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睿为什么让司马懿背着他【经典20篇】

浏览

7569

文章

229

篇1: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掌握曹魏政权,为什么司马懿不称帝?

全文共 937 字

+ 加入清单

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发动的一次夺取曹魏政权的政治事变,在此次事变之后,曹魏大权已经被司马懿所掌握,按理说,这个时候应该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止司马家族成为新王朝的主人,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司马懿终其一生,有篡位,却并没有称帝。这到底是为什么,明明有机会能够做皇帝,为什么司马懿偏偏不这样做呢?

说到司马懿,想必大家对他的印象很深,都会评价他是个韬光养晦得到人,而且非常能忍,司马懿在曹魏集团忍了数十年,最终夺取了曹魏的政权,堪称“忍者神龟”的典范。

司马懿辅佐了魏国四代君王,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在曹睿之前司马懿都是夹起尾巴做人,直到年幼的曹芳继位,司马懿跟曹真共同辅政,这时他才亮出自己的獠牙。

司马懿以“装病赚曹爽”,于公元249年,趁着曹爽带曹芳离开洛阳,前去高平陵扫墓时,突然起兵控制了京都,于是曹魏的大权落入司马懿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

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刚刚70岁,按理说司马懿已经完全把政权握在手中,为何不直接称帝呢?按照古人的思路,过了古稀之年后,也没多少年好活了,为何不过把瘾?

其实司马懿是个老奸巨猾的阴谋家,他图谋曹魏集团的政权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为了让计划万无一失,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他还在酝酿一个阴谋。

司马懿也不仅自己不称帝,临终前还明确告诉两个儿子,也不准他们称帝,所以司马师、司马昭都没能称帝,为什么司马懿要这样做呢,其实说来也很简单。

司马懿觉得自己老了,称帝已经没意义了,连曹操都能忍住不称帝,司马懿自然比他更能忍,而他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武将出身,假如其中一个称帝了,必然会兄弟夺权,引来不必要的乱子。

而且在司马懿心中,他早就物色好了一个可以称帝的人员,这就是司马昭的嫡长子司马炎,也就是自己的孙子,司马懿生前就曾多次亲自教导司马炎,给他灌输自己要当皇帝的思想。

司马懿也是个非常谨慎的人,尤其是对待称帝这种事情,稍微搞不好就会身败名裂,甚至还可能引来灭顶之灾,于是司马懿的计划慎之又慎,要完全等到曹家气数已尽,才干出手。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司马懿之所以不称帝,是因为他从小深受儒家学术熏陶,觉得称帝作乱是不应该的,这不是一个忠臣应该做的事,这个说法感觉有点扯了,如果你是忠臣,为什么要发动高平陵之变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司马懿墓为什么无法被盗?背后原因揭秘

全文共 2248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大家都很熟悉了,他在历史上的名气可真的是不怎么样,篡夺曹魏政权,之后他的孙子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可晋朝又被称为历史上最乱的朝代。而司马懿的墓也很奇怪,一千多年却没有被盗过,历史上古墓被盗是很普遍的事情,但也不是所有的古墓都会被盗,而司马懿墓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为什么?这和司马懿本人有什么关系吗?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就是诸葛孔明了,但在那个年代,诸葛亮还有一个实力不弱于他的对手,这个人就是司马懿。诸葛亮和司马懿可以说是“谋略双子星”才更接近现实。司马懿在长时间的隐忍中,熬死了对手诸葛亮,之后他又耗死了曹丕和曹睿,最后三国归晋,帮儿孙们完成了曹操都没有完成的统一大业。

司马懿我们也都很清楚,作为曹魏一个十分关键的功臣,曾担任过许多职位,无论是太傅、太尉还是大将军,都是帮曹魏强大的关键职位,后来还掌控了魏国的朝政大权,他擅长于谋略,工于技巧,多次征讨,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最显著的功勋我们都知道,那就是防守住了诸葛亮的北伐和平定了辽东之地

司马懿临终前曾对儿子说,我辅助魏国,被授予太傅,已经位极人臣,别人都怀疑我有二心,我的心里也经常因这一事怀有恐惧,在我死之后,你们要好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这一死训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司马懿的两个儿子没有遵守,但是另外一条死训却被司马家后人谨记:凡是司马家的子孙都不准上坟,要简葬和密葬,也正是因这一条死训,司马懿的墓到现在都没被找到。

也许有人会说,司马懿真是老谋深算,他知道自己死后,陵墓不但会遭盗墓贼的毒手,还可能因自己生前做过的,很多不光彩的事被人掘坟,所以才想了这么一个主意。然而这种下葬方式,并不是他独创,在他之前诸葛亮也选择了简葬和密葬。《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水经注》则曰:“(诸葛亮)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

尽管司马懿做的很低调又称自己的墓室中没有金银珠宝等贵重陪葬品,但在他死后还是吸引了不少盗墓者寻找他的墓穴,因为更吸引他们眼球的是司马懿的陪葬品,他集结了一生精华所得的《司马懿兵书》,但由于司马懿心机深沉的原因,2000多年来寻找它的人很多,但几乎都没找到,所以到现在为止也没人找到司马懿的墓地和这本千古奇书。

三国里面有个人比刘备还能忍,同时又有诸葛亮的智慧,他就是司马懿,一个三国里熟悉而又陌生的角色。他的一生似乎总是在隐忍,先熬死了对手诸葛亮,之后又熬死了曹氏子孙,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他的司马子孙最终成为了三国时期最后的胜利者,统一三国形成三家归晋的局面。司马懿和他的兄弟八人素有司马八达的称号,司马懿是兄弟中最出色、最有才华的一个人。

他字仲达,是司马防之子,是河内温县人氏,因少有大才而闻名,年仅二十岁便得到了曹操的征召。最开始他并不想赴任,甚至不惜装病,后来受到曹操威胁,无奈加入了曹魏阵营。结果鹰视狼顾的他,最终果如曹操所料,架空了魏室,他的孙子司马炎更是以晋代魏,也就是说,他成为了整个三国时代,最大的赢家,毕竟彼时所有成大事者,只有他并非一方诸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老谋深算的形象。司马懿的确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因为他生前早已经算到自己死后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于是早已经在生前就布置好一切应对措施,以至于埋葬他的墓地至今也无人敢盗,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司马懿为人小心谨慎,并且注重名节对于他的死因有很多传说。有人说司马仲达是被孔明在五丈原被司马仲达活活气死的。也有人说孔明知道自己要死,就在死之前日夜用毒水浸泡兵书。因为他知道司马懿有翻书的时候习惯用手沾嘴里的唾液的习惯,固下毒杀害。其实司马懿是病死的,虽然中途有无数人想要杀司马懿,但都被他一一化解。在曹丕死后,司马懿就大权在握了,没有人可以左右他或者威胁他的生死,所以他是病死的。话又说回来,司马懿死后到底埋在了哪里史书记载司马懿死后被儿子追封宣王,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时又追封他为宣帝,他的高原陵就在今河南洛阳北邙首阳山一带,具体位置不详。不过曹操墓在安阳都找到了,包括司马懿墓在内的西晋皇陵为啥还没有线索呢?

据记载,其实司马懿在生前就已经找好了自己的墓地——首阳山上,他早就在担心自己死后陵墓会遭到偷盗,于是他便低调地计划好了这一切后事,不得不说,他的这个方法的确也是高明,以至于至今也没几个人晓得他到底被埋葬在哪里。在他临终前就已经嘱托好自己的儿子,告诉他们在自己死后千万不要在自己的墓地上封土,也不要给自己起坟头、立石碑,最关键的就是嘱咐自己的子孙在自己死后千万不要去祭拜,以至于两千多年来没有一个人真正找到他的墓地所在。

一千八百年过去了,三国很多人物的陵墓都曾被盗墓贼“光顾”,例如袁绍墓等,可是司马懿之墓被盗的消息,却从未传出。这是为什么呢不管是墓中有机关,还是发生神迹,其实都是一种传说罢了,那么为何司马懿之墓从未被盗呢司马懿也不是什么德高望重的人物,不会使盗墓贼不忍下手。而且三国疯狂的盗墓行为也让司马懿有所顾忌。东汉末年打仗可是需要钱啊,干啥来钱快呢这边董卓挖皇陵的先例一开,曹操就敢设立“摸金校尉”把它发扬光大。这点连司马懿的主子曹丕都看破了,随之便引领了魏晋时期薄葬的潮流,“不封不树”;我们聪明的司马懿会看不破死后的这点事其次是怕重蹈曹魏的覆辙。我们都知道司马懿正是趁着权臣曹爽带着小皇帝出去祭拜高平陵的时候才在洛阳动手搞了政变,一股脑清算了曹魏亲贵,独掌大权;而他怎么会允许这种伎俩再次作用在自己的子孙身上,让曹魏亲贵借机反攻倒算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郭嘉的死才是曹操最大损失?郭嘉和司马懿谁更厉害?

全文共 2975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英年早逝,也是让曹操心痛不已,这样一位鬼才的离去算是曹操最大的损失了。要不是魏国人才多,换成吴国或者蜀国估计真个国家都危险了,毕竟在三国时代对于人才的争夺才是最激烈的,而且往往一个人就能改变国家的命运。不过郭嘉和司马懿的关系也很微妙,郭嘉说看不透司马懿本想会会司马懿只不过没这个机会了。

近日,电视剧《三国机密》正在热播之中,前11集郭嘉一直没露面,12集尾才登场,而对这个人物前期的铺垫已经非常到位了,简直就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虽然郭嘉才刚出场,但是令人瑟瑟发抖的人设已算是立住了,神乎其神,还从不犯错,进城不到一天就打乱伏寿等人布置很久的计划,好像真是有点被神化了。

但其实,《三国机密》并没有神化郭嘉,在真正的历史之中,郭嘉就是这么厉害,甚至更厉害。如果他能晚死两年,得以在赤壁之战中为曹操出谋划策,曹操早就统一天下了!

建安十三年,曹操被周瑜火烧赤壁,十余万荆州水师损失殆尽,曹操只得狼狈杀回江陵,却发现剩下的兵马,病的病,弱的弱,伤的伤,颓的颓,守城或可,进取是不可能了;事已至此,曹操只得借酒浇愁,连声哭叹:“郭奉孝若在,必能料敌机先,不使孤至此。”曹操这一叹,让在座的贾诩、程昱、荀攸等谋士都沉默不语,不知该如何劝慰。

在军事行动中,战略远比战术重要,特别是在乱世纷繁复杂的局势之中,“先打谁后打谁,具体什么时候打谁”这个战略问题尤为重要。所以在一个军事集团之中,除最高领袖决策人之外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战略参谋。比如秦昭襄王的战略参谋范雎,提出远交近攻之战略谋划,奠定大秦帝国统一之基石;又如汉高祖之战略参谋韩信,提出“汉中对策”,助刘邦先入关中再争天下,五年楚汉相争便造汉室四百年江山;再如东汉开国名将耿弇,同样也是一个战略参谋,他决策河北,定计南阳,为光武中兴之业建立不朽功勋。而刘备在得到战略参谋诸葛亮之前,也都是四处碰壁无所适从,直到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刘备的事业才有转机;同样孙权就是有了鲁肃的’“榻上策”和周瑜的“时局论”,才得与曹操刘备争雄天下,否则靠张昭那帮文士如何成事?

而曹操最重要的战略参谋是谁呢?

正是郭嘉无疑。

总体来说,作为一个名将,曹操的军事理论与战术指挥能力强于其战略能力,这就需要他的谋士集团帮他补强。而在曹操的谋士集团中,荀攸、程昱长于战术,只有荀彧、郭嘉是战略高手,而荀彧的才能又偏行政,真正能帮助曹操解决“先打谁后打谁,具体什么时候打谁”这个战略问题的,只有郭嘉。

公元197年,曹操讨张绣新败,又遭袁绍写信羞辱,正是郭嘉在此关键时刻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劝曹操先讨吕布,并派钟繇稳定关中,再跟袁绍决战,必胜!

公元198年,曹操征吕布,战事持续了大半年,士兵疲敝,曹操准备放弃,又是郭嘉力劝曹操急攻,奠定胜局。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刘备突然反叛,曹操欲自讨之,诸将极力劝阻,又是郭嘉力挺曹操回师,将刘备打跑,为曹操避免了两面受敌的窘境。。

公元203年,袁绍死后,二子反目,郭嘉又提出“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的战略规划,让曹操悠着点儿不用急于进攻,从而轻而易举地分别击破了二袁。还有之后的征乌桓,也是郭嘉帮助曹操下的决策,虽然有些冒险,但终究是让曹操再无后顾之忧了。

总之,曹操做事,杀伐决断,但失之性急,所以就需要郭嘉这样的深受信任、心细如尘、临敌制变的超级智囊给他提供鞭辟入里而丝丝入扣之全盘战略计划,并在黄盖诈降、风向变化等细微末节上为曹操进行风险管控,这些都是曹操其他谋士做不到的。

有人说,曹操不是还有毒士贾诩吗?确实,贾诩在曹操顺江东下之前,是有劝过曹操,说:“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之安土乐业,则可不兴师动众,即江东稽服亦。”但贾诩这话,说了等于没说,在这乱世之中,谁还相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鬼话,所以就连后世史家裴松之也说:“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于时韩遂、马超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

当此之时,若换做郭嘉在曹操身边,必会详细分析各方局势,设身处地为曹操算清楚攻打孙刘的各种利与弊,助曹操完美决策。即便拿不下孙刘,也绝不会有赤壁大败。

当然,这也不能怪贾诩参谋水平不行,毕竟这老鬼头天生就是如此,世故圆滑,明哲保身,故谋事不能尽言,常常闪烁其词,毕竟他不是曹操嫡系,非如此也不能身处高位而安享富贵到八十岁了。

可郭嘉不一样,他在智谋上虽然不一定比贾诩高多少,但他年轻敢为,英姿勃勃,意气风发,勇于任事。史书上说他“每月大义,发言盈庭“,无所不言,十分自信,这样的战略参谋对决策者才是帮助最大的。

事实上,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战术谋士也没起到什么作用。当初官渡之战,程昱力劝曹操不要分兵守兖州,为曹操节省了宝贵的兵力;而荀攸更是献计助曹操斩颜良、诛文丑,大挫袁军锐气;荀彧也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多次为曹操分析局势、加油打气。然而到了赤壁之战,曹军大多数谋士突然就跟失踪了一般,不献一策,结果让曹老板以自己一人之头脑,对抗刘备、孙权、周瑜、鲁肃、诸葛亮之超强决策团队,曹操也就理所当然的在一个错误的时间,打了一场错误的赤壁之战,输的一塌糊涂。

所以,曹操哭郭嘉,其本意就是间接地批评周围的谋臣们,你们在关键时刻为什么不能像郭奉孝那样给孤出谋献策呢?

看来,曹操为人,还是情商颇高的,他通过哭念郭嘉这种委婉的方式,提醒大家反思自己的行为,吸取经验教训,并给大家留了面子,这就是领导的艺术。

最后说一下曹操这强大的谋士团为何在赤壁之战中如此不给力呢?

其一,赤壁与曹操以往的战争不同,是水战,而荀攸程昱这些北方战术参谋对水战不了解,又因年纪大了不愿学习,所以固步自封,从此渐渐淡出了曹魏的历史舞台。

其二,曹操统一北方后威权渐大,侵浸皇权,荀氏叔侄乃与曹操政见不合,双方已现裂痕;程昱又性情刚烈,因而得罪了不少人,还被诬告谋反,虽然有曹操护着他不曾被害,但他已心灰意冷,在赤壁之战前夕便上交兵权,不太管事儿了;贾诩的情况则前文已述。事实上,就算这些谋士尽力尽力,但他们已年老体衰,魄力减退,与诸葛亮、周瑜、鲁肃这些年富力强、干劲十足的天纵英才还是没得比啊!

看来,值此世代轮替之时,曹操的顶级人才库,已开始落后于他的对手。

其实曹操后来也打过周瑜的主意,特意派名士蒋干前去游说,可惜周瑜不从;并且也曾拉拢过太史慈,亲自写信给他,并于信件中暗夹中药“当归”,以为暗示,但太史慈也没理会。到最后,曹操只能退而求其次,去找几个他太不喜欢的人出来给自己谋事。

一个,就是河内司马氏的优秀后辈,小乌龟司马懿。要不是曹操真没人,无论如何也不会他。具体原因,大家都懂的。

一个,就是汉宗室成员,光武帝刘秀子阜陵王刘延之后刘晔。其实以为个人意见,小刘也可当得上“算无遗策”四个字,其才能恐仅在郭嘉之下,而且他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活得长,一直活到了魏明帝曹睿时期。只可惜他身世不好,与刘协刘备刘表一家的,是汉朝宗室出身,雄主如曹操,尚能勉强“授晔以心腹之任”;心胸狭窄如曹丕者,就难以重用他了,每每不从其策。到了明帝时期,总算一度颇有熬出头来的希望(“晔事明皇帝,又大见亲重”),可惜最终还是被小人构陷,“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司马懿家族完成统一三国为什么世人对他们的评价却不高?

全文共 1092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谁也没想到最后是司马懿家族完成了三国的统一,并且见了晋朝。但是看看后人们对司马懿家的评价却并不高,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可能就是因为在演义中司马懿的形象实在太不做好了,给人一种非常腹黑的感觉。而且司马懿后期也做过大屠杀事件,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更是心狠手辣,连在位皇帝都敢杀。

确实,司马懿家族无论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在民间议论中,都获得了极低的评价。明明他们结束了三国乱世,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件功不可没的事情,为什么大家会不待见他们呢?我觉得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司马懿家族虽然最后实现了统一,但迅速又造成了“八王之乱”这样的内部大混战,大分裂,给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接着又因无力抵抗,甚至直接引进,造成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这是后人把司马家族看得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不得人们会猜想,若是蜀汉实现了统一,或是东吴实现了统一,结果会不会就不一样呢?就算不是这两个国家,而是曹魏继续主政,会不会也不同呢?

其实,所有虽然实现了统一,但很快就亡国的朝代,都不会获得后世很高的评价。比如秦朝、隋朝这样的短命朝代,后世评价都不高。

第二,司马懿家族获得天下的过程,不被古代正统的三纲五常、忠孝文化所接受。司马懿从一个臣子,通过数代经营,最后取代皇帝获得皇位。这其实是一种权臣篡位的过程。权臣篡位,不管这个权臣有多么大的能力,都是被大家所不齿的。

当然了,如果所篡位的那个朝代,本身很腐朽,很衰败,权臣篡位后,人们可以用“气数已尽”来解释。就像曹魏篡夺汉朝的江山,很多人会觉得,汉朝前后经过了四百多年,已经气数尽了,上天是要曹魏取代汉朝。

但是,司马懿家族篡位的过程,很难说曹魏气数已尽。因为曹魏才经历了很短的时间,后代的几个曹魏皇帝,也不是昏庸无能,而是年龄小,力量弱。司马懿家族篡位的过程,明显的有点欺负孤儿寡母的味道。

第三,司马懿家族在篡位过程中,用尽了欺骗、威逼等各种恶劣手段,站在一个道德的低点上。司马懿从出山到最后一人独揽朝政,各种骗,各种装,感觉不像是正人君子所为。连最初发现他的曹操,也说他有“狼顾之相”,总之对他的人品并不看重。

后来,司马昭为了获得皇位,更出现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样的歇后语,可见这个家族做得有多过分。

而与之想对比的是蜀汉的诸葛亮,同样也是一人独揽朝政,但是他在后世却被树成一座道德的标杆。“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司马懿家族的人和诸葛亮一对比,品德高下,一望可知。

在皇权社会,皇位谁都想得到。但皇位也绝对不是允许通过阴谋诡计经营,或者武力霸道拼打得到的,必然要遵循皇位获得的规律,否则,得到差评是必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是怎么回事?司马懿真的被"死诸葛"吓走了吗?

全文共 1299 字

+ 加入清单

民间一直流行着一句话,叫做“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是说诸葛亮即便是死了,也能把司马懿给吓回去。这话听起来是在抬诸葛亮贬司马懿,而且这件事情被记录在《晋书》之中,其所言应该不是假的,也就是说,司马懿的确被“死诸葛”吓走过。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诸葛亮明明已经死了,却还是能把司马懿吓到,他是怎么做到的?

三国时期有一个“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民间谚语,大家相不相信死了的诸葛亮可以吓走活着的司马懿?反正鲁迅先生好像相信了,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末编·续记》中写道:倒是活人在依靠死人的余光,想用‘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我不大佩服这些活家伙。试问历史上有没有这一回事?

在《三国演义》中真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故事,都说罗贯中的三国是七分真三分假,不知道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在演义一百零四回中,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前嘱咐杨仪曰: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吾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汝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却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懿见之必惊走矣。"杨仪领诺。

司马懿接到探马来报,蜀军全部撤退了,司马懿拍着大腿说,诸葛孔明真的死了,于是带着两儿子杀向五丈原,司马懿率先领军追击蜀军,追到一山脚下,望见蜀军就在不远处,司马懿奋起直追。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兵俱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曰“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

司马懿大惊失色,定睛看去,只见中军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鹤氅皂绦。司马懿大惊曰:“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急勒回马便走。接着被姜维一句“贼将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计也!”魏军吓得溃败而逃,自相践踏,死者无数。

死了的诸葛亮在演义中,真的吓走了活着的司马懿,当然罗贯中有点夸张了。不过历史上真有“死诸葛吓走生仲达”这个谚语,此谚语典故出自《晋书·宣帝纪》:“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晋宣帝就是司马懿,历史真有这事,不过不是木雕诸葛亮吓走了司马懿,应该是诸葛亮的智谋。

这件事在《晋书·宣帝纪》中有详细的描述,宣帝与诸葛亮对峙了一百多天,适逢诸葛亮生病去世,诸将焚烧营垒悄悄逃走,百姓奔走相告,宣帝出兵追击。诸葛亮的长史杨仪反转军旗鸣鼓进军,好像是要迎战宣帝的样子。宣帝认为穷寇不宜追,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过了几天宣帝来到诸葛亮的营垒,察看他们遣下的东西,缴获了很多图书、粮草。宣帝确定诸葛亮死了,说:“真是天下的奇才。”辛毗认为还不能确定。宣帝说:“军家所重视的,是军事文书和机密、兵马粮草,现在都丢弃了,难道有丢弃了自己的五脏还能活着的人吗?应该马上追击。”

关中多蒺藜,宣帝命二千军士穿着软底平跟的木屐前进,蒺藜全扎在木屐上,然后骑兵步兵一起进发。追到赤岸,知道了诸葛亮去世的确实消息。当时百姓对此事编了谚语说:“死诸葛亮吓跑活司马仲达。”宣帝听后笑着说:“因为我善于料知其生,不善于料知其死之故。”这是《晋书宣帝纪》中的真实记载,应该不会假,当然司马懿最后还是赢了诸葛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三国六大谋士:司马懿第三,诸葛亮第二,第一让曹操念念不忘!

全文共 1859 字

+ 加入清单

在历史的这段长河里,三国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篇章之一,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各种名将谋士层出不穷,为了各自的理想而奋斗,给了我们无穷的遐想。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武将我们暂且不说,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当时几位极为出众的谋士,为此小编艰难的做出取舍,列出了小编心目中的六大谋士,看看是否符合广大读者朋友们心中的谋士排行榜。

六、东吴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出身于江东大族。陆逊的祖父、父亲都在江东为官,叔父陆绩还是大儒,只不过跛脚,32岁就去世了。鲁肃过世后,东吴的大都督交给了吕蒙,但在夺回荆州后没多久,吕蒙就病逝了。

当时的刘备为报兄弟之仇,尽起蜀国之兵伐吴。短时间,连克东吴数座城池,在此危亡之际,陆逊临危受命统领吴军抗击蜀军。在他的指挥下,吴军一场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可以说,如果不是陆逊,东吴可能就被刘备灭了!所以,把他排在第六位,应该是实至名归的!

五、庞统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人。谋士在三国里就是军师,帮主公出谋划策,让自己的主公无往而不利。论谋略,庞统可算一级的,论忠,他更胜一筹。谋士都是要献计策的,可是有一计他是拿自己为计。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当初刘备在川蜀帮着刘璋打仗,打完了要走。刘备本想取川蜀,但没有合适的理由,深知刘备心思的庞统,用自己做饵,为刘备找到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出兵理由。

公元214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36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四、荀彧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三国早期著名政治家、战略家,他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用古人的话说,他是“萧何、曹参”的再生之人。

在谋略方面,荀彧的智慧谋略也是一流的。在曹操南征北战的过程中,每到关键时刻都是荀彧帮助曹操出谋划策、克敌制胜,一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表,使用的还是荀彧的战略部署。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说服毒自尽,年五十。

三、司马懿

说到司马懿,我们都不陌生。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人,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同时也可以说是西晋开始的始作人。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

作为一个谋士,司马懿头脑发达,是旷世的奇才,其中最主要得功绩就是他率军对抗北伐和平定辽东。在三国后期,他是唯一能够制衡诸葛亮的一个人。在笔者的心中,司马懿和曹操都是属于一类的人,乱世之奸雄。但司马懿熬死了曹魏三代君王,最终成为了三国最大的赢家。

二、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三国谋士的代表,诸葛亮的地位几乎无人可以撼动,无论是“草船借箭”还是“空城计”,都是他的杰出之作。前者免费骗取了曹操十万支箭,后者直接吓跑了司马懿,可见其谋划水平之高。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值得人们敬佩和学习的。

一、鬼才郭嘉

郭嘉,人送外号“鬼才”,又称为三国第一谋士。字奉孝,颍川阳翟人。在投奔曹操后,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历史中就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他智慧超群,算无遗策,曹魏平黄巾,定河北,天下九州十三郡,其中北方的统一,皆出自郭嘉之计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郭嘉在曹操麾下效力的时候大放光彩,在曹操和袁绍争霸时,他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为曹操剖析了天下时局,最终坚定了曹操的信心,一统北方,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可惜他英年早逝,年仅38就病逝了,虽然他病逝了,但曹操对他却是念念不忘。在他逝世后没多久,曹操南下讨伐孙权和刘备,却被周瑜一把大火大败。失败后,曹操曾仰天长叹:若奉孝在,孤也不会遭此大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司马懿早年为什么不愿出仕?司马懿是看不上曹操么?

全文共 1048 字

+ 加入清单

谁能想到,最后架空魏国曹氏的司马懿,当年是被曹操强行征召入仕的。其实司马懿在年轻时原本有机会和诸葛亮在同一年出仕,但司马懿却主动往后拖了七年。司马懿只比诸葛亮大两岁,但两人的名声和经验诸葛亮要远超司马懿,这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不合理的,但事实就是这样。因为曹操早年请司马懿入仕时,被司马懿给拒绝掉了,而且司马懿还是装病来躲避应招的,结果这一躲就是七年时间。要知道在东汉末年,每一年当中发生的事对天下格局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更别说七年内发生的事情了。

司马家族在汉朝内虽然也算不上什么高贵的大家族,但在颍川也是名门之一了。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当时在洛阳担任京兆伊,相当于是首都市长的职位,所以司马家日子过得也还挺不错。司马防一共有8个儿子,俗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是家里的二儿子。在汉朝时期,想要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大家族,基本上都需要在儒家文学方面有所研习,也就是在儒学历史上留下你的痕迹,但司马家在这方面是没什么底蕴的,所以杨修才会说看不起他们司马家。

不过到了司马懿这一代,情况就有些许改观了。因为有人开始注意到了司马懿,觉得他不是一般人,在名仕杨俊的口中,司马懿是司马防八个儿子当中学识和天赋最高的。所以司马懿第一次获得了名望,而曹操又是一位爱才之人,自然就会注意到司马懿。其实司马氏和曹氏的交情也还不错,司马防对曹操还有举荐之恩,所以曹操很早就把司马防的大儿子司马朗招如朝中为曹操做事。不过既然是人才肯定也不会嫌多,201年曹操就派人征辟司马懿到附中任职,但是却被司马懿给拒绝掉了。

当时司马懿也就22岁,同诸葛亮出仕时同岁。而且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想要出人头地那就只能当官,这么好的机会司马懿为什么要拒绝呢?因为司马懿嫌弃曹操是赘阉遗丑,也就是说司马懿看不上曹操是宦官后代,所以不想为曹操做事。当然司马懿有这种想法也跟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有关,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歧视。所以司马懿就强行在家装病,曹操还派人先去查看,结果司马懿真的就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好像瘫痪了一般,第一次应招算是躲过了。

不过能躲一时躲不了一世,208年曹操当了丞相以后,强行征召司马懿担任文学掾,而且还专门交代如果司马懿这次又病了也要强行拖入朝中。司马懿后怕曹操所以这次就乖乖入仕了,但当时曹操身边已经人才济济,似乎也用不上司马懿,所以就让司马懿陪同在太子身边。最后司马懿选择辅佐曹丕,随着曹丕改朝称帝,司马懿也一路高升,但当时司马懿还并没有反叛之心,至于说最后发动高平陵之变架空曹氏,可能也怪不了曹操,只能说曹操的后代没能保住这片江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为什么司马懿早年的名声不如诸葛亮?他们相差在哪里?

全文共 2280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中的精彩之处非常之多,最引人注目的,司马懿诸葛亮之间的争斗恐怕算得上其中之一。但是在其中,总会给人一种司马懿成名非常晚的感觉,虽然在书中他第一次出场并不是很晚,但是重头戏却是在后面,前期几乎没什么戏份。其实这也是一种现实情况,那就是司马懿早期的名气不如诸葛亮,这又是为什么呢?

司马懿,字仲达,我们提到他,必然要提到诸葛亮,二人即使生死冤家又是天降之才,笔者认为,司马懿虽在军事战略上稍不及诸葛亮,但在政治谋略上上,却较亮有过之。诸葛亮为愚忠,只为报刘备一人之恩,不顾天下分合,而司马懿却能取曹代之,而后灭吴蜀。成就可谓不小,那么为什么如今诸葛亮的名气远大于司马懿,除了小说的美化,还有别的吗?

司马懿建安十三年接受曹丞相征召,为丞相府文学掾。这年他三十岁。不久之后的赤壁之战,司马懿没有参与;而魏武后期那些战事——建安十四年战孙权于合肥,十六年战马超于潼关,十八年战孙权于濡须,司马懿也都没有参与。如果有,想必晋书是会大书特书一笔的。

建安六年,司马懿二十三岁。这时曹操刚在官渡赢了袁绍,听说司马懿聪明,辟之。司马懿称病不去。所以不是司马懿被埋没,是他不想露锋芒。如果他想,他本来可以在曹操还只是个普通军阀的时候就来到他身边,建功立业,成为魏武之名臣。

可是他宅了七年没有出山。

司马懿不想建功立业么?当然不是。何况,冒着危险卧床七年,甚至狠心杀了小婢女让正室夫人亲自下厨做饭,正常的隐士可干不出这种事来。《晋书宣帝纪》说,“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房玄龄们简直拿读者当猴子耍,以司马宣王狼子野心,会在乎汉运方微?

司马懿向来谨小慎微、而又擅长等待。高平陵之变前他为了麻痹曹爽等待最好的下手时机,装病装了两年。建安六年,对于司马懿来说,不是个好的时机。这时候出山,不是一个稳妥的选择。曹操虽然在官渡赢了袁绍,但袁绍在河北仍然拥有极大的势力。如果不是袁谭袁熙袁尚熊孩子胡闹,河北没准到后来还都是袁家的。曹操此时,绝不敢说自己几年之后会成为中原霸主。司马懿当然也不会这么神机妙算到这一步。何况,司马懿的老家河内,正好处在曹操和袁绍势力的交界处。

而此时,他还看不出来谁有必胜的把握。另一方面,河内司马家不是传统的士族,而是属于地方豪族,在司马懿祖上三四辈左右才跻身知识界,和各阵营中的核心文人都交集不大。河内士族的影响力也不如荀彧钟繇这些颍川士族,并不是曹操人才战略的重点,也没有像颍川集团那样和曹操阵营有什么交情。

所以他一直等到了袁绍势力全灭,才果断投奔了曹操阵营。可是即使在做了曹操的属下以后,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长达十二年时间里,司马懿也没有在任何大事上有任何作为。

曹操时期的司马懿是积极进言的。得陇望蜀,建议屯田,劝阻迁都,他都说过话。但他并没有为此得到什么升迁机遇,他的言论,起到作用也并不多。关键在于,曹操对司马懿抱有严重的怀疑态度。

《晋书宣帝纪》:“(魏武帝)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宣)帝善,每相全佑,故免。”所以司马懿为了不让魏主怀疑自己,一直干一些琐碎的弼马温工作,比如丞相府里割草喂马的事,他都亲自过问一下。

直到夺嫡之争。很多人认为司马家在夺嫡之争里,下血本押宝曹丕,押中了,一夜暴富。并不是如此,以司马懿官渡之战后都不肯投奔曹操,非要等七年看天下局势发展的谨慎,会选择简单地押宝一方?事实是,司马懿做太子中庶子,为曹丕近臣的时候,他的弟弟,后来的安平献王司马孚,是曹植的文学掾。曹植彻底失势后,司马懿升为曹操的军司马。而他不久就向曹丕推荐司马孚,去做太子中庶子。中国历史上能在“谨细”这一点上胜过司马懿的,恐怕没有几个。

他在曹丕那里投机成功,升为军司马的时候,三十九岁。这个职位原来是荀彧做过的。荀彧拿到这个官印的时候,才二十九岁。可是他就并没有什么耀眼的功业。

黄初年间司马懿平步青云,靠的多是作为曹丕旧部亲信的情分,不然为何晋书竟不写其升迁前的功绩?与晋书对太和年间司马懿每次出谋划策领兵征战都细加刻画不同,黄初年间的记载,全都是一笔带过。

笔者认为司马懿最终的目的,是权力。帝国不至于在曹丕这里崩溃,那么就不需要他挺身而出为国出力。反正,他要升迁,作为曹丕手下的老红人,那时顺理成章的事情。再者,曹丕绝不是什么明主。在后宫,赐死甄姬;对旧臣,欲杀曹洪;对外国,加孙权九锡。能做出这些荒唐事的君主,并不值得信任。

曹丕死时,指定的三位顾命大臣,是曹真陈群司马懿。按曹丕的想法,曹真是宗室军人,陈群司马懿是亲信文官,相互制衡,权力结构稳固。可是曹丕又一次失算了。宗室掌控兵权的体制毕竟本身存在漏洞。司马懿迅速取得了兵权,迁骠骑将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并且迅速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我们最熟悉的那个司马懿,直到这时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太和四年,司马懿迁大将军,成为帝国之内仅次于大司马曹真的第二将军。一年后,曹真死。大概是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开始打起了大权独揽的主意。之前的他,或许没有过统摄天下的意思。他想要升官,但大概自己也没想过到底能升到什么程度。而现在,他忽然间看到了权力顶峰上放射出来的一星光芒。

魏明帝托孤之后,司马懿已是四朝老臣。小曹爽肤浅的权谋,相比于他经历过的六十年风雨来说,已经可说不值一提了。当年那些他需要仰视的重臣一个个死去,甚至世上已经不剩下几个人能和他平起平坐。此时能阻止他的,只有一直眷顾于他的天命了。

而诸葛亮早已死于之前的北伐之中,或许我们知道司马懿是因为他抗蜀北伐,对阵五丈原……但是对于他自己来说,或许那只是登上权力巅峰的垫脚石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空城计,司马懿不进城完全在演戏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空城计司马懿进城完全演戏

对于司马懿来说,他的烦恼在于他太智慧,聪明的脑袋承载着大大的野心,但却不能表现得太露骨。他甚至可以装傻,但不能表现得比诸葛亮还要聪明,纵使他真的也不比诸葛亮差。

曹操在见到司马懿的那一刻,他已经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司马懿有着和诸葛亮同级别的智慧,诸葛亮在,自己就必须重用司马懿,唯有他,可以抗衡诸葛亮的北伐。身在曹营的司马懿深知这一点,他在曹操面前是透明的,他自己也能感觉到曹操及曹丕对自己的戒备。所以,想要实现宏图,不能太过显露,并且诸葛亮必须也得活着。

空城计,他也许早就猜到诸葛无兵抵御,但是此情此景,只能看穿,不可说破。大军入城,诸葛亮必死无疑,而那时,自己也会被曹氏弃用,甚至无法善终。他与诸葛亮的区别在于,诸葛亮等不起,但他可以耗得住。所以,空城计他选择了装傻,而诸葛亮或许也深知此理,才敢摆这么一场。所以可以说,诸葛亮的空城计,既是诸葛亮的演技高超,也是司马懿的演技高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司马懿鹰视狼顾是什么样子?哪位司马懿扮演者演的最像?

全文共 1875 字

+ 加入清单

都说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为人谨慎但是附有野心,这种人如果不能好好调教很能会养虎为患。但是鹰视狼顾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其实在吴秀波主演的司马懿就出现过这一幕,感觉算是比较传神的了。而且通过军师联盟两部,基本上也了解了司马懿的一生,看得出来司马懿是当官了以后才逐渐展露野心,不然之前也不会自断双腿也不愿意出仕了。

提起汉末三国的顶尖谋士,大多数人会首先想到卧龙诸葛亮,然后便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他的老对手司马懿。在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司马懿负责抵御的,他虽奈何不了诸葛亮,却也成功阻住了诸葛亮入主中原的步伐。因为他是曹魏阵营的人,在拥刘反曹的思想之下,世人对他的印象本就不好,之后他与两个儿子架空魏室,其孙子以晋代魏等事,更是加深了世人对他的厌恶。因此,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司马懿都是一个阴狠、狡诈,面目可憎的人。

可是,如果我们细读历史,就会发现,他出身名门,家教极严,而且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上他并非锋芒毕露之人,反而非常擅于隐忍。所以,他的形象,大约比人们想象中,要复杂很多。那么司马懿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无从得知,毕竟他已去世近一千八百年,谁也无法见到真正的司马懿。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网上不是有消息称,他的墓被一个老农找到,其尸骨已经现世了吗?可以做一个古尸复原图啊。

其实,这个复原图当不得真,因为司马懿临终之前,曾交待:“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也就是说,司马懿不但要求薄葬,而且要求密葬,他的陵墓中,大约没有任何可以表明身份的物品,就算一千八百来,他的尸骨尚未完全腐配,大约也得不到证实。那么司马懿究竟有长得什么样子,我们或许只能通过现如今的电视剧演绎者来寻找对比了。

据《晋书·宣帝纪》记载:“魏武(曹操)察帝(司马懿)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根据以上史料,回头像狼的司马懿应该属于相貌相当奇特的那种。

我们不妨来看看“有立体感”的司马懿,不少演员在影视剧中的塑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五个目前认可度最高的“司马懿”。

一、最令人痛恨的司马懿——郑子诚

2002年,蔡少芬主演了《洛神》一剧。在这部作品中,司马懿仅是一个配角,戏份并不重,但是几乎没有人,可以忽略他的存在。因为,在郑子诚的诠释之下,司马懿的阴狠、狡诈,被表现的淋漓尽致,给大家呈现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恶人形象。只可惜,虽然他的塑造深入人心,却并不符合历史,毕竟真实历史上,司马懿虽然是一个阴谋家,却也是一个有恻隐之心的人。这一点从他放过何晏的孩子,嘉奖夏侯令女等事,都可以看出。

二、最令人害怕的司马懿——倪大红

倪大红饰演司马懿,是在《新三国演义》这部剧中。他塑造的司马懿,用褒义词来形容,是高冷,用贬义词来形容,则是阴狠——他就算在曹操面前,都一直面无表情,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奸臣形象,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不过,小编认为,真实历史上的司马懿,是没有胆量在曹操面前,摆出这幅模样的,否则他根本活不到曹丕继位。

三、最还原的司马懿——魏宗万

老版《三国演义》,不管是选角,还是拍摄,都非常走心。魏宗万饰演的司马懿,最初给人的印象,并不算深刻,根本看不出奸臣的模样,反而比较清雅。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算是最还原的司马懿,毕竟,真实历史上,司马懿最擅长的便是隐忍和伪装。

四、最受欢迎的司马懿——吴秀波

吴秀波饰演司马懿,是在《军师联盟》中,这一版的司马懿,一改人们对他的固有印象,变成了一个无奈黑化,且忠于魏室的人。重点诠释了司马懿的无奈与悲哀。有吴秀波的颜值和演技加成,再加上人设讨喜,这一版司马懿最受欢迎。只不过,这一版司马懿,也最偏离历史。

五、最痞气的司马懿——韩东君

继吴秀波之后,韩东君也在《三国机密》中,为大家呈现了另一个全新的司马懿形象。这一版司马懿虽智计超群,却不再老谋深算。虽冷眼观世事,却有血有肉有情感。再加上,这部剧中,他的年龄设定比较小,还有着年少时的轻狂与不羁,还有着热血。不过,他的狠厉,他的算计,已经出现了苗头。这样一个司马懿,虽然刷新了大家的认识,不过却大体符合司马懿年轻时的样子。再加上韩东君的痞气与帅气,这版司马懿也吸粉不少。

分析到此处,相信很多人都在心目中,重新勾勒了司马懿的形象,你心目中的司马懿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五胡乱华的根源全在司马懿?这个锅太大了

全文共 1915 字

+ 加入清单

西晋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场汉人统治的大灾难,即五胡乱华,经历这一次的战乱,汉人都差一点被灭亡,而很多人都会把这件事情的根源,归咎在司马懿的身上,原因也很简单,司马懿平定辽东,发起一场大屠杀,致使其他民族趁虚而入占领辽东。但是如果综合以后的诸多事情,就会发现,司马懿这个锅,背的实在是太大了。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三国之所以最后统一,与司马懿这个人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司马懿发动政变控制曹魏,才有了后来三分归一的历史,可为什么司马懿在历史上存在感这么低呢?有人说由于司马懿及其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才有了让汉民族差点灭亡的五胡乱华,司马懿应该是历史罪人。那么小编想问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作为三国后期的代表人物,司马懿在魏国一直是顶梁柱般的存在。在发动高平陵政变掌握曹魏大权之前,司马懿虽然有野心,但对魏国来说确实是贡献不少,从曹丕时期首次领兵对抗东吴到魏明帝曹叡时期消灭魏国叛徒孟达,对战诸葛亮,剿灭公孙渊,可以说魏国所有对外战争都是司马懿亲自指挥的,对于魏国,司马懿绝对是一个大功臣。

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懿掌握魏国军政大权,魏国经过新一轮的洗牌,朝中大臣很多表示支持司马懿,反对声有,但是很少。两年之后,司马懿就死了。即便在此时,司马懿一直是作为一个成功者存在,反对咒骂之声几乎没有,那么为什么后世人们骂他这么惨呢,有的更说他是五胡乱华的罪魁祸首呢?司马懿一生成功不假,只是他的后代做了太多的蠢事,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这第一件蠢事就是对皇帝的不公废立、擅杀皇帝。司马懿死后,曹魏的皇帝仍然是曹芳,可掌握魏国大权的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对于皇帝,司马懿没死时采用的是曹操的方法,自己掌权皇帝是傀儡。可司马师当政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忍了两年,直接把皇帝废了,立了另一个曹氏宗亲曹髦为皇帝。

要知道当初曹操在的时候权利再大,也没有废过皇帝,曹丕也是搞的禅让,司马师直接把皇帝废了,多少有点说不过去。本来司马师已经很过分,伤了很多士大夫的心,继任者司马昭更狠,小皇帝曹髦不听话,直接把皇帝杀了,以臣弑君在古代那叫谋反啊,司马懿一辈子不敢办的事,都被这哥俩儿给办了,即便司马懿没死,这脏水是洗不掉了。

这第二件事就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荒唐治国了。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派六路大军讨伐东吴,东吴投降,三国统一。这无论如何都是奇功一件,功德圆满之后,司马炎自认为天下太平,便开始他的荒唐生活了。三国统一后,司马炎沉醉于温柔乡之中,在全国各地选美女,在宫中用养车选过夜地点。治国上纵容亲属斗富,大搞奢侈腐败之风,所重用的大臣都是说大话的人。整个西晋帝国呈现出的都是一片亡国景象。司马懿一生谨慎处事,从未奢侈荒淫过,后代把国家糟蹋成这个样子,都是亲生的,不怪司马懿怪谁。

人才的合理任用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无疑晋朝建国后人才的任用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三国统一之后,在人才的选用上彻底实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出身成为一个人能否晋级的根本因素,庞大帝国不能施行贤能政治,国家资源悉数由门阀掌控。

早在司马懿当政时,在选贤任能方面都可以顾及到下层人员的合理任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邓艾的提拔,邓艾最初只是一个放牛娃,但本人好读书,有才华,后来受到司马懿的重用,最终在司马懿死后成为司马昭灭蜀国的一员大将。可晋朝建立之后,寒门有才之人再也无法做官了,整个朝廷都被士族掌控。那些有才的寒门子弟自然要对司马懿及其家族表示不满了。

这最后一点也是最要命的,更是最令人不耻的就是司马家族的内讧——八王之乱。晋朝建立之后,晋武帝司马炎大搞分封,一口气给司马家族封了大大小小几十个王爷,而且赋予他们军权。这就相当于给自己的子孙埋下了几十颗定时炸弹,结果可想而知,晋武帝司马炎刚死一年,司马家族内部就干起来了,这一掐就是十几年,最后打累了,本可以分出一个胜负了吧,结果少数民族来了,五胡乱华开始,汉人差点被杀光,这司马家族造的可是什么孽呀。要知道司马懿在世时,司马家族可是铁板一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子孙多了,智商低了,自己互掐还不算,最后差点把汉人折腾没了,这脏水不泼给司马懿泼给谁,谁让你生了那么多没出息的后代呢。

很多人说晋朝得位不正,其实这么说是站不住脚的。得位正不正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建立后,老百姓能不能过上好日子。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几乎全部诛灭,逼得自己老爹李渊退位,够血腥吧,李世民得位正吗?可人家李世民最后还是开创了一代盛世,照样被万人拥戴。再来看看司马家,得位与李世民差不多,政变上位,可最后老百姓差点在他们的统治下死绝,这才是根本原因。司马懿活着的时候,整个帝国还处于上升期,可惜后代不争气,这黑锅只能由司马懿来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曹魏后期三员虎将,如若他们未死,司马懿怎敢篡位!

全文共 1179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三国中的曹魏政权,虽然最终夺取了天下,但还是让人挺惋惜的,因为最后曹魏的天下被司马家所夺,三国归晋。懂得隐忍的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了大权,后来司马家成功篡位,创立了晋朝。都说司马懿活得长,成功熬死了曹家三代人,其实也不无道理。不过即使是曹魏后期,也有许多将领是可以镇得住司马懿的,如果他们还在人世,司马懿怎敢篡位!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这三位虎将究竟是谁吧。

东汉末年,天下群雄并起,诸侯混战。

经过几十年的战乱,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最终蜀、吴两国相继被曹魏吞并。可这天下却没有落入曹操子孙之手,而是落在了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在曹操死前一直低调做人,低调做事,没有什么太耀眼的行为,可谓是韬光养晦。他熬死了曹操,熬死了曹丕,又熬死了曹睿,曹姓家族后来再没有一流的英才名将出世,而曹操时期的猛将也相继凋零,再无人能制衡司马懿。

司马懿大展宏图,依靠自己司马家族的势力,其子司马昭一举夺魏。为何司马懿熬死了曹家三代主公才敢动手?因为有曹操一手提拔的三位猛将,他们不死,司马懿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1.曹真

历史上的曹真,是曹魏的一代国柱,位极人臣,而且有经天纬地之才。

曹真深得曹操欣赏,年轻时就被曹操带在身边东征西战,后来曹操还把他封为了“虎豹骑”的将领。曹操活着时,曹真并不显眼,曹操死后,曹真成了曹丕的左膀右臂。曹丕即位后,曹真平定各方叛乱,攻打东吴的南郡江陵等地,战功赫赫,被曹丕封为中军大将军。

曹丕死后,曹真屡次率魏军抵挡诸葛亮的北伐。曹真指挥张郃去街亭大败马谡,后又在陈仓部署郝昭防守,让诸葛亮寸步难进。可惜曹真于231年因病去世,曹真不死,根本轮不到司马懿掌兵。

2.曹休

曹魏大将军是曹真,曹魏的“大司马”就是曹休。曹休年轻时非常受曹操的赏识,被曹操赞为“曹家千里马”。

曹操让曹休陪在曹丕身边,看待曹休就跟看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后来,也把曹休提拔为“虎豹骑”的将领。汉中之战时,曹休曾率军用计击败蜀将吴兰,让后续的张飞和马超无功而返。

曹丕继位后,曹休因为和曹丕关系很好,加上本身又是宗亲,自然就会被委以重任,曹丕甚至让张辽、臧霸做曹休的副将。曹休也没有辜负曹丕的信任,屡次击败东吴,很多东吴的将领都投降了曹休。

但228年,曹休在魏吴石亭之战中被陆逊吊打,魏军惨败,曹休自己也身负重伤,不久便去世了。

3.张郃

张郃,历经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是最后的一位“五子良将”。张郃在官渡之战后归降曹操,当即就被曹操提拔为将军,颇受重用。张郃也为曹魏屡立战功,在曹魏军中的地位甚高。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坚守不战,蜀军粮尽后撤退。但司马懿命令张郃前去追杀蜀军,张郃追到木门谷时,被蜀军乱箭射死。

曹真、曹休死后,曹家再无一流人才挑起大梁,已经无人能制衡司马懿,曹魏的军中大权逐渐被司马懿控制。

司马懿不仅满腹韬略,还有一副好身板,熬到了最后,终于一举夺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郭嘉为什么不告诉曹操压制司马懿的方法?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临死前告诉曹操司马懿城府太深,本来打算帮助曹操压制司马懿让他能为曹操所用,但是郭嘉突然染疾所以也就没办法了。但是郭嘉只告诉了曹操如果控制不了司马懿就杀了他,为什么不说压制司马懿的方法是什么呢?其实曹操在用人这方面也是把好手,当时曹操根本不怕司马懿能做出什么事来,毕竟司马懿还是很怕曹操的。

三国时期,曹操的第一谋士是郭嘉,郭嘉一生给曹操很多谋略,没有失算的时候。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曹操打不赢袁绍的时候,只有郭嘉说“袁绍有十败,曹操有十胜”,后来果不其然,曹操打赢了袁绍,统一了北方。

但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郭嘉在官渡之战以后,突然一病不起,在临死的时候,给了曹操最后的忠告:“司马懿用计之深臣远不能及,臣死之后能用即用之,不能用便杀之”。郭嘉深知,司马懿别看现在年纪小,但是他的谋略和野心是不能小看的,如果不除了司马懿,日后对曹操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所在临死的时候,还是想要曹操把司马懿给杀了。

但是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一个非常爱才的人,他知道司马懿很有才华的,不想就这么杀死他,司马懿才逃过一死。但是当时司马懿知道曹操很听郭嘉的话,还以为自己死定了,真是吓出一身冷汗!如果司马懿就这样死了未免也太敏感了,曹操是用人的高手控制司马懿还是绰绰有余的,其实曹丕和曹睿也都把司马懿管的服服帖帖,只是后来的皇帝年纪太小就对司马懿一点威慑都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司马懿为什么会中空城计?司马懿是不是故意中计?

全文共 1007 字

+ 加入清单

空城计是三国故事中一个为人熟知,流传甚广的蜀汉诸葛亮和曹魏司马懿之间的斗智斗勇的故事。《三国演义》中,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因为马谡丢失街亭,导致诸葛亮不得不上演了一出“空城计”的好戏,让司马懿撤退大军。但是,司马懿毕竟是能和诸葛亮斗的人,他难道真的是没有看出来诸葛亮是在虚张声势吗?

在《三国演义》之中,因为立场的不同,很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了不同的阵营之间,而不同阵营的利益冲突就注定了战争的不可避免,在这个过程中便出现了许多的冤喜欢家,如周瑜和诸葛亮、诸葛亮和司马懿。对于诸葛亮和司马懿而言,他们可以称得上是对彼此最熟悉的敌人,而这是多次交锋后获得的结果。

不过,世人对于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最为熟悉的战役,莫过于“空城计”了。在这场战役中,魏国派司马懿带领大军浩浩荡荡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前去驻守,但是此人却不堪大任刚愎自用,造成了街亭失守。此时,司马懿乘胜追击直逼西城,诸葛亮不得不以很少的兵力,抵抗司马懿的大军。诸葛亮自知倘若交锋的话,毫无胜算,于是为了迷惑敌人,便唱起了一出大开城门的空城计。

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战多次,深知他是一个小心谨慎之人,不会做无把握的事情,便料定城中有埋伏,于是带着大军离去。就这样,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便解了西城之困。

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司马懿便给世人留下了一个没有胆量的形象,同时,人们也料定了他不如诸葛亮。其实司马懿并非一个无能之辈,此人在曹操去世后,为魏国的发展立下了赫赫功劳,甚至多次亲自带兵与敌人交战并获得了胜利。

在司马懿临终之时,他对着司马家族的后人间接说出了自己在“空城计”中为何退兵的原因。司马懿说道:“吾事魏历年,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惊骇。”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司马懿虽然一生戎马,立下许多战功,但是却不得曹家的信任,他们往往怀疑自己有谋反之心。

因为这样的一份猜疑,司马懿日日感到不安和害怕,同时还有点心寒。这句话也从侧面反应出了司马懿虽然是魏国一个位高权重之人,但是他在魏国的生活却并不好过。

那么,为了能够消除君王的猜疑,司马懿做出了一个决定——将诸葛亮留着,从而防止曹家卸磨杀驴。只要诸葛亮没死,那么曹魏便需要司马懿,也就不会对司马懿出手。

因为这个原因,司马懿明知诸葛亮已经没有还手的能力,但是为了自己的私心,最终选择了退兵回国,并给世人留下一个自己没有胆量的形象。同时,司马懿也令曹家相信如此没有胆量的人又如何有谋逆之心,就这样间接的保护了自己的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司马懿的成功和妻子有多大关系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成功着实离不开妻子的帮助吗

司马家族的崛起其实就从司马懿开始,司马懿的成功和老婆有着直接的关系,很有可能是受到老婆的影响,也有可能司马懿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全部都是张春华在出谋划策。

张春华在和司马懿走到一起之后,有了三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有没有德行并不知道,但是我们也会知道,这绝对是一个真正的狠人。当时的曹操根本就没有做到权倾朝野,但是也同样紧紧的展现出来,在这个时候也同样需要控制东汉皇帝的迹象。

司马懿也算比较镇定,居然就这么一动不动,也展现出病人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从此之后,司马懿的人设就开始稳稳的站住,曹操也从始至终没有去找他的麻烦。有一天司马懿正在家里看书,当时天气不错,所以就把书准备放在阳光底下,可没有想到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司马懿马上就开始选择收书,表现得精神抖擞,完全不像是一个生病的人,这件事情被边上的小丫鬟看见了,司马懿觉得非常的尴尬,张春华马上就解决了这个小丫鬟。

然后会非常镇定的表示,你装病的事情不可以让任何的人知道,他看见一些不应该看的,那么就必须要杀死。没事你赶紧看书吧,我要去做饭了,从这件事情也可以让大家发现张春华肯定就是一个狠角色。

司马懿的这种转变其实和之前的形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也有理由相信司马懿的改变,肯定就是受到张春华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司马懿所走的每一步,全部都是张春华一直在背后出谋划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厉害?两人一共交手过几次?

全文共 1017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诸葛亮之间的对决,永远都是人们最喜欢讨论的话题之一,那他们两人到底谁更厉害一些呢?其实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比较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是看他们两人的战绩,毕竟当时曹魏是要比蜀汉强很多的,司马懿能赢也是情理之中,如果把两人调换一下阵营估计结局也是如此。而且司马懿真正能体现他能力的地方并不是战场,司马懿一生也没打过几次仗,完全是靠治理民生还有他在朝中独特的生存之道,才能有最后的成就。而诸葛亮的路根本就没得选,两人想进行比较就要公平对待。

诸葛亮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不过诸葛亮真正开始发力是在刘备死后才开始的。诸葛亮虽然懂兵法和谋略,但是自己作为最高指挥官带兵打仗的次数并不多,刘备死后诸葛亮扛起了蜀汉这面大旗,制定了北伐的计划要为先帝完成匡扶汉室的理想。只是梦想和现实是一定会有差距的,诸葛亮北伐的战绩并不出色,而且对曹魏造成的影响也很小,可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碰到了司马懿。

诸葛亮虽然进行过六次北伐,但也只有最后两次对上了司马懿。其实诸葛亮对阵司马懿是一直占有上风的,而且诸葛亮用计引司马懿进入到上方谷还差点烧死他,最后只能说诸葛亮运气不好,或者是司马懿命不该绝。司马懿心里非常的忌惮诸葛亮,生怕自己中了诸葛亮的计谋,因为司马懿的求生欲天生就很强,从他在曹魏时的性格就能看出。所以每一步都是小心谨慎又谨慎,毕竟当时诸葛亮的名气比司马懿大很多,像司马懿这种没什么实战经验的人直接对上诸葛亮,说心里不虚肯定也是假的。

所以司马懿采取了最稳妥的方法就是“拖”,不管你诸葛亮用激将法,还是什么法我都站单全收,但就是不主动出兵。这一点也是让诸葛亮感到相当无奈,因为对于蜀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时间,自己作为进攻方是禁不起拖的,等到粮食吃完自己就只能撤退了。所以说从北伐来看两人谁更强,其实看不出什么结果。因为从来就没正面交手过,不过诸葛亮能差点烧死司马懿那这一回合就判诸葛亮赢了吧。

既然战场上分不了胜负,那在比拼治国还有文学算了。其实治理民生才是司马懿的强项,司马懿和陈群创立了九品中正制,使得曹魏的人才能源源不断的冒出,而且关于屯田、水利这一块的问题也是非常的上心。起码是让曹魏的百姓日子都过的不错,但是看蜀国的百姓就比较惨了,经济早就被刘备给弄的一塌糊涂,诸葛亮也忙于北伐,所以这一回合是司马懿胜出了。文学作品的话显然诸葛亮的《出师表》更有名,而司马懿几乎没看到有什么作品流传于世。不过要说最后的成就,司马懿应该是三国当中无人能及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郭嘉如果没死司马懿还能篡位成功么?郭嘉能否压制司马懿

全文共 2113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郭嘉死的太早,所以我们总喜欢往郭嘉身上放很多幻想出来,例如郭嘉死前对曹操说,如果自己活着还可以帮助曹操压制司马懿一段时间,但是死后可能就需要多多防备司马懿了。看样子司马懿在郭嘉心里算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可能当时谁也没想到能抢过曹家政权的正是司马家。不过就算郭嘉还在世就一定能防止司马懿篡权么?可能也很难说。

郭嘉死的早,曹操还没死,他就死了。就算他能长寿一点,也未必熬得过司马懿。郭嘉生于公元170年,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郭嘉都死了,司马懿才应召出仕。

曹昂死后,曹丕就是曹操的儿子中最年长的。曹丕生于公元187年,曹操死于公元220年,这时候曹丕已经三十三岁,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成年人了,曹操根本不需要托孤。

曹丕死于公元226年,时年40岁。继位的是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曹叡生于公元204年,继位的时候23岁,其实也已经是成年人,只是年龄还不够大,不够成熟,政治经验不够丰富。所以,曹丕的遗诏是让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四个人辅政,而不是托孤。

真正需要托孤的是谁呢?是曹叡。曹叡在位十三年,公元239年死的时候,年仅36岁。更要命的是,曹叡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养子,继位的是大的齐王曹芳。曹芳生于公元232年,继位的时候才八岁,而且没有亲生的兄弟,是真正的孤儿寡母,所以曹叡才是真正的需要托孤。

但曹氏从曹丕开始,因为曹操曾经有意让曹植继位,曹丕在和曹植争储的过程中,差不多可以算是险胜。曹丕继位之后,曹彰又曾率兵到洛阳,问曹丕先王玺绶何在,有争立之意。所以,曹丕在继位之后,对自己的亲兄弟宗室一直是严加防范的,宗室在封地形同禁锢,不许私交。

曹操儿子众多,有些是年龄比较小的,赵王曹幹在曹操死的时候才只有五岁。曹丕有九个儿子,曹叡是最年长的,但真正活下来,并且有后嗣的,就只有曹叡和东海王曹霖。其他的儿子都是早早夭折了。曹霖的儿子高贵乡公曹髦,在齐王芳被废黜之后,被迎立为帝,后来要杀司马昭,反而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

从后嗣来看,曹操的儿子中,曹丕这一支是比较单弱的,反而是曹彰的儿孙比较多。尤其是曹彰的儿子曹楷,儿子尤其多。曹叡继位后,给曹丕几个夭折的儿子立嗣,都是从曹楷的儿子中找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曹丕这一支自然对宗室是比较警惕的。所以,曹叡继位之后,延续了曹丕的政策,继续对宗室进行防范和打击,生怕宗室有什么不臣之心。

但千算万算,最后还是没有算到,曹叡自己壮年身死,却没有儿子,还是只能立养子齐王芳为嗣。有的资料认为,曹芳也是曹楷的儿子。

曹叡临死时,曾有意让曹丕的弟弟燕王曹宇辅政,已经任命了曹宇为大将军,受遗诏辅政。但是从曹丕开始,宗室长期被禁锢,在朝廷没有势力,曹宇怕自己掌握不了形势,主动请辞。曹叡的想法也变了,就撤销了让曹宇辅政的诏令,改为由外围宗亲曹真的儿子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因为宗室力量太弱,曹爽在掌权之初胡乱变更制度,引起曹魏元老旧臣的不满,正是在元老旧臣们的支持下,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诛杀曹爽,彻底掌握了曹魏的内外军政大权。这之后,齐王芳和曹操手里的汉献帝就差不多了。

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为了立威,就废黜了齐王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曹髦对司马氏专权不满,想杀司马昭,却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自己率领宫里的太监之类的人去,半路上就被司马昭的爪牙杀死了。

这时候,曹丕的后人就差不多没什么人了,只能从曹操的其他儿子里找,最后找到的就是燕王曹宇的儿子,常道乡公曹奂。而曹奂没当几年皇帝,就禅位给司马炎了。

再反过来说,托孤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搞好了君臣相得,像诸葛亮和刘禅一样,成为千古佳话,搞不好就是孙权托孤给诸葛恪,曹叡托孤给司马懿。要么是其他大臣突然发动政变,杀死辅政大臣,要么是辅政大臣架空小皇帝,能够等到皇帝成年之后再还政给小皇帝而辅政大臣自己又能善终的,实在不多。

辅政和托孤大臣可能成为权臣,君主们知道不知道呢?当然知道。但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汉朝长期用外戚辅政,结果西汉亡于外戚之手,东汉改为外戚辅政,同时扩张内廷的权力,用太监掌握宫廷禁卫军,最后是外戚和太监相斗,让董卓捡了便宜。

所以到了三国,都对外戚严加防范,生怕出现外戚专权的情况,对宗室也各种不放心,反而希望用大臣来辅政。结果三国的托孤大臣下场都不相同。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恪当政才一年,就被孙峻发动政变杀死,而且诛灭三族;司马懿则是两个辅政大臣斗争胜利之后,彻底专权最终篡位

不过,虽然东汉末期太监为祸深重,所以群雄起初都对太监很讨厌。但随着三国各自称帝,到第二代的时候,就开始普遍用宦官牵制大臣。比如刘禅在后期信任黄皓,曹叡信任张当,孙皓信任岑昏。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皇权的延伸,对大臣的牵制。

在皇权世袭的制度下,君主壮年而亡,继位的君主年龄太小,始终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直没有找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宋朝采取的基本上是由母后垂帘听政的办法,等孩子大了再还政。明朝则对外戚和女祸防范比较多,始终坚持由大臣辅导。不过,在明朝的制度下,文武分途,外面又有宗室藩邸,所以并没有出现权臣篡位的事情。清朝沿袭明朝的做法,但最终仍然免不了出现慈禧太后这种由深宫妇人实际掌权四十多年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曹操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 司马懿夺权时为何没有人阻止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总共有25个儿子,子嗣众多,为何没有人能阻止司马懿夺位?

是因为曹丕在限制宗室政策之后,使得整个皇族势力变得更加单薄,所以根本就没有人能够阻止。

曹丕在成为皇上之后,因为和弟弟一直会争夺储位。和众多的兄弟之间关系其实并不是很好,而且对于兄弟的报复也是非常惨烈的。曹植如果不是母亲救了一命,估计早就已经被害死。其他的皇室成员也会觉得胆战心惊,所以马上就被封到地方上,同样也没有任何的权利。因为曹丕的政策本身就会有着很厉害的限制,根本就不会给他们任何的权利,所以也不会有实权,自然也不可能会阻止司马懿。

曹丕在逼迫汉献帝给自己让位时,最终也同样会选择篡夺,事实上时机并不是特别的成熟,虽然说当时东汉早就已经名存实亡,但是在整个天下汉献帝还是会拥有着比较高的声望,大家也会认同这就是天下共主。所以曹丕虽然选择篡位,但是为了让自己不会被天下人耻笑,为了能够真正的得到天下,所以就会跟当时的士族妥协。

曹睿其实身体也并不是很好,事实上也同样会给司马懿留下一些可乘之机,而如果他们全部都偿命的话,相信司马懿也不可能会有任何的机会,但是就是因为有私心自己没有儿子,所以就只能够从宗室抱养了一个。如果可以深明大义,在传王位的时候给了一个比较年长的皇室成员,这就能够有效避免掌握大权的局面,但是归根到底在整个系列中也会有着较大的矛盾,所以也不可能会给任何的实权,最终也会酿成悲剧,这也是悲哀中的悲哀吧。

如果当时不会选择这么做,也不至于会有这样的一个结果,这本身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曹睿一生无子秘密 揭秘魏明帝一生无子秘密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曹叡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这个人的,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人了,话说他和司马懿斗应该是没斗过,也不能说没斗过,只能说寿命没有司马懿长,最后天下还是司马家的,所以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今天给大家来说这个曹睿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个曹睿好像一生都没有子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曹睿一生中还是有这个孩子的,前前后后生了3个儿子,然后还收养了2个,等于说一共有了5个儿子。但是自己生的3个儿子前后都死了。

曹睿虽然有三个亲生儿子,但是他也经历了三次丧子之痛。曹睿刚登基不久,册封长子曹冏为清河王,但是没过多长时间,曹冏就去世了,这让曹睿十分的难过。谁知不过三年,曹睿的次子曹穆也去世了。

曹睿连续痛失两个爱子,让他的内心备受打击。在曹睿次子去世两年后,他的小儿子出生了,曹睿此时也看到了希望,他的帝位终于有继承人了。

当时曹睿十分开心,并下令大赦天下。然而曹睿的一生注定是无子的,小儿子出生不到一年,随后就突然夭折了。曹睿内心已经绝望了,没有办法他只好收养了两个养子,一位是曹询,另一位就是曹睿的继承人曹芳。

所以曹睿是有儿子的,但是他的儿子最后都死了,其中的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其核心的原因就是曹叡自己的身体情况太差了,生的后代身体也不行,所以都能活过很久。

曹叡太荒淫无度了,沉迷美色,贪图享受,自己的寿命都只有36岁,那自己的后代寿命更加不会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司马懿的智谋并不是第一,为何却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为何能成最后的赢家?

司马懿一直都会深谋远虑,曹丕在登上皇位之后面对曹丕的信任,也同样会选择不动声色,一直都会隐藏自己的锋芒,然后就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赞赏。

这其实也就是大家所说的韬光养晦,也是司马懿的一种方法。最厉害的就是他用这种招式直接就打败了曹爽。司马懿和曹爽一起联合辅佐年仅8岁的小皇帝,曹爽是一个权力特别旺盛的人,一直都希望能够削弱司马懿手中的权力,司马懿其实也非常明白这所有的一切,但是在分析这所有一切之后,也会觉得明争是不可取的。

这其实就是司马懿成功人生中的一个主要境界,这其实就是一个主要的智慧,能够有效抓住事物的变化本质规律,另外也同样会拥有着一双洞悉万物的双眼。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般根本就不知道到底是进还是退,前方看上去有一些光明,但是也有可能你会一直面对着深渊,也有可能就会处于低谷的状态,好像一直都在积攒力量,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等,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藏,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动。

司马懿凭借着这一些智谋,必然就能够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也是司马懿最终能够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隐忍,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该怎么做,那么在此时也不可能会有更多的成功几率,这也是人们为什么会特别信赖他的原因。

司马懿的智谋就是因为特别的出色才能够成为最后的赢家,但是在当时的战乱时代,也不可能会有着太好的成功几率,最终还是会面临失败,这可能也会给大家留下很多的遗憾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