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母亲的情节现代文阅读合集五篇

母亲节是个充满人间温情的节日,这一天,家里的男成员要把全部家务活都包下来,儿女们每人都要做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以尽孝道。即使远在异地的孩子,也要打电话向母亲表示祝贺。那么母亲节是什么时候几月几日呢?下面就由问学吧小编来为你解答。

浏览

1041

文章

5

篇1: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窗前的母亲

全文共 1930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语文现代分类汇编——记叙文

芜湖

窗前的母亲

(1)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2)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3)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着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4)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a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5)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我们。那时候,我们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候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是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6)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子一棍子,没枣子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7)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过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8)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b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那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9)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作者肖复兴,原文有改动)

13.文章第(6)段说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子女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又说那是“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14.揣摩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6分)

(1)体味a句中“切割”一词所包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答:

(2)b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答:

15.第(9)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6.文章开篇说“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6分)

答:

13.不矛盾。“新闻”是从母亲的角度来说的,“平淡无奇的小事”是从子女的角度来说的。母亲成天站在窗前,所见所闻非常有限,所以在子女看来是平淡无奇的小事,在母亲看来就是新闻了。这样写,突出了母亲生活的单调、寂寞。

14.(1)表现出了人物面对窗外自然风景被新建的楼房破坏和遮蔽的无奈、痛苦之情。(2)比喻。生动形象地将失去母亲的窗比作没有画幅的镜框和没有牙齿的瘪嘴,突出了母亲在子女心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追忆和思念。

15.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文意。

16.(1)因为母亲不能下楼,她对外界的感知就是通过“窗”,“窗”是联系母亲和外界的纽带。(2)“窗”是母亲目送子女出去、盼望子女归来的地方,“窗”是联系母亲和子女的纽带。(3)“窗”还连接着母亲的现在和过去,窗前的一切,会使她联想起一些陈年往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之情节类型题

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目标:

(1)掌握小说情节的概括技巧

(2)掌握5种记叙顺序

(3)掌握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什么是情节

小说中的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故事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二)小说情节的概括

(1)完整叙述: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三)小说的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四)小说情节作用

开头

1.一般开头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开门见山,点明主题。(3)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2.开头设疑

(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2)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3.开头写景

(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心情

结尾

1.一般结尾

(1)结构上,呼应前文或总结全文,照应标题

(2)主题上,点明(深化、升华)主旨

(3)丰富人物形象

2.悲剧结尾

(1)人物形象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

(2)表达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深思

3.大团圆结尾

(1)主题上,表达美好人性

(2)表达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共鸣

4.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的余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九年级现代文阅读训练小小母亲

全文共 3250 字

+ 加入清单

小小母亲

陈继峰

三十多年来,我不敢写母亲,只因为我的母亲与众不同,身高只有一米四,名副其实的小小母亲。正因她太矮小,没有遗传给我高大的身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是我心中的隐痛。可是今天我不能自已地要写写母亲,缘于不久前的一个伤心可怕的梦。

在我的印象中,此前还没梦见过母亲。不曾想,母亲第一次走进我的梦里。却以穿心滴血的方式,让我柔肠寸断!在梦里,我梦见母亲死了。她吊死在一间破房子里:一根毛毛糙糙的棕绳子深深勒进她的细脖子:尸体就像一截短小的干树枝在空中晃荡。我从天而降,飞身扑住母亲的尸体,拼命摇动着号啕大哭,撕心裂肺地呼叫着:“妈妈”但,母亲死了,她不理我。

虽然解梦者说“梦死得活”。但我依然难以接受这样残酷的“梦死”。我意识到,快七十岁的母亲正一步一步离我远去。走向陌生的阴阳相隔的地方。没有尽过什么孝心的我,如果不抓住最后的机会,将会终生遗憾。

母亲出生两个月,外婆就不幸病逝,没奶吃的母亲靠玉米糊和菜汁侥幸活下来。营养不良严重影响到她的生长发育,到做新娘的那一天身高还像个儿童。

就是这样一位小小母亲作为大儿媳却支撑起了一个庞大的家庭。母亲嫁过来的时候,我的五叔只有三岁,奶奶又有了身孕,母亲便照看我的小叔叔们。有一次,跟着我的父母睡觉的五叔拉肚子,弄了一被窝脏东西,把我的母亲折腾得一夜没睡。

那时,我父亲在外做事,母亲又要上队又要做家务事,忙里忙外,承担着与她瘦小的身体极不相称的重负。怀着我,挺着大肚子,还风里来雨里去。我出生的那天,母亲正在队里割麦子,累得肚痛发作才回家生产。

正是因为这种怀孕的条件,我的身体素质不好,动不动就病了,发烧说胡话。半夜三更上医院是经常的事。我十岁那年,母亲不知从哪儿得到一点大米给我们打牙祭。我过年似的围着灶台转,一头把一钵滚烫的米汤撞泼了,迎面淋下来。母亲背起我就朝大队的合作医疗室跑。四五里的山路又陡又窄,还是上坡。母亲一次也没有歇,一口气把我背到医疗室,累得汗如雨下,面红耳赤。把我一交给医生她就瘫坐地上喘粗气。要知道十岁的我已经跟母亲的个头差不多,是爱子心切才激发出小小母亲如此惊人的力量啊!

在母亲的怀里和背上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少年一晃而过,青春期不期而来。当我偶然从女生口里听到“二等残废”这个词的时候,我再也不能以母亲为荣了。我甚至怨恨母亲,因为这一最大不幸都是小小母亲遗传给我的。当我的同学暗递情书,偷偷约会的时候,我嫉妒得要死,自卑得要死。

孤独的日子难挨啊,总算还是过去了。一晃,我参加了工作。学校离家不远。母亲每个星期总要给我送一次饭,就像我读中学一样。有一次,我从母亲手里接过热乎乎的木漆饭盒,冷不丁地扔出一句:“你怎么这么矮啊?”听到这话,母亲一下愣住了,见到儿子时本来流光溢彩的双眼如风吹灯灭,一片茫然。她慢慢转身。挪动两条小短腿朝门口走去,下了台阶,穿过凹凸不平的黄土操场,走向山坡上的回家之路。那路消失在一片青雾迷蒙的包谷地里学校在山脚,我的家在山顶。抬头可见屋前郁郁葱葱的竹林,高大挺拔的核桃树。从下头到上头,只不过半小时的路程而已,现在却变得那么遥远。

母亲不再到学校来给我送饭。我感觉自在多了。可好运并没有因此惠顾我,身在恋爱的花季,既无鲜花也无青果。我躲进小屋,借书浇愁。情场失意换来了意外的读书进步。几年后,我幸运地升迁到县城工作。

收拾行李是在暑假。那是一个阴雨淅沥的黄昏。偌大的校园空无几人,冷冷清清,两三只不怕雨的长尾巴山雀在空旷的操场上觅食。从雨中仰望,我的家静默在山尖乳白的云雾中。通向我家的小径在树木草丛中蜿蜒穿行,时隐时现。我就要告别这里的偏僻,落后,破败,伤心,失望到繁华的城市去生活。那里才有我的梦想和希望!凝望中,一朵小红伞忽然浮现在小路上,仿佛梦中绽放的红蘑菇。这朵红蘑菇时停时走,东倒西歪,缓慢地一点一点地移下山坡。隐入和几年前一样茂密的包谷地,出现在操场上,惊飞那几只山雀。来到我的门前我的小小母亲。

她两手握着一把破了几个洞的、与我一般年纪的油纸伞,背着核桃树皮煮过的竹篾背篓。篓底坠到磕膝弯,压得母亲越发矮小。她的裤腿挽起来,一边高一边低,腿上、鞋上污泥涟涟。母亲怯怯地望着我;表情复杂地说:“没别人吧?”然后把我熟悉的木漆饭盒递给我,里面是热气腾腾、油光焦黄的炕洋芋——我的最爱。

这是母亲最后一次到学校给我送饭。此后,我就远行,漂泊异乡,母亲送不了炕洋芋啦。她把木漆饭盒洗得干干净净。挂在堂屋的板壁上,对坐在堂屋里人说:“给我孙子送饭用呢。”

前后几年,我们兄妹三人陆续离开温暖的家,像小鸟飞离他们的巢窠一样。家中只剩下父母两人。母亲仿佛突然之间就老了。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她已白发苍苍,满脸皱纹,腰背佝偻,更加矮小。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使她的膝关节变形僵硬,行走痛苦不堪。但是年老体弱的母亲依然没有停止过一天劳作。她拖着凳子挪到茶树边坐着摘茶,把肥料口袋垫在地上跪着拔草。新挖的洋芋背不回来,她就用侄儿玩过的破木轮子童车一竹筐一竹筐朝家里拖。为了让我们过年吃上羊肉,她每年都要喂几只羊。小小绵羊欺负小小母亲,一开圈门它们就拖着母亲飞跑。腿不利索的母亲狼狈极了,被拽得连跑带蹿,

趔趔趄趄有时不得不放了绳子,骂几句出气。猪就更猖狂了。只要远远听见母亲拖沓的脚步声它们就一起嚎叫,上沙场似的。有一头大母猪像一头小牛似的,每次都要冲出圈门抢食。前腿一抬,按住猪食桶就不放,边吃边扭过屁股把母亲挤到一边。母亲已经对付不了它们,所以我们要她少喂一些,可母亲不听,解释说:“能喂就多喂几头,猪价羊价好还能赚几个钱呢。”年老的母亲真的“能喂”吗?她是为了让我们吃上“放心肉”才坚持不懈的。

我们在外边工作,却很少买市场上的鸡蛋吃,因为母亲养了几十只鸡,有充足的鸡蛋供给。但最可恶的正是我家的鸡,仿佛吃了它们几个蛋,就要存心报复人。屋外的广阔天地不去,一门心思惦记屋里的生活,在干干净净的地面上自由自在地吃喝拉撒。一

摊一摊的臭鸡屎让母亲恼火万分。母亲拿棍子在后面追赶,鸡们跑几步就停下来,摇头晃脑地看着母亲。跑不动的母亲只能望鸡兴叹,回来收拾地面。先用柴灰覆盖,然后才能用扫帚扫干净。往往是旧的鸡屎没扫完,新的鸡屎又闪亮登场了。

母亲就像个机器人。不停地劳作,从不在我们面前叫苦叫累。这让我们忘了她的痛苦,忘了关心她。母亲腿疼了几年,我才想起带她到医院检查。当我把她抱上CT平台时,感觉就像抱着一个洋娃娃一样轻飘飘的母亲的生命是被她的不孝之子榨干的啊!

去年秋天我到北京读书。离家千里,不能常见母亲。电话中,她总是说好好好,让我放心。我不放心又有何用呢?身不由己。先牺牲老人吧。又是牺牲老人!为了自己的事业、幸福,我一直在牺牲他们啊!如果有一天他们突然告别人世。除了几个磕头和转瞬即逝的几滴眼泪,我报答过他们什么呢!

(注:本文选自《散文》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9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牙祭()佝偻()巢窠()拖沓()

2、文章中运用了很多“小”或“大”这样的形容词,根据如下两个句子分析这简单的词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1)就是这样一位小小母亲作为大儿媳却支撑起了一个庞大的家庭。

(2)小小绵羊欺负小小母亲,一开圈门它们就拖着母亲飞跑。

3、“我躲进小屋,借书浇愁”和“跑不到的母亲只能望鸡兴叹,回来收拾地面”这两句话中分别化用了两个成语,把这两个成语工整地写在下面。

4、这是一篇写人的散文,写人关键要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貌,作者却在文章的开头用大量笔墨写了一个伤心可怕的梦,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构思?

5、母亲对“我”一直是无微不至的关爱,“我”对母亲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的母亲是如何播撒母爱的三春之晖的?应怎样理解“母亲的生命是被她的不孝之子榨干的啊”这句话中蕴含的情感?

[来源:学&科&网]

7、也许你的母亲并不矮小,也许你的母亲并不辛苦。但是,读完文章后,一定会让你对“母亲”和“母爱”多了一份沉重的感悟,结合文章内容或生活积累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语文现代文阅读:上帝创造母亲时

全文共 1439 字

+ 加入清单

托马斯·沃特曼《上帝创造母亲时》初中小说阅读及答案

仁慈的上帝一直在为创造母亲而加班工作着。在进入第6天时,天使来到主面前,提醒他说:“您在这上面已经花费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啦。”

主对天使说:“你看过有关这份订货的技术要求吗?”

她必须能够经受任何荡涤,但不是塑料制品;有180个活动零件,可以任意更换;靠不加奶和糖的浓咖啡及残羹剩饭运行;具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骨折到失恋都能治愈;此外,她必须有6双手……

天使缓缓地摇了摇头说:“6双手……这怎么可能?…‘令我感到困难的却不是这些手,”上帝回答说,“而是她所必须具有的那3双眼睛。”

“可是,”天使说,“订货单上没提出这个标准……”

“是的,可她需要。”主点了点头说,“她需要一双能透过紧闭的房门洞察一切的眼睛,然后她才可以胸有成竹地问:‘孩子们,你们在里面干什么?’另一双眼睛将长在她的后脑勺上,用来专门看她不该看到而又必须了解的事情。当然,在前额下面她也有一双眼睛,当孩子们有了过失或麻烦时,这双眼睛能够看着他,而不必开口,就能够明确地表达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的意思。”

“这太难了,”天使劝道,“主啊,您该歇歇了,明天……”

“不行!”主打断了天使的话,“我感到我正在创造一件十分接近我自己的造物。你看,眼前的这件母亲模型,已经能够在患病时自我痊愈……能够用一磅汉堡包满足一家6口人的胃口……能把一个9岁的男孩弄到莲蓬头下淋浴……”

天使绕着母亲模型细细地看了一遍,不由得赞叹道:“她太柔和了!”

“但很坚强!”上帝激动地说,“你根本想像不出她有多么能干,也根本想像不出她有多大的忍耐力!”洪培欣语文

“她会思考吗?”

“当然!”主说,“她还会说理,商量,妥协……”

这时,天使用手摸了摸母亲模型的脸颊,忽然说道:“这里有一个地方渗漏了。我早就说过,您赋予她的东西太多了,您不能忽略她的承受力嘛!”

主上前去仔细看了看,然后用手指轻轻地蘸起了那滴闪闪发光的水珠。“这不是渗漏,”主说。“这是一滴眼泪。”

“眼泪?”天使问,“那有什么用?”

它能表示欢乐、悲哀、失望、怜爱、痛苦、孤独、自豪……”主说。

“您真行!”天使赞道。

主的脸上露出了忧郁。“不,”他说,“我并没有赋予她这么多功能。”

1.小说为什么要详写创造母亲的“技术要求”?(3分)

2.母亲的三双眼睛分别代表了母亲对待孩子应具有的哪三种品质?(3分)

3.上帝为什么说“我感到我正创造一件十分接近我自己的造物”?(3分)

4.小说最后写到“主的脸上露出了忧郁”。你是怎样理解“主”的“忧郁”的?它对表达主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阐述。(6分)

5.请就本文的写法特点,选一点进行分析。(5分)

答案:

1.强调人们对母亲提出了许许多多的要求,或母亲被赋予了太多的责任和义务。(3分。意思符合即可)

2.①具有敏锐的洞察力;②关心身边的一切;③善解人意,宽容他人。(3分,每点1分)

3.因为母亲和上帝一样几乎无所不能,仁慈善良并不知疲倦地工作者。(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4.忧郁:表现了上帝对母亲担负繁重责任的深切同情;作用:通过写上帝对母亲的同情,突出了母亲责任的重大和母亲所具有的高贵品质,从更深的层面上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和敬仰。(6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5.虚构情节: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对话展开情节;人物形象丰满。(5分,写出写作特点2分,结合内容分析3分。要求言之有理,分析透彻,有欠缺酌扣)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母亲的病友名单

全文共 2533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语文现代分类汇编——记叙文

眉山

母亲病友名单

朱成玉

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老姐妹,慢慢地,她们建立了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回家那天,眼神不好的母亲,让我把她们相互留的电话号码工工整整地抄下来。长长的一排,算上母亲自己,一共12个危在旦夕的生命。

从此,家里的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有母亲的病友打来电话,她们互相询问病情,嘘寒问暖,相互鼓励,俨然成了天底下最知心的莫逆之交。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害怕错过每一个病友的问候。

我们特地为母亲买了个手机,让她可以随时随地接听病友的电话。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那是一群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人,她们共同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墙。不仅是母亲,她们每个人都有一本通讯录,那是她们要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名单,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要拯救的对象。

起初,母亲是悲观的,治疗上不太配合,我们用尽了各种办法使她振作,可都无济于事……

后来,我们发现只要母亲和那些病友通过电话之后,就变得开朗了许多,心情舒畅。我们为母亲的手机多备了几块电池,保证母亲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着。

杨姨是12个人中最乐观的一个,其实也是病情最严重的一个。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了全身。但每次母亲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打电话过去,杨姨都会兴高采烈地给母亲讲一些她的“奋斗”经历。通过电话后,母亲都会开心好一阵子,因为生命又有了新的希望。

又一个阴雨天,母亲疼得厉害,心情变得很坏。我们赶紧替她拨通了杨姨的手机,杨姨爽朗的声音很快传了过来:“喂,老姐妹好啊。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昨天去医院复查,医生说我的癌细胞控制住了,活个十年八年的不成问题。我现在忙着打太极呢,不和你说了,改天再聊吧!”杨姨的话像连珠炮一样,没等母亲问什么,那边就挂断了。虽然母亲没说什么话,但知道自己的病友又一次胜利了,心里顿时敞亮了很多,感觉身体也不那么疼了。

直到有一天,母亲打电话给杨姨,这次换成一个年轻人接电话:“我妈去世已经半年了,她临终前几天让我们替她在手机里录制了几段录音。告诉我们不能关机,免得你们打不进来电话。”说到这些,年轻人有些哽咽,“阿姨,我不能再瞒您了,这半年来,你们听到的,都是我妈妈的电话录音……”

挂了电话,母亲的手开始抖了起来。她拿过那本通讯录,用笔轻轻地把杨姨的名字圈了起来。那一堵生命的墙,忽然就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到母亲喃喃地说着:“他杨姨啊,你先走了,等些日子,我去陪你。”

我们的心跟着凉了。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她的心会不会就此沉进谷底呢?

结果完全相反,母亲的做法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惊讶。一辈子没跳过舞的母亲,让我们替她报名参加秧歌队!穿着大红大绿的母亲,样子很滑稽,扭起的秧歌也很生硬,但不管在晨曦里,还是夕阳下,我看到的母亲都是最美丽的。我知道,母亲不仅仅是为她自己活着,也为她的亲人们活着,更为那些病友名单上的病友们活着,就像杨姨一样。

近来,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虚弱得很,额头上沁着大颗的汗珠。有一天,母亲的手机响了,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看了看那个电话号码,马上示意我们静下来,然后清了清嗓子,用比平常高了八度的声音对着电话欢快地喊道:“喂,老姐姐,你好吗?我好着呢,刚刚扭完秧歌,你看把我累的,气喘吁吁啦……”

我们含着眼泪听着母亲撒谎。我们知道,杨姨走了之后,母亲终于成了那堵生命的墙上,那一块最坚强的砖。

(摘自《青年文摘》2010年8月下,有改动)

17.从全文看,母亲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心情不一样,请根据方框中的提示,在横线上分别补出体现母亲心情的一个词语。(2分)

18.揣摩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

(1)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喂,老姐姐,你好吗?”

(2)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19.在描绘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杨姨和母亲时,作者运用了照应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相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容说说表达作用。(3分)

照应句子:

表达作用:

20.常言道:做人要诚实。文中杨姨和母亲面对病友,都说了假话,对此,你赞同她们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3分)

21.结合文意,说说母亲为什么值得崇敬,再从你的角度谈谈对困难的认识。(3分)

17.后来:开朗(或舒畅),近来:乐观(或豁达,若答“坚强”等不得分)

18.(1)“颤巍巍”反映了母亲的病情严重,(1分),依然接听病友的电话,表现了她的高尚品格(1分)。(2)运用夸张性比喻,把“通讯录”比喻成“巨额财产”,表明通讯录的重要性,是赖以生存的坚强动力,有了彼此的问候、鼓励,生命就有了新的希望,这是无价之宝。(修辞1分,含义理解1分,意同即可)

19.示例1:“通过电话之后……新的希望”照应“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沉进谷底呢”;作用:前句写母亲通电话,受到杨姨乐观的影响,从悲观中渐渐看到生命的希望;后句写母亲知道杨姨已死,希望没有了,通过对比来照应,突出我们的担心,为下文起到铺垫作用。

示例2:“我现在忙着……再聊吧”照应“喂,老姐姐……气喘吁吁啦”;作用:杨姨用善意的谎言把乐观传递给母亲,母亲接过杨姨生命散发的火光,把坚强、乐观传递给另外的病友,把无限的希望与美好送给对方。

示例3:“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问候”照应“告诉我们不能关机……打不进来电话”;作用:前句体现了母亲与其他病友间的相互关心,深厚友谊;后句体现了杨姨为给病友们传达希望和乐观,死后也不让后人关机,体现了杨姨的高尚品质。

(找准照应的句子1分,作用2分,意近即可,若未找准照应句子,则该小题不得分。)

20.要点:赞同;围绕谎言目的作答,如“善意的谎言,给病友鼓励,让病友看到希望”等,言之成理即可;若答不赞同,理由充分给满分,理由一般,给1分,不充分,不给分。(赞同或不赞同1分,理由2分)

21.示例:因为母亲乐观坚强,生命危在旦夕时,却以关爱和鼓励传递着生命的快乐,让短暂的时光更有价值,所以值得崇敬(1分,意近即可)。我作为一个健康(或健全)的人,也许平时遇到一点点挫折就畏缩不前,如今想来真惭愧,今后,我一定要乐观地面对一切困难,相信: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把更多的爱和快乐带给别人。(2分,意近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