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李斯为什么不帮英明的扶苏通用20篇

浏览

3476

文章

31

篇1:为什么说李斯是小人 李斯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全文共 2179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这个人物可以说也是非常厉害的,帮助秦始皇嬴政建立了不朽的功业,更是为后世封建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对于李斯的评价却各不相同,有人觉得李斯很好,也有很多人觉得李斯是个真小人,如果说吕不韦是伪君子的话,那李斯就是个真小人,这种评价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要这样说,李斯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李斯的出身

李斯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个丞相,性格特点比李世民还要复杂得多,有人称赞他是伟大的政治家、书法家,有人骂他是串改圣旨的无耻小人。他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也许看过这个故事之后,我们自己心中就会有一个评价。

李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然而人穷志不短,李斯从小就知道自己追求什么,自己要达到什么。他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他的努力得到了一个小小的回报。当地(楚国上蔡县)的县官十分赏识李斯,让他做了一个掌管粮仓的小官。虽然是国家的正式编制,但是这样一个九品芝麻官,远远满足不了李斯。他在犹豫到底要不要丢掉这个铁饭碗,到混乱的时间去寻找更大的希望。

正在李斯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在打扫仓库的时候,突然看到了小老鼠,在偷吃仓库里面的粮食。这个老鼠又小又脏,看上去十分瘦弱。等到李斯来了以后,幼小的它十分惊慌,到处乱串,最后竟然被吓死了。在这个时候,李斯又发现了一只更大的老鼠,这个老鼠又肥又大。关键是胆子十分的大,看见李斯一点也没有惊慌,还是发着粮食吃个不停。就这样一件十分平常的小事,却让李斯有了极大的震撼,他想起了刚才被吓死的那个小老鼠,又看到了现在这个吃的肥肥大大的大老鼠。

“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人生也一样,我不能待在这个小地方,在这个混乱的大时代,不能害怕,不能恐惧。2、李斯向荀子学习

于是李斯马上向他的上司写了辞职申请,他出去以后开始打听,最终碰到了当时已经大名鼎鼎的荀子。荀子有个特别的规定:就是每个学生必须交五斗米作为学费,李斯虽然做过掌管仓库的小官,但是他从来没有往自己家拿过一粒粮食。他辞职以后几个月都流浪在外边,那一点微薄的俸禄也早就花光了。

这是正在李斯懊恼之际,他在荀子门下流连了好几个月,这时来了一个锦衣打扮的贵公子。这个贵公子与李斯一见如故,听了李斯的言语之后,便爽快的交了他们两个的学费。李斯和这个贵公子一起拜入了荀子门下,因为李斯年纪稍长,所以这个贵公子就称李斯为师兄。这个贵公子,便是后来的韩非。

在荀子门下几年之后,擅长交际与人相处的李斯,便很快得到了老师的真传。在李斯出山之时,群主问他,你出去之后想干什么?李答道:天下纷纷乱乱几百年,终归还是要统一的。学生出去就是要用老师的王道霸道思想帮助一个足够强大的国家,实现宏图霸业。

李斯出山以后便寻找他可以报效的国家,已够施展自己的大才。最终他瞄住了秦国,他先投身秦国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一个外交官。因为李斯性格外向,善于言辞。在丞相府中,深得吕不韦信任。便把他推荐给了秦王嬴政,让他做秦王嬴政的老师。

年幼的秦王嬴政深深的被李斯的王道霸道思想所吸引,他知道秦国经过这几代祖先的努力,已经能够实践李斯的思想。而自己当然也要接过祖先的霸业,并将它弘扬光大。两人一拍即合,在吕不韦倒台以后,李斯虽然在秦王嬴政的逐客令中,险些被逐出秦国国境。但是这个大才子以遒劲的书法和流畅的文字写出的《谏逐客书》,没有让他身处悬崖的边儿,反而升上了高高的天空。3、李斯和韩非

正当李斯深受秦王嬴政器重的时候,他同门的那位师弟,也就是帮他交学费的那位贵公子,突然来到了秦国。这位师弟比李斯的才能大多了,秦王嬴政一看到韩非写的书,便激动得大喊大叫,连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一直把一大卷书从头到尾读完才休息。看到秦王对自己的师弟如此器重,自己和师弟学的是一样的,自己会的师弟都会,自己不会的,师弟也会。一山不容二虎,李斯绝对不能眼看着自己到手的功劳,让别人给抢去。于是他就设计将韩非下狱,可怜口吃的韩飞不会辩解,最终死在监狱里。作为荀子的得意门生,韩非子的同门师兄,却为争宠使出这样的手段,李斯算得上是心狠手辣!

在李斯主持秦国国政之后,他帮助秦始皇发扬商鞅新法,为秦王嬴政这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添上了翅膀。秦朝统一以后,李斯拆出了秦王嬴政的心思,上书建议秦王嬴政称皇帝,并且实行郡县制。可以说李斯的建议是高瞻远瞩的,他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本版图与制度体系在这一点上,他无愧于伟人之称。

然而人这一生都避免不了走下坡路,说实话,有的时候做人真的不能太贪心。本来李斯从一个穷人到一个大帝国的丞相,足以让他光耀史册。然而人得到的越多,他就越怕失去。话说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向来不喜欢李斯这样的王道霸道之术。这个善良长公子,推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李斯就怕长公子扶苏继位以后,自己的丞相之位肯定不会保住,甚至连自己的脑袋都不一定能保住。

为了阻止这个状况的发生,李斯就和秦国王公的大太监总管赵高设了一条奸计,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长公子扶苏看到这份假的圣旨以后,竟然异想天开的要找李斯辩解。此时的李斯不知道是被赵高所迷惑,还是被自己的利欲熏昏了心,根本不理睬长公子扶苏。只对扶苏说了一句:长公子还说相信什么儒家思想,儒家不在于提倡孝道吗?现在你的父亲让你自杀,你却百般的找理由不想自杀,这有什么面目来面对你的父亲,还有天下的臣民。可惜意气用事的扶苏,竟然中了李斯的一个激将法自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李斯为什么来到秦国?李斯为何舍弃六国选择秦国?

全文共 1368 字

+ 加入清单

良禽择木而栖,只有自身拥有别无替代的能力,才有资格选择落在何处,如果没有什么本领,谁也不会重视。这一点,秦朝建立时的李斯应该是深有感触。只不过,他在选择要让自己强大起来的时候,想的并不是这些。那么,原本是楚国人的李斯,为何会来到秦国?他又有什么样无可替代的本事,能够让他在秦国一直留着,为这个帝国的统一出谋划策呢?

李斯原本是楚国上蔡人,出身不高,曾经做过一名掌管文书的小吏。但是,拥有很强进取心的李斯,对此并不满足,而促使他下定决定继续深造的,却是两堆老鼠。

他在厕所看见过一堆老鼠,那里的老鼠自然是又脏又臭,吃的东西也可想而知,但是每天还战战兢兢,一旦有人或者抢食的狗到来,老鼠们就会吓得四散而逃。而后,他又在粮仓里面看到一堆老鼠,这里的老鼠每天吃得饱饱的,就算有人过来,那也是悠悠的,一点也没有担惊受怕的样子。

如此鲜明的对比,让李斯感悟出了“老鼠哲学”,身处的环境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好的环境,才能够给人带来更好的生活。可是他自己现在,就好像厕所里面的老鼠,只有做到谷仓里的老鼠,才算是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于是,尽管他不满足于现有的社会地位,但是他还是很有头脑的人,他知道以自己的学识,就算到了其他地方,照样受不到重用,于是,他没有立即行动,某日听闻荀子在楚国讲学,他马上启程前往,拜入荀子门下,研习帝王之术,也就是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办法。

荀子,是赵国人,他虽然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却有很多与法家有关的思想言论。比如,孟子提倡“人性本善”,但是荀子认为“人性有恶”,注意,这里是“有恶”,而不是“本恶”,“性本恶”论只是在荀子的言论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言论。

相对来说,“性有恶”论更为可取,它认为,人性其实无所谓善与恶,但是在后期的发展中,可能转向善,也可能转向恶。这样的言论在当时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即便在现在,他的思想也是很有价值,很有研究意义的。荀子碎玉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对于法家也是同样,就比如他的两个重要的学生,李斯和韩非,都是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至于韩非为什么会选择秦国,也许是受到了老师荀子的影响。荀子曾经在秦昭襄王在位的时候去过秦国,对于秦国的各种政治制度有所了解,社会安定,井然有序,办事效率很高,而这一切都是拜商鞅变法所赐,对秦国的政治给予了肯定,“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

但同时,荀子,也对秦国重视刑法,轻视君子的行为表示不以为然,毕竟荀子与儒家和法家都有关系,这也是他的思想不同于常人的原因吧。

李斯选择了秦国,也许与荀子有所关系,但是更多的还是在于他自己的判断。当时的秦国,虽然文明程度并不比其他国家高,经济方面也没有其他国家发达,但是秦国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却是远超各国的。毕竟在商鞅变法的影响之下,县制已经实行了一百多年,秦国接受人才或者说新理论的程度,是东方六国比不了的。

在分封制的影响之下,六国的大臣贵族们最重视的自然是自身的利益,一旦有什么改革威胁到自己的利益,那么这项改革很可能是无法推行的。反观秦国,虽然一开始,商鞅变法也会遭受到秦国除秦孝公以外几乎所有的王室成员的反对,但是,只要有秦孝公就足够了,毕竟他才是一国之君。

幸而商鞅变法实行了下来,秦国也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从被六国看不起,到后来与它们比肩,最终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李斯的选择,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事实也证明,他没有看错。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李斯怎么死的?

全文共 815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是被秦二世所杀。当时全国人民的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七月被杀死。

李斯是秦朝的丞相,是被赵高陷害,腰斩而死的。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入秦为官。到了秦国,很快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

公元前237年,李斯又上表《谏逐客书》,受到秦王赏识,迁为廷尉。在0秦王贏政称帝后,李斯被封为丞相,并制定了《大秦律》。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时在沙丘病逝,李斯和赵高合谋篡改了秦始皇遗诏,逼死长子扶苏,另立胡亥为帝,为秦二世。后因惹怒秦二世被捕入狱,又被赵高陷害,被迫承认谋反。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李斯为秦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改变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实现了秦朝的统一。

李斯字通古,生于楚国上蔡,官拜秦国左丞相,亦是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主要作品有《谏逐客书》《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等。李斯师从荀子,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极力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富贵与贫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到秦国去。李斯政治主张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李斯政治斗争经验丰富,为何最终却死在赵高手上

全文共 2163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可以说是一个老江湖了,从进入秦国施展自己的抱负,到帮助嬴政统一天下,自己成为丞相,可以说在各种政治斗争中也是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然而李斯最终的结局却是死在了一个宦官赵高的手上,按理说李斯的政治斗争惊艳比赵高更丰富,权力也大于赵高,但是为什么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一个下场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李斯的政治斗争

李斯自然是历史上极为聪明,极有政治手腕的一个人。他能够从一介书生,在人才济济、竞争惨烈的秦宫做到宰相,其手段可不是一般的高明。李斯在这条升迁之路上,至少经历了四次大型的政治斗争,才坐上高位的。

第一次是吕相被贬。

李斯本来是吕不韦的门客。虽然说,在吕不韦倒霉的过程中,我们并不知道李斯是否发挥过作用。但至少一点,吕不韦倒台后,李斯却一点儿也没受到影响,而且还升官了。这说明,李斯这时候肯定是选择了一个倒向秦始皇一边的政治站位的。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显然,这也体现了李斯有极高的政治智商。

第二次是秦王逐客。

秦王逐客,其原因,表面上是六国派间谍去秦国,怂恿秦国搞“修建郑国渠”这样的大型工程,借此消耗秦国力量。这让秦王很不高兴,因而下令驱逐六国人才。但核心其实还是政治斗争。是秦国的本土官员,看见外来官员,霸占秦国政坛,心生不满,因此才怂恿秦王这么做。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李斯做得极为聪明,他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站在一个非常高的高位上,写了一篇《谏逐客书》。这篇文章,是一篇“理论正确”的文章。或者说,是一篇借助中国人惯有思维,从“祖先正确”的理论高度来找证据的文章,同时也是以秦王为出发点的文章。这篇文章写出来后,李斯不但打赢了这场政治斗争,还被秦王升官为廷尉。

第三次是打败韩非。

韩非是李斯的同学,两人都是荀子的高徒。但说到理论成就,韩非显然比李斯高许多。我们都知道,秦王是把法家成果用到极致的人。而给秦王输送理论成果的,正是韩非。韩非的“法、术、势”思想,秦王得到以后,如获至宝。而秦王最终也用这套理论,统一六国,建立了他强大的秦帝国。

而韩非到了秦国以后,秦王也一度想重用他。如果秦王重用了韩非,李斯自然就不会再获得秦王的重用。而且韩非为了获得秦王的重用,还开始向李斯发炮攻击李斯。可以说,李斯又一次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在这种情况下,李斯抓住韩非想“存韩”的主张,客观上是为了帮助韩国这个漏洞,向韩非发起了绝地反击。最终,韩非被抓进监狱里,并最终死在狱中。可以说,李斯又一次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第四次是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这场运动,表面上是意识形态的斗争,实际上是权力斗争。是以儒生和方士为代表的新力量,向以李斯为代表的旧力量发起的挑战。因为当秦朝已经建立以后,同时当秦始皇追求更高的(长生不老)的目标以后,儒生们和方士们觉得他们有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因此发动了这场挑战。

李斯当然不允许这场挑战成功。就像当年他和那些六国来的人才,被秦国的本土派驱逐一样,他也必须驱逐这些儒生们与方士们。当然,驱逐是不可能的,没地方撵,因此,只好用“焚书坑儒”这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斯经过了无数次的政治斗争历练,可以说久经沙场,有着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但是最终他还是败在赵高的面前,这是怎么回事呢?2、李斯为何会死于赵高手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到了李斯年轻时候说过的一句话。《史记》中记下了这件事:“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也就是说,李斯看见厕所里的老鼠,长得又瘦小又害怕人,而仓库里的老鼠,却长得肥壮而体硕。于是他叹息说,这都是因为所生活的环境不同的缘故。

李斯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努力,所以他才不断发奋,最终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而且深得秦始皇信任,也是那时候的“独相”。

但是后来,形势发生了改变,秦始皇去世了。秦始皇去世以后,李斯为了继续生活在“仓库”里,选择又一次跳槽,倒向胡亥。因为他知道,如果是扶苏当皇帝,那么,扶苏只可能让蒙恬、蒙毅兄弟当宰相,不可能用他。而胡亥身边只有一个赵高,赵高又是宦官,不可能当宰相。因此,他坚决地与赵高合谋,立胡亥为皇帝,并想办法赐死了扶苏。目的也就是想继续当宰相。

但是他千算万算,没有想到赵高不按常规出牌。赵高确实是一个宦官,但是赵高竟然也想当宰相。他一直没有把赵高当成竞争对手,但是赵高已经把他当成了竞争对手,并决定把他除掉。而李斯就在这一种稀里糊涂的情况下,最终死在了赵高的手里。3、李斯是怎么死的

秦始皇巡游时候于沙丘暴卒,宦官赵高胁迫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为秦二世。

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当时中国人民的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

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杀死。夷三族。而其子李由仍将兵在外,不久,与项羽、刘邦战于雍丘,大败,被义军斩于雍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李斯为什么不把赵姬和嫪毐生子之事告诉嬴政

全文共 1367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能看出李斯和吕不韦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他们都有冒险精神,会拿自己的性命、身家当赌注。李斯得知赵姬和嫪毐生有子嗣,但他并没有急着把这件事告诉嬴政,实际上李斯是想握住这个赌注。如果嬴政得知李斯之情却不向他禀报,那李斯的仕途自然是全毁了,可能还会威胁到他的性命。李斯的野心已经慢慢展现,他想要替代吕不韦,所以嫪毐是他的一个很好的武器。李斯为何隐瞒嬴政

千方百计隐瞒,赵姬与嫪毐的事还是曝光了,赵姬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一位侍女爱上了成蛟,两个还偷偷约会,这个侍女为了救成蛟,去求李斯,而李斯也不傻,告诉她,要阻止太后,但必须得知道太后一些把柄,才能牵制人家。

结果这个侍女说出了这个惊天大秘密,说太后赵姬还有两个儿子,听到这个消息,李斯震惊并疑惑了,他觉得不可能,这个侍女接着说,这个两个儿子是与嫪毐生的。说得有鼻子有眼,李斯要带这个侍女告诉嬴政真相,结果一出门,这个侍女被嫪毐派的人杀了,这些黑衣人本想也解决了李斯,幸好有义士相救。

按理说,李斯是嬴政的心腹,他得知此事,也会告诉嬴政,为何隐瞒并闭口不谈了呢?或许他觉得,人证死了,自己口说无凭,又或是时机不对,就算让嬴政知道又怎么样呢,惩罚嫪毐,处置太后和孩子,对他也没什么好处,他要的是替代吕不韦。

所以,在嬴政屡次想亲政无果,郁闷、极度想泄愤的情况下,李斯这样说:“大王再给我一些时日,我定会找到相邦的软肋,只要在软肋上奋力一击,大事可成矣”。

而这个软肋就是吕不韦向赵姬推荐了嫪毐,并买通宫人,没有把嫪毐变成真太监。处置了嫪毐,以荐人不当为由直接把吕不韦办了,这果然是软肋上奋力一击,这样嬴政就是亲政了,李斯也就彻底上位了,这果然是一举多得的事,只是这个需要时间,让李斯把事情捋顺清楚。

李斯是个很聪明的人,深知君臣之道和官场套路,没有十全把握,他不可能犯险。李斯大才之人

李斯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并且多次说明自己只愿意辅佐明君。但吕不韦出于对秦国的考虑,坚决不能放李斯去别的国家,所以作为让李斯留下的条件,才把他推荐给了大王。

吕不韦可以说是盲目的自信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当时的吕不韦,你会对一个当初原定让他去著书的人有什么防范之心吗?李斯在相府中,原本是想让他和众人去著书的,说明在吕不韦看来,李斯的才能也仅限于此了,就算是他哭着喊着非要去大王身边,由他去就是了,吕不韦以为李斯的才能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你孙悟空的能耐再大也翻不出我的手掌心,所以才把他给了大王。

后来甘罗的死,让吕不韦明白了自己和大王之间的嫌隙,为了平复大王的怒火,他颤巍巍的说让大王重用李斯,这才有了后来的受封长史。其实当时即便他不说,大王也是要重用李斯的,他只是给大王找了个台阶下而已。可他低估了李斯的才能,或者可以说李斯不得志之时没有完全展露自己的才华。上位之后的李斯拼命的找机会表现自己,并且切割自己和吕不韦的关系,以免他将来遭雷劈的时候连累到自己。此时的李斯吕不韦已经完全控制不了了,不仅如此,后面李斯甚至还要摆吕不韦一道,这也算是最早期的“授人以柄”了。

吕不韦是商人出身,用尽一生的心血爬到了一国丞相的位置,这样的艰辛可想而知,所以在权利的顶峰,他自然睥睨傲世,感觉谁都不如他,天下尽揽。但人算不如天算,他那点小九九早已经被李斯洞察了,两人之间的对话也变成了整部大秦赋最有看点的情节,甚至是仅次于战争场面的存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秦始皇为什么很信任李斯?获得信任的李斯为什么会背叛秦始皇?

全文共 1825 字

+ 加入清单

一定有很多人都认为,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是很多疑的,毕竟身处高位,还是一个很多人都觊觎的位置,看似威风八面,实际上需要提防来自各方的势力。尤其是秦始皇,灭六国,原本的六国贵族都巴不得找机会杀了他,自然更是要小心谨慎。但也正因如此,他很难真正地去信任什么人,所以如果他相信一个人,是非常难得的,比如忠心秦国的蒙家,再比如楚国来的李斯。秦始皇为什么信任李斯?在他死后,李斯却选择了违背他的临终遗命,这又是为何?

其实李斯并不是秦国人,而是后来投靠了秦国,并认真的帮秦始皇来实现把六国统一的愿望。可以说李斯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对于怎么把六国统一,他非常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而他的这种思路和秦始皇不谋而合,所以皇帝在刚开始的时候,就非常欣赏他,他们两个的关系可以说是君臣,也可以说是兄弟,反正就是交情非常好。

在当时,秦国混进了间谍。因为这个原因,秦国受到了不小的损失,这让秦始皇非常的恼火,就下令把所有的外国人都驱逐出去,不允许其他国家的人到他的国家里当官。反正在秦始皇的心里,不是他这个国家的人,他的心肯定也不是向着他的,所以他也没有必要让他们留在他的国家,还要整天防着他们是不是有异心?所以最干脆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外国人都撵出去。而李斯也是外国人,看到这种情况也是非常的忧心,就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给秦始皇上书。其实在这个时候,他最明智的方法就是躲起来,因为他的身份很尴尬,但是他却能为了秦国的发展站出来,可见当时的李斯也是非常忠心的。

他的理由也非常的简单,要想把六国统一,就要笼络住更多的人才。而且以后六国统一之后,天下都是你的了,又怎么能分出谁是哪国人呢?秦始皇看的非常高兴,就把这个命令取消掉了。而我们在后来的历史中也发现,在秦国最有名的变法中也都是外国人举行的。

除了这些事儿,李斯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就是废除封建制,而改成郡县制。简单的来说,就是秦国的土地现在都是由秦始皇说了算。郡县制,就是在一定范围设置一个郡,然后在下面再分很多的县,这跟我们现在的省、市模式非常的接近,也可以说我们现在的模式,就是根据他的建议来进一步完善的。而因为他的贡献特别大,所以秦始皇在临终的时候也是把他叫在身边,嘱咐他要立扶苏为太子。换句话来说,秦始皇也是对他进行托孤,言外之意就是他也是秦始皇非常信任的人。

李斯被秦始皇提拔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正式迈进了秦国高干行列,成了秦始皇的心腹。从那时起,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沙丘病故,这二十七年间,李斯一直深受秦始皇的信任与重用,那可以说是恩重如山。

举个例子,李斯的儿子个个都娶了秦始皇的女儿为妻;李斯的女儿也都嫁给了秦始皇的儿子(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既是亲密君臣,又是儿女亲家,按说李斯应该对秦始皇忠心耿耿,但秦始皇万万没想到,自己刚刚咽气,李斯就背叛了自己。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让大秦帝国走上了不归路。关于李斯为什么会叛变,后人总结了很多原因,有人说李斯和扶苏政见不合,有人说李斯怕相位被蒙恬夺走,有人说是李斯怕被赵高暗杀,等等。今天,就从秦朝权力分配格局这个角度,分析一下秦始皇的亲密战友为什么会背叛秦始皇的遗诏。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其外朝权力分配一直是三元格局,法吏外卿、军功武人和代表外戚的太后势力。但是,秦始皇上台之后呢?依靠军功武人集团,彻底清洗了自己老娘的势力,打压吕不韦的法吏外卿集团。军功武人集团一枝独秀,让权力分配失去了平衡,所以嬴政才会重用李斯,形成军功武人与法吏外卿的二元对立。

秦始皇突然驾崩后,蒙氏兄弟掌控着几乎全部军权和一部分政权,而李斯掌握着大部分政权,两者权力大小可谓各有优劣。所以在嬴政身后继承人这个问题上,代表军功武人集团的蒙氏兄弟支持扶苏,代表法吏外卿的李斯只能选择支持胡亥。由于秦始皇没有立太子,所以胡亥+李斯这一组合是完全可以对抗扶苏+蒙氏兄弟组合的,不甘心失去权力的李斯决定赌一把。

因为在秦国失去权力的丞相的下场总是很凄惨,比如说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等等,李斯可不想也落得那样的下场。所以,李斯选择支持胡亥继位,胜利后自己可以继续掌握朝政大权,虽然后事难料,但总比现在就下台要好一点。

事情后来的发展果然如他所料,扶苏的愚忠,使得胡亥+李斯+赵高集团大获全胜,扶苏和蒙氏兄弟身死。胡亥登基之后,李斯在外朝再无敌手,一手掌握了政权和军权,一时间貌似风光无限,实不知朝廷内外危机四伏,暗流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李斯被腰斩时为何无人求情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腰斩时为何没人为他求情?

那是因为在秦始皇时代,李斯就已经让无数的人觉得心中有一些不爽,之前曾经做过小吏。这也同样是一个公务员的级别。其实那个时候大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不是很强,他并不甘心只做一个小小的公务员,所以就决定去学习帝王之术,也就是因为如此,让大家觉得特别的痛恨。

在学完之后,对于几个国家就开始去做了一些系统的分析,然后就决定来到秦国,首先秦国会比较欣赏法家人物,比如商鞅就是一个例子。再者秦国也会比较注重于外来人员,而且结果也希望能够一统大江南北。可以说他确实走对了,先是进入到吕不韦的门下,然后就来到了秦始皇那边。

那个时候的秦始皇嬴政还非常的年轻,不过却非常的有抱负,思越非常的活跃,就是希望能够成为帝王。李斯冒着危险就选择驱逐人才的一些劣势,然后说清楚把各国人才留下来的一些优势,就是因为如此也得到秦始皇的赏识,从此之后就成为了主心骨。

慢慢的就开始成为秦始皇身边的一大众臣,更是真正的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的一个快速提升也会让无数的人觉得嫉妒,这些嫉妒的人有一些是本土派的官员,也有一些是来自于各国的人才。之所以会让人觉得特别的痛恨,是因为他一直都会给出一些统一六国的策略,比如说远交近攻,还有灭韩灭赵等等。也就是因为如此才被打下大牢,最终也失去了自己的一条性命。在此时必然也不会有人选择求情,所有的人都希望能够杀之而后快吧。秦始皇再进入到后期支持者早就已经很少,连带着大家也会比较痛恨秦始皇身边的这些人物,因为一直都在助纣为虐,难怪在被腰斩的时候不会有任何的人求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李斯为什么会输给赵高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李斯为什么会输给赵高这个问题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李斯其实应该要比这个赵高厉害多了,但是最后还是输给了这个赵高了,那么就有人不明白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胡亥登基后只知道花天酒地、贪图享乐,把一切朝政都交给了赵高处理,赵高就这样一直把持着朝政,他到处拉帮结派,权倾天下,甚至达到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地步,指鹿为马的故事就能体现赵高的野心和对权势的欲望,可以说赵高就是流氓、无赖、小人。

而李斯当时也只是丞相,无法整天接近天子,局势显然没有赵高那么好,尤其在指鹿为马这件事情发生后,朝中的文武百官都倒向了赵高这一边,使得李斯在朝中显得很孤立。

李斯当时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丞相之位才和赵高合伙假造遗诏害死扶苏的,李斯没有赵高那么的有心机和野心,涉及到损害国家利益和皇家利益的时期,李斯是不会去做的,自然就不会在与赵高合作了,那就是与赵高作对了那就只能死,最终被赵高腰斩。

李斯和赵高只是两个臣子,论单打独斗谁输谁赢不好说,但要计拉帮结派群殴的话,那赵高自然要胜出一筹,毕竟满朝都是他的爪牙,弄个指鹿为马也不敢有人有意见,所以李斯斗不过赵高是必然的。

大秦帝国可以说是李斯一手缔造的,他不忍秦国灭亡,所以在二人争斗涉及到国家利益时他一再忍让,心不够狠,而赵高就是一流氓,只要自己得势,秦帝国的死活和他没关系,所以什么招数都使得出来,哪怕拿帝国作赌注。

李斯输不起,而赵高输得起,最后二人都是输家,一个被腰斩,一个被车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一代名相李斯为何会走向身败名裂 李斯性格有哪些弱点

全文共 2582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之所以被称为一代名相,是因为他有很多政治主张都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李斯反对再次实行分封制,而是主张郡县制,拆除各郡之间的城墙。此后李斯还参与了法律的制定,以及文字、车轨等制度的统一。不过李斯也并非完人,他配合赵高伪造秦始皇的遗嘱,逼死扶苏这件事,另李斯身败名裂。而且李斯最后还被赵高夷灭三族,下场惨烈。李斯性格究竟有何弱点,会让他的结局如此?1、名师荀子门徒

李斯少年时家庭贫穷,但他十分聪明,学习也很用功。长大成人后,因为人机警,办事干练,被推荐到衙门当吏。干了不久,看到乡邻有人致富或当上官儿,就十分羡慕,认为吏的职位太低,没有前途就辞职了,在江湖四处游荡,寻找发展的机会。

当时正值战国末期,学术思想界异常活跃,主要有儒、兵、法三家。概略的说,儒家主要研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兵家主要研究攻伐谋略,法家研究如何治理国家。

李斯比较一番后,认为法家以法治天下,与时代潮流合拍,是取得功名的最佳途径。于是他去拜了当时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为师,学习法势术和帝王之学。与韩国贵族的后代韩非成为同学。

韩非人品好,学习努力,悟性也高,荀子很喜欢韩非,经常对人说,只有韩非才能发扬光大帝王之术和法家思想。李斯虽然表面上赞同老师的话,其实心里很嫉妒韩非。

几年以后,李斯学有所成,准备出去干一番事业。荀子问他是不是到楚国?李斯说楚王不中用,六国皆孱弱,准备到秦国。荀子说,秦法苛峻,商鞅死之,你必小心。李斯说,商鞅虽然已死,但也功成名就了。老师只好长叹一声,不便再说什么。2、将吕不韦推荐给嬴政

李斯到秦国时,嬴政继位不久,吕不韦为相。吕不韦效法战国四君子(即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举措,招贤纳士,扩大势力和影响,正在组织人手编写《吕氏春秋》一书,听说是荀子的高足来了,立即引为座上宾,封其为著作郎,与人共撰《吕氏春秋》。

三年后,吕不韦将李斯推荐给嬴政。李斯见嬴政个头不高,但目光锐利如电,心想是个创业盛世之主。当嬴政向他询问富国强兵之策时,他说:现以秦国之强,大王之贤,乘得胜之威以灭六国,如灶上燎跳虱矣……嬴政听了很高兴,当即封李斯为客卿,在秦王身边参与国政大计。

嬴政向李斯询问如何实施国策时,李斯提出了内部瓦解和军事打击统一六国的两大战略方针。

具体办法是:贿赂重金,游说诸侯,离间君臣,杀戮良将,使其内部崩溃。继续实行远交而近攻,选良将率大军从外攻之,无不立毁。嬴政听了连声称赞:“真良策也。”于是拨出重金交给李斯,让他去游说诸侯、大臣,促其内部瓦解。对重金的使用,授权李斯全权负责,不问去处。

后来的实践证明,李斯的计谋起到了绝佳的效果。比如攻赵国时,对手是极善用兵的名将李牧,曾一战击败匈奴二十万大军,号称“赵国北方长城”。李斯用重金使反间计,结果李牧先被撤职后被杀。李牧冤死后,秦军犹入无人之境,迅速攻破赵国首都邯郸,赵国灭亡。秦始皇攻灭六国,应当说李斯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3、开国功臣

七国统一后,嬴政建立秦王朝,称始皇帝。李斯向秦始皇提出发展和巩固秦王朝的一系列建议,秦始皇听了大为高兴,命令李斯着手研讨落实具体方案。

国家实行何种体制呢?李斯表现出了他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政治远见。他建议实行郡县制。博士淳于越等人反对,说周朝之所以延祚近千年,是因为封子弟为王。现陛下拥有了海内,而子弟无尺土之封,实同匹夫,一旦王朝有难,何以相救?放弃古法另搞一套是要失败的。

秦始皇支持郡县制,说时间长了,同姓弟子多,互相攻伐是动乱的根本原因。现海内一统,国家的赋税收入丰厚,对诸子功臣实行重赏就行了。不搞分封,诸侯也就没闹事的本钱。

在秦始皇的支持下,李斯具体操办,顺利地实行了郡县制,与此同时还统一了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因朝廷不采纳自己的主张,不少读书人有意见,发牢骚诽谤皇帝,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受到历代后世的恶评。其实这也是李斯出的主意,但秦始皇作为最高统帅,“锅”理应由他来背。因创建、佐命新朝有功,秦始皇拜李斯为丞相,还将一个公主嫁给了李斯的长子,李斯的几个女儿皆嫁秦公子。4、身败名裂

还在七国统一前,秦始皇对韩非写的《孤愤》、《说难》等文章产生了兴趣,找李斯一打听,知道韩、李两人是同窗,就命令李斯给韩王去信,要求韩非到秦国来,否则发兵攻打韩国。韩王没法,只好将韩非送到秦国。秦始皇见到韩非就打算封其要职,请他把自己的理论和思想写出来,供秦国用。

韩非认为不妥,李斯建议过一段时间再说。李斯心里明白,韩非的才能远远胜于自己,天长日久,地位肯定会在自己之上。于是他不顾同窗之谊,在秦始皇面前进谗言:韩非想念故国。韩非被关在牢中后,又进谗言:韩非很有怨气。性格暴躁的秦始皇大怒,诏令立即将韩非处死。秦始皇冷静下来后感到后悔,连忙下达赦免诏令,但为时已完,秦始皇扼腕叹息不已。

秦始皇去世后,赵高鼓动胡亥篡位。胡亥拿不定主意,叫赵高找李斯商量。李斯起初不同意,赵高就说扶苏上位后相信的是蒙恬,不会相信你,你的官位不保。只有胡亥才相信你。

李斯从一己私利出发,为了富贵,为了权位,竟作了赵高的帮凶,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史称“沙丘政变”。胡亥篡位后,将扶苏和蒙恬赐死,杀害了自己几十个兄弟姐妹,发数十万刑徒修阿房宫,生活骄奢淫逸无度。人世间的一切罪恶,被胡亥在几年内都办到了。

李斯觉得这样搞下去不对劲,就叫赵高好好劝劝胡亥。赵高狡猾地说,我是一个宦官,不便参与政事,你出面劝才行。赵高负责安排胡亥的生活起居,李斯上书时,赵高就说皇上忙着哩没空,待胡亥与那些宫女们鬼混时,才叫李斯去进言。如此这样几次,胡亥心里很不高兴,就问赵高,李斯为啥这么干?赵高说,李斯自恃功高。没能封王,心里有怨言,“沙丘政变”只有我们三人知道,一旦泄露出去可不得了啊!

此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赵高一直把胡亥蒙蔽着的。陈胜派部将周布率三十万人马攻打咸阳时,胡亥才知道真相。赵高造谣说,是李斯的儿子李通勾结义军干的。胡亥大怒,逮李斯下狱,判腰斩,灭三族。

如果李斯不热衷于富贵和权力,不做昧心之事,与同窗韩非同心协力谋国事,自己不会死于非命,历史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改变。行刑那天,李斯长叹道:荀子说过,我太热心于富贵,必为富贵所累。老师,你是圣人,我不如你啊!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杂文学会会员、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李斯的思想属于诸子百家里的什么家 李斯的思想属于哪一家呢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思想属于诸子百家里的法家。李斯主张以法治国,其废除分封制、统一文字与度量衡等政策都是以法家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思想为指导的,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端化。

李斯的简介

李斯是秦朝丞相,也是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李斯的主要作品有《邹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碣邪台刻石》、《之罘刻石》等,李斯还有刻石作品《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

历代名人对李斯的评价

李贽:“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

王夫之:“秦政、李斯以破封建为万世罪,而贾谊以诸侯王之大为汉痛哭,亦何以异于孤秦。”

姚鼐:“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频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

曾国藩:“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李斯墓

全文共 877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墓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斯墓位于上蔡县城西南6公里处,李斯楼村东南,上驻公路东侧约1.5公里处,高为57米。

李斯墓呈圆形封冢,东西宽22.5米、南北长27米,封冢为层层夯筑,夯窝较大。墓前立有碑石,栽种绿化树木,为防止封冢水土流失,近几年对封冢周围设置保护墙,前面修建数层水泥台阶。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者,楚上蔡人也。”(上蔡即今上蔡县,古时属楚。)秦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后人誉为“千古一相”。他“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后西入秦国,被秦王嬴政先任为长史容卿,后任为廷慰,成为“用事大臣”(《史记·秦始皇本纪》)。在军事上,李斯辅助秦王嬴政灭韩、赵,并燕、魏,吞楚、齐,以十年时间而统一天下,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在政治上,全国统一以后,秦始皇任用李斯为丞相,他辅助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社会管理制度。他辅助秦始皇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钱币等,使国民在文化意识、经济流通、社会礼仪等方面的思想意识达到高度统一,从而推动了当时大秦帝国的发展。李斯的文章被鲁迅誉为:“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其《琅琊刻石》、《秦山刻石》、《峄山石刻》是中国书法史上难得的精品,被张怀瓘誉为:“小篆入神,大篆入妙。”秦始皇死后,李斯被赵高陷害,腰斩于咸阳,被安葬于芦岗脚下的汝河之滨,即今天的李斯楼村东南。李斯死后,赵高派人到上蔡李斯故居挖地三尺,现在上蔡尚存有“李斯坑”、“李斯井”等遗迹。

李斯辅助秦始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集权制国家,他废分封,置郡县,明法度,定律令,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为秦王朝的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秦代历史上同商鞅、吕不韦一起被列入《史记》列传的人物中。商鞅变法为强秦之功,吕不韦辅国为富秦之功,而李斯在此基础上帮助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的千古伟业,因此李斯被史学界称为“千古一相”。2000年9月,李斯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李建成是否真的英明神武,比李世民厉害很多?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李建成英明神武,强过李世民百倍?

李建成在军事这一方面是有才能的,但是比不上李世民。两人之间也算是各有各的优势,只是擅长的地方会有所区别,李建成比较擅长去拉拢人脉,李世民是一个无情之人。可是从古代来看,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基本上都是心狠手辣之徒。

李渊希望李建成可以成为未来的皇帝,所以就不会让李建成经常性到外面打仗,打仗的事情也并不想要交给李世民,可是却没有想到其他的人全部都是废物,全部都是酒囊饭袋,只有李世民可以打胜仗。

李渊知道李世民也希望能够成为太子,所以总是会限制李世民的兵权,只是很可惜天不随人愿。李渊没有办法,就只能够让李世民继续和敌人作战,李世民真的非常的聪明,一面安插人手,一面打仗,在那个时候已经有很多人愿意一直跟随李世民。李建成看到李世民有这么大的势力自然就会防备,可是有一些小看李世民,李世民已经买通太子府的这些人,只要李建成做出一些动静,第一时间李世民就会知道。

把这些消息告诉李世民之后,李世民也非常的高兴,马上就向李渊打小报告,说李元吉和李建成之间和突厥有关系。李渊在听到之后极为生气,因此便把这两人叫到宫里面对峙。李建成担心这件事情有炸,所以带了很多的侍卫,哪里想到这些侍卫早就已经被李世民收买,因此李元吉和李建成都被杀了。李渊此时也会比较害怕,虽然不想要让李世民成为皇帝,可现在已经没有任何的作用,只能够选择退位。从这里可以看到只有心狠手辣之人才能成为最后的王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李斯是怎么死的?李斯到底为何而死?

全文共 309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李斯,相信大家对这个人不会很陌生了,我国历史上秦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左相,位高权重。在秦始皇逝世之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了遗诏,迫使秦始皇长子扶苏被逼自杀,立少子胡亥为秦二世,成为秦朝的统治者。秦王朝丞相李斯,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几十万叛军突然出现在咸阳城附近,李斯居然一无所知,更大地可能是李斯知情不报。无论是哪种可能,李斯都必须出面给胡亥一个体面的说法,给秦王朝一个体面的说法。

李斯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他无法给出一个体面的说法。

李斯当然可以说:这一切是因为秦始皇好大喜功、奢侈享受、滥用民力,所以把老百姓逼得活不下去了,才会这样大规模的造反。

可这种说法绝对是上不了台面的,因为这会导致帝国出现大乱。而直接把责任推到先帝头上,本身就是大不敬之罪。而仔细思考一番,这件事的主要责任其实也不能甩锅给秦始皇。

大半个帝国已经乱成一锅粥,几十万叛军已经闯入函谷关,帝国政府还整天说形势大好。直到几十万叛军突然出现在距离咸阳城不足百里的地方,你们才对皇帝说,大事不好!

皇帝和关中人民都非常想知道: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这种时候去责怪秦始皇,岂不是牛头不对马嘴?

这样巨大的叛乱,绝不可能毫无预兆,也不可能一夜形成,几十万叛军更不可能从天而降,函谷关更不是纸糊的,帝国的文臣武将也都是大活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前几天还说什么形势大好,现在几十叛军就打到咸阳城下了。责怪先帝就想摆脱问责?你把事情想得也太简单了吧?

李斯当然也可以说:这一切是因为胡亥讳疾忌医,所以下面的人只能报喜不报忧,事情恶化到这个地步,胡亥要负全责。

还是同样的回答。首先,责任推到皇帝头上是大不敬。其次,因为皇帝讳疾忌医,所以几十万叛军就能从天而降?这样说话的人到底有没有逻辑?

几十万叛军大张旗鼓地向函谷关逼进,这是绝对无法严守的军事秘密。难道就因为皇帝讳疾忌医,你李斯作为百官之首就能无所作为,任由叛军长驱直入吗?难道就因为皇帝讳疾忌医,你李斯作为百官之首就能无所作为,知道叛军打到咸阳城附近再报告吗?

所以李斯不管怎么说,这事都怪不到秦始皇父子俩,要追根究底,还是得追到李斯自己的身上。

但是由于李斯权倾朝野,所以没人敢提这一点。但有一个关键点是谁也不会忽略的。

想进入函谷关,必须经过三川郡。三川郡守在叛军经过的时候,为什么不积极拦截?为什么不及时向中央政府汇报?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川郡守是严重失职加渎职,甚至有通敌的嫌疑!

三川郡守名叫李由,是李斯的长子。

当周文进逼咸阳的时候,李斯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所以开始有人找李由的茬。而这种指责,也让李斯陷入了万劫不复之中。

责任分清了,李斯父子负首要责任。但事已至此,就算杀了李斯父子也没法退敌。而如果李斯父子能有办法解决此次危机,未必就没有脱罪的机会。

但问题是:李斯拿不出一个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

此时的胡亥,此时的秦王朝一定绝望到了极点。身为百官之首的李斯居然如此无能,怎能怪罪众人落井下石呢?

咸阳作为帝国都城,城内肯定有一支为数不少的精锐部队存在。可李斯作为百官之首,却没有下令的魄力,派这支精锐部队去迎战敌军。

如果这支精锐部队被叛军歼灭,秦王朝除了挂白旗投降之外别无出路。这种历史责任,李斯不愿承担。可如果不派这支精锐部队营地,中央政府岂不是只能坐以待毙?

关中地区肯定也有为数不少的正规军,但他们分散于关中各个军事要地,远水难救近火。就算关中各地区的正规军集结于咸阳,焉知对面的叛军不会四处骚扰打游击?届时,整个关中地区都会烽烟四起。

面对此情此景,李斯傻眼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李斯当时有多尴尬。因为他是百官之首,在其位谋其政,李斯之死,在于他面对危机时的无能为力。

但秦王朝还是有能人的。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少府章邯挺身而出说道:“帝国都城附近有几十万刑徒,咱们给这几十万刑徒分发武器,立刻就能拥有几十万军队。只要让我领军,绝对能打垮叛军!”

真正的人才,只有在危急时刻才会出现。就在秦王朝危如累卵的时刻,章邯出现了,为这个即将倒塌的帝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后世很多读者认为:章邯的建议就是白日做梦。原因就在于:大家对秦国的刑徒缺乏了解。

很多人一说起秦国的大型工程,总会联想到一个画面:众多戴着镣铐的人,面色凄苦地干着重活;旁边则是手拿皮鞭的监工,面无表情地挥舞着鞭子。画面转换,吃不饱、穿不暖,饿死、冻死、病死、累死,都是家常便饭。

很显然,这是脑补过度的行为。如果刑徒的工作场面真是这个样子。就算章邯敢这样做,秦王朝的重臣们也不敢采纳这种意见。因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刑徒,拿到武器之后很可能会先把秦军干掉,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刑徒,体质一定比普通人还差,不可能迅速成军。

所以,秦王朝的刑徒生活当然不会幸福,但也不至于太苦。所谓的“天下苦秦久矣”和“暴秦”之说,并不客观。

听到章邯的建议,胡亥立刻批准。这也侧面证实了一点:秦王朝从上到下都认为,刑徒可用,帝国对他们不算好,但也绝对不差。

此时还有一个问题:章邯的官太低,让他独自统帅几十万刑徒不太可能,究竟由谁来挂职作为章邯的领导呢?

按说,李斯的身份地位绝对够格,可李斯在之前的一系列事件中早已威风扫地。别说是李斯的政敌,就算是李斯的嫡系,此时此刻都不太信任他了。

于是胡亥和赵高亲自出马,为章邯背书。没有后顾之忧的章邯非常争气,直接把几十万叛军全部赶出了函谷关。

事已至此,李斯还有什么脸面站在朝堂之上呢?别说什么秦始皇做错了,也别说什么胡亥做错了,千错万错都是你李斯的错!

几十万叛军兵临咸阳,你李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知道像个怨妇一样地怨天尤人。看看人家章邯,带着几十万刑徒就把叛军全部歼灭了。

接下来自然就是秋后算账的时间,李由被秋后算账,严查他在三川郡的渎职行为。

李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着急,他知道,如果自己再不反击,等待着他的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李斯面见胡亥:如果您这样放任赵高的权力发展下去,赵高总有一天会杀了您的!因为,韩非的理论,早就把这一切论述得非常详细。

而赵高看到李斯敢这样攻击自己,也面见皇帝:李斯在外面的权势比您还大,现在就是因为有我在,他才不敢肆意妄为,如果我死了,李斯肯定要篡位。

李斯说赵高心怀不轨,赵高说李斯权势滔天,他们谁说的话是真的?

别人的意见不重要,胡亥的意见却挺重要。胡亥的决定就是:把李斯抓起来。

李斯原本以为自己劳苦功高,可以免于一死,最终却依然没能逃过被杀的命运。

李斯临死之时对自己的儿子说:“我很想再和你一起,牵着大黄狗去楚国郊外捉兔子,这样的生活还能再有吗?(原话: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想当年,那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因为不甘于贫穷,从楚地远赴秦国,一步步爬到了权力的顶峰。现在,他从权力顶峰栽下去时,忽然又想起了从前的生活。

是的,如果他当年没有赶赴秦国,而是待在楚国过小日子,哪有今天的祸事呢?如果李斯安分地呆在楚国,会是什么结局呢?恐怕,只有老天爷知道。

李斯墓位于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东南。现存的李斯墓高12米,底部直径40米,墓前石碑数座,四周松柏环抱。2000年9月,该墓葬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明节扫墓添坟不置坟头】由于赵高拿着李斯的人头向秦二世请功,所以,李斯墓里掩埋的只是他的身躯和四肢。李斯的后人为纪念李斯而形成了一个风俗:清明节扫墓添坟不置坟头,一直延续至今,全国独一无二。

唐朝诗人胡曾专为李斯墓题诗,其诗曰:

“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

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

宋朝大诗人刘敞也为李斯墓题诗:

“二事三公何足论,忆牵黄犬出东门。

天人忌满由来事,枉持沙丘有旧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李斯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是秦国的丞相,深受秦始皇的信任,可以说他还是一位出色的丞相,辅佐秦始皇成就大业,究竟历史上李斯是怎么死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

操作方法

1

对于李斯的死,《史记》中有记载:“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先秦的五刑是墨、劓、剕、宫、大辟。其法为:“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其舌。”可以说李斯死得很惨。

2

李斯是《大秦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五刑的内容都有可能是他参与定制的,结果他自己却成了“俎上鱼肉”,最后被他自己训练出来的刀客一刀一刀的被结果了性命。

3

在押赴刑场的路上,已经七十三岁的李斯曾回头对同判死刑的二儿子李由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4

每当看到胡亥歌舞狂欢时,赵高就派人通知李斯:“皇上正闲着,可以奏事。”李斯赶忙去求见,一连几次,都是如此。二世非常恼怒,破口大骂:“李斯这老贼,竟敢拿朕寻开心,我闲着的时候他不奏事,偏我宴饮正酣之时扫我兴致。

5

看得出李斯是被赵高设计陷害的,胡亥派赵高审讯李斯父子谋反的案件,赵高马上露出本性。他天天严刑逼供,李斯实在受不住,只得招了假供。只能说是屈打成招。

特别提示

宫廷权力之争往往是你死我活,李斯没有宦官赵高那么狡诈,所以被设计陷害致死,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设计的秦国酷刑,最后却用到他自己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李斯的死法是怎样的?李斯的临终遗言是什么?

全文共 886 字

+ 加入清单

命运这个东西是非常神奇的,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命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大秦国的丞相李斯是万万没想到自己也会有那么一天落得个跟韩非子同样的下场。曾几何时,韩非子因受嬴政的赏识,被李斯等人诬陷下狱。在狱中,韩非子想自陈,却被李斯阻拦,最终在狱中被毒死。

韩非子死亡25年后,李斯也面临着这样的境遇,被赵高陷害入狱。更让李斯崩溃的是,他和当年的韩非子一样,陷入到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境。我们知道,秦国能崛起,商鞅的变法至关重要,但商鞅是被五马分尸的,下场惨烈无比。

与商鞅相比,处死李斯的刑罚要比商鞅的还有严酷,过程令人冷汗直流。《史记》中关于李斯被杀的文字记载是这样的,“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所谓的“五刑”,是指五种酷刑,墨、劓、刖、宫、大辟。根据秦朝律法,处以犯人“五刑”的步骤如下,“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其舌。”

“五刑”从夏代逐渐开始确立,西周时期被写入国家法律中,这是以损坏犯人身体肌肤的刑罚。最开始主要针对男性犯人,唐朝之后,产生了针对女性犯人的“五刑”,刑舂,拶刑,杖刑,赐死,宫刑。

大家可以理解为将犯人“大卸八块”。行刑时,李斯没有大喊大叫,他的舌头因此得以留存,但意义已经不大了。李斯是“具斯五刑论”,就是说一项项地进行,同时进行腰斩,直至最后的碎尸,抛尸野外。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为曾经高高在上的大秦丞相,临死时的李斯又有着什么遗言呢?在押赴刑场的路上,李斯已经73岁了,他缓慢走着,突然回头对着同被判处死刑的儿子李由说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如此悲壮的遗言,很难想象是出自李斯之口。面对酷刑,李斯没表露出如同常人般的恐惧,而是沉湎于多年前在上蔡一无所有时“牵犬东门,逐狡兔”的快乐时光。从上蔡西县一个看管仓库的小吏,直至最后成为大秦帝国的丞相,李斯的逆袭堪称神话。

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李斯想到的不是曾有拥有的一切,也不是决定无数人生死的权力,而是最纯粹的亲情。远离故乡多年,李斯最终明白了,和家人在一起过着平淡的生活,无疑是最快乐的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李斯为什么没有帮扶苏?李斯那么聪明为什么不选择扶苏?

全文共 1518 字

+ 加入清单

有关秦朝的灭亡,很多对秦朝有所了解的人,可能会觉得十分惋惜,秦国花费了一百多年,好不容易得来的统一,却毁在了那么几个人的手里。而这几个人,就有秦始皇很信任的丞相李斯。李斯是一个聪明人,可是在秦始皇死后,他却做了一件自以为是很聪明的事情,他答应了赵高的拉拢,扶助胡亥登上帝位,而不是秦始皇选定的继承人扶苏。为什么李斯要做这样的选择?他的聪明,又让他想到了些什么?

李斯绝对是一个极顶聪明的人。不过,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我不得不表达一个观点:李斯有那么一个悲惨的结局,都是他自掘坟墓。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来看看李斯做了些什么?

李斯在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担任丞相。在担任丞相期间,他主要做了这几件事情:

一是李斯坚决反对分封制,提倡郡县制。就是说,不按西周那样,把土地和百姓分封给皇亲、贵族及功臣,而是派官吏去地方治理。派出的官吏,也仅有管辖权,没有所有权。

二是李斯坚决主张销毁民间兵器。把民间所有的兵器收集起来,放进熔炉中融化,制成铜柱铁柱,或者鼎器之类的东西,目的是避免民间造反。

三是李斯主张焚书坑儒。有人说李斯坑的并不是儒生,而是方士。烧的不是所有的书,而只是儒家经典。但不管坑的是谁,烧的是什么,总之,李斯要做的就是钳制舆论,决不允许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百家争鸣出现,决不允许读书人著书立说,对时政发表自己的评论。

四是李斯提倡并参与了秦朝的法律制定。秦朝的法律,在历史上是最严酷的法律之一。你看陈胜起义的时候说的,只要是误了工期,也不管在路上是不是遇到了天灾人祸,都会拉去砍头。由此可见,秦朝的法律严酷到哪种程度。这么严酷的刑法,显然有很大一部分是李斯的功劳。

至于修万里长城、阿房宫、秦直道等,李斯建议过没有?历史上没有记载,我们并不清楚。但是他作为丞相,至少没有坚决反对过。

李斯提的这些建议,实施的这些措施,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就是造就了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一个“皇帝”。

“皇帝”这个名字。是秦始皇自己给自己取的。因为秦始皇认为,他比上古时期被大家津津乐道推崇备至的三皇五帝还要伟大,所以各取一个字,叫“皇帝”。

但是秦始皇只改了一个名,给这个名字装内容,给这个名字做注解的,是李斯。李斯通过他的那些措施,给秦始皇呈现出一个天下独大、一技高标、为所欲为、一言九鼎、权力无边的“皇帝”形象,让皇帝变成一个完全没有约束的人。

皇帝的形象,从秦始皇开始就固定下来,后世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刘邦当皇帝以后,他还不太熟悉皇帝的内容。朝臣上朝的时候,也是嘻嘻哈哈。然后,从秦宫里得到了不少典籍的萧何,就告诉刘备,当皇帝应该是什么样子。从那以后,刘邦就开始大开杀戒了。

李斯让皇帝变成一个没有约束的人以后,他没有发现有个大麻烦。就是皇帝虽然是皇帝,但他依然是人。这个人是可以被别人控制起来的。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就就被宦官赵高控制起来了。赵高陪秦二世玩乐,哄秦二世开心,取得秦二世的绝对信任,把朝廷的一切事情都交给他,他就这样控制了秦二世。

当赵高控制了皇帝以后,他其实也就拥有了皇帝那样无边的权力。

也就是说,当秦始皇去世,赵高想不遵守秦始皇的遗嘱,改让胡亥继位的时候,李斯其实是无可奈何的。他那样一个聪明人,肯定能够看得出,扶苏当皇帝绝对比胡亥当皇帝强许多。而且,改变已故皇帝的遗嘱,那也绝对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他没有办法呀,因为那时候,赵高控制了胡亥,也就是说,赵高拥有了无边的皇权,赵高就是一个皇帝,他能不听赵高的吗?赵高是干过“指鹿为马”的事情的,他要不听赵高的,就只能驴唇对到马嘴上,脑袋搬家了。

而李斯又是一个聪明的人。

聪明的人,常常也就是意志软弱的人,他因为意志软弱,服从了赵高,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把自己的命给搞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李斯为什么非要建议秦始皇焚书?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为了秦始皇考虑为秦始皇效力,无非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统治。秦始皇的忧虑,自然是他所理解的,毕竟在年幼的时候已经陪伴在秦始皇的身边,这一个建议确实是能够理解的。焚书坑儒只不过是一个小规模的实施,为了维护当时的统治,如果秦国乱了,这些书籍没有任何的作用。

秦始皇上位之后坚持法家制度

从秦国到一统天下,总共维持了几百年完成如此一统天下的任务,确实让人比较欣喜,但是夺得天下荣誉,想要守住天下却比较难。秦始皇会懂得民人载舟亦能覆舟,如此庞大的帝国要想统一人心,应该拥有着统一的思想。在创建大秦之后,秦始皇并没有选择马上去焚书坑儒,而是一直都会坚持原本的法家制度,也没有选择禁止其他的一些学术。

后期开始改善政治

秦始皇在统一之后开始决定统一度量衡、文字、车轨,开始选择修建长城,在政治制度上会做出一些改变。虽然在改变的过程中可能并不是如此的顺畅,有人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认为儒家思想才是整个国家的主要思想,而这一次的反叛会让秦始皇觉得可能有一些反叛分子,一直都想要趁机谋乱。

被儒家学说欺骗

秦始皇在此时开始懂得统一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在那个时候曾经被儒家学说欺骗,因此开始有了痛恨心。作为丞相能够知道皇上内心担忧,马上提出不如选择焚书。当然这里的操作并不是把所有的学说全部都烧毁,只是把一些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书籍烧毁。另外,还会包括医学类的书籍以及农业类的书籍,希望能够彻底的改变当前的思想、能够达到更统一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李斯一心为国,为何又将大秦亲手埋葬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一心为国,为何又将大秦亲手埋葬

大家都知道的是,李斯、赵高、胡亥,三人发动的“沙丘事变”是秦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更改遗诏立胡亥为帝。

最开始“沙丘事变”时,李斯其实是没有想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的。当时的始皇将死,立下遗诏交由赵高发送给远在边疆的公子扶苏,但不曾想被赵高偷偷扣押,之后篡改旨意,改为立胡亥为帝,因为当时赵高与扶苏不对付,同时赵高为了增加这道遗诏的合理性找到了李斯,要求李斯来宣布这道遗诏,使得公子胡亥能够顺利登上帝位,

公子扶苏与蒙恬、蒙毅两兄弟的关系却非常好,如果公子扶苏上位,难免不让上卿蒙毅担任丞相这一职位,拼搏奋斗了大半生才坐上的丞相职位,就会这样被别人夺走。但如果是选择帮助毫无根基的胡亥登上帝位的话,那这便是从龙之功,说不定会封王列侯,因此李斯最终同意了赵高的做法,与其合谋“沙丘事变”。但是事后却被赵高陷害惨死,沙丘事变也间接导致了大秦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为什么秦朝的建立与覆灭,都和李斯关系重大?

全文共 1202 字

+ 加入清单

西汉时期的名将韩信,能够在刘邦手下得到一份差事,都是萧何的极力推荐,而最终惨遭杀害,也时萧何在背后协助。而秦朝的命运其实和韩信有些类似,虽然看起来,是秦始皇在操控着一切,但是他无法预知自己死亡之后的事情,就像谁也没想到,赵高居然会篡改诏命一样。但是在这中间,还有一个人脱不了关系,那就是李斯。李斯与秦朝,就像是萧何与韩信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说到李斯,许多看过电视剧的人都会觉得他非常英明,帮助秦王嬴政重新执掌了政权,统一六国,并且初步安定了国家,算是大功臣一枚了。

的确,李斯做了不少的事情,最开始的他不过是一介平民,但是志向远大最终拜在荀子门下,开始学习帝王之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官升权臣辅佐皇帝,学习的过程中十分刻苦努力,也得到了荀子老师的认可。

可惜的是他出师以后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识,一直在一个小地方做着小吏,一直到遇到了吕不韦这个雄心勃勃的商人,才被发掘出来,提到了当时尚未统一六国的嬴政身边辅佐。

后来的他,得到了发挥才能的平台,开始不断的劝谏秦始皇攻打六国,提供游说离间的策略,笼络人心的方法,都一一被嬴政采用并成功运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六国灭后嬴政成为始皇帝,更加信任李斯,加上李斯心思细密,热衷于权利,对待秦始皇也是小心谨慎,非常合乎他的胃口,成功升级到了丞相行列,开始辅佐皇帝进行开国之后的一系列经济事物。

其中就有非常著名的统一度量衡,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件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事件,统一度量衡之后华夏文明开始了真正的大一统,文化融合速度前所未有的加剧,光这一件事情就已经足够李斯名留青史了。

可惜的是,李斯终究是个凡人,他有许多私心,比如害怕自己地位不保,对权力极度崇拜,为了自保盲目屈从秦始皇和其他权贵,宁愿是非不分牺牲百姓的利益等等,这些都表明了他虽然有才,但是并非是个大格局的人。

后来的焚书坑儒事件李斯也是主要主持人之一,他不仅没有阻止秦始皇,反而还上书煽风点火,因为了解嬴政多疑暴怒的性格,他把焚书坑儒进行的非常彻底,光首次的活埋术士就达到了四百多人,可以说是惨绝人寰。

当时秦始皇的大儿子公子扶苏是一个开明而仁厚的人,对父亲和李斯这种残酷的手段非常不齿。上书建议父亲不要再做这种事,但是当时已经入魔的嬴政看到以后不仅没有停下来。

反正大怒发配公子扶苏去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几乎就等于送他去死了。不过到了自己垂暮之年,秦始皇终于清醒了过来,发现了自己往日盲目追求长生不老,暴力摄政的错误。

临死之前重新诏令公子扶苏回来继位,可惜的是此时的李斯已经权利如日中天,为了防止扶苏继位以后把他铲除,他和赵高一同篡改了秦始皇的遗嘱,并假传遗诏命令公司扶苏自杀。重新立后来我们都知道的胡亥继位。

秦国失去了一位英明的君主,在奸臣当道的情况下国家开始混乱起来,很快就出现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可怜始皇帝一世英名创造大一统国家,仅仅两届就轰然倒塌了,李斯本人自然也难逃厄运,被赵高腰斩毙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李斯为什么会没有选择支持扶苏阻止赵高?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是一个有才的人,也是一个聪明人,不然也不会在看重才能的秦始皇身边做丞相这么多年。但是这样一个聪明一世的人,却做了一件在后世看来愚蠢而又可惜的事情。秦始皇原本的遗诏是要扶苏继承皇位,李斯却站在了赵高这一边,篡改遗诏逼死扶苏,扶胡亥上位。不知道李斯究竟是怎么想的,他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既然秦始皇都已经选择了扶苏,自己选择胡亥,真的能维持自己的荣耀吗?

李斯,本是战国末期楚国人,但是在秦国才终于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大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秦灭六国之后,拜李斯为丞相,他实行各种方式加强中央集权,并且很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格局都有影响,甚至有一些主张也对世界和现代的中国产生了影响。同时,他还是一个书法家,他的小篆一直是很多爱好书法的人学习的对象。

然而,这样一个本可以名垂青史的人物,却协同宦官赵高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逼死了原本的皇位继承人扶苏,将胡亥扶上皇位。也因为这个选择,李斯最终被赵高所害,连累家人同样遭受灭顶之灾。

每每谈及这件事情,很多人都会忍不住叹息吧。的确,站在当时李斯的角度来说,如果选择胡亥,那么自己的地位尚可以保持下来。赵高劝说李斯,如果不与他合作,等扶苏登基,李斯和扶苏的治国思想可以说是完全冲突的,这种情况下自己怎么可能继续做丞相,而一旦失去了丞相之位,根据以往的事实经验,自己必然难保性命。并且,扶苏主张分封制,外戚与宗师势力很可能卷土重来,如此一来,自己的各项制度与主张都可能化为飞灰,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个输。

也正是因为这样想,支持扶苏,自己毫无疑问将会失败,但是支持胡亥却未必,所以李斯选择了站在赵高一边。可是他忘记了,扶苏再怎么与他政见不和,那也是一个君子,而赵高,他连篡改遗诏这样的事都能想出来,骨子里便是一个小人,与小人共谋,怎么可能会有好下场。果然,胡亥继位后,赵高反咬一口,害死了李斯,而秦朝也再也回不到往日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