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5016

文章

2

篇1:极具地域特色的枝江民间吹打乐

全文共 1091 字

+ 加入清单

有节庆的日子少不了要好好庆祝一番,吹打乐就是其中一种庆祝的手段,这是一种击和吹为主要乐器的音乐形式。湖北这片悠久历史的大地上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打击乐器。经过岁月的交融,逐渐形成这一个地域特色的湖南文化。

吹打乐顾名思义就是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合奏的音乐。在民间流行的吹打乐中,吹的部分除了吹管乐器以外,还常用拉弦和弹弦乐器,因此民间艺人把吹打乐细分为“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两种:粗吹锣鼓又称粗十番。指用唢呐、管子等吹管乐器和“大锣大鼓”合奏的形式;细吹锣鼓又称细十番或丝竹锣鼓。指由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形式。

关于吹打乐的历史可推溯至汉代初年的鼓吹乐。具体说来,鼓吹乐是从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击乐器和吹乐器为主的音乐形式,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鼓吹乐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后,按所用乐器和使用场合的不同演变为鼓吹和横吹两类:鼓吹是指专为仪仗队在行进中使用,以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横吹则以鼓和角为主要乐器,作军中人使用在马上演奏。

枝江市关庙山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陶鼓”、“摇铃”等大量民间打击乐器来看,长江流域古人类在六千年前已有民间吹打乐。枝江问安一带的“关庙山人”早已发明了“陶鼓”、“摇铃”等打击乐器,陶制摇铃外型及原理如同现在的“砂锤”。

流传下来的乐谱显示,枝江一带民间吹打既有鄂西地区节奏鲜明,粗扩豪放的特点,又有江汉平原韵律优美、曲调流畅的特征。进入90年代,枝江民间吹打乐开始吸收西洋管乐击器的优点,并尝试与西洋管乐器合奏,气势恢宏,音色明亮,增强了民间吹打乐的生命力。

枝江民间吹打乐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已形成了一种普遍、实用、极具地域特色的演奏风俗。它主要在民间的婚丧嫁娶及各种庆典、劳动和岁时节庆活动中演奏,以配合舞蹈等民间艺术形式。

枝江民间吹打乐分为由打击乐器组合进行演奏的“粗乐”和在打击乐器演奏中杂夹唢呐、笛子、二胡、京胡等吹奏、丝弦乐器的“细乐”,粗乐又称武场,细乐又称文场。依技艺流派,枝江民间吹打乐分为上河(又称荆河)和下河两派;按地域则分为南河和北河两路。

枝江民间吹打乐讲究十样“家业”(乐器)的完整组合,同时吸纳枝江本地山歌、田歌、五句子、小调等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十番鼓”的技术种类和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枝江民间吹打乐经过几起几落的发展历程,虽几度处于濒危,但在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保护,成为鄂西南地区民间音乐艺术的一朵奇葩。2000年,枝江市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吹打乐之乡”。

你可能也喜欢:

深度挖掘湖北大鼓文化

唱腔独特的湖北评书文化

独树一帜的艺坛曲艺湖北小曲文化

源远流长的湖北楚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源自于庙会文化的嵊州吹打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文化的国度,有非常多的艺术深藏于民间,嵊州吹打就是其中之一,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任何古老的艺术都是可能消失的,嵊州吹打作为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你有多少了解?本期城市文化为你解析。

嵊州吹打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浙东锣鼓”泛指浙江省东部、南部的汉族传统民间器乐曲(俗名有叫“鼓吹”的),它与“丝竹乐”不同处主要是在乐队编配中使用唢呐、先锋、号筒等粗吹乐器。浙东的吹打乐历史悠久,宋代《梦粱录》,明代《陶庵梦忆》等书均有记载。

2006年5月20日,嵊州吹打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嵊州民间音乐是越剧音乐的基础,也是越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越剧唱腔及伴奏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嵊州吹打也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浙东民间音乐的产生发展及浙东民俗风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嵊州吹打源于庙会文化,与佛教音乐密切相关,以锣、鼓、二胡、京胡、三弦、钹、唢呐、长号等乐器来演奏民间乐曲。

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村民社赛”、庙会祭祀活动。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内有戏台,与之相配套的民间音乐《辕门》、《绣球》、《妒花》、《十番》、《节诗》、《将军令》等层出不穷。到明代中叶,在剡中大地十分盛行,从事吹打乐的演奏班社组织遍布乡镇和农村,有演奏宗教乐曲为职业的乐师班、道士班,有清唱戏文和吹吹打打的戏客班、以及专门器乐演奏的“班、堂、社”等组织,逢有婚丧喜庆、丧葬祭祀、迎神会及龙灯舞狮等活动,均结班演奏。

您也许还喜欢:

老北京著名的特色历史文化

现代的北京葬礼习俗是怎样?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