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李斯为什么不拥立扶苏(推荐20篇)

浏览

3920

文章

34

篇1:李斯怎么死的?

全文共 815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是被秦二世所杀。当时全国人民的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七月被杀死。

李斯是秦朝的丞相,是被赵高陷害,腰斩而死的。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入秦为官。到了秦国,很快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

公元前237年,李斯又上表《谏逐客书》,受到秦王赏识,迁为廷尉。在0秦王贏政称帝后,李斯被封为丞相,并制定了《大秦律》。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时在沙丘病逝,李斯和赵高合谋篡改了秦始皇遗诏,逼死长子扶苏,另立胡亥为帝,为秦二世。后因惹怒秦二世被捕入狱,又被赵高陷害,被迫承认谋反。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李斯为秦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改变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实现了秦朝的统一。

李斯字通古,生于楚国上蔡,官拜秦国左丞相,亦是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主要作品有《谏逐客书》《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等。李斯师从荀子,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极力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富贵与贫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到秦国去。李斯政治主张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李斯被腰斩时说了什么

全文共 142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对于李斯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很多人都问了,这个李斯最后被腰斩了,的的确确是非常冤的,所以不仅仅是我们看得不服气,这个李斯自己也超级不服气,所以李斯在被腰斩的时候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后来好像还被验证了,那么这到底要怎么理解呢?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看看吧!

李斯被腰斩时说:“现在谋反的人拥有了半个天下,却还不知足。如果继续让赵高辅佐秦二世,那么谋反的人将会打到咸阳来,麋鹿也将会在朝廷上吃草”。

这句话最后还真的是应验了,刘备和项羽都曾打到了咸阳,项羽还将阿房宫烧了,使咸阳变得荒凉,让麋鹿也可以在咸阳悠闲地吃草。

李斯人生简介:

李斯(前284一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同韩非等拜荀况为师,学习法家帝王之术,治国之道。学成后,分析当时形势,认为秦能统一天下,自己也能施展才能与抱负。故奔秦国而去。

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秦国,先在吕不韦手下做门客,取得吕的信任后,当上了秦王嬴政的侍卫。利用经常接近秦王的机会,呈上《论统一书》,劝秦王抓住"万世之一时"的良机,灭诸候成帝业,秦王欣然接受建议,先任命他为长史。后李斯又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宝物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君臣,收到了效果,被秦王拜为客卿。

公元前237年,秦国宗室贵族借口韩国水工郑国在秦搞间谍活动,要求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在被驱离途中,写了《谏逐客书》,劝秦王收回成命。

谏逐客书从历史事实说起,历数客卿对秦国的贡献。"……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至今。昭王得范雎,废穰候,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秦王看了《谏逐客书》深受感动,立即取消了逐客令,并恢复李斯官职,后又提升为廷尉。

李斯重新受到重用后,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制定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策略。并努力组织实施,仅用十年时间,先后灭掉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秦朝建立后,李斯升任丞相。辅佐秦始皇,巩固政权,维护统一。废除诸候分封,实行郡县制;在中央朝廷,设三公、九卿分管国事;统一了文字、法律、货币、度量衡等。

也曾帮助秦始皇进行打击儒生"以古非今,诽谤朝政"的运动,实行"焚书坑儒"。也曾由于妒忌而谗害、毒死同门韩非。

公元前201年,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附和宦官赵高,发动"沙丘之变",合谋篡改遗诏,废太子扶苏,逼杀将军蒙恬,立胡亥为二世帝。

赵高篡权后,指鹿为马,施展阴谋,在二世与宫女宴饮作乐,挑拔李斯上书,让秦二十分恼怒,下令将李斯逮捕入狱。赵高又趁机诬陷李斯、子李由谋反。

在秦二世二年,秦二将李斯处以五种酷刑:黥刑、劓刑、断舌、砍趾、腰斩于市,夷三族。

时,李斯子李由仍将兵在外,与项羽、刘邦战于雍丘,被义军所杀。

与狼为伍,与奸合污也是后果自负。“爬的越高,摔的越惨"临死哀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李斯为什么来到秦国?李斯为何舍弃六国选择秦国?

全文共 1368 字

+ 加入清单

良禽择木而栖,只有自身拥有别无替代的能力,才有资格选择落在何处,如果没有什么本领,谁也不会重视。这一点,秦朝建立时的李斯应该是深有感触。只不过,他在选择要让自己强大起来的时候,想的并不是这些。那么,原本是楚国人的李斯,为何会来到秦国?他又有什么样无可替代的本事,能够让他在秦国一直留着,为这个帝国的统一出谋划策呢?

李斯原本是楚国上蔡人,出身不高,曾经做过一名掌管文书的小吏。但是,拥有很强进取心的李斯,对此并不满足,而促使他下定决定继续深造的,却是两堆老鼠。

他在厕所看见过一堆老鼠,那里的老鼠自然是又脏又臭,吃的东西也可想而知,但是每天还战战兢兢,一旦有人或者抢食的狗到来,老鼠们就会吓得四散而逃。而后,他又在粮仓里面看到一堆老鼠,这里的老鼠每天吃得饱饱的,就算有人过来,那也是悠悠的,一点也没有担惊受怕的样子。

如此鲜明的对比,让李斯感悟出了“老鼠哲学”,身处的环境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好的环境,才能够给人带来更好的生活。可是他自己现在,就好像厕所里面的老鼠,只有做到谷仓里的老鼠,才算是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于是,尽管他不满足于现有的社会地位,但是他还是很有头脑的人,他知道以自己的学识,就算到了其他地方,照样受不到重用,于是,他没有立即行动,某日听闻荀子在楚国讲学,他马上启程前往,拜入荀子门下,研习帝王之术,也就是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办法。

荀子,是赵国人,他虽然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却有很多与法家有关的思想言论。比如,孟子提倡“人性本善”,但是荀子认为“人性有恶”,注意,这里是“有恶”,而不是“本恶”,“性本恶”论只是在荀子的言论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言论。

相对来说,“性有恶”论更为可取,它认为,人性其实无所谓善与恶,但是在后期的发展中,可能转向善,也可能转向恶。这样的言论在当时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即便在现在,他的思想也是很有价值,很有研究意义的。荀子碎玉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对于法家也是同样,就比如他的两个重要的学生,李斯和韩非,都是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至于韩非为什么会选择秦国,也许是受到了老师荀子的影响。荀子曾经在秦昭襄王在位的时候去过秦国,对于秦国的各种政治制度有所了解,社会安定,井然有序,办事效率很高,而这一切都是拜商鞅变法所赐,对秦国的政治给予了肯定,“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

但同时,荀子,也对秦国重视刑法,轻视君子的行为表示不以为然,毕竟荀子与儒家和法家都有关系,这也是他的思想不同于常人的原因吧。

李斯选择了秦国,也许与荀子有所关系,但是更多的还是在于他自己的判断。当时的秦国,虽然文明程度并不比其他国家高,经济方面也没有其他国家发达,但是秦国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却是远超各国的。毕竟在商鞅变法的影响之下,县制已经实行了一百多年,秦国接受人才或者说新理论的程度,是东方六国比不了的。

在分封制的影响之下,六国的大臣贵族们最重视的自然是自身的利益,一旦有什么改革威胁到自己的利益,那么这项改革很可能是无法推行的。反观秦国,虽然一开始,商鞅变法也会遭受到秦国除秦孝公以外几乎所有的王室成员的反对,但是,只要有秦孝公就足够了,毕竟他才是一国之君。

幸而商鞅变法实行了下来,秦国也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从被六国看不起,到后来与它们比肩,最终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李斯的选择,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事实也证明,他没有看错。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秦始皇为什么很信任李斯?获得信任的李斯为什么会背叛秦始皇?

全文共 1825 字

+ 加入清单

一定有很多人都认为,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是很多疑的,毕竟身处高位,还是一个很多人都觊觎的位置,看似威风八面,实际上需要提防来自各方的势力。尤其是秦始皇,灭六国,原本的六国贵族都巴不得找机会杀了他,自然更是要小心谨慎。但也正因如此,他很难真正地去信任什么人,所以如果他相信一个人,是非常难得的,比如忠心秦国的蒙家,再比如楚国来的李斯。秦始皇为什么信任李斯?在他死后,李斯却选择了违背他的临终遗命,这又是为何?

其实李斯并不是秦国人,而是后来投靠了秦国,并认真的帮秦始皇来实现把六国统一的愿望。可以说李斯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对于怎么把六国统一,他非常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而他的这种思路和秦始皇不谋而合,所以皇帝在刚开始的时候,就非常欣赏他,他们两个的关系可以说是君臣,也可以说是兄弟,反正就是交情非常好。

在当时,秦国混进了间谍。因为这个原因,秦国受到了不小的损失,这让秦始皇非常的恼火,就下令把所有的外国人都驱逐出去,不允许其他国家的人到他的国家里当官。反正在秦始皇的心里,不是他这个国家的人,他的心肯定也不是向着他的,所以他也没有必要让他们留在他的国家,还要整天防着他们是不是有异心?所以最干脆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外国人都撵出去。而李斯也是外国人,看到这种情况也是非常的忧心,就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给秦始皇上书。其实在这个时候,他最明智的方法就是躲起来,因为他的身份很尴尬,但是他却能为了秦国的发展站出来,可见当时的李斯也是非常忠心的。

他的理由也非常的简单,要想把六国统一,就要笼络住更多的人才。而且以后六国统一之后,天下都是你的了,又怎么能分出谁是哪国人呢?秦始皇看的非常高兴,就把这个命令取消掉了。而我们在后来的历史中也发现,在秦国最有名的变法中也都是外国人举行的。

除了这些事儿,李斯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就是废除封建制,而改成郡县制。简单的来说,就是秦国的土地现在都是由秦始皇说了算。郡县制,就是在一定范围设置一个郡,然后在下面再分很多的县,这跟我们现在的省、市模式非常的接近,也可以说我们现在的模式,就是根据他的建议来进一步完善的。而因为他的贡献特别大,所以秦始皇在临终的时候也是把他叫在身边,嘱咐他要立扶苏为太子。换句话来说,秦始皇也是对他进行托孤,言外之意就是他也是秦始皇非常信任的人。

李斯被秦始皇提拔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正式迈进了秦国高干行列,成了秦始皇的心腹。从那时起,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沙丘病故,这二十七年间,李斯一直深受秦始皇的信任与重用,那可以说是恩重如山。

举个例子,李斯的儿子个个都娶了秦始皇的女儿为妻;李斯的女儿也都嫁给了秦始皇的儿子(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既是亲密君臣,又是儿女亲家,按说李斯应该对秦始皇忠心耿耿,但秦始皇万万没想到,自己刚刚咽气,李斯就背叛了自己。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让大秦帝国走上了不归路。关于李斯为什么会叛变,后人总结了很多原因,有人说李斯和扶苏政见不合,有人说李斯怕相位被蒙恬夺走,有人说是李斯怕被赵高暗杀,等等。今天,就从秦朝权力分配格局这个角度,分析一下秦始皇的亲密战友为什么会背叛秦始皇的遗诏。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其外朝权力分配一直是三元格局,法吏外卿、军功武人和代表外戚的太后势力。但是,秦始皇上台之后呢?依靠军功武人集团,彻底清洗了自己老娘的势力,打压吕不韦的法吏外卿集团。军功武人集团一枝独秀,让权力分配失去了平衡,所以嬴政才会重用李斯,形成军功武人与法吏外卿的二元对立。

秦始皇突然驾崩后,蒙氏兄弟掌控着几乎全部军权和一部分政权,而李斯掌握着大部分政权,两者权力大小可谓各有优劣。所以在嬴政身后继承人这个问题上,代表军功武人集团的蒙氏兄弟支持扶苏,代表法吏外卿的李斯只能选择支持胡亥。由于秦始皇没有立太子,所以胡亥+李斯这一组合是完全可以对抗扶苏+蒙氏兄弟组合的,不甘心失去权力的李斯决定赌一把。

因为在秦国失去权力的丞相的下场总是很凄惨,比如说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等等,李斯可不想也落得那样的下场。所以,李斯选择支持胡亥继位,胜利后自己可以继续掌握朝政大权,虽然后事难料,但总比现在就下台要好一点。

事情后来的发展果然如他所料,扶苏的愚忠,使得胡亥+李斯+赵高集团大获全胜,扶苏和蒙氏兄弟身死。胡亥登基之后,李斯在外朝再无敌手,一手掌握了政权和军权,一时间貌似风光无限,实不知朝廷内外危机四伏,暗流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李斯是怎样成为秦国丞相的?李斯升职依靠什么?

全文共 2948 字

+ 加入清单

升职加薪,是现在很多公司的普通员工的梦想,这在古代也同样是很多人的梦想。数千年来,在这一点上做的好的人,可谓是数不胜数,而李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李斯原是楚国人士,最初只是一个小官吏,可是他不甘心就这样毫无作为,于是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来到秦国辅佐秦王政,一点一点从一个不起眼的人,最终混到了秦国丞相的地位。李斯能够拥有这样的成就,他又靠的是什么?

战国末年,楚国蔡县的一天,年轻的文吏李斯牵着大黄狗,带着两个儿子,在城东门外的田野间追逐野兔。爷仨捕获了大量野味,满载而归,家中贤惠的妻子已准备好了可口的饭菜,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美满。

在这战国乱世中,烽火连天不休,李斯一家却能偏安一隅,过着闲云野鹤般自在的生活。这样简单的生活无忧无虑,可李斯却常常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是缺了点什么?一眼望得到尽头人生真的是他渴望的归宿么?

让处在迷茫中的李斯找到答案的,是两只老鼠。那一天,李斯途径办公处的厕所,却看见一只老鼠在污秽之物觅食,老鼠听到李斯的脚步声,惊慌失措逃窜而去。这之后李斯又走进了粮仓,还是一只老鼠,大摇大摆地吃着公粮,好不快活。

同样是老鼠,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李斯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他终于明白,自己之所以不自在,在于他的本心并不想要藏身山野隐姓埋名,没有远大的志向,每天对着枯燥愚钝的鸟兽山石,在寂寞和遗憾中自我厌弃。乱世出英雄,李斯不甘于平凡,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个能够一展宏图的舞台。

想到什么就一定要去做,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告别了家人,李斯果断地踏上了未知的旅途。李斯明白,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看你能不能抓住。第一站,李斯来到了齐国,拜入了荀子门下。

荀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就是主张人性本恶的。荀子是一个比较像法家的儒家,李斯便在其门下学习治理国家的帝王之术,他的眼光已然放眼天下。

学成出师的那一天,李斯在告别的时候说了一段很著名的话:“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过于贫穷。久处悲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这段话放在今日对很多陷入困境的人也很有教育意义,正所谓穷则思变,如果自己地位卑贱,却总怨天尤人,标榜自己与世无争用来劝慰自己安于现状,是最大的悲哀与耻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是个不断奋斗向上的过程。

李斯还是很有远见的,他选择来到了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秦国,当时的秦始皇嬴政还是秦王,但其一扫六合的野心已然呼之欲出了,对于人才更是求贤若渴。但这份俸禄,并不是那么好赚。

李斯刚来秦国时顺风顺水,给秦王灌输的帝王之术,让其灭诸侯,成帝业的信心大增。秦王拜李斯为长史,在他的协助下开始吞并六国的计划。可李斯的事业才刚步入正轨,就遭遇了危机。

当时韩国有个叫郑国的人来秦国做间谍(这不是绕口令),郑国赢得了秦王的信任,在秦国修大渠治水,明眼人看得出来秦国那块不需要如此大的工程治理水患,郑国消耗秦国人力物力以阻止秦国东出进军六国的目的很快就暴露了。

当时秦国内部的贵族和秦王一合计,说这些各诸侯国来的客卿,不知道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保不准又是哪国的间谍,还是咱们秦国本地人靠谱,这些外邦人就应该一并驱逐。

秦王逐客令一下,李斯也在名单之列。看着其他客卿垂头丧气的收拾包袱准备离去,李斯心急如焚。好容易才鼓起勇气下定决心离开安逸舒适的日子,投身血雨腥风的乱世中,走到了今天这一步,不能因为这一点挫折就退缩。这么一想,李斯当下把收拾好的行李又放回原处,拿出纸笔奋笔疾书。那篇赫赫有名的《谏逐客书》应运而生。

这篇奏章中,李斯谈古论今,把秦国历年来崛起的几个时期分析了个遍,发现还真巧,全部都有重用客卿原因。此文深情并茂,讲究实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秦王醒悟过来,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不降反升,官至廷尉,在秦国一统大业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历经二十余年的征战,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朝建立,秦王成了秦始皇,而李斯也凭借这些年来为大秦帝业尽心尽力地出谋划策,走向了人生巅峰,成为了秦始皇背后的男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秦丞相。

身居高位,李斯也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一路从基层公务员奋斗到如今的行政一把手,他知道自己的成功靠的是什么。李斯与秦始皇共同构建了这个新生的帝国的宏伟蓝图。

比如咱们所熟知郡县制,便是李斯力排众议争取下来的。当时许多大臣要求效仿古法,实行分封。其实以李斯的地位,获得一块最好的封地,成立国中之国传承千秋万代是不在话下的。但李斯并没有为自己考虑,他想到的便是只有中央集权才能巩固这个新生的政权,而分封指恰是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根。

为了此事李斯还做了一个颇具争议的举动,倡议焚书。其实岛主觉得,焚书这个事解读得太过了,李斯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秦朝创立出的新制度引发了大量复辟古法的争论,正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所以就把除法家其他学说宣扬王道的书都烧了。

不过实用的农书医书都没烧。而且焚书主要是针对民间私藏,朝庭内部都是有备份的,之后具体怎么会失传可能是项羽的锅了。除开郡县制,诸如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等新政,李斯都参与其中,功不可没。如果一切在这里画下句点,那李斯的一生将是完美无缺的。可沙丘的那一场变故,聪明一世的李斯,糊涂一时。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生平最后一次出巡。除开丞相李斯,随行的还有秦始皇幼子胡亥,宠幸的宦官赵高。本来一路上如往常一样风平浪静相安无事,随着秦始皇突患重病,瞬间变得暗流涌动。

在此之前,秦始皇从未提及立嗣一事,直到临终之际,才下诏让在外将兵的长子扶苏火速赶回咸阳,主持丧礼。可这一封诏书却被赵高扣了下来,赵高与胡亥商议篡改诏书,让胡亥坐上帝位。但他们俩的实力有限,想要一举成功,必须要获得李斯的支持。

赵高这人,能力不多提了,但揣测人心的本事绝对是一流的。赵高知道李斯在意的是什么,是手握大权挥斥方遒的快感,是一个可以让他尽情释放自己才华的舞台。所以赵高告诉李斯,扶苏的政见与丞相不和,如果扶苏登上皇位,那丞相的位置必然会赐给他的心腹蒙恬将军。

赵高的话刺进了李斯心底。李斯是从一无所有奋斗到今天这种地位,所以他尤其害怕失去。李斯从刚开始义正言辞的拒绝,到如今欲拒还迎的暧昧,李斯终于鬼使神差的答应了。并且还演技爆棚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讬命哉!”表明自己相当委屈。

这一次篡改遗诏,逼死了公子扶苏,胡亥即位,史称秦二世,李斯也继续稳坐丞相之位。只有一点是李斯没有料到的,他低估了赵高的野心。

秦二世的昏荒淫无道无道不用多提,赵高也在玩弄权术,掀起了一阵排除异己的血雨腥风。而曾经的同谋李斯,现在却成了赵高眼中钉,肉中刺。

李斯多次上书秦二世,想要让这个帝国恢复正轨,而秦二世的双眼却已完全被赵高蒙蔽。而李斯亲手打造出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相权是干不过君权的。终于李斯被赵高陷害,打入了大牢之中。狱中的上书也都被扣留,李斯最终的结局,是被安上了谋反之罪,惨遭腰斩,夷其三族。

纵观李斯的一生,从他幡然醒悟,到步步高升的道路上,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可人的一生太长,时刻坚守本心则显得尤为重要。不过岛主不想因李斯最后所犯下的错去完全否定他,从一个无名小吏到掀翻九重天的大秦丞相,他的一生已足够传奇,值得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李斯被腰斩时为何无人求情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腰斩时为何没人为他求情?

那是因为在秦始皇时代,李斯就已经让无数的人觉得心中有一些不爽,之前曾经做过小吏。这也同样是一个公务员的级别。其实那个时候大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不是很强,他并不甘心只做一个小小的公务员,所以就决定去学习帝王之术,也就是因为如此,让大家觉得特别的痛恨。

在学完之后,对于几个国家就开始去做了一些系统的分析,然后就决定来到秦国,首先秦国会比较欣赏法家人物,比如商鞅就是一个例子。再者秦国也会比较注重于外来人员,而且结果也希望能够一统大江南北。可以说他确实走对了,先是进入到吕不韦的门下,然后就来到了秦始皇那边。

那个时候的秦始皇嬴政还非常的年轻,不过却非常的有抱负,思越非常的活跃,就是希望能够成为帝王。李斯冒着危险就选择驱逐人才的一些劣势,然后说清楚把各国人才留下来的一些优势,就是因为如此也得到秦始皇的赏识,从此之后就成为了主心骨。

慢慢的就开始成为秦始皇身边的一大众臣,更是真正的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的一个快速提升也会让无数的人觉得嫉妒,这些嫉妒的人有一些是本土派的官员,也有一些是来自于各国的人才。之所以会让人觉得特别的痛恨,是因为他一直都会给出一些统一六国的策略,比如说远交近攻,还有灭韩灭赵等等。也就是因为如此才被打下大牢,最终也失去了自己的一条性命。在此时必然也不会有人选择求情,所有的人都希望能够杀之而后快吧。秦始皇再进入到后期支持者早就已经很少,连带着大家也会比较痛恨秦始皇身边的这些人物,因为一直都在助纣为虐,难怪在被腰斩的时候不会有任何的人求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李斯统一文字,推行小篆具有怎样的意义

全文共 2709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李斯和赵高合谋篡改秦始皇遗诏,导致他的名声一度很差。不过李斯一生的确也做出过诸多贡献,例如统一文字这件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繁简不一,等秦国一统六国后,李斯开始推行“书同文,车同轨”,下令全国都已小篆为标准,进行书写。统一文字可以说具有重大意义,能让各国的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人们的交流也不在受限。所以说在这件事上,李素的贡献还是要给予认可。1、李斯、小篆与大统一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主持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严格地说,是政府公文书写体。

秦统一前,诸侯割据纷争,“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十分严重,如“羊”就有20多种写法,就算保守估计每个字有十种写法,金文有3700多个字,那也有37000多种写法。

这怎么交流?怎么传递信息?全部文字的写法,不亚于一本电报密码,给生活和交流带来极大不便。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改变原先那种弯弯曲曲的笔划线条,整理出一种笔画匀整,便于书写的新字体,讲究工整而美观。

故,大秦帝国强力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

“书同文”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音zhòu,籀文,流行于春秋战国时秦国,亦称“大篆”)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

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系统地标准化汉字书写体的过程,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诚然,书同文的意义可不得了,奠定了华夏统一的基础,如果说仓颉造字,鬼都吓哭了,那么统一文字的书写体,轮到神悲伤了。因为一个强大的人间就产生了,与神界分庭抗礼,结束了神主宰一切的格局,你说神哭不哭?

不要认为这是奇谈怪论,它说明文字统一的意义。2、无独有偶,在西方神话中,也有类似的反证

《圣经》上有个故事,在人类历史初期,曾有一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就是书同文,文同言。

客官,文同言,就是书面语和口语一致,这个可比中国还先进,只要是人,交流阅读都无障碍,这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啊!

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

圣经故事说,因为人类语言相通,能够合作,便十分骄傲,自以为无所不能,可与神相等。因此,他们商量说,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叫做“通天塔”。

天上不是好玩么?我们人类也可以随时到神界溜达溜达,看有什么好东西,随手就带回来了,免得为了生计到处奔波,而分散在各地。

但神不干了,你们这么做,我们还能干什么?现在是我们来审判你们人类,难道你们还要来审判我们不成?因此在一夜之间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无法继续建造而告终止,人类自此开始分散各地,开始为了生存你争我夺,大打出手,自相残杀。

看来,书同文,文同言,是全人类追求的目标。3、小篆、官方文字与民间文字

幸庆的是,我们就因为有一个“书同文”,华夏一脉,传承几千年。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能延续下来,与书同文有莫大的关联。

下面继续说说伟大的小篆。

小篆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阅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由此开创了以国家力量强制规范文字的先河,包括今天推广普通话,也是这个的延续。

还有一种说法——小篆为战国文字。著名学者、书法篆刻家徐无闻先生认为,在一个极为短促的秦王朝是不可能创造出一种文字来的,一种文字的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过程的,秦王朝只是动用国家力量加工、整理和推广而已。

我倒是赞同徐无闻先生的观点。不过,这样一来,伟大的短命王朝——秦王朝的历史功绩就要大打折扣了。

下面简单说说这个短命的王朝。

秦王朝,“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以其雄才大略,吞并各路诸侯,统一了中国,分天下为36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兼取三皇五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在这中国历史上重大的转变时期,作为秦始皇最为重要的战略谋臣、书同文的主持者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大业的过程中立下了不朽之功,因此,司马迁在《史记》里称其为:“因时推秦,遂得意于海内,斯为首谋。”

既然统一了文字,那么从官府到民间都使用小篆,对吧?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出土的秦代简牍上往往不是秦国的小篆,而是古隶体字。这又是为什么呢?

只有一种解释:秦始皇统一文字失败了。秦始皇“书同文”措施是统一使用小篆,小篆比金文华美,整齐,观赏性强,比金文易于书写。但是,当时,还有一种文字体更便于书写,那就是隶书。在民间,简便易写的隶书在秦朝代替了秦始皇强制推行的小篆。

从这个角度说,秦王朝仅仅统一了政府文件当的标准字体。翻开今天的汉碑、汉简,我们不难发现,数量最多的,不是秦始皇强力推行的小篆,而是易写易认的汉隶书。

隶书才是真正统一了中国文字的书体,它的时代是在汉代。所以,秦始皇的“书同文字”的诏令真正得到施行是在汉代。有意思吧?如果这样说是正确的,那么又是谁在给我们传达那些不实的历史信息呢?随便说一句,隶书是一个叫程邈的狱警发明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书写工具。古代的书写工具是毛笔。毛笔这种柔软的书写工具在秦简、汉简上很容易写出“蚕头燕尾”的隶书。书写工具自发选择了简便易行的书写体,书写体的繁简又决定了何种书体能够统一中国的文字。

我们要承认,“书同文”的措施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秦王朝推行的国家标准——小篆,成效并不尽人意。4、给伪传统文化传播者说

其实,中国的文字本来就一直是统一的,区别的只是一些字在某个时候有不同的字型,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字体风格而已。就拿现代来说,草书,字形与宋体一样么?难道就要消灭草书不成?

曾几何时,社会上流行对简化字的诟病,说什么“爱无心”(愛),“亲不见”(親),产无生(産),“恋无言”( 戀)、“乡里无郎”(鄉)等等,有的人甚至打着传统文化的大旗,肆意曲解和鞭笞简化字,呼吁恢复繁体字,我观察了一下,那些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的机构,最来劲,实则为个人谋取不当之利。

了解了这段历史,你还这么认为么?

文字从书写简、从俗,是汉字发展的内在规则。至于简化到什么程度,这个不是由哪个人、哪个政府说了算的。

甲骨文实则是汉字的最简化形式,我寻思,再简化也不会超过甲骨文那么简化吧?

学会了简化字再去熟悉繁体字并不困难,毕竟是一脉相承的,只要不变成拉丁字母,简化字不会成为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障碍。

【作者简介】洪与,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省作家协会《作家文汇》特邀编辑,四川省作家协会青少年文学导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监狱三部曲:《敌人》《交锋》《临危受命》以及长篇小说《大国相——蜀汉丞相诸葛亮》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李斯为什么不把赵姬和嫪毐生子之事告诉嬴政

全文共 1367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能看出李斯和吕不韦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他们都有冒险精神,会拿自己的性命、身家当赌注。李斯得知赵姬和嫪毐生有子嗣,但他并没有急着把这件事告诉嬴政,实际上李斯是想握住这个赌注。如果嬴政得知李斯之情却不向他禀报,那李斯的仕途自然是全毁了,可能还会威胁到他的性命。李斯的野心已经慢慢展现,他想要替代吕不韦,所以嫪毐是他的一个很好的武器。李斯为何隐瞒嬴政

千方百计隐瞒,赵姬与嫪毐的事还是曝光了,赵姬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一位侍女爱上了成蛟,两个还偷偷约会,这个侍女为了救成蛟,去求李斯,而李斯也不傻,告诉她,要阻止太后,但必须得知道太后一些把柄,才能牵制人家。

结果这个侍女说出了这个惊天大秘密,说太后赵姬还有两个儿子,听到这个消息,李斯震惊并疑惑了,他觉得不可能,这个侍女接着说,这个两个儿子是与嫪毐生的。说得有鼻子有眼,李斯要带这个侍女告诉嬴政真相,结果一出门,这个侍女被嫪毐派的人杀了,这些黑衣人本想也解决了李斯,幸好有义士相救。

按理说,李斯是嬴政的心腹,他得知此事,也会告诉嬴政,为何隐瞒并闭口不谈了呢?或许他觉得,人证死了,自己口说无凭,又或是时机不对,就算让嬴政知道又怎么样呢,惩罚嫪毐,处置太后和孩子,对他也没什么好处,他要的是替代吕不韦。

所以,在嬴政屡次想亲政无果,郁闷、极度想泄愤的情况下,李斯这样说:“大王再给我一些时日,我定会找到相邦的软肋,只要在软肋上奋力一击,大事可成矣”。

而这个软肋就是吕不韦向赵姬推荐了嫪毐,并买通宫人,没有把嫪毐变成真太监。处置了嫪毐,以荐人不当为由直接把吕不韦办了,这果然是软肋上奋力一击,这样嬴政就是亲政了,李斯也就彻底上位了,这果然是一举多得的事,只是这个需要时间,让李斯把事情捋顺清楚。

李斯是个很聪明的人,深知君臣之道和官场套路,没有十全把握,他不可能犯险。李斯大才之人

李斯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并且多次说明自己只愿意辅佐明君。但吕不韦出于对秦国的考虑,坚决不能放李斯去别的国家,所以作为让李斯留下的条件,才把他推荐给了大王。

吕不韦可以说是盲目的自信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当时的吕不韦,你会对一个当初原定让他去著书的人有什么防范之心吗?李斯在相府中,原本是想让他和众人去著书的,说明在吕不韦看来,李斯的才能也仅限于此了,就算是他哭着喊着非要去大王身边,由他去就是了,吕不韦以为李斯的才能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你孙悟空的能耐再大也翻不出我的手掌心,所以才把他给了大王。

后来甘罗的死,让吕不韦明白了自己和大王之间的嫌隙,为了平复大王的怒火,他颤巍巍的说让大王重用李斯,这才有了后来的受封长史。其实当时即便他不说,大王也是要重用李斯的,他只是给大王找了个台阶下而已。可他低估了李斯的才能,或者可以说李斯不得志之时没有完全展露自己的才华。上位之后的李斯拼命的找机会表现自己,并且切割自己和吕不韦的关系,以免他将来遭雷劈的时候连累到自己。此时的李斯吕不韦已经完全控制不了了,不仅如此,后面李斯甚至还要摆吕不韦一道,这也算是最早期的“授人以柄”了。

吕不韦是商人出身,用尽一生的心血爬到了一国丞相的位置,这样的艰辛可想而知,所以在权利的顶峰,他自然睥睨傲世,感觉谁都不如他,天下尽揽。但人算不如天算,他那点小九九早已经被李斯洞察了,两人之间的对话也变成了整部大秦赋最有看点的情节,甚至是仅次于战争场面的存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大秦赋扶苏是谁演的 扶苏是什么结局

全文共 2149 字

+ 加入清单

在《大秦赋》中,芈华为嬴政生下了王长子扶苏,但嬴政的身边并不安宁,一边是吕不韦,一边是嫪毐,而嬴政又只有自己亲政之后,才有可能真正去完成统一大业。而在这种情况下出生的扶苏,他的命运也并不简单,那剧中的扶苏是谁演的呢?扶苏最终的命运又是什么,冬儿为了保护扶苏,最后又是怎么死的呢?1、扶苏是谁演的

于垚,2007年9月4日于天津市,演员 。

2016年7月,参演由周迅、霍建华领衔主演的宫廷剧《如懿传》,饰演儿时的二阿哥,凭此正式进入演艺圈;同时,在王宝强、白客、岳云鹏主演的动作喜剧片《大闹天竺》中饰演8岁小唐森;10月,由卢奇执导,李彩桦、黎源联袂主演剧情片《北纬二十八度》,在剧中饰演主演的儿子乐乐 。

2017年1月,出演黄伟杰执导,吴奇隆、雨婷儿主演的古装武打剧《蜀山战纪2》,在剧中饰演小英齐;同时,在邵警辉执导,林峰,唐艺昕主演的古装爱情传奇剧《独步天下》中饰演小多铎;3月,出演潘越执导,王耀庆、车晓主演的都市情感轻喜剧《桔子街的断货男》中饰演姚小团;4月,参演李慧珠执导,关晓彤、宋威龙领衔主演的古装言情剧《凤囚凰》,在剧中饰演八皇子;10月,与陈乔恩、郑恺共同出演青春励志航空剧《壮志高飞》,在剧中饰演一名患有重病的孤儿康康;随后,参演李小江执导的古装玄幻武侠剧《问天录》,在剧中饰演饰演伞童;11月,参演张嘉译、王珞丹、江珊等主演的都市医疗行业题材剧《急诊科医生》在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上映,于垚在剧中饰演一个患病小男孩儿林林 。

2019年10月参演电视剧《没有秘密的你》,饰演小江夏。 2020年,参演电影《民间奇异志》2020年参加电视剧《白色月光》拍摄,搭档刘敏涛老师饰演其子王鹿。2、历史上扶苏是什么结局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巡行天下。当年七月,行至沙丘时病重,秦始皇命中车府令赵高写遗诏给扶苏,遗诏内容是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赶快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当时遗诏已经封好,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去,秦始皇便不幸去世。秦始皇死后,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阴谋篡改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同时伪造一封遗诏赐给扶苏,列举扶苏和蒙恬的罪过,命令他们自杀。

胡亥派使者将遗诏送到上郡给扶苏,扶苏看到遗诏内容,就哭泣着走入内宅,准备自杀。蒙恬阻止扶苏说:“陛下如今在外,还未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把守边疆,让公子你来监督,这是关系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务!如今只因一个使臣到来,你就想自杀,你哪里知道这不是奸诈的诡计呢?我请求你重新去请示一下,等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使者在旁边一再逼迫催促,扶苏对蒙恬说:“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些什么呢?”说完便自杀而死。扶苏死后,胡亥登基,是为秦二世。

扶苏素有贤名,所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反抗秦二世暴政时,陈胜说:“天下受暴秦的统治已经很久。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该由他继位,应该继位的是公子扶苏。就因为扶苏屡次规劝秦始皇的缘故,秦始皇就派他领兵驻守外地。现在传闻扶苏并没有罪,秦二世却把他杀害。百姓都听说扶苏贤明,却不知道他已死。项燕原是楚国的将军,多次立下战功,爱护士兵,楚国人都拥戴他。楚亡后有的人认为他已死,有的人认为他逃亡躲藏起来。现在要是我们冒称公子扶苏和项燕,向天下人们发出起义的号召,应该有很多人响应。”3、冬儿为保护扶苏而死

冬儿与嬴政属于真正的青梅竹马,虽然剧中并未过多描写他俩少年时候的过往,但是从细节上不难看出,在嬴政的心里,冬儿绝对占据着特别重的分量,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嬴政既亲切又自然地称呼冬儿为冬姐,便是最好的一个证明。

可叹的是,正是因为嬴政一直将冬儿当作姐姐,这几乎注定了两人之间不可能有结果。尤其是对感情之事后知后觉的嬴政,宁愿同时迎娶芈华与离秋,在大婚之日一婚两女,也从未注意到角落里那个泫然欲泣,默默心酸的冬儿。此刻的冬儿也想穿上美丽的婚服,嫁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可是她卑微的出身,根本无法与芈华、离秋相提并论,要想正大光明地嫁给嬴政,绝非易事。

所有人当中,唯独只有赵姬看出了冬儿的心思,她答应以后会让嬴政给冬儿一个名分。冬儿顿时心花怒放,对于未来满是憧憬和想象,然而世事无常,她却永远都等不到那一天了。

如许多观众所料,楚国夫人芈华后来为嬴政生下一子,嬴政亲自取名为“扶苏”。据官方预告显示,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嫪毐之乱爆发,叛军攻入了后宫。情急之下,冬儿抱着小扶苏躲进了柜子里,却不幸被嫪毐发现。就在嫪毐要对扶苏下手的关键时刻,冬儿挺身而出,最终公子扶苏得以保全,而冬儿却就此香消玉殒。

失去冬儿对嬴政究竟意味着什么,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不过显而易见的是,剧中最懂嬴政,最了解他的,不是母亲赵姬和仲父吕不韦,也不是芈华、离秋这两位夫人,恰恰正是冬儿。她的善解人意、知冷知暖,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大概只有彻底失去了,嬴政才会真正明白冬儿的好,可惜为时已晚。

嫪毐之乱结束后,嬴政将赵姬圈禁,几乎是断绝了母子关系。不久之后又罢黜了吕不韦,彻底翻脸。再加上已经离世的冬儿,此时的嬴政已经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但嬴政的宏图霸业也就此开始,秦军东出所向无敌,翦灭六国一统天下,如此成就前无古人,并受到万世景仰。只是谁曾发现,在那无限风光的背后,亦有无尽的萧瑟与落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扶苏墓

全文共 733 字

+ 加入清单

扶苏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扶苏墓位于绥德县城疏属山。扶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长子。贤良明达,颇得众望,始皇三士五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儒生460多人,引起扶苏犹虑,及时进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贬谪扶苏于上郡监蒙恬军。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5次出巡,因病重无治,死于原赵国的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监死前曾遗诏扶苏,让他回咸阳参加葬礼。随行的中车府令赵高,趁机勾结左丞相李斯及始皇幼子胡亥,秘不发丧,假造诏书,废掉太子扶苏,立胡亥为太子,并把始皇临终前命扶苏“与丧会咸阳”的遗嘱篡改如下:“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帅数十万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就这样一纸伪诏逼死了太子扶苏。

扶苏死后,葬于城内疏属山顶,后人建祠敬奉。卢家湾石壁之泉则长年流淌,其声呜咽,终岁不绝。后人改卢家湾为“呜咽泉”,以示怀念。历代文人墨客对此多有题咏,唐代胡曾有《杀子谷》,曰:“举国贤良尽垂泪,扶苏屈死戌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当年恨李斯!”

景点类型:古陵墓

景点位置:位于陕西省绥德县城疏属山顶。

景点门票:10元

扶苏(?—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扶苏(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应为赵扶苏),亦称公子扶苏,秦始皇长子。扶苏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秦始皇对其给予厚望。扶苏认为天下初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等严峻政策,因而触怒秦始皇,秦始皇便将其派到上郡监督蒙恬军队,协助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中车府令赵高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李斯墓

全文共 877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墓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斯墓位于上蔡县城西南6公里处,李斯楼村东南,上驻公路东侧约1.5公里处,高为57米。

李斯墓呈圆形封冢,东西宽22.5米、南北长27米,封冢为层层夯筑,夯窝较大。墓前立有碑石,栽种绿化树木,为防止封冢水土流失,近几年对封冢周围设置保护墙,前面修建数层水泥台阶。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者,楚上蔡人也。”(上蔡即今上蔡县,古时属楚。)秦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后人誉为“千古一相”。他“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后西入秦国,被秦王嬴政先任为长史容卿,后任为廷慰,成为“用事大臣”(《史记·秦始皇本纪》)。在军事上,李斯辅助秦王嬴政灭韩、赵,并燕、魏,吞楚、齐,以十年时间而统一天下,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在政治上,全国统一以后,秦始皇任用李斯为丞相,他辅助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社会管理制度。他辅助秦始皇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钱币等,使国民在文化意识、经济流通、社会礼仪等方面的思想意识达到高度统一,从而推动了当时大秦帝国的发展。李斯的文章被鲁迅誉为:“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其《琅琊刻石》、《秦山刻石》、《峄山石刻》是中国书法史上难得的精品,被张怀瓘誉为:“小篆入神,大篆入妙。”秦始皇死后,李斯被赵高陷害,腰斩于咸阳,被安葬于芦岗脚下的汝河之滨,即今天的李斯楼村东南。李斯死后,赵高派人到上蔡李斯故居挖地三尺,现在上蔡尚存有“李斯坑”、“李斯井”等遗迹。

李斯辅助秦始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集权制国家,他废分封,置郡县,明法度,定律令,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为秦王朝的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秦代历史上同商鞅、吕不韦一起被列入《史记》列传的人物中。商鞅变法为强秦之功,吕不韦辅国为富秦之功,而李斯在此基础上帮助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的千古伟业,因此李斯被史学界称为“千古一相”。2000年9月,李斯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大秦赋李斯毒死韩非是出于无奈吗 李斯是否希望韩非死

全文共 1839 字

+ 加入清单

在《大秦赋》的剧情当中,李斯最后给韩非送来了毒酒,两人交流了很久,最后韩非喝下毒酒身亡,但就在这个时候,嬴政赦免韩非的命令却来了,但是韩非已经死了,为时已晚。但李斯对于毒死韩非这件事情表现的看起来像是自己无能为力,但他真的就是因为无奈才这样做的吗?李斯是否希望韩非死,如果真的有机会,李斯会放过韩非吗?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大秦赋韩非是怎么死的

电视剧《大秦赋》中韩非服毒而死,剧中能够对抗秦国之人又少了一个,而说到韩非之死,就必须要说一下,剧中李乃文饰演的李斯,可以说剧中的李斯人设是好的,没有那么多阴险狠毒,加之李乃文的形象,妥妥一个正派人物。

而且在韩非事件中,他也一直想要帮助韩非,逃脱厄运,但是最终没能成功,李斯是为了避免韩非遭受酷刑,而选择毒死韩非,减轻些韩非的痛苦。

诚然《大秦赋》中李斯的确是念及和韩非的旧情,毕竟,在当时大多数朝臣宗亲都是支持处死韩非的,韩非细作的罪证是铁证如山,因此依据秦法,应当车裂韩非,以震慑他国细作。

李斯是在行刑之前,毒死了韩非,令其免受酷刑,而且两人最后相谈,那画面多少和吕不韦自杀时是相似的,都很催泪,李斯也是表现出了于心不忍,但是无可奈何,就像韩非说的那样,李斯也救不了他。

可以看到剧中李斯对韩非的情感是真的,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情感和前途之间选择,李斯还是选择了前途,虽然他最后听到大王已经赦免韩非的诏命后,急火攻心吐血了,但是当时的李斯,即便如何痛心,他还是希望韩非死的。2、嬴政为何要杀韩非

《大秦赋》中韩非说过这样的话“终究鲲鹏,得遇明主,如今展翅高飞”,韩非这是在说李斯深得秦王器重,而大秦一统天下又近在眼前,能够成为即将一统天下的秦国重臣,这是会被后世所铭记的,一个强大的秦国,已经完全超越了商周的秦国,这份殊荣,不是谁都可以有的。

韩非说,他替李斯高兴,但其实这道出了李斯也有心杀了韩非的根结,那就是韩非之才,并不在李斯之下,如果韩非还活着,并且得到了秦王的重用,那么李斯的地位必然受到冲击。

不要忘了,李斯和韩非在政见上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李斯主张灭韩,而韩非则主张存韩,韩非的谋略,也并非完全无可取之处,这也就意味着,秦王有可能采用韩非的策略,那么秦王必然会重用韩非,而冷落李斯,这是李斯不想看到的。

而且这是剧中李斯和韩非无法调和的矛盾,谁也不能够说服对方按照自己的策略走,也就是说无论李斯和韩非如何念及往日的同窗之情,但是如果两人同时为秦国效力,两人在朝堂之上,势必形同水火,李斯也没有把握,可以完全压制韩非。

《大秦赋》中李斯自从入秦开始,他的志向就是高远的,他要做秦帝国统一后的丞相,这是他要实现的野心,因此,在自己已经深得秦王信赖之时,韩非的出现,已经让李斯感受到了威胁,他和韩非之间的情感还不足以让李斯放弃自己的前途。

从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来,当时秦王是因何改变想法,下诏赦免韩非的,还不是脑海里李斯的话,最终秦王急忙派人去赦免韩非,只是说使者去晚了,韩非已经身死。3、李斯真的是无能为力吗

但问题是李斯的抉择,在秦王召集众人议事的时候,的确只有李斯明确表示,不能杀了韩非,要留着为大秦所用,姚贾等人坚持,遵循秦律,车裂韩非,表面上看,李斯的确是孤掌难鸣啊,他一个人如何左右得了众人的决策。

在朝臣宗亲都要求车裂韩非之时,秦王也是听从了,下令处死韩非,问题是李斯直接去狱中找到韩非,并且让韩非喝下了毒酒,免去了遭遇酷刑,但是如果李斯真的想要让韩非活下去的话,他少了一个行为,也就是单独说服秦王。

虽然众臣商议的结果是处死韩非,秦王也答应了,但是李斯应该清楚,事情还有转机,也就是单独面见秦王,当初吕不韦主政的时候,李斯那些力主秦王亲政的言论,是可以左右秦王决策的,那么如今秦王明显还处于犹豫的时候,到底杀不杀韩非,秦王还没有做最后决定之时,李斯是有能力,劝说秦王,下诏赦免韩非的。

就算没有办法完全赦免韩非之罪,就先让韩非呆在狱中著书还不是难事吧,其实所谓的朝臣宗亲义愤填膺,一定要杀了韩非,也不是真的难以平息,秦王完全有能力赦免韩非,朝臣也未必会联合在一起,一定就要致韩非于死地。

因此,可以看到,李斯并没有单独面见秦王,他没有去做最后努力,劝说秦王更改诏命,后续对于李斯来说,他自认不亏欠韩非什么了吧,他的确劝过韩非不止一次,也尽力替韩非说好话,最后面对秦王下诏处死韩非的局面,他也不想去改变什么了,所以直接去狱中,毒死韩非,这样做,的确避免了韩非遭受酷刑,但是也是彻底摧毁了韩非生还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为什么张良说,如果扶苏继位他就不会反秦?

全文共 1671 字

+ 加入清单

张良可以说是秦朝末年,甚至是从战国到秦朝时期,反秦的一个重要人物了,他的一生中重要的时刻,几乎都是在做着与反秦相关的事情,毕竟张良的故国韩国就是被秦国所灭,身为韩国贵族,张良当然想要复国。然而却也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张良其实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如果是扶苏继承了皇位的话,他是不会反秦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张良真的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吗?他的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1、为何张良说扶苏继位就不反秦

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在其年轻的时曾经在淮阳学礼见到了沧海君,还认识了一个大力士,大力士欣赏张良的为人,并且愿意为其效力。于是年轻的张良冒着风险决定和这个大力士一起趁秦始皇东游的时候刺杀秦始皇,但是最终失败了,大力士身死,张良侥幸得以逃脱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张良是很恨秦始皇的。

张良的恨源于他的出生,他的父亲,是五世相韩,受到韩国大王的重用因此当时秦始皇灭了韩国对于张良来说是灭顶之灾,张良便以灭秦国为己任,从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之后四处躲藏,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在这个时候遇到了黄石公,此人乃是当世神人!他赠与张良一本书,让张良潜心专研,灭秦指日可待。

秦国最后是覆灭了,但是张良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秦国是公子扶苏继位我不会反秦,从上面张良冒着生命危险要刺杀秦始皇来看,他对于秦始皇的仇恨是很大的,那么为什么如果是公子扶苏(秦始皇的大儿子)继位他就不会反秦呢?公子扶苏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为人公平公正,刚毅勇武,为人仁义,有政治远见,他反对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等严峻政策,因而触怒秦始皇,秦始皇便将其派到上郡监督军队,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本来秦始皇在死之前是诏令扶苏继位的,但是奸臣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害怕扶苏继位之后对他们不利,于是以秦始皇的身份假传圣旨赐死扶苏,扶苏自尽而死,而后赵高等人将秦始皇的第十八子胡亥推上皇位,在胡亥的手上秦国灭亡。

虽然后世的人评论说公子扶苏无能,但是看张良说公子扶苏继位他便不会反秦,可见其对于公子扶苏还是认可的,最起码他为人仁义不会施暴政以虐待百姓。2、为什么说“扶苏不死,大秦不亡”

扶苏是秦始皇嬴政的嫡长子,也是他在弥留之际下诏书,确立的继承者,只不过这一切都被赵高扣押、隐瞒。

在封建社会,帝王的意志代表着一切,生杀予夺都不得违抗。“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就是这个意思,对于扶苏,始皇既是他的父亲,更是他的君王,对于被赐死,奉行儒道的他只能由命,无理反抗,也不能够反抗。

扶苏也因爱护百姓的贤名被天下人所熟知,天下也寄希望扶苏登基后政策能有所转变,百姓的日子能好过一点,可这一切因秦始皇的突然暴死,胡亥的继位,扶苏的自杀而戛然终止。

扶苏死了,奸臣赵高当道,也就是他在把持朝政的时候,大量坑害有识之士,把整个秦王朝弄的是乌烟瘴气,最后再赵高和二世胡亥的治理下,百姓对他们的恨到达了极限。

楚国最先爆发了陈胜吴广的起义,结果全国人民开始响应了,仅仅也就是三年的时间,整个大秦帝国就灭亡了。

如果扶苏继位,蒙恬也不会死了,在蒙恬的带领下,就算遇到了项羽刘邦,也不一定会输。所以说如果扶苏继位,秦朝肯定不会在他当政的时候灭亡,但是在他死后,秦朝还能再传几代,这个就谁也不知道了。3、扶苏不能反抗的因素

名不正。始皇出游在外,没有立太子。而给扶苏下赐死诏书之前赵高和李斯已经假意受诏,立胡亥为太子。想必这个消息会随着赐死的诏书一并让扶苏知晓。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明确了君臣之分。在古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扶苏没有办法反抗。

赐死诏书的权威性。始皇死后,符玺等均在赵高手中,而李斯作为丞相参与其事。可以说整个诏书除了没有始皇的授意外,其它的基本都是真的。这样的诏书具有很大的权威性。

扶苏的性格。史书记载扶苏的性格“仁”,一个“仁”字已经说明了太多,作为生在帝王之家的扶苏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他最大的弱点,就是太过仁爱,太过心怀天下。多次直言劝谏未果,他心中郁结却无能为力。身在边关耳中所闻皆是嬴政所做种种,这次却连劝谏都无法做了。长久以来,他被自己的无力打败,最终接到假遗诏,无心皇位的他只一心寻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为什么秦朝的建立与覆灭,都和李斯关系重大?

全文共 1202 字

+ 加入清单

西汉时期的名将韩信,能够在刘邦手下得到一份差事,都是萧何的极力推荐,而最终惨遭杀害,也时萧何在背后协助。而秦朝的命运其实和韩信有些类似,虽然看起来,是秦始皇在操控着一切,但是他无法预知自己死亡之后的事情,就像谁也没想到,赵高居然会篡改诏命一样。但是在这中间,还有一个人脱不了关系,那就是李斯。李斯与秦朝,就像是萧何与韩信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说到李斯,许多看过电视剧的人都会觉得他非常英明,帮助秦王嬴政重新执掌了政权,统一六国,并且初步安定了国家,算是大功臣一枚了。

的确,李斯做了不少的事情,最开始的他不过是一介平民,但是志向远大最终拜在荀子门下,开始学习帝王之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官升权臣辅佐皇帝,学习的过程中十分刻苦努力,也得到了荀子老师的认可。

可惜的是他出师以后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识,一直在一个小地方做着小吏,一直到遇到了吕不韦这个雄心勃勃的商人,才被发掘出来,提到了当时尚未统一六国的嬴政身边辅佐。

后来的他,得到了发挥才能的平台,开始不断的劝谏秦始皇攻打六国,提供游说离间的策略,笼络人心的方法,都一一被嬴政采用并成功运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六国灭后嬴政成为始皇帝,更加信任李斯,加上李斯心思细密,热衷于权利,对待秦始皇也是小心谨慎,非常合乎他的胃口,成功升级到了丞相行列,开始辅佐皇帝进行开国之后的一系列经济事物。

其中就有非常著名的统一度量衡,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件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事件,统一度量衡之后华夏文明开始了真正的大一统,文化融合速度前所未有的加剧,光这一件事情就已经足够李斯名留青史了。

可惜的是,李斯终究是个凡人,他有许多私心,比如害怕自己地位不保,对权力极度崇拜,为了自保盲目屈从秦始皇和其他权贵,宁愿是非不分牺牲百姓的利益等等,这些都表明了他虽然有才,但是并非是个大格局的人。

后来的焚书坑儒事件李斯也是主要主持人之一,他不仅没有阻止秦始皇,反而还上书煽风点火,因为了解嬴政多疑暴怒的性格,他把焚书坑儒进行的非常彻底,光首次的活埋术士就达到了四百多人,可以说是惨绝人寰。

当时秦始皇的大儿子公子扶苏是一个开明而仁厚的人,对父亲和李斯这种残酷的手段非常不齿。上书建议父亲不要再做这种事,但是当时已经入魔的嬴政看到以后不仅没有停下来。

反正大怒发配公子扶苏去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几乎就等于送他去死了。不过到了自己垂暮之年,秦始皇终于清醒了过来,发现了自己往日盲目追求长生不老,暴力摄政的错误。

临死之前重新诏令公子扶苏回来继位,可惜的是此时的李斯已经权利如日中天,为了防止扶苏继位以后把他铲除,他和赵高一同篡改了秦始皇的遗嘱,并假传遗诏命令公司扶苏自杀。重新立后来我们都知道的胡亥继位。

秦国失去了一位英明的君主,在奸臣当道的情况下国家开始混乱起来,很快就出现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可怜始皇帝一世英名创造大一统国家,仅仅两届就轰然倒塌了,李斯本人自然也难逃厄运,被赵高腰斩毙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李斯是法家还是儒家 李斯是什么家的代表人物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是典型的法家,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后入秦为官。他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并持金玉游说(shuì)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在秦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还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学说,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还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焚书坑儒的“焚书”是李斯的主意,那么李斯是什么人呢?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焚书坑儒的“焚书”是李斯主意,那么李斯是什么人呢?

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和韩非子两个人都是荀子的弟子,李斯本人也算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斯作为第一个帝国的开国丞相,本人有什么成就呢?

李斯不仅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在秦统一天下后,他与王绾、冯劫议定皇帝的尊号,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他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他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作为文学家,李斯有哪些作品呢?

李斯除了在事业上大展拳脚,他的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也是令后人追捧的。李斯散文现传四篇,分别是《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他的文章论证严密、气势贯通,洋洋洒洒如江河奔流,鲁迅就曾经大力称赞李斯的文章。除了文章,李斯还和赵高、胡毋敬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书法范本,供大家临摹,所以,有时李斯也被称为是书法笔祖。

历史上对李斯是怎么样的评价?

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的。他在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李斯怎么死的 秦朝的李斯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秦朝的丞相,是被赵高陷害,腰斩而死的。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入秦为官。到了秦国,很快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

公元前237年,李斯又上表《谏逐客书》,受到秦王赏识,迁为廷尉。在 0秦王嬴政称帝后,李斯被封为丞相,并制定了《大秦律》。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时在沙丘病逝,李斯和赵高合谋篡改了秦始皇遗诏,逼死长子扶苏,另立胡亥为帝,为秦二世。后因惹怒秦二世被捕入狱,又被赵高陷害,被迫承认谋反。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李斯为秦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改变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实现了秦朝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李斯的思想属于诸子百家里的什么家 李斯的思想属于哪一家呢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思想属于诸子百家里的法家。李斯主张以法治国,其废除分封制、统一文字与度量衡等政策都是以法家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思想为指导的,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端化。

李斯的简介

李斯是秦朝丞相,也是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李斯的主要作品有《邹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碣邪台刻石》、《之罘刻石》等,李斯还有刻石作品《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

历代名人对李斯的评价

李贽:“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

王夫之:“秦政、李斯以破封建为万世罪,而贾谊以诸侯王之大为汉痛哭,亦何以异于孤秦。”

姚鼐:“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频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

曾国藩:“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吕不韦为什么要杀李斯?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在自己没有任何危机意识的前提下,就办成了一件影响秦国的大事。这样的人不受控制,而且才能远在自己之上,如果有一天他与自己为敌,他吕不韦可能不是对手,这是吕不韦最担心的,所以说吕不韦起了杀心。吕不韦完全看不透李斯,而吕不韦的一举一动,李斯却能够看得清楚,这就是差距。李斯来到大秦,在辅佐秦王一统天下的同时,也是没想着久居于吕不韦地位之下的,李斯要的地位就是吕不韦的地位。

李斯是继吕不韦之后秦国的丞相,但是他的这个丞相之位其实也来之不易。一开始李斯只不过是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是吕不韦发现了他的价值和才能,把他请来做自己的门客。按理说吕不韦对李斯是有着知遇之恩的。

但是同吕不韦有些相似的地方的是,李斯其实也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他对于权力与官位有着异常的渴望与野心,他深知只有让自己爬的更高一些,才万全之法。所以当吕不韦在朝野中的地位摇摇欲坠的时候,李斯抓住了这个时机,离开了吕不韦另攀高枝,努力的在赢政面前表现自己,让赢政看到他身上的治国才能,就这样,李斯终于不需要再依附于谁,脱颖而出。

第一次在吕不韦得知郑国修渠其实是李斯诡计的时候,当时王绾为了留下李斯,情急之下,说出了李斯和郑国相识这件事,很快吕不韦就明白了,秦国求着郑国修渠,实是李斯的诡计而已。而第二次想要杀了李斯,李斯看穿了吕不韦的用心。也就是李斯丝毫不掩饰一件事,那就是李斯让姚贾去给公子成橋做师父,李斯丝毫不遮掩地揭穿了吕不韦的心思。

第三次想要杀了李斯的冲动,就是在如何安排李斯的时候。不过这一次,杀心很快就消失了,吕不韦心甘情愿地将李斯推荐到秦王身边,这也是吕不韦人设的变化。他这么做无非两个心思,如果赢政最终没有看上李斯,那么不但如他所愿,到时候李斯离开或者死亡,坏的都是赢政的名声,而不是他的。而如果是赢政看上并重用李斯,那李斯哪怕将来与他政见不合,也要承他的情。两种结果他都不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李斯一心为国,为何又将大秦亲手埋葬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一心为国,为何又将大秦亲手埋葬

大家都知道的是,李斯、赵高、胡亥,三人发动的“沙丘事变”是秦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更改遗诏立胡亥为帝。

最开始“沙丘事变”时,李斯其实是没有想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的。当时的始皇将死,立下遗诏交由赵高发送给远在边疆的公子扶苏,但不曾想被赵高偷偷扣押,之后篡改旨意,改为立胡亥为帝,因为当时赵高与扶苏不对付,同时赵高为了增加这道遗诏的合理性找到了李斯,要求李斯来宣布这道遗诏,使得公子胡亥能够顺利登上帝位,

公子扶苏与蒙恬、蒙毅两兄弟的关系却非常好,如果公子扶苏上位,难免不让上卿蒙毅担任丞相这一职位,拼搏奋斗了大半生才坐上的丞相职位,就会这样被别人夺走。但如果是选择帮助毫无根基的胡亥登上帝位的话,那这便是从龙之功,说不定会封王列侯,因此李斯最终同意了赵高的做法,与其合谋“沙丘事变”。但是事后却被赵高陷害惨死,沙丘事变也间接导致了大秦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