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李广射虎文言文及注释(实用20篇)

浏览

4993

文章

30

篇1:不死之药文言文翻译 不死之药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不死之药》的译文:有个人向楚王进献长生不老药,通报官拿着药进入宫里,宫中的官员问道:“可以吃吗?”回答说:“可以。”这个官员就夺过药,把药吃了。国王大怒,派人杀宫中的那官员。

宫中的那官员让人对国王说:“我问通报官是否可以吃他说可以,我所以就吃了,我应该是没有罪的,有罪的应该是通报官。况且那客人所献的是不死的药,我吃了因此王杀我,这就是死药啊,那就是客欺骗国王啊。那么杀没有罪的臣,就证明了别人是欺骗国王你啊,不如免我无罪。”国王于是没有杀他。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

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注释

不死之药:传说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药。

荆王:即楚王。荆,楚国的别称。

谒者:专门为天子传达命令的官员,守门官。

谒:拜见。

中射之士:指宫廷中的待卫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两牧竖入山文言文翻译 两牧竖入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牧竖捕狼》的译文:有两个牧童上山,走到狼窝边,(发现)窝里有两只小狼。牧童俩就谋划着各自抓一只狼。两个人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数十步。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感到非常惊慌。

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让它痛嚎。大狼听到后,抬头看见这样,十分愤怒,跑到树下,狂叫不已,还用爪子抓树皮。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大狼听见声音,到处张望,发现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

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从头到尾,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再过一会,大狼奄奄一息,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原来它已经气绝身亡。

《牧竖捕狼》原文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不识自家文言文翻译注释 不识自家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不识自家》的翻译: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把鞋子悬挂在门外作为标志。一天他出门,到了中午,突然下起暴雨。他的妻子收起鞋子。到了快傍晚的时候,这个愚蠢的人回到家,却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走了吗?”他一直在门外徘徊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说:“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屋呢?”

愚蠢的人说:“门口没有挂鞋子,这就不是我家。”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不识自家》的原文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注释

曩:从前。

县:悬挂。

履:鞋。

志:标记。

及:等到。

暴:又猛又急的,大

薄暮:临近傍晚。

薄:临近

讶:惊讶。

徙:搬迁。

是:这。

汝:你

识:认识。

审视:察看。

熟:仔细

悟:恍然大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哑孝子文言文翻译注释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孝子文言文讲述了一名不会说话的孝子的故事,告诫人们孝顺父母的人,别人都尊敬他。相反不孝顺父母的人,即使腰缠万贯,也会遭人蔑视。做人要孝顺父母,尽心奉养父母。

全文内容:

崔长生,生而哑,性至孝,人呼“哑孝子”。孝子既哑,左手复挛,佣工养其父母。后乡里大饥,孝子行乞于乡,人悯之,遗以糟糠,受而纳诸箪,自掘野草以食。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父母赖以活。一日,途见故纸,中有遗金,守待失者而不得。月余,未见有求者,乃易猪饲之。猪蕃息,遂为父母备棺。孝子待人,诚而信。父母先后卒,哭之恸,棺葬于野,后不知孝子所之。

全文翻译

崔长生生下来就哑,品行很孝顺,人们(都)称他为“哑孝子”。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不能伸直,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吃剩的食物,(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竹篮中留着,自己则去挖掘野草来吃。

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竹篮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繁殖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人们)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师旷论学》的译文:晋平公向师旷请教,说道:“我到了七十岁的年纪,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亮烛灯呢?”晋平公说:“哪有身为臣子的人戏弄他的国君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师旷论学》

刘向 〔两汉〕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于:向。

吾:我。

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恐:恐怕,担心,害怕。

暮:这里指“晚,末”。

何:为什么。

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安:怎么,哪里。

戏:作弄,戏弄。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闻:听说,听闻。

而:表并列,并且。

阳:阳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愚人食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愚人食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及启示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愚人食盐》的译文:过去有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做客。主人和他一起吃饭,他嫌弃食物淡而无味。主人听到了,又为他在菜里添加了些盐。他吃了后觉得很美味,于是自言自语说:“菜之所以味道鲜美,是加了盐的缘故。很少就如此美味,何况量多的时候呢?”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不吃菜只吃盐。吃过后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

《愚人食盐》

僧伽斯那 〔南北朝〕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注释

食:食物。

闻已:听罢。

更:再次。

益:增加。

既:已经。

空:空口。

口爽:口味败坏。

所以:……的原因。

复:再。

爽:差、败坏。

智:智慧。

故:缘故。

反:反而。

患:祸患。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郭伋不失信于童儿文言文翻译 郭伋不失信于童儿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郭伋不失信于童儿》文言文翻译: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了西河郡美稷县,有几百儿童,各骑着竹马,在路旁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很高兴,所以来欢迎。”

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郭伋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巡视回来,比约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这是郭伋做人的方法。

《郭伋不失信于童儿》

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注释

郭伋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

西河美稷:地名

讫:完毕。

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竹马:骑在儿童胯下的竹竿。

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期(先期一日):约定的期限。

期(须期乃入):约定的期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翻译 郭进守信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的意思是:若皇上让臣失信于人,那么我以后就没办法用人了。“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出自文言文《郭进请官》,全文体现了郭进重诺守信的品质。

《郭进请官》

太祖时,郭进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赏尔一官。”岁余,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 ”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太祖于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译文

太祖时,郭进担任西山巡检。有人密报说他暗地里和河东刘继元有交往,将来有可能造反。太祖听后大怒,认为他是诬害忠良之人,下令将他绑起来交给郭进,让郭进自己处置。郭进却没有杀他,对他说:“如果你能帮我攻占河东刘继元的一城一寨,我不但赦免你的死罪,并且还能赏你一个官职。”

一年多后,这个人将刘继元的一个城诱降过来了。郭进将他的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请求给他一官半职。太祖说:“他曾经诬害我的忠良之臣,可以免掉他的死罪,给他官职却是不可能的。”下令还是将这个人交给郭进。郭进再次进言:“如果皇上让我失信于人,那我以后怎么用人啊。”于是,太祖就给那人赏了一个官职。君臣之间也是应该守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董遇三余读书文言文翻译注释 董遇谈三余勤读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董遇“三余”读书,出自鱼豢的《魏略·儒宗传·董遇》,全文译文如下:

有个想要跟从董遇学习,董遇不愿意教他,只是说:“在此之前必须先读书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董遇三余读书的原文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

1、从:跟从。

2、学:学习。

3、遇:董遇,三国时人。

4、言:此指董遇说。

5、义:意思。

6、见:通“现”,显现。

7、苦:极为,极力。渴:苦。苦渴:苦于

8、无日:没有时间。

9、或:有人。

10、言:说。

11、时:时辰。

12、以:是、用。

13、岁:年(这里指一年)。

14、之:的。

15、善:善于、喜欢(这里指对……有研究)。治: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塞翁失马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塞翁失马古文翻译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有一次,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邻居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几个月后,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邻居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大家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注释

塞上:长城一带。塞,边塞。

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善:擅长。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算命等。

胡: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故:缘故。

亡:逃跑。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

居:过了。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指经过的时间。

将:带领。

为:是。

富:很多。

好:喜欢。

堕:掉下来。

髀:大腿骨。

大:大举。

引弦:拿起武器。

近塞:靠近长城边境。

十九:十分之九;指绝大部分。

跛:名词,指腿脚不好,走路失去平衡,一拐一拐的;瘸腿。

保:保全。

化:变化。

极:尽。

《塞翁失马》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一鸣惊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翻译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一鸣惊人文言文翻译: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谜语,又喜好彻夜宴饮,淫乐无度,陶醉其中,不治理国事,把政务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的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

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

原文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盛行三十六年。

喜隐:喜欢说隐语,隐语即谜语。

沉湎:指陶醉于饮酒之中。不治:不问政事。

并侵:都来侵犯。

说之以隐:用隐语来游说齐威王。说,劝说,说服。

蜚(fēi):同“飞”。

县令长:县的行政长官,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人口不及万户的县,称长。

奋兵:举兵。

振:通“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七擒孟获文言文翻译 七擒孟获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七擒孟获》的译文:建兴三年,诸葛亮带领军队抵达南方的中部,所有的战斗都胜利了。(诸葛亮)听说有个叫孟获的人,是南蛮人所信服的。因此下命令将他生擒。已经抓住孟获后,诸葛亮让他参观汉军的兵营阵列,说:“这些军队怎么样?”

孟获回答说知:“以前不知道虚实,因此失败。现在蒙您的恩使我观看兵营阵列。只是这样,一定可以胜利!”诸葛亮笑,心里知道孟获还不服,放了他使他继续作战。七次放了七次活捉。但诸葛亮还想放了孟获。孟获说:“汉军威镇天下,南方人再道不反了。”于是诸葛亮进军,南方平定。

《七擒孟获》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至南中,所战皆捷。闻有孟获者,为夷汉所服,于是令生致之。既得,亮使观营阵,曰:“此军如何?”获对曰:“向不知虚实,故败。今蒙使观营阵,若止如此,定能胜!”亮笑,心知获尚不服,纵之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欲释获。获曰:“公天威,南人不复反矣。”于是亮进军,南中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覆巢之下文言文翻译 覆巢之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覆巢之下》的文言文翻译:孔融被判死刑后,朝廷内外惶恐惊惧。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有九岁,小的有八岁。两个儿子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脸上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覆巢之下》的原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注释

收:逮捕,拘禁,这里是被判死刑的意思。

琢钉:古代的一种儿童游戏。

了:全,完全。

冀:希望。

全:保全(性命)。

不(fǒu):通"否",表疑问语气,能否。

收:这里作名词,指抓捕他们的差役。

寻:不久。

身:身体,这里指限于自己一人。

寻:不久。

冀罪止于身: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已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复:助词,表反问语气。

故:依旧;仍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不鞭书生的文言文翻译 不鞭书生的文言文翻译注释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不鞭书生》的译文:王安期担任东海郡守时,天下混乱,他就下令:夜晚不能私自出行。差役抓了一个在夜晚出行的人。王安期问:“你从哪里来呀?”回答说:“从老师家听课回来,没发觉天黑了。”

差役问:“要鞭打吗?”王安期说:“鞭打书生而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放了他,并命令差役把这个人送回家了。

《不鞭书生》原文

王安期作东海郡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得一夜行人。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业书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

启发

处理问题要实事求是。“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学而迟归,当另行对待。王安期不一概而论,不鞭打书生,做得对。要让国家太平,不能只靠武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铸砚示志文言文翻译 铸砚示志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铸砚示志》译文:宋朝有个人叫做桑维翰,他的长相丑陋、形貌怪异,身子很短但脸很长。他经常看着镜子,对自己感到惊奇,说道:“七尺长的身躯,还不如一尺长的脸(看起来这么长)呢。”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考官讨厌他的姓与“丧”同音,因此不录用他。

有的人劝他改作其它的行当(不要念书了),他就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对别人说道:“如果这个砚台穿孔了,我就改行。”最后他在科举考试中以进士及第了。

《铸砚示志》文言文原文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卒以进士及第。

注释

1. 宋:宋代

2. 鉴:镜子

3. 屡:经常

4. 恶:厌恶

5. 或:有的人

6. 业:改变行业

7. 乃:于是

8. 自:亲自

9. 示:给……看

10. 易: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荆人袭宋文言文翻译注释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荆人袭宋讲述了楚国人偷袭宋国的故事。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做事情要随时掌握发展变化了的情况,以制定新的政策。告诉我们事物是会不停变化的,应该用更深的眼光看待事物。

原文内容: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全文翻译

荆国的人准备攻打宋国,派人先在澭河上做好标志。澭河水暴涨,荆国人不知道,按照标志夜晚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人,部队混乱就像都城的房舍倒塌一样。原来那时他们做的标志可以走过去,现在水情已经变化上涨了很多了,荆国人还按照标志走,这就是他们为什么失败。当今的国君效法先王的治国方略,就像这件事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王安石辞妾文言文翻译 王安石辞妾文言文翻译注释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王安石辞妾》的翻译:王荆公升任为知制诰时,吴夫人给他买了一个小妾,荆公见到了小妾,便说:“这是谁?”那女子说:“夫人让我在您身边侍奉您。”王荆公说:“你是谁家的?”那女子说:“我的丈夫是军中官员,运米时船沉,家中财产全部用尽(用来赔偿)还不够,还要卖了我来补偿。”

王荆公伤感地说:“夫人花了多少钱买你?”女子说:“九十万钱。”王荆公叫来她的丈夫,让那对夫妇和好如初,把钱全赏赐给他们。

《王安石辞妾》的原文

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

曰:“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实,尽以钱赐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曹冲智救库吏文言文翻译 曹冲智救库吏文言文翻译注释

全文共 993 字

+ 加入清单

曹冲智救库吏》的翻译:汉朝末年,战乱频繁,统治者多用严刑峻法。曹操的马鞍存放在仓库里,被老鼠咬坏了,管理仓库的官吏害怕被处死,商量着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自首请罪。但还是害怕不能免除罪责。

曹冲知道后,就对他说:“等待三天,然后再去自首。”曹冲于是用刀戳破(自己的)单衣,弄得像是被老鼠咬坏的一样,装出极不痛快的样子,来到曹操跟前。曹操看到儿子的失意神色,觉得奇怪,就问他有什么心事。曹冲回答说:“世上的人们都说,谁的衣服让老鼠咬了,谁就不吉利。如今单衣被老鼠咬了,所以心里很悲伤。”曹操一听,笑着安慰他说:“这都是些无稽之谈,不要信它。别再为这事苦恼了。”

一会儿,马房小厮进来向曹操报告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坏,何况马鞍是悬挂在梁柱上的呢?”他丝毫不加追究。还有很多犯下罪过的人,按照刑法应该被处死,都依靠曹冲的辩解得到了宽大处理。曹操把这些事情对大臣们说,表示有意传位于曹冲。

《曹冲智救库吏》的原文

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1)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2)。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3),犹惧不免(4)。冲(5)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6)。”冲于是以刀穿(7)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8),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9),是以忧戚(10)。"太祖曰:“此妄(11)言耳(12),无所苦也。”俄而(13)库吏以(14)啮鞍闻(15),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16)柱乎?”一无所问(17)。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戳,而为(18)冲微所辩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注释

⒈太祖:指曹操。

⒉啮(niè):咬。

⒊议欲面缚首罪:(他们)商量,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自首请罪。 议,商议,商量。欲:将要。 面,当面。 首罪,自首请罪。

⒋犹惧不免:还是害怕不能免除(罪责)。

⒌冲:指曹冲。对:回答。

⒍自归:自首。

⒎穿:戳。

⒏谬为失意:谎称内心有不快活的事。 谬,谎称,撒谎说。 失意,内心有不快活的事。

⒐见啮:被咬洞。见:被。

⒑是以忧戚:因此悲伤。是以,因此;忧戚,悲伤。

⒒妄:胡乱。12.耳:罢了。13.俄而:一会。14.以:被。15.闻:上报。16.县(xuán):同“悬”,悬挂。17.一无所问:丝毫不加追究。18.而为:而且被。为: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犀怪原文注释及翻译 《犀怪》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犀怪原文

余乡延溪有石犀牛,其来颇久。近岁居民艺。麦,被邻夜食几尽。牛主惧其讼己,乃故言曰:“早见收儿,吉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邻麦者,殆是乎?”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众口神。凡事何可不揆诸理?

译文

我的家乡有一头石犀牛,它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近年来乡村里的人种植了很多小麦。夜里,小麦几乎被吃光了。牛的主人因为害怕被邻居告,就故意说:“(我)早就把牛关起来了,石犀牛像喘气一样流汗流很多,而且嘴巴里还有青草。吃了别人的小麦,就是这样子的吧?”大家都相信了他,说石犀牛年代久远成妖怪。于是种植小麦的人家就拿着石块,断了石犀牛的脚,不再怀疑邻居的牛。哎,邻居的牛吃了小麦,石犀牛被抨击。石犀牛的外形,一旦被破坏,它的坏名声也就被人们口口相传。凡事有什么不可以考察它的原理呢?

注释

1、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东。

2、艺:种植。

3、讼:诉讼,打官司。

4、揆:度量,考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蒙人遇虎文言文翻译 蒙人遇虎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蒙人遇虎》的译文:蒙地的人穿着狮子皮做的衣服来适应旷野(的风寒),老虎看见他便跑了。他认为老虎害怕他,回去后就很自负,自以为自己了不起。第二天,他穿着狐狸皮做的衣服前往(旷野),再次与老虎相遇。老虎站那看着他。老虎不逃跑而激怒了他,(便)呵斥老虎,结果被老虎吃了。

《蒙人遇虎》原文

蒙人衣以狻猊之皮以适圹,虎见之而走。谓虎畏己也,返而矜,有大志。明日服狐裘而往,复与虎遇。虎立而睨之。怒其不走也,叱之,为虎所食。

注释

蒙:春秋时期鲁国的邑名

狻猊:狮子

圹:野外,旷野

返而矜,有大志:回家后便骄傲起来了,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矜:骄傲

睨:斜眼看。

《蒙人遇虎》的道理

《蒙人遇虎》告诉我们正确分析事物表面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事物的表面之后可能隐藏着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要认真探究时候背后内在的真正原因,去分析处理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