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杜高犬不咬动物怎么训练【最新2篇】

浏览

2467

文章

2

篇1:语文九年级现代文阅读训练何方以动物为师

全文共 1638 字

+ 加入清单

何方以动物为师

陈鲁民

人以万物之灵自诩,素来看不起别的动物,其实,人除了脑袋和手比动物灵光外,在很多方面都远逊于动物。论视力不如鹰,论嗅觉不如狗,论力气不如大象,论勇猛不如老虎,论敏捷不如羚羊,论耐力不如骆驼,论飞行不如鸟,论游泳不如鱼。这些与生俱来的本事固然没法学,但动物还有不少优习性,则是可以学习借鉴。

学蜂鸟的“绿色生存“。蜂鸟停在一朵花前,像直升机似的悬在空中,用长喙小心地吸吮、采食花蜜,然后又了无痕迹地悄然而去。觅食活动完成,却丝毫不破坏采食对象花朵。蜂鸟以最小的自然损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堪称“绿色生存”,足以为人师表。

学狮子的劳逸结合。草原上的狮子,该捕食时勇猛无比,该休息时就睡个够,饮食极有节制,肚子饿时才进食,如果肚子不饿,即使身边到处都是猎物也无动于衷。所以狮子不会像人那样积劳成疾,更不会过劳而死,也与肥胖症、糖尿病无缘,让人羡慕。

学熊猫的适度消费。熊猫从不固守一地,而是边走边吃,在运动中采食,有节制地利用一地的资源,不等把一片竹林吃完就又迁向新的采食地。它们以实际行动教育人类:切勿“竭泽而渔“,牢记“休养生息”。

学北极熊的忠于爱情。北极熊凶狠蛮横,绝不放过任何猎物,但对配偶却非常忠诚,从不会喜新厌旧,也不会红杏出墙。更让人惊叹的是,如果熊“爱人”遭到不幸,另一只就一直守候在配偶尸体边,不吃不喝,直至与配偶同去。痴情如此,真可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熊生死相许。

学小鸟的热爱生活。即使最忙碌的鸟儿也会经常停在树枝上唱歌,即使最笨拙的鸟儿也从不吝惜自己的歌喉。只要醒着,它们就是为了生命的存在和活着的喜悦而欢唱。于是我们就有了生活的榜样和一个最美的词汇:鸟语花香。

学蚂蚁的分工协作。一窝蚂蚁多达万只,但多而不乱,各司其职、分工明细;蚁后的任务是产卵、繁殖;工蚁负责建造、觅食、运粮、育幼等;雄蚁负责与蚁后繁殖后代;兵蚁则负责抵御外侵、保卫家园。既没有谁挑肥拣瘦,也没有互相扯皮、内耗,大家各尽所长、团结合作、配合默契,令人神往。

学鹿的牺牲精神。鹿群遇险,前有山涧拦挡,后有凶敌穷追,领头鹿高高地向山涧跃去,紧跟着第二只鹿以小些的角度跃向同一方向,刚好踏在第一只鹿的背上,以第一只鹿为踏板,借力进行二次跳跃,跃上对面山岗,第一只则坠落深渊,以此类推,互相配合。就这样,以一部分鹿的忘我牺牲,避免了全军覆没,可赞可叹,可歌可泣。

学鲑鱼的坚忍执著。鲑鱼生活在海里,却要游到内河源头去繁殖,行程常达上千公里,一路上,它们不吃不喝,迎接一个个严峻挑战。在瀑布或河流落差大的地方,它们必须一次次地奋力跳跃,往往伤痕累累,甚至撞死在石头上。还有数不清的天敌磨刀霍霍地等候着它们的到来。但它们从不畏惧,更不后退,历尽千辛万苦,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到达目的地。鲑鱼这一悲壮旅程,实在让人敬佩,世人倘有如此精神,何事不可成?

此外,鸿雁的志向远大,蜜蜂的勤劳勇敢,骆驼的埋头苦干,公鸡的严格守时,春蚕的有“丝“奉献,狗的忠诚不二,牛的任劳任怨;猴的机灵好学,无不可为人师,无不值得效法。况且,古训有“满招损,谦受益”之说,所以人类还是谦虚些为好,别动不动就以“老大”自居。

阅读训练

1、请给加点的字注音。

自诩()长喙()吸允()逊于()

2、“这些与生俱来的本事固然没法学,但动物还有不少优良习性,则是可以学习、借鉴的。”此句有何作用?

3、人类应该从蜂鸟、狮子身上学习哪些习性呢?这暴露出人类的哪些弱点?

4、从熊猫、北极熊身上,人们应该学习什么呢?这透视出人类有那些缺点呢?

5、小鸟、蚂蚁也堪称人类良师,我们应该向老师学习什么呢》从中折射出我们人类有哪些弱点呢?

6、鹿的牺牲精神让你想到了学过的那篇文章?鲑鱼的坚忍执著给了你哪些启示?

7、“鸿雁的志向远大,蜜蜂的勤劳勇敢,……猴的机灵好学”请你从中选择一种,仿拟作者的写法,继第8段具体内容后再叙一段文字充实本文。

8、“何妨以动物为师”,其实,人类应以之为师的何止动物,你认为人类还应以谁为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训练动物帮助人类 基因治疗使猴子变成“工作狂”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训练猴子帮助人类工作,比如摘苹果、摘椰子等,有的猴子只需训练很短一段时间就能成为工作能手,而有的猴子又懒又笨,干活磨磨蹭蹭。美国科学家最近通过研究发现,对这些懒猴进行基因治疗则可以让它们变成“工作狂”。

就像人类一样,猴子对得不到好处的工作缺乏兴趣。美国研究人员宣称,只要阻止猴子的一些细胞接受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就会让猴子不计得失地努力工作。多巴胺是一种能够携带信息的化学物质,具有传递、反馈信息等重要功能。而一种叫D2的基因是多巴胺的感受器,美国国家精神卫生学会的巴里·理查蒙德博士和他的同事用一种新的基因技术使D2失去作用,就可以让猴子改变工作习性。

理查蒙德用7只恒河猴进行实验,先让它们渴一段时间,然后让他们看着屏幕上的提示推动杠杆,如果做得好,就给它们几滴水作为奖励。如果能得到奖赏,它们就会干得非常起劲,很少出错,但如果不给它们奖励,它们就会偷懒。可是如果没有多巴胺感受器,它们就会一直工作下去,而且也不怎么出错。

利用这一原理,分子遗传学家爱德华·吉恩斯研制了一种制剂,让脑细胞避开D2感受器。他宣称,如果让猴子服用这种制剂,它们在工作中就不会再有能否得到奖励的意识,也就是说,它们会失去“功利心”,工作会变成一种习惯。它们不停地工作,就像一个工作狂一样。药劲过去后,它们才会恢复原来的习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