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4576

文章

7

篇1:厦门林语堂故居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厦门林语堂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林语堂故居位于鼓浪屿漳州路上,是林语堂夫人廖翠凤的家。它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别墅为英式,后部有小花圃,两旁是二层的小楼。廖家别墅曾在鼓浪屿辉煌过很多日,但如今,因为年久失修,正前部已成危楼,主入口已经禁止通行。游人只能在门外欣赏大师曾经住过的地方。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漳州路44号

类型: 名人故居

游玩时间: 建议0.5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可以观赏外观。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早已封了门,不让游客参观,但是可以外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爱写作爱发明,林语堂发明打字机

全文共 1609 字

+ 加入清单

早在1947年,有一台不用学习就能使用的中文打字机发明者是你想到的林语堂先生。

林语堂说:“每个人都有一点迷恋,无论是对女人,对太空科学,还是对钓鱼。“气”是指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池让人忘记吃饭和睡觉。一个人在成功之前必须有错觉。”

林语堂的错觉在于他的发明和创造。

最著名的发明是简洁的中文打字机。

林语堂和他辉煌的打字机(网络图)

林语堂早年就决心发明中文打字机。当时,科学严谨的汉字检索系统尚未建立。此外,由于汉字本身是象征性的,而不是字母,人们长期以来一直怀疑制造中文打字机的可能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为每个人创造一个键盘,林语堂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坐在书房的一把大皮椅上,进行排版、排版和绘图。林语堂在上海的十年间,先后提出了“汉字索引系统”、“汉字数字索引法”和“汉语新韵检查”等创新方案。他收集了所有的数据并进行更新。根据方块字的特殊性,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上下字体检查法”,以左边最高笔画和右边最低笔画为原则,放弃笔画顺序,只看最低的几何图形。他还想出了一种方法,用窗格显示一个偏旁的最后一笔。在计算机出现之前,这确实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林语堂没有受过专业的机械训练,所以他去唐人街找人排字,然后请一家小机器厂制造打字机零件。他还雇佣了一名意大利工程师来帮助解决机械问题。很难想象美国的劳动力成本有多高,打字机在一两天内也不能正常工作。新问题不断出现。林语堂已经耗尽了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他那十多万美元的积蓄也悄悄地化为乌有。

清晰的打字机宣传图片(网络地图)

高昂的成本无法承受,但打字机已经开始成形。我们怎么能放弃?林语堂不得不向他富有的朋友赛珍珠和他的妻子借钱。林语堂认为问题并不严重,但他被拒绝了。林语堂学会了美国式的人情。他向一家银行和鲁的老朋友兼古董商借钱。终于,一台费力的打字机诞生了。这台打字机高9英寸,宽14英寸,深18英寸。64把钥匙取代了巨大的表盘。每个键只按三个羽毛球,每分钟可以打50个字。

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给林语堂写了一封信,他说:“于表哥,我很高兴前几天能在你家里用你的打字机打字。只要键入两个键,窗格中就会出现八个相同类型的字符。然后你可以输入你想要的字符。这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另一个优点是这种键盘不用学习就能演奏。我想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打字机。”

打字机是以“轻快”命名的,因为它简单快捷。它体现了林语堂先生希望每个人都能顺利操作和使用它的愿望。

不幸的是,这项发明由于成本高,被卖给了梅根索拉排字公司,但专利的转让价格不高,没有实现工业化生产。

明亮的打字机设计(网络图)

相关报告如下:

1948年5月18日,梅根索拉排字公司与林语堂签订合同,为该公司开发一台打字机。该公司将在两年内每半年向林语堂支付5000美元的研究费用。

1951年9月6日,林语堂还与梅根索拉公司签订了一份合同,以15000美元的价格将“光明打字机”的专利出售给该公司。如果公司生产这种打字机出售,林语堂将得到每台5%的版税。这时,美国空军正在研究汉英翻译机器。经过多次协商,他们确定林语堂的“清脆的打字机”键盘可以解决汉英翻译机器的键盘问题。

1965年,美国人终于生产出了电子汉英翻译机器使用的“输入”中文打字机。该机可打出10500个汉字,并可打孔纸带,可用于各种电子传输设备。根据合同,莫根索拉向林语堂支付了10,000美元的版税,因为他允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和欧特克公司使用“简洁打字机”的键盘

林语堂故居打字机(网络图)

可以看出,林语堂的付出和获得是不成比例的。然而,计算机时代的到来给林语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他发明了字符检查和字体编码。在他女儿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句话:“三十年后,从电脑时代开始,他父亲开发的“上下字体检查法”和键盘被台湾神通公司采用为电脑输入法,他父亲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虽然这种输入法并不流行,但林语堂对发明中文输入法的贡献并没有白费。

(原标题:作者只是在掩饰!林语堂的真实身份是一个发明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林语堂:收藏烟斗的文学大师

全文共 1759 字

+ 加入清单

管材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林语堂曾经说过:“抽烟斗的人是我最喜欢的人。这些人更善良,更坦率,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擅长交谈。我总觉得这样的人和我可以互相交朋友。”

尼古丁在北京的推广时刻

林语堂是现代散文家和小说家,被称为中国幽默大师。林语堂热爱吸烟,他说吸烟的好处在今天的文学史上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林语堂的爱好是收集烟斗,因为它的多样性而令人眼花缭乱。除了其中一些管子是他的亲戚朋友赠送的,大部分都是他自己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已经被一一确认。他一年到头都和他在一起,享受着自己,享受着自己。

林语堂的作品被烟雾所包围。流畅的书写和连续的书写都是由浓雾中产生的灵感。他的文章和烟就像鱼和水。他们是不可分割的。他经常为自己感到自豪,“只要他醒着,不眠不休,他就会抽更多的烟,并宣称他所有的文章都是由尼古丁制成的。他知道自己书的哪一页尼古丁含量最高。”这可以从他的著名小说《京华烟云》的创作中看出。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最著名的小说,已经拍了很多次了。林语堂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人。这本书最初是用英语写的,当它第一次被翻译成中文时,被称为“即时北京”。这显然没有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京华烟云》的译者无疑是林先生的知音。在创作中,张先生嘴里叼着一支烟,烟雾不断地从他的嘴和鼻子里喷出来。室内烟雾弥漫,精神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流畅。这种心态的渴望是创作的灵感。作品名为《烟云》,可见他的精神向往。

像纪晓岚的大烟斗

林语堂什么时候开始抽烟还不得而知。然而,当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编辑《论语》时,他对香烟的赞美就开始了。这可以从他的文章《在椅子上》中得到证实。文章写道:“有一年,我出版了一本名为《论语》的杂志,在杂志中我强烈主张吸烟是无害的。虽然杂志上没有香烟广告,但在文章中有很多赞美尼古丁的词语。”

在这本半月刊杂志上,他经常写关于吸烟的文章,讲述中国人吸烟的故事,以及在中国何时何地开始吸烟。林语堂不会忘记特别提到他所仰慕的清代大学者《四Ku全书》的主编纪晓岚对大烟斗的支持。在纪晓岚的烟斗里,拿着一支或两支烟,吃上一两个小时的快乐,可能对林先生有很大的诱惑。

林语堂说,吸烟的好处,“饭后抽烟胜过长生不老”,来自他的“专利”,赤裸裸地揭露了吸烟者的享受。它仍然是吸烟者的理论武器和口头语,并已成为香烟制造商的活广告。

关于烟草的文章成了畅销书。

林语堂自1919年以来一直在美国和德国学习,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和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因此,他渊博的知识丰富了他对烟草的探索,为他在烟草文化领域的成就做出了贡献。林语堂关于吸烟的著作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1937年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生活的艺术》一书包括《烟与香》和《我戒烟》两个部分,专门论述了关于吸烟与戒烟的考证。1938年,《生活的艺术》一书连续52周高居《纽约时报》每周畅销书排行榜之首。

他在《烟与香》中写道:“我最喜欢嘴里叼着烟斗的人。这些人更善良,更真诚,更坦率,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擅长交谈。我总是觉得我可以和这样的人交朋友。我非常同情萨克雷的话。他说,“烟斗从哲学家的口袋里汲取智慧,闭上傻瓜的嘴让他闭嘴。它可以产生一种深思熟虑的、有趣的、亲切的和炫耀的谈话风格。"

他接着写道:“吸烟者的手指当然是肮脏的,但是如果他的心是温暖的呢?无论如何,体贴、有趣、亲切和炫耀的聊天风格是罕见的。因此,享受它值得付出巨大的代价,最重要的是,“每个嘴里叼着烟斗的人都是快乐的,而快乐是所有道德效应中最大的。”

林语堂戒烟了,但在经历了30周的痛苦之后,他又恢复了原来的工作。通过戒烟,林语堂对吸烟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他与吸烟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个人都知道,在一篇好文章出现之前,一个作家必须精力充沛、胸怀宽广、随和、头脑清醒。阅读时,一个人必须能够理解心灵的意义。在一个人的胸腔里呆三天会堵塞他的思维。与此同时,一个人只能被视为阅读。一个人不吸烟怎么能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呢?”

林语堂对香烟的热爱和他的事业和爱情一样重要。赛珍珠曾经问林语堂:“林医生,你的婚姻还好吗?”林语堂回答说:“没问题,我妻子允许我在床上抽烟。”有时,当他放下烟斗或忘记把它放在哪里时,他什么也不做,在房子里跑来跑去。他嘴里说,“我的烟斗!我的烟斗在哪里?管道,管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林语堂纪念馆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林语堂纪念馆位于漳州芗城区,于林语堂105岁诞辰纪念日(2001年10月8日)当天开馆。至2005年10月8日先后接待了7万多名参观者。该馆坐落在其父母长眠的虎形山上香蕉林中,占地面积7亩,前眺林语堂故居,背蕉林环抱。主体为半圆形二层建筑,借鉴台北林语堂故居的建筑风格,体现林语堂先生中西合璧的思想。馆舍正面墙上,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的“林语堂纪念馆”。馆前,安放一尊2米高的林语堂先生坐式青石塑像。纪念馆有81级花岗岩台阶,暗喻林语堂81年的生命。

林语堂纪念馆内一层为活动室,二层为展览室,布局简洁,空间感强。馆内展出林语堂先生100多幅珍贵照片和100多种书籍及一些林语堂用过的实物。

景点位置

福建省漳州天宝镇五里沙村

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林玉堂,祖籍龙溪县。生长在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里。1912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深造。毕业后,任北京清华大学英文教员。1919年。林语堂由校方资助出国留学。赴美前和鼓浪屿人廖翠凤结婚,即相偕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21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耶拿大学专攻文学。半年后,转到莱比锡大学研究语言学。1923年夏获博士学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林语堂故居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林语堂一生创作无数,故居中有相当完整的著作收藏。1966年林先生返台定居,这座洋房由著名的建筑师王大闳设计,结合中国四合院与西方美学建筑,蓝瓦白墙,拱门回廊。地点则是选择在貌似福建故乡山景的阳明山,因为在此林语堂可听到亲切的闽南话。

林语堂曾经形容这座宅院“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阳台是他生前常来的地方;吃完晚饭,最喜欢坐在桌旁的藤椅上,口含烟斗,欣赏夕照沉没于观音山际。你也可以来此体验这样的闲情。有关林语堂

林语堂最有名的一句话:演讲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这样诙谐的句子,在几十年前提出来,在文坛开创了先河。

林语堂不但翻译“幽默(Humor)”一词,并提倡幽默文学。他是一位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集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旅游家以及发明家于一身的近代中国学者。门票·开放时间

门票20元。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

交通

公车:260、303、小15、小16、小17、红5至永福(林语堂故居)站。

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林玉堂,祖籍龙溪县。生长在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里。1912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深造。毕业后,任北京清华大学英文教员。1919年。林语堂由校方资助出国留学。赴美前和鼓浪屿人廖翠凤结婚,即相偕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21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耶拿大学专攻文学。半年后,转到莱比锡大学研究语言学。1923年夏获博士学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林语堂故居和林语堂文学馆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林语堂故居和林语堂文学馆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林语堂故居和林语堂文学馆位于林语堂诞生地原坂仔基督教堂旧址。

在林语堂的六十部著作、上千篇美文中,关于个人生活,他提到最多的是在坂仔的快乐童年,至少有上万字。

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就诞生在这座教堂的牧师楼上。教堂1974年被彻底拆除后,林语堂故居也不复存在。故居是经过1984年、2005年两次建设,在原址上依原样子建起来的。2007年又建起了建筑面积达360平方米的林语堂文学馆。馆名由季羡林题写。该馆辟有“山乡孩子,和乐童年”、“文学大师,文化巨匠”、“魂牵祖国,梦绕家乡”、“誉满环球,名垂青史”四个展厅,展示了林语堂的毕生成就和他与平和坂仔的联系,解读从坂仔走向世界的林语堂的家乡情缘。

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林玉堂,祖籍龙溪县。生长在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里。1912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深造。毕业后,任北京清华大学英文教员。1919年。林语堂由校方资助出国留学。赴美前和鼓浪屿人廖翠凤结婚,即相偕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21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耶拿大学专攻文学。半年后,转到莱比锡大学研究语言学。1923年夏获博士学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林语堂随缘读书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林语堂曾说:“我不喜欢二流的作家,我所要的是表示人生的文学界中最高尚的和最下流的。”所谓高尚者即人类思想的源头者,如孔子、老子、庄子、柏拉图等;所谓下流者即是民间歌谣和苏州船户的歌曲。而其他如二流者则多从那两流“剽窃抄袭而来”。

因随缘之意,林语堂深恶那些为青年开的所谓“必读书目”,也不同意有人所谓“古书有毒”以禁学生读古书的话,天下本没有什么必读和不可读的书。由此,“头悬梁、锥刺股”也是他所反对的。他认为读书当凭兴趣,喜读则读,不爱读就放到一边不读。在他看来,将读书理解成“求知”和“心智进步”是不正确的,“读书之时如怀了这个念头,则读书的一切兴趣便完全丧失了。”所以,他非常重视读书的本意。在他看来,如果你高兴,在读书之时,将一条腿放到高处比如桌子和椅子上也没有关系。

很多时候林语堂也无法完全随意,比如在字典和工具书面前他就非常毕恭毕敬,对自己要求也格外规范和严格。出门时他总是随身带着那本袖珍英文字典,用他的话说,它只有两双袜子大小,但功用却不可低估。

对工作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困难、挫折,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回。——童第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