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歧路怎么样(精彩五篇)

浏览

3954

文章

5

篇1:歧路亡羊文言文的翻译及寓意是什么?

全文共 1515 字

+ 加入清单

歧路亡羊出自《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寓意是岔路太多,丢失的羊就不容易找到。同样的道理,读书人求学,如果目标不专一,也会迷失方向,不能够取得成功。人生中的选择太多,容易迷失自我,但如果就一个目标走,那么也许就会成功。是让人听取别人的劝告总是好的。

《歧路亡羊》原文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

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

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歧路亡羊》的翻译

杨子的邻居家丢失了一只羊。这位邻居已经带领了他的家属亲友等人去追寻,又来请求杨子的童仆帮忙去追寻。杨子问道:“嘻,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回答说:“岔路太多了。”

追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邻居:“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没有追到,还是让它跑掉了。”杨子问:“为什么会让它跑掉呢?”邻居回答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它到底从哪条路上跑了,所以只好回来了。”杨子听了,心里难过,改变了脸色,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他的学生觉得奇怪,问他说:“羊是不值钱的牲口,又不是您自己的,而您却不说不笑,为什么呢?”杨子不回答,学生不知道杨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杨子的学生孟孙阳从杨子那里出来,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孙阳一同去谒见杨子,心都子问杨子说:“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国和鲁国一带求学,向同一位老师学习,把关于仁义的道理都学通了才回家。他们的父亲问他们说:‘仁义的道理是怎样的呢?’老大说:‘仁义使我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声放在生命之后’。老二说:‘仁义使我为了名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说:‘仁义使我的生命和名声都能够保全。’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认为他们三兄弟到底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杨子回答说:“有一个人住在河边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划船摆渡为生,摆渡的赢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带粮食向他学泅渡的人成群结队,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几乎达到半数,他们本来是学泅水的,而不是来学溺死的,而获利与受害这样截然相反,你认为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

心都子听了杨子的话,默默地同孟孙阳一起走了出来。出来后,孟孙阳责备心都子说:“为什么你向老师提问这样迂回,老师又回答得这样怪僻呢,我越听越糊了。”心都子说:“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学的东西不是从根本上不相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归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质上,才会没有得失的感觉,而不迷失方向。你长期在老师的门下,是老师的大弟子,学习老师的学说,却不懂得老师说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歧路和预测

全文共 4589 字

+ 加入清单

占卜决疑议而不决难以认定错误预感和直觉预测未来需依赖未来的信息预测能够影响未来富士山大爆炸 山崩埋葬 7 户人家信任也是一种预测选择的烙印

即使拥有充分的选择权,人们也常常感到难以进行选择。这是因为,对选择的后果看不清楚,而选择引起的歧路又事关重大,一失足便成千古恨;对于复杂的事物,美好的愿望往往与现实有较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并不存在完全符合自己意愿的选择,人们被迫在两害之中择其轻,而不仅仅是在两利之中择其重;对于庞大的团体来说,人们的意见常常不能统一或及时地统一起来,从而无法实施一致的或大体一致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如何做出选择,人们通常有三种选择。其一,占卜决疑,这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今天斥之为迷信而不屑采用或不肯公开采用。其实,占卜决疑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意见相左而导致的分裂相争(有时也被占卜者用来谋取私利),它实质上是放弃人为选择而由天来选择;人们服从占卜结果的随机性,即是在服从自然选择,如果说自然选择造就了人类,那么服从自然选择应当说大体上是对人类有利的。

其二,拖延做出选择,议而不决,看一看再说,这实际上是在用时间作赌注。如果拖延一段时间,情况变得明朗,事情有了转机,从而能够做出比较有把握的选择,那么就是赌胜了;但是,延误了时间,原本能够妥善解决的问题会变得无法解决,原有的选择机会也将丧失,待生米煮成熟饭,黄花菜也凉了,当断不断反受其害,那么就是赌输了。

其三,及时做出选择,依据是自己对事物发展的判断或预测,有时候则是自己的直觉或有权者的独裁或“大家一致认为”。任何选择都有正确与错误两种结果,一般来说比较容易判断什么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判断一个错误的选择就要困难多了。这是因为,做出选择的人通常都有自尊心或令人不敢轻易冒犯的权力,他们为了不承担错误选择的责任,而拒绝承认错误。为此,他们会利用两个理论武器,一是这次选择已经排除了其他选择,因此无法用事实证明当初若采用其他的选择会更好些;二是这次选择引起的麻烦只是暂时的,光明的前景即将来到,显然别人也无法用事实来驳倒这种观点,因为未来和希望总是难舍难分的一对恋人。因此,要判断什么是错误的选择,最好的方法是找到或建立一个客观的参照系;不过,在社会问题上,绝对客观的参照系通常并不存在,此一时彼一时、此一地彼一地、此一人彼一人、此一国彼一国,各有各的时情、地情、人情、国情。

事实上,把选择的结果分为正确与错误两种,是一种相当简单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对于选择者来说,更关心的是自己的选择是否接近了自己的预期目标,显然这涉及到预测学或未来学。

从广义的角度说,预感和直觉是一种最早的预测方法,它可能要追溯到生物的本性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细胞而不是人在记录痛苦,如果这种观点能够成立,那么预感和直觉则是一种生物本能,它是生命起源之后历经无数磨难后的一种生存能力,其作用机制和物质信息载体至今仍是个谜。预感和直党的进一步发展,则产生了先知和预言家,他们遇到了人们的普遍冷落或狂热崇拜。许多人的预言相当准确,或许他们就是先知,或许他们的洞察力和渊博的知识帮助他们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或许他们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当有很多人做出很多不同的预言时,总会有人是正确的)。

既没有法术,也没有理论的预言家,很难令人信服。因此,先知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随后粉墨登场的是占卜学家(不过仍有许多对预言感兴趣的人,他们或者自己对事物进行预言,或者伪造古人的预言),他们分为法术派和理论派两大类。凡是使用占卜工具(蓍草,水晶球之类)或装腔作势进行特殊表演(登坛仗剑作法)者,均属于法术派。凡是不使用占卜工具也不用进行特殊表演,而是依靠一套自圆其说包罗万象的理论来预测过去未来的人,则属于理论派;例如,利用人的生辰八字预测他的未来,就是认为出生时间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佯只需将时间分为许多种类型,便可以对应芸芸众生的各种命运(复杂的注术派,有时也要建立自己的理论,例如易经八卦被用于占卜决疑)。事实上,许多占卜学家都拥有渊博的知识和精明的心理洞察力,以及巧妙的言辞;因此他们至今仍广布于世界各地,或出入千大雅之堂,或游窜于市井之地(其中许多人是靠知识来预言的,只是借用神秘的形式,来加强可信度,或为了谋利,或为了保护自己,神的预言当然要由神来承担责任了)。

试图取代占卜学家的是科学家,科学家依靠精密的测量、严密的计算、客观的立场、纯洁的心灵(这只是一般而论),以及一系列成功(我们今天使用的大多数结构物,都要归功于他们),赢得了人们的普遍信任。现在,科学家开始使用科学方法对人类社会进行科学研究,这种研究必然要导致对未来的预测。不幸的是,某些科学家虽然名声要好一些,但是他们的预测水平并不比占卜学家高明许多,以至在许多问题上人们不得不仍然要摸着石头过河、硬着头皮去闯、不管三七二十一干了再说。

其实,道理很简单,未来是不可以严格预测的。长期以来,人们都相信,根据过去和现在,便可以预知未来;之所以不能预知未来,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科学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是有希望的。

遗憾的是,上述观点存在着先天缺陷,它是不能够成立的,而且也不存在能够逾越这个缺陷的办法。事实上,决定未来的因素,不仅取决于过去的信息、现在的情况,而且还要依赖未来的信息和情况;由于我们不可能知道未来的信息和情况(如果知道就用不着预测了),因此我们也就不可能对未来进行严格的预测。例如,我们要想预测公元 2000 年时的世界格局,即使我们对过去完全清楚,对现在也完全清楚,但是却不清楚此刻(笔者今天写到此处)以后到公元 2000 年之前会发生什么情况,而这段时期的信息和情况必然会对公元 2000 年时的世界格局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不能跨越时间障碍进行预测,是因为这种跨越不可避免地丢失了大量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预测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就好像,计算宇宙飞船运行轨道的物理学家,在计算公式中有一些量是不确定的一样,我们不能指望他能够准确地告诉我们飞船的位置(有时候物理计算可以跨越时间,那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通常不会出现新的信息)。

因此,任何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测,都不可能是严格的,它存在着先天的局限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着选择的机会,而选择常常是随机的;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对选择进行预测,因此也就不可能对未来进行预测。

有趣的是,我们虽然不能严格地预测未来,但是某些人对未来的预测却能够真正地影响未来,这多少有点令人啼笑皆非,我们称这种现象为预测的干预作用,用俗话来说即“信则灵”。预测能够起干预作用,其基础在于人们相信这种预测,并自动地采取各种措施或行为来对付预测将发生的情况,同时由于每个人都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越怕越慌、越慌越乱、越乱越出事、越出事越信、越信越怕  如此循环下去,整个社会便动荡起来。迅然,如果预测的是“一方天下大乱”,那么该地区的社会动荡可以说是“预测”(类似谣言惑众)准确,也可以说是预测对社会的干预效应,它导致了社会动荡或至少加剧了社会动荡。一个庞大的王朝,在其衰老之际,之所以会突然间大厦倾、一时间便土崩瓦解,重要原因就在于民众对其的信任危机,转变为对谣言或预言(例如天下即将大乱)的偏听偏信,并迅速形成预测的强烈干预效应。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岛国, 1923 年关东大地震的阴影仍笼罩在民众心头。有人曾写了一部书《富士山大爆炸》,预言 1983 年 7 月 23 日或 24 日,东京将发生毁灭性地震,一时间市场上的防灾物资和用品价格扶摇直上,人们纷纷逃难,直到预言的日期过了许久仍未发生地震,城市生活秩序才恢复了正常。

希腊也曾盛传 1978 年 7 月 20 日将在塞萨洛尼基市发生大地震,人们纷纷高价抢购食品,贱价出售固定资产,全城 70 万人有一半逃往外地避难。由于该国总统在 7 月 20 日亲临该市,并设宴招待市民,才算及时稳定住民心,使该市走出了濒临崩溃的边缘。显然,不慎重的地震预测或有意制造的地震谣言(恶作剧或出于敌对政治目的),其造成的政治经济损失,并不亚于一次真正的地震发生。

1963 年 9 月 30 日下午,陇海铁路西段柿树林至葡萄园车站之间,暴雨造成山崩,50 万方泥石在几秒钟内倾泻,铁路被冲断,铁路下面的

7 户人家被埋葬。事前铁路技术人员已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并多次动员七户山民撤离,但他们不知是舍不得穷家陋室,还是不相信山会崩塌,终于成了殉难者。显然,完全不相信预测也是不行的。但是,既然是预测,就有成功和失败,也就存在着信与不信的两难选择;通常人们对事关重大的预测,都倾向于宁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的态度。因此预测对社会的干预作用频频发生。

事实上,信任也是一种预测,所谓信任一个人,信任一个领导,意思就是预期他会干得不错,因此信任是与预期值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甚至可以说,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一是对自然的信任(即相信大自然是慷慨的,或至少不会刁难自己),二是对他人的信任(即他人都会对自己友好)。这种信任在每一个人心中都形成一种微妙的期待值,当社会成员对明天普遍抱有良好的期待时,这个社会就处于稳定之中。杰出的政治家,实际上是善于操纵民众期待值的人,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通过自己的言行使民众对自己产生期待值,如果能够逐步满足民众的期待值,那么他就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刘邦的约法三章,美国总统的竞选演说,都是在向民众提供期待值,或者说是在预测:我将给你们带来安定和幸福;当这种预测被民众接受之后,它就会对社会产生干预效应,并有助于领导者推行自己的统治。

因此,任何对社会发展的预测,都不可避免地对社会产生干预效应,从而改变社会发展的轨迹。看来要想客观地评判预测的准确性,就应当将预测封存起来,到期再公之于众,这样才能避免预测的干预作用。但是,人们之所以要进行预测,就是想提前知道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应单纯地看待预测,还要注意预测的干预作用(所谓天机不可泄漏,即防止预测的干扰)。

尽管如此,预测仍然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我们的每一次选择行为都依赖于对有关事物发展的某种预测,有时是具体的预测(例如上大学有发展前途),有时则是朦胧的预测(例如少年对未来的憧憬)。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预测,只要一旦进行了选择,就将踏上不同的歧路。打个比方来说,甲一旦选择与乙结婚并生子,那么甲的后代便永远带有乙的遗传基因;这次选择的烙印是不可能抹去的,对于家族的血缘关系来说,这次选择便是一个歧路;如果甲与乙的结合仅仅出于爱情,而忽略了身体健康状况(例如有遗传性疾病),那么他便可能把不好的基因送给了后代。

事实上,当决策者根据某种预测而选择了某种改革方案时,受到这种改革方案影响的所有人,也在对这种改革方案进行选择(拥护,抵制,趁机捞一把);决策者的选择指向了一条道路,民众的选择可能指向同一条道路,也可能指向另一条道路或另几条道路。

因此,决策者要想使自己的选择得以实施,只有两种方法,其一,决策者根据民意来做出选择(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或对重大选择进行公民公决);其二,独裁的决策者利用权力压制民众的选择,精明的决策者利用宣传来诱导民众的选择或诱导民众放弃自己的选择。采用哪种方法,也是一种选择,并将导致不同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歧路亡羊的意思 歧路亡羊的意思及寓意原文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歧路亡羊的字面意思是:因为岔路太多而无法追寻,最后丢失了羊。“歧路亡羊”的“亡”的意思是逃离、出走。歧路亡羊这个词常用于比喻事物的复杂多变,失去了正确的方向,从而误入歧途。

歧路亡羊的出处

歧路亡羊出自《列子·说符》,原文如下: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路因为岔道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

歧路亡羊的用例

歧路亡羊可以见于马中锡《中山狼传》,原文为: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歧路亡羊也可以见于柳亚子《读史》之二,原文为:大错无端铸六州,亡羊歧路误清流。

歧路亡羊的近义词

歧路亡羊的近义词是误入歧途。误入歧途指的是人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例句见于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编·写于深夜里》:“然被告等皆年幼无知,误入歧途,不无可悯。”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歧路亡羊的意思及寓意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歧路亡羊”是出自《列子·说符篇》的一片寓言。“歧路亡羊”这篇寓言在结构上很有特色,采取了寓言套寓言的复合寓言的方法。故事说的是杨子的邻居的羊逃跑了,虽然请了众人去寻羊,但由于岔路太多,岔路中间又有岔路;不知道该从哪条岔路去追,因此丢失了羊。而杨子的学生不懂杨子为何听闻缘由后,不言不语。而后学生请来心都子拜谒杨子,提问杨子,三人共同学习同样的儒家思想,为何得到的是不同的感悟。杨子没有回答问题反而是讲述了另一个多人学泅水近半数人溺死的寓言。

寓言的意思是求学的人经常改变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就会丧失本性,迷失方向,甚至丧失生命,只有抓住根本的东西、统一的本质的东西不放,才不会误入歧途。寓意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后果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歧路亡羊的启示 歧路亡羊的启示是什么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歧路亡羊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应该学会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应该制定明确的目标,否则容易迷失方向与自我。

歧路亡羊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出自《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成语故事

杨朱是战国时代的人。有一天,杨朱的弟弟杨布穿了一件白衣服出门。回来时,因为天下雨,就在朋友处借穿了一件黑衣服回来了。他家的狗追着他狂叫。杨布很生气,拿了棒子要打狗。杨朱劝他说:“不要打狗了,你平心静气的想一想:假使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一条白的,回来时变成了一条黑狗,你是不是就能认出来呢?”

杨朱的邻居走失了一只羊。邻居全家出动去找寻,又来找杨朱的学生帮忙。杨朱说:“只是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找呢?”邻居说:“因为岔道太多。”晚上大家空手回来了,杨朱问:“怎么去了这么多人还找不到呢?”邻居说:“哎,岔道上还有岔道,我们不知道羊跑到哪条路上去了。”杨朱一整天都没有说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