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ld not connect to memcache and try to use file cache now!
极具特色的青海风俗文化是什么 - 问学吧

0

极具特色的青海风俗文化是什么【汇集3篇】

浏览

5923

文章

3

篇1:极具特色的青海风俗文化

全文共 1276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生活中“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的青海人民,受到气候,地域的影响,加上青海那悠久的历史岁月的沉淀,逐步形成了特色的青海民风民俗。同时交织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更是为青海文化增添一抹风情。

生活在青海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各自的风俗和风土人情。其中藏族分布最广,土族和撒拉族只分布在青海省,他们独特的风俗习惯形成了青海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草原歌舞、藏戏、蒙古摔跤、赛马、回族歌舞、土族的安召舞、撒拉族民居、藏族服饰及其婚俗等充分体现了青海高原个民族的风情。

生活在青海高原的各个民族除了自己独有的节日和文化活动外,由于在地域上的杂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相互渗透,形成了各民族共有的、代表青海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青海花儿”

青海要先从“花儿”开始。面素有“花儿家乡”的美称,河惶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最美的花儿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面的圣洁之花。盛况空面花儿会,自农历四月后相继开始。届时,河湟地区山花烂漫,山清水秀,身着各民族盛装的人们熙熙攘攘欲献绝技的歌手摩肩接踵,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漫山遍野成了花儿的海洋,的确令人神往。

青海花儿又称“少年”,一般只在山野歌唱而回避长辈及家人。演唱时称为“漫少年”。它的声调既高充嘹亮,又委婉动听;内容既有繁复的叙事,又有即兴的行情;形式既有四句为主的,也有同时辅之以两小短句而成为前后对称的六句式;既可独唱,又可合唱。其比兴优雅动听,赋词明快清新,艺术性很高。

花儿是各族人民群众的心声。有对爱情的追求,对情人的思恋,对黑暗的诅咒,对幸福的渴望。有一首花儿云:花儿本是心里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自己);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每年春暖花开之际,举办各种花儿会,劳动人民心化怒放之时。

青海人喜欢喝茶。青海高原气候寒冷,是不产茶叶的地方。然而,茶却与青海各族人民的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当地有“茶是头道饭菜”,“宁可三曰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青海人不喝碧青翠绿的绿茶,也不饮色红浓艳的红茶,而喜欢用铜壶、招壶或陶瓷罐罐熬煮色泽黄褐、浓醇微淫的获茶。

获茶形状似砖块,俗称“砖茶”。熬茶时,往往还要在茶水里加一些盐,味道淡咸,称之“清茶”。当地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茶没盐,水一般。”如果,茶里加入牛奶熬煮,乳花翻滚,越煮胆,这便是风味独特的醇香的奶茶。糖人喜欢喝熬煮的清茶、奶茶的饮食习惯。

青海不产茶叶‘茶叶要靠外地供给。过去,这里茶叶来户十分不易自然被青海人视为极其珍贵的商品。于是,茶叶便从人们的饮食需要走向了日常交往,表现出多种文化内涵。茶除了在接待客人的礼仪中成为主人诚恳、厚道、热情好客的表征外,还是当地人人情交往的上好礼品。

在青海,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婚礼、宴客、祭祀、春游等活动中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敬人”之说,便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高原酒文化。

你可能也喜欢:

精美绝伦的青海彩陶文化

缠绵抒情而又清新明快的丁丁腔

历史悠久的福建客家文化

独具一带地方的剧种——海城喇叭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特色鲜明的青海饮食文化

全文共 359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在青海省分布着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青海的各个民族也逐步形成了本族独特的风俗和习惯。但从饮食方面看,各个民族就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点。这些民族的饮食习惯差异是青海文化中与众不同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青海的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吧。

汉族饮食习俗

汉族分布于青海各地,是青海人数最多的民族。青海的汉族大部分是从内地迁来的。这里的环境与内地大不相同,但汉族的饮食习俗基本与内地保持一致。当然,青海的汉族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饮食习俗也有了自己的特点。西宁市人口大多是解放后从内地各省迁来的,南方人仍保持主食大米的传统,而北方人则喜食面食,没有形成统一的饮食习俗。

汉族农民的传统主食是白面制品,有馒头、饺子、面条、烙饼、酿皮子等各种花样,其食法同甘肃、陕西接近,口味偏酸辣。面条多采用抻拉法,可宽可细。最有特色的是当地的揪面片儿。青海人揪面片的技术很高,站得离锅远远的,揪出的面片不停地抛到沸水中,速度可与山西刀削面高手相媲美,而且面片儿大小、厚度也很均匀。

羊肉面片儿风味独特,食后令人难忘。青海人称锅盔为“焜锅”,藏族等民族也食,烙得很厚很大,外酥香,内松绵,耐存放。要切成四五厘米宽的长条儿食用。平川的农民认为白面食品不耐饥饿,还常常用白面同山区农民换杂粮吃。山区农民主食为杂粮,其食法同北方各省农民近似。

藏族饮食习俗

青海省藏族大多聚居在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海西州、果洛州、玉树州。以剽悍豪爽着称的藏族兄弟是古羌族的一支。他们长期生活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过着游牧生活。这里牧草丰茂,主要牲畜是牦牛和羊。农作物以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藏族的食物主要是牦牛奶、牛羊肉、糌粑等。食品的花样虽不算多,却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奶食类:在青海藏区,牛奶通常用来煮奶茶、制酥油和做酸奶。酸奶有一种芳香的气味,不少老年人夏季以酸奶为主食,认为酸奶能使他们益寿延年。

肉食类:青海藏区居民只食偶蹄动物,禁食奇蹄类动物。至于栖息在江河湖泊中的鱼类,虽说无蹄无爪,但在传说中它们是属于龙家族的,也不能食用。倘若有人竟然敢吃鱼,据说必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牧民们烹制肉食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白煮,从无烧、烤、煎、炸、炒之类的烹饪习惯。煮肉十分讲究火候,通常是将带骨头的大块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煮开,滚沸一阵儿,捞出来就可以食用了。这种半熟的开锅肉,肉中见血,但吃起来鲜嫩不腻,越吃越香。

因为大块肉要用手抓着吃,所以当地把这种肉叫做“手抓”。吃手抓时一手抓肉一手执刀,把肉片削下来吃。也常常用牙咬住肉,拿起小刀顺着嘴唇把肉割断,大口大口地咀嚼。初次目睹这种吃肉方式的汉族客人往往为之瞠目,担心他们会割破嘴唇。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在青海藏区就连四、五岁的孩子也会用这种方法吃肉。他们吃过肉的骨头,都刮得干干净净。藏族人不允许将未啃干净的骨头扔掉。

米面食品:大米和面粉是牧民们喜爱的粮食。他们除用大米熬奶粥、肉粥,用面粉做面片、饺子、烤饼和油炸饼外,还做一些颇具草原风味的食品,有:糌粑、“仪贴”(油搅团)、安多面片、面条等。还有“雪吐”(水油饼),“卡什茨”、“曲什茨”、“郭勒洛洛”(以上均为烤饼类)、“醒”(酥酪糕)、“折阔”(大米汤)等,多在礼仪活动中食用。

青海藏区每年消费大量茶叶,牧民们可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一日无茶。其茶为砖茶,来自内地。藏区并不产酒,牧民们爱饮的青稞酒来自毗邻的城镇。藏民不分男女老幼对酒都有偏爱。青海藏区饮酒时不摆菜肴,不猜拳行令,而以歌伴酒,不用杯盏酒盅,而用平日饮茶的小碗,要记得碗是个人专用的哦。

撒拉族饮食习俗

撒拉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绝大多数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邻近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乡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青海省西宁市和祁连、乌兰、贵德、同仁、兴海等县及新疆的一些地方,也有少量撒拉族人居住。

撒拉族自称“撤拉尔”,汉文史书中有“撒兰回回”、“沙刺族”、“撒拉回”、“撒鲁儿”、“萨喇”等称谓。至于撒拉族的来源等问题则无正式记述。根据一些史学家的研究和民间传说,撒拉族可能是古代来自中亚撒马尔罕一带的一个部族同青海省循化一带的藏、回、汉等民族长期融合后形成的一个民族。

传说他们的祖先赶着骆驼,驮着一部《古兰经》来到循化街子,只剩下18人(一说是7人)。因骆驼到此化为石头,遂定居于此,时间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但这仅是一个传说,实际年代应是比这更早的元代。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习惯,包括衣着、服饰、饮食、起居等,大致与当地回族相似,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撒拉族以务农为主。食用的粮食主要是小麦、青稞、荞麦。通常的吃法是做成馍馍、面条、散饭和搅团。散饭和搅团的做法,都是在沸水中撒面粉,搅成糊,只是搅团较稠些。吃搅团时,一般要另备汤菜和蒜、辣椒等调味料。每到农历六月,当青稞临近收割时吃“麦索儿”(即“吃青”)。方法是将青稞穗头剪下,捆成小捆,用柴草火烤熟。然后搓出青稞仁即可食,也叫“控青稞”。

若将烤熟的麦仁磨成细粉,装进碗,浇上熟菜油,拌入蒜泥、油泼辣子、盐等,再配上拌菠菜等青菜,便成为麦索儿。不过,麦索儿要当天做当天吃,隔夜则变馊。面条制成雀舌状,极滑口。油香、馓子、焜锅饼、油搅团(以油拌面制成)也是撒拉族爱吃的面食。

撒拉族仍保留着牧民的许多饮食习俗,爱吃羊肉,尤其是手扒羊肉和羊肉火锅,还喜食酸奶,嗜好茯茶、麦茶和奶茶。同其他伊斯兰教信徒一样,也禁食猪肉和自死之动物。

回族饮食习俗

青海全省回族几乎遍布每个州和县,但绝大多数回族聚居在以西宁为中心的农业区各县。

回族平日一日三餐,按一般的饮食习俗,早餐是清茶、奶茶、馍馍,炒菜有粉条、洋芋、酸菜和花菜。午餐是馍馍、煮洋芋、炒洋芋、盖碗茶(放有冰糖等)。晚餐经常是旗花面(放有洋芋、萝卜、酸菜、葱)、寸寸面、杂面巴烙、长面、豆面搅团、豆面散饭、羊肉面片、拉面、臊子面、扁食(饺子)。回族喜饮茶,茶具多是细瓷,很讲究。不饮酒。

土族饮食习俗

土族大多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县、大通县。土族的称谓各地不一,青海省互助、大通和甘肃省天祝一带自称“蒙古尔”、“蒙古尔孔”、“察汗蒙古尔”。民和和三川地区则多自称“土昆”。甘肃省卓尼地区则多自称“土户家”。

尽管土族同蒙古族有血源关系,也有人认为土族系突厥人的后代,但土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其中还保留了不少早期畜牧业时代流传下来的古老风俗。土族由于长期同汉、藏、蒙古族交错杂居,互相通婚,在宗教信仰方面同藏族一致;而在政治、经济方面则向汉族学习,并使用汉文。在饮食习惯方面,不仅同蒙古族相似,而且深受汉、藏民族的影响。

土族人的祖先在青海东部地区定居下来后,最初以经营畜牧业为主,人们吃的是肉类和乳品,后转以农业生产力主,改以吃粮食为主。但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畜牧业时代的痕迹,如喜食羊肉和乳品。馍馍、面条等制法同汉族一样。土族还有自己一些较奇特的食品,如“沓呼日”、“哈流”、“哈力海”等。土族人还嗜茶喜酒。

土族人忌食圆蹄牲畜(马、骡、驴)的肉。其原因有的说,昔日唐僧取经白龙马驮经有功,为给白龙马报恩,所以不吃;有的说,土族人供罗吉天王神(罗吉音近骡子),所以不吃;还有一种说法,吃了圆蹄牲畜的肉,来世转牲畜,不能投人胎了。由不吃圆蹄牲畜肉,也可以看出藏族饮食习俗对其影响之大。

土族的节日同当地汉族基本一致。土族人在不同的节日做不同花样的馍,吃不同花样的饭。诸多节日中,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最为隆重。

土族人招待一般客人,先吃烘锅馍(即把发面团装在锅盒里,埋在草木灰火中烤熟的干饼),第二是喝茯茶,第三上清油煎饼和牛奶茯茶。上不上菜、上什么菜没有什么讲究。一般情况下,都要请客人喝酒,一敬就是三大杯,杯子较大,而且要求喝干,这叫“吉祥如意三杯酒”。

实在不能喝酒的客人,用无名指蘸酒对空弹三下,也可以应付过去。但能喝酒的人不得假装成不能喝,如果让主人知道了会很不高兴。敬过酒后,则边饮酒边唱歌,宾主相互赞颂,热闹非常。客人启程前要吃长面条或面片,叫做启程面。客人出门时,主人托酒杯等候在大门口,向客人每人敬上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这样再加上主人在客人刚到门前时敬的“临门三杯酒”,一个客人至少要喝九杯酒。

如果招待的是贵宾,除了像上面说的那样敬酒外,桌上要摆一个装饰着酥油花的炒面盒子;在一个长20厘米、宽14厘米的木制方盘中,摆一块同木盘大小相当的肥肉,上插一把长约16厘米的刀子;在酒壶上要系一撮白色羊毛。土族人认为这是对贵宾最隆重的招待。土族人家待客,以青稞酒和肥肉块为重,只要有这两样,客人就满意了。

猜你可能也喜欢:

佛山非遗之一:木版年画

佛山最好玩的地方:西樵山

香港文化名人一览

海南好吃的特产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柯尔克孜族的风俗文化 柯尔克孜族民族特色风俗习惯简介

全文共 230 字

+ 加入清单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来看看柯尔克孜族有哪些风俗文化吧!

柯尔克孜族人的饮食以牛、羊、马、骆驼、牦牛肉和奶制品为主,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肉、奶、乳制品,而小麦、青稞、蔬菜在柯尔克孜族的饮食中,只是辅助食品。柯尔克孜族实行外婚制,一般直系七代和旁系五代的亲属之间不能通婚,同吃母奶长大的男女,也不能通婚。我国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县,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也有少量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