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木兰文言文阅读答案(经典20篇)

浏览

2812

文章

1000

篇1: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那年冬天好大雪

全文共 899 字

+ 加入清单

南宁

六、现代阅读(共14分)

那年冬天好大雪

腊月里,冬天像是一台年久失修的鼓风机,把粗糙的北风吹得没完没了。

我们裹着棉衣或棉被在刚盖好的大楼里抽烟、打扑克。我们在等着工头回来发工钱。出来半年了,我们才领到了三个月的工钱。工头说他也没拿到钱,要找开发商去要。他开着轿车出去了几天了,眼下风还没有把他给吹回来。我们只管等,这种情况见多了,除了等我们想不到别的办法。

下午,胡小兵正在那边打扑克,突然披着他的破被子凑到我身边,递给我一支烟,说:“叔,抽支烟!”我说我自己有。胡小兵硬是塞给我,还给我点着了。胡小兵今年才跟他爹出来。几个月前,他爹从脚手架上掉了下来,摔坏了腿,回家了。我想这小子,可能有什么事。我抽了一口,说:“有啥事?”胡小兵嘿嘿一笑,说“没事”。

我拿出自己的半瓶酒,说:“来一口?”胡小兵还是嘿嘿笑着,接过去,咕咚灌了一大口。我也喝了一口,胸口立即暖烘烘的。在这冰冷的城市、冰凉的大楼里,要是没有一口酒,我怕自己会冻僵。胡小兵喝过酒,脸色通红地说:“叔,我爹的腿不行了。当初以为是小事,可后来加重了。”我不知说什么。胡小兵又给自己灌了一口,说:“上个月我给娘打电话说给她寄一千块的,可那天我把准备好的钱给糟蹋了。”

⑤“怎么弄的?”我问。

⑥“几个哥们儿在一块玩牌输掉了一半——我本来想捞点,多给家寄点的。”胡小兵通红的脸上滚动着几滴泪珠,“现在我就剩五百了,我给娘说过要给家寄一千的。我怎么凑也得凑够一千块。”

⑦我口袋里也没有几个子儿。家里老老小小的,都张着嘴等我一个人喂呢!虽说我和胡小兵是老乡,可挣的都是血汗钱。

⑧我吞吞吐吐地说,自己口袋里没有钱了,都寄给家了。胡小兵盯着我,说:“叔,就借一百,等发了工钱就还你!要是工头不回来,侄儿明年出来的第一张钱就还给叔!”

⑨胡小兵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的。屋子里的人都不再乱哄哄的嚷嚷,而是把注意力都送给了我和胡小兵。那时,屋内寂静无比,楼外是北风疯狂的尖唳。

⑩我顿时感到尴尬万分。胡小兵脸上挂着的泪珠令我不忍再看。我翻了几层衣服,掏出两张藏好的百元票子,说:“侄儿,拿上,什么时候说还钱我就不再搭理你!”我说完,有些手足无措,夺过酒瓶一气喝干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现代文阅读知识点:记叙文阅读题名师指导

全文共 1714 字

+ 加入清单

题型预测与应对技巧:

1.解释词语的语境义:答题技巧是:先解词的本意;再答语境中含义。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常用的词有:"这里指……"。

2.层次结构--划分段落或层次。一是要善于发现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二是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弄清人物的关系。三是明白事件的全过程,弄清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提炼筛选主要信息。记叙文的结构层次一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线索,记叙的顺序和层次,过渡和衔接,伏笔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

3.题目--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意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4.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

应对技巧:概括语段:主要的方法有:1)摘中心句。2)摘要归纳。3)并列的,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4)段末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层层深入,摘取最后的归纳的意思。

形成:记叙(交待)了"人"+"事"(心情、经过、背景、感受)。

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概括中心:(1)分析文章标题;(2)分析文章的结尾;(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的感情(精神、品质)"。

5.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应对技巧: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与主旨的关系。

(1)结构上作用:

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在中间部分: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

(2)内容上作用:

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环境背景;在中间或结尾常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

6.理解探究--探求人物产生某种性格、心理及行动的原因;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话:

(1)可以把自己比作对方,具有对方的性格和经历,设身处地感受;

(2)可结合人物性格、生活经历和作者感情倾向推知;

(3)可根据上文预设的伏笔、铺垫和上下情节的衔接去领悟。

(4)补充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心理,注意与上下文的贯通一致。

7.提炼--理解并能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分析人物形象。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

(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

(4)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8.赏析语言--能欣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分辨清楚所选语句或短语的表面含义,然后把握它的真实内涵,

(2)结合修辞知识来分析语句、体味语句的情味和含义。

(3)联系词语的色彩,分析其感情色彩的变化。

(4)结合上下文,联系人物的性格或文章的主旨分析,考虑该词语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起了怎样的作用。

9.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记叙:使读者对事物变化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情感;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环境描写:设置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与开头形成照应;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人物描写:包括对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作用是塑造了……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10.写作手法--常用写作手法:

想象、象征、设悬念、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反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嗅觉听觉视觉多角度、多视角等。

11.体验感悟--对文章的内容(包括主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自己的感受或启示。

应对技巧:回答开放题,先把握好中心,围绕文章中心,多角度思考,然后将其深化或升华,或结合自己的思想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的内容或形式,作或正或反的评析。学会结合文章中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来表述等。不要另起炉灶,更不要逆主旨而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

全文共 1523 字

+ 加入清单

(2017·上海中考)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①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无人机时代”。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异军突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②无人机,实际上就是具有飞机形状的遥控飞行装置,主要由机身、动力、螺旋桨、录音、摄像、遥控、传输以及感应等部件构成。

③无人机的发展始于军事领域。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率先使用无人权进行运输、侦查、攻击等。之后,无人机被许多国家运用到军事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军用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能够通过遥控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④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等,都可以借助无人机的一臂之力。当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无人机可快速飞至救灾人员无法抵达的现场,实施救援。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就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灾区情况,为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⑤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机的造价大幅降低。有资料表明,目前迷你无人机的制造成本已降低到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这类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无人机,已经成为集实用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玩具,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今天,只要你登录知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搜索到各种型号的玩具无人机,其中数千元的就有GPS定位和图传功能,通过手机APP就能操控,航拍图象清晰,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⑥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双刃剑。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也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美国白宫的草坪上,就曾有小型无人机坠落。自2016年以来,上海、重庆、南京等地的国际机场都遭遇过无人机的干扰,动辄就影响百余次航班起降,经济损失巨大。我国从2017年6月1曰起,已正式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

⑦近年来,随着纳米、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外形似鸟或昆虫的微型无人机,如纳米蜻蜓无人机,翼展仅5厘米,可从窗户飞进飞出,一旦飞进普通人的住宅,个人隐私就会受到侵犯。也许数年之后,停在你书房角落里的一个蜘蛛,飞到你眼前的一只苍蝇,或者落在你窗口歌唱的美丽小鸟,正是一架微型的仿生无人机呢!

⑧无人机的时代正在到来,它会走向何方?这不单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1)第①段“异军突起”在文中的意思是无人机在机器人领域中迅速崛起.

(2)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第一句话表明对无人机的介绍由军用转入民用。

B.本段通过大量详实的事例来介绍无人机的作用。

C.芦山地震的例子说明无人机已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

D.本段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无人机的发展领先世界。

(3)第⑤段中加点词“左右”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4)依据文章内容,概括无人机在使用中的利与弊。

利:(1)军用无人机可进行运输、侦察、远程攻击等,提升国家军事实力;(2)民用无人机可广泛运用于科研、交通安全、环保、救灾、娱乐等领域。

弊:(1)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2)可能侵犯公民隐私。

(5)无人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请展开想象,另举一例加以说明。(不得使用文中的例子)

答案:

(1)无人机在机器人领域中迅速崛起.

(2)A

(3)不能删去。“左右”表示概数;如果删去,则表示制造成本为三年前的十分之一,是个确数,与事实不符;用“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4)利:①军用无人机可进行运输、侦察、远程攻击等,提升国家军事实力;

②民用无人机可广泛运用于科研、交通安全、环保、救灾、娱乐等领域。

弊:①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②可能侵犯公民隐私。

(5)示例:可利用无人机送外卖,方便、快捷,能避开交通拥堵。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说明文: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全文共 1164 字

+ 加入清单

假如没有台风闪电

①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②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③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④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⑤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5亿吨。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5万个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1.假如你只想略略了解本文将要说明什么,你会抓住文中的哪句话?(2分)

答:

2.假如你想快速提取全文的主要信息,你的阅读方法是:(答题不得超过20字)

答:

3.假如你想用表格来举例说明本文的说明方法(限三种),请把它画出来。(3分)

答:

4.假如请你精读第④段,你能说说“清洁工”的两个方面的含义吗?(3分)

答:

5.假如请你简明地介绍雷雨(闪电)“制造”氮肥的过程,你能试一试吗?(3分)

答:

参考答案

1.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2.提取文中2.3、4.5自然段的中心句(与之相近的表达即可)

3.根据学生答题实况评改,表格中必须准确列举三种说明方法及其例句

4.①激变出来的臭氧能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1分)②产生的高温能杀死大气中的细菌和微生物,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2分)(与之相近的表达即可)

5.根据学生答题实况评改,无论用什么方式表达,必须含有如下要点:氮氧化合生成—氧化氮——一氧化氮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说明文:科学认识海啸

全文共 1015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认识海啸

任何灾难对人类来说,兴许是最好的老师。大灾之后必有大识。A从海啸灾难中科学地认识海啸,对提高防御海啸是十分有益的。

海啸,古已有之。B中国对于海啸灾害的文献记载始于公元前左右,当时称之为海溢、海立,形象地描述了海啸灾害降临时大海满溢、波浪立起成海墙的情景。唐代诗人杜甫在《朝献太清宫赋》中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描述了天空乌云密布,海水立将起来、猛扑过来的态势,说明中国人对海啸早有所知。……

海啸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它是由于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或风暴而引起的海面巨大涨落。“海啸”一词是常受海啸侵扰的日本人首先用的,英文海啸“Tsunami”一词是由日文音译而来。海啸的成因有三类:一是由气象变化引起,诸如强大的低气压通过时产生的海面异常升高,称为“风暴潮”;二是由地质变化引起,如地震、火山、海底断层、滑坡都能造成,称“地震海啸”,就像这次印度洋发生的海啸;三是由核爆炸、人工地震等引起。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进行了持续多年的核爆炸试脸,曾经诱发海啸。

但是,也不是任何海洋地质的突变都会导致海啸的发生。据统计,每15000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只有100次会酿成海啸。通常海啸的产生受震源条件、震源水深、震源深度和震级大小控制。震级大于里氏6.5级、震源深度在25千米以内的地震会产生海啸,震级在里氏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千米以内,会形成灾难性海啸,如这次印度洋发生的地震海啸。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对海啸的认识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

B.导致海啸产生的原因是各种海洋地质的突变。

C.海啸的产生往往受震源的条件、水深、深度和震级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D.由于海啸产生的主要诱因在海底,所以它造成的危害都非常小,

2.文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改正。

答:

3.分析句子“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在文中的作用。

答:

4.面对人类受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威胁,我们应怎么做?谈谈你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C

2.A.从海啸灾难中科学地认识海啸,对提高防御海啸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B.中国对于海啸灾害的文献记载始于公元前。

3.用引用的方法既说明了中国对海啸的认识比校早,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海啸发生时的状貌。

4.首先,要强化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次,加大对自然灾害知识宣传的力度,科学地认识各种自然灾害。第三,建立自然灾害的监控和预警机制,以便科学有效地减灾救灾。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全文共 1479 字

+ 加入清单

除了个别主观题之外。所以此时掌握答题技巧很关键,答题时组织答案要有条理,最好要序号化,根据分值提炼要点。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式

语文答题公式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某些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的某些特征。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的某些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突出其独有特征。

6、反复:强调,加强语气。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体味词语含义与作用:

1、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概括的内容。

3、体味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和色彩等附加意义。

4、替换法: 用同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通过比较,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

品析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1、从在内容上的作用来理解。

2、从在结构上的作用来理解。

3、从艺术效果的角度来理解。

初中阅读技巧

把握其文体特征。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掌握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与方式分为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牢记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会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了解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做语文阅读题的方法与技巧

1、对“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的题, 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

2、回答问题要忠实于题干、原文、语文规则。阅读题答案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3、答案表述有三点,一是截,指的是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此时截出符合题目答案的语句填入;二是改,改是指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再根据题意从语句中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三是写,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时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

4、认真审读题目,定区域,明方向,找准答题方向,再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5、掌握基本答题要点,表达技巧,写景方式,结构特点等。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阅读理解在语文学习中所占的分量特别高,平时上课所用教材中以及平常考试中都会出现大量阅读理解。想要把语文学习好,必须要做好阅读理解。很多人反映阅读理解比较难,而且得分低,事实上想要得高分、理解好文章思想是有技巧可言的。那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有哪些呢

阅读理解考查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多,从文章的整体大致脉络到文章作者所要阐述的思想以及其他细节部分所运用的各种手法,都会成为阅读理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试中常常会从上面几点出发进行出题。并且阅读理解不同于语文学科的其他知识点,要想学得好,读得好,必须整体把握,不能将文章支离成片段进行单独理解,这样就很可能偏离文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其实也比较多。读者首先需要辨识文章的文体是议论文,记叙文还是散文,这对学好并理解文章至关重要。然后需要通读文章并把握文章整体脉络构思。答题时要看清出题者意图并根据文章内容作答。其次,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相对比较简单,学生们需要认真读文章的首尾。一般情况下,作者想要阐述的感情都会在这两个脉络中表达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

全文共 1703 字

+ 加入清单

十六(2016·娄底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型动物灭绝的后果

?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很多体形巨大的动物,比如恐龙、猛犸象、大地獭、柱牙象、北美野牛、蓝鲸等,如今它们要么已经灭绝,要么数量大减,濒临灭绝。最新研究发现,大型动物的灭绝,导致地球营养元素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广泛而均匀地扩散,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虽然没有准确的定义,但通常情况下所谓“大型动物”(Megafauna)指的是体重在45公斤以上的动物,地球上最近的一次大型动物集体灭绝出现在1.2万年之前,也就是上一个冰期结束之后,至少有120种大型动物在这一时期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气候变化是这场浩劫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因素应该是人类的猎杀。

如果说和硫酸是地球的动脉血管,那么这些大型动物就是地球的毛细血管,动脉固然重要,但毛细血管同样很重要,它们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每一块地方都有机会获得宝贵的营养元素,满足植物的生长。[来源:学|科|网]

④陆地需要依靠动物来运输营养物质,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海洋也需要呢?即使有了洋流也还不够吗?答案很直接:还真是不够。营养物质通常比重较大,时间久了就会沉入海底,所以大部分海洋的表面都极度缺乏营养物质,所以才会有“蓝色沙漠”的说法。

⑤2015年10月26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论文显示,鲸和海豚这类体形较大的海洋动物,同样可以为表层海水提供营养物质,因为它们大都在深海觅食,在浅海排泄。

⑥这篇论文是由一组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共同完成的。研究人员发现,从300年前开始商业捕鲸之后,海洋中鲸的数量下降了66%~90%,其中体形最大的蓝鲸在300年前约有35万头,如今只剩下了几千头。鲸和海豚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种群密度的减少,导致被从海底运到海面上的磷元素下降了75%,即从过去的每年35万吨下降到了现在的8万吨。

⑦除此之外,海鸟和洄游鱼类也会把来自海洋的营养元素带到陆地上去。同样拿磷元素来说,300年前每年都有15万吨磷元素被带上陆地,如今这个数字下降了96%,只剩下大约6000吨了。

⑧那么,家养牲畜能否代替大型野生动物的这个功能呢?答案是:极为有限。因为绝大部分家养动物都是圈养的,活动范围超不出栅栏。

⑨这篇论文的作者们呼吁各国政府重视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尽快采取措施恢复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另一方面要想办法扩大家养动物的活动范围。这么做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而且有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原因是地球上很多地方由于缺乏营养物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照到那里的阳光被白白浪费掉了。

(选自《意林》2016年第5期,有改动)

1.选文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自从300年前开始商业捕鲸之后,海洋中鲸的密度下降了66%—90%,其中体形最大的蓝鲸在300年前约有35万头,如今只剩下几千头了。

答案: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鲸的数量减少之快,减少的数量之多。

(解析:说明方法的题型,答题思路是: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被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

2.选文第⑧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绝大部分”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是极为有限,因为绝大部分家养动物都是圈养的,活动范围不超出围栏。

答案:不能删除。“绝大部分”表示是整体中超过大部分的比例部分,介于大部分和全部的中间,更接近于全部。但不是全部。去掉后就变成了全部的,而家养动物不是全部圈养,去掉后不符合事实,所以不能去掉。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这种题考察对说明文语言的把握。答题模式:不能删除+词语的意思+去后的效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大型动物不但具有无与伦比的观赏价值,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从生态价值的角度看,选文第3段形象地把大型动物比作地球的“毛细血管”,请说说理由。

答案:1、陆地需要依靠动生来运输营养物质。2、鲸和海豚这类大型海线洋动物同样可以为表层海水提供营养物质。3、海鸟和洄游鱼类也会把来自海洋的营养元素帯到陆地上去。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说明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的题。只要认真从文中找,以文为本就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在哪里

全文共 2052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英语试卷,篇幅最长的、最耗时间的、生词最多的、单题分值最高的是什么题型?相信答案已经很明显了———阅读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已经成为英语考试成绩的一个风向标。分值越高,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就越多,单词不认识、通篇读不懂、读懂又做不对题……针对同学们的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石家庄20中学鄢桂凤老师。

■单词不认识

很多同学都有这种感觉,平时课本上的单词自己都掌握了,为什么遇到阅读还是有很多看不懂呢?这类问题被归结为单词量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多背单词,除此之外还要摸索规律。

第一、人名、地名没必要较真。英语中有大量的词总是大写第一个字母的,而他们也大多属于专有名词,表示人名,地名,事件。如Adela、Manchester、NATO。遇到这类词完全可以视若罔闻。

第二、前缀、后缀有规律。英语中有些词通过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些字母,就会变成另一个词。如,regular--irregular,kind--kindness,前者通过加-ir变成起否定形式,后者通过在后面加-ness,变成了名词。归纳起来,一般说前缀变词义(如肯否定),后缀变词性。只要记住这个原则,平时在学习时有意识地去检验,积累各种加前后缀的形式,就不至于稍加变化就不认识了。

第三、有的词是需要摸索的。在阅读题中,有的词是在文章中有提示的,因为英语写作有个潜在的规则,词语若非不得已,不要重复。秉承这个原则,我们可以在文章的结构平行处找线索。或是反义词,或是近义词,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同学们不难作出一个比较有针对性的选择。

第四、考纲单词必须熟记。大纲要求的单词、平时做题总是遇到的单词,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单词,这些词是同学们发挥才智,施展所有做题技巧的基础。没有特别好的方法,就是有恒心一直背:把单词表上的词分类,单独把不会的列出来,分批背,平时总是遇到又不认识的,用一本笔记本把他们都记下来,天天反复天天背。

■文章看不懂

“单词我都认识,文章说什么我就是看不懂。”也许有的同学会这样说。问题可能出在这里:

第一、单词不是真的都认识。英语中几乎每一个单词都不是只有一个释义,同学们所说的认识,也许只是这些单词的一个意思,有可能在文段中考查的是这个单词另外一个意思。这类情况要解决它,就把它当个生词来处理就行了。唯一不同的是,同学们对这类词的处理要注重在语境中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区分不同词义。

第二、语法句式不熟。这个原因更普遍一些。阅读中的句子有的是很长的,有的是很怪异的。长的可能是加了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怪的则有可能是倒装、插入语,这些语法点。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解决语法弱项,认真学好每个语法现象,多去用学过的语法去分析英语句子。

第三、没看到重点。中考英语中的文章还是有规律的,它们基本上都是段首写该段的中心,后面论述。第一段,最后一段容易提出作者的观点。在处理好这些部分外,还要注意文段中表示转折的句子,其标志词常常是but,while,how-ever,inspiteofthis等。

阅读经常是花时间最多的题型。提高阅读速度大致有这样几条小建议:

第一、平时多读,多读好处有很多,如①考试时能够不紧张,以平和的心态,正常的速度完成。②总结做题技巧,如定位法,上下文联系法,排除法等。③提高反应速度,我们看到一个生词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反应,当经常见到某个词时,他对这个词的反应速度必定会很快。

第二、考试时少读。考试时的阅读如果归类于平时练习的题型,它更侧重泛读。考试考查的是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要求的信息的能力,不是复述文章细节的能力。那考试时读什么呢?大致有以下几类:①中心句,中心段(首尾);②转折句;③问题中出现的词,尤其是一些很有特点的词如,专有名词。在文段中快速找到相应词语所在位置,问题的答案往往就在附近。

第三、平时多去积累不同题型的解决方法。如细节题———定位法,观点题———中心句法。在考试中遇到题目,能够对症下药。

■题目做不对

考试后,总会有同学说:“文章我都看懂了,怎么还错这么多呀?”这时候与其去怀疑答案的权威性,还不如静下心好好分析一下,我真看懂了吗?我看懂的是问题问的内容吗?

如果真看懂了,那么看懂的是不是考卷要考查的内容呢?我们总会有这种心理,在看懂了一些不是很容易看懂的东西后,就很有成就感,就突然觉得这篇文章我理解了,然后就会在自己的理解和诠释下答题。这时候是最容易出错的,因为这时候我们已经不是在做客观题,而是做主观题。阅读考查的是读者对作者意图的接受程度,这就要求同学们身于其中,不能有太多的发挥。图的接受程度,这就要求同学们身于其中,不能有太多的发挥。

还有一种情况是,考试有些题目稍不留心就会看错,最常见的就是,Accordingtothepassage,whichofthefollowingsatementsisnottrue?同学们在考场上很容易就看错。

相关阅读:

中学生如何快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中考英语阅读题生词看不懂照样拿高分

专家支招: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如何拿高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怎么才能高效阅读?阅读技巧是关键

全文共 860 字

+ 加入清单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阅读在他们心里都是很重要的,然而很多人却因为不得阅读要领而使自己的阅读水平得不到提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欢迎阅读。

(三)无习惯不阅读,无文脉不理解

不读有文脉的书,就谈不上对阅读的深理解。

一项“课外你喜欢干什么”的初中调查显示,选择阅读的学生仅占21%,而看电视、上网、运动逛街三项竟占到70%。对初中生来说,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依然很艰巨。

(一)阅读无目的,盲目致低效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阅读都缺乏必要的方向性、目的性,不知道该读什么、为什么读、读完以后可以得到什么,全凭一时兴趣。

例如,有近80%的初中生会将青春言情、网络小说、武侠玄幻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无方向和目的的阅读会使学生的阅读世界只剩两个字——乱、空。

因此,阅读前必须考虑好,这次阅读是为了积累文化知识、写作技巧、情感体验、认知方法,还是为了理解鉴赏甚至评价探究,抑或是娱乐消遣。

(四)读以致用,让阅读打上个人烙印

书的价值不仅在阅读的享受过程,更在读后的分享过程,在学而思用的实践过程。

如果能让学生最大程度做到读和说、读和写的有效结合,让阅读有效果、有用处、有展示,通过表达、写作等相关行为实现互动,阅读的效果就会强化,阅读的价值就会提高。

反之,读死书、死读书、书读死,阅读就没有了生机和活力,自己也就成了书籍歇脚的驿站。

(五)阅读得妙法,理解才高效

欲使学生高效阅读,必先使其掌握阅读之法。会读书,知道怎么读,才能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比如,是否考虑将引导与自主阅读相结合、兴趣与实用阅读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鉴赏与评价相结合、深阅读与浅阅读相结合、探究与创造性阅读相结合,等等。

读方法固然多,总有一种属于你。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高效阅读法。

阅读是理解的基础,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技巧吧!

(二)读书不思考,想来脑空空

阅读之有效就在于你的大脑可以时刻保持清醒,时刻去思考。倘若只为读而读,那么书籍就缺少了深度,阅读就降低了有效性。

调查显示,仅有35%的初中生在阅读中会主动思考,还有35%的学生阅读状态只是大致浏览。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读完书后印象淡薄,或者收获寥寥。

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阅读,只会停留在大脑的门槛之外,更难以谈理解鉴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阅读学习方法指导学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阅读有什么学习方法呢?下面和小编具体了解下阅读学习方法指导方法。

阅读学习方法指导方法一: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四级英语阅读的读书技巧

全文共 1682 字

+ 加入清单

新四级的仔细阅读增加了文章的长度和段落数量,题型向细节性方向发展。加深了英语四级的难度,但只要学好英语四级阅读的读书技巧,就能迎刃而解。小编在这教大家怎样能学会英语四级阅读的读书技巧。

首要的是要仔细阅读,而仔细阅读要求做到“三精读一略读”。

一是精读文章首段和每段第一次出现的结论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二是精读关键词定位的地方,请注意,细节题题干都是相应原文的变形(如同义改写、词性转换等),因此要找到答案一定要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出处,再把原文和选项相比较,正确选项应该是对原文的精确改写,应该符合两点特征:形式对应和含义对应,比如原文中出现比较,那么正确选项中也应该对应出现相应形式,同时含义应该是原文的同义替换,相同的意思换了一种表达方式。

三是精读重要考点,比如:转折、比较、因果、结论或总结。略读就是略读甚至不读其他细节性信息,因为干扰选项往往来自于这些地方,精读后反而会增加干扰选项的迷惑度,避免被迷惑信息干扰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去面对诱惑。需要注意的是与原文极其相似的选项一定要慎选。

第一,浏览全文,确定大致框架

快速浏览文章的第一段以及各部分的小标题,如果没有小标题,则阅读每段第一句话,这一步不仅能理清文章的大体结构和主要内容,还能判断出第一道主旨题目的答案。

第二,将题目与原文相对应

按顺序做每一道小题,把题干的定位词先划出来,再回原文找。比较容易定位的词是:

a.时间、数字、地点、大写字母的单词

b.比较长,难的名词

记住,不能用中心思想词定位,因为整篇文章都说的是它。定位词找2-3个即可,多了记不住。最好是位置不同的两个词。

快速阅读部分,问题顺序与原文顺序一致(有时判断题和填空题交汇处顺序不一致),所以按顺序做是完全可以的。找到第一小题后,再看第二小题。

在将题目与原文对应的过程中,要学会挑拣有信息的地方精读。首先,细节举例处或者数个名词的并列项可能不是完整的主谓宾的句子,无法与问题对应,可以略读。其次,要注意文中表示逻辑关系的词:

a.因果关系:as a result ,therefore,hence,consequently,because, for, due to, hence, consequently等等。

b.并列、递进关系:and, or, then,in addition,besides,in other words,moreover等等

c.转折关系:however,but, yet, in fact等等

这些逻辑提示词不仅衔接文章的句子,同时提示我们哪些句子是有效信息,哪些信息相对不重要。

再次,运用破折号、小括号、冒号。这些标点符号的出现就是为了进一步描述前面的信息。由于快速阅读用词相对比较简单,很容易理解和把握标点前的被解释信息,所以,可以将这些标点符号后面的信息删除,从而更加快速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第三步:对比分析,判断正误

找到题目在文章中的出处后,将题干的句子与原文对应。2015英语四级快速阅读答题技巧英语四级_英语六级_职称英语_商务英语_雅思托福_GMAT_公共英语_等级考试。

判断正误的标准列举如下,考生们可做参考:

a. 看信息与原文相符还是相反

b. 是否将原文信息中对甲的描述附加在乙上

c. 是否将原文中尚未确定的信息当作客观表述

d. 是否改变原文的条件、范围、频率等

判断Not Given的标准列举如下:

a. 是否自行添加了信息

b. 是否把原文中的特例当作了普遍理论

c. 是否把原文中本不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

d. 题目中涉及的范围是否小于原文涉及的范围

e. 是否把原文中某人的愿望、观点等作为客观事实

第四步:提炼原文,学会抄词

对于填空题,先看所缺的句子成分,然后根据小标题或定位词找到原文。尽量照抄原文,但要抄得简练,题干问什么或缺什么,就抄什么,其余不相干内容不要抄上,保证所填内容的准确性。

最后,大家要注意的是,若是有问某事发生的原因这类题目,不能只局限在某一段里面找答案,因为如果有数个原因,可能会在不同的段落里表述。可以先做后面的题目,在后面的阅读中发现还有该题的答案时,将相关信息合并后再确定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

全文共 2152 字

+ 加入清单

四十二(2016·衢州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如何阅读一本书》译序

郝明义

我是在1999年春节期间,第一次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离这本书的初版(1940年),有六十年了。

会知道这本书,极为偶然。

前一年,也就是1998年年底,我和一位译者讨论稿件之后,聊天聊到一部叫作《益智游戏》(QuizShow)的电影。电影是真实故事,主角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英姿焕发的年轻教授,查尔斯·范多伦(CharlesVanDoren)。查尔斯?范多伦书香门第,父亲马克·范多伦(MarkVanDoren)不但是名教授,在美国文学史上也有其地位(《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就提到他的一些著作)。查尔斯·范多伦由于博览群书,才气过人,就参加当年风行美国的电视益智节目,结果连续拿下十四周冠军(今天网络上还可以找到当年的题目,难度非同小可)。查尔斯?范多伦固然因而成了英雄,但是他终究不敌良知的煎熬,最后坦承主办单位提供了他一些问题的答案。电影在查尔斯?范多伦得知他被学校解聘的黯然中结束。

那天我在聊天中得知他后来如何又蒙艾德勒(MortimerJ.Adler)收留,以及他们两人后来的故事。

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的人物。早年因为想当记者,所以辍学去报社打工,后来为了改善写作,去上大学的夜间部课程。这时他读到了一本书,改变了他的一生。这本书就是19世纪英国重要的思想家密尔(JohnStuartMill)的自传。艾德勒在读到密尔竟然是在五岁就读了柏拉图的书之后,不但为此哲学所着迷,也开始了他在大学的正式求学。(【A】不过因为他拒绝上体育课,所以没能拿到学士文凭。但是他留校任教,最后拿到了博士学位。)

艾德勒除了任教,写过第一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外,还以主编过《西方世界的经典》,以及担任过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和艾德勒一起工作后,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把《如何阅读一本书》原来的内容大幅编辑增写,因此,今天我们读到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由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共同领衔的。

我因为对范多伦故事的好奇,而去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而最后满足的不只是我的好奇心,还有对阅读及出版的重新认识。

一气读完后,有两种强烈的感觉。

先是羞耻。我是个做出版工作的人,成日与书为伍,结果到那个春节前的两个月才知道这本书,到自己四十四岁这一年才读这本书,几乎可说无地自容。之外,也不免深感懊恼: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时期,就能读到这本有关如何读书的书,那我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

但,另一个感触则是:何其有幸。【B】在出版业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后才读到这一本书,与其说是不幸,不如说是有幸。这么多年来,我在阅读的路上,思索固然很多,困惑也多,想清楚的有一些,想得模糊的更多。就如同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言,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许多印证和总结。如果没有经历这么多年的寻觅与颠簸,发现与失落,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不会这么深刻,收获也不会这么丰富。因此不论就读者还是出版者的身份,我相信这本书都深远影响我的未来。

因此,我必须谢谢介绍这本书给我的汪怡先生。谢谢他那天下午在来来饭店的指点。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工作,所以一方面决定出版这本书,一方面也决定自己动手翻译。

但是一旦开始翻译之后,就知道实际的时间多么不够。事实上,这本书几乎全部都是朱衣翻译的。我的工作,则是把她的全部译稿再仔细校阅一遍。这样我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琢磨,才完成了全部工作。如果读者发现翻译上的疏失(一定不免),责任由我们共同承担。

2003年3月31日亚马逊网络书店的排行榜上,《如何阅读一本书》排名第569名,历久弥新,由此可见。现在,就请好好享受这顿知识的盛宴。

(选自《如何阅读一本书》,略有删减)

1.关于自己与《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介绍了哪些内容?请分别概括。

自己如何得知这本书;自己阅读这本书的感受;自己如何翻译这本书。

2.下列句子的内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

A.电影《益智游戏》介绍了查尔斯·范多伦博览群书,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

B.译者坦言自己读完这本书后,有两种强烈的感觉:先是羞耻,之外,也不免深感懊恼。

C.郝明义直到1998年底在来来饭店和汪恰先生聊天时,才知道了《如何阅读一本书》。

D.因为这本书“几乎全部都是朱衣翻译的”,所以共同承担翻译上的责任是句客套话。

3.结合语境,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画线的【A】处,括号里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补充了对艾徳勒的介绍,增加读者对他的好感以及对这本书的兴趣。

(2)画线的【B】处,“不幸”“有幸”分别指什么?

“不幸”是指从亊出版工作二十多年才读到这本好书,太晚.“幸运”是指有了自己的思索和困惑再读这本书,收获更多。

4.你认为这篇译序能吸引读者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吗?请结合本文简述理由。

示例:我认为能。理由:译者讲述的两位作者的故亊让人觉得他们才华横溢,对他们的书很期待;译者作为出版人对这本书评价很高,让读者认为这本书很有阅读价值;译者翻译用心,这本书质量一定有保证;这本书畅销60年,历久弥新,足见其魅力;此文的语言风格诚恳朴实,具有感染力,让人愿意接受译者的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课外现代文阅读:童话故事

全文共 695 字

+ 加入清单

童话故事最初是传统口述民间故事的一部分,通常会被讲述的具戏剧性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世代相传。因此,童话的历史难以考证。

最初童话故事

最初童话故事的听众除儿童之外也包括成人但19世纪及20世纪之后,童话故事开始渐渐转变成儿童文学的一部份。

包括奥诺伊夫人在内的法国作家群précieuses尝试着将他们为成人所写的作品推广到儿童读者群中。当时的一位女伯爵也宣称她若是仍在孩童时代也会喜欢读童话故事。而后期的précieuses女作家,Jeanne-MarieLePrincedeBeaumont为儿童读者重新编写美女与野兽,她的版本也是今日所流传的版本。而格林兄弟在他们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中出版后,也为因应读者的抱怨而将他们的故事重新改写为较为适合儿童所阅读的版本。

现代童话故事

在现代,童话故事已转形成为适合对儿童说的版本。为了让童话故事更适合儿童阅读,格林兄弟也致力在减少故事中对性的描述,在第一版格林童话中,长发姑娘在几次王子的深夜造访后开始问巫婆为何衣服越来越紧因此巫婆知道长发姑娘已经怀孕,但在接下来的版本中,则修订为较容易拉上王子而较难拉上巫婆。然而后续的版本在暴力方面(像是对坏人的惩罚)反而是增加了。但托尔金也发现,为更适合儿童阅读,杜松树(TheJuniperTree)故事中的食人者的烤肉串曾在其中一个版本中被剔除。而在维多利亚时代,由于时代背景之故,故事往往会被改写的带有教化意味。例如狄更斯就曾对灰姑娘故事中所出现的禁酒令表示抗议。

为儿童而制作的童话改编在二十世纪之后依旧持续的进行着。迪士尼的白雪公主就是以儿童为主要制作对象。而日本动画《魔法小公主》也是改编自童话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语文现代文阅读:穿过风雪的音乐盒

全文共 2088 字

+ 加入清单

骆非翔《穿过风雪音乐盒》初中小说阅读及答案

那一年,他去西藏八宿的一个小乡支教,支教两年后,他就可以顺利地回城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

初入校门的那一天,孩子们在学校的操场上排成两排,向他敬礼。那天白雪飘飘,那一双双举过头顶的手却没有一双戴着手套,他们的手套都挂在脖子上。

他留了下来,教他们语文、数学、自然、生物,教他们认识山外的山、山外的城。

孩子们来自不同的村落,近的就住在乡里,最远的孩子甚至要翻过一座海拔3000米的雪山。他很熟悉那个住在最远地方的孩子,孩子的名字叫也措,黑黑的小脸,弥漫着两坨高原红。据说,他是这个学校最穷的学生,学费一直都欠着。他们家里只有一匹马,是整个家唯一的生活来源,为他们负着生活的重担,春天来的时候,偶尔还能接上几个观光客。

也措平日里非常沉默,但是眼神却很特别,有点怯怯的忧郁,忧郁中透着惶恐,惶恐中又露着一丝坚定。在这个偏僻的小乡里,他见到的眼神是整齐的,老人孩子都一样,单一而纯净,唯独这个孩子,眼中似乎有很多的内容。

雪大的时候,全世界只剩下了白,无法再找到道路。家远的孩子只能留下来,住在老师的宿舍里。那天,他的宿舍也留下了几个孩子。

那个晚上,孩子们在他的允许下翻看他的东西,并抱着他的吉他乱弹。只有也措,那个忧郁的小也措,在翻看他的一个小小的音乐盒——那是他的初恋女友大一时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虽然毕业前他们已经分手,但他还是一直保存着这个好看的音乐盒。他来到西藏后的那些日子,总是不停地打开它,听那首熟悉的《致爱丽丝》的曲子,听到泪眼模糊,直到有一天发条崩坏了为止。

此刻的也措正抚摸着那个音乐盒,眼神,是他熟悉的淡淡的忧郁。

他走过去,问也措:“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不。”也措的话也总是那么少。

“它叫音乐盒,一翻开盖就会唱歌。”

“是谁送给你的?”也措居然问了一个令他措手不及的问题。

“是妈妈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但是现在坏了,要不就可以让你听一听了。”对着孩子,他还是撒了谎。

也措看了他一眼,就低着头不说话了。

那一夜的雪很大,他能听到学校后山的树木折断的声音。等他第二天醒来的时候,看到门前的花圃被雪盖住了,操场的树,枝干被雪压断了许多,远方除了雪还是雪,除了白还是白。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

那一次,也措在他的宿舍里住了整整三天,可是从第二天晚上开始,也措便开始想家了,听到半夜风雪沙沙的声音就哭了,他不由得把他搂在怀里问:“想妈妈了,是吗?”

“我要见阿妈。”也措一开口,泪水又掉了一串。

他鼓励孩子:“也措,老师的妈妈在很远的地方,老师一年只能见一次妈妈,老师也很想妈妈,但是老师都不哭,不哭了好吗?”

也措看着他,停止了哭泣。

第三天黄昏,也措的母亲骑着马来到了他的宿舍门口,接走了也措。

那一年的冬天,雪一直很大,过年的时候,雪已经封了路,他很想家,却没有能够回去。

终于到了第二年春天,雪少了,阳光有了暖意,他听说不远的镇子开始有了稀少的游客。路,看来是通了,但是他却没有时间回家了,因为孩子们已经开学了。

也措也来了,像换了一个小孩一样,眼神,不再是淡淡的忧郁,而是有种说不出的欢快,看着他,总忍不住想笑。依旧不爱说话,总是偷偷地看他。

然后就到了他的生日,没有人为他庆祝,他孤单地为自己点燃了蜡烛。可是三天后,他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个邮包,邮包是从北京寄来的,拆开来,竟然是一个音乐盒,比他那一个还要漂亮。音乐盒里放了一封信,他看着,心就像春天的雪一般簌簌融化了……

是北京的一个陌生人寄来的,那人在信中说,他在一个月前来了一次八宿,碰到了一个叫也措的小孩,小孩牵着家里的马送他进山,却没有收他一分钱,只要求他回去之后,在四月初给他的老师寄一个音乐盒当做生日礼物。因为,老师的妈妈送给老师的音乐盒坏了,老师已经很久没有见妈妈了……

原本,他只需在那里支教两年的,但是他却整整待了六年才回去。走的时候,他把那个珍贵的、曾经穿越风雪来陪伴他的音乐盒送给了也措——他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一个善良勇敢的大孩子。

1.通读文章,谈谈你对文章题目“穿过风雪的音乐盒”的理解。

2.阅读文章,根据提示,理清文章的内容。

→看音乐盒,谈及妈妈→

3.文中的“他”和“也措”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

4.文中画线句子属于描写,其作用是

5.文中写道“音乐盒里放了一封信,他看着,心就像春天的雪一般簌簌融化了……”,请结合语境,试着刻画一下“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参考答案

1.表面上指音乐盒从北京穿越风雪,寄到西藏;深层意思是音乐盒穿越风雪,给人带来温暖和爱,其中蕴含着藏区孩子对支教老师的关爱。(大意正确即可)

2.大雪封路,孩子留宿来年生日,收到礼物支教六年,也措长大(大意正确即可)

3.“他”是一个重感情、有爱心、热爱教育事业、有责任感的人;也措是一个沉默寡言、有主见、善良单纯、懂事的人。

4.环境描写,渲染了藏区生活环境的恶劣,烘托了人物的孤独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示例:也措这孩子,平时木讷寡言,竟为我做了这样的事情。我无心之下的一个谎言,让他觉得我是在思念家乡,思念母亲。他用这样的方式送给我一个音乐盒,慰藉了我寂寞思乡的心情,让我感到春风化雨般的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小石潭记》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3)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注】[1]鄂版教材为句号。[2][3]鄂版教材为逗号。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卷石底以出()(2)佁然不动()

(3)其岸势犬牙差互()(4)乃记之而去()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12.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4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9.(4分)(1)弯曲(或翻卷)(2)呆呆的样子(3)像狗的牙齿一样(4)离开

10.(4分)(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或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11.(3分)C(此句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情态。)

12.(4分)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2分)。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2分)。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阅读理解辅导: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之三步走

全文共 1221 字

+ 加入清单

一、"序曲"。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第一遍需要速读,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

二、"进行曲"。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答题时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进行推理,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果断作答。

三、"凯旋曲"。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任务性阅读共10分,每小题1分。此题考查的是对课内语篇的理解和掌握,应考查第三册和第四册的课文。本题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任务型教学而设计的新的考试题型。解答任务性阅读第一篇语段时,考生应先把词放在语篇之中。

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从单词的词类、词性、词型出发,综合考虑人称、时态、各项语法的要求及特殊用法来确定正确形式。任务性阅读第二语段考两个单词释义:这两个单词的首字母不重复,词性不重复,且答案就在原文之中。回答问题时要求简答,所提出的问题应是特殊疑问句,答案就在原文之中。可以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回答,书写时开头字母必须大写而且写标点。例如:2006年考试说明简答题:WherewillAsiamove?(Eastwords.)大写字母E,写句号。此题千万不要用Yes/No回答。注意:任务性阅读的短文就是教材的原课文,很可能是第三册或第四册各出一篇课文,所以考生在复习时要侧重教材中的课文。

交际运用共10分,每小题1分。交际运用考查考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所考查的内容带有情景的对话理解。第一段对话是闪句子,给七选五剩下的两个干扰项。第二段对话是闪空填词。这两段对话都比较简单,考查的都是书上对话。

阅读表达共10分,每小题1分。此题是今年的新题型,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文章后理解文义和捕捉信息的能力,同时考查考生观察、分析、重组语言的运用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第一部分是给出一段语言信息,考生阅读后,根据短文内容完成表格,每空填一词。所设的答案都在原文之中。要注意填词时的大小写字母同表格其他所给词一致,不需写标点。第二部分给出一组表格信息和汉语的说明,要求考生写出五句话。此题要求较高,被考生视为较难题。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理解表格提供的信息和意思,其次看清汉语的要求,看清让写哪些方面的五句话。第一句话应是对此信息的整体介绍,以后的几句是表格中所列出项目的介绍与说明,最后一句根据题的要求可能会写出你对此事的看法。考生在写句子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顺序、时态的要求、语法项目,所写的内容不要重复。做此题时考生一定要仔细审题,认真思考,先在草纸上写完五句话,修改后再写在卷子上,以免出现卷子上的改动错误,保持卷面整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味蕾上绽放的爱

全文共 1468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语文现代分类汇编——记叙文

味蕾绽放的爱

○黎明

1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2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3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4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3个凑学费。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5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6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妈妈煮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7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先后写了哪两件事?(3分)

10、第4段中与“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相照应的是哪一句?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11、分析“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

12、文章以“味蕾上绽放的爱”为题,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三)6.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活。(2分)

7、(1)把鲜花送给爱花的活着的人,送给需要的人。(2分)(2)她从丧子的哀痛中走了出来,把爱分给那些活着的(需要的)人,这让她意识到活着还有用处。(2分)

8.小说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了守墓人诚实善良、富有爱心的性格特征,表现了老妇人由爱自己到爱他人的转变过程,提示了生活的真谛。其次,还通过神态描写刻画了老妇人前后不同的神态。(指出手法2分,阐述合理2分,共4分)

(四)9、文章以味道为线索,记叙了朋友爱点“糖醋排骨”和自己爱吃咸花生两件事。(线索1分,两件事各1分。共3分)

10、“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说明一家人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妈妈对孩子的思念越来越重。(前一问1分,后一问两层意思各1分。共3分)

11、承上启下。上承味道不仅烙有人的记忆,也渗有人的情感;下启对咸花生这种特殊味道的回忆。(“承上启下”1分,点明“上承什么”1分,“下启什么”1分,共3分。)

12、“绽放”本是形容花开时由花蕾花瓣紧闭到展开的样子,这里的“绽放的爱”是引申义,以此为题有点明主题,统领全文的作用,意在表达作者对味蕾存储的爱的赞美。(“点明主题”“统领全文”各1分,“爱的赞美”2分,共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怎么领取咪咕阅读免费流量 咪咕阅读免费流量领取方法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咪咕阅读免费流量怎么领取?咪咕阅读免费流量领取教程?咪咕阅读app是一款优秀的手机阅读app。咪咕阅读app中你想看的书这里都能搜到,50万册正版好书,随时随地阅读,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咪咕阅读免费流量怎么领取?咪咕阅读免费流量领取教程,那么今天小编来教你咪咕阅读免费流量怎么领取?咪咕阅读免费流量领取教程。赶快学起来。

1、打开咪咕阅读app,点击“我”,然后点击“领取优惠”按钮:

2、跳转至“咪咕阅读六周年庆”页面中,你可以看到自己的邀请码,这时你可邀请自己的小伙伴来加入咪咕阅读,加入的小伙伴越多,得到的流量就越多哦:

3、只需要成功邀请6位新人好友你就可以获得500M流量了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语文现代文阅读:篱笆,篱笆

全文共 2282 字

+ 加入清单

石志藏的《篱笆,篱笆》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①从前的江南多篱笆。普通人家的小院周边或自家的地里,常种上木槿、小竹、冬青或月月红之类,再立上小木桩用竹条夹一下,篱笆就建成了。当然,还有用茅草、杉枝、松枝等围起来的篱笆,但我最喜欢前面的活篱笆。岁月四季,也是篱笆的四季,活篱笆年年演绎着春发夏盛秋茂冬落叶的景致。

②有篱笆的岁月,是一段难忘的日子。

③从前,我家的小院前有一块自留地,自留地周边种有树,有香樟、香柳……后来周边种上了竹子,杂竹丛生。我记得父亲极爱修篱笆,自留地里的篱笆能修则修,一则防牛羊偷吃作物,二则对作物有挡风保暖之功能,三则是心理因素,仿佛做了篱笆,里面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心里踏实。我揣摩父亲的心态,篱笆就是他心里的“长城”。

④我印象最深的篱笆是住在我家南边的阿金姑婆家的。因为阿金姑婆家的篱笆跟吃的有关,所以至今难忘。阿金姑婆丈夫去世早,从我记事起就寡居,人长得胖胖黑黑的,脸上凹凹一片,是麻子,眼睛也大,平时少笑且言语不多,常戴着副老花眼镜,在自家的木窗下纳鞋底、缝补衣服,所以看人“下掏眼”,眼睛一瞪是很吓人的。不过,最吸引我的却是她家的活篱笆,因为篱笆上种着矮李1。每年初夏时节,结出红红的小果实,甜中带酸,酸中带甜,还有涩涩的味道,想起这些我的口中至今仍会生出酸味。

⑤阿金姑婆管“篱笆”是管得很紧的,白天做针线活,时不时用眼瞟一下;她耳朵又很灵光,一有响动,立马出门,知道我们这帮“馋鬼”会来偷吃。有一年,阿金婆家的矮李又红了,我们几个小伙伴商量着晚上去偷吃。半夜,我们三个小伙伴蹑手蹑脚地来到篱笆前,三个人同时下手,从树上抓来一把往嘴里塞。“哇”一声,有个小伙伴吃到了青的,忍不住吐了出来,响声惊动了阿金姑婆家的狗,狗狂吠着窜出来,我们只得撒腿就逃,我路熟,溜之大吉。有一个小伙伴,慌不择路,一头掉进土墩边的浅水潭,爬上水潭时,已变成了一个泥人。

⑥我们不甘心失败。没几日阿金姑婆去亲戚家喝喜酒,那条狗也跟她去“开荤”。那天下午,我们三个小伙伴呼地窜到篱笆前,霎间,篱笆上的矮李不是进了我们的肚子,就是塞进口袋里。临走还回过头看,一树的红矮李只剩下青的了。我们不敢回家,在溪边三个人继续享受“胜利果实”,可惜袋里的那些矮李已“血肉模糊”了。由于一下子吃着太多,我们三人肠胃开始“抗议”,一会儿,都“哇哇”地吐出了青水……

⑦小时候听伯父讲过一个跟篱笆有关的聪明少年的故事。带尖刺的枸桔密密麻麻地围住了一大户人家的桔园,连小动物也钻不进去,又有人日夜看守。可是,还是会有桔子丢失。守园人躲在暗处整整守了一周,才发现一个小男孩,并把他交给了主人。主人见少年身上不仅衣裤完好连脸上也没有被枸桔划破刺伤,一再追问少年原因,并答应他说出怎么进的桔园,就可随便来吃园中的桔子。于是,少年演示了他用鱼筌2塞进刺篱笆,从鱼筌中钻进了桔园。主人看了称赞少年的聪明;又了解到原来少年因病重的母亲喊要桔子吃,少年才动了偷园中桔子的想法。主人感念少年的孝心,信守了让少年摘桔子给母亲吃的诺言。

⑧有篱笆的岁月,确是一段难忘的日子。

⑨那时,尽管有篱笆,家家户户的门上却很少上锁,要借用锄头什么的农具,主人不在,只要用后放回原处便可。桌上有凉开水,渴了,推门进去,喝一口。半道上要是碰到主人,说一声,主人会很开心,因为这是看得起人家。

⑩篱笆是一道朴素而没有隔阂的屏障,是乡村特有的景致和标志,是田园风光的重要元素,更是诗人眼中美好家园的象征。从杜甫的“肯与邻舍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荒苔野蔓上篱笆,客至多疑不在家”……

11出生江南的诗人艾青在《献给乡村的诗》中也说:“外面围着石砌的围墙或竹编的篱笆,墙上和篱笆上爬满了茑萝和纺车花……”。

12我以为,他写的不仅是活篱笆,而且是篱笆的活。(文章有删改)

【注】1矮李:野生小樱桃。②筌:捕鱼用的竹器。

15.阅读③-⑩段,概括出跟“篱笆”相关的事件(4分)

④少年巧钻篱笆为母偷桔

1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一段中加点词“活”的理解。(4分)

17.作者说:“有篱笆的岁月,是一段难忘的日子。”阅读文章第④-⑥段,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这段难忘的日子描写得生动的。(不超过150字)(7分)

答:

答案:

15.答案:①父亲常修自家篱笆;②阿金婆看管篱笆上的果实;③小伙伴们偷吃篱笆上的果实;⑤乡人进有篱笆但门不上锁的人家借锄喝水。评分说明:共4分。每点1分。

16.答案示例:“活”是指家乡有关篱笆的故事,是指家乡的小伙伴、阿金婆,是指乡村朴素而没有隔阂的生活,这些人、事鲜活地“活”在我的心里;“活”还是我对故乡生活难以忘怀的朴素情怀,是希望故乡这样朴素而没有隔阂的生活永远保持下去的愿望。评分说明:共4分。“活”的内容2分,“活”的情感2分。

17.答案示例一:“偷矮李”是这段难忘日子中的典型事件,写得曲折有趣,很吸引人。先写矮李主人阿金婆长相吓人,看管严厉,为“偷”矮李能否成功设置悬念。第一次“偷矮李”没有成功,这使“偷矮李”有了波折;最后趁“矮李”主人外出之时,终于成功偷到矮李,又因为贪吃而引起肠胃不适。这些都成了我难忘的回忆。

答案示例二:“偷矮李”一事中,严厉中不乏宽厚慈爱的阿金婆,嘴馋机灵又顽皮的小伙伴都使人难忘。“下掏眼”的外貌描写,写出了阿金婆的严厉;“蹑手蹑脚”“抓……塞”等动作描写,写出了小伙伴嘴馋着急的情态;“血肉模糊”的矮李,从侧面写出了小伙伴偷矮李时的急切慌乱。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把这段日子描写得很难忘。评分说明:共7分。手法2分,分析4分,表达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全文共 1325 字

+ 加入清单

考试时,我们最好能够正确分配答题时间,留出时间去检查一下试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1、看背景思人物。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需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也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人物。

2、观描写重细节。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分析小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读情节理构思。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小说中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

4、获主旨多思考。小说的主题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一、关于人物:

1、辨识小说的主人公。

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

2、概括人物形象。

姓名﹢性格(品行)﹢身份(职业、评价)

3、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地描写主人公。

小说对人进行了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a、抓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

b、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c、抓人物的多个方面和不同表现。从一个方面一件事概括人物特点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概括人物特点时,要从多个材料,多方面地分析人物的表现和变化来归纳人物的特点。

二、关于环境:

a社会环境描写:①交代时代背景。②交代社会习俗。③交代思想观念。④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⑤揭示小说的主旨。

公式:这是描写,交代了,揭示了。

b景物描写: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感受。④渲染气氛。

公式:这是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心情,

为下文作铺垫。

三、关于情节:

1、概括故事情节。

人干事。

人在时地干事。

2、如何做填空题。

a、由已知推未知。故事情节,指的是开端、发展、、结局。要看清楚题目要求填的是什么。

b、读懂所给的示例,格式、语气要一致。

小说阅读具体方法和技巧

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2.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3.人物塑造方面: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