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李隆基早死几年(精彩20篇)

李隆基是谁?也许有的人觉得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是一提起唐明皇或者是唐玄宗,估计很多人就清楚了,这个李隆基就是唐玄宗。历史上李隆基怎么死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浏览

392

文章

38

篇1:李隆基为何宠爱胖胖的杨贵妃?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虽然知道,唐朝人的审美会偏向胖一点的形象,但是不管怎样也应该是有一个限度的。现在有人推测过李隆基宠爱的杨贵妃的身高和体重,得出来的结论就是,不论是放在古代还是现代,杨贵妃绝对算得上胖妞,虽然这可能是一个理由,但是既然以胖为美,宫廷中一定不只有杨贵妃一个人胖,但是为何李隆基偏偏独宠杨贵妃呢?

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中,只有杨贵妃的身材是走样的,其他三位都是苗条身姿,而杨贵妃却是以胖为美,那么杨贵妃到底有多胖呢?史料中并没有记载杨贵妃具体的身形,所以后人只能从古人的诗歌、雕像上推测一二,比如白居易曾写过“温泉水滑洗凝脂”的佳句,可见杨贵妃肯定是“微有肌”的。

唐朝有人画了一幅“贵妃出浴图”,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现象空间,根据近代史学家的推测,杨贵妃的身形大致有三种说法:有人说杨贵妃身高1.65米,体重120公斤,也有人说她身高1.59米,体重140斤,还有人说她身高1.53米,体重160斤,但不管是那种说法,杨贵妃肯定比范冰冰这样的美女要肥得多。尽管唐朝时以胖为美,但想杨贵妃这样的体重超过120斤,可算一个胖妞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没有哪个男人喜欢搂着一堆肥肉睡觉,那么唐玄宗为什么依旧宠爱杨贵妃呢。

第一、杨贵妃很有才华,她从小生于官宦之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还擅长跳舞,后来才能嫁入帝王家,而唐玄宗本人是个音乐大师,也颇具艺术细胞,跟杨贵妃可谓琴瑟和谐,所以自然宠爱有加。

第二、杨贵妃虽然偏胖,但去并不是一身肥肉,她是该丰满的地方丰满,该瘦的地方也是很瘦,这样唐玄宗召她侍寝时,才不至于大煞风景,如果杨贵妃真是一坨圆圆的肥肉,别说是皇帝了,就连我们现代人也不愿意要的好吗?

第三、杨贵妃虽然身处偏胖,但她的容貌定然是极美的,任何时代都是看脸的,尽管杨贵妃身处略显不足,但容颜秀美加了很多分,唐玄宗自然也就忽略了那些不足,所以说来说去,还是颜值决定一切。

第四、杨贵妃从来没有想过要专权,她成为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后,最多也就是想吃几颗荔枝,多洗几次澡,戴点宝石翡翠之类,从来没想过要打压皇帝专权,所以唐玄宗对她既宠爱又放心。

除了上面四点之外,你觉得杨贵妃受宠还有其他原因吗?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李隆基走向衰落,是杨玉环的错吗?

全文共 4816 字

+ 加入清单

李隆基上位之后,励精图治 ,继贞观之治后,更上一层楼的极盛时代:开元盛世。李隆基就像是一个穷小子白手起家闯下了一番事业,创业之时什么苦都能吃,立业之后反而倦怠了,昏招尽出不理朝政,最终走向衰落

志骄意满是玄宗后期思想的一大变化,他的这种志骄意满思想集中表现在拒谏饰非方面。“人之立事,无不锐始而工于初,至其半则稍怠,卒而漫澶不振也。"宋代史学家宋祁的这一论断,几乎是一些历史人物的必然规律,玄宗也正是如此。在中外的一片赞叹讴歌声中,唐玄宗渐渐滋长了骄奢淫逸的思想情绪。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拜韩休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韩休为人正直,刚正不阿,玄宗小有过失,他从不肯轻易放过,使玄宗的言谈举止受到一定的约束。因此韩休只做了七个多月的宰相。

继韩休为宰相的张九龄也为人正直,遇事常犯颜强谏。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斩契丹叛臣有功,玄宗欲提拔他做宰相,张九龄苦苦相劝,认为不能用宰相职务奖赏功臣,玄宗总算勉强接受了。事过一年后,玄宗又听说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任河西节度使时治理有方,是一个良将,欲加授尚书职衔。张九龄认为牛仙客不过是一个使典,若授任他一个清要官职,则将是朝廷的耻辱。后来,玄宗又想给牛仙客增加实封户,张九龄又出面劝止。玄宗对张九龄的一再规谏已很不耐烦,就在这一年,他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职务,并将牛仙客封为工部尚书、同门下三品。玄宗统治了20多年,即渐渐怠惰政事。

由节欲戒奢到奢侈淫靡是玄宗生活作风上的一大变化。开元初年,玄宗的简朴作风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到了开元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社会产品的丰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巨大冲击,在他的志骄意满及怠惰思想的腐蚀下,玄宗开始为自己建造华丽的宫室。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仅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就在长安、洛阳两地建造豪华的殿宇台榭千余间。为了避暑,他修造了高级的凉殿。即使在酷暑季节,烈日当空,而里面却凉爽宜人。

后在华清宫,又重新扩建了汤池,制作极其华丽。此外,又修造了几十间长汤屋,四周用精美的花纹石砌成,池中放着银楼漆船及白香木船,所用揖格也都镶嵌着珠玉。华清宫(即华清池)处有两个池子专门供唐玄宗和杨贵妃洗浴外,还有十六个池子供妃子们洗浴。每当唐玄宗幸华清宫时,贵妃姐妹都要随行,她们竞车服,比华丽,车服上装饰着金翠,夹杂着珠玉,金灿灿,光闪闪,一车的费用就不下几十万贯,费用高得惊人。

司马光对唐玄宗奢侈极欲的生活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说:“明皇恃其承平,不思后患,殚耳目之玩,穷声技之巧,自谓帝王富贵皆不我如,欲使前莫能及,后无以逾,非徒娱己,亦以夸人。岂知大盗在旁,已有窥窬之心,卒致銮舆播越,生民涂炭。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一月,明皇把张九龄和裴耀卿罢相,任命李林甫做正宰相。李林甫担任宰相共19年,是明皇朝任期最长的宰相。李林甫专权时,牛仙客是他的副手。从开元二十四年到安史之乱爆发前,由于唐明皇的昏庸和李林甫的专权,使得唐王朝的统治逐步瓦解了。自从张九龄被明皇罢相以后,朝臣们都接受了教训,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不敢再直言谏谏了。李林甫担任宰相职务后,在由东都返回西京、太子废立,特别是奖励军功、重用官吏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上都支持了玄宗。因而最后玄宗抛弃了张九龄而选中了李林甫。

玄宗把李林甫置于权力之巅后,李林甫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极力排斥和打击那些受到玄宗赏识并有可能入相的人,并利用玄宗疑忌太子的心理,兴起了几次大狱。李林甫处处遵从玄宗的意旨办事,因此深得玄宗信任,“悉以政事委林甫”。而林甫在政务的处理上,也能做到“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他死后,杨国忠构陷李林甫与突厥阿布思谋反,《旧唐书》说:“天下以为冤。”说明当时不仅是“朝野侧目,惮其威权”,而且是因其业绩,确实享有相当高的威望。

李林甫自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五月开始担任宰相,至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一月病死卸任为止,一直是毫不动摇地盘踞在相位上,细究其缘由,是因为玄宗晚年昏庸、怠忽朝政,而李林甫本人也异乎寻常的精明,更有他一套固宠保位的伎俩。李林甫初任宰相时,宰相张九龄身为中书令政治地位和声望都在他之上。李林甫虽然在政治才干、文化素养上与张九龄有天渊之别,但他事事迎合玄宗心意,甜言蜜语地奉承皇帝左右。正是凭此李林甫得到了玄宗的青睐和恩宠。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月,玄宗幸东都洛阳。此前他曾颁下敕书,决定来年二月二日农闲时返回长安,要沿途州县做好迎送准备。敕书颁下不久,洛阳宫中闹“鬼”,玄宗惶恐不安,第二天召集宰相商议,决定立即动身返回长安。宰相裴耀卿、张九龄认为等到十一月在农收完毕西还为宜。玄宗听了,一时心意不定。李林甫揣知玄宗的心意,当裴、张二相退去时,他便独自留下劝玄宗说:“长安、洛阳,不过是陛下东西两宫,往来行幸,何必择时?假使妨碍农收,但应免所过地租税而已,臣请求宣示百司,即日起行。”李林甫迎合玄宗心意,进而讨得了玄宗的欢心。

玄宗返回长安不久,听说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在河西任职时政绩突出,欲加授他尚书职衔,经宰相张九龄劝说而止;又想给牛仙客增加实封户,张九龄再次劝止,玄宗闷闷不乐。李林甫洞知玄宗的心意,事后对玄宗说:“牛仙客有宰相之才,义何止于尚书!九龄乃一介书生,真不识大体。”玄宗听了李林甫的话,正中心意,十分高兴。

第二天,玄宗与宰相复议给牛仙客增加实封户一事,张九龄仍然固执己见,玄宗有些恼怒。李林甫当时一言不发,退朝后又迎合玄宗的心意说:“苟有才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有何不可理。”玄宗见有宰相李林甫的赞许,于是不顾宰相张九龄等人的反对,赐牛仙客为陇西县公,食实封300户。李林甫就是这样事事迎合玄宗,投其所好,使倦于万机的玄宗时时感到心满意足,从而得到了他的信用。于是不久,李林甫代张九龄为中书令,进为首席宰相。从此,他的政治地位便固若金汤。

玄宗晚年很少早朝,而且每天上朝的制度也难以坚持。李林甫为了蔽塞玄宗的视听,自专大权,一次他公然把谏官召集在一起,扬言现在明皇在位,耳聪目明,决断万机。群臣光是顺应、承诏奉旨还忙个不迭,何须你们品头论足、多嘴多舌。另一方面又恫吓谏官,说谏官不要上疏言事,否则决不会有好下场。

天宝八载(749年),咸宁太守赵奉璋对李林甫的乱国乱政实在忍无可忍,斗胆向朝廷告发他的二十条罪状。可是罪状还未上给玄宗,就被李林甫知道了。他立即将赵奉璋逮捕下狱,并不由分说,以妖言惑众的罪名杖刑而死。著作郎韦子春也因平时与赵奉璋交情深厚,受株连贬官。李林甫对于才能、声望、功业超过自己的官员,必定千方百计地除掉;对于受玄宗亲厚重用、势位逼己者更不放过;对于不走他的门路而位至公卿者,他必然给加上莫须有的罪名予以贬斥;遭到李林甫妒忌排抑的大臣很多。

在李林甫排抑贤能大臣的同时,却推荐引用了平庸之辈。在他专擅朝政之时,玄宗所任用的宰相还有牛仙客、李适之和陈希烈,其中李适之尚是贤能宰相,却遭李林甫谗害而死,而牛仙客与陈希烈俱是庸相。当时,玄宗倦怠政事,有时不上朝听政。李林甫也以为天下太平无事,宰相坐衙到已时就可以开道回府了。百官办事,都要聚集到李林甫家里。省台衙门里空空荡荡,即使陈希烈坐镇衙门,百官竟无一人找他办事。由于李林甫冤杀人多,结仇怨多,坏事做绝,他整天提心吊胆,恐怕刺客暗算自已。每次出入,骑从甚多,戒备森严,在距他100多步远的地方设立警卫,金吾兵为他开道,在家里也是重墙复壁,墙四壁都要用厚木板或石头包上一层,唯恐刺客穿墙而入。晚上睡觉也不安眠,为了防备刺客,一夜之间要换好几个地方,即使家里人也不知道他究竟睡在什么地方。

在唐玄宗志骄意满、倦怠万机之时,他要高居无为,放手让宰臣治理朝政,李林甫正适当其会。他赢得了玄宗的恩宠和信用,贤能大臣被排挤,言路被堵塞,这样他便开了唐代奸相长期专权的先河。开元前期,玄宗接受了贤相姚崇提出的戚属不任台省官的建议,皇亲国戚几乎无一人任台省高官的。开元、天宝之际,自杨贵妃遇宠以后,杨国忠的进用遂打破了这一成规。杨国忠本名钊,是杨贵妃的远房兄弟,借着裙带关系逐渐站稳了脚跟,常在宫中陪伴玄宗宴会。玄宗很欣赏他的精明强干,当众称赞他是个度支郎才。不料这话被贵妃姊妹抓住把柄,一再请求任杨钊做度支郎官。

当时王铁因善于聚敛而赢得了玄宗的信用,由户部郎中升任御史中丞、京徽采访使。杨氏又请托王铁,王铁也想讨好杨氏姊妹,便顺水推舟,奏任杨钊为度支判官。不久杨钊又迁任监察御史,位居清要官之列。当时李林甫屡兴冤狱,他见杨贵妃受宠,杨钊又与她同族,可以恃宠为奸,就暗中勾结杨钊,作为自己的心腹;而杨钊也想利用李林甫而腾达,并得到了李林甫的青睐。同时杨钊又通过贵妃姊妹的关系刺探玄宗的动静与好恶,每次奏事,无不符合玄宗的旨意,得到了玄宗的赏识,提拔他做度支员外郎,不到一年,即兼领15余使。天宝七载(748年)又擢升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杨钊认为自己的名“钊”字含有金刀,与图徽相同,请求改名,玄宗为其赐名“国忠”。

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病死,杨国忠代替他做右相(中书令)兼文部(吏部)尚书,执掌朝政,凡领40余使职,由于万事辐辏于一人,他一天到晚,只在政令、文簿上签字都应接不暇。在短短的七年中,杨国忠借裙带关系平步青云,玄宗朝由此进入了外戚专权的时期。杨国忠也和李林甫一样是一个奸佞权臣,他嫉贤妒能、用人唯亲、贿赂公行、朝政腐败,促成了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

唐代真正亲用宦官是从玄宗开始的。玄宗在位已久,天下相安无事,财用富足,渐渐滋长了奢侈淫靡之风,开元、天宝之际,宫嫔多至四万人,宦官人数也随之剧增,穿黄衣的宦官多至三千人,穿朱紫服的竟至千余人。凡是玄宗所称心如意的宦官往往拜三品将军,并享受同级朝官的一切待遇。宦官中的显贵者如杨思助、高力士、黎敬仁、林昭隐、尹凤翔、韩庄、牛仙童、刘奉廷、王承恩、张道斌、李大宜、朱光辉、郭全、边令诚等,有的在玄宗左右供职,有的出任监军,有的出使藩国,有的主持教坊或礼佛等。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事几乎无不介入。

高力士是玄宗身边声名显赫、炙手可热的人物。高力士和另一个宦官杨思助参与了诛杀韦后及太平公主两次宫廷斗争,立有大功。玄宗即位后,授杨思助右监门卫将军,常派他持节外出,将兵征讨。杨思助残忍好杀,治军极严,屡立战功。高力士则留在玄宗身边,任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内侍省由清一色的宦官组成,为皇宫中日常生活服务。高力士成为宫中宦官的首领。力士年长玄宗一岁,从青年时代起就追随玄宗左右,五十多年来,形影不离,在长期的接触中,力士揣摸透了玄宗的性格爱憎、思想意图,他说话、办事完全以玄宗的利益、意志为准则,忠贞不贰。高力士为人行事不居功自傲,态度谦和,处事谨慎公平,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传达玄宗的旨谕,处于显要地位,并不专权独断,既受皇帝的信任,也不为朝臣反感。

玄宗对高力士则特别的眷顾和信任,视力士为头号心腹,把他放在自己与外界联系的关键环节上,“每四方进奏,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高力士地位特殊,自然身价百倍。在宫内,太子称他为“二兄”,诸王公亲称他“阿翁”,驸马辈称他“爷”,都对他敬重不怠。由于玄宗的信任,高力士的官位不断升高。玄宗时代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如太子废立、李林甫出任宰相等,都和宦官高力士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天宝初,加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工大将军。天宝七载,加骠骑大将军。

安史之乱中,随玄宗至成都,进封齐国公。从成都回到长安,加开府仪同三司,赐实封500户。随着官职的晋升,他的财富也相应地增长,其资产的殷厚,非王侯可以比拟。开元、天宝之际,宦官势力刚刚崛起,还不具备专擅朝政的条件,玄宗在位时期,还没有宦官擅政。但是由于玄宗宠信宦官,故而为他们创造了干预朝政的政治条件,使宦官由家奴而逐渐登上了政治舞台,并为晚唐宦官专权埋下了祸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真正的李隆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全文共 956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以来,人们看待一个人,往往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对唐玄宗李隆基。或许是因为民间传说中,他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太过耀眼,以至于很多人都忽视了,他身为一个皇帝,爱情乃是次要的,真正重要的,莫过于对当时的国家做过什么。那么,抛开情感历史的李隆基,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公元685-762年),姓李,名隆基,因为谥号突出一个“明”字,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他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但从他开始唐朝也走上了下坡路,即从安史之乱开始,唐朝逐渐衰落下去。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正是武则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时候,所以他小时候就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这也许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坚定的性格。他小时候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

在奶奶武则天死后,中宗懦弱无能,结果朝政大权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崇俊被杀。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纵容。在公元710年,中宗终于死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被她们合谋毒杀。然后,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对手便是太子李隆基,开始她没把他放在眼里,觉得他还年轻,但后来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断之后,就开始防范他。她制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做太子,更不能继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废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为自己以后做女皇帝开路。

唐玄宗不仅慧眼识贤相,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这本是唐太宗时期的一种制度,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

在做好了充分准备后,唐朝逐步把营州等地收复,长城以北的回纥等族也自动取消了独立割据的称号,重新归附唐朝。安北都护府也恢复了,唐朝重新行使对长城以北土地的管辖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李亨本来就是太子,为什么还要篡夺李隆基的皇位?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李亨即已是太子,为何还要趁安史之乱篡夺皇位

只要没有当上皇帝,那么都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中间也会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在中国古代的封建专制历史上,皇帝本身就是一个最高领导人,可以享受着权力,太子也就是未来的继承人。

嗯,太子虽然说可以继承皇帝的位置,但是只要还没有成为皇帝,就算是太子,也同样可能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根本就不能够100%保证一定可以继承皇位。比如说太子刘荣在被皇帝废掉之后,最终失去了位置,又比如说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当了整整几十年的太子,最终还是被迫的阵亡,所以李亨虽然是一个太子,可是依然还是希望能够逼迫自己的父亲让位,这才能够有效完成自己的梦想。

尽快成为皇帝是每一个太子的心愿,在成为皇上之后就可以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也可以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未来的皇帝。在这一个盼望中也希望能够成为皇帝,作为储君的太子,也同样是如此。

康熙朝皇太子胤礽,当了整整几十年的太子,也会觉得真的没有耐心,也希望可以尽快的成为皇帝,因此就决定选择触发皇权,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自己被废。

李亨作为李隆基的儿子,早就已经当了无数年的太子在此时正好遇到安史之乱,对于朝局的掌控可能也并不像以前这么牢固,所以就会选择趁机让自己的父亲离开自己可以成为皇帝。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唐朝的军队在战场上可以说节节败退,所以父亲也只能够被迫的逃出长安,在这个时候儿子选择提前登基,这就能够有效获取人心,而且也可以更快的收拾残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李世民和李隆基的关系 李世民李隆基是什么关系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李世民李隆基是祖孙关系。李隆基为唐玄宗,是唐高宗李治第四子——唐睿宗李旦之子,而李治又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由此可知,李隆基是李世民儿子的儿子的儿子,即李隆基是李世民的玄孙。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随后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和李隆基的关系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夺帝位,结果都被废掉,而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公元683年,唐高宗驾崩于紫微宫贞观殿,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公元684年,武则天因李显与之不合,将他废为庐陵王,另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公元690年,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反叛,废唐睿宗,御则天门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降李旦为皇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神龙元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恢复了大唐国号。

景龙四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唐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唐殇帝。李旦之子,当时的临淄王李隆基,在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唐睿宗李旦复位后,其妹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唐睿宗让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开创唐朝的极盛之世的李隆基为什么晚年凄惨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晚年不理朝政,安于现状,只知道享受饮酒作乐。独宠杨玉环,让奸臣当道。因为过于相信奸臣,这才造成后期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出现导致国家受到严重影响,让朝廷措手不及,更是消耗极大,这才导致整个国家进入到衰败的阶段,造成晚年凄惨

晚年不理朝政,安于现状

如果把这一个强大的帝国基础打好,然后选择退位让贤,或许还能够留下千古一帝的称号。可惜在帝国达到巅峰之后,就一直和贵妃整天享受,安于现状,开始每天饮酒作乐。虽然拥有身为掌权者的气魄,还有决断,但仅仅只是在壮年时刻,在进入到晚年时候所透露的全部都是昏庸。

独宠杨玉环,奸臣当道

杨国忠是杨玉环的哥哥,同样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一路迅速进入到朝堂的为祸朝堂,让大唐的实力早已消耗过半。每一次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经过相应的统计,可以看到朝廷损失的兵力,起码达到20万左右,还会损失无数的人力以及物力。杨国忠是一个不学无术之人,因为妹妹受到宠幸,所以才能够一路高升。利用自己的油嘴滑舌成功得到皇上的信任,在如此复杂的局势中也同样能够因此受益。

终造成安史之乱

在洗白杨国忠之流后,也并非是一无是处,在李林浦决定打压世族子弟时,他曾经也一旁出谋划策。历史本身就并不是如此的简单,不是黑非即白,这里还会拥有着众多的问题。因为皇上对他的重用,这才造成了后期的安史之乱,这一次的安史之乱毁掉了百年的气数。杨国忠在打南招失败之后,因此安禄山趁虚而入,直接打的朝廷措手不及,此次的动荡更是持续8年左右,留下了众多的隐患,让人可惜至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全文共 1879 字

+ 加入清单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为文化旅游景点。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墓。李隆基是唐朝第七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因“开元之治”,他把唐王朝推上极盛的巅峰;因“天宝之乱”,他又把唐王朝推向几致覆亡的深渊;一折“长生殿”,使他流传千古;一曲“长恨歌”,又使他遗恨终生。

“因山为陵”是唐代帝王陵墓的重要特色,十八陵中有十四陵营建在“孤耸回绝”的山峰之中。泰陵位于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的金粟山。金粟山为五龙山之金脉,海拔716米,“有碎石若金粟状”。其山系自西南向东北方向伸展,诸峰罗列,呈环拱之势;山形起伏,逶迤蜿蜒,若龙踞凤翔,远望呈黛色,气势磅礴,雄伟肃穆,去雾苍茫,真可谓“蒲城八景”之一的“五陵闲云”。泰陵玄宫就凿于金粟山之阳的腹部(今椿林乡唐陵村西北)。

泰陵陵园规模宏大,据《省志》载,陵内封地达三十八公里,为诸陵中最大者。陵区以玄宫为中心,依山势构筑陵墙,平面布局分内外两城,酷似京师长安,内城四周各开一门,其位置分别为:

朱雀门(南)。位于现保南乡唐陵村西约500米处;

玄武门(北)。位于现上王乡岭南村;

青龙门(又称东华门)。位于现椿林乡唐陵村东约400米处;

白虎门(又称西华门)。位于现翔村乡东山怀村400米处。

四门及陵墙四角分别建有门阙、角阙,地面建筑包括献殿、下宫、阙楼、陵署等,殿舍连绵,错落有致。陵区林木繁茂,苍翠荫郁,一派肃穆景象。与其他帝陵一样,陵园设有陵台令(从五品)及主文、主乐、主辇和典事等-。陵区还设有折冲府,负责陵区安全,封内陵户,则专门应付各级-的祭奠活动。

像其他唐陵一样,泰陵四门(尤其是神道两侧)也布列有大量的石刻艺术品,其简单情况为:

原在四门外,各有石狮一对,共八个,现仍残存六个;

南门(朱雀门)外,原列有石人十对,现仍残存九对;华表一对,现存一残一;飞马一对、鸵鸟一对,现仍存;石马五对,现仍残存五个;

北门(玄武门)外,原列有石马三对,现尚残存二个;

与其他陵不同的是,泰陵曾布列有“番酋”立像八尊,现仅残存东侧立像三尊,另于北门处,还残存一只小蹲虎。

泰陵侍臣(石人)雕刻反映了唐玄宗“文用汉,武用胡”的特点。

唐玄宗去世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近尾声,但河南、河北的战争仍在继续。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两京破坏殆尽,军队(尤其是军阀军队和回纥军队)烧杀淫掠,社会一片混乱。唐朝国力急转直下,几致覆亡,从此历史走进了中唐时代。由于陵墓石刻的产生同社会主宰者关系的直接性,它本身既反映着产生时的国力,也博动着统治那个时代的精神力度的脉象,因之,泰陵石刻成了中唐陵墓石刻的代表。

同盛唐作品相比,中唐石刻个体变小,精神魄力在大气磅礴中渐趋平和。但此段时期石刻作品也有一定的发展,不少作品保持着很强的生气和气势,其中泰陵翼马(在陵墓中,翼马起着联系亡灵与天界的神秘作用)体态矫健,英恣疯爽,不失为唐陵石刻艺术中的珍品;泰陵翁仲,文臣雍容华贵,武臣勇武骠悍,仍不失大唐风韵,只是那威风凌历的神态,信佛要威慑某一特定的对象,不象盛唐作品中的侍臣,倨傲天下,旷达不羁。

随着岁月的流逝,战火频仍,泰陵曾遭受过多次破坏和洗劫。尤其是朱温篡唐期间,华原节度使温韫“唐诸陵在境者,悉发之,取所藏金宝。”浩劫不仅使宏伟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而且还祸及玄宗遗骸。北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下诏修葺泰陵,玄宗遗骸着法服、常服一套重新安葬,同时建立玄宗庙(庙址在今椿林乡敬母寺村东南),于下宫处立碑,并于陵区广植松柏、长杨、巨槐等。明清以前,下宫即为朝延祭祀泰陵处所。清代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陕西巡抚毕沅下令修葺泰陵,并于陵区修筑宽3尺、高6尺的围墙(今已无存)加以保护,同时还在朱雀门献殿遗址附近,树立亲笔题写的“唐元宗泰陵”(为避康熙玄炜讳,改玄为元)巨碑一通。这一石碑至今犹存,五个隶书大字,苍劲有力,不失为一件镌刻珍品。一九五六年,泰陵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一九五八年建立了泰陵文物管理所。-期间和0中,泰陵石刻又一次遭受到大规模的、无知的破坏。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地方政府才加大投资力度,整修道路,植树绿化并对地面石刻进行了修复。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李隆基在霸占儿媳时寿王李瑁为何不反抗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李隆基霸占儿媳时为什么寿王李瑁不反抗

这里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寿王是一个心性淡泊之人,另外也是因为和杨玉环之间根本就没有爱情,在此时必然就不会做出一些反抗。

李瑁从小就在宁王府长大。宁王本身就是一个根本就不喜欢党派之争之人,但是并不是说没有这种人类,只是一个对待生活非常看得通透的人,一般在形式的过程中也会比较宫颈,慎重根本就不会选择去干预朝政,又或者是议论朝政。每一次在有人嚼舌根时,也同样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去维护皇权皇位。

在这一个王府中会有着温暖有爱,还有愉快的氛围,所以这也就让李瑁在逐渐成长之后有了宅心仁厚的性格,而且也会变得彬彬有礼。

再者也是因为两人之间没有感情,跟杨玉环本身就不是同一路人。武惠妃在宫斗的过程中,其实自己的儿子从来都没有参与过,好像自己的母亲是为了别人卖力一样,相比之下,妹夫倒显得非常的卖力,好像是为了让自己的姐夫上位,更是肝脑涂地,在此时也会让大家发现这两人之间有着不一样的追求,杨玉环的追求和他的追求放在一起,就必然可以看出两个人不是同路人。

最主要的就是两个人之间根本就没有爱情,人们一直都会说两人在结婚之后恩爱无比,可是如果真的是恩爱,怎么可能在留在皇帝身边之后不到半个月就狠心的抛弃自己的丈夫呢。如果相爱又怎么可能会在接下来的20年内一直都会和皇帝爱的死去活来,有人说这是皇帝,拥有天威,没有人敢敢反抗。但是谁都知道李隆基从来也不是一个喜欢强迫之人,也明白这是强扭的瓜不甜。

所以从这里也会知道,如果杨玉环不肯的话,那么他根本就不可能会选择强逼对方,从侧面也会让大家知道,她和李瑁没有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李隆基之后是谁继位

全文共 1376 字

+ 加入清单

1.继位过程:天宝15年(756年),叛军占领东都洛阳,防守首都最后一道防线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然有近20万军队,但由于临时聚集,缺乏战斗力。唐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派宦官逼他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叛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被俘。

同年6月,叛军直奔唐都长安。进入安史之乱的高峰。李隆基在长安坠落前慌慌张张地逃跑了。到了马尾坡(陕西兴平西),随行士兵发生哗变,杀死杨国忠,迫使李隆基吊死杨贵妃。唐玄宗终于逃到了成都。王子李恒逃到朔方,在灵武是皇位,也就是唐肃宗。

唐肃宗李亨(711年10月19日至762年5月16日)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母亲为追尊元献皇后杨贵妃,唐朝第十代皇帝(不计武则天),756年8月12日至762年5月16日在位,在位6年。在位期间,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生平

唐瑞宗景云2年(711年)9月3日(711年10月19日)出生于东宫别殿。第一个名字是李继生,第一个陕西国王,母亲杨良元怀孕,父亲唐玄宗作为王子,据说太平公主不满意,所以玄宗曾经想让杨堕胎,但玄宗做堕胎药睡着了,神梦劝阻,工作人员张说,所以要求玄宗恢复生命,然后玄宗登基,最终发动先天性变化,杀死太平公主。

开元十三年,一天早朝,玄宗见李亨早衰,就在罢工后驱车前往李亨府。见府中庭宇无人打扫,无宫女使唤,于是高力士被要求到京兆尹政府,迫切选择民间妇女进入王府。高力士认为,如果选秀过度导致民间喧嚣,最好在掖庭选择。张敬皇后吴氏就是其中之一。开元十四年,吴氏生下长子李楚(即唐代宗)。开元十五年,后迁封忠王,初改名为疏浚,后改名为玉。

开元二十六年,皇太子李颖被武惠妃诽谤,贬妾废死;它被立为太子。他的妾室茹人韦氏被立为太子妃。唐玄宗想立太子时,李林甫曾推荐寿王李茂。李亨成为太子后,李林甫害怕,阴谋推翻太子。李林甫为构陷太子,诬陷太子妃兄魏坚,使韦氏被迫与李亨离婚,出家为尼。另一个妾室杜良迪的父亲杜有邻被赐死,杜良迪也被废为妾。

天宝三年改名为亨。安史之乱爆发。天宝15年6月,镇守潼关的将军哥舒翰被杨国忠逼出兵讨叛。结果,他被打败了。潼关陷落,长安震动。玄宗带着太子和宠妃匆匆逃往成都。经过马尾驿,士兵们变杀了杨国忠,迫使玄宗杀了杨贵妃。马尾人拦住玄宗请留,玄宗不从。李恒王子留下来,然后去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武。同年,他在农历七月十二日登基。他把玄宗尊为太上皇,改元至德。他46岁,是肃宗。

苏宗将郭子仪集郭子仪部从河北召至灵武,并与回河合作开展大规模反击,并同意克城之日,土地和士人归唐,金丝和子女归回河。”。德二载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九月,郭子仪率唐军和回河骑兵收复长安,十二月太上皇玄宗回到长安。乾元元年9月,肃宗动员各大军攻打相州安庆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全局。

玄宗回到长安后,讨厌张皇后和李辅国,经常劝肃宗不要宠坏他们。李辅国趁机奉承玄宗,说玄宗计划复辟,于是软禁玄宗在西宫甘露殿,并将高力士流放到巫州。上元元年,玄宗被迫迁居西内太极宫,并于宝应元年农历四月初五死于西内甘露殿。不久,肃宗也生病了,并向太子李豫颁布了监督国家的圣旨。

唐肃宗在位仅六年,死于宝应元年4月18日,享年51岁。庙号苏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于唐建陵(今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西北15公里处)。直到唐代宗,安史之乱才完全平定,历时八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杨玉环被李隆基霸占之后,儿子为什么不反抗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第1个原因是性格比较懦弱,第2个原因是对于天子没有任何的追求,第3个原因是和杨玉环之间没有真爱。三个原因也导致两人之间的婚姻注定是失败,最终只能够走上一条无奈之路,让人觉得有一些遗憾。

李瑁性格比较软弱

李瑁小的时候一直都是在宁王府长大,宁王与世无争,并不喜欢参与党派之争。是一个活得比较通透之人,宁王行事比较谨慎,并不会选择议论朝政,也不喜欢和朝廷中的大臣绝交,每一次有人嚼舌根时,第一时间就会维护皇权。在宁王府基本上每天都会夜夜笙歌,而且在这里会有着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李瑁慢慢的就开始养成了彬彬有礼的性格,宅心仁厚,在后期性格自然也会比较软弱,在面对父亲抢夺自己的妻子时,也同样无可奈何。

对于天子没有追求

武惠妃“宫斗”的过程中,李瑁并没有参与其中,好像就和自己没有任何的关系。相比之下,自己的妹夫倒是很是卖力。自己的亲妈还有亲姐夫,一直都为自己谋取利益,希望能够获得大权力,可没有想到从始至终都没有任何的感动,甚至对于他们的做法也会不置可否。这种没追求和杨玉环所拥有的追求很显然就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这意味着两个人根本就不是同一路人。

两人之间没有爱情

最关键的是两人之间根本就没有爱情,这一点或许会让无数的人觉得寒心。有人说两人在结婚之后一直恩爱无比,可如若真的真爱无比,就不可能会在照顾李隆基,半个月之后直接就会选择抛弃自己的丈夫。更加不可能会和丈夫的父亲打得如此火热,完全不在乎自己丈夫的内心真实想法。在后期的20年时间内,居然一直都和李隆基非常的相爱,这也就意味着之前的婚姻可能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上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生活是怎样的?唐玄宗晚年为何如此悲惨?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唐玄宗李隆基,很多人提到他的时候一定会联想起另一个名字,杨贵妃杨玉环。的确,他们之间的故事相比于李隆基的其他事件更为人所熟知,但这并不代表李隆基这辈子只有这么一件事情,毕竟他也是一代皇帝。李隆基晚年时候身为太上皇,然而日子却过得十分凄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李隆基晚年会这般凄凉?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功过参半的君主,虽然他一手将唐朝的盛世推向顶峰,但也亲自葬送了大唐的辉煌。

安禄山起兵造反后,唐玄宗仓皇出逃在马嵬坡发生兵变,随军将士逼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此后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宦官李辅国和将士的拥护下太子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

公元757年,安禄山被杀,李隆基重新回到了长安,居兴庆宫,称太上皇。这时候唐玄宗在的身边只有陈玄礼和高力士两个贴心的侍从,唐玄宗晚年回到长安对于杨贵妃之死倍感愧疚,又加上对杨贵妃思念日甚。于是即派人去祭悼杨贵妃;后来唐玄宗又想改葬,遭宦官李辅国反对,李辅国私自在暗下令宦官将贵妃遗体移葬他所不让唐玄宗找到。

李辅国因为拥立太子李亨为帝,怕以后唐玄宗再次夺得地位对自己不利,于是屡次在李亨面前说唐玄宗坏话。李辅国曾对李亨说:唐玄宗居住在兴庆宫,每天想着和外面的大臣结交,而且陈玄礼和高力士也想谋害陛下。李亨因为自己毕竟是唐玄宗的儿子,只是宽慰了下李辅国是个忠臣,并没有对唐玄宗采取制裁措施。

有一次李辅国趁唐肃宗病重,假传圣旨把唐玄宗从兴庆宫迁出,在唐玄宗迁出的路上,李辅国安排500骑兵甲士气势汹汹的去阻拦车驾,当时唐玄宗以为这些人要谋害于他吓得心惊胆战。不久之后高力士因为谋逆的罪名被流放,陈玄礼被革职返乡,唐玄宗身边的亲信被全部清洗。唐玄宗晚年只剩下自己一人形影相吊,好不凄惨,最后忧郁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睡过没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是什么关系

全文共 186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又在说这个李隆基的八卦,很多人说这个李隆基对这个太平公主好像有一些故事可以说,很多人都说这个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有绯闻,毕竟他们在一起搞过很多事情,所以大家就非常好奇,这个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到底睡过没有,还有这个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又具体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睡过没睡过,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但是他们两个的关系必定是密切的;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是其实是姑侄关系,太平公主是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跟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是兄妹。但是在唐朝其实比较开放,姑侄不姑侄的问题也不大哈。

太平公主李令月与侄子李隆基之间有暧昧关系完全有可能。

唐朝是两性关系非常开放的朝代,比如李世民霸占嫂子弟媳等,比如李治娶了庶母武则天,比如李隆基霸占儿媳杨玉环等。

虽然太平公主比侄子李隆基大20岁,但这并不能就说明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没有暧昧关系。

太平公主的外祖母杨夫人比外孙贺兰敏之大63岁,他们之间仍然乱伦。

太平公主的母亲武则天晚年七八十岁时的男宠张昌宗兄弟等都是二三十岁的小鲜肉。

太平公主5、6岁时,常常往来外祖母荣国夫人家,据说她就遭表哥贺兰敏之逼奸。

太平公主16岁时嫁给表哥薛绍,同一天她的闺蜜韦香儿嫁给她的哥哥皇太子李显,大唐王朝双喜临门,唐高宗李治非常高兴。

这两对金童玉女的婚礼在长安附近的万年县馆举行,场面非常豪华,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树木,为了让宽大的婚车通过,甚至不得不拆除了县馆的围墙。

太平公主为薛绍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薛绍被武则天逮捕下狱活活饿死,给23岁的太平公主巨大打击。

为了安慰爱女太平公主,武则天派人杀死侄子武攸暨的妻子,然后让25岁的太平公主嫁给27岁的表哥武攸暨。

婚后太平公主又替武攸暨生下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武攸暨性格谨慎软弱。太平公主在第二次婚姻期间,大肆包养男宠,她与表哥武三思等很多大臣通奸,并将她的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等进献给母亲武则天。

公元705年,皇太子李显在张柬之等大臣的拥戴下发动神龙政变,太平公主也站在哥哥李显与嫂子韦香儿一边,太平公主还联络闺蜜上官婉儿里应外合,杀死她们曾经的情人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女皇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唐朝。

太平公主因为在神龙政变立下汗马功劳,被唐中宗李显加封为镇国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的闺蜜上官婉儿也因为神龙政变立下大功,被唐中宗李显封为昭仪,成为李显的宠妃。

但才貌双全的上官婉儿不仅自己与武三思偷情,她还拉皮条让皇后韦香儿与武三思偷情,在韦香儿与上官婉儿的帮助下,武三思东山再起掌握大权。

安乐公主是唐中宗李显与皇后韦香儿最宠爱的女儿,“光艳动天下”,号称唐朝最美公主,她又是武三思的儿媳,依仗父母的宠爱与老公公武三思的势力逼封皇太女,激怒了哥哥皇太子李重俊。

皇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杀死武三思父子,围攻皇宫要杀死上官婉儿,上官婉儿与皇后韦香儿劝唐中宗李显镇压了兵变,皇太子李重俊兵变被杀。

在这次兵变中,太平公主与哥哥相王李旦支持皇太子李重俊,差一点引来杀身之祸,幸亏太平公主的情人萧至忠劝唐中宗李显对弟弟妹妹手下留情。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暴亡,据说是被皇后韦香儿与安乐公主毒死。韦香儿想效仿武则天做女皇帝,大唐王朝面临再一次灭亡的危险。

在岌岌可危的形势下,太平公主与侄子李隆基密谋发动兵变,因为李隆基是背着父亲李旦的,他经常去姑母太平公主的府上与她密谋,他们之间是生死与共的关系,一旦失败很可能都人头落地,这也许是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绯闻的重要原因,至于他们之间到底有没有暧昧关系,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后人无论怎么说都只是猜测。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动唐隆兵变,把皇太后韦香儿、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斩首示众。

太平公主又废掉唐哀帝李重茂,拥立唐睿宗李旦继位,从此太平公主更加权倾天下,与皇太子李隆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由盟友变成仇敌。

太平公主企图废掉皇太子李隆基,反而弄巧成拙导致唐睿宗李旦把皇位传给唐玄宗李隆基,但大权仍然掌握在太上皇李旦与太平公主手里。

当时太平公主的势力占据绝对优势,七个宰相其中五个宰相是她的亲信,而且禁卫军将领也都是她的党羽,她还企图派宫女毒死唐玄宗李隆基。

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先下手为强发动先天政变,杀死太平公主的亲信宰相萧至忠等人,逼太上皇李旦还政于唐玄宗李隆基,最终李隆基又下令杀死48岁的太平公主与她的子女,太平公主的儿子中只有薛崇简因为支持李隆基没有被杀。

因此无论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有没有爱情,为了争夺最高权力都不值一提,无论亲情还是爱情等在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面前都是非常苍白无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李隆基为什么要杀上官婉儿

全文共 1534 字

+ 加入清单

唐代虽然说在印象中是盛世,不过从帝王的角度来看,好像并不怎么好,这个朝代的女性是很厉害的了,什么武则天之类的,韦皇后啥的,都影响到了国运,今天我们说的这个才女,也是被皇帝执意杀死,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705年,自从一代女皇武则天去世之后,尽管政权已经交还给李家,由唐中宗李显登基当了皇帝,但是权力的交接似乎一直没有最后完成,武氏家族的势力没有得到彻底的清算。

与此同时,韦皇后的势力突然异军突起,她与中宗李显开始共同治理朝政,这种情形,大唐的子民们并不陌生。当年武则天就是与唐高宗李治共同执掌朝纲,后来的情形大伙儿都知道,武则天君临天下。如今韦皇后效法武则天,是否将来也要登基称帝?

另一方面,以相王李旦和他儿子临淄王李隆基以及太平公主为代表的李唐家族势力也蠢蠢欲动,他们不愿意李唐王朝再度失去江山,同时也夹杂着个人对于最高权力的追求,于是在背地里默默筹划。

后武则天时代,这几种力量一直在暗中悄悄博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就在这种情势下,公元710年,中宗李显突然暴毙,外界盛传他是被韦皇后下毒害死。平衡的天平瞬间崩塌,几方势力同时加快了夺权的脚步。

就在这几方势力暗中较量的时候,一个女人一直周旋其间,以长袖善舞的姿态,小心翼翼的艰难生存,她就是武则天时代呼风唤雨的上官婉儿。

710年7月21日,在李隆基的策划指挥下,银青光禄大夫刘幽求等人率领禁军杀入皇宫,大肆捕杀韦皇后及其党羽。上官婉儿异常镇静,率领宫女们带着烛火列队迎接刘幽求的人马,同时拿出一份诏书。这是她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的中宗遗诏,遗诏内容主要是立中宗的儿子李重茂为皇太子,相王李旦辅政,韦皇后作为太后摄政。

上官婉儿出示这份遗诏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向李隆基邀功,表明自己与李唐家族是同一立场的,自己曾经草拟过一份诏书,充分考虑到李唐家族的利益,尤其是李隆基的父亲李旦的利益。这份诏书是与太平公主商量过的,真实性不容置疑,虽然后来被韦皇后篡改,但是上官婉儿仍想用这份诏书作为投名状。刘幽求将诏书上呈李隆基,但是李隆基仍然下令当场诛杀上官婉儿,于是一代才女就在这一夜香消玉殒。

李隆基为何一定要杀上官婉儿,这恐怕与上官婉儿在武则天死后的种种作为有关。

张柬之等人立李显为皇帝之后,上官婉儿被封为昭容,成了李显的小老婆。她就主动投靠了韦皇后,为她出谋划策,制定了一些收取民心的所谓善政,提高了皇后的威望。接着她又提出为中宗和韦后上尊号,让皇帝和皇后共同治理朝政,为韦后的篡权打下了基础。

接着,她又与武三思私通,在她的串联下,武三思与韦后成了政治同盟,从而使武三思位列三公,武氏家族的势力从此死灰复燃。武三思上台后,疯狂报复当年发动政变的张柬之等人,上官婉儿替他草拟了一份假诏书,要诛杀张柬之等五人,这份假诏书最终要了这五人的性命。

她的所作所为在李唐家族的人看来,完全就是韦皇后和武三思等人的帮凶。因此,太子李重俊发动叛乱,诛杀了武三思父子后,随即进宫要捉拿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则逃到中宗和韦后宫中,诬告李重俊要杀死皇帝和皇后。这个行动最终导致了李重俊的兵败被杀。

因此,上官婉儿可以说在对付李唐家族的过程中,已经把坏事做绝,堵死了自己的后路。后来,她之所以跟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那是看到中宗死后,太平公主势力逐渐做大,因此想为自己找条退路而已,本质上看,上官婉儿就是一个墙头草,李隆基根本容不下她。

另外,这份遗诏本身对于李隆基也颇为不利,遗诏定下的皇位继承人是李重茂,而李隆基则有当皇帝的野心,他希望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能够继承皇位,因此他也不愿意承认这份遗诏。

因此,于公于私,李隆基都要结果上官婉儿的性命。尽管后来,当上皇帝的李隆基也曾经后悔杀掉了上官婉儿,但是那不过是胜利者的所谓忏悔,为了凸显自己宽厚仁慈而已,不能当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李隆基晚年是饿死的吗 李隆基结局有多惨

全文共 2006 字

+ 加入清单

唐玄宗李隆基原本可以收获很高的评价,但他在位早期和后期的态度相差太大,导致唐朝由极盛转为衰落,而李隆基本人晚年茕茕独处,凄凉无比。或许这跟李隆基在位时间太长有关,人从年轻到老心态上也会发生很大的转变,从结果来看,李隆基并没有把他英明的一面保持下去。李隆基被迫禅位,他身边的亲信随后遭到清洗,这让李隆基郁郁寡欢,但他应该也不到会被饿死的地步。1、李隆基是饿死的吗

李隆基晚年不是被饿死,但他最后凄凉离世,也是令人唏嘘。

其实,唐玄宗的这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开始的时候出现的盛世,刚刚继位的唐玄宗振奋精神,尽全力治理好国家,任用贤明的臣子和宰相,恢复了以前的气象,当大家都以为唐玄宗的一生将会很棒,他却偏偏要自己作死,开始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整个国家变得开始没有秩序起来了。

尤其是唐玄宗做了一件关于自己的子女方面非常错误的事情,把太子、光王等三个儿子废为庶人并杀害,而且还让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忠王为太子,这就是唐玄宗杂乱没有条理的开始。而之后就结识了杨玉环,进一步滑向了昏庸的深渊,短短数十年间,整个盛唐就被唐玄宗败的一点也不剩,非常干净;更让人害怕的是,他在对待安禄山的问题上,特别地眼瞎,让自己变成了埋葬李唐王朝的人。

而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没有办法不得不让位,成为了一个太上皇。后来继位的皇帝唐肃宗李亨,,因为他以前做了很多的不好的事情,所以并没有给他什么好眼色看,甚至还有意无意地刁难他,让其孤单困苦,没有依靠,勉强拖着一口没断的气。可是他遭受的这些能够怪别人吗?这些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和别人一点关系都没有。

因此,唐玄宗离开的时候,场面非常清冷、凄凉,对于他来说,或许死亡才是最好的解脱,至少可以在九泉之下,与自己曾经的宠妃杨玉环再接着以前的缘分重新开始了吧!2、如何看待李隆基

李隆基是个怎么样的帝王呢?在开元之初,人民生活安定,呈现出了少有勃勃生机,人口有所增长土地有所扩大,国家也很殷实,这就是开元盛世。最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府兵制,唐初实行的府兵制到了开元时期,由于农民的流离失所,唐军的战斗力迅速下降,将官贪腐成风,府兵制名存实亡。他防止朝臣权力过于集中。对朝中重臣,多次罢免,怕长久下去,容易出现割据势力。关爱人才。对人才十分关心,多次亲自慰问朝中大臣,经常派人行走大臣家里,了解大臣对自己的看法。

唐玄宗上台后改府兵制为募兵制,这样兵士就可以集中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也堵塞了军官吃空饷的漏洞,同时实际扩大了节度使权力,也为那些有野心的节度使日后反叛埋下了隐患。官员交流制度。唐玄宗规定在刺史职位上干得好的,可以选调到大城做官,在六部做官好的可以选调到地方上做官。两者人数上大致差不多,这样有利于在不同岗位发现人才,也有利于在不同职位上煅炼官员。

当然还有其它方面比如招聘读书人到大城考试,除了固定科举以外,唐玄宗发现的人才可以随时考试。整体来说,唐玄宗初期在治理国家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它也是唐朝盛世和没落成为分水岭,以此为界唐朝初唐玄宗前二十年为唐朝盛世,以后唐朝一百五陆十年间逐步走向没落。唐玄宗取得了很大成就,就飘飘然起来,后半期贪图享乐荒淫侈耻,把个国家弄得个七晕八素。

权力先天就是任性的,在没有制度约束和强力监督的环境下,权力单凭个人意志和道德情操来规范,可能维持一时,但不可能永续。在封建王朝,皇权至高无上的理论体系下,这样的要求无异于与虎谋皮。基于这点,李隆基也好,李世民也好,其先明后暗的轨迹就不可避免,更何况他们执政时间超长,功绩那么大。上帝的视觉看历史很简单,但要以历史的角度看换位思考,又有几人能够超脱?

李隆基的功就是把唐朝推向巅峰,在当时绝对算得上世界第一强国,过嘛就是把几代人努力建立的大唐盛世毁于一旦,从此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直到灭亡都没有恢复过来,唐朝的灭亡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唐玄宗自己能力不行,就让武则天上位,后来武则天去世后,经过夺权,又恢复了李唐皇位。差点将一个朝代断送。

武则天登上皇位以后基本上延续了贞观时期政策,也维持了唐朝朷年形成欣欣向荣的局面,社会也发展了,政治比较清明,到了武则天晚年社会比较黑暗腐败,在武则天至唐中宗这一段时期,朝局不稳社会动荡,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唐朝的统治比较混乱。唐玄宗李隆基经过两次变法取得了政权,在登基之初,唐玄宗能听取不同意见,迅速平定了太平公主乱政的势力,清除了外戚干政破坏势力稳定了朝局,任用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

他任用贤才,科举制度不断完善,殿试创立,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广泛利用人才,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休养生息,注重农业的发展,使水运驿站得到完善。后期唐玄宗开始享受生活,痴迷后宫生活,使唐朝开始了衰败!李隆基当皇帝的一生,是功过参半的一生。前半生,他创造了开元盛世,让大唐从武后、韦后专权的阴影中迅速复兴。后半生,李隆基因为恩宠宦官,沉迷酒色,导致朝政偏废,最终有了安史之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李宪为何要主动让位给李隆基呢?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李宪为何要主动让位李隆基呢?

李宪完全是因为看准对方的实力,如果不是对方的实力,也不可能会选择让位吧。唐朝皇位的继承,在经过玄武门之变之后,就变得并不是特别的稳定。无论历史怎么样去美化李世民,李世民的位置不正,这本身就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李成器就是李旦的嫡长子,从身份上来看自然是高人一等,所以说这个太子必然就是他的。自李隆基和自己的姑母一起联手发动政变,这也让皇太子感受到了这中间的位置。要知道生在帝王之家本来就并不是如此的轻松,要想活到最后也必须要聪明伶俐,这才能够活得更加的舒心。

但是也同样需要了解,一旦在选择退位之后,太子自然做不成,而且为人比较懦弱,所以根本就没有办法去继续。伴随着一起被废。人们也会发现,作为嫡长子根本就没有人反对,而且他本身就为人宽厚,在朝堂之上也会拥有着一定的人缘。

李隆基也开始拥有庸立之功,面对着当前同样的问题,在此时人们也会发现。李宪表现出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政治敏感,所以也会让大家知道,这其实就是国家的职位,在国难的时候本身就应该归于有功的,如果处理不正确,那么可能会让人失望,应该说言语还是非常恳切的,而且也是发自于那一次。

当然李宪此时不让也同样是不行,天上的朝臣全部都会归他所有。从个人能力来看,他的实力自然是比不上对方,就算不让的话对方也会选择争夺,可是如果自己让了,那么对方在上位之后必然就不会选择向自己下手。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还是非常聪明的,而且也有自知之明,往往都会拥有着善良大度的一种表现,果然在第2天的时候,马上就会追怀他高尚的品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李隆基为何不念旧情放过上官婉儿?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李隆基为何不放过上官婉儿?

李隆基是因为当时所处的环境本身就是如履薄冰。不可以给对手留下任何的机会,这和武则天之间有一定的区别。李隆基不是比武则天心胸狭窄,当年武则天可以选择原谅,上官婉儿是因为拥有着一定的能力,认为一定可以控制上官婉儿,但是在更换成另外一个人时,显然就没有这一方面的实力。

李隆基在内心中一直都希望能够有效地铲除铲除“牝鸡司晨”,从武则天登上皇位之后,再到韦后当政,这些女人们一直都在侍从弄权,早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畸形政治。在那个时候他必然也是希望能够有效的改变一切,上官婉儿虽然说并没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但是却始终都在混水摸鱼。

她卖官鬻爵,拉帮结派,这一些做法都会导致唐朝的政治会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为了能够有效摒除这一个不良的风气,宁愿选择舍弃上官婉儿,也不愿意给自己留下任何一个隐患,就是希望能够有效还原一个清朝的政治。

上官婉儿一直都会左右逢源,并不会真正的投靠李隆基,上官婉儿本身就是一个十足的投机者,谁的力量大就会选择依附谁,从武则天开始再到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真的从来也没有看走眼。

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人们也会看到上官婉儿明白眼前的这个人就是一个潜力股,因此就会想尽一切方法依附在对方的身边。

李隆基在争夺权力时,因为地位并不是特别的稳固,因此就会知道如果上官婉儿并不是一直忠心耿耿的对待自己,一旦选择留下对方的一条性命,对于自己来说可能就会留下一个不定时的炸弹,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可能也会让大家觉得有一些特别的可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宫心计2中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母是谁?历史上他的母亲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114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最近正在热播的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叫做宫心计2,是一部讲述宫廷中勾心斗角故事的电视剧,剧情还是非常的精彩,当然了,如果作为宫心计的忠实粉应该知道这部电视剧是过审很不简单,不过,这部电视剧当中有很多的剧情都是有历史原型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宫心计2中唐玄宗李隆基生母是谁?历史上他的母亲是怎么死的?

在《宫心计2》这部剧中,唐玄宗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斗智斗法,最终他险胜一筹,不但坐稳了皇位,更是除掉了太平公主。历史上的李隆基在位前中期都称得上是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但是他在位后期的所作所为就晚节不保了。

剧中的李隆基胸怀大志,正直仗义,重情重义,唐睿宗见其英勇不凡,就将皇位禅让给他。我们常说一句“母凭子贵”,李隆基这样能干,他的母亲过得如何呢?

李隆基是睿宗的德妃窦氏所生,窦氏出身名门,她的曾祖父是将作大匠窦抗,祖父为大理卿、莘国公窦诞,父亲为润州刺史窦孝谌。

史书记载中的窦氏“姿容婉顺,动循礼则”,一看就是个很有涵养的名门千金,睿宗没登基之前还是相王的时候,窦氏就已经嫁给了他,为孺人,很受睿宗的宠爱。

睿宗第一次当上皇帝以后,将窦氏封为德妃,第二年窦氏就生下了李隆基。除了李隆基以外,窦氏还生了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两个女儿。

几年以后,睿宗被武则天废黜,窦氏便跟随睿宗迁居东宫。可以说,窦氏是陪伴着睿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女人,在睿宗的心里,其地位一定不低。

长寿二年,户婢团儿不知受何人指使,竟诬告睿宗的妻子刘氏和妾室窦氏两人暗中施行法术诅咒武则天。不久之后,武则天就传召刘氏和窦氏进宫觐见,没想到的是,刘氏和窦氏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她们二人就这么人间蒸发了。

有说法称是武则天秘密处死了刘氏和窦氏,并且两人死后,无人知道她们遗体的下落。

窦氏死后,她的娘家也厄运连连,窦氏之母庞氏在晚上焚香被府中奴婢告发,酷吏薛季昶知道窦家得罪了武则天,便趁机诬陷庞氏在施行咒诅,打算对武则天不轨,就以“不道”的罪名判处庞氏斩首之刑,还将庞氏的家属一并判处流放之刑。

当时幸好有徐有功替庞氏的行为辩护,庞氏才没死,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啊,最后庞氏一大家子都遭到流放。窦氏的父亲窦孝谌在官场上一直不顺,最后在贬谪罗州期间去世,窦氏的三位兄弟也全都被流放岭南。

窦氏遇害之后,年幼的李隆基便由窦氏的妹妹窦氏鞠抚养成人。

睿宗复位以后,将刘氏和窦氏都追封为皇后,窦氏被封为昭成皇后,由于找不到她们的尸体,所以最后以招魂的形式将她们葬在了东都城南,还在京师为二人立庙。

窦氏身死失踪之谜,与武则天关系密切,武则天为了皇位和权力,前有弑杀亲生女儿的案例,后有杖杀孙子的案例,若是她真的听信谗言,相信窦氏和刘氏在诅咒她,她未必不会对她们痛下杀手。

被姨母养大的李隆基后来当上了皇帝,想必窦氏泉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什么关系?李隆基为什么要杀太平公主?

全文共 1438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好不太清楚李隆基太平公主到底是什么关系。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所以论辈分太平公主还是李隆基的长辈,李隆基应该叫太平公主姑姑。但是李隆基最后却把自己的姑姑给杀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也是因为太平公主还想谋反,当时唐朝好不容易结束安史之乱,李隆基当然不会让太平公主这样做了。

李隆基杀太平公主,是初唐盛唐时期,从玄武门政变开始以来的唐宫恩怨的最后一场大戏,一场收官之作。这场大戏过后,唐朝皇室内部,为了权力,为了登上皇位而互相倾轧厮杀的状况,便告一段落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隆基要把这场戏推向高潮,要给唐宫恩怨画上一个句号,他就不能不杀太平公主。

其实,当张柬之等大臣们拥立太子李显,夺取了武则天皇位的时候,李显本来是可以结束唐宫恩怨的。谁知道被武则天长期捏来揉去的这个人,竟然会这么懦弱。他一懦弱,就让四个女人看到了希望。这四个女人是: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可以像在武则天时期那样,继续担任李显的“内相”。

韦皇后可以效仿武则天,让懦弱的李显靠边站,他掌控朝中权力。

安乐公主虽然只是公主,但是她认为既然女人可以当皇帝,她自然可以当“皇太女”,今后继承李显的皇位。

太平公主资格更老,她是长公主,她在武则天时代就拥有权力,自然不愿意放弃这权力。

这四个女人都开始朝自己的目标奋勇前进。

先是李显信任上官婉儿,把政事托付给她。接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把权力夺过来。接着上官婉儿不服,把武三思引进宫来制衡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然而武三思又为了自己的目的,清理掉朝中拥立李显的那一帮大臣。然后李显的太子李重俊看不过去,率军诛杀武三思,并准备杀上官婉儿。但李显在上官婉儿教唆下杀了自己太子李重俊。接着韦后与安乐公主加快夺权步伐,毒杀李显,准备登位。然后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联合,拥立李显另一个儿子李重茂,阻止韦皇后登位。然后韦皇后和朝臣联合,准备强行登位。

在这整个互相厮杀的过程中,李隆基一直冷眼旁观,一直在寻找把脚插进来的机会。但他处在权力之外,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当韦皇后与安乐公主毒杀李显以后,他知道机会来了,毫不客气就率领军队诛杀了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并顺带处死上官婉儿。把皇位夺过来,塞在自己父亲李旦的屁股底下。

就这样,四个女人,他一下就解决了三个,只剩下最后一个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显然并没有看出李隆基的目标,在李旦当皇帝以后,她却依然抓住权力不放,而且继续争夺。

我不知道太平公主有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想效法武则天,当女皇,还是拥有权力的惯性使然。如果她是想当女皇,但是她很多无脑的做法,可以说,连武则天的一成都没有学到。如果说她只想保有权力,则他和太子针锋相对争斗,无疑是自取灭亡。并且,她一直小看了李旦和李隆基这两个男人的智慧。当太平公主不断打击李隆基,想鼓动李旦,撺掇朝臣废了李隆基太子之位的时候,李隆基一直示弱,一直往后退。

完全不像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那样杀伐果然。因为他知道,太平公主可以鼓动大家废黜他,但他要是发动政变,就是大逆不道。所以他只能示弱,在李旦面前示弱,把信息传递给李旦。

显然李旦是接到李隆基信息了的。这个去世后庙号“睿”的人,做出了一个重要选择,果断地把皇位传给李隆基。

当李隆基登上皇位后,他就可以理直气壮对太平公主出手了。为什么?因为他现在是皇帝,太平公主再要反对他,那就是造反!

结果太平公主依然没有搞清楚这一点,依然还准备打击李隆基。李隆基因此毫不客气地出手,杀了太平公主,给唐宫恩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李隆基为什么要两次把杨玉环赶回娘家?

全文共 1438 字

+ 加入清单

玉环杨贵妃,不仅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更是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宠爱的贵妃,毕竟杨玉环原本是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寿王妃,李隆基为了能够得到杨玉环,也是想尽办法“不择手段”,那么到手之后必定是更加珍惜才是。然而,李隆基却先后两次把杨玉环赶回娘家去,这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1.史上最有名的胖妞杨玉环,唐明皇李隆基的儿媳妇儿。为了得到她又少挨点骂名,李隆基煞费苦心。他先让杨玉环出家,再让杨玉环的老公寿王李瑁再娶新媳妇,然后再把杨玉环接进皇宫,从此乾坤大挪移,儿媳成了自己的老婆,寿王妃成了杨贵妃。

显然,为了泡到这个胖妞,李隆基花了不少心血,因此,他对杨贵妃格外恩宠,夫妻感情相当不错。但是,夫妻之间,难免吵架拌嘴,一般这种时候,中国的男人都赶紧认怂,跪求老婆原谅,但是李隆基显然不是一般的中国男人,他是二班的。他跟杨贵妃也闹过别扭,正史记载中就有两次,李隆基大显神威,把老婆赶回了娘家。

2.第一次发生在天宝五年,这是杨玉环被册立为贵妃的第二年。具体发生了什么,《旧唐书》、《新唐书》都没说,只有《资治通鉴》记载杨贵妃“妒悍不逊”,被赶回了娘家。大体猜过去,可能是杨贵妃仗着恩宠,霸凌后宫,连皇帝都敢顶嘴,李隆基忍无可忍,把她打发了。

不过这次夫妻危机当天就解除了,应该是没有发生太剧烈的争吵,《旧唐书》记载,“贵妃以微谴送归”,杨贵妃只是犯了点小错,没啥事。等到了中午饭点,李隆基就很没出息的开始想老婆了,想的连饭都吃不下,还迁怒下人。高力士比较懂事,当即为杨贵妃申请赏赐,当晚就把杨贵妃接了回来。小胖妞向李隆基乖乖认错以后,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3.杨贵妃第二次被赶走发生在天宝九年,具体原因,这回正史上一句都没说,只说是贵妃又犯错了。这次闹得显然比上一次要大,杨贵妃在娘家呆了好几天。幸亏户部郎中吉温出来说情,说女人嘛,头发长见识短,犯了错误,陛下应该大人大量,放她一马,怎么忍心把她扔到宫外。

李隆基听完就坡下驴,派宦官带着御膳前去探望杨贵妃。杨贵妃见到宦官,赶紧大哭表示悔过,还剪下一段头发让宦官交给李隆基,可把李隆基心疼坏了,立刻安排杨贵妃回到宫里。从此以后,二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直到安史之乱爆发。

关于第一次杨贵妃出宫的原因,只有含糊其辞的“妒悍不逊”四个字。相比而言,第二次出宫就是一笔糊涂账了,其原因史书上压根没有,这就给野史的创作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比如宋代传奇小说《杨太真外传》就说,是因为杨玉环偷吹李隆基的哥哥李宪的紫玉笛,李隆基怀疑自己被绿了,于是将她赶走。实际上李宪死于天宝元年,而杨贵妃二次出宫发生在天宝九年,一个死鬼没法给李隆基戴绿帽子。

另一种说法是杨玉环怀疑三姐虢国夫人跟李隆基有染,自己被人绿了,因此吃醋,跟李隆基大吵大闹,李隆基恼羞成怒,把她赶走了。这种说法缺乏真凭实据,另外,根据正史记载,杨玉环跟姐姐虢国夫人的关系一直不错,因此发生这种事的可能性不大。

关于杨贵妃二次出宫的真正原因,最靠谱的说法是唐明皇李隆基有意为之。当时杨贵妃受到恩宠之后,杨家鸡犬升天。皇宫内,杨氏姐妹横行霸道,连皇帝的妹妹都不放在眼里。而皇宫外,杨贵妃的亲友团们都团结在杨国忠周围,已经形成了一股很大的政治势力。这些让李隆基非常不安,毕竟,他们老李家的江山曾经被一个女人霸占过,李隆基不想让这种事再发生一回,因此故意找茬打击杨家的势力。

但是,无论哪种说法靠谱,都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因此,关于杨贵妃这两次被唐明皇赶回娘家,其背后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恐怕将成为永远的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要杀掉自己的三个儿子?

全文共 508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说虎毒不食子,自己的孩子毕竟是自己的亲身骨肉,再怎么样都不能伤害自己的孩子,但是,在当时的古代,还是有很多出乎意料的事情的。就比如说当时的唐玄宗一日之内就杀掉了自己的三个儿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唐玄宗为什么这么心狠手辣要杀掉自己的亲生儿子?其实,在古代,皇帝的做法都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利的需要,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唐玄宗李隆基真的杀了他的三个儿子吗?赵美人,后来被封为赵丽妃,生的这个儿子后来还当了太子,名字叫做李瑛,只可惜,这个太子后来被武惠妃陷害,和其他两个兄弟一起,在一天之中都被玄宗杀掉了。真是血腥的家庭悲剧啊!

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来话长。李瑛是玄宗的第二个儿子,是开元三年立的太子。可能有人会问,按照传统,太子不应该是由皇帝的嫡长子来当吗?这李瑛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为什么让他当太子啊?我们讲过,玄宗的皇后王皇后没有儿子,嫡子根本就不存在。嫡子没有,那就应该考虑长子了,可是,玄宗的长子小时候打猎又被野兽抓伤了脸,有损国家形象,也不适合当太子。老大不行那就考虑老二吧,这个老二李瑛不仅排行靠前,而且母亲赵丽妃在开元初年也正得宠,以长以爱都占优势,所以,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太子。如果没有变故,这个太子就安心等着接皇帝的班了。但是,变故还是出现了。

什么变故呢?武惠妃横空出世了,而且很快就成了后宫专宠,赵丽妃靠边站了。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作母色衰则子爱驰,李瑛的地位会不会受到威胁啊?没有。因为武惠妃虽然专宠,也不停地生孩子,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她生的孩子都活不长。连着三个孩子都夭折了。接连的打击让武惠妃都没自信了,所以,生到第四个孩子的时候,她再也不敢自己带了,干脆送给李隆基的大哥宁王去带,对外都谎称是人家的儿子。这样一来,虽然唐玄宗对赵丽妃的感情淡了,但是,李瑛的地位倒没发生什么动摇。可是,到了开元十二年之后,接连发生三件大事,使得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第一件事,开元十二年,武惠妃动用种种手段,终于扳倒了王皇后,眼看就要成为新一任皇后了。第二件,开元十三年,武惠妃的儿子李瑁已经七岁,过了儿童危险期,从宁王那里回到了唐玄宗和武惠妃身边,封为寿王了。第三、开元十四年,李瑛的亲妈赵丽妃死了。这三件事叠加到一起,李瑛的地位可危险了,失去了亲妈的庇护,又多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他这个太子还能继续当下去吗?果然,就在开元十四年,李瑛人生中第一个考验终于到来了。这一年,唐玄宗跟大臣提出,要立武惠妃当皇后。可以想象,如果这个动议一通过,武惠妃变成武皇后,李瑛马上就得给她的儿子让位。这可是千钧一发的时刻,好在大臣出来说话了。大臣说:太子已立,武惠妃又有儿子,如果让他当皇后,难道太子也要跟着换吗?当时玄宗还比较明智,想想政治成本太大,终于放弃了这个想法。武惠妃几乎到手的皇后之位随风飘散,李瑛的位子才又算保了下来。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一波惊涛骇浪算是通过了。

可是,就像谚语说的那样,女人柔弱,为母则强。只要是为了孩子好,母亲什么事都做得出。武惠妃也是如此。虽然没能当上皇后,但是,她还是想让儿子当太子。可是,面对着明智的丈夫和对她并不友好的朝廷,武惠妃势单力孤,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就这样,十来年的时间就过去了。开元二十三年,寿王已经十七岁,该娶妻了。娶了谁呢?他娶了大美女杨玉环,就是后来的杨贵妃。眼看儿子长大成人了,武惠妃更着急了,怎么办呢?

就在这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武惠妃一下子觉得又有希望了。什么转机呢?首先,李林甫悄悄让宦官带话,许诺要帮助寿王,武惠妃在朝廷终于有了支持者。另外,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也长大了,嫁了人,武惠妃又多了两个帮手。咸宜公主嫁的人是谁啊?这个小伙子叫杨洄,说起来也是亲上加亲。当年唐中宗和韦皇后不是生了两个女儿吗?一个叫长宁公主,一个叫安乐公主。安乐公主被唐玄宗杀了,但是,长宁公主活了下来,杨洄就是她的儿子。杨家在唐朝可是太出人才了,武则天的母亲杨夫人,后来大名鼎鼎的杨贵妃都出身于这个家族。这小伙子出身于政治世家,可想而知,对政治也非常敏感。小夫妻两个都表态,愿意帮助母亲给哥哥争个太子当。这样一来,武惠妃的势力一下子增强了。这些资源怎么利用呢?武惠妃不愧是武则天的侄孙女,马上做出了部署。她自己专心致志在后宫给玄宗灌迷魂汤,李林甫在外廷暗中相助,至于杨洄嘛,就利用青年公子哥的身份,专门负责盯着太子的一举一动,随时举报不法行为好了。俗话说三人成虎,她就不信这只大老虎吃不了太子李瑛!

开元二十四年,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的十月,杨洄向武惠妃汇报,最近,太子李瑛总和两个弟弟一个叫鄂王瑶,一个叫光王琚混在一起,三个人经常发表对皇帝的不满言论!这三个小伙子为什么对皇帝不满啊?其实很简单。他们三个人的母亲当年都曾经得过宠,后来有了武惠妃,又都失宠了。母亲同病相怜,孩子自然就走得近一些,三个人所谓的不满,也就是不满意父亲对自己的母亲太薄情。这本来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可是,武惠妃有本事把它做大。怎么做呢?武惠妃对着玄宗哭了个梨花带雨。说:太子和两个王爷结党,说是妾身夺了他们母亲的宠爱,想要害死妾母子呢!请陛下千万为我们母子做主啊!另外,他们还对您说了好多不堪的话,太恶毒了,我都不敢跟您说!唐玄宗一听这话就怒了,为什么呀?他生气的倒不光是太子对武惠妃不敬,而是太子居然敢对他不满!要知道,中国古代的皇帝跟太子的关系最微妙了,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毕竟也是未来的接班人,试想,要是有这么一人,职业就是等着你死了好去接你的班,任何人都会觉得不舒服,何况是梦想自己的统治千秋万岁的皇帝呢!本来心里就别扭着呢,你再说太子对他不满,他能不生气吗!所以,唐玄宗听武惠妃这么一说,马上血往上涌。第二天一上朝就跟宰相提出来了,太子和两个兄弟结党,擅自议论皇帝,应该废掉!皇帝这么一说,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二个大浪可又打过来了,而且来得比上次还猛,这一次他能顶住吗?能,因为又有贵人来搭救了。谁呢?张九龄。

要知道,这还是开元二十四年,这时的首席宰相还是张九龄。我们不是讲过张九龄刚正不阿,喜欢跟皇帝叫板吗?一般小事尚且要争个是非曲直,何况是废太子这样的大事啊。张九龄说:“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表明态度之后,张九龄还给唐玄宗上起历史课来了,讲了一大堆历史上因为听了女人的话,改换太子引发的祸害,矛头直指武惠妃。要知道,唐玄宗当时已经被感情所左右了,哪里听得进这些呀?越听眉头皱得越紧。可是,废太子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没有宰相认可,玄宗不敢、也不能贸然行动,怎么办呢?

我们不是说过,李林甫为了当宰相,已经开始为武惠妃效力了吗?他得发挥作用啊。怎么发挥呢?李林甫用起了自己的经典招数,退朝之后悄悄嘀咕。这一次,他对着玄宗身边的宦官嘀咕了一句:“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他知道,宦官肯定会把他这句话报告给玄宗。那么李林甫这句话厉害不厉害啊?太厉害了,要知道,这可是中国历史上宰相怂恿皇帝违规时候最经典的说法了。当年,唐高宗想立武则天当皇帝,长孙无忌他们反对,李勣不就说了这么一句,帮高宗下了决心吗?时隔八十多年,李林甫又拿这句话来蛊惑皇帝了。唐玄宗一听李林甫这么说,心里也颇有点豁然开朗之感,是啊,跟国家有关系的事情我听你宰相的也就罢了,可是,让哪个儿子接班,这是我们李家的私事,你张九龄管得着吗!干脆抛开宰相算了!可是,转念一想吧,唐玄宗又有点负罪感,毕竟,在内心深处,他觉得张九龄还是对的。到底听谁的呢?唐玄宗心里的天使和魔鬼各占一半的位置,反复斗争,哪边战胜都有可能。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武惠妃沉不住气了,走了一步臭棋,一下子让自己陷入不利的局面了。怎么回事呢?当时废不废太子,关键不就在张九龄这儿吗?武惠妃想,干脆去他那里疏通疏通关系好了,告诉他,只要在这个问题上高抬贵手,武惠妃绝对亏待不了他!于是,就派了一个心腹宦官牛贵儿去找张九龄了,跟他说:“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武惠妃这样做好不好啊?大大的不好。她太低估张九龄的政治操守了。她以为宰相都像李林甫那样,只知道固权保位,她不知道,张九龄是有原则的人,这样的人可能被打倒,但是决不能被收买。果然,张九龄一听,鼻子都气歪了,你武惠妃居然想收买我,这不是侮辱我吗!对着牛贵儿一顿臭骂,把他给骂走了。这还不算,第二天一早,张九龄就把这件事原原本本汇报给唐玄宗了。唐玄宗一听,简直像兜头泼了一瓢冷水,一下子把他浇醒了。本来,武惠妃梨花带雨一番哭诉,他还觉得武惠妃楚楚可怜,引起了他保护弱者的冲动,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女人的心机不简单啊!更要不得的是,她居然想对外廷插手,跟宰相勾结,这可就触犯了唐玄宗的底线了。要知道,唐玄宗可是在武则天、韦皇后和太平公主时代历练成长起来的,他太知道后宫和外廷勾结的威力了,他可以宠爱一个有政治头脑的女人,但是,绝不能接受一个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就这样,因为武惠妃的失着,也因为张九龄的保护,李瑛的太子之位又保住了。

李瑛的太子之位虽然保住了,他在唐玄宗心目中的位置可是越来越边缘了。更糟糕的是,开元二十四年年底,他的保护人张九龄罢相了,而且在开元二十五年四月远贬荆州,彻底离开了长安城的政治舞台。失去了强有力的宰相的保护,李瑛人生的第三次危机出现了。怎么回事呢?就在张九龄离开京城之后第二天,唐玄宗再次召集宰相,商量要把太子李瑛废掉!大家可能要疑惑了,这事怎么又提出来了?唐玄宗为什么再次提出废掉太子呢?史书有两种不同的记载。第一种记载是《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说武惠妃的女婿杨洄又在唐玄宗面前打小报告了,说太子李瑛和他的两个弟弟鄂王瑶、光王琚一起图谋不轨,唐玄宗这才再次发威,旧事重提。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就是《新唐书》的记载了。说太子李瑛误入武惠妃的圈套了。什么圈套呢?《新唐书》记载:就在头一天夜里,武惠妃派人向太子兄弟传旨,说是内宫有盗匪,请太子立即领兵护驾!事情紧急,哪里容人多想啊,再说了,太子兄弟早就在玄宗面前失宠了,正想找机会挽回呢,所以,太子李瑛还有李瑶、李琚赶紧带着自己的卫队去了。一看三兄弟真的带兵进宫了,武惠妃装得比谁都紧张,大叫太子谋反!玄宗自己就是个搞政变的高手,对政变最敏感了,马上采取行动,把三个儿子给抓起来了。李瑛他们这才知道,上了武惠妃的当。大体情节跟林冲误入白虎堂差不多。

这两个记载都出自正史,到底哪个是真的啊?我个人觉得,虽然《新唐书》的记载更加活灵活现,但是,它恐怕不是真的。为什么呢?三点理由。首先,太子兄弟都是成年人,他们和武惠妃的矛盾由来已久了,武惠妃派人让他们带兵进宫,他们岂能那么轻易相信?这也太低估太子兄弟的智力了。其次,如果太子带兵入宫被抓,审问的时候必定会说出武惠妃假传圣旨的事情,虽然武惠妃可以否认,但是唐玄宗也不是傻子呀!那样冒的政治风险可就太大了。第三、如果真是带兵入宫的话,事后牵连的人必定不少,可是,从以后处理的情况看,被牵连的都是三兄弟的亲戚,这也不符合处理政变的惯例。这样看来,我觉得,还是《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更有道理。三兄弟并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还是经常混在一起,搞小集团,乱发牢骚。被杨洄抓住把柄了。唐玄宗对这个儿子早就不感兴趣了,一看儿子屡教不改,就又动了废太子的念头了。

上一次玄宗要废太子,被张九龄劝阻了,那么,这一次玄宗跟宰相商量,宰相又会怎么表态呢?要知道,这时候的首席宰相已经是李林甫了,李林甫当然是支持废太子的。那他会怎么说啊?说陛下,我早看太子不顺眼了,废掉算了?那可不是李林甫的风格。李林甫不是以柔顺著称吗?他做任何事情,都要让皇帝感觉是他自己在拿主意的。所以,李林甫还是那句话:“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们当大臣的不宜过问。您就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吧。”这种说法貌似不表态,其实就是支持啊!一看宰相没有意见,唐玄宗的决心也就定了。李林甫不是说这是家事吗?那就按家法处理吧,不用在朝廷里宣布了。他直接派了一个宦官到宫里宣制,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废为庶人。废黜的皇后通常没有好结果,倒台的太子也一样。十五天之后,太子李瑛兄弟三人被赐死在长安城东的驿站里。一日之内杀三子,这可是唐玄宗当皇帝以来最大的冤案。李瑛当太子已经二十多年了,从来没出过什么大错,李瑶和李琚更是以学识著称,三个人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好多人都替他们惋惜,觉得唐玄宗太心狠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