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李密是谁的后代(通用20篇)

虽然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医疗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加强,医学研究越来越成功,但是癌症仍是困扰病患的一大恶魔,也是医学的一大难题。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哪些癌症会遗传给后代。

浏览

6483

文章

153

篇1:人死后葬这里能庇佑后代

全文共 2586 字

+ 加入清单

人死后葬在哪里能够庇佑后代呢?在风水学说上,祖坟风水好坏对于子孙后代的影响十分的重大,那么,你知道祖坟对后代的影响有哪些吗?祖坟选址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样的祖坟风水比较好吧!

寻龙找水口,带你找到绝佳阴宅风水地,庇佑子孙后代

你知道什么叫作寻龙点穴吗?它跟阴宅风水又有什么关系呢?阴宅风水的好坏不仅有丧葬实用的效果,还有关系到后代子孙的福祉问题,庇荫子孙的效果。所以,阴宅风水就变得十分重要,一起跟小编来看看寻龙点穴吧。

所谓寻龙点穴,其实就是利用山脉的发迹和走势,所产生的脉象脉搏凝结而成的穴脉气场就是穴场。因为我们国家有龙的传人称号,是对龙的一种图腾崇拜。再说,在远古的时候,地球上没有人类,全部是恐龙的天下,于是龙充满了整个地球。那么龙是怎样繁衍生息的呢?

其实那时候的龙不懂风水全凭第六感官,虽然他们不会寻龙点穴也不懂风水,但是他们可以感受到地脉的气场,于是把自己的龙蛋生在了地气较旺土壤中,此种土质传说必须具备五种能量,简称为五色土。这种土质似土非土,似石非石,既不潮湿也不干燥,握手成团,撒手即散,其他生物很难在此土壤中生存,可以起到保护龙蛋的作用,其地气很旺很足有利于孵化龙蛋繁衍后代,这就是龙穴的传说。

阴宅风水作用子孙后代的原理死者下葬后,真气会与穴气结合形成生气,通过阴阳交流成的途径,在冥冥中影响左右在世亲人的气运。阴阳两气,呼出来就成为风,升上天就成为云彩,降落下来就成了雨露,在地下流行的就成为生气。生气在地下流行,生发时就能养育万物。人是父精母血的结晶体,所以人也是阴阳两气的结晶体。每个活着的人都有阴阳两气,死后肉体消失,阴阳两气却没有消失。

活着的人,气聚凝在骨,人死骨未灭,所以人死气还活。所以下葬者,要找一个有生气的阴宅,让生气和不死的阴阳两气相结合来保护在世亲人。天地辽阔,到处有山有水,到底应在何处立坟安葬呢?阴宅山水主要讲究择地安葬之道。《葬经》说:(葬者,乘生气也),意思是说立坟安葬,应该是在有生气凝聚的土地上;但是土地中流动的生气无形无象,究竟如何才能找出其凝聚之处呢?

龙真,穴的,砂环,水抱。四个准则是推定土地生气凝聚之处的标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天下山水虽然处处不同,但只要凭着这四个准则来追,是可以找到生气凝聚的山脉。土中生气虽无形象可寻,但是诸内必形于外,故此从山脉蜿蜒起伏的形态,可以推知内中是否有生气流动的。

龙真穴便真,龙假穴便假,龙为穴的根本,故此必须循着生气流动的山脉才能找到生气凝的吉穴。

可以这样说,龙是因,而穴是果,寻龙是为了点穴,而点穴必须寻龙。

罗列几条真龙穴脉的特征如下

1、真龙穴脉必须要有龙砂和虎砂。

2、要有上八字和下八字。

3、要有化生脑。

4、龙穴的基本特征无外乎四种“窝钳乳突”必占其一。

5、也是龙穴最大的特征是普通不懂风水的人也能一看就明白的。那就是真龙真穴所挖出来的穴土必须是五色土、太极土。

墓地风水的八大富贵格局

一、老阳穴得位出煞局

坐乾亥向巽巳,右水倒左出乙方,对面有峨眉山案,坐乾宫为得位,子孙富贵,位列三公也。

二、老阴穴得位出煞局

坐坤向艮,右水倒左出癸方,艮上有砂惟案山,坐坤申方顶龙,如葬,即为得位,富贵绵长,人丁大旺也。

三、太阳穴得位出煞局

坐卯向酉,左水倒右出辛方,面前见蝙形案,坐于甲、卯为得位,子孙永远佩金鱼,富贵双全,威德远震矣。

四、太阴穴得位出煞局

坐巽巳向乾亥,右水倒左出辛方,当面天马山作案,坐巽巳本宫,子孙富贵多财禄,若坐巽巳为得位矣。

五、中阳穴得位出煞局

坐坎向离,左水倒右出丁方,当面有尘峰,名既济穴,坐坎宫为得位矣,顶龙如葬,以左边进神水上堂,出大富贵。

六、中阴穴得位出煞局

坐离向坎,左水倒右出癸方,当面有云水大案挨金剪穴,结穴多成火字形,离龙大拜,故主贵,必要云水压穴星,离为以,外明而内暗,居南方为得位矣。

七、少阳穴得位出煞局

坐艮向坤申,右水倒左出丁方,对面三台案,坐艮寅为得位,结穴自土星角出,收右边进神水过堂,子孙必定大旺,富贵双全。

八、少阴穴得位出煞局

坐庚向甲,左水倒右出乙方,当面玉尺案,结穴窝中出乳,其卦上缺浅凹脑,然后必有鬼睹禄山,若坐庚酉为得位,财丁两旺,科甲满门矣。

阴宅风水该如何选择及其作用

一、察源头之始,观落之终

察源头之始,也就是看来龙起至何方,属何五行卦位所出,以定其性而判其喜忌。

二、视格局以取穴,审情势而分合

格局者,落穴之处,前后左右的环境也。前面开朗,后山稳当,左扶右卫,或者右扶左卫,前后左右,均能相称,青山法水,翠绿澄清,这样的阴宅风水才是好的。

分合者,也就是格局的焦点,要乘龙脉之「地气」收当局之「天气」,把天地二气集中于一点,尸骨置于这一点而受之,故阴宅以定分合为最难,如果只能乘龙脉之地气,而又能收聚当局的天气则地气无以纾发,当难荫后代。

若是只收当局的天气,而不能乘龙脉的地气,则与弃尸无异,不但无一点好处,而且有捐尸骨,故古人最注重点穴及葬法,其原因即在于此。

因此,取分合必须察龙脉当局的山情水意,取其众矢之点。如此,葬在阴宅里的尸骨才能收受天与地的灵气,天地人合一而相应始能发挥荫庇之力矣。

三、天地人须合一,分合配命用神

定分合主要的关键是要女与阴宅主人的八字相配合,也就是该穴适不适合仙命。因一个人的八字以用神为主,故必须以其八字的用神来配合才正确,若能结合其运程的喜忌,当更完美。

例如:一个人的八字用神是以木,选择木的分合作木穴,则能比和相助,选择水的分合作水穴,水能生木,必然生气焕然,如果是葬在金穴而用金穴的分合,木为金克,用神被伤,自己都顾不了,还能荫庇后人吗?

以一个人的八字用神与坐穴,分合相配合,是最为完美的,但必须精通命理,否则捉错用神,亦会带来不吉的后果,不可不注意之也。

四、日辰须配元命,分合不可冲克

安葬的日子,是绝对不可忽略的,天地人之能否配合融洽相应,会直接的影响吉凶祸福,能融洽相应者吉,不能融洽者凶。

事实上,择日者,与其它数术是没有两样,同样是以五克制化,合需要者为吉,不会要需者为凶。以经验所得,该日子健旺,制化先克得宜,无冲无破者,对其人其事扶仰辅助得当者为吉,不得当者为凶。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你知道人死后葬在哪里可以庇佑后代了吗?在民间人们遇到天大的好事的时候,常常会说祖坟冒青烟了,来形容祖坟风水好,确实,祖坟风水好不好对子孙后代的命运十分大,看了上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树蛙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树蛙是善于爬树的蛙,树蛙产卵并不一定在树上,有的常产卵在稻田或泥塘里,粘附在水草上或稻苗上。有的产卵在树上。而有些树蛙却不上树产卵,这可能与它们的后肢长短有关,凡后肢比较长的树蛙,一般都有上树产卵的习性。

树蛙是善于爬树的蛙,我国共有十几种。树蛙大多身体细瘦轻捷,又因为它的前肢和后肢的指、趾上,都有吸盘分泌物,可以吸附在其他物体上,所以能够爬行高大挺直的树干,也能从一条树枝跳往另外一条树枝的叶片上。也有―些树蛙,它们的指、趾间有宽大的蹼,能够悬空跳跃,展蹼滑翔。这种蛙又称为飞蛙。

树蛙产卵并不一定在树上,有的常产卵在稻田或泥塘里,粘附在水草上或稻苗上,如斑腿树蛙。有的产卵在树上,如峨眉树蛙和大树蛙。

峨眉树蛙生活在海拔900〜2000米左右山区,4〜5月间是它们的生殖季节。这时候,它们常在雨后的傍晚,爬上水坑旁边的灌木、屋顶或树上,选择一根垂向水边的枝条进行交配产卵。雌蛙产卵时,先排出液体,再用后肢相互搅拌成泡沫状,雄蛙排精液,反复多次,达2〜3小时。雌蛙产卵完毕,雄蛙即离开雌蛙,雌蛙后肢伸向两侧,把附近叶片卷起,一片或几片翠绿的树叶,包裹着一团奶油状的乳白色卵泡。等到蛙卵发育变成蝌蚪的时候,由于雨水的冲刷,或者卵膜本身的液化,使蝌蚪掉落到水中,这就是峨眉树蛙传种接代的主要方式。

那么,为什么峨眉树蛙、大树蛙要到树上产卵,而有些树蛙,如杜氏树蛙、经甫树蛙,却不上树产卵呢?根据目前所掌握到的很不丰富的材料来看,可能与它们的后肢长短有关:凡后肢比较长的树蛙,一般都有上树产卵的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1888年,李鸿章将22岁的女儿嫁给老大臣,二人后代如今家喻户晓

全文共 2073 字

+ 加入清单

李鸿章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著名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总的来说,我们对他认识大多来自于历史课本,来自于他的政治作为。那么对于他的个人生活,对于他的家庭,他的子女,我们又了解多少呢?

你肯定想不到,从来都以精明形象示人的李鸿章,竟然会把自己正值妙龄的女儿嫁给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大臣,而且对方还是个罪臣。李鸿章这么做到底有什么用意?他的女儿与那位年龄差距非常大的大臣成亲之后生活如何?他们的后代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那她是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李鸿章嫁女儿的二三事。

李鸿章此人,虽然是一个封建王朝的官员,身上却没有很重的封建习性,他没有那么看重嫡庶之别,也不像其他很多男人一样重男轻女。因此,对于庶出的女儿李菊藕,他分外看重和疼爱。

李菊藕是个特别聪明漂亮的女孩儿,她从小就喜欢黏着父亲李鸿章,陪他一起在书房里读书写字,有时候父亲处理政务,她就乖乖在一旁自己看书,也不吵闹打扰父亲。年岁渐长,李菊藕出落得越发美丽大方,气质也很端庄沉静,李鸿章因此也就更看重这个女儿。

家中有女,李家不缺上门提亲的人家,可是李鸿章真是左看一个不满意,右看一个也不满意,一直把人给回绝了。就这么耗啊耗,他就把女儿给留到了22岁。22岁在咱们如今这个社会还是年轻姑娘,但是在清朝是不一样的,那都算是老姑娘了。

李鸿章自觉很对不起女儿,可他就是觉得那些提亲的人都配不上女儿,不想草草把女儿给嫁了。在李菊藕22岁这一年,李鸿章新收了个门人,名叫张佩纶。在这之后不久,李鸿章就做主,将女儿李菊藕嫁给了张佩纶。

要知道,这一年的张佩纶已经四十多岁了,年龄差距如此大的情况下,这个张佩纶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李鸿章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一直留着舍不得嫁的女儿嫁给他?要想知道这个原因,还得从张佩纶的生平说起。

张佩纶这个人,就是个典型的读书人,身上知识分子的气质很浓厚。他非常聪明,喜欢看书,喜欢研究历史,在参加科举入朝为官之后,就承担了史书编纂的工作。此时的张佩纶,在事业上初露头角,虽然满腹才情,但还是太过人微言轻,并入不了李鸿章的眼。

若是一直这么平静下去,可能李鸿章一辈子也不会看得起一个小小文官,但事情的转折出现了。在国外列强欺负清朝的政治背景之下,慈禧太后一力主张和谈,她不想打仗,也没有那个能力和魄力去支持一场战争。而张佩纶则不同,他虽是读书人,却自有一份傲骨,不愿向列强低头,主张迎战侵略者。

慈禧太后看不惯张佩纶的倔强,想治治他,于是便下令,让张佩纶带着军队去和外国人打。张佩纶再怎么有骨气,他毕竟也只是个拿笔杆子的,怎么端得起枪杆子呢?结果可想而知,张佩纶失败了,而是败得很惨。

主张作战却没有取胜的张佩纶,受到了慈禧太后的惩罚,成为了一名罪臣。虽然张佩纶在慈禧这儿受了委屈,但李鸿章却突然看到了这个人的存在。张佩纶一身傲骨,为人正直,而且极有才华,属实是个人才。

于是,李鸿章将张佩纶招揽到了自己麾下,对他照顾有加。不仅如此,李鸿章还将自己视为宝贝的女儿李菊藕嫁给了张佩纶。原因则在于,李鸿章相信以张佩纶的人品,一定能够成为女儿后半生的依靠。

事实证明,李鸿章果然没有看错人。曾经成过亲的张佩纶,更懂得怎么心疼和照顾女孩儿,李菊藕在与他成亲之后,被他当成小姑娘一样照顾着,生活地非常幸福。虽然两人年龄差距很大,但李菊藕就像父亲一样独具慧眼,从没反抗过这桩亲事,果然自己真的收获了幸福。

李菊藕与丈夫成亲之后,每日里陪伴的对象,就从父亲李鸿章变成了丈夫张佩纶。与幼年时在家陪伴父亲一样,白日里李菊藕便陪着张佩纶在书房处理事情,读书写字;晚间,夫妇二人便会在一起喝茶品酒,吟诗抚琴,日子过得非常快活。

两人虽然年龄差距大,但却没有什么隔阂,幸福美满的生活,颇有一种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感觉。成亲之后没多久,李菊藕就怀孕了,十月怀胎之后,她生下了一个儿子,张志沂。看到这个名字,你是不是有点熟悉,没错这个人后来生了一个女儿,张爱玲。

张爱玲,是李菊藕和张佩纶的孙女,是他们二人的后代中最有名的一个人。张爱玲是个非常有才华的女人,这一生代表作无数,情感充沛,笔意洒脱。

张爱玲的感情生活,却不像自己的祖父祖母这么美满,她最有名的一段情,就是和胡兰成那个渣男之间的一段往事。在这段感情中,张爱玲受伤极深,这段感情也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所在。

抛开私人感情来看张爱玲,我们才会发现这是一个太出色的女人,她做到了出名要趁早,也做到了惊艳满乾坤,这一生虽然跌宕起伏,但也如普通戏剧一般精彩。张爱玲回首过往的时候,她一定会觉得自己没有白活。

回过头来想想,李鸿章的女儿,成亲嫁了个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老大臣,婚姻却又出乎意料地幸福,后代也非常有出息。不得不感叹,人生际遇,真是神奇。

当两个有名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时,我们常常会感叹:“啊,原来是这样,好神奇。”譬如说,李鸿章竟然是张佩纶的岳丈,张佩纶竟然是张爱玲的祖父,人物关系千丝百缕,真是神奇的历史呀。

其实,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关系,会让你感叹“啊,原来他们竟然认识”,所以你看,中国的历史真的非常有趣,研究这样有趣的历史的过程,也非常有意思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上鳌拜有无叛逆之心?擒拿鳌拜后,康熙是如何对待其后代的?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擒拿了鳌拜康熙如何对待后代的?

历史上的鳌拜并没有叛逆之心,这只不过是一介武夫,政治智商根本就不高,没有篡位的野心。康熙也没有选择亏待鳌拜的后代,并没有选择追究。

鳌拜最后马上就亮出自己满身的伤痕,这也让康熙知道,鳌拜从来也没有过任何的谋利想法,康熙沉默了许久,最终免除死刑选择终身圈禁。

康熙在面对鳌拜的儿子时,也没有打算追究罪名,只不过是被革职。豪迈的家族中被猝死的只有弟弟,康熙在晚年的时候,也会觉得当初对鳌拜这么做很明显有一些过火,所以就决定恢复鳌拜之前的一些荣誉,更是也给鳌拜家族的后人送了一些一等男爵的爵位。不过这个时候鳌拜的儿子已经去世,所以康熙就让鳌拜的孙子继承男爵爵位。

鳌拜的孙子非常的勇猛,而且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雍正也打算去攻击准格尔,雍正马上就召集所有的皇宫贵族讨论到底能不能够有人主动的去攻击准噶尔。当时鳌拜的孙子第1个就站出来反对,认为准格尔相对比较狡诈,而且非常的团结,根本就不容易强行的攻击,应该选择以防守为主,等到时机到来时然后去选择攻击。

雍正有着不一样的想法,一直都希望能够有效平定边疆,避免受到准噶尔的骚扰,所以马上就让人去操作,但是最终也没有成功,但是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康熙对于鳌拜的子孙后代还是非常不错的。其实鳌拜虽然为人比较孤傲,而且非常的张狂,可是我们也会发现他根本就没有做出过一些特别可怕的行为,只是很可惜,最终的结果也并不让大家满意,可能他根本就忘记什么叫做功高盖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广西的韦氏是韩信的后代么?

全文共 151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广西韦氏其实他们都还是比较出名的,话说他们好像是什么韩信的后代,那么这个说法对不对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下面就着相关的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广西韦氏人口众多,属于壮族的大姓,所以大多韦氏以壮族居多。关于韦姓韩信后裔之说,我认为并不可靠。

1、据说韩信受害于吕后之时,其幼子被萧何秘密送至南海郡,也就是现在的广东省。于是繁衍后代,后来为躲避仇家(这里没说官家)追杀,将韩字去一边留韦,这样就是大家去所熟知的韦姓。也是很多韦姓同胞耳熟能详的故事。目前几乎所有(绝大部分)的广西韦姓人认为韦出于韩。这点也是本人在生活当中遇到的,无论哪个地方,只要是韦姓,绝大多数必有这一说法。甚至很多人族谱上有记载。那么问题来了,也是绝大多数人和家谱声称,祖上时宋代随狄青或者杨文广来广西,南征而来。最出名的就是狄青南征侬智高一事。并且地名凿凿,从山东白马县而来。这里请读者注意,不光大部分韦姓人假如如是说,其他姓氏的广西人也这么说。如若不信,可回去自行翻阅族谱。这里主要的矛盾是韩信幼子来到南海郡,是西汉时期,距离现在两千多年了。而随狄青南征,是宋朝时期,很多族谱却坚称这两种来源,时间上不对。而且宋时并无山东省一说,行省制到了元朝才开始设立,所以当时并没有山东省。即便是当时有山东省,据考究也没有白马县这个地方。又说是河南滑县,可谓复纷繁杂。前些年据说曾有广西人去当地寻根问祖,人家并不认可。从时间、空间上有矛盾。除非可以穿越。

2、韩信之前已有韦姓。韦盈之外也有韦姓。很多韦姓家谱尊韩信为祖,也尊韦大诗人韦应物、韦庄、唐朝韦后、京兆韦姓等等为先人。两系并无必然联系,自相矛盾。

3、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公园221年统一六国,开始进攻岭南,收到了当地土著人强烈抵抗,三年不敢卸甲松弩,浮尸流血无数,统帅屠睢被击毙,进攻岭南的难度甚至超过了灭六国的难度。最后开通灵渠,物资跟上,才开始扭转局面,收纳岭南。这足以见得广西当时土著人口不少,不然不足以组织并抵抗素有虎狼之师之称的秦军这么久。又根据史料记载,赵陀立国,依靠越人,随越俗。启用大量的越人土著,其宰相吕嘉就是越人。说明两广当时越人之盛。那么问题又来了,那些土著到现在都不见了,没有哪家的族谱承认自己祖上是越人蛮夷,个个都是从山东河南来的?个个都是韩信后裔?随便翻阅任何一家的族谱,都是名门望族之后。没有哪个的祖上是奴隶,没有哪家的祖上是“蛮夷”。说明当地土著已经改头换面,攀附别人的族谱了。谁能分辨谁是谁非!

4、族谱不可信。家谱的造假之风明清兴起。明之前朝廷规定百姓不能私修族谱,成为达官贵人的专利。洪武年间,朱元璋修家谱,为了撇开放牛娃的出身,将祖上攀附到理学大师朱熹身上,后经大臣反对作罢。此后家谱之风兴起,街头有很多以修订族谱为生的匠人,甚至有了很多固定的家谱模板,套用名人,攀龙附凤。家谱造假之风蔚然兴起,读者有兴趣可以自行去查阅相关文献记载。最典型的就是土司首领,明明是“蛮夷”之身,却又掩耳盗铃,修订家谱攀附名门望族。可能是封建社会时期,歧视尚存,羞于承认罢了。

5、很多口口声声说是随狄青南征的韦氏,却祭奠和传颂他们的死敌侬智高,这很不合乎常理,至今仍有些地方祭祀他。唯一的一个解释就是这些人故意隐藏了祖上的真实身份。

6、从语言、风俗、文化上来讲,可谓是十万八千里。既然是从山东来,既然是韩信的后裔,那么多多少少总留有那么痕迹吧。

综合来讲,也不能否定韩-韦的存在,只是不占多数而已。毕竟家谱、祖上来源等等都是很复杂的。很多东西经过几代人后就难以追寻了,何况两千多年。尽信书不如无书,别人不同见解也可以相容,不能看到不同说法就像被揭了逆鳞一样,用比较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可能会好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青面兽杨志是谁的后代 杨志一生有哪些功绩

全文共 1599 字

+ 加入清单

青面兽杨志在梁山好汉中排第17位,星号天暗星。就个人能力来看,杨志绝对是梁山上的猛将之一,不过他却只是八骠骑,而非五虎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很多网友好奇杨志到底是谁的后代。有学者称,杨志或许是根据杨家将塑造出的一个角色,他一心报国却报国无门,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英雄形象,和杨家将有相通之处。其实杨志这个角色还是比较令人印象深刻的,值得后人好好研究。1、杨志武功如何

杨志武举出身,曾任殿帅府制使,这其实就足够说明杨志的武功了,毕竟其他人并不是瞎子。而从杨志和他人的交手中,我们也能看到他的不凡之处。

杨志路过梁山时,曾遇到林冲纳投名状,两人交手四五十回合,未能分出胜负。这一次交手,其实已经可以看到杨志的厉害之处了,而后寨主王伦见杨志武功超群,竟然能和林冲打个平手,想要收下杨志,结果杨志为人高傲,不屑于落草,直接离开了。

杨志到了东京后,由于盘缠用尽,被迫卖刀,结果遇上了无赖牛二,最终被迫出手击杀了牛二,这一下杨志算是闯下了大祸,被判刺配大名府。到了大名府后,杨志受到了梁中书的赏识,又在比枪、斗箭中连败副牌军周谨,和索超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最终被提拔为管军提辖使。

梁中书让杨志负责押送生辰纲,结果路上遭到了晁盖等人的伏击,生辰纲被夺,杨志自知罪责难逃,不敢回去复命,便开始了流落江湖,后来和鲁智深、武松等人共聚二龙山。当时二龙山为了帮助桃花山抵抗朝廷的围剿,杨志还曾和呼延灼大战了四十回合,不分胜负。

原文:当下杨志出马,来与呼延灼交锋。两个斗到四十余合,不分胜败。呼延灼见杨志手段高强,寻思道:“怎的那里走出这两个来?好生了得!不是绿林中手段!”

从杨志的战绩来看,战平林冲、索超、呼延灼,和鲁智深、武松等人也是不相上下,武功可谓是非常的强悍,绝对不输于五虎将,那为啥他不能排进五虎将呢?实际上这里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大家都知道,梁山的排名不单单是从武力上来看,它是通过多个维度来给出的综合排名,比如你的为人处世,背景地位,对梁山的贡献度和个人能力等等。很显然,杨志虽然在武力上和五虎将不相上下,但在其他方面,他还是差了一点!2、杨志背景地位

杨志的背景地位其实还算是不错的,身为杨家将后人,本身就是名门之后,颇有名气的。不过也正是因为杨志出身比较正,使得他的性格稍微有点问题。

杨志这个人,虽然落草为寇,但其实并不是非常看得起梁山众人的身份,虽然他并没有从外表表现出来,但是这种感觉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搞得很多人都不适应。当时杨志初次上到梁山,说了这么一番话。

原文:那汉道: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流落在此关西。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

杨志打心眼里其实是不喜欢落草的,只不过因为他运气不好,先是丢失花石纲,后又丢失生辰纲,这才搞得他现在这副落魄的模样,而他之所以丢失生辰纲,就是梁山众人从中作梗,他怎么可能会对梁山服气呢?宋江、吴用都是聪明人,杨志的想法他们都知道,也了解杨志这个人的怪脾气,所以绝对不会让杨志排进五虎将的,当然了,杨志也并不在乎!3、对梁山的贡献

梁山五虎将对梁山是有大贡献的。有些人是带着官军一起投靠梁山,增强了梁山的实力,有些人则在梁山成立期间立下的莫大的功劳,而相对来说,杨志对梁山的贡献则没有那么大了!众英雄共投梁山时,其实杨志并不是牵头人,要真按照杨志的个人想法,估计他还不一定愿意加入梁山。杨志是被众人裹挟加入梁山的,对梁山自然是没有多大的贡献了。

而且杨志等人本来就属于外来户,不是宋江等人的嫡系,自然是进不了五虎将的排名,你看看五虎将的那几个人,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霹雳火秦明、双枪将董平、双鞭呼延灼,哪一个的关系不比杨志好?杨志作为外来户,能让他做八骠骑已经算是不错了。

综合来看,杨志的武力强悍,绝对不输于五虎将,但是在为人处事、对梁山的贡献和关系亲密度上,杨志是远远不如五虎将的。也正因如此,杨志才进不了五虎将,只能入选八骠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餐桌上面有一物容易祸及后代

全文共 2258 字

+ 加入清单

家居风水是我们一直都在提的,可想而知家居风水的重要性有多大,就连一个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餐桌,这其中的风水都能“绕地球一圈”了。风水学说博大精深,我们从其中可以看到很多的东西,下面我们就来从餐桌开始,好好地进行一个风水分析吧。

我们家内的餐桌是供我们家中人每天吃饭的地方,所以,我们一般在餐桌上吃放都会形成一个五行气场,这种气场跟我们家内亲人的运数都息息相关。

我们家内餐桌的气场最容易被我们家人所带来的外界因素所影响。比如,我们把餐桌放于窗户旁边吃饭,窗户本身是我们家内的通风口,我们在窗户旁边吃饭,难免不会被窗外吹进的不正之风所影响,会破坏餐桌的气场,然后带给我们不好的事情。同时,我们家内的孩童也会受到不正之风影响。

同样,我们家内餐桌一般都喜欢用木制的圆形餐桌,这种餐桌带有完美的弧度,意味着家人和睦安康,还有,家内要是一张方方正正的餐桌,一般这样的餐桌都有四个锋利的尖角,有较浓的尖锐气息。容易对我们家人形成较大的伤害。

另外,我们都知道植物具有强烈得光合作用,这些光合作用本身会对我们家中人会有益处,但是,我们一旦把这些绿色植物摆放于餐厅的餐桌附近,首先,会破坏餐桌的五行气场。其次,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会对我们家人有益。光合作用易跟五行气场相冲,容易使我们家人犯肠胃疾病。

餐桌风水的三大讲究

餐桌之形

圆形餐桌

为餐桌之首选。传统的餐桌主要是圆形,形如满月,象征一家老少团圆、亲密无间,更意味着彼此没有身份高低的界限,能促进一家人沟通与交流,聚拢人气,烘托进食氛围。

椭圆形餐桌

使用这种餐桌家庭成员容易组合派别或分裂形成相争的力量。大家庭中尤其应该忌用。

正方形餐桌

使用这种餐桌,各成员之间容易产生对立心理,而且还有各怀心思的意味。而且正方形餐桌只能容纳四个人,会带来一种冷清与孤寡感。

长方形餐桌

多被中富或以上家庭使用,或因宅内餐厅面积所限而用。用这种餐桌的家庭,容易有主客之分,即一家之主的地位会较为突出。在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方面,会容易出现一种指导或命令的状态。

多边形或不等边形餐桌

在某些特别迁就宅内面积时使用,极为罕见。用此类形状餐桌的家庭,多会有飘忽不定的事情,家中各人亦会聚散不定或不团结,甚至有精神分裂的情况。

波浪形餐桌

虽形状与传统不符,但因并无尖角,尚可选用。

锐角餐桌

从风水学来讲,因为锐角具有杀伤力,不宜选用餐桌。三角形餐桌易导致家庭不和,健康受损;菱形餐桌则会导致钱财外泄等。

餐桌之质

木质餐桌

风水学上认为餐桌还是选木质的为好,因为木质餐桌具有亲和性,又环保,带着自然山林的气息,利于人体健康。它也具有温暖的气息,让人放松,给人以稳固的支持,适宜一家人亲近地围坐吃饭、喝茶、聊天。

玻璃、金属或大理石餐桌

这类餐桌台面较为坚硬、冰冷,艺术感较强,但容易迅速吸收人体饮食后产生的能量,不利于就餐者座谈交流,因此应尽量避免在正餐桌上全面积使用。如果使用,可通过形状与质地来调和,如大理石做成圆形餐桌,有这样的组合会带来较好的效应。

餐桌之色

餐桌的颜色宜选较为中性的

尤以天然木色、咖啡色等稳重的色彩为佳,有生命力的颜色也不错,可以促进食欲;应尽量避免过于鲜艳、刺激的颜色,纯黑或纯白的餐桌也不适宜。

餐桌之面积

餐桌大小应配合人数,不宜过大或过小;还应注意与餐厅的比例协调,不可为了追求豪华气派而一味选购特大餐桌。如果餐厅面积并不宽敞却摆放大型餐桌,形成厅小台大,非但使人出入不便,而且会影响餐厅风水。

餐桌最忌有尖角,尖角角度愈小便愈尖锐,杀伤力亦愈大,风水学视为禁忌。因为三角形餐桌会导致家庭不和,家人的健康受损,而菱形餐桌则会导致钱财外泄等。至于那些波浪形水状的餐桌,虽与传统不符,但因并无尖角,因此尚可勉强选用。

总之,餐桌始终以圆形及方形为宜。餐桌上之屋顶宜平整无缺,若有横梁压顶,或位于楼下,或屋顶倾斜,这均会对家人健康有损。横梁压顶是风水的大忌,宅内不管哪个地方有横梁压顶均不吉利。

而以压在睡床、沙发、餐桌及炉灶之上的祸害最大,必须尽量设法避免。若餐桌上面有横梁压顶,则可作吊顶进行掩盖,但最好的方法还是将餐桌移至他处。

如果餐桌不能移至斜顶之外,则可用假天花板把斜顶填平,餐厅若是出于楼梯下,则可把两盆开运竹摆放在梯底来化解。

但要注意开运竹要不断向上生长,保持长青,否则难以收效。餐桌不宜被大门直冲,住宅风水讲究喜回旋忌直冲,如有犯冲便会导致住宅元气易泄,风水因而大受影响。

若餐桌于大门成一条直线,站在门外边可以看见一家大小在吃饭,那绝非所宜。化解之法,最好是把餐桌移开,但如果却无可移之处,那便应该放置屏风或板墙作为遮挡。

这既可免除大门直冲餐桌,而且一家围炉共识也不会被人干扰而影响进食的愉快心情。

餐桌切忌被厕所门直冲,厕所在风水上被视为污秽不洁之处,故此愈隐蔽愈好。如对正餐桌,往往导致家人健康不良。如果餐桌与厕所直冲,最好把餐桌移到别的位置。

若确实无法移开,便要采用在餐桌的正中摆放一个小水盆,当中用水浸养铁梳头或开运竹,此方法在镇宅时进行化解效果最佳。

餐桌之上不宜用烛型吊灯,有些吊灯由几支蜡烛性的灯管组成。虽然设计新颖,颇有观赏价值,但若把它悬挂在餐桌之上,这绝非吉兆。

因为白蜡烛是丧失的象征,把它放在一家大小共同进食之处,其后果可想而知。故此必须尽量设法避免,但其他颜色的蜡烛则无碍。

结语: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吧,餐桌风水居然也会有这么多的讲究,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注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小细节点,可能你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没注意,但是却和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关联,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对你们有所帮助,风水无处不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在哪里

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赵光义也还是非常感兴趣的,那么也有人问了,这个宋朝的皇帝好像后代都不怎么样,有的好像还绝后了,那么这个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又在哪里呢?这些个问题也非常值得探讨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

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其实也还是有很多了,不仅仅在河南附近,在全国很多地区都有,很多人都以为这个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断了,其实并没有的。

宋太宗赵光义的子嗣为何越来越少

赵光义的子嗣当然不会越来越少,太宗得天下之后,他的子孙自然而然地就布满天下了。但是到了“靖康之变”发生之时,太宗的子孙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皇室宗亲大部分都被俘北上,后来又基本上丧命北国。而有幸存留在南宋疆域之内的宗室数量就很少了,但是即便他们与宋高宗赵构是一脉,即便是赵构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也失去了生育能力,太宗后裔也几乎没有继承皇位的权利。原因有二:

1、高宗近亲全是远属

我们先来看一下太宗嫡系一脉的子嗣情况:宋太宗有九子,全部活到了成年;宋真宗有六子,只有一子活到成年;宋仁宗非常不幸,四个儿子全部夭折;宋英宗四子,其中三位活到成年;宋神宗十四子,其中六子活到成年;宋哲宗一子早夭;宋徽宗则是佼佼者,他一生至少生育了31个儿子以及34个女儿。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太宗一脉掐头去尾,中间这些皇帝的生育能力都一般般啊,真宗只有一个儿子,仁宗、哲宗甚至都没有儿子能够活到成年,所以只能让养子或者弟弟继承皇位。

另一个特点就是,宋徽宗虽然子嗣众多,但是除了康王赵构,其他的全部都被俘虏了而神宗的子嗣如赵娱、赵偲等人也都被俘北上,这也就导致与赵构血缘关系最近的,只能是他曾祖父宋英宗的后裔了。并且,赵构也只能在这些堂兄弟的儿子中挑选优秀的作为养子,要不然就差辈了。那还有什么意思,还非得要找个血缘关系最近的吗?

2、让高宗传位给太祖一脉的呼声很高

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大臣们普遍希望赵构能够传位给太祖一脉,比如同枢密院事李回表示,太祖当年“不以大位私其子”,那是陛下的好榜样啊。参知政事张守表示,陛下如果能够学习太祖,那就能成为尧舜一样的人。上虞丞娄寅亮则描述了太祖后裔的现状,并将这种现象与“靖康之变”联系起来:“昌陵之后,寂寥无闻,仅同民庶。艺祖在上,莫肯顾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祸也。”也就是说,宋朝对太祖后裔太不公平了,所以太祖才不保佑大宋,让大宋遭遇亡国之难!

正因为以上两个原因,赵构才下诏书:“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确认在太祖后裔“伯”字辈(太祖七世孙,赵构的侄子辈)挑选继承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孙权称帝后为什么不给孙策追封皇帝?孙权怎么对待孙策后代的?

全文共 981 字

+ 加入清单

孙权的父亲和哥哥都非常的英勇善战,东吴这片土地最早也是由孙策打下来的,但是无奈孙策遭刺杀身亡年仅26岁。而且当时孙策的孩子都还太小,不然这个位置也不会传给孙权。但是孙权称帝以后并没有追封孙策皇位,只封了一个长沙桓王,这就有点让人感到小气了。其实孙权也的确不是什么大心眼的人,而且对孙策的后代也是毫不留情的使用。

三国时期的东吴,虽然历史上对其评价并不高,但是东吴却是当时实力非常强大的一方,东吴实力是远远超过蜀汉的。并且东吴的人才也有多于蜀汉,东吴数次以少胜多都是依靠人才做到了。而这一切都离开孙权和孙策两兄弟,孙策打下来了江东的基业,孙权则负责守住孙策的基业。

孙策是奠基江东的重要人物,在父亲孙坚死后,孙氏部众都被袁术吞并。孙策在安葬好父亲,将家庭安顿好,在守丧期过后,就来到袁术处,以传国玉玺讨还部分父亲旧部,以此为基础,经略江东。不几年,江东六郡之地都为其所有。袁术已因利令智昏,擅自称帝,遭到群雄打击,孙策也发表了讨袁声明,正式脱离了袁术。独立的江东孙氏势力,在孙策的治下,已经成型了。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年仅26岁,此前他已经扫平江东,建立了基业,正想趁着官渡之战的机会偷袭许昌扩大地盘,不想天不假年,撒手归西。孙策留下三女一子,其中儿子叫做孙绍,由于当时孙绍年仅十岁,孙策不得已把打下的江山交给弟弟孙权。孙策临终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也看出来,孙权是守业型的人物。

那么孙权上位后,他是怎么对待孙策的家人呢?

孙权当了皇帝后,对于他的父亲孙坚,孙权也只是出于礼法,追尊为帝。只追尊孙策为桓王,那么就意味着,孙策的后代没有资格要求皇位。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70年后,他的孙子,孙皓当政时,因为民间谣传孙策的孙子孙奉当为皇帝,仅仅因为一句谣言,孙皓即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了孙奉。

而孙权对待孙策的女儿,则是通过嫁给江东大族来拉拢人心,比较联姻这种方式是当时拉拢人心最重要的手段。所以孙策的女儿就被嫁给东吴的大族。孙策大女儿陆孙氏,后来嫁给了东吴名将陆逊。二女儿顾孙氏,后来嫁给了吴国重臣顾雍的儿子顾邵。长沙王的女儿俨然成为“大帝”笼络东吴士族最好的政治筹码;小女儿许配给朱纪,朱纪是东吴开国元勋朱治的儿子,大将军朱然的弟弟,仅官至校尉(三国时期相当于低级军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莫卧儿王朝是成吉思汗后代吗?揭秘蒙古人建立的21个国家

全文共 8018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蒙古,相信大家都不会很陌生了。蒙古人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建立国家最多的族群。大多数人都非常清楚蒙古人在13世纪的时候崛起了,建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空前庞大的蒙古帝国。不过到了1634年蒙古帝国末代皇帝(北元皇帝)林丹汗与满清争战,因蒙古科尔沁等部与满清勾结,林丹汗一时寡不敌众,退守甘肃,欲与喀尔喀和卫拉特会师后进行反击,不幸死于天花,满清乘机占领内蒙古,1635年蒙古帝国灭亡。甚至有些人还以为元朝灭亡就是蒙古帝国灭亡。很多人除了蒙古帝国、元朝和蒙古四大汗国外一无所知。其实蒙古人在历史上建立国很多国家。1.KhamagMongolUls(意为大蒙古国)(公元10世纪末-1161年)

海都是成吉思汗家族中第一个获得汗位(即王位)的人。有些人甚至称他为可汗,即皇帝。但是,海都的可汗之称显然是后来追赠的。成吉思汗家族也是从海都时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蒙古黄金家族的。公元11世纪,海都打败了札刺儿部而出名,被推举为海都汗。这就是后来的蒙古帝国的原型。

海都建立的政权到了其曾孙合不勒汗时已经称之为KhamagMongolUls(意为大蒙古国)合不勒汗一直与强大的女真人抗衡,保卫自己的政权。金朝于1135-1139年和1147发动了征服合不勒政权的战争,金将胡沙虎深入草原后被打败,不得不于1147年向合不勒的第四个儿子忽图刺汗(熬罗孛极烈)求和。被迫将边界地区的几个州让给了蒙古人。但到了合不勒汗的继承者俺巴孩汗时期,俺巴孩汗不慎被塔塔儿人捉住后,引渡给金朝,金人将他们钉死在木驴上。新的可汗忽图刺汗为报仇,攻掠金地。金帝于1161年与塔塔尔联合进攻蒙古,摧毁了第一次蒙古王权。蒙古没有了可汗,也速该只是蒙古首领而已。{完全是汉语的意译,蒙古语言的可汗可中文翻译为首领和皇帝}但是时隔28年,到了1189年,年仅28岁的铁木真重新建立起蒙古政权。人们总以为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后才被称为成吉思汗的,实际上1189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后就已经被称呼为成吉思汗了。2.大蒙古帝国(1206年-1635年)

经过多年征战成吉思汗打败了乃蛮、塔塔儿、克烈...诸多强大对手后终于在1206年建立了蒙古帝国。成为这个强大帝国的君主。

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举入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纳女请和。

1211年,又率领大军南下攻金。1215年,蒙古军占领中都,在辽西消灭金守军,攻占金北京(在今内蒙古宁城西)。

1218年,派大将哲别灭西辽。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其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和大将速不台、者别,向花剌子模发动了侵略战争。他几路进兵,分割包围了各战略重镇,各个击破。战场上的主动权全在蒙古一方。1219年,蒙古军围攻讹答剌城,次年攻克。

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等城,术赤、窝阔台、察合台率兵攻克花剌子模都城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拖雷一军进入呼罗珊地区。哲别、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穷追花剌子模统治者摩诃末算端,后者逃至里海孤岛病死。哲别、速不台率军继续西侵,远抵克里木半岛。

1221年,拖雷占领呼罗珊全境。成吉思汗追击新算端札阑丁至印度河,不获而还。

1222年,在占领区置达鲁花赤监治。1223年,还撒麻耳干驻冬,次年起程还国。

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西夏亡。

1227年夏历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西夏亡。临终提出联宋灭金的战略。大皇后孛儿台生子四人:长子术赤,为钦察汗国诸汗之祖;次子察合台,为察合台汗国诸汗之祖;第三子窝阔台,蒙古第二代大汗(元太宗);第四子拖雷,后人为元代和伊利汗国皇室。忽兰皇后生一子阔列坚,后裔入元封河间王。1635年蒙古帝国被后金后金灭亡。

1234年,蒙古皇帝窝阔台召开诸王大臣会议,决定继承成吉思汗的事业,继续西征。窝阔台派兵分别攻打波斯(今伊朗)和钦察、不里阿耳等部,基本上征服了波斯全境。公元1235年,由于进攻钦察的军队受阻,窝阔台决定派强大西征军增援,术赤之子拔都、察合台之子拜答儿、窝阔台之子贵由、拖雷之子蒙哥以及诸王、那颜、公主附马的长子参加这次远征,由拔都总领诸军。次年,诸军会师西征,进攻位于伏尔加河中游的不里阿耳,大将速不台征服不里阿尔。公元1237年,蒙古诸军进攻钦察,蒙哥斩杀其大将八赤蛮,里海以北地区被蒙古军队占领。拔都率军大举入侵俄罗斯,公元1237年底对占梁赞、莫斯科等14城,公元1238年2月攻陷弗拉基米尔,次年又攻陷基辅。公元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孛烈儿(今波兰)、马扎尔(今匈牙利)。公元1241年4月,蒙军攻占克拉科夫、里格尼察等城,大掠摩拉维亚等地。拔都亲统三路大军大败马札儿军,其国王逃走,蒙古军队攻掠亚得里亚海东岸及南欧各地。这年年底,窝阔台死讯传到军中,拔都率军从巴尔干撤回伏尔加河流域。拔都率本部以撒莱为都城,在伏尔加河畔建立了钦察汗国。3.元帝国(1271年-1368年)

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从此,北京才逐渐成为中国此后近七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1276年,元朝发兵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占领中国全境。

此后,元朝曾两征日本、两征安南(今越南北部)、两征缅甸,先后使高丽(朝鲜)、缅甸、占城(柬浦寨)、安南(越南)等地成为元的属国。

由于元朝的疆域扩展到了西亚地区,使得欧洲与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经济的起步带动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在元朝年间,中国的棉花种植已非常普遍,所以纺织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使当时的棉纺织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外,因漕运、海运的畅通及纸币的流行,商业在元朝也极度繁荣起来,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元世祖年间,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在它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的记载了当时元朝大都的繁荣景象。

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席卷了整个中国,在起义军中,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并在六、七年的时间里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部。1368年朱元璋军队逼近元大都,蒙古统治者退出了中原,元朝灭亡。但蒙古帝国仍然在塞北继续维持到1634年。4.金帐汗国(1243~1502)

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在额尔齐斯河以西、花剌子模以北。1243年,拔都西征后回到伏尔加河畔,建立了东起额尔齐斯河,西到俄罗斯,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附近的辽阔广大的钦察汗国。建都于伏尔加河下游的拔都萨莱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在汗国内,拔都的十三个兄弟及其后裔各有世袭封地,拥有军队。蒙古军事贵族统辖的万户、千户、百户、十户既是行政单位,又是军事单位。1255年,拔都去世。

月即伯在位时,汗国达到极盛时期。迁都到别儿哥萨莱城(今俄罗斯伏尔加格勒附近),与伊儿汗国、埃及等国通好,对外贸易兴隆。伊斯兰教在伏尔加河下游广泛传播,此后钦察汗都信奉伊斯兰教,部分蒙古牧民也伊斯兰化。

十四世纪后期,蒙古贵族对外不断进行掠夺战争,内部又互相争斗,使汗国走向衰落和瓦解。十五世纪二十年代初,钦察汗国只剩下有限疆土,被称为大帐汗国。1502年,大帐汗国灭亡。5.白帐汗国

拔都的兄长斡儿答及其后裔据有今西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形成了白帐汗国。

14世纪90年代后期起,白帐汗国那颜也迪古操纵傀儡汗把钦察汗国大部分疆土统一起来。他于1399年打败立陶宛,遏止了立陶宛的扩张。1408年,进攻斡罗思,毁掉了许多城市,但没能攻下莫斯科。1410~1412年内讧时,他丧失权力逃走。6.青帐汗国

蒙古第二次西征后拔都的弟弟昔班,西征一路主将,征服了匈牙利,西征有功,拔都将南乌拉尔封给他,建立蓝帐汗国。7.窝阔台汗国(1225--1310)

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的封地,领有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潮以东地区。建都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

1229年窝阔台继帝位后,将封地赐给其子贵由。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以窝阔台系诸后王屡与作难,将封地分割,分授诸王,以去其势。窝阔台子合丹领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灭里领额尔齐斯河之地,窝阔台孙脱脱领叶密立,海都领海押立(今伊犁西)。1260年忽必烈称帝后,海都自以太宗嫡孙不得立,先后联合阿里不哥、乃颜、笃哇争夺帝位。1301年(大德五年)兵败走死,汗国势衰。1310年(至大三年),窝阔台汗国海都子察八儿为察合台系后王怯伯所败,封地并入察合台汗国。8.察合台汗国(1227年-1369年)

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所建。最盛时其疆域东至吐鲁番、罗卜泊,西及阿母河,北到塔尔巴哈台山,南越兴都库什山。

1314年察合台汗国开始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以阿力麻里为中心,包括喀什、吐鲁番一带;西部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统治河中地区。1369年西察合台汗国在秃黑鲁帖木儿死后不久,便被自己的将军帖木儿夺取了政权。9.东察合台汗国(1348年-1514年)

1348年,秃黑鲁帖木儿在阿克苏拥立为汗。历史上把秃黑鲁帖木儿统治的地区称为东察合台汗国。

一度与西察合台汗国并存。1389年,秃黑鲁帖木儿的幼子黑的儿火者即汗位,建都于别失八里;1418年,黑的儿火者之孙歪思汗,又把国都迁到亦力把里(今伊宁市),所以东察合台汗国也称“别失八里国”和“亦力把里国”。东察合台汗国从1348年建立,历经8代、15位汗主政,到1514年被叶尔羌汗国取代。10.叶尔羌汗国(1514年-1680年)

1514年,东察合台汗国秃黑鲁帖木儿汗后裔萨亦德汗创建叶尔羌汗国,都叶尔羌(莎车),领有西域大部分地区,1680年被噶尔丹打败,并入准噶尔汗国。11.伊尔汗国(1253年-1353年)

又称伊利汗国,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西征后建立,是东滨阿姆河,西临地中海,北界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湾的大国。今伊朗、伊拉克、南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中亚的土库曼斯坦都由伊尔汗直接统治;阿富汗斯坦西部的赫拉特王国是伊尔汗的属国;小亚的罗姆素丹国名义上是属国,实际上由伊尔汗派官治理。

1253年,拖雷之子旭烈兀率军第三次远征,蒙古军队进军西亚。10月,旭烈兀率兵侵入伊朗西部,进抵两河流域,目标首先指向了木剌夷国(今伊朗境内)。旭烈兀率军携带大批石弩和火器,途经阿力麻里、撒马尔罕、到波斯碣石城,告谕西亚诸王协同消灭木剌夷。

公元1256年,旭烈兀统帅蒙古大军渡过阿姆河,6月到达木剌夷境内。蒙古先锋将领怯的不花攻占木剌夷多处堡寨,给予了沉重打击。木剌夷首领鲁克那丁在蒙古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派遣他的弟弟沙歆沙向旭烈兀求和,旭烈兀要求鲁克那丁亲自来投降,但鲁克那丁迟疑不决。11月,旭烈兀命令蒙古军队发起猛攻,鲁克那丁被迫投降。蒙古军队占领其都城阿剌模式堡(今里海南)。1257年初,鲁克那丁被蒙古军队杀死,他的族人也都被处死,木剌夷被完全平定。

公元1257年3月,驻守阿塞拜疆的拜住来到军中,旭烈兀偕同拜住等继续西征,直指黑衣大食首都巴格达。当时阿巴斯王朝哈里发漠思塔辛执政,既直接统治黑衣大食,又管辖整个伊斯兰教世界,是两河流域的强国。公元1257年冬,旭烈兀、拜住等率军三路围攻巴格达,第二年初,三军合围,向巴格达发动总攻,蒙古军队用炮石攻打巴格达城,城门被炮火击毁。2月,谟思塔辛哈里发率众投降,旭烈兀攻陷巴格达,蒙古军队在城中大掠七天,谟思塔辛被处死,阿巴斯王朝灭亡。旭烈兀率军继续西进,兵进叙利亚,直抵大马士革,势力深入到西南亚。由于蒙古军队被埃及军队打败,旭烈兀才被迫停止了西进,留居帖必力思,建立了伊儿汗国。

在合赞汗(1295-1304年)在位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295年6月19曰,他率领将士改宗伊斯兰教,当年11月3曰即汗位,取名穆罕默德,自号素丹。此后,蒙古贵族和伊朗贵族曰益合流,伊尔汗国组建成为一个伊斯兰国家。

在合赞汗死后不久,伊尔汗国便陷入混乱,1335-1378年的四十多年间,先后八个伊尔汗,在争权夺利的混战中,建立了各自的封建王朝。12.贾拉尔朝(1336-1411年)

1340年建立,据有伊拉克、阿塞拜疆、摩苏尔和迪亚巴克儿;克尔特朝(1245-1389年),1342年独立称王,据有赫拉特和呼罗珊部分地区。后被铁木儿帝国灭。13.穆札法尔朝(1313-1393年)

1353年建立,据有法尔斯、克尔曼和库尔德斯坦,称臣于开罗。后被铁木儿帝国灭。14.赛尔别达尔国(1337-1381年)

1353年建立的政权,据有呼罗珊北部。1380年以后,在伊儿汗国废墟上建立的各王朝,先后被铁木儿帝国灭亡。15.帖木儿帝国(1370年-1506年)

帖木儿帝国开国大帝帖木儿出生于西察合台汗国的撒马尔罕以南的渴石城附近的蒙古巴尔拉斯部区,这个部落在十四世纪韧来到卡什卡河流域居住。他们的氏族虽然还过着游牧生活,但是已经部分地开始向定居过渡,帖木儿的妻子是西察合台汗国合赞汗的女儿,因此《明史》称帖木儿为元驸马。

1370-1405年间帖木儿打败埃及马布留克王朝,占领叙利亚,打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活捉巴耶塞特苏丹,消灭印度德里苏丹国。开创了一个大帝国,以今天的乌兹别克为中心。在其鼎盛时期横亘从格鲁吉亚到印度的西亚、中亚、和南亚。首都为撒马尔罕,后迁都到今阿富汗西部的赫拉特。1405年帖木儿率兵东征明朝,途中病死,明朝与一次灾难檫肩而过。

帖木儿帝国文化得到巨大发展。这个时期被誉为“帖木儿文艺兴”、“波斯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15世纪中叶,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后裔昔班在中亚草原兴起,1500年攻占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建立乌兹别克汗国,1506年灭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者们无奈转而去印度开创莫卧儿王朝去了。16.莫卧儿帝国(1526~1858年)

1526年,帖木儿的五世孙——巴布尔入侵印度,宣布为印度斯坦皇帝,标志着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的开始。之后,巴布尔又经过1527年的坎努战役和1529年的戈格拉战役,统一了北印度。1530年,胡马雍继位(1530~1556)。1540年,胡马雍在曲女城战役中为比哈尔阿富□酋长舍尔沙击败,流亡波斯和阿富□,莫卧儿王朝在印度的统治暂告中断。1555年,胡马雍重征印度平原,占领德里和亚格拉,恢复了莫卧儿王朝在印度的统治。1556年,阿克巴继位,实行了进步的内政改革,采取宽容的宗教政策,扩大了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的社会、政治基础。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开疆拓土,统一了次大陆广大地区,推动了印度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到查罕杰(1605~1627在位)和沙·贾汉(1628~1658在位)时代,莫卧儿王朝国势曰盛。文化艺术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是民族传统与中亚及波斯艺术相结合,举世闻名的泰吉·玛哈尔陵,可以作其典型代表。

1858年莫卧儿王朝沦为英国殖民地。17.希瓦汗国((1512年-1785年)

十六世纪,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后裔阿不海汗建立强大的乌兹别克汗国。位于阿姆河下游的花拉子模绿洲,统治范围西及里海,南达呼罗珊北部。虽然统治阶级和贵族阶层是蒙古人,但主要居民为乌兹别克人,次为土库曼人、卡拉卡尔巴克人和哈萨克人。

16世纪初,花拉子模被昔班尼汗征服。他死后,暂归伊朗统治。约1512年,当地居民在伊斯兰首领鼓动下赶走伊朗总督,拥立乌兹别克王族伊尔巴尔斯(1512~1525在位)为汗,建立独立的国家。首都最初在乌尔根奇,16世纪末迁至希瓦(今咸海南之基发)。建国初期,政局动荡。1593年被布哈拉汗征服。1598年,恢复独立。阿布勒哈兹·巴哈杜尔汗即位后,国势转强,他和他的儿子阿努沙(1663~1687在位)曾多次侵入布哈拉汗国境。1740年,希瓦被伊朗纳迪尔沙征服。纳迪尔沙死后,希瓦摆脱伊朗的控制,但内乱日甚。穆罕默德·拉希姆汗时期(1806~1825)汗国实现政治统一,国势日益强盛。汗国沦为俄国的保护国。1920年2月,在当地人民和苏俄红军的攻击下,汗国覆亡,建立花拉子模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24年并入乌兹别克和土库曼。18.哈萨克汗国(1456年—1718年)

十五世纪中期,白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术赤后裔巴拉克之子克烈汗,乘希瓦汗国阿不勒海尔汗败于瓦刺之机,与贾尼别克汗一起,率领部分游牧部落向东迁徙,进入巴尔喀什湖以南察合台后裔政权亦力把里(东察合台汗国)境内,在楚河、塔拉斯河广阔的土地上建立了哈萨克汗国。统一的哈萨克民族从这个时候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从此诞生。

1628年,额斯木汗卒后,江格尔汗继位。其东部准噶尔强盛起来,常攻打哈萨克汗国。江格尔与布哈拉汗及叶尔羌汗联合,共同反击准噶尔贵族的进攻。1652年,江格尔汗在与准噶尔战争中阵亡后,哈萨克汗国内部统治集团间争权夺利,较有势力的苏丹自立为汗,各霸一方。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头克汗逝世后,哈萨克汗国逐渐衰落,各玉兹的小汗不服从大可汗的管辖,各自为政。1755—1757年(清乾隆二十年-二十二年),清朝,解除了哈萨克汗国来自准噶尔贵族的威胁。部分牧民迁回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放牧。

18世纪中叶起,沙俄势力加紧侵入哈萨克草原和原属清伊犁将军管辖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1863年(清光绪九年),哈萨克黑宰部落3000多户迁入伊犁和博尔塔拉地区。划界后,又有不少哈萨克族迁入新疆。19.克里米亚汗国(1430年-1783年)

克里米亚汗国约建于1430年,由拔都弟弟秃花·帖木儿的后裔哈吉·格来所建。他统治时期发行的第一批钱币注明年代是1441-1442年,现已知道他一直统治到1466年。他所建的汗国东以顿河下游为界,西至第聂伯河下游,向北延伸到耶列兹城和坦波夫。1454年,哈吉·格来把克里米亚河南岸的巴赫切萨拉伊,即原奇尔克耶城定为都城。由哈吉建立的格来王朝一直延续到1771年俄国征服时期,1783年最后并入俄国。20.喀山汗国(1445年-1552年)

喀山汗国,1445年由拔都弟弟秃花·帖木儿的后裔乌鲁·穆罕默德与其子马赫穆提建立。乌鲁·穆罕默德于1446年被其子马赫穆提克暗杀。在马赫穆提克统治期间(1446-1464年),新开国的创建最终完成。领土范围为伏尔加河中游和卡马河流域的原保加尔王国。马赫穆提克之子和继承者喀山汗易不拉欣1468年他征服了维亚特卡。易不拉欣之子阿明于1506年打败打败莫斯科公国的军队。

1552年6月,沙皇伊凡四世派兵用大炮围攻喀山城。10月2日攻占该城,喀山汗国被俄罗斯吞并。喀山汗国的灭亡标志着俄国人与蒙古人之间统治和被统治关系发生改变。21.阿斯特拉罕汗国(1466年-1783年)

建于1466年,是由金帐汗库楚克·马哈麻的孙子、也叫卡西姆的宗王创建。定都于阿斯特拉罕城,疆域包括伏尔加河下游及南高加索草原地带,北邻喀山汗国,西接克里木汗国,东与诺盖汗国为界。居民主要从事牧业、渔业,农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手工业较发达,毛皮、制革等享有盛名。地处交通枢纽,通过陆路和水路可联接高加索、黑海与里海,内外贸易颇为发达。

1554年伊凡四世派3万俄军进攻阿斯特拉罕汗国,推翻了雅姆古尔切伊汗,扶持捷尔维什·阿里上台,汗国变为俄国的属国。1556年伊凡四世派兵驱逐阿里汗,正式吞并阿斯特拉罕汗国。

欧亚草原东端的蒙古高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以往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是游牧民族兴衰起伏的舞台。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它的首都也几经变迁。今天,我们追随着历史的痕迹,来探访蒙古帝国五大首都,感受这些凝聚着古代蒙古人英勇和智慧的都城,感受这些以“遗址”的形式向世人继续展示游牧文明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都城,感受人类历史的重要阶段,感受游牧文明的博大精深,见证昔日的辉煌。很久以来有这样一个共识,谁控制了欧亚草原,谁就等于控制了大半世界。13世纪蒙古人的崛起,印证了这个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育龄男性饮食影响后代健康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男性饮食影响后代健康

多年来,很多研究都是有关孕妇饮食对胎儿生长发育关系,但男性饮食对未来孩子影响的研究报道却少之又少。

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营养中心的一项新研究成果表明:男性饮食与自身的生殖健康有着密切联系,作为繁衍后代的另一半,父亲的饮食对孩子将来的健康也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发现,通常建议怀孕妇女在饮食中补充叶酸,以防止婴儿出现先天性神经系统缺陷的做法,对于准备做父亲的男子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显示,男性体内叶酸水平过低,会导致精液浓度降低,精子活力减弱。

此外,叶酸在人体内能与其他物质合成叶酸盐,如果男性体内缺乏叶酸盐,还会加大婴儿出现染色体缺陷的几率,使婴儿长大后患癌症的危险性增加。

研究还表明,男性缺乏维生素C会损害自身的精子数量和质量,这就意味着吸烟男子的生殖能力比常人低下。

曾有研究认为,大量吸烟会导致男子性欲下降甚至出现阳萎。其实,这除了吸烟会引起阴茎动脉狭窄外,可能正与吸烟会使体内维生素C大量流失相关。

所以,有关专家建议,为了生育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男子在计划做父亲时,就应该多吃绿叶蔬菜、水果和粗粮。这些食物中叶酸和维生素C含量都很高。

如果不能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叶酸,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叶酸药品和维生素。同时,最好莫沾烟酒,或者最大限度做到少抽少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雾霾对我们心血管的影响还会遗传给后代

全文共 152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应该知道烟雾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然而,吸入烟雾不仅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会影响后代的健康。甚至!在父母为怀孕做准备之前,只要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受到烟雾的洗礼,就有可能一直传播这种危险因素!

这项研究再次敲响了空气污染的警钟!

在这项研究中,Loren E e. Dr. Wold博士将PM2.5的浓度设定为38.58微克/立方米,特别是为了“将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空气压缩到与洛杉矶和北京等主要城市相同的颗粒污染物水平”。然而,38.58μg/m3的浓度在奇点饼的眼里仍然是清晰的,毕竟它只比最佳空气质量PM2.5≤35μg/m3的标准高一点。

参与实验的老鼠每天呼吸烟雾6小时,每周呼吸5天。对照组的老鼠被放在烟雾环境相同的房间里,但它们由空气过滤器保护,可以呼吸纯净的空气。

老鼠呼吸了三个月的烟雾。直到三个月后,这些老鼠才在小组中找到一个伙伴,并产生了“爱的结晶”无论父母是否暴露在烟雾中,幼仔的数量和性别没有明显差异,体重也没有明显差异。然而,当后代老鼠长到3个月大时(相当于人类的青春),各方面的差异就会出现。

与父母生活在清洁环境中的小鼠相比,父母在怀孕前暴露于PM2.5的小鼠体重显著降低(25.73克对28.3克),并且它们的体表面积、心脏重量和胫骨长度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表现出全面的生长迟缓现象。

然而,它还远没有“慢慢成长”那么简单!研究人员检查了老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超声心动图显示,暴露组仔鼠心脏收缩期后壁厚度低于对照组(1.44毫米对1.7毫米),表明暴露组小鼠心脏收缩功能可能受损。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暴露小鼠的左心室缩短率(29.05 vs 35.09)和射血分数(56.27 vs 64.86)的降低是这方面的更多证据。

收缩功能下降不是一个好现象。暴露组子代小鼠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加的比例显著增加,这与心脏疾病事件的发生明显相关,也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死亡因素。研究人员感到惊讶的是,父母在怀孕前接触到PM2.5也会对后代小鼠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他们试图从分子和细胞途径中找到一些线索来解释后代小鼠严重的心脏功能障碍。

心脏收缩和舒张受几种介质调节,其中最重要的是钙离子。钙离子信号和相关蛋白的变化将影响心脏功能,并导致心肌收缩性的变化。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蛋白质的表达显著上调,显示出明显的心肌细胞损伤症状。这与妊娠期间暴露于PM2.5的模型中蛋白质水平的变化相似,表明暴露于PM2.5的时间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后代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无论是在妊娠之前还是之后。

同时,研究人员发现子代小鼠的蛋白质水平与母鼠相似。炎症因子的升高是心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暴露组子代小鼠的C反应蛋白水平是对照组的8倍。

CRP水平不仅是炎症途径激活的生物标志物,也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中间人”。同时,一些研究表明,CRP的增加意味着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上调。这些粘附分子是诱导心肌细胞收缩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上升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角色。

归根结底,母鼠在怀孕前吸入的烟雾会影响表观遗传,因此子鼠的心脏功能会受到很大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接触组的子代小鼠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先前的研究已经证实脱乙酰酶可以通过拮抗DNA甲基化来影响表观遗传。

与环境污染相关的健康问题是全球性的,[每年有320万人死于环境颗粒物。探索环境污染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遗传特征和分子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

本研究仅包括雄性子代小鼠,环境污染因素非常复杂,但模拟环境中的PM2.5指数不能完全复制当前的自然环境。但即便如此,PM2.5的严重后果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毕竟一旦烟雾缭绕,子孙后代的心灵可能会受到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彭玉麟还有后代吗?彭玉麟与梅姑真的吗?

全文共 928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彭玉麟,相信小伙伴们对这个人多少都有着一定的了解了,他是在我国清朝末年地位极高的一位权臣,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为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成为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封一等轻车都尉。他一手创建了湘军水师,为湘军增添实力,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

彭玉麟自幼受到很好的教育,虽然后来因为家庭条件,只在十几岁但时候考了秀才,随后便再没有参加科举了。但是科举路的断绝,并没有阻止他前程的发展。他先是在一支军队副将手下当书记,参与镇压李沅发起事,后又接受一位富商的邀请,到耒阳为人经理典当。耒阳当时也爆发了一次起义,彭玉麟果断的募资帮助官府,镇压了太平军。

曾国藩后来听说彭玉麟的大名,于是便三顾彭玉麟,将本无心为官的彭玉麟请入湘军,随后创建了湘军水师。彭玉麟积极筹建水师,训练士兵,后来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敌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光绪十六年的时候,彭玉麟在衡州湘江东岸退省庵病死。去世后,清廷为表彰其一生功绩,为其上谥号刚直,并建专祠,追封太子太保。

彭玉麟虽然是一位将帅,但是却有一个非常文艺的爱好,那就是爱梅、赏梅、画梅,他视梅花为自己的知己、爱人。他一生画了十多万幅的梅花,在世的时候无论公务多么繁忙,深夜他总会提笔,痴情的描绘一幅梅花。就算走到人生的末路。受病痛折磨的彭玉麟,仍然坚持画梅,即使那个时候的他拿起画笔的手都是颤抖的。

他之所以对梅花如此痴迷专注,全是因为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名叫梅姑,是彭玉麟的初恋,也是他一生最爱的女人。

梅姑是外婆家的养女,与彭玉麟青梅竹马一起长大。虽然两人互相钟情,但是因为礼教的原因,最终还是分开了,各自婚配。梅姑在嫁人四年后,因为难产去世。彭玉麟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痛彻心扉,有意殉情而去,但是却被身上统帅水师的责任牵绊。所以他发誓此后每日作一副梅花,以纪念自己逝去的爱人。

世人皆赞叹彭玉麟的痴情,小编却想为他的妻子叫屈。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能打着爱的名义被原谅,既然他娶了别人,那么他的妻子就是他的责任。从他与另一个女人成亲的那一天起,也就意味着他与梅姑已经再无可能。然而在梅姑去世之后,他却一心想着已逝之人,将自己的妻子丢在了一旁。说实话,这实在不是一个男人该有的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对酒后代驾的法律分析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核心内容: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酒后驾车将面临极为严厉的处罚。特别是杭州、南京等地的几起醉驾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司机们更加关注驾驶安全,由此衍生出的“代驾”业,受到许多贪杯司机的欢迎。然而,找陌生人开车是否可靠?出了事怎么办?到底谁来承担责任?怎么承担?下面,法律快车房地产小编为您详细介绍相关内容。

《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酒后驾车和醉酒驾车规定了比以往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酒店或代驾公司推出酒后代驾服务,实际上满足了一种社会需求,也有益于公共安全。但是从法律上来讲,必须要明确代驾司机、车主以及代驾司机所在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否则将产生纠纷并阻碍该行业的正常发展。

首先,代驾服务合同的效力确定。一般来说,顾客酒后并不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即酒后对自己的行为性质及后果是清楚的,所以如果是在酒后签订合同的也是有效的。但是在严重醉酒的情况下,如果顾客已经丧失了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及后果的判断能力,所签合同就不能被认定为有效的。故建议酒店或顾客在喝酒前或未醉前询问或提出是否要酒后代驾服务,并签订书面合同。

其次,出了车祸谁负责。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谁驾驶谁负责,首先应追究驾驶员责任。但驾驶员是代驾机构的员工,由代驾机构派遣来代驾的,应由代驾机构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再次,车子在代驾之后发现刮擦等外部损伤如何处理。最好在代驾员进入车子前在车主的同行中清醒的人或代驾机构的相关人员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检查,并把车内外部情况记录在合同里面,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纠纷。但是对消费者而言,仍可能承担一定的风险。在醉酒后头脑不清晰的情况下,万一代驾司机发生车子剐蹭等情况,消费者不一定马上能够意识到,当然更不可能立即保留相应的证据,最终只能是消费者吃哑巴亏。

最后,车内失窃怎么办。若发生失窃,则可能牵涉到刑事,如有证据证明是代驾司机所为,车主可直接向代驾司机要求返还财物或赔偿损失,但举证责任需车主来承担。

这只是稍微列举了几个问题,至于实践中的很多问题还有待我们去发掘和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雪莉杨shirley杨是鹧鸪哨的女儿还是外孙女?雪莉杨是不是红姑娘的后代?

全文共 938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雪莉杨到底是这个鹧鸪少的女儿还是外孙女,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有意思的,这一看就是没怎么看过原著的,原著党是一定知道的,毕竟这个鹧鸪哨和雪莉杨的故事非常非常重要了,那么这个雪莉杨和鹧鸪山还是红姑娘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原著党给的一些回答希望大家喜欢!

雪莉杨(Shirley杨)其实并不是鹧鸪哨的孙女,而是鹧鸪哨的外孙女,也就是说这个雪莉杨是鹧鸪哨女儿的女儿。而鹧鸪哨和红姑娘最后也没能走到一起,红姑娘得瘟疫死了,鹧鸪哨去了美国之后,和一位小说中没有相关记载的女人结婚生了雪莉杨的妈妈。这样说大家应该知道了吧,其实雪莉杨是鹧鸪哨的外孙女,和红姑娘一分钱关系没有哦。

鹧鸪哨雮尘珠最后找到了吗?

搬山一脉的鹧鸪哨三个人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瓶山,他们认为瓶山上的这座元代墓不同寻常,里面很有可能就有他们一直苦苦寻找的雮尘珠。之前鹧鸪哨他们也去过很多地方,可都没有看到雮尘珠的影子,《鬼吹灯》雮尘珠在哪里呢?很多观众都很好奇,鹧鸪哨他们最后有没有找到雮尘珠,雮尘珠有什么用呢,值得搬山一脉耗费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找它。

其实雮尘珠并不在瓶山的元代墓里,古时候雮尘珠被献王寻到,死后便带到了自己的墓中作为陪葬品。后来的《鬼吹灯之云南虫谷》就是讲的胡八一他们去献王墓找雮尘珠的故事。胡八一他们从精绝古城回来后身上也有了那种标记,为了将诅咒的标记去掉,胡八一、王胖子和shirley杨一起去了献王墓,九死一生拿到了雮尘珠去掉了身上的诅咒,可惜那时候鹧鸪哨已经死了。

鹧鸪哨他们来到瓶山后遇到了陈玉楼,并和陈玉楼联手,一起进地宫寻宝,但是最后却一无所获,瓶山也没有雮尘珠。后来鹧鸪哨又去了黑水城,但是却身受重伤,还断了一条胳膊,心爱的红姑娘不小心染上瘟疫死去,他甚至没能赶回去见她最后一面,鹧鸪哨万念俱灰,决定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前往美国。

鹧鸪哨之所以这么执着的寻找雮尘珠,其实是因为搬山一脉罕见的家族诅咒,只有雮尘珠才能解开,但是雮尘珠早已经不知道流落到什么地方去了,所以每一代搬山人都在不遗余力的寻找雮尘珠。

鹧鸪哨直到死都没有找到雮尘珠,最后因为诅咒死去,不过,很多年后他的外孙女shirley杨却在献王墓中拿到了雮尘珠,实现了鹧鸪哨一生没有完成的心愿,这对鹧鸪哨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王翦的后代有多少人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王翦也还是有很多人都知道的,真的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人,但是王翦的命运比较悲剧,最后竟然被冤枉死了,所以还是挺惨烈的,最近也有很多人都在说这个王翦的后代也还有很多说法的,那么这个王翦的后代有多少人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一起来学习分析看看吧!

王翦的后代到底有多少人,这个历史上并无相关的记载,但是历史有这个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两大千年门阀世家,这两大家族的创始人就是这个王翦的后代了。

据史记载,王翦有曾孙,名为王元、王威。秦末,王离之子王元为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徒临沂。王元的曾孙王吉,官至博士谏大夫,王吉之子王骏为御史大夫,王吉之孙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王吉祖孙三代皆以贤著称于史。又有王崇之子王遵,汉光武帝嘉其忠义,拜太中大夫,封向义侯。

西晋永嘉之后,王导、王旷辅佐琅琊王司马睿,迁中原名门望族和精英士族南下,建立东晋,史称“永嘉南渡”,琅琊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琅琊王氏是王姓显贵的代表,史上曾被称为“第一望族”、“簪缨世家”、“第一豪族”。

魏晋时期,山东琅琊王氏崛起,先后涌现出了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南北朝后,由于社会动荡和朝代更替,琅琊王氏一度失去昔日辉煌,有诗曰“旧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世家大族的潜在遗风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其后,宋代亦有王寿,明代亦有王纲、王守仁名垂青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海豹是谁的后代?

全文共 1085 字

+ 加入清单

现生的鳍脚类哺乳动物包括海豹、海狮和海象等海兽,它们是半水生、海生的食肉动物,其四肢已演化为鳍状肢。最早得到广泛认可的鳍脚类化石是生活在中新世北美洲西部的海熊兽化石,海熊兽与现生鳍脚类动物十分相似,它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早的鳍脚类动物。

现生的鳍脚类哺乳动物包括海豹、海狮和海象等海兽,它们是半水生、海生的食肉动物,其四肢已演化为鳍状肢。最早得到广泛认可的鳍脚类化石是生活在中新世北美洲西部的海熊兽化石,海熊兽与现生鳍脚类动物十分相似,是一种具有发达鳍状肢的短尾海生动物。它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早的鳍脚类动物,但它与鳍脚类的陆地始祖之间却依然横着一条巨大的演化鸿沟。

2007年,在加拿大的中新世早期河流相沉积中发掘出一种全新的半水生食肉动物——海幼兽,几近完整的骨架,它充分展现了早期鳍脚类动物与其陆地始祖的联系,因而填补了这条演化的鸿沟。

海幼兽是一种熊形哺乳动物,它与演化程度更高的鳍脚动物海熊兽几乎生存于同一时代,处 在其他早期海生鳍脚类动物发生重大适应辐射的前夜。据推测,海幼兽的身体全长约1.1 米,保 留有长长的尾巴和比例均衡的前后肢。相比现生鳍脚类动物,海幼兽更接近于现生陆地食肉类动物的形态,但具有半水生的适应性状。它没有鳍状肢,其足部可能具蹼,有长尾,其四肢比例基本上与现生水獭的相似。但海幼兽的前足较长,其前后足的大趾比第二趾以外的其他趾头要长。海幼兽的后趾比北美水獭的更长,尾部更短、更细,且趾骨远端扁平,其原因可能与趾骨间存在蹼有关。生有增大的蹼脚、强壮的前肢和未特化的尾部,表明海幼兽是以四肢来游泳的,运用其有蹼的前后足划水。相比之下,大多数现存的鳍脚类动物则采用两种形式迥异的方式来游泳:海豹使用其后足以骨盆侧向交替摆动来划水,而海狗和海狮则摆动其鳍状前肢以类似飞行的动作前进。作为一种可能是用四肢划水的动物,海幼兽的这种游泳方式也许是现今鳍脚类动物两种主要游泳模式的最初起源。

海幼兽与海熊兽、亚洲渐新世的半鼬等古兽构成演化谱系。半鼬是鳍脚类动物及其他所有鼬类动物的近亲类群,具有一系列相似于海幼兽的特征。如果半鼬是最原始的鳍脚类动物的话,那么这一演化谱系的起点则是在欧亚大陆的渐新世之前。

海幼兽的化石证明了鳍脚类与鼬类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似之处,显示鳍脚类的演化过程包含了一个从淡水到海洋的过渡时期,并支持了北极地区是进步鳍脚类演化早期中心的假说。海幼兽生活在寒温带,这一环境中的淡水湖泊在冬季可能会冻结。早期北极鳍脚类种群相比起南方的同类可能会更频繁地接触到海岸环境,这是因为当冬天难以进入淡水湖泊时,海洋王国却仍然向其开放,它们可以继续在此生活捕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蒲寿庚背叛南宋,那么他的后代在明朝有什么待遇?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南宋的胡商蒲寿庚应该知道的人不多,但是知道这个人的人会对这个人非常的好奇,话说这个蒲寿庚十分的厉害,是一位大商人,但是在南宋的时候这个蒲寿庚是背叛了南宋的,那么这个蒲寿庚的后代到了明朝又有什么样的结局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跟印度的贱民制度相似,中国明朝时代也存在贱民制度,并且以户籍的形式固定下来。明朝的户籍大体分为三类,亦即民户、军户、匠户,其中匠户中有乐户和丐户,乐户说白了是歌妓类,丐户则是贱民。根据明朝制度户籍的原则,一旦户籍分类确定了后,军匠两籍理论世袭、不与分户、脱籍需要皇帝御批,否则不可改变。丐户以乞讨为生,不得与民户、军户通婚,无法参与科举考试,不能为官为吏,实际上就是一种长期的刑罚。

朱元璋在攻击张士诚的过程中,江南百姓多有协助张士城的,导致明军长时间无法击败张士城。老朱击败张士诚后,将江南大部分民户划归入丐户,一则打击反对者,二则增加财政收入,毕竟江南乃鱼米富贵之乡。南宋胡商蒲寿庚主政泉州,在南宋朝廷逃亡时,他落井下石,率兵击杀皇族无数,又追击皇帝至大海之上,最终投降元朝。后来蒲氏后人与元朝争利,被元朝族灭,仅经商在外的蒲氏族人得以幸免。

朱元璋即位后,感叹蒲氏一族先反宋朝,再反元朝,实在是反骨与生俱来,为了自己的统治稳固,朱元璋将蒲氏一族列入乐户与丐户,女子入乐籍成娼妓,男子入丐籍成乞丐。如前文所说,一旦成了乐户与丐户,就是世袭的,子孙后代永不得翻身。蒲氏一族在明朝受尽歧视,生活艰辛而卑贱,可见祖上作恶,子孙必然会跟着受罪。有的人说祸不及子孙,罪不及亲人,但是作恶之人所得财富地位,他的子孙、亲人不是都在享受吗?既然享受了福利,必然得承担后果。

明太祖定户籍,称堕民为丐户,丐户一般从事吹唱演戏、抬轿、接生、理发以及小手艺、小食品等。雍正元年(1723),将丐户与乐户一并除去贱籍,改而编入良民之籍,权利与义务跟普通平民相同。乾隆年间,经六部议定,丐户入仕须经四世后,本族亲支皆清白自守,方准报捐及应科试。元明清时,浙江绍兴及属县境内受歧视的一部分平民均为丐户。数百年来,被视为"贱民"之一种,不得与一般平民削籍和通婚,与平民同列。贱民亦不许应科举,多任婚丧喜庆杂役等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刘邦为什么是背信弃义之人?汉高祖对后代做了哪些缺德事?

全文共 19618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要谈论汉高祖刘邦的人品,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刘邦是有大义之人,但心中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特别是到了刘邦晚年也没少做糊涂事,不过在历史上很多皇帝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年纪一大就开始犯糊涂,而且容易起疑心还暴怒,反而不如年轻时候的状态。刘邦也曾违背过自己的诺言,而且还影响了之后好几代人。其实在封建时期的一国之君,想要权衡好各方利益是非常难的,对于刘邦来说,自己是继秦王之后第二位统一全国的皇帝,所以内心难免会以己为重,造成有考虑不周的情况。

汉代军功爵的尴尬命运,自汉王朝建立,即已注定。

三解的文章中,曾经多次引用过“汉高帝五年诏”,见《汉书·高帝纪》:

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又曰: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诸侯子及从军归者,甚多高爵,吾数诏吏先与田宅,及所当求于吏者,亟与。

爵或人君,上所尊礼,久立吏前,曾不为决,其亡谓也。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今吾于爵非轻也,吏独安取此!

且法以有功劳行田宅,今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而有功者顾不得,背公立私,守尉长吏教训甚不善。其令诸吏善遇高爵,称吾意。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

之前已经讨论了秦国、秦朝军功授爵制的一贯逻辑和细节,汉高帝的这份诏书,正好可做印证,提到了以下几点:

汉军全军60万人都迈过了大夫爵门槛;(秦朝应该没这么多“大夫”爵)

七大夫以上,即公大夫爵以上,可以获得食邑;(和《商君书·境内篇》记载秦制一致)

“非七大夫以下”,也就是“大夫”、“官大夫”免个人及一户的徭役;

七大夫、公乘以上都是高爵;(和《商君书·境内篇》记载秦制一致)

“诸侯子”和“从军归者”分称,说明是身份不同的两种人;(秦制未显示)

高爵当“先与田宅”,高帝曾多次诏令,仍未执行;(秦制未显示)

高爵有“封邑”,比拟小邑君主,所以颜师古注释“爵或人君”为“爵高有国邑者,则自君其人,故云或人君也。”(和《商君书·境内篇》记载秦制一致)

秦时非官吏的“公大夫”以上爵位者,与县令、县丞分庭抗礼,而汉初的县级官吏已经不把这个等级的“高爵”当回事,让他们等着办事儿;(本即追述秦制)

强硬要求郡守、郡尉及长吏督促部下官吏按照法令规定授予对应爵位田宅,同时对高爵者予以礼遇。(秦制未显示)

整体来看,“汉高帝五年诏”中展示的汉初爵制与秦爵制除了授予田宅和礼仪尊重的现实无法实现,在制度规定层面区别不大,唯一一个可能的区别即在于“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而秦的“右庶长”、“五大夫”应该都有分封“宗邑”。

“宗邑”也就是“封邑”和“食邑”应有一定区别,《商君书·境内篇》中的记载就有区别:

故爵大夫,就为公大夫;就为公乘;就为五大夫,则税邑三百家。

故爵五大夫;皆有赐邑三百家,有赐税三百家。爵五大夫,有税邑六百家者,受客。

这里涉及“邑”的,就有税邑、赐邑两种说法,又最后归结到“五大夫”爵身上统一为“税邑六百家”,考虑到《睡虎地秦墓竹简·奏谳书》的信息显示,五大夫爵有家吏,也就是说,在商鞅变法时的“税邑”等于“食邑”,约等于“封邑”。

马端临《文献通考·封建考》:

列侯国置相(其秩各如本县主,治民如令长,不臣也。但纳租於侯,以户数为限),其官随国大小为增减,食邑千户以上置家丞、庶子各一人(此家臣也,使理家事);不满千户,则不置家丞。旧置行人、洗马、门大夫等官,又悉省。

在《商君书·境内篇》中,庶子是这样的:

其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级乞一人。其无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随而养之军。

也就是有爵者可以申请无爵者作为自己的庶子,一级爵位给一人,有爵者不参战,则庶子为“其大夫”,也就是官员或领主服役每月6天,有爵者参战,则要带着庶子一起去。

通俗地说,就是在原有封建关系(含对领主大夫或国君这个大领主)之外,订立有爵者和庶子之间的战场上的封建关系,不恰当的比喻,类似于欧洲骑士与其侍从的关系。

而同在《商君书·境内篇》,还有一个类似的封建关系:

爵五大夫,有税邑六百家者,受客。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解“客”字为:

客,寄也。

《史记·李斯列传》:

於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这是秦朝的旧事,李斯下狱,宾客与宗族同捕,可见,宾客本身与权门虽然属于相对松散的“以市道交”,也就是利益交换关系,但在政治上,仍有一定的主从关系,只是不如“家吏”、“家僮”绑定紧密,如《史记·吕不韦列传》记嫪毐:

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余人。

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

家僮、客、舍人三者分称,客又求为舍人,说明三者是不同的三个概念,家僮即私奴婢,客即食客、宾客,舍人则为亲近“家吏”、“家臣”,而“家吏”与主家的关系就比“客”紧密,所以,会被秦王政迁怒。

总结一下,也就是秦制下,“五大夫”爵有资格“受客”,这个“客”是有一定主从关系的宾客、食客,而非国家分配的佃户或者农奴,其所标志的,正如睡虎地秦墓竹简《奏谳书》展示的“五大夫”爵拥有家吏,是其“封君”身份的特权。

推而广之,即公大夫、公乘二级爵位,虽有“食邑”,却无“封邑”,虽属分封,却为“虚封”。

所以,刘邦的“高帝五年诏”强调了公大夫、公乘两级高爵之上,“皆令食邑”,这就是对秦制的继承和延续。

比较奇怪的是,时隔7年后,汉高帝十二年的“政治遗嘱”中,却只隐约提到了一点军功爵的信息:

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长安,受小第室。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汉书·高帝纪》)

“下乃食邑”看起来似乎概括了“卿爵”和“五大夫”、“公乘”、“公大夫”的封邑食租,后面又强调了列侯食邑,看起来又像在说列侯和关内侯,对于“入蜀汉、定三秦者”,则仅仅强调了“世世复”的待遇,并不能否定上述两种可能性中的任意一个。

真正清晰的变化,在《二年律令·户律》之中:

(1)关内侯九十五顷,大庶长九十顷,驷车庶长八十八顷,大上造八十六顷,少上造八十四顷,右更八十二顷,中更八十顷,左更七十八顷,右庶长七十六顷,左庶长七十四顷,五大夫廿五顷,公乘廿顷,公大夫九顷,官大夫七顷,大夫五顷,不更四顷,簪袅三顷,上造二顷,公士一顷半顷,公卒、士五、庶人各一顷,司寇、隐官各五十亩。

(2)不幸死者,令其后先择田,乃行其余。它子男欲为户,以为其田予之。其已前为户而毋田宅,田宅不盈,得以盈。宅不比,不得。

(3)宅之大方卅步,彻侯受百五宅,关内侯九十五宅,大庶长九十宅,驷车庶长八十八宅,大上造八十六宅,少上造八十四宅,右更八十二宅,中更八十宅,左更七十八宅,右庶长七十六宅,左庶长七十四宅,五大夫廿五宅,公乘廿宅,公大夫九宅,官大夫七宅,大夫五宅,不更四宅,簪袅三宅,上造二宅,公士一宅半宅,公卒、士五、庶人一宅,司寇隐官半宅。欲为户者,许之。

(4)卿以上所自田户田,不租,不出顷刍槀。

(5)廷岁不得以庶人律‖未受田宅者,乡部以其为户先后次次编之,久为右。久等,以爵先后。有籍县官田宅,上其廷,令辄以次行之。

(6)田宅当入县官而抢代其户者,令赎城旦,没入田宅。

(7)益买宅,不比其宅者,勿许。

(8)为吏及宦皇帝,得买舍室。

(9)受田宅,予人若卖宅,不得更受。

详细分析一下这段律文,涉及的方面极多,不过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二年律令》规定施行爵位对应的田宅授予制,理由就是(9),接受授田、授宅后,无论是赠与还是买卖,都不得再次申请授予田宅,既然有“受”这个程序,就说明汉初国家曾施行过至少一次爵位授田。

(1)和(3)则详细规定不同爵位等级对应的授田宅标准,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授田只到“关内侯”爵位,而授宅则到“彻侯”爵位,这实际上与“彻侯”有封国、封地有关,不需授田。

(2)则涉及了田宅继承,如户主死亡,先由“后子”(即继承人)择田,这个继承的过程又涉及到爵位继承的问题,据《二年律令·置后律》:

疾死置后者,彻侯后子为彻侯,其毋适子,以孺子。关内侯后子为关内侯,卿侯〈后〉子为公乘,五大夫后子为公大夫,公乘后子为官大夫,公大夫后子为大夫,官大夫后子为不更,大夫后子为簪袅,不更后子为上造,簪袅后子为公士。

为县官有为也,以其故死若伤二旬中死,皆为死事者,令子男袭其爵。毋爵者,其后为公士。

注意,如果是因公当时殉职或受伤后二十天内死亡,都是“死事者”,让他的儿子继承爵位不减等,没有爵位的则为第一级公士爵。

如果是户主正常死亡,那么除了彻侯、关内侯为世袭继承外,其余爵位均为“减等继承”,卿爵的继承人都是公乘,五大夫的继承人为公大夫,公乘继承人为官大夫,公大夫继承人为大夫,官大夫继承人为不更……以此类推。

除了“后子”之外,其他儿子也有继承,不过这个减等更狠:

关内侯子二人为不更,它子为簪袅;卿子二人为不更,它子为上造;五大夫子二人为簪袅,它子为上造;公乘、公大夫子二人为上造,它子为公士;官大夫及大夫子为公士;不更至上造子为公卒。

这也就意味着,户主正常死亡后,会产生超出“后子”爵位规定的大量富余土地,所以让“后子”先选择田地,然后“它子”再选,哪怕是已经单独立户的,也可以从中继承,如果田宅不够,还要补上。不过如果“宅”不比邻,就不得分配“宅”了。

而三解在《军功授爵,一场虚幻的“平等”春梦》一文中,已经引用过“秦宗邑瓦书”,其中很明确地记载了“右庶长歜”受封“子子孙孙以为宗邑”,也就是说,秦制下“卿爵”是世袭继承封邑的。

汉制的这种“有条件世袭”和“减等继承”田宅的制度规定,明显已与秦制不同。

(6)则表明,田宅存在收入县官的情况,也就是“充公”,结合上面的制度安排,可以理解为诸子以爵位继承后多余部分的田宅要“充公”。

(7)则表明,宅地可以买卖,不过必须在原宅地的旁边,不靠着不许买。(8)更像是例外说明,即官吏和“宦皇帝者”允许买房子。

(4)则是一个阶级照顾条款,卿爵所自行耕种的田地(特别强调了“自田户田”,也就意味着不是所有户田都免租),不要收田租、田刍藁。

综合以上的汉律规定,已经可以确认,至迟到《二年律令》的时代,也就是惠帝、吕后时期,在秦制中位居“高爵”的“公大夫”到“轮侯”(汉为关内侯)之间的12级爵位,已经完全没有传之子子孙孙的“封邑”,而代之以“田宅”授予。

那么,关内侯以下爵位都不再有“封邑”,是不是表明“食邑”也不复存在?

这个变化, 或者说刘邦的政治承诺的“食言”到底发生在什么时候?

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变化?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在《二年律令·置后律》还有一条,两简拼接后为:

长爵为下爵、毋爵死事者后,及爵与死事者之爵等,各加其故爵一级,盈大夫者食之。

翻译过来就是,比“死事者”,也就是因公殉职者的爵位高的人,做他的“后”,也就是继承人,以及两者爵位相等的情况下,各自在他的原爵位上增加一级,超过“大夫”爵的要“食之”,也就是给予“税户”或者说“税邑”,也就是“食租税”。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另外的解释,比如折算成钱呢?

在《二年律令》中,这种以物质补偿不够或者不能升级爵位的功劳还有《捕律》中的两条:

能产捕群盗一人若斩二人,爵一级。其斩一人若爵过大夫及不当爵者,皆购之如律。

捕从诸侯来为间者一人,拜爵一级,有购二万钱。不当拜爵者,级赐万钱,有行其购。

赐钱赏功则称“购”,无论是捕杀群盗,还是抓捕诸侯间谍,都是能拜爵则拜爵,不当拜爵则赐钱。

这个特定“法律名词”的存在,意味着汉律中的“食之”,只能是“食户税”。

以上的律文证明,《二年律令》的时代,在彻侯、关内侯的法定“食租税”待遇之外,“大夫”以上爵,也有可能“食租税”,换句话说,“汉高帝五年诏”中的“食邑”不是空头支票,并没有因为施行了普遍的“名田宅”制度而消失,两者是并存关系。

朱绍侯先生发表于《史学集刊》1992年第2期的《从三组汉简看军功爵制的演变》文章中,深入探讨了《敦煌酥油土汉代?燧遗址出土的木简》中6条“击匈奴降者赏令”和《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简》中的13条与军功授爵有关的简文,第三组《居延新简》中的相关简文断代为东汉初年,三解且忽略不计。

前两者因为整理、翻译传播较少,被通俗说史作者和“秦粉”糟践的有限,却对理解汉代军功授爵制极为重要,分别引用一下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见《敦煌酥油土汉代?燧遗址出土的木简》:

者众八千人以上封列侯、邑,二千石(日本学者大庭脩认为应为“户”)赐金五百。

赋二千石赐诣言及武功者,赐爵共分采邑。

二百户五百骑以上,赐爵少上造,黄金五十斤、食邑。百户百骑……

这三条都涉及到了爵位,第一条缺字处,朱绍侯先生解为“有人(应该指军官)能击降匈奴八千人以上,可以封列侯、采邑”,说法应有误,以汉匈战争的实际对抗来说,大规模的战争其实占少数,边境的骚扰拉锯是多数。

而此处的赏格,更可能是针对匈奴君长,能带8000人以上降服的封列侯,给封邑,主持其事的二千石赐金五百斤,这种匈奴降酋封侯自汉初至武帝时就屡见不鲜。

否则,斩首应该用“级”,用“人”字单位,即说明非斩杀,而若是虏获或逼降8000人规模的匈奴部落,军队规模绝不可能是边境战争,看《汉书·匈奴传》和《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得到这个战果,往往是大出塞,也就涉及不到地方二千石太守什么事儿。

如果按照大庭脩的解法,“二千石”实为“二千户”,那本就没有太守什么事儿,而可能既是对匈奴君主降人的,也是对边疆守将的,当然,从史书记载看,还真没有非“大出塞”的情况下因招引降人封列侯,邑2000户的例子。

二千石建言及参与获得武功的人,也要赐爵并一同分享采邑(食邑),这实际上还是针对“降敌”之功。

第三条是意思最清晰的,断句改一下,二百户是接上文的,正式开头是“降”五百骑以上,赐爵少上造,黄金五十斤,食邑百户,百骑则(原简阙文,应为如何奖赏的细节)。

否则不能解释,为什么二百户能出500骑兵,100户就只能出100骑兵了,针对同一对象的统计尺度不可能这么含糊,不利于基层执行。

哪怕只看这三条简文,我们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赐爵少上造是可以食邑百户的(就算原断句,也说明有食邑),当然,对于此令的颁布时间上限,仍有一些争论,不过三解更信服《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的说法:

故至孝景始欲侯降者,丞相周亚夫守约而争。帝黜其议,初开封赏之科。

汉景帝时才开始有匈奴降人封侯之议,并“初开”封赏之“科”,也就是赏格规条,则这条“击匈奴降者赏令”极有可能是汉景帝时颁布的,一直延续了下来。

也就是说,汉景帝时代颁布了这条招纳匈奴降人的命令,随着汉武帝开河西四郡,敦煌建立了烽燧体系,这条诏令也就扩散到了此处的烽火台,被某位修习律令的小吏保留了下来,作为藏书或者垃圾,又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遗忘,最终才在20世纪末重见天日。

那么,至少说明,一直到汉武帝后(敦煌汉简最早纪年为汉武帝天汉三年),“卿级”军功爵可附丽“食邑”的制度并没有被废除,只是奖励往往搭配上了“赐金”。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简》的简文规定则具体得多:

(1)军吏六百(石)以上,兵车御右及把摩(麾)干(竿)、鼓正(钲)钺者,拜爵赐论,爵比士吏。

(2)各二级,爵毋过左庶长。斩首捕虏,拜爵各一级。车斩捕首虏二级,拜爵各一级;斩捕五级,拜爵各二级;斩捕八级,拜爵各三级;不满数,赐钱级千。斩首捕虏,毋过人三级,拜爵皆毋过五大夫,必颇有主以验不从法状。

(3)二级当一级;以为五大夫者,三级当一级。首虏不满数者,藉须复战。军罢而不满数,赐钱级……

(4)虏什二人以上,拜爵各一级;不满……

(5)二千级,若校尉四百级以上,及吏官属不得战者,拜爵各一级,爵毋过五大夫。

(6)捕虏拜爵满五大夫,欲先罢者,许之。

(7)毋过人五级,爵皆毋……

(8)可击之,能斩捕君长有邑人者,及比二千石以上,赐爵各四级;其毋邑人,及吏皆千石以下至六百石,赐……

(9)从军,斩首捕虏,爵禅(单)行,至右更。

(10)其士吏以上拜爵者,皆禅(单)行,得至……

(11)斩首捕虏者,勿赐爵。

(12)约者,军吏赐爵三级,也(他)吏卒赐此不能得者,赐其令爵三级,五……

(13)长以上食邑二百户,斩……

(14)凡为公乘者……

(15)城战斩首捕虏,毋过……

这里的引用,除了朱绍侯先生文章中的13条,三解又多加了几条,都和军功爵有关,而且是西汉后期,约为宣帝、成帝时代的军事律条。

其中很明确地展示了,汉代后期的军功授爵制度实操中,并不像很多人根据《商君书》和《韩非子》记载中想象的, 一颗脑袋=一级爵位。

恰恰相反,砍脑袋的人与被砍脑袋的人的身份,决定了爵位的赐予,比如校尉部斩首四百级以上者,属吏没能参战者同样拜爵一级。

最重要的是,在(2)中,明确规定了“斩首功”的标准,即斩首2个,升爵1级,5个升爵2级,8个升级3级,在军队罢归解散之前,这个数字可以累计,如果实在凑不够升爵的脑袋,就每个脑袋赐钱1000钱,但是,个人斩首升爵总共不能超3级,更不能超过“五大夫”爵。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8),脑袋的价值并不以军队中的身份而定,而是以社会身份而定,所谓“君长有邑人者,及比二千石以上”一个脑袋顶4级爵位,所谓的“无邑人,及吏皆千石以下至六百石”,前者是“有土有民”的“君长”,也就是“封建”的列侯和关内侯了,同等待遇的官职在比二千石以上的现任官吏;后者则是没有封邑的“君长”,那范围就大了,“食邑”、“食租税”的有爵位的贵族,与六百石以上、千石以下的现任官同等待遇,基本上就是卿爵了。

按照《二年律令·赐律》的规定:

赐不为吏及宦皇帝者,关内侯以上比二千石,卿比千石,五大夫比八百石,公乘比六百石,公大夫、官大夫比五百石,大夫比三百石,不更比有秩,簪袅比斗食,上造、公士比佐史。毋爵者,饭一斗、肉五斤、酒大半斗、酱少半升。司寇、徒隶,饭一斗、肉三斤、酒少半斗、酱廿分升一。

吏官卑而爵高,以宦皇帝者爵比赐之。

公乘就是个坎儿,正好是自它以上的五大夫+卿,是六百石以上, 千石以下。

偏偏在(14)里有这么一个残句“凡为公乘者”,可见此爵位至少在西汉中晚期军中已经有身份特殊性。

当然,更新鲜的是(1),“军吏”只有执行特殊任务的“六百石以上”的,才可以比拟“士吏”赐爵赏功,说明“士吏”是军队中一个特殊的阶层,或许为有印绶的国家常设军职,以区别于临时授予的“军吏”职务;也可能是“宗室”、“列侯子”、“卿子”之类的高爵贵族子弟担任的军职。

比如(10)中就写道“士吏”以上拜爵者,同样为“单行”,没有写赐爵的上限,但可以明晰他们属于例外于普通官兵的特殊存在。在(9)中,虽然前面缺少了“谁”来从军,但其待遇是“单行”,赐爵的上限可以达到“右更”,是简文中所见的最高爵级。

大胆猜测一下,贵族子弟和高官子弟,或是有秩禄的常设武职高官,在这个拜爵制度体系里是各自设置天花板的,人家不但起步比普通士卒高得多,同等功劳的酬功上限也要高得多。

另外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对于不同级别的官、兵,有“勿过五大夫”、“勿过左庶长”的天花板。

“勿过五大夫”还好理解,因为处于“大夫爵”和“卿爵”的门槛,在《二年律令》中也有很多“五大夫以下”如何如何的记载,如:

赐棺享而欲受赍者,卿以上予棺钱级千、享级六百;五大夫以下棺钱级六百、享级三百;毋爵者棺钱三百。

赐予棺椁,只分了三个等级,即卿以上,五大夫以下和无爵者,这还只是个典型例子,类似的区分还有很多,不过多数属于礼仪资格的界定,虽然重要,却不“致命”。

但是“左庶长”却完全不同于“五大夫”,属于“卿爵”的起始,什么样的功劳能够突破“大夫爵”和“卿爵”之间的“钢板”,还一次可升2级?这个我们不得而知,却可以确定一点就是至迟到西汉中晚期,“五大夫”到“左庶长”之间的“鸿沟”,已经搭了跳板,允许通过了。

解释上述的现象,学术界很早就已经有学者(比如朱绍侯先生)提出汉代“民爵”和“吏爵”分化的问题,即给“民”的爵位和给“吏”的爵位分开,这个区分的爵级,就是“公乘”。

以结果论,《后汉书·明帝纪》记载的东汉明帝关于赐爵的诏书点名了当时的界限:

爵过公乘,得移与子若同产、同产子。

意思很简单,爵位超过公乘,可以把多出的爵级给儿子、兄弟和侄子。

这一政策配合着东汉频繁的“赐民爵”,导致的结果是,在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户籍簿》中,吏民普遍拥有“公乘”爵,且仅见“公乘”爵,也就是遍地都是“公乘”(见凌文超《汉初爵制结构的演变与官民爵的形成》,《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1期),军功爵的社会组织意义已经彻底消失。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历史是一步步发展的,不是写好了剧本从A到B,东汉的剑没法拿来斩西汉的人,甚至拿汉武帝时候的制度来倒推汉高祖时代的制度都往往充满了谬误。

我们需要寻找当时的材料,才能解答上文中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据《汉书·高帝纪》记载:

(汉高帝八年)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刘氏冠。

非公乘以上,即公大夫(含)以下不得戴刘氏冠,实际上是一个身份限制,这个卡口,正与《二年律令·户律》中记录的“授田宅”的数量级“跃升”对应:

公乘廿顷,公大夫九顷。

公乘廿宅,公大夫九宅。

这两条记载,以及《二年律令·徭律》中“自公大夫以上,勿以为徭”的律文,恰恰是现在已知的秦律所不未有论及的,“刘氏冠”的礼仪化,秦朝肯定没有;高爵授田宅,秦朝也没有,因为他们“食邑”;不更以上发徭,秦律也没有提及。

也就是说,这些都是汉律在新时代条件下增加的,那么,就必须考虑汉初特殊的背景,以及这些法律成型的时代。

“高帝五年诏”规定,从军的军吏卒,最低爵为“大夫”,此后的高帝十二年、惠帝元年、惠帝五年、高后元年,4次赐民爵,户一级,一般认为,《二年律令》的“二年”即高后二年,也就是说,在此律令编定之年,高帝五年在军的60万汉军,全部都是“五大夫”爵。

“五大夫”爵后子为“公大夫”爵,二子为簪袅,它子为上造。

结合起来看,就明白“公大夫”爵的特殊性了,等于是在“徭使”待遇上对汉军老兵继承人的一个定向优待,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二年律令·户律》中明确提到的“未受田宅者”要排队,先按立户时间排,再按爵位高低排,也就是说,有不少人根本没分到田宅,只能等待,叔叔辈的高爵还没有分着,这些“爵二代”在父亲去世前可不只能啃老?

还是先算一笔账:

汉高帝五年,授予60万人“大夫”爵,每人5顷地,也就是3亿亩。

汉高帝十二年:升为官大夫,4.2亿亩;

汉惠帝元年:升为公大夫,5.4亿亩;

汉惠帝五年:升为公乘,12亿亩;

汉高后元年:升为五大夫,15亿亩。

西汉平帝时全国耕地总数才82705.3万亩,冒尖了,到了吕后时代,60万个“五大夫”爵就是15亿亩,比西汉末年的总耕地数还多一倍。

也就是说,在汉高帝五年定爵的时代,60万“大夫”爵,不考虑任何高爵部分,需要3亿亩授田,理论上还有可行性,而更高级别的军吏则有“食邑”,也就是吃“税户”,完美执行,其实就建构了一个理论上可执行的纸上模型。

但是,“汉高帝五年诏”也提到:

爵或人君,上所尊礼,久立吏前,曾不为决,其亡谓也。

也就是说,汉朝的军功授爵制刚开始施行,“高爵人君”就分不到他们的合法权益了,只能一遍一遍地跑待遇申请。

为啥?

根子就是“高帝五年诏”里提到的另一处:

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

百姓离籍,户口散失,哪儿有那么多“税户”可封?哪怕是分封了“食邑”,高爵的经济利益实现与“户”有关,在老兵普遍授予“大夫”爵的情况下,这些“被统治者”的户田能有多少?没有田地的农户又能给“高爵人君”提供多少“田租税”?

万幸,司马迁老师在《史记·货殖列传》早就想在了前面:

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比者。命曰“素封”。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二十万,朝觐聘享出其中。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而更徭租赋出其中。衣食之欲,恣所好美矣。

起码司马迁看到的西汉封君,食租税的收入是1年1户200钱,那么,不同爵级的封邑户数又是多少呢?

遗憾地是,西汉建国后,关内侯以下的食邑户数,不见于记载,我们只能用关内侯作为一个上限参考,而这个参考本身就很纠结,汉高帝奖赏刘敬,曾封关内侯、二千户,号为建信侯,看起来很多。

但是,西汉一朝已知的关内侯食邑户数一般就在“二百户”到“三千户”之间,据统计,载于《史记》、《汉书》的关内侯食邑数,平均只有645户。(见罗庆康:《西汉财政官制史稿》,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拿这个户数作为上限,还真是惨,一年收入不过12.9万钱,相当于什么呢?

相当于丞相2个月的俸钱(丞相月俸钱6万),御史大夫3个月的俸钱(御史大夫月俸钱4万)。

张家山汉墓竹简《奏谳书》中记录了汉初的奴婢价格:

(汉高帝)十一年八月甲申朔丙戌,江陵丞骜敢谳之。三月己巳大夫辞曰:六年二月中买婢媚士五(伍)点所,贾钱万六千。

也就是说,一个女奴价格是16000钱,平均收入水平的关内侯一年“食租税”收入12.9万钱,不吃不喝可以买8个女奴,像刘敬这种二千户的“富裕”关内侯,可以买25个女奴,而高后八年,吕后封“中宦者令”为关内侯,食邑五百,则只能买6个女奴。

《居延汉简》中在记载汉元帝时肩水金关候长礼忠家产时,也提及了西北边境的奴价:

小奴二人,直三万。

大奴一人,二万。

那么,像李敢这样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得封二百户的关内侯,一年的收入不吃不喝也就买2个大奴。

当然,楚汉之争时,刘邦分封食邑非常大方,远远多于几百,但是总有一个限度,正好,张家山汉墓竹简《奏谳书》中的一个案子,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可能性。

我们曾经讨论过“新郪信案”,其中的几位主角很有意思,全都是高爵者,在审决腰斩之前,还升爵为“关内侯”。

其中,主犯“信”,职务是新郪县令,却是一个“老资格”,因为在楚汉战争中坚守荥阳有功,他从“故右庶长”被封“楚爵”——广武君,秩六百石,而他的几个同案犯,干脆是一百二十石的小官,却也曾经是“楚爵”的封君——苍,壮平君;赘,威昌君;丙,五大夫。

按照楚爵制,卿、执帛、执珪都可以加“封君号”,而这些“楚君爵”到了汉军改秦爵制,全部换成了秦味儿的“汉爵”,直跃“大庶长”。

这些“楚爵”封君,有没有“食邑”?“信”的“秩六百石”表明,要么没有,要么就是与“享受六百石同等待遇”。

据《居延汉简》中《建武三年居延都尉吏奉例》记载:

居延都尉丞,奉谷卅石;居延令,奉谷卅石。

此二职位,秩为六百石,但却是东汉的改用谷充官俸的新制,偏偏没有西汉的记载,只有比六百石的“侯”,在《居延新简》的《五凤四年奉禄簿》中记作:

侯一人六千。

也就是比六百石官俸钱为6000钱/月,《二年律令》时代实无“比秩”官系统,但是可以拿这个俸钱数做一个待遇参考,本身爵也是“比”秩待遇的,一年也就是7.2万钱,相当于“食租税”360户。

拿30石谷来算,也就是一年360石谷,在居延汉简贯穿100多年的记载里,也有不少粟价、大麦价、黍米价等等,最多者为粱米价200钱,最少者为丰收时的粟价35钱,一般情况为100—150钱/石,哪怕取最高值,一年也不过5.4万钱,相当于食租270户。

也就是说,楚汉之争时,刘邦所给与“楚爵”封君的食邑,可能就是《商君书·境内篇》给予“高爵”——公大夫、公乘、五大夫的食邑“起步价”,300户,而且还不是人人都有,像“苍”的“壮平君”和“赘”的“威昌君”连秩石数都没写,十有八九没有。

当然,“新郪令信”本人的经历也很奇特,由秦爵“右庶长”,跳到楚爵“广武君”,这个封君位还带着秩级,又绕回了秦爵“大庶长”,本身就展示了楚汉战争中汉军爵制的诡异变化。

其实联系下《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的一段话,或可解开疑窦:

(项羽)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今大王(刘邦)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荥阳之战,正是楚汉拉锯的关键阶段,“信”如果按照秦爵军法授爵,不过也就是从“右庶长”爬到“左更”,距离裂土封侯还有7、8级,秦汉之际的豪杰,既好利,更好名,可谓名在利前,所以才有项羽的名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在军事危急时刻,汉王国随时朝不保夕,哪儿管那么许多,先“封君”再说,有实职的军吏“信”还能给个秩禄,没有实职的,比如“苍”、“赘”等小军吏,干脆给你个空头“封君”名号让你自己爽一下。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确认的是,在楚汉战争悬而未决的时刻,刘邦所封的大批楚爵“封君”就是个急就章的安慰奖,全都积压到战争胜利后,一并解决。

跟着才有了“高帝五年诏”对于郡县长吏的喊话,潜台词是,我只管封爵赏功,怎么执行是你们的事儿,我不管,我不听。

问题是,他的“公大夫”、“公乘”以上食邑,又弄了60万“大夫”等候“授田”,有没有操作的可能性?

肯定没有啊,“大夫”爵已经占去了3亿亩的“授田”,这还是在不考虑刘邦明令的“复故爵田宅”的明令的情况下,即尊重秦朝的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进行“新人”的授田,可如果秦王朝当年有多大3亿亩的“公田”,或者说“荒地”,秦始皇何必搞什么“黔首自实田”?

而“食邑”的落实,问题一样,将官府治下的百姓租税转交到“高爵人君”的手里,天下凋敝,百姓离散,转交完了,政府还有没有收入来维持正常运行?

以汉初列侯为例,刘邦共封144个,其中有部分未记载封户数,平均封户数为2400左右,总数为333,600户,汉初的总户数也就是300万—360万之间,已经占了10%。

当然,天下一共54个郡,汉郡占15个,刘邦又先后封了113个关内侯,这部分“食邑”就在关中了,哪怕按照上文中的“平均水平”645户计算,汉郡还要拿出72885户的财政收入供应他们,占关中汉郡可能户口(天下的三分之一)的7%左右。

而我们看到刘敬所封的食邑,足有2000户,而他还只是一个“团队新人”,老人们总不至于太差吧?按照2000户来算,关中地区就要划出22.6万户的收入养活功臣,占到汉郡可能户口数的20%,甚至更高。

这还不算完,还有“公大夫”、“公乘”以上12级“高爵”,60万士兵都是“大夫”的汉军,他们的长官会有多少?现在我们没有充分的资料说明,只能假设。

哪怕是《赐律》中比“六百石吏”的公乘起跳,收入比拟其月俸钱,因为不享受在职“显大夫”的优免,日子也不如对方,见《汉书·惠帝纪》:

今吏六百石以上父母妻子与同居,及故吏甞佩将军都尉印将兵及佩二千石官印者,家唯给军赋,他无有所与。

“六百石吏”不交税,在军役上也是免除的,所以,300户左右规模的的“食邑”收入,实在很少。

可哪怕我们假设有1000个“高爵”有300户的“食邑”,也需要至少30万户,这又占到了天下户口数的10%。而从《奏谳书》的有限记录来看,汉初县级长吏多有“卿爵”,1000个“高爵”实在不算多,甚至可以说太少了。

根本不需要细算,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按照秦律的标准让“高爵食邑”,最终的结果就是新生的西汉王朝成为没有财政收入的“穷光蛋”。

统治者必须寻求解决方案,一方面能够让国家机器维持下去,另一方面让自己的基本盘不至于离心的办法。

《二年律令·户律》告诉我们,汉朝的解决方案就是改“食邑”为“授田宅”。

这也是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为什么仅仅十几年间,刘邦的政治承诺就不作数了。

一个非常好玩的事实就是,300户的“食邑”收入只有6万钱,曾引用汉高帝七年醴阳令恢盗卖官米案的数字,醴阳在南郡境内,其盗卖米价为175钱/石。

也就是说,“食邑收入”相当于342.86石米,《汉书·食货志》和《里耶秦简》都显示当时亩产平均1.5石左右,即228.57亩土地一年的粮食产出,也就是2.28顷,比第三级“簪袅”爵授田3顷还少一点。

当然,种地你得卖力气,“食租税”就完全省力了,成本收益终归还是“食邑”好些,但是,如果给你的是“公大夫”的9顷“授田”呢?也就是900亩,通过佣耕租佃的方式放出,以“五五分租”的方式,田主获得675石,同样的粮价,可得118,125钱,相当于600户的“食租税”。

在此条件下,以“土地收入”替换“食邑收入”,是一个双赢的好买卖,也容易被“高爵”接受。

而这也正好可以解释田宅授予为什么会出现爵位的“跃升层”,而且是在“公大夫”到“公乘”之间,而非秦制中,“士爵”到“大夫爵”(“不更”到“大夫”)的“跃升层”。

事实上,汉朝法律完全继承了秦朝这个“阶级天花板”,见《二年律令·傅律》:

大夫以上〔年〕九十,不更九十一,簪袅九十二,上造九十三,公士九十四,公卒、士五九十五以上者,禀米月一石。

大夫以上年七十,不更七十一,簪袅七十二,上造七十三,公士七十四,公卒、士五七十五,皆受杖(仗)。

大夫以上年五十八,不更六十二,簪袅六十三,上造六十四,公士六十五,公卒以下六十六,皆为免老。

不更年五十八,簪袅年五十九,上造六十, 公士六十一,公卒、士五(伍)六十二, 皆为睆老。

民产子五人以上,男傅,女十二岁,以父为免者。其父大夫也,以为免老。

不更以下子年廿岁,大夫以上至五大夫及小爵不更以下至上造年廿二岁,卿以上子及小爵大夫以上年廿四岁,皆傅之。

在过往的文章中,三解已经解释过,“傅”是男子可以去“服军役”的年龄,而“免老”则是解除义务的年龄,睆老是将近“免老”的轻役优待期,上述这段律文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大夫”爵以上享受统一待遇,而“大夫”爵以下的“士爵”四级+无爵一级,各有不同。

“大夫”爵以上者干脆不需要“睆老”阶段,因为他们的“免老”年龄只有58岁,直接等于“不更”爵的“睆老”年龄。

在这种年龄优待上,属于“两头挤”,即大夫以上爵的子弟(小爵,即包括后子、它子等人,在未傅时依照父亲爵位而得的不同爵位)一方面“傅”的时间晚2年、4年,另一方面,免老的年龄又统一缩减,比最低等的公卒要早8年,里外里是要少12年的负担。

当然,为了鼓励生育,汉律还“开了个挂”,规定百姓生子5个以上,男孩已经“傅籍”,女孩年满十二岁(即婚龄),允许其父免老。如果生子5个以上,其父是大夫的,本人可以免老。

这里又有对“大夫”爵的优待,《二年律令·徭律》中也提及了“大夫”爵:

发传送,县官车牛不足,令大夫以下有訾(赀)者以赀共出车牛及益,令其毋訾(赀)者与共出牛食、约、载具,吏及宦皇帝者不与给传送。

节(即)载粟,乃发公大夫以下子未傅年十五以上者。补缮邑,除道桥,穿波(陂)池,治沟渠,堑奴苑,自公大夫以下〔上〕,勿以为(徭)。

“大夫”以下,按照《二年律令》的书写惯例,就是大夫(含)以下,即包含大夫爵,而下面律文中的“公大夫以下子未傅年十五以上者”其实说的是“公大夫”爵以下的儿子超过15岁却没有傅籍的那部分,而“公大夫”爵“后子”爵为“大夫”、“它子”爵为上造。

也就是说,“大夫”爵还要服运粮的徭使,而更广泛的徭使,修城墙、修桥治河,这些营造性的活儿,自公大夫以上(整理小组认为是“上”)不需要参与,也就是说,官大夫、大夫,还要服这些徭使。

而岳麓书院藏秦简《徭律》中秦朝的规定却是:

发?(徭),自不更以下?(徭)戍……

与秦不同,在《二年律令》中明确提及“不更”的“坎儿”的,只有《户律》中的一条:

????令不更以下更宿门。

这是涉及到看大门的值夜班的安排,属于社区服务,在同律中,邑门的开闭值守,明确写为“募民”,也就是不属于徭使,并不影响上述的结论。

也就是说,在汉惠帝、吕后时代,需要承担一般意义上的“徭”的爵位,要比秦的规定高好几级,蔓延到了秦制中的“贵族阶层”起步门槛儿之上。

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包含了诸多因素,在过往的文章中,三解已经讨论过,秦律体系之中,“徭使”的对象,以隶臣妾、居赀等各式刑徒、债务奴为优先,而汉律体系之中,“徒”固然继续存在,却远不如秦律之中多见,“徭使”任务的平民化势在必行。

但是,在“徭使”对象的规范中,汉初军功爵相对秦的军功爵有明显“贬值”,贵族不“贵”了。

甚至秦朝和西汉开国时的法定“食邑者”,比如“公大夫”的“后子”,父亲如果死去,在秦制下,肯定还是“公大夫”,哪怕在汉朝其父因公殉职,依旧是“公大夫”爵,可在其父未死的情况下,他本人还要服“载粟”之徭,这个活儿,在秦朝可是明令由隶臣妾、居赀、鬼薪白粲、城旦舂优先的……

问题是,时代变了,秦末的战乱让人口大量流失,人力资源甚至比土地更珍贵。

《汉书·惠帝纪》中记载:

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筭。

对此诏令,应劭的注释是:

国语:越王勾践令国中女子年十七不嫁者父母有罪,欲人民繁息也。汉律:人出一筭,筭百二十钱,唯贾人与奴婢倍筭。今使五筭,罪谪之也。

之前三解考证过,汉初应该没有每人没算120钱的定额,所以应劭此处所言的汉律,应该也是他所见到的东汉时代保留下来的汉律,商人和奴婢加倍收算钱,但是,女子15岁不嫁就惩罚性地收取5倍算钱,这个却肯定是汉初的制度。

结合《二年律令·户律》中说女子十二岁算成年,西汉初年为了增加人口也算是拼了,12岁的女孩就嫁人……

只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结婚再早,孩子成年也需要十几年时间。

而“高帝五年诏”颁布后,60万“大夫”爵的合法待遇是3亿亩土地(1级爵位1顷田,秦制也如此),也就需要300万户5口之家来耕作,也就是1500万人,可全天下总共才1500万—1800万人口,怎么可能实现?

就算是想施行奴隶劳动,按照上文中的比价,西汉初年,南郡的一个成年女婢价格相当于91.42石米,即61亩田地一年的产出。

对于缺少浮财蓄积的军功授爵阶层而言,哪怕是2000户的关内侯刘敬,一年的全部收入也只够买25个女奴,5口之家作百亩,就算把女人当男人用,25个奴婢也只够耕种500亩土地。

所以,“高帝五年诏”自其颁布之日起,就是一纸空文,根本就不可能落实。

“跃升层”落在“公大夫”到“公乘”之间,等于是比“汉高帝五年诏”中说的“高爵”标准又提了一级,反倒可以让我们反推此政策施行的时间。

这个政策施行的时间,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汉高帝五年的“大夫”爵,在汉惠帝五年升为“公乘”后,相当于60万汉军老兵都跃升到了“公乘”之后,所订立的新制度。

因为在汉高帝十二年三月,刘邦仍旧在强调“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高爵食邑”制度应该并未由他否决。

直到他儿子登基,反而“赐民爵一级”,是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吗?

绝不可能,《二年律令》里关于“授田”排队的规定,很明显仍存在“授田”不得的问题。

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汉惠帝改变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反正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汉高帝十二年五月之后的汉惠帝元年十二月,也就是相隔7个月后,又一次“赐民爵一级”,这回连理由都很难找了,毕竟不过年不过节。

最大规模的“大夫”爵,此时升到了“公大夫”爵,而原本的“大夫爵级”中的“高爵”,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已经全部堆在了“五大夫”爵上。

其实,对于这60万“大夫”爵,5顷土地他们没法完全耕种,9顷土地还是没法完全耕种,而原本“高爵”的“食邑”也不可能有什么增长,只是提升了礼仪待遇罢了。

到了汉惠帝五年,长安城修成,赐民爵一级,两者是否有必然联系,很难确知,但此时,60万“大夫”爵又升到了“公乘”,即所有“大夫爵级”的军功收益阶层,分别集中在“公乘”和“五大夫”两级里。

以25顷田地置换几百户的“食邑”,不难理解,可如非此次赐爵至吕后元年再次赐爵之间动议施行全面的分级“名田宅”,则“公乘”爵的特殊地位就难以理解,《二年律令》中唯一一个可说的,可能就是“卿爵”后子为“公乘”。

但是,如果我们结合《二年律令·捕律》和《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简》的记载:

斩捕首虏二级,拜爵各一级。(《二年律令》)

能产捕群盗一人若斩二人,爵一级。(《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简》)

就会发现,早在《二年律令》的时代,已经施行的是“斩首二级拜爵一级”,完全不能以《商君书·境内篇》中的斩首一级拜爵一级对应解释了。

推而广之,《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简》的军律规定,至少在制度原则上,就是从汉初发展下来的,甚至可能是从秦朝成熟的军律中继承来的。

而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简》中又有“凡为公乘者”的残句,以及汉高帝八年对刘氏冠的规定,都说明,“公乘”爵可能存在与军事行为直接相关的界限。只是不为我们所知。

那么,《二年律令·户律》中分级授田的规定施行,就有另外一个时间可能,即吕后元年赐爵后,所有低于“卿爵”的军功授爵者,全部集中在“五大夫”爵,成为一个稳定的、共同权利体。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二年律令·户律》有如下规定:

自五大夫以下,比地为伍,以辨为信,居处相察,出入相司。

到了汉昭帝时,标准又变了,见《盐铁论·周秦》:

故今自阙(当为关字)内侯以下,比地于伍,居家相察,出入相司。

之前的文章里,三解曾经引用了《户律》这句话,当时理解有误,成稿会予以修改,即秦朝的“编民什伍”只会针对“民”,也就是“大夫”爵之下的百姓,至少,“公大夫”以上食邑者是绝不会与民编伍的。

而汉初“自五大夫以下”即包含了“五大夫”爵,实质上是将原本的“贵族爵”平民化,其生活居所与编户齐民等同,则完全失去了“宗邑”、“食邑”等等“封建”特权,只是拥有更多礼仪和经济特权的平民罢了。

这种特权最直观的就是《二年律令·贼律》的一条:

所殴詈有秩以上,及吏以县官事殴詈五大夫以上,皆黥为城旦舂。

“殴詈”即打骂,吏,只要是有秩以上的吏,人身不受侵犯,而“有秩毋乘车者”只是一百二十石的小吏,而官吏因公事打骂五大夫以上爵位者,才与上述相同,黥为城旦舂。

“公乘”也是相当于六百石的“显大夫”,却不在上述律文的保护之列,说明“公乘”并不是社会管理意义上的重要节点,而“五大夫”是,等到汉武帝朝之后,连汉初还保持“贵重”的“卿爵”也不值钱了,满街走了,才会出现“关内侯以下比地于伍”的情况。

只不过,“贵族”阶层权利的下坠,往往并不只是“制度规定”带来的后果,而是社会运动的副产品。

据《汉书·惠帝纪》记载:

(汉惠帝六年)令民得卖爵。

根据贾谊在《汉书·食货志》中说的: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汉高帝、惠帝、文帝时代的允许百姓卖子、卖爵,都属于荒政的一部分,而汉惠帝五年夏天,刚刚发生了大旱灾,“卖爵令”下在了汉惠帝六年十月至汉惠帝六年六月之间,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这场大旱灾可能持续影响到了当年冬天、次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所以,才因为公私蓄积不足,不得不允民卖爵。

这实际上也反证了汉初高爵者的合法收入、生活水平并没有达到他们理论上“人君”的层次,而是和其他的编户齐民一样,“民且狼顾”,否则以他们家庭人口占全国人口1:5的比例,一户2000亩土地,还不能为大汉帝国的荒政事业做点贡献?

问题在于没有劳力耕种的土地,有与没有并无区别,汉帝国的老兄弟们既然找不来1500万人为他们开垦3亿亩土地,就更没有办法找来6000万人为他们耕种只在纸面上的12亿亩土地。

另外一种可能就比较有意思了,即“令”民得卖爵,而不是“被动允许”民卖爵,也就是下达了“令”,是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了百姓卖爵的程序和操作性,很有可能根本与前一年的旱灾无关。

这种策略与《史记·平准书》中说的:

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恰巧可以互为表里,即放松对商贾的管制,具体的措施,正与《韩非子·五蠹》中的说法相合:

今世近习之请行,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

之所以如此,道理很简单,汉初由“食邑分封制”走向“普遍授田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力不足,而农耕人力不足的问题根本无法在保证“军功授爵阶层”利益的前提下解决,两者完全是南辕北辙的矛盾。

这部分“新贵族”的存在,一方面,保障了汉王朝无惧于任何集团外挑战,另一面,为了养活他们,满足他们,也基本掏空了汉帝国的直辖领地的家底。

在汉高帝时代、汉惠帝、吕后时代对于兵事的谨慎,如冒顿单于致信侮辱后,汉廷的屈辱接受,与其说是对自我欲望的抑制,不如说是被分光了家底的无奈。

所以,吕后一朝象征性地“置孝悌力田二千石”,以为劝农,实质上却是“兴商”,而汉文帝继位后,屡屡劝农,实质上捡了惠帝、吕后的恢复经济的成果,进行贫富之间、农商之间的资源调配,所以才有“入粟拜爵”的盛况。

需要注意的是,《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

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

也就是说,到汉文帝十三年左右,“五大夫”爵的权益只能“复”一人,也就是本人不预“徭与役”,而百姓家中养战马一匹,就可以复“卒”三人,“五大夫”的特权越来越不值钱。

到了汉景帝二年,更是出了“大招”:

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汉书·景帝纪》)

过往常说这是“休养生息”的善政,结合《二年律令·傅律》来看,才能明白,原本平民就是二十乃傅,只有“大夫爵”和“卿爵”有特权,为22岁、24岁傅,景帝实际上是取消了这两大阶层的“傅籍”的特权,搞了一个全国一盘棋,也是为了弥补国家可调配人力资源的匮乏。

政治上的影响,我们先不谈,只说经济上的,据《汉书·食货志》:

哀帝即位,师丹辅政,建言:……孝文皇帝承亡周乱秦兵革之后,天下空虚,故务劝农桑,帅以节俭。民始充实,未有并兼之害,故不爲民田及奴婢爲限。

师丹的本意是谈兼并,我们看这段追述,却应该看“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也就是说,至迟至汉文帝时代,已经没有土地和奴婢的限制,换句话说,普遍爵位授田制已经彻底废弃,这也与上文中,晁错说“五大夫仅复一人”正配套,如果“五大夫”还要对应2500亩田地,入粟拜爵完全就是个赔本的买卖。

百姓普遍性的“高爵”,也让田宅占有的限额成为纸上的故事,现实中很难碰到头顶,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吴王刘濞造反后,只提到了用金钱赏功,而没有论及授予田宅,这都说明,经过几十年的商品经济发展,“舍本求末”已经成为潮流。

更凶狠的冲击,来自于皇帝本身,汉惠帝在位赐民爵3次,吕后1次,文帝2次,景帝就达到了8次,比如开国时的“大夫”爵老兵,在吕后时代升爵为“五大夫”,后子为“公大夫”,经过文帝、景帝的10次赐爵,也肯定都到了“五大夫”爵级。

等于说,汉兴之后60年,“五大夫”爵的数量仍然不低于60万人……再加上“入粟拜爵”可以突破天花板,“后子”之外的“它子”也有很大可能性跃升到“五大夫”爵。

汉景帝不仅赐民爵,还赐“中二千石诸侯相爵右庶长”,对于原本作为“宦皇帝者”的重要来源的“卿爵”,血统贵族的“蓄水池”,进行了直接干预。

另外,《史记·平准书》上还说:

孝景时,上郡以西旱,亦复脩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

也就是说,汉景帝把三种破坏军功爵制的行为都干了个遍,到他公车晏驾时,给汉武帝留下的“五大夫”恐怕得有近百万人,曾经贵重无比,担当秦汉宫廷“宦皇帝者”的后备军的“高爵子弟”,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淆乱乾坤,龙蛇混杂。

更重要的是,到汉武帝元狩四年军功爵已经明显摇摇欲坠,《史记·平准书》上的说法是:

法既益严,吏多废免。兵革数动,民多买复及五大夫,徵发之士益鲜。

战争不断的环境下,百姓多卖爵五大夫以“复一人”,甚至导致“征发之士”越来越少,要知道,此时的汉帝国已经是拥有3600万人口的“强国”,竟然混到了“兵员枯竭”的地步,可想而知,之前的军功授爵制已经败坏到了什么程度?

要知道,军功授爵制的本质并不是“尚武精神”的加油站,而是一整套社会管理机制的结合体,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对农业社会中分散的编户齐民,进行身份的“锚定”,并进行原始的量化管理。

同时,维护贵族阶层的存在与特殊性。

而汉朝初年对于军功爵制的改造,实质上是在淡化了它的“管理组织”特性的基础上,借用了它的“名”,执行的利益集团内部的权益分配,而忽略了军功授爵制度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经济制度的事实。

这种原初阶段的主动“误读”和“错用”,造成的结果就是,后惠帝、吕后时代的汉王朝,经济的快速恢复,伴随着社会秩序和政治、军事组织的动摇乃至瓦解。

只不过在文帝时代,一方面抑制权力欲望不兴大役,另一方面修修补补,反倒集中了权力,稳住了盘子。

等到景帝时代的“急刻政治”和一步步走向“奢侈”,在天灾、人祸迭出的情况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必然让政治走向保守,更加趋向恢复秦制。

捱到汉武帝继位,汉帝国其实已经危机四伏,主动适应勃勃发展的商品经济,皇权必然旁落,已经羽翼渐丰的豪强,正在窥伺着时机;而退回秦制的耕战体系,整个官僚组织乃至于宫廷都已无法适应,强硬为之,皇帝也将沦为孤家寡人。

简言之,“耕战时代”彻底终结了,或者说,“周制”,这个用礼乐聘享包装起来的“军国”最后的残迹,就在汉初的60年间,走到了尽头,正是面临这样的“千年大变局”,汉武帝的“救时之举”才更显特别,因为他的无心之举,最终成为之后2000年中国政治制度的范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豹子和狮子能杂交吗?豹子和狮子后代会是怎样的动物?

全文共 75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在说这个狮子豹子如果杂交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后代呢?这个问题非常的有意思,那么有的人问了,到底会子和狮子后代会是怎样的动物呢?闲话不多说,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就好了!

五种大型猫科动物(豹属的狮子、虎、豹、美洲虎和雪豹)中的四种,除了雪豹外,可以彼此杂交产生大量的杂交后代。

狮子和豹子之间的杂交后代被称为豹狮,豹狮混血几乎都是圈养条件下人工繁殖产生的。豹狮数量稀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只有少数杂交豹狮被圈养在日本、印度、德国和意大利的动物园里。最著名的是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出生在日本西宫阪神甲子园动物园的豹狮,其中一头豹狮存活了20多年,这比通常情况下的豹寿命(被圈养的最长寿命记录为23年)和狮子(被圈养的平均寿命为13年)的寿命要长。

当其他动物园都专注于狮虎杂交品种时,阪神甲子园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决定培育豹狮杂交品种。虽然该项目受到了动物学和动物福利界的批评,但在1959年到1962年之间,先后有4只杂交豹狮幼崽出生。然而,豹狮被证明是不育的,最后一个在1985年死亡,这些豹狮作为标本保存了下来,如下图。

豹狮的外表和行为介于狮子和豹子之间,相比狮子,它们像豹子一样擅长攀登,体型接近狮子,身体粗壮,然而腿较短,又像豹子一样。有棕色的斑点,比豹子的黑色斑点还要白,还有簇状的尾巴,像狮子一样,底色为淡红黄色。成熟的雄性尾巴有稀疏的鬃毛,大约20厘米长。

尽管豹子和狮子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有过栖息地的接触,但人们普遍认为豹狮不可能在自然状态下出现。因为自然状况下豹子无法与母狮交配,豹子和狮子之间的相遇很有可能导致豹子的死亡,人工条件两者交配的母狮需要服用镇静剂。然而,也有来自多个地区关于天然豹狮杂交的轶事报道,但目前唯一有确凿证据是在野外杂交的豹狮只有1931年拍摄的一张豹狮幼崽皮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