自己的兄长那样尊重,这也充分体现了周瑜在孙吴集团中的重要地位。

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临终前将江东六郡交给了当时年仅十九岁的孙权,这个安排不但令孙策时期的重臣张昭都感到十分诧异,孙氏宗室内部也出现了骚动。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亲耳聆听孙策遗命的张昭拉着不知所措的孙权巡查吴郡城中的军队,稳定将士情绪,而周瑜则迅速率兵勤王,表示对孙权的效忠。在这两位孙策时期重臣的辅佐下,孙权才得以顺利的当上了江东之主,也使得江东的政局不至于出现混乱。

事后孙权为了表达自己对周瑜、张昭二人在自己继位之时发挥的关键作用的感激之情,特意委任周瑜和张昭分别以中护军及长史的身份共同执掌江东的军政大事,这也就是民间所津津乐道的“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一说的由来。从此,周瑜便成为了孙权时期的最高军事统帅之一。是年,周瑜也不过仅仅二十六岁而已。孙权当政初期,面临的威胁是多方面的。当时正值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在北方地区的霸主地位。为了向孙权展示自己的地位和威严,曹操于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公开要求孙权派遣儿子到许都作为人质,以表示对自己的顺从。

此时,孙吴集团的主要谋士张昭、秦松等人犹豫不决,不知如何应对。这时年轻的孙权左右为难,也陷入了焦虑之中。无奈之下,孙权只好请教周瑜。而周瑜的回答非常干脆,坚决反对送人质,这无疑给了孙权一颗定心丸,也使得孙权没有因人质门事件沦为曹操的傀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曹操不杀司马懿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曹操没有杀司马懿主要是三个原因,首先是曹操一直比较注重人才,在司马懿投靠曹操之前,一直对于司马懿的才华都会有所耳闻。另外司马懿是一个隐藏比较深的人,始终都会善于伪装和曹丕之间的关系比较好,从始至终都没有被抓到把柄。从天下三分的局势来看,正好就是需要去招人的时候,如果选择杀掉司马懿,很有可能就会彻底的失去人心。

司马懿真的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为了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一直都会引人伪装。曹操第1次在找到他的时候,直接就说自己患有疾病不方便,见面后来直接推脱不过,就只能够选择收敛锋芒,希望能够有效去除曹操的疑心。这就导致曹操在经过多方面的综合考虑之后,根本就没有打算去除他的性命。

葛亮媲美,当初曹操选择使用司马懿也完全是看中了这一点,在两人多次交锋的过程中,完全就可以体现出来,比如当初诸葛亮就摆出空城计。司马懿知道两个人制衡的一个重要性,因此直接就选择退兵,并不是没有看破空城计,而是知道一旦进入到其中之后可能反而会有一定的影响。

司马懿有才能有谋略,正是辅佐了4代帝王,而在后期也同样慢慢的控制局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大臣,这就能够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不是能够一直如此的隐忍,相信早就已经被曹操铲除,自然也不可能会有接下来的机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有的时候如果能够注重于隐忍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决然没有任何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曹操为什么喜欢孙权讨厌刘备?曹爽成了曹操最讨厌的一类人

全文共 1664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曾经夸赞过孙权顺便还贬低了一下刘备,在曹操心里到底是喜欢哪类人又讨厌什么样的人呢?曹操敬佩英雄,特别是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如果对方一味的躲避甚至没有丝毫抵抗的欲望就会被曹操瞧不起。可能曹操怎么也没想到,曹爽就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一类人。如果曹操、曹丕和曹睿能多活几年也就没司马懿后面什么事了。

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在登京口北固亭的时候,突然有所感触,于是吟咏道:“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初读这首词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产生疑惑,那就是辛弃疾明明是在怀古,最后一句,为什么突然开始表达对儿子的期望呢?其实不然,“生子当如孙仲谋”一言,并不是他自己的感触,而是直接借用了曹操的原话。这是怎么回事呢?

此事还要从濡须口之战说起。公元208年,已经完全一统北方的曹操,高吟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挥师南下,拿下荆州,尔后去信威胁孙权投降。他以为,他可以顺利的拿下江东,很快地完成统一大业。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孙权竟然联合刘备,一起抗击自己,最终火烧赤壁,把自己迫回了江北。不过,经此大败之后,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做着南下的准备。于是,公元213年的时候,濡须口之战爆发了。

在战争之初,孙权做了一件非常大胆的事情,那就是“乘轻船,从濡须口入公军”,亲自去了解曹军的情况。曹操看明白了他的意图,下令不得攻击。不过,孙权在观察曹军的时候,曹操也在观察吴军。他这一看不要紧,东吴水军的肃整,令他震憾不已。《三国志》注引《吴历》曰:“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曹操与孙坚同龄,当年讨伐董卓的时候,白手起家的孙坚,吓得董卓退出了洛阳,他的部曲却差点被董卓的部将徐荣全歼。不过,幸亏孙坚及其长子孙策,都早早去世,可是孙权也不是庸才,尤其是他治下的水军,屡次让曹操吃亏。再加上他面对势力远胜于他的曹操,一直不肯轻易屈服,于是令曹操发出了如此感慨。不过,想到江东屡攻不下,曹操又想到了自己轻松拿下的荆州。

荆州牧刘表,虽无四方之志,一直立意自守,但是在他的治理下,荆州民富兵强,带甲十万,任何人在没有万全把握的情况下,都不敢轻易招惹。可是他前脚去世,他的儿子刘琮,后脚就选择了不战而降,虽然曹操为得到荆州而高兴,并将其封为了青州刺史(曹操杀刘琮母子,仅是演义中的说法),可是作为一个枭雄,曹操从骨子里看不起刘琮那类不敢反抗,轻易屈服的人,于是在“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后,又有了“刘景升儿子如豚犬耳”一言。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这句的流传程度,不及前一句广泛而已。

可是,曹操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是,他最看不上的这类人,竟然也会在他们老曹家的后人中出现,而且得到了与刘琮同样的评价。这是怎么回事呢?老曹家被评价为如猪狗的人,名义上是曹操的孙子,不过是否有曹操有血缘关系,一直有争议。他不是别人,正是曹真的儿子曹爽,而曹真虽是曹操养子,其生父的身份,却有多种说法。这里不讨论曹真的身世,单来曹操的养孙曹爽。

曹爽年少时,是宗子弟子中比较稳重谨慎的人,于是被安排到了魏明帝曹叡身边,之后又被曹叡选为了托孤大臣。可是他身居高位后不久,便在何晏等人的教唆下,变得骄奢淫逸,并独揽了朝政大权,架空了另一辅政大臣司马懿。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司马懿韬光养晦十年之后,突然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将曹爽拒在了洛阳城外。其实,这个时候,对于曹爽而言,并不算绝境。因为皇帝在他身边,掌管粮草的大司农桓范也在他身边,他只要听从桓范的建议,挟皇帝而去,并召集天下兵马,共讨司马懿,但有翻盘的希望。

可是曹爽却认为司马懿只要兵权,不要他的性命,于是说“我不失作富家翁”,选择了投降。这个时候,桓范非常的怒其不争,大骂道:“曹子丹(即曹真)佳人,生汝兄弟,犊耳!”意思是说,曹真一世英雄,曹爽兄弟却如牲畜。这句话将桓范的悲愤,以及怒其不争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不知道,假使曹操死而有灵,得知自己的后辈之中,有人比被他视为豚犬的刘琮,还窝囊,会作何感想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魏国没了曹操会怎么样?曹操死后最大受益者是谁?

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吴蜀最有机会除掉曹操的一次就是在赤壁之战了,只是最后关羽念在旧情放了曹操一马。如果当时关羽杀掉曹操的话可能三国的格局就要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了,虽然就算曹魏没了曹操依然还有曹丕和曹植,但是内部势力肯定会加以阻拦以各种理由上位。实际上曹操在魏国有着别人都没有的威慑力,这是当时曹丕所没有的,如果曹操死了估计孙权是最开心的人了。

曹操一死,北方很有可能会重新陷入分裂。曹丕当时还没有被立为继承人,曹操平时又特别宠爱曹植,曹操一旦在此时撒手人寰,曹家子孙很可能效仿当年袁绍诸子争权夺利、祸起萧墙。曹操集团内部也有很多反对派,都蠢蠢欲动。

曹操死后,曹魏的实力必将大减,因为随曹操出征的大将无数,士卒无数,兵力战将损失,这是其一;曹操在公元208年还没有明确立世子,那么曹丕、曹植必会就世子大位而大打出手,曹魏的实力必会在内耗中而消亡殆尽,这是其二;其三,西凉马腾趁机起兵伐魏,曹魏政权也就到此结束了。

孙权方面:如果曹操在华容道死了,毫无疑问,最大的受益者当属东吴了,东吴携胜利之师,威震天下,趁刘备没有站稳之地,出兵直取荆州,这个时候刘备没有喘息的机会,我认为刘备必亡。然后孙权以荆州为基地,取西川,拿汉中,最后挥师北伐,马腾、韩遂之辈断断不是东吴的对手。所以,天下当归孙权大帝。

曹操被抓,送交给刘备诸葛亮,此种情况虽然尴尬,但关羽应该没啥责任,完全符合军令状要求,挠头的是刘备诸葛亮,这咋处理,杀掉?显然是不妥当的,那最好的处理,就是提条件交换;其次换啥?两大目标:一是汉献帝;二是地盘,具体就是要求已经占领南郡一带的曹仁,至少退回襄阳,樊城,好一点到南阳一带。

在孙刘联盟方面,由于魏国势力出现了巨大的真空,两方肯定要趁势进攻魏国,争取抢夺汉献帝,刘备应该能顺势再次占据荆州北部地区。孙权趁势夺取徐州的可能性很大。如此一来,孙刘联盟将提前破裂。

此外,西北的马超有可能趁势进攻长安,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关中一带。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有可能会趁中原大乱,趁势打劫。刘璋、张鲁等势力应该还会保持原状,荆南地区则会根据孙刘两方面的态势而决定归属。

曹操没了,北方群龙无首,必将出现内斗。中原是中国之本,得中原者得天下,这样的好机会,孙权岂能放过。而北方割据势力也会蠢蠢欲动,卷土重来。中原之争必然加剧,刘备就有机会渔翁得利。

没了曹操,必然有天下名士改弦易辙,转而投靠英雄刘备,刘备的人才队伍就能扩大,兵马也会增加。以刘备的才能,像刘邦那样出祁山伐中原,胜算还是很大的

而刘备这边很可能得到张辽徐晃等文臣武将将实力大增,就算江东孙权因曹操的死而翻脸,刘备也完全可以退到北方去占根据地,因为曹操一死,北方必然出现权利真空,刘备正好可以填补,假以时日中原逐鹿孙权未必能胜。

可诸葛亮当时考虑的是隆中对战略,也就是要先取荆州,可要取荆州曹操就不能死,只有曹操不死孙权才不敢翻脸。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曹操的父亲为什么要给宦官当儿子?曹操究竟姓曹还是姓夏侯?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大家都不陌生,他作为汉末三国时期,魏国政权的奠基人,也是后来人们争议非常大的一个人物。很多人关心曹操到底算是什么形象,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占据的角度不同,角度不同,那么评价自然也就不同。曹操的父亲曹嵩,史书中记载他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也有说他原本是夏侯家人,那么为什么曹嵩会成为曹腾的养子呢?曹操到底应该是姓曹还是应该姓夏侯?

曹嵩是曹操的父亲,这一点是确认无疑的,但是,曹嵩的父亲又是谁呢?这就有很大的疑问了。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所以曹腾尽管名义上是曹嵩的父亲,但在实际上他们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更何况曹腾是一个宦官,是不可能生出孩子的,所以,曹嵩很可能是曹腾为了保住自己的家业而收养的,或者曹嵩为了抬高身份而认了养父,当然这只是事情可能性的一种推测。

《三国演义》认为,曹操本是夏侯家的人,也就是说,曹嵩原本也姓夏侯。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三国吴人所注《曹瞒传》提到曹嵩本姓夏侯,为夏侯惇叔父。不过这些虽然是古人的记载,但是也只能作为参考。

2013年有研究表明,“元宝坑一号东汉墓”的墓主(可能是曹操叔祖父曹鼎),经过古DNA比对,确认汉代丞相曹参的家族基因与曹嵩、曹操的家族基因没有关系,因此也就否认掉了“曹操被认为是西汉丞相曹参的后人”这种说法。

不仅如此,同样通过比对,推翻了曹嵩本姓夏侯的说法,因此也就为曹嵩的身世提供了一条线索,曹嵩有可能是来自他亲生父亲或养父曹腾的本族。不过这样的研究也有漏洞,关键就在于这个墓主人究竟是不是曹鼎。如果这一点确认,那么后面的一切就都可以确认了。

曹腾又是谁呢?他是东汉时期的一名宦官,因为拥立汉桓帝有功,因而被封为费亭侯,在宫中三十多年,从来没有出过大错,并且推举贤人,与很多人印象当中那些祸国的宦官完全不同。种暠弹劾他,他却称种暠为能吏,仅凭这一点,他就甩了其他宦官好几条街。

魏明帝曹叡即位之后,他被追尊为高皇帝,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追封为皇帝的宦官。

曹操到底姓什么?其实从曹嵩成为曹腾养子的那一刻起,曹操就注定要姓曹了,不管曹嵩以前到底姓什么。古代很注重传承,只要是过继走了,即便是原本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也必须按照新的身份来称呼对方,从这一点来说,曹嵩姓曹,曹操自然也就姓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还会被司马家夺权呢?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还让司马懿夺了权?

这主要是因为曹操的自身后代寿命都比较短,有才华之人并不是很多,因此凭借着这一个弱点,必然就会被司马家族夺权。司马家族会拥有着较大的优势,首先家族特别的庞大,还会拥有着雄厚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会夺取江山。

一、欺负曹操的后代

在曹操的后代中有才华的一般都非常的短命,曹操有25个儿子,这就说明生育能力还是非常强的,在这里面也会有很多才华横溢的人,比如曹植,曹冲,曹丕以及曹昂等等。可是这一些人都是短命鬼,其中最长寿的就是曹植活到了41岁,如果这些人能够活下来,那么根本就不可能会被夺掉位置。曹丕在活着的时候一直都在不停的监视司马懿,只是很可惜命特别的短,这才导致司马懿可以夺权成功。

二、寿命特别的短

在曹操的家族中,其实也会有很多优秀的人,比如说曹洪,曹真,曹休等等。但很可惜这些人同样也不偿命,要比司马懿早死20多年,这点是让人觉得非常可惜的好,如果这些皇帝命可以更长一些,相信司马懿也不可能会成功。

三、司马懿家族极为庞大

司马懿一直都是一个韬光养晦的人,而且在整个家族中人才俊杰不断,在当时的北方氏族中会拥有着雄厚的势力,基本上朝廷根本就不好管理,就只能够选择偏向他们。司马家族在当时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从司马懿的爷爷开始,就一直都是皇宫内非常重要的人物,在这几十年的时间内,早就已经出现了很多鼎鼎有名的人物,而且这些人物的子孙后代也同样会遍布整个朝野。在如此强大之下,想要夺得一个位置,这还不是轻而易举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庞德原是西凉马超手下副将 为什么选择归顺曹操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是对马超的怨念,第二是对曹操的感激,第三是对妻子和儿子的顾忌。这三个原因让他选择留在曹操的身边,凭借着自己的勇猛也能够得到曹操的一致认可,甚至还可以让家人得到曹魏政权的优待,这么做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自己的家人着想。

对马超的怨念

庞德在年轻时一直跟随着马超的父亲以及马超。那个时候的马超并不具备优势,相反是一个极为落魄之人,但庞德却始终没有背叛,一直表现的忠心耿耿。马超在汉中郁郁不得志想要寻找机会,后来就独自一个人去了益州,把庞德独自一个人留在汉中。马超的突然出走,导致庞德的日子极为尴尬,每天都如同是如履薄冰一般。此时的庞德内心自然会有一些怨念,如果不是马超突然这么做,自己也不至于会如此的尴尬。

对曹操的感激

庞德后来就选择跟随在张鲁的身边,曹操是一个知人善任之人,在面对庞德时非常不错。庞德是一个极为勇猛之人,后来凭借着个人的实力还能够成为将军。当然曹操给的这一些待遇或许比不上原本的部下,但比起之前的领导,曹操的所作所为已经让庞德感激涕零。自然愿意为曹操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对妻儿的顾及

在开启樊城之战时,庞德的妻子还有孩子都留在魏国。而一旦自己投降,这意味着家人的处境比较尴尬,随时都可能会有性命危险。作为叛臣的家属,相信在魏国是不会受到待见的。庞德自然就会选择留在曹操的身边,一旦自己成为忠烈之士,妻子和孩子会成为烈士的家属,能有效得到曹魏政权的优待。意味着在后期能拥有着较好的保障,有效避免多方面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陈矫是一个怎样的人?陈矫本有机会辅佐刘备最后却转投曹操

全文共 1549 字

+ 加入清单

陈矫是三国时期魏国名臣,也是曹魏开国功臣。陈矫早年到江东避乱,后来被曹操辟为丞相掾属。不过据说陈矫本来有意辅佐刘备,还非常期待与刘备见上一面,结果见面后陈矫对刘备的态度略显失望,最后才转投曹操,刘备为什么会错失这样一位人才呢?陈矫在曹操时期拜丞相长史,等曹丕登基后,陈矫封高陵亭侯,迁尚书令,曹睿继位后,陈矫又拜司徒,可见当时他在朝中已是一位不可获取的重要人物。

陈矫简介

陈矫字季弼,是广陵东阳人。他曾经因为天下大乱躲避到江东地区,孙策和袁术都曾经想要拉拢他却分别被拒绝,最终陈矫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当时广陵太守已经是陈登了,陈矫决定为陈登效命。陈登认为自己在许昌的风评不太好,就给陈矫安排去许昌搜罗一些对自己的评价。陈矫不辱使命,完成了工作。

不久之后,广陵城受到了孙权的进攻,在万分紧急之下,陈登正是派遣陈矫向曹操求救。陈矫找到曹操,为了请到这位大佬,陈矫开始分析利弊。陈矫表示,广陵虽小,但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如果您能够救援,我们广陵郡就是您的藩郡,这样孙权就会束手无策,捎带手徐州也会更加稳定。局势鲜明后,您的声望能够威震四方,您的仁爱之心也会世人皆知,甚至那些还没有臣服您的势力,也会因此主动投靠。您救援广陵既可以发扬您的德行,也可以培养势力,这才是王者应该做的事情。

曹操听后非常佩服陈矫,还没提到救援,曹操就先邀请陈矫加入自己的势力。陈矫及时客气地打断了曹操这个念头,将话题重新拉回到救援之事。最终曹操派出增员,广陵城也保了下来。

事情过后,曹操征辟陈矫为司空掾属,后担任征南长史。在这期间,他曾称赞曹仁“将军真天人也”,这件事也让曹仁的知名度再升一阶。再后来陈矫担任彭城太守、乐陵太守等,直至魏郡西部都尉。话说根据汉朝法律,杀害耕牛是需要抵命的。当时又一个孩子的父亲病了,孩子最终杀了牛为父亲祈祷,此事发生后,有关部门认定应将孩子杀死。但陈矫指出,这个人是孝子。最终宽恕孩子的罪过。

后来陈矫在魏军太守的职位上,发现郡中的诉讼案件很多,囚犯甚至数以千计,过了几年囚犯数字仍然高高不下。陈矫认为国家必须在法律方面明确依据,才能妥善执法。现如今的实际行动中,有时会出现“宁可错抓,不能放过”的错误行为,这样人们也没有考虑到囚犯长时间被监禁带来的其他问题。陈矫接下来做了一个大工程,那就是将魏郡中所有的罪状条文一一验证斟酌调整,很多案件上也做出了合理的裁判。

劝曹丕继位

曹操征讨汉中,带上了陈矫。等仗打完了,陈矫正在回魏郡的路上时,曹操去世了,陈矫于是赶紧来到了太子曹丕身边。在继承大位的紧急关头,群臣都显得过于拘谨,纷纷表示如果太子继位必须要先王诏命,这也让曹丕进退两难。

陈矫在关键时刻站出来表示,大王在外薨逝,天下人心惶惶,太子应该立刻节哀并继位,顺应万民的愿望。另外,曹操还有两个爱子在先王身边,如果此时发生变乱,则社稷就要危险了。

劝完曹丕,陈矫一天内就将所有礼节准备完毕。第二天王后下令,曹丕顺利继位,将此事画上了句号。曹丕因为此事对陈矫高度赞扬,称陈矫为“明略过人,一时之俊杰也。”

曹丕称帝后,陈矫被封为高陵亭侯并升任尚书令。曹叡时期,将陈矫的爵位上升至东乡侯,食邑六百户。陈矫还是一个耿直的人,有一次曹叡到他的办公地点想要查看一些文书。陈矫指出这些文书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不是陛下应该了解的事情。如果自己不称职,可以罢免我的职务,陛下早些回去吧。曹叡闻听,感到惭愧,就回宫了。后来,陈矫升为侍中、光禄大夫。

景初元年,陈矫去世,谥号为贞侯。

根据《魏氏春秋》记载,陈矫原本姓刘,但过继给了自己的舅舅于是姓陈了,后来陈矫居然还和刘氏家族有联姻。此事徐宣知道后,满世界传播并对陈矫进行攻击。这事情闹到曹操这里后,曹操认为陈矫是一个人才,想要保全他。

于是曹操下令“建安五年之前的谤议之言,不要再讨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羽为什么在华容道放走曹操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华容关羽为何放走曹操

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首要原因是因为恩义,在之前徐州战败的时候,关羽就带着两位嫂子归降了曹操,而曹操不仅没有杀他,还给关羽接风洗尘,并且整日摆宴,还在汉献帝那里要为关羽拜将封侯。

在之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曹操也是生怕伤害到关羽,安排手下的人暗地里放关羽出关,所以对于关羽这种侠肝义胆之士来说,必然是不会忍心斩杀曹操的,也正因如此,诸葛亮才会安排关羽去华容道守着,这样不但能防止曹操的手下记恨当时国力薄弱的蜀国,还能够给打压一下关羽的傲气,以后在作战时方便调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真正的历史上,其实并没有华容道这一关,这一段也只是在三国演义的小说中所述,根据三国志讲述,曹操与关羽并没有在华容道相遇,在曹操兵败赤壁之后,便安排曹仁镇守樊城,而自己带着人马回到了北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盘点曹操手下六大谋士,个个运筹帷幄,料事如神!

全文共 1030 字

+ 加入清单

熟悉三国这段历史的都知道,三国之中属曹老板势力最为庞大,辽阔的疆域以及丰富的人才储备都是魏国能笑到最后的资本。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大家心中还是有个排名的,今天小编就来说下自己心目曹操手下的六大谋士,他们个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都是数一数二的谋士。下面就看看小编的排名是否符合各位的心目中的标准吧!

六、戏志才

说起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因为在《三国演义》中戏志才并没有出现,《三国志》描述他的笔墨也不多,但是没有出现并不代表他不够好,反而他的谋士水平是非常高的。戏志才是颍川人,经由同乡荀彧举荐到曹操手下做官,多谋善断,在早期曹操手下谋士不足时经常为曹操出谋划策,太祖甚器之。不过天妒英才,不幸早夭。

五、司马懿

司马懿从小才智过人,博闻强识,年轻的时候因为看不上曹操“阉宦之后”的出身,一直不愿意在曹操手下做官,后被曹操强行征辟,在曹丕时代被重用。他一生善用奇谋,曾两次抵御诸葛亮北伐,后平定辽东公孙渊叛乱,两次被托孤担任辅政大臣,最终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军政大权,从此三国归晋。

四、荀攸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说起荀攸可能没荀彧那么出名,但是他真的算是一位纯粹的谋士,一生计谋百出。曹操征伐吕布时,献计水淹下邳,活捉吕布;官渡之战,又为曹操献上声东击西的计策,斩杀了袁绍手下颜良文丑两员大将;之后一直为曹操出谋划策,辅佐曹操统一了北方。荀攸为人低调却足智多谋,深得曹操器重。据说他生前有奇策十二计,不过并没有流传下来。

三、郭嘉

郭嘉也是由荀彧推荐,曹操手下著名的一位谋士,和曹操关系极好,可以说是知己。一生中可以算是算无遗策,灭乌桓,定河北。著名的“十胜十败论”更是为曹操战袁绍做出了战略规划,曹操曾称赞他是自己的“奇佐”,只可惜天妒英才,逝世时年仅三十八岁。

二、贾诩

贾诩,三国著名谋士,先是侍奉于董卓和张绣,最后归降于曹操。官渡之战,曹操犹豫不定时,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曾经劝曹操休养生息,曹操不听随后赤壁大败;还用离间计离间了马超和韩遂,使曹操一举击败关中联军。贾诩一生善用奇谋,并且算无遗策,更为难得的是精通兵法,著作有《钞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注》。

一、荀彧

荀彧被称为“王佐之才”,是早年曹操统一北方的首要功臣,一生为曹操规划大的军事战略方针,推动了整个魏国的前进,还为曹操举荐了戏志才、郭嘉、荀攸、钟繇、陈群等一流人才,在谋略和人才方面多有功劳,被曹操赞赏为“吾之子房”。晚年因反对曹操称王而与之决裂,于寿春因病身亡(一说服毒自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织田信长和曹操有什么关系?为何说织田信长是日本版曹操?

全文共 164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曹操,相信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了,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政治家,创造了东汉末年的曹魏政权,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战乱纷纷,曹操从一个想要匡扶汉室的栋梁到最后的枭雄转变,很可惜曹操也没等到自己统一华夏的那一天。

织田信长估计很多人会很陌生,因为这是日本战国的一个割据势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光荣的游戏系列中总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织田信长和曹操长得如此接近,其实不光是长相相似(因为我们也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只能依据光荣游戏的立绘)其实他们还有许许多多相似。

很多人会嘲笑说到:日本战国只不过是一个村子去攻打另一个村子,我不敢苟同不能因为战争的规模大小而否定别人的势力,这样的确有些自欺欺人!

两人相隔千山万水,一个号称“奸雄”一个号称“第六天魔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两个人,是什么冥冥之中将这两个人牵连到一起!相似的身世

曹操出生宦官家庭早年也算是出生在名门世家,父亲是汉太尉曹嵩因为父亲是宦官一直被同龄人嘲笑“阉人之后”但也是早年无忧无虑。

织田信长在身世方面和曹操非常接近,织田信长同样出生在官宦之家,织田信长父亲则是室町幕府三管之一的家臣都是出生在名门。

这些都是这两个人的政治资源,曹操的祖上都是宦官出生祖父曹腾更是担任了当时的费亭侯在皇宫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朋友的推荐下让曹操做了一个小官洛阳北部尉职位,其实之后曹操的官场已经平步青云,再到曹操做过最大的官职西园八校尉的时候,曹嵩在曹操少年时期给了曹操不少帮助!

再说说织田信长,织田信长就更嚣张了,父亲织田信秀曾是日本室町幕府三管家臣是人送外号“尾张之虎”最后以下犯上取代了波斯家,成为战国割据势力的其中一员!相同的童年

曹操和织田信长从小都被歧视,曹操被人骂“阉人之后”织田信长则被人骂“张尾傻瓜”,曹操从小和母亲就有矛盾,织田信长的母亲更加过分,从小就不喜欢织田信长以致到最后甚至怂恿二儿子织田信行造反。

在缺失母爱的情况下才导致曹操和织田信长的多疑和残忍,曹操多疑是出了名的早年刺杀董卓失败躲进发小家中听到发小在磨刀以为要将曹操移送董卓,曹操便杀了其家人可见曹操的残忍和疑心!

织田信长被自己的妈妈弟弟造反可想而知其心理影响,其实织田信长也不算残忍,只是在对待日本那些“和尚”比较残忍!有着非常强大的对手

曹操的对手非袁绍莫属,曹操在击败袁绍之后才奠定了魏国强大的底子,官渡之战在建安四年六月在官渡正式打响,这也是是华夏大地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当时的袁绍率10万面对曹操的3万部队,袁绍想用绝对的力量碾压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

而织田信长面对的则是金川义元,当时的桶狭间之战也是以少胜多,当时的金川义元动员了2万到2.5万的部队,反观织田信长在没全面接管尾张地区只动员了4千士兵,最后在暴雨的协助下最终击败金川义元

曹操、织田信长都以少胜多击败了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也有认为三国时期的袁绍和金川义元也是颇有相似,袁绍一直以四世三公自居,虽然袁绍在官渡之战拥有比远超曹操的兵力但是由于自己的刚愎自用不听取田丰和沮授的意见是直接导致许攸看出袁绍必败的原因。

比袁绍更加可笑的就是金川义元,在桶狭间之战之后没有丝毫进去没有丝毫的反思,直到被织田信长杀之前还在描眉画齿,好似不能让自己的贵族气质有所玷污!同样的结局

很难相信这两个枭雄都没看到自己的帝国完成的哪一天,曹操被司马家族夺去了江山,织田信长被丰臣秀吉夺取。为什么日本人都喜欢这样的主角

当年在日本有一项投票内容是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织田信长第一曹操第三,可想而知在日本人眼里有多喜欢这两个历史人物,可能是因为曹操和织田信长惊人的巧合,都是乱世奸雄在日本人心里自然的就把自己国家的人物往咱们三国中的人物对照,发现这两人真的好像!

特别是在光荣的游戏中更是如此,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有没有玩过三国志12这款游戏在玩家通关之后会有一个时空混乱,日本战国武将也会来到华夏大陆,我们也可以招募!

以上就是小编的一些关于织田信长和曹操的一些看法,写的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指教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曹操原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2052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曹操的能力和成就,要比刘备、孙权高出很多,不过曹操的口碑却是三人中最差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这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如果曹操真说过这句话,那他的确不是什么好人。不过曹操的原话应该并没有加上“天下人”三字,这并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演义中,多多少少贬低了曹操的人品,到底该如何客观看待曹操,还需要从更多史料中了解他的为人。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被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个在中国史书上有着浓墨重彩描述的传奇人物,从他死后,就一直接受后人点评。可普遍人认为这是一个篡汉乱政的白面奸贼。而精通史书、对历史有深刻见解的学者,比如毛泽东,却认为曹操是个英雄,因为他结束了北方长期战乱,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而大多数人在一句话来评价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拿的七星刀去刺杀董卓,正在熟睡中的董卓突然醒来,没有刺杀成功,便逃到中牟县,中牟县有个县令-陈宫,陈宫听了曹操的伟大志愿,便和他一起跑了,跑到曹操父亲的一个世交吕伯奢家里,吕伯奢为欢迎他俩,便出去打酒并安排家里人好好招待,家里人杀猪宰羊招待曹操,可曹操认为要杀自己,便把这些人全部杀了。事后才知道杀的不是自己而是杀猪羊,跑出来路上遇见吕伯奢,也把他杀了。曹操便说出了:“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在这众说纷纭的评论中,到底哪个是真正的曹操,而真正的曹操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与刘备争夺汉中失败的曹操马不停蹄地带着军队赶到洛阳,准备随时向南支援被关羽围困的曹仁。这时的曹操已六十五岁,不久前刚刚晋封为魏王,还拥有了任意提拔官员与赏赐爵位的权力,可以说离皇帝的位置只剩了一步之遥。这本是一次很普通的军事行动,可是为《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却在这里特意注了一句:

王更修治北部尉廨,令过于旧。

在此一日,也就是曹操受封魏王不久,一日,曹植误闯白马门,白马门大家都知道,且为天子专用通道。皇宫禁令,除天子车驾外,白马门不准任何车驾通行。荀彧极力反对,曹操便命人拆除的白马门,并杀了白马门当值将领。荀彧大家也知道帮助曹操立下汗马功劳,因为荀彧是忠于汉室的,在他眼中,他去辅佐曹操是因为他认为曹操能够兴复汉室,而曹操最早的时候也是兴复汉室,所以他们最早的时候走到了一起,并且荀彧成为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只是曹操野心越来越大,所以荀彧也就无力回天了,在此情况下他希望能保住汉室的名分,即使是傀儡也好,只是曹操没有采纳他的看法。荀彧是忠于汉室的,因为在那个年代里,儒家盛行,忠君爱国。可惜!可悲!可叹!

对于曹操这样的人物,他的性格极其复杂。他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东汉朝廷高官,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三代。而他自幼受朝廷恩惠,所以他出仕后,渴望能为朝廷做点什么,希望凭自己可以振兴日益衰微的东汉王朝。可是这个王朝却拒绝振兴,不仅一步步走向灭亡,而且将曹操的热血和激情一点点扑灭。

普通的有才之士,遇到这种情况,要么不闻不问,要么随波逐流。而曹操,除了有振兴东汉的信念外,还有更崇高的理想——拯救天下苍生。在他振兴东汉的信念坍塌后,拯救天下苍生的理想正式建立起来,而他要实现这个理想,现实告诉他,只能采取非常规的手段。

在一次次冰冷现实的碰壁后和一次次激烈战争的历练下,曾经的热血青年蜕变成乱世枭雄。

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不算太好,客气的说法是“奸雄”,不客气就是“奸臣”,甚至“奸贼”。但鲁迅先生说他是英雄。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这就有了三种评价,也有了三种形象:英雄,奸雄,奸贼。那么,哪一种评价最准确?这就要弄清楚历史上真相的曹操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并不容易。鲁迅先生说,读《三国演义》看三国戏,“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靠得住的,当然还是史书。但先生又说:“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好人必定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曹魏,恰恰就是年代很短的,所以曹操“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代人说坏话的公例”。

后人一直对曹操褒贬不一,可人一生,平黄巾之乱、讨伐董卓、抗击袁绍、南击刘表。战功赫赫,无论是政治、军事、文化,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曹操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其子,曹丕曹植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同时三曹与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在此用曹操的一首诗来结尾,共大家欣赏: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荀攸为什么会成为曹操的谋士?荀攸是怎样成为曹操谋士的?

全文共 1133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曹操手下的谋士并不少,但是为人所熟知的并没有很多,像是郭嘉、贾诩自然不用多说,他们为曹操出的的计谋也都帮助曹操颇多。但是在曹操身边还有一位主要的谋士,那就是荀彧的侄子,荀攸。荀攸其人,非常低调,但是他的才智却不是寻常人能比的。有人说荀攸之所以能成为曹操的谋士,靠的是荀彧的举荐,但事实当真如此吗?荀攸到底是怎样成为曹操的谋士的?

荀攸在荆州远眺蜀地,奈何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此时曹操已经将天子迎接到了许都,就给荀攸写了一封信表示:“现如今天下大乱,真是有志之士开始为国效力之时,你远眺蜀地,还要多久?”

曹操的手比也不小,献帝直接封他为汝南太守,入朝为尚书,许攸同意了。

曹操素闻荀攸大名,就和他聊聊天。一顿茶话会之后,曹操非常开心,就像求到了上上签一样,还不忘跟荀彧和钟繇表示自己遇到了非常人,和这样的人共事,天下无忧!最终曹操任命荀攸为自己的军师。

荀攸首策

建安三年,荀攸跟随曹操讨伐张绣。荀攸跟曹操表示:张绣和刘表表面强强联手,但张绣经常去刘表处请求粮草,刘表也不是次次都会供给,如此长久张绣和刘表一定会反目。现如今不应着急进攻,这样就可以诱导他俩起内讧。如果急忙进攻,张绣和刘表一定会相辅相成。

曹操没有听从荀攸的建议,就急忙进军穰地,和张绣大战一番,张绣果然请求刘表救援。总的来说,这场战斗最终曹操没有达成自己的最初军事目标,可以说是失败了。

曹操感叹道:“不听荀攸的建议以至于此!”在曹操逃跑的路上,理性的设置了伏兵,一开始击破了张绣的追击部队,后来虽然后卫部队被贾诩出计谋破掉,但设置奇兵达到了初期目标。

曹操萌生退意

同年,曹操从宛城回军后简单修整直接就讨伐吕布,其实在曹操决定攻打吕布前,反对意见不绝于耳。

很多人表示刘表和张绣在自己势力后方,此时还进攻吕布一定极其危险。但荀攸认为刘表和张绣在上一战中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此时也不敢轻举妄动。吕布骁勇,还虎视袁术的地盘。如果吕布最终纵横淮水和泗水之间,当地豪杰一定都会响应吕布。现如今趁吕布军士仍不稳定,人心不齐,可以千万讨伐!

曹操这次听从了荀攸的建议。

曹操大军来到了下邳之后,吕布前面的遭遇战频频失利,但是死守下邳这下曹操还真拿吕布没有办法。曹操采用了连战战术,自己的士兵疲惫不堪而吕布军没有投降的意思,此时曹操开始打退堂鼓。

曹操要撤军?荀攸和郭嘉听了差点吓了一跳,立刻就劝说曹操:“吕布有勇无谋,现如今吕布军前三场战斗都败了,他们已经没有锐气了。而且三军以主将为主心骨,主将如果没有信心军队也绝不会奋斗。”对面陈宫虽然有智谋但赶不上趟儿,现如今吕布的锐气没有恢复,在陈宫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我们应该进攻,吕布一定会被我们攻克的!

不久后,曹操引沂水和泗水灌城,城防崩溃后,生擒吕布(应该是吕布主动开城投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荀彧一心想匡扶汉室,为什么没有选择刘备而追随曹操?

全文共 166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一般认为,做事之前要有一个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选择自己要学习、要努力的方向,这样才会更有效率。可是,三国时期的谋士荀彧,他的终极目标是想要匡扶汉室,他的身份也一直都是汉室的臣子,可是为什么他偏偏选择了跟随曹操,而不是和他有着同样目的的刘备呢?

荀彧作为曹操的得力助手,在曹操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荀彧与其他谋士不同,虽然他一心辅佐曹操,但他最终是想要匡扶汉室的。早期的时候,曹操也是有着匡扶汉室的理想和抱负,所以荀彧和他也算是志同道合,而且曹操又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荀彧选择追随他。但是人终究是会改变的,尤其是随着力量的增强,权力欲望的膨胀,让曹操渐渐有了野心。而荀彧是没有改变的,他和曹操出现了分歧,最终荀彧自尽。

可能很多人都有疑问,既然荀彧心向大汉,那么他为什么不去追随一心扶汉室的刘备呢?

荀彧,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政治家,谋士,曾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劳。晚年因为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而遭到贬职,后忧郁成病而亡。因为此刻,荀彧还是心系大汉的。荀彧的出身也算是名门望族,他的根基在北方,基于其家族利益的考虑,就要选择的人应该是最有希望统一北方的人,在当时的众多诸侯中,曹操的潜力是最大的,而刘备草芥出身,虽有皇叔身份,但其皇叔的身份也有待考证,很显然,荀氏押宝在他的身上。事实也证明曹操对荀氏的庇佑非常之多。

若站在荀彧的角度看,曹操刺杀董已经被贴上了忠良的标签,曹操能够像光武一样中兴的可能性显然比一个织席贩履之徒大的多。其实荀彧在乎的并不是皇帝是谁,而是大汉是不是还存在,无论曹操怎样攫取权力,只要他还是臣。

曹操也起到的关键作用,曹操他知人善任,能够委荀彧以重任,以让他一展才华,这就是知遇之恩,古人最讲究的就是知遇之恩。以荀彧的聪明才智他又如何看不出来大汉气数已尽,只是情感上不愿意接受罢了,但只要他还是魏王,那就必须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肝脑涂地。

荀彧也有自己的理想,他也想一展才华,匡扶天下,而看到曹操如此重用自己,说明曹操是一个可以追随的明君,让荀彧感觉到只有在这里荀彧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我们再来看看曹操前期的谋士集团。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毛阶、董昭,等等。再来看看刘备尚未遇到诸葛亮之前的谋士集团。糜竺,简雍,孙乾……

刘备早期起家,来投的都是寒门之士。比如简雍,是同乡,自小玩到大的朋友;孙乾,寒门出身,因才学结识郑玄,后被刘备征辟;糜竺,为士人不耻的商人,家里有钱;徐庶,无权无势,避祸到荆州,于是投奔刘备。甚至诸葛亮,也仅仅只是有一个“名门之后”的名头而已。其时诸葛家族早已失势,生活并不富裕,其境遇恐怕比“中山靖王之后,织席贩履之徒”的刘备好不了多少。

而荀彧,出身颍川荀氏,名门望族。其家乃荀子之后,几代都是朝中重臣。这样的出身,决定了荀彧不可能追随一位出身寒门的领袖。在东汉末年的乱局里,荀彧这样的人会出来做官,说明其代表的已不仅仅是个人理想和信念,整个家族的利益才是必须放到第一位考虑的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在当时的三国时代,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刘备是真心匡扶汉室,因为姓刘又如何? 刘表、刘樟都姓刘,还不都是各怀鬼胎,这些荀彧还会不知道吗?所以他最终还是选择的曹操。总结起来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个原因,曹操比刘备更具声望,曹操的出身和刘备的出身相差很大,刘备只不过是一个织履的,而曹操则是宦官子弟。曹操在早期就有了自己的班底,而刘备什么都没有,容身之地都没有,所以怎么看曹操都是更好的选择。

第二个原因,汉代时候,文人学士一般不会轻易跳槽的,这就好比女人改嫁一般,文人这么做了就有点失节了。汉末时期,这些人物都是来自于名门世家,他们从小便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所以不可能轻易易主,因此荀彧选择自尽。

第三个原因,那个时候汉朝君主汉献帝还在,刘备说到底只是名义上的皇叔,其他什么都不是,和皇室有亲的人多了去了。所以荀彧不可能放着眼前的汉献帝不要,去追随刘备,毕竟汉献帝才是正统啊。再者刘备的刘皇叔这个称号,对于那些中低阶层还有点影响力,对于这些贵族来说都很不屑,在他们看来,刘备不过是借此来争夺权力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曹操墓为何随葬猪圈?曹操生前养猪吗?

全文共 2093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在古墓当中出土的,应该都是一些极其珍贵的文物宝物之类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盗墓贼去盗墓的原因之一,但是在曹操墓当中,却出土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那就是里面居然有一个猪圈养猪这种事情在外面看来,似乎并不像是曹操这样的身份会做的事情,为什么他的墓中会有一个猪圈?1.曹操墓真的有猪圈吗

随着一号墓不再有东西和二号墓出土文物的进一步公布,倪方六认为将安阳西高穴墓认定为曹操墓的漏洞更大了,比如半块石牌“常所用长犀盾”、陶灶、陶井、陶厕、陶猪圈等随葬明器,便成了不利于曹操墓认定的出土文物。他说:“曹操这个级别的人物,怎么会随葬大众化的东西?如果说曹操也是吃喝拉的人,随葬陶灶、陶井、陶厕是正常的,有可能,那么随葬‘陶猪圈’这类农家东西,有可能么?随葬品明器一般是墓主逝前生活、工作场景的对等反映,身居高堂的贵族曹操家会有猪圈?天天为战争而费脑汁的曹操生前也在喂猪?或是,曹操的妻妾生前要喂猪?”

如果墓主不是曹操,那个60岁男骨又会是谁?研究盗墓史的倪方六认为,这个男骨很可能是盗墓贼的尸骨,而不是曹操的。他说,从考古实践来看,只要有盗洞,墓内有盗墓贼尸骨的可能性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曹魏时代的墓葬中出现盗墓贼尸骨,在考古界也有发现。比如,在山东东阿县发现的曹操儿子曹植墓,里面出土的男骨(现已迷失),有专家便认为是盗墓贼的。

“曹操生前还养猪?”还有网友以夸张的形式表达对曹操墓出土陶猪圈的疑问。不少人认为,陶猪圈是反映地主庄园生活的随葬明器,帝王陵里不应该有这东西。

对此,潘伟斌说,曹操墓中出土的应该叫陶圈厕,汉代厕所与猪圈大多合一。东汉时期和曹操墓时代相近、级别相似的大墓中,就出土过不少这种东西,如江苏邗江甘泉汉广陵王刘荆墓、山东东平王陵汉墓、山东临淄金岭镇齐炀王刘石墓等东汉时期诸侯王级别墓葬中,均出土有陶猪圈。特别是安徽马鞍山朱然家族墓中出土马圈、猪圈、厕圈,南京上坊孙吴大墓出土青瓷鸡舍、畜屋、羊圈。这两座墓葬级别很高,距曹操时代最近,最能说明问题。

他说,上述例证充分证明,东汉诸侯王墓葬中随葬陶猪圈并非罕见,曹操下葬时身份为魏王,也属诸侯王级别,并非当时最高级别墓葬,随葬猪圈是符合历史事实的。2.东汉绿釉陶猪圈

东汉绿釉陶猪圈为东汉时期的文物,高25.3厘米 圈宽24.5厘米,1987年出土于三门峡市区。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随葬模型器。猪圈呈圆形,围栏镂空,栏内有一猪。猪圈与厕所相连。此模型是汉代湖南地区小农生活习俗的反映。

绿釉陶猪圈是一种低温釉陶质的随葬模型器,猪圈与厕所合一,反映汉代人们的生活习俗。猪圈呈圆形,围栏镂空,栏内有一肥猪。围栏一边处建有一间方形厕所,歇山式顶,檐伸出墙外,屋顶与厕可分开。顶圈外有梯拾级而上,通向厕门,粪坑与猪圈相通。猪圈胎呈红色,烧成温度较低,通体施绿釉,釉色光亮,是同类模型器的精品。

低温釉陶是流行于东汉为随葬而烧造的一种陶器。它以氧化铜或氧化铁为着色剂,以铅为助溶剂,烧成温度低,大约700℃左右,铜在窑内氧化气氛中使釉呈现美丽的翠绿色,铁呈黄褐色或棕红色。这件猪圈是由氧化铜为着色剂烧制的,釉面光亮,是同类器中的精美者。东汉提倡孝道,盛行厚葬,人们尽量为死者安排在阴间生活所需的一切,大到房屋建筑,小到日常各种用具,只不过多用模型器代替。牲畜圈舍是模型器的一大项,但因各地养殖牲畜种类的差异,随葬圈舍也有不同,湖南地区多见猪圈,反映湖南地区自古以来养猪业兴旺。3.曹操养猪吗

曹操墓发现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石质‘遣册’即石牌,有人怀疑是假的。这一次,洛阳考古人的工作做得很细致,石牌出土位置和状况很清楚,后期整理也很细致,由此可以旁证曹操墓石牌的真实性。

“现在看来,石牌是曹魏时期高等级贵族墓葬的一种标识,是当时特有的丧葬制度,有可能是从曹操开始使用。曹休是列侯,他的墓就没有,说明当时只有皇家才能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白云翔说。

“该墓的发现,为进一步确认安阳西高穴曹操墓提供了有力佐证,一些谣言不攻自破。”北京大学教授赵化成说。

“曹操还养猪吗?”曾是质疑曹操墓最响亮的声音之一。

赵化成指出,曹操墓里出土猪圈明器,就有人说曹操养猪,这是缺乏考古学常识。这一次也出土了猪、羊等模型明器,总不能说皇帝皇后也养羊养猪吧,随着考古学知识的普及,公众认识也会提高。

东汉时期的画像石被当成铺地石,铺在曹操墓的墓室里,也是引起学者质疑的原因之一。“这一次,在曹魏皇家大墓里,发现带有东汉戳印的条形砖,说明曹魏时期薄葬有一个特点可能是旧物利用。”他说。

赵化成还认为,两座大墓还有相同的建造方式,比如墓上都发现有排列有序的柱洞,可能营建之时搭有棚子,建成后再拆掉。“这个墓和曹操墓一样,都是出土了4个璧、一个珪,这是非常重要的墓主人身份的象征。”曹操墓发掘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潘伟斌说。

通过对周边的调查钻探,考古人员在该墓葬东侧400米的山岗上,发现了一座规模更大的墓葬,亦为东西朝向、不见封土。它会是另一个帝王墓吗?墓主人与正在发掘的大墓是夫妻或是父子关系?猜想的同时,考古学家期待它会带给人们更多惊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杨修了解曹操为什么还故意惹怒他?杨修聪明却惹上杀身之祸

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杨修其实非常聪明而且有才华,但是杨修的性格属于不讨人喜欢的类型,因为太喜欢彰显自己的聪明而且盛气凌人的样子一点亲和力都没有。杨修非常会看人,基本上能把曹操的想法给摸透,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到曹操的信赖,而且会觉得你是个威胁,当然杨修肯定也懂这些,但还是因为惹怒了曹操最后被杀。如果杨修还活着,起码也能制约下司马懿了。

做个名士是好事,当权者要么把他们供成“吉祥物”,要么就让他们为自己张目。但名士拂了当权者心意后,这日子就不好过了。比如边让、崔琰、孔融,还有杨修,字德祖。

阔字谜

杨修同学身上的小故事还挺多的,最出名的一个“绝妙好辞”,已经在曹操的典故中谈及,就不再重复了。先来个《世说新语》上的小故事,来自“捷悟篇”,杨修在给曹操当主簿的时候,承包了修建丞相府门的工作。

刚刚搭了个框架,只建了屋掾,曹操就出来观看,什么评价都没说,就让人在门上提了个“活”字。工匠们都不明白曹操啥意思,只有杨修一看就懂,让人直接把门拆掉,等新门建成后,杨修给出了解释“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显然是嫌门太大了”。

这是文化人直接交锋,一般人可想不出这种“脑筋急转弯”。顺便,想起个类似的故事,泰山上有个石碑,上书“虫二”俩字,也是缺了偏旁部首。不过这个谜底写出来更有诗意,“风月无边”,风月的繁体字去掉边框,就是“虫二”了,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合字谜

依然是《世说新语》贡献的小故事,曾有人送给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只吃了一点,就在盖头上写了个“合”字,随后传递给手下众人看。手下们看了都不理解曹操想干啥,他们做的就是轮流传递。

一直到杨修这才有不一样的操作,杨修看完这个“合”字,拿起来就吃了一口,当然他也为自己的行为做出了解释“曹公这是让咱们每人吃一口啊,都犹豫啥呢?!”把“合”字拆开,可以拆成“人”、“一”、“口”三个字,连在一起就是一人一口嘛。

杨修这个合字谜,配上荀彧的空盒子,真是相得益彰。

鸡肋军令

这次不是《世说新语》,而是来自《后汉书·杨震传》,杨修是他的玄孙。还是杨修担任曹操主簿时期,汉中之战后,曹操虽然败了一阵,但也把汉中的人口迁徙得七七八八。曹操一时间骑虎难下,想攻打刘备力不从心,想撤有不甘心。

心烦意乱之下,曹操随口给了一个军令,“鸡肋”。过来领命的将领完全不知道啥意思,杨修就给解释了一下“鸡肋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意思是曹公决定撤兵啦”。

杨修真是个机智的人,他怎么死的呢?曹操临终前几个月把他赐死的,因为杨修在“夺嫡之争”中站在了曹植这边,而且还多次揣摩曹操的心意,帮曹植讨得曹操欢心。然而曹植毕竟是失败者,曹操也不喜欢有这么喜欢猜测领导心理的下属,所以黄泉再会吧。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杨修:连曹操都忌惮的人, 死前不杀司马懿也要杀他

曹操:曹操:《世说新语》的作者一定是我的黑粉

孔融:孔融:我4岁就会让梨,你小时候做过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荀彧是曹操的张良,那曹操的萧何是谁?

全文共 2703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曹操身边有非常多的人才,他对待人才的态度,其他很多人可能也想学,但是始终学不来,因为他是发自真心的,别人只是照葫芦画瓢,怎么可能找到其中的精髓?他对于人才们的夸赞也是毫不吝啬,比如,他曾经说荀彧对他来说就像是西汉时期的谋圣张良,这一句话可想而知吧荀彧提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那么,有了张良,谁又是曹操的萧何呢?

曹操不仅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他还是一个十分有成就的文学家。由于他熟知历史,所以手下的人很多都会被他夸赞成历史上有成就的名人,像荀彧被他称之为“张良”、程昱被他称之为“孟贲”、徐晃被称之为“司马穰苴”等等。魏国还有一个人,当时官职不过是一郡太守,却被曹操称之为“萧何”,也就是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

是谁有这样的功绩能被曹操称之为自己的萧何呢?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二十岁时担任郡的功曹,代理郑县县令。后被举荐为孝廉,担任汉中的府丞。由于当时正逢天下大乱,杜畿就弃官客居到了荆州,直到建安年间才返回故里。因为荀彧的举荐,曹操用杜畿作了司空司直,并升迁他作了护羌校尉,让他持符节,任西平太守。

曹操平定了河北以后,高幹却在并州反叛,并联络河东郡掾卫固、中郎将范先等人,准备进攻并夺取河东。河东这地方依山靠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曹操担心的是,如果加兵征讨,潼关以西的诸侯有可能依仗险要的地势乘机兴兵作乱;河东的四邻已经反叛的不少,如果还继续让他们留任,又担心他们和骰山、渑池一带作乱的张晟以及南面的刘表联手,造成更深的危害。

曹操请荀彧替他举荐一个萧何一样的人用来镇守河东。荀彧说:“杜畿就正是这样的人。”得到了曹操的认可。河东郡原来的太守叫做王邑,虽然在河东有一定的政绩和民望,但他不是曹操的人,于是曹操就要把他调开,换上自己信得过的人。杜畿就这样在上任的路上被重新任命为河东太守。

汉朝的郡守权力很大,王邑不愿意离职,得知这个消息后就预派了士兵数千人封锁、切断了陕津黄河渡口。王邑同时派出卫固等人向司隶校尉钟繇陈情,想以民意逼迫曹操收回成命。但钟繇不为所动,王邑就带着印绶跑到汉献帝那儿去了。杜畿到陕津,不能渡过黄河。曹操派遣征讨卫固的夏侯惇的大军又没有到达,有人劝杜畿不要急于前去,应当等到大兵来了再说。杜畿认为,河东有民三万户,正处于无组织状态,大军逼迫太急,他们必然因惧怕而听命于卫固。

如果卫固拼死抵抗,一旦讨伐不能取胜,四邻再与叛军呼应,天下的变乱就难以平息了;如果讨伐他们能取胜,这样做的结果,河东郡的百姓必将遭到残害。此前卫固等人曾经要求前任太守留任,这说明他们还没有公开拒绝朝廷的命令,就必定不会杀害新的太守。所以,当前该做的就是要出其不意地驾单车直接前往河东郡。卫固为人计谋虽多,但没有决断,他料想不到这种情况出现,必然会伪装接受新太守。杜畿还认为,只要能到郡中居住上一个多月,用计策拖住他们,就会有办法。于是杜畿就暗中绕道过了黄河。

就私人关系来说,卫固和范先对待杜畿还是有所区别的。范先斩杀了郡主簿以下的官吏三十余人,想依此来震慑民众和观察杜畿,但杜畿不动声色,举动自如。卫固认为,杜畿只是一人前来,杀了他只会留下一个杀太守恶名,对敌人没有什么损失,于是就善待杜畿。杜畿对卫固、范先说,你们两家是河东的豪门望族,我只能仰仗二位才能成事立业。并希望两人有大事和他共同商量。杜畿还任命卫固为都督,代行副太守和功曹的职责;而范先则统领郡中所有的三千将校吏兵。卫固、范先等人见杜畿这么倚重,心中暗喜。

但是,他们虽然表面上听命于杜畿,却不把他放在心中。卫固想要大举征发士卒,杜畿很害怕他这样做,就装着劝告卫固说:“凡是要作非常大事的人,不可动摇众人的心。现今若大举征发军兵民众必定惊扰,我看不如慢慢地拿钱财来招募新兵。”卫固认为他说得很对,就听从了他,便决定用钱来招募调发新兵,搞了数十天这事才定下来。

诸将贪求钱财,往往名义上应募的很多而实际遣送上来的兵员却很少。杜畿又去劝喻卫固等人说:“顾家是人之常情,诸将掾吏这些人,可以分别遣散他们回家休息,紧急有事时再召集他们也不难。”卫固等人怕不听他的会违背大众的心意又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原先卫固军中有心向善的人都去了郡外,暗中成了杜畿的外援;而那些原先就一心为恶的人也分散,各自回到了自己家中,卫固的兵众就这样被杜畿拆散了。等到高幹反叛来攻,四周各郡县响应,卫固想秘密调集兵众,匆忙之间却难以集合起来。

杜畿知道各县都会归附自己,因而就闯出郡城,仅仅率领了数十骑兵到了一个县城拒守。河东的官吏兵民大多数都举城救助杜畿。就这样过了数十日,杜畿就得到了士兵四千余人,卫固与高幹、张晟共同攻击杜畿,也未能攻下。叛军又去劫略各县,也没有获得什么东西。恰逢朝廷派来平叛的大军赶到,高幹、张晟兵败,卫固等人被杀,其余的党羽赦免,让他们恢复各自所执的生业。

那时,天下各郡县都残破了,唯有河东最先获得安定,人口、财产损失也都不大。杜畿全面行使了太守的权利,省刑减负,鼓励生产,开办教育,河东郡很快就富裕起来。

韩遂、马超叛乱的时候,隔黄河相邻的关中弘农、冯翊两郡很多县城来响应他们。河东虽然与叛乱占领区接近,但民众却没有异心。曹操西征韩遂、马超的大军到达蒲阪,与叛军夹渭河列为军阵,军中的粮草全都仰仗河东供给。到平叛获胜,河东郡还有余粮二十余万斛,被曹操下令表彰,特地增加他的俸禄为中二千石。曹操征伐汉中时,杜畿派遣五千人为大军运粮。这些运粮的人都自动相互劝勉说:“人生总有一死,可不能有负我们的府君啊!”他们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逃亡。

魏国建立以后,杜畿被任命为尚书。建国诸事理顺以后,曹操又下了一道命令说:“昔日萧何安定关中,寇恂平定河内,杜卿您也有这样的功劳。我曾想授予杜卿您谏官纳言的要职;可是顾念到河东是我的股肱要郡,是国库军食赖以充实的地方,那里的治乱兴衰,足以牵制天下,故而暂且还要烦劳杜卿您留在那里镇守。”杜畿于是又到河东任职太守,直到曹丕即魏王位,才征召他入京为尚书,这太守一干就是十六年。曹丕当皇帝,杜畿被任命为守司隶校尉之职。后在曹丕亲征孙吴时,让杜畿担任了尚书仆射,统管留守诸事。此后,曹丕巡幸许昌,杜畿又在洛阳居留守之职。曹丕诏令杜畿监造御用的楼船,在陶河试船时,他亲自登船,不幸遭遇大风沉没淹死。魏文帝曹丕为他痛哭流涕,并追赠为太仆。

杜畿单车赴任,胆大智广,勤劳用事,亲力亲为,也难怪在太守任上就被曹操称之为自己的萧何。杜畿大多时候都是任职太守,为此还影响到了升迁,看来,封建社会也有不少任劳任怨的官,而对于这样的官,当政者和民众的看法往往是一致的,就是不但会得到当政者的赞许,也会得到民众的赞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朱元璋可以用十五年一统天下,曹操为什么却不能?

全文共 395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操朱元璋其实有的人喜欢曹操有的人喜欢朱元璋,但是不敢谁喜欢谁,但是关于朱元璋和曹操还是有一定的相似度的,但是朱元璋好就好在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把天下给统一了,但是曹操却不能,那么有的人会问了,其实看曹操和朱元璋也不差啊为什么曹操却不能一统天下呢?下面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1、识人用人比较,朱元璋略胜一筹。

知人善任,并能充分发挥手下能人各自特长,这是一个开国君主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1)团队比较。这个是最直观的体现,中国历来不缺人才,缺少的是发现人才。朱元璋善于识人用人是出了名的,手下的徐达、李善长、刘伯温、朱升都是500年一遇的顶级人才,曹操手下百年一遇的一流人才虽多,但顶级人才太少,要么就短命而亡,比如郭嘉,下面再具体说说。

先说朱元璋团队。文臣谋士有李善长、刘伯温、朱升,这三个可都是500年一遇的顶级人才。此外,还有宋濂、叶兑、陶安、章溢、胡惟庸、张中、吕昶、王广洋、方孝孺等,也都是一时俊杰。武将也不遑多让,徐达是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常遇春和李文忠也都可以进历史上的十大勇将,这个网上也有排名,大家可以百度看看。此外,朱元璋手下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就有邵荣(朱元璋曾经的手下第一名将,能力和初期地位均在徐达之上,后因造反被杀),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傅友德、朱文正、沐英、蓝玉、胡大海、汤和,廖永忠等,而且不少都是终身未尝一败的常胜将军,水军陆军优秀将才都有,阵容堪称豪华。

再说曹操团队。曹操拥有三国时期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人才队伍,所以地盘也最大。文有郭嘉、司马懿、荀 彧、贾 诩、程 昱、荀攸,都是三国一流人才,但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史,都算不得最顶级的人才。武将也有夏侯惇、典 韦、许 褚、张 辽、徐 晃、张 郃、夏侯渊、曹仁等人,受《三国演义》影响,名气都很大,可惜战绩也就那样,没有取得什么名垂青史的重大战役胜利,和徐达等人,明显不是一个档次的。

2)用人比较。朱元璋用人方面,一辈子几乎没有犯过一次大错,也很会识人用人,手下也是名将辈出,人才济济。徐达擅统率,常遇春擅突击,朱文正擅防守,邓愈擅抚士卒,李文忠擅奔袭,而朱元璋都能一一恰当任用,让他们的军事才华得以显现。比如用不为人知的毛头小子朱文正守洪都,用默默无闻的耿炳文守长兴,以绝对劣势对敌,两座看似危如累卵的城市,最终都未被攻下,反而大量消耗敌人,为最后朱元璋发动反攻与总攻赢取了宝贵时间和精力。傅友德作为降将,功名不显,朱元璋却敢提拔他当偏师和副将,所以才会有后面征伐北元的七战七捷,才会有破蜀后的“傅一廖二”评语。平定云南后,朱元璋留沐英世代镇守,个人认为这一招可以和本朝毛建立新僵兵团相媲美了。

曹操识人用人失误最明显的体现是在赤壁之战,比如对于黄盖、庞统,以及水军将领的使用和认识等,其他对于张松的错失等,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展开了,这段历史大家也都很熟悉。

2、个人能力比较,朱元璋明显更强。

1)先说朱元璋

朱元璋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一统天下的开国皇帝,个人能力十分突出,本身就是一个BUG般的存在,终其一身,未闻一败,他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也是卓越的战略家,这点甚至是徐达、常遇春等不世出的名将都有所不及的,比如元大都之战就是名例。

A、战术水平一流。朱元璋不仅是优秀的军事将领,而且也是非常杰出的军事统帅。几乎每打一仗,朱元璋都是自己亲自布局,料敌如神,百战百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一一鄱阳湖水战,老朱以20万小舟大胜陈友谅60万巨舰,就是最好例证。

所以,毛也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在他看来,两军交战,在总体处于弱势情况下,胜败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从而造成相对的强势,以相对的强势敌相对的弱势,各个歼灭敌人,最终由弱变强战胜敌人。这是中国兵法的精妙之处,他认为李世民得此精髓,以此战法驰骋天下无敌手。

不过,在我看来,朱元璋的军事能力可能还是要胜出李世民的。毕竟李世民是世家子弟,造反开始就佣兵几十万,手下战将林立了,而朱元璋是从无业游民起家的,在部队也是从小队长干起,几十人到几千人,再到几万,最终才是几十万人。完全是从小号练起,跟李世民这样的人民币玩家,完全不是一个难度级别嘛,玩过王者荣耀或者三国志11威力加强版游戏的朋友也会有所体会。

B、战略眼光突出。朱元璋还是天才的战略家,他的军事作战特点是稳扎稳打,稳步推进,次第经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擅长大迂回包围的军事战略,这一点也被他的忠实粉丝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选择先打陈友谅还是先打张士诚,朱元璋的目光远大,战略眼光突出就有所体现了。

而朱元璋的战略思想从明军北伐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也可以看出。在征询诸将意见时,大将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的军事作战方法。朱元璋认为这是一个轻敌冒进的方案,不能稳操胜券。

他根据当时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情况,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和各部内部的政治倾向、军事实力,他认为元朝建都北京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兵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必然陷入被动之中。

有鉴于此,朱元璋力排众议,提出稳扎稳打,渐次推进,各个击破的北伐军事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此役更是打破了中国历史上由北向南统一的公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南向北完成的统一,可谓千古奇功。

2)再说曹操。在三国里面,曹操是综合能力最强的人,也是我最推崇的三国历史人物,但放眼历史长河,和朱元璋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好的大家说了很多,我就不重复了,下面简单说说他和朱元璋的差距在哪里。

A、定位不准。正如李世民所说的,曹孟德一将之才有余,万盛之才不足,而偏偏又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亲力亲为,这点类似诸葛亮,手下将领锻炼机会不多,才能发挥也不足。更关键的是曹操自身也不是个顶级统帅之才,至少用兵之道不如朱元璋,刘秀和李世民,他们三个哥们,自己领兵打仗可几乎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用兵如神。所以,作为一个君主,曹操这叫做定位不准,而自身又不够优秀。

B、不够沉稳。曹操这个人还有一个致命缺点。很容易骄傲轻敌,志得意满,取得一点胜利,往往就容易轻敌,作为一个主帅,这个是致命错误,高手过招,容不得半点马虎,决定成败的往往就是这些细节问题。古人云,骄兵必败,个人也是如此。曹操好不容易赢了官渡之战,却在赤壁之战一溃千里,丧失了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而赤壁之战之所以失败,曹操麻痹轻敌,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朱元璋一辈子都是戒骄戒躁,从不轻敌冒进,

C、缺乏忍耐。朱元璋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在自己比较弱小时,也很会保护自己,比如对元朝态度等,很多人拿这个说事,其实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历史上的成功人士,有哪几个不是能屈能伸的高手?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才有后面一代兵仙的赫赫战功。很多人说朱元璋爱杀开国功臣,请记住,那是开国以后的事情。反观曹操,还没统一天下,就逼迫自己最得力的助手荀彧自杀,这无异于自毁长城。此外,曹操家人在徐州被人杀,他除了杀死杀父仇人,还迁怒于人,屠了徐州城,类似的事情有好几个,还没取得天下呢,这样做是很容易失去民心的。

3、竞争对手比较,朱元璋的更强悍。

1)朱元璋对手主要有三,第一个就是野心勃勃,能力突出的陈友谅。鼎盛时期得陈友谅,佣兵百万,手下名将也很多,张定边更是天下第一猛将,此外还有实力不下于徐达、常遇春的傅友德、邹普胜、张必先、赵普胜等智勇双全的悍将。

第二个对手是张士诚。此人也不是孬种,独自坚守泰州孤城,能抵挡住元朝名将脱脱带领的百万大军的进攻。

第三个对手便是元朝。经过十多年的战火洗礼,冷兵器时代最凶悍的蒙古骑兵,百炼成钢,基本恢复了蒙古帝国巅峰时期的战斗能力,虽然还是差点,但也差不了多少了。此外,元朝还有被朱元璋称为天下奇男子的元朝第一名将扩廓帖木儿,第一名相脱脱,可惜元朝不会用人,被朱元璋各个击破了。

2)曹操的对手主要是刘备和孙权。先说刘备,他自称汉室宗亲,有一定号召力,也会用人,手下诸葛亮也是500年一遇的顶级人才,虽然武将差了点,缺少帅才。而且,刘备也很能屈能伸,所以终成一方霸主。

第二个是孙权。江东孙吴家族,从孙坚开始,到孙策,再到孙权,连续三代人才辈出,能文能武,手下也有一帮杰出人才,比如周瑜、鲁肃、陆逊等人,也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但是,跟朱元璋对手相比,很显然,刘备不如元朝强大,而孙权也不如陈友谅+张士诚强大。

此外,就当时争夺天下的战略形势而言,朱元璋处于四战之地,上游是陈友谅,下游是张士诚,北边是元朝,哪个都是不好惹的,一着不慎,就可能遭来灭顶之灾,而且在他的四周,朱元璋当时都是最弱小的。

曹操早期也是处于四战之地,但是他的战略形势比朱元璋要好很多,他的四周都是孔秀、张绣、吕布、孔融之徒,根本不是陈友谅、张士诚、元朝一个级别的。后面三分天下以后,天下九州,曹操独占六州,还是没能统一天下,这个更多的还是个人实力不济能说明的了。

再说到出身问题,不管怎么说,曹操肯定比朱元璋好多了,这个不多说,大家都知道的。

总评: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识人用人,亦或是竞争对手比较,曹操比朱元璋还是略逊一筹的。当然,这不是说曹操不厉害,那只是相对于朱元璋而言的,只能说老朱太厉害了,历史上没几个帝王能比他更厉害的。事实上,曹操也是很厉害的,他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人才,能文能武,文韬武略,样样杰出。

此外,这也是一个关公战秦琼的问题,每个人看法不一样,以上也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一些地方也谈得不够全面深刻,大家有好的想法,可以在评论里补充,我们一起讨论,共同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袁绍袁术为何都败给了曹操?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

全文共 2883 字

+ 加入清单

袁绍和袁术,两人都是出自汉末时期四世三公的袁家,虽然说两人算是兄弟,只不过两人在家族当中的地位差别比较大,一个是嫡子一个是庶子,所以出身的差别是必然存在的。但是他们两人却也都同样是出身袁家,后来也都实力非常强,袁绍甚至自行称帝,可是为什么兄弟两人最终却全都败给了当时实力比较弱小的曹操了呢?曹操究竟是为什么能够战胜这样的两个人,背后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袁绍为何败给曹操

由于受《三国演义》电视剧的影响,大部分人对于袁绍的印象都停留在了官渡之战:少谋,无断,听不进忠言,一个失败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纵观袁绍的一生其实都在打胜仗,可唯独官渡大败于曹操,隔了两年病死了,就好像一个人打架,赢了99次,可却在第100次被人意外的打残了一样,结果前程尽毁。

袁绍虽然顶着四世三公的光环,可刚起兵的时候也没有多少人马,照样过着仰人鼻息的生活,可是袁绍凭着自己的双手硬是打出了一片天地。最初袁绍寄于冀州韩馥的篱下,结果袁绍用计轻易的让韩馥主动让出冀州,获得第一块地盘。而后,袁绍率军击败青州的黄巾军。接着亲自率军以少胜多击败公孙瓒。

不久后袁绍又与袁术,公孙瓒同时开战。在曹操的帮助下彻底击败北方的豪强,最后剩下唯一的对手曹操,结果在官渡被曹操大败。袁绍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几乎没有败绩,难道是靠运气吗?显然不是,袁绍是有实力的,并非庸才。那他为何偏偏就不是曹操的对手呢?

这是因为此时天上掉下了一份大礼,可袁绍竟然将这份大礼拱手让给了曹操。导致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份大礼到底是什么呢?公元195年,正当袁绍所向披靡,志得意满,横扫诸侯,如日中天的时候。汉朝的皇帝汉献帝刘协正在四处东躲西藏,逃避董卓余孽追捕,苦苦的寻找一个避难之所。

而此时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收留皇帝,路过吕布的地盘,吕布因为粮草不足不敢收留。此时袁绍的谋士沮授立即提醒袁绍这是份上天掉下的大礼,应该赶紧接着,将天子接回,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一统天下。可袁绍不同意,他认为汉朝已经完蛋了,这个时候接天子回家就是个累赘,毫无益处,还得事事请示天子,麻烦。虽然沮授屡次提醒,袁绍依然不采纳。

结果曹操闻讯,赶紧派人将皇帝接回家,名正言顺的奉天讨贼。可以说汉献帝这份大礼是袁绍活生生主动让给曹操的。这个举动虽然只是微妙的变化,却彻底改变了局势。大汉绵延400多年,天下士子之心依然心向汉室,很多名士投奔曹操,实际是忠于汉室的。譬如曹操最重要的谋士荀彧,所以曹操终其一生没有称帝也有这个原因。

曹操得到皇帝,立即就站到了正义的一面,格局瞬间就变了。这股凝聚人心的力量不可小视,刘备就是最好的例子,借着汉朝的名义从草根走向皇帝。只可惜袁绍不懂手握天子的重要性,硬生生的将这份大礼让给曹操,结果因为这个重要的原因大败于曹操,步入万劫不复的深渊。2、袁术为何败给曹操

早年的袁术曾被控制朝廷的何进所赏识,后董卓入京主政,看不惯董卓胡作非为的袁术逃离了京师,逐步占领了物产丰富、未经战乱的淮南,凭借祖上的名声以及自己的本事,逐渐成了汉末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随后更是在民心思汉的潮流中率先称帝!

袁术称帝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迅速采取行动,并昭告其他诸侯讨伐袁术,并取得胜利。那么,袁术为何会败给势力不及自己的曹操呢?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袁术逆天称帝,不得人心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汉末以来,虽然汉廷式微,但仍然是名义上的朝廷。大汉经过400年的统治,早已根深蒂固,老百姓对于大汉是拥护的。袁术虽雄琚江南,治下百姓安居乐业,但袁术治下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汉廷的功劳。因此,袁术治下的百姓依旧拥戴的汉廷,而非他袁术个人。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讨伐袁术合法

曹操在洛阳挟持汉献帝,开始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生涯。袁术称帝后,他又挟天子以击诸侯,不断以天子名义讨伐袁术,扩张地盘。因此,从法理上讲,曹操的讨逆军是正义的,而袁术称帝属于非法行为,是非正义的。

袁术的个人能力远不及曹操

袁术能够雄琚江南,甚至改元称帝,得益于其祖上有功无大汉,因此被称为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四世三公。

然而,自带光环的袁术碰到了不世出的曹操。袁术称帝时虽拥军几十万,而刚占领兖州的曹操并不过数万,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以王师讨伐逆贼。

且曹操军事谋略方向在整个三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而袁术这个人爱占小便宜,如猛将孙策用传国玉玺换取自由,并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四位名将,如此贪图小利、毫无长远眼光的袁术还敢称帝,焉能不败乎?3、袁绍袁术怎么死的

袁术

袁术称帝的行为,被天下诸侯所不齿,袁术等于成为了众矢之的,不久就接连遭到孙策、吕布、曹操三方的叛盟与打击。首先,孙策在江东脱离袁术而自立,逐走袁术任命的丹杨太守袁胤,并连带使得袁术的广陵太守吴景、将军孙贲在收到孙策的书信后,弃袁术投孙策(两人皆是孙策亲戚),使得袁术丧失广陵、江东等大片土地,势力为之一挫;其次,吕布大败袁术军,在淮北大肆抄掠;第三是,术率领部队进攻陈国,诱杀了陈王刘宠和陈国相骆俊。曹操亲自征讨袁术,在蕲阳擒斩袁术大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袁术再度奔逃到淮南。

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年)冬季,碰上大旱灾与大饥荒,实力严重受损,江淮之间处处可见人吃人的惨剧。当时沛相舒邵(字仲应)劝袁术散粮救饥民,袁术听后大怒,将斩之。舒邵说:“我知道一定要死,所以这么做。我情愿以自己一人的性命,从灾难困苦中救出百姓。”袁术受感动,下马拉着他的手说:“仲应,您只想自己享有天下美名,而不愿意与我共同分享吗?”然而,此时袁术的衰败已经无法逆转。后来,其部曲陈兰、雷薄叛变,在掠夺粮草后,奔赴于灊山。

建安四年(199年),走投无路的袁术,前往灊山投奔他以前部曲雷薄、陈兰,却为雷薄等拒绝,于是又将帝号归于袁绍,写信给袁绍说:“天命离开汉室已经很久了,靠天下人扶持,政权出自私门。英雄豪杰争夺追逐,分割地盘。这同周朝末年的七国没有两样,只有强大的一方吞并他方。袁氏禀受天命应当统治天下,符命祥瑞粲然昭著。现在您拥有四个州,户口达百万人,论势力谁都不可能同您争强,论地位谁都不可能比您高。曹操虽然想扶助衰弱的朝廷,怎么能够将断掉的天命重新接上,将已经灭亡的朝廷重新振兴呢?我恭敬地将天命送给您,希望您使它振兴。”袁绍同意接纳袁术。

于是,袁术前往投奔袁绍长子、时任青州刺史的袁谭,结果在路上被曹操派来的刘备、朱灵军截住去路。袁术不得过,又退往寿春。六月,退军至江亭。当时军中仅有麦屑三十斛,时六月盛暑,袁术欲得蜜浆解渴,又无蜜。叹息良久,乃大咤曰:“袁术怎么会到这个地步!”最后呕血斗余而死。

袁绍

回到冀州后,袁绍陆续平定了各处的叛乱。不久,袁绍发病,死于建安七年(202年)夏五月二十八日(6月28日)。由于袁绍平素有德政,去世之时,河北百姓没有不悲痛的,市里巷间挥洒着眼泪,如同失去亲人一般。审配等矫袁绍遗命,奉袁尚为嗣。袁谭、袁尚为了争权夺利而相攻,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

建安十年(205年),袁谭被杀,袁尚与二兄袁熙逃亡辽西乌桓。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定乌桓,袁尚、袁熙败走辽东,被公孙康所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荀彧是怎么被曹操逼死的?曹操送荀彧空饭盒是想让荀彧死么?

全文共 1413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凶残也不是没有道理,而且曹操基本上属于软硬兼施型,可以用强硬的手段杀人,也能用心计把人逼死,哪怕是自己最重要的功臣。荀彧可能就是被曹操给逼死的,可以说荀彧是在早期帮助曹操最多的大功臣,很多谋士都是通过荀彧推荐得来。但是荀彧的抱负和理想跟曹操差的太多,两人终究不是一路人,所以曹操送给了荀彧一个空的饭盒,荀彧明白其中道理后也就自杀了。

荀彧最近因为名字在网络上火了起来,其实他的事迹比他的名字有趣多了。他很早就跟随曹操,之后为曹操出谋划策,引荐贤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重要基础。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荀彧,就没有历史上的曹操。我们都知道,臣子和君主是一对矛盾体,在封建君主制下得善终的臣子寥寥无几,荀彧也没有逃脱命运的安排,最后死于非命,他与曹操纠葛的一生就此落下帷幕。

在讲荀彧与曹操的事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荀彧。荀彧字文若,是颍川郡阴人,祖父荀淑在前朝很有名,叔伯和父亲八人被世人号为八龙。荀彧自身也不差,从小就有“王佐之才”的美誉,26岁便被举荐为孝廉,拜守宫令。

由此可见,荀彧起点是非常高的,也难怪曹操见到荀彧来投靠他脱口而出:“吾之子房也”。要知道当时的曹操只是小股力量,完全不被人重视。而荀彧则是处处发光,到哪都被奉为上宾尊重,当时如日中天的袁绍很是宝贝他,无奈人家荀彧瞧不上他,敷衍了一阵就跑到曹操阵营去了。

荀彧是和自己的侄子荀攸一起投奔曹操的,荀攸也非常厉害,被曹操誉为“谋主”。之后荀彧给曹操推荐了许多能人志士——鬼谋百出的郭嘉,治世大才陈群,通权达变的司马懿,还有华歆、钟繇、王朗等人。曹操后来曾在表文里这样说道:“彧睹胜败之机,略不世出也。”我们可以看到,在曹操的很多重要决策中都有荀彧的智慧。

兴平元年,恐怕是曹操最倒霉的一年。莫名其妙被杀了全家,那曹操肯定不能忍啊,率领大军杀向徐州找陶谦报仇。本来前方战事还不分明,后方的兖州张邈和陈宫又联合吕布反了,这意味着曹操可能打完这场仗就无家可归了。在这糟心的时刻,荀彧出场了,先是识破张邈的诡计,下令加强军防,稳住打着救助曹操幌子的吕布,又急召夏侯惇,连夜诛杀反叛者,安抚军心。但局势刚稳定,豫州刺史郭贡又过来捣乱了。

郭贡来到兖州城边,但考虑吕布是不是拉他过来垫背的,于是要求见荀彧。荀彧这边的人都在担心吃不到明天早饭的时候,荀彧淡定的前往,夏侯惇想阻拦,但荀彧却道:“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为不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这个心理战术用的非常好,本来郭贡就担心打不赢,见了一脸不在乎的荀彧后,便坚定了退兵的想法。

之后曹操听取荀彧的建议,养精蓄锐,大败吕布,接着“奉天子以令诸侯”;在曹操准备退守许昌的时候,荀彧劝他不要失去机会,最终在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荀彧像是曹操的外挂,只要有荀彧在,曹操永远可以自信地御马行军。

但荀彧没有见到曹操称帝,不是不能,而是不想。在曹操兴冲冲地想要进魏公,加九锡的时候,一直支持他,帮助他的荀彧却提出了反对。曹操没有问为什么,他知道荀彧的信仰,荀彧希望他能扶持正统,保卫汉室,可他不甘,要他把拼命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与他人,凭什么?让忠臣的名号见鬼去吧。荀彧守护着最初的理想,曹操已不是当年的曹操了……

曹操自然不希望有人阻挡他称帝的道路,便赐了空食盒给荀彧,无食等于无禄,荀彧明白,便自己了结性命。上位者无情,可见一斑,可惜了荀彧的传奇就此停止。两个怀揣着共同理想的少年终不复当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