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李渔的清廉故事汇集八篇

浏览

5984

文章

8

篇1:一生为官清廉 却有万贯家财的三朝老臣 张廷玉

全文共 1138 字

+ 加入清单

在清朝历史长河中,有一位令人敬佩的大臣,他名叫张廷玉。这位老臣一生为官清廉,但却家财万贯,其经历和传奇一直令人回味不已。

一、张廷玉的早期生涯

张廷玉出生在清朝康熙年间,他来自安徽桐城,出生在一个有着书香氛围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康熙朝的大学士张英,因此,从小张廷玉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他29岁时,他成功考中进士,随后被选为翰林,成为康熙皇帝的贴身秘书。

在康熙朝,张廷玉因其出色的气质和才华备受赏识,被赋予了不俗的官职。他在康熙皇帝的朝廷中度过了12年的秘书生涯。康熙皇帝对他的欣赏程度可见一斑,这段经历奠定了张廷玉在清朝政治中的基础。

二、雍正朝的崭露头角

随着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登基,清朝政治面貌发生了变化。雍正是一个注重用人能力而非出身的皇帝,他看中了张廷玉的才干和品德,将其提拔为礼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正部长。这个提拔令张廷玉成为清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

雍正对张廷玉的赏识不仅表现在官职上,还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雍正需要张廷玉协助处理政务,每天都要亲自会见他,亲自口授圣旨,由张廷玉记录。这种亲近的关系使张廷玉成为雍正朝政治中的要角,他的影响力逐渐上升。

三、乾隆朝的政治纷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乾隆继位成为皇帝,政治舞台上出现了新的纷争。张廷玉和另一位重臣鄂尔泰之间的矛盾开始浮出水面。这两位大臣分别代表了满族和汉族在清朝政治中的不同势力,他们的对立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一大焦点。

乾隆对这两位老臣的争斗采取了一种明智的态度,暂时放任他们自行争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局势渐渐演变成了政治混乱,两派大臣开始不听从皇帝的指挥。乾隆开始对张廷玉和鄂尔泰感到不满,觉得他们影响了朝廷的稳定。

四、张廷玉的家产之谜

关于张廷玉家中的财富,有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在乾隆年间,他的家被搜查,发现了多达36万两的白银,这在当时的清朝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有历史记载显示,这些财富并非来自贪污或非法手段,而是通过正当途径积累的。张廷玉一生以清廉著称,没有被指控过贪污行为。

张廷玉的财富来自于他的家庭背景和职业生涯。他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家庭,拥有优越的教育资源。而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政治生涯中,他担任重要职务,得到了相应的报酬。此外,他还具备聪明的理财能力,善于投资和经商,使家庭财富不断增长。

五、生平终岁

张廷玉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享年84岁。他被追赠谥号“文和”,并得以配享太庙,这在整个清朝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尽管他在晚年遭受了一些政治风波,但他一生以清廉和忠诚为准则,为清朝政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张廷玉的一生是清廉与家财并存的典范,他的故事反映了清朝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个人品德的力量。他的传奇故事激励着后人,弘扬了清廉正直的价值观。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将永远闪耀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比干为什么是文财神 比干为官清廉和财神有什么关系

全文共 1527 字

+ 加入清单

比干被称为“亘古忠臣”,他一生忠君爱国、清廉正直、始终记得为百姓立命。但比干的下场却令人唏嘘不已,神话小说中,比干是被妲己陷害,最后剖心而死;史料中,比干因为看不惯纣王整日贪图享乐,因此大胆谏言,结果被纣王处死。有人不理解,为什么民间会把比干供奉为文财神,比干和财神究竟有什么关系?其实比干会被百姓认作文财神,是因为他的忠义之心。因为比干为人正直,从不带着偏心和成见,因此适合作为分配财富的财神。忠君爱国,反被剖心

相信看过封神榜的朋友们都知道,因为比干害死了狐狸精苏妲己的子孙,所以苏妲己决心报仇。她用美色迷惑商纣王,再设计取了比干丞相的心。而商纣王本身也冷酷无情,最终听从奸人之言,挖了比干的心。

这是封神榜中的故事,但历史上的比干,确实也是因剖心而死,只是少了妲己这一人物,在其中作祟。

话说,比干这个人,是个十分有政治才能且政治眼光长远的人,历经两朝,都忠心耿耿,一心一意辅助帝王治理国家。从政40多年,比干为其国家的发展贡献巨大,他最出名的、大家最熟悉的主张便是:富国强兵。

国家要想繁荣发展,安定和谐,首先就得富裕起来,同时还需要有强大的军队。以此出发,比干推行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大家一起实干起来,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所以商纣王在位前期,国家强大且十分繁荣。虽然商纣王也有他的统治才能,但是比干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确实是功不可没。

但奈何,商纣王最终还是成为了扶不起的阿斗,纣王无道、生性残暴、残害忠良。

当时,纣王准备攻打一个叫徐夷的大国,经过几年的战斗,终于胜利了。但是大战之后,商也是伤痕累累,经济、军事实力都拉低了,国家已经耗不起了。

我们都知道大战之后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比干也是这样想的呀,他就建议纣王休生养息,然后再进行新的征伐。可是纣王头铁,并不采纳,甚至压根不想理会比干。周反,纣王听闻大怒,更是下定了要再次征伐的雄心,但是比干也固执,坚持己见,纣王就很讨厌这个固执的丞相。

同时,在位期间,比干看到纣王荒于政事,就直言劝谏,抨击、指责纣王杀皇后、杀大臣的过错,并斥责他的暴政,给他讲历代先王创业之艰辛,望其改过。甚至他上到摘星楼停留三日,只为劝谏,不顾灭族之灾。

可惜纣王这个一国之君,哪里受得了比干的叨叨,并未感动,而是烦不甚烦,恨之入骨。终于忍不了了,想要拔出比干这个眼中钉,于是剖了比干之心,下令抄其满门。文财神——无心论

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知道了比干的为人。他为政一生,要说多么富有是不可能的,与跟他同为文财神范蠡相比,真的算是穷得响叮当。但他为何又在封神榜中被封为财神爷呢?

在姜子牙的封神大典上,比干被封为文曲星,掌管人间福禄财源,也就是名副其实的财神爷。是因为比干无心,无论是在封神榜中,还是历史记载中,他都被剖了心。无心之人才能不偏心,做到公正无私,使天下财富得到合理分配。况且比干在活着的时候,也是一个正直、无私之人!文财神——富国论

我们提到比干最著名的主张就是富国强兵论,他不断致力于国家繁荣昌盛,为国家财富的积累出谋划策。通俗地说,他是能为国家赚钱、产生财富的人,财神爷他当得问心无愧。虽然无法考证,但是可以猜想他在当时可能也是一个十分会理财,做生意的人吧!

中国的财神文化十分丰富,光财神爷就有好几位。正财神赵公明,偏财神五路神,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赵玄朗、关羽……如此多位财神爷,论起生平,应该没人比比干苦。

他一生忠君爱国、两袖清风、不图安乐、不随波逐流、正直无私、不惧生死,只为辅助好君王,治理好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国家繁荣昌盛。直言劝谏,却不得君王一丝感动,最终被君王大义灭亲,剖了心脏,死无全尸!

虽然坐上了文财神的位置,可是这个位置的得来,又让人感到莫大的心酸!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于成龙到底有多清廉?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于成龙如果有知道的网友是一定知道这个人的,如果不知道这个人的话那就是一脸的陌生了,其实这个人很有个性的,而且被誉为是最为清廉的官了,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说这个人清廉到底清廉到什么地步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一定别错过了!

于成龙是山西永宁人,在康熙朝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龙任官数十年,官至封疆大吏,但留下的家产少得可怜。有位藩臬在于成龙死后来到他的家中,见其衾纬弊陋,家中仅仅存银三两,旧衣数件和一些散钱,还有粟米五六斗,不由叹息而去。

于成龙曾在多地任职,到处都留下清廉之名。在武昌,他任武昌知府,单骑直入城寨,招抚叛贼;在福建,他任按察使,“执法决狱,不徇情面”,“刁讼风息,扰害必除”,人称“闽省廉能第一”。任直隶巡抚时,他“以驱除贪吏,拯救民生为务”,“戒州县私加火耗,上官礼节”,深得民心。于成龙的廉洁受到康熙皇帝的赞扬,他曾在紫禁城召见于成龙,肯定他对贪官的斗争。召见后还赐饭,知其历官廉洁,家计凉薄,还特发奖金和御马。康熙皇帝还特意赐诗,于成龙感激万分。表示要竭尽全力,以报皇恩,将御制诗小心珍藏,“传之子孙,以为世宝。”

在贪官遍地的封建社会,清官并不好当。于成龙在康熙二十年担任了两江总督后,“兴利除害,察吏安民”,引起了众多官吏的不满,他们污蔑中伤于成龙,以至于康熙帝也一度动摇了对于成龙的看法,认为他“居官不如从前,殊觉改操矣。”

后来,康熙帝终于察觉了实情。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逝世半年多后,康熙南巡回京的第二天当众纠正了对于成龙不正确的看法:“朕亲历江南采访,已故督臣于成龙居官廉洁、克己奉公,自闾巷细民及各省之人,无不望风推服。此等清操,从古以来实罕其比,当为廉官第一。”

康熙二十四年,康熙皇帝亲自改定于成龙的碑文、祭文,并亲自书写碑文。康熙去世后,雍正十年,于成龙入祀贤良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陈兆棠是怎么从清廉一步步走到杀人魔王的?

全文共 189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陈兆棠这个人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的,很不简单的一个人,他最开始在历史上给人感觉是这个人好像非常的勤廉,但是之后他就不一样了,变得十分的变态,简直就是杀人魔王啊,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最后是惨死,到底是怎么作茧自缚,还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分析!

潮州知府陈兆棠是个作恶多端、顽固不化的坏人,他来潮州之前是惠州知府,镇压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惠州起义,并在起义失败后的清乡中,杀害无数人民,被清政府称为“能员”、而人民则骂为“屠夫”,当时要调整到潮州的消息传开,潮州人民非常害怕,托议长丘逢甲去探他的口气陈兆棠说“惠州的富人比不上潮州的乞食,人穷生盗心,潮州向来称为易治,我到任后会以顺理治民、不伤百姓。”但他到任之后,继续挥舞屠刀,采取镇压政策,大力清乡。

陈兆棠在清乡中任意捕杀群众,迫良为盗,还每天分配木枷若干,要捕到枷满为止,潮州有句俗语:就枷贼,指泛捕无辜,其源于此。在杀人时怕无辜群众骂他和革命义士作反清宣传、便制出鹅头大小的木块塞进犯人口中使其不能喊骂,这称“咬柴鹅”,潮州俗语也有“嘴咬柴鹅——无能担”也出实于此,喻含冤受屈而不能表白。由于要杀的人多,刽子手不够,就随便叫人担任,当时有个姓马的兵勇,手无力而且刀不利也被派为刽子手,结果砍一个人的头斩了几十刀还不掉下,故潮州也有俗语“老马杀人——爱你死定”,后喻不顾一切也要达到目的。

革命怒火是扑灭不了的,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武汉光复,两广总督张凤岐见大热血已去,逃往香港,潮州总兵赵国荣自缢,道台吴煦和海阳县令谢质都弃官逃命,只有陈兆棠不愿逃走,当时人称他“柴浪”(傻瓜),有“柴浪假镇定”的俗语流传,其实他并不傻而是迷恋权力,希望用反革命两面派手法继续掌握大权。

当时潮汕各地都已恍复,革命军也先后入潮州城驻扎,陈兆棠表面欢迎,暗中排兵布阵,准备负隅反抗,由于赵国荣死后镇台的三营军队归陈兆棠指挥,而在潮州府衙前又占有府楼可控制城区,他更加有恃无恐。由于当时革命军内部不团结,进城后有本地部队和客属部队之分,部队又分驻金山书院,城南道台衙门和羊玉巷考院三入,陈兆棠更加肆,先指使部下在街上杀害八名宣传的学生军和一名教员,并准备11月19日(阴因九月廿九)凌晨三更造饭,五更出动,由镇台衙门的一营军队(逃剩二百人)进攻驻金山的本地革命军(二百多人),在县衙的一营军队(一百多人)进攻羊玉巷的客属义军(一百多人),府衙军队一营(逃剩二百多人)进攻驻道台的汕头革命军(约二百人),但革命军在血的教训中团结起来,抢先一步行动,于凌晨一时迫镇台清兵投降,县衙清兵中立,夹墙攻进府衙,火烧府楼,陈兆棠虽负隅反抗,但不堪一击,只好化装逃走,潮州正式光复。

传说陈兆棠当时本来可乘乱逃脱,但因枉杀太多无辜群众,冤运魂缠身,当日要去西门坐火车往汕头又撞到南门,隔天想出东门坐船逃往梅县又走到西门,由于各门都有革命军把守和张贴抓他的布告出不了,第三天要出南门去乡间又转错到北门,这就是潮州俗语“三日走唔出东门蒌”,后喻家甸缠身走不开。

陈兆棠在城里团团转,因被冤鬼迷了心窍和蒙住双眼,走一夜来到金山脚时,天已快亮了,只见一间豆腐铺有灯光,便推门进去,要求歇宿,老板见是外江人而且满口金牙(因当时有金牙的人少),觉得奇怪,正在犹豫之时见陈兆棠拿出很多银票说“你容我,龙银多多送你”。老板估计他是革命军要抓的知府,便假装答应并去买早点给他吃,出门去向革命军报告。当过知府的陈兆棠也算机灵,一听豆腐店主出门便跑的脚步声知道大事不好,金山书院驻有学生军,店主定去报告,急忙出店朝东跑往城墙上去,正如他估计一样,店主已向附近的革命军报告,革命军也赶到城上,只见陈兆棠正用扎腿布缚在城垛上沿布条堕落城下,革命军用九砍断布条,陈兆棠跌落城下,脚骨折断,被革命军抬住监狱,准备枪决。

据历史记载,陈兆棠是化装逃出东门楼时,被革命军肖公溥(潮阳人)认出抓住的。陈兆棠在狱中醉生梦死,遇有人前去看他时就转身面壁,不敢见人。革命军鉴于他民愤极大,决定在11月2日(阴历十月初二)把他抢决,由与他有血海深仇的弓蕉笋举执行,弓蕉笋姓孙,潮安县沙溪镇西林乡人,其兄弓蕉坝聚众反清,被陈兆棠咬柴鹅砍头,在弄场上当弓蕉笋枪瞄准时,陈兆棠大呼有遗言,监斩官准其请求,他便写道:不死君、不死国、不死罪、死于因果!这就使“三日走唔出东门楼”的传说更加流传。由于陈兆棠脚伤行走不便,革命军把他缚在一张长梯上,梯头贴有:枪决民贼,以谢国人!在潮州镇署前,弓蕉笋举起枪,瞄准他的头,刚好打在他的嘴上,满口金牙掉在地上。潮州各照像馆后有售出他被处决时的像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公私分明,清廉节俭,东吴名将蒋钦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1032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之中,东吴坐拥江东三十六郡,又有长江天堑作为天然屏障,加上强大的水师,因此才能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最终与魏蜀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当时东吴的强大与孙权和他的父兄的努力,以及江东才俊的辅佐是分不开的。东吴名将很多,熟悉的如周瑜、吕蒙、陆逊等都是难得一见的帅才,不过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将军,也是赫赫威名,身为“东吴十二虎臣”之一的他一生戎马,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便是东吴名将蒋钦

《孙权劝学》一则短文想必小伙伴们都读过,其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勉励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而除了吕蒙,还有一人也被孙权如此勉励过,他就是(本篇的主人公)蒋钦。

据《江表传》记载: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

和父亲孙坚年轻时类似,聚拢了程普、黄盖等一批猛将,孙策刚创业时,也有一大批人来投,蒋钦便在其中,任职别部司马。

讨平江东的各种战役,蒋钦都随同主公孙策一起征战,一马当先,毫不畏惧。当时,会稽郡辖内贼寇猖狂,头目吕合、秦狼等人起兵造反,蒋钦领兵前去破敌,生擒二人,升任为了讨越中郎将,又曾和贺齐一起率兵万人讨伐黟县贼寇,如此战事数不胜数。

一个将领,最难能可贵的是什么品质?公私分明!很多将领容易冲动,不够理性。若像蜀国的魏延和杨仪那样,公报私仇,最后两人都没好下场。

蒋钦就有这样的好品德。东吴将领徐盛为官时(官职比蒋钦小),曾抓捕过蒋钦的一名手下,没有和蒋钦打声招呼,就下令处死了,这多少有点不给蒋钦面子了吧?徐盛由此担心蒋钦会报复自己,可蒋钦其实并没有在意,还时常对人称赞徐盛的优点。

据《江表传》记载,孙权曾问过蒋钦这个事情,蒋钦回答说:“臣闻公举不挟私怨,盛忠而勤强,有胆略器用,好万人督也。今大事未定,臣当助国求才,岂敢挟私恨以蔽贤乎!”(蒋钦:徐盛是个人才,我怎么能因私废公呢!)

蒋钦还有一个优点:清廉节俭

孙权曾去拜访过蒋钦的家室,他的母亲使用的是粗布和素被,妻子穿的是普通布裙,蒋钦为官清廉如是。

公元215年的逍遥津战役,蒋钦、徐盛等众将领一起保护孙权杀出重围,蒋钦因功被迁为荡寇将军,领濡须督。后来,因蒋钦为人公义,孙权让其掌管诉讼事宜,处理颇为得当。

可惜好景不长,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吴军挺进关羽占据的荆州,蒋钦带领水军入沔水,正值大胜之际,蒋钦病逝了,没能和众将一起庆功,悲哉。

蒋钦死后,孙权穿上丧服,亲自前去吊唁,将芜湖民二百户、田二百顷赏赐给蒋钦的妻子,能得主公如此嘉奖,蒋钦也该欣慰了。

长子蒋壹不辱父名,与魏交战,临阵战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的清廉指数排名为什么这么低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过去中国的腐败非常严重,贪官非常多,所贪腐的财物又特别多,特别严重,这就导致我们国家的清廉分数特别低。排名也就相对的特别低了。

2

近些年我们国家展开了很大程度的反贪腐活动,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过去贪腐严重,把清廉分数拉低了,总的来说也就排名较低了。

3

近些年,反贪腐活动一直在进行,但总有不少心存晓幸的人,在利益的驱动下,还在贪污,腐败。

4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国家还是存在不少贪污行为的,虽然明目张胆的没有了,偷偷摸摸的贪腐行为还是有的,贪腐的社会风气还存在,反贪腐活动需要长期进行的。这样我们的清廉指数才会有更大的提高,我们国家的清廉程度才会更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宰相为官清廉被皇帝罢官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宰相保持清廉反而被皇帝罢官

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贪官,因为他们的存在导致朝廷不安稳。当然,有贪官就一定有着清廉的官员,往往这些官员都尽心尽力的为国家和百姓们分忧,但是他们往往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

陆贽就是这样一个为人刚正不阿的官员,但是后来竟然被皇帝嫌弃,还罢免了他的职位。他们家本是名门望族,但是后来逐渐没落。他的父亲很早去世,所以他是在母亲的教育下成人。他也很争气,18岁的时候就考上了进士,那时候想要出人头地,就只能通过读书考举,但是那也是很难的事情,很多人都不一定苦出寒窗多少年才能考上。他的十几岁就能考取功名,能力自然是有的。像他这么优秀的人总是会被人注意到。

那时候他就被一位刺史注意到了,并且还送了很多钱给他,美名其曰是送给陆贽母亲的礼物。陆贽当时拒绝了这个刺史的好礼,只是拿了其中一串茶叶当做礼物。刺史也是明白人,知道他不收礼物,这是他委婉拒绝他,这让他更加钦佩陆贽,后来唐德宗继位,把他招进皇宫做事。在唐德宗还没有当皇帝的时间就听说了陆贽的美名,于是想要把他留在身边辅佐自己。但是唐德宗运气很不好,他继位的时候正好赶上节度使们闹的最厉害的时候,所以一直在出逃。

陆贽可能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皇帝知遇之恩特别忠心,每次都跟随唐德宗出逃,并且当时好多文书几乎都是陆贽所写。一开始皇帝对陆贽提的建议都虚心接受听取,但是却一直没有给他应有的宰相之位,陆贽也不在意,还是和之前一样提建议,这一点让唐德宗内心挺不满意,对于后来群臣都推荐他当宰相,更是不满意,无奈之下给了他宰相的官位。后来他对陆贽提议越来越心烦,于是他就以陆贽太过清廉,免去了他宰相的职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曾秉为官清廉,为何会被朱元璋罢免官职呢?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曾秉正为什么被朱元璋罢免?

曾秉正始终都不喜欢绕弯,是一个有话说话的人,而且也是一个典型的直男,所以也同样惹了很多人,这种也会被朱元璋罢免。

在观察之中,如果是这样的性格,显然并不是很合适,往往都会惹了一大群的人,而且他对于朱元璋也同样是如此一直直言不讳。朱元璋一开始会觉得这可能就是秉公执守,尽心尽职说话有一些直白,这也是可以忍受的,但是时间一久,朱元璋自然也没有办法忍受,所以马上就随便找了一个理由罢免了官职

曾秉正官职被免,一直能够选择返回南昌老家,但是因为在执政期间拿的全部都是朝廷所发放的工钱,从没有拿过一丁点的好处,接下来还需要养一大家子的人,没有想到居然连返乡的路费都没有。思来想去,因为无奈只能够把家中年仅4岁的女儿卖掉,如此就可以凑足银两,也可以回老家。

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朱元璋肯定知道这件事情,朱元璋简直气坏了,这就是一个读书人,而且也是一个朝中大臣,可没有想到居然做出了卖掉女儿的事情,这简直是有一些不可理喻。一气之下马上就选人进行捉拿,然后进行处理,在这件事情之后再也没有看到过这一个人,可能是选择回到老家,有可能是去了其他的地方,总之再也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去向,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属于他的痕迹,这可能也是让人觉得非常纳闷的。

不过从这里也会让大家明白,历朝历代其实都会有着类似的故事,而这类故事的存在也说明背后有着不一样的原因,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会空穴来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