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李屿是谁的太子经典20篇

浏览

3791

文章

204

篇1:郑中基为什么叫太子基?

全文共 541 字

+ 加入清单

郑中基之所以叫太子基,是因为他有一个很厉害的老爸名叫郑东汉,有“华语教父”的称号,堪称是亚洲娱乐界名副其实的娱乐大亨之一,郑东汉在早年就是香港最著名的吉他手之一。所以郑中基就有了太子基的称号,随后外界一直认为郑中基都是在他父亲的支持下才走到了今天。

郑中基被称为太子基,是因为他的父亲是当时宝丽金亚洲地区总裁郑汉东。郑汉东年轻时曾与泰迪罗宾合组乐队,在成为香港第一把交椅主音吉他手之后转战幕后,二十四岁即当上了香港宝丽金唱片总经理,后一路攀升成为宝丽金亚洲地区总裁,他也是第一位华人能做到国际唱片公司远东区总裁位置的人,并掌管日本、澳大利亚等华人难以进入的区域,取得亚洲业绩第一的成绩。

郑东汉曾经一手捧红邓丽君、许冠杰、张国荣、谭咏麟、张学友、Beyond、王菲、童安格、黎明、刘德华等港台歌手。在业界,堪称名副其实的娱乐大鳄,算得上是教父级人物。郑中基作为歌手出道便签约宝丽金公司,作为郑东汉的儿子自然会被称之为太子。

郑中基以歌手的身份出道,发型了专辑左右为难,情深等等。后来又进军影视圈,出演了家有《喜事2009》、《花田喜事2010》、《越光宝盒》等等。虽然郑中基不是专科出身,但是演起喜剧来得心应手。当然也有很多网友觉得郑中基演喜剧演得那么好,得益与他本人的脸长得就很有喜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章怀太子墓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章怀太子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章怀太子墓位于乾县梁山脚下,是乾陵陪葬墓。章怀太子李贤,为武则天所生,是高宗李治的第六子。原封雍王,后被立为太子,奉诏监国。李贤曾召学者注《后汉书》。他因抨击武则天的专横,于调露二年(公元680年)被以私藏武器、阴谋反叛的罪名废为庶人,流放到巴州。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逼其自杀,时年31岁。中宗复位之后,迁还其陪葬乾陵。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追封其为章怀太子。

李贤墓发掘于1971年至1972年。陵园长180米,宽143米。封土为覆斗形,底边正方,边长43米,高18米。地宫全长71米,宽3?3米,深7米。出土壁画、彩绘陶俑、三彩器、陶瓷器和石刻等文物600余件。李贤墓内共有50余幅(组)壁画,面积达400多平方米,内容极为丰富,并且大都保存完好。壁一国两制的题材反映唐代皇室成员的各种活动。墓道的东西壁面绘有狩猎出行、打马球、客使、仪仗以及青龙、白虎。墓室中描绘宫廷的歌伎舞乐、宫女逸情。客使图或称礼宾图,是唐朝的鸿胪寺官员迎接异域宾客的场景,这是以绘画手段表现中外友好交往的重要题材,同时也描绘出大唐帝国官员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马球图,是以唐代盛行的打马球运动为题材,展示出一幅激烈、紧张、奔路击球的场面。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数十幅壁画,狩猎出行图、客使图、观鸟捕蝉图、打马球图等作品,堪称千古不巧的名作,反映出唐代壁画艺术的高度成就。

唐章怀太子李贤(655年1月-684年3月),字明允,别名李德,武则天与唐高宗第二子,废太子。李贤曾率众文官注释《后汉书》,代表作有《君臣相起发事》三卷、《-要录》十卷等;“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做其侍读,任太子期间多次监国,朝堂内外一片赞赏。调露二年(680年),明崇俨被强盗杀害,武后怀疑是太子所为,李贤因此被废流放,文明元年(684年),丘神勣到巴州后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鹤唳华亭齐王妃为什么害死太子妃?幕后真凶是不是赵贵妃?

全文共 1962 字

+ 加入清单

太子妃下线,让很多人都难以接受,而在最新剧情当中,太子妃遇害的真凶也已经找到了,就是端上酥饼的那个宫女,她承认是齐王妃让自己这样做的。可是齐王妃怎么看也不像是这样会有心眼的人,她其实更接近于是一个蛮横类型的王妃,这样的人即便杀掉太子妃对她有利,她也未必会想得到,背后一定还是有人指点,或者有人安排吧。那么幕后真凶会不会就是赵贵妃呢?1.太子妃被害哪些人有嫌疑

在最近更新的剧情中,齐王最得力的助手李柏舟死了,萧定权也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只是编剧显然不太愿意放过萧定权,朝堂上终于可以松一口气,萧定权的“后宫”又出事儿了。刚刚娶回家的太子妃突然被毒死,最最要命的是,嫌疑最大的,是陆文昔!

虽说陆文昔的嫌弃很大,大到萧定权都有些怀疑她,但是观众都看得出来,这个毒死太子妃的人,肯定不是陆文昔。那么到底是谁给太子妃下了毒?其实用排除的方式,这个人就昭然若揭了!

第一个:赵贵妃

赵贵妃本身就不待见太子,一心想将太子拉下马,让自己的儿子上位,所以要毒杀太子妃,赵贵妃还是有嫌疑的。只是这一次还真不可能是赵贵妃,因为太子妃是赵贵妃请来赴宴的,如果她在下毒,就太过明显了。

第二个:五大王

虽说五大王才是隐藏在幕后最大的反派,但是毒杀太子妃,他还真没这个动机。一方面对自己的母亲不利,一方面还会牵连陆文昔,这两点,都不是他愿意的。

第三个:齐王妃

或许齐王妃有这个动机,但是以齐王妃的智商和智力,这样的局还真不太可能是出自她的手笔。

排除了上面这三位,目前嫌疑最大的,就是太子妃身边的陈内人了,一方面,陈内人嫉妒太子妃,一方面,陈内人也很恨陆文昔,借陆文昔之手来毒杀太子妃,一举两得,背后最大的受益人,便是陈内人了。2.是谁给太子妃下毒

张陆正向太子禀报,陆文昔称能够找出真凶。陆文昔盯着萧定权,她表示自己没有看清楚真凶的脸,但还是想凭着这一次机会彻查。萧定权思虑片刻,决定相信陆文昔一次,他当众承认是自己让人包围了登华宫。皇上对此很是不满,命萧定权赶紧撤人,可萧定权竟然口出狂言,称自己的监国令旨等于圣旨。

皇上气得暴跳如雷,他误以为萧定权舍不得监国太子的权位,便揪着萧定权的衣领将他怼到皇位上,厉声质问他到底要干什么。萧定权红着眼眶,他眼睁睁看着至亲至爱一个个离去,如今实在难以忍耐。另一边,陆文昔开始指认宫人,她让所有人把手伸出来,果然找到了一个染指甲的孙内人,陆文昔记得很清楚,当时端酥饼的宫人,就是染了这样的红色指甲。孙内人十分心虚,拔腿就跑,张陆正忙命人去捉拿。

孙内人急匆匆地跑到房间里,拿起一包毒药准备自尽,关键时刻,多亏李重夔将她抓住,扭送到了刑部。孙内人哪里受得了刑部的酷刑,她很快就招了,是齐王妃指使自己谋害了太子妃,不过在寿宴当日,齐王妃先行离开了。李重夔向皇上汇报,皇上扼腕叹息,如果齐王妃没走,这次就能一箭双雕,除掉太子妃和齐王妃,真是可惜。一旁的赵贵妃听到这话,连忙抱住皇上大腿,声泪俱下地哭诉自己和萧定棠毫不知情,但皇上只是冷冷地离开了。3.太子妃临死前想说什么

最讨观众喜欢的太子妃却匆匆忙忙下线了,这不免让观众有些遗憾。不得不说太子妃张念之的人物设定太讨人喜欢了,不仅知书达理,还温柔贤惠,纯洁得就像一道白月光。但太子妃却遭小人毒害一尸两命了。

太子妃中毒临死前躺在萧定权的怀里,却有话想对太子说。但由于太子妃中毒的毒性太强,太医也无力回天了。太子妃临死前真的很痛苦,她依然挣扎地想对萧定权说一句话。但此时的太子妃已经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了,她只能艰难地吐出一个字那就是“顾”字,并用手指向顾内人也就是陆文昔。

这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认为太子妃指向顾内人,就是指顾内人就是毒害太子妃的凶手,就连萧定权也认为顾内人陆文昔就是下毒之人。其实太子妃在临死前想对萧定权说的那句话,既不是说顾内人就是凶手,也不是要向太子揭开顾内人的真实身份。

太子妃一向很通情达理温柔善良,虽然她的身份尊贵,但她却非常喜欢和信任顾内人,对待顾内人也是情同姐妹。况且太子妃也已经知道了顾内人的真实身份,并且觉得自己有愧于她,甚至想补偿和告诉萧定权真相。但太子妃临死后,她却不想把顾内人的真实身份告诉萧定权了,从她对陆文昔说的这句话就知道了。

太子妃中毒倒下后,陆文昔前去把太子妃扶在怀里,太子妃对陆文昔说了一句话就是“我不会告诉太子的”。从太子妃说的这句话相信观众应该可以看得出了,太子妃临死前想对萧定权说的话,肯定不是要告诉太子顾内人就是陆文昔,更不会跟太子说顾内人就是下毒之人。

毕竟太子妃也知道,如果此时跟太子说出顾内人就是陆文昔,所有人包括太子在内都会认为,是陆文昔为了给父兄报仇毒害太子妃,那么陆文昔就跟毒害太子妃脱不了关系了。所以小编觉得太子妃临死前想对萧定权说的那句话既不是要揭开顾内人的真实身份,也不是指认顾内人是凶手,而是要萧定权照顾和保护好顾内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皇帝为什么不让太子结党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皇帝太子,本来就是父亲和儿子的关系,而且太子一般都是要继承皇位的,可是为什么皇帝在位期间,不允许太子结党呢?毕竟太子和朝臣打好关系,登基之后也好管理。至于原因的话,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所谓太子结党,是指太子为培养自己的势力,而过早地参与朝廷权力争夺引起政局动荡,在古代被称为“交通之罪。”

而太子是皇帝赐予的一个头衔,其实无权处理各方事物,但太子毕竟要继承皇位,需要得到历练,并不被禁止与人正常交往,而禁止太子结党也是有历史文化沿革的。

而皇帝是最高的立法者、司法者、行政长官、军事统帅,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涵,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就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才,不允许也不可能允许有其他势力发展。

最为主要一点就是,皇权面前无父子,皇帝怕太子结党之后抢夺自己的皇位。

大家可能忽略了皇帝和太子的年龄差距,古代和现代不一样,现代人二三十岁结婚,父亲比儿子大二十多岁甚至三十多岁很正常。但是古代不一样,一般成亲较早,特别是皇族子弟,基本上十三四岁就会结婚,而太子在册立之后,不用多久就会进行大婚,所以皇帝和太子的年龄差距较小。

比如,汉文帝出生于公元前203年——汉景帝出生于公元前188年,汉文帝就比汉景帝大15岁。齐高帝萧道成427年出生,而他的儿子齐武帝萧赜440年出生,父子两人相差13岁。这些都是很简单的例子,两个人就相差十几岁,换成你,你能不防着?再一个,皇帝要是活得久,像清朝康熙和乾隆这样长寿的帝王,重孙都能见到。

在这种情况之下,皇帝和太子年纪差距较小,皇帝还年富力强,但是太子面对皇权又蠢蠢欲动,很容易造成太子夺权逼位的事情。

如果太子有了心腹党派,而且这些还是掌权的朝臣,那么在大臣眼里,皇位迟早是太子的,在那个时候,皇帝的话语权必然是大不如从前,甚至为了更进一步,朝臣还会逼迫皇上退位,唐太宗李世民的手下不就正是这样逼迫唐高祖李渊换太子并且退位的么。

总而言之,皇帝之所以不让太子结党,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预防太子夺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懿德太子墓是哪个朝代的贵族墓葬中规模最大的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懿德太子墓是唐代的贵族墓葬规模最大的。

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长孙,唐中宗李显嫡长子。懿德太子墓,位于乾县乾陵东南隅的韩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也是目前所发掘唐代贵族墓葬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为复杂的一座墓葬。

懿德太子墓位于陕西乾县乾陵东南隅。1971年发掘。李重润于大足元年与其妹永泰公主被武则天杖杀。神龙二年,中宗复位后陪葬乾陵,并号墓为陵。该墓地表有双层覆斗形封土,周围设围墙,南面有土阙、石狮、石小人、华表等。地下由斜坡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四对小龛、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砖室组成。全长100.8米。

李重润,即懿德太子,本名重照,生于东宫内殿,唐中宗李显的嫡长子。避武后讳改。降生时高宗立为皇太孙,开府。中宗失位,太孙府废,贬庶人,别囚之。帝复位,封邵王。武后信谮而怒杖杀。追赠皇太子,谥懿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狸猫换太子的历史真相是怎样的?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狸猫太子是民间根据历史往事编出的故事,因为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既非刘后所生,而是宫人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抚养并成为皇后,赵祯年幼继位刘德妃就成皇太后并垂帘听政。

《狸猫换太子》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的一个文学故事,讲述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真宗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的故事。因故事脍炙人口,被后人竞相传颂。

不过,狸猫换太子是民间根据历史往事编出的故事,因为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既非刘后所生,而是宫人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抚养并成为皇后,赵祯年幼继位刘德妃就成皇太后并垂帘听政。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后来仁宗生母李氏憋屈病重时才被刘太后晋升妃位,李太后病故,刘太后怕仁宗将来知道真相对自己不利、以皇后之礼给予下葬,第二年刘太后逝世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 言下之意,宸妃乃刘后所害。宋仁宗极为愤怒,多年来对刘太后的恐惧全部都变成了对刘太后的怨恨。原来正是因为刘娥并非自己生母,才会对自己那么冷淡,才会经常刁难自己。宋仁宗立刻下令,派兵包围刘太后寝宫,包围刘娥娘家。然后派心腹前往李宸妃停灵的奉先寺,来到奉先寺之后,宋仁宗不顾大臣的反对,开棺验尸。

当时,刘太后虽然去世,可是朝中大臣多是刘太后故旧,杨淑妃虽然也是后宫长辈,可是在朝中却势单力薄。故此,开棺却意外发现,棺材中的李宸妃面貌如生没有中毒的迹象。宋仁宗撤去兵马下诏嘉奖刘太后的亲眷,燕王受到了惩罚,宋仁宗自己也亲自到刘太后灵前谢罪,焚香哭泣,说:“从今之后,在也没人会冤屈大娘娘了。”可是,对揭开此事的养母杨淑妃,宋仁宗却没有任何怪罪。从此之后,宋仁宗尊奉杨淑妃为章惠太后,对这位养母事事依从,极为孝顺。李宸妃之死真相被永久掩埋,民间对这位仁宗生母一生悲剧各种怜悯,根据这段往事编出各种故事演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太子石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在梵净山老金顶南麓,牛尾河源头处,耸立着一座海拔1748.2米,如剑劈斧砍成的石山,远远望去,俨然一巨人正在仰望,相传为皇太子所化,故名太子石。

相传明万历年间,神宗皇帝的妃子九皇娘到贵州梵净山修行。小太子见不到母亲,不吃不喝,大哭大闹。一天,他悄悄溜出皇宫,历经艰难险阻,受尽痛苦磨难,终于去到梵净山脚的牛尾河边。太子仰望金顶,呼喊母亲,撕裂人心、催人泪下的声音在山谷里回响,在群峰间激荡。神仙为之动情,母亲为之痛心。太子正想从绝壁爬上山去见母亲,却被神仙施法定在牛尾河谷里。太子脚不能动,就每天引颈探望,长得很快。神仙生怕太子长高了见到母亲,引起九皇娘思凡,又在太子头顶栽了一棵菩提,菩提乃梵净山镇山之宝,张张叶片都有一尊如来佛像。从此,太子不再长高,遂化为石。

景点位置

贵州省铜仁地区梵净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李靖又不是皇帝,哪吒为什么是三太子?

全文共 1257 字

+ 加入清单

哪吒身为陈塘关总兵李靖的第三子,还有一个称呼就是“哪吒三太子”,哪吒是李靖的第三个儿子,但是“太子”应该是用来称呼皇帝的继承人的,李靖从头到尾也没当过皇帝,为什么他的儿子会被称为是太子呢?哪吒三太子的这个称呼到底是从何而来,为什么会这样叫他?哪吒究竟为何会被称为太子,这样对玉帝会不会不尊敬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太子在古代是称呼谁的

在古代正史之中,即便是皇帝的儿子也不能都称为太子。唯有被明确可以继承皇位的那一个儿子,即嗣子,才可以被称为太子。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的大儿子李承乾曾被立为太子。其他儿子只是皇子,封王后可以称为某王,比如魏王,晋王等。

在魏晋以前,王的儿子中拥有继承权的,也能被称为太子。比如说曹操封魏王后,曹丕就成了魏国太子。曹植、曹彰等人只是普通王子。

不过,魏晋以后,便只有皇帝之嗣子才能称太子,诸侯王以下,包括公爵、侯爵等,其嗣子都只能称为世子。2、古代小说中太子很多

在古代小说中,规矩就不甚严谨。经常是王的儿子都叫做太子,并且还冒出了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等等说法。

比如《西游记》中,白龙马就被成为“西海龙王三太子”,西海龙王不是皇帝吧,人家是四海龙王之一。小白龙还有个大哥魔昂,他也被称为西海龙王大太子。

至于哪吒,在《封神演义》中,其父李靖为商朝八百镇诸侯之一,官拜陈塘关总兵,他是李总兵第三个儿子,因此,在《封神演义》中哪吒出场时,是被称为“三公子”!

且看原文:且说三公子哪吒见天气炎热,心下烦躁,来见母亲。

在《西游记》中,哪吒确实被称为“三太子”,那是因为从西游记一开篇,其父李靖就已经是托塔天王、玉帝敕封之降魔大元帅。

也就是说,哪吒的父亲李靖已经是王爵,是帝君级别。哪吒自然可以被称为三太子。

其实,在《西游记》中,四海龙王之子都可以称为太子,南天门看大门的都是什么帝君,李靖、哪吒的身份地位不知道比他们高多少,称呼个太子算什么呢?3、哪吒为什么是三太子

其一,是因为他的父亲李靖。李靖原为西昆仑度厄真人的弟子,另拜燃灯道人为师,是阐教的老三代弟子。在凡间时,他原本是商朝纣王部下的关口守将之一,曾任陈塘关的镇关总兵。反商伐纣,参与殷周大战后,后修道成圣,晋升仙班,居于天庭的云楼宫和毗沙宫。因其左手上常托着黄金玲珑宝塔,又被称为“托塔李天王”。李靖身为天王,其子被称太子,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其二,是因为哪吒自身的特殊经历。哪吒原本是古波斯和古印度教传说中的神仙,随着本土化的传教,佛教的护法军神“那咤”就演变成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哪吒了。其主要事迹有闹海屠龙,以及降魔伏妖再成仙成圣。哪吒出生奇异,一身神器,能变化三头六臂又或三头八臂,是百邪不侵专克摄魂夺魄的莲花化身。

从此,本为佛教护法神的哪吒,又跨界成为道教的护法神。从此,哪吒信仰兴盛于道教与民间信仰;他在道教的头衔为中坛元帅、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三坛海会大神等,并被尊称太子爷。加之哪吒成为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所以,“哪吒三太子”之名,经过一些道教典籍及神魔小说的推广,才被民间广为接受与熟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太子甲鱼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此菜系泰安市劳动大厦刘华明制作。2000年被评为泰山名菜。此菜造型美观大方,营养丰富。

主要原料有甲鱼一只(约750克左右)、0鸡一只(约250 克左右)、 净鱼肉200克、盐5克、味精3克、白糖3克、柱侯酱10克、海鲜酱5克、胡椒粉5克、花生油100克、葱10克、生姜10克、大蒜瓣20克、蚝油5克、八角3克、料酒5克、肥肉10克、蛋清2个。

制作时将甲鱼宰杀洗净入开水中烫一下,去掉脂皮及四趾,保留盖,其余斩成2分大小的块,0鸡斩成同样大小的块,将甲鱼和鸡块先过水,再过油备用,锅中加底油下入葱姜、八角煸出香味,料酒、蚝油、柱侯酱、海鲜酱、盐、白糖 、 胡椒粉、高汤倒入甲鱼,鸡块烧制入味备用,大蒜入油炸出备用;甲鱼盖放入白碗内,周围入上炸好的蒜瓣摆成形,然后将烧好的甲鱼倒入碗内,用保鲜膜封好,上笼蒸30分钟取出;将鱼肉加肥肉制成茸,加蛋清、盐、味精、葱姜水调好味,入开水中氽成3分大小的鱼丸备用;将蒸好的甲鱼去汤汁,扣入盘中, 将剩余汤汁提芡,在甲鱼上淋花椒油;将氽好的鱼丸围在甲鱼周围,浇白卤汁,略加点缀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狸猫换太子的刘妃是刘娥吗?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狸猫太子的刘妃,原型是历史上的刘娥,但实际上,“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不是真的。历史上刘娥既出身不显又无子嗣,不应立为皇后,后来宋真宗和刘娥便想出了借腹生子的方法。等李氏产子之后,便将儿子抱给了刘娥,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

《狸猫换太子》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的精彩故事,讲述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真宗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的故事。因故事脍炙人口,被后人竞相传颂。

狸猫换太子的刘妃,原型是历史上的刘娥,但实际上,“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不是真的。毕竟皇宫的戒备不会如此松散,妃嫔产子也不是想换就换的。历史上宋仁宗的确不是刘娥的亲子,他的母亲也的确姓李,可是事情却没有那么复杂。

宋真宗对刘娥极为宠幸,在自己的皇后郭氏去世之后想立其为后,但是却遭到群臣反对。认为刘娥既出身不显又无子嗣,不应立为皇后。后来刘娥身边侍女李氏,有一日梦到仙人下凡,托生其腹内为子。宋真宗和刘娥知道后,便想出了借腹生子的方法。等李氏有孕之后,便宣布刘娥怀孕,李氏产子之后,便将儿子抱给了刘娥,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李氏后来还生下了一个公主,才晋封才人,成为真宗后宫之人。

刘娥垂帘听政之时,基本上已经算是掌握了国家大权了。但是最后她却没有如同武则天那般自己当皇帝,可见她不是坏人,所以这些故事都是虚构的,历史上没有“狸猫换太子”事件。只是有些人嫉妒她,还编了个故事来严重伤害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狸猫换太子故事原型发生在哪个朝代?是宋朝还是明朝?

全文共 2226 字

+ 加入清单

狸猫太子的故事,是戏曲当中一个很精彩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看起来就像是假的一样,不过在历史上,却的确是有这段故事的故事原型的。不过,对于故事原型发生在哪个朝代却产生了争议,有人认为是宋朝时期,但是也有人认为应该是明朝时期。究竟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原型是哪个朝代发生的事情呢?故事原本又是怎样的?

一般认为,“狸猫换太子”故事,最早源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也是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一个章回,描述宋真宗赵恒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掉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赵恒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事实真是如此吗?史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观点一,认为“仁宗认母”与包拯毫无关系。传说包公最辉煌的功绩,就是审理“狸猫换太子”案中,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亲生母亲。按照故事描述,它是发生在仁宗亲政(公元1032年)之前。但史料认为,包拯当时还是一个布衣百姓。直到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29岁的包拯才考中进士,本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后来由于包拯为孝敬年事已高的双亲,请求回到家乡附近任职,于是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这样包拯还是不在父母身边,故辞职回家,孝养双亲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才在亲友劝告下,离家去天长县(今属安徽)任职,而这时他已经40岁步入中年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去过京城,根本不存在帮助仁宗寻找生母的可能性。

观点二以纪连海为代表,认为历史上并不存在这出剧情,而是发生在宋真宗的儿子宋仁宗身上的两个真实故事的拼凑。

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侍奉真宗刘德妃的宫女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亲自抚养,后来在年幼时继承了皇位。这样,刘德妃就成了皇太后。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但刘太后仁慈厚道,当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时,刘太后将其由宫女晋升为宸妃。后来李氏病故,刘太后还以皇后之礼给予厚葬。过了若干年,刘太后逝世后,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仁宗大怒,要杀死刘家全部族人。好在宸妃灵柩尚在,于是仁宗开启宸妃之棺察视。发现其葬礼实超皇后标准,最后相信刘皇后并没有害死自己的母亲。

据悉,宋朝皇帝临幸妃嫔,都会将一个抱枕送上。可仁宗一直无子,突然有一天民间有个青年自称是宋仁宗的亲骨肉,皇上一听非常重视,命令官员一定要查清。当时的一位官员将该青年带至面前问话,发现青年精神有些失常,遂将青年发配汝州。汝州距离包拯执政的开封很近,获悉此事后,包拯亲自查办,发现该青年的母亲当年确实是仁宗宫里的宫女,而且还有一个皇帝御赐的抱枕!再查下去,发现该宫女当年被临幸后并未怀孕,被逐出宫后就和乡间一男子结了婚,随后生下了一女一儿。此儿就是这个自称皇帝亲骨肉的青年。查实清楚该青年不是仁宗的亲骨肉后,包拯奏明仁宗,将“谣言惑众”的青年斩首。这就是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假皇子”事件。

观点三,认为故事背景发生在宋朝是原作者虚构的,其实是取材于明朝成化年间的事情。

万贵妃虽比明宪宗大17岁,却深受明宪宗宠爱,成化二年(1466年),万贵妃生下一个儿子。母由子贵,可第二年该儿子就夭折了,万贵妃此时已38岁,在古代已是不能再生孩子的年纪。明宪宗虽对万贵妃情有独钟,但他必竟需要子嗣,所以也常宠幸其他妃子和宫女,期望可以子孙满堂。无奈的是,不管哪个妃子或宫女,只要是怀上龙种,都会被万贵妃暗下毒手,或是强迫她们堕胎,或干脆害死母子。所以明宪宗一直都没有儿子。

偶然机会,宪宗到内库,见到一个纪姓女史,见她谈吐不俗,十分喜欢,当晚就临幸了她。有道是,皇帝身边女子多,临幸没几天,明宪宗就忘了这个女人,可纪女史却怀上了身孕。当纪女史肚子渐大,终被万贵妃知晓,她立马命宫婢拿烈性堕胎药给纪氏吃。好在那宫婢心善不忍下手,冒着杀头危险,为保住纪氏腹中孩子,向万贵妃谎报说,纪氏并未怀孕,只是肚子有“病痞”,故肚子肿胀。万贵妃听闻此说,再也没追究,只把纪氏打发到安乐堂居住。因安乐堂是收容老病宫女之处,纪氏要想再见宪宗就万般难了。

于是在安乐堂中,纪氏生下了一个瘦弱男婴,他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太监张敏对明宪宗皇帝是忠心耿耿,有心要保住皇帝唯一的儿子,又惧怕万贵妃势力太大,弄不好自己和皇子性命全难保,所以他和纪氏商议后,把皇子交给了废后吴氏秘密抚养。

转眼六年过去,皇子艰难地长大。有一天,宪宗让太监张敏为自己梳理头发。他一边打量镜中的自己,一边叹息道:“我已年满三十,老之将至,却至今也没有一个儿子。”张敏见皇帝如此忧伤,终于按捺不住,立即伏地叩头,说:“老奴死罪,万岁您已经有儿子了。”张敏将来龙去脉一一告诉了宪宗,宪宗一听,大喜过望,马上亲自前去,召见皇子。然后父子相认,皆大欢喜,宪宗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佑樘”。可不久纪氏便突然去世了,很可能是万贵妃下的毒手。其后万贵妃几次谋害朱佑樘不成,被活活气死。再不久,明宪宗也追随他的爱妃而去,朱佑樘得以登基称帝。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中,有许多人物可以从这里找到原型,万贵妃和刘妃一样嫉妒心太重,阴险毒辣,而保全了朱佑樘的也都是一个不知名的宫婢和一个太监张敏,与狸猫换太子中的宫女寇珠和太监陈琳只是大同小异罢了。当然,现实生活没故事编写得那么美好,既没有包拯那样的清官,也没有“迎接生母”的荣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汉武帝的太子死的真是太冤枉了,他该怎么做才能保命?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汉武帝得知太子被冤后,是如何给太子报仇的?

那个时候其实无论怎么做都没有办法保密,因为有心陷害再加上父皇的不信任,那么无论怎么解释都无济于事。

汉武帝时期,曾经发生过一件巫蛊之祸,那个时候的汉武帝才刚刚登上皇位,汉朝的国力也出现每况日下的阶段,为了能够更好的平稳朝举,所以就只能够借用外边的力量。

卫青在汉朝军队中绝对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与此同时也能够和长公主在一起,但是最终还是功高震主。

卫青早已进入到可以干政的状态,所以汉武帝的心中也同样会拥有着许多的担忧,正好霍去病出现。为了能够有效起到一个压制的效果,所以就开始重用他,而这种态度也会让太子彻底失去了宠爱,也同样发生了悲剧。

朝堂之上的人一直都会比较揣摩皇上的心思,如此表态也会导致所有人开始转变方向,也开始加注到其他的皇子头上。

江冲之所以能够得到汉武帝的认可,也同样是离不开察言观色,因为担心被太子出事情,看着汉武帝已经有警戒之心,再加上汉武帝的身体不好,所以也担心有人可能会借机行事。在当前的局势之下,各方面的势力在逼迫之下,导致太子一直能够选择杀掉乱臣贼子,只是很可惜被认定为是叛乱,最终的结果也是注定的全军覆没,更是损失了1万多人,在看到太子被杀之后,然后也只能够选择自杀。

汉武帝后期知道太子是冤枉的,自然也会给太子报仇,当时导致40万人全部被杀,这也算是给自己的太子复仇,这本来也是一个报复性的惩罚,与此同时也会导致其他的一些人受到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张良为什么要帮助吕雉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

全文共 912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的皇后吕雉一直痛恨戚夫人,自然也不喜欢她的儿子刘如意,以至于在刘邦死后,她就找机会对戚夫人下手。而在刘邦还在世的时候,曾经有意要废掉当时的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吕雉想办法找谋圣张良帮忙。那么,身为刘邦的谋臣,张良为什么最终会帮助吕雉呢?

汉朝的张良是刘邦手下重要的谋士,他不仅帮助刘邦平定了天下,而且还曾协助吕后立刘盈为太子。其实汉高祖刘邦宠幸的是貌美如花能歌善舞的戚夫人,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长得酷似刘邦,因此刘邦多次表示要立刘如意为太子,不过此举让刘邦的结发妻子吕雉感到非常惶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刘盈做太子,她煞费苦心,不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有人建议他,去找张良。此时的张良远离政治漩涡,在山下隐居起来。吕后派人去了几次,张良避而不见,不是不想见,而是张良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毕竟这是刘邦的家事。按照当时的做法,无论立谁为太子,对另一个人都是巨大的伤害。而且皇家无亲情,况且自己已经把秦朝给灭亡了,已经给韩国报了仇,无论谁当皇帝,对自己都是无所谓的事情。

但是张良还是给吕后只招了,就是去找名满天下的商山四皓,那商山四皓轻易不露面,当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出现在自己面前为刘盈说好话的时候,悲愤地对前来饮酒的戚夫人说:“我本欲改立太子,无奈他已得四皓辅佐,羽翼已丰,势难更动了。”然后长叹一声,戚夫人也凄楚不已,随后,刘邦让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则借着酒意击筑高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弓矢,尚安所施!”

那么张良为何要帮助刘盈做太子:

其一,刘盈是皇太子,又是嫡长子。封建社会最忌讳废长立幼。刘盈谨言慎行,没有留下什么把柄。

其二,戚夫人虽然能歌善舞,但是只是得到刘邦的宠幸,这和刘邦的结发之妻吕后无法相比。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吕后的杀伐决断深为大家佩服,拥护刘盈,就是拥护吕后,自然能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打开一方天空。

其三,吕后身后有很多开国功臣相助,毕竟他们和吕后有共同语言,而戚夫人比较年轻资历尚浅,这些人沟通较少,自然也会拥护吕后。

其四,吕后虽然强势,毕竟岁月不饶人,肯定要死的,刘盈虽然是皇太子,但年轻又比较懦弱,这样人比较控制;而刘如意如果像刘邦,肯定比较强势。这样的人无法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世子和太子的区别是什么?应该怎么区分?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在秦朝建立前,太子是诸侯的继承人的称号,也是天子——周王(商帝、夏后)的继承人称号。但是,周王的继承人一般也注明为世子,意思是世代继承大位的天家之子。诸侯是五级封爵,可是他们的嫡长子(国君位置的法定继承人)都可以叫做太子,同国号连称。

世子和太子的区别:

1、太子是皇帝继承人的正式封号,世子是亲王法定继承人的正式封号。

2、世子是古代诸王公侯嗣子之称谓,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之称谓。从曹魏始,诸王公侯嗣子改称呼为世子 ,此后的朝代大多以王爵嫡子为世子。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称皇太子,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之为皇太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称太子或世子。汉以后,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太子”成为了皇位继承人规定的称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刘彻是怎样成为皇帝的?汉景帝为什么要立刘彻为太子?

全文共 186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太子在古代是一国之本,作为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对于皇帝来说,太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选择太子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汉景帝之后虽然是汉武帝,但是汉武帝刘彻当年的太子之位得来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在他之前,原本已经有了一个太子刘荣。那么,为什么后来汉景帝会废掉刘荣,而将皇位交给了刘彻呢?

1.汉景帝有封号的老婆不多,如薄皇后、王皇后、栗姬、程姬、唐姬、贾夫人、王夫人,共七人。在这七个老婆中,若论早年用情之深宠爱之隆,当属栗姬了。

汉景帝共有十四个儿子,长子刘荣、次子刘德、三子刘阏于为栗姬所生。从这一点看,可以推测,栗姬是汉景帝为太子时的第一个女人。当时,薄氏为太子妃,但汉景帝对薄妃不甚宠爱,栗姬才是汉景帝的初恋。栗姬是齐国人,家世、名讳不详,可能只是当时汉景帝的一名侍女,出身较寒微,但能歌善舞,与汉景帝很合得来。

2.汉景帝即位后,立薄妃为皇后。由于皇后没有生育,现有的九个儿子无一为嫡出,在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让景帝伤了不少脑筋。过了三年,汉景帝又陆续添了几个儿子,其中,第十子刘彻出生时,出现了祥兆,汉景帝很喜欢。觉得不能再等了,于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四月,根据无嫡立长的原则,将栗姬所生的长子刘荣册立为太子,同时,封王夫人(后被立为皇后)所生的十子刘彻为胶东王。

有了好事,自然会有人来巴结。刘荣被立为太子后,汉景帝的姐姐刘嫖,主动找到栗姬,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嫁给刘荣当太子妃,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原来,汉景帝即位后,刘嫖为讨景帝欢心,频频给景帝进献美女,致使栗姬失宠,每天都发些无名之火。刘嫖今番来想好事,栗姬的态度很坚决,“谢长公主,不许”(见《汉书·外戚传》)。东方不亮西方亮,刘嫖转而将目光投到了王夫人身上,让女儿陈阿娇跟刘彻好上了,于是,后来有了“金屋藏娇”这个典故。

为了让阿娇成为国母,也为了报复栗姬,刘嫖隔三岔五地在汉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还不断地夸赞刘彻,汉景帝也认为,刘彻德才兼备,而且,又有从前他母亲梦日入怀的祥兆,所以,对刘彻愈发宠爱。有一次,刘嫖对汉景帝说:“栗姬与诸贵人幸姬会,常使侍者祝唾其背,挟邪媚道”(见《史记·外戚世家》)。在汉代,“祝唾其背”是一种巫术。汉景帝听后,对栗姬生出厌恶之心,但念及多年来对栗姬感情深厚和太子刘荣,并没有对栗姬怎么样。

3.景帝六年九月(公元前151年),汉景帝废黜薄皇后。为了皇后之位,六个女人争得焦头烂额,汉景帝也因此害了一场大病。一天,景帝带病找到栗姬,说:“属诸姬子,曰:‘吾百岁后,善视之’”(见《汉书·外戚传》)。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景帝想把后宫所生的那些儿子们托付给栗姬,并对栗姬说,我死了之后,请善待他们。很明显,汉景帝可能觉得身体扛不住了,向栗姬托付大事,以此来试探栗姬的想法和态度,并有意让她当皇后,毕竟她是太子刘荣的母亲。

这真是天上掉馅饼得大好事啊!不知是任性愚蠢,还是觉得有太子这个靠山而嚣张,栗姬不但没听懂汉景帝的弦外之音,而且,当时的反应很强烈,“怒不肯应,言不逊”(见《汉书·外戚传》)。不答应就不答应吧,还出言不逊,栗姬那天显然是吃错药了。至于栗姬如何“言不逊”,《史记》《汉书》等正史可能出于为景帝这位尊者讳,均没有记载,野史中倒有相关记载。《汉武故事》载,“栗姬怒,弗肯应,又骂上‘老狗’”。《前汉通俗演义》中说:“景帝忍耐不住,起身便走。甫出宫门,但听里面有哭骂声,隐约有‘老狗’二字”。

野史并非空穴来风,必有一定的根据。在历史上,骂皇帝是狗,而且是老狗,栗姬是第一人。听到这两个极其刺耳的字后,“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也”(见《史记·外戚世家》),内心非常生气,只是为了保持帝王尊严,没有发作而已。事情不可能就这么结束了。栗姬因心性狭窄,又太过任性嚣张,骂了不该骂的人,骂了不该骂的话,这不仅导致了她的彻底失宠,毁了她自己,还牵连到了她的儿子太子刘荣。此时,汉景帝心中的天平指针,已渐渐偏向了刘彻。

接着,王夫人又火上浇油,“又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之前,汉景帝因为栗姬之事,本来就很反感,这下更冲了汉景帝的肺管子,只是可怜了那位被王夫人当枪使的大臣。

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正月,汉景帝废刘荣为临江王。栗姬闻讯后,“愈恚,不得见,以忧死”。后来,汉景帝立王夫人为皇后,立刘彻为太子(即日后的汉武帝)。关于此次废立太子事件,司马迁曾说:“栗姬负罪,王氏乃遂”(见《史记·太史公自序》)。既然是“负罪”,肯定不是小事,也可得知栗姬骂景帝“老狗”此等辱君之事并非无中生有,只是在史料中被春秋笔法隐去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国王巧选太子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远古时候,有一个国王非常英明,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一片繁荣景象。

可是有一件事,使他愁眉不展,那就是他年至花甲,膝下仍无一子。

有一天,国王想出了一个办法,说:“我要亲自在全国挑选一个诚实的孩子,收为我的义子。”他吩咐发给每一个孩子一些花种子,并宣布:“如果谁能用这些种籽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那么,那个孩子便是我的继承人。”

所有的孩子都种下了那些花种子,他们夜以继日,浇水、施肥、松土,护理得非常精心。

有个名叫雄日的男孩,他也整天用心培育花种。但是,十天过去了,半月过去了,一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依然如故,不见发芽。“真奇怪!”雄日有些疑惑。

最后,他去问他的母亲:“妈妈,为什么我种的花不出芽呢?”

母亲同样为此事操心,她说:“你把花盆里的土换一换,看看行不行。”

雄日依照妈妈的意见,在新的土壤里播下了那些种子,但是它们仍不发芽。

国王决定观花的日子来到了。无数个穿着漂亮服装的孩子涌上街头,他们各自捧着盛开着鲜花的花盆,每个人都想成为继承王位的太子。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当国王环视花朵,从一个个孩子面前走过时,他的脸上仍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忽然,在一个店铺旁,国王看见了正在流泪的雄日,这个孩子端着空花盆站在那里。国王把他叫到自己的跟前,问道:“你为什么端着空花盆呢?”

雄日低着头,他把他如何种花,但花种子又长期不萌芽的经过告诉给国王,并说,这可能是报应,因为他在别人的果园里偷摘过一个苹果。

国王听了雄日的回答,高兴地拉着他的双手,大声地说:“这就是我的诚实的儿子!”

“为什么您选择了一个端着空花盆的孩子做接班人呢?”孩子们问国王。

于是,国王说:“孩子们,我发给你们的花种子都是煮熟了的种籽。无论你们怎样培育,也不会开花结果。”

听了国王这句话,那些捧着最美丽的花朵的孩子们,个个羞得抬不起头,你们心中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培育出如此鲜艳的花朵,是因为换了其它的种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诸英是清朝的第一位太子,为何没能当上皇帝呢?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大清的第一皇太子,却没能登上皇位

主要是因为情商太低,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人际关系,所以最终就会树立很多的敌人,也同样只能够自食恶果,最终英年早逝确实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可惜。

褚英亲生母亲就是努尔哈赤的原配,两个人在结婚的时候,努尔哈赤整体的实力还并不是很强大,这种在妻子的帮助之下,才能够拥有着更好的辅助,所以就能够有效打破被挤兑的局面。因此对于这个大儿子也同样会寄予厚望,后来自己的妻子很早死亡,努尔哈赤也会对于这个大儿子有着很多的愧疚,也决定一直带在身边教育。

在征战沙场的时候,大儿子也会一直留在自己的身边,有一次不小心进入到陷阱中,努尔哈赤也会担心孩子的安全,所以马上就找了一个掩护,然后就和对手决一死战,好在在这一次的对战中还是能够获得胜利。

努尔哈赤一直都会用自己不服输的精神,很快就能够和各个部下集结在一起,在这一个过程中,太子也同样已经成为了一个英勇的战士,在战场上也能够展现出如同父亲一样的能力,很多次都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这也说明努尔哈赤真的非常看重这一个太子,不仅仅是因为母亲的关系,在众多的孩子中这个孩子本身就是出类拔萃的。

可能就是因为童年经常性的上战场,所以性格就会变得比较扭曲,人也是一个特别暴躁之人。经常性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大发雷霆,根本就没有办法和其他的人和平的相处,经常性都会打打杀杀,这也会让所有的大臣觉得有一些抱怨,在经过一番折腾之后,没有办法才只能够选择去除所有的权利,然后把这位太子关押起来。可是在这个时候还一天到晚不停扬言着要复仇,努尔哈赤没有办法,只能够忍痛杀掉自己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武则天有没有杀太子李弘 李弘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1867 字

+ 加入清单

李弘是李治和武则天的长子,从地位上来说,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只是有一个武则天作为母亲,李弘想要成为皇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事实上李弘死后才被追封为皇帝。李弘也曾经被立为太子,但是却没能当上皇帝就先死了,李治和武则天悲痛万分,将他追封为皇帝,但很多人对于李弘的死非常怀疑,会不会是武则天下的手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李弘是怎么死的

李弘,是的第五个儿子,也是所生儿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个。李弘五岁时,废掉原先的太子,改立李弘为太子。上元二年四月,年仅二十四岁的芳龄,皇太子李弘在随父皇、母后游幸东都苑内最西端的合璧宫时,突然死于宫中绮云殿。高宗悲痛不已,破例追赠太子李弘为“孝敬”,并以天子礼仪下葬。

然而,年纪轻轻的李弘突然就死了,原因何在呢?官方的说法是,李弘患病而亡。李弘从小体虚多病。甚至到了后期监国时,处理不了政务,政务都一概交由东宫官员戴至德、张文瓘、萧德昭等人代为处理。唐高宗在封李弘为孝敬皇帝的制文中说:“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顾惟耀掌之珍,特切钟心之念,庶其痊复,以禅鸿名。及腠理微和,将逊于位,而弘天资仁厚,孝心纯确,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里面说的是太子李弘久染疾病,又听说父皇要禅位给自己。一向孝顺的李弘,表示承受不起,伏地痛哭,加上原本就有疾病,导致一病不起。

2、李弘是被武则天杀的吗

但是还有一种说法,说武则天为了独掌大权,而将李弘鸩死。时,史官在《唐历》中写道:“弘仁孝英果,深为上所钟爱。自升为太子,敬礼大臣鸿儒之士,未尝居有过之地。以请假二公主,失爱于天后,不以寿终。”所谓“不以寿终”,可以解释为李弘中年夭折,受了毒害。

请嫁两公主的事。武则天对后宫的政敌残忍霸道,被武则天迫害而亡,她的两个女儿,义阳、宣城二公主也被幽禁于掖庭。太子一次特意去看望她们,看到两位公主过着非人的生活,非常地凄惨。回去马上上奏高宗,请求让她们出嫁,这样就可以挽救她们。高宗同意,两位公主被安排了婚嫁。可是这可把武则天的得罪了。

唐肃宗的国师,曾经对唐肃宗说过:“高宗大帝有八子……天后所生四子……长曰孝敬皇帝,为太子监国,而仁明孝悌。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立雍王贤为太子。”是说天后(武则天)打算临朝听制,所以鸩杀李弘,改立傀儡。也指明武则天是李弘之死的元凶。上元元年八月,在武则天的鼓动下,唐高宗下诏“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内外称为“二圣”,武则天已经与唐高宗。这时候的武则天,早已习惯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在权力的道路上越走越高,当然很不希望太子来分他的权。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做法比较谨慎,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不置可否。称:“《实录》、《旧传》皆不言弘遇鸩”,表示对武则天鸩杀李弘一事审慎和怀疑。但又在《考异》里留了几句老实话:“按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以传疑。”表示武则天毒杀李弘,大有可疑。

3、李弘和武则天的冲突

不管怎么说,李弘跟武则天的冲突是有的。不仅是政治冲突,还有感情冲突。武则天为人残忍,手段凶残,而太子则“仁明孝悌”,一个严厉,一个宽容,两个人的性情和行为上都有冲突。上面所说李弘请假两公主是一事。

李弘一次听东宫官僚率更令郭瑜讲《春秋传》,讲到楚子商臣一事。之长子,名曰商臣。楚成王立为太子,以后又喜欢少子职,打算废掉商臣而立职。商臣先发制人,围困王宫,楚成王临死前想吃熊掌,商臣不许,就要杀死成王,取而代之。太子掩卷叹道:“世上还有这样不忠不孝的人,这样的事臣子实在所不忍闻。经籍是圣人要垂范后世的,怎么会写上这种事?”于是改读《礼记》。

李弘监国时,当时关中大旱,百姓饥乏。李弘想了解外面的情况,命令取廊下士兵的吃的给他看,发现有的竟然在吃榆皮蓬实,于是派太子家令把他们的粮食都补足。

在隋唐时期,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当时,正在倾力讨伐高句丽,师旅频出,逃亡的士兵非常多。为此,朝廷下诏,征辽军人逃亡限内不首及更有逃亡者,身并处斩,家口没官。李弘上书建议,说这个规定太严厉,有许多原因导致他们的逃亡,这样规定恐怕牵连太多。《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请求逃亡者,免其家口配没。这个建议被高宗采纳,于是军人家庭避免了无辜的牵连。同州沙苑地,是天子打猎的地方,土地广阔,土壤肥沃,李弘又上书请求赐给无地的贫民,高宗也允许。

从上面可以看出太子李弘的仁爱,跟武则天的暴悍风格完全相反。李弘完全是大唐社稷的优秀继承人,可惜天不假命,中道崩殂。而他究竟是否被武则天毒杀,也成了历史上一个永久的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如果皇帝死了,是太上皇复位还是太子继位?

全文共 1500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历史上并不存在这种情况,但是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一个朝代同时存在太上皇皇帝太子三个人,太上皇虽然退位但是手握重权,而皇帝突然病死了,那么下一个当皇帝的应该是谁?是掌握大权的太上皇,还是理所应当的继承人太子?太上皇也是可以复位的,历史上也有朱祁钰夺回皇位的例子,那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是谁来当皇帝?

早在秦王赢政自封为始皇帝后,便追封自己的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以表示他对死去的先王的尊崇。这是太上皇称呼的最早应用。

刘邦打下天下后,他的父亲还活着。刘邦已经是皇帝了,刘邦他爹该叫什么呢?经过讨论,决定把刘邦他爹叫太上皇,意思就是位居皇帝之上。所以在中国古代皇帝退位之后,就被称为太上皇。

我们都能想到,中国的皇帝一般都是终身制,不是任期制。原因很简单,皇帝的位置那么好,谁坐上了还想下来?(虽然实际上并不是像看起来那么好。)对于大多数皇帝来说,谁要我的位置我就要谁的头。

这就导致了,中国的太上皇真是凤毛麟角。他们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因事被逼退位和主动退位两种。

被逼退了太上皇占大多数。在中国古代的杰出代表有唐高祖李渊和唐玄宗李隆基。

唐高祖李渊有个好儿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过于迫切的想得到皇帝之位,就在玄武门干掉了自己的兄弟,并且逼宫自己的老爹李渊。李渊无可奈何,为了保全性命,只好把天下送给了李世民。

唐玄宗李隆基,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老来越来越喜欢玩乐,不理朝政,宠信佞臣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其实当时不管朝廷还是天下,都处在一种岌岌可危的状态。

此时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大军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攻下洛阳,打下潼关,兵锋直指长安。

唐玄宗一看打不过怎么办?逃呗!他就急急忙忙的收拾行李,带着宠臣和家眷们像四川逃去。可是他的太子李亨觉得这么跑到四川去也没啥用,还不如找个地方收拾收拾,准备抵抗叛军呢。于是他辗转之后到了灵武(今宁夏),组织军队反击,并继位做皇帝,是为唐肃宗。继而追封他老爹为太上皇。唐玄宗看木已成舟,也无法改变这一现状。只好当起了太上皇了。

以上两个皇帝,都是被迫退位,所以他们的待遇不怎么好,甚至还有些惨。

主动退位的皇帝比较著名的就是乾隆。乾隆活了89岁,当了61年皇帝,本来是能当64年的。但是乾隆觉得他在位时间不应该比他的祖父康熙时间长,于是就把位置传给了太子,是为嘉庆。

但是乾隆还牢牢把握着大权,他害怕交出权力之后,自己的下场会很凄惨。所以乾隆虽然名义上成了太上皇,但还是实际上的皇帝,所以最后几年他活得比较舒服。

看完了几位比较著名的太上皇和他们的下场,我们来讨论一下,皇上去世后是太上皇复位还是太子继位呢?

正常来说,都是太子继位,因为皇上去世的时候太上皇早死了。本身太上皇退位的时候就垂老矣矣,没有几年的活头了,怎么能跟他儿子比寿数呢?当皇帝死的时候,自然只能是太子继位了。

当然我们还得谈一谈老寿星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活了78岁,可以说是高寿了。他差点活过了他儿子,注意是差点,事实上,在他死后很短的时间内,当时的皇上肃宗就因病去世了。但是因为太上皇去世在先,皇上去世在后,虽然丧礼是比较麻烦,但是这不影响皇位的继承啊,太子即位就完事了。

凡事皆有特例。皇上死后,太上皇复位的事情也有发生。比如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国不可一日无主,其弟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后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这时朱祁钰已经病重,很快就去世了。朱祁镇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真是奇人一枚啊!

所以皇帝不好当,太上皇更不好当,且当且珍惜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长安十二时辰主谋是谁?是圣人、太子还是右相?

全文共 1164 字

+ 加入清单

长安十二时辰》的剧情当中,翻转来的实在是太多了,当很多人以为幕后主谋是和小说里面一样是何执正何孚的时候,何孚却被龙波出卖给了右相,龙波依旧带着伏火雷前往大仙灯,威胁了毛顺帮自己做事。而圣人露面时间也不长,但是给人却是一种似乎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难道这一切都是圣人的安排吗?

《长安十二时辰》接近尾声,所有的真相都将浮出水面。大人物争权夺利,小人物苟活玩儿命,即便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也能看出大唐注定的衰亡。幕后之人究竟是谁呢?无外乎有三个:圣人,太子,右相。我们依次来分析一下动机。

故事进行了一大半,我们才看见圣人的真面目。天宝三年,李隆基年近花甲,所以白须银眉没有丝毫夸张。唐玄宗李隆基比任何人都看重皇权,一生中与无数人争夺过,早就成为了一个薄情之人。在他眼里,人命比纸贱。

右相建造大使馆谋地害命,李隆基只关心那来使是否满意,毕竟这关乎着大唐的脸面和国威。长安城,天子脚下,死几个人又算什么呢?

所以圣人雇佣龙波,刺杀右相诬陷太子,顺势收回一些权力,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但李必曾猜出过圣人所施展的平衡术,只有太子和右相争权,权力才会紧紧握在圣人的手里。他又何必去打破这个平衡呢?所以主使之人不是他。

太子像极了他的父亲,有一个细节,李必为脱身假意答应右相之后与太子见面,太子得知右相拿到了证词先是冷言冷语,后听闻自己有翻盘的机会又以礼相待。这与两面三刀的元载有何区别?只是位置不同罢了。

太子的嫌疑最大,何监似乎也参与到了某个计划当中。但是他应该知道,一旦右相身死,陛下会第一个怀疑到他的头上。那倒霉的还不是自己?

徐宾手中的证据,让右相也有了嫌疑。为何狼卫待过地方的房产,都在右相的名下?右相雇佣龙波,自导自演一出戏为的是牵连太子,让自己独揽大权。听着好像确实很有道理,但其实不可能。

因为何孚真的想杀右相。如果右相真是主谋,不可能不提前知道何孚的身份。况且林九郎怕死的很,一旦失控,自己真的被杀怎么办?他不敢冒这个险。

排除了以上三个人,我们就可以考虑至今没有出场的角色,比如与大唐由盛转衰必不可分的人物,安禄山。何监在剧中提到过安禄山的名字,证明他不是完全被忽略的角色。天宝三年,安禄山很得宠,尤其和宰相李林甫私交甚好。

谋刺右相,破案不力,这些都是可以加在太子身上的罪名。也许长安城的一场闹剧,正是安禄山一手策划,在打压太子的同时,刺探一下大唐的虚实。

蛰伏几年,司机动手。即便是故事中的李必,也没能阻止“安史之乱”。市井中张小敬追凶暗流涌动,朝堂上太子右相权谋之争步步惊心。唯一温暖的的地方是开头那个理发匠领着他的女儿出来看花灯了。既宽慰,又担心。

曹破延劝说他们不要出门,但凡夫俗子哪能经得住诱惑?人生一世,没有比今年更美的灯节了。孩子笑得天真烂漫,却不知这火树银花,满城绚烂之下。是怎样一片,满目疮痍的人心啊。大唐的盛世,就此远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