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魏为什么叫魏国【最新16篇】

浏览

7879

文章

16

篇1:魏国大将夏侯渊死后,张飞为什么要厚葬他?原因其实不难猜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夏侯渊字妙才,魏国著名武将之一,作战勇猛,善于千里奔袭,在定军山一役中被黄忠斩杀。但是死后厚葬他的不是刘备,也不是曹操,而是刘备的三弟张飞,按理说这两个人八竿子打不着,还各为其主,应该没有什么联系才对,可是偏偏是张飞厚葬了他。这里其中是否另有隐情?其实答案并不难猜到,且听小编为大家慢慢道来。

定军山,在陕西勉县,是汉中的门户,攻守自如,若失此险,则汉中不保,因此,两汉三国以来,历为兵家必争。建安二十年,曹操率兵十万进军汉中,张鲁率众降曹,汉中皆为曹操所有。曹操搬师北还,临行前,命夏侯渊为征西将军,镇守汉中,屯兵定军山,又令张郃辅佐。同年四月,刘备向汉中进兵,在阳平关与夏侯渊相拒,夏侯渊派兵猛攻,刘备无力招架,急向在成都的诸葛亮问计,诸葛亮分析了夏侯渊年轻气盛,性情暴燥的武夫特性和狂傲轻敌的心态,为刘备策划了攻打定军山,夺取汉中的方略。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按诸葛亮的计谋,遣老将黄忠占领定军山西侧的制高点——降山。乘高以观夏侯渊设在定军山的兵力虚实,夏侯渊果然被激怒,亲自率兵来争其地,在山下叫骂,蜀军在监军法正的指挥下,坚不出战,静观势变,待魏军精疲力尽,人不及甲、马不及鞍的情况下,法正突然挥红旗为号,黄忠率蜀军从山上急驰山下,在金鼓动天的喊杀声中,斩杀夏侯渊于定军山下,大破曹军。

从此,降山也改名为,“旗杆山”。由于夏侯渊被杀在定军山的山沟内,后世人和夏侯后裔常在此烧香纸祭祀,所以,此沟又称,还香沟。夏侯渊被杀后,其尸首到哪里去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没有作正面交待,成为千古之谜。

据考证,张飞的妻子是夏侯渊的养女,建安五年被张飞所抢。张飞所生的两个女儿,先后嫁给了后主刘禅为皇后,长女于建兴元年被立为敬哀皇后,十五年薨。其妹入宫继为张皇后。如此说来,夏侯渊是张飞的岳父,是刘禅妻的外公,尽管蜀、魏是敌对国,但张飞、刘禅与夏侯渊有直系亲属关系,所以,夏侯渊被杀后,张飞将夏侯渊的尸体运到今四川阆中,并隆重安葬,因为张飞当时是阆中侯,住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魏国司马懿和蜀国庞统,谁长得更丑一些?

全文共 1135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只不过人才水平有高有低,长相自然也有好看有不好看的,在汉代那样一个注重仪表的时代,长相尽管不是自己的选择,却有可能成为仕途的助力或阻力。司马懿和庞统,两个并没有交集的人,却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长得不太好看。甚至《三国演义》认为庞统没有得到重用就是因为长得丑。那么,这两位同样不怎么好看的人,到底谁会更丑一些?

三国期间,英雄辈出。但是,在这些英雄里,有两个人接连被人评价,长得很丑。一个是司马懿,一个是庞统。那么,两个人谁长的更丑呢?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对于庞统的长相,正史(三国志)对庞统并无相貌描述,但是《三国演义》中对庞统是这样描述的, 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

关于司马懿的长相,正史中有过记载。

《晋书·宣帝纪》记载:“魏武(曹操)察帝(司马懿)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根据以上史料,回头像狼的司马懿应该属于相貌相当奇特的那种。至于狼好不好看,看个人理念了。

那么,庞统和司马懿谁更丑呢?

《三国演义》中是这样写的庞统: 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乃问统曰:“足下远来不易?”统不拿出鲁肃、孔明书投呈,但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玄德曰: “荆楚稍定,苦无闲职。此去东北一百三十里,有一县名耒阳县,缺一县宰,屈公任之,如后有缺,却当重用。”统思:“玄德待我何薄!”欲以才学动之,见孔明不在,只得勉强相 辞而去。统到耒阳县,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

大概意思就是刘备看庞统长的丑,就给了他一个耒阳县令干,庞统心中不高兴就不干活整天玩,后来刘备去视察,才发现庞统真是个人才,才委以重任的,所以说刘备是以貌取人险失“凤雏”的。

诸葛亮是挺好看的,史书记载诸葛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八尺大概就是现在的一米八十几,你再想想那羽扇纶巾的样子,气质不凡。

如果光从三国演义的材料里来看,庞统确实很丑的。对于司马懿来说,除了曹丕说其丑陋外,没有别人说其丑陋,可能这种“狼顾相”,曹丕看他很丑陋,但是实际上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属于长的有特点的。当然,每一个人对待丑美的观点和标准不一样,无法比较其谁更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魏国在战国初期时称霸天下,为何后来迅速衰落?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率先称霸魏国为何走向衰落,有什么深层原因?

是因为四面出击,宿敌比较多,已经丧失主动出击的优势,最终也同样是羊入虎口,因此就被全国各地去围攻吊打,因此根本就没有办法恢复当初的荣耀,甚至还被秦国直接灭掉。

变法崛起的魏国

战国的天空始终都会群星璀璨。一开始升级的就是魏国在进入到战国时期昔日称霸,一时的春秋大国还会进入到衰落的阶段。魏国实力还会空前绝大,但是无奈只能够把这份巨大的家业全部都交给魏惠王手上。

魏惠王是一个极其有野心的人物,只是能力还有野心是不成正比的。魏惠王亲都希望能够霸占一个有利的位置,希望能够一统天下,因此就选择迁到大梁。

齐国围魏救赵重创魏军

就在魏惠王一直都梦想着能够称霸楚国,希望能够有机会一统中原,在此时就出现一位重量级的人物,齐宣王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

在位期间任用贤能,创新图强,善于纳谏,革除弊政。使得秦国慢慢的走向一条富强的道路,另外还会采取建议选择围魏救赵,导致魏军的主力受到严重的影响。

秦国变法崛起吊打魏国

魏国的西邻进入到不太平的阶段,在魏国强盛世纪还会担任河西太守吴起,就是一个很有知名度的军事家,擅长用兵,在短短的6年时间内就已经夺取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在这一个历史上,哪怕是一方霸主也没有办法抵抗。

商鞅变法不仅有效解决秦国国力柔弱,还有物资频繁的问题,还能够逐步地奠定坚实的基础。历史其实就是如此的迷幻,当时称霸一时的魏国原本也有一定的机会,可以笑到最后可以笑到最好,可是却因为这个绣花枕头缺乏谋略,而逐渐的走向一个衰落的阶段。给人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魏国为什么盛产人才?这三大才子曹操杀了两个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朋友都会发现魏国实际上是人才辈出,不管是打仗的还是谋士都要比吴蜀多很多,一方面是曹操喜爱人才所以推出了很多政策广纳人才,还有就是曹操占了颍川这块宝地。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人才太多,所以曹操也就不珍惜了起来,有三位堪称难得一遇的人才曹操就杀了两个,还有一位不幸夭折,一起来看看都是谁吧。

曹冲,少年时就敏于观察,才智过人,五岁时,就想出用浮力原理来称出大象的重量。曹操甚是宠爱曹冲,甚至曾表示要让曹冲做自己的接班人。可惜天妒英才,曹冲13岁病逝,相传是他哥哥曹丕所为。要是曹操没有那么宠爱曹冲,或者不授意让曹冲做接班人,曹冲也不至于早死不是吗?

杨修,从小天赋过人,几岁便能出口成章。建安年间,杨修深得曹操的宠信,后被举孝廉,又成为曹操的主簿,他的才华更令曹操十分欣赏。可惜杨修和曹操在政治观点上并不相同,而且杨修还参与了曹植与曹丕之间的争嗣,所以说曹操杀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孔融,孔子的十九世孙,天赋过人,从小就有孔融让梨的故事,流古至今。孔融是个难得的文武全才,但他却恃才傲物,经常发表一些抨击曹操的言论,且言辞相当激烈,固被曹操下令处死。

不过,要不是杨修和孔融的聪慧威胁到了曹操,加上不为曹操所用,曹操断不会舍得杀的,比较曹操也是个爱才之人。所以说做个笨小孩并非不是人间得意事啊,关键是还遇上了曹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魏国被哪个国家灭了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魏文侯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对天下诸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

魏国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共历179年。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也是战国250余年历史中,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

总的来说,魏国的崛起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是指战国这个时间点正处于中国从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折点。所谓地利,就是魏国独特的地缘环境。魏国虽然被强敌环绕,但魏国同时也拥有两个坚定盟友,只要三国联盟不散,他国就无可奈何。可惜魏国虽然能够先发制人,但终究后劲不足。所以紧接着韩赵,就被秦国吞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曹睿到底是魏国救主还是葬送者?曹睿的功劳都是司马懿的么?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曹睿也是“三祖”之一,但是对于曹睿的成就和贡献却有着很大的质疑。曹睿的功绩很大一部分都是司马懿做出来的,虽然曹睿天资聪慧但是和司马懿比起来还是逊色了不少,可能也是因为曹睿没有办法压住司马懿。更有人说曹睿正是魏国葬送者,最后司马家能夺权曹睿要负很大责任,不过曹睿也是英年早逝没能培养出下一代的君王,可能也是天意吧。

曹睿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曹丕能够被立为世子,立为皇太子曹睿也是很有功劳的,曹睿非常受曹操的喜欢,所以指挥打仗的时候都是带着他的,所以曹睿对指挥作战是非常熟悉,而相比较,曹丕的作战经验反而弱了很多。你可以看到魏明帝朝的时候皇帝亲征是常常发生的事情。

曹丕继位的时候,曹睿是受到排挤的,因为他母亲死得非常惨,他母亲是一个很贤德也很有才华的人,只不过说了几句怨言,就被他父亲曹丕在母亲死后用糠塞住嘴,头发覆面。立曹睿为太子只是因为那一句话,曹丕射死了母鹿,然后让曹睿射小鹿,曹睿不忍,最后曹丕有感。从此就确立他为皇太子。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曹睿的心计和忍耐的程度,也可以感受到曹瑞内心的凄苦。

曹睿继位之后,励精图治,整个魏朝在他的统治下一片祥和,虽然有诸葛亮,还有东吴的骚扰,但是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几次都能够在朝廷里面做出正确的战争预判,具体的就不展开,因为内容太多。他重用司马懿,司马懿是一个忠臣,曹睿重用他没有任何问题。

读三国才明白,一个人的成功有两种途径:要么自己赚点钱,传给子孙;要么培养儿子,恪守一代比一代强!曹叡或许小时没有母爱,又遭贬受冷,家庭观念未有正常发育!尽管到处春情,造宫设殿,广宣美女,夜夜笙歌,忙了半天,连个儿子都生产不出来!三十六岁死于声色犬马,临危中又是找个小孩,外加一帮狐狸般的老臣托孤!曹操选定接班人,早早开始谋划且甄别!曹丕曹叡都是在病危之际,胡乱出牌!不重视接班人培养,是曹叡为皇时,瘸的第二条褪!

如果说曹睿的最大失误是什么?一是自己寿命太短,还有就是没有孩子。或许真的,老天要灭掉魏,这是天意,不能违。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魏国姜维投降蜀国,为什么会为蜀国这么拼命?

全文共 2064 字

+ 加入清单

了解姜维的朋友都知道,他原本是魏国的一员将领,只是诸葛亮看中他的能力,不惜利用离间计,让他受到魏国的猜忌,不得已之下投降蜀国,并且诸葛亮将他带在自己身边,作为接班弟子培养。但是不管怎么说,姜维还是魏国人,可他后来却为蜀国拼上了性命,死在魏军手里,这到底是为什么?姜维为何会为蜀国做到如此地步?

因为姜维本身就是忠诚之士。

姜维作为一个降将,首先要看姜维是为何投降。曹魏对待姜维不薄,因为姜维父亲立功战死,所以姜维直接封了官。蜀军攻打过来,当时大部分郡县都响应蜀军,而姜维并没有响应,但是姜维的上司马遵认为姜维也会跟随其他郡县一起反叛,所以才拔兵逃走,而姜维追过去的时候,马遵军已经不给开门了,各处都不愿意接受姜维,姜维被逼无奈才投降给了诸葛亮。

而诸葛亮当时斩了马谡,全军撤退,正是用人之时,姜维此时加入也是时机选的对,所以得到了重用。你想想,在魏国时被各种猜忌,然后到了蜀国被礼遇,姜维能不感谢吗。所以姜维怀着感恩的心,战战兢兢,慎重对待丞相派的每一次任务,并且以师事之。

说起降将,在三国的历史上出现了非常多,但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那个原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将,后降蜀汉的姜维,历史上对此人的争议也是甚大,有人说他乃叛徒,当不得真英雄,小花对此荒谬说法极不认同,在我看来他乃是真正的大丈夫伟英雄。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之所以姜纬为蜀国拼命,小花认为有两点,一是诸葛亮对其的信任和重用让姜维铭记于心,二是作为一个将,姜维心中已无国别之分,一心效力建功,无论身处哪国都能做到敢死敢拼为国效力

姜维本身就是秉承忠义孝信的义士,人品方面没的说,而且还文武双全,得到了诸葛亮的欣赏。还有一点尤为重要就是他有一颗匡扶汉室的雄心,在三国志中姜维传记载着:姜维曾说其祖祖辈辈食汉禄,说明他内心深处还是想报效国恩的,尽管曾是魏将,在内部被怀疑打压,也没有施展能力的大平台。当时又加上蜀国自身条件所限,老将凋零,人才匮乏,诸葛亮本人也知天命,一心想找一个人才传授衣钹,以延汉祚。

姜维的出现让诸葛亮看到了希望,人品、谋略、诚心无可挑剔,于是将压箱底的八卦阵都交给了他,可谓是尽心栽培,还担当重任,诸葛亮死后姜维做了大将军成为蜀汉军事指挥上的一把手,而姜维本身也并没有让诸葛亮失望,九伐中原,为国捐躯,谱写了一代英雄的悲歌。

姜维等人发觉后,追到上邽,马遵却紧闭城门不让他们进去。姜维等人只得一同奔往冀城,冀城也闭门不纳。姜维等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到诸葛亮那里去投降。

由此可见,姜维的投降,责任完全在于马遵,他生性多疑,胆小如鼠,无端猜疑,造成了姜维的投降蜀军。当时正赶上蜀将马谡街亭失守,诸葛亮率西县一千多户人家和姜维等人返回蜀中。从此姜维与其母失散。诸葛亮任命姜维为仓曹掾,加授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这一年是魏太和二年、蜀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这一年,姜维二十七岁。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将琬写信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其人,凉州上士也。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334年),诸葛亮去世。姜维返回成都,担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各军,进封平襄侯。姜维因受诸葛亮知遇之恩,从此死心塌地为蜀汉尽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就是古书上说的“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人的相知不在认识时间的长短。有的人相识多年,还像新认识的一样;有的人偶然相遇,感觉就像交往多年的知己一样。故人的彼此相知,贵在互相知心。这是姜维死心塌地为蜀汉尽忠的原因。

并不存在什么已经是降将就不能再投敌的问题。刘禅投降之后,姜维已经算是投降魏国了,若不是一心为汉,领个闲职了此一生怕也不是什么问题。而姜维最后的选择是宁可身死也要力求汉室复明。我觉得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大概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吧。

在魏国一开始姜维只是个靠父亲功绩获得官职的小角色,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他连城门都进不去,无奈之下才降了汉。但到了汉以后待遇就不一样了,诸葛亮给别人写信时都大力赞赏了姜维的才能,怕是在姜维面前也多有期待之意。一个在原来国家碌碌无为还几近被放弃的降将,在这里却得到了赏识,这种前后悬殊的待遇恐怕不会不让人动容吧?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是在那个生灵涂炭的战乱时代,恐怕选择也不多。既然如此,感知遇之恩而报之余生的做法又有何不可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魏国没了曹操会怎么样?曹操死后最大受益者是谁?

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吴蜀最有机会除掉曹操的一次就是在赤壁之战了,只是最后关羽念在旧情放了曹操一马。如果当时关羽杀掉曹操的话可能三国的格局就要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了,虽然就算曹魏没了曹操依然还有曹丕和曹植,但是内部势力肯定会加以阻拦以各种理由上位。实际上曹操在魏国有着别人都没有的威慑力,这是当时曹丕所没有的,如果曹操死了估计孙权是最开心的人了。

曹操一死,北方很有可能会重新陷入分裂。曹丕当时还没有被立为继承人,曹操平时又特别宠爱曹植,曹操一旦在此时撒手人寰,曹家子孙很可能效仿当年袁绍诸子争权夺利、祸起萧墙。曹操集团内部也有很多反对派,都蠢蠢欲动。

曹操死后,曹魏的实力必将大减,因为随曹操出征的大将无数,士卒无数,兵力战将损失,这是其一;曹操在公元208年还没有明确立世子,那么曹丕、曹植必会就世子大位而大打出手,曹魏的实力必会在内耗中而消亡殆尽,这是其二;其三,西凉马腾趁机起兵伐魏,曹魏政权也就到此结束了。

孙权方面:如果曹操在华容道死了,毫无疑问,最大的受益者当属东吴了,东吴携胜利之师,威震天下,趁刘备没有站稳之地,出兵直取荆州,这个时候刘备没有喘息的机会,我认为刘备必亡。然后孙权以荆州为基地,取西川,拿汉中,最后挥师北伐,马腾、韩遂之辈断断不是东吴的对手。所以,天下当归孙权大帝。

曹操被抓,送交给刘备诸葛亮,此种情况虽然尴尬,但关羽应该没啥责任,完全符合军令状要求,挠头的是刘备诸葛亮,这咋处理,杀掉?显然是不妥当的,那最好的处理,就是提条件交换;其次换啥?两大目标:一是汉献帝;二是地盘,具体就是要求已经占领南郡一带的曹仁,至少退回襄阳,樊城,好一点到南阳一带。

在孙刘联盟方面,由于魏国势力出现了巨大的真空,两方肯定要趁势进攻魏国,争取抢夺汉献帝,刘备应该能顺势再次占据荆州北部地区。孙权趁势夺取徐州的可能性很大。如此一来,孙刘联盟将提前破裂。

此外,西北的马超有可能趁势进攻长安,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关中一带。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有可能会趁中原大乱,趁势打劫。刘璋、张鲁等势力应该还会保持原状,荆南地区则会根据孙刘两方面的态势而决定归属。

曹操没了,北方群龙无首,必将出现内斗。中原是中国之本,得中原者得天下,这样的好机会,孙权岂能放过。而北方割据势力也会蠢蠢欲动,卷土重来。中原之争必然加剧,刘备就有机会渔翁得利。

没了曹操,必然有天下名士改弦易辙,转而投靠英雄刘备,刘备的人才队伍就能扩大,兵马也会增加。以刘备的才能,像刘邦那样出祁山伐中原,胜算还是很大的

而刘备这边很可能得到张辽徐晃等文臣武将将实力大增,就算江东孙权因曹操的死而翻脸,刘备也完全可以退到北方去占根据地,因为曹操一死,北方必然出现权利真空,刘备正好可以填补,假以时日中原逐鹿孙权未必能胜。

可诸葛亮当时考虑的是隆中对战略,也就是要先取荆州,可要取荆州曹操就不能死,只有曹操不死孙权才不敢翻脸。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魏国是现在的哪个省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魏国现在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以及陕西省中北部、甘肃省西北部和江苏省、湖北省、浙江省等省份的部分地区。而魏国创立于公元前403年,它是最先强盛称雄的国家,直到公元前225年才覆灭。

三国时期的魏国疆土主要包括现在的北京、河北、辽宁、山东、陕西,以及陕西中北部、甘肃西北部和江苏、湖北、浙江等省份的部分地区。魏国是三国时期的政权之一,这个国家创立于公元前403年,直至公元前225年魏国覆灭,但是在战国250余年的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称雄的国家。

魏国领土曾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此后的魏国又被称为梁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奠定秦国统一的商鞅张仪范雎,怎么都是魏国跑过的来啊?

全文共 289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秦国统一其实也不是秦始皇一个人的功劳了,而是一系列的大臣们的功劳了,就好比什么商鞅,张仪,范雎等人,但是我们仔细的分析分析看看,这几个人好像都是魏国跑到秦国的啊,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其实他们在魏国的的确确是一条虫,但是到了秦国就变成了一条龙了,所以这件事情也是非常的有趣的啊,那么背后到底是有什么原因,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李斯在著名的《谏逐客书》中提到三个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分别是:商鞅,张仪,范雎。有趣的是,这三人,都是从魏国跑到秦国的,反过来又把魏国整得半死。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魏国时就是一条虫,到了秦国都成了一条龙。

商鞅是法家,张仪与范雎算纵横家,三个人还有个共同点,都是权谋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即纵横)强秦者大抵三晋之人也。”这里说的三晋,包括魏、赵、韩三国,都是从晋国分化出来的,搞权谋都是第一流的,其中魏国去的人最多,成为秦国的人才培养基地。我觉得,秦国应该交给魏国一笔人才培养费与转让费。

魏国输出的人才,以法家、纵横家为主。为什么魏国能冒出这么多顶尖的人才,这些人才为什么在魏国又混不下去呢?我觉得有必要来分析一下。

1、魏国的前身晋国,有深厚的权谋文化,是诞生法家与纵横家的摇篮

晋国是春秋时期法制比较完备的国家,法学思想发达,先后制订有《被庐之法》《赵宣子之法》《范武子之法》《范宣子刑书》等。公元前513年,赵鞅铸刑鼎,成为中国法制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晋国铸刑鼎与郑国子产铸刑鼎一样,是我国最早公开的成文法。由于晋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其影响之深远,要甚于郑国。

晋国以及后来分化出来的魏/赵/韩三国,其涌现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在众诸侯国中是首屈一指,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等,其法家思想之渊源,全出自三晋。

晋国的另一个传统,就是权谋文化,后来衍生出纵横学。

大家读历史,一定会有这么个印象,觉得秦国是个很狡诈,很会很权谋的国家。比如明明说要割六百里之地给楚国,到头来忽悠说是六里;比如说请楚怀王去谈判,一去就把人扣为人质,最后客死秦国。所以后来东方诸侯都把秦国的承诺当作放屁,谁也不当一回事。

其实,这是商鞅、张仪去了后,秦国才得这样。在整个春秋时代,秦国是最耿直仗义的国家之一,而晋国则是最善于搞权谋的。比如说吧,晋国闹饥荒,秦国给它援助大米;等到秦国闹饥荒,晋国却袖手旁观。我读春秋左传时,就发现晋国真是很狡诈,很会耍阴招,它有这个文化传统。

晋国的权谋文化,与其独特的政治制度有关。晋国的权力长期掌握在几大卿家手中,后来形成“六卿”制,六大家族轮番执政,内斗不休,相互倾轧。六卿变四卿,四卿变三卿,最后三家瓜分晋国。晋国国内残酷的政治斗争,造就其权谋文化极其发达,后来逐渐衍生出“纵横”术。

三晋的文化与东方的齐鲁宋楚文化都不同,没有半点浪漫主义色彩,完全奉行实用主义。你看东方诸侯出了孔子孟子墨子这样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大师,出了老子庄子这样沉思宇宙人生的智者,出了屈原这样浪漫主义的诗人。而三晋没有,都是出新型实用型人才,不是法家就是纵横家。

2、魏文侯的人才政策,刺激魏国法家、纵横家文化的发展与完善

进入战国后,继承晋国衣钵的魏国率先称霸。

历史学家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有这么一段评价魏文侯魏斯的话:“魏文侯以大夫僭国,礼贤下士,以收人望,邀誉于诸侯,游士依以发迹,实开战国养士之风。”战国时代的“养士”风气,并不是后来战国四公子才有,而是从魏文侯开始的。

魏文侯的人才政策是开放的,他四处收拢名士以为己用。譬如说,他拜孔子弟子、大儒子夏为师,与著名学者田子方、段干木亦师亦友,每次经过段干木的住处时,总是毕恭毕敬。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无疑使他很快声名远扬,天下英雄才士纷纷从各地赶来,投奔魏斯。除了以上几位名士之外,魏斯麾下有许多著名人物,如吴起、李悝、西门豹、乐羊等人,一时间人才济济。

在这种背景下,魏国本土的法家、纵横家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著名法家代表李悝汇集各国刑典,编成《法经》一书,后来这也成为魏国的法律依据。《法经》有六篇,分别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这部法律文献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李悝变法对战国诸国变法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蓝本,后来吴起在楚的变法,商鞅在秦的变法均受李悝的重大影响。而吴起与商鞅,都是从魏国去了别的国家。

在法家兴盛的同时,纵横术也走向繁荣。

法家与纵横家,虽侧重点不同,都是强国之术。法家重在制度,纵横家重在外交,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如果能结合在一起,就相当完美了。

在诸子百家中,纵横家独树一帜,是战国时代最显赫的思想流派之一,其特点全在于“实用”二字,他们不是啃书本,更不是读死书,而是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诸侯之间游走,以种种外交手段在国际舞台上兴风作浪,纵横捭阖。

魏国出的纵横家最多,但是为什么像张仪、范雎这些纵横家在魏国混不下去,到秦国却如鱼得水呢?

3、从人才流入到人才流失

我细细分析魏国史,大致作了以下划分:

魏文侯时代,人才单边流入。魏武侯时代,以流入为主,开始出现流失,比如吴起去了楚国。魏惠王时代,人才流入与流失相当,表现为来了又走了;比如商鞅从卫国来了,去了秦国;孙膑来了,又回了齐国;孟子来了,张仪走了,等等。在魏惠王之后,人才就加剧流失了。

为什么会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呢?有几个原因:

其一,魏国人才太多,竞争激烈。

魏国是生产法家、纵横家的大本营,要在这里混得下去,竞争很激烈啊。你懂的那些道理,别人也懂啊,怎么显得你比别人强呢?要有表现的机会,真的很少。比如纵横家大师公孙衍,在魏国时没什么名气,后来跑到秦国,没几年就当上最高的大良造。再比如张仪,在鬼谷子门下毕业,有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居然在魏国找不到工作,只好去楚国打工。所以,在魏国要出人头地,太难了。

其二,魏国体制僵化了,讲排资论辈,不看你真才实学。

商鞅由卫入魏,投奔魏国宰相公叔痤。公叔痤欣赏他的才识,临死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希望能把国家大事交给商鞅治理。魏惠王怎么想的呢?他认为公叔痤病得脑残了,竟要他把国家交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对于宰相推荐的人,魏惠王不仅不重视,在公叔痤死后,也没有给商鞅安排工作。商鞅一下子成了失业青年,正好秦国发了招工广告,他就前去应聘了。

再比如范雎。同样是纵横家,范雎比张仪好点,在魏国找了份工作,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了门客,但这份工作差点要他的命。出使齐国时,由于表现出色,齐襄王很欣赏他,送给他一个大礼包。不想回国后,因为这个大礼包,范雎遭到审查,被怀疑有卖国行径,差点被活活揍死。大家看看,表现得太好,反而遭到嫉妒/怀疑/猜忌,魏国已经不是魏文侯时的魏国了。在这种氛围下,大规模的人才流失就是必然了。

秦国则相反,在秦孝公之后,秦之人才政策最开明,不看资历,不看背景,只看你的真才实学。只要有真才实学,可以一下子从布衣提拔到相国。秦国的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富国强兵”,需要的不是充满理想色彩的儒墨,也不是玄奥的道家/阴阳家,而是最有实用主义色彩的法家与纵横家。因此,秦国崛起之关键人才多来自魏国,并非意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魏国和魏国有什么关系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在历史上有一个古魏国,它与三家分晋中的魏国有什么关系吗?咱们,先来说说古魏国。它原本是商朝时的古芮国,这里的主人是姜姓。后来,商朝玩完了,西周天子也顺利接管了古芮国的地皮。周成王时期,分封时把古芮国改成了“魏”,魏地的产权人也从姜姓变成了姬姓魏氏。这便是古魏国的建立!

在周惠王时期,晋献公时候的晋国有一次比较大规模的兼并战, 小可怜古魏国也没逃过,被灭国了。晋献公把古魏国的这块地赐给了毕万。后来,老毕改氏为魏,这便是晋国魏氏的由来。老毕的孙子因跟随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称魏武子。从此,晋国魏氏站起来了!

到了,公元前445年,“三家分晋”这大事儿一闹!晋国小可怜,被三家吃得西瓜籽籽都没了!魏氏自立为诸侯,建立魏国。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战国七雄中的魏国。所以,魏国和古魏国只有土地承接关系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魏国夫人简介

全文共 196 字

+ 加入清单

贺兰氏的封号为魏国夫人,是河南洛阳人。

贺兰氏出身名门,自幼美貌聪慧。在武则天封后不久,贺兰氏的母亲武顺封为韩国夫人,母女俩得以自由出入后宫。后来,贺兰氏成为唐高宗的宠妾。在武顺死后,被追封为郑国夫人,而贺兰氏自己则被封为魏国夫人。在唐高宗在泰山封禅后,武则天利用武惟良和武怀运,将魏国夫人贺兰氏毒死。

魏国夫人贺兰氏处在政治斗争的中心,她虽然凭借自己的天赋存活并获利,但最终败在姨母武则天手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魏国是现在的哪里?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魏国位于今山西西南部。魏国领土曾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的魏国又被称为梁国。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周王族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为毕万(毕公高之裔孙)。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发动三家分晋。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战国时期魏国位于今山西西南部。魏国领土曾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

魏国的始祖是毕万。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伐纣之后,姬高被封在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氏。毕国亡国后,毕公高之后毕万入晋。事晋献公,以功封于魏地,是为魏氏之祖。其后世为晋卿。晋献公死后,四子争位,是时毕万之后魏犨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返国立为晋文公,而令魏犨为大夫,是为魏武子,魏渐强。

战国初期,魏国迅速成为实力最强的新兴大国,对天下诸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尤其对西邻秦国,魏国以强盛的国力军力,夺取了整个河西高原与秦川东部,将秦国压缩得只剩下关中中西部与陇西、商於等地。这种令天下瞠目结舌的崛起,根源在于魏文侯开创了后来一再被历史证实其巨大威力的两条强国之路:一是积极变法,二是急贤亲士。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三国最强五位军师吴蜀各占两 但笑到最后的却是魏国

全文共 1165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三国迷对于军师这个职务非常迷恋,古代打仗如果没有计谋很难取胜,因为双方基本不会采取硬碰硬的打法,而军师又是智慧的代表,所以非常受到追捧。三国里被公认的五大军师,吴国和蜀国都占了两个,魏国只有一个,但是最后的胜者却是魏国。由此可见军师也不是万能的,军师再厉害也需要多方面来进行配合。

什么是谋将呢?谋将字面的意思就是有谋略的武将。也就是既能统帅千军万马,也能充当自己的军师为自己出谋划策的人。三国中文武全才的人是不少,但是出色的谋将却不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三国有哪些厉害的谋将。

一 周瑜

周瑜字公瑾,周瑜是三国的帅哥,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他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孙策死了之后,孙权继位,周瑜和张昭成了江东的两大支柱。正所谓:“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公元208年,周瑜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而因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周瑜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无论是统帅千军万马,还是出谋划策,都是三国的顶尖人物,而不是像演义说的只会嫉妒。

二 陆逊

陆逊字伯言,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陆逊其实在偷袭荆州的战役中也有很好的表现。只不过那时候吕蒙的光芒掩盖了我们的陆逊同学。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公元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他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是三国一位难得的奇才。

三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请出,从此他开始在三国的舞台上大展拳脚。先是定下隆中对的策略,然后一路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最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之后,他很自然的当上了蜀国的丞相。刘备死了之后,诸葛亮总领了蜀国的军政大权。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尽管因为各种原因都失败了,但是诸葛亮的统帅能力和奇谋却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连他的对手司马懿也不得不佩服道:诸葛亮奇才也!

四 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早期的司马懿虽然有才能,但是因为那时候牛逼的人物太多了,所以都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只能在曹操和曹丕手下做个谋士而已。曹叡当皇帝之后,司马懿才真正的开始大展拳脚。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

五 姜维

姜维字伯约。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之后开始死心塌地的跟着诸葛亮混。诸葛亮也觉得姜维是个人才所以把自己一生的绝学都传给了他。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最后想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但可惜还是失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魏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魏国是现在的哪里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魏国是三国时期政权之一,其疆土在今山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的完整地区,以及陕西省中北部、甘肃省西北部和江苏省、湖北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区。

公元213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魏国始建。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为魏王,并于公元220年代汉称帝,魏国建立。曹丕在位期间,北方生产得以恢复,国库充实,实力增强。曹叡继位后,曹魏大多时间是在与蜀汉、东吴的战事中度过。在统治后期,他大兴土木,滥用民力,临终又托孤失当,导致朝政动荡。曹芳在位时,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将曹氏政权一举击垮,司马家族开始权倾朝野。在魏国攻灭蜀汉后,司马炎于公元265年逼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魏国人才那么多为什么留不住人才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复杂的国内政治环境、国家战略以及人才不匹配、人才性格的缺陷。这三个原因就导致魏国虽然有很多的人才,但并没有办法发挥作用,最终还是会选择离开。当然这一些人才绝大部分都会有性格上的缺陷,因此这就导致魏国的君主根本就没有办法接纳,最终也只是安排一个小官,没有办法发挥出个人的才能。

复杂的国内政治环境

魏国绝大部分的君主相对都比较轻视人才,不懂得如何去运用人才,比如商鞅。商鞅就是一个天才,但是却仅仅是安排一个小官,没有办法发挥个人的作用。魏国没有专业的人才推荐机制以及人才选拔机制,完全就只是靠君主的个人习物,没有办法得到一些有用之人。最后魏国的君主也同样没有办法做到用人不疑,往往都可能会被流言左右,无法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

国家战略和人才不匹配

魏国就属于一个在战国时期比较强盛的国家,但是后期就逐渐迅速的衰败被秦国蚕食。因为长时间处于四战之地,容易被其他的诸侯围攻,注定整个扩张道路非常的难。魏国的人才基本上都是走一种扩张的道路,国家的战略有时和人才定位根本就不一致,这也是商鞅等人为什么要离开的原因。这些人才即便选择留在魏国,也没有办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人才性格缺陷

人才绝大部分都会有一些性格缺陷,比如商鞅滥杀无辜,张仪卖国求荣,吴起杀妻继母。这些人有着较强的功利心,为了能够成功,为了能够获得名利,可谓是不择手段。这也让魏国的君主以及魏国的大臣没有办法接纳,因此容易被猜忌,人才虽然很多,可绝大部分都没有办法得到关注,因为还需要方方面面的契合,这也是魏国有人才,但是却始终没有办法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