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木乃伊恐龙化石(热门20篇)

恐龙的化石各种各样,正是因为化石的存在,让我们渐渐地解开了恐龙世界的神秘面纱。那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化石究竟是什么吗,是不是就是石化了的动物骨骼呢?

浏览

110

文章

517

篇1:新研究披露恐龙灭绝影响时间轴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由海洋地球物理学家肖恩·p·s·古利克领导的一项研究给出了小行星撞击地球从而毁灭地球上恐龙的明确时间表。这一事件是白垩纪的结束,也是新生代的结束。据了解,这项研究的信息来自墨西哥的奇虚卢卜陨石坑。

新研究揭示恐龙灭绝影响的时间轴

该研究小组研究了国际海洋发现计划(IODP)-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的364号考察队发现的岩心。这些岩心显示了希克苏鲁伯峰环的白垩纪-古近纪(K-Pg)边界剖面。

通过对这些核心的研究,科学家们对撞击事件提出了新的解释。研究表明,在最初撞击的几分钟内,陨石坑的顶部就形成了,并且也被熔化的岩石覆盖。基岩在撞击后几分钟内液化,迫使它向上向外形成一圈山丘。几分钟后,山顶地带被大约40米厚的角砾状冲击熔融岩石覆盖,各种碎片同时被炸开。

由于该地区的土地最初被浅水覆盖,一旦发生撞击,该地区的所有水都会被吹走。大约30分钟后,重新出现的水到达了冲击点。有证据表明,撞击发生几个小时后,由此产生的海啸水又回来了。

因此,附近地区的任何恐龙在撞击后都会很快灭绝。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撞击后形成的羽流最有可能导致世界范围内大量生命的丧失,尤其是恐龙。根据该研究,撞击后不久,受撞击的沉积岩和结晶岩被弹道喷射和/或在由蒸发材料、熔融物和固体颗粒组成的撞击羽流中运输。

此外,这项研究还为全球变冷假说提供了额外的证据。科学家发现了一些撞击后非线性脱气的证据——他们甚至认为硫酸盐气溶胶的数量(可能)被低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龙

全文共 3631 字

+ 加入清单

肉食性恐龙绝大部分都属于兽脚亚目,它们常常被称为食肉恐龙[1] 或兽脚类食肉恐龙。体型最大的九大肉食恐龙有:棘龙、霸王龙、蛮龙、马普龙、鲨齿龙、南方巨兽龙、魁纣龙、奥沙拉龙、 西雅茨龙,葡萄牙蛮龙(按照体型),目前所有食肉恐龙里棘龙的体型最大。此外,诸城暴龙、惧龙、吉兰泰龙,特暴龙 高棘龙 索伦龙 食蜥王龙北美蛮龙等也是体型极大的食肉恐龙。

奥沙拉龙

奥沙拉龙是种巨大的兽脚亚目恐龙,生活在9800万至9300万年前白垩纪中期到晚期森诺曼阶的巴西,属于兽脚亚目坚尾龙类中的棘龙科棘龙亚科。体长达到了13米,身高3.4米,重约9吨,是巴西发现的最大的兽脚亚目恐龙之一,体型仅次于最大棘龙、最大霸王龙、最大蛮龙、最大马普龙、最大鲨齿龙,最大南方巨兽龙,最大魁纣龙,是第7大食肉恐龙。奥沙拉龙属于棘龙亚科,和棘龙、激龙、暹罗龙、中国上龙是血缘很近的亲戚。研究证实,它被认为关系更接近于非洲的棘龙科,而与巴西当地的棘龙科关系较远一点。特点它也是唯一有一个功能齿随着两个补换齿的食肉恐龙。拥有它也是目前发现著名的棘龙最近的近亲。

埃及棘龙

棘龙[2] 模式种是埃及棘龙 ,最大个体MSNM v 4047, 它的背部有明显的长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经棘延长而成,长度可达2米,长棘之间可能有皮肤连结,形成一个帆状物;然而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长棘是由肌肉覆盖着,形成隆肉或是背脊。对于这帆状物的功能,如今已有数种看法,包括调节体温、视觉展示物。棘龙的头颅骨长而低矮,外形类似上龙类,棘龙被认为是以鱼为食,并且有时掠食鲨鱼的顶级掠食者,但偶尔也食小型到中型植食恐龙。一项针对棘龙科牙齿的氧同位素组成研究,推测棘龙是半水生动物,可在陆地、水域中生存,类似现代棕熊。根据最近的估计,棘龙是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和兽脚亚目恐龙,也很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食肉动物,甚至大于霸王龙、蛮龙。也是目前发现最强的陆地食肉动物之一。这些推算显示棘龙身长19米,臀高4.25米,体重为4-18吨。根据研究,棘龙的最大咬合力为4吨,掌击力量可达到8吨。

坦桑尼亚蛮龙

坦桑尼亚蛮龙,是第3大兽脚亚目恐龙,属于斑龙超科班龙科蛮龙亚科蛮龙属,于2011年在坦桑尼亚发现,化石编号MHNUK R 6758 2012年被归入蛮龙属并建立新种坦桑尼亚蛮龙,比马普龙更大。化石只有一颗巨大的牙齿,齿冠达到了15.5厘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食肉恐龙和陆地食肉动物的牙齿,刷新了吉尼斯纪录。根据牙齿推算,其体型达到了惊人的14.2米12.2吨重,超过了鲨齿龙等其他巨型食肉龙,最大个体体重仅次于棘龙、霸王龙。

魁纣龙

魁纣龙Tyrannotitan 魁纣龙的名字含义是“暴君巨人”,也叫巨霸王龙,巨暴龙,最大体长13.5米长,最大体重9.3吨,是最大的陆地肉食动物和食肉恐龙之一。骨骼的结构表明魁纣龙的亲缘关系属于在南方巨兽龙和鲨齿龙之间的恐龙,魁纣龙属于鲨齿龙亚科,亲缘关系更接近南方巨兽龙和马普龙,而离鲨齿龙相对较远。魁纣龙分布在阿根廷,是最早出现的鲨齿龙科之一,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阿弟普阶到白垩纪中期的阿尔布阶,生存年代大约1.18亿年-1.1亿年以前。它的身体粗壮度超过南方巨兽龙,鲨齿龙等晚期大型鲨齿龙科,并且强过除霸王龙外的所有兽脚亚目和食肉恐龙,但头部比例比南巨小,总体身体非常粗壮和厚实,骨骼和厚重宽大,是同体长第二重的食肉龙之一,体重指数和身体粗壮程度仅次于霸王龙。它有着中等大小的前肢和爪子,但在鲨齿龙科里比其他近亲都要大。和其他近亲一样,魁纣龙也被认为是以中到巨型蜥脚亚目恐龙为主要食物的。已发现了两个较为完整的骨骼化石和一些牙齿化石。

南方巨兽龙

南方巨兽龙是陆地中最大的肉食恐龙之一,但小于棘龙、霸王龙、蛮龙、马普龙、鲨齿龙、是体型第6大的食肉恐龙,生存在1亿-9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中期。曾经被一些幼儿读物和不严谨的科普杂志把体型严重夸大,实际上南方巨兽龙的体型远没有一些书籍里故意虚吹的那么大。身长:12.3-13.8米,高:3.5-4米,体重:8.35-10.52吨。第一具巨兽龙化石是在1993年由一个名叫ruben garolini的汽车技师在阿根廷沙漠找到的。这幅骨架有35%保存完好,由古生物学家罗多尔夫·科里亚发掘出来。除了另一块不完整的下颌骨骨头,这副骨骼就是我们目前手上南方巨兽龙化石的相对最为完整的化石。巨兽龙走路时用两条小短腿。它硕大的嘴巴长着一口锋利但单薄的牙齿,共有70颗利齿,最大的牙全长有20厘米长。巨兽龙作为跃龙的后裔,有个又粗又尖的尾巴。南方巨兽龙有两个已确认标本,12.5米8.35吨的正模MUCPV-CH1和13.8米9.2吨的MUCPV-95,而有一颗零碎的不完整牙齿(MUCPV-52)化石很有可能和正模来于一个个体,因为正模标本和MUCPV-CH1的牙齿有很多颗都已缺失。最近的研究表明,完整度只有0.28%的MUCPV-95(被认为是最大个体的标本),对比正模的齿骨(MUCPV-95只有齿骨的残片),只比正模的齿骨(同一部位)高出3毫米,完全在个体之间差异的范围能(若是MUCPV-95高出3毫米纯粹是个体的差异),MUCPV-95很有可能和MUCPV-CH1的体型一样大。但由于MUCPV-95的化石过于破碎(整体完整度0.28%),而南巨也只有两个标本(不算很可能不是独立标本的MUCPV-52),所以至今仍无法肯定,MUCPV-95(齿骨同一部位)高出3毫米,是不是属于个体之间的不同。,MUCPV-95被认为依然重达10.52吨。

霸王龙

霸王龙[3] ,又名暴龙,属暴龙科中的一种,模式种雷克斯霸王龙,最大个体化石编号UCMP137538,名字的意思是残暴的蜥蜴王。是史上最庞大的肉食性动物之一和最著名的食肉恐龙,最大个体化石编号UCMP137538,不过MOR1126也可以与之争锋 它是恐龙中生存年代最晚的种类之一,体长11.5—14.6米,平均臀部高度4米,最高5.2米。平均体重8吨,最重14.85吨,头部1.4-1.75米。咬合力居陆地生物和食肉恐龙第一,同时也是体型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MAA)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恐龙种类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以及墨西哥,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加广泛,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也是陆地史上已知的最强的食肉动物。

马普龙

马普龙(属名:Mapusaurus)意为“大地蜥蜴”,是种巨型肉食龙下目恐龙,体型仅次于棘龙、霸王龙、蛮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阿根廷。马普龙与它们的近亲南方巨兽龙非常类似,它们的最大身长达到14.5米,体重达到了12吨!马普龙的化石是在1997年2001年期间,由一群阿根廷与加拿大共同组成的团队,在一个包含至少7个不同个体的骨床中所挖掘出来;该地属于Rio Limay群的乌因库尔组(Huincul Formation),地质年代为森诺曼阶,后来重新研究发现是科尼亚克阶。在2006年,罗多尔夫·科里亚(Rodolfo Coria)与菲力·柯尔(Phil Currie)推测这个骨床可能是许多尸体堆积而成,是某种掠食者陷阱,也许能提供马普龙行为的线索。已知的其他兽脚类骨床包括:犹他州克利夫兰劳埃德采石场的异特龙骨床、亚伯达省的阿贝力龙骨床、以及蒙大拿州的惧龙骨床。马普龙可能群居生活,能打倒阿根廷龙那样的大猎物,是最货真价实的史上第一大杀手军团。

鲨齿龙

鲨齿龙(学名Carcharodontosaurus)又名望齿龙,名字含义是“长着鲨鱼牙齿的巨蜥”,属于兽脚亚目鲨齿龙科,生活于10000万到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中期到白垩纪晚期,生活范围包含北非和尼日尔。鲨齿龙是种巨大的肉食性恐龙,成年的估计可达10-14.1米长,体重6吨到11.45吨。是体型第5大的食肉龙。

西雅茨龙(此排名取推测的成年个体)

西雅茨龙是生活在美国的一种巨型食肉恐龙,属于兽脚亚目暴龙超科大盗龙类,模式种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个种 米氏西雅茨龙 生活在白垩纪中期到晚期,生存年代为9900万年至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森诺曼阶,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兽脚亚目和食肉恐龙之一,也是北美洲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别名噬人龙、食人妖怪龙。曾经,西雅茨龙以前被误认为属于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异特龙超科新猎龙科,但2014年的研究表明,它应属于兽脚亚目虚骨龙类暴龙超科大盗龙类,但哪一科暂时存在着争议。根据发现的化石显示,西雅茨龙体长12.8米、臀高3.65米、体重保守估计8吨,不保守8.7吨 是体型仅次于棘龙、霸王龙、蛮龙、马普龙、鲨齿龙、南方巨兽龙、魁纣龙、南美奥沙拉龙 的食肉恐龙,是体型第10大的食肉恐龙。根据研究证明,西雅茨龙的主要包括中到大型的蜥脚亚目恐龙,但包括各种体型的鸟臀目恐龙。和极其著名的远亲霸王龙一样,西雅茨龙也拥有着大型的头颅骨、粗壮的躯体和长而发达的双腿,但它的前肢的发达和爪子的大小明显强过远亲霸王龙。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恐龙谷温泉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恐龙温泉水因其丰富的偏硅酸和锶含量,已达到并超过国家关于医疗型温泉的相关标准,是天然的医疗型偏硅酸·锶温泉。”日前,采自地下2009.7米处的恐龙谷温泉水样通过了国土资源部南京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的权威检测。自8月9日起,常州市民就可享受“华东最优质的温泉”,恐龙谷温泉作为环球恐龙城的一员,已被评为5A级景区,并在近日被中国旅游协会温泉旅游分会评选为全国温泉常务理事单位,是江苏唯一一家。

因温泉之质、量、温在华东地区屈指可数,获得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地热中心颁发“苏南第一温泉观测中心”殊荣。恐龙谷温泉秉承“生态、健康、时尚、浪漫”经营原则,以国际视野遴选日本、加拿大、德国及中国台湾等国际一流专业机构联手策划打造,不懈追求正本清源的“温泉秘汤”极致泉境,包括温泉主题公园、汤屋(客房)中心、会议中心、顶级餐饮会所、温泉定食餐厅、SPA芳疗美体康娱等项目;泉石亭榭、花树果草,将私密性围合温泉区与敞开式情景区相融组团,是国内一流的温泉旅游和养生度假胜地。

恐龙谷温泉中矿物质含量极其丰富,尤足锶不仅具有改善心血管,增强精神及肌肉兴奋性等功能,对冠心病及儿童身材发育迟滞也有改善、辅助的作用。偏硅酸对皮肤能起到清洁作用,具有软化角质、防衰老、使皮肤光滑等美容功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恐龙湖水利风景区

全文共 1183 字

+ 加入清单

恐龙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恐龙湖位于贵州省织金县东北官寨乡、乌江支流绮结河中段河谷内,距贵州历史文化名城织金县城21Km,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2Km,景区交通、通讯十分便利;是水利部公布的自批十八个国家水利风景区之一,是贵州西线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区简介

恐龙湖景区山峦起伏,溪谷纵横,谷青水秀,自然环境质朴清新。谷中保存完好的天窗、天生桥。伏流溶洞等历史遗痕构成了恐龙湖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神奇与壮美,峡谷两岸雄屹的断悬崖绝壁,高跨度的门型天生桥及伴生的“姊妹双桥”,深邃莫测的井型天窗,更是罕见的旅游精品。恐龙湖是喀斯特地貌溶岩奇观的典型代表,其水上水、洞上洞、桥上桥、天外天景观更享盛誉,被世界地貌学界称为“世养一流的喀斯特景观”,具有非常的科学研究价值。恐龙湖景区内的资源门类多样。在绮结河流经景区的5Km河段内,河谷深切,劈岂穿洞。河水时而裸出地面,时而潜入伏流,忽隐忽显,形成“一谷二窗三桥”三大景观,其综台结构完善,分配合理,妙然天成,各具特色,气势辉宏壮观,景象万千,是大自然神奇造化:景区内河谷两岸地带绿野清波,群山峰顶绿荫如黛,除具独特的观赏、科考价值外,还可开展漂流、攀岩等特种旅游项目。在恐龙湖景区内开发的两座梯级电站及其附属建筑设施,又为景区增添了多处人文景观,显示出人类利用现代科技治理山河改造自然力量。

景区特色

景区内景观奇特、类型多样。一奇是湖在洞中,二奇是湖洞口侧延绵500余米、高400多米的峰峦之巅,俯卧着一条头部形似鸭嘴的巨型恐龙,而且神情专注地看着湖和洞。在绮结河流经景区的河段内,河谷深切,劈岩穿洞,河水时而裸出地面,时而潜入伏流,忽隐忽显,形成“一谷二窗三桥”三大景观,妙趣天成,景象万千,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河谷两岸绿野清波,群山峰顶绿荫如黛,除具独特的观赏、科考价值外,还可开展漂流、攀岩等特种旅游项目。景区内开发的两座梯级电站及其附属建筑设施,又为景区增添了多处人文景观,显示出人类利用现代科技治理山河、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恐龙湖景区的各处景致或神秘幽静,或雄奇险峻,或粗犷雄伟,整个景区以静见奇,以奇取胜,融山、水、瀑、洞、林、石、路、岩为一地,汇峻、秀、险、幽、美、绝于一体,是独具鲜明个性的特色旅游区。其周边地区还分布着各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风景:“天下第一洞”织金洞洞厅气势宏伟,景观丰富多彩,岩溶奇特绝妙;东风湖景区是湖光山色与峡谷风光的神奇组合,兼有三峡的雄奇和桂林的秀丽;织金古城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有财神庙、东山、鱼山等文物古迹达76处,庙宇、寺、阁、石拱桥与奇山、秀水相融相衬,精妙绝伦,又因织金人氏清代重臣丁宝桢(宫保)等名人的传奇遗踪而人文色彩厚醇。名洞、名镇、名人,和谐一体,让来此的游客既能上山下谷、游湖探洞、陶醉于山水之趣,又能徜徉古城、追寻历史、沉浸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华恐龙园好玩吗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恐龙好玩吗?中华恐龙园位于江苏省常州新区的现代旅游休闲区内,享有"东方侏罗纪"美誉。占地面积600余亩,自2000年9月正式开园以来,中华恐龙园在主题公园经营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主题公园“5 2”发展模式,最终形成了中华恐龙园在汹涌的主题公园浪潮中傲然屹立的核心竞争力:科普性极强的旅游目的地和游乐性极强的科普教育基地,成为常州对外交流的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交通

常州市区:B12路、29路、302路公交车直达

贴士

1、恐龙园亲子项目比较多,游客要看好自己的孩子,注意安全

2、园内有电瓶车、情侣单车、观光车、游船等代步工具

3、如遇雨天,园区部分室外项目停运

4、去恐龙园之前,可以先做好攻略,看准想要玩的项目,到了恐龙园就立刻排队,因为节假日排队的人会比较多

门票

恐龙园成人票 200元

恐龙园 恐龙谷温泉 358元

恐龙园 大剧场(周末除五一) 320元

恐龙园 温泉 大剧 场(周末除五一) 478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科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脚印化石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日报》,3月28日(尼茨纳)想象一下,1.3亿年前,在澳大利亚西海岸,一群恐龙经常在远离地平线的地方迁徙,伴随着日出和日落。

根据美国新闻采集网站buzzfeed的报道,蜥脚类动物、鸟脚类动物和甲龙曾经在澳大利亚西北部丹皮尔半岛被河流冲刷的平原上共存。经过多年的变化和河流改道,恐龙存在的大部分证据已经消失,但它们的脚印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工作人员检查恐龙脚印(照片来源:buzzfeed)

恐龙研究小组的组长索尔兹伯里和他的小组在这里相继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恐龙脚印。他们还首次证实了澳大利亚剑龙的存在,并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恐龙脚印。

恐龙的脚印和身高(照片来源:buzzfeed)

最大的脚印有1.75米长,应该属于一只臀部至少有5.5米高的蜥脚类恐龙。索尔兹伯里说,他们当时并不知道这是恐龙的足迹,因为它太大了,不可能,直到他们发现一个形状几乎相同但小得多的足迹。

2008年,澳大利亚政府最初计划在这里开采天然气。当地土著意识到这块土地可能会被破坏,所以他们主动联系了索尔兹伯里。他们继承了祖先的遗愿,想好好保护这片土地。

2011年,由于发现了各种恐龙遗骸,该地区受到了保护,为恐龙研究和澳大利亚地理研究等提供了难以言喻的价值。

相关阅读:为什么恐龙可以用两条腿走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井研马门溪恐龙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井研马门溪恐龙是考古学家于1995年11月在井研县三江镇彭家寨西山发现的,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三条马门溪龙之一,有“恐龙之父”之称。其骨骼含碳量高达50%,在全国属罕见,非常珍贵。

井研马门溪恐龙从头顶到尾尖全长26米,背高近5米,脖子伸直可达12米,有19个颈椎骨,比一般的恐龙多2个,脖子、背部和尾部共有骨头183块。

有关专家预测,井研马门溪恐龙生前的体重应有60吨,生活在距今约1亿4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代,生前重40余吨,每天进食植物200余公斤,后因火山喷发及气候等综合原因导致其死亡。

井研县马门溪恐龙发掘时是国内个体最大的恐龙化石骨架,骨骼属异地埋藏型。北京自然博物馆投资70余万元,历时三年才将分散在各处的骨骼碎片发掘完毕,并将化石碎片装成了300箱才运到北京。从1997年7月起一直修缮到2001年4月,才将所有骨骼修复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常见假化石的识别与鉴定,怎样辨别化石方法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是否过于完整

既然称之为化石,那么就说明年头很长远了,那么在化石形成的过程里一定会有大大小小的损伤,如果一块化石过于完整到了完美的地步,建议观察观察再说。

2

表面是否是人工痕迹

有很多制假份子,为了让假化石看起来更逼真,于是就会在假化石上面,抹一层叫做氧化铁粉的东西,可如果你用手多次摩擦触摸的话,那一层氧化铁粉末就会掉落的。

3

测试一下化石的坚硬度

真正的化石一定是有自己的坚硬度的,如果一块化石用手指掐一下的话,感觉“软绵绵”的,那么一般情况就会是假的,真要那么软绵绵的话,如何长时间保存至今呢?

4

观察表面是否有泥土涂抹痕迹

这也是制假份子为了遮人耳目所做的行为,为了让假的化石看起来很逼真,带有泥土气息,于是用土在表面进行涂抹,那么你可以用很干净的纱布蘸水擦拭一下,就能立刻辨出真伪。

5

观察颜色

真化石的颜色是很负责的,不可能会呈现一种单一的颜色。而假的化石不管是石质外层还是内里,颜色都是单一的,没有一层层的层状结构。

特别提示

想要辨别真伪,还要到有关部门做最权威的测试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如何给孩子介绍常见恐龙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恐龙是一种史前生物,曾经是地球的统治霸主,那么大家知道如何给孩子介绍常见恐龙?接下来这篇指南将告诉你答案。

操作方法

1

霸王龙,这是所有恐龙中体型最大的,而且也是攻击力最高的一种恐龙,要告诉孩子虽然霸王龙很强大,但是要学会与其它恐龙的和平相处。

2

三角龙,这是体重比较大的一种恐龙,而且三角龙是一种食草的恐龙,要让孩子知道,虽然三角龙看着比较凶猛,但是实际上是比较温顺的。

3

翼龙,这是所有恐龙中唯一会飞的恐龙,而且体型相对于其它恐龙比较小巧,嘴型和鸟类相似,要让孩子知道恐龙并不是只在地面。

4

包头龙,这种恐龙与三角龙一样,都是食草的,而且行动比较缓慢,背部的壳是为了保护自己,要比喻性的告诉孩子包头龙跟现在的乌龟差不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湖南邵阳疑似挖出龙化石 是不是真的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湖南邵阳挖出的龙化石是真的,但是这并不是龙化石,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石头。事情在曝光之后引发群众的关注以及网友的关注,这一个龙形的石头表面上也会有着很多的鳞片,但专家表示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石头,是天然风化所形成的。

村民挖出奇怪的石头

在今年的3月6日工程队来到工地上干活,挖到一块很是奇怪的石头,石头的表面会有很多的鳞片,石头就好像是龙爪一般。一时之间就引起无数人的好奇,全部都会来到这里去观看,甚至会选择拍摄视频。村民在得知情况之后就会选择停工,向有关部门反映,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来到现场鉴定,在经过扩大挖掘之后会发现这并非是龙化石,而是自然分化所形成,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石头。

鉴定后的结果

在经过鉴定之后,相应工作人员则认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小石头,是大自然给予的杰作,可以说属于巧夺天工的石头。有人在看到眼前的小石头时,认为虽然并不是融化石,可是外形真的和龙非常的相似,这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更是深不可测的,让大家佩服大自然的神奇。

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龙

大家一直都会疑惑,在这个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龙,直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人看到过真实龙的样子,这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图腾,只不过是一个传说。在这一次专家非常的给力,发现此件事件之后就进入到现场,深入的调查,将科学作为判断,将事实作为依据,已经否定了是龙化石的说法。用科学直接打败神话,让无数人知道,这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即便是大自然的杰作,依然会让人觉得神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恐龙是如何群体生活的?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角鼻龙也可以成群生活。人们经常发现它们的骨头被大量堆积在一起,这足以说明这一点。我们已经看到了两条腿的素食恐龙妈妈是如何聚集在一起成群产卵的。他们可能会集体呆在一起,陪伴他们的孩子度过一生。

团体生活有许多优点,主要优点是安全。如果一大群人在一起,敌人在进攻前应该三思。如果你被攻击,敌人可能会打你旁边的伙伴,而不是你。出于这个原因,恐龙可能成群结队地移动。

大型长颈素食恐龙似乎是这样移动的。在德克萨斯州,这些恐龙运动留下了化石脚印,表明小型恐龙和幼年恐龙的脚印在恐龙群的中间,两侧是大型恐龙。如果任何食肉恐龙想要抓住一只没有防御能力的小恐龙,它必须首先突破大恐龙的防线。

角鼻龙也可能群居生活。人们经常发现它们的骨头被大量堆积在一起,这足以说明这一点。我们已经看到了两条腿的素食恐龙妈妈是如何聚集在一起成群产卵的。他们可能会集体呆在一起,陪伴他们的孩子度过一生。

群居的不仅仅是素食恐龙,还有一些中型狩猎恐龙。像狼一样的恐爪龙可能成群攻击和捕猎。在蒙大拿州的一个恐龙挖掘现场,许多恐爪龙的骨头和一只两条腿的素食恐龙腱龙的骨头被发现埋在岩层中。也许这群食肉恐龙都是在围绕着愚蠢的食肉恐龙举行盛大宴会时被杀死的。也许他们是被闪电杀死的。这种攻击通常包括一只狩猎恐龙先攻击猎物的头部,而其他的则同时被派出,用爪子撕裂猎物腹部的肌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恐龙灭绝的原因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恐龙灭绝原因在于物种起源进化。恐龙作为地球霸主统治了地球一亿多年,没有天敌,是进化到了极限的物种。而物种大进化首先淘汰的必然是最底层和最顶层的物种,留下中间的个体。因此,作为地球霸主的恐龙才会走向灭亡。

恐龙灭绝的原因

恐龙别称恐怖的蜥蜴,是指三角龙、现代鸟类和梁龙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代。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4亿年前的三叠纪,为方便研究,恐龙可分为鸟类和非鸟恐龙。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部分非鸟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4亿年至6500万年前、部分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6亿年之久。而恐龙灭绝,是指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恐龙灭绝除了物种进化说以外,还有着气候变迁说、物种斗争说、大陆漂移说、地磁变化说、植物中毒说、酸雨说、陨石撞击说、造山运动说、火山爆发说、海洋退潮说、温血动物说、自相残杀说、压迫学说、气温雌雄说、物种老化说、生物碱学说、繁殖受挫理论、气候骤变理论、大气变化理论、综合原因说、其他猜测、流星撞地球说等多种不同的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松脂球是如何形成化石的,你了解清楚了吗?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1、首先松树树体流出来的含油树脂就是松脂,是由松针叶进行光合作用生成的糖分,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在木材的薄壁细胞中形成松脂,再通过泌脂细胞壁渗入到树脂道。

2、刚流出的树脂,是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暴露在空气中,随着化合物的逐渐挥发而变稠,最后形成白色或黄色的固体物质。

3、如果此时刚好在树脂滴落的过程中,很巧合的滴在了路过的小昆虫身上,然后树脂持续滴落,才能重重包围形成一个相对厚实的球状体,而经过数万年的埋藏,松脂滴落形成的球状体再在地下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形成的树脂化石,类似于有机矿物,这才能形成树脂球化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琥珀。

树脂球能形成化石,必须得在炎热的气温下才可以,这时松树才能渗出厚厚的松脂并且滴落,其次是需要重重包裹,这样才能形成相对厚实的球体,只有一两滴是包裹不住虫体的,只有经历了泥沙的掩埋,岁月的浸润,才会最终形成琥珀化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人类为什么一直痴迷恐龙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恐龙拥有神秘之处,恐龙大小各异,恐龙的外形特征。在恐龙的身上总会有着很多不一样的谜团,因此人们对此也会敞开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通过探索知道恐龙更多的秘密,慢慢的人们对于恐龙有了更多的关注。

神秘的恐龙

恐龙是非常神秘的,直到现在也同样是一个谜团。恐龙第1次出现应该就是三叠纪的时期,可能是在2.43亿年之前。有一些恐龙在地球上还是一种主要的物种,但是却突然的发生大规模的灭绝,科学就只能够通过比较通过化石来有效研究这一些恐龙的生活。恐龙是一种多样化的物种,总会让人难以置信。甚至还是鸟类的祖先。关于恐龙会有着很多的说法,会有着很多的神秘之处,即便科学逐渐的发展到现在为止,依然还是一个谜。

恐龙的大小

有些古生物学家一直会通过激光扫描的方式来有效确定恐龙的大小。恐龙的大小,可能会让大家困惑,会让人震惊。恐龙的大小范围确实非常广泛,最小的只有蜂鸟一般大小,重量大概是在三克左右,可是最重的居然会达到90吨。弄清楚恐龙的大小。这只不过是一个估计,因为根本就没有确切的数字。古生物学家基本上都会用激光扫描的方式。然后去估算出恐龙的大小,这中间也会有一定的趣味性。

恐龙的外形特征

许多的恐龙身上可能还会有一种羽毛。在20世纪90年代也会有很多和恐龙有关的研究。其实恐龙和鸟类的关系相对来说要比爬行动物更加的密切。另外恐龙也会拥有着一些比较特别特征。比如说可能头上有角,比如说可能会有羽毛,恐龙的背部还会出现一些翅膀。这些不同的功能都会存在着各式的原因,比如说是为了发出声音,比如说是为了吸引异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研究新发现:恐龙“木乃伊”揭密图

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俄克拉荷马州召开的古生物脊椎动物年会上,蒙大拿州菲利普博物馆研究小组宣布了一项轰动一时的发现:保存完好的鸭嘴状恐龙木乃伊。与会的许多科学界代表一致认为,这项发现揭开了古生物学的新世纪。

称这一发掘物为真正的木乃伊不十分正确,因为在7700万年里保存在岩层下的恐龙机体一切组织已完全矿物化,因此还不如说是化石。但是这具“恐龙化石”的独特性在于,它保存了80%以上的外皮组织、肌肉、肌腱乃至消化系统内的食物,缺损的只是一小段尾巴。

发现的这条恐龙“木乃伊”是条年轻恐龙,是Brachylophosaurus canadensis型鸭嘴状恐龙的代表,古生物学名称为“列奥纳多”。它体长约6.6米,但大部分身体仍处于一块6吨重的巨石中。它是与巨石一起从地下取出的。目前,科学家已成功地清理出的只是前面一部分,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清理。科学家有可能发现这具恐龙“木乃伊”结构非常有趣的新细节,但是即使在对现已清理出的一小部分进行的研究也能使研究人员作出新的惊人发现:

·恐龙的颈部:异常庞大。原先一直不清楚,鸭嘴状恐龙颈部究竟长有多少皮肤和肌肉组织。

·消化系统中存留的食物:胸部和骨盆处发现有恐龙最后吃的一份食物残余。专家在食物残余中成功区分出40多种不同藻类、木贼、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

·恐龙的肌肉和肌腱组织:有关这些组织的资料原先从未获得过。

研究小组准备在下一步研究中应用医学及其他测量仪器,以避免恐龙“木乃伊”受到可能的损伤。

“列奥纳多”并不是发掘的第一条恐龙“木乃伊”,原先曾发现过类似的2具恐龙干尸。它们是在20世纪初由著名化石搜寻者查利兹·斯特恩贝格发现的,但是在保存和完整的程度上明显不如“列奥纳多”。此外,现在科学家又动用了更多更先进的研究设备,因此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我们很快就能亲眼目睹曾在7700万年前称霸地球的恐龙真实可靠的复制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安岳恐龙化石群自然保护区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安岳现有个15乡镇都发现了恐龙化石,其中马门溪恐龙化石发掘于龙桥乡,距今1.5亿年,属中生代侏罗纪晚期,马晰脚类恐龙化石,长21.5米,高8米,比合川马门溪恐龙稍小,为亚洲第二。此化石对于研究四川中部远古时期地层形成,生物分布及演变有很大意义,填补了侏罗系遂宁组,蓬莱镇组地层发现恐龙化石遗迹的空白。另外,在城东乡发现剑齿象化石,在城南乡、伍堡乡、两板桥乡发现鱼化石,在赵坪乡发现硅化木,在城北乡、龙桥乡发现恐龙化石群体。这些化石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为开展地质旅游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恐龙到鸟类演化历程中,竟出现大量适应飞行的尝试!

全文共 2402 字

+ 加入清单

图1。《自然》杂志封面:在古脊椎动物中发现的带膜翅的侏罗纪恐龙

2019年,《自然》杂志在封面文章中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邹景梅、徐星和周忠和的研究成果:侏罗纪翼龙揭示了恐龙膜翅的进化,展示了恐龙和鸟类进化过程中大量意想不到的适应飞行尝试,并相应进化出明显不同的骨骼-表皮衍生物组合。

在脊椎动物漫长的进化史中,翼龙、鸟和蝙蝠独立进化出不同形状的飞行结构。与不完整的翼龙和蝙蝠化石记录相比,随着羽状恐龙和早期鸟类化石的不断发现,特别是得益于我国中、晚侏罗世的廖燕生物群和早白垩世的热河生物群,在鸟类飞行起源这一重要问题上取得了重要的科学进展,而无知识的翼龙的发现揭示了“征服蓝天的不可思议的旅程”。扫描恐龙科是恐龙家族中最奇怪的一组。它生活在中晚侏罗世。到目前为止,只发现了三个属和三个种:宁城龙、徽翅龙和齐一龙。擅长攀爬鸟类的翼龙有特殊的形状,如高头骨、细长的四肢、加长的第三指(最外侧的手指)、古老的24指型、缩短的尾骨等。它们似乎是恐龙和鸟类的“混合物”。一度,它们被认为是与鸟类关系最密切的兽脚类恐龙。然而,上述标本要么不完整,要么属于年轻个体,大量形态特征难以观察,这使得其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不确定。徐星等人在2015年命名的翼手目给这个群体增添了更多神秘。翼手目的前肢附着在翼膜上,有一根长杆状骨,这在其他恐龙(包括鸟类)中没有同源结构。因此,翼手目恢复了类似翼龙的膜状翅膀,能够滑行。然而,翼手目只有一个标本,没有完全保存下来。因此,杆状长骨和翼膜的结构仍有争议。

2017年,由周忠和领导的基础科学中心的一个团队在辽宁晚侏罗世地层调查中获得了一个新化石。经过长达一年的室内修复、实验和比较研究,研究小组认为它代表了翼龙的一个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长臂长翅龙(Ambopteryx longibrachium)(意为翼龙状膜翅和恐龙的混合物)。浑源龙发现于晚侏罗世早期廖燕生物群的海防沟组(约1.63亿年前)。它的正面标本是已知最完整的翼龙化石,提供了大量的形态和生态信息。浑源龙长约32厘米,重约306克。浑源龙在肱骨近端的关节面、手指和腰带的形状上明显不同于其他善于攀爬的鸟类,它有着与原始鸟类一样的尾综骨。缩短的尾骨可以进一步向前移动身体的重心,这有助于在飞行/滑行期间保持稳定性。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杆状长骨和翼膜(色素体保存在翼膜中)与浑源龙的翼手目相似。这一新发现为翼手目动物杆状长骨和翼膜的出现提供了确凿无疑的证据。浑源龙的胃石和骨胃内容物被怀疑尚未完全消化。这是第一个证据,与在古猿科鸟类中发现的饮食习惯有关。研究人员推测它是杂食动物。

浑源龙的前肢异常长,甚至超过了中生代的大多数鸟类。当比较恐龙的前肢时,研究人员发现翼手龙前肢的比例非常奇怪。这种差异与翼膜的外观有关吗?为了证实这一推测,王敏等人利用基于系统发育关系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讨论了中生代鱼龙(包括鸟类)肢长的演化,特别是在接近飞行起源时的重大变化。系统发育主成分分析是为了消除传统主成分分析中的亲缘关系,最大限度地保证采样点的独立性,恢复祖先节点的特征状态,从而显示不同群体的进化趋势。结果表明,前肢从帕拉维斯(包括所有鸟类但不包括鱼龙的最广泛的群体)开始延长,但只有翼龙的前肢延长到了与中生代鸟类相似的程度,这是其他非翼龙从未获得的。翼龙的前肢延长是很好的攀爬方式,主要起源于肱骨和尺骨。在鸟类中,奇龙或伤齿龙的掌骨变长了,这些鸟群的前肢有飞羽。研究人员认为翼龙通过延长肱骨和尺骨、第三根手指和杆状长骨来附着膜状翅膀,而鸟类、赤龙和伤齿龙需要更长的掌骨来附着飞羽,显示出两种不同的飞行模式——“膜状翅膀和短掌骨”、“羽状翅膀和长掌骨”——它们极大地改变了前肢的结构。

已知的翼龙都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类似的膜状翅膀在白垩纪的恐龙中没有出现。由飞羽组成的翅膀从侏罗纪晚期延续到白垩纪。经过长时间的进化,鸟类的翅膀最终形成,使后者成为最多样化的活着的四足动物。翼龙独特的飞行结构代表了飞行进化的一次短暂尝试。

本研究得到了中国基础科学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克拉通破坏与陆地生物进化)、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会、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廖燕-热河生物群演化)的支持。

答:长臂浑源龙型标本;b:骨骼修复图;c:膜翅膜色素体;d:骨和胃内容物的组织切片;骨和胃内容物;胃结石;分子量:膜翅膜;长杆骨。(王敏画画)

图3。中生代鱼龙的系统发育树和肢骨进化(王敏提供)

在飞行的起源过程中,不同的副鸟群表现出不同的前肢延长过程:翼龙通过肱骨延长,并通过第三指和长杆骨的结合附着在膜状翅膀上;然而,奇龙、伤齿龙和鸟类通过延长掌骨来附着羽毛翅膀。

图4。长臂混装龙源修复图(张宗达提供)

看长臂浑源飞龙的姿态

王敏研究员

王敏,1986年5月出生,研究员。2017年,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9年,他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国际古鸟类学会执行委员。它主要从事鸟类的起源和早期进化,特别是鸟类是如何从中生代的恐龙进化而来,并最终演变成现代鸟类的主要特征。本文通过寻找形态学、骨组织和个体发育的相关资料,探讨了中生代鸟类重要生物学特征的系统发育关系、进化模式、个体发育、生态分化和进化过程。

成就亮点

选自《自然》杂志当前封面(英国当地时间下午6: 00,5月8日)。

新发现的浑圆龙臂标本是最完整的厚龙标本(恐龙家族中最奇异的类群,其形态特征似乎是恐龙和鸟类的“混合体”),为揭示其特征(形态、生态、食性等)提供了重要依据。)中的一个。

新的研究显示,成功征服蓝天的鸟类发展出的“羽翅长掌骨”模式,以及地瓜发展出的独特的“膜翅短掌骨”前肢结构,代表了飞行进化的短暂尝试。

研究成果均由中国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学者独立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雏鸟琥珀化石有哪些价值?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琥珀是一种树脂分泌物,经过千万年的演变而成的化石。下面,我们来看看在琥珀中发现的雏鸟化石有何科学价值

操作方法

1

科学价值

在琥珀中发现雏鸟化石具有研究的意义,可以看到生物在当时的环境下呈现的样貌,这种化石能够长期保存雏鸟的原始特色。

2

雏鸟遗体

如果琥珀内部包含昆虫、雏鸟等遗体的话,那么这种琥珀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人们能够通过观察琥珀内部的雏鸟遗体,了解到当时自然界的雏鸟形状、颜色等,从而推论出雏鸟的进化过程。

3

远古生物

琥珀内部中的小动物、昆虫遗体等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能够有助于帮助科学家研究远古生物,像是发现雏鸟遗体的琥珀就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4

动物起源

通过观察到琥珀内部含有的雏鸟遗体,不仅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应该存在这种生物,而且为自然界生物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最长的恐龙

全文共 1737 字

+ 加入清单

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相信大家通过在电视上,网上,书上的了解,对恐龙的了解并不陌生,但是大家知道最长的恐龙是什么龙吗?想必大家都在想着这个问题,也相信已经有些小伙伴知道了答案,没错,世界上最长的恐龙就是地震龙,接下来小编带您一起探究一下这世界上最长的恐龙。

最新研究

地震龙是真的存在没错,只是科学家现在认为它其实是梁龙科最大的一个新种。过去曾以为这种恐龙的体长可以超过52米,那么它就是世界上最长的恐龙了。但后来科学家发现,地震龙臀部附近的一块骨头放错了,放的地方太靠近尾巴了。如果把骨头放回正确位置,地震龙就只能算是一种颇大型的梁龙而已。尽管地震龙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大,但它可能还是最长的恐龙之一。

生活习性

地震龙曾被认为体长超过50米,体重超过150吨,有的人认为它是一种大的梁龙,已缩水至29-42米长,40吨重。地震龙属于植食性恐龙。生存在1亿4500万-1亿5600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地震龙是有史以来陆地上最长的动物之一,尽管地震龙的相关数据已经严重缩水,但它仍比迷惑龙、腕龙都要长,但是由于头尾很长,身体很短,因此体重并不重,地震龙脖子虽长,但由于颈骨数量少且韧,因此地震龙的脖子并不能像蛇颈龙一般自由弯曲。腕龙、迷惑龙、地震龙的鼻孔都是长在头顶上的。脖子最长的恐龙是巨酋龙,尾巴最长的恐龙一定就是地震龙了。

地震龙曾被认为有39-52米长,因此当时被认为是恐龙世界中的体长冠军,除了双腔龙(58-62米)。由于背部骨骼较重,使得它的身躯庞大,有150吨重,体重是恐龙时代的冠军。不过已缩水至29-42米长,42吨重。它的牙齿只长在嘴的前部,而且很细小,这样它就只能吃些柔嫩多汁的植物了。鞭子似的长尾巴可以帮助它抵御敌害,也可以赶走所到之处的其他小动物。可以想象得出,地震龙在吃食的时候,尾巴在不断抽打的情形。地震龙是个巨大的恐龙,尽管体型巨大,地震龙的脑袋却是纤细小巧。它的鼻孔长在头顶上。嘴的前部长着扁平的牙齿,嘴的侧面和后部则没有牙齿。它的前腿比后腿短,每只脚上有五个脚趾,其中的一个脚趾长着爪子。地震龙成群活动,它们走路非常的慢。地震龙不做窝,它们一边走路一边生小恐龙,因此恐龙蛋形成一条长长的线。它们不照顾自己的孩子。地震龙的脑袋非常小,所以它不聪明。地震龙是植食动物。吃东西时,它不咀嚼,而是将树叶等食物直接吞下去。一些大型食肉恐龙会捕食地震龙.如果让20位10岁左右的小朋友头脚相接的躺在地上,他们组成的长度基本上同地震龙的体长差不多。

地震龙的脖子又细又长,尾巴像鞭子,四条腿像柱子一般。地震龙的后腿比前肢稍长,所以它的臀部高于前肩。从其纤细、小巧的脑袋到其巨大无比的尾巴顶稍,地震龙的身体被一串相互连接的中轴骨骼支撑着,我们称其为脊椎骨。它的脖子是由15块脊椎骨组成,胸部和背部有10块,而细长的尾巴内竟有大约70块!尽管地震龙身体庞大,但它完全可以用脖子和尾巴的力量将自己从地面上支撑起来。地震龙能用它强有力的尾巴来鞭打敌人,迫使进攻者后退;或者用后腿站立,用尾巴支持部分体重,以便能用巨大的前肢来自卫。地震龙前肢内侧脚趾上有一个巨大而弯曲的爪,那可是它锋利的自卫武器。就像人类的鞋后跟一样,地震龙的脚下大概也生有能将其脚趾垫起来的脚掌垫。有了它,地震龙在行走时就不会因为支持沉重的身体而使肌肉感到太吃力。

基本介绍

地震龙(属名:Seismosaurus)意为“使大地震动的蜥蜴”,是较大的植食性恐龙之一,生存于侏罗纪晚期。

体态特征

它最早是1979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发现的,时代为侏罗纪晚期。已经发现的身体有尾巴;背部;臀部和后肢。初看起来它很像梁龙,但地震龙具有更长的尾巴和粗壮的骨盆。据初步估计,它的长度至少有50米。不过已缩水至29-42米长,22吨重。 地震龙长着长脖子,小脑袋,以及一条细长的尾巴。鼻孔长在头顶上。它的头和嘴都很小,嘴的前部有扁平的圆形牙齿,后部没有牙齿。地震龙的前腿比后腿短些。每只脚有5个脚趾,其中的一个脚趾长着爪子。地震龙用四只脚走路,走得很慢。它们成群生活。地震龙是植食动物,吃东西时,地震龙将树叶整个咽下去,一口也不嚼。地震龙是较大的恐龙之一,但部分科学家认为已发现的地震龙化石属于一只长得过大的梁龙。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恐龙是怎么被发现的?

全文共 1315 字

+ 加入清单

恐龙真正第一次被发现是在1822年,曼特尔研究禽龙化石时,并命名为" 禽龙,后来科学家理查 · 欧文爵士,将它们命名为 "dinosaur",意思是恐怖的蜥蜴。由于中国、日本等国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因此把它叫做恐龙。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收集和研究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寻找和采集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出露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理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太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资料。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蜥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它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