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极端天气与气候变化的联系精选6篇

浏览

7156

文章

6

篇1:秋分天气有什么变化_到了秋分都有哪些气候特点

全文共 2069 字

+ 加入清单

秋分是白露过后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秋分是属于秋天的节气,秋天的天气是比较凉爽的,那么秋分天气有什么变化呢?气候特点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秋分天气有什么变化,希望能帮到大家!

秋分之后开始不热了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

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分的气候特点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正是美好宜人的时节。

秋分也是天文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点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

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南方地区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

“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

南方地区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1、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一天中白昼短于黑夜,直至冬至日达到白昼最短;

2、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

3、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秋分养生保健食物

1、萝卜

初秋容易肠胃不适,由于季节的转换,食物的转变容易削弱肠胃的功能,让细菌有机可趁,引起肠胃疾病。而吃萝卜,可以借助萝卜中的芥子油促进肠胃的蠕动,对食物进行完整地消化,同时还能刺激人们的食欲,避免秋季食欲不振的问题。

萝卜中含有的辣味成分可抑制细胞的异常分裂,进而预防癌症发作,萝卜还有杀菌、增进食欲和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萝卜中含有的大量膳食纤维和丰富的淀粉分解酶等消化酶,能够有效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除此之外,萝卜还含有大量维生素C,尤其是萝卜皮中的维生素C含量是萝卜心的两倍。

2、百合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说,秋季属金,对应白色,多吃白色的食物能够补肺金,达到养阴润肺、润燥去燥的效果,而百合正是秋季养阴的好食材之一。百合味甘微寒,入心、肺经,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对秋燥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百合含有亮氨酸、天冬氨酸等17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营养价值很高,有增强食欲、辅助消化等功效,富含无机盐和钾,对机体新陈代谢起重要作用。所含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增强体质、改善脏器功能的作用。百合对秋季气候干燥而引起的多种季节性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鲜百合具有养心安神,润肺止咳的功效,对病后虚弱的人非常有益。

百合干宜挑选干燥、无杂质、肉厚的。食用百合味不苦、叶片阔而薄者为佳。百合可煮粥、煮糖水、蒸和炒,百合银耳粥具有滋阴润肺、健脾生津的作用。

3、大枣

俗话说:“一日三枣,健康到老”,大红枣能够健脾益胃、补气养血、养血安神,而且价格较其他补品也便宜,应当是秋天里很好的滋补营养品。大枣具有宁心安神、益智健脑、增强食欲、除腥祛味,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亦可防治高血压、骨质疏松和贫血,是老年人秋季的补养佳品。

专家认为,鲜枣生吃最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干枣则适合煮粥或煲汤,能使其中的营养成分很好地释放出来。干枣具有补血、养颜的效果,一般认为比较适合女性食用;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选择干枣补血效果更佳。

从事脑力劳动者及神经衰弱者用红枣煮汤代茶饮,能安心守神,增进食欲;失眠者饱受辗转不眠之苦,若每晚以红枣煎汤服,有助安眠;刚入秋天气乍寒乍暖,在红枣中加几片桑叶煎汤代茶饮,可预防伤风感冒;红枣汤加生姜红糖,可祛寒暖胃,预防秋雨带来的寒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夏至天气有什么变化 夏至节气气候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夏至开始,天气会逐渐炎热起来,并且在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天气。夏至时节的雷雨天气的降水范围比较小,且来得快也去得快。虽然夏至开始炎热起来,但并不是最炎热的时候。

夏至天气有什么变化

夏至又叫做夏节、夏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的五月中气。从名字来看,夏至的到来代表着炎热的夏天来临。

夏至这天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同时也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但是夏至这天过后,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逐渐难移,北半球的白昼开始逐渐变短。

夏至具有暴雨、梅雨天气、高温、潮湿等气候特点。也就是说,夏至之后地面受热比较强烈,很容易形成对流天气。例如,容易出现降雨范围比较小的雷阵雨。

再就是,我国江淮一带会出现“梅雨”天气。这时候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形成一道低压槽,就会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这时候,空气中的水分增加,就会变得比较潮湿起来。这时候就要注意防潮以及卫生健康,高温潮湿的环境下很容易滋生细菌。

除此之外,夏至到来,最明显的天气变化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对于夏至,民间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们如何面对极端变化的气候?

全文共 2081 字

+ 加入清单

当世界上不时发生地震和海啸时,我们可以看穿极端天气的蹂躏和人类的脆弱。脆弱的生命根本无法面对自然。然而,我们还是和以前一样。我们继续污染环境,发动战争,制造新的流行病。这些是导致人类走向灭亡的因素。

根据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最糟糕的预测,到本世纪末,地球表面温度将上升4~5摄氏度。这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半米之多。洪水将淹没大片沿海地区,包括许多大城市。与此同时,地球近三分之一的面积可能变成沙漠,一半以上的面积将经历干旱,地下水供应的盐碱化将使情况更糟。

专家发现,地球温度上升3.5摄氏度将使40%~70%的物种濒临灭绝,争夺资源引发新的地缘政治冲突的可能性也将大大增加。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大约1000-10亿年后,地球上的大部分二氧化碳将从大气中消失,植物将慢慢窒息而死,并最终带走所有相关的生命。

美国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了上述变化,科学家们希望找到推迟世界末日的方法:减轻大气压力,有效地创造一个类似高海拔地区的生活环境。科学家预测,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上升,可能会出现更极端的天气。

在过去的10年里,科学家们观察到极端天气的发生率在地球的许多地方都有增加的迹象,特别是大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也在2007年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气候系统的变暖是不容置疑的。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洋温度都在上升。最近冰雪融化和全球海平面上升也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在全球表面温度计记录的12个最热年份中(自1850年以来),过去12年中的11年(1995-2006年)被包括在内。过去100年,即1906-2005年,最新的升温趋势是0.74℃ (0.56-0.92℃)。根据该组织的评估报告,事实上,过去50年的变暖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13℃ (0.10 ~ 0.16℃),几乎是过去100年的两倍。

报告还说,与1850~1899年相比,2001~2005年的整体气温上升了0.76℃ (0.57 ~ 0.95℃)。除了地球表面温度的上升,自1961年以来,观察显示至少3000米深的海水温度也在上升,海洋吸收了气候系统80%以上的额外热量。变暖导致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全球海平面从1961年到2003年平均每年上升1.8毫米(1.3 ~ 2.3毫米),而从1993年到2003年平均每年上升3.1毫米(2.4 ~ 3.8毫米),20世纪估计上升0.17米(0.12 ~ 0.22米)。

评估中还提到,在一系列特殊情景排放报告(SRES)中预测,未来20年,气温将每10年上升0.2℃。即使所有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浓度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全球温度仍将每10年上升0.1℃。

该报告称,当前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将导致进一步的变暖问题,这将导致21世纪全球气候系统发生更多变化,其变化可能比20世纪观察到的变化要大得多。

科学家预测,在21世纪,气候变暖导致的灾害数量将增加6倍。地球两极的冰块正在大量融化,这是温室效应的结果。反过来,它将加速地球气候变暖,并使未来的人类在温室效应的热浪中“遭受巨大痛苦”。

另一方面,2009年9月26日热带风暴凯萨娜袭击菲律宾东北海岸后,包括首都马尼拉在内的吕宋岛中部地区连续12小时遭遇暴雨。降雨引发的洪水和山体滑坡已被证实导致许多人死亡,这是过去40年来最大的一次降雨。随后,热带风暴“天鹰”于2011年底在菲律宾南部的几个省份造成严重洪灾,造成1 249人死亡,许多人仍下落不明,13万所房屋受损,40多万人流离失所。

早些时候,泰国遭受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洪灾,所有这些都是全球变暖的红色预警。

在过去的几年里,恶劣天气现象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所增加。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尤其是在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和欧洲的一些地区。气象局表示,热带亚洲国家的恶劣天气现象也在增加,尤其是东北季候风季节的降雨量,这不仅给热带国家的人民带来不利影响,也增加了暴雨洪水的可能性。

然而,目前的气候变化程度还不足以导致人类物种的灭绝。因为人类可以利用当前的技术来理解和改善全球气候和其他问题,而且每年,联合国都会举办一个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论坛,这样可以防止恶劣的气候水平上升。

回顾过去100年的地球,灾难真的无处不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容易遭受自然灾害。事实上,只要超级火山爆发,其影响将是毁灭性的。最近一次超级火山爆发发生在大约695,000年前。

据专家研究,历史上最严重的灭绝发生在2.5亿年前(二叠纪灭绝的末期),当时95%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生脊椎动物消失了,主要原因是西伯利亚的火山爆发。我相信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如7.3级的海迪地震、8.8级的智利地震和9级的日本地震,瞬间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然而,专家指出,地震在自然灾害中并不是“意料之外的”,甚至更不可怕。近年来,8.5级以上的地震发生了几次,地震的频繁发生表明地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自然灾害一旦形成,无论是海啸、火山爆发、地震还是山洪,谁也无法阻止,但有效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能使人们提前撤离,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白露节气的天气变化_白露的气候特点

全文共 2456 字

+ 加入清单

白露是属于二十四节气的,是第十五个节气,在白露的时候,天气开始有了一些变化,那么白露天气变化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露节气的天气变化_白露的气候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白露节气的由来

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交“白露”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节令至此,正当仲秋季节,气候一如春季,不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颜色较春天更艳,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鸡冠花、雁来红,特别是田野里迎风招展的荻花。古诗云“日照窗前竹,露湿后园薇。夜蛩扶砌响,轻娥绕竹飞”。此时天高云淡。气爽风凉,可谓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时节。但此时节,地球上的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会在萧瑟秋风中随之由荣而衰。不过,万物兴衰皆自然,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舜亡。

白露天气变化怎样

1、谚语云:“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意思是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随着日照减弱,冷空气降温影响,特别是一场秋雨过后,最低气温下降幅度明显。我国各地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间的温差逐步加大,也就是气象上通常所说的日较差增大。

2、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

据资料记载:华东地区的平均日较差为5~9℃,中南地区为7~12℃,华北地区为10~15℃,西北和东北的日较差更大,甚至能达到18~20℃。因而,白露前后的昼夜温差是仅次春季的第二个最大的时期。

3、中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和华西地区也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

北方部分地区,如西北的陕西、山西、甘肃、华北等地,秋季降水本来偏少,如果出现严重秋旱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成,还延误秋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生长,影响来年收成。

4、部分地区还有可能出现秋旱、森林火险、初霜等天气。

5、如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华西地区、华南地区的夏旱,得不到秋雨的滋润,都可能形成夏秋连旱。

白露时节的气候特点

一、秋天的脚步来到长江流域

秋季是一年四季中最好的季节,阳光明媚和煦,天空湛蓝如海,云朵洁白闲静,清风徐徐送爽,柔漫的风儿送来了满园花果的飘香……

白露期间,蒙古高压带来的冷空气,已有一定实力,一般来说势力不是很强,主要影响我国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极个别时候强冷空气可以南下到华南北部一带。北方受其控制,降水减少,云淡风轻,气温不冷不热,是一年中登高望远秋季旅游的黄金季节。

二、日温差加大注意防凉

随着日照减弱,冷空气降温影响,特别是一场秋雨过后,最低气温下降幅度明显。我国各地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间的温差逐步加大,也就是气象上通常所说的日较差增大。

据资料记载:华东地区的平均日较差为5~9℃,中南地区为7~12℃,华北地区为10~15℃,西北和东北的日较差更大,甚至能达到18~20℃。因而,白露前后的昼夜温差是仅次春季的第二个最大的时期。有谚语形容:“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夜间清晨的降温,往往是人们受凉得病的起因。

三、关注严重秋旱警惕火灾

如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华西地区、华南地区的夏旱,得不到秋雨的滋润,都可能形成夏秋连旱。有谚语形容:“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春旱盖仓房,秋旱断种粮。”

北方部分地区,如西北的陕西、山西、甘肃、华北等地,秋季降水本来偏少,如果出现严重秋旱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成,还延误秋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生长,影响来年收成。

另外,伴随秋旱,特别是山地林区,空气干燥、风力加大,森林火险开始进入秋季高发期。

四、秋老虎还有出没势穷力竭

白露节气当冷空气南下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的秋老虎变成了纸老虎,或者说老虎归山了。但当大陆冷高压变性后,气温还可回升。不过此时的秋老虎已是此一时彼一时,威风大不如从前,但常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秋高气爽天气——小阳春,要到10月了。

五、秋季连阴雨华西秋雨是典型

民间谚语:“雨打白露,天天溜路”,形容的就是这时候的连阴雨天气。与北方秋高气爽天气形成鲜明对照。如果南下的较强的冷空气与暖空气势均力敌,双方较量进退维艰时,易形成连阴雨。比较典型的秋雨是华西秋雨。

有的年份我国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部分地区也有连阴雨,需要注意的是伴随连阴雨的气温,连续三天日平均温度是否有可能≤20℃,出现影响晚稻产量的“寒露风”天气。

六、继续关注热带风暴(台风)

9月份仍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较多的月份之一,相对于夏天的台风而言,秋台风强度相对较强。9月之后,登陆后北上的可能性也明显少于7、8月。

我国江南、东南和华南沿海省区,若有冷空气与热带天气系统(台风)“相会”,不仅易形成连续性降水,若伴有特大暴雨时,往往造成洪水、秋涝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七、秋季低温冷害寒露风

秋季冷空气侵入后引起显著降温使水稻减产的低温冷害。在中国南方,它多发生在“寒露”节气(10月8、9日)前后,故名“寒露风”。

谚语说:“寒露风、仓库空”。在晚稻抽穗开花时,若遇到强冷空气南侵,容易遭受低温冷害。造成南方晚稻空壳、瘪粒,导致减产。而1997年9月中下旬出现的寒露风,是过去30多年中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次。

“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霜冻是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农作物细胞之间的水分结冰,并不断吸收细胞内部的水分,形成细胞脱水,导致农作物枯萎或死亡的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立春气候特点 立春天气有什么变化

全文共 2437 字

+ 加入清单

寒冷的冬天总算是要熬出头了,盼来盼去终于要立春了,人们即将迎来阳光明媚的春天,2017年什么时候立春呢?立春气候特点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将带您到文章中看看,立春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吧!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天文意义上它标志着春季的开始。立春节气一般是从2月4日或5日开始,到2月19或20日结束。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立春是一个略带转折色彩的节气,虽说这种转折不是十分明显,但趋势是天气开始回暖,最严寒的时期基本过去,人们开始闻到早春的气息。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春节(到民国后被易名)。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立春快到来的时候,县官会带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鸡毛等轻物质放在坑里,等到了某个时辰,坑里的羽毛和鸡毛会从坑里飘上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时辰,开始放鞭炮庆祝,预祝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的由来

旧俗立春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春节”,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谓“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认为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难遇岁朝春”民谚。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着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立春的气候差异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立春节气也是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

因此,有关立春的天气谚语很多。如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等;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等。

立春节气要预防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气对春运工作的影响,农村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冻保苗。

立春后还冷吗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所以立春后还冷的情况是正常的。

立春之后还冷一个多月哦,注意御寒保暖。立春节气期间气候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乍暖还寒。

立春之后还要冷多久

立春节气期间气候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乍暖还寒:一是日夜温差较大;二是冷空气活动频繁。春季常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

立春到了,但是气温并不会回升的那么快,并且老话讲春捂秋冻,不建议大家过早的脱掉冬装换上亮丽的春装,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更应该注意保暖。气象学意义,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高于5°C,冬天就结束了。二十四节气认为,到“惊蛰”前后结束了冬天。大约公历3月初冬季结束。

以太阳对地球的辐射强度而言,冬至最小,夏至最大。如果全年平分四份,立冬到立春3个月最小,立春到立夏3个月为中,立夏到立秋3个月最大,立秋到立冬3个月为中。但实际气温较太阳的辐射有一个滞后,一般滞后1个多月。所以如果有3个月冬天的话,立春后大约还有1个多月在气侯上属于冬天。

结语:立春,意味着气温上升,不少植物、动物等开始“苏醒”,虽然是立春,但是温度的变化也是忽冷忽热没有规律性的,小编提醒大家,还好要注意保暖才是啊!以上介绍的关于立春的特点和立春的由来,你们都了解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惊蛰气候特点 惊蛰天气会有哪些变化

全文共 1517 字

+ 加入清单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就到了春暖花开的三月,大家已经明显感受到了气温的回升和浓浓的春意。因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就要到来了,今年的惊蛰节气是3月5号。很多人对惊蛰不甚了解,你知道惊蛰时节的气候特征吗?你知道惊蛰前后应该如何养生吗?今天小编给大家一一讲解清楚。

一、惊蛰的气候特点

每年的三月初就到了惊蛰节气,惊蛰节气的到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在惊蛰节气之前,气候还是比较寒冷的,动物躲在土中冬眠,不吃不喝,称为“蛰”。到了三月初,天上的春雷惊醒了蛰伏的动物,称为“惊”。所以说,每逢惊蛰时节,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春雷滚滚,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播种的季节。

老话说得好,春雷响,万物生。惊蛰时节最明显的气候特征就是,气温回升迅速,雨水明显增多,农忙时节真正开始了。在惊蛰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在13℃左右,跟雨水节气相比,升高了3℃以上。

惊蛰这个节气不仅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同时日照的时长也有明显的增加,大家都会感叹这是“好春光”。不过惊蛰节气前后,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是特别稳定,气温波动还是比较大的。大家千万不要急于脱去厚重的衣物,还是再“捂”几天的。

所谓的“惊蛰”也就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开始有了春雷。此时,万物复苏,小麦孕穗,油菜花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就要到来了。

惊蛰将至,江南大部分地区已经是垂柳鹅黄、芳草泛绿,赏花时节到了,大家可以踏青郊游去了。不过,惊蛰前后,春寒乍暖,我们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谨防出现“低温阴雨”的天气。对于农民朋友来说,这样的天气影响播种和育秧。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这样的天气容易让人感到身体不适,甚至是生病。

在我国的西北和华北地区,惊蛰前后还特别容易出现沙尘天气,西北地区还会出现沙尘暴。所以说,大家在出门前一定要做好防尘的工作,记得戴口罩和帽子,同时也要做好肌肤的补水工作。

二、惊蛰节气的别称

说到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大家都称之为“惊蛰”,其实惊蛰节气也是有别称的。在古代,惊蛰又被称为“启蛰”,像如今的日本,依然用“启蛰”这个名称。那么,为什么惊蛰有这样一个别称呢?

在汉朝,汉景帝的讳是“启”,为了避讳,将“启”改成了意思相近的“惊”。除了名称的变化外,当时的惊蛰与雨水节气的顺序被置换过,谷雨和清明的顺序也被换过。汉初以前,节气的顺序是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和清明,而到了汉景帝时期,就变成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也就是我们如今的顺序。

虽然到了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经没有必要了,但是大家叫“惊蛰”叫习惯了,因此“惊蛰”这个词就延续了下来。

三、惊蛰前后如何防病

阳春三月,万物生长,百花盛开。随着气温的回升,空气中的病毒和细菌也开始生长繁殖。因此,春季是疾病高发的季节。惊蛰前后,我们养生的关键就是做好防病工作,尤其是少年儿童、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群。那么,我们应该预防哪些疾病呢?

首先春季是流行性疾病的高发季节,比如说流感、麻疹、流脑、结膜炎、腮腺炎等等。其次,惊蛰前后,像哮喘之类的慢性病也很容易复发。除此之外,风湿病和肾结石也特别容易在春季发作。

要想预防春季高发疾病,首先我们要清淡饮食,不要吃过咸的食物,同时要注重饮食均衡。其次,要适当接种疫苗,平时多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证充足的睡眠。最后,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做到静心养气,以防旧病复发。

结语:转眼间就到了三月,距离惊蛰节气也没有几天了。惊蛰前后,春雷响,万物生。一年中最好的时光就要到来了,大家在尽情享受美好春光的同时,也不要忘了预防春季常见的疾病,合理饮食,坚持运动,保持乐观心态,这样我们就可以远离疾病困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