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睿活着司马懿敢篡位吗(热门20篇)

浏览

6780

文章

238

篇1:雍正皇帝简介 雍正皇帝是不是篡位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雍正名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雍正是康熙帝第四子,1678年12月13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

在康熙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政治势力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雍正继位。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如实行改土归流,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雍正在政治上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水镜先生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水镜先生司马懿没有关系。水镜先生指的是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隐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司马徽与荆州名士庞德公等人以及流寓到襄阳的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等道友均有交往,关系甚密。司马徽视庞德公为兄长,被庞德公称为“水镜”。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司马懿到底有多能忍?诸葛亮用女装羞辱他都能如此淡定

全文共 1062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老对头诸葛亮司马懿又在战争中对峙,诸葛亮见司马懿一直不肯出战,便派了使者送了一套女装给司马懿,意思就是嘲笑司马懿像个女人一样。只可惜诸葛亮遇到的是司马懿,他连几十年来都能忍过来,这小小的嘲笑算什么。那么,司马懿面对这些衣服又是怎么做的呢?他的忍耐功力有多厉害呢?

诸葛亮在北伐战争中与司马懿相持不下,司马懿坚守不出。愣是任凭蜀军怎样叫骂就是不出战,诸葛亮想了一个激将法:拿女人穿的衣服送给司马懿。司马懿确欣然接受,众部将甚是恼怒。

三国演义第92集中写到:孔明乃取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诸将不敢隐蔽,引来使入见司马懿。懿对众启盒视之,内有巾帼妇人之衣,并书一封。懿拆视其书,略曰:“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装怒,上表请战。魏明帝不许,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蜀将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也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果然,诸葛亮于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跑来报告,司马懿派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穷寇莫追”收军退回。

从穿女人衣服这件事上,读者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自己会怎么做。当着众人面送女人衣服,讥讽他像女人一样。相信很多人必然会大怒,进而出兵。

而司马懿表现的很冷静,没有上当,反而当使者的面把衣服穿上了,还和使者套近乎,问到诸葛亮的生活起居,从而分析出诸葛亮必会得病,命不久矣。综合各方面的考虑,司马懿还是选择了最好的方式。

因此当我们面对类似的处境时,冷静想一想,如果是司马懿他会怎么做,相信如果很多人能这样想了,你离成功也不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三国最能隐忍的人是司马懿么?这一位比司马懿还能忍

全文共 877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能忍而且活得长,这两点当他能架空曹氏,最后篡位成功。不过这个过程却十分凶险,只能说司马懿的命有点好,但是司马懿是三国最能隐忍的人么?当然能忍的不止司马懿一个,要说隐忍的好手还挺多的。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想要出头就只能忍,太过于高调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对于想司马懿这样的人来说一生小心谨慎还换来了不错的结果。

成大事者,必须要忍常人不能忍之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韩信正因为能忍胯下之辱,最终才成为一代战神,在三国这样一个乱世,有时候,忍是解决事情的最好办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忍就是以退为进,是一种权宜之计,一旦时机成熟,那么就会给予敌人致命一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三国最能忍的四位牛人。

四、刘备

刘备开始创业时十分艰难,可谓屡战屡败,不得已只得屈居人下,刘备曾先后在曹操、袁绍、刘表、吕布手下效力,虽然暗藏大志,但刘备却能隐忍不发,不出风头,这才让其他诸侯放弃了除掉刘备的想法,倘若刘备不能忍常人不能忍之事,可能早就被曹操干掉了,最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完成了逆袭,可以说刘备最终能建立蜀国,除了他用人上的成功外,他的隐忍也是关键因素。

三、貂蝉

为了除掉董卓,貂蝉成了司徒王允的一颗棋子,在董卓这样杀人如魔的人身边,貂蝉随时有可能被杀掉,然而貂蝉却能忍常人不能忍之事,将心中的仇恨隐忍不发,最终成功的杀掉了董卓,也正因为她为国为民的品行,貂蝉成功挤掉了赵飞燕,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二、司马懿

曹操早就看出了司马懿暗藏大志,担心自己死后无人能控制司马懿,于是便想除掉司马懿,然而司马懿却将自己的才能隐藏起来,为此屡次隐居山野,放弃建功立业的机会,曹丕和曹睿在位时,司马懿仍然一忍再忍,这才让两位位皇帝没有杀掉司马懿,最终司马懿成功的熬死了三位皇帝,趁着曹芳年幼,一举夺得了曹魏兵权,成为曹魏的实际统治者。

一、刘协

刘协虽然只是个傀儡皇帝,然而刘协却并不甘心当一名傀儡,虽然身居皇位,然而刘协却懂得处处忍让,克制自己,如果刘协不懂得忍,可能早就被曹操干掉了,正是因为他的隐忍,她才得以在曹操身边活了如此之久,因此,如果论忍,刘协才是真的“忍者神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为什么有人觉得司马懿的防守战略是高明的?

全文共 94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最让他觉得绝望的就是司马懿不战这个事情吧,其实有的人说其实就当时大魏的实力,司马懿如果不防守直接出来迎战的话,那么司马懿将会大获全胜,所以也衍生出了很多的人都说其实现在司马懿的防守战略是不高明的,也有人说是高明的,那么到底是高明还是不高明呢?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看看吧!

如果换做你是司马懿,面对秣马厉兵很久才大举北伐的诸葛亮,你会怎么做?

当然是死守。这个原因不难理解。

第一,不仅司马懿,任何人面对诸葛亮这样的对手,都没有什么必胜的把握。既然没有必胜的把握,当然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作战方式了。而当时对司马懿最有利的方式就是坚守不出。

第二,诸葛亮是从汉中出兵北伐,要绕过祁山,而不愿意冒险从距离长安最近的子午谷道直奔关中,而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劳师远征,最大的问题一般都容易出现后勤供应不继的问题,诸葛亮也不能避免。

第三,曹魏的绝对实力远在蜀汉之上,如果打持久战,曹魏耗得起,而蜀汉耗不起,诸葛亮也耗不起。诸葛亮远道而来,利在速战速决,司马懿是以逸待劳,自然要等我诸葛亮师老兵疲,士气已衰的时候才出战。

第四,曹真死后,司马懿就是曹魏潼关以西地区的最高统帅,所以他必须进行通盘考虑。虽然曹魏的绝对实力远在蜀汉之上,但是如果司马懿冒险出击,被诸葛亮突破了曹魏的防御体系,曹魏的潼关以西都会受到威胁。

第五,虽然绝对实力对比方面,司马懿远胜诸葛亮,但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是实际操盘手,是司马懿所不能比的。各自在本方面临的政治斗争局面来看,就刚好反过来了,诸葛亮输得起,司马懿输不起。

第六,诸葛亮作为进攻方,只要不能取胜,就是失败,而司马懿作为防守方,只要没有被诸葛亮突破自己的防御体系,就算完成任务。也就是说,双方在面对战争的时候,各自的底线是完全不同的,诸葛亮要赢,司马懿不大败就可以了。

第七,从司马懿当时面临的局面来看,因为曹魏和蜀汉还在战略相持阶段,即便是司马懿冒险出击,击败了诸葛亮,他追击进攻蜀汉,也是没有把握突破蜀汉的防御体系的,搞不好还会前功尽弃。

第八,司马懿当时在曹魏内部面临的斗争局面比较复杂,他赢了未必能得到什么太多的好处,可是他如果输了,就一定会承担责任。所以,对他而言,首要的目标是求稳,把自己的政治利益最大化。这当然就意味着,坚守不出就是最好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三国最厉害的八大谋士排名 司马懿只能排最后

全文共 1133 字

+ 加入清单

前段时间,《军师联盟》的推出让我们从司马懿的视角看了一遍三国历史,播出后口碑非常的好也很受市场的欢迎,可以说是一部良心剧了。当时不管是谁都想要能出谋划策的人才,郭嘉、荀彧、诸葛亮和周瑜等人都是一等一的谋士,而且也不只是谋士。下面就为大家做一个三国把大谋士的排名,这里就只比较计谋了,其实司马懿带兵打仗没出过什么好的点子,但是在魏国却能笑到最后,从谋士的方面来讲也就只能排最后一名了。

如果说三国中,各国的谋士可是风彩各异,百花齐放,那么这些谋士谁最有能力呢?让我们给他们排个名次吧!

第一名诸葛亮

这是当之无愧的谋士之首,早在茅庐之中无人问津的时候就看清天下形势,他选择了最弱的刘备来辅助,让刘备从一穷二白到成为蜀国皇帝,即使刘备去世后,扔下一个废物儿子和一大堆烂摊子,诸葛亮也默默承担,无怨无悔,用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政治才华,让蜀军一点一点强大起来,北作战,对抗曹军,他的忠心不二,让后代深深敬仰。

第二名 庞统

庞统长得和诸葛亮一样其貌不扬,所以开始投奔孙权时因相貌而被嫌弃,不过刘备可不太意这个,他开开心心地把庞统收入帐下,庞统也投桃报李,刘备取得西蜀就是他的大功,还能摆出上中下三条道道指给刘备让他任意选择,真的十分贴心

第三名 法正

法正是刘备非常喜欢的谋士,善用出奇制胜,特别是打汉中时,他把蜀军分成一个个小分队,用车轮战和魏军交战,虚虚实实中迷惑住了夏侯渊,导致他不分轻重,丢了大本营,也被黄忠斩落马下。

第四名 鲁肃

鲁肃受到好友周瑜的推荐效力于孙权,提出占据江东打好根基,联合刘备共敌曹贼的战略计划,尤其是周瑜去世之后,鲁肃担下统领的重担,兢兢业业,不出丝毫之错。

第五名 荀彧

荀彧是名门子弟,他和曹操的关系不是普通的君臣关系,曹操把荀彧看做老师或者是兄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曹操连儿子都不信,就信任荀彧,军政大事都要先问问荀彧的意见,只要有荀彧自已守在后方,曹操做什么都放心。

第六名 荀攸

看在荀彧的面子上,荀攸也成了曹操的主要心腹,他饱读各类书籍,善于算计,曹操对他是百依百顺,张绣、吕布、颜良等大将之死统统有荀攸的手笔在里面,据说他写过十二种奇特的战略战术想供后人学习,不过没有流传到现在,非常可惜。

第七名 贾诩

贾诩心机狠毒,特别善长利人心的弱点来达到目的,通过一封伪造的信就能让马超和韩遂两个多年相交的朋友相互猜忌,最后分而击破,他活的寿命也是谋士之中时间比较长的,活到了七十七岁的吉利数字。

第八名 司马懿

司马懿除了善长谋划外,更善长装疯卖傻,他隐忍多年,最后一代奸雄曹操苦心奋斗了一生才取得的天下,被司马家摘了桃子。曹操如果在黄泉地府中知道他当年看走了眼,养了这样一条中山狼,没准儿就得气得活过来。所以说光会谋划只能给人家打工,自已有能力的人都做了老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为什么司马昭敢篡位?司马昭有什么样的资本和底气?

全文共 1161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昭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怎么样,主要就是“司马昭之心”那一句歇后语,把他谋朝篡位的心思全都展示了出来,尽管他后来并没有自己称帝,但是这件事情却是无可磨灭的事实。那么,司马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件事情要付出的非常多,他有什么样的资本来支撑他篡位呢?

司马昭尽管在历史上背负了权臣的名声,但是在客观实际中,司马昭的所作所为还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他是三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在东关战役中,就军事指挥特点看,诸葛诞与司马昭以前经历的主要战役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相比,明显不是一个水平,同这次战争后司马昭在平定关中,征服灵州,平定叛乱,招抚北方蒙古高原少数民族,以及在淮南战役中的出色表现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在曹爽伐蜀战役中,司马昭就对夏侯玄提出险地应该谨慎、不可久留,并且判断出了敌军会抢占各险要防御。

在应对敌军偷袭其营寨的时候,司马昭也能沉着应对,不慌不忙。如果他在东关指挥抗击偷袭,魏军在遭到偷袭后不会出现那样损失巨大的混乱。就战术特点看,诸葛诞把主力七万人分成三部分也是不妥当的,分别攻打和驻守长堤和二城,也导致了兵力的分散,甚至在敌军四万的攻击下,长堤上分散成一条长线的部队无力形成有力的战斗队形,很快被击溃,争相撤退,拥挤在浮桥上,成为敌军攻击的目标,攻打二城的魏军也没能调动出击援助和掩护长堤上部队的撤退,这也比司马昭的指挥差,在关中司马昭能主动制造出要出骆谷的姿态,迫使敌军回援后方,司马昭是善于主动配合友邻部队作战的,如果他在前线指挥,也能有效调动部队相互掩护。

就战后对军事失败责任的追究看,不仅司马昭作为监军要处罚失败责任,而且朝议也要处罚众将。而司马师表现得很有政治头脑,首先负主要责任的诸葛诞是司马氏的姻亲,他是司马懿的亲家,是司马师弟弟司马伷的岳父,而胡遵、王昶、毌丘俭等多数都是司马懿的旧部,或者有交情,罢黜、打击他们会削弱司马氏集团,而且司马师知道王昶、胡遵等人都是恩怨分明,不会忘恩负义,所以用宽容和安抚对待他们,同他们建立更亲密的感情。

即使有个人野心,对朝廷有异心的诸葛诞也对司马师有好感,后来毌丘俭起兵反对司马师的时候,诸葛诞也能感念司马师对他的恩德,支持司马师平叛。司马昭在这次战役中在西线还表现在他同毌丘俭关系上,传统观念认为毌丘俭是反对司马氏的,这是误解。

毌丘俭在他反对司马师的檄文中,赞扬了司马昭,要求让司马昭代替司马师辅政,当时司马昭只是中领军,职务不高,毌丘俭对他的颂扬甚至超过对司马孚评价,不请求让司马孚辅政却请求让地位更低的司马昭辅政,表明他和司马昭有亲密关系。后来晋朝统一后,原来逃到吴国的毌丘俭子孙重新回到中原,得到了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的优待。司马昭在西线还表现在司马师在全局的统筹上,他在东线只部署了七万人,而在西线的兵力估计是主力,意图把吴军主力东调,以西线为主攻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司马懿一生最大的敌人是谁?司马懿何时变成一股威胁的?

全文共 1079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可能算是三国中最不起眼的人物之一了,大半辈子都在曹魏默默无闻的工作,但老天又交给了司马懿很多重任,让他一步步走上了胜者的台阶。有人说司马懿运气很好,毕竟活的时间长,但一个人能成功运气和实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司马懿能力也的确非常出众,主要是他的心态非常好,不骄不躁,懂得在不同人的面前说不同的话。如果要问司马懿一生最大的敌人是谁,其实就是他自己,刚开始司马懿连官都不想当,到最后逆袭曹魏,司马懿的人生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360度大转变,其中的心历路程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其实司马懿为人非常谦逊,给人的感觉没有丝毫争强好斗之心。所以才不会引起别人的敌意,让他早期能在曹丕身边安然过度,要说司马懿的第一个对手肯定就是杨修。杨修年少成名,才华横溢,而且特别喜欢显摆自己的学识,同司马懿的性格正好是相反的。杨修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扶持曹植成为嗣子,但最后自己却成了牺牲品。后来司马懿还去看望已经入狱的杨修,两人在最后时刻化敌为友。曹操还问司马懿为什么要去看自己的敌人,结果司马懿说:“臣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见的都是朋友和师长。”

其实司马懿并不是再说些奉承或者清高的话,他本身的性格就是这样,不会轻易选择树敌,而是用最缓和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司马懿为了上位,把挡自己路的人都列为敌人,那可能早就被踢走或者杀掉了,哪怕你活的再长都没用。司马懿在曹丕去世之前,一直都没有背叛曹魏的想法,反而曹丕变的异常敏感,一直都对司马懿多加猜疑,导致司马懿一度想衣锦还乡,免得哪天曹丕不高兴还把自己给杀了。在曹丕最后时刻,还是选择召回司马懿,让他担当托孤大臣。

曹睿上位以后,司马懿的心态开始逐渐发生转变。因为曹睿明显是想要司马懿快点死,而只要是威胁到性命的事情,司马懿就会变的十分警惕起来。关键是曹睿根本就不相信这几位托孤大臣,每次都想自己独揽朝政大权,可能也是因为他跟父亲曹丕不和,所以怕自己的地位有所影响。但哪怕是这样,司马懿最终也挺了过来,如果曹睿在多活个5年,司马懿还在不在就很难说了。但那时候的司马懿还不是个会赶尽杀绝的人,依然给了辟邪一套衣服,保全他的尊严。

“败而不耻,败而不伤“这才能让你越战越强。曹爽可能是司马懿对付起来最轻松的一位敌人,曹爽表面威风凛凛,但最后根本没有任何抵抗就直接投降了。而司马懿也懂得了斩草除根,诛杀了曹爽三族,至此曹家已经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一个小小的曹芳根本就拿司马懿没有任何办法。更重要的是司马懿的两位儿子也十分有才,甚至是比司马懿更早的看透了这个世界,最后司马家完成了改朝换代,统一三国的伟业,谁又能想到司马懿会在何时变成一股威胁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廖化刀砍在树上让司马懿逃了,那么如果换成魏延司马懿还逃得了吗?

全文共 156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廖化其实大家也是知道的,在很早的时候也有听说过一些事情,那就是廖化这样的人也能做先锋的,其实就是说的廖化不行,对于这件事情好像还真的是廖化不行,到底是什么事情,那就是在上方谷之前,被司马懿逃走的那一次了,如果当时廖化换成魏延的话,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去理解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揭秘看看!

我们先看一下事情的经过。在木牛流马劫粮段落中,也就是火烧上方谷之前,司马懿中了埋伏,被张翼、廖化率兵左右夹击,抵挡不住。

司马懿被张翼、廖化一阵杀败,匹马单枪,望密林间而走。张翼收住后军,廖化当先追赶。看看赶上,司马懿着慌,绕树而转。廖化一刀砍去,正砍在树上;及拔出刀时,司马懿已走出林外。廖化随后赶出,却不知去向,但见树林之东,落下金盔一个。廖化取盔捎在马上,一直望东追赶。原来司马懿把金盔弃于林东,却反向西走去了。

后来廖化献上金盔,诸葛亮录为头功。魏延心中不悦,口出怨言。

我们不是探讨历史,也不是在谈论军事才能,题主的这个问题,只涉及到《三国演义》中廖化、魏延的武力问题。那么咱们先看一下廖化的武力。

廖化的武艺稀松平常,是不争的事实。廖化自书中第27回“千里走单骑”出场,杀死草寇杜袭,然后就一直贯穿全书,偶尔冷不丁的出来客串一下群演。直到后期诸葛亮六出祁山时,才慢慢成长起来,不过也只是战场经验和军事能力;鉴于从来未和高手单挑切磋过,所以武艺丝毫没有增长,而且随着年龄老化,武力值绝对江河日下。固然“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对廖化来讲,有失偏颇,但是廖化的武力确实不敢恭维,唯一一次值得表扬的,就是在麦城之围时,自告奋勇杀出重围到上庸求救。

所以,才会出现“一刀砍去,正砍在树上;及拔出刀时,司马懿已走出林外”的现象。

关羽说:廖化,你跟了我这么多年,刀法就没一点进步吗?廖化羞惭而退。

公孙瓒说:我曾单挑吕布、文丑,但若非子龙救场,我必死于文丑之手!廖化,那司马懿不识枪棒又单马逃生,你都杀不死他?廖化羞惭而退。

曹操说:若非我家小曹洪,孤必死于马儿之手!廖化,你太不争气了,如果你杀了司马懿,我曹家的江山,算了算了,不说了。廖化羞惭而退。

周仓说:廖化,你拔刀到底用了多长时间,你的力量这么不堪?廖化羞惭而退。

司马懿说:我有那么菜吗?我曾经三合战败魏延,不服来战!诸葛亮说:要点脸好吗?人家魏延诈败你都看不出来?司马懿满面羞惭而退。

现在说魏延。魏延为什么心中不悦?除了因为诸葛亮打压、没有被派到物得其所的用场之外,魏延肯定心里在想,“换做是我,必能取那司马懿之狗头”!魏延这么想,绝非狂妄自大、自吹自擂。

“五虎上将”之下,无论是武力,还是能力、资历、经验等,魏延当属第一人。我们看一下魏延的武力到底如何:1.葭萌关,魏延战马岱,不十合,马岱败走。2.魏延曾与庞德单挑大战,回合数不清,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3.魏延战孟获,活捉。4.魏延挥刀纵马,直取张郃,双方混战,回合数不清。5.魏延斩王双。6.魏延斩其他三流,不再罗列。由此可见,魏延的武力,当属一流(低于强一流、超一流)。

那么,换成是魏延可否杀死司马懿?

情景一:司马懿绕树而转,魏延觑准,一刀劈于马下。

情景二:司马懿绕树而转,魏延发起狠,用力劈去,连树带头,一刀四断。

情景三:司马懿绕树而转。魏延一刀砍在树上,司马懿方转过马头,魏延奋力拔刀,拍在司马懿背上,翻身落马。

情景四:魏延拔刀不及,眼见司马懿将近走出林外。魏延搭弓射箭,司马懿应声落马。

有人说,魏延会射箭?能射中吗?你们还是问曹操吧。曹操捂着嘴,满面羞惭而退!

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

曹操站在高阜的人群簇拥之中,都险些被射中咽喉,魏延箭法当属一流。那么司马懿背对魏延,必然中箭落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刘备和司马懿谁对曹操造成的威胁更大?曹操曾对他们犯下致命错误

全文共 953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司马懿曹操造成威胁最大,毕竟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司马懿是架空曹氏政权的罪魁祸首。不过曹操在世的时候,司马懿根本就是一位不起眼的小人物,而且早年的司马懿根本不愿意为曹操效劳,而装病多年就是为了能够躲避出仕,曹操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他也知道今后自己的江山会毁在这样一号人物上。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明显刘备对曹操的威胁更大,虽然刘备早期一直被曹操视为眼中钉,还有好几次差点活捉刘备,但每次刘备似乎都有天命,最终都能逃脱。关键是刘备手下的大将曹操还都比较欣赏,这种对手就非常可怕了。

当年刘备还在许都的时候,曹操错过了最好斩杀刘备的机会。曹操联合刘备缉拿吕布以后,刘备就跟着曹操回到了许都,当时曹操并不认为刘备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威胁,因为当时的刘备是在太弱小了,而且曹操是想要拉拢刘备的,就给了他一个左将军当。只是刘备从来都没有透露过他是一位拥汉党,所以他和曹操是绝对不可能走到一起去的。当时荀彧和多名谋士都主张曹操杀掉刘备,但曹操非但不停还来了一出煮酒论英雄,这下反而让刘备心生恐惧,最后就逃跑了。

其实曹操的如意算盘也很简单,就是想利用刘备的力量来帮自己对付袁绍,这样既能帮助自己,还可以让刘备承担炮灰的角色。但曹操始终还是小看了刘备的野心,“克复中原,匡扶汉室”可不是闹着玩的,何况刘备早就想杀曹操这样的汉贼了。所以在听到曹操称他为英雄时,他就知道有点不对劲了,曹操善于使用心机,不可能莫名其妙恭维当时只是一名小卒的刘备。可能刘备天生预警能力就强,这也是他后来赖以生存的本能。

其实司马懿这个人也怂,而且比刘备更怂。曹操发现了司马懿有鹰眼狼顾之相,古代如果这样形容一个人就是凶兆的预示了,就算你不杀他起码也要限制他的权利吧。但似乎司马懿也是有天命之人,真的是活生生把那些对他有威胁的人都给熬死了,其实也怪曹丕和曹睿自己不争气,不知道管理好自己的私欲,正当壮年身体就垮掉了。最后就剩下一个曹爽,拿司马懿根本一点办法没有。

其实曹操本有机会轻而易举的杀掉刘备还有司马懿,但都给错过了。其实曹操有时候也会陷入到一种私情当中,如果当年曹操没有抢占张绣的婶婶迎来张绣抱负,或许曹昂就不会死。曹昂对于自己的管控是非常严格的,因为不会当了皇帝就像曹丕那样沉沦女色,导致英年早逝。那样的话司马懿也就没办法夺权成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司马懿为什么杀司马昭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司马昭的原因:1、想给儿子一个教训。2、杀鸡儆猴,使得将领服从命令,而且是他司马懿的命令。3、使将领觉得司马懿不任人唯亲,认为他一视同仁。司马懿杀司马昭,其实也是效仿曹操,当时曹丕害死曹冲,为难曹植,为了权利不顾手足之情,曹操其实是知道实情的,只是一直在试探,这只是一种心理战术,拉拢人心。

很多时候司马懿这个人还是非常可怜的,因为他一直生活在两个人的阴影里,一个就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曹操。对于诸葛亮他可以说又爱又恨,可以说在太平盛世,他们应该能够成为另外的伯牙子期,而在那样的战乱年代就只能成为棋逢对手。

至于曹操,可以说是司马懿的伯乐,只不过司马懿一辈子都在猜这位主公的心思,每天过着胆战心惊的生活。不过,他聪明的是自己能够忍,这也没有辜负自己“冢虎”的名号。司马懿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别人的影子,哪怕自己是胜利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三国时期司马懿的外号是什么?他的外号有什么深层含义吗?

全文共 1520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很多厉害的有名的人物,通常都会有一个专属的外号,最能概括他的某一方面的特点,而且很多听起来也非常有特色,比如,说“卧龙”“凤雏”都知道指的是诸葛亮和庞统。而诸葛亮一生之敌司马懿,也有一个外号,就是“冢虎”。卧龙与凤雏都很好理解,那么,司马懿的这个外号冢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他与诸葛亮谁又厉害一些呢?

诸葛亮,蜀汉丞相、军师,历来被民间看做神仙一般的人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辅助草根刘备三分天下。司马懿,和诸葛亮智斗多次,直到斗死了曹操,斗死了诸葛亮,斗死了曹丕、曹叡,自己还活着。

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号称卧龙,恐怕这个绰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卧龙指龙没有在天上飞,龙还在沉睡。凤雏是指没有进化的雏鸟,未成形的凤凰。幼麒姜维,没有长大的幼仔,还在成长的麒麟。卧龙,凤雏,幼麒其实是有褒义的,指他们三人合在一起,风云际会,将会飞龙在天,浴火重生,进化成麒麟,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司马懿的称号叫做冢虎,冢指坟墓,亦为荒野的地方,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虎没有危害。但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老虎可以一招致命,指的是祸害终究能够成患。在三国后期,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级别都差不多,诸葛亮和司马懿且有一生之敌的意思,所以才有冢虎的号称,也算是对人才的一种评价。

诸葛亮在其历次北伐过程中,与司马懿的正面交锋对决,仅有两次。当然,这不包括诸葛亮死后的一次对决,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率军攻魏,包围了曹魏部署在祁山地区的贾嗣、魏平部,并用木牛运输粮草,以保障其后勤供给。

当时,曹魏的国家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东南方向要防备东吴,西北方向还要防备鲜卑。而恰恰在此时,主持对蜀汉作战的大司马曹真生病(历史上真实的曹真绝不是三国演义写的那么无能),于是魏明帝曹睿将司马懿从荆州调来,让其坐镇长安,主持抵御蜀军。司马懿接受重任后,即以主力救援祁山。鉴于当时的军事态势和蜀军特点,司马懿认为蜀军远道而来,粮食有限,于是将此战的战略目标定位为:凭险坚守,不与蜀军主力决战,逼退蜀军就算完成任务。

当年六月,蜀军后勤补给困难的致命问题再度凸显,全军粮尽,诸葛亮只得退军。司马懿令张郃追击,但张郃在木门被诸葛亮设置的伏兵射杀。纵观两人的第一次巅峰对决,司马懿战略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利用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不济的弱点,将其逼退。不过司马懿虽达到了战略目的,但在战术上却没有占到半点便宜。而诸葛亮虽然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还是没有解决后勤补给这老大难问题,还是没有达到战略目标,被迫退军。

第二次对决,234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开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这次北代,诸葛亮准备充分,设计了称为“流马”的运输工具,并与孙权约定同时举兵伐魏。面对吴、蜀两国同时举兵,魏明帝一方面自己率军抵御东吴,一方面继续以司马懿主持西线防务,对阵诸葛亮。公元234年四月,诸葛亮大军进至渭河南岸。司马懿也率军渡过渭河,背水立营与蜀军对峙。此时,司马懿对将领们说:“亮若出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资治通鉴》)。不出司马懿预料,诸葛亮果然驻军五丈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的同时,还派兵进攻北原。北原位于渭河北岸,若蜀军攻取北原,则将切断长安与陇西的通道,威胁司马懿的后方。司马懿派郭淮驻防北原。

这样,司马懿卡住了诸葛亮的进军路线后,坚决据险不战,迫使诸葛亮不得不在五丈原与魏军对峙。这此时,魏、蜀两军在五丈原已经相持了一百多天,尽管诸葛亮想尽办法刺激司马懿出战,但司马懿终不为所动。逼得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试图激怒司马懿。到了这年八月,诸葛亮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殁于军中,从而结束了与司马懿的第二次巅峰对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为什么司马懿早年的名声不如诸葛亮?他们相差在哪里?

全文共 2280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中的精彩之处非常之多,最引人注目的,司马懿诸葛亮之间的争斗恐怕算得上其中之一。但是在其中,总会给人一种司马懿成名非常晚的感觉,虽然在书中他第一次出场并不是很晚,但是重头戏却是在后面,前期几乎没什么戏份。其实这也是一种现实情况,那就是司马懿早期的名气不如诸葛亮,这又是为什么呢?

司马懿,字仲达,我们提到他,必然要提到诸葛亮,二人即使生死冤家又是天降之才,笔者认为,司马懿虽在军事战略上稍不及诸葛亮,但在政治谋略上上,却较亮有过之。诸葛亮为愚忠,只为报刘备一人之恩,不顾天下分合,而司马懿却能取曹代之,而后灭吴蜀。成就可谓不小,那么为什么如今诸葛亮的名气远大于司马懿,除了小说的美化,还有别的吗?

司马懿建安十三年接受曹丞相征召,为丞相府文学掾。这年他三十岁。不久之后的赤壁之战,司马懿没有参与;而魏武后期那些战事——建安十四年战孙权于合肥,十六年战马超于潼关,十八年战孙权于濡须,司马懿也都没有参与。如果有,想必晋书是会大书特书一笔的。

建安六年,司马懿二十三岁。这时曹操刚在官渡赢了袁绍,听说司马懿聪明,辟之。司马懿称病不去。所以不是司马懿被埋没,是他不想露锋芒。如果他想,他本来可以在曹操还只是个普通军阀的时候就来到他身边,建功立业,成为魏武之名臣。

可是他宅了七年没有出山。

司马懿不想建功立业么?当然不是。何况,冒着危险卧床七年,甚至狠心杀了小婢女让正室夫人亲自下厨做饭,正常的隐士可干不出这种事来。《晋书宣帝纪》说,“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房玄龄们简直拿读者当猴子耍,以司马宣王狼子野心,会在乎汉运方微?

司马懿向来谨小慎微、而又擅长等待。高平陵之变前他为了麻痹曹爽等待最好的下手时机,装病装了两年。建安六年,对于司马懿来说,不是个好的时机。这时候出山,不是一个稳妥的选择。曹操虽然在官渡赢了袁绍,但袁绍在河北仍然拥有极大的势力。如果不是袁谭袁熙袁尚熊孩子胡闹,河北没准到后来还都是袁家的。曹操此时,绝不敢说自己几年之后会成为中原霸主。司马懿当然也不会这么神机妙算到这一步。何况,司马懿的老家河内,正好处在曹操和袁绍势力的交界处。

而此时,他还看不出来谁有必胜的把握。另一方面,河内司马家不是传统的士族,而是属于地方豪族,在司马懿祖上三四辈左右才跻身知识界,和各阵营中的核心文人都交集不大。河内士族的影响力也不如荀彧钟繇这些颍川士族,并不是曹操人才战略的重点,也没有像颍川集团那样和曹操阵营有什么交情。

所以他一直等到了袁绍势力全灭,才果断投奔了曹操阵营。可是即使在做了曹操的属下以后,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长达十二年时间里,司马懿也没有在任何大事上有任何作为。

曹操时期的司马懿是积极进言的。得陇望蜀,建议屯田,劝阻迁都,他都说过话。但他并没有为此得到什么升迁机遇,他的言论,起到作用也并不多。关键在于,曹操对司马懿抱有严重的怀疑态度。

《晋书宣帝纪》:“(魏武帝)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宣)帝善,每相全佑,故免。”所以司马懿为了不让魏主怀疑自己,一直干一些琐碎的弼马温工作,比如丞相府里割草喂马的事,他都亲自过问一下。

直到夺嫡之争。很多人认为司马家在夺嫡之争里,下血本押宝曹丕,押中了,一夜暴富。并不是如此,以司马懿官渡之战后都不肯投奔曹操,非要等七年看天下局势发展的谨慎,会选择简单地押宝一方?事实是,司马懿做太子中庶子,为曹丕近臣的时候,他的弟弟,后来的安平献王司马孚,是曹植的文学掾。曹植彻底失势后,司马懿升为曹操的军司马。而他不久就向曹丕推荐司马孚,去做太子中庶子。中国历史上能在“谨细”这一点上胜过司马懿的,恐怕没有几个。

他在曹丕那里投机成功,升为军司马的时候,三十九岁。这个职位原来是荀彧做过的。荀彧拿到这个官印的时候,才二十九岁。可是他就并没有什么耀眼的功业。

黄初年间司马懿平步青云,靠的多是作为曹丕旧部亲信的情分,不然为何晋书竟不写其升迁前的功绩?与晋书对太和年间司马懿每次出谋划策领兵征战都细加刻画不同,黄初年间的记载,全都是一笔带过。

笔者认为司马懿最终的目的,是权力。帝国不至于在曹丕这里崩溃,那么就不需要他挺身而出为国出力。反正,他要升迁,作为曹丕手下的老红人,那时顺理成章的事情。再者,曹丕绝不是什么明主。在后宫,赐死甄姬;对旧臣,欲杀曹洪;对外国,加孙权九锡。能做出这些荒唐事的君主,并不值得信任。

曹丕死时,指定的三位顾命大臣,是曹真陈群司马懿。按曹丕的想法,曹真是宗室军人,陈群司马懿是亲信文官,相互制衡,权力结构稳固。可是曹丕又一次失算了。宗室掌控兵权的体制毕竟本身存在漏洞。司马懿迅速取得了兵权,迁骠骑将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并且迅速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我们最熟悉的那个司马懿,直到这时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太和四年,司马懿迁大将军,成为帝国之内仅次于大司马曹真的第二将军。一年后,曹真死。大概是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开始打起了大权独揽的主意。之前的他,或许没有过统摄天下的意思。他想要升官,但大概自己也没想过到底能升到什么程度。而现在,他忽然间看到了权力顶峰上放射出来的一星光芒。

魏明帝托孤之后,司马懿已是四朝老臣。小曹爽肤浅的权谋,相比于他经历过的六十年风雨来说,已经可说不值一提了。当年那些他需要仰视的重臣一个个死去,甚至世上已经不剩下几个人能和他平起平坐。此时能阻止他的,只有一直眷顾于他的天命了。

而诸葛亮早已死于之前的北伐之中,或许我们知道司马懿是因为他抗蜀北伐,对阵五丈原……但是对于他自己来说,或许那只是登上权力巅峰的垫脚石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司马懿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能人,此人的才智可以和诸葛亮相媲美,曹操想重用他,但是又害怕他反水。可以看出司马懿绝对不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究竟司马懿是怎么死的呢?下面是这方面内容的介绍。

操作方法

1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史书有记载的是司马懿是病死的。

2

司马懿死前,多次梦到贾逵和王凌的魂灵在作怪,司马懿非常恐惧,没过多久就死了。这是他杀人过多心里有鬼。

3

曹操曾看出司马懿鹰有野心,想杀掉司马懿,以除后患,但是,因为司马懿和曹操儿子曹丕关系很好,曹丕多次为司马懿求情,司马懿这才幸免于难。谁知道却为曹家留下了一个大祸害。

4

曹操死后,曹丕篡汉,建立魏国,当了皇帝,司马懿辅佐了曹丕,曹丕死后,司马懿又辅佐曹叡,曹叡死前,托孤曹爽和司马懿,辅佐曹芳。

5

司马懿后来发动高平陵政变,篡夺了曹魏大权,并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诛灭三族,大肆杀戮。这个司马懿比曹操还要狠毒10倍。

特别提示

诸葛亮平生最提防的人就是司马懿,双方较量了很多次,诸葛亮都占不到什么上风。曹操几次想杀了司马懿,可是由于曹操儿子的求情,曹操留下了司马懿的性命,但是却不重用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司马懿到底是靠什么赢的诸葛亮?如果两人互换阵营结局还一样么?

全文共 761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诸葛亮之间的博弈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诸葛亮比司马懿成明早,两人后期交手的次数也并不多但是都很精彩。有人说司马懿就是为了克制诸葛亮才出身的,其实两人的性格大相径庭,司马懿有着一个独门绝技就是能忍,不管受到什么委屈都能忍,但是当时的诸葛亮没那么多时间,用了各种激将法都没能激怒司马懿。要是让两人互换阵营结局会有变数么?可能蜀国会灭亡的更快一些吧。

众所周知,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三国中顶级智者,一人主政蜀汉,一人操控曹魏。司马懿最终赢得天下,原因有很多,寿命就是其中之一,诸葛亮只活了54岁,司马懿则是73岁,近乎20年的差异。

如果两人互换寿命,诸葛亮活到253年,司马懿只到232年,历史会有所改变吗?汉室有可能复兴吗?

首先,司马懿的生死不会改变诸葛亮缺粮的窘境。司马懿在西线战场,并没有用太高明的战术,因此,不管魏国守将换成谁,只要能抓住蜀汉缺粮这一点,延续司马懿的战术策略,诸葛亮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施展。

其次,与蜀汉人才凋零之状相比,曹魏是将星辈出,先有郭淮后有邓艾,都是将帅之才。更何况两国的国力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郝昭便能守住陈仓十来年,让诸葛亮无计可施。如果司马懿早逝,让郭淮坐镇雍凉,邓艾坐镇祁山,坚壁清野不战,诸葛亮也只能望城兴叹。

再次,就算司马懿早逝,曹爽用人不当,让诸葛亮拿下了雍凉甚至长安,江东的孙吴也不会坐视不管,三国的敌我态势又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孙权长年北上不得,不可能没有打西进的心思,要知道,上一次西进偷袭关羽,便赚得荆州之地。

最后,历史上北伐中原,除了以攻代守,转移蜀地矛盾两个原因之外,诸葛亮也知道北上不可为而为之。因此,就算诸葛亮和司马懿互换寿命,在其有生之年,汉室也不可能复兴,蜀汉最多占据雍凉之地,司马懿如果硬碰硬对上诸葛亮应该还是占据下风,那蜀国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司马懿到底有多能忍?司马懿一生四次忍耐终成霸主

全文共 1378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的特点可以说是非常鲜明了,前期非常低调升至有点不愿帮曹操做事。不过到了后来,经历曹家三代君王后也是逐渐展露野心,最终彻底架空曹家完成了三国的统一。不过司马懿的确是一位非常懂得忍辱负重的人,不会轻易与人发生冲突,甚至是侮辱自己尊严的激将法也照盘全收。可能司马懿的这几次忍耐就注定了最终的结局吧。

1

第一忍:为家族在乱世中求得保全而忍。

东汉末年,各外戚势力掌握实权,皇权实则为空。军阀混战,天下纷争,世道混乱,并不太平。

各地军阀为壮大自己的势力和实力自然要在天下广招人才,招贤纳士,以便而后为自己出谋划策。

当时曹操位列“三公”之一的司空职位,实力虽不比袁绍,但也不可小觑。

曹操看中司马懿的才华,整天催着司马懿入其府中。然而第一次征辟失败。

司马懿每次都以理由婉拒,最终实在是没办法忍痛,以残忍轧断双腿的方式婉拒曹操。

为什么司马懿轧断双腿也要拒绝曹操呢。

因为,其一,当时司马家与曹操有些渊源,其父司马防举荐曹操任洛阳北部尉,大哥司马朗在192年入曹府。这就可以看出司马家对曹操还是有一定了解,曹操能位入司空一职挟天子,也说明曹操是一狠角色。司马懿进入曹家若出现半点差池,恐其性命甚至家族命运不保。

其二,当时天下混乱,局势并不明朗。假若曹操势力最后被某一势力所灭,作为曹操的僚属,他和他的家族都会受到牵连。当时23岁的司马懿并不能预见哪位主公能在乱世中胜出,也并不敢堵上他司马家跟随曹家。

2

第二忍:进曹家,辅曹丕,忍曹操 忍杨修

我们知道,司马懿最终进入曹家。在曹家权力面前,司马懿极为谦逊不敢表露半点高见,因为他已深知曹操为人,于是忍在言行。

司马懿认准了主公曹丕,因为曹丕比曹植更具天子之志向。曹操则喜欢曹植,曹植还有杨修的辅佐。司马懿、曹丕一方面对曹操、杨修和曹植一方一次次威逼陷害,一次次不但自己忍让且指教曹丕忍让克制化解危机。最终曹丕夺得太子位,称帝。

3

第三忍:忍完曹操忍曹丕,忍完曹丕忍曹叡

曹操梦中遇见三马食槽,因疑心重,一方面想用司马懿一方面想找机会除掉司马懿。司马懿也早有洞察所以事事忍,从不露出一丝大破绽,可以说忍到曹操死。终辅佐曹丕称帝。

当然曹丕跟他爹一样对司马懿既想用之也想杀之,完全不考虑和曾他同甘共苦助他登顶的贡献。司马懿一忍再忍,曹丕终也找不出杀司马懿的理由,让其回老家颐养天年。

到了曹叡,同样是司马懿冒大风险将其辅佐至皇位,可曹叡联合其叔叔曹真各种陷害。司马懿态度拘谨,审时度势,仍为了国家社稷,为了统一曹家的魏国,兢兢业业,不敢出格。最终还是找不到理由杀司马懿。

司马懿是真的忍士。从曹操老子要杀他,忍到儿子要杀他,忍到曹叡孙子要杀他,换做旁人早就造反或者被杀投了,而司马懿一次次化解危机为曹家尽忠职守,可以看出司马懿真不是一般的境界。

4

第四忍:忍诸葛穿女服

司马懿对阵诸葛亮同样把自己的忍耐性发挥极致。在五丈原与蜀军对峙百日,拒不出战,蜀军临其城下叫嚣挑衅,司马懿忍。蜀军临其城下撒尿,司马懿忍,拒不出战。

诸葛亮被司马懿的耐性给逼急了,送给司马懿一件女人衣服,这在古代对于一个将军而言可是极大的羞辱,司马懿依然忍而不战。硬是拖到诸葛亮病逝。就问你服不服司马懿。直接给诸葛亮拖死,这忍耐性是有多强啊!

从司马懿年轻入仕,到他老态龙钟,他用隐忍走完了这一生

他对大魏国的衷心直到死也没变。他对曹家人鞠躬尽瘁。

他的境界值得后人敬畏,对,就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得位最正的三个皇帝是谁?其他皇帝都是逼宫篡位的吗?

全文共 2095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古代历史上皇帝有很多,不过历朝历代每个皇帝得到皇位的方式却不尽相同,很多人可能觉得,除了那些通过起兵或者谋反的方式得来的皇位,大部分人应该都还是比较正经的吧,都是上一任皇帝传下来的皇位。但其实真要说得位最正的话,其实从古至今也不过就只有三个皇帝而已。这样说一定有很多人不太敢相信吧,怎么可能只有三个人得位最正呢?如果这样说的话,究竟是哪三人得位最正?为什么说其他的皇帝们都是通过逼宫或者篡位这样的方式得到的皇位,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得位最正的三个皇帝

汉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秦末天下大乱,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打响了秦朝灭亡的丧钟。汉高祖刘邦也在沛县正式起义响应陈胜吴广,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与西楚争霸,终得天下。刘邦出身农家,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天子。

汉光武帝刘秀,东汉开国皇帝

西汉末年,政治极其腐败,土地兼并成风,社会动荡不安。王莽篡汉后,试图改善这个情况,于是实施了一些改革的措施。然而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社会矛盾激化。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海内分崩。绿林赤眉等各地民众起义反抗,身为一介布衣却有着汉室血统的的刘秀也在南阳郡乘势起兵,并在昆阳大战中一战成名。

刘秀后来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势力日益壮大,两年内就成了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一方诸侯。公元25年,刘秀在鄗县南千秋亭登基称帝,刘秀从起兵到称帝建国仅3年。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得国得位,比起刘邦和刘秀还要正。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句话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忽必烈灭宋后,元朝统治了中国98年。有元一代,汉人始终是最下等的人。

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疯狂的剥削汉族人民群众,变本加厉向汉人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最后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朱元璋也加入了反元斗争中。明太祖朱元璋经过20多年的南征北战,终于推翻元朝,让中国再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之下,解救万民于水火之中。2.为什么很多千古明君都是篡位得来的

在古代社会中,远远要比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还要残酷和严格,所以一个人若是想要谋权篡位肯定是要有很高的本事的,也不是说靠武力或者能力就能当皇帝的,在夏商以前的时候,古人推选皇帝都是要选择顺应民心的的能人来继承皇位的,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当中,在禅让制还没流行的时候,选举王位人选是靠能力和武力的。

不过到了皇权封建社会中,一个人靠武力和才能都不会被选为当皇帝,因为禅让制决定了,皇权继承人只能是有皇家血统的人,不过如果统治者的能力不够,民间农民起义的话,皇帝就有可能会被武力推翻政权,其中刘邦和朱元璋、赵匡胤就是靠武力来获得天下的,并且还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开国皇帝。

除了武力和军队来获得皇位之后,想要篡位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人拥有政治能力,这样的人很会官场之道那一套,能让百官心服口服帮助他扶持他上位成功,最重要的是,他说话做事都非常的有信服力和威力,让百官都很信任他能够当一个好皇帝。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杨坚从一个丞相篡夺了北周的宇文家族的皇位,顺利当上了皇帝,建立了隋朝,当时杨坚就是因为朝廷上下的官员都与杨坚交好,没有阻拦和揭发杨坚想要篡位的念头,所以他的篡位之路要比其他一些开国皇帝要顺利的多,并且还结束了国家分裂的局面,让天下再一次统一。

所以说,古代篡位的皇帝有这样几种,一是靠能力篡位,二是靠能力和武力篡位,三是靠政治能力篡位,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第二种,靠的是能力和武力篡位,因为想要推翻一个人的统治肯定是不会那么简单的,所以像刘邦、朱元璋、这种市井小民能够当上皇帝,不仅靠的是人心支持,还靠着手下的几万部队,不然他们能够从市井之辈当上皇帝简直是做梦!

还有就是李世民和赵匡胤的,他们都是背叛了当朝的皇帝,用了计谋夺取的皇位,并且都动用了武力,获得了宝座,不过他们都没有诛杀开国功臣,反而用自己的能力让国家便的越来越好。3.为什么说朱元璋是得位最正的皇帝

朱元璋才是名副其实的社会最底层的人。不要说亭长了,他连个芝麻绿豆长也没当过,是个纯而又纯的小老百姓。刘邦的家境虽然不算富裕,但也算得上是一个中产,刘邦偶尔还能结交一大帮朋友,去小酒馆喝喝酒,日子其实过得相当滋润。但朱元璋则是彻底的赤贫,长期的理想则是能吃顿饱饭。

朱元璋没当过前朝的官,所以他起来造反,就不算背叛前朝,就理直气壮。朱元璋后来做的第一个小官,就是在反抗元朝统治的义军中当上的。他没有任何倚赖,不借助任何先天的力量,完全是凭自己的本事打下来的天下,所以叫作叫作一—得位最正。

这样一来,朱元璋的下层出身反倒成了他的政治本钱,成了让人信服他敬佩他的地方,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得位最正的开国皇帝。

“得位最正”,这四个字可不简单!你要得位最正,你就一定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你的人生道路就一定会比别人更艰辛。我们现在经常说某某人是个成功人士,是因为某某人在某个领域,或者在仕途上,或者在专业上,或者在财富上取得了成功。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去界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话,笔者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人。大家想啊,他从社会最底层,说句不好听的,一个像乞丐一样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中国帝制时代社会最顶层的唯一的一个人——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任我行把东方不败当接班人,为何东方不败还要急着篡位

全文共 922 字

+ 加入清单

东方不败加入日月神教后,晋升速度非常快,几年时间就从副香主做到了光明左使,深得任我行重用。有人觉得任我行是把东方不败当接班人在培养,教主之位迟早会传给他,当时东方不败也很年轻为什么他却急着篡位呢?其实这场博弈,东方不败抢在了任我行的前面,以任我行当时的状态来说,定接班人尚早,退位更是遥遥无期,他把东方不败推到台前实际上是另有目的。任我行修炼吸星大法遇到瓶颈,在闭关之前把掌教大权交给了东方不败,结果东方不败趁其走火入魔之时,把任我行囚禁在西湖地牢之内,此后为了掌教大肆铲除异己,这才成为日月神教新一代掌门。东方不败只是心急吗?很显然他考虑的更加长远。

任我行可能从来就没想过要把大位传给东方不败,起码当时肯定不会。任我行正处壮年,想要称霸武林的雄心壮志烧的火热,怎么可能突然退位呢。以他的性格来说,更不会提前做好善后的事,任我行从来就不考虑这些,每次都是放手一搏,以后的事等发生了在说。东方不败只不过是他的众多教徒之一,只是因为他的能力比较出众,所以才会得到重用。而让任我行没想到的是,东方不败野心竟然如此之大。

事后任我行没办法,想用葵花宝典的秘籍拖住东方不败。一方面是想诱惑东方不败,让他好好权衡此事;另一方面东方不败决定练功的话,能否成功先不说,自宫后需要休养一段时间,任我行还打算利用这些看能不能翻盘。结果东方不败做事滴水不漏,任我行根本没办法逃脱,而且东方不败还将葵花宝典顺利练成,这下就算任我行能出去恐怕也不是他的对手了。

东方不败篡位的想法可能早就萌生,他只是在等待一个最好的时机。其实这跟任我行会不会传位于他没有太大关系,古代皇帝立的太子都有可能产生变数,更别说任我行从来没答应东方不败会让他成为下一任教主。所以只要还没到手就存在风险,东方不败对权利的痴迷已经到了无可附加的程度,所以才会铤而走险,决定提前发动叛变。假如失败了,相信东方不败也不会后悔。

只是葵花宝典不是一般武功,东方不败自宫习武以后,整个人的性情都发生了变化。从此只在乎个人喜好,多了几分人情,但对教派发展和手下已经失去兴趣,变的漠然置之,或许这点也是任我行能够活下来的原因。东方不败要想杜绝后患早就可以将任我行杀死,没理由还专门派人每天给他送饭,一直持续了十多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曹操不杀司马懿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曹操没有杀司马懿主要是三个原因,首先是曹操一直比较注重人才,在司马懿投靠曹操之前,一直对于司马懿的才华都会有所耳闻。另外司马懿是一个隐藏比较深的人,始终都会善于伪装和曹丕之间的关系比较好,从始至终都没有被抓到把柄。从天下三分的局势来看,正好就是需要去招人的时候,如果选择杀掉司马懿,很有可能就会彻底的失去人心。

司马懿真的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为了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一直都会引人伪装。曹操第1次在找到他的时候,直接就说自己患有疾病不方便,见面后来直接推脱不过,就只能够选择收敛锋芒,希望能够有效去除曹操的疑心。这就导致曹操在经过多方面的综合考虑之后,根本就没有打算去除他的性命。

葛亮媲美,当初曹操选择使用司马懿也完全是看中了这一点,在两人多次交锋的过程中,完全就可以体现出来,比如当初诸葛亮就摆出空城计。司马懿知道两个人制衡的一个重要性,因此直接就选择退兵,并不是没有看破空城计,而是知道一旦进入到其中之后可能反而会有一定的影响。

司马懿有才能有谋略,正是辅佐了4代帝王,而在后期也同样慢慢的控制局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大臣,这就能够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不是能够一直如此的隐忍,相信早就已经被曹操铲除,自然也不可能会有接下来的机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有的时候如果能够注重于隐忍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决然没有任何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诸葛亮为什么不放权给刘禅?刘禅不怕诸葛亮篡位么?

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死后蜀国的实际掌权者就是诸葛亮,因为刘备说如果诸葛亮想取代刘婵的位置也可以,估计刘婵自己也信了。而且刘婵也并没有展露出自己的雄心壮志,更像是一位晚熟的顽童,诸葛亮不放权给刘婵也是有道理的,当时的蜀国已经濒临亡国了。刘婵因为相信诸葛亮的为人所以也没必要过去担心自己的位置,而且诸葛亮也不是贪慕皇帝位的人。

历史上,刘禅并非无能,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不再任命丞相,而是由大司马蒋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大将军费袆主管军事兼管行政。这样一种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和权力分配,岂是弱智的人想得出来的?

刘禅也不糊涂,司马懿征讨辽东时,蜀人都认为是北伐曹魏的大好时机,刘禅却很沉着冷静。他下令蒋琬进驻汉中,同时指示一定要等到吴军也开始行动,东西两方相互呼应,魏国内部又出现问题时,才发动进攻。

既然君主聪慧,那么,作为臣子的诸葛亮为什么要大权独揽,不肯还政于君?是因为他想政改,要兴复理想中的西汉。

西汉初年,国家制度中隐含的政治理想,就是区分宫廷与朝廷,皇权与相权,宫中与府中。皇帝是国家元首,主要起象征国家统一的作用。

宰相是政府首脑,带领官员具体管理国家,并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这种制度,就叫“虚君实相”。

虚君实相,好吗?不算最好,但也不坏。因为按照这种制度,皇帝授权而不负责任,宰相负责而无主权。一旦国家有事,并未行政的元首就能以授权人的名义责问实际负责的宰相,后者也就有可能成为“责任内阁”或“可以问责的政府”。

诸葛亮主政时的蜀汉就是这样。《出师表》记载:愿陛下托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这就是既有授权又有问责,其实比皇帝亲政更好。然而,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1.如何保证拥有实权的宰相不会趁机政变,变成既篡位又亲政的新皇帝?2.在既无宪法又无国会的情况下,那位拥有实权且永不政变的宰相要如何产生?

所以,诸葛亮的政改最终还是失败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