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欧洲的中世纪为什么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推荐两篇】

浏览

4351

文章

2

篇1:为什么中世纪被称为黑暗时代

全文共 2236 字

+ 加入清单

政治的黑暗、政权的分散:罗马帝国衰亡后,中欧、西欧被来自东欧的日耳曼民族统治,日耳曼民族又有很多种族,因此相互征伐不断、动乱不已、民不聊生,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中世纪为什么被称为黑暗时代,希望你喜欢。

黑暗的中世纪的由来如下:

在查理漫大帝去世以后。欧洲群龙无首,而这使得他们的宗教势力得以施展。宗教利用人们的信仰来聚敛钱财。控制人们的思想,其中十字军东征就是一个最典型的宗教例子,其利用人们因为信教而发动战争。在随后的13世纪,由于蒙古侵略亚洲,带去了著名的黑死病。从而使欧洲人惶惶不得中日。他们感觉就像生活在黑夜之中一样。文艺复兴以前,宗教的教会仍是一切社会规范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科学工作者,尤其是自然科学方向的学者,普遍受到宗教的打压,没有任何的自由发展空间,人民长期处在蒙昧状态和对宗教的迷信中。故此叫黑暗的中世纪。

中世纪欧洲的卫生条件很差?

1、 公共世界有发达的卫生清洁系统

中世纪虽然有脏乱差,卫生条件非常不好的传闻,但是历史上的中世纪并不是这样如传闻中所说,反而城内修建了非常发达的供水和卫生清洁系统,政府也注重垃圾和排泄物的处理,所以中世纪的卫生条件在公共世界上是非常高水平的,绝对不是脏乱差。

2、 公共世界有完善的疫情防护系统

中世纪虽然黑暗,但对于流行病传染病等病症是非常重视的,几乎每个城内都有完善的隔离措施,完整的检疫制度,还要环境保护法的见证,所以我认为有这样完善的疫情防护系统,中世纪的卫生条件一定是非常好

3、 市民个人的卫生观念和习惯非常先进

除了政府积极构建完善的社会卫生保护体系,中世纪的人民自身也十分注重卫生的清洁,卫生观念和习惯都很先进。

为什么叫黑暗的中世纪

因为中世纪时期是欧洲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也是欧洲经济、文化、军事等全面停止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欧洲人民群众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黑暗时期整整持续了十个世纪,一直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才逐渐结束。

欧洲中世纪的社会形态有怎样的特征?

首先,中世纪这个概念是一般用来区分欧洲历史最主要的三个主要分期之一:古典时代、中世纪和现代时期。

“社会形态”在汉语语境下一般指生产力在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根据普遍的产业关系和所有制形式区分了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考虑到“封建”二字也经常用来指代行政区划结构的一种类型,而马克思本意更强调生产方式的不同,请带入自然经济社会进行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段漫长的近千年时光中,欧洲大部分时间与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北欧和中欧属于封建社会--即统治阶级(贵族、神职人员等)通过控制耕地,对耕种这些土地的农民(佃农、农奴、隶农等)进行剥削,通常是通过收取地租的方式进行。具体的方式上,许多人不再定居在孤立的农场,而是聚集在被称为庄园的小社区,受制于庄园主,仅有少数完全自主的自耕农。同时,社会还存在包括贵族、神职人员和市民在内的没有完全拥有土地,而是通过封建制度(此处为分封之意)被领主授予从庄园或其他土地获得收入的权利,无论是头衔是贵族还是普通骑士,也剥削庄园和农民;在 11 世纪和 12 世纪,这些土地或封地开始被认为是世袭的,并且在大多数地区,它们不再像中世纪早期那样在所有继承人之间分割;相反,大部分封地和土地都归长子所有。

神职人员分为两种类型:世俗神职人员,他们生活在世俗社会,修道人员,他们与世隔绝,通常由僧侣组成。在整个时期,僧侣在人口中的比例很小,通常不到百分之一。大多数普通神职人员都来自贵族,当地教区的神父通常来自农民阶层。市民的处境有些不同寻常,因为他们不符合传统的社会三重划分,即贵族、神职人员和农民。在 12 和 13 世纪,随着现有城镇的发展和新的人口中心的建立,城镇居民的队伍大大扩大。但在整个中世纪,城镇人口可能从未超过总人口的 10%。

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出现,源于“中世纪晚期的危机”,即拥有土地的贵族与农业生产者或农奴之间的冲突。庄园以多种方式抑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有义务为领主生产,因此对技术创新没有兴趣;他们也没有兴趣相互合作,因为他们生产是为了养家糊口;拥有这片土地的领主依靠武力保证他们得到足够的食物。因为领主们生产的产品不是为了在市场上销售,所以他们没有创新的竞争压力。最后,由于领主通过军事手段扩大了他们的权力和财富,他们将财富花在军事装备上或用于与其他领主结盟的炫耀性消费上;他们没有动力投资开发新的生产技术。

14 世纪的人口危机打破了这种安排--农业生产力达到其技术极限并停止增长,恶劣的天气导致了1315-1317 年的大饥荒,以及 1348-1350 年的黑死病导致了人口崩溃。这些因素导致农业产量下降。作为回应,封建领主寻求通过战争扩大领土来扩大农业生产。因此,他们向农奴索要更多贡品,以支付军费。在英国,许多农奴造反。一些人搬到了城镇,一些人购买了土地,还有一些人签订了有利的合同,从需要重新安置他们的庄园的领主那里租用土地

中世纪为什么被称为黑暗时代

因为中世纪时期是欧洲最为混乱的时期,也是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全面停滞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欧洲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被称为黑暗时期。

之所以曾经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因为前有罗马,后有文艺复兴,二者都有光辉卓著的、跳跃式的文明进步,涌现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丰富的文化记录和留存。在二者之间的中世纪,自然显得相对暗淡。早期的学者将中世纪贬得极低,除了因为中世纪的文化确实相对暗淡(平稳发展),未尝没有学者自身诉求和搜索资料能力受限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世纪欧洲真的很黑暗吗?揭秘真实的欧洲中世纪

全文共 4502 字

+ 加入清单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欧洲世纪是一个极其黑暗的时期,人们愚昧,宗教迫害严重,到处充满着瘟疫和杀戮,被视为古典文明与文艺复兴之间的一段间歇期,人类文明在这一千年的时间里仿佛陷入了停滞。所谓“黑暗的中世纪”这一印象,主要是启蒙运动的知识分子给我们留下的。文艺复兴弘扬理性,贬抑宗教,主张向希腊罗马学习。而由基督教主导的中世纪,自然成了讨伐的对象。另外,中世纪还遭遇了类似黑死病这样的世纪大灾难,导致欧洲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一。这些可怕的天灾,进一步巩固了人们对中世纪“黑暗”的认知。那么,中世纪真有我们想的那么糟糕吗?我们先来看中世纪时期的几个重大发明。

1、中世纪的伟大发明

首先是眼镜,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一个人的视力在40岁左右便开始退化,在眼镜出现以前,那些需要好视力的精细工作,比如抄书,机械工匠、纺织工人等等,不得不早早地结束他们的职业生涯,这对劳动力而言是巨大的浪费。眼镜的发明,延长了匠人的职业寿命,也延长了人们一生的阅读时间,为知识传播与技术进步提供了帮助。

中世纪的另一项重要发明是机械钟。的确,人类自古就有计时的传统,但古人计时主要依赖自然现象,比如中国的日晷,就是依靠太阳的移动。但这种计时器的缺点显而易见,它只能在晴天使用。到了阴天或者晚上,就丧失了计时功能。

但机械钟却不同,机械钟对时间进行了均匀划分,而且不受天气的影响。从此以后,人们掌握了统一的计时规律,不必再依赖于大自然的帮忙。机械钟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有了时间意识。在过去,人们了解时间主要是通过教堂的报时,从某种意义上,机械钟打破了教会对时间的垄断。更重要的是,机械钟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对时间的管理,也是劳动迈向效率化的开端。“时间就是金钱”这一概念,也是从机械钟诞生后才有的。

中国人把这些发明皆视为雕虫小技。眼镜和机械钟自明代传入中国后,并未引起中国人太大的兴趣,它们一直是王功权贵才配有的玩意儿,机械钟被当成奢侈品,作为有钱人家的摆设。直到20世纪,机械钟才在普通人家获得普及。

当然,中世纪对西方最大的影响,不在于这些发明,而是它特有的社会形态。

2、国王与教会

罗马帝国的灭亡,被视为中世纪的开端。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绝对不敢相信,欧洲会在一千年后引领世界的发展。

战争把罗马文明的遗产几乎全部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遭到破坏,文学艺术从此衰落。如果你观察那个时代的艺术作品,除了建筑以外,其余的一切都笼罩着阴郁的色彩。相比于希腊与罗马,中世纪艺术几乎毫无生气。基督教宰制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创造的火花从此被熄灭。

罗马帝国之后,西欧陷入蛮族的统治。当然,新的统治者并未放弃回归大一统的梦想,他们也为此付出了努力。比方说查理曼大帝,他有着二米一的巨人身材,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能听得懂日耳曼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他敬佩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了庇护。

公元800年,查理被教皇授予皇帝的称号,成了欧洲名义上的统治者。不过请注意,查理能登上皇帝宝座,是经过教会授权的。这和古罗马与中国的皇帝不同,后者在统治集团内部完成权力交接,不需要第三方同意。但查理的帝位却需要教皇的承认。这就意味着,在中世纪,世俗权力受到了另一方力量的制约,那就是宗教。

尽管查理曼大帝的文治武功都很卓越,但他的统治仍旧是昙花一现。在他死后,庞大的领土就被子孙瓜分。几百年后,东西方教会分裂,西欧成了天主教的世界,而作为“正统”的东正教,则移师到了东方。

天主教与东正教最大的区别,体现在他们和世俗权力的关系上。东方的拜占庭帝国作为古罗马的延续,保留了罗马时代的制度与文化。在古罗马帝国,基督教是作为统治国家的工具而存在的。君士坦丁把基督教奉为国教,但他本人算不上虔诚的基督徒,只是希望通过基督教凝聚人心,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因此,教会虽然获得了正名,却必须依附于权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合法性。

到了拜占庭时期,这种依附关系被保留了下来,君权凌驾于教权之上,教会只能对君权构成有限的制约。

但西欧的天主教就不同,天主教面对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而且这里的统治者大多是蛮族。他们没有能力建立像古罗马那样的超级帝国,只能借助于宗教。所以,天主教在西欧反而有更大的话语权,因为没有世俗国家能一统欧洲,但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所以,天主教会能够居中调停,谁不听话,就拉拢一方,打压另一方。

不过这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教会的权力并不是绝对的。教皇虽然享有权威,但他手里没有兵,军队掌握在世俗国王的手中。所以,国王们也不总是听话的,如果教会把他们惹毛了,他们就会翻脸不认人。

国王与教会,形成了微妙的制衡关系。前者要获得权力,必须得到后者的承认。但教会没有兵权,要想打压国王,只能通过与别的国家结盟,这就不得不向世俗权力让步。就这样,教权与王权相互利用,相互博弈,上演了无数分分合合的悲喜剧。

3、欧洲的封建制

你可能会说,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有点相似。教皇就像周天子,而各地的国王们如同分封的诸侯。周天子拥有法统,诸侯们掌握军队,诸侯利用周天子约束其他诸侯。

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最大的不同在于,教会的权威是精神上的,而非世俗上的。教会与国王之间,不存在分封与被分封的关系。在周天子的时代,人们相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即便诸侯在自己的土地上拥有管辖权,但它们名义上仍旧属于周天子。

但欧洲人不信这一套,上帝的国在天上,而尘世的产权则由本事与运气决定。就这样,欧洲独特的封建制应运而生。

封建制不是人为设计的结果,它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封建制的产生,源于罗马帝国霸权的衰落。事实上,任何大一统专制国家都不会推行封建制。秦朝灭亡后,项羽一度想恢复封建制,但刘邦却敏锐地意识到,大一统国家是历史大势所趋,封建制不利于长治久安,此后,中国一直朝着中央集权的方向不断发展。

只有当一个地区的制度或法律不完善时,封建制才会成形。封建制本质上是群体对个人的依附。比如农民依附于地主,士兵依附于将军。在中世纪,则主要体现为佃农与领主之间的关系。

领主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有大有小,最大的领主就是国王。领主有自己的军队和家臣,后者被称为“封臣”。封臣也有土地,但这些土地不是世袭的,而是领主赐予的。封臣拥有的土地,被称作“采邑”。

只有能把土地继承给下一代的贵族,才称得上“领主”。一旦封臣与领主的关系确立,就不得更改。封臣得到领主面前下跪立誓,永远效忠于他。作为回报,领主必须赏赐给封臣一块土地。

然而,封臣与领主之间,并非中国人所谓的“君臣关系”,在“君臣关系”中,臣对君必须绝对服从,而君对臣几乎没有任何义务。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封臣与领主却不是这样,双方要签订契约,各自都有义务。封臣得为领主服务,主要包括服兵役、服劳役,还得定期向领主提供经济支持。领主则必须为封臣提供庇护,抵御外敌,还要充当封臣之间的劳动仲裁人。

从这个意义上,封臣对领主的义务,有点像现代国家民众向政府交税,以获取必要的公共服务。双方除了从属关系,还有交易关系。

4、 相互制约

为什么欧洲要实行封建制?前面已经说过,并非统治者想这样,而是他们不得不如此。欧洲没有任何国家拥有罗马帝国那样的实力,能让西方重归统一。然而,欧洲又时刻面临蛮族入侵的威胁,出于安全的需要,欧洲人只能选择“抱团”,在各自的领土上形成一个个紧密的小单元。而每一级领主之间的实力,又是彼此相当的。

封建制的发展,首先催生了“产权”这个概念。土地属于谁,得有明确的规定,在这一层层的契约关系中,产权明晰是根本的前提。其次,封建制是教会权力之外,对世俗权力的第二重制衡。因为在封建制中,权力是高度分散的,无法形成大一统的力量。国王不能随便剥夺领主的土地,因为他的钱财与兵源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领主,万一把领主逼急了,他们造起反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当然,封建制也引发了战争,如同中国的春秋战国一样。领主之间时常兵戎相见。因为他们可以利用封臣提供的兵源,不断扩充军队,从而使战争不断升级。

尽管我们对封建制做了简要的介绍,但它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就拿中世纪的城市来说,它可能是某位领主的领地,也可能是某位封臣的采邑。采邑的持有者包括国王或各种享受爵位的人。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宗主,这些宗主也许是国王、主教、贵族或他们的封臣。甚至一座城市还会成为其他城市的宗主。

正因为这层复杂的封建关系,使得中世纪城市获得了难得的自由空气。中世纪的欧洲城市高度自治,简直堪比独立王国。

5、封建制孕育了现代制度

为何欧洲的城市会与众不同?因为它打破了农村地区平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城市以商人和手工业者居多,他们对土地或领主没有依赖。而城市由于商业发达,又会成为宗主重要的税收来源。所以,宗主要想征更多的税,不得不与他们讨价还价,赋予他们政治上的参与权。后来被启蒙思想家津津乐道的“市民阶层”,就是从这个时候崛起的。

领主与领主之间存在竞争,如果领主想要壮大实力,就必须征更多的税,给市民更大的政治参与权,这为后来的民主制开创了先河。

就此而言,封建制其实是一个复杂的互动系统,从国王、贵族到平民,他们通过契约和交换,建立了一种合作关系。当然,这样的关系不能确保一劳永逸,它并非像童话故事那般美好。因为无论是领主与领主之间,封臣与封臣之间,还是贵族与平民之间,他们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所以不断地引发矛盾与冲突。基督教在其中起到了调和的作用,从而避免了欧洲陷入中国魏晋南北朝那样的血腥混战。

中世纪孕育了不少现代制度。比如市场经济,就建立在产权保护的前提上。所以,中世纪的商业精神较古罗马有了长足的进步,商人的地位大大提升,他们甚至成了城市的守护者。而不必像中国的商人那样,永远对权力卑躬屈膝。

另外,封建制也是自由主义精神的摇篮。因为它是基于契约的合作关系,这要求合作者之间享有相对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而城市间的相互竞争,也培育了多元化的土壤。宗教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6、总结

最后想说的是,尽管我们能从封建制看到后世资本主义制度的雏形。但它本质上仍只是一种过渡。由封建制导致的四分五裂,并非人为追求的结果。正如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参与竞争的企业,都不希望竞争对手存活一样。封建制是由竞争和妥协产生的,它不是任何一方的主动选择。

虽然中世纪实现了权力分散,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权力只有重新整合起来,欧洲才会重新变得强大,而这也正是近代国家的任务。

现代西方国家的建立,是在中世纪支离破碎的格局基础上,将一盘散沙的社会重新组织,形成一个由政府和民间相互协作,并有着强大动员力量的社会。这不是让欧洲陷入东方世界那样的集权统治,而是对贵族或教会手中的权力进行有限的剥夺。并通过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游戏规则(比如民主投票,议会协商等等)让双方在共同的制度框架下展开博弈。国家从此不再陷入频繁的内部纷争,而是成为一个整体。

由此可见,伟大的变革不可能通过一次性设计产生,它只能是一点点,一步步,在修修补补,讨价还价中完成。看似琐碎昏暗的中世纪,恰恰为西方现代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地基,它并不完美,但也恰恰是这种不完美,才孕育了新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