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校园三级心理健康监护网络(4篇)

长时间保持挺腰收腹的姿势,其实也在锻炼腹部肌肉,日积月累对减少腰围非常有用。下面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园三级心理健康监护网络,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浏览

7733

文章

4

篇1:校园安全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全文共 3078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氛。心理不健康的人会引发各种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学生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负担。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激励大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他们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但市场经济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将会乘虚而入,如果他们忽视学习和道德修养,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培养。为此,高校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要不断优化教育工作队伍,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在高校扩招,学生增加的情况下,及时配备、补充管理队伍,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3、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研工作

开展心理教育的前提是为了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

4、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种教学之中

通过各种教学进行心理素质及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5、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学校应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心理氛围。

总之,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教育、医学等多学科人员的合作,形成综合研究,综合服务的力量,让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原因

1、大学生承受的压力大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带来了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这种模式已经悄然渗透到校园,步入大学想轻松度日已经不可能。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里的竞争比社会上的竞争一点也不低。这首先表现在学习上。大学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大学生不仅必须对自己的所学专业,以及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们还必须学习如何有效的支配时间,有效的学习等,这都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有些甚至发展成心理疾病。

2、大学生负载的期望过高

在中国目前的基本国情下,受教育,特别是进入大学,受高等教育的人毕竟仍占少数。因此,一旦有些人考入了大学,可以说他们就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这样的大学生几乎承载着整个家庭,或整个村庄人的期望。特别是那些从边远的农村考入大学的学生,他们承载的众人的期望更高。大家都觉得在那样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那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在大学里,以及在以后的人生发展上做得更好,而事实上大学里人才济济,在一个新的集体里,他们是否能象在原来的集体里一样突出是不确定的。因为在原来的中学里,考核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主要是以学习成绩来衡量的,而大学里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要远远复杂得多。并非原来优秀的学生到了大学就一定优秀,而且即使你考试成绩很好也并不能表示你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更不能代表你能够在方方面面都特别突出。但是当大家都意识不到这些时家长就可能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当学生不能表现的如家长期望的那样时家长就会不断的给学生压力,有时甚至爱也成压力,使得大学生在大学起步时就背负了过高期望,结果就有可能被这样的期望压垮,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从社会角度来看,我们的社会对大学生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急迫,大学生是我们的用人单位的一个重要的力量来源。作为对一个企业或单位的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社会当然期望自己未来的员工都应该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来即能用,用即能干,干就干的出色。

3、大学生心理素质差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低。面对越来越大的现实压力和精神负担,任何一次小小的挫折或困难都有可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把他们压垮。

从心理适应方面看,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普遍都比较低。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教育都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在运转,在学生心理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理教育和引导,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思维模式单一等问题,等到发现需要面对许多新的、陌生的知识时,或面临新的问题时,学生们常常会感到不知如何是好,结果或紧张、或恐惧、或逃避,实际问题无法解决时,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

从情绪控制方面看,大学生阶段正处于人的思想情感发展和丰富的一个重要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变化很快,而且他们很敏感,学生和生活非常容易受情绪的左右。但在大学里,学生的生活相对于中学时期,还是要独立得多,父母、老师与学生接触大大减少,而学生们在自己的情绪还不稳定的情况下,就突然失去了依赖,他们对自己的情绪控制比较差,而在情绪化的状况下,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决定,都不会有好的效果。这就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本来情绪就不好,结果学习又不好,没有效果,或者是决定干的事是错误的,或者是干的不好,使自己的情绪进一步低落,甚至影响到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可能会丧失自信。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他们不可能有积极的健康的心理。

4、心理健康教育滞后

长期以来,我们对大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抓得很紧,甚至有过分之处,但是我们对他们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却可以说是疏于引导。原来一直进行的思想教育也由于缺乏效果而流于形式。当他们需要独立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时,由于原本就毫无准备,必然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围饶着高考的指挥棒而运转的,成绩的高低,能否达到重点大学得分数线等等,以分数为标准的衡量指标,使得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把目光死死地盯住学生们的分数,而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发展几乎被人遗忘。即使有人想重视,也会被“考不上大学,什么都不是!”的理由顶回来。当这些心理素质极薄弱的学生进入到大学后,随着家人、老师对学生的控制的减弱,学生们需要自己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时,他们的心理问题就变得格外的突出了。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症状

1、焦虑。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个体对当前或预感到的挫折产生的一种紧张、忧虑、不安而兼有恐惧的消极的情绪状态。

2、冷漠。是个体遇到挫折后的一种防御手段。具有这种性格的人,缺乏进取精神,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终日随波逐流,无所事事。

3、狭隘。狭隘表现为受到委屈或遭到贬抑后,思想上产生“意结”常常为一些小意见和得失而烦恼,不能自拔,遇事好猜疑,万事计较。

4、狂妄。狂妄自大是对自己的品质和才能给予过高的估价而产生的一种需狂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自以为是、任性逞能、目中无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等。

5、自卑。自卑表现为完全丧失信心、胆小、信心不足。病态的表现为:怕见生人,手足无措,唯恐别人笑话自己,为前途完全失去信心,人际关系冷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校园安全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全文共 3078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氛。心理不健康的人会引发各种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原因

1、大学生承受的压力大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带来了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这种模式已经悄然渗透到校园,步入大学想轻松度日已经不可能。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里的竞争比社会上的竞争一点也不低。这首先表现在学习上。大学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大学生不仅必须对自己的所学专业,以及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们还必须学习如何有效的支配时间,有效的学习等,这都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有些甚至发展成心理疾病。

2、大学生负载的期望过高

在中国目前的基本国情下,受教育,特别是进入大学,受高等教育的人毕竟仍占少数。因此,一旦有些人考入了大学,可以说他们就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这样的大学生几乎承载着整个家庭,或整个村庄人的期望。特别是那些从边远的农村考入大学的学生,他们承载的众人的期望更高。大家都觉得在那样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那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在大学里,以及在以后的人生发展上做得更好,而事实上大学里人才济济,在一个新的集体里,他们是否能象在原来的集体里一样突出是不确定的。因为在原来的中学里,考核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主要是以学习成绩来衡量的,而大学里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要远远复杂得多。并非原来优秀的学生到了大学就一定优秀,而且即使你考试成绩很好也并不能表示你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更不能代表你能够在方方面面都特别突出。但是当大家都意识不到这些时家长就可能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当学生不能表现的如家长期望的那样时家长就会不断的给学生压力,有时甚至爱也成压力,使得大学生在大学起步时就背负了过高期望,结果就有可能被这样的期望压垮,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从社会角度来看,我们的社会对大学生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急迫,大学生是我们的用人单位的一个重要的力量来源。作为对一个企业或单位的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社会当然期望自己未来的员工都应该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来即能用,用即能干,干就干的出色。

3、大学生心理素质差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低。面对越来越大的现实压力和精神负担,任何一次小小的挫折或困难都有可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把他们压垮。

从心理适应方面看,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普遍都比较低。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教育都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在运转,在学生心理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理教育和引导,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思维模式单一等问题,等到发现需要面对许多新的、陌生的知识时,或面临新的问题时,学生们常常会感到不知如何是好,结果或紧张、或恐惧、或逃避,实际问题无法解决时,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

从情绪控制方面看,大学生阶段正处于人的思想情感发展和丰富的一个重要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变化很快,而且他们很敏感,学生和生活非常容易受情绪的左右。但在大学里,学生的生活相对于中学时期,还是要独立得多,父母、老师与学生接触大大减少,而学生们在自己的情绪还不稳定的情况下,就突然失去了依赖,他们对自己的情绪控制比较差,而在情绪化的状况下,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决定,都不会有好的效果。这就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本来情绪就不好,结果学习又不好,没有效果,或者是决定干的事是错误的,或者是干的不好,使自己的情绪进一步低落,甚至影响到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可能会丧失自信。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他们不可能有积极的健康的心理。

4、心理健康教育滞后

长期以来,我们对大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抓得很紧,甚至有过分之处,但是我们对他们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却可以说是疏于引导。原来一直进行的思想教育也由于缺乏效果而流于形式。当他们需要独立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时,由于原本就毫无准备,必然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围饶着高考的指挥棒而运转的,成绩的高低,能否达到重点大学得分数线等等,以分数为标准的衡量指标,使得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把目光死死地盯住学生们的分数,而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发展几乎被人遗忘。即使有人想重视,也会被“考不上大学,什么都不是!”的理由顶回来。当这些心理素质极薄弱的学生进入到大学后,随着家人、老师对学生的控制的减弱,学生们需要自己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时,他们的心理问题就变得格外的突出了。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症状

1、焦虑。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个体对当前或预感到的挫折产生的一种紧张、忧虑、不安而兼有恐惧的消极的情绪状态。

2、冷漠。是个体遇到挫折后的一种防御手段。具有这种性格的人,缺乏进取精神,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终日随波逐流,无所事事。

3、狭隘。狭隘表现为受到委屈或遭到贬抑后,思想上产生“意结”常常为一些小意见和得失而烦恼,不能自拔,遇事好猜疑,万事计较。

4、狂妄。狂妄自大是对自己的品质和才能给予过高的估价而产生的一种需狂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自以为是、任性逞能、目中无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等。

5、自卑。自卑表现为完全丧失信心、胆小、信心不足。病态的表现为:怕见生人,手足无措,唯恐别人笑话自己,为前途完全失去信心,人际关系冷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学生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负担。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激励大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他们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但市场经济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将会乘虚而入,如果他们忽视学习和道德修养,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培养。为此,高校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要不断优化教育工作队伍,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在高校扩招,学生增加的情况下,及时配备、补充管理队伍,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3、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研工作

开展心理教育的前提是为了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

4、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种教学之中

通过各种教学进行心理素质及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5、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学校应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心理氛围。

总之,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教育、医学等多学科人员的合作,形成综合研究,综合服务的力量,让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南京市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防护三级网络

全文共 1542 字

+ 加入清单

不久前,南京一名高中女生在校外被一外地男子劫持并遭遇不幸。事件发生后,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立即对有关学生和家长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当时有2名一同前往的女生,除受到惊吓外,还因为没能救下同伴而产生负罪感。工作站派出人员对她们给予最及时的心理疏导,还为整个班级作了集体心理辅导。这样的危机干预,是“陶老师”工作站的日常工作之一。

长期以来,南京市政府致力于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热线咨询、专家面询、课堂教育“三块阵地”,确立了市、区县、学校“三级管理”的架构。全市有651所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93%以上;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882名,平均每所学校近3名。全市基本形成一个能够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开展全方位服务的工作体系,“陶老师”工作站就是这个“体系”中令人瞩目的团队。

作为这个机构的领军人物陶勑恒,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呕心沥血,用“陶老师”为工作站命名,更使工作站家喻户晓。经过18年的发展,作为全国第一个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并提供经费,依托地方高校资源为专业支撑,向当地青少年提供公益性心理服务的专业化机构,“陶老师”工作站已经从一个由老师冠名的工作站演化为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品牌,从当初单一的电话咨询发展为今天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纵向上看,“陶老师”工作站(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和基层学校心理咨询室及医学心理治疗机构共同形成了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三级防护网络。在这样的三级保障网络体系下,中小学生在校接受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旦遇到困扰,首先可以到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受咨询,如果学校心理咨询员感觉困难,可转至“陶老师”工作站,“陶老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后如觉得需要医学心理治疗的干预,会转至医学心理治疗机构,形成了一个无缝对接的网络。

横向上看,“陶老师”工作站有着全方位、立体化的内部工作架构;由“陶老师”热线、“陶老师”心理咨询中心、“陶老师”心理辅导流动服务站和“陶老师”信箱四个基本工作单元,构成一个具有四位一体全方位功能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保健维护系统,为中小学生提供排除心理困扰及障碍咨询。“陶老师”热线服务包括24小时热线电话、qq谈心和短信平台,可以解决学生一般性困惑;“陶老师”心理咨询中心提供面询服务,学生可以和“陶老师”促膝相谈;一旦发现来电者处于危险之中,工作站立刻派出24小时待命的危机干预专家,进行主动的电话或现场干预,以帮助对方度过危机,脱离危险。

作为南京市教育局指定的培养学校心理咨询员的基地,“陶老师”工作站还面向网络其他节点,组织多种培训。面向广大一线教师,开展心理保健专题辅导,培训全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人员,进行教师职业厌倦的预防和调适工作;面向社区,推出了“南京市社区培训项目”;面向家长,开设“亲子教育”公益讲座。在奔波与思考中,他们把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编织得更加严密。

“陶老师”工作站还不断加强自身团队的专业化发展:用政府资助和自己筹集的专项基金,资助骨干人员接受更高层次的心理咨询专业培训;热线工作组与市脑科医院有关心理治疗专业人员定期研讨疑难个案及心理咨询中的理论与技术问题;开展了沙盘治疗、校园危机干预与创伤治疗操作技能、催眠治疗等一系列培训活动……这些措施使得“陶老师”工作站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专业水准。

18年,86195次接听成功的热线电话;6876宗个别及家庭咨询与治疗;138次来到基层学校,向6247人次提供现场服务。最近5年,143次的危机干预中23次惊心动魄的现场干预……

如今,“陶老师”工作站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心灵的港湾。南京市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做法,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全文共 1363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心理健康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的问题,这不光影响到学生的成绩,还会对学生的人格健全产生影响。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成为网民,有的甚至网络成瘾,本文要分析的是,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该如何规避。

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学生会玩电脑、上网是好事,也是现代社会生活必备的技能,但网络是“双刃剑”,它在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1、妨碍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网络交友是在虚拟情景下进行,并非面对面交往,这种人机方式的交往影响了学生正常的交往方式,极易产生人际关系的冷漠,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从而阻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方面,网络交友主要通过文字来进行交流,而交际口才得不到锻炼,羞怯心理得不到纠正,交际行为得不到规范。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交往双方真实的内心世界很难辨别,易受到蒙骗,结果心灵更加封闭,久而久之,导致他们只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虚拟的人生,而消极地对待现实世界。这对于那些原来就有人际交往障碍但又渴望别人关心、理解的学生更为不利。

2、影响中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育:

情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由于这一话题的敏感性,由于人伦道德的约束,人们在现实社会很少公开谈及,但是网络的盛行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发布渠道,一些色情网站以挑逗人们的性心理,刺激网民的感官为能事,其淫秽的画面对处于性萌动期的中学生的吸引力和腐蚀性极大,不少人由此走向心理崩溃的边缘。据调查数据显示70%的上网中学生访问过色情网站,所以网络对中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引发中学生崇尚暴力的心理倾向及网络成瘾:

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很多学生无节制的痴迷于游戏之中而不能自拔(即网络游戏成瘾)。而网络大量暴力游戏的存在,致使一些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情感和行为大大强化,形成暴力崇拜,导致他们在生活中也想通过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用暴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互联网的使用与发展是一种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青少年都将成为互联网用户,它给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抢占至高点,探索新思路,才能打好主动仗,促进新发展。

必须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知识,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并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所有宣传应生动活泼,内容上应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合理心理宣泄的场所,从而营造宽松、舒适的心理氛围,解决困惑的心理问题,避免和减少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养成健康的网络心理。

总之,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走出自我迷茫、实现自我确认状态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青少年阶段特有的心理行为现象正是他们适应社会的表现,也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经之路。规避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目的在诊断与防治心理障碍(这方面可咨询本站的在线专家),远离网瘾,增强心理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三观”,形成积极的个性倾向,从而造就健全的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