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没有哪一年的腊月有31(实用20篇)

浏览

4156

文章

141

篇1:过小年是腊月23还是

全文共 1469 字

+ 加入清单

过小年,是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或廿三日)祭祀灶君的日子,相传灶君在这一天会升天去向玉帝确定来年该户人家的祸福。那么过小年是腊月23还是24呢?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小年可以理发吗:可以

按习俗,人们过完农历小年后,一直到二月初二都不会理发,所以小年前以及小年都是可以理发的。

关于过完小年不能理发的说法,是因为正月是一年的第1个月,理发就寓意新的一年没有头,不是很好的兆头,所以大家都会选择在小年当天或者是小年之前理发。

腊月小年吃什么

1、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

2、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3、吃糖瓜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4、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

5、爆米花糖

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6、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7、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

8、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9、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10、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

11、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12、面食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过小年是腊月23还是3

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有很多争议,其实还是要分地区来看。北方是农历腊月23,南方则是腊月24。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这个节日的记载,但那个时候过节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从历史上来看时间更为悠久。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通过上述,应该就能清楚这个差异的源头了。

目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正月和腊月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腊月的区别在于定义、时间不同。

正月以前是指其他历法的首月,而后来指在中国农历中的第一个月,即“建正”之月,也就是农历一月。传说在秦代的时候,因为秦始皇出生的时间为正月,所以取名为“嬴政”,但当时为了避他的名讳,就强行规定将在当时读作四声的“正”字改为一声。

腊月是岁末十二月的别称,因为在这个月最适合制作风干及腊味制品,所以有了“腊月”的叫法。因为岁末的十二月是新旧交接的时段,祭祀活动也比较多,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也有在十二月举行岁终之祭的做法,所以这个月举行的祭祀又称为“腊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腊月是几月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十二月,为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也是传统民间俗称的腊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其中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

进入腊月到“腊八”就算是进了年关。在“腊八”至除夕这一段时间人们开始为迎春节做准备,比如扫房、请香、祭灶、写春联、办年货等。

另外,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会有熬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俗称“腊八饭”,它是一种传统民间庆贺丰收的习俗,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腊月二十四小年的由来有那些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四小年的由来:当时的灶王爷原是一个平民百姓,成家之后整天花天酒地,不务正业,家业败光,最终成为了乞丐。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的家中,感到特别羞愧,就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这件后,认为他能够回心转意,并不是太坏,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老百姓非常敬重灶王,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的习俗,祈求来年平安幸福。

小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发展历史十分的悠久。相传在宋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小年的记录了。后来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在中国民间已经形成了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后来我国的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不断的北移,因此北方的小年就规定在了腊月二十三,而南方的经济重心则在二十四。

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忙碌着打扫房屋卫生,因为这主要寓意着将一年中的陈年积垢一扫而光,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过年的重视。小年这一天,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同时也会在这一天吃不同的食物,因为过了小年,距离“过年”也不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腊月二十六的风俗有哪些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六的习俗有杀年猪、赶年集、割年肉、炖年肉、浆洗的习俗。

1、杀年猪:“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意思就是在这一天人们就要开始筹备过年的肉食了。此时有猪的人家会杀自己家已经养了整整一年的猪;而没有养猪的贫苦人家或者城市里的人就会到集市上去买过年要吃的肉。

2、赶年集:在我国各地的乡村,腊月二十六还是大集市日,在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会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这时年味已渐浓了起来。

3、割年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重。

4、炖年肉:因为很多地方都有在正月不生火、不动锅碗的习俗,所以很多人家都会在腊月的时候将过年期间要吃的肉食做好;而且在以前的时候因为百姓的生活都比较贫苦,所以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较为丰富的食物。

5、浆洗:在民俗中还有“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的说法。前两天扫尘、送神、接神,这两天则要集中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在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意思是说腊月二十六这天人们要进行洗浴,这样来年的“福禄”就会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腊月初八的风俗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初八风俗意思是腊八节的风俗。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宋代。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腊月吃什么?腊月吃什么好?

全文共 1061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期间正值一年中比较冷的阶段,因此,要多吃温补的食材,注意防寒保暖,少吃吃太寒的食物。那么,腊月吃什么?腊月吃什么好?

腊月吃什么

肉类:多吃羊肉、狗肉、鸡肉、甲鱼。

蔬菜:山药、西葫芦、西兰花、胡萝卜、白菜、南瓜、芹菜等。

水果:草莓、马蹄、甘蔗、柿子、猕猴桃。

其他:莲子、百合、栗子、核桃仁、大枣、龙眼肉。

以上食物均有补脾胃、温肾阳、健脾化痰、止咳补肺的功效。当然体质偏热、偏实易上火的人士应注意缓补、少食为好。

这个季节应少吃海鲜、冷饮等寒凉性食物,因为天气寒冷,内外皆寒易伤脾胃,进而损伤正气。

腊月养生原则

气虚

主要表现为:脏腑功能减退,常会出现气短、懒言、疲倦无力等症状。

应经常食用人参、莲肉、山药、大枣、黄芪等益气健脾。人参宜少量空腹吃,尤其是在冬至之时,阴气极盛,阳气始生,此时进补事半功倍。

药膳:黄芪炖鸡、山药粥、黄精烧鸡。

常用小方:玉屏风散(黄芪15、防风10、白术10)。

血虚

血主要是营养全身各组织器官。血虚主要表现为:皮肤麻木不仁,手足不温、心慌、失眠,记忆力减退,毛发枯萎。

冬季可多食红枣、桂圆、当归、黑木耳、羊肝、阿胶、当归等。

药膳:当归炖母鸡、参归猪肝汤、参枣米饭。

阴虚

阴指阴精,包含津液。阴精、津液缺乏会出现关节屈伸不利、头晕耳鸣、目视干涩、肠燥便秘、口舌干燥、面容憔悴等症状。可多食猪肉、鸭肉、冬瓜等。因为阴虚者多有内热,故宜甘凉滋润之品。

药膳:莲子百合瘦肉煲、山药芝麻糊。

阳虚

阳指阳气,人体如果没有阳气,生命就会枯竭。古人把阳气比喻为太阳,认为它是活力、能量的源泉。阳虚的表现为:畏寒喜暖、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喜热饮、腰膝疼痛、小便清长、便溏等。

冬季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阳之品;多食猪肉、鸭肉、冬瓜等。因为阳虚者多有外寒,故宜温热之品。

药膳:当归生姜羊肉汤、枸杞羊肾粥。

腊月养生食物

冬瓜——降低血糖

冬瓜的膳食纤维很多,可帮助降低血糖,还能降低体内胆固醇,降血脂。冬瓜钾盐含量高,钠盐含量低,对高血压患者而言也是不错的食疗佳品。

冬枣——提高人体免疫力

冬枣营养价值为百果之冠,有“百果王”之称。冬枣含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等1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C含量尤其丰富,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此外,它还含有丰富的糖类以及环磷酸腺苷等,能减轻各种化学药物对肝脏的损害,有效保护肝脏。

冬蔗——补血润燥

能补血润燥,不但提神,还能清热、下气、补肺益胃。甘蔗含有大量的铁、钙、磷、锰、锌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铁含量特别多,素有“补血果”的美称。入冬后,很多上班族常会感到头晕嗜睡,反应能力下降,这时吃些甘蔗就大有益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过年腊月二十五做什么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啥意思

全文共 1870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就说明离过年又走进了一步。但是过年前家家户户可都不会闲着,都会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做足了准备。那么在腊月二十五这一天需要做些什么事情呢?在这一天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呢?“二十五,磨豆腐”,为什么要在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下面吾爱诗经网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吧。

1、腊月二十五磨豆腐的由来

中国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神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直到现在“二十五吃豆腐”的习俗还在持续着,虽然已经不再家家户户都自己磨豆腐,但每到腊月二十五这一天,都会买一些豆腐回家。这俨然已形成习惯了。

随着春节的临近人们开始作购置年货等春节前的准备;这天因各地民族和风俗传统不同,所以各自的庆祝活动和饮食习惯也不尽相同,像中国民间的糊窗户、接玉皇、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传统活动。

2、腊月二十五磨豆腐的故事

关于腊月二十五磨豆腐有一个传说。相传,人们在小年祭灶送灶王爷上天之后,灶王 回禀了玉帝人间这一年的情况,在腊月二十五号这天玉帝就会下界到人间来巡查。看看人间的生活状况,以判定来年人间的安排。如果人间过得不好,那么来年说不定就 能的一个风调雨顺的年景。于是人们除了在腊月二十五有一个迎接玉帝的习俗之外,还在家里磨豆腐吃豆腐渣,就是希望玉帝能看到人间的艰难,来年能少一些灾祸,过 一分安稳年。同时在腊月二十五到来之后人们都会多说好听的,表现的好一点,也能让玉帝开心。

其实说白了人们过年前磨豆腐,一方面是人们为了准备过年的吃食,另一方面也是因 为豆腐与“都福”字谐音,人们简单的希望大家都有福气,期盼来年的生活能越过越好,于是自己磨豆腐就成了过年的年俗。其实古时候物资缺乏。即使是过年的时候人 们的食材有限,将黄豆制作成豆腐准备过年的时候食用,也是人们用自己的巧手和智慧,丰富了自己的年夜饭餐桌,希望来年能更好。

3、腊月二十五磨豆腐寓意

在民间,有着这样的传说,只要吃了豆腐,在新的一年里,就能把福“兜”住,一家人就可以安安稳稳地过上一整年的幸福生活。特别是,豆腐中含有高蛋白和丰富的氨基酸,营养价值极高。无论是水豆腐,豆腐干,卤豆腐,豆皮,干豆腐等等,豆腐及豆腐的衍生品,个个都是上等的佳肴,入口鲜香、醇厚,老少皆宜。在过去,普通人家,过年不容易吃到肉,但是,可以拿黄豆来磨制成豆腐,以代替肉食,所以豆腐有“人造肉”的美誉。

4、腊月二十五干什么

4.1、糊窗户

腊月二十五,除了磨豆腐以外,民谚还有“二十五糊窗户”的说法,即腊月二十四扫完尘,二十五就该糊窗户啦。人们常把剪好的“福”字倒着贴在窗户或者门上,这样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希望“幸福、福气”来到家里。要知道,古代家家户户的窗户都是纸糊的,平时风吹雨打难免破损,但又舍不得全部更换,只有在二十五这一天才会全部换新的窗户纸来“接玉皇”。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人们也不再用纸糊窗户,但是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等习俗依然流传。尤其是过去的窗花剪纸,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风俗文化遗产,在河北蔚县,“剪窗花”已经发展成全县的支柱型产业,“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蔚县”,蔚县的剪纸在全国确立品牌地位,成为当地人发家致富的不竭动力。

4.2、千灯节

江南盛产丝绸,在江南一带的民间,人们会在腊月二十五的晚上,点燃一根常常的竹竿立在田野上,如果火势旺盛,那么来年就会有一个丰收年。这个传统被称为照田蚕。而在内蒙古,腊月二十五也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千灯节。人们会在这天制作一种叫做“明干卓拉”的灯然后去庙里点燃,他们认为点的灯越多就越吉利。

4.3、接玉皇

旧俗认为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后,玉皇大帝于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移动图片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人们在这一天里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4、赶乱岁

中国民间旧俗认为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中国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4.5、照田蚕

在江南一带的民间,也把腊月二十五这一天称为“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人们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但也有些地方,在年三十才举行这一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腊月几号蒸馒头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在传统的民谣之中,一直流传着“腊月二十九,蒸馒头”的俗语,在北方等地,一般都是在腊月二十八的这一天进行发面,到了二十九的这一天,就会用发酵好的面粉来制作馒头。馒头不仅仅是年夜饭的主要食物,更是大年初一这一天摆上桌的食物,通常在这一天,各家都会将自己做好的馒头分发给邻居,相互比较。

馒头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一般在祭祀河神的时候,才会将其包成面团。在如今的北方地区,馒头花样也渐渐变得繁多起来,形象也十分丰富。

腊月二十九除了“蒸馒头”的习俗外,还有“打酒”、“上坟请祖大供”以及“赶过年”等风俗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腊月二十三吃什么?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饺子、面花、粘糕、火烧、炒玉米、麻糖、米饼、猪肉、年粽、爆米花糖。饺子是北方地区小年必吃的美食,馅料多样;面花是山东半岛小年时吃的美食,造型多样;粘糕,山东鲁西地区小年时吃的美食,入口绵软,有年年高之意;关东糖也叫做大块糖,入口酥脆,甜味十足。

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吃饺子、面花、粘糕、火烧、炒玉米、麻糖、米饼、猪肉、年粽、爆米花糖。饺子是北方地区小年必吃的美食;面花是山东半岛小年时吃的美食;粘糕是山东鲁西地区小年时吃的美食;关东糖也叫做大块糖,入口酥脆,甜味十足。

小年,中国传统节日,即传统的祀灶日。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祭灶在我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郑玄注《礼记·记法》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在汉代,祭灶习俗已经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腊月三十的风俗是什么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腊月三十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在我国的北方过年的时候会吃饺子,通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大家分工合作,其中有部分小伙伴擀面皮,也有部分小伙伴做饺子馅,最终大家一起包饺子充满欢声笑语。

1

腊月三十的年夜饭,其实一年才有一次,大家全家聚集在一起,相互共事天伦,人们在吃年夜饭的时候是特别幸福的,但是一家在一起吃年夜饭时涉及到的菜系是比较多的,不管是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在我国的北方餐桌上都会有一道鱼。

2

人们在生活中,到了腊月三十的时候,也会在门上面贴福字,甚至于会贴春联、贴窗花、贴年画等等,各个地区不同,所贴的东西可能会不同,但是大部分会贴福字贴春联。

3

大年三十的时候会燃放爆竹,不过这种情况已经慢慢的消失不见了。

4

在大年三十的时候,其实属于非常重大的传统节日,通常情况下人们会直接选择祭祀。当然大部分人家也会选择打扫庭院,准备美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腊月是几月

全文共 835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中国农历的末月称为腊月,腊月也就是农历十二月,所谓腊,本为年終岁终的祭名。

人们常常会提起寒冬腊月,现在不少年轻的朋友,由于不了解农历的计时方法,对腊月是几月份不是很清楚,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1

农历十二月,也就是传统民间俗称的“腊月”。假若农历一年中出现两个十二月,则第一个月叫“十二月(腊月)”,第二个十二月叫“闰十二月(闰腊月)”。那么,农历十二月为何又叫“腊月”呢?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

2

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相传早自周代我国一些地方便有在这个月举行“岁终之祭”,亦称“腊”。

3

汉代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汉代后,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不过在这一天并不喝腊八粥,而只是作为祭奉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

4

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此风俗起源于周或秦汉时期。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民俗专家介绍,“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5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民谚云:正是言之其冷。这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农事上是“闲”了,但人们生活的节律并未因此而放慢,人们怀着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中最为隆重的一节;而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腊月可以做被子吗?腊月可以洗被子吗?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期间,是一年中结婚人数比较多的时间段。结婚准备被子是自古以来的习俗。那么,腊月可以做被子吗?腊月可以洗被子吗?

腊月可以洗被子吗

每个地方的风俗不一样。我们那不只是腊月不能洗被子,初一还不能扫地,大年初一的时候,客厅满地的瓜子壳、糖果纸、烟头等等都是不能扫的。据说扫了,就相当于把一年的财运扫走了,其实这东西我相信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人相信的,只不过是地方风俗而已,而这些风俗对我们本身又没有伤害,所以也就欣然接受,顺着长辈们的心思了,这也是为人子应该做的不是吗?

被子怎么做

1、选两块大小相同的布,一个做里儿,一个做面,花色自己选。

2、把两块布对齐,其中的三个边缝起来,用缝纫机也可以。注意缝的时候让布料最终做面做里的一面向里。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小口袋。

3、将这个小口袋铺平,做里的一面向上,然后在上面铺上薄薄的一层棉花或是青纶棉。大小合适一些,一般棉花铺的面要比布小一些。

4、在开口处,抓住做里儿的布和棉花一起卷起来。这里要注意的是,只卷做里儿的布,做面儿的布向外翻。最后把整个小被子翻过来,让棉花处于里儿和面儿的中间就可以了,角上用尺子捅一下,弄到平整。

5、将开口处的两片布向里卷一点儿,然后缝合。这样小布子就做好了。其实这也是做大被子的方法,稍有不同的是,大被子的里儿和面儿两块布是不一样大的,一般里儿要稍大一些。

希望你能成功。

被子怎么洗

蚕丝被:不可水洗,不可干洗,如果有脏污的地方,用清水擦拭脏污的部位即可。

羊毛被:不可水洗,不可漂白,不可熨烫,可以送到干洗店干洗,不能阳光暴晒。

羽绒被:一般建议3-5年干洗一次,不能水洗和频繁暴晒,只需要在通风处晾晒一两个小时即可。

毛巾被:可以水洗,不需干洗,建议用中性洗衣液洗涤,避免毛巾被发硬。

棉被:棉被不可以用水洗,清洁方式主要是在室外拍打灰尘。

纤维被:水洗、机洗都可以,中性洗洁剂或肥皂粉,用洗衣机的弱转清洗、脱水,不需要特别保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腊月和正月怎么区分 腊月和冬月的区别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阴历的加法上有腊月、冬月、正月的叫法,但是很多不熟悉历法的人,对这些称呼可能会混淆。那么,腊月和正月怎么区分?腊月和冬月有什么区别?

腊月和正月怎么区分

冬月是阴历11月,正月是阴历的1月,腊月是阴历12月。

农历十一月为“冬月”,又称幸月、畅月、仲冬。一年十二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的话,又称“子月”称“建子”。

农历十二月又称为腊月,也称蜡月。在腊月期间的汉族民俗活动很多。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腊月和冬月怎么区分

农历十一月为“冬月”,又称辜月、畅月、后十月、仲冬。一年十二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的话,又称“子月”称“建子”。

成语:寒冬腊月,即是指年前最冷的三个月,寒月为十月;冬月为十一月;腊月为十二月。

每个月的各种叫法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开岁、华岁、早春、孟春、新正;二月:命月、如月、丽月、杏月、酣香、仲春;三月:蚕月、桃月、桐月、季春、晓春、鸢时、桃良、樱笋时;四月:余月、阴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阳、朱明;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阳、季夏;七月:相月、兰月、凉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穷秋、抄秋;十月:阴月、良月、正阴月、小阳春、初冬、开冬、孟冬;十一月:幸月、畅月、仲冬;十二月:涂月、蜡月、腊月、季冬、暮冬、残冬、末冬、嘉平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腊月别称和雅称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别称和雅称有岁尾、腊冬、暮冬、杪冬、除月、暮节、暮岁、穷稔、穷纪、末冬、杪冬、二之日、临月等。

腊月,是岁末十二月的别称。关于“腊”字,在《周易》和《周礼》等著作中就有“腊味”和“肉甫”的记载。“腊”原本的意思是“干肉”,因为农历十二月最适合制作风干腊味,所以农历十二月也被称为腊月。

岁尾,因为农历十二月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所以叫做岁尾;

除月,在《初学记》卷三的《纂要》中:“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除月、暮节、暮岁、穷稔、穷纪。”意思就是把农历十二月的冬天,又叫做暮冬、杪冬、除月、暮节、暮岁、穷稔、穷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腊月冬季喝什么暖胃

全文共 1135 字

+ 加入清单

冷茶、冷饮最好不要喝,热饮是最佳选择。据了解,喝热饮有暖胃、防感冒的功效,那么冬季喝什么暖胃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阅读。

喝热饮有暖胃、防感冒的功效

寒冷季节,喝热饮具有养护人体胃气的作用,常喝热饮还可以增加人体抗病毒的能力。因为喝热饮时其蒸汽会随着大量空气一起吸入,暖和并滋润上呼吸道,促进血液循环,防止细菌、病毒的入侵。同时,热饮进入人体后,能起到温暖人体器官的作用,会使人全身都感觉到放松和舒适。

这样的季节就比较适合喝一些含有大枣、姜片、西洋参之类的热饮,这些都能起到驱寒、暖胃、保健的作用,而且自己在家做起来也很方便。

腊月冬季喝什么暖胃?

1姜枣茶

姜枣茶是冬季养生推荐的一道热饮,非常适合脾胃虚寒、怕冷的朋友们。每天将适量生姜、红枣切片煮熟后,放温,再加一些蜂蜜,喝上一杯,可以有效驱寒润燥,抵御严冬。

2紫苏生姜红枣汤

鲜紫苏叶10克,生姜3块,红枣15克,先将红枣放在清水里洗净,然后去掉枣核,再把姜切成片。将鲜紫苏叶切成丝,与姜片、红枣一起放入盛有温水的砂锅里用大火煮,锅开以后改用文火炖30分钟。然后将紫苏叶、姜片捞出来,继续用文火煮15分钟。此汤具有暖胃散寒、助消化行气的作用。

3牛奶红茶

红茶3克,牛奶100克,食盐2克。将红茶放入锅中,加水煎煮5分钟。红茶叶过滤掉,另以一只锅煮牛奶。将牛奶煮沸后加入茶汁,加入食盐揽拌。红茶中的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能够促进人体消化,经常饮用加糖、加牛奶的红茶,能消炎、保护胃黏膜,对治疗溃疡也有一定效果。

4红枣葱白汤

红枣20枚,葱白10棵,红糖适量。先把红枣用温水泡发,洗净,放入沙锅中,加清水适量,上火煎30分钟;然后将葱白打扁,与红糖一起放入红枣沸水中,继续用小火煎10分钟即可食用。可以祛风散寒、健脾养心。适用于神经衰弱、失眠、胸中烦闷以及风寒感冒、咳嗽等。

5生姜红糖水

将红糖、无核金丝枣、姜片放入炖煮的容器中;注入适量清水(用矿泉水最好);盖上盖子,炖煮半个小时即可。具有养血、活血的作用,加到姜汤里,可改善体表循环,治疗伤风感冒。需要注意的是,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胃寒,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

6红枣桂圆茶

将桂圆去除外壳以及果核,红枣去除果核;然后将桂圆、红枣以及白砂糖一起放入杯子之中,加入开水进行冲泡,十分钟之后就可以服用了。桂圆具有很好的补益、补血以及润肤等功效,日常如果身体出现了气血不足、神经衰弱或者是虚弱的情况,服用之后都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

7柠乐姜茶

可乐300ml,姜丝,柠檬片。准备一瓶可乐。把柠檬切片,姜去皮切丝待用,找一个可直烧的壶,将柠檬片和姜丝置于里面,倒入适量的可乐,于电磁炉上烧开,倒入一个色彩斑斓的杯子。一些香港人在感冒初起时,会煮沸可乐、加入柠檬及老姜,相信此举能消除感冒,暖水、姜可纾缓发冷及喉部不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腊月二十四小年习俗_过小年祭灶的传说

全文共 3825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小年腊月是二十三或是二十四的争论一直都有,其实全国地区,有的地方固定在腊月二十三过年,有的地方在二十四过小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腊月二十四小年习俗_过小年祭灶传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南北方小年习俗有哪些

1、扫尘

“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冲洗地面……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同时小年的这一天,也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2、贴窗花

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鸳鸯戏水等等。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自然为家中增添不少喜气。

3、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4、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小年祭灶的传说

小年祭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具体操作方式: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探源

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

做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传说

普遍传说灶神是位俊朗的美男子,因此中国北方由男丁祭拜灶神,有“男不拜月,女不拜灶”之说,或许为“严男女之防”的表现,如实在不得已,祭拜时必须戴着斗笠遮掩面貌。

廿三灶神

灶王爷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祭灶日期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祭灶风俗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祭灶饮食

小年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

祭灶歌谣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 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祭灶对联

小年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腊月二十四小年习俗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腊月二十七有什么风俗 腊月二十七干的事是什么

全文共 1276 字

+ 加入清单

到了每年的腊月二十七,可以说过年的气氛已经是逐渐达到了顶峰,大街小巷里已经开始蔓延着弄弄的年味儿了。到了这个时间,人们是一天都闲不下来的,因为还有一堆的事情需要准备,需要处理。那么腊月二十七年俗是什么呢?根据民间的传统,腊月二十七杀鸡赶集还要洗澡哦!

1、杀公鸡

为啥要在二十七这一天宰年鸡呢?这也是取个谐音,讨个吉利。以前腊月二十七杀鸡是件重要的事情,因为鸡和吉谐音,为了美好的寓意,因此过年的时候吃鸡就是自古以来的传统。

虽然在二十七就把鸡杀好了,但是人们不会在这天把鸡吃完,而是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要留起来,等到年夜饭的时候才吃,这才算是圆满。

因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另外,因为老理讲究初一不能动刀,所以,这些东西当然也就要提前准备好了。

当然现在人们也不会只杀一只鸡,想吃的时候也不用等到除夕,但是公鸡必须留一整只完整的,除夕祭祖的时候要用做贡品,只有祭祖之后才能食用。初一时不动刀不杀生的,因此还得留着大年初一。

另外,还有讲究的只能用公鸡。为什么一定是公鸡呢,母鸡难道就不行吗,很少有人思考这个问题,过去人们认为雄的就好就是第一,而过年这么隆重的节日,自然也就要宰一只公鸡了,而且公鸡本身就很漂亮,雄赳赳的显着气派。

另一方面,那时人们都比较穷,母鸡下的蛋能换油盐钱、补贴家用,自然就不舍得杀母鸡了。如今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啦,公鸡与母鸡已经都不重要啦!

2、洗澡去旧疾

在腊月二十七或者是二十八这天,是北方过年集中洗澡的时候。南方的小伙伴们水资源丰富天天洗澡并不是什么难题,但是在缺水的北方一年到头也难得洗几次澡,尤其是到了寒冷的冬天要洗澡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过年的时候人们不仅要将家里打扫干净,也要将自己身上洗干净。寓意出去一年的污垢也将陈年旧疾一并洗去了,来年就能健健康康,顺顺利利的。

3、赶大集

年谣称:腊月二十七,赶大集。腊月二十七可能是春节前最忙碌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既要赶集把年货采买齐全,又要把年菜准备妥当,因此,俗语说“二十七赶大集”。

这一天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总之,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年货主要以过年所需为主,从吃喝穿戴,到春联贴画,年货各式各样,种类繁多;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拜访长辈亲朋的礼物等。

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当件大事。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尤其上层社会,即官僚阶层中,各种风俗交流更普遍。

究其原因,旧社会时,老百姓普遍没有存款,置办年货全靠东家发的工钱,在外打工的人拿不到“年终奖”根本没脸回家过年。东家则是能拖就拖,不等到年根儿根本不发钱。

因此,虽说大小店铺早在腊月十五就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货,可是非得等到年根儿底下,必须马上置办年货时,拿到“年终奖”的老百姓才会涌入市场,所以有句老话叫“二十七赶大集”。各位看官,你说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腊月二十七 八 洗浴 宰鸡赶大集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七八洗浴宰鸡赶大集

腊月二十七过年的前夕,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宰鸡赶大集

年谣称:“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是说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春节期间的“上店赶集”虽然也有与往日集市贸易、购缺卖余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总之,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腊月二十四的习俗,腊月二十四是什么节日?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四即是民间年末的扫尘日。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

虽说“二十四,扫尘日”实际上从祭灶前后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

我国有一些地方,每年从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

在这一天,人们从早忙到晚,希望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却很少有人注意打扫次序,有人从卧室开始,有人从厨房开始,还有人从门口向内扫。总之,都希望扫除穷运、霉运,留下福气。

按照习俗,正确的扫房做法,最好是判断一下过去一年,家中整体的运势如何,再去打扫。

有种说法是,如果去年全家人的整体运势顺顺利利,那么可以从大门口开始,接着再往屋内打扫,寓意是把旺气收回到家内的意思。但如果去年运势不是太顺心,那么可以从屋子的末端开始,往大门口扫,寓意着把过去的晦气都彻底扫出家门。

在中国民俗里认为,在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这一天,家中的成员无论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都不能争吵,必须和和气气。如在这天争吵会增强晦气,哪怕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也没用了。至于打扫的工具方面,老人们会推荐用青竹叶,认为青竹叶能清除过去一年得穷运、晦气,有助于一家人迎接好的气场。

打扫时一定要注意面面俱到,每个细节都要做好,如需要翻箱倒柜,注意轻拿轻放物品,更不要打破损坏。

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情感愿望。此习俗向人们传递着过年忙碌气氛的信号,这一风俗反映了中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所以在腊月二十四扫尘寄寓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至今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